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评价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科技评价(精选12篇)

农业科技评价 篇1

1 南疆兵团科技实力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1.1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

南疆兵团地处沙漠边缘地带, 交通相对闭塞, 农业环境相对较差, 农业种植和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局限, 尤其是受水资源和灌溉条件的影响, 使南疆兵团的农业发展有了自己的倾向性和特点。农田水利化属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部分, 在研究南疆兵团农业的时候要特别提出来给予关注。长期以来南疆兵团人致力于水库建设、河流疏导建设、农田节水灌溉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成绩显著, 使得1999~2008年间南疆兵团的有效灌溉面积从260120hm2增长到308310hm2, 很好的阐释了绿洲农业的发展思路。近5年间南疆兵团又加大对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的投入, 这些都更好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中2003~2008年间农村用电量从28906万kw·h到48428万kw·h, 增长了39.3%;化肥的使用量从127393t到201021t, 增长了36.6%;机械总动力从570122kw到882728kw, 增长了35.4%。由此可以看出南疆兵团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1.2 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南疆兵团的农业依靠自身的科技创新的进步使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247438万元到2008年的1268962万元, 分别占新疆兵团农业总产值的29.2%和37.78%, 足以看出南疆兵团的农业经济发展在新疆兵Á团农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南疆兵团农业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当看到科技的投入对于农业的促进作用。近5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 使农业生产中间消耗降低、劳动者效率增加, 进而大幅度提升了农业总产值。其中在几个主要衡量农业科技投入的指标中, 南疆兵团都体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2003年到2008年间, 南疆兵团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从0.35万人到0.45万人, 增长了22.2%;农业增加值从382057万元到600796万元, 增长了36.5%;人均农业总产值从36584元到59152元, 增长了38.1%。

2 南疆兵团农业科技实力评价

2.1 灰色评价模型数据指标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内涵的初步分析, 考虑到兵团农业的特点, 用理论分析法对农业科技综合实力的内涵和特征, 选取了两大指标体系, 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农业科技进步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电气化:农村用电量 (万kw·h) 、农业化学化:农用化肥施用量 (t) 、农药使用量 (㎏) 、农田水利化:有效灌溉面积 (千hm2)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总动力 (kw) ;农业科技进步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精细化:农业生产中间消耗 (万元)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 (万人) 、科技产出:农业增加值 (万元) 、农业总产值 (万元) 。本文选取了2003年和2008年南疆兵团各师以上9个指标的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4和2009统计年鉴) 。

2.2 南疆各师2 0 0 3年农业科技实力分析

根据灰色关联理论主要构成因子与母因子的关联度越大, 则该因子的重要性越大, 故从表1可以得出:

(1) 2003年农业现代化对南疆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序为:农一师>农三师>农二师>农十四师。长久以来一师农业的发展不光走在南疆兵团的前列, 而且一直走在整个新疆兵团的前列, 其农业基础设施完备, 地处塔里木河上游, 受塔里木河恩惠, 水源较为充沛, 且干燥高温, 很适合棉花生长, 该师坚持走品牌棉花战略,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农业现代化领先其他各师正是其实力的体现。农三师和农二师分列二、三位, 但是关联差距不大, 农业科技实力相当, 农二师地理位置更为优越, 交通更为便利, 工业和农业都有很好的发展, 而工业可以反哺农业, 这样的好处是农业投入更加理性, 如农药的使用量比农三师节约11万㎏, 更适合走精细化农业路线, 虽然比农三师排名略低, 但是更具有发展潜力。农三师的农田水利化 (有效灌溉面积为72080hm2) 发展的较好, 这是在沙漠地带发展绿洲农业, 使农业发展得以稳定高效的极为重要的方式, 也因此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在了农二师之前。农十四师排名最后, 是因为其地处沙漠腹地, 自然条件最为恶劣,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 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具备很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2) 2003年农业科技进步对南疆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序为:农二师>农一师>农三师>农十四师。在科技进步方面地理位置优越的农二师的优势得以体现, 该师地处沙漠最北端, 绿洲较多, 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较好, 容易聚集更多的人力资源, 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为0.13万人, 为南疆兵团之首。农一师和农三师农业科技进步优势不是很明显分列二、三位, 其中农一师农业总产值 (360214万元) 和农业生产中间消耗 (158752万元) 远远高于其他各师, 这说明农一师在积极开拓农业产业化道路, 并且不断的扩大规模, 为今后走产业化农业道路奠定了基础。

(3) 总体来说, 农一师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高, 适合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但是科技进步指标略低, 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其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二师的依靠自身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在科技进步方面超过农一师, 走精细化农业道路更适合其长远发展。

2.3 南疆各师2008年农业科技实力分析

(1)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2008年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南疆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序为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十四师。2008年农一师农业现代化继续领跑南疆兵团, 其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总动力:446100kw) 、农田水利化 (有效灌溉面积:149550hm2) , 农业化学化 (农用化肥施用量:115708t) 远远高出第二名, 这充分体现出农一师依托自身强大的农业基础实力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 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二师和农三师分列第二、第三, 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很接近。农十四师排名第四, 但是相比2003年的关联系数0.5676, 2008年为0.6303, 可见其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考虑到其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所以其发展对南疆兵团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小。

(2) 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对南疆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序为农二师>农一师>农三师>农十四师。农二师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继续积极发展精准农业, 几年来农二师先后引进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无公害绿色生产综合防治、贮藏保鲜、名优特产品栽培、高垄栽培套种技术、滴灌设施、新型复合材料骨架、自动化卷帘机等12项技术, 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20多个, 栽培面积66.67hm2。将设施农业与农村沼气、观光休闲旅游结合起来, 开辟设施农业新型环保生产模式等一系列的新领域, 已成为二师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十四师2008年遭遇了百年罕见的风沙灾害, 农业生产和生活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虽然农业经济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比起2003年的0.4262的关联系数有所下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3) 农一师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各师, 但是其农业中间消耗过大, 应该注意适当控制农业规模、节约资源, 并且要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 以便更好的促进其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二师2008年科技进步指标继续排南疆首位, 并且坚持走精细化农业发展道路, 极好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三师的农业现代化和科技进步指标都略低于前两者, 主要是其没有制定明确的农业发展路线, 应该借鉴前两者的发展思路, 走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路线, 以便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农十四师排名靠后是因为较其他各师, 本身起步晚, 起点低,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只要认真贯彻政府的农业政策, 坚持正确的发展路线, 经济的快速发展好将成为必然。

3 结论

对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进行客观与公正的评价, 利于减少农业科技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重点、有效率地分配农业科技资源, 改善和提高农业科技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有助于转变管理模式。同时, 通过各区域间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各区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便于及时地调整投入结构以及各种农业科技资源,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的放矢,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 排序结果与现人们的预期基本相符, 从而验证了该评价模式行性。对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进行客观与公正的。对比2003年与2008年的南疆兵团科技实力的关联度, 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一师依托自身强大的农业基础实力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 取得经济上的稳定高速发展。到2008年农一师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数据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各师, 远远的领跑在南疆兵团的前面。这和实际情况相符合。

(2) 农二师依靠地缘经济优势, 聚集人力资源, 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力量, 很好的促进了自身的农业科技进步, 走上了精细化农业的道路, 也因此走在南疆兵团农业的前列。

(3) 农三师劳动力严重不足, 加上伴有较高的民族人口及初级农业人口, 偏僻的交通地理位置, 缺乏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这些都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及产业结构不相匹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工业化水平及城镇化水平低等因素制约了三师的产业化进程。但较“十五”期间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 农业产业化与现化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这为今后几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农十四师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都较为落后, 纠其原因, 是因为农业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比较差, 人力资源不够充沛, 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使之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所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使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想要提升自己的农业科技实力, 快速的发展农业经济, 必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鹏飞.基于因子分析的西部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 (03) .

[2]杨书丽.浅析西部大开发中兵团经济结构的调整[J].兵团党校年报.2001, (01) .

[3]喻晓玲, 马琼.新疆兵团经济分区及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4 (03) .

[4]张敏.因子分析法在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7, (04) :25-26.

[5]陆志飞.地域科技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浙江统计, 2005 (8) :65-66.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 2004[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7]信乃诠.从国家成果奖励看农业科技的综合实力[J].中国科技奖励, 2005, (3) :6-8.

