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在政协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政协xx市五届二次全委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开好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同心同德,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x市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致力于xx发展的各位委员和应邀出席这次大会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6.2亿元,增长11.8%,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76亿元,增长22.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86亿元,增长40.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6%和8.3 %。大力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扶持“10强50户”企业发展壮大。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畜牧、林果、蔬菜三大支柱产业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坚持发展抓项目,一批重大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商贸流通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增势强劲,全市消费品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最佳旅游城市目标,加快旅游景点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和水平,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中小学危改项目进展顺利,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十大科技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农村“户户通”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新的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民参合率达到87.2%。坚持改革抓企业,10户企业完成破产终结,配合5户驻市部省属企业开展了争取进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协调服务工作。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公务员及人事制度改革、卫生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广泛开展多层次招商引资活动,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2件实事,集中解决了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尤其是重视解决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并落实书记和市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加大对重点信访案件的督办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妥善处理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进一步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聚着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社会各界人士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市委认为,市政协换届后,新一届政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工作有新的发展。一是
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大局,较好地发挥了政治协商作用。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人才雄厚、智力密集的优势,切实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全体委员的积极性,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积极履行职能,为加快全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突出重点,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围绕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组织视察,积极建言立论,通过提案、报告等形式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反映了大量社情民意,尤其是在装备制造业、农业支柱产业、科教文卫、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三是凝聚人心,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推进了我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一年来,市政协不断强化民主监督职能,督促有关部门办理委员提案,认真开展督查视察活动;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影响力和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协助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四是拓宽领域,积极开展联谊和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了xx的知名度。市政协以提升xx的对外形象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各种联络联谊工作,注重加强与港澳台同胞的联系,在牵线搭桥中联络感情,为宣传xx,促进我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与此同时,着力于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政协机关自身建设有了新的提高。对市政协过去一年的工作,市委是充分肯定和满意的。在此,我代表中共xx市委,向各位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年初召开的市委五届三次全委会议上,我们确定了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两大主题,围绕城乡居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三大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这个预期目标在“两会”期间,还要讨论审议,希望各位委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开好这次会议,真正把今年的目标任务制定好,把市委的意图体现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行动之中。
各位委员、同志们,加快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样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最近,省委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了调整,这是省委经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策,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各位委员以xx的发展为己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有效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为建设xx、发展xx、服务xx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协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缩小我市与发达市州的差距,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人民政协面对的一项政治任务。纵向看,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有了新的发展,但横向看,我市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省内市州的差距呈逐渐拉大趋势,而且在发展的意识、发展的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正确判断形势,抢抓机遇,抓好机遇,尽力而为,奋力而行,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人民政协人才济济,是加快我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找准服务xx、发展xx的着力点和结合点,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把工作措施体现到落实上来,为加快我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坚持好中求快,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全市最大的政治,也是全市工作的中心任务。人民政协只有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有更多的建树。市委五届三次全委会明确提出我市今年的工作要在九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应当讲任务是艰巨的。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围绕全市工作的大局,切实发挥优势,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广泛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士和民众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不同界别、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凝聚起来,通过协商、调研、视察、提案等形式积极参政议政。一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协商议政。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把协商议政的重点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要重点围绕推进今年全市九个方面的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速工业经济发展、创建最佳旅游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强环境保护、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等具体工作入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搞好协商论证,提出带有前瞻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助手,为市委、市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要围绕关注民生,积极参政议政。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挥界别优势,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紧紧围绕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文化、基本医疗、均衡教育、公路交通、就业问题、住房安居等省政府确定的“十四件事”,经常深入群众,收集民情,倾听民意,把基层的情况汇聚起来,把民间的真知灼见集中起来,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及时帮助党委、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共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三要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开展民主监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良的政务环境,离不开具有公信力、执行力的政府部门,离不开一支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政协组织要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更好地组织委员参与民主评议活动,对市直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运行机制、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大胆的监督和评议,帮助政府不断规范服务行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政协组织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与时俱进,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协常委会职能作用,把政协常委会建设成为组织和推动各界委员认真履行职能,不断推进政协工作向前发展的领导集体。要加强政协机关建设,保障政协各项工作和委员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推进工作创新,通过完善工作制度、严明工作纪律、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政治协商更加注重经常、民主监督更加切实有效、参政议政更加富有活力,真正把政协机关建成“委员之家”。要切实加强政协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政协干部队伍。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是社会各界的代表。全体委员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参政议政本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政协章程,切实贯彻政协章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按政协章程开展工作,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要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活动,不图虚名,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更多地致力于xx发展、关爱民生、奉献社会,做扎实干事的模范、和谐共事的模范、发扬民主的模范、推动发展的模范。
