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培训心得体会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的流逝过程中,我们不断接触各种事物,这些事物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应当记录下来。如何让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具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政协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全国政协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2017-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Ⅲ卷改卷心得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学生在高考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不清晰、历史概念不明了、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等等。文章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全国高考;历史Ⅲ卷;改卷心得

[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

2017-2019年,尤其是2019年的全国高考历史Ⅲ卷关注核心素养,突出核心能力,始终重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五大素养的考查。笔者在三年的阅卷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不清晰、历史概念不明了、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等等。下面笔者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咬定素养不放松

在客观题训练中,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科素养的渗透,而非只是题目的难易度。

(一)厘清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之闻的关系

新考纲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了唯物史观,更提高了对考生的素养要求,注重全方位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2019年全国Ⅲ卷24题]“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该题呈现的是关于思想的材料,考查的却是政治结论。对于这类题目,教师在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概括理解阶段特征。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通过思维导图,使思维形象可视,可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厘清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

(二)突破重要历史概念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继续加强对学生历史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却缺少对历史概念的深入学习,对历史概念的认知还处于浅层次、模糊化的层面。

[2013年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D)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农衰退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这就造成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自耕农日益减少。故此题选D。

在解答此题时,如果能把自耕农的概念讲清楚,即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那么理解、解答2017年全国Ⅲ卷第26题和2018年全国II卷第25题(题目略)就水到渠成了。

在历史概念教学中须注意从“精选材料、问题导向、理解概念、对比辨析”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与建构,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比如,讲“自然经济解体”,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就是以近代棉纺织的变化来说明“纺织分离”与“耕织分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经济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状况逐渐被打破,进而理解“自然经济解体”的核心含义。其思维导图如下:

这种文字式图示既简洁明了,又直观清晰,将学生解释历史概念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揭开包裹着历史概念的面纱,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当然,理解任何历史概念都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

二、活用迁移教材

2019年高考出现了似乎超纲,考查考生将所学知识迁移整合能力的试题。

[2019年全国Ⅲ卷35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该题的正确率只有26.61%。此题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法国总统密特朗的经济改革。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讲授这方面内容时,基本都以美英两国作为典型案例,基本没有涉及法国,因此该试题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依据材料所给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西方出现经济滞涨,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失灵,因此美英等国逐渐减少国家干预,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混合经济,使经济逐渐恢复。密特朗推行企业国有化,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将会使“滞涨”更加严重,故A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生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题干材料所隐含的阶段特征和备选项的旨意没能完全理解,特别是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这不仅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应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反思。

三、内化套路强技巧

(一)形成可内化的题型思路

1.客观题

虽然大家都知道历史选择题的重要性,但面对市場上浩如烟海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许多学生不知从何着手。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笔者概括出历史客观题解题三原则:符合材料、符合史实、涵盖信息。

[2018年全国Ⅲ卷24题]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3。据此可知,战国以前(D)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先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时空要素即“战国以前”“新疆地区”。材料提到大量的墓葬中发现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因此A的结论无法得出。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故B错。铁器出土多,无法证明冶铁技术普及,因为可能铁器是利用自然陨铁制作而成的,材料中明确给出了提示,故C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铁器的使用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正确。

在讲解解题方法时,应注意结合时间与空间要素并联系历史阶段特征,看题肢是否符合史实,不符合史实的题肢往往是不正确的;不能涵盖材料信息点、断章取义的题肢往往也是错的;题肢本身是对的,但材料没有体现,也是不能选的。

2.开放题

该题型以开放创新著称,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因其能够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而获得了充分的肯定。2017-2019年该题型广西区和桂林市的平均分如下:

每年的试题评价大同小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空白卷多。空白卷多,就意味着零分卷多。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可以内化的题型思路:围绕主旨,提出观点;围绕观点,自圆其说;史论结合,表述准确;围绕观点,论述全面。

然而考生往往在第一步,即观点或论题的提出这里就被卡住了,所以必须帮助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如材料主旨+体现、反映、说明+时代变迁等。

[2019年全国Ⅲ卷41题]下表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表略)。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论题可概括为: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体现、反映、说明了时代变迁。

(二)看懂要求审准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解题而言,审题就是“磨刀”,而答题当然就是“砍柴”。审题不清或不认真审题就盲目做答,自然会顾此失彼或答非所问,甚至“离题万里”。

[2019年全国Ⅲ卷40题](材料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答案:①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2分);②强化了民族认同(2分);③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2分);④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3分)。