[8]邓聚龙.灰色数理资源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35-36.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08年兵团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农业科技评价 篇2

1.1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涵义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一种咨询行为,它从科学性、有效性等方面对某些农业科学技术活动或成果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具有专业性质的参考意见。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农业科技政策评价、农业科技计划评价、农业科技机构评价、农业技术领域发展评价、农业新技术选择评价、农业技术产品开发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农业技术交易评价、农业技术投资评价等。

1.2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标准要以评价活动的目的和特定评价对象出发,要客观地反映社会相关方面对农业科技活动的要求。其标准可以由生产力、政策、目标、绩效、公正性等标准构成,其中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这是对农业科技活动的最根本的要求;政策标准,即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针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管理规定,比方说某一项农业科技活动立项的基本要求、优先支持范围、重点支持条件等;目标标准指农业科技活动目标的相关成度,要求某项农业科技活动所设定的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测的和相关性强的;绩效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科技成果的产出、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和与预期目标所存在的距离等;公正性标准是进行农业第三方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准则,其包括某一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投入实施了之后带来的影响,比如与该活动项目相关的资源、利益、成本是否得到合理分配等。

2 农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机构单一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绝大多数是各级政府农业科研的主管部门主导的,缺乏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科技评价人才,他们的评价过程是凭借经验进行操作的。在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中,专家是重要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的科技评价的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合理的互评价机制,导致符合要求的评价专家十分有限。再加上现有的关于评议专家的甄别能力参差不齐,和农业研究领域的广泛,学科专业差别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

2.2 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涉及的对象广泛,每项农业科技活动都包含基本的环境、价值特征等,要涉及到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首先,评价工作中评价方法是由评价者决定的,信息是由评价者采集的,这些过程中包含了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识阅历,所以评价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会对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有直接影响。其次,在第三方评价工作的环节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类似评价分类不明的现象,其原因是有些第三方评价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素质欠缺,从而导致了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再次,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重数不重质,评价结果推广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助长了农业科技活动中申请人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行为。最后,由于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将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带到了评价环节中,其中拉关系、靠人情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公正和客观。

2.3 评价定位不够明确

农业科技活动的目的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定位,等级比较高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从创新点子的萌发,到取得创新成果,再到最终应用到农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很长时间的周期,甚至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都是非盈利的,社会公益性的活动,所以经济效益则不太显著。首先,农业科技活动具有活动周期长、经济利益不显著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使得农业科技评价的过程和任务更加繁重和复杂,而且跨越的时间比较长,在进行第三方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思量评价对象内部因素,还要考虑到一些外部因素,比如评价对象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其次,农业科技活动的落脚点的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不同的农业科技研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时不仅要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科学价值进行评价,还要对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但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都把科学价值作为了评价的重点,所以不能准确地反映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不利于农业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农业科技活动的进步。

3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议

3.1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制度体系

首先,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专家信息等系统。将专家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可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专家信息库,包含专家的专业信息和评价工作信息、同行评议等,利用信息库可以更加快速、针对性地为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筛选适合的专家,减少多余的环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具体要求有(1)对于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评价环节都要筛选出适合参加该项目环节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家(2)评价工作完成结束后,参与该工作的相关人员和同行依照评价能力、业绩等标准对参与第三方评价工作的专家进行评定,将结果存入专家系统档案,为以后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挑选专家提供参考。

其次,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管理制度。(1)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管理制度。依据《科学技术评估办法》,建立健全有效的、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管理制度,比如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制定农业科技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专家评价制度等等。(2)政府要明确其在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活动中的责任,减少干预,保证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

3.2 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专业人才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大力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人员,通过对评价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其进行资格认证、对其评价报告进行定期审查等方式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行业的专业水准,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在农业科技活动认证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3.3 建立评价行为监督制度

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其工作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比如,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过程的透明度,从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到挑选合适的评价专家,再到最后一步形成评价结论都要及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暗箱操作;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不仅要定期监督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执行情况等,同时也要明确违规的惩罚措施,受理与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相关的投诉,处理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中的违规问题。

参考文献

[1]边全乐,杨韵龙.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构建[J].农学学报,2014.

[2]蒋景楠,邦奇.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8.

农业科技评价 篇3

关键词:绩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财政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4-0122-03

财政科技投入是引导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对科技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升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号)等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要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项目过程管理、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

在新常态下,财政科技投入受到政府各部门的关注,如何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价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1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根据财政科技投入的特性及其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本文构建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A)为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这是本文研究的总目的;准则层(B)为: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创新能力,综合反映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状况。

具体指标因素和层级关系,如图1所示。

2 财政科技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建立评判集

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分析法,并结合专家的建议,将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评价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及很差。

因此,本文的评判集也相应的为5个级别:

V={V1,V2,V3,V4,V5},

其中得分区间分别在:

[90,100],[80,90),[70,80),[60,70),[0,60)

评价结果分别为{优,良,中,差,很差}。

2.2 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优点是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系统化、层次化、综合化分析目标问题,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步骤如下文所述。

2.2.1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财政科技投入指标分类性质及专家的判断,依据1~9标度法标识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造对比判断矩阵,具体见表1。

2.2.2 指标权重计算

首先,求解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并把特征向量进行正规化处理,计算指标权重Oij。

其次,确保各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和判断上的逻辑严谨性,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用判断指标为CR,如果一致性指标CR≤0.1,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否则,需要对该对比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其中:

CR=CI/RI,CI=(?姿max-n)/(n-1),

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RI为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指标。

该值为给定值,其与n的对应关系见表2。

2.3 确定隶属度矩阵

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专家对各评价指标隶属于各评判等级进行综合考察。

根据专家打分情况,确定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情况为优、良、中、差和很差的隶属次数,并根据隶属次数得到隶属度矩阵:

Rij,(i=1,2,3,4,5;j=1,2,3,4,5)。

其中:

Rij=隶属次数/专家人数。

2.4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集

本文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Vij=Oij×Rij=(V1,V2,V3,V4,V5),

采用的计算方法为:

M(.,?茌),依此来求解财政科技投入的模糊综合评价集。

3 算例分析

H产业集聚区属于省级产业集聚区,利用上文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财政科技投入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3.1 确定评判集

评判集分为5个级别:

{优,良,中,差,很差},

其中:

[90,100]为优;

[80,90)为良;

[70,80)分为中;

[60,70)为差;

[0,60)为很差。

3.2 构造综合判断矩阵并计算各指标权重

3.2.1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并运用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

Uij= 1 1 3/2 3/2 1 1 3/2 3/22/3 2/3 1 12/3 2/3 1 1

3.2.2 第二步,利用和积法计算权重

财政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权重为:

Oi=(0.3,0.3,0.2,0.2)

3.2.3 第三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经计算,CI=0,CR=0<0.1,所以该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3.2.4 第四步,构造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分别为:

U1ij,U2ij,U3ij,U4ij,其中,

3.2.5 第五步,计算指标层对准则层权重

利用和积法分别计算其对应的权重矩阵,其中,论文与专著、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的权重为:

O1i=(0.1930,0.3449,0.2740,0.1881)。

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的权重为:

O2i=(0.4071,0.3081,0.2848)。

技术改造投资、就业机会、集约程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权重为:

O3i=(0.3071,0.3045,0.2274,0.1610)。

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的权重为:

O4i=(0.5652,0.4348)。

3.2.6 第六步,对各个子矩阵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3。

以上子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所以对应的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因此,利用AHP计算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见表4。

3.3 确定评价隶属矩阵

本文通过9位专家的打分构造出隶属度矩阵。

Rij= 0 1/9 0 0 0 0 1/9 1/9 2/9 0 2/9 1/9 1/9 0 2/9 3/9 1/9 3/9 3/9 2/9 3/9 3/9 2/9 3/9 4/9 3/95/9 4/9 5/9 4/9 3/9 3/9 4/9 3/9 3/9 4/9 3/9 4/9 3/93/9 2/9 1/9 3/9 2/9 3/9 1/9 2/9 1/9 2/9 1/9 0 1/91/9 0 0 1/9 1/9 0 1/9 0 0 1/9 0 0 1/9

3.4 确定模糊综合评判集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模糊综合评判集为:

Vij=Oij×Rij=(0.0707,0,2880,0.4093,0.1815,0.0505)

由此可知,H产业集聚区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判集聚集在“中”维度。

4 结 语

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从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创新能力四个视角,将定性指标量化分析,更为直观地反应出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特征。

研究发现,针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能够有效地解决其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较难做到客观评价的难题。

该研究既能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提出新的思路,也能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和地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马少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J].开放导报,2011,(1).

[2] 池昭梅,黄思婷.风险投资在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中创新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3,(4).

[3] 张青,王贵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以上海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

[4] 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Z].2014.

[5] 胡安琴,韦彩霞.河北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

[6] 甘泉.浙江省财政科技投入与地方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5,(1).

[7] 潘方卉,李翠霞,樊斌.财政科技投入周期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5,(3).

[8] 吴松强,陈雅雯,郑垂勇.江苏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1).

[9] 何婷婷,陈阳.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5,(12).

[10] 黄晓玲,揭建群,吴新文.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优化策略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1).

[11] 翟启江.建立与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特点相适应的绩效评估制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5,(1).

