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

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 篇1

学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简报

楠杆乡民族中心完小五(1)班---★---2017年5月25日

根据目前手足口病的流行形势,为落实上级领导部门的文件精神,我班开展了预防手足等传染病系列知识习。让学解手足口是一种轻传染病。口病可治、不可班还采取

口病的一的学生了病只度的手足防、可怕。我多种形式,图为班主任老师大力宣传手足口病的传染途经、症状特征以及预防方法。利用班上例会时间进行各种手足口病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特征,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张贴有关手足口病宣传资料给学生看。就目前的严峻形势,还向全班学生提出了防控要求以及回家向邻居、亲朋好友宣传作好有关“手足口病”的防控方法和措施。要求学生提高认识,认真学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加强室内的通风,要求学生做好每天的晨检、午检工作,如有发现马上告诉老师。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教育学生注意用餐卫生,特别是强调学生要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识记15字防病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通过学习让我班学生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做好各项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严格考勤制度,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制度,由我班任课教师每日检查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有缺勤者及时联系明确原因。学生有事或生病不来学校者必须向老师请假。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治疗。杜绝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等。

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 篇2

1 基础治疗

1.1 抗病毒药物

目前体外实验证实该类病毒对三唑氮核苷 (利巴韦林) 有效, 利巴韦林为鸟苷类似物, 其进入细胞后磷酸化为三唑氮核苷单磷酸, 能竞争性的抑制多种细胞酶, 阻断鸟苷单磷酸的合成, 因而抑制多种RNA、DNA病毒的复制, 从而达到抗病毒治疗目的。更昔洛韦 (丙氧鸟苷) 是继阿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主要作用是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 迅速被脱氧鸟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化合物, 然后被鸟苷激酶和磷酸甘油激酶等转化成活性形式的三磷酸化合物, 从而竞争性抑制脱氧鸟苷三磷酸酶与病毒DNA多聚酶结合, 抑制病毒DNA合成, 阻止DNA链延伸[2]。虽然体外实验提示肠道病毒对更昔洛韦无效, 但依据其结构及抗病毒机制, 多名学者在此方面进行研究及临床观察, 均认为该药对治疗手足口病有效。陈富明[3]将确诊为HFMD的13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后, 对照组给予炎琥宁加三氮唑核苷, 治疗组给予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 结果治疗组发热和口腔、手、足、肛周皮疹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显效率62.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8.0%, 且短期使用更昔洛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更昔洛韦能明显缩短患儿发热、口腔疼痛及手足口部皮疹消退时间。陈晓霞等[4]将120例HFMD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后, 治疗组联合应用更昔洛韦和病毒唑 (利巴韦林注射液) , 对照组1、对照组2分别单独使用更昔洛韦和病毒唑,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 (38/40) , 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的77.5% (31/40) 、67.5% (27/40) , 提示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FMD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单一抗病毒药物[5]。故联合抗病毒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抗病毒药物, 主要考虑与两者结构及其抗病毒的机制共同作用有关。

1.2 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在病毒感染治疗中应用丙种球蛋白 (IVIG) , 主要是针对病毒感染后可出现免疫功能紊乱, 从而导致严重的病毒血症。卫生部出版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中提出对于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可酌情使用IVIG, 总量2 g/kg, 分2~5 d给予;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2011年版) 提出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使用IVIG, 可按照1.0 g/ (kg·d) , 连续应用2 d, 故目前对于IVIG治疗HFMD的剂量仍无统一标准。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含针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中和抗体, 是重要的肠道病毒感染被动免疫手段, 其治疗涉及的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在内的多种肠道病毒, 对HFMD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杜淑珍[6]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IVIG (1 g/kg·d) 治疗42例重症HFMD患儿,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发热病程和临床治愈总病程均明显缩短、有效率明显提高, 分别为92.86%、69.05%, 认为应用大剂量IVIG静点能有效阻止HFMD病情向危重型进展。傅峥军等[7]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常规剂量的IVIG[400 mg/ (kg·d) ]治疗早期重症HFMD患儿30例, 结果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也明显提高, 分别为93.33%、69.23%。郝建华等[8]在比较不同剂量IVIG用于重症HFMD的治疗效果后, 认为小剂量[200 mg/ (kg·d) ]与大剂量[1 g/ (kg·d) ]的疗效相当, 在治愈率及发热、肢体抖动、神经系统病理征缓解时间、住院天数、脑电图等结果的比较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认为小剂量IVIG能在减少血源性疾病感染机会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 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诊治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其临床分期、表现及病情进展快慢等因素, 酌情使用不同剂量IVIG。

