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共12篇)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1

2014年3月14日8:30AM,通过疫情网络信息系统审核发现**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4例,3月15-16日**县人民医院又报告该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3例。我中心应急办立即给领导汇报了疫情相关情况,中心领导马上向县卫生局报告了疫情。经研究:专家一致确认这是疫情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令疾控中心立即派遣流调专业人员赴疫情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疫情状况,落实防控措施。3月17日8:30AM,县CDC派遣唐清益、颜琳琳等5人分别前往县人民医院和寸石镇太上村疫情搜索疫情,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置。经调查3月9--15日寸石镇太上村陆续发生7例手足口病,他(她)们分别是伍恩泽、伍智杰、伍诗涵、伍嫣然、伍焱、伍孜然、刘佳铮,均为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其中伍智杰、伍诗涵是同胞兄妹,伍嫣然、伍孜然是同胞姊妹。所有7名患儿均居住在一个院落,属邻里关系,平时玩耍相当密切。流调人员赶到后,一边开展流调,一边指导患者家庭消毒。3月18日县流病科向市CDC流病科进行了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汇报,市CDC流病科科长王晖科长等专家组一行于当天上午立即赶到现场,进行了病例搜索和处置措施的落实。现将本次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寸石镇太上村属丘陵地貌,距**县城约22KM,距寸石镇卫生院院约5.0KM,有一条省级公路与该村相通,交通比较方便。全村总人口1380人,总户数为397户,共有14个村民小组。其中0-6岁儿童为107名,5岁以下儿童为98名。村内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人员约600余人。在家人员主要从事种田、种菜、养殖、建筑、运输等行业,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生活饮用水为本村自建集中供自来水。当地群众卫生习惯一般,院落拥挤,环境卫生较差,但平时无饮生水习惯。该村设村卫生室一所,从事村卫生室工作10余年,日常防保工作比较扎实,特别是预防接种工作深受群众欢迎。本次疫情发生前一周内该村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内设有小学一所,全校共有学生243人,其中学前班一个,就读学生38名;邻村**村有幼儿园一所(慧星幼儿园)园内共有幼托儿童70人;据该园负责人报告,该园今年以来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且幼儿园狠抓卫生和消毒工作,坚持每日一清扫,对课桌椅玩具每周消毒两次。

二、首发病例诊治经过

患者伍嫣然,女,2011年3月12日出生,户籍为**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其母伍密花代诉:患儿3月9日15pm许出现发热,咽喉不适,触摸额头有烫手感,当时未引高度重视,当晚病情加重,3月10日其母遂带小儿到本村卫生室就诊,经检测体温38.5℃,咽喉部及舌尖部有少许红色疱疹,手、足、臀部无异常,肺、支气管无明显异常,村医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给予双黄连、凯塞欣、炎虎宁等抗炎对症支持治疗,连续治疗二天,病情好转。3月11日晚其母发现患儿手掌、臀部出现白色小水泡,疑为“手足口病”。3月12日9:00AM其母带患儿到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门诊医师以“手足口病”将患儿收住院治疗。经检查:患者低热,手掌、足底、口腔上颚黏膜可见散在的斑丘疹及白色疱疹,周围炎性红晕,无破溃。唇无发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神经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体查:T38.0℃、R22次/分、p80次/分、Bp108/70mmHg,RtWBC7.35×109/L、RBC4.65×1012/L、HGB119.00g/L、NEUT%52.74%、LYMp%40.14%↑。医院给予:1.常规护理,清淡饮食;2.消化道隔离,3.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处方:5%G.S100ml、阿糖腺苷0.08g/ivgtt/Qd,5%G.S100ml、喜炎平75mg/ivgtt/Qd,5%G.S100ml、VitC1.0g、VitB6100mg/ivgtt/Qd。入院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3月16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腔内的疱疹全部吸收消褪,一般情况尚可。3月17日痊愈出院。

三、其他患者治疗经过

继患儿伍嫣然患病后,同院落的其他6名儿童陆续出现相似症状,相继到县人民医院就诊。经门诊医师检查均诊断为“疑似手足口病”而住院治疗。患儿一般情况均可,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口腔部位不同程度的斑丘疹与疱疹。住院治疗后,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治疗效果均很理想。所有患者从3月12日起陆续住院,到3月19日9:00AM均陆续痊愈出院。经调查其中有4名患者为同胞兄(姊)妹,伍智杰和伍诗涵为同胞兄妹,伍嫣然和伍孜然味同胞姊妹。其他三名患者均为邻居。

四、病例搜索

1、流调组对寸石镇卫生院院、**县人民医院近一周内的门诊登记,住院登记进行了全面检查,没有发现寸石镇太上村疑似“手足口病”病例;

2、对近一周内村卫生室的诊治情况进行询查,发现的疑似病例均已转诊;

3、对该村107名0-6岁儿童分别进行了入户调查和电话调查,没有发现新的“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五、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伍嫣然为该起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且发病前一周一直在家,无明显手足口病传染源接触史;

2、伍嫣然、伍孜然,伍智杰、伍诗涵为两对亲兄(姊)妹,一直同食宿;

3、刘佳铮,伍焱,伍恩泽为邻居,经常在一起玩耍,接触相当密切;

4、本院落其他儿童与他(她)们近一周接触密切的有:伍韩雪,女,5岁;伍轩,男,5岁;伍博凡,男,4岁;伍磊,男,2.5岁;但到3月18日为止还未出现疾病征兆,首发病例住院后所有密切接触者均进行了家庭隔离观察,督促家庭监护人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出诊等相关症状,立即送医院治疗。

5、疫情集中发生在寸石镇太上村8组,该村民组房屋较集中,儿童玩耍较密切,大部分儿童卫生习惯不好,根本没有手卫生习惯。

6、村民生活用水为自来水,饮用水基本是茶或凉开水,但水果清洗都是生水,从未消毒液清洗。

六、实验室采样与检测

**县人民医院分别对刘佳铮、伍焱、伍嫣然、伍孜然、伍恩泽、伍智杰、伍诗涵各采集了一份咽拭子标本,3月18日又对刘佳铮、伍孜然采集了肛拭子,共9份标本于3月19日送**市CDC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待出。

七、已采取的防控措施

1、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积极的住院隔离治疗,直至痊愈出院;

2、对患者居家日常生活用品、玩具、餐具和周围环境给予了彻底消毒,并发给每户84消毒液1瓶,督促各户自行消毒一周;

3、督促乡镇卫生院对患儿村卫生室治疗期间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医学观察,直到最后一例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度过最长潜伏期;

