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键词:家长教育参与赋权赋能家长参与学校是现代教育治理进步的表现,学校教育管理既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也要走民主化的道路。从根本上说,家长参与与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是一致的。做好家长参与工作的关键是明确家长参与的本质特征及参与类型,还要把握好家长参与权的分寸。

第一篇:家长论文

浅析影响家长学校教育质量的家长因素

摘要: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的成人教育机构,但是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种种的问题,家长的认识、家长的社会背景差异、家长的文化背景差异和家庭结构是影响家长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种种问题,需要学校与家长努力改进,发挥家长学校的价值。

关键词:家长学校;教育质量;家长因素

作者简介:林小芬(1986—),女,江西上饶人,上海师范大学2015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形象地说,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须,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朵。”这告诉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教育的效果直接受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方面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长学校是学校给家长指导的主要方式,家长学校在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家长学校至关重要,但家长学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偏差,从而制约了家长学校的发展,而家长是影响家长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家长学校的阐述

2004年全国妇联、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长学校是“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2011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要“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根据以上两个文件的精神,一般的理解是:家长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可以推断出,家长学校是学校或相关机构为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而创设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庭里承担抚养教育子女任务的父母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成人教育机构。

教育质量,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可以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学校的这些培养目标正是衡量家长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

二、家长学校的价值

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家庭的配合。家长学校可以有效培养家长的教育素养,进而提高家长的配合度,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使学校教育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就家长而言,家长学校能够有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家长不是天生的教育者,而是承接着上一代的经验,凭着自我主观思想对孩子实行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教育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上网问题、离异家庭孩子问题等。

传统经验无法去解决现在社会所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学校和专业教育者给予家长一定的辅导,用新的教育理念去解释问题以及新的方式方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家长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新一代。

就学校而言,家长学校能够培养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理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一致性,能够很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极大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就学生而言,家庭教育的正确性和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在家庭与学校接受着一致的教育和影响,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就社会而言,家长学校能有效提高成人的文化水平,总体上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如此,家长学校的开展对学校教育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能够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利于新一代的培养,从而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家长学校的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能加快终身教育理念的落实,提高人口素养,促进社会文明。

三、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状况

现今,很多学校都有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对象是家长。家长参与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家长学校的教育质量。

1.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目的偏差

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不想得罪老师,是担心自己不去,老师和学校会批评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是为了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而去家长学校的。比如,有些家长说到要去家长学校,就埋怨着:“谁叫我们是求老师的呢,不去老师不高兴,就会对我们孩子不好的。”他们去家长学校不是出于自身的学习欲望,而是被逼无奈。家长只是应付老师而去家长学校,并非是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成效会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帮助家长摆正心态可加强促进其学习。

2.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态度消极

家长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上比较被动,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家长甚至还有排斥和抗拒情绪。比如,在我身边就听到很多家长发牢骚:“我被学校安排去家长学校学习了,真不想去,觉得丢死人了。”当然,家长有家长的理由,在他们看来,被叫去家长学校学习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学校认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所以才需要去上课。甚至有家长认为这是学校推卸责任,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叫我们家长去学校上课干什么。家长这种被动甚至是排斥的心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影响家长学校的教育质量。

3.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效果甚微

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效果微乎其微,很多家长参加完家长学校经常是没有任何感想的,他们在家长学校不是玩手机就是打瞌睡,或者是聊天,有做生意的家长甚至在介绍自己并推荐自己的产品。比如,问家长参加完家长学校,在以后的子女教育上会有哪些改变?很多家长会说:“我根本就没有听。”有的说:“我根本听不懂。”由此可见,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令人担忧。

四、影响家长学校教育质量的家长因素分析

家长学校的教育目标并未实现,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仍然很低,从而影响家长学校的教育质量,致使家长学校受到质疑和忽视,难以开展工作。家长学校主要是为家长而开办的,家长是影响家长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对家长的聊天话语中就可以得出,家长的认识与态度、时间与精力、文化水平、家庭状况对他们是否愿意参加家长学校和有没有认真上课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家长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家长的认识不到位

1.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责任缺乏认识

很多家长被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左右,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断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或者是贵族私立学校。尽管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才问题,但是他们把教育责任直接推给学校,甚至将孩子不成才的责任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自己的责任就只是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以及子女教育的经费,怎样教育和教些什么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不懂也不会。家长对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责任漠然无视,却不知自己对孩子的前途和发展影响是最深的。

2.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性缺乏认识

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分数,一味地去追求孩子的成绩,他们重养轻教、重智轻德,没有考虑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能处理好德智体美劳这五育的关系。他们将自己对学校与孩子的关切突出表现为对学校教育质量、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高期望。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好的方法管教子女,也不能帮助辅导子女学习,觉得自己缺乏教育能力,就全指望学校教师,在孩子培养和成长中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殊不知,他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人或者机构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3.家长对家长学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家长学校的价值,在参加家长学校时比较被动,有的甚至产生排斥和抗拒情绪。有很多家长不重视家长学校,被安排去家长学校学习,不是嫌学校事多,就是觉得丢面子,认为自己家孩子有问题,才会被学校叫去上课,有的家长甚至会责骂孩子,或者埋怨老师。而不知道去家长学校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使自己能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学校一同更好地教育孩子,促使孩子全方位地发展。

总之,由于存在以上种种认识误区,导致家长缺乏参加家长学校的主动性,表现为家长积极自觉学习掌握系统家庭教育知识的动力不足,以及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态度消极被动,甚至表现为排斥和抗拒。这会严重挫伤家长学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家长学校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原因。

(二)家长的社会背景差异

1.家长的经济状况

家长的经济状况差异不仅会制约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和具体教育的投入,也会影响家长对子女所接收的教育质量的关注和对家长学校的参与。低收入家庭的家长,经济相对拮据,面对生活的压力,首先要考虑的是生计问题,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维持家庭生计上,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更谈不上对自己的教育素养的提高。对于家长们来说,不管是时间还是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去参加家长学校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有工作要做,有家庭要照顾,还有生活压力。

2.家长的工作性质

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高学历的家长工作紧张,下班后也存在加班等情况,即使想去参加家长学校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者,部分高学历家长也认为自己水平很高,不需要去参加家长学校;低学历的家长工作时间很长,劳动强度很大,他们也没有这个意识去参加家长学校,即使去也不用心或感觉听不懂。这些都会影响家长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家长的文化背景差异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他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问题处理解决能力,因此,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会存在差异,从而使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与评价。所以,由于家长的水平和需求不同,差异性比较大,加大了家长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故家长学校要有所区分、有所针对地展开工作,才能保证家长学校的效果。

(四)家长的家庭结构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观念的变化导致传统型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养家庭等大量涌现。离异家庭的家长会存在相互推诿、漠不关心的态度,参加家长学校时会推给另一方,而单亲家庭由于独自面对生活、工作、经济的重重压力,对参加家长学校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隔代教养家庭由于祖父母的文化教育素养和精力有限,导致他们会忽视参加家长学校,也没有精力去参加家长学校。

总之,家长是影响家长学校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教育责任和家长学校的价值,并且根据家长的特殊性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五、影响家长学校的家长因素的优化

(一)学校方面

1.营造理解氛围,转变家长认识

著名教育专家熊川武认为:“理解就是素质教育深化的结晶。”首先,家长学校要主动开展工作,营造一种相互理解、合作的气氛,对家长进行引导,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的教育责任,调动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家长学校要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信任家长学校,激发家长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热情。最后,通过专题讲座、家长示范等方式让家长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2.提供多样化办学方式,方便家长参与

