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亲情犯罪
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因琐事、感情、金钱等诸多原因而争吵不休、大打出手、相互残害,最后引发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件件充满血腥的亲情厮杀,令人触目惊心。在司法实践中,亲情犯罪主要指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夫妻之间和姻亲关系的直系亲属之间的犯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悲剧的发生,必然导致社会稳定体系发生紊乱,其危害性不可忽视。
血案频发
近日,安徽省泗县14岁少年弑母案开庭审理,由于被告人豆肖犯罪时未满16周岁,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被告人豆肖有期徒刑15年。被告人的父亲豆之雨接到法院的判决书后,认为判决过重,遂以法定监护人名义,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日前,省高院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依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以及情节、性质等确凿证据,作出终审裁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豆肖曾是泗县一中的一名优秀学生,被老师们看作是“大学苗子”。然而,这个少年在读高一时却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天天逃学去网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母对此火冒三丈,屡屡采取过激的高压行为阻止儿子上网。14岁的豆肖心生恨意,一天,他随手拿起一根电线,趁母亲不注意,猛地套在母亲的脖子上,狠劲一勒,要了母亲的命。杀人后,豆肖若无其事地去网吧上网。警察抓获他时,他十分镇定。归案后他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作案经过,既没有流泪,也没有伤心、后悔之意,反而说杀了母亲是一种解脱,让办案人员吃惊不已。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的加快,经济利益的纠葛增多、人们心理压力增大等原因,发生在亲属之间的亲情犯罪案件逐渐增多。尤其是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杀亲案”接连不断,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也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2011年4月上旬,上海发生一起“子弑母”案件,起因仅是留学生儿子汪某向母亲讨要学费发生口角,之后对母亲连刺9刀,致其身亡。
2011年5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发生一宗“地税局长灭门案”。制造这起地税分局局长周子雄一家4口包括他的妻子凌小云及儿子、女儿被杀死的“灭门惨案”的凶手凌小娟竟是被害人凌小云的亲妹妹。凶手凌小娟向警方供述:她杀死姐姐凌小云全家,原因是与其姐姐凌小云因经济利益及家庭琐事产生积怨,同时为了让其母亲能够继承凌小云的遗产而使自己也受益。
2011年9月4日,安徽省泗县城发生了一起不孝逆子“汽油烧母”恶性案件。当地警方调查,起因是逆子向母亲索取房产证做赌博抵押,其母不给,于是逆子对其下毒手。
2011年11月15日凌晨4点多,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龙江庭院B区7栋705房间,17岁的高中男生徐刚突然拿起家里的菜刀,疯狂地砍向刚从熟睡中醒来的亲生父母,致母亲死亡,父亲重伤。
2012年1月29日,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发生一起悲剧:一个七旬老汉因家庭琐事,与家人产生矛盾并滋生仇恨,亲手杀死老伴、儿子和儿媳。
2012年3月20日,海南省三亚市发生了震惊社会的灭门惨案。兄弟两人因为分房产问题产生了矛盾,弟弟一直怨恨哥哥,最终弟弟举起屠刀砍向哥哥一家5口。此案导致4人死亡1人重伤。
2012年5月11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新店乡新寨村发生一起悲剧。46岁的杨其高将亲生哥哥杨其聪一家三口杀害后服毒自杀。警方了解,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因琐事反目。
2012年7月底,安徽省砀山县供电局家属院内发生一起惨剧,16岁少年残忍掐死自己的生母。当地警方查明,惨案发生是孩子因为谈恋爱的事多次和母亲争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发人伦悲剧的亲情犯罪因素越来越复杂。据了解,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至2011年共受理故意杀人案件60起,其中因亲情犯罪引起的32例,占案件总数53.33%。可见,亲情犯罪已不容忽视。
追根溯源
一件件血案撕裂亲情,让人们不得不追问、思考悲剧发生的原因。
过度溺爱。一名多次采访安徽泗县弑母案的新闻界资深人士说,少年犯罪与家庭长期的溺爱教育有一定关联。从小到大,身为家中独生子女的豆肖,一直是家中的“小皇帝”,加上学习成绩又好,长期生活在甜蜜的赞扬声中,从未遇到过任何打击或挫折,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经不起“风雨”,更经不起“磨难”,一旦遇到挫折,无法满足个人愿望的时候,便会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泗县弑母案件中,母亲舐犊情深,但是说到底是一种畸形的爱,它逐渐让母亲和儿子都习惯了物质的给予和接受,而忽略了母子两代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长期在溺爱“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非常脆弱,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人情冷暖、人情世故等成长元素,导致孩子心理扭曲,而父母用畸形的爱换来变态的恨,结果自食恶果。
家庭暴力。不久前,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对近年来审理的27起发生在家庭间的命案进行调研,发现家庭暴力已成为亲情犯罪的最主要诱因。
“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受害者,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和报复情绪,当施暴者行为超出当事人心理承受能力时,这些平日的受害人有可能出于反抗和报复心理成为加害人。”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王瑞娟向媒体记者介绍说。
婚姻不和。来自沈阳市中级法院刑一庭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庭每年都会审理30起左右的亲情犯罪杀人案件,其中发生在夫妻之间的亲情犯罪比例较高。在这类案件中,因配偶有婚外情或怀疑对方有婚外情而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命案的占多数。
“这其中又能分出很多种情况,比如配偶一方有婚外情,夫妻关系处于破裂边缘,又不能理智地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为达到与第三者结婚的目的就伤害甚至杀害对方;也有相当部分案件因痛恨配偶不忠、不贞,矛盾激化,酿成悲剧。”辽宁省法院一位研究亲情犯罪的法官分析道。
除了发生在有矛盾的双方之间外,由于婚姻失败而引发的其他家庭成员间的犯罪也屡见不鲜。
四川省一位多年研究亲情犯罪的律师认为:从犯罪心理来看,亲情犯罪案件多为“激情”杀人。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受到伤害,大都为了家庭苦忍,容易形成较大的恶性心理积累,一旦超过忍耐的底线,行为人就可能丧失理智,在激情冲动中实施犯罪。这位律师称,从这个角度上说,学会善待亲人,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缺乏法律知识。安徽省枞阳县人民检察院在受理亲情犯罪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超过五分之四,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接近一半。他们有的是居住在偏远地区,有的是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很少接受法律教育。当与亲属之间发生矛盾时,往往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另外,亲情犯罪案件中的受害人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少年儿童。许多加害人对国家颁布的《刑法》《婚姻法》《老年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不知道。而受害人也多是法盲,面对暴力与侵害只是一味苦忍,实在忍受不了时则采取暴力手段报复对方,由受害人变成了犯罪嫌疑人。
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的负面影响。一位教育学家指出:在不考虑遗传因素的情况下,个体品格的差异来自于不同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是个体出生之后婴幼期、儿童期成长及人格塑型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从社会学角度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成员关系结构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独生子女核心家庭的关系结构是简单的,家庭成员之间只形成三种关系(夫妻、父子、母子)。对子女来说,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他们只有上下的代际关系而没有平行的血亲同辈关系。非独生子女如两孩家庭即四口之家的关系结构就不同了,家庭成员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形成六种关系:夫妻、父子女(两种)、母子女(两种)、子女之间,对子女来说,不仅有上下代际关系还有同代同辈关系。
事实上,固有的家庭关系结构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从上下关系来看,因为子女是“唯一”、是“中心”,祖、父母对孙子、孙女施予爱、亲情或期待,都更可能出现专家们所说的“溺爱”、过度关注、过高期望,更易强化自我中心意识以及易形成骄横、抗逆力弱等心理特征。从同辈关系来看,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只有与父辈和祖辈的交往,而没有兄弟姐妹同代人之间的平等互动,失去了在兄弟姐妹间“玩耍”中的合作、谦让、关爱、责任等品质的“机会”,而更易养成依赖的心理,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他人的同情心。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不能不说与这种固有缺陷的家庭关系结构有关,而时下发生的许多起亲情犯罪案件背后都存在着这种家庭结构固有缺陷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影子。
另外,从系列亲情犯罪的案件中,不难看出,大多数被告的家庭往往缺乏关爱、真诚和沟通,缺少平等和谐的气氛,家庭成员间个人私欲膨胀,注重自我利益,当家庭出现各种矛盾时,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此外,现代社会中人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出现偏差,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导致亲情犯罪案件数量上升的一个因素。
构筑防控堤坝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减少亲情犯罪,构筑防控堤坝,是一个严峻而迫切的社会任务。
净化社会环境。当前思想认识领域泥沙俱下,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低下,社会上一些凶杀、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泛滥成灾,这些“软暴力”对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侵害巨大,受网络里的凶杀暴力蛊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为数不少,尽快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纯洁的社会环境,是时代的要求。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已经开展很久了,现在新一轮的“六五”普法又开始进行,但“普法”效果如何?一位法律工作者说,多年来的“普法”宣传,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任务”,有的只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质并没有深入人心。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法制”课,但好多流于形式,常被“主课”占用,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已。这样,一些法盲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遇到复杂问题时,那些法盲仅凭一时感性冲动来处理事情,不计后果。因此,司法行政部门、宣传部门及学校等教育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在社会上深入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公民学法、懂法、用法。
