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几点建议-家长会(共11篇)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把大家请来是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成长不仅靠老师、学校,还要靠父母、靠家庭,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如何教育子女缺乏真正了解。有些家长用老一套方法,对孩子的过失,不是打就是骂,不但没起到教育效果,还适得其反。有的家长总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对比,或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应该怎样怎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遏制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家长怎样更好地和学校配合,教育好孩子呢?这里给几点想法和建议。
1、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家教往往存在“两极分化”。要么爱得死去活来,要么严得不近人情。过份爱孩子的家长常常替孩子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不能学着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以为别人的帮助理所当然。有的父母则以“爱”为理由,对孩子过份严厉,经常骂孩子,甚至打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听话,但渐渐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勇于向上、百折不挠的劲头,失去敢于说真话的愿望。理想的家教应该“爱有方,严有度”,父母要对孩子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多与孩子分享快乐时光,多给孩子发展的空间,相信孩子一定是最好的。
2、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中国家长对待孩子,常有一种“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帮着孩子做。从小帮着孩子穿衣服,从小让孩子跟大人睡,孩子上学,帮着检查文具书本,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长大了找工作、结婚,家长都要大包大揽。在这种包办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试试看的心理被抹杀,变得懒惰、依赖、怕苦怕累、没有主见、不负责任。孩子能做的事,要早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关键的选择,要让孩子自己去选,以便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HowardGadner提出的人的多元智力理论等到人们普遍认可,这种理论认为,人至少独立存在着7种以上的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这些智力在不同人身上,错综复杂地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应该多种多样。不要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教育孩子一定要善于发现他的长处,予以挖掘发扬,最终就能做到每一个孩子都成功。
4、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大多数家长总认为“孩子犯错不好”,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错误和成功一样不可避免,一样有意义。孩子犯错误的过程,就是孩子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成长的过程。孩子因为害怕犯错,什么也不敢尝试,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地成长,那才是最大的失败。错误也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成功。孩子有了错,家长一定要平静对待,当它是一件好事,当它是孩子进步、成长的机会,切勿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孩子犯错,而不给孩子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5、学会夸奖孩子。
大家现在都知道赏识教育,但夸孩子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夸奖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如果夸得不准,孩子就会产生疑问,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夸错了,孩子就会把错的当成对的,产生坏作用。其次,夸奖要真实,只有真心、真情地夸,孩子才能积极回应。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孩子往往会感到是在骗他。家长对孩子每一点进步给予发自内心的夸奖,会使孩子受到真心和亲情的感染,树立“今后我要做得更好”的决心和信心。三要夸奖及时,否则事过境迁,没有了当时的氛围,夸奖作用也会降低。夸奖的形式很多:除真诚的语言外,还有赞赏的目光和微笑,亲切的拥抱,轻轻的抚摸,等等。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举止,经常夸他的优点和进步,让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信任和鼓励。
6、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我们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7、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
我们的家长朋友常常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维护孩子的自尊。比如,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没有机会去做事,自尊和自信就无从建立,做人的根本就不能确立。我们应经常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行为予以鼓励。我们在批评孩子的错误之前,首先要表扬他好的方面,这样维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即使孩子做错了,仍要表扬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行为,然后再解释他为什么错了,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维护和自信心的培养。很多批评可以变成对孩子提出问题,其效果也会比批评更有效。
8、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教育孩子的时机有很多,如安排孩子做家务,到邻居家借东西,让他们自己买日用品,等等,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孩子就能健康成长。教育契机很多,关键在于“把握”。孩子的生日、儿童节、新学期开始等是很好的契机,可以借此鼓励孩子闯过难关,迈上一个新台阶。孩子犯错、考试后、参加活动前等,也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好好地利用这些契机教育孩子,会取得平时难以取得的效果。
9、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谁也不能靠着一点知识和本事,到处通吃、一辈子通吃,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收获一生的幸福和成功。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必须让孩子具备一种永不满足、不断奋进的能力。父母可以通过点点滴滴引导孩子正确地、理智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分析,认识自己有哪些长处,哪些劣势,进而发挥长处,克服不足,不断战胜自己。孩子有了一些成绩,就肯定他们,并提出新的目标,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不断自我超越。
10、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
当我们看到植物“开花”了,很自然地就要想到“结果”。其实,从开花到结果是需要很多步骤的,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教育孩子,要懂得:责任心比虚荣心更重要!诚实和勤奋是最终成功的基石。
11、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是什么原因使得很多现在的孩子丧失了最根本的感恩之心呢?答案:都是父母惹的祸。感恩之心是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苦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的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也才会用感激之心看待父母,并随时准备回报父母。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相当多的家庭支付孩子学习生活的费用,已无须通过艰苦奋斗甚至挣扎才能获得,孩子常常感不到父母的艰辛。沟通的缺失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相当多的孩子不了解父母工作中的辛苦、父母所承受的压力。而父母为了让子女集中精力学习,也不愿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压力和艰难。相当多的父母会这样教育孩子:你好好读书,家里的事情不要你操心;你把书读好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好报答。父母给孩子从小就确立了“读好书”就是最好报答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当他真的长大,到了应该懂事时,他依旧有如此价值观,尽管进了大学,他也依旧会提出各样要求,并希望父母能无条件的满足。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和艰难,要经常引导他们从小就及时对父母作力所能及的回报。“惯子如杀子”,你把好东西都给孩子吃,还是每次让孩子先给爷爷奶奶吃?你能让孩子明白孩子每天生存的保障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吗?我们不但要感恩亲人,还要感恩社会。
12、学会与学校、老师沟通,合作比抱怨好。
许多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关心得就少了,只是偶尔通过孩子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和孩子的情况。由于是间接了解,难免有些片面或不客观。以至于和孩子,和学校,和老师之间发生一些误解,再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解决,最后适得其反。抱怨孩子,抱怨学校、老师,都不可取。当我们真诚地和老师用心沟通,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孩子、理解学校,给孩子做好榜样,尊重老师,和老师密切联系。懂教育的家长一定会承担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我们不可以把教育孩子这样的头等大事100%交给学校。
