古典园林意境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典园林意境(精选9篇)

古典园林意境 篇1

1意境的感知

古典园林意境的感知, 是由园林的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 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清·钱永指出:“造园如作诗文, 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由此可见, 对园林意境的感知存在着景、境、人3个基本层面的关系。

1.1 景

一座园林由很多景点组成, 而各景点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景物所表达的境界, 通过精彩诗句来点睛。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 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1.2 境

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2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 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 是无形的、无限的, 无比例、无尺度的想象空间。如“一勺知江湖万里, 一峰则太华千仞”便是这2种空间关系的最好体现。景是物质的, 而境是精神的。

1.3 情

情是由景作用于人, 人感悟到境, 由此而引起人心情思绪的变化。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 首先, 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在游览中细细品味, 感悟园林意境之所在, 因此, 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程度。园林意境的感知, 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是梅花的香味, 这和作用于眼睛的信息, 共同形成园林景物的总体气氛;作用于耳的如拙政园的“听雨轩”, 轩外种植芭蕉, 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意境的感悟, 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2意境的时空变化

园林意境是园林景物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一种境界。景是实的, 而境是虚的, 是变化的, 境是由景的存在而产生, 景是“肉体”, 而境是“灵魂”。

2.1 园林意境的空间想象

就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 模仿自然界的山山水水, 利用山石的堆砌, 用假山来体现真山, 以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2.2 园林意境的时间想象

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 (风霜雨雪) 和天象变化 (日月星辰) 紧密相关。如“朝餐晨曦, 夕枕烟霞”;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 亭四周环水, 水面种植荷花, “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 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 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3意境的创造

3.1 意境寓于景物

园林的景物比作人的话, 园林的景点、景物便是人的一个躯体, 景物的外形精彩程度, 是人的外部形态。园林的景物背后所蕴藏的园林意境则是人的思想境界、文化修养。

3.2 意境主导造景

《园冶》中说:“意在笔先”。

3.3 园林意境与人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 是人类特有的东西, 离开了人, 意境也就无从谈起。首先, 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 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 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其次, 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 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2例证明, 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 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 指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2个不同方面, 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 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颜色、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 均根据意境的立意要求, 并为烘托渲染意境的气氛而确定。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 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 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 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 而达到“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古典园林意境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构成,意境

1 楼阁建筑意境分析

楼阁是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 是极为常见的园林建筑。楼阁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 高峻宏敞是其重要的特征。同时, 古人对楼阁的追求有两种倾向:“欲与南山齐”与“高处不胜寒”。

首先, 楼阁的特点是壮美与优美。和其他艺术类似, 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了和谐与对抗中。中国自古以来推崇高大阳刚之美, 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所在。登高远眺, 会使人领略到平地上不能体会的感受, 加深对人生以及世界的理解与体验。中国美学的传统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楼阁之美在“高大”与“和谐”之中找到了平衡, 展现其独特的风味。

其次, 楼阁强调形与势。在楼阁建筑的设计中, 风水形势说对其有深刻影响。风水形势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 它通过对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的各个方面的把握, 诸如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等视觉效果及内在规律的调和, 使得建筑观感能够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引起审美愉悦。在单体建筑的尺度控制上, 风水形势说尤为重要。

2 亭和塔的建筑意境分析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 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 停也”, 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 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

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 既是观景建筑, 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 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 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 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 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 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 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

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 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 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 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 空间分割感不强, 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 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连接元素, 亭和塔可以和环境中的道路、植物、风雨等多样元素共同构成动静结合的诗文意境,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轩和榭的建筑意境分析

同样是景观结构的枢纽的“点”元素———轩和榭, 它们的建筑意境的构成形式是不同的。榭一般临水而筑, 为单层的建筑;轩, 《园冶》中说“类车”, “取轩—轩欲举之意, 宜置高敞, 以助胜则称。”把建筑置于高而空旷之处, 可以增加观景效果。轩这种园林建筑, 形式很美, 但是规模上比厅堂小, 而且在位置上也比较随意, 不像厅堂那样讲究中轴对称布局。轩但相对来说总是比较轻快, 不太拘束。

轩与榭是建筑和水面的进一步融合, 更加容易营造动静结合的意境。从建筑空间的角度上来说, 由于轩与榭本身具有空间开敞性和自由性, 所以它们不仅是相对独立的建筑空间元素, 更是空间上的过渡和承接。

4 古典园林建筑意境的空间构成分析

4.1 景观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和思想文化, 营造出园林意境的情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相生共同生长, 同步发展, 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古典园林造景从自然山水中提取元素, 突破狭隘的空间的局限, 模拟大自然的景色, 经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 给人以“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体验感受。

4.2 充分运用中国建筑艺术的空间构成手法, 表现园林意境的景

作为“景”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通过与空间中其他元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来表现自身的存在, 形成中国园林意境。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园林建筑与山水花木巧妙地结合, 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4.3 运用联想和比拟等手法, 创造情景交融的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表现手法, 是通过眼前所见的景象, 来暗示更为深远的幽美意境, 即所谓的景有尽而意无穷;还可以借助听觉、嗅觉以及利用时令与气候变化, 来烘托表现园林意境。

总而言之, 中国园林意境在空间构成中要求淡化单体、强调群体, 园林建筑要融入到环境中。园林中的建筑、花木、山石都不是主体, 只有它们在意境营造中有机融合、自成一体, 才能真正成为“情景交融”中的“景”。“动静结合、有虚有实、有分有合”的意境更在这种空间构成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 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 汪正章.建筑美学[M].东方出版社, 1997

古典园林意境 篇3

关键词:园林意境;城市景观;大唐芙蓉园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城市景观设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发展城市的同时,结合其保护措施,想方设法使其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能保护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的延续性和实用性。在建设的同时采用现代技术保护其环境,体现其当地城市的意境尤为重要,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对现代社会城市景观具有很深的影响作用。

一、园林意境

(一)意境的思想起源

中国文化历经5000年传承,思想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而其中主要思想流派是“儒,道,释”;儒、道、释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儒家追求以“仁”为本,以“礼”为心,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直接地影响着园林艺术的创作。道家追求尊崇自然为主,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无为”、“天人合一”,也就是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人的基本需求。儒家的“仁”道家的尊重自然都与现代景观设计所推崇的“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不谋而合。释即佛家,更注重人的“悟性”。

(二)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意是指主观的理念,感情;境是指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也就是设计者将自己的感情与理念、想法融入到设计之中,从而达到让观赏者产生共鸣。

