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莱西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萊西市2011~2015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情况并探讨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 汇总全市2011~2015年HFMD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并选择3所托幼机构3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研究HFMD的发病影响因素。结果 莱西市2011~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共412例,发病率为54.21/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病例以儿童为主,0~4岁375例,占91.02%。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各因素均可进行干预。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控的态度、相关知识知晓率;教室每学生人均占有面积;班级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程度;相关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消毒情况;晨检午检情况;预防行为的践行情况;病例隔离情况;教室等公共场所通风情况等均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莱西市2011~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基本稳定,4岁以下儿童是发病主要人群,季节分布存在差异。家长及托幼机构应积极践行预防行为,一旦发生手足口病应及时隔离,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 手足口病;儿童;托幼机构;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型

[

[

[Key words] Hand-foot-mouth disease; Children;Kindergarten; Enterovirus 71; Coxsackie virus type A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所致的儿童期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16)是其最常见的致病原,HFMD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1-2],且HMFD的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而这些儿童多在托幼机构,且儿童聚集人口密度高,故托幼机构更容易成为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发生地,因此,做好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

疫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3]。现对莱西市2011 ~ 2015年发生的HFMD病例相关资料作一分析,并对本地区托幼机构的儿童手足口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筛选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疫情资料

疫情概况来自莱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HFMD病例诊断由莱西市各大医院及各乡镇医院医院完成。

1.2 托幼机构调查方法

根据2011 ~ 2015年我市手足口疫情的发生状况,在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水平的地区选择三个托幼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每个托幼机构随机选取选择小中大各一个班级共3个班,一共3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童189,女童111例,年龄3 ~ 6岁,平均(4.7±0.8)岁。将所有曾在托幼机构的1~3年间发生手足病患儿作为研究组(n=39),未发生手足口病的儿童作为对照组(n=261)。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筛选影响因素,本调查问卷由知悉病情经过或儿童生活习惯的调查对象的监护人填写,此次调查的因素包括: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控的态度、相关知识知晓率;教室每学生人均占有面积;班级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程度;相关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消毒情况;晨检午检情况;预防行为的践行情况;病例隔离情况;教室等公共场所通风情况等。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率(%)的形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莱西市2011 ~ 2015年手足口病的疫情概况

莱西市共报告412例,发病率为54.21/10万,各区报告的病例数不一,无死亡病例报告。

莱西市2011 ~ 2015年每月份均有HFMD病例报告,4、5、6这三个月发病率最高,其中5月份发病75例,其次为4月58例,6月47例。

患者的职业分布:全市2011 ~ 2015年HFMD病例中,散居儿童373例,占全部病例数的90.53%,幼托儿童、学生、农民分别为30例、8例、1例,占全部病例数的百分构成分别为7.28%、1.94%、0.24%。

2.2 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300例儿童中,曾在托幼機构的1 ~ 3年间患手足口病者为39例,均为轻型病例,治疗后均痊愈。单因素分析其影响因素见表1。

2.3 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儿童较为常见的我传染病,主要病毒为肠道病毒以及柯萨奇病毒,EV71、Cox A16已成为HFMD的主要流行株,欧洲、美洲、亚洲等多个地区相继发生大流行,已划入丙类传染疾病[4],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疱疹等,可在四季发病,主要患病人群为5岁以下患儿[5],主要发生于夏季和秋季,大部分病例可治愈,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引起脑炎、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6]。患儿感染后只获取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不会产生交叉免疫。目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HFMD大流行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7-8]。

本研究提示,莱西市2011 ~ 2015年,HFMD疫情的顶峰值在5月份,小于4岁的HFMD病例占91.02%,说明,本地低年龄组儿童人群的免疫状况相似,HFMD发病已经成为常态化。最高峰出现在4、5、6月份,尤其5月份最高,之后下降,与中国大多数省份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一致[9-13]。

由于目前尚无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疫苗,故针对HFMD发病的影响因素及时的做好防控工作对降低HFMD发生率至关重要。本资料显示,托幼机构人口密集,是易感人群聚集的场所,且这一群体儿童免疫力较弱,且卫生习惯及防病意识较差 [14-15]。另外男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考虑可能与幼儿时期男女性格、行为方式差异有关。

本研究表明,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其影响因素都为可控可干预。控制手足口病的一个有效措施为管理好传染源,做好消毒防护,形成儿童良好卫生习惯[16-18]。手足口病预防行为的践行情况较差,部分儿童的防控措施实行较差会明显增加与手足口病相关致病菌接触的机会 [19]。教室每学生人均占有面积较小对手足口病的影响主要是班级拥挤,影响了通风,且还使与病毒接触的机会增加[20]。

综上所述,我市HFMD的流行态势为发病率相对稳定,流行病学特点无较大变化,应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关注重点人群疫情,同时也要加强健康卫生宣传,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改变广大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采用综合预防控制措施能够将患病率进行有效降低,而对其实施健康管理理念的提出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防控水平及健康意识,选择综合预防控制措施能够阻断疾病的传播和病情的蔓延,针对托幼机构儿童,其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中大部分均为可干预因素,因此,社会及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积极践行预防行为,做好消毒工作,勤于通风,严格晨检午检,及时隔离并诊断治疗,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琴丽,王戬.西安市托幼机构儿童家长手足口病知识、态度、行为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6,33(1):99-101.

[2] 李洁,曲梅,贾蕾,等.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重症病例 EV71检出情况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9):926-929.

[3] 邱丛,张增美.宁德市手足口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66-68.

[4] 罗冀南.广东省2012-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分析及其治疗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8):2328-2330.

[5] 陈兵,马智超.深圳市宝安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传播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272-273.

[6] 丁娜.太原市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8):814-816.

[7] 马芳,丁晨哲,李丽,等.宁夏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1):24-26.

[8] 邓敏怡,梁达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措施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4):552-553.

[9] 姚亮清,黄张国,罗月美,等.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7):1134-1137.

[10] 朱银田.菏泽市牡丹区手足口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O(6):696-697.

[11] 陈海龙.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48.

