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解读(精选8篇)
一、有效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报告中谈到,一年来,政协常委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态势和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动态研究,努力增强建言献策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有效地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具体做法: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多次举办经济形势分析会。
委员们提出,应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着力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强化科技支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创新发展中小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成果:选取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议政建言。一年来,共开展专题调研53项,组织常委、委员视察、考察团13个,立案并交办提案1800多件。
关注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厚民生才能聚民心,顺民意才能保民安。人民政协心系国事、情牵民生,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一年来,人民政协高度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具体做法:重点围绕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国际金融危机对职工权益影响等问题深入调研,提出将积极就业政策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吸纳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等建议,许多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
二、积极引导政协委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为稳定就业作出贡献。
1、围绕制定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政策措施,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残疾人权益保障,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解、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
【范文网】
2、着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开展建立健全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调研,研讨新形势下的社会和谐与稳定问题,妥善处理政协委员、统一战线成员和各界群众来信来访。
3、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实施,加快少数民族自治州发展,宗教教职人员生活和社会保障,散杂居和城市民族工作,藏医藏药事业和西藏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等问题,深入考察调研,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实招、办实事。
成果:全年编报社情民意信息267期,反映意见和建议1435条,提出相关提案1900多件,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
三、发挥优势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一年来,全国政协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优势,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促进两岸各界大合作。
具体做法:以政协委员为主体,以河洛文化、书画艺术、京昆艺术、妈祖文化、黄埔精神为纽带,赴台举办展览、演出、研讨等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与台湾有关团体互访活动,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1、在香港、澳门成功举办中国戏剧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书画展、“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光辉历程和重要启示”讲座等活动。
2、开展加强粤港合作专题调研,所提建议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3、支持港澳委员和有关社团在当地开展专项调研等活动,围绕更好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金融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积极献计出力。
4、及时向港澳委员通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协工作情况,组织港澳委员赴内地考察,推进港澳同内地的合作。
支树平在报告中强调, 一年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实践, 使我们深切体会到, 这“十二字方针”抓对了。一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 这“十二字方针”还要抓, 还需要全系统加倍努力, 继续抓, 坚持抓, 认真抓上几年, 抓出更大成效;要结合新形势, 谋划新思路, 推出新举措, 使质检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 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更加贴近质检实际。
解读之一
“十二字方针”抓对了
2011年年初, 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一年来, 全国质检系统按照质检总局的部署和要求, 细化措施, 狠抓落实, 提升了工作水平, 服务了科学发展。支树平在报告中指出, 一年来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实践, 使质检部门深切体会到“十二字方针”抓对了。
支树平认为, 一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质量总体水平不够高, 质量安全形势不够好, 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够强, 把质量安全、服务发展、质检能力建设突出出来, 重点抓, 全力抓, 符合基本国情。二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主题, 要求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质检部门集中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 切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三是人们生活不断改善, 对质量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 质检部门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 维护质量安全,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 顺应了老百姓的期盼。四是“十二字方针”提出以来, 得到了全国质检系统干部职工的普遍认同, 认为“十二字方针”概括了质检部门长期以来的主要工作、基本职能, 抓质量是基础, 保安全是底线, 促发展是根本, 强质检是保障, 相辅相成, 互通互补。通过贯彻“十二字方针”, 全国质检部门明确了方向, 理清了思路, 统一了步调, 凝聚了力量, 确实提高了质检工作有效性。
解读之二
“十二字方针”如何继续抓四个新目标十二点新要求
“一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 这‘十二字方针’还要抓。既然抓对了, 就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支树平在报告中着重强调, 贯彻“十二字方针”只是初见成效, 还需要继续抓, 坚持抓, 认真抓上几年, 抓出更大成效。
支树平认为,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更加坚定了质检系统抓好“十二字方针”的决心和信心。中央领导同志也明确要求要充分认识质检工作的复杂性、严峻性和长期性, 进一步把士气鼓舞起来, 把信心提振起来, 按照既定方针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支树平指出, 2012年质检工作的总体考虑是, 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 继续坚持“十二字方针”不动摇, 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结合新形势, 谋划新思路, 推出新举措, 使质检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 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更加贴近质检实际。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建设质量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为目标, 坚持“人民质检、执法为民”宗旨, 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 真抓实干, 开拓创新, 全面提升质检工作水平,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具体的部署是“四个新”、“十二点要求”:抓质量要上新水平, 重点是抓好三个提升, 即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保安全要加新力度, 重点是加大三个力度, 即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 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 重点是体现三个作为, 即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主动作为, 在推动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 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主动作为;强质检要树立新形象, 重点是树立三个形象, 即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 树立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 树立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
解读之三
抓质量怎样上新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抓好三个提升