13、身体力行,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孩子模仿。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也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甚至危害社会的人。这些都是“薰陶”的力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长教育孩子应身体力行。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说是说做是做,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的父母是难以教育好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时,要不段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要学习有关教育知识,参加培训,了解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送家长几句话,以此共勉: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会这样说:“供他(她)吃穿,是我们父母的事,学习是孩子和老师的事。”乍一听,好像分工挺明确的,家长只需关心孩子的吃穿,至于学习事务可以一股脑地丢给老师。结果一学期下来,家长只来学校两次,一次报名,一次领通知单。可事实是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才是孩子成才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也有许多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但苦于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得当。整日困惑于孩子不听话、贪玩、上网、不与家长交流、成绩不能上升、孩子不重视学习等问题中。寻找不到恰当而有效的措施。本人既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家长,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我就家长如何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阐述自己的一些思考。
1 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真正重视孩子的学习,切实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是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必经过程。孩子学习的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与孩子最亲密的家长适时地排忧解困,才能保证孩子学习得顺畅。孩子的学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家长地参与管理是必须的。因此,说孩子的学习仅仅是她(他)自己的事有失偏颇。
作为一名现代家长,首先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整体,同时三者的教育又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地位,互相不可替代。提起孩子的学习,总是把“严师出高徒”,“孩子有一个好老师算是运气”等话语挂在嘴边的家长,实际上只是依赖教师在孩子学习上起作用,却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学习上所起的作用。而请家教,托付长辈,交由他人代管往往很难达到家庭直接管理的效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光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要从心理和行动上切实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嘴边心中,如果只有美好的目标和愿望,而没有实际落实的管理行动。将无法起到管理孩子学习的作用。虽然现实生活紧张而忙碌,可既然为人父母,就不能推卸和逃避责任。管理好孩子的学习是家长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必须行为。
2 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树立学生长远发展的培养观念,要不拘于成绩看学习
家长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学习只是孩子成长、发展的方式手段,决不是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小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最基础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人格、品德、习惯、是非观、身体素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是为孩子的一生发展铺垫坚实基础的阶段。其中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是根本,家长必须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爱心和责任心,遵纪守法;学会与人相处,严以待已,宽以待人;多参与劳动,多磨炼孩子的意志。家长还可以有选择地提供有益的书让孩子去读,努力开拓孩子的视野。坚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未来发展全方位地打基础。
现代家长,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以一时一事就给孩子下定论,做取舍。尤其应对孩子的分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考分的高低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能说明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但是,分数的高低受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完全地、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实际水平。而且,仅仅是高分,也未必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一些家长在思想上、行动上只以孩子考试的分数作为孩子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好了则兴高采烈,出手大方给予奖励;考得不好了则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导致孩子为分数而学,为了考试而学。使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速成,只有长期坚持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通过家长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稳定学习情绪、分析得失原因、调整学习方法、设立可行的学习目标、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孩子体验成功。进而才能保持孩子源源不断的学习信心和力量。
3 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兴趣
昔日孟母的“择邻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为什么能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故事?正是它非常好地阐述出了环境对于育人的重要性。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温文尔雅,孩子很少会有脏话连篇者。同样,问题儿童也多处于单亲、暴力、留守等存在问题的家庭中。对于孩子来说,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如同水质与鱼儿、土质于幼苗的影响一样至关重要。因此,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保证。要想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父母双方应该有分工与合作,针对孩子学习有分歧必协商,统一意见后共同执行。不宜相互争吵,各行其是,让孩子无所适从。(2)不宜当孩子的面议论他人是非,贬低老师。无需担心孩子骄傲而故意无视孩子学习进步和成就。(3)不宜任意变更孩子学习的时间,地点。孩子学习最好能定时定地,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孩子学习时不做干扰(不等孩子做完就纠错,或喂吃喂喝等。)。(4)确定孩子的确需要指导了,再出手帮助。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书桌、灯光、书架、静音等问题。(5)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宜进行干扰孩子的娱乐活动(打牌、看电视等)。(6)不乱给孩子树榜样,拿孩子的学习弱项比他人长项。
4 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并做到坚持不懈
每个人都会具有很多习惯,而完成同一件事的习惯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角度上来说,习惯是能力的通道,能力,只有在良好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学校里,老师只是指导学习方法和培养课堂学习习惯,而家中学习时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大事。从小学一入学开始,家长就应当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头等大事,切实加以关注。重点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配合老师加以培养和训练:
4.1 自觉学习的习惯
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落实学习时间、学习要求、及时检查反馈。直至孩子对学习活动的步骤形成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内化为自觉地行为,无需家长提醒。
4.2 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习是种向新向奇地思维活动。有效的预习,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家长不能只顾督促作业的完成与否,而忽视预习。
4.3 做事专注的习惯
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学习时的效率,有的孩子看上去在做作业,但实际上心不在焉,作业拖拉,费时耗力。发现这种情况必须严肃指正,从短时到长时逐渐要求孩子关注一件事。增强孩子的专注能力。
4.4 思索与创新的习惯
教育孩子遇到学习中的难题要独立思考,支持孩子在常规学习过程中自由发表议论,鼓励大胆质疑问难,不轻易放弃,不抄袭。不依赖他人给答案。
4.5 学会总结的习惯