[12] 魏鸿,张涛,赵燕斌,等.降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生率卫生管理模式探讨[J].首都公共卫生,2015,9(6):284-285.

[13] 姚建有,陈侨生,陈金梅.漳浦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5,27(12):1256-1257.

[14] 杨树海.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控制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1-2.

[15] 张世勇,王洋,鄭伟,等.重庆市5岁以下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相关知信行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9):864-866.

[16] 陈兵,陈亿雄,吴泰顺,等.某幼儿园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7):2264-2266.

[17] 魏鸿,张涛,赵燕斌,等.降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生率卫生管理模式探讨[J].首都公共卫生,2015,9(6):284-285.

[18] 何洁颖.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24):49-50.

[19] 刘艺,姚亮清,戚艮有.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159-162.

[20] 唐宏雁.菏泽市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6):75-77,124.

(收稿日期:2016-12-15)

作者:王淑霞

第2篇: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摘要: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发病人群主要为五岁以下的儿童,其病症具有自限性特点,多数患者治愈后没有后遗症,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和资料回顾,对手足口病的病学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为临床提供预防和诊治的参考。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学特征;预防;EV71

近年来,婴幼儿手足口病疫情持续上升的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多种传染病在春天流行泛滥,手足口病是其中之一。只要正确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疫情将会得到控制,患者也会恢复健康。本文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手足口病疫情情况

手足口病以口腔黏膜溃疡和手足皮肤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1957年首例发生于加拿大,同年被新西兰学者加以描述,被定义为全球性传染病,该病在全世界有数十个国家及地区发生或流行[2]。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典均为最早出现手足口病的国家。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1972年被首次确认,从此以后EV71与CoxA16交替感染,成为手足口病最主要的病原体。20世纪90年代,EV71开始在亚洲地区传播。日本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手足口病的大规模流行[3],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2008年5月,新加坡报告手足口病共9000余例,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检测EV71阳性患者占16%。法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罗马尼亚、西班牙、巴西等国家也经常发生由各型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我国也早有流行。1981年在上海初见此病后,北京、吉林、河北、山东、辽宁、湖北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厦门曾发生病原为CoxA16的手足口病流行,同年天津也出现6000余病例,1986年再度爆发,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发病率分别达2.4%和2.1%。1995年丹东幼儿园爆发手足口病,患者299例。同年,武汉病毒研究所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病毒研究所也分离出2株EV71病毒。2009年1月3日~4月22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报告病例42847例,死亡22例。1987年我国香港地区发生过EV71流行,1998年台湾也爆发了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两次发病巅峰共监测到128991例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其中死亡79例,重症患者398例,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软瘫、肺水肿以及心肌炎等。

2流行病学特征

2.1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手足口病病原都是肠道病毒,但是很复杂,常见的有EV71病毒、CoxA16病毒。除此之外,CoxA2、A5、A9、A10以及CoxB1~5等致病病毒的流行也时有发生。2008年6~8月对浙江省和上海市60名住院患儿进行咽拭标本检测,EV71病毒感染的28例,CoxA16病毒感染13例,分别占总数的46%和21%。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可在人体肠壁细胞内大量增殖,通过淋巴进入血液。该病毒耐酸、不耐热,5%的来苏、75%酒精对其均无作用,在50℃可被杀灭。含氯制剂和蒸煮高温、甲醛、氧化剂以及碘酒都可以杀灭病毒;其在污水中可长期生存,但是对紫外线及干燥耐受力差[3],因此要经常曝晒衣被,保持其清洁。

2.2流行病学特点

2.2.1主要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此病患者以及健康携带者,传染期较长。患者咽部在发病1~2周内排出病毒,粪便排出病毒时间一般为3~6周。

2.2.2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其病原体可经呼吸道、胃肠道、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染。接触是其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儿童接触带有病毒的手、手绢、床上用品以及内衣玩具等引起感染;患者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与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发生感染。

2.2.3易感性:手足口病的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5岁以下儿童的抗体阳性率很低,以后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幼儿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人群中EV71抗体的阳性率很高,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多,不同型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无交叉免疫力,患儿在一年内可能被多次被感染。

3临床表现与诊断

3.1潜伏期: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6天,通常为3~4天。

3.2主要症状与体征:患者最初症状一般为发热,在38℃左右,同时伴有口腔、手足、臀部出疹现象。皮疹在当天或第2天出现,1~2天出齐。初期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部分皮疹形成疱疹,主要见于手脚掌面以及足跟边缘,呈离心式分布,也可见于大腿内侧、臀部以及会阴。疱疹呈圆形,直径多为2~5mm,大者可达10mm,内含浆液。皮疹一般不破溃,2~4天后自行吸收干燥[4],呈深褐色结痂,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在口腔与舌边、唇内、软腭也散在有红斑和疱疹,一般晚于皮疹1~2天出现。口腔疱疹破溃出现浅溃疡,周围红晕,底部呈灰黄色,此时咀嚼时疼痛,流涎。

3.3病程与并发症: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为5~7天。但EV71所致手足口病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脊髓灰质炎样麻痹、脑干脑炎以及急性软瘫等,以3岁以内患儿多见,大多持续高热,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4治疗与预防

4.1治疗:对于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和药物[5],临床上一般根据病情发展的阶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其中降低颅压、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以及使用免疫球蛋白是有效的治疗抢救措施。

4.2预防控制:到目前为止,预防手足口病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主要对策就是加强卫生运动、严密监控疫情、大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保证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争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治,降低儿童集体机构的发病率,减少其并发症。

4.2.1加强疫情监测:2009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卫生部列为丙类传染病。由于其流行规律尚未被完全掌握,对周期性流行应提前预测。加强对儿童集体机构首发病例流行病学的调查与病原、血清等的诊断;统计人群中病原携带率和感染率、散居儿童与集体儿童的发病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做好分析工作提出具体的监测措施;明确病例的临床特征与分型,并发症情况,注重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等。

