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内需结构分析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内需结构分析

当前内需结构分析 篇1

我国目前内需结构上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合理上,具体来说,就是投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而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危害。

一、我国目前投资率过高

2007,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以高速态势快速增长。0 7年全年中国G D 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比2006年的10.7%上升0.7个百分点;经过政策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依然增长24.8%,钢铁、水泥行业以及电解铝和住宅等投资增长过快,电力、运力和重要原材料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经济过热显得更加突出。

与投资多少有关的一个重要范畴就是投资率。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表示为:

从纵向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呈稳定攀高之势。2000-2006年,我国投资率分别为35.3%、36.5%、37.9%、41%、43.2%、42.7%42.5%,均高于1978-2002年间36%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投资拉动经济的贡献率达到近71%,投资率突破40%大关,达到42.5%,远远高于前几年的平均水平,比经济过热的1993年仅低0.6个百分比。(见表1)

二、我国目前消费率偏低

从纵向看,我国消费率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的偏差太大。

我国消费率是随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下降的,从1952年到2002年间,消费率下降20.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1个百分点,其基本走势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的变化趋势相类似。但是,在同等人均收入水平上,我国消费率过分低下。1978年,我国人均GNP约70美元,与“标准结构”相比,消费率低27.7个百分点;1992年,人均GNP约200美元,消费率低20.3个百分点;1996年,人均GNP约300美元,消费率低21.8个百分点;2001年,人均GNP约400美元,消费率低19个百分点。可见,人均GNP为400美元以前,我国消费率低于“标准结构”近20个百分点。而且,消费率是提前下降的,在低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就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在钱纳里“标准结构”中,人均GNP为1000美元时,消费率才降到76.5%,而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处于这样的消费率水平。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消费率在收入水平相等的情况下,低于“标准结构”近20个百分点,这和消费率与“标准结构”偏差程度大体一致。而我国政府消费率则与“标准结构”基本相同。可见,我国消费率低于“标准结构”,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过低所造成的。

从横向看,我国消费率与国际水平比较相差较大。

从收入层面看,2000年我国消费率为61%,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3个百分点,低于高收入国家17个百分点;而且还有扩大趋势,2002年我国消费率为57%,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6个百分点,低于高收入国家23个百分点。从国家和地区上看,我国消费率在2000年低于素有高储蓄率之称的东亚&太平洋2个百分点,低于南亚21个百分点,低于美国22个百分点。与我国发展程度相同的泰国、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相比,它们的消费率分别高于我国8、22、7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和消费率的一般演变规律一样,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也呈现出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投资率从1952年的18%逐步递增到2006年的42.5%,最终消费率从1952年的83.6%逐步递减到2006年的49.9%。(见图1)

三、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关系失衡带来的危害

(1)投资率偏高会引发其它结构性问题,某些行业出现盲目扩张倾向,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加剧。在投资的带动下,重工业增长偏快,轻重工业关系严重失调,资源约束强化。据计算,重轻工业之比由1998年的1.33:1上升为2000年的1.51:1,之后,直到2004年,逐年上升为为1.54:1, 1.56:1, 1.82:1, 1.98:1。近十五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41.6%,增加为2004年的52.9%,而第三产业没有显著变化。2004年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扩大差距。

(2)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投资的增长必然使贷款需求强劲,带动贷款规模高速增长,由此就会产生大规模的新增不良贷款,从而导致投资宏观效益下滑,潜在金融风险增加。由于投资扩张过快,而且绝大部分是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消费相距较远,反映投资宏观效益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连续下滑。2002年每百元投资创造的新增GDP仅为15元,比1997年的26减少11元,降低42.3%.。这就是说,2002年每百元投资所创造的效果仅相当于1997年的57.7元投资所产生的效果。这样的投资,不仅宏观效益差,而且还隐含着相当的财政、金融风险。

(3)就业弹性下降,失业问题突出。1998-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同期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1%。近几年就业弹性之所以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倚重投资拉动,而这几年的投资结构又主要偏向水利、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金密集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投资增长相应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对创造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

(4)投资超前,消费滞后,加大供给结构矛盾。由于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还没能够使各地真正将经济发展重点转化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地方政府有着普遍投资过热、超前的现象。如:2002年基本建设项目为75.8%,比1999年上升29%,更新改造项目也占相当部分,工业投资占30.2%,其中主要是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居民消费有关的机械、电子和轻纺工业只占7.1%。受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增长相对滞后;与此相应,在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上涨趋势的同时,消费品市场价格却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5)造成能源、交通、主要原料供应全面紧张。连续几年的高投资率使能源、交通、主要原材料供不应求。2004年,我国的原煤产量达到19.56亿吨,但供应仍很紧张。发电量增速使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年,但主要电网拉闸限电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原油消耗量已达到2.9亿吨左右,其中近一半需要进口弥补。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摘要》 (2005) ,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出版

[2]、 (美) 钱纳里 (H.Chenery) , (以) 塞尔昆 (M.Syrquin) 著《, 发展的型式》中文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3]、刘新民, 《我国投资率过高的原因、危害及对策建议》, 中国投资, 2004年6月, 第39-42页

[4]、陈南岳, 《关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的探讨》, 现代经济探讨, 2004年第6期, 第64-70页

上一篇:微网多目标下一篇:发酵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