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家长教给孩子自己要学会总结,在学完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内容后要理清思路,将知识点纳入到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
4.6 科学用脑的习惯
学习和休息并不矛盾,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家长要教育孩子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体育锻炼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4.7 课外阅读的习惯
现在要学好各门功课,光靠课内所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家长可以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要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孩子写读书笔记,教会孩子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4.8 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目前,电子学习机、电子字典、电脑以及网络都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多有效信息,方便查找学习资料,但同时又容易带给孩子各种诱惑,阻碍学习。疏导孩子取其益、弃其弊地使用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可以使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长期的坚持才会有效果。如果没有家长长期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孩子的学习习惯则往往难以形成。即便短期内形成,也容易反复。这就意味着作为家长要有坚持不懈地奉献意识。
5 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适时为孩子加油鼓劲或干预指导,增强自信
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孩子独立学习的心理基础。家长要善于尊重孩子、多赏识孩子,不用尖刻的语言嘲讽奚落孩子,如果当众讽剌贬低或故意揭短,夸大孩子的缺点,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最初都是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要善于称赞、赏识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好的评价是对孩子个性、能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有了成功的体验,才容易形成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任何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别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培养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家长就要主动询问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家长要帮助他发扬长处获得自信。家长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别人都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
6 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主动改进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
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要努力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在孩子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总结不同时期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保持积极的心态迎接更大的挑战。在经过努力未能取得成功时,更要鼓励与帮助,家长应该找出孩子进步之处,虽未取得成功,但应充分肯定孩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努力,以保护他们的自信和热情,使他们看到希望,进而激发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不要搞独裁,擅作主张,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要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征求他们的意见,休息、娱乐、学习只要不违背的教育原则,家长尽量配合。要做到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知心者,只要孩子遇到问题肯主动和家长谈,向家长诉说,家长就能掌握好孩子的学习动向。只有把握了主动权,家长才能做到更好地管理好孩子的学习。
7 管理好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与孩子同步成长,及时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
一、闪亮登场,展示自我不留痕迹
人可以长得不美,但要有良好的气质和素养,时尚、大方得体的衣着,良好的气质,加上你的朝气蓬勃,足以引起家长的关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修养来修饰自己的形象,提高审美情趣,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将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其次,恰到好处地自我介绍,不留痕迹地展示你的丰富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水平,这又是开好首次家长会重要的一点。
二、悉心琢磨,抓住重点立异标新
精心准备讲话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准备什么,要抓住家长的心理,要琢磨家长最想听什么,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然后对于这些内容作深入的思考,但一定要实事求是,经得起推敲,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推陈出新,巧换形式耳目一新
历来家长会都存在老套、落后的问题。所以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老师都要考虑什么形式能够推陈出新,给家长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重视表达,先声夺人不徐不疾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思维要清晰,表达要流畅,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是作为老师起码的素质。此外,讲话的内容有什么,分为几点,说到什么程度,心中要有数。
但是切记不要照本宣科,再好的演讲稿,读出来的也失去了味道。
五、真诚谦虚,溢美之词不要吝惜
无论我们自身有多优秀,谦虚的态度,真诚的言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孩子,要表露你的赏识、喜爱;对于家长在工作上的配合,要表达你的感谢、称赞。这样家长们会觉得你谦和,平易近人,才会真正拉近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六、有所保留,批评指正切莫当众
有时,我们会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直言不讳地当众告诉他的家长。虽然我们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是这种当众“揭发”或者当众说教总是让人不舒服。出发点再好,说得再有道理,也会在家长心里系个疙瘩,会形成一种说不出来的总之想与你敬而远之的感觉。我们应该在与家长独处时诚恳地说出你的建议,精诚所至, 家长们除了赞同、配合,对你还多了一份感激、欣赏。
总之,与家长打交道是长期的攻坚战、持久战,而开好第一次家长会就打响了第一枪。初战告捷,以后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几乎所有做辅导工作的朋友都同意,在各类辅导当中,最难做的是婚姻辅导。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因此没有两个人在任何事情上有绝对相同的看法。把两个有权力决定自己人生的成年人放在一起,又要他们在几十年内,在所有事情上都保持一致意见,这简直是做梦。更何况这两个人自己也认为凡事应该保持一致,但采用的方法是要对方迁就自己。
若两个人认为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比两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争吵便会出现。一旦出现太多的争吵及意见分歧,当需要对方在情绪上支持而得不到时,婚姻便会亮起红灯,跟着便是分居,甚至离婚。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有责任选择自己的人生。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婚姻中出现的每一件事,两人都有责任,不应做而做了或者应做而没有做,负有同样责任。对于婚姻已经没法挽救的家长,我提议采取以下的态度:接受自己做出决定的人生,并且从每一件事中寻找其正面意义,让自己以后的日子更成功,更开心。
一、各自反省挽救尚未破裂的婚姻
对于婚姻出现问题但尚未破裂的家庭,我有以下提醒:
1.借用佛经的意思:与一个人结婚是天大的缘分。未完全清楚是否无法挽救时,应该深入检讨一下,对这段缘分带给自己的正面意义是否已经全部了解。
2.不要抱着“因不能沟通而分手”的态度。恰恰相反,双方应该尽可能做到充分和成功地沟通,清楚了解双方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确定了分、合的原因和理由之后再做决定。
3.单身或单亲亦可以有快乐的生活,但是对孩子来说,分居和离婚必然带来伤害,家长应该三思。
4.因为自己固守某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与一个人分手,同样的情况以后也许会再次出现。要知道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对也有错的可能。当然这只能由自己决定,但衡量对错的标准只有一个:自己所坚持的那套,是否真的能带给自己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如果尚未能够,修改哪一部分会有更大的机会?
二、亲子关系不因夫妻分离而改变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父母是绝对不能替换,也是完美不容伤害的。父、母、子的三角关系,在孩子心里是不容改变、不容侵犯的。婚姻出现问题的家长,必须明白这点,并据此行事。简单地说,夫妻的关系有所改变,不等于父、母、子的关系有改变。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对已经分居、离婚的家长,以下做法能将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1.把问题限制在夫妻之间的范围内,当面对孩子时,家长的角色应保持一致与和谐。夫妻之间的事,与维系子女的关系无关。告诉孩子:就算爸妈不和,两人仍会永远爱他和照顾他。
