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制度
为提高医护人员手足口病应急救治能力,完善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转诊医疗体系,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一步规范转运医疗行为,强化应急能力,确保转运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门诊医生要对每位疑似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详细的询问,登记相关信息,临床诊断病例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丙类传染病要求报告。门诊治疗病人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病情变化或进展,及时转诊到上级定点医院诊治。
2、成立急救转运队伍,明确职责,完善相关设施。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知识,同时具有识别的能力。确保每位需要转诊的手足口病病例及时安全转运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3、手足口病办公室人员每天要到门诊、住院部查看手足口病诊治情况,查看手足口病病例及其他传染病报告情况,发现需要转诊而没有转诊的手足口病病例时,要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转诊。
4、转诊病人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并经过规范培训的医护人员参与转运工作,做到随叫随到,并充分准备相关应急药品及抢救设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出诊医护人员严禁喝酒,出诊过程中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与上级定点医院联系,请他们做好接诊准备。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等情况并填写好相关记录,随时做好相关应急救治处理,并随时向上级医院汇报病人相关情况。与病人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细致的解释工作,不与病人或家长发生争吵和纠纷,同时做好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宣传和指导工作。
6、到达上级定点医院后,主动与上级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详细介绍病人的发病、就诊、相关检查和治疗情况,并积极协助上级医院进行诊治或抢救。
我院2009年5月~9月收治的手足口患儿350例, 年龄0~14周岁, 其中:0~2岁83人;2~5岁230人;5~7岁28人;7岁以上9人;重症1人。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 临床资料
多数患儿于手足口臀部可见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 周围有红晕, 水泡液体清亮, 有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屑等。还可见到手指、脚趾等处散布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疱疹, 同时在口腔内、牙龈、舌等处见破溃的水疱而形成的灰白色的小点或一层膜, 周围有红晕, 在膜下可见到点状或气状的糜烂面, 并伴有发热。重症者合并肺炎一例。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 设置肠道隔离标志, 实施肠道隔离措施[2]。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病室整洁卫生。紫外线定时消毒, 避免继发感染。加强床边隔离, 在护理不同的患儿前后, 均要清洗双手。患儿的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对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患儿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一般需隔离1周左右。
2.2 饮食护理
饮食要易消化, 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口腔糜烂, 在食用过热的食物时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 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温开水, 少食多餐。对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 要给予补液, 并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
2.3 口腔护理
要保持口腔清洁, 每次进食前后, 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低龄儿用生理盐水棉棒轻轻擦拭口腔。禁食患儿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3次, 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已有溃疡者可取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搽口腔患处, 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 可同时补充维生素C、B1、B2等。
2.4 皮肤护理
患儿衣着要宽大、柔软, 勤更换。床铺平整干燥,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修剪指甲, 必要时可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疱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 局部皮肤可涂抹1%龙胆紫或炉甘石洗剂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手足有疱疹应注意少接触水, 避免交叉感染。
2.5 发热护理
卧床休息, 多饮水。若体温超过38.5℃可给予降温处理, 如冰敷、温水擦浴或减少衣被。必要时根据医嘱可予口服布洛芬类退热药, 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
2.6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婴幼儿居多 (313人) , 该年龄段的患儿由于口腔内溃疡、疱疹疼痛及影响进食后饥饿等原因, 多哭闹不安、情绪及不稳定。护士应根据患儿的性格及年龄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 多陪伴患儿, 讲故事、做游戏, 要用温和的态度, 爱护体贴患儿, 取得患儿的信任,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哭闹, 争取配合治疗并保证休息与睡眠, 早日康复。
3 结果与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 (年龄<5岁) , 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 个别患儿还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以出疹、发热为特征, 潜伏期一般3~7天。护理上主要在于消毒隔离、积极防治并发症、防止疱疹溃破感染等。本组35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这说明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 积极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护理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 还能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并易于集中管理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保护易感人群。
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为手足口病的护理提供病历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0例手足口病病人给予消毒隔离、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手足口病的护理, 发现积极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结论护理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 还能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易于集中管理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保护易感人群, 进行正规治疗,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小儿传染病,以口、手、足发出疱疹为主要特征,因此命名为手足口病。它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遭病毒引起,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宝宝,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本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一般4-5月开始,夏秋季为高峰期,一般病程在一周左右,属自限性疾病,一次感染获终身免疫。多发于2-5岁的宝宝,3岁以下宝宝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瘸:研读一番
手足口病发病时,常伴有发烧、头痛、鼻塞等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热度一般都不高,多在38℃以下,且持续时间较短,最短的半天,最长的不超过3天。其典型症状是患儿的口腔内舌头、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的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也会发生在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一般2-5天皮疹逐渐消退。部分患儿在口腔发生疱疹破溃后形成了小溃疡面,于足出现咽痛、流涎、拒食、哭闹不安等症状。
手足口病:看我怎么对付你
隔离治疗:因为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所以必须隔离治疗。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比较好,一般口服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3-7天后就能与它说“拜拜”了!