抓质量是质检部门的主要职责, 也是质检工作的主攻方向。支树平分析指出, 从国际上看, 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品牌、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看,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特别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需要可靠的质量支撑;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 也需要更强的质量保障能力。从质量现状看, 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支树平要求, 2012年全国质检系统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 严格质量监管, 狠抓质量水平的提升, 总体上要抓好“三个提升”———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
支树平指出, 提升质量宏观管理水平, 要大力宣贯《质量发展纲要》。《质量发展纲要》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后, 质检总局将制定实施意见, 各地也要具体抓好细化落实;要强化质量统计分析, 继续抓好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试点工作, 坚持质量状况分析制度, 健全质量激励和考核机制, 制定并发布品牌价值国家标准, 争取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或绩效考核, 利用质量统计分析结果实施考核;要加强质量诚信建设, 整合质量信用信息, 包括进出口企业质量信用信息, 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支树平认为, 质量首先是生产出来的, 抓质量必须从企业抓起, 要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在重点行业试行企业关键岗位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制度;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发挥质量管理优势企业的引领作用, 选树一批质量管理典型和外贸优秀企业, 在重大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开展企业联盟标准化试点, 引领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升级和品牌创建。
支树平强调, 抓质量要落到具体产品、工程和服务上, 真正见到实效, 要狠抓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和服务质量提升, 注重用数据和事实体现成效, 重点关注产品质量跟踪抽查合格率、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等一系列指标, 紧扣这些指标抓质量, 就能有的放矢, 提高有效性。
解读之四
保安全如何加新力度严格质量监督加大三个力度
支树平认为, 目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质检部门保安全的任务仍很艰巨, 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彻底改变安全事件多发的现状, 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真实感到质量安全少忧无忧, 是质检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全国质检系统必须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保民生”的理念, 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须臾不放松保安全工作, 切实加大保安全的力度。
支树平要求, 2012年首先要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全系统都要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 自觉地运用到监管工作之中, 加强质量风险发生、传播、控制规律的研究, 认真梳理质量安全风险源, 抓好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四个环节”, 扩大产品伤害监测试点工作, 组织开展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加快推进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协作网建设, 实现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各领域之间风险信息共通、共享、共用, 增强风险处置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 要加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力度。全系统要认真总结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经验, 狠抓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整治工作。新的一年要对乳制品、酒类、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有机产品等开展全国性综合治理, 力争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再下降9%;要借鉴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查的经验, 再选择1~2个高风险食品, 提高准入标准, 严格准入条件, 坚决淘汰一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生产集聚区, 组织开展区域集中整治, 坚持“打、治、建”相结合, 规范区域产业健康发展。
最后, 还要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全系统要着力探索监管规律, 掌握科学监管方法, 不断提高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努力构建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要突出监管重点, 对涉及安全的158个重点产品实施严格的国家监督抽查, 对61类重点工业产品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审查和证后监督;要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的成功经验, 力争用2~3年时间将所有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分类监管范围, 推进企业质量安全信用建设。2012年还要在全系统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 探索建立质检领域“双打”长效机制,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和打假工作, 形成打假治劣的整体合力。
解读之五
促发展要有哪些新作为服务发展大局体现三个作为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 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预想不到的困难。支树平指出, 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 各级党委政府对质检系统发挥职能作用寄予的希望越来越大。质检系统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更加主动作为, 服务发展大局, 为实现稳中求进的总目标做贡献。
支树平要求, 2012年质检部门要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主动作为。全系统要多措并举, 综合用力, 推动经济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 促进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要着力推动农业标准化, 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支树平强调, 质检部门要在推动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质检部门推进节能减排具有不可替代的执法优势、技术优势和质量基础优势, 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国务院部署的任务必须坚决完成;凡能做贡献的必须主动作为, 发挥职能作用, 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 推动节能产品、环保产品认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 研发低碳认证技术, 加快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 引导和推动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中必须做好表率, 完善公共机构能耗计量、统计、监测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建立节能考核奖惩机制。
支树平指出, 质检部门要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中主动作为。全系统要以促进外经贸发展为己任, 着力推动外贸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要积极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积极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
解读之六
强质检需树立什么样新形象牢记群众利益树立三个形象
在支树平看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质检部门的担子越来越重, 群众的期望越来越高, 质检能力亟待加强, 质检形象亟待提升。强质检既是功在长远的奋斗目标, 更是立足当前的紧迫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 是强质检的实践路径;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 是强质检的目标定位。
支树平要求, 2012年全国质检系统要深入推进法治质检建设, 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质检部门是行政执法部门, 人民赋予了手中的权力, 必须心存敬畏, 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 以刚正廉明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 要加快立法、从严执法、主动公开和强化监督。
支树平强调, 全国质检系统要深入推进科技质检建设, 树立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质检科技是质检部门履职之基, 也是其鲜明特征。要切实提高质检科技水平, 让社会各界更加认可质检部门的机构, 相信质检部门的数据, 体现质检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建立权威的技术机构, 培养权威的专家人才, 推出权威的科研成果, 出具权威的检测数据和形成权威的信息化系统。
一、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出了哪些要求