2.不要隐瞒事实和欺骗孩子,应该用坦诚的态度与孩子谈论问题,包括个人内心感受和事情的进展,都应该尽量对孩子坦诚,保持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3.向孩子保证家长之间发生的问题不是他的过错,而修复的责任也不在他。勿教孩子向对方隐瞒或者故意造谣,两个大人之间的事,应该只由两个大人解决。
4.不管婚姻的状态如何,双方都应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生活。分居和离婚对孩子是相当有害的,但是如果孩子与两个家长都能够保持定期和良好的接触,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产生,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5.应该尽量避免对孩子说另一位家长的不是,每次对对方的指责都会在孩子的内心引起很大的矛盾与冲击。如果不得不说,每说一项不是,至少同时说出一项对方的优点。
6.再婚的父母,不应强迫孩子称呼自己的新伴侣为“父亲”或“母亲”。
三、接受现实,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明天
父母亲逝世,对孩子的打击当然很大,会引起很深的哀伤。要尽快引导孩子忘却哀伤。研究发现,孩子把哀伤藏在心里,将对他的成长带来障碍。另一方面,人生总是向前迈进。接受事实,努力地去准备一个更好的明天,这才是孩子最应该做的事,也是逝去的亲人最希望他做的事。以此为基础,对配偶已经逝世的单亲家长,以下的做法会有帮助
1.孩子对逝世的亲人不能忘怀,是因为亲人对孩子有一份特别的意义,这份意义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会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因此,与孩子好好地谈一次,把逝去亲人对孩子人生的意义做一次定位与肯定。以后,每次想到亲人,孩子都会得到正面的推动。一个重要亲人的意义,往往用事物来比喻比用文字描述更为贴切,例如:“父亲就像太阳,给我光明与活力。”“母亲就像海豚,象征自由、力量与慈爱。”
2.情绪的流露没有什么对错。每当忆起逝世的亲人而有悲伤的情绪,是肯定了这位亲人对自己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有时,环境不适宜有这种情绪出现,可以用本书所介绍的“抽离法”处理。若环境许可而自己也想的话,容许自己回忆与亲人的相处及亲人对自己的意义。因为有情绪出现是个人的权利,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也不会对孩子有害。
3.孩子不懂得怎样调整失去亲人的心理状况,处理情绪的能力也较弱,家长可以与孩子正面讨论逝世亲人的各种事情。讨论范围可以广泛地包括回忆亲人的言行、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亲人给自己的力量、亲人留在自己心中的意义等,以及面对心中情绪的困扰或其他因逝去亲人而引起的问题等。宗旨是:接受过去,面对未来。
4.若孩子对逝去亲人的情结太大,可以尝试运用隐喻或象征的做法化解,例如把心中的话写成一封信,用火烧掉,再引导孩子想象亲人在另一个世界收到了信,读信时开心的表情和对孩子的回话。另一个办法是引导孩子做些为纪念逝去亲人而做的事,例如去探望老人院、帮助别人,甚至做一些提高学业成绩的行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逝去的亲人喜欢见到的孩子为他所做的事。
我有一个学员,她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丈夫就出车祸死了,所以她一直对孩子说爸爸出差,总是忙。
慢慢地,孩子也很少再问爸爸。直到5岁,有一次,这个学员的儿子回来,含着眼泪问爸爸在哪里,我的学生问他为什么突然这样问到爸爸,孩子说班主任让每个同学站起来说两句关于爸爸的话,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说自己爸爸的事,轮到他的时候,他什么都没得说,全班同学都笑他。我的学生听到孩子这样说非常难过,知道再也不能避免这个事情,于是给我发来电子邮件问我应该怎么对孩子说。
我回答说:“你的孩子早就知道他爸爸不在,只不过你不说,孩子知道这个问题不能问,于是便能不问就不问了。孩子跟父母亲的连接很深很深,他清楚地知道发生的事情,你不能面对,并不代表孩子也不能面对。我建议你尽快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宁静,没干扰),对孩子说清情况。”
一个礼拜后,她发电邮跟我说:“我终于鼓起勇气在两天前跟孩子说明了事实,我很难过,可是我能够面对,我们两母子抱头痛哭了一场。后来孩子说,妈妈放心好了,我现在是家里的男人,我会好好照顾你。”我的学员还说:“很奇怪,这个孩子真的好像一直心里有准备我没有爸爸,没有爸爸我也可以成长。当孩子说那句话的时候,我感觉他不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是一个已经成长为25岁的孩子。”
第一个小秘密:(习惯)
你的孩子,如果在幼儿园阶段,轻轻松松地玩了3年。没有学过写字,没有学过算术,没有学过英语。那么,在他进小学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他都考不了高分,不会给你带去荣耀。
这是大家先要做好的幼小衔接准备。
既希望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开心,无忧无虑,又希望孩子学一天,就能超过别人在幼儿园学了一年的孩子。这个假设太违反能量守恒原理。上帝如果真答应了你的这个请求,估计他会在别的什么地方关一扇窗。
不让孩子提前学的好处很多,连小学老师都是这么说,我就不一一罗列。在我们家,我看到的最大的好处是,因为他不懂,所以他很认真听讲,很认真做作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的分数一次比一次高,他尝到了认真听讲的好处,认真做作业的好处;更发现,原来通过我的努力,很难的东西可以变得很容易。
我们收获的是健康的学习习惯。
第二个小秘密:(努力)
要让小学老师知道,你的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学过写字和大量的计算。并用语言和行动告诉老师,我们正在很努力地追上大部队。
现在的大潮流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开始学习写字和数学。如果你的孩子是少数,一定要找机会让老师知道。我接触过很多小学老师,他们传递的都是同一个信息“他们不喜欢不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他们并不是讨厌“学习成绩不好孩子的家长”。家长们以为如果自己孩子的分数低,一定会被老师厌烦,这是家长们的一个认识误区。所以,你需要让老师们知道,我的孩子现在分数低的原因,我们正在努力赶上。
老师们特别喜欢这类家长,哪怕他的孩子分数并不高。
同事孩子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在上学前已经学了很多。一年级的时候,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同事孩子佩服得不得了,因为他经常回来提这个孩子的名字,所以我们也就跟着记住了。
到开家长会,老师读一串表扬的名单,我都听不到这孩子的名字,就觉得很奇怪,不过当时大家都不熟,也不好意思八卦。后来,听一个认识的家长说,这个孩子上课不认真,影响周围的小朋友,老师烦得很,跟家长沟通,家长觉得我们家孩子就是聪明,不听也都会,每次都能考高分,所以也不管不问。老师对这一家人烦得不行。
三年级真是个分水岭 如果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取得好成绩而“骄傲”而不努力,那么现实将会很残酷,这个孩子成绩在三年级后就落到中等偏下的位置。
第三个小秘密:(考试)
如果你的孩子在上学前没有考过试,他刚进学校,你已经陪他一起很认真地复习了,却拿回一张很低分数卷子,最大的可能是他不知道什么叫考试。在和他订正知识点前,先和他一起搞明白,考试是什么东西。
家长要明白,“考试”的正确概念和a,o,e一样,不会自然而然地跑到孩子的脑子里。我就遇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孩子,班里考英语,他交了一张空白卷子上去。妈妈觉得奇怪,明明昨天在家和他一起复习他都会啊,怎么卷子上一个字都没写呢?回家后,妈妈问孩子,孩子说:我做了呀,我把所有老师纸上写的那些都读了一遍,空出来的,我都读了。
原来,孩子的学校要求一年级的孩子不留书写的作业,每天回家的作业只有读,读过就算完成了。孩子以为发了考试卷,把卷子读一遍,连需要填空的,上面没有写的都读了,就算是完成了。
遇到一个好妈妈,一个看着一张零分试卷仍然能很平静而不发飙。
找到了原因,咱下次再来。人就是这样慢慢长大,不是吗?
第四个小秘密:(坚持)
进小学的头一年,无论如何,不管孩子做了什么让你难堪的事情,请不要对孩子发火,更不要让孩子难堪。如果一年实在坚持不了,请坚持一个学期。如果一个学期都坚持不了,请至少坚持三个月。
至少坚持三个月,是因为这时候大部分学校,已经完成了一次期中试,这次考试,能让你看到你们的努力结果,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
如果你的孩子,在入学前没有学习过小学的内容,他掌握知识需要的时间肯定比已经学过的孩子要长。所以,我们不能以今天老师教了,怎么别的孩子会了,你还不会,来要求孩子。但是,期中考试考核的是孩子在这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果,这个阶段拉得比较长,上学前没有学过的孩子,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反复,如果方法得当,也都会得七七八八了。但是课堂小测验,当天的作业,就比较难能反应出孩子的努力过程。
家长平静坚持的时间越长,你和孩子的收获就会越多。
这个世界上,有一条规律适用任何事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第五个小秘密:(倾听)
老师喜欢会听课,思维活跃,愿意守规则的孩子,哪怕孩子的成绩不是最好。
0到6岁,我们没让孩子写字,没有让他们去学数学,那让孩子学了什么?他们倾听,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会他们需要尊重他人,不能破坏环境。
第六个小秘密:(目标)
给了孩子新的教育,不是放他们傻玩六年,玩的这六年,要建构的能力很多,如果只是傻着玩,上学自然就能学好,那大山里的孩子学习应该最没问题。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我们的教育方向就是观察孩子,帮助孩子,使孩子的成长朝向易于生存的方向,朝向将来社会所需的人格品质的建构。我们知道环境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与遗传的影响是同等大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我们所设计的环境因素完全由儿童决定。实际上它是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支持之下,根据孩子在环境中的发展状态不断调整——反思——再调整而来的,是我们与孩子共同创作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我们和孩子。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具体的,不是一个“良好人格”和“易于生存”这样的词就能解释了的。
这个目标共有十五个项目:
(1)使孩子成为他自己
(2)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
(3)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
(4)天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
(5)天然的对工作热爱
(6)使人类发展的质疑和解疑特质
(7)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8)对人类文化和自然具有同等的兴趣
(9)头脑清楚
(10)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
(11)无意识的对群体的兴趣