此题之难在于:(1)所设陷阱巧妙,如“国家治理”的含义是什么;(2)在回答“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答成对汉朝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的影响。

审题和答题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开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围绕这两方面,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这样学生答题才能得心应手。

(三)敢写会摘重规范

在高考复习中必须重视真题,借鉴出题思路,训练学生精心审题、提炼信息、摘抄概括的能力。唯有如此,他们在未来的高考中才会少丢分。

[2017年全国Ⅲ卷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決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8分)

根据材料中的时空信息和逻辑层次,如1602年、1608年、1621年、1624年及荷兰与明朝等信息,摘抄概括出其背景也不难:

荷兰: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明朝: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顾及。

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答题技巧训练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年年岁岁题不同,岁岁年年理相似。历史教学必须以素养为轴,借助思维导图等不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负担,从容应对高考。

(责任编辑 袁妮)

作者:林建连

第2篇: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实践与体会

2011年,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档案局的工作要求,昌平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决定,并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市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严密组织和各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区各级档案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我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资源丰富、利用便捷的新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资源共享化、人员专业化的“四化”目标,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正式验收。

一、主要成果

在整个创建活动中,我们坚持把“提升镇村档案工作水平,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作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档案资源建设,深化档案信息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一个品牌”,提升了“一个意识”,规范了“一级档案室”,建全了“两个体系”,发挥了“两项作用”。具体是:

“一个品牌”:通过开展以“打造京畿档案精品、创建昌平特色品牌”为主题的创建全国示范区活动,使昌平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区,充分展示了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集中展示了我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成果。进一步为创建“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聚集了人脉,提升了昌平区的知名度。

“一个意识”:创建示范区,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提升了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档案意识。金树东区长在昌平信息快报上对档案工作做出批示:“档案工作服务大局,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工作业绩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值得称赞和推广”。区各项重大活动中均将档案局列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档案工作。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认识到位,档案局与各涉农部门在开展业务工作时配合更加顺畅。各镇街、村领导主动过问档案工作,村干部和档案员提高了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一级档案室”:规范了村级档案室。通过创建示范区,全区304个村的档案工作100%达到了“十有”标准(即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档案人员、有档案室、有制度、有档案柜、有计算机、有数码相机、有空调、有防盗门窗、有灭火器),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档案管理状况,村级档案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两个体系”:一是建立起了一个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资源丰富的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体系。通过创建工作,镇村两级档案室搜集、补救、整理各类历史档案、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达13.5万余卷(件),目前,全区农村档案总量达到33.4万余卷(件)。二是开通了“农村档案资源共享网站”、在局馆网站设立了“三农专栏”、将每期《政务信息汇编》送到各镇村阅览点,实现了档案资源共享,建成了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档案资源利用体系。

“两个作用”:一是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农村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凭据支撑,为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二是档案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开通了一条政府政策下乡、科学技术下乡、致富信息下乡、档案资源下乡的高速路,成为政府服务群众的桥梁,也在政府与农民群众连心交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此外,通过创建全国示范区还培养了一批人才,锤炼了档案管理队伍;创新了服务方式,积累了工作经验。

二、主要经验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共享四点:

(一)明确目标任务,坚持抓好“四项工作”。我们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使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和各镇街分别成立了“创建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分级负责组织开展创建工作,以实地调研、专题会议、组织培训、进行检查等多种方式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进行广泛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子屏、信息、简报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档案部门采取参观学习、组织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全区涉农档案队伍素质,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四是确保整体提高。树立6个镇60个村为创建工作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区17个镇街档案工作全部达到北京市机关档案管理二级以上标准,304个行政村建档规范,100%达到了“十有”标准,镇村档案工作水平整体提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突出创建重点,坚持 “四个重在”。始终坚持“四个重在”,我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重在基层。把镇街和村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和重点,坚持创建工作重心下移,贴近基层,各级领导深入各镇街村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遇到的难题。区、镇、村三级加大投资力度,累计投入8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二是重在服务。全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档案服务网络。在业务指导上,区档案局成立了业务指导组,行程7万余公里,到镇村指导2000余人次,镇街组织档案工作队,深入到各村进行传帮带。在档案利用上,区档案馆接收了8万余卷(件)涉农档案并优先数字化,我局通过网站上传涉农信息3.5万条,将《政务信息汇编》及时送到321个镇村阅览点,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三是重在创新。我们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全区新农村档案工作特色化水平。将档案工作列入全区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课程,档案部门开展远程在线视频指导,推广北京市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区经管站利用档案开发了《北京农村经济在线审计系统》、《昌平区农经地理信息系统》,各镇村主动记录历史、编史修志、举办展览等,在全市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四是重在实效。各镇街村加强对土地承包、产林权改革、合同协议、养老保险、优抚低保等各类民生档案的收集,确保档案服务惠及全区农民。各级档案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目前,农民足不出村通过网络即可查询和利用涉农档案信息。档案工作服务“三农”取得了新进展。