科技成果评价方案 篇4

发布时间: 2017-07-12 15:03:00

来源: 吉林省科技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为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现就吉林省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科技部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科技评估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国科发政〔2016〕382号)、《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和《吉林省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依据,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职责明确、自律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是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具备条件的机构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二是自由申请、评估指导的原则。中介机构自由申请,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认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试点单位,指导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

三是需求导向、强化服务的原则。主要针对成果应用转化需求,构建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探索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提供成果评价服务的有效模式。

(三)试点期目标

到2017年底前,选择3-5家试点机构,进行科技成果评价试点。试点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初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评价新的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

从2018年开始,根据实际需求,适度调整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数量,并对科技成果评价中介机构进行定期审核,根据其运营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予以科技成果评价资质备案。到2020年末,培育出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在全省基本建立起市场化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

二、试点单位认定

(一)自由申请

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应为在吉林省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开展过科技评价评估研究,具备评价能力和条件,承担过省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评审论证服务工作的科技服务公益类中介机构。试点单位应具有较强评估专业服务管理能力的骨干人员,具有开展科技评估评价的技术手段(检索数据库、专家库、与国家或外省有联网数据积累等)。

中介机构以《吉林省科技成果评价试点申报书》(见附件1)形式向科技厅提出自主申请。

(二)试点单位的遴选和认定

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申请单位从事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经历、业绩、人力资源和现有软硬件条件等进行评估论证,根据论证结果排序,综合考虑申请单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单位运营机制和组织管理科学规范性、发展目标定位与实现绩效等情况,遴选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予以资质备案。

三、职责分工

(一)省科技厅

组织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试点单位认定工作,指导和帮助其制定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或授权使用)评价咨询专家库,并负责对试点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进行监督和管理;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不宜由社会专业评价机构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以及对吉林省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委托单位有具体要求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依据《吉林省科技计划管理实施细则》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评价。

(二)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 接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委托,组织开展应用性科技成果评价并出具科技评价报告,采用科技部2009年制的科技报告格式(见附件2)。

科技成果评价属于事后绩效评估评价,试点单位应当按照《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接受项目完成单位的委托,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对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社会公益类应用技术成果等不同类型成果,采用不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见附件3)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程度,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技术的重现性和成熟度,技术创新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取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社会公益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见附件4)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程度,技术指标的先进程度,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应用推广程度,对相关领域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已获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三)科技成果评价委托方

科技成果评价委托方和成果完成方应当严格履行与评价机构签订的科技成果评价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提供真实、完整的技术资料,必要时,应当提供专业检测、检索机构等专门机构出具的检测、检索报告或应用证明材料,并对依据评价结论所做出的决策行为负责。列入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已通过验收的项目(课题)是否进行科技成果评价,由项目完成单位自行选择。项目(课题)验收结题后,省科技厅一般不再组织其他形式的成果评价活动。

四、责任机制

科技成果评价所涉及的科技成果评价委托方、评价机构试点单位及评价咨询专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承担各自的责任。发生争议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予以解决。

评价机构试点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认真履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职责,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接受评价委托方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评价机构试点单位不得接受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委托。评价机构试点单位必须维护评价成果所有者的知识产权,不得擅自向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扩散相关技术资料,不得非法占有、使用、提供、转让他人的科技成果。

保证评价机构试点单位及评价咨询专家的公正性和独立性。管理部门不得向评价机构试点单位和评价咨询专家施加倾向性影响,评价机构试点单位也不得向评价咨询专家施加倾向性影响。评价机构试点单位不得聘请被评价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员和完成单位人员等利益相关人作为评价咨询专家。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与进行,推进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二)积极培育和促进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自律发展。主动适应科技成果评价的需求,积极培育社会评价机构,通过加强指导和监管、推动科技成果评价自律和强化社会监督,促进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办法,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实际,建立起一支由技术、产业、经济和金融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科技评价咨询专家队伍,组织制订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办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提供支撑。

(四)加强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转化的结合。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转化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为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相结合提供服务。把评价中发现的成熟的、先进的、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及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推介,指导和促进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六、进度安排

(一)启动

2017年7月,发布《吉林省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申报、制订评价实施办法、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估认定

2017年9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各报名申请单位的评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评价方案等进行评估论证,认定3-5家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

(三)试点试运行

2017年10月,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可接受委托,进行科技成果评价试运行。各试点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在试点范围和内容等方面各有侧重,突出重点。

(四)总结交流

2018年12月底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评价机构试点单位召开工作交流会,对试点工作的成绩和问题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办法、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共享开放的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库。试点工作结束时进行评估,根据试点情况和评估结果,确定下一步工作内容。

附件:1.吉林省科技成果评价试点申报书 2.科技成果评价报告

3.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 4.社会公益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综述 篇5

1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特点及评价指标

1.1 特点

现阶段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在使用及共享过程中拥有三大特点。首先, 部分内容难以获得。其次, 质量难以保证。对资源进行开发及使用过程中, 无法对正式出版与非正式出版内容进行充分的划分, 导致使用者在对信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无法辨别真伪。再次, 资源相对混乱。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 促使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增加, 导致使用者在搜索互联网过程中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到重要信息。使用者如果运用输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信息搜索, 会出现多个网页, 然而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网页仅有几个, 这就导致使用者需要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筛选。

1.2 评价指标

积极进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评价指标的确定能够促使该评价的使用价值得以提升。现阶段重要的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指标有很多, 其中相对重要的指标包括对相关网站进行搜索的次数、对相关资源的下载状况、学术网站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资源下载过程中的速度, 以及资源价值在分类或整合过程中的体现等。现阶段在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全面考虑这些评价指标。

2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步骤及优缺点

2.1 步骤

首先, 确定评价对象。按照相关专业人员的研究领域及专业特点, 全面分析其长期需求, 在对引擎进行搜索的过程中, 自动、有效地筛选出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关键网站。其次, 综合评分。定性和定量评价法应有效应用于被筛选出来的关键网站当中, 同时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在这一标准下对网站进行排序。再次, 分析并审查排序结果。详细记录评估报告, 同时向使用者公开。最后, 有效收集使用者对该排序结果的满意程度。如果使用者不满意该评估报告显示的结果,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同使用者沟通, 在对其意见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评价措施进行调整, 并重新构建评价体系, 逐步实现评价步骤的科学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评价步骤。

2.2 优缺点

定量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 使用的评价工具为自动锁机数据, 对数量进行充分的统计与研究, 从而促使网络科技资源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一般来讲, 对某网站访问次数越多表示更大的价值存在于该网站当中。同时, 越多的科技网页说明其内容越重要。定性与定量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 后者的客观性更强, 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然而其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在于, 如果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彻底的剖析, 就无法为深刻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帮助。而前者在应用过程中, 网络科技资源的筛选, 需要首先构建相应评价指标。其优势在于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更加深刻, 而缺陷在于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对于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也可以说该方法的使用只可以代表个人立场。例如,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当中, 专业人员对于不同网站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

3 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措施

网络科技资源的相关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是会产生变化的, 在科技及人类思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原有部分重要的评价方法会产生一定转变。由此可见, 单纯仅凭一次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价值是不够真实的。现阶段, 积极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科研人员及相关领域提供重要帮助, 因此积极进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 促使其拥有较高的时代性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所述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缺陷来看, 对二者进行综合利用能够有效弥补缺陷, 并提升评价质量。由于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分别拥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综合运用二者进行评价能够互相弥补。数据获取不便是定量评价法中的重要缺陷, 而定性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运用便于操作的特点来克服, 促使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价值得以最高程度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 使用者在对网络科技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选择重要信息。值得注意的是, 在提升评价质量的过程中, 评价工作人员应当将评价结果及时同使用者沟通, 对其反馈意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完善评价步骤及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重要的评价经验, 才能够抓紧提升评价结果价值。

4 现阶段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问题

首先, 评价指标问题。现阶段我国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拥有不规范的指标, 各地在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身的标准来进行的, 整个行业领域内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其次, 评价方法问题。在进行评价过程中所应用的定性与定量2种方式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与缺陷, 通常情况下应用以上2种方式所得结果仅适用于个人, 很难推广。最后, 现阶段我国的个人及各地图书馆是开展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主要部门, 这些部门在实施此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因此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和完善, 导致我国此项工作始终落后于国外。

4.2 解决措施

首先, 促进评价工作的长期开展。动态及变化是网络科技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 尤其在近年来, 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 传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基础上所得到的结果不是网络科技资源变化的速度, 因此现阶段所进行的评价是无法代表准确结果的, 真实价值在信息源中的体现无法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评价工作人员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断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 并促使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能够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的步伐, 才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加完善的服务。

其次, 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根据上文相关介绍, 在进行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过程中, 较强的主观色彩存在于定性评价当中, 因此单纯应用这一方法进行评价是不能够被广泛使用的。而定量评价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尽管能够促使客观性在结果当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 而这些数据的获得是非常不易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在进行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过程中应积极将2种方法结合使用, 促使二者优势互补, 从而形成主客观结合的结果, 促使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结果更加具有实用性。

再次, 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并促使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是积极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提升评价质量, 就必须对使用者意见进行充分的参考和了解, 并根据使用者的反应来指导接下来的评价工作, 有针对性地转变评价措施, 制定评价指标。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能够及时向使用者提供评价结果, 并对使用者的意见进行清晰而详细的记录, 根据这些反馈意见, 对评价标准及措施进行调整, 最终目标是实现评价结果更高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5 结语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积极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现阶段应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研究, 从而将更高的网络科技服务信息质量提供给使用者, 充分考察使用者的反馈信息, 不断促使该评价得以强化, 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邹益民, 张智雄.网络科技信息情报价值评价方法综述[J].情报杂志, 2014 (5) :25-30, 59.

[2]吕静, 邹小筑.国内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8) :8-10, 80.

[3]熊晓元, 孙艳玲.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方法及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5) :65-68, 90.

[4]李丽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15) :62-66, 61.