建立心理干预和治疗机构。亲属间犯罪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实施犯罪前,大都经历了心理上的矛盾和反复比较权衡的过程,如果此时有专门的心理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那么有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因此,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建立心理干预和治疗机构,使那些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的人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遏制与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亲属间犯罪案件的发生。
综合治理。预防和有效遏制犯罪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位学者感叹说:“现代教育有两个高于一切的目标,一个是培养合格公民;另一个是培养心智和情感健全的人。眼下,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滔滔功利压迫下,这两个教育目标都是最失败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较高;子女心里承受力脆弱;以及人的情感心理需要,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现实矛盾冲突,这些都是引发悲剧的导火索。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教育非常重要。
预防和减少亲情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各级政府、司法、妇联、工会、民政、教育等部门,要大力组织开展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家庭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把学校、社区工作做实做细,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引导家庭成员之间及时有效地沟通,只有家庭这个细胞稳定了,社会才能和谐。(责编:卫红)
作者:柏立席
摘要:本文通过学生在大型仪器分析实验(离子色谱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阐明了大型仪器对本科生开放的同时也常常被忽略的实验环节:样品前处理。对于未经前处理的样品,在分析时给仪器带来故障该如何排除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大型仪器分析;样品前处理;故障排除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硬件支撑,在“211”、“985”等项目的实施中,高校的仪器设备资源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1],借助这些硬件条件很多高校对本科生纷纷开设了大型仪器分析实验课。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院与工程学院为例,近几年在给排水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综合实验I》中就安排了大型仪器分析实验“离子色普法分析自来水中的氯离子”、“TOC仪分析污水中的总有机碳”、“荧光分析法测定水中的镁”。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综合实验II》中涉及大型仪器分析实验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水中苯酚”、“气相色谱测定水体中VOC”等。这些大型仪器对本科的开放无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都有极大的好处。在本科教育要把理论和实验能力结合的目标下,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重要。从以往学生毕业后的反馈情况看,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单位的青睐,在职业发展上也更有优势[2]。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使用的大型仪器自动化程度和集成度高,很先进并且减少了实验误差,但这样学生对仪器的结构和原理以及实验样品分析的特殊性了解就不够深入,学生在实验中求知欲不强,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专业都开设了“环境监测实验”,其实验项目主要是以各项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为单元[3,4],实验项目多而全,如果学生掌握所有的实验,对将来工作是非常有益的。但现阶段大学的教学课时数有限,实验课时数更是紧张,很多时候学生课上的分析对象、方法及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预先指定的,只需按步操作就行。这样虽然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但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创造性的探索,因此学生不能对仪器分析过程的复杂性、样品前处理要求的特殊性、分析试样的选择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5]。
三、分析样品前处理的方法
需要经大型仪器分析的样品为什么一定要前处理[6]呢?一是为了去除样品中的微粒以免堵塞分析仪器的泵或管道,造成仪器的损坏;二是为了减少样品中的杂质干扰,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三是有利于浓缩样品中的微量组份,提高仪器的分析精度。
一般来讲,分析样品前处理占样品分析总工作量的76%[7],这是因为分析样品种类繁多,其组成、浓度、物理形态等均很繁杂。在本科“离子色谱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都选择模拟水样,样品成分单一,对于真实的污染水样前处理过程无法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实验教学环节重现让学生了解和处理,造成学生的错觉认识:只要是水样都可以直接进样到大型仪器分析,甚至出现了用蒸馏水配标准储备液的低级错误。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为蒸馏水人都可以饮用,用来配标准储备液当然不应该是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蒸馏水的获得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是将自来水煮沸气化后遇冷的循环水凝结制得,很明显自来水有何种离子,蒸馏水里就有何种离子,显然不能用它来配置任何标准溶液进行离子色谱分析,否则,还会造成仪器的损害,更谈不上准确分析样品。所以,在大型仪器分析实验课开始前,样品前处理技术应该用专门的学时给学生讲授,不要造成学生看似会操作大型仪器,而其实质的东西——大型仪器分析的精髓并不知晓,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真实的污染样品无从下手分析。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因素较多,如试剂的质量、纯度、用量、操作方法、实验条件等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即使是一些相当成熟的实验,也会因条件控制不当造成实验结果不理想[8]。在大型仪器分析实验中,样品前处理尤为重要,对于离子色谱分析样品前处理的方法有:高速离心(大于10000rpm)、过滤和超滤、选择性沉淀、萃取、索氏抽取、衍生反应、加速溶剂萃取、浓缩样品(液—固萃取/液—液萃取)等[9],本科实验教学采取最多的样品前处理方式有高速离心、过滤和超滤、萃取等。
过滤和超滤是离子色谱法分析中必不可缺少的步骤,其操作简单,可重复使用过滤装置或过滤膜,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在进样器的前端加上过滤头(见图1),图2为一次性滤头,图3为可重复使用滤头,其内装有无机(0.45μm)或有机(0.22μm)膜片,膜片可更换,可避免样品交叉污染。
固相萃取法是色谱分析中发展最快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之一,它是在液—液萃取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颇受欢迎的预富集及纯化样品的前处理技术,目前已广泛地用于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固相微萃取装置外型如一只微量进样器,由手柄(holder)和萃取头或纤维头(fiber)两部分构成,萃取头是一根1㎝长,涂有不同吸附剂的熔融纤维,接在不锈钢丝上,外套细不锈钢管(保护石英纤维不被折断),纤维头在钢管内可伸缩或进出,细不锈钢管可穿透橡胶或塑料垫片进行取样或进样。手柄用于安装或固定萃取头,可永远使用。它又可分为直接萃取和顶空萃取,膜保护萃取[10]。我们在做环境样品分析时也常常运用,比如水中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等有机物物质的分析[11];水果、蔬菜及食品中农药和除草剂残留分析等。
四、反思与改进
虽然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复杂的样品提纯便于大型仪器分析提高分析精度。但是在现实的本科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希望在有限的实验学时里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大型仪器的操作和分析,对于样品预处理方法都没有足够的重视,那就更谈不上拿出一定学时数让学生亲自动手处理复杂样品,掌握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学生最基本的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水样都能直接进入大型仪器(离子色谱仪)分析,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有酸雨、饮用水和大气飘尘的滤出液可以直接进样分析[12],对于地表水和废水样品、含有高浓度干扰基体的样品进样前都要预处理。
基本训练的不到位直接后果就是一些学生在独立操作仪器时不会想到样品前处理这桩事,拿到水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进仪器分析。比如污染水样没有经过滤膜过滤造成仪器的系统压力很高(一般超过2500Psi,对于Dionex DX-120),导致仪器报警无法使用。这有可能是污染物沉积在保护柱的滤片上或是某段管子有污染物堵塞造成的,在此情况下首先是停止进样,稍加大淋洗液的流速让淋洗液不断冲洗整个系统,一般冲洗时间要大于2小时。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就要考虑是否是恒流泵的单向阀堵塞,解决办法就是将单向阀取下放入乙醇或丙酮溶液中,在超声波清洗器中超声30分钟后用超纯水冲干净,重新按照原来的方向(注意不可装反,否则流动相不能通过)装上即可。如果还解决不了问题就要考虑是否是色谱柱堵塞,解决办法就是将色谱柱反接冲洗色谱柱。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故障,其根源是仪器分析的最基本训练欠缺或不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要想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能独当一面,我们现在的实验教学体系就要改进和完善,在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实验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熟悉、掌握和应用仪器以及掌握更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13],为他们将来服务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毕为民,王连之.构建多元化共享服务体系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100-102.
[2]刘招第,徐华杰,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5):86-88.
[3]王秀萍,彭小平,等.教学仪器设备的开放与有偿使用方案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8,(9):286-287.
[4]王秀萍,张方.“虚实”结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对本科实验教学的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5]黄忠臣.环境监测实验教材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26-128.
[6]范云场,朱岩.离子色谱分析中样品前处理技术[J].色谱,2007,(9):633-640.
[7]丁晓静,牟世芬.离子色谱的样品前处理技术[J].环境化学,2001,20(5):507-516.