(三)强化责任体系,建立“四个机制”。建立了“四个机制”,保障新农村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档案管理机制。我区建立了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主管领导挂帅,区档案局牵头,相关涉农部门积极响应,镇村具体落实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档案工作机制。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联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协调配合机制。涉农部门在开展业务工作时与档案部门密切配合,做到了业务工作与档案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了良好的协调配合机制,实现了上下联动,横向协作,齐抓共管;三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区委、区政府把档案工作纳入对镇级督察考核和“五个好”验收体系;区档案局把新农村档案工作纳入镇级档案工作执法检查范围;镇级把档案工作纳入村级“百分赛”考核,有效地保证了新农村档案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区档案局、各镇街每年分别召开一次农村档案工作会,总结部署工作,表彰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大大激发了档案员的工作热情。

三、几点体会

通过成功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我们体会很多,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崇高的荣誉和档案更加便捷地服务“三农”的实惠,更为我们今后工作留下很多启示。今天我谈三点体会:

(一)全国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与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国家档案局和市档案局的同志先后近十次到我区检查指导创建工作;区委、区政府对创建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区活动高度重视,将创建示范区工作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要求每月报工作进程;区财政出资415万元用于镇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出席创建工作动员会、工作推进会、检查验收会等相关工作会议并讲话,强势协调解决问题。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圆满完成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国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各涉农部门的密切合作。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区农委、区民政局、区委组织部、区经管站、区园林绿化局等相关涉农单位的大力支持,区档案局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文,就产林权改革、农村干部离任等各类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定专项办法和制度,使相关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涉农部门与档案部门联合对产林权改革、承包合同等工作形成的专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区委组织部与区档案局联合举办“村级档案员业务培训班”,区农委系统与区档案局联合对产林权改革档案进行了验收。档案工作与农村业务工作真正做到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这种顺畅协同、密切配合的工作模式,为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提供了必备条件。

(三)全国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各级档案工作者的扎实工作和辛勤付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区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村的相关领导认识到位、组织有力、率先垂范、狠抓落实,充分发挥了领导带动作用;广大档案工作者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对家庭的照顾,不怕艰辛、忘我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全力奋战在创建工作第一线,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规范农村档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级新闻媒体和广大宣传工作者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及时报道创建工作动态,保持了舆论宣传强势,为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些为我们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确保了各项创建任务全面落实。

四、巩固成果新举措

成功创建示范区将昌平区新农村档案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起点。我们以此为契机,继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创建成果,迎接新形势、新机遇、新起点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挑战,促进新农村档案工作新发展。

一是探索建立长效机制。2011年底,为巩固全国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区成果,我局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档案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总结了创建工作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形成了《关于建立昌平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机制的报告》,上报区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是及时进行总结表彰。2011年12月,区政府投资20余万元,召开了昌平区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总结表彰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主管领导出席。大会全面总结了创建历程,对成绩突出的70个先进集体和124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对巩固创建成果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了我区新农村档案事业新发展。

三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2012年,区政府投资20万元为全区304个行政村统一配备了摄像头、耳麦和档案卷皮、卷盒等装具。此举有效地解决了村级档案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并继续释放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调动了村级档案工作的积极性。信息化设备的配备为开通区档案局、镇街、村三级档案工作远程视频指导、业务咨询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型的服务模式受到了基层的广泛欢迎和好评,示范区QQ群成员非常活跃,每天均有多人进行业务交流。截至目前,区、镇、村三级通过QQ群开展业务交流达2600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活跃了队伍氛围,节约了行政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新农村档案工作的稳步发展。