4、大力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在村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区域发放手足口病宣传资料100余份,教育儿童养成爱卫生的良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5、对寸石镇辖区内的幼儿园重点开展了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并指导老师对课桌椅进行消毒;

八、发病趋势估计

这起疫情7名患者已住院隔离治疗,其中5名已痊愈出院,2名病情趋于稳定,待痊愈出院。大部分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暂时没有出现新病例,估计本次暴发疫情出现续发病例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春季来临,逐渐进入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全县出现手足口病散发疫情不可避免,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九、今后工作计划

1、加强业务知识培训,组织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公卫办业务人员开展一次全面的手足口病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和诊断监测水平,提高转诊及时率;

2、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一次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活动,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提高及时就诊率;

3、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进一步加强疫情报告单位及疫情责任报告人的责任性;

4、及时开展疫情搜索和主动监测,开展疫情调查与处置,严防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和重症、死亡病例的出现。

5、建议政府加强爱卫运动,改水改厕,改善卫生状况,尽量从源头上防制肠道传染病。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2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一般情况

该园根据幼儿年龄由小至大分别设宝宝、豆豆、苗苗、红缨班4个阶段18个班级。现有登记入园幼儿620人, 教职员工100人。每班均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区域, 属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发病患儿隶属2个班级, 且位于不同楼层, 相距较远。3月20日首例患儿手心和口腔出现皮疹, 未及时就诊;至3月23日下午共发生手足口病患儿6例, 罹患率0.97%。

1.2 病例分布

①时间分布:3月20日发病1人, 21日3人, 22日1人, 23日1人;发病高峰为21日。②人群分布:6名患儿中豆豆班5人, 宝宝班1人;5名男孩, 1名女孩;5名为军人子女, 1人为地方人员子女。

2 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

发病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部份患儿有发热及腹泻症状。患儿咽拭子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肠道病毒阳性, 进一步检测分型为CoxA 16和EV71 2种病毒。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经对幼儿园采取闭园2周、彻底消毒, 对患儿隔离和对症治疗、对其所用物品消毒等措施, 并进行2周医学观察, 未再发生新发病例;所有患儿均痊愈, 疫情得到控制。

3 讨论与建议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发生范围广。主要侵犯对象为1~5岁年龄组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3], 人是唯一宿主,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2~7 d。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通过被污染的玩具及用品经口腔传播, 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此次手足口病暴发 疫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环境因素:幼儿园是幼儿集中生活的场所, 人群密度大, 相互接触的机会多, 故易引起交叉感染[4], 此次患者中有5名来自同一班级;②感染因素: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均可成为传染源, 且此病隐性感染率较高, 可能生活中接触了传染源造成感染;③气候因素:北京春季气温变化较大, 空气干燥, 易感染疾病;④躯体因素:患儿年龄小, 免疫力较低, 可能受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疫情发生后, 幼儿园立即采取了闭园2周的措施, 我队也立即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并对幼儿园进行了彻底消毒, 与患儿家长及时联系, 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由于疫情发生后报告及时和处置措施得力, 有效阻止了疫情的继续蔓延。

据国外资料报道, 手足口病有在人群中每隔二三年流行1次的规律[5]。由于该病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 迄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6], 因此, 鉴于目前各地手足口病疫情仍然严峻的形势, 为防止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再度发生, 提出以下建议:①严格落实传染病排查和疫情报告制度。幼儿园应继续做好晨检、午检工作, 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就诊, 要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本次疫情发生后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隔离消毒措施, 避免了病例数的增加及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就是有力的证明。②加强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管理。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工作, 严格落实消毒制度, 做好玩具、生活用品、餐具等消毒工作, 并确保消毒效果;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切实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③进一步加大卫生宣传力度。通过版报、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 使大家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 提高防病意识。④加大培训力度。对老师和卫生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有效发挥他们作为一线防病力量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

参考文献

[1]班弟, 陈莉, 张国明, 等.一起学校手足口病暴发的调查报告.疾病监测, 2006, 21 (6) :334-335.

[2]叶慧青.上海市松江区手足口病暴发的疫情分析.上海预防医学, 2004, 16 (10) :514-515.

[3]王晓华, 李文琳.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31 (4) :556-557.

[4]于雪静, 闰静, 王皓, 等.9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 (3) :369-373.

[5]葛瑞华.肥城市138例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医学动物防制, 2004, 20 (12) :746-747.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3

2012年5月13日15时,响水县双港镇老舍中心社区卫生院接到某村阳光幼儿园(以下简称该幼儿园)电话报告:“我幼儿园发现数名儿童手掌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接到报告后,双港镇老舍中心社区卫生院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该幼儿园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调查情况电话报告响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响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掌握了该幼儿园的发病情况,确定了引起此次疫情的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发展。本次疫情调查处置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该幼儿园位于响水县双港镇老舍中心社区某村八组12号,为大约600平方米的院落,园舍宽畅,通风良好。园内共设3个班级,在园儿童136名。未设置医务室。该园为半托制幼儿园,儿童多数来源于该幼儿园周围的几个距离较近的村。

二、核实诊断

1、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儿童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掌、脚掌、口腔粘膜等部位的红疹和水疱疹,少数臀部也有累及。

2、流行病学史:手足口病在我县近几年即有散在发生,部分儿童家长承认儿童发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外来史,并接触过同样病人。

3、主要诊断依据:《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初步诊断该病为手足口病,且初步判定本次疫情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三、流行特征

1、流行强度

自2012年5月5日起,该幼儿园儿童中陆续出现手掌、脚掌、臀部红疹或水疱疹及口腔粘膜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的病例,截止5月25日,累计报告7例,都为普通病例,罹患率5.15%(7/136*100%)。

2、疾病流行特征

2.1 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周某,男,3周岁,阳光幼儿园小班儿童。该儿童于5月5日出现手掌红疹、水疱疹症状,无发热,未引起幼儿园老师的重视,患儿继续上幼儿园;5月7日该患儿因同时伴有发热症状,被家长带出就医,未继续入园上学;5月7日和5月9日该小班又有2名儿童出现手掌红疹、水疱疹症状,引起了幼儿园老师的注意;5月13日上午,又发现2名上述同样症状的儿童,同时伴又发热,该幼儿园于5月13日15时将疫情上报,并要求家长把患儿带出就诊。截止5月25日共有7名儿童出现类似症状,都为普通病例,无重症病例。其中5月5日1名,5月7日1名, 5月9日1名,5月13日2名, 5月15日1名,5月18日1名。