家长学校可采取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传统授课制虽然能最大效果地给家长传授教育知识,但需要结合针对性辅导和个性化咨询,帮助家长解决疑惑,这样才能适合不同家长的不同需要。举办家长教育经验交流,家长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邀请家长代表交流教育经验与得失,给家长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家长学校可向家长推荐相关教育书籍或者有针对性的文章,以便家长能够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学习,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家长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拍摄教学视频,家长不需要来学校学习,在家或者工作之余随时随地就能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

3.提供不同层次教育指导,满足家长需求

家长学校开展教学应对不同年级孩子的家长进行分类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辅导和讲座,使家长体会家长学校传授的知识是切实可用的,提高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兴趣。甚至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特别是学困生或者是问题学生,帮助家长一同寻找分析症结所在,使他们真正所忧愁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学校还需要照顾到家长不同的文化基础,对不同家庭情况进行分别指导,确保每位家长在家长学校里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使家长认为家长学校开展的活动与教学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让他们对家长学校充满期待,愿意主动来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

(二)家长方面

1.家长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家长需要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不断学习孩子教育与心理方面的知识,自我警醒,自我提高,在教育时能运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面对孩子。家长需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在遇到教育困惑时,可以主动向专业教育工作者寻求帮助,或者与其他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积累教育经验,能够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问题。家长要在学习和反思中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2.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形成性格特质、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正确教导孩子,有效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或者生活压力有多大,都不应该忽视孩子,忽略孩子的需要,以及与孩子的正确沟通方式。家长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参加学习,参与家长学校,使自己能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素养和能力,以确保家庭教育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处理好家庭与孩子教育的关系

不论家庭结构是什么样的,关心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也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必须处理好家庭矛盾,协调好教育孩子的任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亲密的亲子关系会促使家长更积极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学校,促使家长更多地参加学校的活动,增加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当然,家长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了解不同沟通技巧,才能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而这些都是需要家长去学习的,家长学校对于家长来说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

六、家长学校发展前景

一直以来,我们把教育锁定在孩子身上,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却忽视了家长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群体,从而使得学校给予孩子的教育被不当的家庭教育行为严重削减。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竞争的加剧,全民对教育的关注与日俱增,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随之备受重视,并产生“家长教育是教育真正起点”等这样的理念。学校将家长教育纳入教育计划,重视家长教育,为家长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和营造不同氛围,为家长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人们的文化素养在不断提高,家长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对家长学校的重视,也推动了家长学校的发展,并可以为家长学校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家长学校的发展拥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极强的动力。

参考文献: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睿智的父母之爱.罗亦超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张坤霞.家校合作教育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家长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作者:林小芬

第二篇:开家长与学生喜欢的家长会

谈及家长会,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比较抵触,因为老师们总是在家长会上宣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会后,大多数学生都会迎来一场“狂风暴雨”。在我当了老师之后,召开家长会也是按照这样的套路进行的,导致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害怕家长会,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一到开会的时候,就以有事为由请假不来。

只关注学生成绩、忽视学生成长,疏远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违背教育规律的家长会,是缺乏智慧的家长会。如何让学生和家长不再惧怕家长会,喜欢开家长会呢?在我看来,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在家校之间建立一种“理解、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

一、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家长会就像是家长学校,大部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如果老师抓住家长会这有限的时间,给家长们进行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指导,那么家长就可以在家中结合自己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校的教育特色与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应该从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对每一次家长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收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教师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安排,把家长会开成系列化、主题化的教育培训会。

二、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家长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不断变换开会形式,开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像互动交流式、对话讨论式、汇报展示式、网上交流式、按需辅导式、论坛沙龙式等,都是很好的形式。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与家长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形式,这样才会最有效果。在此,介绍三种我常用的家长会形式,以供参考。

汇报展示式。让学生成为家长会的主角,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当然,在组织这样的家长会之前,要安排学生精心准备自己的“拿手好戏”,然后请全班家长欣赏。如我带的上届六年级的班在临近毕业时,召开了一次以“感恩母校——沙口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家长会,学生亮出了自己的“绝活”,家长在欣赏的同时也受到了启发与教育。

家长交流式。家长是家长会上当之无愧的主角,要让家长回归主体地位,就要给家长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家长真正参与其中。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各有所长。如上期家长会上,我以“好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为主题召开了一次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并邀请了班上小悦的家长为大家介绍经验。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这种家长会,教师要在平时充分了解每一个家长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事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发言的家长,商定好发言主题和发言提纲,避免泛泛而谈。

主题活动式。主题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结合不同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请部分家长来参加,增进学生和家长的了解。这种家长会的方式比较灵活。如结合母亲节,班级开展“谢谢您,母亲”的主题活动,邀请全班学生的妈妈参加,通过活动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家长会的效果,不只取决于内容和形式,也取决于教师说话的水平与艺术。作为教师,要远离“语言暴力”,多鼓励、少批评,哪怕是指出孩子的一个闪光点,也能让家长充满希望。对于学生的缺点,尽量不当众批评,可以在会后进行个别交流。一位笑容满面、态度亲切诚恳的老师所讲的话,会更容易被家长们接受。对家长一视同仁,多指导、多商量,让家长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真心实意的帮助。

三、客观评价、及时调整

这是最容易被老师们忽视的。对于家长会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注重效果的。学生和家长愿不愿意来开家长会、喜不喜欢家长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可针对本次家长会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以调查问卷、信息反馈等方式,让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同时,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态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以便对家长会的目标、内容,以及自己的语言、举止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

在课程改革推进到“加强道德课堂建设,提升生命质量”阶段的今天,家长会也需要提升到课程建设的层面上来加以研究、开发。家长会无论是在观念上、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进行转变。要让学生、家长、老师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共同关注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家长会充满人文性、互动性,使老师、家长和学生通过家长会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交融、多一些和谐。只有这样,学生和家长才愿意开家长会,喜欢开家长会,盼望开家长会,家长会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

(责 编 再 澜)

作者:陈莹

第三篇:论家长的教育参与

关键词:家长 教育参与 赋权 赋能

家长参与学校是现代教育治理进步的表现,学校教育管理既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也要走民主化的道路。从根本上说,家长参与与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是一致的。做好家长参与工作的关键是明确家长参与的本质特征及参与类型,还要把握好家长参与权的分寸。

一、家长参与的基本内涵

(一)家长参与的含义

所谓的参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参与”多为此意。但这里所说的参与主要是指公民的“社会参与”,或者说是公众的社会参与,是指公众参与到政府的各种决策及其执行之中。公众能否顺利参与,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参与机制,即公众参与的程序、方式、内容、程度及各种矛盾冲突的调节处理方式方法等;另一方面取决于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现代社会的公民参与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健全的社会参与机制是社会善政良治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唤醒民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有助于社会治理,有助于巩固执政基础。

教育是政府或者社会相关组织及个人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教育治理中也需要社会的参与,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才能实现教育共治;只有达到共治,才能创造善治的必要条件。[1] 参与教育的公众涉及面比较多,但最大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应该是家长群体,家长是参与教育治理最积极最重要的力量。家长参与教育主要是通过参与学校而实现的,因为孩子所在的学校与自身利益最为相关。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家长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学校也往往把家长视为“局外人”,学校的教育决策、管理及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将家长排除在外的,即便存在偶然的家长参与行为,大体也被局限在配合者、执行者的角色。随着现代学校制度以及教育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家长参与的意识逐步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强。