四是深入开展督查指导。2012年4月,昌平区召开2012年度镇街档案工作专题会,听取各镇街档案工作汇报,对新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主管档案工作的副区长刘淑华出席并讲话,提出巩固、深化、提升新农村档案工作的目标和措施,要求要防止创建成功之后,个别单位人员思想松劲,工作滑坡,要巩固创建成果,推动全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此项要求,各镇街继续将档案工作纳入对村级的“百分赛”考核,考核结果与两委主要领导奖金挂钩;各镇街分别组织村级专兼职档案员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年初布置工作,期间开展检查,年底进行总结,继续加强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提高村级档案员的积极性。我局针对昌平档案工作新形势新需求,经主管区领导同意,与区编办协商,区档案局将业务指导科一分为二,业务指导二科编制4人,专门负责镇街及其下属农村(社区)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二科成立以来,除开展远程指导外,还深入镇村(社区)进行实地检查和指导,到目前共下乡316人次,走遍了17个镇街和304个村。今年以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在夯实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升。

今后,我们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战略部署,根据北京市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立足我区实际,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创建宗旨,以加强农村档案资源建设、涉农档案的利用服务、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和档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举措,确保农村档案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再创新局面。同时加强与兄弟区县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作者:赵丽君

第3篇: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部署和要求,指导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和服务“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覆盖面和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培训规模快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是“十五”期间培训人数的2.3倍;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投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专项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资金的6.5倍。

(二)教育培训效果和作用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要求;各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部分省市颁布实施了农民教育培训条例。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打造了一支热爱农业、具有较高生产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农民队伍,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向城镇转移农民的职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和实用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部分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实践技能培训,成长为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企业家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逐步建立

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互相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贯彻,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将带动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和国家对农民教育更加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分类培训、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建立了满足农民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一些地方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启动了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推动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扩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了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出现了大量新的职业和岗位,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教育培训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工业、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为大规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3. 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完善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培训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形成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和农民远程教育等事业,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努力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依靠的资源更加丰富、条件设施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更加壮大。此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革新,也为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覆盖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开发、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带来农民群体不断分化、职业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岗位不断细化,这些新的变化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发展特点、不同农民素质结构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标上不仅需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还需要培养农村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各类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还需要满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在层次上不仅需要普及性的知识技术培训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方法上不仅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广播、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的途径。

2.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新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

3.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新变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重大培训工程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热心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扎根农村生产创业的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原则。依靠行政力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服务产业原则。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提高产量质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

3. 因地制宜原则。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对象,根据区域、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 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教育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和能力结构明显改善,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优化环境。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得到优化。

——扩大规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

——改善结构。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明显改善,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持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等学历证书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结构更加协调,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提高质量。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规范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稳步提升。

——提升能力。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建设投入,重点充实和完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培养造就“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开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满足农民多元化和终身学习需求。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1. 广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宣传栏、明白纸等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使农民掌握新知识,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增强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和依法维权等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形成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和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风尚。

2. 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草原建设与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村生态能源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等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3. 系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相关农民培训项目,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增强农民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就业的能力与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

4. 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5. 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等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逐步构建起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新成果转化为浅显、通俗、形象、易懂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

大力推广有关省市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推动地方性农民教育培训法规的制定,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六、重大工程

为确保全面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依托,组织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以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对种植业、畜牧和渔业、兽医、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切实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依托条件较好的培训机构,以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创业方法、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

(三)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采用送教下乡、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学分管理、跟踪服务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育质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农业一线生产经营者和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两后生”,探索农业中高等教育免试入学、免费教育、弹性学制、定向使用的机制和模式,培养大批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

(四)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将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教育培训设施,重点改善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加强中央和省、县、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提升中央和省级平台的资源开发、管理和传播能力,提升县级平台的接收、加工转化和传播能力,提升村级平台的应用和辐射能力。

(五)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专兼职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和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打造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农民需求、掌握现代知识技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建立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就是重视“三农”发展的未来,投入农业农村人才就是投入“三农”发展的未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支持政策,充分调动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努力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充实和改善农民教育培训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手段,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引导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各地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动有关部门把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列入执法监督内容。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支持政策体系,努力将非全日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范畴,使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的农民在参加农业项目、开展科技示范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4篇:全国组工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全国组工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组工干部作为服务党员的党员、服务干部的干部、服务人才的人才,肩负着提高干部党员的素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强化党的基础的重任。我觉得,要当好一名组工干部,首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任何工作都是人做出来的。识人、育人、树人,是组工干部必备的能力。锻炼识人的眼力,提高育人的本领,拓展树人的思路,是组工干部素质修养的必修课。党风端正,吏治清明,是全党全民的迫切愿望。作为组工干部,管党是本职,不管是失职,管不好是不称职。通过抓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吏治肃吏治”,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把党建工作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去,把各个方面的人的力量整合到党建工作上来,才能使党的建设与执政能力的建设融为一体。要调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积极营造浓厚的抓党建氛围,围绕建设与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进建设与发展。