2.2 人群分布

发病儿童分布在2个班级,具体分布为:小班6人、中班1人。性别分布:男性6例,女性1例。

2.3地区分布

7名发病儿童中,都为双港镇老舍中心社区本地儿童,散在分布于该幼儿园周围邻村。

四、病原学检测

5月14日对新发病例中具有典型症状的2名儿童进行咽拭子采样,送盐城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份标本均为肠道病毒阳性,进一步分型为肠道病毒71型(EV71)。

五、预防控制措施

1、立即报告疫情,由响水县疾病控制中心将疫情进行网络直报。要求所有患病儿童立即到响水县人民医院就诊,根据病情进行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对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做好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病情转重时,应立即前往县人民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要求患病儿童在治疗恢复期间不要参加集体活动,不串门,不进入公共场所。

2、要求幼儿园加强晨检、午检和缺课追因等工作。每天各班老师负责统计儿童中具有手足口病类似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儿童手足口病调查登记表》。每日上午将各班情况告知幼儿园园长,整理汇总后报陈家港镇卫生院;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双港镇老舍中心社区卫生院联系。

3、要求幼儿园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寝室空气流通。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并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用具、餐具等物品和活动场所的物体表面进行严格消毒。

4、利用有线电视、板报和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监护人以及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环境卫生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多休息,多饮白开水,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机体防病能力。

六、效果评价

经调查走访,患儿隔离治疗率、疫点内人群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率均达100%;疫点疫区消杀等卫生处理措施落实及时,疫区内主动查治发热、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粘膜疱疹病人;病人的咽拭子标本采集、送检规范。以上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及时落实以后,鉴于距离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已有16天,无新发病例,且所有病例均已痊愈,表明本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以结案。

七、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本次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暴露出一些问题,该园日常晨、午检工作不认真,流于形式,出现首发病例后,幼儿园没有将患病儿童进行隔离,传染源未得到及时控制,存在交叉感染现象;对儿童个人卫生监督不严,儿童洗手次数少,未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家长对手足口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二)建议

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治疗药物,为防止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的发生,提以下几点建议:

1、托幼机构和小学校要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和因病缺课随访工作,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送诊,切实做到“五早”,要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和排泻物进行消毒处理;

2、要加大宣传力度,对 5 岁以下儿童采取入户宣传,使家长树立正确的防病意识,由于儿童的自律性不强,家长的参与态度是决定防病成败的关键;

3、加强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管理,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消毒制度,做好玩具、生活用品、餐具消毒工作,并确保消毒效果,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的通风,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教会儿童“五步洗手法”等;

医院防治手足口病暴发应急预案 篇4

为做好预防手足口病暴发期间应急处置工作,使我院各应急处置小组在医院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调度下,能第一时间奔赴临床一线,按各自的职责,有步骤、有条理地实施处置工作,达到控制疫情发展、救治病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的目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防治手足口病暴发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我院的防治手足口病暴发应急处置工作在医院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加强对疾病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成立医院防治手足口病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下设4个应急处置职能小组。

(一)综合办公组 职 责:

1、组织救治手足口病暴发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各种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员调配、部门协调;

2、负责有关文件、上报信息、会议纪要的起草、审核、印发工作;

3、负责有关防治手足口病暴发应急处置工作文电的及时有效运转;

4、负责安排会议,保证各项工作正常、高效进行;

5、负责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编写防治手足口病暴发工作大事记;

6、协调并支持其他各组的工作,提供信息资料服务;

7、负责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并反馈信息;

8、督查各应急处理小组履行本职工作情况;

9、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医疗专家组 职 责:

1、负责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拟订临床工作方案;

2、负责落实手足口病临床诊疗规范、隔离防护措施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申请上级手足口病临床专家会诊,交流临床工作经验,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救治质量;

3、监督落实首诊负责制,进行对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诊断、隔离措施以及转运的指导;

4、一旦发现危重病人,迅速开展救治工作,以切实提高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5、组织培训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的技术力量;

6、协助、配合其他各组的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任务。(三)消杀、隔离、防控组 职 责:

1、进行对手足口病病例的隔离措施以及转运的指导;

2、严格落实消毒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协助、配合其他各组的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任务。

(四)后勤保障组 职 责:

1、为全院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物资、设备以及药品等支持保障;

2、负责安排落实应急工作所需的设备、物资、药品,协同有关机构制定设备、物资、药品保障计划和方案,并与有关部门联系对设备、物资、药品的使用管理进行采购和调配;

3、做好应急设备、物资、药品的管理监督工作,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

4、做好疫点隔离区的餐饮、物资、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5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提高我乡小学、幼儿园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全乡小学各校、园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减轻直至消除危害,保障全体教职工、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制定本方案。

(二)编制依据 本预案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广教办〔2009〕95号、广教办〔2009〕113号、广教办〔2009〕123号文件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三)运用范围 全乡小学、幼儿园。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宣传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管理与检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与卫生部门联系,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2、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校、幼儿园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实行分级管理,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工作。各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是本单位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3、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三、工作职责

(一)乡中心小学

乡中心小学成立卢村乡中心小学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工作领导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黄兴发

副组长:王晓光 刘峰

成员:陈以群 马良 曾庆安 任开智 龚传志 任开晖 胡良峰 汪忠彪 唐玉玲 周立新 胡连斌 唐汝义 林兴岳

乡中心小学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应急领导组负责启动本预案,具体职责为:

1、检查、汇总和收集学校预防手足口病疫情的信息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研究防治工作形势,提出防治手足口病疫情的对策,组织各校、园开展防控工作。

2、切实加强对各校、园预防手足口病疫情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指导、落实并督查各校、园防治手足口病疫情的具体措施落实情况。

3、定期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疫情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总结和推广预防手足口病疫情的经验和做法。

4、启动三线报告制,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组长立即向教育局、卫生局、乡政府报告,并配合做好送治、治疗工作。

(二)各校、园职责

成立由校长、园长负责的本单位手足口病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制订本单位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责任制,检查督促本单位各部门防控措施的落实。对现有的相关物质和设备配备情况进行一次清点,及时补充配备,并在乡中心小学和卫生部门指导下,认真落实好相关的防控措施。

3、按照“客观、科学、准确”的原则,强化健康教育工作。向学生及家长做好手足口病基本常识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维护校园稳定。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避免学校师生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普及科学防范知识。通过适当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流感、发烧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并及时让学校了解掌握情况。

4、建立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手足口病相似症状的学生,及时带领或通知家长带领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室外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免疫能力。