[8]徐肖邢,喻丽珍.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研究,2006,12(4):4-6.
[9]叶明立,施青红,等.离子色谱样品预处理技术[J].现代科学仪器,2004,(2):94-97.
[10]魏黎明,李菊白,等.固相微萃取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4,12(32):1667-1672.
[11]吴景雄,陈梅芹,等.萃取技术在环境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05,2(21):10-13.
[12]Dionex公司DX-120离子色谱操作说明书[Z].
[13]周金池,王美娟.研究生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思路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138-141.
作者简介:王秀萍(1963-),女,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实验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大型仪器管理与分析。
作者:王秀萍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辱骂、殴打教师等侵犯教师人身权利的行为屡见不鲜,令人深思。究其原因,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人身权缺乏法律保护;教师权利的规定笼统模糊;侵权者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失衡,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未成年学生的侵权行为。因此,完善教育立法,明确教师的权利,给侵权者以适当的法律惩处并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對维护教师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树立教师权威,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人身权;未成年学生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人身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从人类步入文明时代起就已存在。历朝历代,尊师重教的观念无不提倡,圣贤君王莫不尊师,寻常百姓学子更是尊师如父,教师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美誉,为此便有程门立雪、曾子避席等感人事迹千古流传。时至今日,社会一遍遍呼唤尊重学生权利,给学生尊严,解放学生天性,整个社会过分强调学生的“弱势”地位,把目光几乎都聚焦在学生的安全上。然而,對学生严密、厚实的保护却使得学生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大胆妄为,尊师观念也日益淡薄。教育学生,是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不少教师却因为教育学生而给自己惹来麻烦。近年来,中小学生辱骂、殴打甚至杀害老师的案件屡见报端:2011年3月6日至9日,广东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塘湖中学,先后发生3起因学生上课违反课堂纪律被批评而动手打老师的事件[1]。2010年4月23日,广东汕尾陆丰市甲子一中,语文老师范炳因制止学生考场捣乱遭3个初一学生及校外帮凶围殴致左眼重伤,差点失明[2]。2008年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学生丁某将前去家访的31岁女老师潘伟仙骗到山上,将其推下悬崖,发现还没死,便用绳索把她勒死。[3]
这一幕幕让人愤懑、令人寒心的事实悲剧一再昭显,教师的人身安全正遭受来自未成年学生的威胁。实际上,上述案件的出现并非偶然,未成年学生侵犯老师人身安全的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给殴打、杀害教师的学生壮了胆?教师的安全该如何来保障?以下试从法律的视角寻找原因。
二、教师人身安全问题产生的法律原因
教师的人身安全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讲涉及到教师的人身权问题。教师的人身权是指教师的生命健康权、姓名和肖像权、名誉权、人格尊严权等人身权利。学生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辱骂、殴打甚至杀害教师。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偏偏“为父”的老师屡遭“为子”的学生侮辱、殴打,还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已经让教师對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到了历史的最低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张呢?除了家庭教育缺失、社会舆论施压之外,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教师人身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我国2007年6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對未成年人人身权等权利的保护做出了大量且明确的规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也對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给予了较多的保护。如《教师法》中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育法》的第四十二条规定:“對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受教育者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我国教育法律强调保护其权益是现代法治和教育精神的体现,其合理性毋庸置疑。但作为普通公民,更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的人身安全也不容忽视。纵观教育法律法规,涉及教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對其义务及法律责任的规定,而對其人身权保护的条文很少,基本是原则上的提倡,很不具体。如“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法》是国家为教师群体专门立的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然而,《教师法》中對保护教师人身权的规定也只有第三十五条:“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此宽泛的法律条文未能有效地保护教师的人身权,教师的安全受到威胁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教师法》中對教师指导评价权的规定太过笼统,使教师對权利难以明确把握。《教师法》出台后,教师维权应该更加便利,更加硬气。但由于《教师法》在内容上的规定过于笼统,不够细化,往往使教师在利用该法维权时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此规定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说明教师有权指导和评价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然而,此条规定的内容过于笼统,不够细化,没有加以解释说明,而且對学生学习不认真,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也没有涉及。面對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是否有权對其严格管教并给予一些处罚?这个问题一直是教师与学生或教师与家长之间矛盾冲突的争论点。教师认为,他(她)有权、有义务严格要求和管教学生,而学生或家长则视之为侵权或变相体罚。因此,争论的结果常常使教师们尴尬。这种法律不完善的状态,使得教师越来越“怕”管,学生越来越“敢”为。因为害怕“给小孩造成心理阴影”,“伤害小孩的自尊心”,“侵犯小孩的人身权”,教师不敢批评更不敢处罚学生;而一些学生则因有各种“保护伞”而有恃无恐,不听老师教诲,顶撞老师甚至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
再次,未成年学生侵犯教师人身权的行为缺乏相应的惩罚。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又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我国在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下,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不予刑事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这些规定为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宗旨。但是,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上“过度轻刑罚化”[4]的倾向。刑罚是国家创制的、對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剥夺,并且表现出国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为的否定评价。它具有惩罚性、威慑性及教育性。因此,它是预防犯罪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从法律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對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犯罪者自身的惩罚较轻或没有惩罚。这就使得刑罚的惩罚性、威慑性及教育性在未成年人身上失去了应有效力,未能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走高及犯罪年龄的低龄化。南京的《扬子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条消息:一个惯偷受审时语出惊人,说到16岁后就不再作案了。可见,法律不周全使得犯罪者钻了条文的空子。而上述法律對未成年人重保护、轻惩罚的事实,也是未成年学生殴打、杀害教师案件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又一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失衡。未成年人是公认的弱势群体,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對其进行特殊的保护。然而,我们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往往只是一味地鼓励未成年人用法律武器维权,而忽视了對其进行承担相应义务的教育,使得他们过多地重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在强调学生权益的保护伞下,一些学生变得越来越难管理,教师也因害怕侵犯他们的权益而顾虑重重。法制教育的失衡也纵容了未成年学生對教师人身权的侵害。
三、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教师人身权的思考
确保教师人身权,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需要完善各级法律条文,尤其强调要對教师的人身权实施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则需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
1 完善教师立法,使教师人身权的保障有法可依
有效保护教师人格和生命的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权益缺乏保障。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该完善并细化相关法律条款,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使教师的人身权真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民政府在2002年5月就曾做出《关于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决定》。针對该地区接连发生的侮辱、殴打教师的事件,区政府规定:谁對教师不规矩,政府就對谁不客气。这说明在维护教师尊严和合法权益方面已经引起了有关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但目前仍缺乏更具广泛性和权威性的明确而统一的具体规定。此外,国外的许多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2002年法国通过了一项新的法律规定:13岁以上的学生如果辱骂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可能受到诸如去社区劳动、打扫卫生,或是被学校开除等以前已有的惩罚以外,还可能被判处最高6个月的监禁。这项新的法律还规定,任何企图损害教师人格和尊严的语言、文字、图像、邮寄物品以及手势和威胁性姿态,都将受到法律制裁。由此可见,要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应有较强操作性的具体立法[5]。