《通知》强调,要着力从三个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结合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就业,一方面通过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另一方面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开发城乡基层就业岗位,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一批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二、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有哪些新要求和新的措施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尤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网络创业带动就业。一是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鼓励在校生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二是各地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减低注册门槛,落实各项政策扶持。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服务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针对高校和地方反映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因忙于求职难有较多时间参加创业培训、享受补贴政策的情况,《通知》对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补贴期限进行了调整,将在校高校毕业生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当年1月1日提前到毕业前一年7月1日。这一调整将方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三、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一是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各地要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企业用人需求。三是各地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岗位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活动,健全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利用新兴媒介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四是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和便利出发,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通知》提出了两项新的政策: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求职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允许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地(直辖市除外)进行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并享受当地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二是允许将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大型专项活动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四、在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将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综合施策,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需求信息,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其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帮助其积累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对就业困难的,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为此,要扩大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规模,适当提高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并按规定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
在就业帮扶方面,《通知》还提出了两项新的政策,一是针对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反映的求职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负担较重的情况,为帮助他们减轻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各省结合实际确定。二是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出路较窄的情况,《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机制作用,要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地区将到本地求职的受援地高校毕业生纳入本地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中央企业结合援助项目建设,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如何大力促进就业公平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要求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在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方面,《通知》特别强调,要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同时,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档分离、人户分离现象突出的情况,《通知》还提出要研究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具体意见,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消除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六、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22年县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统揽,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硒业兴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扎实履职尽责,广泛凝心聚力,为全面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一、以新思想为引领,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1、提高政治站位,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主流本质、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深刻认识”的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委员活动日等系列学习活动,深刻认识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宣传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广大委员和社会各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厚植党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主席会议集体学习、常委会会议定期学习、政协委员分散自学与集中培训等相配套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委、市委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聚发展合力。组织全体委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xxx省委、市委和县委重要会议精神。制定学习计划,坚持常委会每季一学、党组每月一学、支部每周一学,每年各专门委员会党小组和镇政协联络组不少于2次集中学习,推动全体委员和政协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政协党的建设
4、加强党的建设。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完善县政协党组统揽、机关党组主抓、支部具体落实、全体党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认真落实政协党组成员联系界别党员委员和界别代表人士、党员委员联系非中共党员委员制度。
5、提升“两个全覆盖”质量水平”。更好发挥政协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各专委会党小组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组织生活会等制度。
二、围绕中心大局,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6、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建言献策。坚持围绕“‘一个统揽’、‘四县战略’、实施‘八项行动’”的安排部署,广泛地开展协商议政。切实发挥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作用,始终与县委、县政府想在一起、谋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履职主线,动员县政协系统内外力量,重点选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业产业体系培育、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城乡一体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生态环保、美丽宜居县城提升行动、平安岚皋建设暨城市管理现代化等课题开展调研或视察,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力争形成一批省级优秀调研文章,力求所建之言能资能鉴、所献之策可行可用、所参之政有力有效。
7、坚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重点协商计划。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协商形式,完善以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为重点的政协协商议政格局,推动政协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开展以专委会为基础、以界别为依托的协商座谈会等政协协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协商,拓展协商参与面,扩大界别群众工作覆盖面。