冰淇淋疗法:当口腔溃疡时,适当吃棒冰或冰淇淋可促使溃疡愈合,或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缓解口腔疼痛,还可喝冷开水,用冷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防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妈妈怎么做
饮食有讲究:发病期间,宝宝的饮食应清淡为主,禁食热、辣等有刺激的食物;妈妈可以给宝宝服维生素,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让宝宝喝足量的牛奶、水等饮料,多吃新鲜果蔬,但不要进食含酸性果汁饮品和固体食物。
衣着要清洁:妈妈要保持宝宝衣服清洁,避免皮肤感染。
环境要舒适:宝宝居住的房间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手足口病:危害真不小
手足口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炎、心肌炎等病症,后果严重,因此爸爸妈妈如发现宝宝有类似症状,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手足口病:防你没商量
妈妈必须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宝宝的玩具或其他用品;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爸爸妈妈尽量少让宝宝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一、晨间检查制度
1. 严格询问幼儿、家长身体健康情况。杜绝发热幼儿、手足疱疹、口腔溃疡幼儿、进入幼儿园。并及时统计幼儿缺勤健康情况。2. 了解幼儿外出旅游情况,(如有疫区人员接触史,则劝阻幼儿在家留观1周)并做好相应记录。3. 严格执行一看、二摸、三问、四查,特别留意幼儿有无发热、口腔溃疡,手足水泡情况,4. 加强教工晨检工作,并做好记录。
二、全日观察制度
1. 2. 保健教师每日早上、中午、下午各巡视班级一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教师、保育员及时观察幼儿皮肤、体温、精神,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三、缺勤幼儿登记制度
1.加强幼儿的全日观察,对缺勤幼儿及时进行电话联系并将原因及时报告卫生保健老师。
2.教师每天电话随访缺勤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家庭人员的健康状况
四、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幼儿园消毒隔离制度。
2.发现疑是病儿及时隔离,并为孩子带上口罩
五、食品卫生制度
1.严格执行验收制度 2.加强食具、用具消毒六、一日工作检查制度
1.领导小组人员严格检查各部门工作,责任到人,2.全体教工每日进行工作自查。
七、门卫把关制度
1.在预防手足口病期间,禁止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教学楼,有事在门口做好登记接待工作。2.每日晚上按照园消毒制度做好分管场所的空气消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最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发病,但以 3-11 月份多见,6-8 月为高峰 期。这种疾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广。发病年龄可从 4 个月的婴儿到 30 岁的成人。但以 3 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直接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毛巾、玩具、床上用品、内衣等间接 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还能通过飞沫传播,也能通过接触 被病毒污染的水源而感染,特别在托幼机构及小学校容易引起大面积流行。
为了让广大医务人员都能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根据卫生局统一部署,我中心于2014年6月9日在四楼会议室展开手足口预防与治疗的培训参加培训的是本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王部长首先传达卫生局关于手足口病防治文件精神,介绍2014手足口病防治形势,要求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认识,继续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注意,增强责任心,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同时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防治预案要求,就手足口病的 一般可疑症状,传播途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手足口病诊治和护理要点做了详细的介绍。手足口病的报告时限要求,掌握基本的预防知识,指导群众和患者手足口病的护理和预防常识作了进一步部署。
还负责对辖区的小学校和幼托机构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并认真开展可疑病例的监测报告。对确诊的病例及时规范进行隔离治疗和疫点消毒工作。通过这次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都认识到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能够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知识,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封新区梁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
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010年3月份以来,我市手足口病发病数出现增多现象,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将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普及全市人民群众,我中心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现简要地总结如下:
我中心积极应对制定相应的宣传计划,印发宣传资料13余万张,分三路下发一是派发到各个社区共计900余张、折页3600份、宣传品62000余张。二是下发到各学校、幼儿园共计海报300张、折页900份、宣传品20000份。三是下发到医院和各村卫生所海报260张、折页1000余份、宣传品50000余张,通过张贴和分发宣传资料,已经全面覆盖我市,做到了家喻户晓,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还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分别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在都市
110、人民台:春天里手足口病要预防;江城晚报:家长多注意防手足口病隐形传播、预防
手足口病保幼儿健康、预防手足口记住这5招、手足口病抬头家长要注意;江城日报:春季慎防儿童手足口病。电视台:预防手足口你我共行动、手足口病不可怕等等一系列的媒体宣传,全方位向全市人民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防范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是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宣传力度,群策群力,就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决心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临床资料
595例患儿中, 男380例, 女215例;年龄19d~13岁, 3岁以下425例, 占71.4%, 3岁以上170例, 占28.6%;临床表现以发热, 手、足、臀部皮肤见米粒大小的丘疹和疱疹、口腔疱疹为特征, 其中并发脑炎172例, 心肌炎11例, 肺水肿5例, 住院天数4~21d。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1) 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健康宣教, 让患儿特别是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让其意识到手足口病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既可防更可治, 以使其减轻心理恐慌; (2) 护理人员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 做治疗时采取鼓励表扬法, 与患儿尽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环境, 避免哭闹, 配合治疗。