一是提高学习力。学习力,是每个人适应环境、取得进步的必备能力。组工干部,一生要保持几分书生本色,多有几分书卷气息。其一要多读书。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曾经有这样一幅名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是提升思想、走向智慧和光明的重要途径。组工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以此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其二要多实践。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实践出真知。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轻视每一件事情,不放弃每一个机会,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其三要持之以恒。人生有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要想学有所成,需要付出艰辛,需要忍受寂寞。一时做到容易,长期坚持很难。组工干部要志存高远,与时俱进,必须吃常人难吃之苦,持之以恒,自觉学习,终生学习。

二是提高创新力。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提高创新力,一靠思考,二靠实干。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不可能实现工作创新。组工干部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党建工作,研究党建规律,总结经验得失。要敢于突破常规,破除旧习惯、旧势力的束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着力破除组织工作的神秘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把想做的事做成的能力。成事之道,贵在执行。一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抓好基层党建,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提高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没有一种敢于挑战落后势力、迎难而上的勇气是办不好的。“事不避难,知难不难”。组工干部要养成视矛盾为挑战、变挑战为动力

的习惯,把矛盾作为提升能力的机遇,积极思考它,下力气解决它。二要有狠抓落实的决心。陈云同志曾告诫党员干部,我们干工作要用10%的时间作决策,用90%的时间抓落实。工作说而不抓,等于没说;抓而不实,等于没抓。组工干部要经常下村研究党建问题,逐村逐村把脉问诊,因人因事对症下药,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三要有一抓到底的魄力。组织工作千头万绪,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一把。必须选出1—2个重点,坚持不懈地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效。当前,要突出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这两个重点,重点推进党委自身建设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这两大建设,力争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是爱岗敬业。我们的工作是组织上给我们提供的干事创业的平台。我们必须以一颗神圣的心对待它,敬重它。以做好工作为荣,以做不好工作为耻。要时时刻刻树立一种危机感、紧迫感。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动力,以此推动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

二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既是一种工作作风,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人生在于奋斗。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所以我们必须用正面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要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工作的习惯,要牵着领导走,不能把工作搞得无声无息。

三是脚踏实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工作要干出成效,

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要通过一天干成一件小事,一年干成几件大事;一天解决一个小难题,一年发生大变化。

四是谦虚谨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人人尽知的道理。组织工作性质决定了组工干部不仅要做到谦虚,更要做到谨慎。要做到事前谨慎,三思而后行;事中谨慎,以静气处大事,以精进求完美,养成经常回顾、随时纠偏的习惯;事后谨慎,“三省吾身”,培养重视工作总结、不断积累经验的习惯。“事前三思,事中三顾,事后三省”,应该成为组工干部的座右铭。

五是廉洁自律。作家萧军曾说,“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子。”廉洁,是从政为官的基本要求。一个人不能做到廉洁自律,必将酿成人生的悲剧。组工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淡泊,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堂堂正正行权。

第5篇: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培训心得

2016年11月11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全国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专题培训会”。九位专家给我们做了三天最朴实的报告,展示了最真实的阅读与写作课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天的听课学习,让我在以前教学中存在的疑问与困惑得到解答,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下面我就这几天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来自上海的朱震国老师用他那富有激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似乎在配音现场才能得见的氛围,赢得在场所有老师的热烈掌声。他认为,诵读与阅读不同。阅读是吧文字作为标本进行分析、解剖,教师担任“庖丁”的角色。而诵读的目的在于用声音呈现形象和语境,且必须保持文本的完整和鲜活。它是为教学服务的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诵读时,我们要注意停连和轻重的表意作用及语速和语调的表达效果。

郑州大学文学院王士祥教授作了“写作需要真诚”的专题报告。他首先分析了写作需要真诚的原因:一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二写作的不可替代性;三文化导向;四关注生活的本实。那怎样写一篇真诚的好文章呢?王教授认为,真诚文章的写作灵感一是源于生活,这就要养成“随手记”的好习惯;二是源于阅读,读既要读当代的名家名作,优美篇章,更要阅读经典,学习传统。

另外,我们还听了王乐芬老师的《一条大鱼向东游》观摩课,启发学生用“视觉化”抓角色、述情节、绘环境;胡红梅老师以绘本故事《幸运的内德》为文本,让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练习句式,描述故事;蒋军晶老师的《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教写作技巧》,告诉我们要教好的作文技巧,不要教好的考试作文技巧„„