8、切实提高协商工作质量。建言献策既要有助于县委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完善政策,又要有助于在协商议政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各党派团体、各界委员之间的思想沟通、凝聚共识,并面向社会广泛联系群众,做好统一思想、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实现建议质量、成果转化落实和凝聚共识成效多重提升。
9、探索和创新完善政协民主监督方式。持续聚焦县委中心工作,围绕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和创新民主监督方式,加强同其他监督形式的协调配合,务实提出监督建议,推动监督成果转化,把资政建言和凝聚共识贯穿于监督全过程,形成具有政协特色的协商式监督新实践,为岚皋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增强履职为民意识,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10、提升提案工作和社情民意工作质量水平。强化提案工作质量导向,切实提升提案质量。做好提案指导、服务、审查工作,加大督办力度,推动提升提案落实率。引导委员立足各自领域和专业,聚焦基层群众关心的矛盾和问题,多提案、提好提案。综合运用领导批示督办、委办对口督办、带案视察等提案办理方式,推动提案成果转化。发挥社情民意“直通车”作用,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摸清真实情况,提准意见建议,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渠道和办理反馈机制,推动提案和社情民意的办理落实。
11、积极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号召广大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积极投身招商引资活动,立足各自岗位,发挥自身优势,践行服务宗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公益事业、定点帮扶、产业建设、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
三、广泛凝聚人心,深化联谊交流
12、创新凝聚共识载体。完善专委会联系界别、委员联系群众制度,鼓励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发挥委员根植各界优势,宣传推介岚皋开发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积极牵线搭桥、广泛招商引资;加强政协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凝聚各界共识;继续办好《委员学习手册》,积极宣传政协工作。
13、加强团结联谊工作。加强与各团体、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多渠道搭建知情明政平台,凝聚共识。加强与省内外兄弟政协联谊联络,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配合省、市政协做好在岚调研、视察工作。推动与新北区政协交流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岚皋,扩大岚皋知名度和影响力。
14、搭建履职平台,提升作用发挥。继续推动“委员工作室”创建工作,搭建更具有政协特色的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11个“委员工作室”和12个镇政协联络组联系委员服务群众的作用,广泛征集委员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基层民意反映的政协渠道更加畅通。
四、以自身建设为抓手,提升两支队伍履职能力
15、党建引领增合力。发挥县政协党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推进政协机关党组和党支部建设,抓好专委会党小组活动,实现政协系统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常委会、专委会、界别组和各镇政协联络组制度建设,推动专委会成为政协经常性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引导界别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履职活动,不断增强全县政协组织工作合力。
16、机关建设增效能。坚持以解决政协“两个薄弱问题”为切入点,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继续做好脱贫村结对帮扶工作,坚持领导包抓、机关帮扶、干部结对工作责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主抓魔芋产业,助推魔芋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机关城市创建、招商引资、包抓产业、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出实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完善“四定工作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敢于担当负责,提升机关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圆满地完成政协XXX十届一次会议筹办任务。
(2009年12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委员长会议通过 2010年3月30日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精神修改)
2010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标志性的一年。立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正确把握当前立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突出重点,抓紧制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更加注重社会立法和资源环境保护立法,统筹考虑需要修改完善的法律,做好督促制定配套法规、督促指导法规清理、法律宣传培训和理论研究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一、安排好法律案审议工作
按照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任务的要求,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在反复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对2010年法律案审议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继续安排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9件
选举法(修改)、国防动员法(2月三审)、保守国家秘密法(修改)(2月二审)、国家赔偿法(修改)(4月四审)、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4月二审)、社会保险法(6月四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8月二审)、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8月二审)、行政强制法(10
月四审)等法律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或者再审,2010年继续安排审议。其中选举法(修改)拟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的法律案14件
(1)2月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行政监察法(修改)国务院提请审议
(2)4月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预备役军官法(修改)国务院、中央军委提请审议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
(3)6月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水土保持法(修改)国务院提请审议人民调解法国务院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大会代表法(修改)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
(4)8月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职业病防治法(修改)国务院提请审议预算法(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财政部起草车船税法国务院提请审议
(5)10月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自然保护区法(自然遗产保护法)全国人大环资委提请审议增值税法国务院提请审议刑法修正案
(八)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
(6)12月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森林法(修改)国务院提请审议土地管理法(修改)国务院提请审议
以上项目初次审议时间,可以视情适当调整。
(三)预备项目12件
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社会救助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改)、出境入境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能源法、考试法、电信法、资产评估法、兵役法(修改)、慈善事业法,有关方面应当抓紧调研和起草工作,视情况在2010年或者以后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督促起草单位抓紧法律草案起草工作
按照立法工作计划确定的立法项目,起草单位要集中力量,抓紧起草工作。有关专门委员会要提前介入法律草案起草工作,密切与起草单位的沟通联系,把重大分歧意见解决在起草阶段,提高法律草案的质量,确保按期提请审议。
三、督促指导做好法律配套法规制定、修改和法规清理工作
按照委员长会议通过的《关于法律配套法规制定的工作程序》,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要加强沟通,督促国务院等方面抓紧制定或者修改完善法律配套法规,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集中开展法律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督促指导开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清理工作,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法律法规清理任务。
四、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认真研究采纳人大代表立法议案,运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加强立法调研和论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技术规范研究和应用工作,抓紧立法技术规范(试行)