2.2 加强消毒隔离
将患儿安排在同一病室, 病室空气流通, 温湿度要适宜, 采用自然通风, 每天上、下午通风2次, 每次30min, 夜间用肯格王动静两用消毒机空气消毒1h。重症患儿置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病区要有明显隔离标识, 限制家属及患儿出入, 固定家属陪护患儿, 限制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每一位患儿后, 要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 对于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1h后处理。接触患儿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要戴手套, 脱手套后洗手。患儿用过的体温计应浸泡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30min后, 用清水冲洗擦干备用。使用后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 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湿式清扫, 每天2次。病床及桌椅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每周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墙壁门窗1次。病室内拖把专用, 有明显标记, 使用后先用1 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再用清水涮干净, 然后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悬挂晾干备用。卫生间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2次。生活垃圾用双重黄色的医用垃圾袋捆扎好标明, 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患儿用过的奶具、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 浸泡或煮沸消毒, 不宜浸泡、煮沸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2.3 饮食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需要注意饮食营养, 给予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鸡蛋汤、鱼粥、菜粥等, 要保持营养均衡, 食物宜温凉, 禁止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高热患儿应多饮水,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以补充体内水分及维生素。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影响食欲者, 应耐心喂食, 给予其感兴趣的玩具或喜爱的动画片, 使其在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进食。对于哺乳期的婴儿, 可用小勺将牛奶慢慢喂到口内, 尽量让患儿多进食, 病重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以满足生长发育及疾病消耗的营养需要。对于进食少、拒食的患儿, 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2.4 皮肤黏膜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给予柔软、宽松衣裤, 每天用温水洗澡并更衣,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同时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给患儿洗澡时动作要轻柔, 勿反复擦洗疱疹部位的皮肤, 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或注射时应避开皮疹破溃处。足底疱疹较多的患儿勿使之过多走动, 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 婴儿避免穿纸尿裤, 使用消毒棉质尿布, 勤更换尿布, 随时清理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保持大便通畅, 可促进肠道病毒排除体外。患儿出现便秘、2d未排大便者, 可给予开塞露塞肛通便。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2~3次/d, 可起到干燥、收敛皮疹的作用, 皮疹破溃者, 局部可先用0.05%洗必泰或童肤康清洗, 然后涂尤静安软膏, 防止皮肤感染。
2.5 口腔黏膜护理
患儿常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 进而影响营养及疾病的康复, 因此应该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加强口腔护理。年长儿鼓励多喝水, 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口腔溃疡者, 可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擦洗后, 喷洒冰硼散、西瓜霜或思密达, 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喷药20~30min后方可进食, 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睡前再加喷1次药。
2.6 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手足口病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 小儿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嘱患儿多喝温开水、果汁和吃西瓜。对于体温在37.5~38.5℃的患儿, 给予头部冷敷、洗温水浴、冰袋等物理降温。如体温超过38.5℃, 可根据医嘱服用退热剂, 如泰诺、布洛芬混悬液或退热栓, 注意不要用激素类药退热, 以免皮疹扩散[2]。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防止患儿高热惊厥。
2.7 并发症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烦躁或嗜睡、惊厥等并发脑炎的症状;有无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并发心肌炎的症状;有无出现面色苍灰、大汗淋漓、呼吸减慢或不规则、呻吟、口唇发绀等并发肺水肿的症状, 若患儿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准备急救物品, 积极予以抢救。
3健康教育
本病为婴幼儿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强, 传播快。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 教会家长做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注意饮食调整。本病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 可因再次感染而发病, 应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家长和小孩特别要注意洗手, 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遮口鼻, 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加强锻炼,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小儿手足口病可防可治, 只要精心护理, 有效预防, 小儿手足口病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手足口病患病率逐年增高, 尤其以婴幼儿为主, 加强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护理与预防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本院595例手足口病病例的研究、总结, 可以看出对手足口病患儿从消毒隔离、饮食营养、皮肤黏膜、发热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录清, 董伟, 程铮.手足口病33例临床分析 (J)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 (4) :271-272.
