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护理能力内科护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通过德尔菲法明确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的构成元素和内涵,基于核心能力理论框架初步构建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为护理管理者对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及考核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也为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明确了努力方向。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筛选理论框架并回顾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价研究现状,收集初始指标,通过专家会议及研究小组讨论,拟定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级草案,采用德菲尔专家函询法,基于“问卷星+微信”移动平台对国内20名内科护理专家进行函询,经过两轮调查后,采用AHP确定指标权重并排序,形成最终版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1.专家积极性方面:第一轮函询问卷发放20份,收回20份,有效回收率100%,第二轮函询问卷发放20份,回收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两轮函询各有10位和3位专家提出修改建议,表明专家积极性较高。2.专家权威程度方面:第一轮函询专家判断依据为0.875,熟悉程度为0.770,权威系数为0.823,第二轮函询专家判断依据为0.883,熟悉程度为0.778,权威系数为0.835。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Cr),均大于0.7,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3.专家协调程度方面:一、二、三级指标的Kandall和谐系数分别为0.339、0.200、0.196,总体指标的Kandall和谐系数为0.202。专家协调程度经χ2检验后,P<0.01,表明专家评分趋于一致,有统计学意义。4.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二轮函询后,一级指标的赋值均数为4.06~4.94,变异系数为0.05~0.22;二级指标的赋值均数在4.11~4.94分,变异系数0.05~0.18,三级指标赋值均数为4.22~5.00分,变异系数0.00~0.19;形成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以及53个三级指标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管理能力、沟通教育能力、职业发展。二级指标分别为身心素质、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依法执业、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学基本技能、专科护理技能、应急/急救技能、评判性思维、护理文书的记录、仪器设备使用及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协调能力、环境安全、慢病管理、同事间沟通、与领导的沟通、照护对象或监护人的沟通和教育、继续教育、自我展示。5.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构建:通过AHP得出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赋值分别为:0.333、0.137、0.229、0.044、0.182、0.076;二级指标组合权重为 0.003~0.139;通过比例分配法得出三级指标组合权重为0.001~0.073。各判断矩阵的CR<0.1。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理论框架基础上,经文献分析、课题组讨论起草评价指标体系初级框架,并进行专家预调查,通过两轮多中心专家函询检验,确定终极版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严谨科学,结果真实可靠,同时,本研究采用AHP法客观展现本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为我国当前内科护理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综合考评提供了权威的测评工具。

关键词:内科;新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学科专业:护理(专业学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内科新护士

1.4.2 能力、核心能力、护士核心能力

1.4.3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

1.5 理论框架

1.5.1 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理论框架

1.5.2 角色理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新护士评价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新护士评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新护士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

2.2.2 国内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

第三章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科新护士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系统性原则

3.1.3 可比性原则

3.1.4 可操作性原则

3.1.5 经济性原则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Delphi法

3.3.3 层次分析法

3.3.4 比例分配法

3.4 技术路线图

3.5 指标体系基本架构的构建

3.5.1 课题组组成

3.5.2 评价指标的初选

3.5.3 专家预咨询

3.5.4 选择专家

3.5.5 设计专家函询问卷

3.5.6 实施专家函询调查

3.5.7 统计学分析

3.5.8 伦理学原则

3.6 质量控制

3.6.1 指标体系框架形成阶段

3.6.2 预咨询阶段

3.6.3 专家咨询阶段

3.6.4 统计分析阶段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2 专家的积极系数

4.3 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的意见协调程度

4.5 专家意见整理

4.5.1 第一轮函询结果分析

4.5.2 第二轮函询结果分析

第五章 权重分析

5.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图

5.2 构造判断矩阵

5.2.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5.2.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5.3 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

5.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5.5 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5.6 确定各级指标的组合权重

第六章 讨论

6.1 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分析

6.2 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分析

6.3 研究结果的指标分析与权重

6.3.1 一级指标分析

6.3.2 二级、三级指标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人文艺术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