1.3 干扰素的应用

干扰素能阻断病毒感染、抑制病毒扩散, 并增强杀伤T细胞毒作用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临床上使用足量干扰素来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及改善预后。阳淑容[9]在对症治疗及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肌肉注射治疗, 结果发热、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即86.79%与64.15%。李巧俊[10]采用雾化吸入干扰素α-2b治疗HFMD患儿也获得满意效果, 且雾化吸入使用更方便、简单, 药物经雾化后变成高流量均匀颗粒喷出, 局部药物浓度明显提高, 其局部治疗效果优于肌肉注射的给药方式。手足口病患儿多合并有疱疹性咽峡炎, 应用干扰素雾化吸入, 可有效缓解口腔炎症, 且方法简便, 患儿更易于接受。

1.4 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在HFMD的治疗中取得较大进展, 很多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抗病毒口服液是依据中医泻火验方中“白虎汤”、“清瘟败毒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处方中主要成分为板蓝根、石膏、芦根、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区建坤[11]将HFMD患儿普通病例随机分组后, 对照组采用常规退热、对症治疗及利巴韦林喷雾剂, 治疗组加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疗组退热时间、手足皮疹的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较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抗病毒口服液能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痛苦、安全性高。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多重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青蒿、金银花、栀子。张宝林等[12]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重型HFMD患儿38例, 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包括IL-18、IL-10、TNF-α、Glu、WBC等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而且退热、皮疹、口腔溃疡消失、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提示热毒宁能明显提高重型HFMD患儿免疫功能、缩短病程。目前临床用于治疗HFMD并体现出较好疗效的中药制剂还有痰热清、喜炎平、炎琥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2 并发症的处理

2.1 脑炎、脑膜炎

研究显示2岁以下小儿免疫机能尚未成熟, 机体抗感染能力较弱, 发生HFMD后合并脑炎的风险更大。由于病毒感染后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脊液检查均提示为无菌性改变, 发生脑炎后, 均需给予积极的综合处理, 具体措施包括: (1) 控制颅内高压、缓解脑水肿, 在限制液体入量的同时, 给予甘露醇0.5~1 g/kg快速静脉滴注, 1次/4~6 h, 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或停用, 必要时可加用呋塞米、甘油果糖; (2) 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总量2 g/kg, 分2~5 d给予, 能有效阻止病情进行性加重, 并可明显改善预后; (3) 酌情给予激素治疗, 激素可采用甲基强的松龙1~2 mg/ (kg·d) 或地塞米松0.2~0.5 mg/ (kg·d) 或氢化可的松3~5 mg/ (kg·d) , 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或停用; (4) 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有合并细菌感染者, 可酌情加用抗菌药物治疗; (5) 其他对症处理措施包括镇静、止惊、降温及保护脑细胞等。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发挥降颅内压、缓解脑水肿、改善脑缺血缺氧、提高细胞耐缺氧能力及减轻神经细胞损害等多种作用;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可考虑加用醒脑静注射液, 能显著缩短退热时间、易惊缓解时间、神经系统体征转阴时间[13]。

2.2 心肌损害

Cox A16和EV71感染机体后病毒经血流侵入心肌细胞并繁殖, 破坏心肌细胞膜而直接损害心肌, 也可由病毒毒素作用引起心肌损害;研究发现EV71及Cox A16对不同器官具有侵犯特异性, Cox A16更容易引起心肌损害。有研究发现HFMD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查异常, 提示该病可合并心肌损害[14]。HFMD合并心肌损害的治疗以抗病毒、营养心肌为主, 同时结合对症支持综合处理。抗病毒仍主要选用利巴韦林或更昔洛韦, 营养心肌常选用维生素C、能量合剂、1, 6-二磷酸果糖、磷酸肌酸钠等。磷酸肌酸钠 (CP) 是肌酸和磷酸组成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在心肌代谢中, CP是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供能物质, 内源性CP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 其中90%左右分布于心肌中, 但内源性CP量极少, 故在心肌损伤中积极补充内源性CP是解决心肌能量供应的最根本问题[15]。米力农为非洋地黄及非儿茶酚胺类强心药, 其通过选择性抑制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III, 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 (CAMP) 改变细胞内外钙的转运, 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使充血性心衰的患者体循环血管阻力、肺循环血管阻力、肺动脉平均压和毛细血管楔压显著降低, 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每博指数增加, 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16]。韩鸣等[17]将确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共70例, 分成两组, 在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利巴韦林、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35例给予米力农治疗, 对照组35例采用西地兰、多巴胺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降低血压, 减慢心率、改善末梢循环总的有效率上, 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米力农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具有疗效显著、针对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手足口病患儿感染后可出现免疫功能紊乱, 因此在心肌损害治疗中调节免疫治疗亦很重要, 对于重症心肌炎患儿需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来抑制过度免疫反应, 缓解免疫损伤及细胞毒作用。

