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

扩大开放新举措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本文系统展示了中国在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进口等方面的现状,重点分析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四项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可知扩大开放对中国经济有重大的利好作用。

[关键词] 扩大开放 市场准入 投资环境 知识产权 扩大进口

[中圖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

[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71625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ZD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780001)。

[作者简介] 余淼杰(1976 — ),广东潮汕人,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高恺琳(1993 — ),女,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这四项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多边贸易合作,与世界分享市场开发成果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是中国继续积极推进多边贸易合作,促进开放的重要举措。当前,多哈回合谈判仍难圆满收官,其原因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处于较高保护水平,同时,发达国家对本国的农业也给予较高程度的保护。基于此,中国将会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落实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在制造业方面,下一步将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这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合作的决心,与世界分享市场开发成果的愿望,对多哈回合谈判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总体FDI限制水平仍然较高,同时金融业限制远高于制造业。根据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限制指数(FDI Restrictiveness Index),总体而言,中国的限制指数为0.316,高于OECD平均限制水平,也高于非OECD中国家印度的限制水平。从行业分项来看,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中国限制指数高于美国、日本、OECD平均和印度的限制水平。其中,金融服务业是中国限制较高的子行业,限制指数高达0.490,制造业的限制水平则远低于金融服务业,为0.1。

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或制造业企业会进驻中国市场,同时,会对国内同行业的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效率较低的企业会在开放中被淘汰,而效率较高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与国外的企业进行合资或者更加深入地合作,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5%,而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高达38.2%,因此放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市场准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以服务业中的银行业为例,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无疑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但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深度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以及运营经验,特别是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宽国际业务等方面向外资企业看齐,进而增强本土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尽管在国际业务经验、内部管理水平方面,可能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还有提升空间,但在国内市场具备独有的文化认同优势、丰富的本土经营经验,因此,更能激发出内在的动力。此外,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尤其是金融业,也将有利于国内居民,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制造业方面,目前中国仅保留对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的限制。以汽车行业为例,此前中国对汽车行业有股本的限制,外资车企持股最高不能超过50%,下一步将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首先,这将有利于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从而促进本土企业向外资企业学习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其次,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将加剧行业的竞争,无论是汽车零部件供应等上游行业,还是汽车装配加工等下游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将促进一部分企业创新,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或质量,另一方面将通过淘汰效率低的企业,促使市场份额向较高效率的企业转移,进而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行业总体产出与竞争力。此外,放宽汽车行业等制造业的外资限制还将有利于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赋予企业更广阔自主权,扩大资源配量空间

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依靠优惠政策与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吸引外资则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中国将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2018年3月,中国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新机构,对现有政府机构做出大幅度调整,坚决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2018年上半年,中国将完成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工作,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现在的投资环境情况。2017年,中国在190个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排名为78名。各子项排名均不高(图1),低于欧美等国家。

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将国民待遇延伸至投资准入阶段,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给予外资不低于内资的待遇。但这一待遇允许有例外,负面清单即指将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业绩或高管要求等以清单方式列明,保留一定程度的进入限制。未列入负面清单之中的行业和领域,则不能对外资维持限制,由此形成“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其中,负面清单的核心是“法无禁止即可为”。使用负面清单的原则会使不管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具有更广泛更大自由的经营运作空间,这对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中国的第一份负面清单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为190项。2015年,已逐步减至122项,同时扩展到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试验区。2017年,负面清单覆盖了现有的11个自贸试验区,汽车等制造业和银行等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的效果非常显著。截至2017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设立外资企业8734家,吸收合同外资6880亿元人民币。上海经验推广后,广东、天津、福建等3个自贸试验区累计设立外资企业12712家,吸收合同外资达到11357亿元人民币。4个自贸试验区以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吸引了近全国十分之一的外资。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其积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体现了管理理念与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市场准入管理从正面清单为主转向为负面清单为主,从重视事前审批转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破除了以往可能存在的不合理限制与壁垒,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赋予了市场主体更广阔的自主权和准入机会,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第二,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管理模式简化了行政手续,从而带来了行政效率的提升。第三,负面清单的出台,拓宽了企业投资的范围,从而扩大了资源配置的空间,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保护和推进创新,提高经济竞争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对此,外资企业有要求,中国企业更有要求。2018年,中国将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们鼓励中外企业开展正常技术交流合作,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同时,中国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与一国的创新实力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国家的全球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通过基本要求指标、效率增强指标、创新和完备性指标三个方面衡量全球各国的竞争力,其中,基本要求指标,包含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因素,创新和完备性指标,包含衡量创新能力与产出的因素。《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其他竞争力较强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说明了知识产权保护对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为了衡量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能力方面的排名,我们选取制度项目下较为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法律独立性两个指标,以及创新项目下的全部7个指标进行分析。中国在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的制度和创新两个子项的排名分别为45和30名。在制度方面,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独立性方面均较为落后,世界排名分别为第62和56名。在创新方面,中国在创新能力和科研机构质量两方面相对落后,世界排名分别为第45和40名。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创新能力的全球排名呈现下降趋势;而印度在这两方面的最新排名已经超过了中国,其总体排名由2016年的55名上升至2017年的39名。这体现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的必要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经济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调动企业与国民从事科技研究的积极性。第二,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第三,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保证企业经营与研发投入的安全,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目前,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对知识产权保护都有着重要需求。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意味着保护企业的命脉。对国家而言,则更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激励。