(二)的研究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法律案审议的质量。结合常委会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法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到两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开展立法后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立法后评估工作机制。加强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的备案审查工作,维护法制统一。
五、加强立法宣传、培训和法律理论研究工作
点部署了八方面的任务: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五)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
(八)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总的来说,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如实地总结了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而对2010年部署的任务全面而具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篇继往开来、鼓舞人心、凝聚民心、催人奋进的纲领性文献。
一、《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有继承、深化,更有创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重点部署的八方面任务中,有七个方面是对《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七项任务的继承和深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许多创新之处。在内容创新方面,其中第四项任务提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六项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第三小段提到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没有提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升级到今年的重大任务之一,而且升级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表明党和政府相当明智地认识到全球的竞争、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及其产业的主导权,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掌握了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国力较量的主动权。因此,第四项任务的第一句话这样说道:“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在观点创新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不少观点是首次提出的。该报告首次提出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新观点。
二、《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
如上所述,该报告首次提出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同时在报告中提出通过三项措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即“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异指标)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0激增至现在的0.48,大大超出0.4的国际警戒线。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政府作为社会公器,作为社会公权力的执行者必须奉行“天道”所赋予的“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需要从制度层面保证分配的公平与机会的均等,让来自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走向富裕阶层,才能民富而国强。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该报告代表了人民的心声,也必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走和谐发展之路。
此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房地产市场”、“医药卫生事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等“民生”问题都有诸多精辟论述。表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民生”问题。
三、《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重视“均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任务
(三)提出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该项任务里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相比,显然,今年的提法更加重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经济、城乡收入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城乡差距也日益扩大。就收入来说,今年的报告指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可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收入差距大;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饮水工程、垃圾污水的处理、环境建设等与城镇相比,落后许多。许多地方饮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低,学校破旧、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得不到好的教育。“城里乡下境况殊”,为改变这种状况,让广大的农村也能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之下,让广大的农民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实施各项补贴”、“加强对产粮大县、养猪大县、养牛大县的财政扶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等九个方面着手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逐渐消弥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拥有温馨、整洁、亮丽的美好家园,让农民与城里居民活得一样幸福、一样有尊严。
四、《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这样的任务,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明确提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如前所述,政府是国家的公器,是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所谓“公器”就是说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所谓“公权力”就是说人民赋予的权力。因此,政府应当公平、公正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利为人民谋福祉,换言之,就是要“权为民所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革除此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由此表明,政府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努力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这个理念里,人民满意是最重要的,由此反映出她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政府,她是依靠群众的政府,她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府,这样的政府是始终能够得到人民拥护的,是不会从这个地球上消亡的。
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规划》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机遇。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进入“十二五”,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新的起点上, 进入了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加快提升发展质量, 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全面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规划》实施正处于我国农业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时期, 农业发展呈现出农产品需求进入大幅增长阶段、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劳动力进入结构性短缺阶段、农业生产进入资源制约加剧阶段、农业生产进入灾害影响加重阶段、农业进入国际竞争激烈阶段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对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准则,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以下简称《农业农村规划》) 等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全面认真地研究总结和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 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区域发展重点, 提出三大主要工程、四大专项、五项保障措施。
《规划》内容全面系统, 论述清楚, 重点突出, 数据准确, 资料翔实;提出的“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清晰、目标与主要任务明确, 主要工程和重大专项可行, 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 将有利于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 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保障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 切实可行。专家认为, 《规划》科学、创新且符合实际, 具有宏观性、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将促进“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问:《规划》是如何编制的?