(12)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13)易于适应环境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15)抗冲突能力
真正会玩的孩子,都有很强的探索精神,专注力一般会比较好,也不用特别担心他的学习,哪怕暂时落后一点也没关系,人生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看的是谁的后劲足。所以在上小学之前,先培养孩子学会玩很重要。
玩和学本身不是对立的。如果没有大人的不当干涉,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单脚跳和做数学题一样快乐,画画和写字各有乐趣。都是不同年龄段自然而然会发展出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我们成年人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环境,能够提供适当的材料,提供适当的帮助。
第七个小秘密:
移情到
如果你自己曾经对学习和分数产生过恐惧,那么你有很大的机会把这种焦虑孩子身上。当你相信学习并不难,分数并不是唯一衡量成功的标准,可能焦虑会随之而散。
在幼儿阶段中,如果家长和老师很少对孩子评价的话,孩子会处于一种很懵懂的状态。孩子上小学了,哪怕他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一般也不会对分数很敏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焦虑,很放松,孩子一般就不会对分数敏感焦虑。这是已经从我们儿子幼儿园毕业的家长,跟我们谈的经验。
第八个小秘密:
孩子就象刚出生时,不知道什么是苹果一样,他刚刚上学也不知道什么叫分数。你对孩子拿到的有分数试卷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怎么认识考试分数。一边吃着苹果一边表现出愉悦和一边吃苹果一边表现出痛苦,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会完全不同。好分数你表现的异常欣喜和低分数你表现的沮丧愤怒,同样传递的是分数是个神奇的东西。如果你更在意孩子是否掌握了知识点,那么请对任何分数都保持平常心。
这8个秘密潜在的内容:
1、如果父母在孩子上学前就给孩子建构好相应的一些内在的东西:比如把幸福感不要建立在老师的重视上;比如在孩子的相应敏感内培养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比如帮孩子建立足够的自信心;比如在玩中让孩子学到一些东西 ……
2、在孩子出现这个问题之后,家长要坦然面对,帮孩子去解决,去适应,而不是自责、难过!家长们担心,孩子进了小学,刚开始的时候,分数没有其他同学高,会导致孩子自卑。这是很多走在新教育路上的家长,最担忧的问题。在担心孩子会因为分数不高而自卑之前,我们大人先想明白,什么会导致人自卑?是不是人只要不会什么东西就会自卑?
我们会因为自己不会上淘宝买东西而自卑吗?我不会用支付宝,每次用支付宝的时候,都要看半天说明。但是,我不会因为这而自卑。因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不能熟练使用支付宝,会令得我的生活质量下降,我一定有能力很快学会。所以,我不会因为现在不会使用而自卑。于是,这个例子是不是可以推论,孩子如果考了低分就一定会自卑的假设?如果考了低分,是不是会引发孩子自卑?答案是:当孩子考了低分,并且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学会的时候,他肯定会自卑。
第九个小秘密:(快乐)
你的孩子接受的是新教育,它不是天才教育,他最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你养的这个普通人,他不会因为校规要求不能留长发而跳楼,不会因为得不到爱而去寄情网络,不会因为别人说吸毒很酷而去染上毒瘾,他的心里永远会给家留一个角落,他热爱生活……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想,孩子只要健康就好,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我们想,孩子只要快乐就好。
孩子大了,我们是否还在为我们的初衷而努力?
——(该文章来自网络,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在和青春期的孩子“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遇到问题的孩子都像受伤的小刺猬一样,既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又随时可能会扎你一下。做为一位专业咨询师,我希望以下的建议可以给您一些启发。
一、无条件的接纳
我们赐予孩子生命,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无论他们是否有缺陷,无论他们长相美丑,无论他们学习怎样,无论他们是否犯错,做为父母都要在内心深处完全接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爱,在父母眼中,他们是“最可爱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他们是最安全的。切忌拿孩子去和别人做比较,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反叛的时候,往往会反过来拿你和别人的父母去比较。
二、父母之间标准的一致性
父母是孩子行为引导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言行的标准来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需保持一致,这样孩子才不会面临“权威标准”的冲突。家庭系统研究证明,当父母之间经常出现标准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往往在表面上顺从强势的一方,而在其内心却更加认同弱势的一方。这种“表里不一”的关系模式,一定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人际关系甚至人格的完善程度。
三、父母的角色和权力
很多人都提倡和孩子做朋友,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从社会角色来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依然是监护人的身份,所以无法和他们称为真正的朋友,而且在咨询中很多一直提倡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终都会面临被孩子“完全否定”的遭遇。所以,对于父母我提倡“虽然不能滥用权力,但是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权力。”
四、尊重的意义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尊重,更渴望来自父母的尊重。尊重不仅仅体现在接纳孩子的要求,更体现在和他们的人际距离上。给孩子思索的空间、隐私的空间、呼唤的空间,在这个特殊的、动荡的时期,不求相亲相爱但求和平相处。
五、威胁是双刃剑
青春期的孩子对名牌服饰、手机、游戏机、网络、动漫等有着极大的喜爱。而父母常常用此作为交换,交换的唯一就是学习好。只要孩子的学习有问题、不理想,就要以剥夺他们的喜爱为威胁,试图以此来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遇到的学习困难无法解决,而喜爱被剥夺,他们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即“不学习”来攻击家长。因为这样可以剥夺父母的喜爱。
“我从2003年发现糖尿病至今已有8年时间了, 血糖控制一般, 餐前血糖控制在7~10 mmol/L之间。我今年59岁, 总感觉没有什么并发症, 但最近看了贵刊第9期《神经不“自主”犯下的滔天之罪》一文后, 我才知道已经有并发症5年多了。我从2006年起就出现了多汗症, 和这篇文章所说的症状一模一样, 不过我没有便秘, 也不腹胀, 我以前有过慢性肠炎, 我现在还伴有高血压。现在稍有活动或是稍微热一点就会大汗淋漓, 特别是面部、上身胸脯以上到颈部, 直至头部。现在足部皮肤特别干燥, 经常有裂口……”
看完张先生的来信后, 感慨颇多, 借此机会给众多“张先生”几点建议, 以帮助患者在抗糖的路上更好地控制血糖,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建议一:不能凭感觉判断病情
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凭感觉判断病情轻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 就认为可以不吃药, 或不用打针了, 只靠运动和饮食来控制血糖。更有些患者自认为糖尿病治好了, 开始放开嘴, 享受美食。另外, 还有一些患者不进行血糖监测, 靠感觉, 即有无口干口渴等症状, 来感觉血糖控制得好与坏, 以及有无并发症。其实, 这是一种对糖尿病治疗认识的严重误区。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以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需要特别提醒患者的是, 随着病程的延长, 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的筛查, 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及早治疗, 阻止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血糖平稳了或接近平稳, 并不代表糖尿病控制住了。这也许是许多患者存在的一大认知误区。患者必须知道, 糖尿病的治疗, 不仅仅是调节血糖, 还要使血压、血脂、体重等其他指标达标。如果血糖控制较平稳, 而血压、血脂异常, 随着病程的延长, 也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建议二:控制血糖的同时, 还要积极控制血压
据相关资料显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其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发生率, 远高于非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另外,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还易诱发眼底、肾脏、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硬化等并发症。
因此,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除了要积极控制血糖外, 还要积极降压。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决不亚于控制血糖, 尤其是已经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血压控制不仅是保护肾脏的关键, 更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手段。
日常生活中, 患者要限制食盐量, 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容易在排便过程中血压升高, 诱发急性左心衰竭、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病。另外, 患者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质量差, 也不利于血压的稳定。
建议三:足部干裂当心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被提前察觉的。比如, 有的糖尿病患者汗脚转变为干脚, 或者身体某部位出汗异常等等。这时应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并发了神经病变。这可能是自主神经发生病变影响了皮肤的汗腺, 导致出汗异常。
1.足部干裂防伤口感染