一、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主要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儿童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刷、茶杯、玩具等引起感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二、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三、临床特征
开始先是发热,一般为38℃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表现。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肺水肿、脑炎等。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所以家长一定要留心,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
四、预防
疫情卫生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
为了积极预防,及时发现,有效控制高致病手足口病疫情对人的危害,保障我县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渠县防治突发人手足口病疫情卫生应急处置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群防群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依法规范;快速反应,协调应对的原则,及时处置突发人手足口病疫情,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切实维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发生人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发生(发现)疑似人手足口病疫情,立即报告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
五、医院突发人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小组 组
长:李 健 副组长:赵明才
成员:杨
明、张小军、王小渠、符远谋、王
蕾、蒋青山
职责
(1)组织、指挥和协调突发人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工作;(2)负责疫情应急处置及时上报重大事项的决策;(3)处理其它有关事项。应急小组下设机构
1、应急指挥办公室
应急指挥办公室由院感科,院各科室相关负责人具体负责。
组
长:李 健
副组长:赵明才
成员:杨
明、张小军、王小渠、符远谋、王
蕾、蒋青山
邱云
职责
(1)贯彻落实指挥组的各项部署,协调、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2)负责疫情上报;
(3)负责上级领导、专家的接待;(4)负责综合协调工作。
2、医疗应急救治小组:负责疫情中患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临床组组长王小渠负责。
3、信息上报
邱云 职责
(1)负责疫情各种资料的采集;(2)开展组织健康教育。
4、保障组 组长:蒋光全
成员:王树竹、饶雪春、符远谋
后勤管理人员。
(1)负责应急物资(如消毒药品、防护用品、治疗药品等)的调度,保证供应;
(2)负责应急设施,设备的采购;(3)负责应急处置人员食宿保障;(4)其它后勤保障。
5、督查组 组长:李健
成员:赵明才、杨树才、汪 健、蒋光全、胡常明
2.6.2职责
(1)负责救治现场秩序的维护;
(2)负责疫情处置工作的督查,及时发现应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和纠正;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合力抓,落实责任,责任到科室、到个人,要克服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不能放松警惕性,严格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要求,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市疾控中心负责疫情监测,要与市直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建立疫情会商制度,定期召开疫情分析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疫情防控措施,及时研究解决防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市妇幼保健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应与属地托幼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机制,指导托幼机构开展传染病日常预防控制工作。
二、提高重症病例早期识别能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关口前移,切实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1、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人会诊和转诊制度,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个体医生)业务知识全员培训与考试工作,提高早期发现重症病例的能力和救治成功率。
2、要规范诊疗,规范转诊,乡(镇)卫生院不得收治发热、皮疹患儿。
3、村(个体)医疗机构不得收治发热38.5℃以上5岁以下儿童,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规范向定点医院(市人民医院)转诊,不得截留。
4、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的重症病例要及时报告、及时请市级专家组会诊、指导治疗,要加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做好药品、物品、试剂的储备。
5、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按“赣卫便函[2010]03号”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重症或死亡病例的诊断和报告。
三、加强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严防疫情蔓延
托幼机构和学校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全市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辖区托幼机构、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指导,督促托幼机构和学校落实晨检、因病缺课登记、疫情报告等制度,以及卫生消毒、健康宣传等预防控制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重点做好门诊、急诊、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区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手卫生、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做好疫情的群防群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由肠道病毒EV71、CoxA16引起,重症主要由EV71引起。多发生于儿童,三岁以下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1]。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共收治手足病患者一千余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98例,其中,男性575例,女性523例,年龄最小2月10天,最大34岁,平均年龄17.1岁,其中,0至1岁126例,1至3岁577例,3至6岁225例,6至10岁 169例,11至33岁无病例,34岁1例。农村病例662例,城镇病例436例。普通病例1086例,重症病例12例。191例合并有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156例,循环系统并发症9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6例。入院后普通病例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处理。重症病例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激素治疗、人丙种球蛋白治疗等。
2 护理过程
2.1 护理管理
2.1.1 岗前培训 病情初始,医务科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制定并启动病情暴发应急预案。指定传染科为我院手足口病诊疗病区。