2 法律应该承认并明确教师的惩戒权,以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师惩戒权”这一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惩戒行为。这种“有实无名”的状态使得很多教师在运用教师权威,教导学生时陷入茫然。因此,法律应该承认并明确教师的惩戒权。首先,惩戒不同于体罚。“‘惩罚’中,‘惩’即惩处、惩罚,是其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其目的。在教师的惩戒活动中,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6]惩戒是基于学生身份关系,为维护学校纪律与秩序,教师或学校對于违反这一义务的学生所采取的管教措施,旨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增强其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的责任感。而体罚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的暴力宣泄,是直接以被处罚学生身体为對象,使被处罚学生在肉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其次,惩戒权有其存在的依据。从教育需要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小学生处于认知早期,其是非感未完全形成,對行为缺乏判断力,對后果也欠考虑。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對他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为保障教育秩序的正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运用惩戒权,使学生意识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教育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定的惩戒有利于制止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此外,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角度来看,惩戒一直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方法。《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儒家教育思想亦强调“勤教严管”;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柳宗元集》卷三中有云:“为不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罚,则人惧而有惩焉。”也就是说,做了坏事要及时教育、处罚,儿童就有所警戒而谨慎改过。还有一些广泛流传的说法,如“不打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严师出高徒”等,都强调惩戒在教育和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惩戒与人性的教育是不相违背的,它是在维护人性基础上施行的教育手段。可见,惩戒的目的在于改过自新,不在于伤害。它其实是一种唤醒,是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教育惩戒是以爱为前提,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来完善自我。
因此,對于教师的惩戒权,国家应该明确将其内涵外延、性质、法律地位、行使范围、惩戒权和体罚的认定、惩戒权的监督、惩戒权的追究形式等写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中,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关于这一点,各国教师惩戒学生的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美国有23个州允许“体罚”学生。美国法律规定,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可對学生实施体罚,但其原则是教师要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其实施的细则在州教育法中有具体的规定。韩国的《面向21世纪韩国教育法》中也明确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惩戒学生。此外,英国的《2006教育与督学法》(Education and Inspection Act 2006)也基于教师的立场新增了教师惩戒权的内容。此法律条款的制定,使教师和学校在教导“问题学生”时有了明确的法定权力。此举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为教师权益保护加固了防线。
3 给侵权者自身以适当的法律惩罚,增强其自觉守法的责任意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反法律义务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虽然中小学生大多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他们具有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而且承担责任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所以未成年人违法也应该承担适当的责任。当一个人犯错误时,對过错方不去追究责任反而会是一种纵容。心理学原理表明,一个人做错了事若被轻易地放过,那么,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他将增大重复或加重犯错误的概率。随着未成年学生年龄的增长,法律规定的行为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责任教育也就愈显重要。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给学生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提供空间。
针對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其监护人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對受害人的权利维护和实现法律救济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同时由于缺乏對未成年加害人自身的惩戒,使得部分未成年人缺乏對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對自己行为的必要约束。因此,我国法律界人士建议,在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上,可仿效西方国家的做法,将原来单一的赔偿经济损失改为在赔偿经济损失外,还要由未成年加害人直接进行劳动赔偿或者提供社区服务。此举既可以改革单纯的“儿子违法老子买单”的局面,也可以使未成年人增强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意识,应该成为教育、惩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发展方向[6]。这告诉我们,处理未成年人侵害教师人身权时,经济赔偿和劳动服务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措施可并立而行。
4 全面加强师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权
一方面,要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内容,要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首先,要使青少年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知道这些行为的意义和法律后果,并依法做出相应的法律行为。其次,要使青少年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此,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全面的,让他们在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同时也履行自身的法律义务,遵纪守法。最后,通过长期有效的法制教育,促使青少年對法律的认同和信仰。当然,對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主动依法维权。在我国,任何公民,不问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地位及生理、心理状态如何,其生命健康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实际上,面對某些学生的暴力行为,教师常常因为“为人师表”、“大人不计小人过”、“爱护学生”等道德思想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选择忍气吞声。教师要爱护、尊重和包容学生,无可厚非,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上,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而纵容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勇敢地制止正在实施的侵权行为。而且,教师也应该主动寻求法律武器使自己的损失得到补偿。上述未成年入侵犯教师人身权现象的频频出现固然与法规的不完善有关,但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不强也是原因之一。教师受到学生伤害后,应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要认识到法律赋予教师的权益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依法维权既是教师的权利,能保证其生活和工作的有序进行;也是教师的义务,教师肩负育人重任。依法维权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身教,也是對未成年学生进行法制和人权观念的教育。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教师的尊严和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我们不断宣扬“尊师重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法治建设,增强法律法规對教师的支持和保护,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得以体现,从而保障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胡弼成 杨维
在观看了《不可忽视的真相》这一部环境保护纪录片后,我突然发现我们的地球正在面临着怎样的危机,然而关键的是这些似乎离我们不是很遥远,是切实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是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所面临的,而不是像那些政治家,科学家所说的那些高论,名谈,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的话题。
这部影片主要的演员是2000年总统大选中落选的候选人戈尔先生本人,影片主要记录了他在近几年里跑遍全世界各地主要国家和城市去作关于人类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威胁讲座的经历,影片里的主要环境是发生在一个大课堂里,戈尔先生通过大量制作精美的图表,数据,曲线,动画片,多媒体甚至漫画来给大家上了一堂沉重的环境教育课,其中也传播了戈尔先生自己生活和传播环保的经历。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动画,一只北极熊以极佳的弹跳力跳到另外的冰床上去...............
假如没有那另一块冰床,结果会怎么样.................
全球环境正在迅速的变暖,如果情况得不到抑制的话,冰川的融化是必然的,气候的极端化也是必然的,到那时,我们的母亲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无人可以意料的到。
现在冬天里下雪是越来越少了,北方这边还算好一点 ,南方那边都不怎么下雪了,听老一辈的说:以前啊,那个屋檐下有一米长的冰凌,在屋底下走啊,都有时刻注意着啊,那是多么美的场景啊,然而我从小到大就没有遇见过他们所说的那种情况,我感觉到无比的遗憾,而且雪下的是越来越少了,就像是老天突然变的很小气不肯给大地置办新衣裳了,地球母亲是不是做错什么了?冬天以后可能不会在下雪了,雪在不久的将来会变得稀罕品了。
这只是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效应的一种而已,可能还是一微不足道的副产品。
地球将来可能会变的千疮百孔,我们蔚蓝的星球将不会在那么水晶般的透明。我们该怎么办...........
关爱环境吧,从我们身边做起,我们能做到的,我们有能力的,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爱环境也是一样,用我们去影响他人,在由他人去影响世界,让我们的母亲地球尽快的康复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观后感
最近天气很热,也许是地球发烧了。是呀,人都会生病。自然,地球也可以生病。并且,她病的不轻……
不可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是一部关注于全球变暖的环保纪录片。与一般的纪录片不同,本片主要以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落选的候选人戈尔的视角来展开故事,阐述了他对于全球变暖这个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以及他为了传播全球变暖对于地球和人类的严重影响、倡导环境保护重要意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四处奔波,开讲座的经历。
影片里,很多时候直接引用了戈尔演讲的场景以及内容,把他的理念不加粉饰地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感觉,我们就是在戈尔的演讲现场听他讲述全球变暖的危机。戈尔对于全球变暖做了比较翔实的研究,在影片中通过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科学工作者综合分析得出的数据,告诉我们地球在人类干预下发生的变化。特别的,选取了地球的两个极地,以强烈的对比,让人们知道北极圈和南极岛的大冰块正在快速融化和消失,极地的生物也正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事实的真相是,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迅猛发展,工业社会进程加快。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直线上升,地球的整体温度也在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是惊人的,几乎是爆炸是增长。而全球变暖的结果对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有可能发展为毁灭性程度。
