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文档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手足口病文档(精选8篇)

手足口病文档 篇1

3个附件--2013年版

湖南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湖南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医疗救治 方案

湖南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 临床救治建议

湖南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

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 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 交叉感染和污染

湖南省EV71感染医疗救治方案 诊断标准:同2010年版

诊疗原则:分级管理、分级诊疗 卫生院:普通病例 县级:留观住院病例

市级:早期重症病例、重症病例及危重症病例 省级:现场技术指导

转诊原则:会诊、联系、确保 湖南省EV71感染医疗救治方案 病例处置 普通观察病例 留观病例 住院病例

早期重症病例、重症病例及危重症病例 湖南省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建议解读 基本概念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型多见)引起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个别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经: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 手足口病诊断 临床表现 病原学 难点:

重症的早期发现

特别是无皮疹重症患儿的诊断 手足口病分期—5期

Ⅰ期:手足口病出疹期:发热、皮疹 Ⅱ期:神经系统受累 期 Ⅲ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Ⅳ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V期:恢复期 手足口病Ⅰ期 手足口病Ⅱ期—重 病程:多在1-5天

发热:持续高热反复高热 中枢损害表现:  CSF

MRI  头痛、呕吐、精神差  易激惹(惊跳)、嗜 睡、肢体无力、肌阵 挛、抽搐

 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手足口病Ⅲ期—重  病程:多在5d内  年龄:0-3岁

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 /min(按年龄);

 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龄,排除 体温升高或哭吵),出冷汗、四肢凉、皮肤花纹、血压升 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 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 异常 病例

男,3岁,发热疱疹3天,易惊肢体抖动1天,不咳,不呕,无抽搐

查体:T 39℃,R 30 次/分,心率120次/分,BP 120/90mmHg,精神差,四肢末梢凉,双肺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音可,四肢 肌张力稍高,腱反射稍活跃,无脑征 血糖:8.8 mmol/L WBC 17*10 9 手足口病IV期—危重

 病程: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 呼吸异常:呼吸急促或窘迫、呼吸减慢或节律异常,口唇紫 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  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 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手足口病IV期—危重 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发绀 粉红色泡沫痰 严重低氧血症 胸部X 线片见一侧或双 肺大片浸润影加重 循环衰竭

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

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 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中枢衰竭

昏迷,最终瞳孔对光反 射消失、呼吸心跳停止 重症手足口病辅助检查

 血象, 血糖, 电解质,CSF, 胸片, 核磁, 血气 ECG, ,EEG 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  病原学

 肠道病毒(EV71)特异性核酸检 测阳性

 分离出病毒

 IgM抗体检测阳性  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  抗体阴性转为阳性 手足口病V期(恢复期)

诊断要点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 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 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 经系统后遗症状 HFMD处理流程

 于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要按照传染病防治管理办 法的要求进行报告

 低热或无发热的手、足、口腔、肛周疱疹病例,可门诊治 疗,并告知患者或家属在病情发展时随诊

 3岁以下婴幼儿,中度以上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 疹,精神差,病程在4天以内应留观,留观期间密切观察 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 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 留观期间出现符合住院病例条件,立即住院治疗,48小时 内病情无进展者可解除留观 重点

留观标准的把握

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变的及时观察 

转诊标准的把握及注意事项 

出院标准的把握

生化: 

危重病例的抢救 早期识别

3岁以下婴幼儿,病程在4天内,注意交感神经亢进表现。出 现以下情况之一者,提示为重症病例:

 持续高热:体温(腋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 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呕吐、易 惊、频繁惊跳、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 /min(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 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龄,排除 体温升高或哭吵),出冷汗、四肢凉、皮肤花纹、血压升 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 因素;

 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血BNP:1500PM/ml 重症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  持续高热不退

 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  呼吸、心率增快

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 高血压或低血压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 高血糖

留观标准的把握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之一者应留观: 1.发热伴手足口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2.疱疹性咽颊炎,血常规WBC升高 3.精神差

向重症转变的观察

重症手足口病生命体征观察表

姓名-----住院号------床号-------节律 次数 节律 次数 签名 其他

(呕吐/,肌张力/,惊跳/,肌力,精神,神志 血压 心率 脉搏/ CRT/四肢 温度

呼吸 体温 时间 动态血糖、血气 住院病例

 具备以下之一者应住院: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凡符合住院病例条件者,应立即转诊定点医院。转PICU指针