四、主动扩大进口,满足消费需求,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增加进口。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2018年,中国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同时,中国希望发达国家对正常合理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停止人为设限,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扩大进口,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

第一,扩大进口能增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种,符合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后消费结构的趋势。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过去十年,我国所面对的外需相对疲软。出口作为原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的贡献不断下降。2017年我国消费的GDP占比已达5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9%。可见,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为主的内需来促进的。

具体而言,在中国的GDP构成中,最终消费所占份额自2000年以来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2010年为转折点,最终消费占GDP份额达到48%,此后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54%;资本形成总额则在2010年占比达到最高,为48%,此后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达到44%;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在2007年占比最高,为9%,2017年降至2%。总体而言,近年来,最终消費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资本形成总额呈现下降趋势,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则在较低水平波动。由此可见,最终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重要性持续提升。

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9660元,约9400美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同时,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的人均GDP均已超过1万美元,可与高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相比较。此外,我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目前已有超过两成的居民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城市居民的比重则更高。这部分群体对消费品种、消费品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从欧日美等发达经济体进口的消费品种类较多,质量较高,产品差异性大,更能满足我国新兴崛起且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需求。

第二,从国内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扩大进口也能提高居民福利。这是由于更多进口消费品进入国内市场后,在需求端,消费者有了更多商品选择种类,扩大了消费者福利;在供给端,当国内消费品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时,将通过适当降低相关消费品价格在竞争中获取生存机会,这也会增加人民的真实收入,提升居民福利。

第三,增加进口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余淼杰(2015)验证了降低10%中间品关税能促使企业生产率提升5.1%,而降低10%最终品关税能促使生产率提升9.2%。事实上,进口品除了最终消费品之外,还包括中间品和资本品。一方面,企业可以从进口的资本品中吸取先进的生产技术,边干边学。另一方面,通常从欧美日进口的中间品技术含量都比较高,如果企业在生产中能与国内中间品相结合,则可以产生“1+1>2”的熊彼特效应。

第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扩大进口不只是扩大农产品或工业品的进口,也包括扩大服务贸易进口,比如鼓励更多如出国留学和境外医疗等旅行进口以及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进口。首先,留学服务进口是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商务部报告,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为14.5%。旅行服务依然是主要进口来源,进口规模占服务进口总额的 54.5%,其中留学服务进口 4481.8 亿元,占服务进口总额的14.2%。截至2014年,留学回国总人数达到了180.96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74.48%,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骨干力量。扩大留学等旅行进口有利于中国国民的人力资本提升。其次,医疗旅游进口是中国服务贸易日益增长的重要方面。鼓励国内居民赴境外购买医疗服务与国民健康息息相关,扩大这类进口可以使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根据Global Growth Markets咨询公司的报告,2015年中国出境医疗旅游人数达48.3万人,出境医疗旅游总花费为97亿美元,人均医疗旅游总花费为2.01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普通旅游的花费,医疗旅游人均花费是普通旅游的2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民对高端医疗的需求将持续增大,扩大医疗进口能够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外,中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视听及相关产品许可费服务的进口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58.2%和54.5%。海运服务、电信服务与研发成果使用费进口增速均在20%以上。扩大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研发成果使用费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贸易进口也將有助于我国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

由上分析,扩大开放对于中国经济有重大的利好作用。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更大拉动作用,促使中国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Z]. 北京: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8.

[2] 中新经纬. 易纲:实施负面清单制构建开放经济体 [EB]. http://www.chinanews.com/jingwei/12-10/114397.shtml. 2017.

[3] Feng L, Li Z, Swenson D L.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export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 101:86-101.

[4] Goldberg P K, Khandelwal A K, Pavcnik N, et al. 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Domestic Product Growth: Evidence from India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 125(4):1727-1767.

[5] Yu M. Processing Trade, Tariff Reductions and Firm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J]. Macro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2015, 125(585):943–988.

[6] 商务部. 2018.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8年春季)[EB]. 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805/20180502740111.shtml.2018-5-29.