各级政协和各专委会要进一步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途径,通过界别活动促进各方面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广泛增进社会各界的团结和共识,使政协组织的自身建设水平在广泛联系中得到提高,在促进团结中得到巩固,在发扬民主中得到加强,以全面提高政协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政协工作的领导,为政协组织全面履行职能提供坚强保证
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职能作用,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要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政治上关心、组织上保证、工作上支持。一是要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政协委员和政协组织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把政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政协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政协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好职能作用。二是要支持政协按照《宪法》和政协章程履行职能。要根据全市中心工作的需要和政协组织的优势,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使政协工作同党委、政府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为政协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对政协组织开展的调查、视察、检查、评议等活动要给予积极支持,对政协报送的报告、提案、建议和信息等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政协委员所在单位和部门必须尊重和保障政协委员享有的宪法和政协章程所赋予的各种权利,为他们参加政协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创造必要条件,真正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全社会关心的良好氛围,努力把我市政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认真执行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有关规定,认真听取、合理采纳来自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重大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民主监督贯穿于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党政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政协工作的联系和配合,积极支持政协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办理各项提案,主动帮助政协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政协开展工作搭建平台。三是要高度重视政协机关干部的成长,要把优秀年轻干部选配到政协机关,适时地把政协机关绩效突出的干部选配到党政机关领导岗位,同时选拔和推荐更多的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使政协机关和政协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各位委员、同志们,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向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肩负着共商建设xx大计、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使命崇高而神圣。我相信,有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这次大会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开成一个民主、求实、团结、鼓劲的大会。
各位委员、同志们,我市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万众一心,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xx而共同奋斗!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全国政协也十分关注和支持海洋工作, 去年贾庆林主席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一文中, 专门就“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深刻论述。全国政协及有关专门工作委员会多次组织涉及海洋立法、海洋管理、海洋科技等方面的调研活动, 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海洋事业提出提案和建议, 积极为海洋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近年来, 农工党中央努力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例如, 2007年农工党中央就“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 国家海洋局的领导和专家积极支持和参与, 调研成果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0年, 农工党中央积极支持2010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以“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农工党中央还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 围绕“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成果报送后, 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多年来, 农工党中央与国家海洋局等有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大家共同努力, 为我国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 随着海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贡献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围绕海洋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 谁拥有了更强的海洋开发和控制能力, 谁就将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特别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在海洋科技方面的突破、创新、发展, 将会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我们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要有长远的规划和行动, 更要有全球视野。
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 关键是要在资源、科技、理念三方面打好坚实基础。此次圆满完成的“908专项”在这三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一是基本摸清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家底, 使我们对海洋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二是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科学理论体系, 推动我国海洋调查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 初步搭建起的“数字海洋”基础框架, 为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工作基础;三是通过科学评价, 提出了我国海洋开发、管理,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系列政策建议, 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地方具体实施, 为海洋经济建设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各方面提供了坚强的支撑。此次专项完成的《中国近海海洋图集》《中国海岛志》《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以及《中华海洋本草》等典籍, 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908专项”的大量成果已经开始得到很好的利用, 尤其是在服务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军事环境保障、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水下考古, 以及当前对钓鱼岛、南沙群岛权益维护等方面, 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田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斗,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多方面严峻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省教育事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校长公选、教师全员聘任和绩效分配为核心的“三制改革”不断深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立了“以县为主,州市统筹,定期拆除,分期拨款,先拆后补,奖励先进”的危房改造新机制,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全省各地排危积极性高涨,排危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了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在4个州市共计安排2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不足问题。组建了5个省级、4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提高了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了呈贡高校新校区财政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增5个“普九”县,全省“普九”县已达126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4.7%。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602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10万名寄宿学生得到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在校生总数达到41.3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1∶0.83。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6.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17%。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竣工1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先期开工建设的4所高校已入住学生1.7万名。