2.1.2专科培训 护理部组织传染科护理人员学习手足口病诊疗规范、护理常规及相关前沿治疗护理信息。全员明确手足口病诊疗护理流程。学习、强化小儿静脉输液的技巧与管道护理、用药管理、相关药物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2.1.3 人员管理 选派工作能力强、儿科护理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耐心的护理人员进驻传染科以加强手足口病护理工作。护理部每日深入病区参加交班、查房,了解病区动态,参与高峰时段(09:00-10:30)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同时,在晨会肯定护理人员的工作,鼓励护理人员积极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并根据存在不足提出工作要求,确保工作质量与安全。
2.2 临床护理
2.2.1 消毒隔离 我院手足口病区内加床现象严重,而手足口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感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因此,严格的消毒隔离是防范院内交叉感染、促进疾病治愈的重要工作。对家属,我们嘱其接触患者后采用0.5%的碘伏进行手消毒后再用流动水洗净,病区卫生间配备5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2:1比例混匀作用2小时消毒患者排泄物,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淹没浸泡15分钟。病区地面、室内物体表面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擦[2]。本组病例在住院过程中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提示我院采用的消毒隔离方法规范、有效,对本类疾病的日后防护有参考作用。
2.2.2医护人员防护 将2名哺乳期护士调离病区,以防止其因密切接触患者成为隐性传染源而将手足口病传播给年幼子女。护理人员在病区内进行治疗护理时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每接触患儿后即使用0.5%碘伏消毒双手。离开病房后彻底在流动水下洗净手方可进行其他工作。医务人员工作服每天更换一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本次护理过程未发生医务人员被感染手足口病。
2.2.3患者护理
2.2.3.1基础护理 病区内加床嚴重,人口密度极大,因此,保持病区清洁、通风、干燥是首要的基础护理措施。予患者适当休息,进富营养易消化清淡饮食。
2.2.3.2心理护理 因病例绝大多数为儿童,且以3岁以下幼儿居多,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时易哭闹,以致家长出现恐慌、烦燥、无助等心理现象。因此,我们对有认知的患儿予治疗护理前的亲切问候、赞美、夸奖其依从性等,增加患儿的信任感,令其乐于接受治疗与护理;对于尚无认知能力的幼儿,利用治疗护理的时间充分与家属沟通,了解并满足其合理需求。
2.2.3.4症状护理 口腔溃疡者,予温生理盐水行口腔护理一天两次,予患者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体表疱疹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疹处一天数次。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疹处引起皮肤破损。会阴、肛门处有疱疹者,便后使用柔软纸巾擦净后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擦一天数次。发热患者予卧床休息,多饮水,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监测体温。咳嗽、流涕者予适当休息,多饮温开水,注意保暖。
2.2.3.5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口腔及皮疹情况、用药反应等。积极询问、倾听患者主诉或家长代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本组病例中,有10例突发抽搐、9例突发呕吐、7例突发肢体抖动,经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因手足口病患者年龄愈小,重症发生率愈高,因此,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是重要的护理过程。
2.2.3.6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手足口病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如果不能用科学知识武装群众、不能指导群众改变不健康行为,那么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后来的控制效果。同时,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手足口病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丛性,遵从医嘱、主动配合治疗[3]。患者入院后发放并讲释我县疾控中心编制的手足口病防治手册,确保患者及家属掌握消毒隔离方法及一般生活护理方法。出院患者嘱其适当休息,避免接触手足口病人,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保持手口卫生,严防病从口入,如有不适或异常及时就诊。
3 小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护理人员在手足口病的预防、教育、治疗护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3]。我国已在2008年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加以管理,多年来防治任务艰巨,因此,加深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加强对手足口病的护理意义重大、任务明确。我院采用的护理方法规范、有效,对本类疾病的护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S].2011-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S].2009-6-4
[3] 赵巧云,高晓翠.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相关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的意义.[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36-1537
作者简介:
1 一般资料
患儿年龄最小8个月, 最大7岁, 平均2.6岁, 男36例, 女32例, 发热49例, 其中37.5~38.5℃31例, 38.5℃以上18例, 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溃疡者69例, WBC升高31例。
2 管理方法
2.1 明确职责
迅速成立了手足口病护理管理领导小组, 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 护理部主任担任副组长, 科护士长、护±长为成员。明确职责, 制订手足口病护理工作方案。
2.2 统配资源
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统一调配护理人员, 抽调职业道德好、技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的护士到手足口病病区工作。及时修订岗位职责及各班工作程序, 并组织学习, 使护理人员尽快熟悉环境及工作流程, 确保治疗护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2.3 规范流程
建立预检分诊工作流程, 由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护士对患儿进行分诊, 并引导就诊患儿快速到达手足口病门诊, 对于需住院治疗的患儿, 由门诊导医护士引导到指定手足口病病房住院治疗。对于不需住院的患儿, 护士要并发放宣传册, 做好健康教育。嘱患儿在家休息治疗, 在家隔离, 按时口服药物, 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 宜吃清淡稀软的饮食。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防延误病情。
2.4 加强培训
护理部配合医院感控科对护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 主要是《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手足口病预检分诊流程、重症患儿转运流程、院感管理以及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发病季节、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症状、体征知识的强化培训。做到边工作边培训, 培训救治同步进行。要求人人熟练掌握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诊断标准、抢救知识和儿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 切实提高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3 加强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神经系统表现、电解质及血气变化。如患儿出现高热、精神差、频繁呕吐、抽搐、呼吸急促、心率明显增快、肢体抖动或无力等早期重症征象时, 要及时报告医师, 转入重症病房, 及时给予加强治疗护理。