家长参与(parental involvement 或parent involvement) 是指家长以一定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厘清家长参与,就是要回答作为儿童利益最大相关者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乃至更高的教育决策与执行中参与的程序、方式、内容、程度及参与过程中矛盾的处理方式等。从广义上说,家长参与就是家长围绕教育问题的一切参与行为,“是为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父母或儿童的监护人与儿童以及参与儿童教育的组织和相关人员之间的互动”,[2] 家长参与的根本属性是教育参与,参与的对象是学校,参与的活动内容是孩子所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行为。家长参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家长参与是家校合育的组成部分,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参与是家长主动参与和学校主动引导家长参与的结合。第二,尽管家长参与学校是双方“互利”行为,但家长参与应和所有家校合育行为一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不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参与行为都可能导致家长参与的偏离。第三,家长参与深受家长身份的影响。一般来说家长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较高家庭参与学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明显高于那些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较低的家庭,提高非优势家庭的参与度至关重要。第四,家长参与学校既是家长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途径,又是家长履行相应教育义务的体现,是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第五,家长参与是意愿和能力的统一。光有参与意愿或光有参与能力都不能达成参与目标,家长参与既要赋权,又要赋能。第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深受社会与历史的影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大背景。

以往的相关研究往往将“ 家长参与”(parent participation) 与家校合作(schoolfamilypartnerships/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家长干预”(parent involvement)“ 亲师合作”(parent- teacher collaboration)“教育介入”(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等概念等同起来。广义的家长参与容易导致概念的泛化,不利于解释其本质属性。这里所说的家长参与是狭义上的,主要是指家长为实现教育目标、优化学校教育、保证自身教育权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活动的行为。这里的家长参与既与家长教育、家庭支持、家校沟通等合育活动并列,也属于公众社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参与功能大致表现在三大方面[3] :一是具有实现家长相应权益、保障儿童受教育权的法理功能;二是具有整合教育资源、分担教育责任、形成合力育人的管理功能;三是具有弥合分歧、相互促进、提升家庭、改进学校的育人功能。经合组织国家的经验也证实,通过家长参与,在学校方面可以帮助实现民主,有助于提高水平,弥补不足,解决社会问题,增加教育资源等;对于家长和子女来说,可以满足个人教育选择偏好,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从学校获得支持,提高家长自身水平,影响学校决策等。总而言之,对于学校而言,由于家长的有效参与,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增强家校相互理解,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力;對于家长而言,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受教育情况,增加与学校的互信,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胜任力。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都指向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长参与的类型

正因为过去对家长参与的理解往往是广义上的,因此在归纳其外延时也就容易泛化。比如,美国学者爱泼斯坦将家长参与分为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实践类型,香港大学何瑞珠教授根据家长参与的地点将家长参与类型概括为以家庭为本、以学校为本以及社区合作三种类型。大陆有学者在总结国内外家长参与行为基础上,将家长参与行为归纳为家长期望、家庭监督、家庭交流、家校交流、学校参与等五大类。[4] 上述划分将以家长为主体、家庭影响子女学业的所有主要活动涵盖其中,不仅包括了家校合育的主要内容,甚至还包括家庭教育本身的主要活动。这种划分有助于理解家长角色任务,但很显然过于宽泛,不利于揭示家长社会参与意义上对学校的参与行为。

學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体验机会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从各种参与的本义上看,家长参与可以理解为作为与学生利益最密切的家长,为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而参与学校教育决策和执行等活动的过程。学校运行活动主要包括:(1)决策活动,即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中的决策行为;(2)日常管理活动,即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而进行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为;(3)课程开发活动,即为达成育人目的创造性地开发新课程或将国家课程再创造的过程;(4)教学活动,即将各种课程方案落实到教学行为之中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活动,这是学校实践活动的核心;(5)其他活动,为学校正常运行而开展的各种服务活动,包括家校社合作活动。

由此,家长参与学校主要体现为以下四大类型:第一,参与学校决策活动,如参与学校组织和召开家校议事会、家长代表会议、家长委员会相关会议等;第二,参与学校管理与服务活动,如家长护校安全队、家长义工、家长值日;第三,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如家长教学助手、家长教师、在家学习指导;第四,参与学校其他重要活动,凡是上述不能涵盖的领域都属于此类,如家长协调社区和社会资源辅助学校、家长之间的相互教育。家长参与学校可以通过正式组织参与,如参加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义工组织等,也可以是个体志愿行为单独参与;既可以在校参与,也可以在家参与。

(三)家长参与权的来源

家长为什么可以参与学校,这涉及家长参与的合法性问题。有这样一种观点: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领域,应该将家长排除在外;学校权利来自政府,与家长无关。此说法貌似合理但其实很荒唐,因为没有搞清楚家长参与权的由来。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是基于子女的出生而自然产生的,[5] 家长具有原生性的教育权利、义务和责任,是自然发生和普遍存在的,是天经地义的。家长教育权先是表现为他(她)是家庭教育主导者,其次表现为对家庭之外其他教育类型的选择。人类漫长的教育史其实多数情况是家庭教育史,虽然专门的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就已经诞生,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其实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普及只是近几百年以来的事情,在我国全面的教育普及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大变革促使了家庭的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变化。正如郑新蓉教授所说的:“家庭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父母的教育权力的内容和性质也要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意味着,家长在保证基本的家庭教育之外,将很大一部分权力转移出来,交给公共教育系统(学校),实现“国家教育权力和家庭( 父母) 教育权力在现代教育制度中的统一。”“公共教育的国民性(公民性)一方面是父母家庭私教育权转移为国家公共教育权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家长行使教育权力的依据,即国民(公民)对公共教育的满意程度决定家长(也就是公民)对教育权力的行使范围、内容和方式。”[6]

可以这样理解,现代公共教育体系及其形式是家长教育权以委托的方式转移出来并与国家教育权相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是家长教育权和国家教育权的合一。没有家长教育权的让渡,就谈不上公共教育的存在,没有家长的配合,公共教育的目的也很难根本实现。虽然从表面上看,现代公立教育体系是由政府主办的,体现国家意志,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的意志可以忽略不计;虽然说家长将部分教育权让渡给学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权利,家长们对教育的影响是时刻存在的,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收回教育权利。所以,家长参与学校,既是家长教育权的体现,也是现代公共教育应有之义。

(四)家长参与权的范围

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权力大小,目前的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普遍认可的结论,有的主张赋予权力较多,有人就比较谨慎,有人比较折中。有人认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学校选择权、学校管理中的话语权、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权、成为学校社区中的地位更高的成员等四个方面。[7] 这种理解比较稳妥。当前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背景下,需要扩大家长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权利,但扩大到什么程度需要理性思考。总体来说,家长参与学校应该适度,应该符合历史条件和办学体制,也要与家长家庭条件和学校发展水平相一致,限制参与固然不对,但也未必家长参与学校的程度越深、权力越大就越好。

当前关于家长参与权重争议比较大的是决策权的问题。有人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权利应该包括:学校教育知情权,选择学校(专业、课程)权,教育过程参与权和学校教育决策权,学校教育监督权和评价权。其中决策权包括:重大事项的决策(如学校管理制度、课程和培养目标、教师的聘任与考核等)、提案权、发言权和否决权。[8] 这是一种理想状况下的参与,但具体是否可行需要认真讨论。家长知情权、监督和评价权、参与权没有多少异议,有限度的选择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决策权的认识就需要审慎思考。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活动,家长对教育决策与执行的过程和结果享有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和评议监督权,这些权利既可以保障学校的自主管理,又能够有效监督和防止权力滥用。但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应该将决策权简单地让渡给家长(除非学校的决策行为已经违背了基本教育规律,侵害了家长的合法权益),更不应该让家长拥有诸如学校管理制度、课程培养目标、教师聘任等方面的“否决权”。为什么学校决策权不能让渡给家长,这是决策权的属性所决定的。决策权是决策者对决策系统内的活动拥有的选择、驾驭、支配的权力,具有强制性,一旦家长具有决策权也就意味着家长对学校具有强制力。这显然侵犯了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一般来说,拥有决策权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三个相符):一是权职相符,即权力和职位相符;二是权能相符,即权力和做出决策的能力相符;三是权责相符,即权力和承担的责任后果相符。很显然,家长不具有管理决策学校的职责,家长虽然是利益相关者,但是这如同消费者和商家关系一样,我们不可能让消费者来决定商家的命运。家长也不具有教育决策的能力,教育是专业行为,学校决策是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的统一,绝大多数家长不具有专业决策的能力。同时,家长不应该也不可能担负决策失误的后果,一旦决策权(哪怕是部分)交给家长,家长在出现决策失误时,都无法承担也无法追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因为家长是流动的、松散的、与学校的关系是暂时的。