[5]曾祥麒.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6.

[6]宋立荣.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区域可持续农业定量综合评价 篇6

关键词:评价指标,可持续农业,权重,模型

0 引言

可持续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由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4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实质是实现这4个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高度协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是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和能力大小所决定,水平高低取决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程度,发展能力大小则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状况决定。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确定农业系统内部及子系统间的关系并由此进行研究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农业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划分为经济B1、社会B2、技术B3、生态环境B4等4个子系统;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从中选择近年来研究学者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再根据当地的情况,选取和增加个别指标,从而建立因地制宜、全面系统和简洁易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 定量综合评价模型

2.1 子系统内部协调度的确定

子系统内部协调度指的是子系统各指标的实际发展状况与其受到该子系统内其他各指标影响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关联程度。第i个子系统的内部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2.1.1 指标变量的协调值

设undefined为子系统Bi(i=1,2,3,4)的第j个指标Xij的协调值,即为该变量受该子系统其它所有指标变量影响下的指标值。协调值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建立所分析的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应满足的模拟关系模型来进行的,确定以下的关系式

Xij=f(Xi1,Xi2,…,Xij-1,Xij+1,…,Xipi) i=1,2,3,4 (1)

其中,Pi为子系统Bi所包含的指标的个数。

由于农业系统的灰色特征,可采用多维灰模型GM(1,N)建立各子系统内部指标间的模拟关系模型,将模型的自变量数据代入模型中所得到的分析指标的模拟值即为该指标序列的协调值序列。即有

undefined (2)

2.1.2 指标变量的协调系数

协调系数是指指标变量序列与其协调值序列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通常情况下使用数理统计中的关联分析等方法加以确定。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来确定协调系数,该模型可以更好地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利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思想,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系数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rij(t)为协调值undefined对实际值Xij(t)在t时刻的协调系数,ζ∈(0,1)为分辨系数。

2.1.3 相对性权重

设ωij表示子系统Bi(i=1,2,4)的第j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在此权重的确定选用积因子位次数据赋值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 对子系统Bi(i=1,2,4)中的每一个指标进行同趋势处理,保证各指标的元素在反映指标的优劣时是同向的,将这样得到的数据称为位次数据,由其所处位置或次序可以反映对应元素在指标中的重要性。同趋势处理的方法通常是对逆序数据采用变换X′=1/X或X′=1-X,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变换,有

Xundefined=(X′ij-X′min)/(X′max-X′min) (4)

其中,X′ij表示经过同趋势处理后的数据,X′max,X′min分别表示该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经过无量纲变换后的数据Xundefined作为基础数据。

2) 取子系统Bi(i=1,2,4)中的Xundefined排序后的位次值来反映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排序时为防止波动过大,可将各指标因素确定为1~9共9个等级,按大小在1~9中填充,结果记为Xundefined,即为第j个指标的属性值。

3) 由于每一个子系统都对应若干个同趋势的指标因素来反映,因此可以选择Bi对应指标属性值的算术平均数作为Bi的属性值,记作B*i,即

undefined

再利用积因子方法给出各指标的贡献系数,由undefined,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出αj,并对其进行检验。αj反映了Xundefined对Bi的贡献程度,令undefined,则undefined即为Bi的第j个指标对Bi的权重。

2.1.4 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度

由前得到的结果可计算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2.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2.2.1 单项指标的评价模型

为了描述指标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反作用,同时消除各项指标因量纲上的差异为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采用下述模型对单项指标进行评价。若Xij为正作用指标,则

Yundefined=Xundefined/Xundefined (7)

若Xij为负作用指标,则

Yundefined=Xundefined/Xundefined (8)

其中,Yundefined为指标Xundefined的评价值,Xundefined为Xundefined的标志值。为了便于横向比较,可选取某1年作为基准年,以基准年的各项指标值作为标志值。

2.2.2 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加权求和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模型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Pi(t)为t年时子系统Bi的综合评价值,P(t)为t年时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ωij表示子系统Bi(i=1,2,4)的第j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ωi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

3 模型的应用

将上述模型应用于黑龙江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基础数据选择1995-2004年10年间的指标值,建立子系统Bi(i=1,2,4)的灰色模拟方程,代入自变量数据即算得各年的各个子系统的指标的协调值序列。同样,将实际数据分别代入相应的模型中,即可算得该省的各年的子系统内部协调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如表1所示。

根据得到的评价结果,易知黑龙江省近年的农业发展状况。一般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如果大于0.8,系统处于协调状态;协调度介于0.6~0.8之间,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协调度介于0.4~0.6之间,系统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协调度小于0.4,系统则处于很不协调状态。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值,这里选择2000年作为基准年,通过表中数字可以看出,该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稳中有长,这与其农业发展现状也是相吻合的。

4 结论

本文从农业各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及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建立模型,综合评价了区域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文中所建的指标体系弥补了目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不足,同时也为正确建立农业子系统内部协调性模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单项指标的评价,可分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或不可持续的原因,可持续农业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则对区域可持续农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进行了评估。本文所建的模型,被应用到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为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农业评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道辉.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与限制因子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28(1):76-82.

[2]刘凤琴,马俊海.农业持续系统协调度的分析预测模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4):244-248.

[3]刘彦随,吴传钧.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2):119-124.

[4]潘文卿.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7):23-29.

[5]申玉铭,班武奇.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80-87.

[6]松嫩—三江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课题组.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物流模型及应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57-61.

农业生产环境评价与应用 篇7

1 农业生产环境评价的必要性

1.1 葫芦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葫芦岛市地处辽宁西部,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光、热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宜从事农业生产;地理位置优越,与河北省接壤,是进出关的咽喉要道,交通便利。全市下辖绥中、建昌、南票、兴城、连山、龙港6个县(市)区,地域辽阔,拥有耕地、果园总面积28.67万hm2,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海滨城市。但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之间始终没有一个科学依据,特别是当前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生活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已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寻求一条“人→土壤→农产品→人”能够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循环可持续性的农业之路迫在眉睫。

1.2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环境是生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的基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应从源头抓起。对农业环境的检测与评价,是发展无公害食品的前提,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在明确环境质量状况的基础上,对全市农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1],将这一科研成果充分转化成生产力,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2,3]。

2 农业生产环境评价

2003—2004年,经过进行认真的实地调查(包括农业区域布局、自然环境情况、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三废”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情况、环保措施等),制定出全市农业环境质量检测取样方案。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利用2年时间完成对全市耕地、果园、农用水面、大气等农业环境质量的采样、检测与评价工作,为全市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这些样品检测得出科学结论,根据检测结果对全市28.67万hm2耕地、果园、农用水面和大气等农业环境质量进行全方位、科学的总体评价。

3 农业生产环境评价结果的应用

3.1 根据评价结果科学规划

2004年开始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了葫芦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适宜生产区、限制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在适宜生产区内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应用环评成果,建立了环评—规划—作物(品种)—技术—质量等一套全新的农产品生产模式,提高在适宜生产区内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极大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根据葫芦岛市各区农业布局、种植习惯重点发展了杂粮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饲用玉米生产基地、花生生产基地。

3.2 根据环评结果建立数据库

根据环评结果设计开发了葫芦岛市农业生态环境多媒体系统,并建立了数据库,该系统及数据库详细展示并记录了全市28.67万hm2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分区类别、环境质量等多种信息,一方面可以帮助农业计划部门根据区域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修改种植、养殖计划,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确保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数字农业”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利用该系统进行验证,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

4 环评结果应用产生效益

4.1 经济效益

认证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许多品牌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大中城市市场,而且走出国门,跻身于国际大市场,为国家也为本地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2 生态效益

农业环境评价结果的应用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发展,这种有序、环保的无公害化生产,也反作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科学的配方施肥、合理的作物布局,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状,使农业环境质量、农业生态系统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4,5],从而增加了农业发展的后劲,真正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生产环境评价与结果的应用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长久作用。

4.3 社会效益

根据农业生产环境评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使农业在高起点上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农民增收增效的同时,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得到保障。因此,稳定的高效农业也是社会稳定及综合国力的基础,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素清.农业环境核算实地研究——以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32-13234,13239.

[2]李泉宝.我国农业环境政策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10497-10498.

[3]庄秀琴.苏北地区农业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5634-5636.

[4]何桂兰.联城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98-99.