4.2.2重视宣传教育: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传染病,具有传播途径多、流行期长、传染期长、婴幼儿易感且可多次感染的特点,主要危害源于其并发症。因此,要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掌握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隔离、以减少传播;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信心和决心。

4.2.3做好重点预防:坚持对儿童集体机构实施检诊制度,关注其体温、口腔和手,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做好日常餐具、用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等的消毒工作,防止其传播。对密切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对其进行丙种球蛋白注射。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医疗单位要设专病诊室,减少交叉感染。做好孕期妇女的防护工作。有儿童的家庭,家长应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教育孩子洗净手、吃熟食、喝开水、晒衣被。

4.2.4严格执行卫生监督管理: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和途径,加强对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水源中和手足口病有关的病毒进行监测。加大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质量监测,对患儿家庭进行消毒处理。

5结束语

综合上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卫生,我们只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此希望政府发挥其监督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探索,早日研发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参考文献

[1]王善雨,高春玉,姚新华,石焕州.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控制[J].医护论坛,2009,16(11):239-241

[2]凌翔,袁兆虎,杨静,徐岚,吴霄,许金凤.镇江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32-35

[3]王连森.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J].山东大学医学院,2008,15(13):27-29

[4]王晓南,郭彦萍,邢学森,刘力,蒋晓清,林凤荣,官旭华.湖北省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24(2):32-35

[5]林明.265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4):210-211

作者:罗宗贤 林莉 李芬

第3篇:我国及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摘要]自从1948年Dalldorf在美国纽约州格林县的柯萨奇镇(Coxsackie New York)的患儿中发现并描述了一种后来被命名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以来,直到1960 Alsop将由萨科奇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手足口病(HFMD),随后在世界各地均发现存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我国于1980年首次报告手足口病,广西于1989年第一次发现并报告了该病,自2008年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以来,广西对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的基因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占41.70%,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8.50%。同时证实广西分离的EV71与国内其他省流行的EV71流行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同属于C4基因亚型C4b分支。资料显示手足口病在国内呈现自然流行消长趋势,尽管该病的疫苗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离现场应用仍然存在多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 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A16型;肠道病毒EV71型

[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China and Guangxi

PAN Zhaoqing1 HUANG Yaming2

1.Qinbei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Qinzhou 535099,China;2.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ning 530028,China

[

[Key words]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Coxsackie virus; Intestinal virus type A16; Intestinal virus EV71 type

自1957年Robinson首次于多伦多发现并报导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16,而后由Alsop证实1959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引起患者的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致病菌为该病毒[1-2],我国于1980年首次发现并报导在广州诊断的第1例手足口病病例[3],广西直到1989年首次发现并报导了手足口病病例[4],自2008年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以来,广西到2011年累计报导手足口病病例共37万多例,死亡病例共217例,由于该病目前仍然无有效的疫苗来预防,全国及广西每年手足口病病例呈现出自然消长状况,因此,有必要将国内外特别是广西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 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

1948年学者Dalldorf 等在美国纽约州格林县的柯萨奇镇(Coxsackie New York)一次小规模的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流行的2名急性肌肉麻痹患儿的排泄物中发现并认为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毒种群,并描述了这种病毒特征,这种病毒能导致麻痹和死亡并引起严重的横纹肌损伤,有可能会引起未成年鼠和仓鼠的脑软化,当接种这种病毒到猴体所出现的免疫反应与脊髓灰质炎病毒不一样,Dalldorf建议将此病毒命名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5-8]。

1957年4月19日学者Seddon JH 给新西兰全科医生学会的研究委员会理事会递交了一份报告,描述了在新西兰北部岛屿曼格奇诺地区(Mangakino)疾病暴发,其中8名儿童患者出现新的临床疾病症状,这种疾病直到1960年被Alsop命名为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2],Seddon当时并未做病毒学方面的研究,这份最初的报告直到1961年由Seddon出版并发行在学会的研究简报上。但有证据显示这种疾病在很多年前的1939年就被Flaum观察过,只是当时将这种疾病与其他疾病混淆了,误认为是牛的口蹄疫。1958年Robinson 等报告了1957年6月下旬到7月初在加拿大多伦多出现症状相同的疾病,并对60名患者调查中收集了患者机体疱疹中液体,通过组织培养和乳鼠接种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16株(Coxsackie A16 strains)。自从该研究报告发表后,随后几年中在其他国家很快出现相同疾病暴发的报告,包括1960年Alsop在报告英国伯明翰出现相同疾病暴发调查研究后,首次将该疾病以手足口病命名报告。60年代各国的研究表明,柯萨奇病毒种族除柯萨奇病毒A16株外,并发现并证实了柯萨奇病毒A5和A10株[9]。

2 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手足口病文献报道较多的是有关国外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其中手足口病在日本流行属于报道病例较早并且病例较多的亚洲国家之一,日本早在1963年报告在东京发现2例手足口病病例,在随后的年份中日本全国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病流行,1972年首次出现由手足口病E71型病毒引起的多地流行并波及到中国[10],我国于1983年首次报导1980年在广州诊断的第1例手足口病病例[3],但该病例诊断缺乏病原学方面的资料,随后的几年中国内各地陆续都有手足口病例报告,但主要为临床资料[11-12]。直到1985年报告对1983年11月开始在北京、吉林先后出现的手足口病流行,到1984年3~5月达到高峰,并对部分病例采集疱疹液、咽试纸、粪便和血样品进行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最后确定为柯萨奇A16病毒株(Cox A16)[13]。

随后全国各省市陆续报道手足口病病例数量不断增多,国家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同时又发布了“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对我国手足口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国内医学领域广泛开展了对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诊疗等方面的研究,统计结果表明,由于无有效的疫苗,2008~2010年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逐年增多趋势,3年的发病率分别为37.01/10万、87.01/10万和132.96/10万,死亡率分别为0.0095/10万、0.0266/10万和0.0678/10万。