3.2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 被褥要清洁干燥, 衣着要舒适柔软, 勤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及水疱。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要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每天清洗臀部, 婴幼儿慎用尿不湿, 可选择柔软舒适的棉织品尿布, 手足部疱疹未破溃时可外涂0.25%炉甘石洗剂, 若手足部疱疹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继发感染。
3.3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在手足口病患儿管理中非常重要, 患儿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因此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 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用棉球蘸生理盐水, 轻轻地清洁口腔, 必要时可用维生素B2粉剂, 直接涂于患儿口腔糜烂部分或涂鱼肝油,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如出现严重的口腔疼痛或溃疡时, 可遵医嘱应用一些药物如金喉健、西瓜霜等;也可用华素片研成粉末, 用棉签蘸上敷于溃疡面, 消肿止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3.4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 食欲较差, 不愿进食。宜给患儿进食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摄入量不足时, 按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3.5 心理疏导
由于患者多是独生子女, 加上家长对手足口病缺乏了解, 恐惧感及心理压力极大。护士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 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科学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或家长解释该病的相关知识, 了解患儿的各种要求, 尽量给予满足, 以得到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3.6 消毒隔离
传染病消毒隔离是护理工作重点, 严格消毒、隔离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不仅保护患者, 同时保护医护人员, 这是切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1]。隔离病室内的护士应穿隔离衣, 戴口罩, 注意手卫生, 接触大小便和分泌物时带手套, 护理不同患儿前后要清洗双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不宜煮或浸泡的物品置臭氧仪下消毒, 呕吐物及粪便用1∶100的含氯消液混合1h后倒掉, 氧疗物品和呼吸机管道装入黄色塑料袋中送供应室行环氧乙烷消毒, 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 外贴特殊标签, 焚烧处理[2]。
参考文献
[1]黄会玲, 于会霞.手足口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2) :3313.
一、各环节主要防控措施
(一)行政部门
组织领导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向政府汇报疫情和工作情况,加强与综治办、教育、宣传、街道、社区等沟通,实行联防联控,打击无证幼儿园,强化露天厕所、粪便和污水等生石灰消毒措施的落实。
(二)疾控机构
1.制定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开展检查指导,业务培训和社会整体宣传,提出学校和托幼机构停班、停课建议。完成实验室月监测任务。
2.提出防控意见和建议。实行疫情日报告和周分析,密切衔接防控链条的各个环节,要通过对各个环节掌握的情况,通过督导检查发现的情况,组织专家及时、准确分析疫情和研判疫情发展趋势,站在全局角度,全面地向行政部门提出疫情防控的意见和建议。
3.流行病学调查。对聚集性、重症、死亡病例要立即开展现场调查处臵,对所有病例全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医院、托幼机构、学校及患者家庭开展技术指导。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要及时采取严格防控措施,增加督导频次,严防发
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卫生监督机构
1.对辖区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等开展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2.负责学校、托幼机构采取关停和解除措施,要履行工作手续。
(四)定点医院
1.首诊负责,就地治疗。基层医院发现的病例要直接转运到当地定点医院治疗,除重症病例外各地不得向市级定点医院转诊。
2.疫情报告。当天确诊的病例当天进行网络直报,晚间确诊的病例次日上午报告,为及时流调争取时间,缩短患者暴露过程。
3.病原学监测。对所有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进行采样送检。对托幼机构及学校符合聚集性发病的病例均应采样送检。正常情况下,每月至少采集5份病例便样送检。4.协助开展流调。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调,落实疾控中心流调过程中提出的防控措施。
5.通报出院信息。在患者出院当天及时将患者出院及相关信息通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再分解给基层医院开展随访管理。
6.明确诊断。对所有病例全部实行院内专家会诊,每个
确诊病例要有会诊记录,确诊病例必须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有关要求,既不漏诊,也要避免“过度”诊断。
7.实验室检测。定点医院要开展EV71型和Cox A16型血清学检测,用于辅助诊断,并早期发现可能引起重症病例的病毒类型。
8.管理传染病源。确诊病例要动员住院治疗,医院按照肠道传染病治疗原则进行管理。尽量避免门诊治疗,门诊治疗要实行专室管理。门诊和住院治疗患者,要根据不同病毒感染类型分室收治,严防交叉感染。
9.严防院内感染。门诊及病房严格落实《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医院感染科人员要深入相关科室对医护人员开展现场培训和指导,逐一查找并解决院感问题。
10.规范诊疗记录。门诊日志内容及项目填写齐全,出入院登记有详细家庭地址、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便于追踪患者。
11.开展健康教育。悬挂宣传板,发放宣传单。
(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管理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
(1)负责对居家治疗患儿开展随访,掌握患儿病情进展,发现异常立即送定点医院就诊,严防出现重症病例,严防与其他儿童接触。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
后1周。
(2)负责辖区出院患儿居家隔离的管理。管理时限为出院次日起1周。
2.开展健康教育。以家庭为单位或以学校和托幼机构为单位发放宣传单,留有发放记录,在乡镇、社区、村屯悬挂宣传标语,通过广播等开展宣传。
3.落实专车运送患儿到定点医院诊治。对运送车辆彻底消毒。
4.指导患家对厕所、粪便等进行消毒、掩埋处理。
(六)工作衔接流程
1.住院患者的管理。患者住院期间由医院负责看管,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2.出院患者的管理。定点医院在患儿出院当天尽快将患儿出院信息通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及时将患者信息分派到患者所在基层医院。
基层医务人员当天与患儿监护人取得联系,督促监护人落实疾控中心在对患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发放给监护人“隔离告知书”中提出的要求,每天到患者家中随访,落实居家隔离措施,每次随访后填写“手足口病病例居家医学观察记录表”,随访时限为患儿出院次日起连续1周。隔离期满后方可解除隔离,解除后由基层医院随访医生给予开据“解除隔离证明”,学校或托幼机构凭此证明方可同意患者