三是稳定局面得到有效维护。切实加强在招生、收费等环节上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加大了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因物价上涨给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思想疏导、政策宣传和解释说服工作,教师罢教事件、大学生聚集家乐福抵制法货事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全省教育系统的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收获,大家流下的汗水结出了硕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新突破
当前,我省的教育事业已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刚才,田欣同志已对今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田欣同志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抓好落实。对做好2009年工作,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是保稳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之年,保持教育系统安定局面,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要确保教师稳定。要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2009年元旦收假第一天,光荣省长就主持召开会议对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目前,省里已在制订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好事办好。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解释、说服工作,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坚决防止因要提高教师待遇而出现乱收费、乱摊派、乱招生等现象。二要确保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社会和谐和稳定。2008年的最后一天,光荣省长工作调研的问题就是就业工作,2009年省政府印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20项措施。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据估计,历届未就业的毕业生还有近4万多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用足现有政策,用好新出台的政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好服务。要积极挖掘潜力,扩大容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要积极制定毕业生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和双学位、实施“准就业”制度、鼓励高校等事业单位扩大招聘数量、扩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水平的目标。三要确保学校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中毒事件;加强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防止发生校舍倒塌和交通安全事故。
二是推改革。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一要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素质教育虽然已抓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是“身体越来越胖,体质越来越差;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实在令人担忧。去年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采取措施,制定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减负”工作要注意:减负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减负”不减质,不能因“减负”而降低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减负”要配套,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评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减负”要统筹,全省上下要“一盘棋”,要“一刀切”,防止相互攀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减负”工作既要区别对待,但又要统筹协调。“减负”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努力做到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安心,让社会满意。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要实现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的目标,今年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一是扶优扶强,让一部分有规模、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企业的发展带动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实现产学研的互动,并通过专业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按照“东帮西、城帮乡、强帮弱”的方式,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按照今天会上签订的《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四要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促发展。一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积极破解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投入,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按照光荣省长“危中寻机,危中转机”的要求,及早做好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实际,争取得到更大的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抓住原材料价格下滑的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当前,我省招商引资是红红火火,可招商办教却冷冷清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吸引力不够,现有鼓励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新的优惠措施又十分缺乏。二是“一视同仁”难以落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兴办民办学校,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扩大民办教育在全省教育中的比重。同时,要针对当前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三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学校办学不能“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必须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风格。要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特色。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以质量促发展。
四是抓重点。一要抓好“两基”攻坚。按照规划,今年是我省“两基”攻坚的最后一年,一定要确保3个未“普九”县完成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完成“普九”的县,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二要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人民放心的教育。当前,在我省64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中,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就有近300万平方米。危房不除,教育不稳;危房不消,政府不安。从今年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省里已成立了以田欣同志为组长、我和建方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各地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落实责任,不能把教育优先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来优先发展教育。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在资金、项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用足政策,实现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联系,积极反映我省解决中小学危房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抓好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今年是新校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目标,要新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达到50亿元。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加快老校区资产的处置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昆明市要按照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争取在今年3月前完成第一批老校区资产处置交易,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老校区资产收储工作。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工程建设一定要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建设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四要抓好经费管理。当前,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教育的资金数量逐年增长,去年,仅中央和省安排的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农村初中工程、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建设资金就达10多亿元,若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总量可达到数十亿。要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
同志们,今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去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收获成功,用实际行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到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政协扬州市七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谢正义
(2012年6月26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政协扬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我代表中共扬州市委表示热烈的祝贺!