總之,应该系统完整理解“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内在关系,充分认识到保障家长参与权的根本目的是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其前提应该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赋权于家长应该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发挥更好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而不是以牺牲教师专业权力为代价。二是应该以有利于学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为目的,而不是以牺牲学校自主办学为代价。

二、家长参与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家长参与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学校创设了诸如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校合作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家长听课、家长信箱、家长沙龙、家长互助中心等多种形式,鼓励各种形式的家长参与。在各方努力下,家长参与学校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频次不断增加,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这些努力对于提升家长素质、改善学校办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家长参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第一,边界不清。比如,有的学校使用家长义工没有边界,家长做了不少本该由学校承担的事情;有的学校家长委员会忘记了本分,变成学校的收费工具,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情。第二,质量不高。家长参与既需要条件,也需要相应的能力。有的学校组织家长听课、评课,甚至上课,许多家长干了自己不能干的事情。第三,组织异化。许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忘记了“弱势”家长,成为部分“精英”家长的俱乐部。第四,重心偏移。有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当中,家长真正地扮演了哪些角色”这个问题时,家长们普遍认为主要扮演了志愿者、观众、助教等角色,而学校改革的倡导者、决策参与者这两个角色严重不足。[9] 很显然,家长参与应该是全面的参与,不应该仅让家长充当助手的角色。推进家长参与学校应该牢记家校合作的“初心”,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和原则,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按需参与。所谓的按需参与,就是要根据学校教育的真正需求来引导和安排家长参与学校。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育人,家长参与要坚持育人为本。在育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家长参与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知情权,也是为了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资源、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然而有的学校并不是根据育人的需求,而主要是为了“减轻”教师负担,让家长担负本该由学校承担的责任。比如,组织家长替代学校扫除、值日、监考、制作课件、开设课程、甚至摊派任务。许多家长感觉是被迫参与,充当免费的劳动力。当然,家长不是绝对不能干本该学校承担的工作,这里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家长志愿;二是有利于改善教育与管理。但有的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已经变了味道,许多家长碍于情面,担心影响自己在教师心中的印象最终殃及孩子而被迫参与。

二要按能参与。家长参与学校是一个赋权和赋能的过程,既要授权给家长参与学校的机会和条件,也要帮助他们提高参与的能力。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家长参与学校既需要参与的积极性,更需要考量家长的参与能力。如果只有意愿而没有能力,即便家长积极性再高,有些学校工作也是不适合家长参与的。以家长讲堂、家长课程为例,学校为了丰富课程内容,从家长资源中寻找动员一些有专长的家长开设课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学校一定要明白,并不是有一技之长就能够开好一门课程或者上好一堂课,也不能因为孩子喜欢就认为这门课或这堂课就有价值。家长的某些专长可能对孩子成长有好处,这是开设家长课程的可能性,但能否开设、如何开设还需要学校对其开设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要按规参与。所谓按规参与,就是要遵照现有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并且在相应的制度保障下组织家长参与。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这是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这种形式参与学校的重要的制度文件,其中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的积极作用”,其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三大方面。这些规定明确家委会与学校之间的责权关系以及工作范围。该文件还指出,家长委员会要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德育、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化解家校矛盾等工作。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在开展家长参与工作时要遵照该文件精神,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相关的细则或章程,要使得家长参与在制度的框架下良性运行。当然,在学校决策中有些是与学生或家长直接利益相关,这些决策其实是学校代家长做出的决策,家长在其中应该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的权力主要表现为选择权或排除权。褚宏启教授认为:“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由家长自主选择、做出决定。”[10] 教育部《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也有相应明确规定:“学校实施采购校服、订购教辅材料、组织活动、代收费用等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做出决定。”家长委员会如果不同意,应该给出合理理由以及可行建议再与学校协商。

四要有效参与。家长参与不能看热闹,需要看效果,要保证参与的有效性。要想做到有效参与,就必须要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目标、有流程、有保障、有考核。衡量家长参与的质量,最终要通过效果、效率来检验。所谓看效果,就是要看目的是否明确,最后是否达到了目的;所谓看效率,就是要看达成目的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成本,是否合算。以学校开放日为例,许多学校设立开放日目的不正确,把开放日变成了学校成果汇报日、师生风采的展示日、各种活动的表演日,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没有解决问题。真正的开放日既需要展示成绩,也需要改进工作。为达到开放日的真正目的,促进家校沟通、改进学校教育,学校应该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明确向谁开放、开放什么、如何开放、开放之后应该怎么办等问题。

五要全体参与。所谓全体参与,就是要保障全体家长都有参与学校的权利,杜绝把家委会办成精英家长俱乐部,杜绝有意无意地将部分家长排除在参与范围之外。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文化资本高的家长参与学校的积极性越高,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低的家长参与学校的积极性和能力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家长参与度有正相关,这就造成了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家庭文化资本低的孩子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境地。学校应该坚持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理念,积极动员每一位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事务之中,尤其要提高文化资本低的家长参与学校的积极性和能力,有意设计一些便于每个家长参与的方式和岗位。完善的家长参与制度需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需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每个家长都能够找到适合发挥光热的岗位或形式。

三、提升家长教育参与的有效性

(一)家长参与需要赋权

理解赋权需要首先理解权力。所谓权力“不外乎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11] 有了权,个人或群体就能够拥有一定的资源并对外界环境产生控制力、影响力,从而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现代社会中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从公权中获取个人的权力(利),需要被赋予权力(利)。但赋权的含义并不这么简单。

所谓赋权(又称之为增权),《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1982)将它定义为“赋予权力或权威,赋予能力,使能,允许”。增权并不仅仅是“赋予”他人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因为,权力不仅是赋予的,而且是激发和调动内在力量的结果。根据对赋权的这些理解,赋权于家长参与学校应该有两重含义:一是让家长拥有某种资源,使之产生对外环境(学校)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个意义上的赋权就是“赋予权利或权威的过程,是把平等的权利通过法律、制度赋予对象并使之具有维护自身应有权利的能力。”[12] 二是唤醒家长内在力量,允许家长为了能够完成自己内在的愿望而改变环境,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个对家长教育的过程。赋权于家长,并不意味着家长马上就能够学会参与,也并不意味着家长愿意参与学校;对于学校而言,赋权于家长并不都是心甘情愿的事情,也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不需要学习。学校学会赋权,教会家长学会用权、学会参与,这些都是赋权的应有之意。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世界教育改革中,父母参与学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世界上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家长参与的国家不在少数,诸如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以及我国的港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以法律政策等手段加以推广执行。以美国为例,1994 年,美国颁布了《美国2000 年教育目标法》,规定了家长参与教育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便使“每所学校都促进与家长的伙伴关系”。2002 年签署生效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的目的之一就是确保家长的参与以提高教育质量,“凡是接受联邦教育基金资助的学校,都必须有一项书面的价值介入政策,包括学校与家长合作的相关条款,学校必须与家长合作制定开发和培养儿童的计划,并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到21 世纪初,美国颁布10 多部法律法规与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家长参与。[13]

