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培养初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探究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关键词:理论知識;鉴赏兴趣;鉴赏方法;创作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沃土之中,诗歌是一束耀眼的奇葩,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学习古诗,就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古典诗词在现实生活当中,处处可以看到,尤其是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效应。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有着无可比拟的审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作用。

一、 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知识

要不断提高初中生鉴赏古典诗歌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丰厚的诗歌鉴赏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如果没有相当丰厚的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基础的话,就根本谈不上鉴赏实践的开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种类、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等方面,给学生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在具体进行鉴赏实践的时候才不至于说外行话,学生的鉴赏实践也才能够走上较为正规的鉴赏轨道。

二、 激发学生诗歌鉴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具有巨大的煽情作用,用此最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鉴赏的兴趣,不能一味地老师讲授、学生背诵。一首生趣盎然的诗歌变成的教条的程序背诵读式,学生对学习诗词会越来越没有兴趣。如讲授李商隐的《无题》时播放徐小凤的《别亦难》。有些学生因为爱唱流行歌曲,便不知不觉把这些诗词给背了出来,乐在其中。于是,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去找类似的歌曲来唱。在同学们都能熟练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其韵律之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告诉学生,许多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可以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典诗歌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典诗歌一下子在心理上被拉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也明显有了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到名胜古迹等有古典诗词名句的环境中去历练,还可以带领学生在一些书画作品展览活动中接受熏陶。

三、 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

古典诗歌理论知识犹如一把打开鉴赏之门的钥匙,但“进门”之后,更多的则是学生的鉴赏实践,尤其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还不能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进行鉴赏,学生的鉴赏实践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而且教师的引导应当力争做到“适时、适地、适度”。

“适时”即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一定的鉴赏实践训练,而且时间间隔不能拖得太长,尤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之间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则理论知识遗忘得多而且快,对于提高鉴赏水平没有多大的益处。

“适地”即指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在课内,而古典诗歌的鉴赏实践则要放眼生活,甚至于要放眼阅读视野所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或者课本内。语文既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尤其是诗歌鉴赏,其范围极为广泛,大到生活,小到阅读材料,再小到游览名胜古迹所见古典诗词及楹联等等。只要有机会接触古典诗歌,也就有机会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了。因此,此“地”就包括课内课外、阅读材料、生活范围等等。

“适度”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时,要注意古典诗歌鉴赏的数量的安排与把握,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少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实践。何况学生的负担本身已经很重了。因此“度”的把握异常重要。我们的做法是五大类型(抒情诗、赠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的诗歌,有选择地每一类型诗歌讲解二至三首,这样既能够顾及诗歌鉴赏种类的全面性,又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诗歌以其深远的意境、丰厚的内涵而成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这就需要做老师的在诗歌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丰厚内涵。诸如标题的暗示,作者的生平、思想,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以及关键词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对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寒”字的理解,不但是季节的交代,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暗示,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也要着重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妙处,“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四、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切入点进行教学。第一切入点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人们说这个语言很美,就是讲它的语言像诗一样,所以诗的语言是非常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把握好以上三个切入点才能使我们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时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在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首先应该从“读”这一方面做起,只有通过学生熟练地读,反复地读,才能使学生朗朗上口,熟记于心,才能真正领悟诗词的语言美。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让学生将整首诗读熟,然后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以加深记的印象,以达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其次是全面准确地把握好诗的大意和主要情感。每一首诗的大意不难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对一些资料书、古文对照注释和网络资源等的查阅,迅速掌握诗的大意。了解诗的大意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出诗的中心意思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在熟悉整首诗后,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每一首诗都有其一定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意境也是学生目前学习诗歌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一首首诗来,但却无法理解诗的意境,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爱好,只有增添了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才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积累、去收集与诗词有关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水平;让学生多掌握一些中国的历史,多了一些中国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诗歌的贡献与成就,从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去了解中国古诗词;了解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社会风情、人生遭遇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对于把握诗词的意境有很大的帮助。了解所学的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缘由、写作意图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能够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了解诗的意境。如在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就不难理解本诗的意境:“黄河远上”预示征人远戍边疆,“孤城”更直接点明了所处位置的荒凉、偏远,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只有环绕的荒山做伴。“羌笛”在诗词中本就是孤寂、幽怨的象征,“杨柳”则是离别的象征,二者联系起来意思明显不过了,说的就是远离家乡,与亲人长期别离的苦楚!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则是近一步将战士们的孤寂、思念之情推到了“绝望”的地步!第四是把握好诗的形式美,中国古代诗歌因其独特的形式,才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一种音乐美、绘画美、艺术美的感受,达到其熏陶人、陶冶人、教育人的良好效果。那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很好地把握好诗的形式与结构。如诗的平仄、押韵等。这些虽然不要求学生在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能整体上把握其形式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曲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从而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认识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為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在一定数量的诗歌鉴赏实践训练之后,学生深感:原来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对于诗歌鉴赏实践有如此的重要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运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有意识地使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鉴赏实践。这是符合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规律的,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教学与管理,2001(8).