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专家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智慧,我更感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作为老师,不下苦功钻研、借鉴和吸收是不行的。我们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中提升自己,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创新型老师。

第6篇: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培训心得

2016年11月11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全国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专题培训会”。几位专家为我们做了三天最朴实的报告,展示了最真实的阅读与写作课堂。“听君一席 话,胜读十年书”。三天的听课学习,让我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下面我就这几天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来自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朱震国老师用他那富有激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似乎在配音现场才能得见的氛围,赢得在场所有老师的热烈掌声。他认为,诵读与阅读不同。阅读是把文字作为标本进行分析、解剖,教师担任“庖丁”的角色。而诵读的目的在于用声音呈现形象和语境,且必须保持文本的完整和鲜活。它是为教学服务的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诵读时,我们要注意停连和轻重的表意作用及语速和语调的表达效果。并为我们展示范文诵读,并与老师们交流了朗诵的技巧,探究朗诵奥秘。

蒋军晶老师的《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教写作技巧》,告诉我们要教好的作文技巧,不要教好的考试作文技巧。例如蒋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班里的事情,班里学生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可是孩子们却充满爱心,并没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讲到“智慧树”,这棵树不是真的树,而是一家有智力残缺人所开的店。孩子们在结账的时候不会很急,而是耐心的等待那些智力残缺收银员忙完,让我真的觉得写作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写,而是为了记录而写。

来自深圳如意小学副校长“儿童阅读推广的女神”---胡红梅老师展示了一节关于绘本教学观摩课,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胡红梅老师首先坐在学生之间,就像是孩子们的朋友一样,给他们讲故事,以绘本故事 《幸运的内德》为文本,让学生分为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师生配合读、接力赛读,充分表现读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在大胆的想象中,真幸运是发生了什么?真倒霉又是发生了什么?练习句式,描述故事,整个课堂里面充满欢笑,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又学习又充当编剧预测故事。最后的时候,胡红梅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怎样挑选一些有用的绘本,主要分成几大类:看绘本色彩(《我家是动物园》);看绘本线索(《我的爸爸像...》);看绘本环衬(《大卫不可以》);看绘本中关联词(《阿利的红斗篷》);看绘本对话(《鸭子骑车记》)等。我个人觉得首先对于南方教学已经课本改革小学期间不举行考试,所以他们的教学并不是课本教学,对于不教课本知识,学校展开绘本教学也能学习很多相关联的知识;其次绘本教学对于低幼年级更适合,这也是我们一年级新课改的图片有很大变化的原因;最后我认为一二年级在校本课程中增加绘本课程,会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锻炼思维。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做了一节七年级阅读课《三笑》,更是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赵老师虽然带领学生学习的是文言文,但是整堂课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信心得以激发,积极性高涨,语言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觉得首先是赵老师的教育理念先进,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引导学生,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唤醒了学生身上的灵性。 课堂上这样的细节到处多。开场从调侃自己沧桑的脸入手,引出自己的脸和屏幕里面的三幅图片的人物谁“帅”,不但拉近师生距离,更是活跃了气氛。在《三笑》教学中,赵老师始终注重朗读。抛弃传统的注释、翻译的方法学文言文,学生在朗读中自然感受文本讲述的内容。同时适当配合吟诵。汉语文字的意蕴不但建立在语意的联想轴上,也附着在音韵及其节律上。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所以在学习冯梦龙的《奶奶属牛》一则笑话时,赵老师注意让学生在“汝知奶奶生辰亦在目下乎?奶奶是属牛的!”两句适当停延,去揣摩官员的贪婪心理,并思考前一句文言文后一句白话文,说明作者水平是在进步还是退步?在学习赵南星的《屁颂》中“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读长、读慢“乎”字的音,读快、读唱出“竹”字的音。示范、鼓励学生摇头晃耳,练习吟诵,并且适时示范,引导学生通过音韵来感受语言内容。注重自身参与。在文言文教学时绝不古板,不只动嘴、动脑,也让学生动手、动身体。学习冯梦龙的《奶奶属牛》时引导学生模仿官员把玩金鼠,学习《屁颂》进行吟诵时鼓励学生身体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身体动作、表情都参与等等,这不但使得古文学习避免枯燥,同时也使得身心一起参与学习,调动人先天具有的身体智慧,对语言获得综合性的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赵志祥老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屁颂》一则的朗读中,设计师生比赛,为增加刺激性,还设计“单挑”“群殴”的方式供学生选择,大大增强了真实感。适当拓展、讲学结合。在三则古代笑话文本分别学完后,赵志祥老师都引入了作者、原作的相关资料。整个《三笑》讲学结合,当讲则讲。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很好激发了学习购买原著书籍、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进一步兴趣,对整课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延展。

