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易错字词辨析

2022-05-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常用易错字词辨析

公文常用易错的字词辨析

截止•截至 "截止"--到一定期限为止或停止。"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 与"截至"不能混用。"截止"与"截至"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止",即在计时点上,所进行的事情已经完结或基本完结;后者则不强调事情的完结,强调的是该计时点上的事态。

制订•制定 "制订"--创制拟定。"制定"--定出。"制订"与"制定"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方案、计划等的形成过程,而后者则强调法规等的定型和拍扳定案。

权利•权力 "权利"--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和"权力"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应享受的利益,后者则单指政治强制力和支配力,不一定包括利益。

以至•以致 "以至"--事物扩展、延伸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效果。"以致"--事态发展所形成的结果。"以至"与"以致"的主要区别在于,"以至"用于事物程度的升级,而后者用于原因导致的后果。

急待•亟待 "急待"--紧急待办。"亟待"--极须,急迫待办。"急待"与"亟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后者则更强调意义重要性。另外,亟待还包含问题的严重性已达极点,否则不宜用"亟待"一词。

决不•绝不 "决不"--决心不。"绝不"--绝对不。"决不"与"绝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就本身而言,强调的是意志上的控制,多用于表决心或表示心愿;而后者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不管人的主观意志如何,虽然也适用于自身,但多适用于对普通对象作出限制规定。

记取•汲取 "记取"--记住。"汲取"--吸取。"记取"与"汲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强记;后者强调在加工、提高基础上的吸取。二者适用对象和情况有所不同:对自己或内部的事或现成的经验教训,多用记取;对他人或外部的经验教训、营养等,则用汲取。

检察•监察 "检察"--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监察"--监督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检察与监察的区别有三:第一,方式不同。一个是审查,一个是监督。第二,对象不同。一个是被检举的犯罪事实,一个是机关或工作人员的日常活动。第三,主体不同。一个是司法机关,一个不是司法机关。