二、城市景观的概况

(一)城市景观

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或者住宅园林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市民的生活和休闲需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观赏景点,营造一个小型 生态自然,调节小区和城市的微型气候环境,帮助市民更好地生活和休闲, 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魅力。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中融人中国古典园林意蕴, 实现景观生态园林设计和规划建设计时需要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融人现代城市园林。

(二)现代景观设计的原则

现代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一定的原则,通过主体、人性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四个原则,营造一个自然,生态,舒适的景观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人们可持续生活的空间。

1.主体原则

在设计任何一个景观时首先都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体,它是设计的控制和指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只有综合性的考虑设计,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完整度,可达性良好。

2.人性化原则

通常在设计中一般以人为出发点,落脚点也应为人服务。所以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好人的需求和应用。把人的各项需求通过景观设计中表达出来,比如人的亲水性。在设计中适当的考虑自然与水的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3.生态原则

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在以尊重与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完成,做到设计只是运用,而不是浪费与破坏,应注意生态文明的建设,尊重自然。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不是只为一时用,而是要做到既能为现在所用,也要为后世所用。在设计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可持续的原则,让一切设计具有持续性发展,比如LID,雨水花园之类的工程与环境结合的实际,让设计更持续,让景观更美好。

三、城市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表述方式

(一)建筑物风格

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能满足游人的遮阴避雨、驻足休息、娱乐赏景等要求,而且赋予绘画意趣的形象,与其他造园要素结合起来,也能创造出别样的意境。

(二)小品艺术的表现

城市景观设计中构筑物小品的运用也能处处体现其内涵文化,不同的材质、颜色、造型的小品表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小品的合理利用也能体现其设计的意境。

(三)植物景观的运用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有生命的要素,它使景观设计更充满生机,同时也为人们在其中的活动带来自然而舒适的感受,不仅能从视觉上体现意境,也能通过嗅觉体现其意境。

四、意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意境的合理运用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深有体现,不管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其设计中处处能体现出意境来;古典园林中意境的体现,大部分都是通过借助于山、水、花木、植物、建筑物将意境表现出来。将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与现代景观设计所结合,不仅能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更能体现出意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游人获得设计中意境的信息,不仅仅是通过视觉感受或文字的表达、而且也通过其他方面来传达,比如:听觉、嗅觉的感受。所以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把意境体现在设计中,也要能正确的传达出来,让观赏者能融入其中、置身其中,而不是去追求片面的、单一的意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运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将意境通过多方位表现出来,让设计能更好的体现出本身特色。

五、大唐芙蓉园景观设计

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市东南曲江新区,在大雁塔以东500m,全园以水面为构图中心,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是全方位展示圣唐社会,文化与艺术的主题公园。由张锦秋院士设计的大唐芙蓉园,依据曲江的历史文脉,山形地貌,从而确定了“因借曲江山水,演绎圣唐明园”的意境。

本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借鉴意境在园林中的作用,首先对大唐芙蓉园存在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设计理念,体现其意境。

大唐芙蓉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建筑为核心,配合景区的总体布局手法,在设计中采用了中轴,西翼,东翼,环湖四大景区。其中轴位于全园的中心部位,是演艺区,主轴从南到北依次是“凤鸣九天”歌舞剧院,紫云湖,紫云楼。全院设计在建筑物,构筑物,水体颜色的选择上都注重其意境,大都采用仿唐德设计,从而突出其设计理念,营造其特有的现代中带有古典园林的意境。

大唐芙蓉园在意境的体现上也通过其以下三点来表达。第一,在建筑物风格上,建筑材料采用砖瓦混凝土结构与木质结构相结合,全园色彩以灰、白、赭、茶为主,以唐代建筑物的风格为模板进行创造,从而恢复盛唐容貌,体现其盛世名园的意境。第二,在小品艺术的表现上,园内小品体积小巧,造型新颖,其每一个小品都与唐代的活动有关,或直接按照唐代的风格来表现,在小品的旁边也配有唐诗或唐代的文化,让游人可以感受和触摸到唐代的文化,从而突出其意境。第三,在植物景观的运用上,大唐芙蓉园大量运用植物叶、花、果、枝等创造另一种艺术效果,并选取在历史记载中当地最多的品种,进行种植,适当配以新品种,整体布局上注重大效果,并在主要景点内外,采用不同的配置手法,体现不同的诗情画意。

六、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园林意境在园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古代文人墨客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意境,同时也在生活中追求意境。而现在将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理念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来, 不仅能更好的表现出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也能提高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品味和生活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发展和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越来越高,结合现代生活和审美,融入古典园林意蕴,实现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冰.重活古典园林对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3,(01).

[3]张炜,白骅.城市景观设计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感悟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 篇4

中国古典园林繁殖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借助文人和画家,由于这些人的参与,在建造园林时,他们将自己奇特的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端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重情感颜色。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特殊是山水画所遵守的最基础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被造园者奇妙地应用到造园艺术中,再加上造园者自身情感的倾泻,并受当代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崇尚自然,寻求虚静,回避现实和憧憬原始自然状况的生活,尽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汇集了诸多的元素,为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安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采与质朴无华的气质和情趣。在方寸之中到达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到达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幻想境界,使游人富情于景,园与人情景融合,触景生情,发明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观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境有别,“会意”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即是“会意处不必在远”。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正是精美的田园风光和活泼的自然风景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水平的净化,而园林的构思和形成已远远超越了文人以园林自乐的狭窄范畴,而形成了人类回避尘世、享受平等的大同世界,尽管它是诗人的一种空想,但意义和影响却十分宏大。

中国古典园林寻求得玄即真的最高境界,造园者借助园林中的景物来烘托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以中国诗词和绘画来权衡造园艺术的成绩,并寻求造园意境的深远。

对境界的寻求,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重视神品和韵味,并在造园中寻求山水诗那种蕴含向往的境界从而到达“池塘生青草,风柳变鸣禽”或“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气霞蔚”这诗一般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在寻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将中国画的写意伎俩奇妙地融入造园中,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发明出令人向往的太虚幻境。