郑州大学文学院王士祥教授作了“写作需要真诚”的专题报告。他首先分析了写作需要真诚的原因:一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二写作的不可替代性;三文化导向;四关注生活的本实。那怎样写一篇真诚的好文章呢?王教授认为,真诚文章的写作灵感一是源于生活,这就要养成“随手记”的好习惯;二是源于阅读,读既要读当代的名家名作,优美篇章,更要阅读经典,学习传统。

另外,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何捷精心设计的习作教学《我的特长》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快快乐乐地写作文。整节课,何老师那激励性的语言萦绕在每个学生的耳边。启发学生从”认识特长“ 开始,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长有哪些,列举自己的特长“清单”。以范文引路,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特长“是什么,找到值得写的特长,最后认真诚恳地书写特长。让学生发现,原来“这样”也算是我的特长啊,“清单”式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不断地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相信通过这节习作课,学生会对写作产生极大兴趣,不断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并且爱上写作。

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专家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智慧,我更感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作为老师,不下苦功钻研、借鉴和吸收是不行的。我们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中提升自己,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创新型老师。

第7篇:全国校园安全远程培训学习心得

按照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下发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在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参加了2010年全国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培训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一件件安全事故的事例,使我深刻感受到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安全工作刻不容缓。血淋淋的事实让我再一次审视了自己的工作性质,也让我明白了每一位普通教育者的责任,再一次理解了安全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意义。

本次远程网络培训,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综治维稳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部中小学安全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要求的一次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管理远程专题培训。本次培训更是紧紧围绕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学校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制订与处理、认真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依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侵权责任法》的解读、如何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怎样处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管理、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的经验进行的学习、交流和研讨。

在培训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维护校园安全。目前中小学幼儿园财力有限,就必须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做好校园的技防、人防、物防。校园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宁、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突发事件、面对校园安全

的紧迫性,从中央到地方、从精神到物质都体现着全社会对中小学幼儿园、对孩子的关心、守护。作为管理者,维护校园稳定、平安更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增长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的知识、技能迫在眉睫。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关注安全管理的细节,是我们每一位校长、园长、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应该学习掌握的重要知识技能。

(一)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实很多都是由于教师和当事人安全意识淡薄、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学校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教师对安全的认识程度高一点,多一份责任心,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所以,首先应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安全的认识程度,提高随时、随地防范不测的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学生,不同的学生来自千家万户。学生安全,家长放心,学校顺心,政府安心;学生不安全,家长伤心,学校闹心,政府烦心。另外,稳定的教师队伍,安全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对和谐校园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一切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没有安全保障还谈什么工作学习生活,更不用说管理,只要时时事事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安全融入所有教育教学及管理之中,就会最大限度地防范与未然。学生的一切成长必须有安全来作保障,离开“安全”二字谈什么都无任何意义,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开设安全教育课,让学生懂得并掌握防触电、防火灾、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气体中毒、防拐骗、防灾害性天气(雷电、大风、暴雨等)、防交通事故、防偷窃盗抢、防其他意

外伤害等 “十防”安全防护知识,能大幅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更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要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思维、习惯、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的技能和知识;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月月讲,安全教育常挂心、大家生活才安心”;“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安全教育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行为,能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关爱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这将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大事。校园安全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三)加强家园合作、明确各自责任。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家长的宠爱,比较任性,并且唯我独尊。而我们的家长认为一旦将孩子送入学校,学生的安全就成了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几乎家长就和学生安全没有什么瓜葛了。而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正处于身心还未成熟的阶段,有时缺乏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出于好奇、逞能、好强等心理弱点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给我们的学校和家长都是一笔重要财富的损失。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但在自己给孩子讲好一些安全知识的同时,还要督促我们的家长也要给孩子负起安全的责任,让他们知道孩子是学校的安全关注体,更是家庭的安全关注体,时刻提醒家长高度重视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进一步明晰未成人在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

校、外出期间的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好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教育责任。并恳请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防溺水、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教育,教给他们防雷击、电击、火灾等方面的自救知识。我们也将学校的作息时间告知了学生家长,以便家长们更好地监管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家园合作,让教师和家长各自明确自己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意识到这个孩子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对象,这样我们定会在安全工作上有个好的收获。并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老师、学校共同创造最佳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今天快活地成长,让孩子在明天快乐地飞翔。