作者简介:魏源涛,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第四中学。

作者:魏源涛

第2篇: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摘 要:在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分数占比量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诗歌中蕴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睹物思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诗歌的感性体现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鉴赏力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感性,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诗歌中的感情,那么学生也会难以理解人情世故。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散文小说,还要求学生要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詩歌鉴赏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文化意识,不断创新学生的思想方式。教师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诗歌中所传授的感情的意境。本文就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诗歌的整个发展史和高中语文课本文章选择来看,空间和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就给学生学习诗歌鉴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秉承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目的,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打破空间和实际爱你的阻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事件情节、故事情景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中,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想象自己沉浸于当时的环境中,将自己想象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去感受诗歌,进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正确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将进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选择激昂旋律的音乐,在歌曲中将学生带入借豪迈气势诉饮酒之乐的状态中,让学生随着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诗歌的旋律,同时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进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深入分析,探索深层情感

每一项学习活动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教”与“学”都离不开深入的分析。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过程中,师生要共同探索诗人背后的想要表达的深层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学习体验和深刻的阅读,同时对文章的每一句诗词都要进行逐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相关能力的提高。其次,深入分析结束后,学生也会掌握了一定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模仿诗人的创作模式进行自我创编,尝试诗人的类似情感。在这种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在此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深入鉴赏诗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素养。比如在人教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鬓如霜”、“十年生死两茫茫”、“唯有泪千行”等词句中所蕴含诗人的思念、悲伤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根据本首诗词的特点创作同类型的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在这种创编和鉴赏相结合的模式下,能较快的实现学生诗歌鉴和创编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前进。

三、解读诗歌的环境与时代

中国的诗歌不是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能表达出来的,诗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虽然短小但是其中蕴含了浓厚的思想情感,每个诗人写作的特点都有所不同,同样每个时代培养出的诗人也不同。不同的环境培育不同的诗人,环境不仅决定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诗人也受其熏陶,决定了诗歌的不同种风格。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就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师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要将诗歌融入到作者所生活的环境中去,真正实现鉴赏诗歌的意义。其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既能将诗歌作品放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感受到沧桑。更加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具有沧桑的时代气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提升自身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研究式的主题活动来展开诗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力,提升自身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

学生只有在对诗歌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以后,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比如如果学生在遇到一篇诗歌的时候,甚至无法自己去理解诗歌写的是什么,那么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是一堆文字,自然无法达到鉴赏的深度,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一些诗歌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特定意象的表达要牢牢掌握好,这样学生在遇到没有学过的诗歌以后,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诗歌基础来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最基础而准确的了解,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随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对基础知识运用越来越熟练,其诗歌鉴赏能力自然能够得以提升。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诵,虽然当前基本上所有的高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背诵,但是总体来看,学生的诗歌掌握量还是不够,且不够熟练,为此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背诵课内诗歌,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诗歌阅读与背诵。再者,教师需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意象表达的词汇进行总结,比如杨柳多是代表惜别、月亮多是代表思念等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类的题型,将一些答题套路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让学生在掌握套路以后再超越套路。

诗歌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学艺术,作为高中生一定要努力学好。对于诗歌鉴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诗歌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这才是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维维.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女报:时尚版,2020,(4):1-1.

[2]肖丹梅.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9,(9):5+7.

[3]吳丽萍.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3):62-62.