6、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持学校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洁卫生。对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图书室等重点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要落实专人负责宿舍、教室等重点场所的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流通。

7、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向乡中心小学防控手足口病疫情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四、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防控手足口病疫情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晨检、午检制度及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教职工的缺勤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及时了解病因,必要时采取进一步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和上报工作。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及时收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手足口病疫情报告

1、发现手足口病疫情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中心小学将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确保信息畅通。

2、严格执行学校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程序,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病例时,各校、园领导小组必须在第一时间向中心小学领导组报告,中心小学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向乡政府、县教育局报告。

3、各校、园和个人都不得隐瞒、迟报、谎报手足口病疫情,对有违反者将追究该校、园领导及当事人责任。

4、建立手足口病疫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权和义务向学校报告手足口病疫情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不履行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五、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响应

(一)、三级响应:学校未发现手足口病疫情(在全乡小学、幼儿园未发现手足口病疑似或确诊病例)。

1、启动“晨检”(由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在每日学生到校时及时开展)、“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校、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加强疫情防控报告。(每日晨检后由各校校长、园长统计后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乡中心小学校长室、本部由班主任统计后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当日行政值日,再由行政值日将全乡情况报告领导组)

2、学校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

3、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的管理、生活部的卫生管理及通风和消毒。

4、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家长信等形式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卫生教育和手足口病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活动。

(二)二级响应: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在学校内发现手足口病疑似或确诊病例,但传播链清晰,病例感染来源为学校外部手足口病确诊病例或其污染的环境,疾病危害尚不严重)。

1、立即启动“晨检”、“午检”(由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在每日午餐后及时开展)、“住校生夜检”(由生活指导完成,生活部负责人负责统计上报)、“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校、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防控报告。(每日各项检查后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乡中心小学当日行政值日,周六、周日直接报告组长)

2、配合卫生部门对疑似手足口病病例和与疑似手足口病病例多接触人群做好隔离、医学观察、送检等相关工作。

3、要做好对发热病人及高危人群的追踪管理工作。

4、及时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消毒工作。

5、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须的防护措施。

6、做好健康人群的宣教工作,保证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7、疫情严重时,中心小学将报请政府批准后,对出现病例的幼儿园实施全园停课7天(或7天以上)的措施。配合卫生部门加强放假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每日报告全园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8、各小学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9、如疫情传播风险较大,中心小学将报请政府批准,按照由班级到年级的原则采取临时停课措施。

10、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一级响应: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第一类情况,在学校一个班级内发现散发的感染来源不明的手足口病确诊病例,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

第二类情况,在学校内出现多起感染来源不明的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形成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流行趋势。学校局部疫情暴发,指在同一学校同一个年级两至三个班级,14天内,出现多个手足口病校内感染病例的确诊病例,且病例呈现明显的聚集性。

第三类情况,在学校内出现手足口病流行,疫情迅速在全校扩散,且有波及学校周边地区的趋势。学校流行,指在14天内,在同一学校不同年级或同一年级三个班级以上,出现多起手足口病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持续传播现象。

1.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2.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3.根据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学校采取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全乡小学临时停课或暂时关闭措施。

4、停课前,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流感样症状。停课后,学校检查、追踪、报告制度仍然继续进行

5、停课后,各校、园要全面掌控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6、复课前,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因手足口病暂时停课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后方可复学。

7、复课后,各校、园仍保持应急一级响应状态,直至通知解除应急响应。

8、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六、保障措施

乡中心小学和各校、园应适当安排经费预算用于手足口病疫情的宣传及防治工作,确保处理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七、责任追究

实行责任追究制,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手足口病疫情大面积爆发者,乡中心小学将报请教育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手足口病开题报告 篇6

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11年包头后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姓 名: 宋文龙

所在班级:08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科方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疗卫生方向)指导教师:韩丽红 所在系部:公共卫生学院 填表日期:2012年3月

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制

08级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方向)本科生开题报告

1.立题依据

1.1研究背景: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1.2意义:手足口病近年来在包头市暴发呈增长趋势,通过对2011年包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了解包头地区手足口病的疫情概况、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对包头市手足口病进行监测以便控制其流行趋势,同时掌握包头市手足口病的最新资料,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目的

分析2011年包头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包头市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手足口病的和降低死亡病例的发生。3.研究方法与内容 3.1 研究方法:通过对2011年包头市各个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的资料进行分析,掌握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和咽试纸诊断法,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3.2质量控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通过包头市各个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等正规渠道获得资料,录入资料准确无误。

3.3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疫情信息,并采用Excel等相关工具进行录入分析,采取统计学方法得出包头市手足口病发病主要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3.4可行性分析:研究资料来源于包头市各个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来源正规、科学、准确,并通过Excel和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能够正确的获得相关信息。

4.预期结果:通过对2011年包头市手足口病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采用统计学以及相关分析方法得出手足口病在包头市的时间、地区、人群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对包头市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相应的资料。

5.经费预算:本次调查预计要花费的费用有调查资料复印费和打印费、必要的交通费以及办公用品费等,共1000元。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7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整理龙岗区2005—2014年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纸质材料。龙岗区2005—2014年期间,发生在学校、幼儿园、早教中心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共121起,采取停课措施共18起。按照暴发初始报告病例数和初始波及班级数相同进行1∶1匹配,研究停课组和非停课组共24间托幼机构。

1.2 定义和标准

病例: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进行普通病例、重症病例的诊断。暴发: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停课及实施时间[1]:托幼机构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 d;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 d。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病例数、班级数、天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停课前疫情指标

采取停课措施之前,停课组共报告112人患病,暴露人数为1 178人,每起疫情初始报告发病人数5~7人,中位数为6人;初始波及班级数1~5个,中位数为3个;初始罹患率3.54%~28.00%,中位数为5.25%。非停课组共报告97人患病,暴露人数为1 109人,每起疫情初始报告发病人数为5~7人,中位数为6人;初始波及班级数1~5个,中位数为3个;初始罹患率3.78%~25.00%,中位数为5.96%。两组疫情初始报告病例数、初始波及班级数、初始罹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χ2值分别为0.00,0.00,-0.14,P值均>0.05)。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报后介入疫情处理,停课组停课措施介入时距离首例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10 d,中位数为5.50 d;非停课组控制措施介入时距离首例病例发病时间间隔0~10 d,中位数为4.00 d。停课组和非停课组的时间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P>0.05)。