2.3 神经源性肺水肿

神经源性肺水肿是重症HFM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 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其病死率可高达60%~100%, 发病后的临床进展及表现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类似。其发病机制考虑为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 尤其是侵犯到脑干、脑脊髓等重要部位, 出现神经系统损伤, 机体发生过度应激, 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导致血液进入肺循环量骤然增加, 肺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高, 肺动脉压力升高。临床表现为呼吸、心率增快、肢端发凉、末梢循环不良, 血压增高, 出现粉红色、甚至是血性痰液[18]。治疗上主要以高PEEP呼吸机机械通气及大剂量甘露醇脱水降颅压、静脉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临床上, 确诊HFMD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 应立即静脉注射20%甘露醇, 同时给予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治疗, 根据患儿病情、肺部体征等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并可给予甲泼尼龙、米力农、丙种球蛋白、利巴韦林, 干扰素等药物综合治疗。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FMD患儿出现呼吸节律不整、逐渐减慢、肺泡有效通气低下等中枢性呼吸困难时, 应考虑合并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应及早给予气管插管, 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恰当的气管插管时机, 并避免反复或较长时间吸痰, 可避免加重肺出血及缺氧, 能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3 预防措施

由于目前对于HFMD仍无针对性疫苗来使用, 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减少或避免HFMD的发生至关重要。

3.1 控制传染源

患者与健康携带病毒者是HFMD的主要传染源;研究显示隐性受染者虽然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 健康的携带病毒儿童及症状轻微的患者均具有隐性的感染特点, 也是HFMD的主要传染源,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是发患者数的数十倍, 与人群接触后具有一定传染性, 而有效的隔离措施能使HFMD在疾病控制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及良好的效果。在每个HFMD患儿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员具有EV71的感染迹象, 而所有家庭成员中感染EV71的几率为52%, 成年人感染HFMD后可在同一家庭的内部成员中传染[19]。因此, 加强病原学及疫情的检测, 提高高危患者鉴别能力, 及时发现和管理好患者与健康携带病毒者, 处理好家庭内部患者, 对防止疾病蔓延扩散具有积极的意义。

3.2 切断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手、污染物等经口或呼吸道进行传播, 而且传染性强, 可在幼儿园、社区、学校等形成暴发性大流行。张巍等[20]收集了657份HFMD患儿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后发现重型FHMD患儿病原体均为EV71;吸吮手指、吸吮玩具、饭前不洗手、便后不洗手、挖鼻孔、揉眼睛等不良卫生习惯是HFMD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幼儿园、托儿机构对儿童日常用具、玩具、餐具和排泄物、粪便等及时清洗、消毒, 室内保持通风和良好换气, 加强对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将儿童带至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会。

3.3 疫苗的应用

目前针对HFMD主要感染病毒的疫苗正处于研究阶段, 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的疫苗研究主要是针对EV71型病毒。由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 (ABO联盟) 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共同进行的国家Ⅰ类新药“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的研究”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行临床实验研究, 成为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EV型灭活疫苗, 全球第1支HFMD灭活疫苗有望在国内率先使用。

3.4 加强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防治建议 篇3

1 主要表现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 病例定义

2.1 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2 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3 手足口病治疗

3.1 西医治疗: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3.2 中医治疗: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4 建议

4.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4.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5 小结