兢•竞 兢是小心谨慎;竞是竞争,竞赛。

折•拆 折是断,又曲折;拆是分裂。

积•绩 积是聚;绩是缉。

籍•藉 籍是书籍,籍贯;藉是依靠,简化为"借",但"杯盘狼藉"不能写作"杯盘狼借"。 练•炼 练是训练、熟练、老练;炼是冶金,精到。

圆•园 圆是圆满;园是菜园。

泛•汛 泛是浮泛;汛是定期涨水。

植•殖 植为种植,培植;殖为生殖,繁殖。

慎•缜 慎是小心谨慎;缜是缜密。

幅•辐 幅是周边范围;辐是辐射。如光、热向四周辐射。

辨•辩 辨是辨别;辩是辩论。

距•矩 距是距离;矩是规矩,又(力×力臂)为矩。

摩•磨 摩是摩擦、揣摩;磨是磨损、磨砺。

译•绎 译是翻译;绎是抽出,理出头绪。

俱•具 俱是全、都;具是工具,具体,具备。

储•贮 储是储蓄;贮是贮藏,亦作储藏。

撒•撤 撒是撒播,撒手;撤是撤除,撤换。

溢•隘 溢是水满而流出;隘是狭隘。

漂•飘 漂是漂泊,漂白;飘是飘摇,飘零。

漫•慢•谩 漫是散漫,弥漫,浪漫;慢是缓慢、傲慢,怠慢;谩是谩骂。

渡•度 渡是过渡(由此岸到彼岸);度是过度(过分的意思)、度日、法度。

喧•暄 喧是喧哗;暄是温暖,宾主酬答叫寒暄。

姿•恣 姿是姿势,风度;恣是放纵。

档•挡 档是保存,归档;挡是阻拦,排挡。

板•版 板是木板,石板;版是图版,出版物。

燥•躁 燥是干燥;躁是急躁。

胀•涨 胀是膨胀;涨是增涨。

稍•梢 稍是略为,稍微;梢是木末,末尾的通称。

秆•杆 秆是禾茎;杆是木杆。

绌•拙 绌是不足,支绌;拙是笨拙。

谗•馋 谗是说人坏话;馋是贪吃。

讦•忏 讦是揭发别人的阴私,攻讦;忏是忏悔。

锭•绽 锭是纱锭,钢锭;绽是破绽。

已•己•巳 已是已经;己是自己,又是天干的第六位;巳是地支第六位。

徒•徙 徒得徒手,徒弟;徙是迁移。

肆•肄 肆是放肆,店铺;肄是肄业。

向•响 向是向导,向往;响是影响,声响。

辣•棘 辣是辛辣、辣手(狠毒);棘是荆棘,棘手(困难)。

供•贡 供是供给,供奉,又因问而自己承认叫自供;贡是献。

尤•犹 尤是很、甚、最,又过失;犹是尚、还,又不定之辞。

绪•序 绪是丝端,引申为头绪;序为次序,秩序,又与叙通,如一本书的"序"或"序言"。

概•盖 概是统括的意思,如概要,又有大略的意思,如大概;盖是遮盖。

烦•繁 烦是心头不快;繁是杂而多,引申为繁华。

弭•弥 弭是停止,如弭兵;弥是满,又人将死叫做弥留。

佳•嘉 佳是美,如佳节;嘉是善,如嘉言,嘉宾。

会•汇 会是聚合,又时机;汇是以种相从,如汇集。

伺•侍 伺是伺察;侍是服侍。

废•费 废是废除,废弃;费是消费、浪费。

奋•愤 奋是奋发,奋斗;愤是愤慨,发愤。

须•需 须是待、要,应该的意思,何须,务须,无须,须要;需是欲望的要求,如必需品,需要。

利•厉 利是顺利,胜利,锋利,利害得失;厉是严厉,磨厉,再接再厉,厉行节约。

妨•防 妨是妨害;防是防止。

即•既 即是就,即刻,即使如此;既是已经,既然如此。

辞•词 辞是辞令、修辞,辞谢;词是一种文体,又词锋,词章。

收•搜 收是收藏,收集;搜是搜索,搜罗。

振•震 振是振奋,振作;震是震颤,震荡,地震。

原•缘 原是原则,原始,原因;缘是缘由,缘故,缘起。

辄•辍 辄是每每;辍是停止。

步•部 步是步伐,进步;部是部署,如按部就班。

代•待 代是代替,交代;待是等待,接待。

皇•黄 皇是张皇,仓皇,堂皇;黄是玄黄、苍黄(仓黄与苍黄同义)。

坚•艰 坚是坚忍,坚贞,坚苦;艰是艰辛,艰深,艰贞(坚贞,艰贞同义)。

滥•谰 滥是浮辞,如陈词滥调;谰是谩语,如无耻谰言。

首•手 首屈一指;垂手可得。

赢•盈 赢是赢利,输赢;盈是盈余,恶贯满盈(作盈余讲,两字可通)。

络•陆 络绎是断续不绝,或往来不绝;陆续是相继不绝。

毋•无 毋是制止,绝不,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以己义断之而未敢决其然之意,如将毋,毋乃、毋宁等;无是没有。