[7] 国家统计局. 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5-28.

The Influence of Expanding New Openness Action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Yu Miaojie, Gao Kailin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Key words: Expanding Openness; Market Access;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xpanding Imports

(收稿日期:2018-05-30 责任编辑:罗建邦)

作者:余淼杰,高恺琳

第2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投资、消费、净流出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三驾马车”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省份以及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所不同。当前,在国家实施一系扩大内需的举措下,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我省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如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努力采取措施,着力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增强信心,千方百计扩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大需求对贵州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投资需求增长变化来看:“九五”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贵州投资总额逐年增加,投资需求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资本形成总额从1996年的269,9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50亿元,增长了5.85倍,年均增长13.9%。从资本形成率来看:资本形成率从1996年的37%提高到2008年的55.5%,固定资产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6年的28%上升到2008年的53%,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断增强。从投资需求贡献率来看:1996~2008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0%,拉动经济增长6.3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投资需求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消费需求经济增长变化来看:“九五”以来,我省最终消费总额不断增长,由595.59亿元增加到2383亿元,增长了3倍,年均递增7.9%。我省最终消费率一直持续在80%左右,居全国前列。但这并不是我省投资与消费关系演进阶段超过全国和发达地区,而是我省投入不足,低水平的消费由较大的人口总量放大后形成的最终消费大于总投资的结果。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分析:“九五”以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3%,拉动经济平均增长5.39个百分点。可见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以住宅、通信、汽车等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

净流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净流出需求增长变化来看:在我省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同时,我省的净流出需求大幅负增长,由1996年的-137.65亿元变为2008年的-900亿元。所以在“三驾马车”中,净流出对我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从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1996~2008年,在总需求中,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为负,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13%。省际间流入的货物和服务总量高于省内流出总量,使得构成全省三大需求中的净流出一直为负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拉动作用,反而对经济增长进行负拉动。可见,我省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拉动。总之,我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生产规模较小,并具有社会产品供需“两头在外”的典型特征,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说,弱化了需求引导生产、带动生产的能力。

扩大内需为贵州经济增长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政策措施等。我省也先后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及十四项产业振兴规划,加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当前在外需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小的情况下,这些举措对于我省来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加强。中央加大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力度。这些举措不仅会促进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也会极大改善民生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二是消费需求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通过采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众的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等措施,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消费。同时,采取消除消费瓶颈,拓宽消费领域,稳定车市、房市和股市等措施。这些措施连同投资转化来的消费,不仅会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中高收人阶层的消费意愿,进而扩大对房地产、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间接带动投资品行业的需求,为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因素

投资总体水平不高,总量偏小。2008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858.32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1%,投资总额居全国第26位,与邻省相比,仅为四川的24%、重庆的46%、广西的49%、云南的53%。我省属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固定资产保持较快增长般资拉动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此外,我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

消费率倾向高,消费水平低。与全国相比,我省的消费率、居民消费倾向都较高,但消费水平却较低。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排位居后。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8.7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22元,居全国第27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81元,居全国第30位。居民收入水平较低,限制了消费空间,对今后经济发展形成瓶颈制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低,外源动力不足。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反映了本地区对地区外及国外进出口的依赖程度。2008年,全国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0%,我省仅为6.88%,表明我省对外依存度低。外贸出口商品大多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而这类产品往往受到发达省市的激烈竞争,出口量不稳定,出口效益不高,致使净流出需求对经济拉动力较小,甚至为负拉动。

千方百计扩大国内需求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快重大项目的推进。应进一步下放审批核准权限、减少审批核准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新开工重大项目尽快启动,争取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着重做好项目检查督促工作,优化项目结构,形成优质高效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搞好项目储备,保证重大项目的连续性建设。二是加大重大项目用地政策的支持。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和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省内建设用地指标优化调节的利益补偿机制,包括税收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大投融资力度,特别是要充分吸纳社会投资。在关系全省发展建设大局的基础建设大项目上继续保证充足的政府资金支持。通过增加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重点投向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以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带动社会投资升温。

培育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一是要增强消费者信心。应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变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应逐步完善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免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在就业上加强措施,积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及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切实做好经济危机中企业职工下岗再安置工作。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营造浓厚的创业环境。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在通过政策扶持保证原有增长点需求继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消费增长点,拓展消费空间,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完善消费政策,抓紧研究出台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制定鼓励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完善消费信贷。

提高产品竞争力,发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省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省域净流入大幅度增加。应提升我省工业的制造、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着重开发市场占有率高和竞争力强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价格优势。要加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大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

作者: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办

第3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性分析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摘 要:居民消费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因素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增长动力。文章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层面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三方面建议。