治疗手足口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大多数孩子都是轻症,在家治疗即可,严重的合并症则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患儿发热,体温低于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头部、腋窝、肘窝、腹股沟。如果体温超过 38.5℃,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另外可以采用中药药物治疗,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小儿热速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如果患儿能配合喝汤药,效果更好。患儿患病期间,要给他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果汁、牛奶、蔬菜等,如果患儿口腔疱疹破溃疼痛,则要注意进食流质、无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多喝水,局部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等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小结 篇4

近年来随着各种疫情的不断发生,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成为不断上升的趋势,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院对手足口病防治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院将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当做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强了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完善了防治方案,保障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二、报告及管理制度:积极做好“五早”报告制度,疫情实行网络直报制度,有专人负责疫情上报和收集,做好疫情分析,对疑似病例进行上级医院确诊处理;加强确诊病例管理,对确诊病例实行隔离观察治疗管理;对重症病例送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三、加强培训指导和健康教育:

1、利用乡村医生会议特对我镇乡村医生和我院医务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业务培训各1期。

2、积极组织人员,到我镇中心幼儿园做健康教育指导,对学前班儿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

3、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对我镇散发病例入村入户进行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个案对照调查,2013年1—11月共计调查6人。

四、加大了宣传力度、做好排查工作:

1、我院积极加大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利用发放宣传材料、宣传栏等方式进行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2000多份,3岁以下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2、于3月份组织乡村医生对我镇5岁以下儿童全部进行手足口病排查,共计排查859人,其中流动儿童12人,排查率100%。

3、1—11月卫生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共计进行了4次手足口病聚集病例调查,对相关儿童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及发放相关消毒药品。

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总结 篇5

自今年以来,手足口病呈流行趋势,根据市卫生局和*卫生局的要求,结合我单位和的实际,采取了积极的综合防控措施,目前,疫情比较平稳,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范围5岁以下儿童总数为人,3岁以下儿童总数为人。幼托机构共有所,在园儿童数为人。从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7日,共报告手足口病例,重症病人例,无死亡病例。今年报告手足口病例,目前住院病人0人,无危重和死亡病例。发病人群中以0-5岁儿童居多,总体呈散发状态。由于逐渐进入手足口病高发季节(5-7月份),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二、目前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了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了组织机构。调整充实了我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手足口病技术小组,设立体温检测点、专人预检分诊,专门的发热诊室,做好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好转诊和报告制度。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篇6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严重威胁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丙类传染病,四季散发,夏季高发。为了消除手足口病对儿童及家庭造成的危害,提高大家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检出率,我院于5月13日15:00,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由感管科科长万艳春授课,共有23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万科长围绕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临床症状、治疗及流行病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重点阐述了手足口病对儿童及家庭的危害,以及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万科长强调,手足口病的预防难度较大,传染源难以发现和控制,且儿童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多,因此难以有效阻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关键,发现病例后应及时报告、及时治疗。

会后,根据培训内容对与会人员进行了现场测试,共有22人参加测试,合格率100%,平均分98.9分,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海南垦区5岁以下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 (包括虽无本地常住户口但在本地居住0.5 a以上的家长, 虽有户口但今年离家0.5 a以上的家长除外) 。将海南垦区按照区域的分布, 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 儿童按照托幼儿童类和散居儿童类二层进行抽样, 托幼儿童类每个方位随机抽取2~3家幼儿园的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以同方位的散居儿童类按30%的比例随机抽取其家长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 876份, 以缺项<5%为有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2 806份, 有效率为97.57%, 其中男性1 569名, 女性1 195名, 性别项缺失42名。

1.2 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 统一指导语, 调查员由防疫专业人员及海南医学院2008级预防专业的学生组成。实施阶段托幼儿童类由幼儿园负责人协调及帮助, 以家长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散居儿童家长的调查通过上门调查或电话访谈方式完成。调查对象详细填写“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KAP调查表”[8],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手段、专业知识以及手足口病知识的来源与需求, 共计83个问题。其中关于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8个问题, 关于手足口病知识来源与需求10个问题, 对其余65个问题计算得分, 满分100分, 其中关于手足口病基础知识共10个问题, 满分15分;关于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共10个问题, 满分15分;关于手足口病预防手段共17个问题, 满分27分;关于手足口病专业知识共28个问题, 满分43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进行资料录入,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及格率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 806名儿童家长,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总体平均得分为 (68.05±13.44) 分, 以60分为及格分数, 总体及格率为79.2% (2 223/2 806) 。