2.2 停课后疫情指标

停课组采取停课措施后,停课组新增病例0~9例,中位数为2例;新增班级0~5个,中位数为0个;终末罹患率4.03%~37.50%,中位数为6.97%。非停课组采取其他控制措施后,新增病例0~7例,中位数为1例;新增班级0~4个,中位数为0.50个;终末罹患率4.07~18.43%,中位数为6.24%。

停课组停课至疫情结束时间间隔-3~12 d,中位数为5.50 d;非停课组控制措施介入至疫情结束时间间隔-2~14 d,中位数为4.00 d。两组疫情终末新增病例数、新增班级数、终末罹患率、两组不同措施介入至疫情结束时间间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χ2值分别为-0.92,-0.28,0.40,-0.41,P值均>0.05)。

3 讨论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暴发流行;护理;1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 A 组 16 型( CoxA16 )、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疙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手足口病分五期:第 1 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疙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疮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2 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第 3 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 4 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 5 期(恢复期)。〔1〕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4~8月为发病高峰期,每隔2~3年流行一次,患病人群以4~5岁以下小儿多见。在暴发流行期中,患儿急骤增加,护理工作量也随着增加,下面是暴发流行期间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2012年1~12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1542例, 4~6月份收治病人782例,占全年的51%。其中男902例,女640例,年龄最小5M,最大12岁。小于一岁101例,占6%;1~3岁874例,占57%;4~6岁378例,25%;大于6岁至小于12岁189例,占12%。发现2期(神经系统受累)手足口病11例,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病人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及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穿宽松棉质衣服,修剪指甲〔2〕。一岁以下婴幼儿,为防止抓破皮肤,可戴手袜。每日用温水沐浴。婴幼儿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膚干燥。保持床单清洁干躁,防止皮肤感染。皮疹未破溃者,每日给予涂炉甘石洗济,破溃的皮疹遵医嘱给予涂抗生素软膏。

2.2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温软无刺激流质、半流质,每日多饮温开水,饭后温水漱口或饮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清洁。口腔疱疹破溃或有口腔溃疡的患儿,会有流涎,疼痛哭闹,不肯进食等。当患儿疼痛哭闹时,使用玩具,看电视等分散患儿注意力。鼓励患儿进食,保证营养的供给。每日遵医嘱用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三次,西瓜霜喷雾剂喷雾。口腔护理或西瓜霜喷雾之后,半小时内不进食及潄口,以保证疗效。

2.3 消毒隔离:手足口病患儿单独安置或安置在同一病房。在住院期间,患儿尽量不外出,不串病房,以防传染给其它患儿。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及床头柜,每晚紫外线灯管消毒半小时。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用过的玩具,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2.4 病情观察:1期手足口病5~7天可治愈出院,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很快进入2期、3期手足口病,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可致病人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所以要特别注意观察患儿有无以下现象:(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肢体抖动等;(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等;(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等。。(4)持续高热不退,体温高于39°C,且退热效果不佳的患儿。及时发现病情,及时转诊治疗,病人死亡率、后遗症均降低。

2.5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水份充足,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维持水电角质平衡和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忌食辛辣干硬生冷的食物。

2.6 降温处理:体温在38.5°C以下的患儿,嘱病人多饮水,用温水擦浴、冰冻输液等物理降温。38.5°C以上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等。患儿降温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以免引起受凉感冒。

2.7 心理护理:对患儿及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手足口病又有死亡病例报告,所以患儿家长很紧张。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护理措施,让家长知道 1期手足口病是可以治愈的,重症手足口病及早发现,及时转诊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告知家长重症手足口病的观察要点,发现症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安抚患儿家属,不必过于紧张。对于年长的患儿,讲故事、看电视等尽量避免哭闹,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年龄小的患儿,家长经常拥抱、抚摸患儿,增加患儿的安全感,避免将焦虑等不良情绪传给患儿。

2.8 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家长接触患儿前后洗手;出院后不到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多晒太阳。出院回家后清洗家里的被褥玩具,晒干,避免再次接触感染。

参考文献:

[1] 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2011年版)

手足口病防治自查报告(初) 篇9

关于手足口病等夏季传染病防治工作自查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们医院作为淄博市一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始终坚持医院公益性,承担社会职能。每年,随着气温上升,手足口病,腹泻病等夏季传染病的容易发生,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便高度警惕,提高对各类传染病、尤其是夏季传染病的防治意识,紧紧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保持一致,掌握信息,接受培训,积极救治,有效防范。近一段时期,特别是进入5月份,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增加,医院作为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在加强对霍乱等夏季传染病监测同时,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完善组织

5月27日,医院组织公共卫生科、门诊部、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负责人和专家,在业务副院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省厅手足口病等夏季传染病的防控会议。29日和30日,又安排人参加省疾控中心手足口病培训班,及时掌握信息。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按照医院《关于调整霍乱腹泻病防治领导小组的决定》和《关于调整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的决定》要求,开展防治工作。医院配有手足口医疗救治专家组,同时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推荐儿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内科主任为市手足口病医疗专家组成员。

二、加强学习、注重培训

5月24日,医院组织有关医务人员在职工俱乐部举办呼吸机使用相关培训,重症医学科主任详细讲解了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及分类,机械通气对生理的影响及其使用适应证、禁忌证,临床使 1

用方法及调控,机械通气后的监护,机械通气并发症及其防治,机械通气撤离的指征和方法等内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呼吸机应用能力。

5月31日,医院在门诊6楼会议室,召开手足口病等夏季传染病防治会议即业务科室疫情管理员培训会议,会上传到了上级会议精神,通报了我省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上级要求,并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手足口病进行培训,强调了疫情监测上报流程和要求,同时要求疫情管理员回科室后自行培训并考核。

儿科、感染病科等重点科室在常规学习同时,注重学习了省立医院高教授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筛查和救治》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等内容,以指导诊疗。

三、强化基础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医院在西北角,成立感染性疾病科,独立楼层,独立成区,为方便病人就医,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与病房紧邻。为了使门诊和病房更加符合防护与院感要求,5月份,医院请齐鲁医院专家前来指导,对整个病区的房间布局和三区划分做了大幅度调整,在门诊,增加了肠道门诊和腹泻病人专用厕所,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和更衣室,同时,增加了独立的挂号建卡收费、独立的药房、检验室和放射服务,预计6月底改造完成。

儿科设置重症监护室,有负压吸引装置、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喉镜、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有儿童专用呼吸机1台,另备用1台,并有一支经验丰富配合默契的医护救治队伍,经常开展儿童呼吸机使用培训与演练。隔离病房核定床位4张,能够加床6张,现无住院手足口病患儿,病房卫生条件良好,隔离病房出口无医患混用现象。