历来游人在欣赏江南古典园林中受到启示和联想,他们在游历中品味“晚年秋将至,长月远风来”的诗意或借助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诗句以抒发出一种文雅的情操和深远的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刻意寻求虚幻空灵,力求完善地发明出风拂香四溢,云化雨落地,红裳绿盖,花气袭人知骤暖的回味空间。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重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借助自然山水的情势美的同时,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当置身于江南古典园林中,你不仅要靠五官去品味古典园林的娟秀和婉约,更要居心领悟或想象园林中所特有的诗画意境美,感受春夏秋冬、雨雪雾晴中不同的景观美,让自己凭感到可以感悟物资空间升华到成为对人的感情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变更,此外春夏秋冬的时令变更,雨雪阴晴等气象变更都会转变园林空间的意境,并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千年的封建禁锢和宗教法统的深远影响,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大多含蓄、隐晦,发明中寻求引而不发、显而不露那种耐人寻味的意趣,并刻意营造“深山藏古寺”和“桥头竹林锁酒家”的深远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在很大水平上寻求独立的自我。体现出文人隐逸和出仕困扰他们一生的这一对现实抵触。一方面河山有临眺之美,缨组有羁绁之苦;另一方面江湖有逃世之讥,庙堂有功名之荣。这种鱼与熊掌之间的决定让大多文人雅士迟疑。因此他们从观万物生一道感受人生在自然中所应具有的那种协调的韵味,并借助自然和园林的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聊以失落的慰藉。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中通常动景与静景相烘托,往往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有勾画出一副安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又是充斥天地间活力的涌动。如果造园者没有依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培养这天然协调的景观呢?江南园林总给人以静默的感到,原来静默就是一种特别的永恒(因此培养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我们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要在静中求动,寂中求欢,以浑朴的传统文化底蕴去感悟古典园林的绝妙,意境的博远浩渺„„并在经纬交织相携,明暗冷暖相加,颜色明丽流动变幻中去品味古人造园的真味。

江南古典园林侧重于造园的“虚和“实”,主意在“虚和“实”的联合中铸造出一种高妙的音乐上的美感和中国山水画的娟秀,力求到达天地活动变幻的自然之灵,并在造园中借助建筑小品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浪花和风情。给这种人造仿自然的诗篇上镀上漂亮的金边,让后人在品赏中回味无限。

园林主意个性,是造园者对天地宇宙的感应,对性命的体验,只有那种奇特的感应和体验才发明了造园艺术的个性和性命。

造园艺术重视模拟自然,并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发明出万物协调、人与自然合一的绝佳意境。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山与水的参错,以及由人造的建筑园艺,力求在方寸之间发生万千新奇的变更。

江南古典园林轻盈,纤细,玲珑剔透。总体感到淡雅,颜色处置较朴实。多选用灰、栗皮、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折衷,而且还能给人以幽远安静虚幻空灵的感到。

江南园林中仿自然而设的“声”景,一般由泉流、松风、鸟啭,虫鸣组成。他们或借助水的流动,或依附木的繁盛,或依附草的丛集,触机而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如果不是惠心颖悟、澄怀脱俗的人是很难意会那种不可言传的情趣的。

在不同的季节观赏江南古典园林,你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无论季节怎么变换,你都会寻到你想要的东西。

春天的桃溪,夏日的莲荷,秋天的桂菊,寒冬的腊梅,随着风景花木的盛开或凋零都会让游人寻觅到不同的乐趣,都会在江南园林中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地沾染着。

春风和煦,桃花杏花烂漫,绿杨深处莺儿啼;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与情人散步在如此佳境的江南园林中,心都醉了。

夏日渐长,抚苍松,坐翠篁,南风不用蒲葵扇,放开短发迎朝霞,洗涤尘襟纳晚凉,与三两好友乘月色倚坐在荷花出池边,一晚的幽香无眠。

秋月清朗,白平洲,红蓼汀,芳菲黄菊开三径,风前倚石吹长笛,月下焚香抚玉琴,在如此淡雅的风景中,可以忘记人世间的懊恼。

冬景残余,开窗积雪千峰白,绕屋梅花几树疏,兴趣来时与知己红泥火炉温黄酒,笑谈人生数风流。

无论是孤山月下看梅花,还是虎跑泉试新茶;无论是山雨楼观柳,还是苏堤看桃花;无论是西泠桥玩落月,还是天香阁上看雨„„或是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都不是一种风雅,这一切可以因为山水,自然使人性发明,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古典园林意境 篇5

园林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之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模式, 也是文化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一种把握世界的中介和途径, 也是一种人类劳动之后休闲和娱乐的场所[1]。中日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 中国园林是本源, 日本园林是分支。日本园林跟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在某些形式上一脉相承,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由于其发展环境的差异,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 已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风格的山水园。中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 这时正是日本的飞鸟时代, 中国文化开始经朝鲜传到日本, 最初表现在佛教建筑上。隋唐时期进入园林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备, 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形成了儒、道、释互补共尊, 儒家仍居正统地位,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 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来中国国子监学习, 开始对汉文化的全面吸收。直到平安后期, 取消遣唐使, 日本文化开始向和风文化转变, 具日本特色的池庭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两宋时期中国园林受封建文化影响发展趋于成熟, 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日本园林在江户时代达到高潮, 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 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2 中日古典园林的特点

园林艺术与诗歌、戏曲等受语言、思维因素影响大的艺术形式不同, 园林艺术是先天条件 ( 地形、植被、气候等) 与后天因素 ( 人的思维) 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是中日园林不同特色形成的关键。

2. 1 中国园林的独特个性

1) 中国园林的大陆性特征。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来自对山水的崇拜。西周时期的园林形式“囿”产生于自然的怀抱, 魏晋南北朝的自然山水园延续了山水的主体, 两宋以后的私家园林大发展, 也以山水为主体。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再到寺观园林, 造景上都注重筑山理水 ( 见图1) 。此外, 由陆而路, 是中国地理的一个特征, 因此为实现园林的审美特征, 除了山水的组合外, 还注重园路的设计, 通过山、水、植被、建筑小品的间隔达到曲径通幽的园林意境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性。2) 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 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方式上讲是一个从无意识、被动的、功利的审美关系到有意识、主动的、超功利的发展过程[2]。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在园林艺术中形成中国特有的空间艺术理论。这种化无限为有限的空间意识作为时间与空间融合的“流动空间”, 通过借景 ( 见图2) , 框景, 隔景, 对景等丰富的营造手法, 实现了园林实与虚、动与静、开与闭的融合, 对中国古典园林突破有限的空间约束达到无限意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是中国园林的精华所在。3)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蕴涵。“一峰则太华千寻, 一勺则江湖万里”, 寓情于景, 景以情合, 情以景生,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相对于日本园林的细节追求更注重的是意境的表达, 其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外事造化, 中得心源”, 即通过对景观的营造, 阐释生命的意义, 自然因人的参与而赋予了感性和生命。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立意”, 这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形式的内在因素。4)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理念上注重“以人为本”, 人是整个园林系统的主体, 一切园林形式都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建筑、山水、花木三者的有机组合, 彼此协调, 相互补充, 中国的造园中建筑作为园林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出现的, 而是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变化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例如亭子这种最简单的建筑物在园林中随处可见, 不仅具有点睛的作用和观景的功能, 而且起到协调园林中建筑与景观的作用 ( 见图3) 。