(二)家长参与需要激发动机

尽管家长参与是家长自身的权益,但现实中家长参与还是呈现如下不均衡特征:第一,从家庭资本角度看,家庭文化资本越高的家庭越喜欢参与学校,家庭文化资本较低家庭参与积极性较低。第二,从参与形式看,越是比较复杂的参与方式(如家长沙龙、家长议事会等),家长的参与度就越低,家长最喜欢的方式是即时性沟通,即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直截了当的沟通。第三,从参与的功效看,越是有益于自身利益的活动(比如事关自己孩子学习的内容),家长参与度越高。第四,從年龄来看,越是高年级家长参与度越低。如何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的积极性是摆在许多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家长参与度不仅要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还要设计好参与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有研究发现,解释公民参与行为主要有五种理论模型:公民参与受到理性选择、社会资源保障、社会大众普遍的价值观、社会资本和心理以及自组织的动员力量影响。[14] 因此,为了提高公共参与度,应该综合调动这些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公众社会参与度。该理论模型对于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也具有解释力。

首先,要大力提升家长对参与学校教育的理性认识能力。只有将参与行为建立在对家长参与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才能确保其稳定的参与行为。许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在参与成本与收益上的“失算”,只有让家长感受到,积极参与学校的行为会大大提升教育收益时,家长才会真心实意、想方设法地参与学校之中。现实中不难发现,家长热心学校事务、密切家校沟通、积极参与学校服务,不仅有助于学校改进教学,还能够为孩子做出榜样,这比简单地让孩子加班加点或报课外班等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其次,为处于经济不利的家长参与提供针对性的保障。社会经济状况对公民社会参与行为有很大影响,教育参与也不例外。不难理解,困难家庭主要任务是忙于生计,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之事,更不用说参与学校事务了,这种状况在今天的中国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做的事情是尊重家长现实条件,理解其发展困境以及改变生存境遇的要求,同时应对那些家庭困难者的参与行为予以一定的照顾和倾斜,通过家长互助和教师帮助,为低收入家庭参与学校提供一定便利,比如尽量考虑参与者时间,可以主动就某些问题征求此类家长的意见。

再次,转变家长的价值观。公民参与是一种公共文化,与自身的价值观、功效感、对参与的认同度等因素息息相关,价值观对行为的选择具有决定性因素。一方面,需要提高家长认识。学校可以通过说服、沟通以及其他家长参与的示范效应影响和转变个人的价值认知,使其能够感受到参与学校是自身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家长参与的功效感、获得感。使家长感受到在积极地参与行为中自身能够实实在在地获取参与的好处。

最后,唤醒家长自身组织力量。公民参与活动具有集体行动的特点,具有从众效应,当参与行为成为普遍集体行为时,一种积极参与文化就形成了。同理,家长参与行为除了学校动员之外,更受到家长自组织的影响,组织影响的功效要远大于家长个体之间的影响。因此,学校要鼓励发展家长委员会在内的各种家长参与学校的组织,大力倡导建立各种家长义工组织。在保障家长自组织基本方向的基础上积极赋权,通过自身活动凝聚家长,吸引家长参与学校。同时,学校动员家长参与的最好办法是榜样带动,通过大力宣传,将家校合作、家长参与转变成为学校的一种风气,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召唤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

(三)家长参与行为需要明确

家长赋权参与学校是通过制度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制度规定得越是详细,家长越是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家长参与权主要包括日常参与学校教育制度安排以及有关家长组织制度规定。虽然我国相关制度规定了家长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这方面台湾地区的《家长参与教育法》对我国大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所启示,该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家长的责任和权力,不仅规定了家长具有组织团体权、信息公开及请求权、异议权、申诉权、参与决策与协商权等权力,并对于每项权力也都有较详细的规定。以信息公开及请求权为例,该法第七条规定,学校应主动为家长提供下列信息:(1)学校校务经营及中长远发展计划;(2)学校重大行事历;(3)学校相关业务组织及教职人员的学经历资料;(4)班级年度课程规划及教学计划;(5)主要教学方法、内容、评价方式及家长配合事项;(6)教师辅导管教方式、重要章则及其相关事项;(7)学生个别学习及相关辅导资料;(8)学校代收代办费之收支概况;(9)学生权益之相关法令规定及信息;(10)其他有关学生学习事务之信息。[15]

该部法律详细规定了家长参与权的获知渠道以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应的义务。学校通过分发文件、登报、上网或公告的方式向家长提供以上各种信息。每学年开学后14 日内,班级教师应提供班级学生家长之姓名、电话给班级家长会;学校应提供全校家长姓名、电话给学校家长会。家长可以请求了解和获得与其子女教育有关之信息;家长团体可以请求与了解有关学生学习及家长教育之相关信息;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或教师应履行提供及告知之义务,除有违反学生權利保障之外,不得拒绝。为监督学校,该法律还在第八条做出了明文规定: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向学生家长及家长团体主动提供学生学习及家长教育之相关信息,并应公布其网站。学生家长及家长团体,于正当理由下,亦得请求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提供下列信息:(1)重大教育政策、相关法令及其他信息;(2)教育经费编列及执行概况;(3)教育评价及视导概况;(4)其他有关学生权利的相关信息。

基于参与权是权力和义务的统一这一认识,我们认为我国大陆地区家长应该享有参与权清单主要包括:有知晓子女在校教育状况权力和义务,如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结果、学习困难及原因和对策等;有知晓学校办学思想、重大教育决策、办学特色、课程安排、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权力和义务;有采取适度方式向班主任、相应机构表达个人意见建议并得到及时回复的权力和义务;有监督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师执行学校各项制度和计划的权力和义务;有根据个人意愿、能力和条件参与学校或班级管理、教学事务、必要的教学或活动过程的权力和义务;有了解学校家长组织设置并平等地享有参与相应组织及活动的权力和义务;有就自己子女学习和发展问题与相应教师和部门沟通并得到及时充分回应的权力和义务;有就个人成长以适当形式向相关教师咨询并得到及时充分回复的权力和义务;其他合规合法的权力和义务。

作者:洪明 徐梦婷

第四篇:致家长

每一年的这段时间,我都会回忆起1983年9月1日我背着自制小书桌和小凳子拉着女儿入学,以及第二年女儿一个人带着她的弟弟入学的情景。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入学那么兴奋、紧张和焦虑,但还是为孩子入学而高兴,对孩子充满着期待,尽管这种期待比较自然、朴实、简单。现在我是三个孙儿女的爷爷和外公,孙儿女入学的事也是家庭经常讨论的话题。我非常理解当下父母们对儿女入学和受教育的复杂心情,也了解当下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和盲目。作为一个曾经的教育管理者,有这份责任,也有这份情怀和家长们谈谈家庭教育问题。

天下最伟大的事情是做父母。父母不但延续了人类的生命,而且传承了人类的文明。任何一个人都是父母的生命延续,任何伟大的人物都是父母的杰作,我们都应该为做了父母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大家都知道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但不一定知道他的母亲安·邓纳姆,真正值得怀念和纪念的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没有这位母亲就没有奥巴马,这是自然生命的延续。但更主要的是奥巴马的母亲不但给予奥巴马自然生命,更给了他精神、品格和智慧。所以,奥巴马说,“我身上所有的优点都是源于我的母亲”。在奥巴马读小学的时候,她的母亲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要给奥巴马上两个小时的课才去上班。她带着非裔亚裔婚变背景,重返美国,完成了博士论文,成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