答:《规划》编制历时近2年, 主要经历5个过程。一是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10月, 印发《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提出了《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和分工、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制小组和专家咨询组。二是组织调查研究和起草初稿。设立5个重点课题, 分别委托有关单位开展专题研究。2010年5月, 在北京召开课题研究成果座谈会;6月, 根据课题研究成果和有关调研成果, 组织起草了《规划》提纲和初稿。三是召开专家咨询会议。2010年9月, 召开了编制组会议和专家咨询会议, 征求了在京农业机械化直属事业单位的意见, 根据专家和有关单位意见, 对《规划》初稿进行讨论和修改。四是征求社会各界意见。2010年10月上旬, 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 并发各省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以及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征求意见。五是开展《规划》衔接和论证。2011年2月, 将进一步修改后的《规划》送部内相关司局征求意见并与农业部总体规划进行了衔接。之后经反复修改, 形成论证稿, 并于2011年5月13日, 在北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根据专家意见和农业部总体规划要求进行修改, 形成《规划》正式稿, 于2011年9月10日正式公布。
问:“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于《规划》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五年, 确立并丰富发展了“农民自主、政府扶持, 市场主导、社会服务, 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成功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持续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及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规划》总结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宝贵经验。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加快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必须把强化法制建设和优化政策环境作为重要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强化政府支持, 促进农业机械化规范、高效、持续发展;必须把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 强化科技支撑和农机农艺融合,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必须把培育发展主体和创新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作为主要抓手, 着力培养以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活力。这些宝贵经验既是对“十一五”农机化工作的凝练总结, 也是今后推进农机化必须坚持的做法, 对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如何确定的?
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新高度、新进展。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8亿k W, 即“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机总动力年增长幅度在6个百分点以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必须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 稳步提高农机总动力, 加大农机更新报废的力度, 提高农机利用率。“十一五”期间,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3.27%, “十二五”规划提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期目标为年均增长2%左右, 符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体现了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快速发展与战略转移相结合的发展特征, 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提高相结合、装备数量增长与结构合理调整相结合, 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方向转变。首次将“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 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写入《规划》内容。《规划》提出“十二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 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 W, 主要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 装备结构更加合理,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水稻、玉米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 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 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农机农艺融合度、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度进一步提高, 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万台死亡率持续下降,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问:《规划》提出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如何实现?
答:《规划》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突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切实加大宏观引导力度, 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规划》提出通过“六个更加注重”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即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 重点促进大功率、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 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更加注重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 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力度;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 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 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更加注重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 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重点抓好全面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入推进安全发展、大力促进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问:《规划》为何提出了区域发展重点?
答:“十二五”期间, 推进各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是全系统面对的重大挑战, 科学规划发展区域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为此, 特别设立专项课题, 对划分和确定区域发展重点进行研究。研究认为, 影响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种植结构、劳均耕地面积等。对于劳均耕地面积因素, 考虑到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迅速的实际情况, 预计在“十二五”期间, 劳均耕地面积的地区差异将逐步缩小, 不再是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 划分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 主要考虑了地形地貌和种植结构两方面因素。具体划分时, 确定了地形地貌、玉米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水稻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小麦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这4个指标 (用三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代替种植结构) 作为分区依据, 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低缓丘陵区、西南丘陵山区、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等6个区域。
为协调推进6个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 《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突出重点的要求,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发展重点, 协调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问:《规划》提出的主要工程和重大专项是基于什么原则?
答:提出《规划》中主要工程和重大专项坚持4条原则:一是对农业机械化转变发展方式、农业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和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难以完成, 需要国家重点支持;二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可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项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作用;四是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从业人员素质。本《规划》与《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 (2009年—2015年) 》、《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年—2020年) 》等相关工程建设规划和有关的财政项目进行了充分衔接, 切实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据此, 提出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管理信息工程等三大工程, 以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补助、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四大专项。
问:如何保障《规划》的贯彻落实?