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和国内宏观环境的复杂变化,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新发展、克难求进,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名城建设特色彰显,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也凝聚了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贡献。在此,我代表中共扬州市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委员、同志们!
2000年以来,我们遵照江泽民同志“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殷切嘱托,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名城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今年5月,省委罗志军书记在扬调研时明确要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扬州现代化建设要瞄准更高目标定位,在已经成为江苏名城、中国名城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世界名城。建设世界名城,是省委对扬州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重要题词精神的最新要求,是省委对扬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具体部署,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六个注重”、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加快建设“三个扬州”、坚持以特色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路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肩负的时代重任,准确把握建设世界名城的丰富内涵,传承历史,放眼全球,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建设
重点,凝聚各方力量,走出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大项目支撑大发展。要着力规划建设宁镇扬通勤化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接入沪宁城际和京沪高铁,努力避免扬州被当今中国主流交通方式的主干线边缘化。坚定不移地推动沿江县(市、区)100亿元、沿河县(市)50亿元投资项目全覆盖,在未来五年再引进3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同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夯实建设世界名城的经济基础。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人才为纲。扬州历史上的数度繁荣,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才的集聚。当今的世界名城,几乎都是人才富集之地。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的品质与价值,人才的创新创造决定了城市的实力与潜力。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把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以最优惠、最开明的政策招引人才,以最宜居、最满意的环境留住人才,以最优的创业舞台和最大的发展空间用好人才,使各类人才成为引领扬州世界名城建设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生态为基。综观世界上的著名城市,没有一个不是以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闻名于世。要顺应低碳绿色发展的趋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打造绿杨城郭新扬州和清水活水城市。要继续提升和加快建设瘦西湖景区、三湾世界运河主题公园、廖家沟生态走廊等一批生态中心,着力营造“天蓝、水清、树绿”和“清洁、清爽、清静”的生态、生活环境,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利。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文化为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既是扬州之根、城市之魂,也是扬州成为世界名城的核心要素以及扬州与其他世界名城相区分的鲜明特征。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
苏精神”,传承勤劳勤奋勤勉的优秀品质,形成共创共建共享的良好风气。要着眼世界视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挖掘提炼扬州历史文化之精华,使之成为具有普遍和长远意义的人类精神财富。要加强“两古一湖”文化形态的保护和利用,牵头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要着力推进文化博览城和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与名城地位相称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倡导崇文重教、热爱读书的社会风尚,努力把扬州建成学习型城市和“书香城市”。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精致为要。精致是扬州的独特基因。要推进沿江地区空间整合、产城融合、共建共享、互动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精明增长。进一步凸现扬州水城一体、布局疏朗、尺度宜人的城市形态,促进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相得益彰。高起点推进江广融合地带,特别是广陵新城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扬州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区。重视和加强重要区域、重大工程的精心规划和精工建设,努力打造传世之作。
——建设世界名城,要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民满意是建设世界名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既要着力抓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等基本民生,也要切实搞好居民收入倍增、美好城乡建设、市区“八老”改造和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保等重点民生;既要加强物质性民生投入,也要加大精神性民生投入;既要注重满足扬州市民的需求,也要不断提高为外来旅行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水平。
各位委员、同志们!