全球范围内的极地冰山、陈年积雪融化加剧,气象异常,淡水危机,海平面上升等等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恶果已经袭来。现在,“气候难民”也慢慢变得司空见惯了。或许,我们也能一味地把这些异常推给全球变暖、二氧化碳(观看本影片后,也对比观看了另一部与之观点针锋相对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或许,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对这一切或者不怎么敏感。但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气候越发多变,长夏短春、长冬短秋。夏天,一股股热浪横扫地球,让人难过。现在的我们,处境就如戈尔演讲说到的那青蛙。那只青蛙,被人放在冷水中慢慢加热。可怜的青蛙,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到来,这不是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而是无视危险的存在,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大难临头的时候,全然不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中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已经告知我们,人是需要回归自然的,人们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否则,逆天行事,必受自然的制约和惩罚。而现在,人类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和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的行为正是在践踏和虐杀我们可爱和美丽的地球。我们常说,地球是人类的,也属于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生灵的。可是,知易行难。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的人们,总是会去追逐无穷无尽的欲望,以牺牲地球和大自然、以牺牲所有地球上的生灵以及后世子孙的利益为代价。
也许,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悲剧、人类悲剧。每种生灵包括人类,必定遵循着发展、兴盛、衰弱以及灭亡的轮回。但我们决不能消极被动或者无视这种结果的到来。
还是一种意识的培养。从内心知道其重要性才能发自本心、心甘情愿地而非形式化地去做出有益的努力。为了清风、为了明月,为了我们生活的土地,为了头上璀璨的星空,为了那一个叫地球的家。 (136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引子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令我感触很深的电影,它是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主演的,当我看到他深情的演说,把全球变暖描述的如此的淋漓尽致时,我意识到了保护环境是又多么重要。 “全球变暖”这个词对我们而言早就不陌生了,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口号从我们上小学时就一直在高举着。总是觉得全球变暖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因为我的生活在这十几年中是越来越好的,环境的变化似乎很小,并没有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当我看到画面中看到爱斯基摩人成为首批“气候难民”,看到五彩斑斓的珊瑚被白化,北极熊在海面上漂了60英里只为了寻找冰面,听到人们已经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时,我的心被震撼了,原来一直以来全球变暖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当我们正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吃着冰激凌,玩着电脑的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到南极与北极正一天一天的融化着,频繁的飓风,海啸,洪水还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正悄悄的向人们逼近。晚上看着天气预报发现明天的气温竟高达39摄氏度,再创历史新高。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近几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将历史的排放量远远抛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
开,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应。据统计,北极冰面将在50到70年内融化。试想一下,当北极变成了汪洋大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陆地都将变成海底,人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创造的财富都将被大海所淹没。也许你觉得这没有什么,因为我们可以搬到内地去,搬到更高的地方去。但当北极的冰面没有了,变化的就不只是海平面上升这么简单了,冰面可以反射90%的太阳辐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地球才不至于变成“火球”。如果冰层消失,那美丽的水球将变成火球。一些人认为这只是杞人忧天,我们的科学技术在飞快的发展,在全球变暖问题真正影响到我们的之前,我们一定能找出解决的方案。但事实是,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开始,而且很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了!首先:随着海洋温度的升高,飓风会变得更加的频繁和严重。此外洪水和干旱也会更加严重,中国这两年的遇到的都是百年难见的洪水和干旱,这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我们所作所为导致的。另外生态环境随着温度升高被破坏,大量的动植物会应来不及适应飞速改变的生态坏境而灭绝。更多疾病会蔓延开来,更多的威胁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难以忽视的真相》并不是一部表现绝望情绪的电影,但也不是仅仅喊出一个保护地球的口号而已,戈尔语重心长地对观众说“很显然,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逐步加深的全球气候危机,这需要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以最聪明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
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不断演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甚至其危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中最具有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因此要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 以下是电影结束时的警语,用做我们参考:“现在就改变生活,你准备好了吗? 1.气候危机可以解决,就从这里开始,你能减少你的CO2排放,甚至减少到0
2.购买节能电器:比如节能灯泡
3.改进你的调温器:换成定时的减少冷暖气的能耗 4.对房屋做节能评估,改进隔热性能 5.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
6.有能力的话,请购买混合动力汽车 7.多步行,或者骑自行车 8.乘坐轻轨或者地铁 9.告诉你的父母不要毁了你以后赖以生存的世界
10.如果你是家长,请与你的孩子一起拯救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世界 11.询问当地能源公司是否提供绿色能源如果他们不提供,询问原因 12.使用可再生能源 13.植树:种很多很多树 14.到所在社区呼吁
15.参与电台热线、在报纸上宣传 16.坚决减少国家的CO2排放 17.联合国际上的力量阻止全球变暖
18.减少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19.帮助农民种植醇类燃料作物
20.提高能源经济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1.如果你祷告祈祷人类能拿出改变的勇气 22.非洲的古谚说当你祈祷的时候,也同时采取行动
23.鼓励身边的人都来观看这部电影也尽可能了解气候危机的知识然后把知道变成行动的力量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个电影——《不可忽视的真相》,周遭的一切都透着一股不和谐的味道。我震惊于阿尔·戈尔对于全球环保事业的执著,更震慑于周围环境的严重破坏,影片中提到的一句话令我深有感触:“问题经常来自于你深以为然,但不尽然之处, 而不是你不知其然之地。”为此,我还专门在网上查询有关的知识,在网上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目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人类的生存问题: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是工业的发展,人性的贪婪。无度使得人类自己把手扼在自己的咽喉!
在这迄今为止的50年间,大气层内二氧化碳含量竟增长了36%,并以持续增长的态势进一步攀升。由此,全球范围内的冰川融化加剧,当年久负盛名的乞力马扎罗山在30年间积雪融化,冰河退缩,再也不复当前的盛号。同时,我国的喜玛拉雅冰川群,作为亚洲七大水系的发源地,肩负着全球40%人口的饮水问题,也将在半个世纪内面临严峻的饮用水短缺危机。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一股股热浪波及欧美,一时间有夺取无数生命。据美国报导,仅2005年夏天,全美就有200多个西部城市创下前所未有的高温纪录,其中又以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市的117℉(47.2℃)为最。正当热浪恒星全美之时,一轮轮抢进的台风,甚至龙卷风伴着死神的哀嚎而来。这等等的事实不正是在警示者我们,是我们一手把自己拖向死亡的边缘吗?归根结底,还是人类一味追求享受,使用汽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来造成环境破坏。 所以,不仅为了自己着想,更甚于对子孙着想,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利用科学技术研发新型环保型燃料,逐步代替汽油的位置。正如网上多提到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源、地热能、太阳能都是不错的选择。我觉得,只有全人类把手都拉在一起,共同去面对我们父辈、祖辈埋下的恶果所带来的危机时,环保这项事业才能实实在在的落实,并迈过我们的手,行动起来。
现在就改变生活。气候危机可以解决,就从这里开始。你能减少你的二氧化碳排放,甚至减少到0;购买节能电器:比如节能灯泡;改进你的调温器:换成定时的减少冷暖的能耗;对房屋作节能评估,改进隔热性能。加强能源循环利用;有能力的话,请购买混合动力汽车;多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乘轻轨或者地铁。告诉你的父母不要毁了你以后赖以生存的世界;如果你是家长,请与你的孩子一起拯救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世界;使用可再生能源;咨询当地能源公司,是否提供绿色能源,如果他们不提供,询问原因,;植树:种很多很多树;到所在社区呼吁;参与电台热线,在报纸上宣传;减少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帮助农民种植醇类燃料作物,提高能源经济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如果你祷告,祈祷人类能拿出改变的勇气。非洲的古谚语说:当你祈祷的时候,也同时采取行动。鼓励身边的人都来观看这部电影,尽可能了解气候危机的知识,然后把知识变成行动的力量. 这也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适应,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积极保护和治理环境,另外一方面,也促使人们反思,人类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对待环境,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人类究竟应该如何采取对策?在这个反思过程中,几乎人类思想史上所有的资源都被重新过滤了一遍,只要是被认为对环境有利的,都被人们挖掘出来,加以重新包装,或者给予新的解释,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如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地球伦理学等等。在这些新学科中,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汇集了几乎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环境思想,再加上新出炉的后现代主义环境思想,构成了各种思想、各种观点的大汇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这些新兴起的学科中,充满了矛盾和争论。当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出现争论是必然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现在的问题是,在众多的环境思想中,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大多是古老的东方文化,包括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以及世界各地古老宗教、神学、各个时代各种流派的哲学思想,而作为人类思想文化最高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那些连篇累牍的谈论“天人合一”、鼓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文章比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著作实在是太少了。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当然,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好转,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从中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良策,“马克思的自然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对冷清之后,成为当前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可是,仅仅如此,对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是十分不够的,在环境理论建设方面,我们距离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此时,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
真相?骗局?震撼
——观《不可忽视的真相》与《全球变暖的骗局》有感