答:为认真贯彻落实《规划》各项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区域发展重点, 《规划》从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5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创新, 实现政策、投入、服务、法制、组织协调推进。农业部要求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要求, 将农业机械化发展摆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 加强领导, 按照职责分工, 密切配合, 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近年来作文题型的变化
全国课标卷(Ⅱ)的作文试题仍然是材料作文,保持了作文题型的稳定。
1隐喻型材料作文与事实型材料作文
如果我们把目光回溯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的材料作文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隐喻型材料文和事实型材料文。其情况如下:
2008年、2010年、2012年属于隐喻型材料文,而2009年、2011年、2013年为事实型材料文。
先说事实型材料文。2009年给了三则材料:色盲的发现,方便面的发明,干洗剂的发明。立意是,作为主体,面对困境,只有通过“思”与“行”,才能取得成功。聚焦在主体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探索问题的精神品质。2011年,给出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引用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的研究结论:“中国崛起”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之首。第二则材料,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调查,表明“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是最值得展示的六个方面的突出变化。让考生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013年所给两则材料,一则是第一段,对高中集体生活的概括性描述;其余3段为一则材料,是对高中“同学关系”的调查。本题和现实联系紧密,延续了高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009、2011、2013年的命题与国家的重大热点相契合,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把个人的认知、体验、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延续了“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主题。
再说隐喻型材料作文。2008年,“老鹰和小海龟”的故事,说的是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个幼龟是“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命题者意图通过此材料的寓意,指涉宽广的社会生活,这也是隐喻型材料作文的显著特征。
2010年给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是: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第二则: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第三则: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作文题题干说,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材料中的三个现象,可以看成是关于人才成长的三个隐喻。“热带观赏鱼”的材料,可以看成是关于人才成长环境的隐喻。“狼”的隐喻,说明一个人的成才,只有合适的环境还不够,成才的主体必须具有主观能动性。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成才需要爱、信任和激励”。
2012年仍然是材料作文。给出一则材料“船主和修船工的故事”,说的是修船工在刷漆时顺手修补了船的漏洞,救了孩子们的故事。立意表明:生活中的善行,往往不是什么惊天之举,而是举手之劳,可以顺手为之。许多人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做的好事,大多是顺手而为,平平常常。但是,这些平凡小事,不仅能反映个体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价值追求,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2014年的高考作文,仍属于材料作文。既可把材料理解为一种现实现象,也可当作一种寓言性材料来看待。如果是当作现实现象,可以围绕“喂食”事件本身立意构思成文;如果当作具有寓言性质的材料,则需要对“喂食”事件在人生、集体、社会中做恰当引申,立意构思。
2作文题干要求
纵观近三年作文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说法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要求中反复强调三个“不要”,“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要注意题干中的两点提法。
“选好角度”的提法。近三年延续“选好角度”的提法如何理解?其一,“好”的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其二,“好”的角度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组织材料和表达,且有创意。
“明确文体”的提法。延续“明确文体”这个提法表明,命题者对考生的文体意识考查依然没有放松,这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无疑将起到指挥引领作用。在技术处理上,遵循全国高考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的建议,对文体不明的应适当扣分,在表达项上体现。
二、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的特点
1引导主流价值观
从近几年新课标卷(Ⅱ)作文材料内容来看,高考作文题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2014年这个隐喻型材料所指涉的个人、集体、社会现象,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也符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具备一定的理性精神,为他们构建一定的精神的底子”的精神。
2利于辨别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命题很温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因此,学生不会无话可说,但要写得出彩却很不容易。审题立意是关键,显示个性才能受到青睐。