建设世界名城,是扬州名城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的奋斗目标,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只有汇聚各方之智,凝聚各方之力,才能成就建设世界名城的伟业。要着力提升全市各级干部的精气神、识才能,强化学习、培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
阔胸襟,使更多的干部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敏锐的创新意识和专业化的操作能力;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城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经验,努力打造一支既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施政,又具有世界眼光、知晓国际规则的优秀公务员队伍。要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倡导开放、创新、文明、理性的现代理念,培养造就具有名城风范的现代公民。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共谋共商未来发展的大会,是换届大会,也是接力大会。不同的届期、不同的班子、不同的委员,任职履职所面临的条件不同、发展的重点不一,但历届政协扬州市委员会和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扬州发展、百姓幸福的共同目标,传承接力,协同协力,始终如一。正是因为我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通过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累积和递进,才奠定了我们今天向世界名城目标迈进的坚实基础。新一届政协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承担着团结社会各界共同推进世界名城建设的使命。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自觉服务世界名城建设大局,切实增进政治共识,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代表性强的优势,为科学发展履好职、为建设名城建好言,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把扬州建设成为“扬州人自豪、外地人喜爱、投资者关注、旅游者青睐”的世界名城而不懈奋斗!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北海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动员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令人向往的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代表中共北海市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政协委员和与会同志,致以诚挚问候!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年,也是北海发展史上特殊而重要、值得我们铭记的一年,我们用辛勤汗水和团结拼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奋斗篇章,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自豪的丰硕成果。
回首2021,我们隆重庆祝建党xx周年,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我们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掀起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热潮,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回首2021,我们顶压前行、克难奋进,迈出了开局之年的稳健步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财政收入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7.6%、增加值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特别是工业投资在2020年增长60.3%的基础上,继续保持55.1%的高速增长。获评“2021年上半年广西工业投资工作先进市”,在全区工业振兴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对财政贡献持续增大,高端服务业实现营业总收入507亿元、增长49.9%;税收14.24亿元、增长75.8%,2—3年内有望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
回首2021,我们不负众望,高水平承办了“两个大会”。2021年自治区在设区市召开的两个大会,即全区年中工作暨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会和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都让北海来承办,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北海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这在北海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团结一心,倾尽全力,高水平圆满承办了这两个大会,得到了各方面一致好评。通过承办大会,我们快速推进了一大批项目,全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增强了能力本领,锤炼了过硬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强、干劲更足!
回首2021,我们奋勇争先,获得了“两项重要荣誉”。荣获2017—2020“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标志着我们朝着“力争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安全感最高的城市之一”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优化营商环境全国标杆城市,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政务服务3个案例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这两项荣誉含金量都很高,大大提升了北海的知名度、美誉度,成为北海招商引资新的金字招牌。
回首2021,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忧超市”共受理转办群众“三事”18.33万件;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妥善处置多起涉外疫情,守住了“北海防线”;获评“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连续七年提高城乡最低保障标准,保持全区最高水平;获评全国“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入选“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榜单。
回顾这一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栉风沐雨,但也倍感自豪,我们披荆斩棘,但也倍增信心!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一些重要工作、关键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之所以能够得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高度评价,主要得益于市四家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共同奋斗,也凝结着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汗水和辛勤付出!
过去一年,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专门听取政协党组工作汇报,审定并下发政协协商计划,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坚持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聚焦全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务实开展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多项提案被列为自治区政协优秀提案和重点提案,被自治区政协采用社情民意信息数量排名全区第一,“珠事好商量”“一委一品”等工作品牌更加出新出彩,为北海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市委对政协工作是满意的、充分肯定的。我代表市委,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结合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好今年政协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努力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的新征程中,谱写北海政协事业发展新的篇章。
借此机会,对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在政治引领上彰显新担当。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把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团结带领全市政协委员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深入学习领会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二,在履职尽责上展现新作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决策部署,发挥好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提升履职能力水平。要深入贯彻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各项部署,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把握时代大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在推进“三大振兴”、保障“四大民生”、打造“五大环境”等方面,多谋创新之举、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多尽监督之责。特别是在建言资政、反映社情民意上要坚持“事不避小”,切口小才能深入痛点,多从“芝麻大小”的民生问题着手,提出更多有烟火味和民生气息的提案和建议,让建言献策更加精准、更接地气,真正帮助市委做好“民生答卷”。