布署 应为部署。

辩别 应为辨别。

不径而走 应为不胫而走。

碧波万倾 应为碧波万顷。

遍体麟伤 应为遍体鳞伤。

不殉私情 应为不徇私情。

拔乱返正 应为拔乱反正。

并驾齐躯 应为并驾齐驱。

变本加利 应为变本加厉。

不知所错 应为不知所措。

百感交积 应为百感交集。

按步就班 应为按部就班。

鞭鞑 应为鞭挞。

璀灿 应为璀璨。

戮穿 应为戳穿。

惩前毙后 应为惩前毖后。

臭气薰天 应为臭气熏天。

对伏 应为对付。

颠复 应为颠覆。

耽心 应为担心。

挡案 应为档案。

调拔 应为调拨。

赌搏 应为赌博。

斗欧 应为斗殴。

待价而估 应为待价而沽。

断章取意 应为断章取义。

法码 应为砝码。

防碍 应为妨碍。

赋于 应为赋予。

分脏 应为分赃。

付主任 应为副主任。

飞扬拔扈 应为飞扬跋扈。

风尘扑扑 应为风尘仆仆。

风言风雨 应为风言风语。

负偶顽抗 应为负隅顽抗。

发人深醒 应为发人深省。

跟底 应为根底。

关健 应为关键。

高吭 应为高亢。

攻奸 应为攻讦。

鼓锤 应为鼓槌。

关怀倍至 应为关怀备至。

各行其事 应为各行其是。

寒喧 应为寒暄。

好高鹜远 应为好高骛远。

汗流颊背 应为汗流浃背。

害人听闻 应为骇人听闻。

和营企业 应为合营企业。

恢心丧气 应为灰心丧气。

换然一新 应为焕然一新。

戒鉴 应为"鉴戒"或"借鉴"。

畸型 应为畸形。

寄旅 应为羁旅。

痉孪 应为痉挛。

技俩 应为伎俩。

交待 应为交代。

检查院 应为检察院。

戒骄戒燥 戒骄戒躁。

娇柔造作 应为娇揉造作。

箭拔弩张 应为剑拔弩张。

既往不纠 应为既往不咎。

坚如盘石 应为坚如磐石。

锦锈河山 应为锦绣河山。

竞竞业业 应为兢兢业业。

矫往过正 应为矫枉过正。

嘎然而止 应为戛然而止。

开源截流 应为开源节流。

克敌致胜 应为克故制胜。

刻苦功读 应为刻苦攻读。

刻苦专研 应为刻苦钻研。

兰球 应为蓝球。

兰色 应为蓝色。

录相 应为录像。

掳美 应为掠美。

廖仲凯 应为廖仲恺。

洛杉机 应为洛杉矶。

连络处 应为联络处。

卢定桥 应为泸定桥。

鳞次节比 应为鳞次栉比。

滥芋充数 应为滥竽充数。

留恋忘返 应为留连忘返。

离乡背景 应为离乡背井。

名誊 应为名誉。

模形 应为模型。

民生凋蔽 应为民生凋敝。

名列前矛 应为名列前茅。

明火执杖 应为明火执仗。

莫不关心 应为漠不关心。

磨拳擦掌 应为摩拳擦掌。

年令 应为年龄。

奴颜卑膝 应为奴颜婢膝。

傍徨 应为彷徨。

迫不急待 应为迫不及待。

破斧沉舟 应为破釜沉舟。

遗责 应为谴责。

气势凶凶 应为气势汹汹。

穷兵赎武 应为穷兵黩武。

泌人心脾 应为沁人心脾。

磬竹难书 应为罄竹难书。

前扑后继 应为前仆后继。

情不自尽 应为情不自禁。

饶怒 应为饶恕。

如法泡制 应为如法炮制。

人情事故 应为人情世故。

人心慌慌 应为人心惶惶。

融汇贯通 应为融会贯通。

松驰 应为松弛。

师付 应为师傅。

失庞 应为失宠。

疏竣 应为疏浚。

神密 应为神秘。

身驱 应为身躯。

树萌 应为树荫。

随大溜 应为随大流。

世外桃园 应为世外桃源。

实是求事 应为实事求是。

死心踏地 应为死心塌地。

始终不逾 应为始终不渝。

孰视无睹 应为熟视无睹。

挺而走险 应为铤而走险。

括不知耻 应为恬不知耻。

外块 应为外快。

母宁 应为毋宁。

未尾 应为末尾。

无耻滥言 应为无耻澜言。

无所是从 应为无所适从。

委糜不振 应为萎糜不振。

委屈求全 应为委曲求全。

唯命视听 应为唯命是听。

歪风斜气 应为歪风邪气。

危如垒卵 应为危如累卵。

消弱 应为削弱。

血形 应为血型。

诩诩如生 应为栩栩如生。

兴至勃勃 应为兴致勃勃。

相形见拙 应为相形见绌。

消声匿迹 应为销声匿迹。

严竣 应为严峻。

有持无恐 应为有恃无恐。

引亢高歌 应为引吭高歌。

一股作气 应为一鼓作气。

一笔勾消 应为一笔勾销。

一如即往 应为一如既往。

阴谋鬼计 应为阴谋诡计。

饮鸠止渴 应为饮鸩止渴。

言简意骇 应为言简意赅。

原形必露 应为原形毕露。

一番风顺 应为一帆风顺。

执着 应为执著。

追任 应为追认。

争辨 应为争辩。

姿意 应为恣意。

帐蓬 应为帐篷。

再接再励 应为再接再厉。

至死人命 应为致死人命。

走头无路 应为走投无路。

震聋发聩 应为振聋发聩。

置若网闻 应为置若罔闻。

重蹈复辙 应为重蹈覆辙。

真像大白 应为真相大白。

暂露头角 应为崭露头角。

锱珠必较 应为锱铢必较。

掌握权利 应为掌握权力。

打战 同打颤。

倒楣 同倒霉。

搭拉 同耷拉。

带孝 同戴孝。

担搁 同耽搁。

倒腾 同捣腾。

滴答 同嘀嗒。

端午 同端五。

掉换 同调换。

跌荡 同跌宕。

订购 同定购。

钉梢 同盯梢。

钉是钉 铆是铆 同丁是丁,卯是卯。

烦冗 同繁冗。

翻然 同幡然。

伏罪 同服罪。

付刊 同副刊。

丰韵 同风韵。

发愤图强 同发奋图强。

愤愤不平 同忿忿不平。

贯串 同贯穿。

耿直 同梗直。

固步自封 同故步自封。

含义 同涵义。

会演 同汇演。

辉映 同晖映。

鸿图 同宏图。

弘论 同宏论。

恍忽 同恍惚。

好高务远 同好高骛远。

混水摸鱼 同浑水摸鱼。

记录 同纪录。

斤斗 同筋斗、跟斗。

酒涡儿 同酒窝儿。

叫化子 同叫花子。

勘察 同勘查。

卡叽 同卡其。

可望而不可即 同可望而不可及。

留连 同流连。

褴褛 同蓝缕。

连接 同联接。

老茧 同老趼。

老羞成怒 恼羞成怒。

磨练 同磨炼。

模拟 同摹拟。

摩察 同磨擦。

抹杀 同抹煞。

马虎 同马糊。

猛醒 同猛省。

莫名其妙 同莫明其妙。

宁缺毋滥 同宁缺勿滥。