2. 2 日本园林的独特个性

1) 日本园林的海洋性特征。日本园林的基本模式来自于对海洋的摹写。这一特点始终贯穿日本园林史的全部过程和全部成果[3]。海景中的小岛、白砂、海水等要素自古以来便为日本的贵族和文人所陶醉, 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观海愿望, 于是他们将海景中的元素引入园林, 营造身临其境的海景园 ( 见图4) 。治安三年 ( 1023) , 藤原道长在土御门殿为妻子祝寿时, 对庭院有如下描述: “庭园宽广, 洁净如同天桥立的砂子一般[4]”。由此可见海景摹写在庭园景观中的点睛之美。2) 日本园林的缩小志向。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 枯寂玄妙, 清幽恬静。大者不过一亩余, 小者仅几平方米, 日本园林正是用这种极小的空间, 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例如为了体现茶道中讲究的“和、寂、清、静”之美, 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大德寺龙光院有一著名茶室“寸松庵”, 室门上挂有一匾, 上题“蜂房蚁穴”很形象的说明了茶室小巧精致的特征。3) 日本园林注重对细节的推敲。对细节的推敲是日本园林中的点睛之笔。从一根枝条到一块石头所处的位置都经过精心的考量, 从园林景观中的飞石、石灯笼、门、洗手钵 ( 如图5 所示) 等的处理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这也使得庭园的设计更富有魅力和耐人寻味。4) 以“自然为本”的造园理念。日本园林的造园理念与中国园林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园林艺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人文背景下, 最终形成了以海景为摹写对象的自然风景式庭园 ( 见图6) , 日本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得以继承, 形成了“石为主体, 我为客体”“应石之求, 顺石之势”的独特的造园理念。因此在造园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个石块、树木、青苔的本来面目, 并在此基础上布置景观, 彰显衬托它们的美丽。

3 中日园林异同的根源

3. 1 自然因素

英国历史学家H. T. 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将地理环境视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参与者, 是劳动过程的要素之一。从环境决定论的角度讲, 园林风格的成因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必然的联系, 从地理位置上讲, 中国幅员辽阔, 山高水长, 湖广, 既有纵深的内陆, 也有绵长的海岸线, 可利用的园林题材多, 因此形成了中国园林内容丰富, 气宇恢宏的特色;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 地势狭长崎岖, 可利用的真山真水, 大山大水相对较少, 这是日本园林模山范水题材较少且尺度较小的原因, 另外由于四面环海, 使得日本园林更巧妙地模拟了海景。从气候上讲, 中国气候多样, 北方寒冷, 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 于是形成了端庄厚重的风格, 江南气候宜人, 需要注意更多的是通风采光, 因而园林建筑小巧玲珑; 日本总体上属于温暖性海洋气候, 温度较高, 雨水丰沛, 气候湿润, 园林建筑更注重内外贯通, 少用实墙, 更多的采用推拉门和推拉窗。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使日本的植物种类繁多而茂盛, 为园林营造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3. 2 文化背景

园林风格的形成除受自然环境影响外, 还受到其文化背景的影响, 特别是受到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中华文化实质上是以农业文化为主题, 包含一定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综合体[5], 中国古典园林生长在这样一个丰厚文化地缘的环境中, 并受到了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文人画匠的直接参与和经营, 从园林生成之时的囿, 到魏晋南北朝的自然山水园, 再到隋唐两宋山水诗山水画与园林融为一体的写意山水园, 继而到明清集大成的园林, 无论是“对自然的摹写崇拜”还是“比德”“澄怀”, 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日本园林发展相对较晚, 前期一直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 没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随着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的进入, 日本园林从单纯的模仿取法自然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的高度, 禅宗思想和武士文化的兴盛对日本园林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造园思想受禅宗的影响深刻, 禅宗崇尚“瞬间见永恒, 刹那可终古”的超越一切时空因果的“顿悟”。进而表现在造园上, 为后来日本园林独特的个性特色奠定了思想基础。

4 结语

园林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享乐需要而发展起来的[6]。封建文化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日趋没落。20 世纪以来, 特别是二战以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现代园林的文化潮流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园林文化。日本园林早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文化开放政策的实行, 日本的造园在传承着古典的园林文化的同时借鉴外来文化, 形成了如今的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园林系统。如果说中国园林是日本园林的来龙, 那么日本园林则是中国园林的去脉。园林现代化启蒙完成之时, 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7]。中国园林在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之后, 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影响下, 中国园林在新的时代必定会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融入到新的园林体系中, 继续为世界园林体系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介绍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的建造特点, 从历史学、园林美学、园林哲学等角度, 对中日园林的造园思想和意境表达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探讨了中日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和自然因素, 对古典园林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造园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79.

[3]滕军, 黄玉梅, 张瑜, 等.叙至十九世纪的日本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58.

[4]田中正大.日本的庭园[M].东京:鹿岛出版社, 1967:26.

[5]张勇, 范建红.日本古典园林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1) :154.

[6]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244.