 2期但进展迅速  3,4期

转诊标准的把握及注意事项

报告:向医院主管领导、防病专家报告病情; 专家确定转诊; 稳定病情;

转运救护车:必要的设备; 通信联络。

PICU处理:监护与管理  人员,设备  监测项目:

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每小时测量脉搏、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一次,计24小时出人水量(尤其是尿量)。

详细神经学检查(包括第6、7、9、10、11、12对脑神经,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应),小脑征候检查。

根据病情每1-8小时测定动脉血液气体分析、血糖一次。每天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动态复查胸片。每1-3天检 测肝肾功能、心肌酶一次。

在每日动态监测血气、血糖、血象的基础上,选择性 地实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波、脑脊液、脑电图、MRI 等检查项目。

及时送检病原学标本并确定病原。早期强化三大措施 降颅内压

 出现持续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时,限制入量,60ml-80ml/kg.d,给予以下脱水药物:(1)甘露醇:0.5g/(kg.次),每4~6小时一次,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严重颅高压或脑疝时 可加大剂量至1~2g/(kg.次),2~4h 1次;

(2)10%甘油果糖:0.5-1g/(kg.次),4-8h 1次,快速静脉滴 注;

(3)利尿剂:有心功能障碍或肺水肿者,宜首先应用速尿1-2mg/kg,进行评估后再使用其他脱水剂或其他救治措施(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

(4)人血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用法: 0.4g/(kg.次),常与利尿剂合用。早期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指征:

 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 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 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罗音;

 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渗出性病灶;

 血气分析异常:pH在7.25以下, PaCO2示过度换气或CO2 升高,PaO2降低,BE负值在10以上。 频繁抽搐或深部昏迷;

 面色苍白或紫绀,血压下降。早期气管插管调节参数

目标:维持PaO2在60-8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 压(PaCO2)在35-45 mmHg,控制肺水肿和肺出 血。

有肺水肿或肺出血者,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 入氧浓度60%-100%,PIP20-30 cmH2O(含 PEEP),PEEP6-12 cmH2O,f20-40 次/分,潮 气量6-8 ml/kg。呼吸机参数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 调高与降低,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善,可 每次增加PEEP 2cmH2O,一般不超过20cmH2O,注意同时调节PIP,确保潮气量稳定。早期气管插管--调节参数

仅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吸入氧浓度21%-40%,PIP 15-25cmH2O(含PEEP),PEEP 4-5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呼吸道管理:避免频繁、长时间吸痰造成 气道压力降低,且要保持气道通畅,防止 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早期气管插管--撤机指征

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咳嗽反射良 好;

氧合指数(OI=PaO2/FiO2×100)≥300mmHg,胸片好转; 意识状态好转; 循环稳定;

无其他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早期抗休克处理

按照脓毒性休克早期表现的六条标准,对 符合三条以上者及时扩充血容量,应用生 理盐水10-20 ml/kg快速静脉滴入,之后进 行评估。根据脑水肿、肺水肿的具体情况 边补边脱,决定再次快速静脉滴入和24小时 的需要量,及时纠正休克和改善循环。把握三项基本处理

及时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指征:第3期和第4期可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 治疗,第2期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氢 化可的松3-5 mg/(kg·d),地塞米松0.2-0.5 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停用

掌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指征

 精神萎靡、肢体抖动频繁;急性肢体麻痹;  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  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 次/分(按年龄)。 可按照1.0 g/(kg·d)(连续应用2天)应用。第4 期使用IVIG的疗效有限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 第3期血流动力学常是高动力高阻力,表现为皮肤花 纹、四肢发凉,但并非真正休克状态,以使用扩血管 药物为主。常用米力农注射液:负荷量50-75μg/kg,维持量0.25-0.75μg/(kg·min),一般使用不超过72 小时。

 血压高者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正常血压以上,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钠0.5-5μg/(kg·min),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 渐增加剂量,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

第4期:治疗同第3期。如血压下降,低于同 年龄正常下限,停用血管扩张剂,可使用 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可给予多巴胺(5-15 μg /kg·min)、多巴酚丁胺(2-20μg /kg·min)、肾上腺素(0.05-2μ 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5-2μg /kg·min)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应从低剂量 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 为佳。