“安全无小事,重在抓落实,常抓是保证,预防最重要。”我们要力争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让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深入人心。一个学校,肩负着千钧重担。如何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配合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让学校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更让社会满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疏漏和大意,务必要把工作抓实做细,确保万无一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只有不断加大校园安全工作的力度,积极建设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作,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放心的教育。

第8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以《项目管理》为例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名青年教授,能够参加此次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在线培训课程《项目管理学》,我感到很荣幸。很感谢我们学校给我这样一次在线聆听接触南开大学戚安邦教授授课的机会。由于自己不是师范类出身,再加上工作年龄尚短,教学经验不足,对教育教学方法掌握不够。通过戚教授的讲解,激发了我学习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规律的热情。

戚教授讲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使我很受启发:第一,明确指出了《项目管理》教学方法——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第十六讲中专门对此方法进行讲解,可见戚教授的用心良苦,讲课过程中不乏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这使我收获颇丰;第二,戚教授在讲授在第三讲一直到十五讲,对各个章节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述,并对引用的案例加以说明,非常细致;第三,不难看出戚教授英文真的很好,并且国学知识储备也充足,这就使其讲课过程中游刃有余,案例、典故都能够信手拈来,作为青年教授真的很惭愧,并决定要向戚教授学习,以其为榜样。

下面谈谈我对项目导向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认识: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Combination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solutions,Building a bridge from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methods to engineering/management applications,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Motivation and attitude building (active learning),Competence training (e.g. life-long learning))因此在运用项目导向型教学法时,应进一步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界定课程知识范围,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标准。戚教授根据亲身经历哈佛课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学生要在课前仔细分析、研究和讨论老师发的案例,从中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这耗费了他们学生的大量时间。上课老师的讲授知识的时间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最后得出结论,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我们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课程最后,戚教授讲授了项目管理前沿的知识,包括单项目管理方面的发展,组织级的项目管理方面的发展,社会级的项目管理方面的发展。如果将这些内容加入进课堂中去,无疑会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与内容。

经过本次课程培训,我收获了经验,发现了不足。今后我将努力完善自身,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获得更大的收获。

第9篇: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九点半开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教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网站为全国高校辅导员讲授了题目为《疫情防控下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讲座。冯教授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通过许多详实的案例,传授给辅导员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的养分,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会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来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培养,是每个学工人员顺应新形势下的必备能力。特别是在今年的”疫情”大考下,网络多媒体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至深。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值得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刚刚经历五个月学工工作的经历来浅谈我的心得。

一、利用智能化校园设备资源,提高网络媒体的运行和安全监管能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早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社会人群密集地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是网络自媒体人。他们喜欢利用网络浏览时事信息,吐槽,网购。但网络信息的真伪性也给学生们带来了麻烦。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识别真伪信息的”火眼金睛”,就会陷入被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为了预防和切断负能量事情的发生,利用好校园网络流量,注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进行监管,提前占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

二、开展对辅导员等学工队伍网络媒介素养能力的多渠道培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大量使用的新时期,网络媒介素养是全体师生必备的能力,也是我们能否引导好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学工队伍原来具备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大数据时代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提高大家的网络媒体使用能力,才能高效的传播正确信息,引领学生学会甄别信息真伪。

三、利用好线上线下载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次”疫情”的突然造访,让社会各机构的正常工作开展和全民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难题,网络彰显了其的魅力。同样,高校在应对此次重大疫情处置中,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学会用好网络,来解决学生的日常管工作。

①重视”钉钉”视频会议、”微信群”等线上信息平台的使用。利用线上媒体的海量案例资源,做好对大学生的润物无声、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励志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比如:从全国防疫一盘棋,挖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医务工作者逆行武汉,爱国华侨包机捐口罩,挖掘出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全国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挖掘出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从公司、企业、商贩服从政府指挥,平稳物价,挖掘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从对防疫不利,渎职的党员干部进行严厉地迅速地问责,挖掘出全面从严治党;从不记经济价值,首先抢救病患入院,看出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政治优势。

②线下坚持问题导向,收集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资源开展好集体教育和分时分组的小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利用自身掌握的网络素养能力,及时帮学生分辨真伪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加强学生们的理性认识,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上一篇:观看警示教育片的意义下一篇:冰雪灾害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