空间的古典精神与设计的当代意境 篇6

所谓“古典精神”是指人类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呈现出精神上的无限膨胀的复杂状况下,人们秉承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存在等而产生的精神和心理性体验,即“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艺术和艺术精神。它体现在室内设计方面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师通过对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的设计将人性化的设计要素和人文的设计理念注入其间,使其具有情感、文化、个性和生命的灵动,体现出一种更高的设计境界和精神内涵。这是无法用具体的指标来进行量化的。正是这种看似“虚无”的“精神态”设计理念,撇去“物质化”的表面浮沫,积极地引导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对情感的认同和归属。

室内设计的目的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安全与温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因素的涵养和培育。正因为此,现时的建筑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室内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浓郁的传统特征。这些不同的室内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被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下来。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的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着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的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设计都与当时的文化紧密相联。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因此,室内空间的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典文化精神。

从表面上看,有些设计追求颇为现代时尚,但就其空间观念来说,依然具有古典主义精神。因为在对待空间的态度上,我们始终崇尚理性、秩序,讲究空间位置的逻辑关系,讲究空间中的面与面的相对有机组合,追求尺度比例和造型关系,并通过空间关系与材质、细部节点来控制空间的秩序感,在有限的建筑条件下,构成空间的理性规律和相互和谐的关系。就此而言,我们对空间所持的态度仍然是一种古典理性精神,空间的理性秩序仍然是设计的的第一观念。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的双重气质。当代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例如,传统中式客厅少不了一套等级方位如出一辙的明清红木家具,墙上少不了书法、国画,书桌上少不了古书、文房四宝等等。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直观的中国符号。不过而今的中式风格的客厅更重视了内蕴的意境。为了舒服、便利,客厅中央也可以采用西方生活习惯的组合形式和中、西家具混合的整体氛围,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气息,而现代中由糅着古典精神。这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着空间的节奏,显示着中式风范和大一统的宽厚情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西风如何劲吹,舒缓、和谐的意境始终是东方人特有的情怀。置身于这样的空间里,享受着现代设施舒适的同时,还能任千年的故事顺指间流淌。(如图1)

室内空间注重和谐美。在设计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元素,提取吉祥的寓意,结合创新的设计思维,以求达到和谐的意境美,才能体现设计的水平,才能将设计、思维与精神传达给受众。而意境是需要人慢慢地去品味,仔细去体验才能感受到的。

空间是室内的空间场所和空间序列。设计可以把人、空间与自然拉得更近,更和谐。现在室内装修已不再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追求一种细致入微的感觉,在凸显“个性化”的同时,我们最先强调的是空间的人性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包容。当古典遭遇现代元素时,实际意义远远大于视觉上的冲击。因为这代表着新一轮的时尚潮流,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和审美的新层次要求。古典与现代完美演绎的室内设计,越来越艺术化的居室细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和精神享受。每个玲珑剔透的款式,都精灵般地点化了空间,印证着经典与设计的魅力。

自然界也无形中透露着古典精神与当代意境。如水,古人认为它是集聚灵气之物,所以在山水风致园林中水是必不可缺的。水可平静如镜,掩映四周美景,也可跳动流淌,形成动与静的佳境令人亲近。水也与自然界中的其他景物隐含着亲和关系,比如水面的莲花、池中的鱼。与山给人的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艺术感受相对应,水也有其阔远、迷远、幽远的意境。另一个方面则是要避免“死水一潭”。水无源则死,水的流动不息才是人们对水的向往与寄托。要解决这一点,一是藏源,即令廊、亭、榭等建筑物外挑跨水或山脚、岸边装饰虚悬,使水渗入,似有由此穿透,流过之感,又获取了幽远、迷远的意境。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图2)

设计形式来自文化。空间设计要塑造一种文化精神。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但中国古典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而意境是一个由艺术作品或“召唤结构”引发而形成的世界。设计对象引发出一个标范,经过主客体的双向审美的过程达到和谐意境。

在现代居室中,如果您搭配的是造型比较简单、中国哲学意味非常浓厚的明式家具的话,家具与空间的对比就不会太强烈;但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较繁复的清式家具,或者是颜色很艳的藏式家具的话,家具与空间的对比就非常强烈,需要巧妙搭配空间色彩、光影效果和装饰品,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空间装饰效果。古典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如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便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古典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与疏朗。(图3)

我们知道在家居装修中如不做任何装饰,会显得简陋而无生气,雕琢过分又显得俗腻;而恰到好处的装修则令人赏心悦目,既净化心情,又克制欲望,不做过分的奢求,便可使景情相生,从物质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室内陈设中的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特点在总体布局上讲究对称均衡,端正稳健,有严格的等级和礼制,富有理性,而在装饰细节上则崇尚自然情趣,如花鸟、鱼虫、植被的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具有古典韵味的空间意境,比直观的景象更为深刻,更具崇高的审美境界。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意象思维的能动性,能够激发心灵创造出比实际景物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中国园林设计也很注意通过精彩的室内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了“景有尽而意无穷”。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通过黑白灰色调的和谐对比,便使冰冷的现代建筑具有了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我们国家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便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把继承传统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人道主义的设计思想,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宁静自然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设计的源泉。“风格即生活”的理念无处不在。设计并非一定要追随时尚,完全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用、结构严谨、谦逊朴实,考虑周到且优雅别致、,可以自然地融入整体的环境当中。形式的多样化反映了人们个性自由的内在细微差异。大多数情况下,设计要考虑客户的品位、追求以及财力,同时也要考虑客户希望改善家居状况并创造更美好生活的需要。设计应该充分反映其原始的价值观念:需求(功能主义)和精神(美观)。

室内空间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自身品位的最好检验,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时尚意境的理解与应用。它包括对学识对美感的体会,对整体的构思与规划,对材料的应用,更包括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憧憬。从立意到写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创造出新的感性认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升华到更高的特殊,自身品位便融入其中了。空间既用于自我享受,也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流,需要达到人物和谐,知行合一。如营造一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意境的空间,我们不一定把本民族的直观元素直接置放其中,可把非原形但具有本民族寓意的符号通过某种形式传递出来,营造一个具有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境的环境,以便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图4)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了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造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须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建筑文化与创作建筑学报,1 999 (10)

[2]http://www.arting365.com/vision/discourse/ 2006-05-06/content.1146895372d125434.html

[3]陈和虎.浅议室内设计的人文精神.湖南包装,2003(2):20页

[4]柳冠中、王明旨设计与文化国际商报社,1987

[5]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 asp?ID=8872507

唐宋园林诗词文化和园林意境研究 篇7

园林诗词以园林花木、楼宇、山水为对象,虽然诗风一贯优雅,但是意象和物境却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唐宋园林诗词意境源于魏晋风流,魏晋园林得意于山水造化,园林诗词风雅朴素。而唐代园林大气矫健,园林营造迎来了全盛期,园林诗词没有了山野之风,反而是恢弘雅丽。宋虽朝政羸弱,园林诗词却靡靡优雅,另辟蹊径。总之,唐宋园林的繁荣局面,促进了园林诗词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人们园居生活体验的加深和文风、画理以及哲学等的变迁,园林诗词的意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诗词和园林中“三境”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以“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来衡量诗词的景、情、意。“三境”中物境偏于表形,情境偏于表情,意境以是二者的结合偏于表意。三境界从表象到涵韵,全面涵盖了诗词中的形和神。园林诗词“三境”与园林组成的元素、内涵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当代风景园林界泰斗孙筱祥先生关于园林的“三境论”[3]——生境、画境和意境的论述和王昌岭的《诗格》的论述能够一一对应,以此三境界来品评园林之美和《诗格》中的三境评述诗词之妙异曲同工。