“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给予我生命教育”,这是我在我的母亲墓碑上写下的墓志铭。我这一生受过各种教育,但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母親和父亲。我在为父亲预制的墓碑上留下的墓志铭是“我的父亲很平凡,他教我做有尊严的人”。我这一生在多个岗位上做过不少的事情,大的思考和探讨事关国家、人类的前途问题,小的履职和行动在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秩序中。但最有意义的事是做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孩子不是什么天才,也不是什么大才,但他们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有创造自我、服务社会能力的人。

我深切地体会到,有了孩子自然成为父母,但要成为合格的父母、成为伟大的父母就必须首先要学会做父母。因为父母不但给孩子自然生命,更应该给孩子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因为孩子的智慧主要传承于母亲,性格主传承于父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做父母的知识,增长做父母的能力,培养做父母的爱心,修炼做父母的品格,担当做父母的责任,实现做父母的价值。现在有不少的父母只是成为名义上的父母,而没有成为本质意义上的父母,有不少的父母不会做父母。

不会做父母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

一是控制性。父母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对孩子进行控制和钳制,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意志学习和生活,一切听从父母,做“听话的好孩子”,使孩子从小没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

二是取代性。父母取代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除了读书,什么事都代替孩子做了,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从而丧失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三是功利性。家庭教育不以孩子为目的,而是以孩子为手段。崇尚孔子的教育价值观,以功利为目的,学而优则仕,把对孩子的教育作为孩子谋取权力和金钱、光宗耀祖的工具。家庭教育世俗化、庸俗化、功利化、工具化。

四是成人性。对孩子进行成人化教育,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方式替代孩子的思维和方法。婴儿教育幼儿化,幼儿教育少年化,少年教育青年化,青年教育老年化。春晚上少年儿童的演出的台词都是成年人的假大空语言。成人化教育使孩子失去了童真、本真、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是冲突性。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发生价值冲突。政府希望孩子成为政治动物,学校希望孩子成为高分的宠儿,家庭希望孩子成为有钱有势的人物。所以,社会从不同的渠道给孩子灌输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会使孩子在家庭和学校学考试知识,在社会学关系知识;在家庭和学校学规则,在社会学潜规则;在学校和家庭里学做人,在社会上学“做鬼”。老师指责家长,家长埋怨老师,学校和家庭抱怨社会。

六是内耗性。家庭内部的教育,形不成合力,父亲一套,母亲一套,爷爷奶奶又来一套,使孩子无所适从,家教力量内耗,甚至相互抵消。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不是用行为引导,而是用道理指责。

七是恐慌性。孩子一旦到了入学的年龄,或者是进入学校学习,父母就产生了恐慌心理和精神压力。有的甚至不知所措,迷失方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培训班,也盲目地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培训班,攀比补习,伤害孩子。有的父母心理失衡,对孩子的教育情绪化,甚至暴力化,伤害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家庭教育价值变异,使孩子失去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能力。使不少孩子漠视生命的意义,失去生存的能力,没有生活的信仰,不能使人生幸福,也给家庭带来不幸。

中国家庭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中国现行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有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习惯的原因,也有每个家庭背景和父母素质的原因。父母改变不了教育的大环境,但可以改变家庭教育的小环境,每个父母应该有“自救”孩子的能力,肩负培养孩子的责任。

任何成功都比不过培养孩子的成功,任何失败都抵不过教育孩子的失败。任何培养孩子的成功都是同样的,任何教育孩子的失败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培养孩子应该以价值培养为灵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规则培养为保障。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创造能力和规则意识,使孩子学会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使孩子学会选择;使孩子不断增长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用规则看守自己。成功的培养孩子,要把孩子看做天使和普通人,不要把孩子看做天才和“怪兽”。望子成龙,龙就是怪兽,望子成材,材就是木头,望子成器,器就是工具。

杜鲁门当选总统时,有记者和朋友登门向其母亲祝贺时说,你为培养了一个总统一定很自豪吧?这位伟大的母亲说:“是的,我也为培养了现在在地里种土豆的另一个儿子感到骄傲。”这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儿子都培养成了普通人,才会有一个总统儿子。

我们已经习惯地讲,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其实我们的孩子现在就是人,不是长大才是人,要把他视为普通人,使孩子成为正常的人。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唯一的,都要认识和保护他的独立存在性;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创造性来到这世界上的,相信他能创造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世界。我们自己的一切不是自己创造的吗?我们不要在教育孩子中否定自己,失去自我。想想自己怎么走过来的,才能引导孩子怎么走过去。通俗而深刻地讲,家庭教育就是要使孩子成为会吃、会睡、会看、会想、会说、会玩、会做、会哭、会笑、会爱、会恨的普通人和正常人,不能使孩子成为木偶人、精神病人和“怪兽”。

父母应该崇尚道法自然的教育观,保护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情趣,养育孩子的爱心,使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我们简称其为“三生教育”,这是人类应该接受的共同的通识教育,更应该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家庭教育之根本、之基石。“三生教育”构建孩子的生命价值,生长孩子的生存能力,培养孩子的生活信仰,自由全面发展孩子,造福每个家庭。

通过生命教育,使孩子知生命价值,认知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不知生命,何以教育,生命不保,何为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孩子知生存之道,适应生存、学会生存、挑战生存;学会选择,增強抗挫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孩子知道生活意义,从小热爱生活、奋斗生活,有生活信仰,有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生教育”使孩子认识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一样,本质是行动。家庭“三生教育”本质上讲是父母的行为和行动教育。父母要践行“三生教育”,以行为引导行为,将行为转化为习惯,培养孩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生长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和智慧。

地球上飞向太空的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就得益于他的行动和行为。当时选了50名条件基本一致、符合标准的候选人上飞船测试时,只有加加林脱了鞋子,从而被选中,因为他的行为和习惯体现了他的素质。父母对孩子的“三生教育”应身体力行,点然孩子生命的激情,训练生存的意志力,培养生活的理性。

在家庭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主要应该是进行“六情教育”,即情境、情趣、情缘、情智、情节和情爱教育。

情境教育。触“境”生情,环境育人,人造环境。环境能激发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人的爱心和生命活力。孩子对环境的敏感性和渴望度比成年人不知强烈多少倍,父母和老師要善于引导孩子从熟悉的环境走出来去发现新的环境,去接受不同的新环境的滋养和熏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孩子的心灵,文明孩子的行为。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发现了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情境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古时候孟母三迁,就是情境教育的很好例子。要引导孩子置身于良好而文明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接受环境的熏陶。家庭教育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良好的家庭软环境和硬环境,使孩子在家庭环境里面受到爱的熏陶和文明和谐的滋养。特别要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实施家风、家行、家史、家境教育,让孩子接受家风的熏陶,接受家人的行为示范,接受家庭历史的启迪。学校要发挥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建设文明、生态、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使孩子在校园大家庭中健康成长。父母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在安全、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公共环境中体验生活,教育孩子远离污染幼小心灵的环境。父母和老师要陪伴孩子和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接受生态自然环境的熏染。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要肩负为孩子创造文明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的责任。

情趣教育。家庭情趣教育应始于兴趣,走向志趣。家庭教育要守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情趣的重要性。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小时候就对昆虫特别感兴趣。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孩子有广泛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发问是创造的萌芽,要善于引导孩子问天、问地、问人。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交往兴趣,将兴趣转化为情趣,使孩子爱学习、爱生活、爱交往。一个对学习没有情趣的孩子必然不喜欢学习,不爱学习,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好。要使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应该首先培养孩子广泛的学习情趣。父母不要用自己的爱好取代孩子的爱好,不要用自己的兴趣扼杀孩子的兴趣。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使孩子免受低级趣味和庸俗行为的影响。要引导孩子将情趣转化为志趣,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断生长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生活信念,树立人生的志向。