之前也曾经听说过这两部电影,尤其是《不可忽视的真相》,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同时也使我知道曾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落选的戈尔是一个如何热爱环境与生态的政客。但是我真正看这两部电影则是在这门课的推动之下,它们让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引发了我思考了很多,这样的过程即使纠结,但是我对环境、生态还有国家的发展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两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当然也伴随着很多额外的我意想不到的情绪。当我看完《不可忽视的真相》,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心底的对环境、对生态的愧疚感与伴随着痛苦的无力感。 曾经那个自以为将环保贯彻到底的我,现在只是为自己以前天真的想法感到汗颜。这部影片纪录了他在近几年里跑遍全世界各地主要国家和城市去作关于人类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威胁讲座的经历。电影主要是发生在一个大课堂里,戈尔先生通过大量制作精美的图表、数据、曲线、动画片,多媒体甚至漫画来给大家上了一堂沉重的环境教育课。看着影片里戈尔先生的身影,我非常佩服与感到感动,他是如此坚持,在自己的小儿子出事痊愈后坚守信念,一定要在政坛上让人们注意到全球环境的变化与引起这系列变化的原因——二氧化碳含量日益增高。他走遍南极、各地的冰川,他向在气候变化领域有出色成就的学者请教,他一直坚持着在世界上的各个地方留下足迹,让大家都注意到我们的地球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地球将会由于我们的行为变成何种模样,致力于唤醒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或许他的身后有什么利益在支撑着他,但他的这份信念还是值得尊敬的。
与此同时,我一直认为即使全球气候变暖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关于其的讲座、著作一定会充满着专业术语和对于我而言晦涩难懂的说辞。但是在影片中戈尔的演讲确实是深入浅出,即使是之前对这个领域没有特别关注的观众都会明白,因为他在演讲中运用了很多图表与数据,同时配合生动搞笑的动画与幽默生趣的语言,赢得满堂喝彩,当然我这个门外汉也受益匪浅。
至于无力感,伴随着我逐步深入地观看这部电影,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无力无用,有几个场景至今仍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戈尔运用图表把地球过去65万年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气温变化展示给观众看,但是说到当今二氧化碳的含量时,他需要用工作人员提供的小型升降梯才能够得着那个圆点。此外,戈尔还用了这样两个比喻我记忆很深刻。一个是先把一只青蛙放进一个已经煮沸的锅里,青蛙烫的 “蹭"一下就蹦出来了;然后把它放进一个同样的冷水锅里,开始在下面用煤气逐渐加热,青蛙一开始自然没有跳出来,温度缓慢上升,但是青蛙始终没想要出来,因为温度上升慢,它已经逐渐在适应而不是一下被烫到。于是它也就没有正常的 “反射"要去逃走,而是始终在温度上升的水里呆着„„温度眼看就要到达沸点„„这时青蛙已经不知道怎么逃了„„还是呆着,直到被人救出来„„但是问题是谁来救我们呢?这是最令我感受到无力的场景,对啊,我们都变成温水煮蛙里面的青蛙了,在这个世界里一直坚持着我们的发展,即使破环环境也在所不惜,眼前看到的是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发达,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世界又在发生了什么呢?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渐渐把我们煮熟,但是我们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反而有点享受这份“温温”的感觉„„
但是当我观看《全球变暖的骗局》时,我感受到的震撼更大。《全球变暖的骗局》里全面呵斥《不可忽视的真相》里面的观点,《骗局》里的专业认为并不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
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而导致我们整个地球气候变暖,而是地球的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飙增。两部电影的声音显然是相反的。《骗局》里面认为地球变暖的主要是因为太阳黑子的含量与运动,同时也与地球运转的轨道发生稍微偏差有关,而非因为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产生的二氧化碳而发生变化的。最有趣和令我惊讶的是《骗局》里面对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解释是地球温度升高,导致海水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使海洋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温度降低,导致海水的溶解度升高,从而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大气中二氧化碳很少一部分,只有百分之几,火山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比工厂、汽车、植物和人类加起来的都多,制造更多二氧化碳的是动物和细菌,它们每年制造出1500亿吨的二氧化碳,而人类只制造 65亿吨,这样的话,二氧化碳的最大来源的确是海洋。那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真相》里面的是不是就是全错或者经过了某些人的加工呢?在《骗局》的开头部分,有好几个科学家都出面指出戈尔在《真相》中的演讲是对科学里一个领域进行的扭曲,误导群众,造成公众恐慌,同时也指出这是政治活动家的运动,而且他们已经在全球范围里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并以此来压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样的话,首当其冲便是中国。当我看到这里,真的有种气愤的感觉,假如《骗局》里面的内容都是真的话,那中国不是一直都被人耍了吗?但正如《骗局》里的科学家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理解,我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没有完全相信《骗局》里的观点,只是觉得很混乱。
因此我开始在《真相》中找可以辩驳《骗局》的内容:《骗局》中说,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常态,他是由于太阳黑子的暴风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太阳表面的周期性活动让地球在一个时期变暖,一个时期变冷,所以现在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很正常的变暖期,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在过去甚至有比现在还高的温度,而且持续了几百年。但是《真相》中给出了一个图标,上面清楚的显示了从1000年到2000年的气温,只有两个很短暂的温暖期,其他大部分是寒冷期,而这两个温暖期的最高温度低于我们现阶段的温度。这显然是《骗局》里站不住脚的地方。
同时,我开始翻查关于《全球变暖的骗局》的相关文献,发现《骗局》影片中有很多内容都没有实质的支持。英国BBC时事与新闻栏目监制、著名环境记者杰瑞米·布里斯托指出“大骗局”这部片子有很多不实之处,它甚至不是怀疑而是误导性的片子。“如果时间允许,我愿意和大家一分钟一分钟地过一遍片子,剖析其中的误导性信息。”他披露,该片中被采访人的博士头衔,其实并没有专业的背景;所谓的“科学家”也无从事气候变化的专门研究。几位真正的气候变化专家的原话被断章取义,作了反面宣传。“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调查证实,出镜的科学家们讲的话被错误引用。”此外,导演也承认片子中的一些做法是故意行为,里面的图表数据有许多错误,比如给出1930年的温度比‘现在’高,这个“现在”被故意模糊,片中给出的其实是1995年,而非2003年和更近的时间和数据。在此看来,如果《骗局》真的是一个骗局,那这也是人类为自己无止境、贪婪地掠夺地球资源提供了一个借口,或者是某个背后的集团一手操控。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学术上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但不应该带有政治倾向。气候变暖可能是温室气体造成的,也可能是地球运行轨道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这些目前有争议的事,都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慢慢去证实。
其实我不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同时也会被文章、电影的情节拖着走。在
面对这两部分歧如此大的电影时,我突然醒觉的是无论哪一边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有一点是无论如何都要做的——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并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而是应该满载着我们的爱心去爱会我们的环境与生态。环保并不是在街上乱喊在哪家哪家高级商店里满足购买欲以后再买一个新的包,也不是要由一个完全扛着,不是由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就会实现,而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即使我们的力量很微弱,但是意志却很强韧,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我们一定会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由美国政治家艾伯特·阿诺·戈尔亲自导演的<不可忽视的真相>是一部宣传环境保护的纪录片.该片讲述了艾伯特·阿诺·戈尔在全球各国家对二氧化碳幅度增减的调查和在世界各地进行宣传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所带来的灾难,应该保护环境的演讲。而艾伯特·阿诺·戈尔也凭借此纪录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他以类似脱口秀的形式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所带来的灾难,了解现在温室效应的严重性。说明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措施是道德问题而非政治问题,意在唤醒各国的当权者和人民重视环境的保护。本片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讲述了这一不可忽视的真相,却意外的发人深省。
艾伯特·阿诺·戈尔通过制作大量的图表,数据,甚至动画来给大家上了一堂看似轻松,实际沉重的环境教育课.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才意识到在自己所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有这么多灾难的发生,而很多灾难都是全球性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为了利益毫无节制的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又麻痹大意,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就像影片中出现的一杆秤,秤的左边是一堆金条,很诱人„而另一边„则是我们的地球„..到底哪个更重要呢?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正在一点一滴、毫无知觉的侵蚀我们的地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麻木的在追逐利益而不自知,他们认为地球是无限的,随便破坏一点以后在修复就可以了,直至一发不可收拾,这种麻痹的思想很可能会使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
雪山融化变成了光秃秃的土山;北极圈和南极岛的大冰块逐渐消失;湖泊干涸;更为讽刺的是北极熊因为找不掉冰块劳累的淹死。这些血淋淋的真相令人心惊。
身为依赖地球生存的人类之一,我原意尽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的制造。
尤其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国,人民素质普遍较低,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大家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心坏境保护问题,对于环保的意识较弱。而我们的人口数量却是全球第一,截止于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温室效应的形成最大推动者,排列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导致许多的冰山都将完全融化,如果我们在置之不理、麻痹大意,潮水很有可能将慢慢的淹没临海城市直至全世界。再最后„..地球就变成水球了。
就像艾伯特·阿诺·戈尔所演示的那个青蛙实验一样,当我们突然遭受灾难的时候,出于本能的反应,我们会众志成城地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并且尽快的解决。可是当我们正在慢慢地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反而会麻痹大意,生在其中而不自知,等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缓慢的变化,我们反而觉得那没什么大不了,而不去理会。可是当它真正地演变成大灾难的时候,我们已没有能力去阻止的到来,然后又会后悔、反思当时的麻痹之心,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毕竟那时灾难已经造成,损失已经造成,谁又能为失去的家园、甚至是生命负责呢!?我想谁也不愿意让我们这个美丽的蓝星变成千疮百孔的“黑洞”,谁也不愿亲朋好友离开我们的身边。
当我们的美丽的蓝星再也没有了那水晶般透明的时候了呢,我们会不会感叹那时的我们是那么的无知。或许现在还不是太晚,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关爱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他人。我相信它仍旧可以回到以前。毕竟我们人类拥有能登上月球的精神鼓舞,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不能做到的。那个时候我相信,称左边的金条和右边的地球是可以平衡的,是偏向我们挚爱的地球的。
影片拍摄于2005年,截止于2011年年底,艾伯特·阿诺·戈尔在纪录片中说的很多事情都已经一一验证,比如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国,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灾难更加频繁的发生········难道真要等到潮水淹没全球,我们只能等待死亡的时候,我们才悔恨当初的愚昧吗!