1.1“生境”和“物境”

园林生境即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生境”是园林诗词“物境”的素材,是诗人的笔下之物,也是诗人托物以言志的物化载体。生境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双重特点。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反映的是生境的自然美;“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反映的是生境的生活美。园林的生境包含物质空间、鲜活的生命体和园居活动。园林诗词中描述的山水、建筑、花木、虫鱼,自然气象中的风雨、霜雪,以及在园林中游走欢娱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皆是园林生境。

1.2“画境”和“情境”

园林画境即为园林显示出的形象美或画理美,园林生境所以能构成画境,主要原因在园林生境的形式颇得画理,能够入画。诗词情境的原理相同,诗词物境若想具有情景,要求物境能够传情表意。物境的传情表意是多方面的,比如表达文人心情志趣、诗画风尚、儒释道哲学等。

1.3 园林“意境”和诗词“意境”

意境源于形,与物象“形神比照”,成于情,飘逸成境界。朱光潜先生在《诗的意境——情趣与意象》中指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与‘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2],他认为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

意境乃物外之境,表现多样,情景交融的升华是其中一种类型。除此之外,意境可或是境生象外的外延,或是诗画一体的交融,或是哲学涵韵的表达。不管意境如何表现延展,都离不开表现“景(物)”和作者内在所要表达的“情(理)”。园林诗词的意境,便是“情(理)”和“景(物)”混生下的产物。这里的“景(物)”便是物境,“情(理)”便是情境。

园林意境和园林诗词意境相通。园林有时候直接借助匾额,楹联中的诗词来表达意境。比如拙政园中的扇面亭“与谁同坐轩”,借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点题。孤傲的思想与“拙政园”的意境极其贴切。

2. 唐宋园林诗词意境流变

园林诗词意境的发展,经唐人构创,趋于成熟;宋人研摩,日臻精善。意境随着物境中的“物”象更新,情境中的“情、理”改变而改变。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园林诗词表达“情景交融”和“境生象外”的园林意境时,唐朝宏放的气度和远大的志向逐渐减弱,宋朝更加重视生活的描写和人性的展现。

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诗词,表现的志趣宏远。如王维的《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中的“高馆临澄波,旷然荡心目;澹淡动云天,玲珑映墟曲”,显示出的意境高豪,也代表着自己的远大志向。

中唐和晚唐的园林意境虽然还能继承盛唐余续,但是消沉抑郁了几分,空间意境也不如盛唐的阔远。如刘长卿《过横山顾山人草堂》中的“只见山相掩,谁言路尚通;人来千嶂外,犬吠百花中”。还有释皎然《冬日寻徐氏别业》中的“积雪行深巷,寒山绕故篱”,空间感觉和盛唐的豁达就有差距。

两宋园林诗词体式和意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治的不济和诗人的不得志多半体现在园林诗词的愁苦意境之中。欧阳修《清平乐》中的“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诗中流露出愁苦之情。同样,晏几道《浣溪沙》中的“寻思难值有情人,可怜虚度琐窗春”的寒窗道出凄美之感,这样的诗词在宋词中屡见不鲜。

宋人另辟蹊径,在园林景物的描写中加入更多的理性的思考和主体感情,蕴含了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诗词意境。比如宋代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中“梅子留破软齿牙,芭蕉分组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描述了梅子、芭蕉、儿童、柳花等充满生活情调,意趣横生的事物。并将梅子酸牙,夏季日长等事物的理性微妙地表现出来,诗词将这种气定神闲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情趣盎然、淋漓尽致。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浮华、奢靡的生活化的诗词。如葛胜仲《点绛唇》中的“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中借助“藜床”“香篆”“轻雾”来渲染奢靡的生活意境,并将闲适中带有愁苦的意境通过“梦逐芭蕉雨”留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

其二,园林诗词表达园林“诗画一体”意境时,参照“崇简尚意”的画理,宋朝园林诗词和唐代相比更加重视语境留白,给人以想象空间。

园林诗词的“诗画一体”意境的表达,其侧重的是意境的空间意识感。将空灵的园林诗词转变成为可感知的绘画实体,将无形赋予有形。用文字去描述绘画,却能表达园林空间和形体以外的境界。

诗画交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苏轼评价王维的艺术创作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辋川别业”是唐朝有名的郊野别墅园(如图1所示)。别业中山岭高岗,峰岫池沼,林茂花繁。传世的《辋川集》中王维和裴迪所赋园林诗词,便是对于当时景观的描绘。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颇有诗画一体的意境,寥寥数笔描绘出静谧的竹林深处一处建筑的景象。同出于《辋川集》的王维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晰空灵,诗画一体。

宋朝的画风和文风相互融合交流,给园林诗词的创作增加了一层“崇简尚意”的基调。和唐朝相比,宋词朴素简雅,注重留白和写意。北宋诗人曾公亮《宿甘露僧舍》“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描述甘露寺借景长江,用词简洁意境深远。不仅如此,宋朝园林诗词以书法的形式直接运用到园林的景题、匾联中,起到点题园景,渲染“画境”的作用,园林诗词的画意更浓,情景更甚。

其三,园林诗词表达园林的“哲学意蕴”意境时,相比唐诗的浪漫主义表达,宋朝意境趋于理性的表达和哲学思考,相比唐朝的情韵有所减弱。

唐诗对园林物境倾注和杂糅了个人情感,对于物象本身却很少做主观判断和推理。宋代诗词除了描述园林物境之外,多会表达对物象的分析和看法,发现规律并在理性的指导下去完成诗词意境的创造。宋代诗人在园林诗词中对于理性的探讨,甚至会超越审美层面,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宋词丧失了唐诗的情韵和浪漫主义色彩,多了几分理性和哲学的思考。正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4]