情缘教育。人是社会性生物。孩子生下来名字上了户口簿,就是社会人了,他就与人结下不解之缘。孩子生来就喜欢接触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交流,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交流,限制了孩子的交往。我的小孙女三岁时在游乐场所与一个外国小朋友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聊了半个多小时,他们的语言是不相同的,但是彼此都知道对方在表达什么,聊得很投机、很开心。家庭教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奠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向社会,就必然要指导孩子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往,使孩子学会与父母、与老师、与小朋友、与同学交往,学会与社会不同人群交流,提高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情缘教育不但让孩子学会交往、交流和沟通,还使孩子开阔视野,培育爱心,学会宽容,树立自尊。孩子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接触交流,会了解和学习到不少的知识,生长生存的能力,特别是会得到博爱之心的滋养和包容之心的培养。情缘教育使孩子自小接受性别的教育,从而正确判断人缘是非关系,使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区别和交往形式的不同;使孩子与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人接触中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独立判断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使孩子自信、自能、自尊。

情智教育。情智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智商和情商相互生长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情智教育是使孩子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教育。家长和老师要以情感激发情感,以能力生长能力,以爱心滋养爱心,以智慧启迪智慧。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取决于情商。要避免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开发的单向教育,使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情感和对智慧的爱心,从小爱知识、爱智慧,爱知识才会学习知识,爱智慧才能生长智慧。家庭教育要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真实感、画面感、具体性、丰富性,在情感和智慧两个维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和想象力。避免说教式、口号式、抽象式、灌装式的教育方法,不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教育手段,实施富有情感的个性化教育,比如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助于解释孩子情绪密码,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专注力,提高孩子情绪调控能力;用机器人、3D技术和影视手段进行丰富的情智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活力和探究热情。

情节教育。所谓情节教育就是用生活情节对孩子进行教育,提高孩子的体验能力、行动能力、感悟能力,使孩子在实践体验中产生自己的生活故事情节的过程。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听讲故事,因为故事里面有生动的情节,这些情节能点燃孩子的童心。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小说、看电影、电视,因为小说、电影、电视里面有人生和历史的情节,这些情节能打动人的情感,能启迪人的智慧。人生来是要做事的,做事才有故事,有故事的人生是有情节的人生,有故事情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喜怒哀乐才是生命,酸甜苦辣才是人生。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情节教育给孩子以气节和节操的培养,让孩子在生活和阅读的故事里面知道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教育要把情节教育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让孩子充分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情节教育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认知教育,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亲近现实生活,在现实活动中使孩子增长知识和能力;其次是体验教育,创造条件让孩子进行学习、生活的丰富体验,使之身临其境参与到生活之中,做生活的主角,给孩子留下深刻的体验记忆和产生丰富的故事情节,终身受用;第三是感悟教育,用身边现实的人、用历史的人、用童话中的人的故事情节感化孩子、启迪孩子,使孩子融入这些人和事之中而产生自己的情节故事。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童话和游戏一样是儿童童年不可缺少的。我经常给两个小孙女讲,“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别人摔倒了把他扶起来。”“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要有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不要只听别人的故事,只讲别人的故事。”

情爱教育。从根本上讲,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不是理的教育,哪怕是道理的教育也要通过爱的教育来实现。要把情爱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家庭教育的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父母要以爱心滋养孩子的爱心,要让家庭弥漫着爱的空气,让每个家庭成员呼吸着家庭的爱。爱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爱是每个人感受到的情和意。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培养大爱之心,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爱知识、爱生活。要给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大爱、是博爱,而不是私爱和宠爱。父母要宽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任性,不要颐指气使。要使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学会怎样去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最后谈谈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过于厚重,有易文化、道文化、儒文化、法文化、墨文化、兵文化、艺文化等,不只是儒文化,更不仅只是什么《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东西。传统文化糟粕多于精华,莠多于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理性、不要盲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艺术审美、写作表达有一定意义,但不要盲目跟风、折腾孩子。现在学校和有关机构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迷失方向,污染孩子心灵,价值奴役服从化、形式娱乐时尚化、内容高难复古化。价值取向上向孩子灌输服从听话,崇尚权力和金钱的观念,使孩子从小失去自由、民主、独立的价值观和创造创新思维和能力。教育形式上重在死记硬背和表演娱乐,穿上唐装汉服装神弄鬼上镜头。内容上难度越来越大,五六岁的孩子背《弟子规》《三字经》《满江红》,七八岁的孩子背《论语》《道徳经》。这完全是污染孩子的纯真心灵和残害幼小的生命。教育孩子渴了“喝人血”,饿了“吃人肉”,还要“朝天阙”,纯属暴恐和奴才教育!哪里是爱国情怀教育!岳飞时代的国和情与现在不一样了!我是45岁才读《论语》和《道德经》,还要借助《古汉语辞典》。我的两个孩子三四岁会背诵唐诗百首,我看也没多大意义。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不要变成“苦难教育”,而应进行幸福教育。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样的教育不但难以使孩子增强意志力,还可能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恐惧和生理压力。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能只用古人的这些所谓名言说教。时代不同了,几十年前的开荒种粮,现在是破坏生态;原来吃的山毛野菜现在也许是山珍海味了,不要老给孩子讲以前父母的所谓苦难史。幸福教育培养幸福孩子和幸福家庭。要多给孩子进行幸福教育,培养孩子的阳光心理,积极向上、快乐学习、克难上进。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憧憬幸福、追求幸福、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学传统文化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思维能力,适度地进行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的补充,并与良好的家风家史教育相结合,培养孩子的爱心情操、审美情趣和写作表达能力。更不能用传统文化为手段强迫孩子服从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孩子是与生俱来会尊敬父母、爱戴父母、感恩父母的,否则就是家庭和社会出了问题。不要用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孩子狭隘的民族情绪和狭隘的国家主义。孩子今天面对的是家庭、是父母、是学校、是老师,明天面对的是社会、是世界。要教育孩子不但要做中国人,还要做世界人,既要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更要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

敬祝家长们幸福安康!祝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罗崇敏(1952—),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中共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中共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中共红河州委、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会员,“三生教育”“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和“广义边政学”的首创者。主要作品有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罗崇敏文集(二十卷)》,主编《现代教育文库(三十六卷)》《三生教育教材》三十二册。代表作有《天鉴》《教育三部曲》《天下一碗》《三生教育论》等。

作者:罗崇敏

第五篇: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初探

【摘 要】本文对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进行了探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加强跟家长的紧密联系,对家长表示足够的尊重,有礼有节;及时提醒家长应该担负起各自的教育责任;努力理解团结家长,双管齐下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家长 紧密联系 担负责任

担任班主任工作不容易,在中职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更加不易。中职生由于特定的文化基础和家庭背景,身上具有的缺点真不少,这就给担任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工作负荷。但笔者相信如能紧密联系、理解、团结家长,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及时提醒家长担负起必要的教育义务,有效利用家长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作用,成功融合家长的正能量,对班主任工作是否出彩至关重要,班级管理工作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开展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笔者一直相信:教师必须要有独特风格,必须要有鲜明个性,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循规蹈矩,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鲜明之特色。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老师的影响力要大。有了这个指导思想,笔者越来越重视调动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有效利用家长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作用,成功融合家长的正能量,使班主任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越做越顺手,越做越出色。