年青力壮 同年轻力壮。

盘据 同盘踞。

漂泊 同飘泊。

评话 同平话。

匍匐前进 同匍伏前进。

晴天霹雳 同青天霹雳。

切切私语 同窃窃私语。

日食 同日蚀。

日以继夜 同夜以继日。

搜括 同搜刮。

丝棉 同丝绵。

沙石 同砂石。

刹车 同煞车。

申诉 同伸诉。

申讨 同声讨。

擅于辞令 同善于辞令。

退色 同褪色。

踏实 同塌实。

棠棣 同唐棣。

调三窝四 同调三斡四。

投井下石 同落井下石。

惟独 同唯独。

毋宁 同无宁。

委靡 同萎靡。

委琐 同猥琐。

委宛 同委婉。

惟妙惟肖 同维妙维肖。

毋庸讳言 同无庸讳言。

详实 同翔实。

序言 同叙言。

项练 同项链。

稀奇 同希奇。

娴雅 同闲雅。

想象 同想像。

向壁虚构 同向壁虚造。

押韵 同压韵。

淤血 同瘀血。

鱼讯 同渔汛。

御手 同驭手。

原故 同缘故。

严谨 同谨严。

盈利 同赢利、营利。

扬扬得意 同洋洋得意。

糟踏 同糟蹋。

战栗 同颤栗。

折中 同折衷。

酒钟 同酒盅。

滋生 同孳生。

装潢 同装璜。

坐位 同座位。

走马观花 同走马看花。

触目惊心 同怵目惊心

第2篇:公文写作常用易混词辨析:“黏”和“粘”到底该怎么用?

“黏”和“粘”是经常用到的的一组常见字,笔者在审阅公文的过程中,时常遇到它们混用的情况。对于这组字,作者选用的是稀里糊涂,审稿者修改的也是随心所欲,导致最终出版后的呈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对于这组字,曾有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过形音考证,也有一些编辑进行过专门论述,更有一些编辑部和出版社作出了内部规定,但给出的某些结果或者与时下的工具书相违背,或者似是而非。有鉴于此,笔者一方面查阅了最新版的工具书,并且参考有关的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尝试从构词法这一新的角度对这组字的用法进行辨析。

一、常见工具书及有关国家标准中的用法

“粘”字两读,一读nián,一读zhān。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淘汰,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确认“黏”为规范字。这样,依据《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除了“粘”作为姓氏外,二者基本有了分工:

黏:读nián。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指像胶水或糨糊所具有的能使物体粘合的性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形容词,指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并附如下词条:黏虫、黏稠、黏度、黏附、黏合、黏糊、黏结、黏菌、黏米、黏膜、黏儿、黏土、黏涎、黏涎子、黏液、黏着、黏着语。

粘:读zhān。在《新华字典》中,指黏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或指用胶水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动词,指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接,或指用黏的东西使物件连接起来,并附如下词条:粘连、粘贴。

对于上面的释义和附注,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以上的两本常见工具书中有一处矛盾:《新华字典》中用“粘合”来解释黏,《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却是“黏合”。

对于“黏”和“粘”的用法,还涉及到一个国家标准GB/T 2943—2008《胶粘剂术语》,其中所有有关术语统一用了“粘”,但从其“汉语拼音索引”的“N”部中可以看到,很多却是读了“黏(nián)”的音。

二、构词法辨析

通过以上检索情况可以看出,从释义、读音或者词性方面都难以对“黏”和“粘”的用法进行辨析,由此笔者想到了汉语的一种基本语法——构词法。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黏”作形容词,“粘”作动词,那么分别以它们为词头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大概有如下几类:

黏:并列型(形容词+形容词),偏正型(形容词+名词),附加式(如黏性);

粘:并列型(动词+动词),补充型(动词+补语),动宾型(动词+名词)。

因此,它们能构成的合成词如下:

黏稠(并列型)、黏度(偏正型)、黏糕(偏正型)、黏糊(并列型)、黏胶(偏正型)、黏菌(偏正型)、黏料(偏正型)、黏米(偏正型)、黏膜(偏正型)、黏土(偏正型)、黏涎(偏正型)、黏性(附加式)、黏液(偏正型)……;

粘附(并列型)、粘合(并列型)、粘连(并列型)、粘鸡(动宾型)、粘接(并列型)、粘结(并列型)、粘紧(补充型)、粘贴(并列型)、粘牙(动宾型)、粘着(并列型)……。

然而,这样一来,“粘附”“粘合”“粘结”“粘着”就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黏附”“黏合”“黏结”“黏着”不一致;“黏胶”“黏料”“黏性”就与GB/T 2943—2008《胶粘剂术语》中的“粘胶”“黏料”“黏性”不一致,但读音却相同了。