苏轼诗是宋诗中理趣化的意境的代表。他的诗词语意高妙,常在对事物的感悟中阐明事理。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的恰到好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提出西湖之美不分晴雨,恰如西施容妆之美不分浓淡。苏轼以一种物外之人来分析描绘的园林景观,诗词的意境将西湖之美已上升到理性高度。南宋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中的“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暗含诗人对园林中春夏交替进行理性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3. 结语

唐宋园林随着历史变迁,大都湮灭在千年的尘土之中,但是对唐宋园林诗词的研读让我们依稀能够窥见当年的风貌。诗词意境的流变使我们能够感知唐宋先人对园林这一梦想栖居的精神追求和内在理解的变化。唐宋园林虽已消失,但诗词所承载的园林文化却传承至今。对于园林诗词意境的理解,有助于对造园手法和园林历史的寻源探脉,并对当代园林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园林诗词随着文人造园的产生和园居活动的频繁,逐渐形成一支风雅华丽的诗歌种类。唐宋园林诗词在不同时代审美转变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下不断变化。本文通过诗词中“物境、情境、意境”和园林中“生境、画境、意境”的对比,探索园林诗词的“三境”特点。并从“三境”出发,研究唐宋诗词意境流变的物质基础、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阐述园林诗词意境流变的动态变化并剖析其原因。

关键词:唐宋,园林诗词,意境,流变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唐代园林诗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011:6.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4.

[3]孙筱祥.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艺术境界[C].江苏园林名胜.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篇8

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

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象外之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二是虚实相生说。这派的主要观点是,意境生于艺术形象,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境的母体,但它又不局限于特定形象,当人们由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由景及情而生理,……就会形成意境。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蒲震元教授《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与意境的构成》一文中说:“意境的形成是基于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之上。所谓意境,应该是指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联想形象(虚)的总和。”虚实相生在绘画中明显是一个空间意识问题,在诗的意境里,是在有限中达到无限,而诗的意境是由个别的意象形成的,但是又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能形成意境。只有那些能形成完整空间的意象才形成意境。

三是生气远出说。“气”来自先秦哲学范畴,古人把“气”看成宇宙万物的起源,后来渐渐演化,后人看到意境必须是生气灌注的,“气”也就被引入文学理论中用来解释“意境”,在刘勰、钟嵘皆有以“气”品诗的理论。而司空图也在《诗品.精神》中说:“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郭绍愚先生在《诗品集解》中说:“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迸露纸上,……”意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生气远出”或“气韵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意境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生命力的活跃。

四是情景交融说。认为物境是“物”与“境”的结合,情境是“情”与“境”的结合,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意”就是主观的情思,“境”就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契合无间、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这种理论从宋代提出,到明清时期逐步成熟,尤其是在诗词理论中更是触目可见。如明代的谢榛说:“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成诗。”江进之在《雷涛小书》中说:“白香山诗,不求工,只是好做。然香山自有香山之工,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拓多少。”这里认为境界主要是“意”与景的相随相伴。清初画家布颜图在回答“笔墨情景何者为先”的问题时说:“情景者境界也。”直到晚清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豁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那就是“意境”。把意境理解为“情景交融”已经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观点。继王国维之后,朱光潜先生也提倡情景交融说,认为“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恰也能传情,这就是诗的境界”。

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把握意境的丰富的美学内涵呢?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加以吸收融合,童庆炳教授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活跃所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这个界定也许是比较全面而确切的。

二、关于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元素,或者说是零件,通过意象的组接、并置、叠加和深化,就构成了诗词的意境。因此,在诗词意境的营造中,意象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讨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就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在中西文学中都有“意象”这个概念。“意象”的基本涵义到底如何?理论家也不乏智仁之见。或有将“意象”混用于“表象”,或有将“意象”等同于“形

象”。本文认为,“意象”即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达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其中之“意”是主观之情感、志意;其中之“象”是客观之图象、形象。它是主客观的统一,正如叶燮言:“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种种自然物象通过感官在诗人头脑中留下丰富的表象记忆,某些表象在经过诗人艺术直觉的改造、重组、提升,成为感悟人类精神层面的“有意味的形式”时,就升华为审美的意象。

意象是由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兴趣、情感、理解、意志等因素互动而成,它们熔铸成一个整体,在知情意等的结合中以情感意味为其核心和特色的。从情感角度来看,意象是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带有难以名状的模糊性,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体验。从认识角度来说,意象是悟性的产物。它是心造的自然,意设的穹域,灵塑的生命。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把“意象”作为评判诗歌艺术价值的标准。意象应是独具魅力的审美创造物,然而,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意象因袭现象, 本文所说的“意象因袭”,是指某些审美意象被代代袭用,频繁在诗歌中出现的一种现象。那些古典诗词中被频繁袭用的意象已演变为公共意象,这些公共意象经过无数诗人文者的情感叠加,逐渐积淀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情感内涵。

例如,在古典诗词中,明月的意象总是与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的。随手拈来,便可找到很多这一类的诗句,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黄景仁:《子夜歌》)“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经过历代诗人、词人的吟咏和渲染,明月早已成了一个代表思乡、思亲的象征性意象而深入人心,作家在作品中描绘这一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抒情意象,便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超越时空的历史联想,并把读者带进作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

在古典诗词中,春寒大多用于象征苍凉、凄婉、矛盾的心态。例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首词写于秦观被贬郴州的时候,因而自然景象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王国维所称的“有我之境”。春寒料峭,日暮斜阳,独自一人关闭在孤寂的馆舍中,听着杜鹃一声声凄厉地啼叫着,这情景叫人怎生忍受啊?词中的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反映了词人天涯羁旅的悲凉和宦海浮沉的失意。

在唐诗宋词中,常见的公共意象还有:古道、长亭、杨柳(柳丝、垂杨)、残月(淡月、碎月、明月、江月)、鸿雁(断鸿、孤鸿、归雁)、流水、舟船、双燕、斜阳、落红、飞絮等。这些公共意象出现频率均较高,尤其是在宋词中。

虽然公共意象可以靠相互夹带、时空叠合的方式时时翻出新意,其审美创造性毕竟大打折扣。元曲作家曾采用直陈的写法颠覆传统审美意象体系,然而意象不足也就意味着诗意不足。对此应该怎样认识?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意象的几种组合方式

前文已经提到,由于意象尤其是公共意象蕴涵了一个特定的人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共同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诗人们将若干审美意象组构在一起,往往能够有效地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充满人类生命感悟的整体性艺术境界。而意象本身的创造毕竟也是艰难的,于是诗人就利用前人既成的意象来组构作品,这在