关键词:居民 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居民消费需求在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影响,这为人们所共知。如果不考虑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的话,那么,消费的实际增长,就直接表现为一国或地区GDP的增长。因为,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要素。因此,消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GDP的形成过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指的是消费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还会通过消费的变动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

既然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性分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本文着眼于居民的消费需求,重点探讨居民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宏观视角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的消费需求是通过购买消费品而表现出来的特定需求能力,这实质上是市场对消费品的现实需要。这种需求的层次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愈大,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和转变。正是在消费需求的影响下,经济增长方式才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1.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重点的消费需求理论,建立在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国民收入是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更能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增长离不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无可替代。由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需求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根据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模型,需求的增加并不能导致供给的增加,但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强度。因此可以得出,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2.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恩格尔定理告诉我们,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的支出结构由原来的购买吃、穿等必须的生活必需品为主转向购买高档的、耐用消费品。而个人消费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生产消费资料产业的构成,而且还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卖方市场中,生产商主导,是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而在买方市场中,是消费者主导,产业结构决定不了消费结构。通过消费,产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生产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即不为社会所需,那么生产就没有必要,经济增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从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的角度看,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可以说消费产生着需要,而消费结构产生需求结构。消费者选择消费品,形成个人消费结构,消费结构通过不同的需求结构制约产业结构,且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仅不断地促进消费市场发展,还可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说,消费需求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结构,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不仅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也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3.消费需求影响投资和生产规模。西方经济学中加速原理(加速作用)表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会引起投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社会会调动各种因素予以满足,出于利益的驱动,各企业也会动用各种资源增加生产,扩大规模,这必然要增加投资,而投资的增加又要求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这必然又要增加投资,说明消费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产生新的生产需要,成为生产商的动力,而生产又为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因此,生产创造消费,决定着消费的性质、方式,即生产创造出按特定方式进行消费的消费者。消费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的连带生产的需求和投资的需求,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可见,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

二、微观视角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调配”的作用上,进而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影响作用。因为,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各自行为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方式,还会改变生产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生产策略。

1.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生产者的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产品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消费的最终完成。可以说,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促使企业进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投资方向决策、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也对社会生产提出要求,为生产提供直接目的和动力。企业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创造利润,而企业追逐利润的结果,最终都会使其处于消费需求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的扩张。而消费需求对企业的约束,必将使企业都要改变固有、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在投资的规模、方向等方面走上强化科学管理、注重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的“集约型”增长轨道,进而助推经济的总体增长。

2.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消费选择,影响经济增长。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指受收入和购买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的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其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消费意愿指在物价、利率及收入水平等情况下,居民倾向于消费的程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它与消费支出、收入预期呈正相关,即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消费意愿越强,消费支出越多。消费者意愿的变化是动机、预期、倾向等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譬如,当消费者受到某种刺激时,其内在的需求就被激活而衍化成一种消费动力,从而推动消费者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而作出购买决策,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企业生命,涉及到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被社会认可的大问题。消费意愿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及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这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和最重要的动力。因为,消费需求既是内生需求,又是最终性需求,而投资需求是引导性需求,出口需求是外生需求。消费需求不仅有很高的可调控性,而且其所占比重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国人口众多,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市场。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应对外部风险,促进经济增长,现实意义重大。

增加居民消费,最本质的就是要更多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1.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更是促进消费的根本措施。需要重点提及的是,首先要重点增加和提高农民的现实收入,努力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扩大就业。只有实现城镇居民的大幅度就业,居民收入才有稳定来源,才能使消费主体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要实现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重中之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这需要国家推行差异性经济政策,改变当前收入分配不均衡格局。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当前扩大居民的消费首先就要切实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

2.切实转变居民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人们更多地存在着“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多年以来,城乡的居民消费倾向偏低,而储蓄倾向则很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政策的反映仍然根深蒂固。为此,政府应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真正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居民消费。在调节市场和经济运行上,应着力实行消费启动。提高存款税率,弱化居民储蓄偏好。应充分认识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会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宣传教育,转变居民消费观念;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倡导信用消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扩大信息产品及网络服务的供给,促进信息服务的市场化。要从税收体系、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供更加完备的消费环境,间接刺激居民的消费。

3.培育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消费热点会带动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因此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保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居民消费政策,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消费热点,要积极促进和正确引导。