病原学调查显示,手足口病病毒以EV71株为主,3年患者中的病毒株EV71比率分别为61.39%、47.63%和52.28%,因此,导致患者死亡的机率增加[14]。在对我国2008~2009年手足口病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均有病例报告,但各省之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且区域内的发病情况也存在较显著差异,一般在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城市疫情较严重,该病在我国的流行高峰期为4~7月,5~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高发区分布明显由南向北转移,我国手足口病患者98%以上为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15]。

3 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状况

1991年广西中医骨伤科研究所陶瑰琦首次报告了广西的手足口病病例,属于1989年3~5月间该所所见的9例手足口病病例,患者为4男5女,年龄为16个月~58岁,成人4例,9例患者均属临床诊断,无病原学检测结果。自从2008年5月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后,广西开始密切监测全区手足口病流行状况,结果显示,2008年全区手足口病报告共27598例,死亡15例,手足口病占丙类传染病37.62%,死亡人数占丙类传染病62.50%,该病在广西地区分布广泛,四季均有病例出现,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发病率最高年龄段为0~5岁,占总病例数的93.31%[16]。为掌握广西当地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分布特征情况,对广西手足口病病原体采用RT-PCR方法进行了检测分析,在75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中有422例(56.00%)检测到肠道病毒核酸,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176例(41.70%),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36例(8.50%)。全区14个市送检的病例标本均检测到EV71病毒核酸,在28例重症和死亡病例中,有25例(89.29%)检测到EV71[17]。提示广西的手足口病分布范围广,EV71病毒株比率高,极易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1974年Schimdt 等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鉴定出了EV71 肠道病毒,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 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EV71 是小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成员,其核酸为单股正链RNA,是CoxA16 的近亲,与CoxA16 不同的是EV71的急性感染还容易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18]。

为进一步了解2008年广西肠道病毒EV71型的基因型特征及种系进化关系,广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肠道病毒EV71型VP1编码区序列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广西2008年EV71流行株属于C4基因亚型C4b分支,与我国当时EV71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共进化性。肠道病毒的VP1区编码蛋白是EV71的主要抗原,国外的专家根据EV71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将EV71分为A、B、C三个基因型,C基因型又分为C1~C5基因亚型,C4亚型自1998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以来,一直在我国国内流行至今,已经进化成两个分支,其中1998~2004年之间的C4亚型流行株聚集成一族,形成C4a分支,2003年之后组成C4b分支的毒株成为我国EV71主要流行株,根据VP1区序列分析,广西2008年所分析的12株分离株与我国2007、2008年的EV71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属于C4基因亚型C4b分支。在进化树中,广西EV71流行株分布在不同的分支上,至少同时存在条传播链,传播链3、4由广西EV71流行株构成。从进化树分析,广西不同传播链上的EV71流行株与我国近几年的EV71流行株亲缘关系近。建立广西的EV71基因型库,为EV71疫苗株选择提供依据及为EV71流行提供预警[19]。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国内外手足口病爆发的病原学监测显示,CoxA16型和EV71型感染交替出现成为主要病原体,2009年广西对290份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检测发现EV71型占20.79%,而CoxA16型占28.32%。肠道病毒EV71型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引起的临床症状各异,其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等方面通常与肠道病毒CoxA16难以区别,而CoxA16又往往伴随EV71流行,但EV71感染多呈隐性,轻度感染者表现为手足口病一般症状,如腹泻、皮疹、无菌性脑炎和心肌炎,重者可表现为急性迟缓性瘫痪、脑炎、肺水肿或出血等,最终导致死亡[20]。

或许2008年手足口病刚开始纳入国家丙类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全区各市县医务人员对其诊断标准掌握不尽全面,2008年全区人群发病率为0.0315/10万,而到2009年全区手足口病病例数明显上升,发病率为94.77/10万,死亡病例为9例,与2008年病例数相比上升了65.39%[21],2010年文献报告显示广西全区各市县手足口病病例数量急剧上升[22-27],2010年全区发病率上升到338.13/10万,死亡病例为160例[28],2011全区的病例数比2010年下降了13.54%,但发病率仍然高达308.43/10万,死亡病例为33例[29]。由于无该病的疫苗使用,手足口病的流行基本显示呈自然流行消长趋势。

4 手足口病研究展望

手足口病防治面临的困惑和发病人群的特殊性,从国内外手足口病病例报告结果显示,人群不同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而成年人往往通过隐性传染而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临床中所见到的手足口病患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但绝大多数患儿为1~3岁幼儿,其中学龄前托儿所幼儿为主要发病幼儿,由于幼儿免疫力较低,且容易感染各类病毒而发病,在幼儿集中的托儿所一旦有传染病例或隐性带病毒的人出现,极易在幼儿中造成流行,如果托儿所的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而幼儿生活学习的幼托机构在传染病管理上的缺陷,常常导致无法做到手足口病患儿的早发现和早诊断,以致不能采取早隔离等措施[30-31]。

由于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危害程度仅次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嗜神经性肠道病毒,目前由于对肠道病毒EV71的病原学、感染机制、致病机理及流行病学等基础性研究不足,在疫苗的研制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难题,如病毒EV71型在流行的过程中除本身的基因型容易发生变异,其亚型也会发现改变,因此,将是对疫苗的交叉保护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近几年在肠道病毒EV71疫苗的研制中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疫苗毒株的筛选、细胞基质的选择、生产工艺的优化验证和疫苗评价体系等方面,为今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

[参考文献]

[1] Robinson CR,Doane FW,Rhodes AJ.Report of an outbreak of febrile illness with pharyngeal lesions and exanthem: Toronto, summer 1957-isolation of group A Coxsackie virus[J].Can Med Assoc J,1958,79(8):615-621.

[2] Alsop J,Flewett TH,Foster JR.“Hand-foot-and-mouth disease”in Birmingham in 1959[J].Br Med J,1960,2(5214):1708-1711.

[3] 王宗发,刘自付.手足口病一例报告[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3,3(2):147.

[4] 陶瑰琦.手足口病九例报告[J].广西医学,1991,13(1):51-52.

[5] Dalldorf G,Sickles GM.An unidentified, filterable agent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children with paralysis[J].Science,1948,108(7):61.