宋词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意象组合,就是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密集而又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对比、衬托、联想、暗示等作用。而组合前人既成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的内心情感有很多种方式。

一是并列式意象组合。同一空间或同一逻辑起点两个以上意象的平行组合,意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若干个别意象只是作为一幅完整画面的局部景点。有的是一句中意象并列,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酒旗”、“风”四个意象并列,组合成一幅江南水乡图。有的是在对句中意象并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西北边塞风光。诗人精心选择了最能反映边塞风光特征的四个意象,加上两个描写性词语“直”、“圆”并列组合在一起,便获得了鲜明的视觉效果,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还有的是在全诗中意象并列,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精心选择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等最能体现秋天和夜晚景色的典型意象,然后把它们并列组合起来,有效地传达出自己四周的环境,以及它在诗人心头引起的反应,构成一种适于表现旅情客愁的氛围。这种氛围被营造出来后,另一个意象“夜半钟声”点出了一个“愁”。正是前面几个意象烘托出一种氛围而使这个关键的意象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创造出一幅意蕴深远的江南客愁图。这不是某一个孤立的意象所能承载得起的,这也是诗人成功并列运用多个意象的典型。

二是对比式意象组合。通过两组高度提炼的典型意象组合,或互为对立,或互相映衬,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有的是两种场面对比。把语义上、情感上相互对立或矛盾的意象结合在一起,构成强烈的艺术对立统一的效果。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对立意象的组合,不仅突出了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勇气概,讽刺边地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更重要的是,描绘了军中苦乐不均、将帅生活腐化。发人深省。有的是两种情景对比。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与“白首”分别表示孟浩然的青壮年和晚年两个时期;“轩冕”指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表示仕途;“松云”指山林松风白云,表示隐居。“弃”和“卧”字便把孟浩然弃富贵如敝履的高风亮节和寄情山水的林泉高致,十分传神地勾勒出来了。还有的是两种色彩对比。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中以“黄叶树”比喻人之衰老,并与“白头人”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烘托出衰老的凄凉。

三是通感式意象组合。通感,指把听觉、味觉、视觉、触觉、视觉沟通起来。通感意象组合,即五种不同感觉意象互为沟通转化。在古代诗人中最擅长通感意象组合者当是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视觉意象“银河”、“流云”转化为听觉意象“水声”。《马诗》其四:“此马非此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里敲“瘦骨”的触觉转化为带铜声的听觉,不仅写出了马骨的坚劲,更写出了骏马的风神。林逋《山圆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香”是嗅觉意象,“暗”是视觉意象,诗中两者沟通,突出梅花香的清淡幽远。韩愈《听颖师弹琴》也是通感式意象组合的成功范例,听觉意象琴声转化为视觉意象:“勇士赴战场”——表现琴声的昂扬激越、刚劲雄健;“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壮琴声的起伏回荡、轻柔宛转。

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探讨论文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

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使城市居民对市政建设不再满足于基本城市功能需求,而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活意境提出了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与意境则直接决定了园林城市与绿色城市的发展质量,对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住舒适性与城市发展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1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在持续增加,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建设,导致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甚至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的调节范围。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首要需求就是实现发展和环境的平衡,使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实现有机结合。园林城市理念的形成,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发展而来,而构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也是城市环境复原的必经渠道。

2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分析

2.1风格设计要符合生态功能性

城市是人口密度较高的聚居区,因此,土地资源是城市最紧缺的生态资源。在用地紧张的大环境下,既要保障基本城市功能用地不被占用,又要确保城市环境不受到破坏。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符合生态功能性,在尽可能节省用地的基础上,以中小型园林建设为核心,粗放式分布园林景观布置,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在园林中布置立体绿化景观以及当地富有代表性的植被,达到净化城市空气质量,优化城市居住环境的目的。此外,景观建设要具备实用性,尽量选择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植被,结合植物生长习性与绿化特性,匹配当地景观设计,使生态发展和景观设计实现有机结合。在维护当地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同时,烘托城市文化氛围,构建城市文化建设[2]。

2.2风格设计应当围绕园林文化进行

园林城市景观设计必然要体现出园林设计特点,也就是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体现出园林城市设计感,使其符合艺术审美需求。城市园林景观受到城市原有设计规划及建筑物分布的影响,因此,改造和设计人员应尽量沿用本土团队,在做好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原有城市规划方案,尊重城市建筑风格,对既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文化背景加以调研,对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进行园林风格改造,而部分历史文化古迹的改造则要慎重考虑,使景观规划不对既有建筑物造成格局破坏。

3园林景观意境构建分析

3.1植物景观构建

植物景观是园林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不仅具备生态绿化功能,也是自然美的体现。因此,为构建良好的生态美学意境,园林设计部门应适当加强观赏性植物在园林中的种植比例。同时,结合美学理念,加强多种颜色植物在生态园林中的结构布置,营造出具有多种颜色和层次感的生态园林。以绿色植物为铺垫,在本地植被为主体的前提下,引进更多水文植物和花卉,充实景观意境构建。此外,植物景观的选择要体现文化特征,例如,北方的松柏针叶林与梅花经常与坚韧不拔的意志联系在一起,而居民在观赏此类植被时,会联想起相对应的文化符号,进而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意境。

3.2独立景观构建

由植物景观构建的园林独立景观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一大特色。依据独植、群植、丛植等不同景观构造方式,能够赋予景观植物不一样的生态美感。例如,银杏、榕树等具有独立气质和特殊形貌特征的大树,在园林中已成为一道特殊的独立景观。因此,对于独植树种的保护和轮廓构架要进行专业化的选择,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出独植树的姿态特点与轮廓;对于丛植植物,就要体现出植物群落的层次感和色彩感,以保障植被观赏效果。独立景观的意境来源于人体的审美观与景观设计的共鸣,而唤醒城市居民的审美共鸣,就要保障园林内植被覆盖的完整性,定期修剪植被,使其比例协调、错落有致。

4结论

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与意境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审美需求,对构建人文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园林景观设计质量,则要从围绕城市生态环境入手,依据本地园林文化进行转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与自然生态和城市建设的互动性,并体现出绿色优化的理念,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创设园林意境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积极推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使城市建设效果与功能性达到有机平衡,加强园林建设实践研究,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杏芳,张彦鹏.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探讨[J].现代园艺,2017(5)

[2]隗新乐.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7(28)

上一篇:培训领域下一篇:国际投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