当前,居民消费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文化消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已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要正确引导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即要引导居民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引导居民树立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要强化对文化消费的调控,增加享受文化消费,扩大发展文化消费。政府财政应资助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消费、对外文化宣传,向基层、低收人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要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法规建设,使消费者文化消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要强化文化消费的管理,要从体制、制度、职能、程序、方法、手段上进行合理管理,实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实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为引导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旅游消费,随着《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业冲击会更大,持续时间会更长。但对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意义重大。今后应引导居民把消费视点转移到自身素质提高上来,开辟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住房消费。住房是居民最基本、最主要、负担最大的生活资料,而且普通居民的需求呈刚性。当前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主要以打压投资、投机为主,笔者认为这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之策。因为,单纯打压,其后果必然是减少住房的供应。而在现行利益格局下,影响政府财政更是必然,因而难以持续。老百姓手里有一定的游动资金,是个客观存在,加之又有需求。因此,治本之策是增加住房供应,但只增加保障房的供应和商品房的供应,仍然解决不了中低等收入群体的问题,所以还必须要考虑更大规模地改革住房制度,把满足居民合理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产业还可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服务消费。在我国,服务消费具备强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服务的消费,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服务消费将会成为下一轮扩大消费的重点。诸如社区商业、物业、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产业等。大力发展服务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而且还能为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汽车消费。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私人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汽车产业关联度大,不仅直接拉动消费,还可以拉动钢铁、石化、轻工等机械制造业。因此,国家把汽车产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政府应在扩大汽车需求、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减免使用环节征收的各项费用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从而加快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

五是信息消费。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指出:“我国市场规模庞大,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当前,信息消费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成为追求生活高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潜力巨大。

信息消费不仅具有效益功能,更具有强大的福利功能,因此成为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信息消费具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快乐、健康和幸福的作用。发展居民的信息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发展还很不平衡,政府必须在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引导信息消费等方面作更多更艰苦的努力。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产业,促进与金融、物流、现代制造业等有机融合。

[本文为沈阳市社科联2013年度民生课题“居民消费需求对沈阳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及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立项编号: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善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85-190

[3] 孙超,孙婧文.沈阳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8):48

[4] 李志良.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4):29-30

[5] 张俊良.扩大消费需求的意义难点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9):14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教程教学部,沈阳工程学院图书馆 辽宁沈阳 110136)

(责编:若佳)

作者:陈晓 臧英杰

第4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行动细则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危机影响,国际市场急剧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原材料价格及运价大幅下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减缓,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受其影响,我市工业商贸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出现回落,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生产面临多年没有过的严峻形势。

为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关政策精神,落实省经贸委《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行动计划》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促进"三加快一确保"目标落实,现结合经贸工作实际,制定本行动细则。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措施,狠抓任务落实,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解决当前困难与解决长期性、根本性问题相结合,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拉动当前经济增长与增强发展后劲相结合,着力推进"三加快一确保",着力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着力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开拓省外市场,着力招商引资,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效发挥工商领域投资和消费在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2、主要预期目标: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

二、实施投资拉动

发挥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确保在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时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提升。

(一)做好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申报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示范性工业园的有关工作。争取省经贸委的支持,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协调和配合,争取该产业转移工业园尽快得到省的认定。(负责科室:经济运行科、中小企业局)

(二)根据"2009-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8亿元,共3.6亿元编制滚动计划,提前使用"的精神,认真做好我市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担保体系等项目库的建设和完善工作。积极组织我市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力强、高增长、有自主品牌、企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申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认真实施技术改造投资贷款贴息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负责科室:中小企业局)

(三)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发挥新增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协助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荐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努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银企的合作平台,加快推进担保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建立市、县政策性担保机构。(负责科室:中小企业局)

(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支持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公共机构节能工程等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争取省对我市节能以及其他相关项目的支持,推动各地加大节能投入。(负责科室:能源科)

(五)继续推进"三个新增100"工作的实施。建立市、县(市、区)二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指导、督促和协调,切实加强规模上企业培植工作,着力抓好规模下企业转化升级,迅速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质量,确保完成新增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规模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的指标任务。(负责科室:技术科、中小局、市场科)

三、实施消费拉动

发挥现代流通业对刺激消费、引导消费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业态多元、通畅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努力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我市重点 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重点筹划"揭阳市(国际)金属材料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商请北京和省等有关部门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申报方面给予倾斜,促使该市场做强做大,带动我市五金不锈钢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以至世界的品牌企业。(负责科室:市场科)

(七)分期实施"万巷千街"市场工程。积极利用国家和省的政策,推动我市城市社区商业发展。逐步将榕城区、东山区、普宁市等城市商业特色街、专门店、连锁店、超市等纳入规范化、规模化管理,根据省对此方面项目支持情况,推荐一批试点门店进行改造。(负责科室:市场科)

(八)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认真总结我市几年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经验,在原有"农家店"的基础上,重点改造和扶持一批"万村千乡"的品牌店和示范店,提升县级"配送中心"的覆盖率和配送率,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市场上的效应得到更好的显现。(负责科室:市场科)