注重对症支持治疗 降温。

镇静、止惊:可选择安定、苯巴比妥钠、水合氯 醛等。注意气道通畅或在气管插管后应用。如普 通镇静剂效果不好者,考虑给予咪哒唑仑或吗啡。若需要使用这类镇静药品时,须注意血压,若这 些药物会造成血压降低,则应该立即停用。

保护各器官功能:特别注意神经源性肺水肿、休 克和脑疝的处理。纠正内环境失衡。严密监测(动态评价)生命指征

 GCS评分、瞳孔、浅反射、CSF

监测通道的建立

末梢循环/毛细血管再充盈

动静脉留置 

胃管 

导尿管 有条件CVP、ABP监测

 白细胞计数、血糖/血气+ 电解质

脑损伤注意

 SPO2一定保持>93%  MBP一定保持>65mmHg 体位和镇静 体位与GER 抬高体位15~30度 头后仰15度

缓慢增加摄入量!镇静镇痛

 咪唑安定:负荷量:0.1~0.2mg/kg 维持量:2-4ug/kg/m  丙泊酚:0.3~0.4mg/kg.h  芬太尼:负荷量: 1~2ug/kg,维持量: 1~4ug/kg.h  吗啡:负荷量:0.1mg/kg 维持量:50ug/kg/h  维库溴氨:负荷量:0.1mg/kg 维持量:1-3ug/kg/m 气道开放、给氧

鼻导管、面罩、插管

湿化、翻身、拍背、吸痰!密切观察呼吸与气道分泌物

避免刺激注意按压腹部增压、吸痰等 刺激致颅压增高,脑疝发生 血糖处理

血糖大于10-15mmol/L需要降糖处理: 胰岛素用量:

正规胰岛素0.1-0.2单位/kg(皮下注射)一天1-2 次,需监测血糖(30min)

生理盐水10ml+正规胰岛素10个单位(泵入)0.1ml /kg /h 低血糖:

25%高糖(CV)/12.5%(PV)2ml/kg.次 积极降颅压  20%甘露醇 2~5ml/kg.次,Q4~6h  20%甘油果糖 2~5ml/kg.次,Q4~6h 糖皮质激素

速尿 1~2mg/kg.次

高通气低CO2:脑疝紧急,快速有效 液体疗法  60~80ml/kg.d 但初期常似有容量不足,可扩容试验第一天常有 入量大于出量

扩容液体:NS,血浆,白蛋白  Hb<7g,可考虑输血 降温处理

物理或化学降温,头温与血温 有条件者亚低温技术 体温保持在36度左右 胃肠道功能管理 胃管引流

胃酸抑制:西米替丁/法莫替丁/洛赛克 法莫替丁:0.6mg/kg/次 ivgttbid 洛赛克:0.6-0.9mg/kg /次 ivgttbid 有胃出血局部止血,盐水苏达洗胃 清肠:开塞露

尽早进食,呼吸机时慎重 止惊治疗

鲁米钠:首剂10~20mg/kg,4~6mg/kg.d 安定:0.5mg/kg/次

咪唑安定: 0.1~0.2mg/kg,0.03~0.3mg/kg.h 氯硝安定:0.05~0.1mg/kg.次 水合氯醛:0.5~1ml/kg.次 注意气道分泌物 护心药物

磷酸肌酸钠 :

婴儿:0.5+5%GS10ml iv drip q12h 年长儿:1.0+5%GS20ml 静脉滴注q12h 果糖二磷酸钠:剂量为100~200mg/(kg.d)大量维生素C、辅酶Q10、辅酶A、ATP等

出院标准

普通病例出院参考标准  病程超过7天;

 体温正常持续2-3天;  精神状态良好,活动能力 与发病前相近;

手足病损干燥或消退、口 咽病变好转,能进食;  并发症基本痊愈;

 辅助检查恢复正常或基本 正常。

重症病例的出院标准:  病程超过10天;

 体温正常持续2-3天;  精神状态良好;

 手足病损干燥或消退、口 咽病变好转,能进食;  严重并发症经救治已进入 恢复期;