第三,在凝聚共识上迈出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团结产生凝聚力,团结才有战斗力,也是北海这几年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成功秘诀,正因为我们把团结作为创业之本、成事之基,才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汇聚了推动北海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刚刚闭幕的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委员行动”倡议书,号召广大政协委员珍惜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荣誉,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优势,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当好反映诉求、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的桥梁纽带,做好宣传引导、解疑释惑、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发展正能量,更好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广大“新”“老”北海人热爱北海、建设北海、奉献北海的强大力量,为北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在自身建设上呈现新气象。政协作用发挥在委员、事业发展靠委员。要加强委员履职能力建设,落实“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要求,提高委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增强协商本领。要做好政协委员服务管理,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等机制,引导委员主动谋事、倾心干事、协力成事。要更加突出委员主体地位,优化委员履职条件,使委员干事有舞台、建言有渠道、工作有作为,展现北海政协委员新风采。
人民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党委要持续加强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把政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支持政协依照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多为政协解难事、办实事,多给政协交任务、出题目,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政协的意见建议,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巩固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的政协工作新局面。
各位委员、同志们!实干成就事业,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在统一思想中统一行动,在凝聚共识中凝聚力量,奋力在加快建设令人向往的品质北海、魅力北海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以优异成绩喜迎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尊敬的赵主席、陈主任、安部长,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年朋友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诚挚地邀请在座的各位参加由我们XX团市委和XX区团委共同举办的“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共议“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一话题。首先,我代表XX团市委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是共青团组织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每年我们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在“两会”前举行“面对面”活动,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努力在共青团、青联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通过在“两会”上提提案、提议案等方式,就活动的有关问题发出集中呼吁。去年,我们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这一主题,结合XX实际,精心组织,制订了详实的工作方案,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访谈、宣传活动,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在全市“两会”前夕举办了集中座谈活动,并向“两会”提出了《关于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地方文化、习俗宣传的建议》、《关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的建议》、《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等多条建议、提案,切实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好地开展了青少年权益保护和发展工作。
一年来,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在全市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志愿服务和XX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系列活动。1月份开展“12355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专场文艺演出”;4月份开展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志愿服务;
7、8月份开展“快乐暑假-健康上网”12355进社区活动;
11、12月份开展“12355--蓝天校园行”活动,给全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送上了法制宣传、心理辅导、急救知识、自我保护、光明传递的关爱,并给100多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送上了价值2万多元的免费眼镜。这些活动都得到了社区、学校、家长、老师、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一年来,通过“面对面”活动我们感觉到,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活力的群体,在心理、思想、精神、职业等方面的稳定性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通过“教育式路径”和“动员式路径”来引导和影响青少年。随着青少年参与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面对面”通过共青团组织提升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组织化程度,正好解决了青少年在社会经济转型期“诉求难以表达”这一现实问题。“面对面”活动让共青团组织成了完全意义上的“组织者”和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代表者”。我们通过有效地与广大青少年“面对面”,以组织化、制度化的手段将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集中表达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政治表达,促进党与青少年群众的联系与互动,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思维和主张,为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团中央把“面对面”活动的主题定为“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正是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锁定的都是“三农”问题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使用。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30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是工作耐受力低。2011年底,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面对面”主题,团市委也是精心组织调研,全市共形成8篇调研文章,其中3篇被推荐到团中央。
这次“面对面”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家的讨论,共同聚焦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
文化生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疑惑,共同商讨此类问题,并为之积极呼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以今天“面对面”活动的举办为一个起点,让我们大家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问题入手,共同努力,切实把他们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同志们:
刚才, 战书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 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 对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 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有三个重点:一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二是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抓住机遇, 加快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三是要贯彻落实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 扎实抓好新形势下全省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为全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时期,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 齐心协力、顽强拼搏, 努力克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严重干旱的重大考验, 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农业农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农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十一五”时期, 全省财政投入支农预算资金730.62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2.62倍。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粮食总产量累计达到5577万吨, 比“十五”时期增加37万吨, 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68.27万吨, 创历史新高。草地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 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630.33亿元, 年均增长4.7%。烟叶产业稳定发展, 全国第二大烟叶产区的地位更加牢固。茶园面积突破300万亩, 绿茶生产排名全国第二。蔬菜、精品水果发展加快。