一、加强跟家长的紧密联系,对家长表示足够的尊重,有礼有节

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和绝大部分家长之间都有非常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绝大部分家长能理解老师的辛苦,具有大局意识,不仅关心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关心整个班级的情况,甚至积极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给班级注入正能量。这样,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和工作负荷也会降低很多,工作风险也会降低不少。所以,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相互沟通与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记得新生入学不久时,笔者发现班上1名女生旷课外出,跟班上学生了解也不知道她的行踪,就按照她报到时所留的电话联系她,却怎么也联系不上,无奈之下笔者根据报到册里所留的家长电话联系上了家长,但是她父母双双在广东打工挣钱养家。因为新生刚来到学校,更重要的是刚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新的环境,她们对城市充满好奇和幻想,但实际上她们对周边的情况并不了解,校园以外时时处处充满危险,这让笔者感觉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好不容易盼到了该女生主动回到学校,笔者耐心地找她谈话,了解她这几天的去向,她也承认去同学家里住了,这几天一直在外边玩,逛街、泡网吧就过了几天。笔者跟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她表示以后不会再逃课,争取好好学习。可谁想没过一个星期,她又再一次逃课了。为了解决该女生的逃课问题,为了清除掉身边埋藏的“定时炸弹”,笔者最终决定再跟她的父母好好谈谈。联系上她的母亲之后,她母亲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是不是又逃课了,麻烦你一定要找到她哦。听得出来,她母亲还是真担心她的,笔者于是静下心来好好跟她了解她家的情况,最终知道她家里只有奶奶一个人在家,她们夫妻都在广东打工,从初中起,该女生就一直跟奶奶在农村老家生活,平时对孩子的管教工作也主要由奶奶承担,她夫妻俩只是定时通过电话跟孩子联系,了解孩子近段情况。可是她们不知道,初中以后,该女生就跟一群女生结下联盟,经常逃课外出,整日游荡在街上和网吧。尤其是来到中职学校以后,离开了奶奶的管束,而且来到了城市里,外面的世界更加宽广了,她在初中时形成的恶习变本加厉地发展起来,以至于三天两头旷课。为了能跟该女生的父母有进一步的良好沟通,笔者再次跟她家长做了一次深入的长谈,并首先表示非常理解她们夫妻俩在外打工奋斗的不容易,打工挣钱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但同时笔者也跟她谈到如果孩子在这几年的中职生活中时常逃课,不仅有被开除的危险,而且极有可能跟校外的人混久了后果不堪设想。笔者建议她们夫妻俩留下一个人在家找点工做,这样能随时监控孩子的动向,约束她的行为,防止逃课现象发生,保证她安全度过三年中职生活,学到更多技术和知识。这一次谈话果然收效很大,春节她夫妻俩回来过节后,就留下该女生父亲在家附近找了个卖猪肉的事做,不仅一样可以挣钱养家,还可以随时监控孩子的动向,更能及时给予孩子所需的家庭温暖。从此以后,该女生的转变是可想而知的,现在已经成为班里点子最多、最热衷班级活动的学生。

二、及时提醒家长应该担负起各自的教育责任

在笔者所接触过的众多学生家长中,大多数家长是明事理,顾大局的,他们理解班主任工作的辛苦,理解管教自己的孩子并非易事,因此在班级工作中给予理解,有时甚至会给班级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但也有些家长因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不理解班主任工作,也不理解班级管理工作,他们认为既然把孩子送到了学校,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学校、老师和班主任的事情了,孩子表现好,他觉得是应该的,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啥问题,他就会把一切责任推到学校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身上。遇到这样的家长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及时有效提醒家长教育孩子主要是家长的责任,而不是一味依赖班主任。试想,一对家长管教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尚且困难重重,让一个班主任来教育一个问题学生难保会成功,再说班主任管教的并非就一个问题孩子,班主任面对的几十个学生,不知道里边有多少个问题孩子。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提醒家长担负起教育自家孩子的责任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笔者曾经带过一个学生,那是一个调皮且爱玩的男孩子。据说他之所以选择学校读书是因为受其表哥的影响,表哥选了这所学校,他也跟着来了。他根本没有自己的任何主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不知道自己选择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甚至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这名男生,笔者确实投入了较多的精力,指导他怎么生活,告诉他早上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早餐,几点钟做操,几点钟上教室上课等。就这样,他慢慢适应了中职校园生活,至少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正常上课、作息。这期间,笔者也曾跟他的家长有过交流和沟通,并建议家长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除让孩子适应校园生活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把专业知识学好,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对此表示感谢。可是有一次,这名家长突然问笔者说:“班主任老师,我家×××为什么不是团员呢?”笔者告诉他孩子要想加入共青团,必须向学校团委递交入团申请书,经团委考查合格后才能加入。该家长反问笔者:“老师,你为什么不叫他写入团申请书呢?”笔者告诉他,每年学校都有吸收优秀学生入团,班主任都会在班里进行宣传,自觉优秀且有入团愿望的学生都会递交入团申请书,学生入不入团并不由班主任决定,得学生本人有这个意愿才行。谁知家长又说他的孩子不懂事,希望下次有入团机会班主任多提醒提醒他。笔者当时就严肃地跟该家长指出:教育孩子不只是老师和班主任的事情,更是父母的事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指导。父母可通过跟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给孩子提出指导性建议,这样可促进孩子成长的速度,同时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这对于处在判逆期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次谈话之后,该家长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该学生的转变也越来越明显,二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共青团,学习成绩也较突出,并且给自己定下了考取会计从业资格的目标。

三、努力理解、团结家长,双管齐下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

担任班主任工作,难免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家庭。不同的家庭背景,会相应造就不同素质的学生,不同的学生,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理解家长苦衷,联合家长一起对孩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尤为重要。此法如运用得当,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所带班级有一名全班年纪最小的男生,该男生入学时才14岁,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极其低下,生活和学习中,他总比其他同学慢一拍,而且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学习和生活。迟到早退,甚至旷操、旷课的事时有发生。笔者多次找他谈心,从他茫然的表情中看得出他不是个骨子里的坏学生,笔者知道这学生需要有人给予他时时刻刻的引导,包括怎么安排生活,怎么去学习。他只是不知晓自己该怎么做,也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看着他瘦小的尚未发育的身子骨,一股怜悯之情即刻涌上心来,笔者时常找机会跟他聊天,谈谈心,聊他家里都有什么人,平时跟谁比较亲,他最喜欢的人是谁……通过跟他真诚地交流和谈心,他也跟笔者敞开了心扉,笔者最终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父母离异,他和弟弟跟随父亲生活,由父亲一人独自抚养,母亲不曾付给他兄弟俩抚养费,且很少过问兄弟俩的生活,他基本不知道母爱是什么,对父爱也感受不深。该男生的情况让笔者的心灵受到莫大的冲击,笔者决定给他多些关照。于是笔者主动联系他的父亲,告诉他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希望他能给孩子多些关怀和温暖。他父亲也表示其实很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表达了笔者能多关照这孩子的愿望,笔者答应他尽能力吧。就这样,该男生在笔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地有了些转变,逐步改正了迟到早退以及旷操的坏毛病。每次放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假期,他什么时候离校,坐几点钟的车回家,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联系笔者,甚至在途中遇到点什么好玩的事都会在QQ里跟笔者说,就像朋友一样聊聊天,自然又亲切,什么时候到家了也不忘跟笔者汇报一下。漫长的寒暑假,他在家里怎么照看弟弟,爸爸又出去打工挣钱等,细细碎碎,他总要跟笔者汇报,笔者俨然成了他的家人。笔者其实很感激他对笔者的信任,同时也很欣慰他在慢慢地长大,慢慢地懂事,一步一步走向未来。

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不胜枚举,选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无非想表达一些班主任工作的心得和感悟。总之,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年,笔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抓住家长这个“中轴”是多么的重要,家长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效利用家长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作用,成功融合家长的正能量,对班主任工作是否出彩至关重要;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很重要,也是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

【作者简介】韦燕明(1972— ),女,壮族,广西武鸣县人,中学一级教师,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普通话教学研究及班主任工作研究。

(责编 罗汝君)

作者:韦燕明

上一篇:教师职称评定论文下一篇:建筑高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