农业科技评价 篇8

关键词:农业建设项目;项目后评价;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61-02

收稿日期:2013-10-29

作者简介:何龙娟(1981—),女,湖南永州人,博士,工程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E-mail: hlj.bnu@163.com。

通信作者:陈伟忠,副研究员。Tel:(010)65910324。项目后评价作为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项目决策、实施过程、运行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改进投资效益、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工具与方法[1]。2004年国务院提出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之后,农业部出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把后评价纳入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的内容体系中。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投入持续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业投资效果和影响十分关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加快推进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逐步完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提高政府农业投资的效益与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国际经验启示

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織在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已形成完善的法律规则、明确的管理机构、科学的方法程序、专职的人员队伍和有效的结果反馈机制,对我国推进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政府重视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前提

各国政府把后评价作为制定政策方案、进行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重视法律法规建设、成立后评价专业机构、保证评价经费,以确保项目后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加拿大联邦政府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部署开展项目的效率和效果评价,在国家审计总署总审计长办公室设后评价处[2];韩国1983年颁布《政府投资机构管理基本法》,明确后评价是项目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经济企划院设绩效评价局;美国政府制定《政府行为(或项目)执行情况评价法》,要求1998年以后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后评价,在会计总署设立后评价机构[3];英国1998年制定《公共服务协议》,设立政府公共支出效果考核目标,还成立后评价协会协调各部门开展后评价工作[4];澳大利亚政府规定项目投资的2.5%作为后评价费用,以保证后评价的顺利开展。

1.2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依据

系统完善的项目后评价体系确保了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5]。目前,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后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贯穿了项目设计、建设管理与实施效果等整个过程,评价指标涵盖了财务、经济、环境影响、社会效果等诸多综合领域,评价方法包含了对比法、调查法、综合评价法、逻辑框架法和项目成功度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形成了一个全过程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价的完整体系。如美国建立了系统、客观的公益性项目后评价体系,构建量化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采取横向对比、量化分析、统计模型等方法,对项目的投资效率、实施管理、效果影响与可持续性等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德国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基本内容包括项目的过程、效益、影响和持续性四个方面,逻辑框架法是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1.3专职评价队伍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基础

重视后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配备精干得力专职人员、聘请后评价专家完成后评价工作。印度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后评价机构和人员,项目后评价的全过程(从收集基础资料到编制后评价报告)完全由专职后评价人员完成,保证了后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英国、美国都选用部分外部评价人员或评价小组专门从事具体项目后评价,如英国海外开发署负责后评价人员共10人,每年聘请专家约30人。

1.4结果反馈应用是开展后评价工作的目的

建立健全后评价结果反馈机制,重视成果管理、推广和应用,将评价结果成为规划制定、项目审批、投资决策、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世界银行采用出版各种报告,建立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召开成果研讨交流会等形式推广后评价成果;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将后评价结果作为公益性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价结果反馈还呈现高层化、社会化、合法化特点,如瑞典海外开发机构的后评价报告直接向国会汇报[6];美国国际开发署可向国务卿、副总统或总统汇报评价情况,国会定期举行项目评价听证会。

2我国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现状

目前,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积极部署、开展了与后评价相关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展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尽快推动后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依然是项目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1制定政策规定,强化了规范指导

在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强化项目信息管理、队伍培训、制度建设的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开展后评价工作提供了指导依据。2004年农业部出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后评价纳入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的内容体系,为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打下了制度基础[7]。一些地方农业部门也制定了开展项目考评的操作办法。如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农业项目考评办法(试行)》,对农业项目的管理、实施和效益的具体评价办法做了详细规定,针对部级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农产品质检站、农村清洁能源等七类重点项目设计了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为开展农业项目考评试点工作提供操作规范[8]。

nlc202309020559

2.2开展专题研究,强化了理论支撑

近两年,农业部专门组织专家对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和实施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后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一是设计了多层次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项目建设的决策实施管理、效益效果、运行可持续性等内容进行客观评价。二是拟定了后评价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指南,明确目的、要求、内容、机构、人员、程序、方法、成果应用等。三是开展了后评价实证研究,在云南、江西、湖北三省选取了多个已建成并运行2~3年的种子工程、植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项目进行了后评价实证。这些研究和实践为进一步细化完善后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形成适用不同行业和领域农业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方法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提高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3开展实践探索,强化了工作基础

结合农业项目检查、绩效管理等工作,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开展了后评价实践探索。广东、云南等省农业厅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管理与评价工作中,对农业基本项目管理实施情况、资金到位及核算情况、任务完成及运行效益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价;浙江省农业厅在农业项目管理工作中,实行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后评价制度,对农业项目的运行和预期效果等情况开展检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要求省、地、县3级农业部门按照相关办法和指标对七大类部级农业项目的管理、实施和效益等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这些探索对进一步规范、完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评价方法不统一,农业建设项目“点多、面广、量大、分散”,检查考核方法、依据、指标、内容存在差异,评价方法不一致。二是评价管理机构和人员专业性不强,后评价主要由农业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和行业部门共同管理、实施,缺乏专业的后评价管理和实施机构及专职的后评价人员。三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还没有对后评价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尚未形成统一的后评价管理办法和相关工作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缺乏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操作依据。四是评价经费缺乏,各地的评價相关经费由财政绩效考核工作经费或其他事务费支出,不能保证工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推进我国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分级的后评价管理-执行体系,明确责任与分工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分部、省、地方三个层次进行管理。农业部增设负责全国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组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和实施办法,下达后评价工作计划,审核、监督后评价机构的后评价报告和结论,并及时反馈和应用后评价成果等。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后评价管理机构,落实中央和农业部有关后评价的政策、法规和条例,制定本省的后评价实施办法,选择后评价项目,审核、监督后评价机构的后评价工作,向农业部提交审核报告。地市(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组建后评价管理机构,配合省级后评价机构开展后评价工作,及时向省级后评价机构提交相关报告。

采取“市场参与”的原则开展实施后评价工作,评价主体接受管理部门委托,遵循独立客观原则开展工作。评价主体的选择可有两个思路:一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后评价咨询机构,二是单独成立专门的后评价中心,专门负责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以确保后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科学、有效。

3.2建立后评价方法体系和操作规程,健全工作制度

尽快修正和完善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可对比性。在现有项目分类管理框架下,根据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村能源、质量安全等行业项目特点和后评价关键内容,采取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结合的方式,进一步细化后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同时,尽快制定统一的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操作规范,包括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手册和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暂行办法等,明确后评价的对象、方法、内容、程序、主体和人员等,使后评价工作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3建设后评价人才队伍,确保评价专业性

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需要一支涵盖农业科学、项目评价、战略政策、会计审计等领域的高素质后评价人才队伍。建立后评价专家库,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和企业选择具有大型项目后评价或农业建设项目监管经验的人员作为专家。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开展后评价人才培训,提高后评价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后评价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等从业资格标准,建立后评价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以促进后评价健康、规范发展。

3.4明确后评价经费来源,实现收费标准化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情,确定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来源和收费标准。农业建设项目是政府投资、公益性为主的项目,各级政府应将后评价经费纳入项目投资费用当

中,收费标准根据项目的类型、规模确定,明确后评价经费所占投资额比重。另外,可设立专门的后评价工作基金,对重大项目的后评价经费做到专项拨款、专款专用,使后评价工作经费有保障、有标准。

3.5开展后评价工作试点,分步推进实施

先行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指导意义的项目开展后评价试点工作,并分项目类型、分地区逐步推进后评价实施工作。试点工作按照拟定的后评价方法、程序、评价指标等操作规程进行,重点开展后评价项目选取、评价人员确定、组织实施、评价指标应用、评价报告撰写、验收审查等方面工作。通过试点,完善后评价的方法、体系、参数及政策法规,为全面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提供经验。

3.6建立后评价成果反馈机制,促进后评价成果推广应用

加快形成后评价成果快捷反馈机制,以保证后评价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并满足不同决策层的需求。在反馈形式上,通过出版后评价报告,召开后评价成果研讨会,组织经验交流学习,建立成果交流推广信息平台等方式,实现后评价成果共享;并将后评价成果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机构做参考,作为今后项目规划制定、项目审批、投资决策、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侯军岐,贠晓哲. 项目管理理论与农业项目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许彩萍. 完善我国建设项目后评价机制浅议[J]. 建设管理,2009(9):40-41,56.

[3]刘艳. 我国政府投资农业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4]薛敏、陆惠民. 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11,25(3):318-322.

[5]陈建设,王晓东,韩武波. 国外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启示[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2):34-36.

[6]廖运臣. 国外后评价情况简介[J]. 投资研究,1995(3):45-49.

[7]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部财务司. 农业建设项目管理法规汇编[M]. 北京:农业部,2006.

[8]刘媛,吴曼,张露. 农业项目监管机制研究与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0):173-175.