因此,我们更应该担负这个责任并立志解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所学会的方法从而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国家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把那些随意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三无”企业取缔,严格控制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因小失大!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
虽说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我相信在这严峻的情况下,所依赖物质的意识一定能反作用于物质,毕竟意识是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反映,我们每个人一定能为了地球而奋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巧妙地把全球变暖的种种自然现象与戈尔先生的个人历史,以及他长期以来致力于警示和改善全球变暖现象的行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纪录片。
作为一名资深的环保主义者,戈尔先生在本片中站在一个具有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有关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无可争议的事实和信息。“戈尔先生在本片中完全脱离了政治性演讲的外壳,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以一种幽默而又客观的态度给观众们罗列了种种事实,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到了最后,所有的观众都被这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深深打动,以至于他们都在座位上坐不住了”,导演古根海姆如是说。
“难以忽视的真相”并不是一部表现绝望情绪的电影,但也不是仅仅喊出一个保护地球的口号而已。“很显然,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逐步加深的全球气候危机,这需要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以最聪明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戈尔语重心长地对观众说。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很想为减少CO2排放做点什么。以前,我以为全球气候变暖仅仅就是夏天更热冬天更暖和而已,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看过此片才知道,原来气候的变暖会使得原先较为规则的洋流变得紊乱,使得很多地方气候变得异常……气温的升高会提高海水温度,当台风经过水温较高的区域时,会迅速从中吸收能量,会获得比原先好几倍的威力。新奥尔良那次台风便是如此,恐怖!两极冰川的进一步融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威胁到很多海滨城市。片中预测那将会影响到北京的周边区域,上海……也许,22世纪的时候,总结21世纪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可能是内陆,而不是沿海。没有台风,不会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威胁……
说起这些事情,总会感觉离我们太遥远,因为生活很现实,每天头大的事情一堆堆,又怎会考虑到地球的未来呢?南方的洪涝灾害,四川今年的大旱,也许就是全球气候异常的表现,但是又有多少人在遭遇了大旱,遭遇了洪涝灾害想到了要为减少CO2排放做点什么呢?大概他们做的只是在家里骂娘吧。
我们都说政客很短视,只重视自己的业绩,其实我们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很快的就妥协了。环境与发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很可悲,我们都选择了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虽然我们可以暂时从中得到利益,看起来不错,但其实我们失去了地球,没有了地球,没有了适合我们生存的环境,那点利益对又有什么用呢?想想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有多少原先我们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被污染。小河里面清清的流水,也都是存在上辈人记忆中的事情了……
北京的上空经常漂浮着厚厚的一层烟雾,在晴天有风的时候尤其明显,在蓝天和灰色城市的交界处,会有明显的从蓝色到灰色的渐变。如果不是从高处看,你会觉得天很蓝。其实,我们都被骗了。
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来到大城市来寻找更多的机会。当我们寻找到机会的时候,才发现其实那不是生活,但为了生活,我们只能留下,别无选择。
班级:12生物技术 学号:1202021037 姓名:戎晓娜
最近观看了《不可忽视的真相》这一部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录片,感触颇深, 该片主要演员是2000年总统大选中与布什竞选落选的候选人戈尔先生.他也一直是 “Global Warming"现象的传播者和倡导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政治家。 影片纪录了他在近几年里跑遍全世界各地主要国家和城市去作关于人类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威胁讲座的经历。 电影主要是发生在一个大课堂里, 戈尔先生通过大量制作精美的图表,数据,曲线,动画片,多媒体甚至漫画来给大家上了一堂沉重的环境教育课.其中也传插了戈尔先生自己生活和传播环保的经历。
《难以忽视的真相》英文名An Inconvenient Truth,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变暖现象。影片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高尔的个人活动。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暖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暖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影片毫不讳言的批评了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不仅在于美国是造成今天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同时也在于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而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的不光彩行径。当然也提到了中国,这个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处在不断的恶化过程中。如果依照现在的速度,十几年后,我们的国家将取代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全球冠军,也就意味着我们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头号元凶,这是一个可耻的称号。 影片中说到2007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位科学家起草,并由100多个国家的官员及专家进行修改和审定的最新版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的梗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做出了“令人沮丧”的评估,并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升高1.9℃到4.6℃,并导致海平面升高18至58厘米。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千年,会最终导致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冰盖完全消融,海平面将因此升高7米。报告还指出,由于气温升高,到2080年,球将有11亿到32亿人口面临缺水,有2亿到6亿人口面临粮食短缺,有2亿人口因严重的干旱、水平面升高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而迁居。此外全球持续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半个世纪后将会有100多万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下面是我们可以做的事:
一、换一盏灯:把一个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泡,每年少排放150磅二氧化碳(1磅=0.45kg)
二、少开车:增加步行、骑车、合伙用车或乘坐公交车的机会。少开1英里(约1.6km)车,便少排放1磅二氧化碳。
三、多让废品回收:仅回收你家里一半的垃圾,每年便少排放二氧化碳2400磅。
四、检查汽车轮胎:让轮胎保持饱满会使汽油的能效提高3%,每节省1加仑(3.79升)汽油,即少排放20磅二氧化碳。
五、少用热水:烧水极其耗能。安装一个流量小的喷头以便节省热水(每年少排放350磅二氧化碳),用冷水或温水洗衣(每年少排放500磅二氧化碳)。
六、不买包装繁杂的产品:如果你少制造10%的垃圾,便会少排放1200磅二氧化碳。
七、调节温度:冬季把空调调低两度,夏季调高两度,区区一个小动作,每年可少排放2000磅二氧化碳。
八、种一棵树,种很多树:一棵树从成活到死亡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
九、关掉电器:电视、dvd机、音响和电脑闲置时随手关掉,每年少排放数千磅二氧化碳。
影片最后说:“我们的后代,偶尔也会自问,我们的长辈怎么回事,在来的及的时候,为什么不知清醒?”这样的问题应该值得每个人思索。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
由美国政治家艾伯特·阿诺·戈尔亲自导演的<不可忽视的真相>是一部宣传环境保护的纪录片.该片讲述了艾伯特·阿诺·戈尔在全球各国家对二氧化碳幅度增减的调查和在世界各地进行宣传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所带来的灾难,应该保护环境的演讲。而艾伯特·阿诺·戈尔也凭借此纪录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他以类似脱口秀的形式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所带来的灾难,了解现在温室效应的严重性。说明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措施是道德问题而非政治问题,意在唤醒各国的当权者和人民重视环境的保护。本片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讲述了这一不可忽视的真相,却意外的发人深省。
艾伯特·阿诺·戈尔通过制作大量的图表,数据,甚至动画来给大家上了一堂看似轻松,实际沉重的环境教育课.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才意识到在自己所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有这么多灾难的发生,而很多灾难都是全球性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为了利益毫无节制的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又麻痹大意,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就像影片中出现的一杆秤,秤的左边是一堆金条,很诱人…而另一边…则是我们的地球…..到底哪个更重要呢?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正在一点一滴、毫无知觉的侵蚀我们的地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麻木的在追逐利益而不自知,他们认为地球是无限的,随便破坏一点以后在修复就可以了,直至一发不可收拾,这种麻痹的思想很可能会使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
雪山融化变成了光秃秃的土山;北极圈和南极岛的大冰块逐渐消失;湖泊干涸;更为讽刺的是北极熊因为找不掉冰块劳累的淹死。这些血淋淋的真相令人心惊。
身为依赖地球生存的人类之一,我原意尽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的制造。
尤其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国,人民素质普遍较低,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大家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心坏境保护问题,对于环保的意识较弱。而我们的人口数量却是全球第一,截止于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温室效应的形成最大推动者,排列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导致许多的冰山都将完全融化,如果我们在置之不理、麻痹大意,潮水很有可能将慢慢的淹没临海城市直至全世界。再最后…..地球就变成水球了。
就像艾伯特·阿诺·戈尔所演示的那个青蛙实验一样,当我们突然遭受灾难的时候,出于本能的反应,我们会众志成城地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并且尽快的解决。可是当我们正在慢慢地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反而会麻痹大意,生在其中而不自知,等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缓慢的变化,我们反而觉得那没什么大不了,而不去理会。可是当它真正地演变成大灾难的时候,我们已没有能力去阻止的到来,然后又会后悔、反思当时的麻痹之心,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毕竟那时灾难已经造成,损失已经造成,谁又能为失去的家园、甚至是生命负责呢!?我想谁也不愿意让我们这个美丽的蓝星变成千疮百孔的“黑洞”,谁也不愿亲朋好友离开我们的身边。
当我们的美丽的蓝星再也没有了那水晶般透明的时候了呢,我们会不会感叹那时的我们是那么的无知。或许现在还不是太晚,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关爱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他人。我相信它仍旧可以回到以前。毕竟我们人类拥有能登上月球的精神鼓舞,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不能做到的。那个时候我相信,称左边的金条和右边的地球是可以平衡的,是偏向我们挚爱的地球的。
影片拍摄于2005年,截止于2011年年底,艾伯特·阿诺·戈尔在纪录片中说的很多事情都已经一一验证,比如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国,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灾难更加频繁的发生········难道真要等到潮水淹没全球,我们只能等待死亡的时候,我们才悔恨当初的愚昧吗!