以上是笔者根据构词法对“黏”和“粘”的用法提出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促使“黏”和“粘”用法的彻底厘清,方便作者规范使用汉字。需要指出的是,汉语中的很多语素具有多种词性,而且在构成合成词时“黏”和“粘”并不总是作为词头,这时就要结合合成词的意义和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3篇:地理易错字词

易错字词

一、海洋河流湖泊等有关的易错字词

1.海洋:渤海、濑户内海

2.河流:勒拿河、亚马孙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渭河、额尔齐斯河、荆江

3.海峡、运河、湖泊: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鄱阳湖

4.水电站:葛洲坝、三峡、小浪底、伊泰普

二、大洲国家省市等易错的字词

1.大洲、岛屿:欧洲、格陵兰岛、苏门答腊岛、本州岛、夏威夷州、钓鱼岛、氹仔岛

2.国家:联合国、俄罗斯、梵蒂冈、老挝、埃及、希腊、哈萨克斯坦

3.城市:水城威尼斯、纽约、横滨、长崎、大阪、加尔各答、班加罗尔、莫斯科、圣彼得堡、海参崴、耶路撒冷、伦敦、堪培拉、洛杉矶腾冲、托克逊、郑州、株洲、深圳、陕西靖边、基隆

4.省市:浙江浙、安徽皖、广东粤、贵州黔、重庆渝、福建闽、河北冀、河南豫

三、地形山脉等易错字词

1.山脉:乌拉尔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科迪勒拉山系、祁连山、乌鞘岭

2.沙漠盆地平原: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湟水谷地

3.其他:陡崖、黄土塬、黄土峁

四、植物动物建筑人名等易错字词

1.植物:椰子、蕉麻、油棕、甘蔗、柑橘、樟脑、紫荆花、莲花、棉花、哈密瓜

2.动物:鸸鹋、牦牛、长嘴犀鸟

3.建筑工程: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北京的四合院和颐和园、引滦入津、坎儿井

4.人名:麦哲伦、魏格纳、因纽特人

五、其他:

经纬线、半径、关隘、海拔、稠密、稀疏、穆斯林、基督教、畜牧业、旅游业、乳酪、南美洲的玛雅文明、千沟万壑、纽带、辐射、陡坡垦殖、O°C等温线

河流的下游 、海沟

第4篇:几种易混淆人大常用语辨析代表大会

由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不深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广泛,程序性强,规范性强,易混淆,不易掌握,在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人大用语错误、不规范的问题。为了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应有作用,现将易混淆、易差错的人大用语厘出,并予辨析,以求进一步规范人大宣传用语。

一、易混淆的机构用语

(1)把“人大”与“人大常委会”混为一谈。《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组织法》第2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把“人大常委会机关”错称为“人大机关”、“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错称为“人大办公室”。“人大”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1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召集。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由上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地方组织法》第11条、第12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经过五分之一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根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会议集体职权,不设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其没有机关,也没有办公室。因此,人大常委会机关或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正式对外称谓时,不能把“机关”、“办公室”前面的“常委会”三个字漏掉。

二、易混淆的会议用语

(1)“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错称为“人大主任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简称 “主任会议”。它是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内设机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内设机构。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8条规定,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会议由主任、副主任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会议由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是通过会议形式行使职权,是人大组织体系中的一个法定机构,同时也是一种法定会议。因此把“主任会议”称为“人大主任会议”是错误的,正确说法是“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简称为“主任会议”。

(2)“人大常委会会议”误称为“常委会议”。正式会议名称必须用确切、规范的文字表达。会议名称要求能概括并能显示会议的内容、性质、参加对象、主办单位或组织、时间、届次、地点或地区、范围、规模等等。对于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会议,通常采用机构+会议的模式来定名称。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简称,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常委”不是机构,多指人员,常委会议不能确切地表达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含义,通常把党委的或政协的常委会会议称为“常委会议”。因此,不能把“人大常委会会议”误称为“常委会议”。

三、易混淆的职务用语

(1)错把“人大代表”称为“人民代表”或“代表”。“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简称。依据《代表法》第2条规定,各级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通过严格的、民主的、法定的程序选举产生,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职务。“人民代表”是指普通人民群众代表,是一定范围内针对

某一事项由人民群众公开推荐、为他们说话的“代言人”,无须依法产生,不具有法律效力。“代表”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可以指“人大代表”,也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人大代表的习惯性称呼。其实,“代表”的涵义比“人大代表”、“人民代表”都要广泛,可以是党代表,可以是工会代表,可以是妇女代表,也可以是部门代表等等。因此,不能把“人大代表”称为“人民代表”或“代表”。