足部干裂, 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使伤口感染, 进而诱发糖尿病足。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病变基础。血管病变主要是大血管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 加上微血管病变, 引起足部血液循环不良, 营养物质供应缺乏。另外, 神经病变还会导致皮肤黏膜对冷热、疼痛等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 使皮肤受损后不易被发现。
因长期高血糖, 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 皮肤新陈代谢缓慢, 自我修复功能差。当皮肤合并感染时, 易发生溃疡和坏疽。因此, 足部特别干燥的患者要注意足部护理, 为足部皮肤保湿。每天泡脚, 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预防多种足部感染疾病, 泡脚后可涂抹保湿霜。另外, 鞋和袜要合脚。冬天可以穿厚一点的袜子, 以防冻伤脚。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 即使是足部的小伤口也不容忽视。当脚部有伤口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患者必须保证伤口处干净无污染, 用消毒剂彻底清洁伤口, 然而再用无菌纱布包扎, 避免伤口感染;其次, 不要使用有颜色的药水或深色消毒剂, 否则会将伤口溃疡的症状覆盖, 患者将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第三, 尽量减少对伤口的挤压和摩擦, 以免对伤口造成伤害。当伤口处有坏死的组织时, 应及时清除, 尽量将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当伤口在2~3天后仍无愈合的迹象时, 患者应及时就医, 请专业医生来处理, 不可私自处理。
2.神经病变的防治
糖尿病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90%, 到疾病后期, 难以缓解的疼痛、肢端麻木和感觉迟钝、易于发生外伤、伤口经久不愈甚至感染等,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神经组织的生长、修复远较其他组织慢, 因此, 预防神经病变比治疗更重要。然而, 有神经病变的患者更不应气馁, 更应积极控制血糖, 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以避免诱发其他并发症。
对于神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在第九期刊登《神经不“自主”犯下的滔天之罪》一文中, 已有详细的描述。积极采取控制饮食、适宜运动、合理用药等综合措施, 使血糖、血压达到或接近正常, 防止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措施。下面主要再次叮嘱患者几点:
对于有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来说, 平时应特别注意:对胃张力下降者, 应少量多次进餐, 并配合应用胃动力药物治疗;对于顽固性腹泻者, 可用洛哌丁胺等止泻药;对膀胱尿潴留者, 根据病情轻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直立性低血压者, 应注意在起床或站立时动作缓慢, 避免猛起身, 猛站立。
有感觉神经受损的患者, 特别是感觉功能减退甚至丧失时, 洗澡、洗脚时, 最好让家人先试一下水温, 确定水温适宜后, 再泡脚。如今正值寒冷的冬季, 手和脚要特别注意保暖, 以免四肢冻伤而没有察觉;每日睡觉前检查身体的每个部位, 看有无损伤或感染;清晨起床穿鞋时, 要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等等。
备课,这一环节无疑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充分地备课就谈不上好上课,更别说上好课了。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前充分地作好准备,一个求创新求进步的教师面对曾经教授过的文章也一定会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补缺补差,求新求变,而不会年年翻“老唱本”。而作为刚走上讲台的教学“生”手,更是应该充分备课,可是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备课效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笔者从教之初也有这样的困扰,或拿到课文无从下手,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盲目死板套用现成教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终于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如今面对新文本已经能够迅速形成教学思路,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完成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由一位教学“生”手逐渐成长,虽谈不上成为了教学能手,但至少也是一名教学“熟”手了。这其中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一点小小的帮助。
备课,首备文本。文本是备课和上课的依据,只有反复阅读才能让自己对其有体会有认识,这样在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时才能判断优劣便于选择。(当然这种优劣的评价是很带个人情感色彩的,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体现教师不同教学个性的学科)此外,对文本熟悉也便于在课堂上具体操作,不至于难以很快找到学生突然提出的文句,甚至连自己要找的文句一时都找不着,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海阔天空云言八方之前,首先应该是能对课文里的语句信口拈来,特别是那些要求学生背诵的语段,教师要能做到在引用时是流利地背出来的而不是捧着课本读出来的,比如笔者在教授《琵琶行》《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过秦论》时都可以完全脱离课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深情绵邈,或痛心疾首。语言的自然流淌,让情感释放得更真实畅快,不仅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感染力,学生能情动于衷,也就自然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备课,次背教师教学用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权威的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每一课它都指出了教学目标和重点,这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至于全盘通杀。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文本,每一篇都是精品,每一篇都是典范,每一篇都有许多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的地方。但新课标的教材内容大增,可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笔者在刚教学时,生怕自己有遗漏,生怕自己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因此每次备课都准备很多教学资料,将每篇课文都讲解得全面而通透。结果是笔者和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而如今,笔者在备课时是紧紧扣住教参的教学要求,抓住其提出的目标和重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不至于被众多资料弄得头晕,学生在学习时也学得少而精、少而透。在人教版必修二的散文单元中,笔者根据教参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在《荷塘月色》中学会鉴赏手法多样语言精美的写景散文,在《故都的秋》中学会鉴赏文字简洁平实的写景散文,而在《囚绿记》中获得了全新的写景方法。三篇与景有关的散文给了学生三种不同的收获,有限的文本,教学者去同就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最亮的点,交给学生作为引路的灯,照亮远方前进的路。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准绳,一课一得两得,已经是笔者目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备课,三各学生。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师们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备课也是笔者在备课时很注重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各个班级的学习习惯和氛围也是各有差异的。教师备课如果千篇一律,不把学生的特点考虑进去,那么在上课时就很有可能唱独角戏,或者是对“牛”弹琴。笔者目前教授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文科班以女生居多,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较强,自觉性也教高,理科班则反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古文时,文科班学生回家自读原文,不能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提问,教师当堂解答再强调重难点,而理科班学生则全是在课堂上完成课文的口头逐句翻译。这样文科班学生课堂上节约出来的翻译时间用以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用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理科班则较扎实地完成了古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备课,四各自己。教学,既应有共性,也应有个性,教学内容如此,教学方式也应如此。在备课设计教案时,教学手段就应是自己得心应手的,善于朗诵的就多范读,善于写作的就多写例文,电脑高手就多设计多媒体课。笔者擅长朗诵,曾低声吟读《祭十二郎文》,让学生潸然泪下,也擅长模仿,在上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方言篇时,曾把七大方言的代表方言说得有模有样,赢得满堂喝彩。笔者还擅长唱歌,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先播放邓丽君所演唱的该词,然后告诉学生邓丽君没有笔者本人唱得好,因为她没有老师对这首词理解得深透。学生带着深深的悬念和期待,认真学完该词。当最后笔者投入地清唱一曲之后,获得大家诚恳地认同,虽然音色没有歌星甜美,但老师确实比歌星唱得更悲婉动人。(当然以上这些方法也只能是课堂上的辅助手段)老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在课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声情并茂。教师做得精彩,做得出色,学生才能深受感染,才能投入地去学。一旦投入了,还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达不到呢?