(九)积极组织抓好"家电下乡"。认真按照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家电下乡"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大力进行"家电下乡"政策宣传,协调组织和配合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做好"家电下乡"工作。(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扶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全市重点流通企业项目库,加强和完善联系制度,综合省有关部门对流通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情况,重点 对我市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企业给予扶持,促进我市专业市场和物流营销网络的拓展。(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一)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推荐我市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进入全省"双百市场工程",争取在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冷链系统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省的支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在农产品采购、"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等合作领域有新的突破。(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加强与市农业和供销社部门的联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对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提高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延伸营销网络,杜绝假冒伪劣,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化服务。(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三)加强对县级城市商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对目前已编制或正在开展的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的县(市、区)加强指导和帮助,促使县级商业网点建设进一步发展,合理建设一批区域性的交易、展示和物流基地。(负责科室:市场科)

四、实施市场拉动

坚持省内外市场并重,积极倡导和推动建设区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和商品无障碍流通,为我市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扩大揭货的市场份额。

(十四)组织实施好"揭阳市大型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镇群发展规划(修编)"进展情况,将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上报并组织实施。(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五)举办和组织参加重点展会。一是认真组织好今年我市到省外举办展销会活动,在组织形式、举办效果等方面力争有新的突破,在扩大消费,拓展揭货市场上有新的成效。二是组织好省委、省政府和省经贸委指定组团参加的"泛珠"、"中博"等展会。三是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产品流向的实际,有选择地组织参加其它一些行业性、区域性展会。四是积极协助支持各县(市、区)举办有产业支撑的特色经贸活动,将我市的五金不锈钢制品博览会、中药材交易会、国际玉器节、普宁衬衣节、旅游文化节等办成国内乃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会展品牌。(负责科室:市场科、经协科)

(十六)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以我市(国际)金属材料市场、普宁轻纺城、普宁中药材市场、阳美玉都等为重点,支持其产业集群、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和电子交易建设,创新交易方式,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发展道路。(负责科室:市场科)

(十七)实施节能市场化工程。在全市组织推荐一批技术含量高、符合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节能效果明显的节能产品。尽快建立健全我市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培育本市的节能技术服务机构,鼓励节能服务机构协助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规划、节能量审核以及诊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负责科室:能源科)

五、实施招商拉动

突出抓好增量培育,着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切实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招商,促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十八)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统一市场建设,落实广东省与泛珠三角各省区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搭建跨省区的交流合作平台。特别要做好闽粤赣十三市协作区区域合作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推动产品质量,技术互认,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切实保护双方企业合法利益,不断深化科技合作,稳步推进环保合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合作,为全面推进协作区间的产业合作,贸易合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负责科室:经协科、技术科)

(十九)打造招商引资新平台。大力宣传我市投资环境,着力打造推介珠海金湾(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创业。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项目,把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大力引进质量效益型、环保生态型项目。把企业招商变为产业招商,按产业规划,围绕打造完整产业链进行选择性招商。加强同外地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发挥在外乡亲特别是各地潮汕商会的桥梁作用,积极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广泛发动在外揭籍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支持鼓励各县(市、区)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负责科室:经协科、中小局)

(二十)强化经贸合作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功能。创新参加各类经贸活动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做法,积极引导我市工商企业开拓省外市场,在进行产品展销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关产业对接,促进我市与兄弟城市之间双向产业转移。以企业合作带动产业合作,以产业合作带动区域合作,拓展双方合作领域,通过参加各类经贸合作洽谈会,引进新资金、新项目、新技术、做强、做大、做活招商引资文章。(负责科室:经协科、中小局)

六、实施创新拉动

坚持以产品创新提升揭货层次,以产品质量塑造揭货品牌,以产品价格拓展揭货市场,以品牌经营提高发展质量,引导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供更加适销对路产品,切实增加有效供给。

(二十一)组织实施广东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滚动计划(2009~2012年)以及广东省"千百亿"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导向计划和"千百亿"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以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着力支持高增长、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发展。争取有更多项目列入省的各项计划。市县(市、区)财政资金对列入省计划的项目给予配套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2009年技术改造投资要比上年增长20%以上。(负责科室:技术科、中小局)

(二十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广泛宣传和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技术改造投资项目优惠政策,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税前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激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负责科室:技术科、中小局)

(二十三)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更多的技术中心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造条件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2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市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负责科室:技术科、市场科)

七、实施信心拉动

坚持扩大即期消费与激发潜在需求一起抓,创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加强舆论宣传,促进消费能力充分释放。

(二十四)增强市场应急保障能力。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争取省的支持,建立我市重要生活品储备制度。继续做好600种生活必需品和300种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监测和统计分析工作,维护商品市场平稳运行。参照省经贸委的做法,拟订出台我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应急预案。(负责科室:市场科)