[6] Dalldorf G.The Coxsackie group of viruses[J].Science,1949,110(8):594.

[7] Dalldorf G.The Coxsackie viruses[J].Bull N Y Acad Med,1950,2(5):329-335.

[8] Curnen EC.Human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Coxsakie viruses[J].Bull N Y Acad Med,1950,26(5):335-342.

[9] Duff MF.Hand-foot-and-mouth syndrome in humans: coxackie A10 infections in New Zealand[J].Br Med J,1968,2(5606):661-664.

[10] 韩金鉴,刘瑞章.手足口病[J].黑龙江医学,1980,6(1):60-66.

[11] 孙东信.上海某厂托儿所手足口病流行情况报告[J].临床皮肤科杂志,1982,11(2):93.

[12] 厦门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等.手足口病360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84,13(4):331-335.

[13] 曹逸云,阳选祥,李靖,等.我国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5,7(5):333-336.

[14] 任敏,张凯.2008-2010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568-570/581.

[15] 别芹芹,邱冬生,胡辉,等.我国手足口病时空分布特征的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3):380-384.

[16] 舒红,雷芝英.广西自治区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5):494-495.

[17] 陈敏玫,周开姣,闭福银,等.2008年广西手足口病病原体检测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5):260-262.

[18] Schmidt NJ,Lennette EH,Ho HH.An apparently new enteroviru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Infect Dis,1974,129(3):304-309.

[19] 陈敏玫,周开姣,闭福银,等.广西2008年肠道病毒71型VP1区序列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379-2381.

[20] 康宁,闭福银,谭毅,等.2009年广西253例疑似肠道病毒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2):1210-2012.

[21] 张杰,莫兆军,周开姣,等.广西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84-1485.

[22] 潘朝庆,黄齐华,黄良安,等.2008-2011年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29(6):731-732.

[23] 傅剑羽,黄林光,韦丽琴,等.2008-2011年广西天峨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2):14-16.

[24] 龙超年,龙永帅,黄兴勉,等.2004-2011年广西凤山县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21-3222.

[25] 邹双燕,田春寿,莫玉平,等.2008-2011年广西南丹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0):33-35.

[26] 李星虹,唐海燕,罗剑华.2010年广西钦州地区手足口病病毒感染特点[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325.

[27] 韦劲光,黎宝全,陆讯杰,等. 2008-2010年广西宜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5(7):389-390.

[28] 莫毅,谭毅,莫建军,等.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8):611-613.

[29] 莫建军,居昱.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J].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76-2277.

[30] 康宁,谭毅,闭福银,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50例非手足口病幼儿肠道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 疾病监测,2010,25(9):682-683,690.

[31] 陈海龙.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48.

[32] 李欢,李薇.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2):89-94.

(收稿日期:2014-02-24)

作者:潘朝庆 黄亚铭

第4篇: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分析大邑县2007-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策略,为采取科学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和调查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0~5岁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4.33%,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时间,聚集性发病均出现在幼托机构。结论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是0~5岁以下儿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为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场所。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05-02卫生部决定将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大邑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对大邑县2007-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和预防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系统》中大邑县2007-2010年的订正后数据,以病例“现住地址浏览”和“发病日期”为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1.2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9-04-12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1.3统计方法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2007-2010年分别报告发病

8、

37、

411、426例,发病率分别为1.6/10万、7.4/10万、82.2/10万、85.2/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872例,实验室诊断10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聚集性发病共21起236例,全部发生在县内的13所幼托机构。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2007-2010年全县2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前5位的乡(镇)为:晋原镇306例,王泗镇115例,安仁镇73例,新场镇65例,苏家镇37例。晋原镇病例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4.69%。

2.2.2时间分布2007年有8个月,2008年有2个月无病例报告,2009-2010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7-2010年的3~7月共报告发病621例,占总发病数的70.40%,2007-2010年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2.2.3职业分布882例手足口病中,散居儿童55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3.04%,为幼托儿童29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33.56%,为小学生30例(3.40%)。

2.2.4年龄分布 882例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6月龄至20岁之间,1岁以内67例(占7.60%),1岁247例(占28.00%),2岁以内277例(占31.41%),3岁149例(占16.89%),4岁45例(占5.10%),5岁47例(占5.33%),6岁21例(占2.38%),7岁7例(占2.79%),8岁以内4例(占0.45%),9岁4例(占0.45%),10岁13例(占1.47%),20岁1例(占0.11%),0~5岁832,占94.33%,5岁以上50例,占5.67%。

2.2.5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518例,占2007-2010年手足病总病例数的58.73%,女性病例数364例,占41.27%;男:女=1.42:1。

2.3卫生及通风条件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手足口病防治的技术要求, 县疾控中心组织专业技

术人员对2007-2010年发生的21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107例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出现聚集性病例的13所幼托机构,其中11所卫生条件较好,但教室、午睡室建筑布局或通风条件不好,有3所幼托机构幼儿午睡室幼儿居住密度过高,高达1.6~1.8人/m2,91%的住院病例的主管医生(监护人或幼托机构老师)反映患儿的个人卫生差、饮食、饮水习惯不好。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肠道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1981 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由于该病极为常见,多数患者又可以自愈,治疗方法简单,2004年以前,家长、医务人员等有关人员并没有对该病引起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内地部份省份出现手足口病暴发以及重症死亡病例的报道后〔1,2〕,医务人员和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度才越来越高。2007-06该县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疫情,但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和疾病防控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监测报告意识不强,再加之2008-05前国家还没有还没有将该病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2008-05-12汶川地震发生,该县为地震重灾区之一,医务人员、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抗震救灾,轻症病例可能没有发现和报告,这也可能是2007-2008年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水平(2年报告发病数只占总例数的5.1%)严重偏低以及与文献报道不一致的原因。2008-05-02,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该县手足口病防治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依法科学防治,防治工作力度加大,监测水平提高,2009-2010年报告发病率基本能反映真实发病和防治工作水平。