3便于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从思维上看,作文题设计充满辩证思维。整个材料涉及三个角度:游客、野生动物和管理者。显而易见,这三个角度构成辩证统一关系,游客“喂食”的行为是讨论核心。分析思考游客的行为必须将其置于宽广的社会生活中,如教育的话题、改革的话题等,能够充分考查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的审题
2014年的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作文材料很短,62个字,2句话。但是含义却非常丰富。涉及三个主体,一个核心事件。所以,审题时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素展开。
2014年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寻找构成本材料的核心要素,找到本材料的三个信息源,即游客、野生动物、管理者,然后从三个角度入手,根据材料中三个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抽象出三个话题,审题立意在话题之内展开。①从游客的角度入手,话题是“动机与效果”;②从野生动物的角度入手,话题是“进取与依赖”;③从保护区的角度入手,话题是“规约与放任”。
比如,从游客的角度,游客出于喜欢动物,给它们喂食,结果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联系到社会生活问题,可以有如下立意:好心办坏事,该放手就放手,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不恰当的爱反而会成为一种伤害,一厢情愿的爱是一种负担,等等。从野生动物的角度,由于游客的善意之举,而导致觅食能力的丧失,联系生活,可以有如下立意:拒绝依赖,拒绝诱惑,保持独立本性,等等。从保护区管理者的角度,他懂得怎样保持野生动物本性,通过给游客写警示语的方式达到目的。可以立意为:遵守规则,规范行为;要有规约精神、法治精神。
三个角度,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联结点就是“喂食”,三个角度均能联系原材料中的核心要素,构成贯穿始终的思维链。举例说明,从游客的角度,游客喂动物,动物因为喂食而丧失觅食能力,保护区管理者为此发出警告,要依法严处。这个思维链条以“喂食”为核心,是贯穿始终的。而不在此思维链的散在信息点,不能作为绎话题的角度。
实际上,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Ⅱ)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可以从材料作文的特质出发,找到绎话题的切入点,转化为话题群,在话题的范围之内确定立意。
1“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从作文材料看,“材料内容及其含义范围”是指:围绕“喂食”这一核心事件的三个角度。那么,凡是能够围绕“喂食”事件,从三个角度立意,或对事件本身有深刻见解,或且引申恰当,立意在思维链条之内,能顾及到“动机与效果”“进取与依赖”“规约与放任”矛盾的双方要素,有思辨性,均属于“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范围”,是“符合题意”,对应作文评分标准内容项“符合题意”(一等文、二等文的立意)。
2如何理解“选好角度”
在“喂食”事件这个“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之内,可以从游客、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者三个角度的任何一个角度或综合的角度,或体现“动机与效果”,或体现“进取与依赖”,或体现“规约与放任”,都是好的“角度”。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是描写和抒情,也可以是透过生活表象的理性分析。
3区分“符合题意”与“基本符合题意”
所写文章内容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之内,或对事件本身有深刻评述、细致描摹,或对“喂食”所引申的社会生活有生动描写,深刻的理性反思,视为“符合题意”;所写文章的内容在材料的三个角度之内,但是,只引出一点,孤立片面,不思辨,游离于材料核心事件之外,不顾及“动机与效果”“进取与放任”“规约与放任”的矛盾双方因素,思维简单平面,视为基本符合题意。以此区分开一、二等文和三等文。
四、考生答题的情况
从考场答题的情况看,有几个倾向性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考生的立意在三个角度之内,即游客、野生动物、管理者的角度。但是思维简单平面,对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缺少思辨性。比如,有考生写《正确保护动物》,是从游客的角度立意的,立意是在三个角度之内,但是在论述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本材料作文中游客“动机与效果”的思辨关系,理解得很肤浅,于是大谈精神文明建设,越写越远。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理解材料中所蕴含的几对思辨关系,游离了本材料的中心事件。
二是有考生从材料内容及其含义引出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在论证过程中,由一点引发开去,中途转移了话题,把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当成话题,不再回顾本作文材料的核心内容及其含义,结果越谈越远。比如,有考生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的立意是:要有忧患意识。这个立意从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可是考生在论证过程中,抛开了材料的核心事件和思维链条,非常孤立地谈“忧患”,文中胪列了屈原、苏武、李白的事例,很显然,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再比如,有考生从游客的角度,立意为“爱要有度”,这本是一个很好的立意,但在论述时却将“度”作为一个话题来看待,谈万物有“度”,明显偏离了题意。
第三,有的考生从材料中引申出的观点不合情理。比如,提出要创新喂养方式,努力让野生动物也能通过喂养使之存活,于是大谈特谈“创新”。很显然,考生没有读懂材料,是明显的跑题。
【2022年全国两会: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解读】推荐阅读:
2024全国两会热点解读07-25
学习《2012年全国“两会”精神》心得06-21
2024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06-27
16年党员全国两会精神思想汇报11-25
两会报告重点解读09-08
2022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思路05-30
2022两会报告11-09
全国两会期间学校安全维稳工作预案07-16
两会时政解读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