(二十五)强化企业服务。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企业第一手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宣传推介国家、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树立企业发展信心。把服务工作的根本放在企业上,千方百计把企业留住,服务好,发展好。(负责科室:局内各科室)

(二十六)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加快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建立肉品质量和酒类信息可追溯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推进"放心肉"和"放心酒"工程。加强组织协调,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假冒伪劣、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负责科室:行业科、市场科)

(二十七)加强舆论引导。加强与媒体合作,大力宣传国家和我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食品安全等有关政策措施,以及我省良好的消费软硬环境,改善城乡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增强消费信心。(负责科室:综合科)

第5篇: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一是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业依托生产优势发展连锁经营。加大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加下乡产品的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二是加强城市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贸服务设施,扩大社区居民消费。认真落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三是积极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消费方式,不断增加商品品种和交易规模。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打造湖北数字物流。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五是有步骤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已开工项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续建和收尾,力争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做好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保证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以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财政货币等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中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缓

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实现发行企业债券新突破。加强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项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合力。 2.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哑集群,策划、储备并启动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集聚式、集约式发展。继续壮大“千亿元产业”,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50家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5个工业重点市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批重大产品和成套设备。加快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大幅提升钢铁有色产业深

加工能力。加快发展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严格执行国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借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服务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省政府将尽快出台全面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要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科技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推进智力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制定和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技优势,加快科

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

抓好咸宁核电工程建设,积极筹划新的核电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做好电动汽车试点示范运营工作。及时跟进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地位。组织推广100项成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等五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产业。推动宜昌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

版、健身娱乐和竞技表演等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从完善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名镇名村,壮大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和全省首批1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通过优化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之路。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统筹组织和调度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 今年是“两圈一带”战略重点突破、深入推进之年,要按照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认真落实“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56531”

实施框架体系,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专项规划、重点示范区建设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着力探索“两型”发展模式,率先推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在实施专项规划上,着力使规划项目化,强力推动武汉新港、临空经济区、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上,着力建设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山一阳逻一鄂州大循环经济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两型”社会示范区等四个省级示范区。在部省合作上,着力推动部省合作共建向纵深拓展,落实共建任务,放大共建效应,拓展共建内涵。全力支持武汉市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武汉城市圈科学发展、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综合能力,为形成中部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步伐。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抓紧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抓好神农架机场、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等12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大项目。支持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在鄂西圈建设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整合岸线资源,突出抓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港口,以港兴城,以港兴业。省级每年筹集5亿元港航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以长江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

以干流发展带动支流发展,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融资平台,以产业支撑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汉宜和荆岳铁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东和荆岳大桥、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造江汉航运圈。加快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带、临水优势产业带和城镇群建设,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重视“荆州段”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腰身”作用。推进“两圈一带”实现互融互通,促进全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四是认真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结合湖北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努力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部“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布局特点,加快长江经济带、京广、京九沿线重要节点和结合部的建设和发展。

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将省财政调度使用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增加到30亿元。抓好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骨干企业,促进关联产业、企业、项目

融合,建成一批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统筹县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和重要抓手。抓紧编制湖北省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上,注重地域风貌和特色文化的规划设计,做大县城和中心镇。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网络将城乡要素进行配置和组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投资、以工代贩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今年再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抓好扶贫搬迁,完成137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启动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认真落

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和启动实施,重点建设现代水利航运带、生态环保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带、沿江沿线城镇带、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等六大特色功能带。加快引江济汉和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大局,确保完成7.38万移民的外迁安置,全面启动库区后靠移民搬迁工作。 4.推进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基础

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增加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整乡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全年粮食增产4亿斤。大规模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开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园艺作物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建设。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运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改造低产田75万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按期足额发放各项农业直补资金,禁止将惠农资金用于任何名义的抵扣。严格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做好棉花、猪肉调控(收储)预案,稳定农民生产预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元的县(市)、一批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强农民工回归创业扶持和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和非农经营收入。确保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和各市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发展。继续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主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条件,大力推进“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队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5.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把解放思想体现到改革创新中去,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调整重组,提高国有资本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继续推进省直党政机关与下辖的经营性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新一轮脱钩改制工作。

深入开展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目标和要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汇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激活微观主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一切领域,并做到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各类风险投资、私募股权

基金与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将湖北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基地。强化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观念,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加强创业孵化器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抓好回归工程和返乡农民创业服务工作,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组织开展境内外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突出推进产业、工业园区的对接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稳定外需政策,按照“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快重点出口区域和出口产业带建设,形成出口产业集群。重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好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高标准组织好上海“世博会”参展和各项重点经贸活动。加速推进武汉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口岸立体运输体系,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加快铁