2.2 不同人口特征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及格率比较

表1显示, 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年龄、工作及地区儿童家长组间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及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 汉族高于其他,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及格率最低, 30岁以下者及格率最低, 从事其他工作或南部地区家长及格率最低。

2.3 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防治知识得分是否及格为因变量 (1=及格, 0=不及格) , 以年龄 (1=20~29岁, 2=30~39岁, 3=4~49岁, 4=50岁以上) 、性别 (0=男, 1=女) 、民族 (0=汉族, 1=其他民族) 、文化程度 (1=文盲, 2=小学, 3=初中, 4=高中/中专, 5=大专, 6=大学及以上) 、个人月收入 (1=1 000元以下, 2=1 000~1 999元, 3=2000~2 999元, 4=3 000元以上) 、工作 (1=务农, 2=务工, 3=在编正式职工, 4=经商, 5=其他) , 地区 (1=东, 2=南, 3=西, 4=北, 5=中) 、孩子是否患过手足口病 (1=是, 0=否) 为自变量, 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backward wald法) , 结果表明,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孩子是否患手足口病及地区是影响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婴幼儿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总体及格率为79.2%, 高于山东省定陶县2009年调查结果[8], 这与近年手足口病在垦区发病较多, 社会及家长比较关注有关, 显示手足口病多途径、多方式健康教育卓有成效。进一步比较不同性别、民族、地区、年龄等的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及格率, 结果不同性别间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男性高于女性, 与郭振平等[9]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男性家长的知识面比女性家长要广。不同民族间比较, 汉族及格率高于其他民族。文化程度越高及格率也越高, 与杜慧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家长学历对防治儿童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影响, 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重视程度不同, 提示今后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制作一些通俗易懂便于掌握、记忆的宣传材料[7,11]。不同年龄儿童家长及格率不同, 20~29岁年龄组最低, 50岁以上年龄组相对较高, 与王利花[8]研究结果相反, 原因可能与现在学龄前儿童多由老人看管, 造成年轻父母不太关注手足口病的知识, 而看管小孩的老人更关注该病的知识有关。不同地区间总及格率不同, 中部地区及格率最高, 南部地区及格率最低, 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手足口病发病较多, 引起家长对手足口病关注度增高从而使其寻求更多的相关知识。

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 家长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孩子是否患过手足口病及地区是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孩子患过手足口病的家长其及格率更低, 也说明家长对手足口病的防病意识不高。

由于本病传播途径多, 且主要发生在儿童, 而家长在生活中与儿童接触最密切, 做好儿童的家庭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之一, 最重要的是提高家长的手足口病防病意识[12,13]。因此, 应根据儿童家长的特点, 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的效能, 形成立体的宣传作用, 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垦区5岁以下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为预防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 使用“儿童家长手足口病KAP调查表”对海南垦区5岁以下2 806名儿童家长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5岁以下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认知总体平均得分为 (68.05±13.44) 分, 总及格率为79.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家长间及格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 儿童家长年龄 (OR=1.215) 、性别 (OR=0.739) 、文化程度 (OR=1.457) 、孩子是否患过手足口病 (OR=0.576) 及地区是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P值均<0.05) 。结论 5岁以下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认知较高。应根据儿童家长的特点, 采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 最大程度地降低手足口病患病率。

宝宝小课堂之防治手足口病 篇8

★防治手足口病9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答: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肛门周围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答: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答: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答: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答: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答: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肛门周围)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1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症状轻者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答: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水不能将其灭活,但其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即可。

★手足口病的家庭预防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和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传播疾病。因此,做好手足口病的家庭预防是很重要的。家庭预防的要点是:

1.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宝宝洗手,不要让宝宝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家长接触宝宝前或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垃圾污物。

3.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及时清洗干净。

4.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宝宝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让居家治疗的患儿接触其他宝宝,父母要及时对宝宝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需住院,可居家治疗,要注意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防治手足口病点点滴滴

1.清淡饮食防止肠胃“疲劳”

夏秋季,孩子应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以免肠胃“疲劳”。这是因为,一旦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道病毒就会有机可乘,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以及清淡饮食。

手足口病患儿的饮食更应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清水煮面条、稀饭、粥、馒头、米饭、青菜等都不错。家长还要注意避免让孩子食用高蛋白食物、饮料、水果、油腻食物以及干硬、难消化食物。