作者:李正强

第3篇:浅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几个审美点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意蕴悠远、流传千古,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本文就古典诗歌中的语言、意向、风格和想像等方面,简要谈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几个审美点。

关键词:古诗歌鉴赏 语言 意境 风格 想像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而且表现了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希望痛苦,理想抱负等复杂的感情。这些感情铸造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性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它们之所以意蕴悠远、流传千古,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下面笔者就古典诗歌中的主要美质,简要谈谈古典诗歌的几个鉴赏点。

一、灵动的语言美

鲁迅曾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研究以后一种为好……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给窦隐夫》)现代诗人郭小川也说:“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谈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音调等几方面。[1]凡是有规律的运动都可造成节奏,诗歌语言是由有意义的声音组成的,它的强弱、长短的不同组合,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律,就形成了节奏。诗歌格律就是固定的节奏形式。诗歌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每顿两个音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五言三顿,每顿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七言四顿,音节组合方式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杜甫《登高》)。这种音节组合方式,诗人刘大白在《中诗外形详说》中认为,比较接近形式美的“黄金分割律”。不过我们吟咏时,通常在五言的第一顿,七言的第二顿,声音要特别拖长些,形成二三或四三节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2]押韵就是使相关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重复回环,韵脚的重复也形成节奏。[3]诗歌不同声调的音节的和谐配合会形成悦耳动听的音调,律诗的平仄律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如“窈窕淑女”、“参差荇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音调铿锵婉转,又利于情感抒发。

二、含蓄的意境美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境创造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诗词中,意,往往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助外物来表现;境,也需由内心感受所触发。因此,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在分析诗歌时,应该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和形象再现出来,用语言引导学生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不尽之意给予适当发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境美。有些风景诗,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人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写景,也全含情,尤其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貌似凭吊南朝的覆灭,实则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有意境的诗,由于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所以很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鉴赏中,学生应多揣摩,认真研读,体会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三、多样的风格美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呈现出来的风貌,是作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个性在作品里的完整体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是作家的人格。诗的风格就是诗人的人格,鉴赏诗歌的风格,必然要了解诗歌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诗言志”,诗必须表现诗人自己真实的灵魂,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李白在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击剑,广交豪杰,轻财侠义,蜀中的名山大川陶治了他大海一样狂放不羁的性格,才有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他的浪漫主义作品燃烧着自由的欲望,显露出蔑视礼法鄙弃俗态的狂傲和追求理想的境界并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他的诗作章法起伏跌宕,变化莫测,作品充满了丰富、奇丽的想象和幻想,大胆的拟人,惊人的夸张,构成瑰丽奇特的意境。杜甫被誉为一代“诗史”,在于他敢于承担起现实的那份沉重,抒写忧民感时伤怀的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把国家的盛衰起伏和自身的感受相呼应,产生一种激荡人心的感染力,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屈原在汨罗江畔吟出的万古悲风,苏轼手执铁板唱出的慷慨悲歌,柳永拿着红牙板子吟出的轻柔哀婉……都使古典诗歌焕发出强憾的生命力。

四、丰富的想象美

在中国以诗为大宗的抒情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着重点都在主观情志的宣泄,表现手法都强调蕴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文学的文本特征是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想象美,是诗词牵引读者神思飞越的最强有力的羽翼。明代谢棒在《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抒,司空为优。”三句诗的构思与立意是一样的,为什么司空曙的诗句高出一筹呢?因为韦应物的诗句直接点出了“老”和“秋”,过于直白,用不着读者去想象;白居易的诗句虽未道出“老”和“秋”,但两句扣得太紧,点出了时光的流逝,并直抒“人欲白头”,叹老之情自现,读者也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只有司空曙的诗句没有直接点明题旨,两句的联系显得松散,如同两幅画面的组接、两个电影镜头的蒙太奇对列,留出较大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感受。这种间接说出增加了主体接受的难度。根据心理学分析,认知障碍构成了对主体智能的挑战,这就要激发主体心理能量的高档投入。读者从“雨”、“黄叶树”、“灯”、“白头人”一组镜头的转换中,会情不自禁地强烈感受到光阴转瞬、人生易老的深切悲哀。

注释: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梦生评释,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3]王玉琴:《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语文月刊,2001年,第7期。

(陈可 长沙市第七中学 410007)

作者:陈 可

第4篇: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

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如:

诗词鉴赏第1页 (共7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春秋迁徙——思乡之情。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鸿雁传书。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

诗词鉴赏第2页 (共7页) 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二)——答题技巧

(一)炼字技巧: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

诗词鉴赏第3页 (共7页) 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

诗词鉴赏第4页 (共7页) 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

诗词鉴赏第5页 (共7页) 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诗词鉴赏第6页 (共7页) (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三、解题方法——答题指津: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诗词鉴赏第7页 (共7页)

第5篇: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请注意以下术语!