海、江海、陆空联运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决不能因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而放松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大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力度,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改进。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环保专项治理力度,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继续抓好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推动低碳技术及产品产业化。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

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实施《湖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三湖(大东湖水网、梁子湖、四湖流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和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经营和低产林改造,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

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7.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发挥援企稳岗政策的作用,稳定就业岗位。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5万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特别岗位培训,集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抓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认真组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认真抓好医疗保险工作,降低起付线,提高年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改进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提高参保者受益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适度扩大贫困地区低保覆盖面。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监管。完善特困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涨幅的联动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

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2010-2020年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施“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为抓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

大力推进以机代牛、血防改厕、洲滩禁牧等措施。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各类职业病的防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以省图书馆新馆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繁荣艺术创作,抓好文艺精品生产,加大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提升竞技体育

水平,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好第13届省运会和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开展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试点。深入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畜禽屠宰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整治。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市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维稳体制机制。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乡镇维稳中心和村级社会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

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大积案化解和依法处置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积极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及军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努力建设公平高效、勤政高效、廉洁高效、善政高效、低耗高效的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办复。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

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审批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和正当权益。

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推进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增强“能力席位”意识,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操作能力,把加强执行力和能力建设落实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方便快捷、贴心舒心的服务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

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一般性行政支出,削减公务购车和出国(境)经费,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以资源节约型政府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平安湖北建设,形成宜业宜居的投资生活环境。在省直机关大力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

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公用服务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坚决依法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6篇: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全文》点击回到目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第7篇: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知识:扩大内需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经济知识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如何科学有效备考成为考生心中的头等大事儿,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总结相关知识点。

一、扩大内需的基本概念

扩大内需,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 ,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二、扩大内需的原因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3.工业化,城市化 ,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三、扩大内需的难点

1.有效需求不足,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农民购买力低下。 3.传统的消费观念亟待更新。 4.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5.大部分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工资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下降,分配结构不合理。没有强大的中产阶层。

6.既得利益集团对扩大投资需求表现兴奋和对扩大消费需求表现冷淡或者束手无策。 7.政商勾结使得房地产市场扭曲,价格机制失灵,无法合理配置资源,无法启动房地产消费市场也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持续性。

四、扩大内需的举措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 ,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 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 ,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

2.提薪。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提高工职人员工资。十八大强调要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提出了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降息,暂停征收利息税。(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利息税。) 4.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 ,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等。

5.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十八大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方针: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7.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

8.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 9.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例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下列措施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的是( )。

①央行卖出有价证劵 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①央行卖出有价证券,收回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使得现金、银行存款变少,从而导致了市场上货币量的减少,显然是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的。所以 ①不选。②选项,存款准备金是指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商业银行每吸收一部分存款,就要上交给央行一部分资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商业银行上交给央行的资金变多,而相应的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就变少,从而导致贷款减少,市场上的货币减少,不利于扩大消费。因此,②排除。中国社会保障不健全,百姓当前承担的生活风险和生活压力不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断增加,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不确定,导致百姓们宁可把钱存入银行也不消费的习惯。因此建立起诚信的、可持续发展的居民保障体系,如养老金体系、医疗保健体系、教育体系、住房体系等,建立各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扩大内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③正确。 ④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只有增加百姓的收入,才会使百姓富起来,有钱花,从而扩大消费。④显然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答案D。

以上是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的经济知识点整理,供大家复习备考之用!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第8篇:扩大内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 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扩大内需有什么意义或作用

第一,可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第二,可以减轻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第三,可以大力提升中国的基础设施。第四,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第五可以缩小城乡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十项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第二项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六,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七,可以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财政刺激一揽子计划突出说明,世界各大经济体是紧密相连的。虽然中国仍然保持对美国和欧洲很大的贸易盈余,但美国、欧洲、甚至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同样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建设的大投入,必将增加对许多先进技术设备装备的进口,使一些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国家得到好处,加大出口,缓解困难。中国扩大内需,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提供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我们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坚持以下系统性原则: 一是坚持系统多层次性原则,构建层次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坚持系统开放性原则,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吸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坚持系统主体性原则,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社会文化建设。四是坚持系统环境适应性原则,吸取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风格。五是坚持系统整体统一性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机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发展不仅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吸取当代社会实践精神。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及其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必须将其诸方面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使之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地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面的经验,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导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分析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些列新的理论概括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现既坚定马克思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成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意义:1>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参考便于大家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作价值的劳动研究和认识,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和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指导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反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以提炼升华。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化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化倡导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传统,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9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 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要善于发挥投资手段的直接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需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新医改既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

四、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五、在稳中求进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加强社会建设,要正确处理社会领域事业与产业的关系。 加强社会建设,要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上一篇:保险公司实习报告三篇下一篇:重温初心坚定信念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