2.儿童交换玩具也可能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儿科的常见病,玩具也可能是传播疾病的途径。病菌附着在玩具上有时可以存在很长时间,要用消毒液或高温消毒才可以杀灭。因此,儿童之间不宜过多交换玩具。

3.儿童和成人感染有不同

判断孩子是否患上手足口病关键要看体温,如果发热超过38℃而手足又有疱疹,就要到医院检查。成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多数是病毒携带者,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少有成年患者死亡。

4.成人回家要洗手漱口

肠道病毒感染99%属隐形感染,即患者没有临床表现,但体内带病毒,且可传染给他人。成人受感染后,一般不会发病,但可传播病毒,需防止和孩子发生交叉感染。家长在接触孩子的玩具、衣服、奶具、毛巾等前,务必要洗手。尤其是回家后,应先洗手、漱口,再去抱孩子。此外,除非体质虚寒者,成人也可饮用清热化湿的凉茶以防病。

5.识别手足口病,牢记三个“四”

四部位:主要侵犯手、足、口、臀。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红肿有针眼)、不像药物疹(红硬边缘清晰)、不像口腔内鹅口疮(如乳白色块)、不像水痘(薄皮、一兜水、亮晶晶)。

四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注意患儿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婴幼儿因口腔溃疡疼痛,多有流口水、拒绝进食、烦躁、无故哭闹等表现。

6.预防肠道病五步洗手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地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手足口病也不例外。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7.预防手足口病三字经

手足口,三联征;夏秋季,常见病。皮疱疹,口溃疡;3岁内,易患病。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措施 篇9

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21条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至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⑾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进入前洗手、消毒。

⑿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⒀教职工入上班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彻底洗手。

⒁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⒂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以免把病毒带入托幼机构。患儿痊愈2~3周后再上班、带课。

⒃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患儿每次大便要消毒。痊愈2~3周后入托。

⒄对缺课儿童,立即追查原因。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

⒅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⒆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消毒洗手后停课2~3周。并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⒇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病例分布于2个班以上)或出现一例重症、危重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采取停课2-3周措施。

沧源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篇10

工作开展情况

2010-2011年,针对我省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早、上升快、覆盖面广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通过联防联控、科学救治、加强督导等各种措施,保证了全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全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现将沧源县2010-2011年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及我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2010年,我市8个县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161例,无死亡病例,沧源县共报告5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占全市发病率的0.43%,在全市发病平均水平以下。

2011年,截止8月1日,我市8县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97例,无死亡病例,沧源县共报告4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占全市发病率的2.0%,在全市发病平均水平以下。

二、科学防控 落实措施1、2011年1-5月,我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0702例,死亡20例,重症655例。在手足口病疫情进入高发期时,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和流行,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向分管副县长、政协办、政府办、人大办、卫生局、教育局、和县直各

学校及各乡镇卫生院发放了沧源县疾病预警信息(沧疾控预警

【2011】2号),在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政府领导、防治结合、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合作,共享信息,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监测,科学评估,切实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与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了手足口病的流行和爆发。

2、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要求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爆发流行态势,提高预测、预警信息能力,科学防控,同时为教育部门提供防控决策和依据,并做好幼托机构、小学防控技术和现场技术指导工作。

3、建议各校点要做好晨检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发现有发热等症状的儿童及时送医院就诊,确保每一名发病儿童能在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救治。

三、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自我防病意识

采取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在宣传折页“沧源县健康指南”第八期中主要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并印制了10万余份将其全部发放到全县11个乡镇进行宣传。各医疗单位在显要位置开设了宣传栏,张贴《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等宣传挂图。同时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在县电视台公告栏目中滚动播出,积极宣传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积极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

四、制定预案 确保规范、及时、有序高效处置各类疫情 为完善传染病突发疫情与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程序,规范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的处置各种传染病突发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特制定了沧源佤族自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突发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为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五、做好药物储备坚决打好手足口病防控持久战

2009-2011年,在没有专项防控资金的支持下,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然坚持积极向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汇报疾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并争取消杀药品等物资,保证有优秀的医务人员和充足的物资能够投入到突发其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

六、下步工作

1、中心将结合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精神要求,狠抓各项手足口病规范、处置流程和具体措施的落实,严格落实各项制度,随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方案,建议特殊校点、村、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普及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加大督察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坚决打好手足口病防控持久战、坚决战。

