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三环节三注重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心理学》是幼儿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学好这门课程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它是幼教其它专业学科的基础, 也是幼儿教育实践的内在依据。但这门学科在教学上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首先, 对学生而言, 以前接受的中学教育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铺垫、延续, 缺乏旧的认识结构可以同化,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全新而陌生的内容, 接受起来速度会比较慢;并且, 这门学科的理论层次较一般文化课为高, 不同于学生以前接触学习过的常规科目, 学生学习起来难消化难吸收, 往往把握不住要领, 只能用单纯地死记硬背方式去应对。另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幼儿心理学所涉及的心理学背景知识庞杂, 相关的实验研究较多, 有些可能还没有定论, 难讲难教, 加之专业化的描述抽象化、概括化, 如何深入浅出而不失专业理论性去讲解, 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很好地结合去教学, 这是放在每一个教授幼儿心理学的专业课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

1.1 先行预习

幼儿心理学容量大, 知识点多, 表述抽象, 通过一节新授课就使学生完全掌握全部内容确实比较困难。因此, 将学习的进程前伸到课前, 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预习准备, 自行消化掉部分浅显易懂的内容, 同时对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初步“咀嚼”, 这将对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产生积极影响, 帮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在预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能将相关内容中的概念、分类、纲要等知识内容进行初步识记, 然后尝试回答课后的相关思考讨论题, 同时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 提出问题, 以备课堂讲解时注意寻求答案或课后请老师答疑。预习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 是一种“发现学习”, 强调在面对新信息的学习时, 学习者自身努力的结果, 而不是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授”。在预习环节中, 学生对材料的接触与理解会产生一种期望定势, 这种期望的倾向将延续到课堂教学中, 形成良好的定向的注意力保持和兴趣, 有助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 教师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上, 要根据所学内容尽可能地提供“先行组织者”, 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在备课时, 教师一定要事先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哪部分内容学生自己能懂, 哪部分内容学生不容易懂, 从而为下一个环节——课堂“艺术精讲”做好准备。所以, 幼儿心理学的先行预习工作对学生、教师来说都很重要, 一定要认真切实执行。

1.2 艺术精讲

通过前面先行预习的环节, 学生对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消化吸收”, 有的简单知识点甚至可以完全消化, 教师也对该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因此, 在课堂上就可以提高效率, 进行精讲。对一般性的问题、浅显的知识点教师只需适当加以引申, 做一些补充或举例说明;而对那些艰涩的问题、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则要重点讲, 展开讲, 深入透彻地讲。这种在学生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讲解要重点突出, 注重启发点拨, 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全盘照搬。另一方面, 教师在坚持精讲的前提下, 要特别讲究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地运用, 做到戏剧般的讲解, 娓娓道来, 并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改变“抽象内容枯燥教学”的路子,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艺术的精讲还意味着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案例观摩、心理测验等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 在艺术化的处理中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突出心理学的生活性、实用性。

1.3 应用练习

这一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并加以运用的环节, 包含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在课堂上, 教师要考虑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课堂练习, 练习的形式可以活泼多样, 如抽签答题, 接力抢答、小组竞赛等等, 力图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让学生在积极的气氛中巩固运用新授知识。课堂练习的内容可以直接是书上的小知识点, 也可以是教师加以改编后的延伸题型。课后作业则除了课本上的思考讨论题, 教师还可以考虑布置一两个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如有条件的学校可布置学生到幼儿园观察分析某一心理现象, 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由教师提供案例材料,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 教学原则中的三个注重

2.1 注重实践观察

这门学科的很多规律性总结都是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 尤其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更是来源于大量的观察、验证。因此, 注重实践, 要求学生自觉观察一些现象或者提供给学生观察实践的机会, 将使学生增强感性的认识, 由理论而落到实践, 再上升为理论, 使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帮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实际价值, 避免纯理论、枯燥、空洞、脱离实际的学习。

2.2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这门理论课, 就必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与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面所提到的艺术精讲, 多形式课堂练习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或开始上课时可以讲一些童趣故事, 讲一些儿童有趣的心理现象, 介绍幼儿园的相关教学经验文章。当问题得到解决时, 学生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并推动下面新的学习, 形成学习探究的良性循环。

2.3 注重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系统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学科, 这对没有学习过理论课的幼师生来说, 在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影响着学生对问题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困扰反映到作业上就很明显, 比如学生对讨论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不知如何回答, 或是过于简单, 或是整段摘抄, 或者答非所问, 在语言表述上也是罗嗦重复或者没头没脑, 前后不顺。因此, 学生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 教师在讲述内容、分析问题时要做到思维清晰, 层次清楚, 逻辑性强, 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其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着重注意启发学生答题的思路, 指导和纠正表述的方式, 而不要只关注答案;第三, 针对作业和考核, 教会学生不同题型回答的规范方法, 如简答题怎么答, 论述题怎么答, 案例分析题怎么答等等。最后, 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思维训练, 如发散思维训练, 推理侦破训练等, 安排在课外进行, 帮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斗智挑战”中全面提高思维品质。

摘要:幼儿心理学教学如何化抽象为具体, 如何与幼儿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需要从教学过程的先行预习、艺术精讲、应用练习三个环节入手, 注重实践观察,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 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心理学教学目标任务, 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中获得优化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先行预习,艺术精讲

上一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下一篇:RFID技术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