中国各省农业区域竞争力评价 篇9

一、农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全面性和系统性。农业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对它的评估应包括形成条件、竞争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形成条件的评估主要从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竞争力水平的评估主要从决定竞争力的要素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发展潜力主要从影响区域农业竞争力形成条件和要素预期变化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需要从形成条件、现实水平、提升潜力三个方面的原因、结果和发展趋势, 去描绘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形成与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不仅应使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完整、准确客观反映农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 还应使指标体系的各部分相互关联, 系统地反映出区域农业竞争力各部分的关联关系。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土要通过量化标准从数量关系上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水平、形成条件和发展潜力, 因此设置的指标应具有易于数据收集、计算和分析上的可操作性。数量型的属性指标或实物指标可直接用于计算, 质量型的属性指标或实物指标则需要转换成数量型指标才能用于计算。对于不能转换的质量型指标则需要找内涵相近的其它数量型指标代替, 总之, 选取的指标都必须具备可计量的特征, 否则就放弃[2]。

可比性。通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 不同区域之间、农业各部门之间才能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设置的指标要在指标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参照系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一方面, 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农业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竞争力对比, 对比的指标其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要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 同一区域、同一农业产业部门, 在不同时期进行竞争力对比, 其对比的指标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要具有一致性。

精简性。评估指标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 指标体系涉及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条件、水平以及发展潜力三方面的内容。但指标体系的构成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选择必要且可以观测和量度的指标, 突出重点、层次清晰地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内容和本质特征。

遵循上述原则, 我们选取了农业总产值 (x1) 、第一产业增加值 (x2) 、农民人均纯收入 (x3) 、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x4) 、乡村人均耕地面积 (x5) 、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比重 (x6)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x7)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 (x8)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x9)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x10)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 (x1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12) 、农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 (x13) 、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x14) 、农业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率 (x15)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x16) 共16个指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用变量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 (新的变量族) 来解释多位变量的协方差结构, 挑选最佳变量子集, 简化数据, 解释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粮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步骤如下:

第一,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受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保证其客观性与科学性, 在进行其他运算之前, 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计算公式:

undefined

式中, tij代表标准化后的数据, Tij为原始数据, undefinedj为第j个指标的平均数, Sj为标准差。

第二, 计算标准化以后的n个指标的两两相关矩阵。

undefined

第三, 计算相关系数据矩阵R的特征根λj和特征向量hj。

第四, 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aj及累积贡献率undefined。

第五, 选取主成分个数。∑aj表示前K个主成分从原n个变量中提取的信息量, 若该信息量已达到全部信息量的绝大部分 (通常大于85%) , 可以认为, 前p个主成份已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取前p个变量足以说明问题。

第六, 计算主成分的得分并计算综合得分。

可见, F是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前p个主成分得分的加权平均数。该综合得分越高, 说明该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越高, 反之, 则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各样本综合得分有负有正, 综合得分值为正, 说明高于平均水平;综合得分值为0时是平均水平;综合得分为负, 说明低于平均水平。

三、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采用SPSS14.0系统软件作为分析工具, 选择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了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方差贡献分析表) (表2) 、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的主成分荷载矩阵 (Component Matrix) (表3) 。

从表2可以看到每个主成分的方差, 即特征值, 它的大小表示了对应主成分能够描述原有信息的多少。按照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原则, 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73.481%, 已能概括原数据绝大部分的信息, 因此, 这里提取只需前4个成分即可。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各变量在主成分上的负载, 我们对因子负载做方差最大化旋转, 得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 (表3) 。由表3可知, 从第一主成分来, X3、X8、X9、X12、X15、X16的系数较大, 因此, 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农用化肥使用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固定资产原值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都是有绝对指标, 也有相对指标, 并且分布于农业区域竞争力的三个层次, 所以可认为第一主成分是综合因子。从第二主成分来看, X4、X6、X7、X10、X11的系数较大, 反映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文盲比重、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 因此, 可以认为第二主成分是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因子。从第三主成分来看, X1、X2的系数较大, 反映的是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 可认为第三主成分是农业区域竞争力的结构因子。从第四个主成分来看, X5、X13、X14的系数较大, 反映的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可以认为其农业内结构因子。从各个主成分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来看, 很难从某一个主成分来确定各省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大小。而前四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接近75%, 因此可用前四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通过输出因子值系数矩阵, 我们可以求出各省在农业竞争力上的得分。

按照本研究采取的数据处理方法, 可以认为得分在0.2以上的具有较强的农业竞争力, 得分介于[-0.2, +0.2]之间的具有一定的农业竞争力, 得分小于-0.2之间的农业竞争力较弱, 根据这个标准, 上述31个省市的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可以分类, 如表4所示。

从评价结果来看, 可以把全国31个省区按农业区域竞争力的高低分为三类:

Ⅰ类区 (较强农业竞争力) :这十个省区其实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 尽管农业是不是其支柱产业, 但因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投入相对充足, 仍旧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竞争力, 说明农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关系的;山东、新疆、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 基础条件不错, 这几年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农业获得长足进步, 表现了较强的农业竞争力。

Ⅱ类区 (一定农业竞争力) :包括黑龙江、内蒙、西藏、福建、陕西、辽宁、宁夏、吉林、青海、山西十个省区, 除福建外基本可归为“三北”地区, 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并不好, 但多数是粮食主产区, 在近年国家重视粮食生产且这些省份多数土地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又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 农业也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

Ⅲ类区 (较弱农业竞争力) :湖南、甘肃、四川、湖北、安徽、江西、广西、云南、重庆、贵州、海南。基本可以定义为南方经济不发达省份。这些地区土地资源不丰富, 在农业收入下降的宏观背景下, 多数农民外出打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各项投入不足, 同时, 其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太好, 使农业竞争力较弱。

农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各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从而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摘要:构建一套农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运用SPSS14.0软件对全国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农业区域竞争力发展现状进行评分、排序和划类, 论证了我国农业区域竞争力大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 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区域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苏航.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与比较研究[C].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2]杨林华, 马文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北省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7 (2) :37-40.

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及评价 篇10

国内外研究农业政策支持水平最常用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开发的测算方法。OECD将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分为三大类:生产者支持估计值 (PSE) 、消费者支持估计值 (CSE) 、一般服务支持估计值 (GSSE) , 分别用于衡量消费者和纳税人转移给生产者的货币价值、转移给农产品消费者的货币价值、转移给农业研发、培训、产品检验等一般性服务的货币价值。总支持水平估计值 (TSE) 是PSE、GSSE和纳税人对农产品消费者转移支付的总和, 度量每年由于农业政策的实施, 从纳税人和消费者转移到农业的所有价值。

一、美国农业支持总体状况

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变化较大。首先, 美国生产者估计值 (PSE) 波动较大, 进入21世纪后呈下降趋势。1986-1999年期间, 除了个别年份 (1989、1995) 外, PSE整体呈上升趋势, 1999年达到最高值557.46亿美元。1999年之后, 随着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进, PSE整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生产者估计值为270.42亿美元, 比上年降低18.55%。2009年PSE略有上升, 同比增加了35.56亿美元。其次, 美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向消费者隐性征税逐步转变成21世纪初至今向消费者提供补贴。在1986-1991年和1998-2001年期间美国消费者估计值 (CSE) 为负值, 表明在这两段时间对消费者隐性征税;2002-2009年CSE为正值且不断上升, 消费者得到的补贴不断增加, 2009年CSE高达286.3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5.54%。第三, 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研发、产品检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补贴, 使一般服务支持估计值 (GSSE) 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政府逐年加强对一般服务支持的力度。2000年美国对农业一般服务的补贴额仅为252.96亿美元, 2009年高达599.84亿美元, 年均增长10.07%。由于美国增加了纳税人向农产品消费者的转移支付和对农业一般服务的支持, 1986-2009年总支持水平 (TSE)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见下图) 。

二、美国农业支持各类指标及其构成

1. 生产者支持估计值及其构成

生产者支持估计值是消费者和纳税人转移给生产者的货币价值。按照生产的农产品, 生产者的支持估计值可以细分为四类:对生产指定的一种农产品的转移支付 (SCT) 、对生产指定一组产品的转移支付 (GCT) 、对生产任何农产品没有限制的支付 (ACT) 和生产者的其他转移支付 (OTC) 。%PSE由这四类转移支付占农场收入的比率构成。

单一产品的转移支付 (STC) 主要核算对生产粮食 (小麦、玉米、大麦、高粱、大米) 、糖、大豆、棉花、牛奶、牛肉和小牛肉、羊肉、羊毛、猪肉、家禽肉、蛋等农产品的转移支付。2000年以来, 美国整体削减了对单一农产品生产者的支持水平, 但加强对糖、棉花、牛奶等特定产品生产的补贴。单一产品的转移支付 (STC) 占PSE的比例从1986-1988年的68.3%下降到2007-2009年的30.8%。2007-2009年单一产品的转移支付重点补贴牛奶、棉花和糖的生产者, 其中牛奶的平均转移支付为41.44亿美元, 占全部单一产品转移支付的比例高达43.9%, 棉花和糖的平均转移支付分别为6.02亿美元、6.86亿美元, 分别占6.4%、7.3%。

在生产者支持估计值中, 对生产一组农产品的转移支付 (GCT) 所占比例小且变化幅度不大, 2007-2009年的平均份额为9.1%, 比1996-1998年的5.1%略有增加。对生产农产品没有特殊限制的转移支付 (ACT) 在PSE中的比例从1986-1988年的平均19.4%上升到2007-2009年的29.6%, 其他对生产者的转移支付 (OTP) 的比例从1986-1988年的2.5%大幅度上升到2007-2009年的29.4%。

美国的生产者估计值占农场收入的比率呈下降趋势。%PSE是生产者估计值占用农场价格水平计算的农场总收入的比率。由于高涨的世界产品价格降低了市场价格支持 (MPS) 和反周期支付, 2008年生产者支持 (%PSE) 从2007年的10.02%下降到7.91%。2009年%PSE小幅上升到9.78%。%PSE从1986-1988年的平均21.80%下降到2007=2009年的9.24%, 低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与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相比, 2007-2009年美国的%PSE分别低14、38和8个百分点。