2、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切实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制度,不误时机,争取主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为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沧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防治简报五班 篇11

关键词:小儿 手足口病 临床特点治疗【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55-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A 16)最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除了少数病例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外,一般病例预后良好。2011年1-2012年4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26例,回顾分析临床特点,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012年4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6例,男74例,女52例,年龄6个月~8岁,5岁以下96例。患儿表现为发热、哭闹、精神萎靡,厌食或少食,流涎流涕;患儿一般在出现皮疹前1~2天发热,患儿均可见手、足、口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内有浑浊液体,较水痘皮疹小,皮疹一般2天内出齐,3~4天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其中患儿出现口腔黏膜疹比较早,最初为红色斑丘疹,逐渐形成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主要位于舌咽、软硬腭、唇颊黏膜,手、足、臀部随之出现或斑丘疹或疱疹,一般会在1周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全部患儿均常规行心肌酶、X线胸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45例患儿心肌酶升高,72例患儿细胞轻度升高,13例患儿白细胞减少,9例患儿血小板轻度轻少,43例患儿胸片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8例大便常规潜血阳性(+),所有病例均未行病毒分离。

1.2 诊断标准。全部患儿均符合HFMD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口腔疱疹,出现在手足疱疹同时或先出现于手足部疱疹。一般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偶有高热;出现手足掌部疱疹,一般疱疹基底部红晕,少量病例疱疹发生在臀部。

1.3 治疗方法。入院后均给予利巴韦林静滴或口服,10~15mg/(kg·d),白细胞高者加抗生素,如头孢曲松50~80mg/(kg·d);高热不能进食者注意補充热量和电解质,口腔溃疡者局部应用西瓜霜喷剂,或蒙脱石散;手足部皮疹不用处理,心肌酶高者加二磷酸果糖;体温38.5℃以上者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也可给予赖氨匹林肌注或静注;有惊颤现象者予口服羚羊角口服液;并发脑炎者予以人血免疫球蛋白(1~2g/kg),临床重症表现缓解后即停用,并及时使用甘露醇静脉快速推注,每6小时1次,好转后减停。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儿手足心体表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无呕吐、恶心症状,生命体征正常;有效:患儿体表疱疹、丘疹或溃疡有所减少,体温正常,无咳嗽、恶心、呕吐症状,生命体征正常;无效:患儿的体征没有明显改善,体温较高,存在一定程度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生命体征不变或恶化、死亡等。

2 结果

本组患儿痊愈119例,好转7例,平均住院8~12d,无1例发展为重症或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出疹性传染病,1957年首先在新西兰发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呈逐渐增多趋势[2]。本病一般由柯萨奇A16病毒所致,也可由柯萨奇A5A10及肠道病毒71型引起,以夏秋季多见[3],本组发病季节较报道提前,且感染病原体为EV71多,占75%。本病多发于5岁以内儿童,其中3岁以内最多,占76.5%。本病主要传染源为患儿和健康带菌者,由于本病传播速度比较快主要由呼吸道、手、污染物经口传播,短时间内可能在学校,幼儿园及社会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大面积传播。尤其是幼儿园的儿童极易感染,所以要做好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根据临床特点、皮疹形态特征、发病对象及流行季节等可作出诊断,但需要与出疹性疾病如水痘、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手足口病的皮疹在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疱疹较水痘小而硬,呈离心性分布,口腔内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硬腭及齿龈,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多见于咽部及扁桃体。

手足口病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患儿入院后要严格检测生命体征,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血糖、凝血功能、血尿常规、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治疗过程中,当患儿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神经系统等症状以及体征时,需要检查进一步确诊是否合并脑炎;如果患儿出现高热、面色苍白、胸闷、心慌等症状,辅助检测心电图有T波及S-T段改变,或心肌酶升高,应考虑合并心肌损害,积极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严重感染的重症病例,需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效地抑制炎症的发生,避免严重并发症。

总之,预防本病应切断传播途径,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粪便等进行彻底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多喝水,勤洗手,多通风,吃熟食。在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提高监测敏感性,加强幼儿园预防保健工作,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同时加强病情报告,治疗及护理,及时上报,早期识别重症患儿,及时会诊,及时转至三级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救治,能尽早防治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吴艳.1359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1,7(3):259-261

[2]贾秋龙,赵治凤,侯良宝.手足口病186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98

上一篇: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下一篇: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实践调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