复托或复学。基层医院随访结束当天要将“手足口病病例居家医学观察记录表”报疾控中心审核、备案。
3.居家治疗患者的管理。基层医院接到信息后,管理上与出院患者的管理方法相同。随访时限为患者症状消失后1周。
4.随访效果评价。疾控中心对基层医院的随访效果实施监督检查,5.关停学校和托幼机构。符合关停班或关停园及学校要求时,疾控、监督双方派人同步到达关停学校或托幼机构执行业务指导和卫生监督。卫生监督所定期对关停期间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关停期满后,被关停单位要向市卫生监督所提交“小学、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复课申请”,同时递交“隔离告知书送达记录表”和“随访记录表”,经审核后,卫生监督所通知疾控中心同步到达关停单位,现场检查合议合格后,卫生监督所出据相关证明后方可复课。
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要将关停园或关停班的指导意见和执法文书报卫生局,再通报教育局。
6.密切接触者的随访。学校或托幼机构对市疾控中心通知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遇有不适症状,立即督促和指引患者家长到定点医院就诊。随访效果由疾控中心实施监督检查。
二、共性防控措施
一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防控措施要进一步细化,专业机构要上下沟通,各地在总体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再具体安排,各个环节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人,措施明确后关键在落实。
二要突出抓好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这三个疫情防控关键点,托幼机构易感人群密集,医疗机构交叉感染风险高,农村地区卫生环境差。
二要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要强化内部培训,提高专业队伍疫情处臵和卫生监督质量,疾控中心进一步强化对各级医疗单位和学校、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培训,医疗单位要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开展二步培训,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侧重培训内容,对托幼机构侧重培训《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各级医疗机构要对《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全员培训。
所有培训都要突出抓好培训质量,被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一个也不能少,确保培训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培训单位要针对性地制作培训考卷,培训后要进行考试,要让接受培训所有人员一一过关。
三要实行定点收治,严防交叉感染。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对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转送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诊断。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巡诊,用专车将发现的患者转运至当地定点医院,对不典型患儿,要收入留观隔离病房,一旦病情变化较快或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要及时转诊,没有车辆的单位转运工作由属地行政部门协调解决。除定点医院外,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单位不得收治。
各级医疗单位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有关要求,重点加强急诊留观室、输液室、手足口病病区和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管理。强化医务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卫生意识,医护人员要告知陪护人员防控知识和注意事项。接诊医生要规范接诊行为,要一患一洗手,工作服和口罩要认真消毒或销毁,严防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四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疾控机构牵头开展社会宣传,定点医院、学校、托幼机构负责本单位,基层医院家庭宣传。
五要强化督导检查,严肃追究责任。要成立联合督导组,持续、巡回开展检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要追踪整改落实。要强化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属地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对发现的问题督导组要及时向督导单位领导反馈,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手足口病疫情扩散的要依据中共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追究责任。
分析大邑县2007-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策略,为采取科学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和调查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0~5岁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4.33%,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时间,聚集性发病均出现在幼托机构。结论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是0~5岁以下儿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为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场所。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05-02卫生部决定将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大邑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对大邑县2007-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和预防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系统》中大邑县2007-2010年的订正后数据,以病例“现住地址浏览”和“发病日期”为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1.2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9-04-12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1.3统计方法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2007-2010年分别报告发病8、37、411、426例,发病率分别为1.6/10万、7.4/10万、82.2/10万、85.2/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872例,实验室诊断10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聚集性发病共21起236例,全部发生在县内的13所幼托机构。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2007-2010年全县2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前5位的乡(镇)为:晋原镇306例,王泗镇115例,安仁镇73例,新场镇65例,苏家镇37例。晋原镇病例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4.69%。
2.2.2时间分布2007年有8个月,2008年有2个月无病例报告,2009-2010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7-2010年的3~7月共报告发病621例,占总发病数的70.40%,2007-2010年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2.2.3职业分布882例手足口病中,散居儿童55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3.04%,为幼托儿童29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33.56%,为小学生30例(3.40%)。