手足口病文档 篇2

我院2009年5月~9月收治的手足口患儿350例, 年龄0~14周岁, 其中:0~2岁83人;2~5岁230人;5~7岁28人;7岁以上9人;重症1人。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 临床资料

多数患儿于手足口臀部可见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 周围有红晕, 水泡液体清亮, 有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屑等。还可见到手指、脚趾等处散布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疱疹, 同时在口腔内、牙龈、舌等处见破溃的水疱而形成的灰白色的小点或一层膜, 周围有红晕, 在膜下可见到点状或气状的糜烂面, 并伴有发热。重症者合并肺炎一例。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 设置肠道隔离标志, 实施肠道隔离措施[2]。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病室整洁卫生。紫外线定时消毒, 避免继发感染。加强床边隔离, 在护理不同的患儿前后, 均要清洗双手。患儿的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对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患儿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一般需隔离1周左右。

2.2 饮食护理

饮食要易消化, 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口腔糜烂, 在食用过热的食物时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 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温开水, 少食多餐。对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 要给予补液, 并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

2.3 口腔护理

要保持口腔清洁, 每次进食前后, 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低龄儿用生理盐水棉棒轻轻擦拭口腔。禁食患儿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3次, 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已有溃疡者可取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搽口腔患处, 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 可同时补充维生素C、B1、B2等。

2.4 皮肤护理

患儿衣着要宽大、柔软, 勤更换。床铺平整干燥,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修剪指甲, 必要时可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疱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 局部皮肤可涂抹1%龙胆紫或炉甘石洗剂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手足有疱疹应注意少接触水, 避免交叉感染。

2.5 发热护理

卧床休息, 多饮水。若体温超过38.5℃可给予降温处理, 如冰敷、温水擦浴或减少衣被。必要时根据医嘱可予口服布洛芬类退热药, 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

2.6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婴幼儿居多 (313人) , 该年龄段的患儿由于口腔内溃疡、疱疹疼痛及影响进食后饥饿等原因, 多哭闹不安、情绪及不稳定。护士应根据患儿的性格及年龄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 多陪伴患儿, 讲故事、做游戏, 要用温和的态度, 爱护体贴患儿, 取得患儿的信任,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哭闹, 争取配合治疗并保证休息与睡眠, 早日康复。

3 结果与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 (年龄<5岁) , 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 个别患儿还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以出疹、发热为特征, 潜伏期一般3~7天。护理上主要在于消毒隔离、积极防治并发症、防止疱疹溃破感染等。本组35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这说明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 积极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护理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 还能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并易于集中管理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保护易感人群。

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为手足口病的护理提供病历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0例手足口病病人给予消毒隔离、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手足口病的护理, 发现积极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结论护理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 还能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易于集中管理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保护易感人群, 进行正规治疗,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解析手足口病 篇3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小儿传染病,以口、手、足发出疱疹为主要特征,因此命名为手足口病。它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遭病毒引起,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宝宝,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本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一般4-5月开始,夏秋季为高峰期,一般病程在一周左右,属自限性疾病,一次感染获终身免疫。多发于2-5岁的宝宝,3岁以下宝宝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瘸:研读一番

手足口病发病时,常伴有发烧、头痛、鼻塞等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热度一般都不高,多在38℃以下,且持续时间较短,最短的半天,最长的不超过3天。其典型症状是患儿的口腔内舌头、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的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也会发生在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一般2-5天皮疹逐渐消退。部分患儿在口腔发生疱疹破溃后形成了小溃疡面,于足出现咽痛、流涎、拒食、哭闹不安等症状。

手足口病:看我怎么对付你

隔离治疗:因为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所以必须隔离治疗。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比较好,一般口服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3-7天后就能与它说“拜拜”了!

冰淇淋疗法:当口腔溃疡时,适当吃棒冰或冰淇淋可促使溃疡愈合,或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缓解口腔疼痛,还可喝冷开水,用冷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防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妈妈怎么做

饮食有讲究:发病期间,宝宝的饮食应清淡为主,禁食热、辣等有刺激的食物;妈妈可以给宝宝服维生素,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让宝宝喝足量的牛奶、水等饮料,多吃新鲜果蔬,但不要进食含酸性果汁饮品和固体食物。

衣着要清洁:妈妈要保持宝宝衣服清洁,避免皮肤感染。

环境要舒适:宝宝居住的房间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手足口病:危害真不小

手足口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炎、心肌炎等病症,后果严重,因此爸爸妈妈如发现宝宝有类似症状,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手足口病:防你没商量

妈妈必须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宝宝的玩具或其他用品;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爸爸妈妈尽量少让宝宝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手足口病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什么是手足口病,了解其危害性。

2.懂得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活动准备

手足口病症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图片并提问:

1.图片上有谁?他的头怎么了?