建立手足口病门诊,规范隔离接诊。医院设有独立的手足口病门诊,配有灯箱,以有利于夜间病人就诊,安排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坐诊。

四、加强疫情监测、确保信息畅通

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做好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的筛查和鉴别,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有序开展工作。一旦发现可疑病例,按照个人、科室、医院三级负责的程序,尽快明确,然后由医院网络直报员上报,医院疫情网络运转正常。自5月份始,经努力,实现了法定传染病院内网络上报,即住院病人通过海泰住院电子病历系统,门诊病人通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实施电子版报告卡网络传输,这一工作的开展,即规范了内容,又提高了效率。医院备有咽拭子病毒试管,根据需要,随时采集送检,医院现与博山区疾控中心合作,开展每月送检5例手足口标本任务,并与市疾控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信息畅通。截止到6月13日,今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43例,无住院患儿,无重症病例。菌痢1例、感染性腹泻2例、布鲁氏菌病3例、AFP1例。

五、加强院感控制、提高防范能力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定期对科室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手足口病门诊及预检分诊处空气、地面及物体表面每日进行消毒2次。隔离病房保持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对患者可能接触的物体表面,使用过的病床、桌椅及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进行消毒。严格手卫生管理,在隔离病房出口、手足口病门诊接诊处、洗手池旁放置免洗手消毒液。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对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用双层包装

物进行包装,并及时密封,分类收集,专人运送致医院医疗垃圾暂存处,交由“临淄光华医疗垃圾处理厂”集中焚烧处理,交接记录完整。

六、预检分诊流程合理、询问分诊引导到位

严格执行门诊预检分诊工作制度,制定发热疱疹即手足口病预检分诊流程,分诊台旁配有流程图。分诊人员做好发热疱疹门诊病人询问病史、测体温,对疑似手足口患儿做好登记工作,并防护隔离,分诊台按规定每日进行常规消毒2次。发热疱疹病人由门诊导医服务人员引导至儿科手足口病门诊,并与儿科手足口病门诊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对到儿科和内科门诊的发热疱疹病人实行二次预检分诊,进行专人引导与防护。

七、在门诊分诊台和重点科室发放《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处方》;在门诊3楼大厅即儿童输液室门前,制作悬挂《手足口病防治常识》宣传栏;在淄博市第一医院网站“健康咨询”栏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和门诊病人防护意识,正确引导、科学防范。

夏邑县一起水痘暴发疫情的调查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定义

2011年3月1日以来, 夏邑县J镇X小学学生和老师, 以及H村、W村适龄儿童中, 出现弥散性丘疹与水疱疹者[1,2,3]。

1.2 病例搜索

根据病例定义, 在J镇X小学、J镇卫生院、H村和W村两个行政村, 以访谈、查阅学校缺课登记和医院门诊日志的形式, 询问门诊大夫、村医、小学老师、病例和病例邻居等人员, 搜索病例,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3 病例对照研究

将所有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作为病例组, 在有病例的班级内选取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学生作为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信息、流行病学接触史、免疫接种情况及洗手情况等, 对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进行筛选[1]。

1.4 数据分析

用EPIDATA 3.01建立数据库, 用EXCEL 2003进行三间分布描述性分析, 用EPIINFO2002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X小学位于J镇H村, 服务H村和W村2个行政村 (包含5个自然村) , 两村总人口23 00余人。全校教职员工12名, 学生217名, 分5个年级, 1个学前班;每年级均设1个班, 共6个班;无寄宿学生, 校内无食堂。共搜索到17例患者符合病例定义, 16例为在校学生, 1例为学龄前儿童。其中有12例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病例。

2.2 首发病例分析

搜索到的首发病例为H村学龄前儿童, 男, 4岁, 于4月15日发病, 后曾去X小学玩耍, 并与同村X小学学前班学生 (女, 6岁) 、二年级学生 (女, 10岁) 有接触, 后二人分别于4月30日和5月3日发病, 且均在一个潜伏期内。首发病例的姐姐为X小学二年级学生, 未发病。

2.3 时间分布

继首发病例4月15日发病后, X小学于4月30日-5月4日出现发病高峰, 于5月16日出现最后1例病例。

2.4年龄、性别及班级分布

学校16例水痘病例中, 经统计学检验各年龄组间、性别间罹患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5) 。发病年级中, 各年级间、不同年级两两间进行比较, 罹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一年级发病数最多, 为7例, 占全校病例总数的43.75%。 (表1)

2.5 临床表现

17例病例中, 出疹和皮疹处瘙痒占100.00%;出疹部位以胸腹部居多, 占82.35%。

2.6 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表明, 与水痘病例共同玩耍和临近居住是此次暴发的危险因素;而饭前便后和玩耍后经常洗手, 是此次暴发的保护因素。 (表2、3)

2.7 免疫史及接种点设置情况

共调查适龄儿童145名, 仅有4名学生均于5月6日接种水痘疫苗, 对此次水痘暴发无保护作用。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和水痘既往病史。全县水痘疫苗接种点仅在县疾病控制中心设置, 乡镇卫生院均未开展水痘疫苗接种。

2.8 发病学生发病时间与离校时间分析

学校16例水痘病例中, 有6例病例在五一假期发病, 未上学;有5例病例于发病当日离校;有4例病例发病次日离校;有1例病例在停课后发病。

3 讨论

此次水痘暴发可能源于校外水痘病例接触感染。据调查, 因水痘为非法定报告传染病, 当地基层卫生机构对发现的水痘病例, 未全部进行网络直报;X小学未严格坚持每日晨检制度, 存在部分学生发病后继续上课的现象;部分家长对水痘疾病认识不足, 防病意识较差, 对患儿未能做到及时隔离, 致使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痘疫苗属二类疫苗, 价格较高, 故造成接种者较少, 致使学生免疫力整体低下;加之X小学水管较少, 学生洗手较为不便, 无助于学生个人防护, 以上原因共同造成此次水痘的暴发。

据报道[4], 10岁以上无水痘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儿童, 大多数已有血清抗体, 这可能是本次暴发病例均为6~10岁的儿童, 而无10岁以上儿童病例的原因, 这亦与何晓燕等[5]报道相似。此外, 性别间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陈观升等[6]报道相似。