2.2.4年龄分布 882例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6月龄至20岁之间,1岁以内67例(占7.60%),1岁247例(占28.00%),2岁以内277例(占31.41%),3岁149例(占16.89%),4岁45例(占5.10%),5岁47例(占5.33%),6岁21例(占2.38%),7岁7例(占2.79%),8岁以内4例(占0.45%),9岁4例(占0.45%),10岁13例(占1.47%),20岁1例(占0.11%),0~5岁832,占94.33%,5岁以上50例,占5.67%。
2.2.5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518例,占2007-2010年手足病总病例数的58.73%,女性病例数364例,占41.27%;男:女=1.42:1。
2.3卫生及通风条件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手足口病防治的技术要求, 县疾控中心组织专业技
术人员对2007-2010年发生的21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107例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出现聚集性病例的13所幼托机构,其中11所卫生条件较好,但教室、午睡室建筑布局或通风条件不好,有3所幼托机构幼儿午睡室幼儿居住密度过高,高达1.6~1.8人/m2,91%的住院病例的主管医生(监护人或幼托机构老师)反映患儿的个人卫生差、饮食、饮水习惯不好。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肠道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1981 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由于该病极为常见,多数患者又可以自愈,治疗方法简单,2004年以前,家长、医务人员等有关人员并没有对该病引起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内地部份省份出现手足口病暴发以及重症死亡病例的报道后〔1,2〕,医务人员和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度才越来越高。2007-06该县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疫情,但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和疾病防控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监测报告意识不强,再加之2008-05前国家还没有还没有将该病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2008-05-12汶川地震发生,该县为地震重灾区之一,医务人员、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抗震救灾,轻症病例可能没有发现和报告,这也可能是2007-2008年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水平(2年报告发病数只占总例数的5.1%)严重偏低以及与文献报道不一致的原因。2008-05-02,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该县手足口病防治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依法科学防治,防治工作力度加大,监测水平提高,2009-2010年报告发病率基本能反映真实发病和防治工作水平。
大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基本一致,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4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婴幼儿,男女发病没有明显的差异,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治主要和重点对象[3~10]。有文献报道显示,手足口病患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患者的粘膜疱疹液中含月大量病毒,接触这些排泄物、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械等均可传播本病〔7〕,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防治手足口病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使感染几率大大降低。预防性的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大邑县农业人口占62.77%,很多年轻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平时更注重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往往忽视或没有精力关注,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看护人健康知识缺乏,这也可能是手足口病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率高达63.03%)的主要原因,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3~10]。
2007-2010年该县托幼机构多次出现聚集性发病,通过对每起聚集性发病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虽然孩子、家长、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不良的问题仍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教室、寝室等幼儿活动休息场地居住的幼儿密度过高导致的通气不畅以及教室、寝室与其它建筑间距不够而导致通风不良、对流不畅也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因素。目前,不少地方的幼儿园的幼儿数量都超过了自身的接待能力,主办方提供的幼儿教室、寝室等活动休息场所面积就会出现折扣,幼儿活动休息空间不够;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的幼儿教室、寝室往往出现在改建(用)的老式(其它用途)房屋。幼儿活动休息场所空间不够,居住拥挤,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些幼儿园(学校)难免会反复出现手足口病的聚集性发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预防控制措施早就被很多专家概括为“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
风、晒衣被”十五个字,关键在落实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防治提示,以下两方面工作必须同步强化:一是强化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幼儿、家长(委托管理人)、医务人员、学校及幼儿园老师等相关人员年龄和职业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熟知相关预防预控制措施,相关各方配合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做好开办托幼机构卫生条件的审查许可和日常监管,重点评审和监管托幼机构幼儿教室、寝室(休息室、午睡室)的面积、开窗通风情况、居室密度、房屋布局是否符合托幼机构建筑要求等,以确保“多通风”措施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手足口病制度】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文档09-11
手足口病家长会07-01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11-30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要点12-01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06-15
天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预案07-04
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09-27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12-08
卫生院手足口病工作总结07-05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