大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基本一致,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4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婴幼儿,男女发病没有明显的差异,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治主要和重点对象[3~10]。 有文献报道显示,手足口病患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患者的粘膜疱疹液中含月大量病毒,接触这些排泄物、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械等均可传播本病〔7〕,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防治手足口病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使感染几率大大降低。预防性的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大邑县农业人口占62.77%,很多年轻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平时更注重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往往忽视或没有精力关注,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看护人健康知识缺乏,这也可能是手足口病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率高达63.03%)的主要原因,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3~10]。

2007-2010年该县托幼机构多次出现聚集性发病,通过对每起聚集性发病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虽然孩子、家长、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不良的问题仍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教室、寝室等幼儿活动休息场地居住的幼儿密度过高导致的通气不畅以及教室、寝室与其它建筑间距不够而导致通风不良、对流不畅也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因素。目前,不少地方的幼儿园的幼儿数量都超过了自身的接待能力,主办方提供的幼儿教室、寝室等活动休息场所面积就会出现折扣,幼儿活动休息空间不够;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的幼儿教室、寝室往往出现在改建(用)的老式(其它用途)房屋。幼儿活动休息场所空间不够,居住拥挤,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些幼儿园(学校)难免会反复出现手足口病的聚集性发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预防控制措施早就被很多专家概括为“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

风、晒衣被”十五个字,关键在落实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防治提示,以下两方面工作必须同步强化:一是强化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幼儿、家长(委托管理人)、医务人员、学校及幼儿园老师等相关人员年龄和职业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熟知相关预防预控制措施,相关各方配合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做好开办托幼机构卫生条件的审查许可和日常监管,重点评审和监管托幼机构幼儿教室、寝室(休息室、午睡室)的面积、开窗通风情况、居室密度、房屋布局是否符合托幼机构建筑要求等,以确保“多通风”措施落到实处。

4 参考文献

[1] 段世彬,任立全,时忠明.2009年济宁市市中区幼儿园手足品病聚集性病例发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2):38-39.

[2] 杜杰,丁振涛,万俊峰.阜阳市手足口病死亡患儿流行病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3):256-257.

[3] 张诗琴,贺小卫,王蕾.烟台市区688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1):53-54.

[4] 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

[5] 张琰琰.2009年孟津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4):45-46.[6] 李丽. 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118-119. [7] 李兰娟. 手足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5-229.

[8] 张红军. 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7,19(6):261. [9] 马汉平,张晓宇,杨克俭.兰州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10-2011.

[10] 吴静,朱建主,高嫘. 2008年长春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3):275.

第5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

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

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 (表1) 。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11年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但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发病最少的是3月和8月,各发病5例,发病最多的是11月,该月发病64例,占发病总数的18.55%(图1)。

2.2.2 地区分布

沙湾区所辖的13个镇乡均有发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沙

湾镇94例、加农镇83例、福禄镇40例、太平镇35例和碧山乡17例,5镇乡合计报告发病269例,占总发病数的77.97%。发病最多的是沙湾镇(政府所在地),合计发病94例,占总病例数的27.25%,发病最少的是范店乡,无病例发生。 2.2.3 人群分布

2.2.3.1 职业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病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共计发病189例,占总病例数的54.78%,其次为幼托儿童,共计发病146例,占发病总数的42.32%(表2)。 2.2.3.2 年龄、性别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204例,女性141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的为6月龄,最大的为20岁,主要集中在1~至4~组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发病最多的为3~组,共计发病99例,占总病例数的28.70%(表3)。

2.3 病原检测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采集临床诊断病例发病3d内的咽拭子和7d内的肛拭子标本,送上一级CDC做肠道病毒PCR检测。2008-2011年共采集41份有效咽拭子标本,其中EV71阳性9份,阳性率21.95%,CoxA16阳性1份,阳性率2.44%,其他肠道病毒2份,未检出混合感染病例。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我国在1981年始见于上海,之后疫情向全国蔓延[2]。在2008年之前沙湾区手足口病缺乏准确的疫情数据,自2008-05-01手足口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使疫情有准确的数据信息。

分析显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发病率由9.54/10万上升到75.24/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的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人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喜好活动,活动范围大,接触密切频繁,从而导致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3]。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与手足口病春夏高发的流行特征和林晶[4]、黄鹂[5]等报导的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春夏季节性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幼托机构的儿童在暑假期间减少了相互间的接触频率,从而减少了相互传染的机会所致。发病年龄以1~4岁的儿童为主,由此可见4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幼托机构是重点的防控单位。从病例的地区分布来看,政府所在地的沙湾镇报告的病例最多,一定程度上与城区儿童密度大和接触频繁密切,相互传播的机会大有关。病原体的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床上用品和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流行强度大、传播快,且至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8],因此,防控工作难度极大。为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应做好以下措施:①加强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因此,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是控制本病扩散的有效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对符合定义的病例及时报告,患者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并严格执行隔离制度,病愈1周后方可复课。疾控机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尤其对幼托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措施。②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儿童家长(特别是重点人群)及幼托机构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患和保健意识[9];所有幼托机构全面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时送医;全面落实幼托机构的全园消毒制度,每天对玩具、餐具等日常用品至少进行1次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通风[10]。③加强卫生行政监督和技术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院感控制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尽早进行治疗,防止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发生;基层防疫医生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转归情况,做好消毒药品的分发、管理工作,并指导疫点的消毒工作;各卫生院加强与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沟通,做好消毒和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病意识。④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辖区内的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和报告。

第6篇: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

1.3年龄 (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儿童 ⑶ 学生 ⑷ 教师 ⑸ 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 ⑺ 商业服务 ⑻ 医务人员 ⑼ 工人 ⑽ 民工 ⑾ 农民 ⑿ 牧民 ⒀ 渔(船)民 ⒁ 干部职员 ⒂ 离退人员 ⒃ 家务及待业 ⒄ 其他 (注明) ⒅ 不详