经统计分析, 共同玩耍与临近居住为此次暴发的危险因素, 而饭前便后和玩耍后经常洗手, 是此次暴发的保护因素, 这与已知的水痘传播途径 (飞沫、直接接触和接触污染用具等) [2、3]符合。此次暴发病例中, 4例病例家庭中有兄弟姐妹, 但未发生家庭内感染。4名未发病儿童中, 3名在饭前便后和玩耍后洗手等级在经常以上, 1名饭前便后洗手等级为偶尔, 玩耍后洗手等级为总是, 符合经常洗手为此次暴发保护因素的推论。但其均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和水痘既往病史, 此次暴发未发病的原因, 还需进一步探讨。

4 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监测工作, 防止暴发疫情发生;乡镇卫生院 (村医) 发现水痘患者后, 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并告知患者家长有关预防处理措施;学校全年做好学生的晨检及缺课情况登记工作, 及早发现并报告疑似传染病情况;对学校和家长开展宣传教育,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卫生习惯, 切实减少水痘等传染病的发生。

关键词:水痘暴发,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征

参考文献

[1]Huilai Ma, R, Fontaine.Varicella outbreak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C].Beijing, China, 2004, 2006/55 (SUP01) :39-43.

[2]刘国华, 许汴利.急性与新发传染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52.

[3]冯子健.传染病控制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101-105.

[4]Boulianne N, Duval B, De Serres G, et al.Most ten-year-old children with negative or unknown histories of chickenpox are immune[J].Pediatr Infect Dis J, 2001, 20 (11) :1087-1088.

[5]何晓燕, 刘碧清, 李苑, 等.一起学校水痘暴发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 (11) :1344-1346.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情基本概况

大徐镇于7月14日在甲田弄村发现首例疟疾病例后, 邻近4个自然村又相继发生以本地居民为主的疟疾病例, 截止8月18日共发生9例。疫情发生后, 在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重视下, 象山县迅速启动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并积极采取了蚊虫防制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1.2 蚊虫防制措施

在省、市疾控中心指导下, 象山县疾控中心与大徐镇政府、村干部一起研究落实灭蚊措施。并成立灭蚊技术指导工作小组, 针对大徐镇疟疾疫点生态环境和地理地貌特点, 制定《象山县大徐镇疟疾疫点蚊虫防制方案》, 在6个疫点村和周边村, 开展以室内滞留喷洒为主的灭蚊工作, 同时开展环境治理, 清除无用水体, 消除蚊媒孳生地, 降低蚊密度。大徐镇镇政府牵头组织成立灭蚊消杀队, 科学、高效地开展蚊虫防制工作。

1.2.1 培训人员、规范灭蚊。

象山疾控中心在大徐镇政府会议室, 对大徐镇铁拾村 (由沙地、拾亩地、铁丈岙3个自然村组成) 、海口村、塔幢村、大一村、甲田弄村、康达公司30余名消杀人员进行灭蚊专题培训, 重点介绍滞留喷洒技术, 要求溴氰菊酯按1∶100倍稀释比例, 重点对村民房间和绿化带、树木、杂物间、牲畜棚、架空层等蚊虫孳生地滞留喷洒, 用量每平方米有效含量20mg, 每平方米用量为200~500ml, 根据墙面吸水量大小具体情况而定。详细讲解了蚊虫的习性、危害, 蚊虫杀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清除蚊虫孳生地的重要性, 用药安全和个人防护等注意事项。会后, 给每个消杀人员发放了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1.2.2 开展蚊密度和蚊幼孳生场所调查。

按方案对疫点村设点进行灭蚊前和灭蚊后密度调查, 并设立对照点, 掌握蚊密度动态变化, 观察灭蚊效果。进行治理前后对各种静止水体、有水的缸、罐、瓶、盆景、喷水、洼地、废弃轮胎、明沟、阴沟等蚊幼孳生场所调查, 消除蚊虫危害。

1.2.3 蚊媒防制:

对铁拾村 (由沙地、拾亩地、铁丈岙3个自然村组成) 、海口村、塔幢村、大一村、甲田弄村、康达公司6个疫点, 以及周边三角地村、大义村、大三村、下院村、汤家店村和范家山村6个防护带村开展灭蚊工作, 每村配备4~6名消杀人员, 分组消杀, 室内滞留喷洒采用杀虫乳剂 (氯氰菊酯) , 对阴沟、杂草、垃圾堆等外环境灭蚊均采用灭得优、10%奋斗呐悬浮剂等杀虫乳剂, 对积水容器投放灭蚊幼颗粒剂, 持续灭蚊。为加强灭蚊效果, 大徐镇政府随后又组织专业消杀队, 再次逐户滞留喷洒, 增加覆盖面。共出动消杀人员219人 (次) , 喷洒4 000余户, 16 619间房间进行了室内2~4次灭蚊, 总面积约46万m2。使用各类杀虫剂400余公斤, 其中使用10%奋斗呐悬浮剂 (由浙江省疾控中心提供) 60公斤, 5%飞彪杀虫乳油 (B型) 310公斤, 灭蚊幼颗粒剂 (5%飞彪杀虫颗粒剂) 80公斤, 在灭蚊过程中象山县疾控中心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在开展灭蚊工作的同时, 发动疫点村和周边村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治理环境, 除杂草、翻缸倒罐、清除积水, 晒水田等措施, 清除蚊虫孳生地。共晒水田86亩, 清理沟渠65条, 翻坛倒罐, 清理积水4 500余处。

2 结果

2.1 成蚊灭蚊效果评价

灭蚊前在大一村、甲田弄村、沙地村和海口村采用灯诱法进行蚊密度调查, 每村放诱蚊灯3只, 共12只, 捕蚊236只, 平均蚊密度19.67只/灯·夜, 采用人工法在沙地村和拾亩地村捕蚊85只, 平均蚊密度42.50只/人工·小时。蚊种类有三带喙库蚊, 淡色库蚊, 白纹伊蚊, 中华按蚊, 骚扰阿蚊, 其中中华按蚊占捕获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9.66% (灯诱法) , 29.76% (人工小时法) 。

灭蚊后在以上4个村, 采用相同方法进行蚊密度调查, 灯诱法平均蚊密度降为6.83只/灯·夜, 人工法平均蚊密度降为11.00只/人工·小时。灯诱法和人工法灭效分别为65.28%和74.12%。其中中华按蚊灭效分别为80.00% (灯诱法) , 48.00% (人工小时法) 。见表1、表2。