2.这个小朋友的手掌和脚掌有什么?

3.这个小朋友的口里有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

4.这种病叫什么病?教师小结什么是手足口病。

二、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性。

提问:“小朋友知道手足口病有什么危害性吗?”

三、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讨论:怎样才能预防手足口病?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游戏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⑶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2.学习儿歌:五步洗手歌

手足口病自查报告 篇5

根据烟卫应急函(2013)15号文关于开展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自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立即对我院的手足口病防控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诊疗与疫情报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在门诊大厅设立了预检分诊台,并有发热伴出疹患儿登记本,不留观发热,伴或不伴皮疹患儿,门诊日志登记项目齐全,传染病登记簿与传染病报告卡均按照规定填写;

二、强化人员培训:已对辖区卫生室及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疫情调查和防控知识培训、手足口病预检分诊流程、重症患儿转运流程、院感管理知识等。

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篇6

一、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牛玉奇(校长)

副组长:侯社民(书记)

组员:李社民(副校长)

杨志英(副教导)

张亚敏(卫生室负责人)

二、工作原则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

1、强化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

(1)及时印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宣传资料。

(2)在班主任例会上进行宣传。

(3)全校家长会上进行宣传教育。

(4)联合卫生室,通过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重视消毒隔离、严防病菌侵入。

(1)重视食堂卫生、食品卫生与餐具消毒,严防病从口入。厕所、洗手池放置必要的洗手消毒用品,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2)坚持对教室、教师办公室及专用教室等活动场所增加通风的时间和强度,教育师生注意劳逸结合、强身健体和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到人口密集度大,人流量集中和发生流行性疾病的地方去。

(3)医务室、隔离室应按规定时间消毒。

3、加强晨检(观察),及时排查隐患。

(1)疾病流行期间,学校要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全日观察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汇报,确保学生健康。

(2)要求各班班主任认真做好学生的晨检工作,每日情况及时上报卫生室,卫生老师于午时再上报教导处,分管教导汇总情况于14时前汇报教育局基教科。

(3)班主任为落实晨检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有发热伴手、足、口、口腔、肛周皮疹、疱疹性咽峡炎以及发热、精神差等症状者,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向卫生室报告,并通知其家长。

(4)一旦发现有疑似患者,根据迅速上报的要求,学校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对患儿所涉及的活动场所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并配合疾控中心做相关的消毒措施。

另外对近日缺勤学生作好调查工作,教育学生及其家长不到疾区,一旦发现疾情及时报告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和疾控中心。

(二)切实做好保障。

(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好防控工作。教导处要做好学生宣传教育工作,稳定学校教学秩序,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2)后勤要保障保证日常宣传教育用品与消毒卫生设施齐全与物资供应,保证应急期间的宣传,消毒器具与药物的供应,提供应急的交通车辆与人员,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3)卫生室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如有疑似患者及时安排就医,迅速转移病人所在班级或办公室的师生,并对病人所在班级或办公室进行全面消毒,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与疾控中心,要求其派人处置。严控外来人员进校。

三、预案启动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595例患儿中, 男380例, 女215例;年龄19d~13岁, 3岁以下425例, 占71.4%, 3岁以上170例, 占28.6%;临床表现以发热, 手、足、臀部皮肤见米粒大小的丘疹和疱疹、口腔疱疹为特征, 其中并发脑炎172例, 心肌炎11例, 肺水肿5例, 住院天数4~21d。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1) 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健康宣教, 让患儿特别是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让其意识到手足口病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既可防更可治, 以使其减轻心理恐慌; (2) 护理人员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 做治疗时采取鼓励表扬法, 与患儿尽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环境, 避免哭闹, 配合治疗。