1、语言风格:精炼、含蓄、简朴、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对比、烘托(映衬)、反衬、抑扬、想象、联想、照应、铺垫、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不一而足。其作用有: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解题歌诀

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五种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

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

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 别的酸楚。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起到了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所以是全诗的关键。

三、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 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经典试题]

秋过松原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了“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

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了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性格、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成绩时,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还记得上次小报------《诗词鉴赏经典题目解读》(20011.5.16)吗? 里面的题目与今年全国各省高考题何其相似也!! 找出,利用这三天假期读一读,学一学!!! [( ([(

(

第6篇:诗歌鉴赏知识总汇

【诗歌鉴赏的一般基本步骤】 1.看标题、作者、背景、注释; 2.读两遍,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3.抓住诗歌的意象(物),通过联想、想象对诗歌进行理解; 4.分析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5.审清题干要求;

6.根据要求,结合全诗意境组织语言表达。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感受物象型(意象)

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二)描述画面型(意境)

这首诗 (或哪一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三)鉴赏人物型

诗中塑造了 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抒写了 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四)理解情景型

诗歌描写了 ( 景物、图景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或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景物、图景)。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炼字: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采用了(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所在原句 )情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炼句:

①解释该句的含义;

②明确该句的句式特点(倒装、罗列意象、叠词)和运用手法,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③明确该句在全诗结构和思想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手法) 1.表达方式:①描写(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法: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内容:咏物咏史、写景抒怀)②抒情(直接: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抒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③记叙 ④议论(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⑤说明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即事或即景感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象征、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白描、用典、赋比兴、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照应、铺垫等多感觉描写、多视角描写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反复等 4.选材结构:(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首尾照应、过渡、铺垫、伏笔 分析手法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鉴赏诗歌的情感

1、诗歌中常见的其它情感类型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战争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痛苦; (3)报效国家,保家卫国的决心; (4)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伤; (5)年华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7)理想、抱负不为人知,不得施展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边关思乡; (3)思念亲友; (4)闺中怀人;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分别后的离愁别绪、寂寞、孤独与对对方的思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悠闲;

(2)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3)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4)告慰平生的喜悦; (5)登高览胜,望远抒怀,伤春悲秋;

(6)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2、古诗词中常形容情感特点的双音词

痛楚-激愤-伤感-悲观-失落-凄凉-幽怨-郁闷-忧愁-孤独 愉悦-欣喜-恬淡-闲适-悠闲-激昂-乐观-豁达-仰慕-奔放 情感主旨答题步骤

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③抒发什么情感

第7篇:诗歌鉴赏知识网络(定稿)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1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网络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诗

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弃官归隐的决心 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达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伤感 思乡怀人诗

表现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羁旅愁情 表现对亲友、故乡的思念 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表现闺怨或闺中怀人 表现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咏物言志诗

抒写怀才不遇的愁情幽愤 展示远大崇高的政治理想 表现高洁的品格节操 讽喻世风时俗

即事感怀诗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表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表现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现生活情趣、人生哲理的喜悦 表现理想落空、不为人知的愁苦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咏史怀古诗

借古讽今的情怀昔盛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边塞诗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报效祖国的激情

抒写征士久戍边塞、归家无望的痛苦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反映对帝王开边、穷兵黩武的不满 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送别诗

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离愁别恨 叙写别后浓浓的思念 表示情深意切的勉励

推心置腹、坦诚心志的告白 讴歌深厚温馨的友谊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诗人自身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意象营造氛围、映衬烘托 物象托物言志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2 鉴赏诗歌的意境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

清新秀丽、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洗练、工丽、雄奇、绚丽、含蓄蕴藉、典雅庄重、俊逸、繁复、风趣诙谐、沉郁顿挫、豪迈奔放、悲慨 炼字 词性

炼动词、形容词、副词、表颜色的形容词、数词 位置

常为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 特点

有活用现象、使用了修辞手法、富有特殊表现力、增添情趣、翻出新意 诗眼 词性

表心情的形容词如悲、喜、愁、愤等

表情态动作的词如思、想、念、等、望、送、别 表线索的某一名物词灯、药等 作用

对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主旨、全诗的构建起、承、转、合有重要作用 音韵 对仗

工整、音韵和谐 叠音

增加形象性、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文更生动 语言修饰艺术 修辞技巧 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

顺叙、倒叙、插叙虚实相生联想、想像 截取生活图景赋铺陈叙事 描写

写人技巧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细节、心理 侧面描写旁人评价、对比 写景场面技巧