因此,我们更应该担负这个责任并立志解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所学会的方法从而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国家更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把那些随意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三无”企业取缔,严格控制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因小失大!
虽说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我相信在这严峻的情况下,所依赖物质的意识一定能反作用于物质,毕竟意识是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反映,我们每个人一定能为了地球而奋斗!
小学的时候听到一个朗诵,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那个时候听起来觉得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地球是如此的地大物博,怎么会有资源耗尽的一天? 也不过过了十年,现在看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次是对我们自己的破坏能力感到不可思议。楼高了,汽车多了,工厂林立,水脏了,空气质量差了。这些变化慢慢的我们竟然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在这部纪录片里,戈尔先生用一组一组的对比照片让我们看到消失的冰原,干涸的河床,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而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这些再一次震撼到自己,心里好像听到一个声音在尖叫:“天哪,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保护环境这个呼吁发起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是我们的环境还是以一种让人惊叹的速度在恶化。人多果然力量大,曾经我觉得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现在很多都面临这枯竭的危险。我们的生态系统维持了这么久的平衡,却随着工业的发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打破。这还是我们自己赖以生存党的环境。
而环保这个问题之所以迟迟没有有效快速的解决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戈尔先生提到的地球和金钱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之前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领导人没有办法以暂时减缓发展来拯救我们的环境。发达国家已经将发展需要的二氧化碳排入到我们共同的大气中,那发展中国家怎么会同意从现在开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们自己人和自己人的竞争让我们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来面对环境问题。不过就像戈尔先生说的一样,对于这个矛盾,只需要一个问题:如果,地球没有了呢? 如果地球被彻底牺牲掉,那一个国家有再强的武装,再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什么意义。在自然面前,我们实在太渺小。海啸的时候,飓风的时候,我们能干些什么呢? 我们只能看着它们肆虐,看着它们破坏我们的家园,伤害我们的同胞,再来收拾残局。而我们一定要等到无力回天的时候吗?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需要去权衡发展和环保在当前谁更重要,但很多可以节约我们的资源和能源的小事又有多少人在坚持做呢? 现在武汉也开始持续雾霾天气了。空气质量为良竟然已经很难得了,每天都是轻度甚至是重度污染,所以大家的话题又回到了环保上。影片里,戈尔先生讲述自己在差点失去儿子之后才开始重视到亲情,而他的父亲也是在身边的人因抽烟导致肺癌而离世后才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一直坚持种植的烟草。我们非要等到自己开始受到伤害才会重视这个问题吗? 如果不到绝境就不能在太晚之前醒悟吗? 影片里面有提问:如果以后我们的孩子问,为什么我们没有在还来得及的时候采取措施呢? 我们该如何回答? 真到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后悔和一个污染严重不知道还能撑多久的环境,以及来自我们后代的指责。
现在就是那个还来得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一起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让上面那个尴尬的提问没有出现的机会。影片的片尾曲不断在呼吁我们唤醒自己的环保意识,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努力,不要做那只被煮在温水中的青蛙,等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
戈尔先生用幽默的语气为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希望这节课带来的震撼和被唤起来的环保意识不会是我们的三分钟热度,希望它可以一直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希望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的环境还是一样的美丽和宜人。
<不可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环境保护纪录片.主要演员是2000年总统大选中落选的候选人戈尔先生.他一直是 “温室效应"现象的传播者和倡导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政治家. 影片纪录了戈尔先生跑遍全世界,各地主要国家和城市去作关于人类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威胁讲座的经历.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才意识到在自己人生所经历的二十年时间里,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天天呆着的这个地球在我们的脚下会出现什么状况.当有人让我们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才突然发现,我们每天的生活对于我们天天依赖着但从未被我们放在心上的地球是多么的残酷。
我们可能还在惊叹为什么短短的几百年里,地球的环境、气候、大气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当然,科学家们早就给出了答案,是我们人类自己把自己推到了现在这个境地。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我力所能及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国,更应该担负起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可是在中国有多少人知道全球变暖到底意味着什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所奔波忙碌,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大家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多余的精力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作为一名大学生很难在社会上就环境这个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我觉得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了解到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巨大的成功了。
相信谁也不会愿意我们的这颗星球变得如此的千疮百孔吧,就像戈尔先生所演示的那个青蛙实验,当我们人类突然遭受什么灾难,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想的时候,全人类都能够众志成城地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可是当我们正在慢慢地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反而觉得那没什么大不了,当它真正地演变成大灾难的时候,我们又会不会悔之晚矣呢。
我们的这个“蓝色水晶球”会不会再也没有了那水晶般透明的时候了呢,如此漂亮的星球不会只能停留在图片上,而可怜地对后人说:“那是我们曾经的地球。”
或许我们现在还不是太晚,只要我们能够重视、保护我们的唯一的“蓝色水晶球”,关爱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我们能做到的,我们有能力的,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用我们去影响他人,在由他人去影响世界,让我们的母亲地球尽快的康复起来。我相信它仍旧可以水晶般“透明”。那个时候我相信,称左边的金条和右边的地球是可以平衡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明天努力,加油吧!
《不可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一直以来都觉得纪录片这种东西是一个极其无聊乏味的东西,当然,这种愚蠢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我对纪录片从来都是兴趣恹恹的,几乎从不主动去接触过,如今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无知。如今细细想来,自己真正地对纪录片感兴趣,或者应该说是自己真正地了解纪录片还是从今年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大学里最后的一门选修课中选了环保纪录片这一门课。记忆当中,我人生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部纪录片就是在这一个课堂上,没有半途而费,也没有中途睡着,而是深有感触地看完了整部片子。对纪录片改观后的直接影响就是我每个星期都准时地去上选修课 ,不是出于义务或是被迫而是真心的喜欢,甚至于有那么一点的期待,在一个星期的忙碌学习和工作当中,能够静下心来欣赏一部片子也是一件恰意的事,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知不觉中这个学期也已经接近尾声了,选修课也已结课了,当然也到了要交考试论文的时候了。第一次觉得论文没那么难写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着电脑,却想不出要写什么东西。闲扯了这么多的东西后也该言归正传了。这次的论文老师的要求是自己选一部纪录片来写观后感,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选了这一部影片—《不可忽视的真相》。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尽管这是课堂上第一部放的片子但我对它的印象还是非常的深刻,虽说后面放的十几部片子中也不乏一些佳作,但我个人就是更加偏爱这一部,就像是在我们生活上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人,但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一旦喜欢了就是喜欢了,
尽管别人比他更好更优秀。也许是我个人有点偏执,确实也如此。《不可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环境保护纪录片。主要演员是2000年总统大选中落选的候选人戈尔先生本人,他也一直是 “Global Warming"现象的传播者和倡导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政治家.。影片纪录了他在近几年里跑遍全世界各地主要国家和城市去作关于人类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威胁讲座的经历.。电影主要是发生在一个大课堂里,戈尔先生通过大量制作精美的图表,数据,曲线,动画片,多媒体甚至漫画来给大家上了一堂沉重的环境教育课.。其中也传插了戈尔先生自己生活和传播环保的经历。 当然,电影除了讲温室效应外,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戈尔先生以前在参加总统选举时不为人知的一面。
看完这部影片我真的是给它震撼到了, “全球变暖”这个词对我们而言早就不陌生了,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口号也从我们上小学时就一直在高举着,但我们总是觉得全球变暖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至少它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得很直接的影响。而当我看到画面中爱斯基摩人成为首批“气候难民”,看到五彩斑斓的珊瑚被白化,北极熊在海面上漂了60英里只为了寻找冰面,听到人们已经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时,看到无数人因洪涝或旱灾而无家可归时,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原来全球变暖真的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很多灾难,只是我们比较幸运,才能免遭此劫,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事不关己地漠视一切,这边流着泪地去捐赠着所谓的善款,而那边却又是在毫无自觉地破坏着环境。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这样下去,人们最终会尝到自己的恶果的。但“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懂得居安思危,似乎也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人的通病。所以才会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无尽索取和破坏,或是真的要等到所有的资源都被殆尽,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后,我们才会知道反省吧。
推荐阅读:
不可忽视的细节07-07
职场里不可忽视的小细节10-05
被忽视的滋味作文10-05
纪律红线是不可触碰的观后感心得体会10-26
触不可及观后感个人收获06-19
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作文06-18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07-06
别忽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07-26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知识09-09
十个不可不知的职场潜规则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