2.2 加强消毒隔离

将患儿安排在同一病室, 病室空气流通, 温湿度要适宜, 采用自然通风, 每天上、下午通风2次, 每次30min, 夜间用肯格王动静两用消毒机空气消毒1h。重症患儿置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病区要有明显隔离标识, 限制家属及患儿出入, 固定家属陪护患儿, 限制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每一位患儿后, 要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 对于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1h后处理。接触患儿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要戴手套, 脱手套后洗手。患儿用过的体温计应浸泡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30min后, 用清水冲洗擦干备用。使用后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 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湿式清扫, 每天2次。病床及桌椅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每周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墙壁门窗1次。病室内拖把专用, 有明显标记, 使用后先用1 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再用清水涮干净, 然后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悬挂晾干备用。卫生间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2次。生活垃圾用双重黄色的医用垃圾袋捆扎好标明, 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患儿用过的奶具、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 浸泡或煮沸消毒, 不宜浸泡、煮沸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2.3 饮食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需要注意饮食营养, 给予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鸡蛋汤、鱼粥、菜粥等, 要保持营养均衡, 食物宜温凉, 禁止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高热患儿应多饮水,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以补充体内水分及维生素。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影响食欲者, 应耐心喂食, 给予其感兴趣的玩具或喜爱的动画片, 使其在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进食。对于哺乳期的婴儿, 可用小勺将牛奶慢慢喂到口内, 尽量让患儿多进食, 病重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以满足生长发育及疾病消耗的营养需要。对于进食少、拒食的患儿, 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2.4 皮肤黏膜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给予柔软、宽松衣裤, 每天用温水洗澡并更衣,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同时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给患儿洗澡时动作要轻柔, 勿反复擦洗疱疹部位的皮肤, 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或注射时应避开皮疹破溃处。足底疱疹较多的患儿勿使之过多走动, 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 婴儿避免穿纸尿裤, 使用消毒棉质尿布, 勤更换尿布, 随时清理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保持大便通畅, 可促进肠道病毒排除体外。患儿出现便秘、2d未排大便者, 可给予开塞露塞肛通便。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2~3次/d, 可起到干燥、收敛皮疹的作用, 皮疹破溃者, 局部可先用0.05%洗必泰或童肤康清洗, 然后涂尤静安软膏, 防止皮肤感染。

2.5 口腔黏膜护理

患儿常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 进而影响营养及疾病的康复, 因此应该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加强口腔护理。年长儿鼓励多喝水, 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口腔溃疡者, 可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擦洗后, 喷洒冰硼散、西瓜霜或思密达, 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喷药20~30min后方可进食, 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睡前再加喷1次药。

2.6 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手足口病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 小儿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嘱患儿多喝温开水、果汁和吃西瓜。对于体温在37.5~38.5℃的患儿, 给予头部冷敷、洗温水浴、冰袋等物理降温。如体温超过38.5℃, 可根据医嘱服用退热剂, 如泰诺、布洛芬混悬液或退热栓, 注意不要用激素类药退热, 以免皮疹扩散[2]。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防止患儿高热惊厥。

2.7 并发症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烦躁或嗜睡、惊厥等并发脑炎的症状;有无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并发心肌炎的症状;有无出现面色苍灰、大汗淋漓、呼吸减慢或不规则、呻吟、口唇发绀等并发肺水肿的症状, 若患儿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准备急救物品, 积极予以抢救。

3健康教育

本病为婴幼儿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强, 传播快。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 教会家长做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注意饮食调整。本病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 可因再次感染而发病, 应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家长和小孩特别要注意洗手, 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遮口鼻, 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加强锻炼,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小儿手足口病可防可治, 只要精心护理, 有效预防, 小儿手足口病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手足口病患病率逐年增高, 尤其以婴幼儿为主, 加强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护理与预防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本院595例手足口病病例的研究、总结, 可以看出对手足口病患儿从消毒隔离、饮食营养、皮肤黏膜、发热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录清, 董伟, 程铮.手足口病33例临床分析 (J)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 (4) :271-272.

“手足口病”的防治 篇8

一、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主要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儿童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刷、茶杯、玩具等引起感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二、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三、临床特征

开始先是发热,一般为38℃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表现。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肺水肿、脑炎等。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所以家长一定要留心,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

四、预防

上一篇:计划生育宣传口号下一篇:冀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