(2)误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称为“常委会委员”或“人大常委”或“人大领导”。根据《地方组织法》第2条、第40条、第4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包括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而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不是从委员中产生的,说明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不都是委员。“常委会委员”只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习惯把党的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称之“常委”,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常务委会委员。另,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通常情况下每年召开一次,时间较短。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会议集体行使职权,不设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只有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人大常委会设领导人员。所谓“人大领导”的称呼是错误的,正确的称呼是“人大常委会领导”。因此,不能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称为“常委会委员”或“人大常委”或“人大领导”。

(3)误把“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或“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或“人大专门委员会负责人”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组织法》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委员长主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主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设主任。《地方组织法》第14条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1-2人。”因此不能把“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地方组织法》第4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因此“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称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不能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地方组织法》第30条规定,专门委员会成员在同级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采取委员会制,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组成。因此人大专门委员会负责人”不能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应称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四、易出错的任免用语

(1)“任免”、“决定任免”、“批准任免”的混用。这些都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方式。任免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主任会议、“两院”正职领导人的提请,任命同级人大常委会机关、“两院”副职等有关人员担任某一领导职务或者免去有关人员所担任的职务。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1项、第12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任免对象是:根据主任会议提名,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任免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室主任;根据本级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法院其他组成人员职务;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检察院其他组成人员的职务。决定任免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同级政府正职领导的提名,作出由某人担任国家机关的某一领导职务或者免去有关人员所担任的国家机关职务的决定。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0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决定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根据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和政府各组成部门正职领导人的任免。“批准任免”是指对下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作出的任免事项予以批准认可,履行同意手续。现行的法律规定,只限于人大常委会对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行使,这是检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决定的。

根据《检察官法》第12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2)“罢免”、“免职”、“撤职”、“辞职”之间的混用。罢免案、撤职案以及免职案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特定情况下行使的人事监督职权。“罢免”是相对选举而言的免职方式,依据《宪法》第65条第2款、第77条、第102条第2款、第103条第2款、《地方组织法》第26条、《代表法》第75条规定,被选出的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需免去其职务的,由原选举单位、选区、选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同时《选举法》第九章专门规定了选民或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并对罢免案的提出在人数、程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免职”是人大常委会对由它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免去职务的方式。《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0项、第11项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三长”的任免权的的行使方式。同时,《宪法》也对免职案的提出,在免职对象、方式等方面都作明确规定。“撤职”是指对人大常委会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有违法违纪或严重错误行为的处置方式。撤职是一种行政处分,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人事任免权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地方组织法》第44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其中第12项职权就是在闭会期间有决定撤销个别本级政府副职,有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政府其他组成 人员和“两院”副职以下人员的职务。《监督法》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专章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明确了“一府两院”、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人大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书面联名也可以提撤职案,但要经人大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或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对拟撤职对象的问题进行调查。撤职案在提请常委会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委会上提出申辩意见。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辞职”,是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人员,本人主动提出辞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地方组织法》第27条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辞职,由常委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委会决定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辞职的,还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选举法》第49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提出辞职。

五、易出错的其他人大用语

(1)把“议案”错称“提案”。“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议案”、“提案”提交,易导致“议案”、“提案”不分,将二者混为一谈。“议案”是人大的专门术语之一,是指由法定机关和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要求人大会议讨论、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提案”是人民政协的专用术语,是指参加政协的单位或者委员个人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二者提出主体范围、立案方式、办理方式、办理时限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别。第一是提出主体不同。对人大代表提出“议案”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不论哪一级的人大代表个人无权提,根据《地方组织法》第1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大代表要10人以上联名、乡镇的人大代表要5人以上联名才有提“议案”权。关于“提案,依据《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1条规定,政协委员可个人提,也可联名提,人数不限。

第二是要求范围不同。“议案”内容相对较窄。《代表法》第9规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议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同时,《地方组织法》第18条、第46条规定,在会议期间,向人大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在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而“提案”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2条规定,“提案”主题应当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地方重要事务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问题等方面提出。提案内容应当实事求是,简单扼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具体建议。第三是立案方法不同。根据《地方组织法》第18条规定,“议案”只有获得大会主席团或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才能成为大会议案。根据《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7条规定,“提案”只要经过提案委员会审查,符合《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三章规定的,便予以立案。第四是法律效力不同。“议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便具有了法律的约束力,承办部门没有办与不办的选择,只有决定如何办,怎样办好。而“提案”没有人大议案这种法律上的约束力。

(2)把“质询”与“询问”错为一谈。根据《代表法》第13条、第14条、《监督法》第六章“询问和质询”的规定,“质询”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被质询的机关必须在法定的时间内,以法定的形式作出答复。“询问”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询问了解有关情况,有关国家机关应派负责人或负责人员到会说明。

(摘自《中国人大新闻网》)

第5篇:新东方英语六级:听力易错词辨析

51、suit

1、套装,衣服。

You look great in your new suit. 你穿上新衣服后看上去棒极了。

I bought a good suit in a clothing store. 我在衣服店里买了一套很好的套装。

2、一套公寓。这个意思必须根据后文来进行判断。

I bought a new suit in the central city this year. 我今年在市中心买了套公寓。

3、适合。

I hope it will suit you, sir. 我希望它能适合你,先生。

52、take

1、take a picture of 给……照相

Could you take a picture of me with the lake in the background?