2.2 蚊幼孳生场所治理效果评价

灭蚊治理前, 在大一村、甲田弄村、海口村和沙地村调查缸、罐、瓶等蚊幼孳生场所393处, 阳性94处, 平均阳性率为23.98%, 灭蚊治理后在以上4个村调查蚊幼孳生场所256处, 阳性6处, 平均阳性率下降为2.56%, 灭效达89.32%, 见表3。

3 讨论

象山县本起疟疾突发疫情, 通过采取灭蚊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首例病人报告时间为7月14日, 最后1例病人报告时间为8月18日, 30日后无新病例发生。

此次疫情虽然被有效控制, 但因病人分散, 疫源地范围广, 给灭蚊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蚊媒传播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由于疟疾具有危害大、传播快、易反复之特点[1]。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结合每年春、夏、秋季灭蚊蝇的爱国卫生运动, 大力开展翻缸倒罐、清除积水为主的环境治理活动, 清除蚊虫孳生地, 巩固防制效果。加强卫生宣教, 对当地居民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要求做到家喻户晓, 提高群众蚊媒防制知识。加强蚊媒动态监测, 对蚊虫季节消长观察、常见的蚊虫构成比、中华按蚊消长密度等调查[2], 为制订蚊媒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科学防制、合理用药, 环境治理与灭蚊并重, 建立起防蚊灭蚊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念标, 龙黔清, 罗汤, 等.贵州从江县巨洞村连续两年疟疾暴发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8) :3629-3631.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浙江省某专科学校192个班级的学生7 734名, 其中男生5 792名, 女生1 942名;教职员工494名。

1.2 方法

用JZYX-100 遥控数码透视X 线机对全体学生进行结核病检查和体检, 教职员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体检 (包括胸片) , 同时进行结核病接触史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1∶2 000的PPD试验, 72 h后观察反应。测量结果以≤5 mm为阴性, ≥20 mm或<20 mm伴有水疱、坏死、淋巴管炎反应中任意1种为强阳性。可疑病人摄X 线胸片并做细菌学检查。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校位于杭州市高教园区, 生源以浙江本省为主。共有学生宿舍13幢, 每间宿舍25 m2, 住4~6人, 有独立卫生间, 卫生状况一般, 通风较差。

2.2 流行病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9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首发病例为该校数控2007级1班男生夏某, 2008年4月29日因“发热、咳嗽”2 d在校卫生所进行抗炎治疗, 疗效不佳。 2008年5月7日转某省级医院住院治疗, 诊断“左肺脓肿”, 抗炎治疗以左氧氟沙星为主, 症状好转, 于6月17日出院, 痰中未找到结核杆菌。2008年9月初该学生再次发热、咳嗽入住同一医院治疗, 多次查痰后找到结核杆菌, 诊断为“左肺结核、左肺脓肿”。开学后同寝室出现第2例病例, 对该班进行调查, 又发现2例结核病人, 即对全校师生进行调查, 发现其他5人患结核病, 都在2007级的不同班级, 2006和2008级没有病人。其中首发病例班级4人, 罹患率为9.76% (4/41) ;其他班级罹患率0.06%为 (5/7 69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0.17, P<0.01) 。

2.3 PPD试验结果

首发病例所在班级学生PPD试验强阳性率为43.9 % (18/41) , 其他班级为22.3% (71/31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87, P<0.01) 。

2.4 控制措施

(1) 隔离传染源, 积极治疗病人。对发现的所有肺结核病人根据《中国结核病控制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 迅速隔离并进行个案调查, 使用统一的2 HRZE/4 HR方案规范治疗, 督导服药和访视。严把患病学生返校就学关, 严格执行返校的4个指标:强化期治疗满2个月, 连续2次查痰阴性, 透视或胸片病灶稳定, 结核病归口诊治单位证明[1]; (2)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教室、寝室的通风、消毒, 指导学生暴晒被褥等; (3) 加强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跟踪随访。PPD试验强阳性者予以口服异烟肼药物预防, X线检查隔0.5 a 1次, 1 a未发病者以后的X线检查间隔与一般人相同; (4)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网络、广播、黑板报对全校师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3 讨论

调查显示, 造成本次结核暴发的主要原因有: (1) 综合性医院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延误使得传染源未能有效控制; (2) 学校人口密度大, 学生相互接触较为密切; (3) 学生寝室卫生状况差, 不注意通风; (4) 学生是特殊人群, 由于正值青春发育阶段, 免疫功能不稳定, 属于肺结核的高发人群[2]。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疫情的蔓延。但本次人群疫情, 患者人数不多, 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原因有: (1) 学校日常注重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学校每学年开学后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体检, 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此次结核病检查与学年体检结合进行, 既达到筛查的目的, 也有效避免了学生的恐慌。 (2) 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紧密, 疾病暴发后得到及时的指导,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 首发病例因住院和暑假与其他同学接触较少, 传播范围有限。 (4) 学校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日常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教育课程, 学生具有一定的防病知识。

结核病的传染源是排菌肺结核患者, 传染程度受排菌量、咳嗽症状和接触密切程度等因素影响[3]。结核病感染后潜伏期较长, 可从数周到终生, 受感染者一生中发病概率约为10%, 感染后前5月的近期发病约占50%以上[4]。因此, 早期发现和治疗传染源、避免感染是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点。根据结核病暴发的影响因素和传染源的特点, 对学校结核病防治提出如下建议: (1) 学校医务室对结核病要加强警惕, 在日常就诊中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员工, 应及时进行胸部X 线检查;对有家庭肺结核接触史和PPD 强阳性学生定期检查;对招收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临时工的体格检查需严格把关, 并加强卫生教育;对全校师生每学年进行健康体检, 争取肺结核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加强健康教育, 积极向教师和学生宣传结核病的预防知识, 提高防范意识。发病学生复学应由指定的结核病专业机构把关, 开具相应证明方可。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加强对辖区医院传染病报告的管理, 定期督导检查, 以防漏报;在收到学生结核病报告卡后, 应立即通知所在学校医务室, 督促学生进一步到结核病定点医院诊治, 同时开展个案调查, 争取早期发现其他肺结核病人。 (3) 卫生行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学校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建立以辖区为单位的医院、学校医务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 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预案, 以便有效防止结核病疫情的暴发。

关键词:结核, 肺,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参考文献

[1]杨石波.一起学校学生肺结核病爆发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6) :750.

[2]邢淑华, 刘玉清, 徐道康, 等.北京市35所高校结核病流行情况分析.中国防痨杂志, 1999, 21 (3) :129-131.

[3]迮文远, 主编.计划免疫学.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36.

上一篇:永不褪色的记忆作文下一篇:大学开学半分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