1.5文化程度 ⑴ 学龄前儿童 ⑵ 文盲 ⑶ 小学 ⑷ 初中 ⑸ 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 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 ⑴有 ⑵无 □ 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 ℃ □□□ 3.2皮疹: ⑴有 ⑵无 □ 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 ⑵疱疹 ⑶溃疡 ⑷结痂 ⑸结疤 ⑹其他 □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 ⑵痛感 ⑶其他 □ 3.2.4手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5足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6口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7臀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8躯干皮疹:⑴有 ⑵无 □ 3.2.9四肢皮疹:⑴有 ⑵无 □

□ □□ □□

□□□□□□□□□□ □□□□□□□□□□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3口腔溃疡: ⑴有 ⑵无 □ 3.4淋巴结肿大: 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5恶心: ⑴有 ⑵无 □ 3.6呕吐: ⑴有 ⑵无 □ 3.7腹泻: ⑴有 ⑵无

□ 3.8 并发症:⑴有 ⑵无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 ⑵脑膜炎 ⑶肺水肿 ⑷其他 □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结果:白细胞 ×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 ⑵疱疹液 ⑶粪便 ⑷其他 □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 ⑵阴性 □

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 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 ⑴有 ⑵无 5.1.3.4.2同住 ⑴有 ⑵无 5.1.3.4.3同生活 ⑴有 ⑵无

5.1.3.4.4同工作 ⑴有 ⑵无 □ 5.1.3.4.5同学习 ⑴有 ⑵无 □

□ □ □ 5.1.3.4.6同玩 ⑴有 ⑵无 □ 5.1.3.4.7陪护 ⑴有 ⑵无 □ 5.1.3.4.6其他 ⑴有 ⑵无 请注明 □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 5.2.1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5.2.4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5.2.6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 ⑵否 □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 ⑵在家 ⑶其他 □ 6.3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 ⑵市级 ⑶县级 ⑷乡级 ⑸其他 □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 ⑵好转 ⑶恶化 ⑷死亡 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 □ 6.8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 □

第7篇: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黄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规律,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为有效的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黄石市2012年报告的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有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其中男66.67%,女33.33%;发病年龄最小为1个月,最大9岁,3岁以下占91.66%;4-6月为高发时段,占93.75%;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1.25%;病死率为6.25%,EV71为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黄石市2012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有季节性,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多发,病死率较高,应在流行季节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及早甄别救治重症病例,减少死亡发生。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者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的黄石市2012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黄石市统计部门。

1.2 病例定义

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1.3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要求,使用《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对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 检测方法

随机采集重症病例咽、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检测。 1.5 统计方法

个案调查资料数据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2-01-01/12-31,全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8 948例,其中重症病例96例,死亡6例,全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43.97/10万,重症发生率为1.07%,病死率为0.07%。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96例重症病例中,男性发病64例,女性发病32例,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的9岁。年龄﹤1岁18例,占18.75%;1~3岁70例,占72.92%;4~6岁7例,占7.29%;﹥6岁1例,1.04%,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93.75%(90/96),其中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55/96),死亡4例;其余依次为6月19.79%(19/96),死亡1例;5月16.67%(16/96),死亡1例;7月5.21%(5/96);8月1.04%(1/96)。其他月份无重症病例报告。 2.2.3 地区分布

重症病例发病最多的是大冶市,共发病55例,占57.29%,其中死亡3例;其次为阳新县发病37例,占38.54%,其中死亡3例;西塞山区发病2例,占2.08%;黄石港区发病1例,占1.04%;铁山区发病1例,占1.04%。

2.2.4 职业分布

重症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居多,共发病78例,占81.25%,其中死亡5例;幼托儿童16例,占16.67%,其中死亡1例;学生2例,占2.08%。

2.3 临床表现

在96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中,有90例出现发热(93.75%),温度大部分在38℃以上。92例有皮疹(95.83%),其中发疹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的有91例(94.79%),臀部或伴臀部皮疹62例(64.58%),口腔粘膜出现溃疡型疱疹75例(78.13%),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49例(51.04%),有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3例(34.38%),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62例(64.58%),有心率加快等循环系统症状24例(25%)。 2.4 死亡特点

死亡病例6例,占重症病例的6.25%,死亡率为0.07%,分别为4男2女,均在3岁以内。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3~5 d,平均4.3 d。死亡原因主要是并脑干及脑炎引发神经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2.5 病原学检测

随机对5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RT-PCR核酸检测,其中EV71有46例,占检测数的86.79%,但6例死亡病例中有5例病例检测为EV71。 3 讨论

国家卫生部于2008-05-02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特别是2009年以来,对重症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后,该病是黄石市高发传染病之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大幅上升,全年发病高于前四年发病的总数,特别是重症病例大幅增长,造成死亡人数是前4年死亡总数的3倍〔3〕。因此该市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控制病例的聚集暴发,必须抓好重症病例监测报告、做好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发病呈现散发状态。季节性强,93.75%的重症病例和全部死亡病例都集中在

4、

5、6月份发病,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与全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发病高峰基本一致。重症病例及全部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孩喜好运动,相互密切接触,感染病毒的机会增大有关,但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症发病率不断降低〔4〕。发病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是幼托儿童,可能与散居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差,且活动多较难管理有关。提示春、夏季是防控救治手足口病的重要时期,对农村及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小年龄组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和抢救治疗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重症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体温大部分在38.0℃以上,一般均出现手、足、口、臀等部位的典型皮疹,提示临床应注意监测体温,仔细观察患儿手、足、口腔及臀部,以免漏诊。重症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易惊、精神差、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惊厥等,其次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方面表现,因此在治疗重症病例时应做好对症治疗,积极监护病情进展,及早干预防止发生危重症。而6例死亡病例均在发病后第3~5 d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系统衰竭,提示应在患儿发病后第3~5 d警惕并发症的出现,临床诊断及救治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5〕。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高,而在死亡病例中有5例检测为EV71阳性,这与李苑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肠道病毒EV71感染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出现,是造成当前本市病例发病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EV71具有嗜神经性,病毒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7〕。

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重点人群手足口病的监测,发现阳性病例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防止疫情暴发。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积极治疗重症病例,努力减少死亡。