最后,教师还得备课外资料。这种“备”,不仅仅是针对即将要上的课文临时翻阅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更重要的是日常的长期的不间断的多方面知识积累。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在他们心中,我们应该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纵谈八方,能学贯中西。其实这种期望并不过分。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充实起来,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在我们身后活跃起来,探求起来,我们首先得让自己丰富起来,博大起来。而这不是一日之功,它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已经开始一个月了,但是还有许多一年级的学生家长仍然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还很焦急,很迷惘,很紧张。总之,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很好地学习。这也许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吧。下面我给各位家长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能牢固地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会对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开始和起点,小学阶段知识的学习是很浅显的,关建是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学习的信心。
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学习内容不多,也不难作业量也少,能不能学好关键是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以下总结了几点促使孩子学习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1.告诉孩子上课要做到认真听讲,听明白了,做作业时就容易了。改题时不能抄袭别人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不懂就问,方能学好。
2.多积累课外知识,例如背古诗 读课外书有时学课文能用得上.语文的课外积累比较丰富,对以后孩子的作文也会有帮助。
3.课前认真预习,注意做预习笔记,预习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比如提前注音,画词句,熟读等。这些预习方法都会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4.要合理地安排每科目的复习时间,温故而知新在每一天回家后,我都会引导孩子做到按时的复习,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有哪些没有学会。比如在学完课文后,复习时就会看课文,是否会注音,课后练习是否会做,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有的时候应该向孩子提问关于这节课的问题,来帮助他们复习。或者让孩子当老师给家长上课,讲给我们听,以检查学习情况。
5.有不会的题及时请教家长或老师,并让他们重新把题讲解一遍。告诉孩子只要你想问,就一定会从中得到满意的答案。
6.家长帮忙多找几份不同类型略有难度的题,让孩子们看看,做做。这样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紧张。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调查显示,面对人生第一个大课堂——小学,40%的孩子幼小衔接不顺畅,很多家长盲目追求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界人士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入学之初,不仅要准备孩子的学习用品,还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案例:7岁的文文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平时玩起来就像一只小猴子,可一到写作业就成了一只小蜗牛。文文妈满脸忧愁:明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10道题,可他写到本子上就成了9道题;明明字有一撇,可写到本子上就没了;写字的时候,看一笔写一笔,抄10个词语,常常半个多小时„„文文身上似乎有数落不完的缺点。
粗心很可能是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的一种表现,纠正孩子粗心的毛病很重要。
首先,家长可以审视一下孩子学习的环境是否足够安静。平时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其次要掌握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因为孩子粗心而打骂,一遍又一遍地说他粗心,会在无形中强化孩子的粗心。如果反过来,在粗心的时候不理睬他,淡化粗心,然后在他偶尔细心时马上表扬,就可以促使孩子向细心的方向发展。
另外,许多孩子作业前半部分质量好,后半部分字迹潦草,错别字很多,其实是疲劳所致。疲劳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如果孩子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
2.每天在早晨和晚上确定固定的学习时间,科学安排学习的周期。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不早晨赖床,不挑食的好习惯。每晚抽时间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要求写工整,保持书本整洁;每天早晨要将学过的课文读一读,要求背的,也要背一背,必要时可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3.孩子无论做什么事,要尽量让他专心、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养成一心一意的好习惯,不要让他三心二意,马马虎虎。
三、给孩子学习的信心
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业有成的关键。我以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少提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 给孩子学习的信心 不管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如何,千万不能随意地打击。没有谁天生就是天才,都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乃至熟能生巧。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对孩子说一些“考砸了,真丢人啊”之类的话,或者动不动就一顿打,家长需要耐心与冷静,这是帮助孩子坦然面对学习的关键。看到孩子的优势,适当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着自信,这一点相当重要。
2.配合孩子学习,经常向孩子请教一些有关生活中的常识和学习中的问题,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认真学习的程度。同爸爸妈妈一道学学课文数学,都会使孩子们高兴。实践证明:轻松愉快地学习,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孩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潜能,从而能增强记忆效果,掌握运用的能力;反之,呆板、枯燥、紧张的学习,只能抑制思维活动,降低学习效果。
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使得孩子可望而不可及,其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还有的家长存在一种攀比心理,给孩子以很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一、意识形态的转变
校讯通不仅仅是发短信息的一个工具,我们的老师要利用好校讯通,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形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合力,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学生;校讯通也不是为了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而是为了让教师与家长沟通模式多一样选择。而且这个好处是在家长开会、上班不方便接听电话或者工作忙不能与老师面谈的时候能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的点滴。
二、校讯通信息发送的几点思考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您是家长,你孩子的老师如何跟你谈问题会让你更容易接受并乐意与老师一起教育好孩子。以下几点为辛劳的老师您提供几点参考:
1、语言得体,真诚而婉转、语言得体
我们应该尊重家长,放下老师的架子,试着做家长的朋友,倾听家长的心声,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真诚地对待家长的询问,交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教育的方法。在短信息里面光有文字而没有声调语气,最能表现尊重的就是多用礼貌用语。对家长的称呼在校讯通的系统设置已经有了“学生全名+家长”的称呼,但是用学生的名字家长“爸爸” “妈妈”(如“小明妈妈”)的效果会更为亲切,并且潜在的激发起家长们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开头打招呼用“你好”,文中无论是提出建议还是布置任务、反映情况都应该多用礼貌语“谢谢”、“请”。这样看在家长的眼睛里就觉得舒服进而更愿意配合学校的工作。例如:反映学生没交作业,不宜用命令式的强硬的语气: “××的家长,他今天又没写作业,你要好好教育他,督促他晚上写好明早交来!”而可以这样说: “××的妈妈你好,孩子 今天没能上交作业,不知道是忘记了带还是有哪些知识没掌握?希望你能抽时间和孩子谈谈心,有什么情况可以向我反映,我们一起努力争取让孩子学习进步。谢谢!”家长自然会乐意配合督促。我们应该知道“以诚待人,人亦以诚应”。
2、“点面”结合,注意时间和场合
一、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年轻班主任多为刚踏出校门不久的学子,恰值多梦的时节。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总是期望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就一番事业,但现实生活往往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它需要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默默无闻的付出。作为教师,我们能力很强,但展示自我的机会却很少;做的事情很多,但留名的却很少;付出的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年轻教师的心开始浮躁起来,以至于怨天尤人。他们一方面报怨工作单调无味,另一方面报怨工作辛苦烦忧,于是逐渐迷失自我,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开始敷衍塞责。因此,建议年轻班主任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保持平静的心态,班主任才能排除尘世的喧嚣,让自己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守住自己最初的梦想,让自己充满创造的激情,潜心研究班主任工作,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年轻班主任都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远大的抱负,往往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心态,妄图通过几次长篇大论的主题班会或组织几次大的班级活动就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班主任说白了就是一个“孩子王”,对于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处理好无数琐碎的小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在一两天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而是在他们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是实现教育和落实教育实效的载体,能否恰当地利用它们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育是考查班主任教育智慧的试金石。因此,建议年轻班主任要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曾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位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他不是热情地与学生打招呼,而是一声不吭地先绕教室巡视一圈,然后迅速走上讲台,开始对巡视的结果进行通报。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接着这位班主任又告诉学生,他每天都将随时到教室检查卫生,一旦发现谁的座位周围有垃圾,就会通报并给予批评,达到相应次数的还将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几周下来,班内再也没有人乱丢垃圾了,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班风也因之迅速形成,班级各项工作也都在短时间内走在了学校前列。从表面看,这位班主任每天紧盯班级的卫生情况是有点小题大做,但是从其长远作用来看却是恰恰相反。事实上,正是他的这一小题大做,才使班里学生变得谨言慎行的。试想,如果班主任连卫生这等小事都如此重视,其他方面又怎么可能放松呢?