2. 消费者支持估计值及其构成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 改变了向消费者隐性征税的状况, 消费者得到纳税人或生产者的补贴。1986-1998年消费者估计值平均为负37.91亿美元, 2007-2009年增加到226.64亿美元, 意味着从向消费者征税转变成平均每年给予消费者高达226.48亿美元的补贴 (表1) 。消费者支持估计值包括消费者对生产者的转移支付、消费者的其他转移支付、纳税人向消费者的转移支付和额外饲料成本四项。其中2007-2009年纳税人向消费者的转移支付高达296.79亿美元, 比1986-1988年高196亿美元, 抵消了消费者对生产者的转移支付和其他转移支付的负值。而1986-1988年消费者对生产者的转移支付的负值超过了纳税人向消费者的转移支付, 形成向消费者隐性征税。

消费者支持估计值 (%CSE) 是消费者支持估计值与消费总支出和从纳税人向消费者转移支付之差的比率。美国%CSE由负值转变为正值, 1986-1988年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移支付为农产品消费总支出的3.18%, 而2007-2009年消费者得到生产者转移支付为农产品消费总支出的9.95%。同期欧盟、日本、和OECD平均水平的%CSE仍为负值, 分别为-0.08、-0.41、-0.11、但绝对量比1986-1988年的平均水平低, 表明这些国家降低了向消费者的隐性征税的数量。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OECD, PSE/CSEdatabase, 2009

3. 一般服务估计值及其构成

美国政府重视对农业研发、农产品检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般服务的支持, 不断增加补贴数额。2007-2009年一般性服务的平均水平为492.3亿美元, 高于1986-1988年的171.97亿美元的平均水平。2009年一般性服务补贴为599.84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了139.39亿美元。2007-2009年在一般服务支持估计值中, 营销与促销的支持所占的比例最大, 该项支持平均值为382.57亿美元, 占一般服务支持的77.71%。美国的营销支持体现在对生产者的产前信息服务以及产后的市场和产品促销服务。政府在农户生产前提供充足的信息, 帮助生产者进行决策, 产后注重规范各类市场运作, 制定市场规则, 加强对产后的运输、产品检疫、包装投入, 提高产品质量, 保护生产者利益。对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的补贴, 2007-2009年平均水平分别为55.29亿美元和23.11亿美元, 分别占一般服务支持总额的11.23%和4.69%。同期用于检验服务和农产品储藏的公共储备平均补贴分别为9.41亿美元和3800万美元。2007-2009年用于资助农业学校的资金稳定在每年100万美元。近三年一般服务各项的支持水平都高于1986-1988年的平均金额。

4. 支持总量估计值 (TSE) 及其构成

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比较, 近几年美国支持总量水平增加, 但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支持总量平均值从1986-1988年的635.05亿美元增加到2007-2009年的993.9亿美元, 占GDP的比例从1.33%下降到0.71%。支持总量估计值包括消费者转移支付、纳税人转移支付和预算收入三项。其中消费者转移支付从1986-1988年的平均值141.75亿美元减少到2007-2009年的109.27亿美元, 占支持总量估计值的比例从22.32%下降到10.15%。同期纳税人的平均转移支付从507.59亿美元增加到1020.35亿美元, 占支持总量估计值的比例从79.93%大幅度增加到94.77%;预算收入的变化幅度较小, 预算赤字从14.29亿美元减少到10.36亿美元 (表2) 。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OECD, PSE/CSEdatabase, 2009

三、美国市场保护和市场导向程度分析

1. 市场保护程度分析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 各国对农业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市场保护程度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名义保护系数 (NPC) 衡量。生产者名义保护系数 (NPC) 是衡量市场保护程度的指标, 它是生产者得到的平均价格和平均每单位产出的转移支付之和与边境价格的比, 可以被视为出口农产品的隐性出口补贴率。美国2007-2009年生产者名义保护系数为1.02, 低于1986-1988年1.13的平均水平, 表明美国市场保护程度降低, 国内价格接近世界市场价格。2007-2009年美国的生产者名义保护系数比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欧盟和日本分别低0.11、0.07、0.77 (表3) 。消费者名义保护系数 (NPC) 是消费者支付的国内价格和边境价格的比值, 可以被看作国内市场的隐性进口平均税率。2007-2009年消费者NPC平均值为1.03, 低于1986-1988年1.12的平均水平。2008年的消费者NPC下降到1,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边境价格。美国生产者名义保护系数和消费者名义保护系数不断降低, 表明多年来, 美国通过降低农产品的隐性出口补贴和进口关税隐性税率的方式, 减少了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扭曲程度 (表3) 。

资料来源:OECD, PSE/CSEdatabase, 2010注:1.从1995年开始, 将奥地利、芬兰、瑞典纳入欧盟核算, 从2004年将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纳入欧盟核算。所有年份这五个国家都包括在OECD中。OECD整体核算不包括非OECD和非欧盟成员国。2.1986-1988年欧洲12国, 1995-2003年欧洲15国, 2004-2006欧洲25国, 2007欧洲27国。

2. 市场导向程度分析

市场导向程度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名义支持系数 (NAC) 度量。生产者名义支持系数是生产者支持估计值 (PSE) 和用国际市场价格表示的农场总收入的比值。消费者名义支持系数是消费者支持估计值 (CSE) 和用国际市场价格计算的消费支出的比例。美国生产者NAC由1986-1988年的平均1.28下降到2007-2009年的1.10 (表4) , 意味着2007-2009年农场总收入下降到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计算 (即没有农业支持政策) 的1.10倍。消费者NAC由1986-1988年的1.03下降到2007-2009年的0.91, 说明农业政策的实施, 2007-2009年农产品的消费支出低于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计算的支出。生产者、消费者名义支持系数同时降低, 表明美国农业政策的市场导向程度提高, 政府不断减少对生产和消费的干预, 生产、消费的扭曲程度在逐步降低。

资料来源:OECD, PSE/CSEdatabase, 2010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 1996年到2009年期间, 尽管美国农业政策总支持水平呈上升趋势, 但农业支持政策却在发生变化。美国大幅度加强对营销、科研、基础设施等一般服务的补贴力度, 这些政策是世贸组织允许的国内支持政策, 对生产和贸易的扭曲程度较低;农业政策支持从向消费者征税转变为对消费者进行补贴是支持政策的又一特点;进入21世纪后, 美国农业政策对生产者的补贴整体水平下降, 重点支持糖、棉花、牛奶等特定产品生产。虽然美国农业支持政策受到发达国家的批评, 但美国农业补贴水平和农产品保护程度低于欧盟和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干预的程度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蒲文彬.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9 (23)

[2]翟雪玲.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效应评估[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

[3]OECD数据库[BE/OL].http://www.oecd.org/tad/sup-port/psecse

[4]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2009, OECD.www.sourcesoecd/agriculture

农业科技评价 篇11

【关键词】中职;多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宁夏农业学校自2007年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以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由学生、督导、企业为评价主体,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实施程序逐渐规范的三维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确定

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应该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给教师教学质量以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亲身感受一门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的工作热情、知识娴熟程度及其能否因材施教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其言传身教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治学与做人等方面,学生评价最具权威性,学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者。对于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注意到本学科最新进展,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是否丰富等深层次要求则必须由教学督导和企业专家来评价。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宁夏农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包含学生、教学督导和企业专家三个层面。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满分标准为100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构成为:学生评价占50%,企业专家评价占30%(其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占20%,对教师教学文档评价占10%),教学督导评价占20%。目前,我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仍然处于积极探索和不断修正之中。

1.教师评价类型

结合学校实际及考虑这两类教师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分为在编/聘用、代课/返聘两大系列,分系列进行排序。

2.标准分排序

将教师教学质量三方测评结果,以系/教研室为测评单位,以教师两大系列为类型进行排序,根据标准分的计算方法,将其原始分转化标准分。

3.等级+中位线

以学生、督导、企业三方评价等级为基础,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在一个教研室范围内,根据一定的比例和条件产生出A、B、C、D等若干个评价等级,以区分其质量差异程度。其中A级为优秀(标准分90分以上),B级为合格(标准分75-89分),C级为基本合格(标准分60-74分),D级为不合格(标准分60分以下,在师德、师风等教师基本素质或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利用中位线还可区分出B+和B-两个等级。“等级+中位线”的计算方法,可科学地统计出各个评价等级;同时,通过三方独立评价,可确保评出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1.学生评价

目前,我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两大方面的评价指标。

理论课指标有九项,分别是:①讲课认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②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板书字迹工整、规范;③内容熟练,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④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信息量安排合理;⑤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当;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⑦教师业务水平高,学生听课后,收获较大;⑧作业布置合理,批改认真,答疑及时;⑨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停课;认真履行课堂管理职责,学生出勤率较高,学生听课状态较好。

实验课指标有九项,分别是:①实验准备充分;②治学严谨,认真检查学生预习;③按时上下课,不擅自调停课;④实验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信息量安排合理;⑤内容熟练,讲解清晰;⑥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高,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正确解释实验现象;⑦指导认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⑧教学组织好,内容讲授、示范操作及实验指导时间安排恰当;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实验收获大。

实习指导指标有六项,分别是:①安排的实习单位及实习内容与本专业紧密结合;②实习进度安排合理,组织有序;③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④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内容,能及时正确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⑤实习中能启发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收获大。