你能以湖为背景给我照张像吗?

2、take good care of 好好照看

The man at the garage thinks that I take good care of my car.

修车库的人认为我非常爱惜自己的车。

53、tend to

倾向于,趋向于。

The paper says people tend to feel unwell if they sleep less than six hours a day.

报纸上说人如果每天睡眠少于6个小时将感到不舒服。

54、through

本意是穿越,穿过。在以下几个搭配中分别又有了不同的含义。

1、浏览。 read (straight) through

I’d better read it through again. 我最好还是再通读一次。

I didn’t read straight through the way you read a novel.

我不像你读小说那样从头到尾地浏览一遍。

2、结束、完成(工作)be (go) through

I had a hard time getting through this test. 完成测验对我来说很难。

That only leaves us 15 minutes to go through the customs and check our baggage.

我们只有15分钟的时间来接受海关检查和行李检查。

After two sleepless nights, I’m finally through with it.

经过两个不眠之夜,我终于完成了。

3、接通。get sb through

Would you get me through to Dr. Lemon please? 能帮我接通Lemon医生吗?

4、睡过了。sleep through

How could you sleep through it? 你怎么能睡过头了呢?

5、播放出来。come through

The power indicator was on, and it was running, but somehow the sound didn’t come through.

电源指示灯是亮的,并且正常工作,但是为什么声音就是出不来呢?

55、turn

1、拒绝。turn down

有人会因为频繁的公务旅行(frequent business trips)而turn down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而当因为某些事情而拒绝别人的邀请(turn down one’s invitation)时是最难以启齿的尴尬时刻,只能以I’d love to, but…等来搪塞。

1、转向,转移。 turn attention to 转移注意力

第6篇:易错字

1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人们很容易把“菅”误写成“管”。“菅”其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前用来做草鞋、搭茅草屋等。所以这个字有草字头。而“管”最早指的是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所以有“丝竹管弦之乐”的说法。 2把“美轮美奂”写成“美仑美奂”“美轮美奂”这个词源自《礼记·檀弓下》,原本仅用于形容建筑物外观上的高大美观,如今也用于形容装饰、布置等。

人们常将“轮”字错写作“仑”,认为和“车”没有关系。其实这里的“轮”在古代是指“轮囷”,就是一种圆形的谷仓,在农业社会谷仓一般都修建得非常高大雄伟。而“仑”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思、想。 3把“恣意妄为”写成“姿意妄为”

人们常把“恣意妄为”中的“恣”字写错,“恣”的含义是“放纵”,与内心相关,因此是心字底。而且恣的读音是去声,而不是阴平。

4把“荦荦大端”写成“落落大端”或“荤荤大端”“荦”容易错写为表示“荤腥”的“荤”。“荦”本义是带杂色花纹的牛,所以下半部分是牛字。

“荦荦大端”其实也很容易和“落落大方”的意思搞混。 “荦荦大端”指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方面,与读起来很相似的“落落大方”可是半点关系都没有。

5把“磨坊”写成“磨房”“磨坊”不就是磨谷物的房子吗?为什么不是“磨房”呢? 原来,“坊”在此是作坊的意思。磨坊其实是磨谷物的小作坊。“坊”从土,方声。凡以“土”为部首的字多与土有关,如“坊”“埋”“城”“塞”“垣”等。 “坊”后来引申为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读fáng,比如“磨坊”“染坊”“油坊”等。

不过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磨坊、碾坊等传统的民间作坊逐渐衰落,已经慢慢成了历史的记忆。

6把“诳语”写成“狂语”电视上的和尚老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这个“诳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和“狂语”又有什么区别呢?

“诳语”可不是狂傲的语言,所以不能写成“狂语”。“诳”与说话相关,因此左边是个言字旁。《说文解字》中释“诳”为“欺也”,本义为欺骗。 “言”与“狂”联合起来表示欺骗、谎话。“诳语”现在也用来指不可实现的、像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 另外,需要注意,在口语“你别诳我”中,人们常将 “ 诳” 误读作kuāng。

7把“滥觞”写成“烂觞”“滥觞”可不是多到泛滥。这个词在现代是个中性词,用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那为何“滥觞”会和起源有关?“觞”又是什么意思呢?