虚实、点面、动静、声色形、

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细节、角度变化远近、上下等、 白描工笔、列锦、以景作结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议论抒情 间接抒情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作结 借人事抒情用典

咏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铺排、烘托映衬映衬、反衬、抑扬、铺垫、对比、渲染、象征寄托、画龙点睛、

想象、联想、起兴、比况、赋、用典、以小见大 结构技巧

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以景作结、 伏笔、铺垫、照应 修辞技巧

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 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3 诗歌鉴赏典型题参考答案

1、步骤①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步骤②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也双鬓斑斑而今终于能“生出”四川平安地通过滟澦天险回家乡岳阳楼周围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诗人不禁展颜一笑步骤③这一笑表现出诗人面对磨难乐观地坚持自己操守的品质。

2、答步骤①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③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3、答同意。步骤①“看”指回望。步骤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4、1 步骤①霜是“年”的代称步骤②

“十霜”表明作者客居并州时间之长“霜”字统摄全篇既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又给人以秋霜的冷清、肃杀之感。步骤③表现出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

5、步骤①本诗语言豪迈雄奇。步骤②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海浪如云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呼啸的北风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③这些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6、步骤①云物凄清、残星几点、秋雁横空、菊花半开、红荷落尽高楼上笛声悠长步骤②这些景象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步骤③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思乡归隐的感情。

7、示例一 步骤①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步骤②“红旗高举”船儿张开双翼从深深的杨柳渚“飞出”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船疾速前行的情形鼓声咚咚响如春雷比喻手法写出鼓声的响亮 又用“直破烟波”“惊退万人”夸张手法步骤③从而渲染了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

示例二 步骤①诗歌绘声绘色。步骤②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色彩绚丽场景明亮赛船如春雷的击鼓声和观众震地的欢呼声显示出场面的热烈步骤③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雄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气氛。答对一点得2分就某—方面赏析到位可得4分。对渲染热烈紧张气氛写作技巧的赏析答案不只此两点如炼宇炼句赏析亦可。

8、步骤①本词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形象。步骤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白描手法塑造人物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同时以钱塘江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结句用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步骤③表现了诗人要在风险中拼搏的思想。

9、步骤①视角由远而近描写动静相宜。步骤②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写树木花朵是近景。如果说颔联是写静景那么颈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步骤③这两联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田园春光图传达出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10、步骤①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步骤②作者贬居岭外经冬历春音书断绝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4 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在越接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一经见面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步骤③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附“断”与“复”的表达效果。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1、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

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悲凉之感。

12、步骤①

“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是从上一句对昔游的回忆转到写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在仕途失意走在流放去边疆途中的诗人眼中却似乎也饱含远去边疆的哀愁。步骤②这一句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步骤③拟人手法有力的衬托出诗人浓浓的边愁。

13、答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均表现愁苦之情。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步骤①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步骤②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步骤①李益的《鹧鸪词》咏思妇怀远的愁情。前两句用比兴的手法。步骤②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肠接着写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接着

“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14、赏析

第一步总评全诗。

这首诗叙写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第二步逐联赏析。

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

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

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 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 第三步总结评价

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

此为诗歌鉴赏逐联赏析法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在第二步逐联赏析赏析应既有对本联的理解又有对意境、字词、表达技巧等的鉴赏。开头或结尾要点明诗歌的感情主旨。

第8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一、诗歌的表现手法

1、常见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用典、烘托、抑扬、照应、铺垫、衬托、白描、象征、寄寓、以景结情、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2、五类诗歌对应的五种基本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的诗歌——直抒胸臆

叙事抒情诗——叙议结合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一)描写技巧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二)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白):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隐晦)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③托物言志(情)

④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三、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叠词、互文 

四、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

起兴、点题、委婉、做铺垫、埋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以乐写哀。

五、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平淡、绚丽、含蓄、明快、自然、直率、清幽、雄奇、悲慨、洗练、沉郁、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旷达、自然、雄奇、奔放、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洗练、含蓄、明快、诙谐、浅显、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平淡无奇、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浑雄健、富有哲理、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 

六、诗歌中的“情”VS“志”

“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

“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七、诗歌中的“情”VS“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常见的分析角度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九、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

2、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3、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4、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

5、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

3、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4、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5、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6、山河沦丧的痛苦