三、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年轻班主任刚刚参加工作,年轻气盛,容易发脾气是一个通病。当遇到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多数年轻班主任的习惯做法是:先对当事学生进行一顿猛训,然后再要求其当众认错,最后让他写出检查并保证永不再犯。不少班主任对这种“发火”式的处理方式很满意,因为每次只要他们一发火,问题便立即得到“圆满解决”:学生不仅立即承认了错误,并且也痛下决心今后会改正错误。其实这种“发火”式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班主任的一时冲动,有可能会导致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影响对学生的后续教育。另外,有时班主任仅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往往会造成“冤假错案”,这样会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抵触情绪,致使他们会故意在班上惹麻烦: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任你怎么处罚就是屡教不改,导致本来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开始紧张对立。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尴尬的境地呢?给年轻朋友的建议是: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设一个“站岗的哨兵”,让它随时提醒自己遇事要冷静,切不可把自己心中的不快带到教室,更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处理事情。不论学生犯下多么严重和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能怒发冲冠、劈头盖脸地批评学生,而是要设法使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让心情恢复平静,等理智重新占据上风的时候再去还原事实的真相,恰当地处理学生的错误。
四、适时亮出自己的绝活
孩子们大多都会喜欢和敬佩那些博学多才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换句话说,班主任要想吸引和管住学生,没有使学生信服的地方,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所以,年轻班主任需要在学生面前适当地亮出自己的一些绝活。如,担任语文科教学的班主任可以从谈吐幽默、文笔雅致、字迹优美、语言标准等几个方面选定突破口;担任艺术科教学的班主任可以适时将自己的剪纸技术、竖笛、二胡技艺、精美书法等才艺展示给同学们。另外,班主任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下自己渊博的学识,进行跨学科授课……这样,班主任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自然而然地亲其师信其道,主动地去适应班主任独特的授课方式和管理模式,而不是盲目地妄加评判,师生关系自然也就日趋和谐融洽了。
五、做好班主任工作与授课的平衡
班主任通常既要承担一个班级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又要承担该班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就导致很多年轻班主任不能很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常见的问题是:一些班主任上课前一旦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就会立马在课堂上进行处理,对全体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然后再进行授课。也许有很多班主任会说这没有什么不对啊,教育不就是应该讲究时效吗?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校正不是越从速,其效果就越好吗?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是两种不同的工作,课堂上处理班级事务,首先会占用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其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其次,课堂上处理班级事务,还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和抵触情绪。可想而知,如果班主任每次上课前都对学生进行一番训话,无疑会给学生蒙上一层厚厚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形成班主任只会训人的印象,导致班级气氛变得郁闷之极。另外,长此以往还会使那些遵规守纪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没有违纪,但每次上课总要受到老师的集体批评,心里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对年轻班主任们的建议是:在班级日常工作中应随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教学与管理分开。对于课前那些突发的小问题应尽量做好记录,留待课间再另行处理,或者在班会课上把这些问题集中指出来,引起大家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尽最大可能地化解消极作用。
六、争取任课教师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在班级管理这场大戏中,传统观念认为班主任是主角,任课教师是配角。于是,有很多年轻班主任都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自己是班级的唯一“主宰者”,任课教师的职责就是协助和配合自己的工作,因而很多班主任在班级事务的决策中往往不会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一切都是自己独断专制。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班级纪律松懈,班风不正,学风不浓,除了班主任所教学科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外,其他学科均在年级倒数。怎么才能避免这一情境出现呢?给年轻班主任们的建议是:班主任要在班级建设中学会放低姿态,主动为任课教师服务。班主任要主动帮助任课教师排忧解难,经常向任课教师了解其学科作业上交和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一旦发现某个学生的成绩退步了,应立即协助任课教师做好该学生的思想工作;当任课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学科活动时,班主任应根据自己的了解,积极向任课教师推荐合适人选,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任课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确保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这样,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就会日趋密切,班级工作中的配合也会日趋和谐,最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七、正确把握师生交往的尺度
有些年轻班主任思想上尚未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走得过近,甚至和学生称兄道弟,成了“哥们”或“姐们”。最后,他们遗憾地发现:开始学生很喜欢他们,但当学生发现老师还要教育他们的时候,对老师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还有些年轻老师则走相反的极端:对学生专制,不给学生说话的余地,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和抵触情绪,以致师生双方经常会形成顶牛的僵局,这也是不可取的。给年轻班主任们的建议是:要正确把握师生交往的尺度,既要拒绝零距离,又要反对距离过疏。教师与学生之间固然要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因为距离过疏会加大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隔阂,从而使师生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和支持。当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可过分亲近,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距离过近,关系过于密切虽然能赢得多数学生的好感,但可能会导致教师丧失原则性,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愿望,以致学生做事没有任何顾忌,使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适当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使教师表现得庄重从容,处事公平洒脱,获得学生的尊敬。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几点建议-家长会】推荐阅读:
给孩子的家长寄语06-16
家长给孩子一封信10-30
给高考考生家长的建议10-22
家长给孩子作业评语怎么写10-13
家长给小孩子的作业评语11-02
新学期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06-03
家长给孩子们的一句话09-13
家长的亲子日记:坚持,给孩子做榜样09-30
家长给学校的一封信和建议05-24
给小学一年级孩子家长的一封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