第8篇: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柯萨奇病毒A16 (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VE71)等数种肠道病毒为主要病原的一种传染病⑴。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为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⑵,每年的5-7月为本病的流行高峰。2008年3月,安徽省发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后,5月2日卫生部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⑶。2010年4月份我县部分乡镇有病例报告,呈大面积散在发病,进入5月份城区病例报告呈明显上升趋势,疫情历时63天,累计报告发病316例,造成城区三所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经病原学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证实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引起的暴发疫情。现将一所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清水县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患儿。

1.2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讯地址:清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史文成 姚银娣 王旭明 邮政编码:741400

2.2发病情况 累计报告16例,波及人数674人。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首发病例裴海鑫,男,4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小四班就读,于2010年4月29日发病,发病前一周内无外出史,家中其他儿童无发病史。末发病例彭潇轶,女,5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中一班就读,发病日期为2010年5月18日,诊断日期为2010年5月19日,患儿发病一周内在园内有生活接触史。

2.3时间分布 4月29日至6月5日,37天,累计发病16例。

2.4人群分布 病例发生在三个年级11个班,其中小一班3人;小二班4人;小三班2人;中一班1人;中二班1人;中三班3大一班1人;大二班2人。年龄分布:4至6岁之间,其中4岁9例,5岁4例,6岁3例。男性9例,女性7例。密切接触者512人。

2.5临床表现 患儿大多在口腔黏膜、手掌心、足掌心、臀部等散发疱疹,大多有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个别病例伴有1-2天低热。经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在1-3天疱疹可退去一半,5-7天痊愈。

2.6病原学检测 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其余4份为其它肠道病毒。

3.控制措施

3.1隔离传染源 患儿居家隔离,家长负责护理,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发现类似症状立即就诊,幼儿园闭园2周,如再出现新发病例,再顺延闭园时间。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时隔离新发病例。

3.2改进卫生状况 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加强日常清扫和消毒工作,对所有教室、寝室、玩具等进行终未消毒,被褥在阳光下暴晒。

3.3加强疫情报告 幼儿园实行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医疗单位在救治的同时密切注意疫情动向。

3.4健康教育 加强手足口防治知识宣传,倡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活动前后、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同时让家长手足口病和其它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社会的防病意识。

4.讨论

4.1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判断本次疫情是一起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发病率为2.63%,本次疫情虽呈暴发流行,但发病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温超过38.5℃仅有3例,病程短平均4天,没有收入病房留观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居家式隔离治疗,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的轻症的治疗规范,按病例发生的症状轻重程度进行治疗,且治疗效果显著,而且预后良好。

暴发原因:①家长防治知识匮乏,意识淡薄,患儿在医院确诊后也没通知幼儿园,致使传染源长期在园内存留,使园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②医疗机构防控意识淡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不足,报告和消毒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直接和间接感染造成疫情的暴发流行;③儿童对手足口病无特异性免疫,普遍易感染,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广泛,有了一定的传染源就有机会造成感染,引起暴发或流行;④发病集中在3-6岁,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成熟有关,与5岁以下儿童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⑸的规律一致的。

5.参考文献

⑴李学云、石向辉、李丽康等,常州市福田区一起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8.12(15).1887-1788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内部明传,2008 ⑶何佳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病特点及其防治,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2-24 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⑸张爱香、李燕婷、张佳琪等,一起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1,13(12):587-588 4

作者简介:1.史文成,19年月日出生,男,学历:中专,民族:汉,职称: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职业:县疾控中心主任,医生。从事专业:疾病预防与控制。

2.姚银娣,1961年11月8日出生,女,学历:中专,民族:汉族,职称:流行病主管医师,职业:医生,从事专业:传染病报告管理。

3.王旭明,19年月日出生,男,学历:本科,民族:汉,职称:职业:传染病管理,医生。从事专业:传染病管理。

第9篇:光塔街流行性感冒及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检查总结

根据广州市卫生局及越秀疾控中具体工作要求,我中心于2010年5月6至7日对辖区内3所小学,4所托幼机构进行了流行性感冒及手足口病的专项督导,现将督导检查结果反馈如下:

一、在组织管理方面,受检查单位基本上有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有制定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在托幼机构中有配置专门负责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有建立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员,但在三所小学中,因条件限制只配置了兼职的医护人员和疫情报告人员,而且三名负责疫情报告的老师均需任教高年级数学科目,课程任务较重,因此也有学校出现缺勤登记没有按规定时限报告的情况。因此在学校方面已经建议合理分配疫情报告人员工作,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受检查单位保健医生均有参加市、区举办的流行性感冒和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培训。

二、在晨检及疫情报告工作方面,受检单位均有开展晨检工作,能熟练操作“缺勤和聚集性传染病报告网络报告系统”,但有学校出现下午才上网报告缺勤学生情况,没按规定时限报告。检查考勤登记本及传染病疫情登记本,登记项目基本完整,未发现迟报,漏报情况。

三、在托幼机构及学校的消毒工作方面,消毒物品齐备,有配备消毒粉及紫外线消毒灯,能正常使用。消毒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能经常通风换气,卫生状况较好,卫生间均配备洗手液。消毒地点包括了课室、过道、厕所、功能室等等,一般物表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的方

法消毒,被铺及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消毒的方法。消毒工作人员能坚持戴手套,考核工作人员消毒操作及格,现场检查儿童手部均干净,检查洗手技能均及格。受检单位坚持每天消毒最少一次,有发热幼儿的课室一日消毒两次,但在消毒登记方面,幼儿园比较完善,学校的消毒登记记录欠完整,已经督促限期改正。

四、在宣传教育方面,学校及幼儿园均有开展教师、儿童及其家长健康教育,教育形式包括了墙报、课堂教育、发放小册子、短信息等。幼儿园能做到防控小册子儿童人手一份,学校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检查发现,辖区内的学校及幼儿园基本能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学校的缺勤网上登记迟报及消毒工作记录不完善等情况,已经要求其限期改正。在今后的日子了,我们将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严防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

2010-5-11

上一篇:陕西中小学教师招聘下一篇:岗位工作任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