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悲伤

8、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三)人生感受

1、伤春悲秋之情

2、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3、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4、告慰平生的喜悦

(四)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诚心志的告白

(六)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感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十、古典诗歌思想感情载体

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 十

一、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分类及塑造方法

(一)人物形象

1、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2、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二)自然景物形象或者意象

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三)事物形象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

(四)古典诗歌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①细节刻画②烘托③对比衬托

(五)形象方面的鉴赏术语

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俊俏、雄伟、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  十

二、常见意象归类

(一)意同象异

1、思乡:月亮、柳树、鸿雁

2、别离:柳树、芳草、长亭、南浦。

3、高洁:蝉、冰雪、梅花、菊花

4、衰败:草木、乌鸦、燕子

5、壮志:大江、长风、沧海、奔流

6、爱情:莲花、燕子、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7、悲伤凄凉:猿啼、羌笛、梧桐

(二)象同意异

1、飞鸟:自由、孤凄无伴、漂泊无依

2、青山:故乡、超脱

3、柳:离别、思乡、愁苦

4、燕子:爱情、时事变迁

5、水:阻隔、愁情

6、船:漂流、自由

7、小楼:思念、闲适

8、鹧鸪:离愁别绪、衰败之景

 十

三、诗歌的意境

1、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完美融合的产物

2、常用术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

 十

四、常见的诗歌类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常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常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常用术语: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常用术语: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11、山水诗

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第9篇:鉴赏诗歌语言考点知识清单

高考语文素材:鉴赏诗歌语言考点知识清单

一、考点解析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寻常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二、炼字方法点拨

1、 找出关键字,并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故意在一些地方设置关键字,这些地方,往往就是全诗或全句中的“诗眼”,要详加分辨。

2、赏析影响诗意的关键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3、整体分析、综合后进行书面表达。

步骤:(1)、先整体分析全诗的意境,找出一些关键意象,明白诗的旨意和情感

(2)、找出关键字,并思索其在整句和整首诗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意境、手法、表达、情感等几个角度进行思索、分析。

(3)整理并成文,注意表述的层次性、语言的简洁性,最好是分点进行总结。

四、知识清单

(一)古典诗歌的炼字例说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 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如"吐"字,这是最平常易见而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的动词了,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而富于动态之外,就是"吐"字下得极妙。清代的查慎行,大约于此也未能忘情吧,他在《移居道院纳凉》诗中写道:"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写华灯初上灯水交辉的夜景,化静为动,造语奇特,这个富于动力性的"吐"字的运用,真是不让杜甫和陈与义专美于前了。

4、炼虚词。 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二)语言风格有关知识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1、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三)语言风格常用术语简介

1、生动形象

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举出实例,分析其生动形象成因或表现。

2、朴素自然

语言自然不做作,少雕饰

发自内心,出于至诚,感情真挚;明白如话,清新自然,不堆砌,少修饰,不做作,真切平实,通俗易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举出实例,说明表现(白描、口语、大众化),概说好处

3、含蓄蕴藉

语言含义深刻,含而不露,言在此而意在彼

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欲言还休,富有言外意、弦外音、话中话,深沉厚重,深蕴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举出实例,揭示其丰富内涵,略析其成因(象征、双关、暗示等)及好处

4、 幽默风趣

语言诙谐机警,活泼有趣

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举出实例,说明用意,分析好处

5、庄重典雅

语言平实沉稳,严肃郑重

采用典范书面语,拒绝俚词俗语;常用古语词、成语;多用专有名词、术语;多长句、复句。庄重严肃,堂皇正大,深沉厚实,义正辞严

举出实例,说明成因和用意,略说好处。

6、清新明快

语言干净利落,明白晓畅

语言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斩钉截铁,单刀直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雅俗共赏

举出实例,分析特征好处

7、绚丽华美

语言酣畅淋漓,辞藻华丽

辞藻华丽,注重修饰,表意细腻,体物入微,穷形尽相,多用辞格,讲究技巧,富于联想、想象,纵笔泼墨,气势如虹,内容丰富,表意充分

举出实例,分析特征好处

8、音律和谐

语言具有音乐美

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富音乐性

举出实例,分析成因好处

10、整散结合

整句(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与散句错杂

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文采富赡,文气十足,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引出整句,分析其语言美感,略说整散结合之妙

(四)语言风格常用术语例析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8、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9、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10、 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1、 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2、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13、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14、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上一篇:初三日记美丽的人生下一篇:diy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