“觞”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说的便是拿起酒壶自己喝酒的意思。

“滥”,除了我们熟知的“泛滥”之外,其本义其实是浮起、浮现。“滥觞”,本义是浮起酒杯。后来人们常用此语形容万物之始,或用作动词表示起源。

8把“海涵”写成“海含”“海涵”中的“涵”是什么意思?为何不能写成“含”呢?

原来,“涵”,《说文解字》说解为“水泽多也”。本义就是水泽众多。 “海”“涵”连用,指如大海般包容万物,形容对方有宽容的胸怀。 “海涵”现在多为给人赔礼道歉时的敬辞。

9把“炙手可热”写成“灸手可热”“炙”和“灸”上半部分很像,容易混淆。“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本义是烤肉。而“灸”是形声字,从火久声,本义是用艾草烧灼,是一种中医疗法。我们比较熟悉的用法是“针灸”。 “炙手可热”其实是指人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人不敢接近,并不是人很火的意思,现在人们为了形容某明星很火会说“某明星炙手可热”是错误的用法。

(1)甲胃—甲胄、(2)雾淞—雾凇 (3)通碟—通牒、(4)骨子—骰子 (5)打羊—打烊、(6)遨翔—翱翔 (7)势微—式微、(8)请谏—请柬 (9)本记—本纪、(10)暮蔼—暮霭 (11)禹齿—龋齿、(12)拾缀—拾掇 (13)梦餍—梦魇、(14)辨驳—辩驳 (15)朝进—朝觐、(16)缀学—辍学 (17)鳞选—遴选、(18)偏担—偏袒 (19)弹核—弹劾、(20)商雀—商榷 (21)扇情—煽情、(22)钻刻—篆刻 (23)箫瑟—萧瑟、(24)朱连—株连 (25)陡肖—陡峭、(26)和霭—和蔼 (27)刀阻—刀俎、(28)令爱—令嫒 (29)箭族—箭簇、(30)饿浮—饿殍 (31)尺赎—尺牍、(32)宗司—宗祠 (33)陶陨—陶埙、(34)粮末—粮秣 (35)就鞠—蹴鞠、(36)烂觞—滥觞 (37)益号—谥号、(38)批漏—纰漏 (39)淘略—韬略、(40)歧黄—岐黄 (41)簪越—僭越、(42)损命—殒命 (43)请樱—请缨、(44)刮沙—刮痧 (45)撤肘—掣肘、(46)澜栅—阑珊 (47)杀手间—杀手锏 (48)温庭均—温庭筠 (49)时乖命骞—时乖命蹇 (50)旁证博引—旁征博引 (51)砺兵末马—厉兵秣马 (52)仇肠百结—愁肠百结 (53)缠绵非测—缠绵悱恻 (54)完尔一笑—莞尔一笑 (55)日真完善—日臻完善 (56)朴朔迷离—扑朔迷离 (57)奉为圭杲—奉为圭臬 (58)风声鹤戾—风声鹤唳 (59)如船之笔—如椽之笔 (60)繁文辱节—繁文缛节 (61)一杯黄土—一抔黄土 (62)纨夸子弟—纨绔子弟 (63)辛辛学子—莘莘学子 (64)始作蛹者—始作俑者 (65)穷兵渎武—穷兵黩武 (66)契而不舍—锲而不舍 (67)耀耀生辉—熠熠生辉 (68)捉禁见肘—捉襟见肘 (69)信手粘来—信手拈来 (70)螳臂挡车—螳臂当车 (71)羽羽如生—栩栩如生 (72)尾尾动听—娓娓动听 (73)耳熟能祥—耳熟能详 (74)揣揣不安—惴惴不安 (75)娇柔做作—矫揉造作 (76)分道扬镖—分道扬镳 (77)独占鳖头—独占鳌头 (78)篷头跣足—蓬头跣足 (19)按图索冀—按图索骥 (80)历精图治—励精图治 (81)遍体粼伤—遍体鳞伤 (82)杀羽而归—铩羽而归 (83)稍安勿躁—少安勿躁 (84)神采弈弈—神采奕奕 (85)饥肠鹿鹿—饥肠辘辘 (86)裨官野史—稗官野史 (87)敖敖待哺—嗷嗷待哺 (88)白壁微瑕—白璧微瑕 (89)插科打浑—插科打诨 (90)集液成裘—集腋成裘 (91)以警效尤—以儆效尤 (92)宣兵夺主—喧宾夺主 (93)眼花撩乱—眼花缭乱 (94)顶礼模拜—顶礼膜拜 (95)暮然回首—蓦然回首 (96)怨天犹人—怨天尤人 (97)运筹维握—运筹帷幄 (98)同仇敌气—同仇敌忾 (99)动则得就—动辄得咎 (100)央央大国—泱泱大国

上一篇:餐馆员工守则下一篇:全国政协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