2.督导评价

学校督导评估组在校长领导下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并适时进行考核记录。 督导评价内容:通过听课、查阅教案、授课计划、学生作业等形式,根据课堂教学督导评价指标随机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测评。学期结束时,各教研室报送自评材料,各相关职能部门按规定向学校评估组报送文字材料,评估组进行材料核对和数据汇总。

目前,宁夏农业学校督导评价涉及理论教学(包括理论课、体育课、艺术课)和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践课)等环节。理论课、体育课、艺术课主要从教学准备、教仪教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实验课和实践课主要从教学准备、指导能力、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3.企业专家评价

由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学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人员组成专家组,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研教改等方面对本部门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通过专家评价,引导教师提高素质,保证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并帮助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以适应高校建设的要求。

四、合理利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健全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1.认真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在分析报告中将详尽地说明每个指标所反映的内涵,以及所得分数情况。在对数据的分析中重点分析反映出来的主要情况和整体趋势,重点分析两头的极端情况。在分析报告中最重要的是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及时反馈,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

在正方教务信息系统中教师可以查看自己的评教情况,同时学校向每位教师发放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反馈单。在反馈单中,教师可以看到每门课程的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每个评价点平均分、本人在单位的所处位置及最终评价结果等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主观评语,教师可以从中查找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提升教学质量。

3.科学运用评教结果,使其发挥应有的激励促进作用

对于历年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优秀的教师,肯定其成绩,优先推荐參与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教学优秀奖的评选,并组织校级公开观摩课推广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学校组织督导专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帮助其诊断原因,提出改进办法,促进其执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秋凤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学生评教[J].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4期

[2]崔颖.“以人为本”学生评教体系的建设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8月

[3]杨丽红.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1月

作者简介:

刘松涛,男,(1981~),籍贯宁夏银川,讲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方面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

改革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的思考 篇12

陈颖 蒋君好 谢宝刚 李勤耕*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反思我国科技成果评审体系的问题及根源,探讨适合国情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笔者从我国科技成果评价的现状入手,提出对不同研究成果的评价设想,认为应改革先行的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推行责权利对等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完善评审专家遴选和使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科技成果 评价 改革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在许多方面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国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要求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我国现行科技评价体系包括计划评价、项目评价、研究机构评价、人员评价和成果评价。由于成果评价是最终评价,是科技评价体系中的风向标。客观上来说,其不合理性必然要影响到其他科技指标的评价,所评价出 “科技成果”结论的优劣在整个科技活动中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引导科研人员的行为和方向。科技成果评价的不合理,必然导致科研行为的扭曲。要使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尤其是拥有巨大人才资源和科学研究物质资源的高等院校,纳入正确的科技发展轨道,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贡献,必须改革和完善适应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

一、科技成果评价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以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起源于40多年前。这种以“鉴别真伪”为初衷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很好地发挥了成果评价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行的成果评价体系逐渐暴露出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明确、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评价责权利不清晰等问题;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在一些评价活动中存在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所评价科研成果的真实情况。

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重新定位,真正从市场的角度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合理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对于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国际接轨,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评价方式的思考

我国在1958年的“大跃进”后,“科技成果”迅猛增长,为了辨别真伪。当时国家科委开始了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评审”的体系。

基础研究主要着眼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的探索,其成果评价应以重大发现和重大创新,以及新发现、新理论等的科学水平、科学价值为依据。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及被引用情况只能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基础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体现有一定“滞后期”。如果一项基础研究结果未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任何科研管理部门或评价机构简单地找几个专家组织“评价”,应该说是缺乏学术上权威性的,其评价结论也不可能获得社会的真正承认。因此,基础科研成果不宜在短期内评价,应有相应的滞后期。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的显著特征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市场化,社会要求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大量应用科研活动将主要由企业支持和推动。应用科研的目的是将研究结果用于生产,因此对其“成果”的评价,必须有切实可信的专家意见。但是,现行的应用科技成果评审只提供简单而抽象的结论,难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科技成果评估的需要。如果一项应用研究结果具有可能的经济价值,则研究者应尽快申请发明专利,以获得法律保护。毫无疑问,专利审查程序比现行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更加严格、科学。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指导研究者申请专利,并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获专利权的单位对职务发明研究者给予少量物质奖励;专利投入应用并从中获取效益的单位,应从所得收益中给与发明人一定比例提成,效益越高、社会贡献越大,个人收益应越多。以专利审查代替“科技成果评审”之后,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将会从关心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取得评审“成果”,变成关心自己科研结果是否能获得发明专利以及专利的应用能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会对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接轨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只有改革这种制度,让市场机制来评价应用科研项目的结果,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拥有大量科技人才与科技资源的高等院校才会真正关心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寻求有市场需要前景的研究课题,才能根本改变科研项目立项和研究活动中的盲目性。

三、改革现行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的措施

1.推行责权利对等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评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研评价方式,根本原因是科研管理部门不愿放弃它,因为科研管理部门的业绩需要通过它来体现,若干利益可以通过它来调节。因此科研项目的完成验收需要“评审”。一旦政府部门参与的“评审”成为主要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完成自选课题后也会主动要求上级部门“评审”,以获得政府部门的承认,从而为参评者带来职称晋升,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利益。为了杜绝学术水平低的基础研究和没有应用前景并以私利为目的的“科技成果”泛滥,净化学术空气,培养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必须推行权责利对等的评审机制。评价的组织者、评价者和委托评价者必须对评审失误造成的后果负责,必须考虑自己收益与成本问题,遏止评审中潜在的寻租现象的发生。

按照科技部有关规定,委托者为了获得政府部门授予的“科技成果”,向具有科研管理部门认可并具有一定资质的“独立”机构提出成果评价申请并交纳一定费用;受理机构聘请专门的“专家”进行评审,同时也向所聘专家支付部分费用。这样,委托者、评审机构和评审专家都有“利”可图。根据市场规则,他们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首先,委托者必须如实地向评审机构提交自己的科研活动过程和结果,不得夸大和虚报,不得利用不当手段向评审机构和评审专家施加任何影响;若有不当行为,应取消五年以上的成果参评资格并将其劣迹在媒体上公布;如果必要,委托者有向评审机构提出某些内容应该保密的权利。同时对评审报告的不当之处有提出异议,要求复议甚至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述的权利,其次,评审机构在选择评审专家时要作到随机、公平和公正,不得因为任何理由,采取不当行为对评审专家施加任何影响。若有徇私舞弊现象,应取消该机构的评审资质。评审机构可根据委托者要求,有向参评专家提出内容保密的权利。

第三,为了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议,评审专家有了解与参评内容相关情况的权利,有对参评内容提出质疑的权利;评审专家应提供真实、可靠的评审意见,并负有不得向外界泄露保密内容的责任。若有不当行为,应取消其专家资格,公布劣迹,情节严重者应追究其责任。

2、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与使用管理制度。成果评价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审专家,所以首先要科学化地形成评审专家库。公开发布“专家招标书”来征选评审专家。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在评审活动中能够以客观公正、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

(二)了解相关专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熟悉该领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方向。

(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精通业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具有一定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工业或经济方面的影响能力和对政策的判断能力。

(四)本人愿意以独立身份从事和有关评审活动,并在科研成果评价过程中接受评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五)没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

评价机构根据评审项目的工作需要在专家库中选取相关专家从事和参加评审活动。专家选取应遵循随机性、权威性和回避性的原则。选取专家时,首先按实际需要等额选取有效专家,另行抽取数位候补专家,按抽中时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序,以备依次递补。专家选取过程及确定的结果应记录备案。如专家库中的专家无法满足评审活动的需要,评审机构可直接聘请专家库以外的专家参加评审或咨询活动。

专家在参加评审活动时应严格遵守回避原则,所有提出成果评审的人员及其亲属,不得担任该项成果的评审专家。评审专家遇到与本人存在利益关系的单位、个人的评审项目时,不得参与该事项的评审工作。评审专家及其亲属与被评审事项的负责人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不得参与该事项的评审工作。遇到其它可能影响作出公正性评审结论的,评审专家应予回避。

3、发挥社会组织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认为,中介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中介机构也是如此。1996年,国家科委成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此后,各省市也成立了实际上嫡属于科技管理部门的评估中心或公司,科技评估工作在大部分省市陆续展开。由于科技评估机构是政府创立的,所以现阶段科

技评估工作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服务,这使评估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管理部门意志影响,难于独立对科技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由于这样的科技评估机构在许多地方是独此一家,缺乏竞争,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我国应当培育不属于管理部门的评估中介机构,让这样的机构参与竞争,承担成果评价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只进行政策性引导和检查监督,扶持有良好信誉的评估中介机构。

鼓励各种专业协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的中介机构是构建新型评价体系的一个好方法。现阶段,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有与各种专业相匹配的学术协会。这些学术协会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有着极大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对本专业的科研成果进行评议完全在它们知识和业务范围内。由于协会组织对本专业各方面情况与国内外动态比较了解,可以较为客观、独立和公正地进行评价。这样的中介机构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法人,具有对所作评价结论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海兵,王宝艳.中国科技成果评审制度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8

上一篇:小组比赛下一篇:高效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