二是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3472元, 比2005年增加1595.04元, 年均实际增长8.3%。“十一五”时期, 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1.06亿元,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641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5元, 年均增长13.6%。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黔中水利枢纽一期、“滋黔”一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五年共新增解决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793万亩, 其中烟水配套工程受益面积达463万亩, 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0.64亩。全省建成通乡 (镇) 油路10403公里, 96.9%的乡镇通油 (水泥) 路, 建成通村公路74493公里, 96.7%的建制村通公路。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80万千瓦。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农村公益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五年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67亿元, 其中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89亿元。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年人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有27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省五年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43个, 村级卫生室12997所。全省财政投入68.31亿元, 完成6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 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大, 按照中央要求, 要在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任务艰巨。二是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欠账多, 要改善、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任务艰巨。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推进“三化同步”任务艰巨。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要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 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真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努力为“+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 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 牢固树立三个“重中之重”思想, 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加快“三化同步”进程, 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5%;粮食总产量115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营造林任务350万亩, 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着力增加“三农”投入, 加快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年, 省级财政支农资金预算46.89亿元, 比2010年年初预算增加8.04亿元, 增长20.98%。各地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三农”的投入政策, 充分体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 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 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所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切实落实好综合直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等各项农业补贴政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今年各级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要求。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作用, 引导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确保全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2010年, 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支持边远贫困地区新设金融机构, 综合运用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填补金融空白乡镇的网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金融服务向村组延伸。三是建立支农投资、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和资金融合平台。加大省、市级支农资金融合力度, 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新型资金运作模式, 采用补贴、贴息、以奖代补、以物折资、先建后补、购买服务和信用担保等支持政策, 激发社会资金更多的投向“三农”。
第二,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 加快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针对近几个月北方持续发展的旱情, 温家宝总理两次实地调研, 并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全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 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和促进粮食生产工作, 国务院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十条政策措施, 这对于促进今年粮食生产, 保障农产品供给, 稳定物价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各地要认真抓好粮食等农产品生产, 努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我省的粮食总产尽管多年来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 但是粮食生产仍处于“农村粮食基本自给, 丰年有余”的较低水平, 每年需从省外调进100万吨左右的粮食, 才能实现全省供需基本平衡。今年北方麦区发生的严重干旱, 很快引起粮食市场预期发生变化, 国际国内粮油期货价格已经全面上涨, 这再一次警醒我们, 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粮食基本自给省, 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上, 任何时候都放松不得、大意不得。今年,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左右, 其中,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 继续推进“粮增”工程和“高产创建”工程, 确保粮食产量恢复到1150万吨左右。健全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制度,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省发改、财政、农委等部门要抓紧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衔接沟通, 积极争取对我省粮食生产的倾斜和支持。二是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突出抓好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园艺产品、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和规模化种养, 提高大中城市农副产品自给能力。三是加强和改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下大力气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制假售假、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运用多种调控手段, 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加快“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 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自去年12月底以来, 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来势猛、起伏大、时间长、范围广的冰冻雨雪天气, 全省各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突破历史记录, 灾害达特重等级,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932.5万亩,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灾害发生后, 各级各部门按照“抗凝冻、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的要求, 采取有力措施, 保证了交通运输、电力通讯正常, 受灾地区群众生命安全、生产生活稳定, 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当前, 正值全省夏收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即将进入春耕备耕大忙季节,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 牢固树立“救小季、保大季”的思想, 扎实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要根据当前作物的苗情长势和气候变化, 抓好夏收作物田间管理, 力争夏季粮油取得好收成。受灾较重的地区要及时改种、补种马铃薯和蔬菜。要加快养殖业补栏补苗, 确保畜牧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要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切实加强农用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第三, 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又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各地要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 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当前要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稳定生猪生产, 加快牛羊养殖业发展。新增种草面积80万亩, 新增牛、羊存栏24万头和80万只, 逐步实现从种粮养畜向种草养畜转变。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推广步伐,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二是加快发展马铃薯、蔬菜、烟叶、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 蔬菜面积1200万亩, 新建茶园50万亩, 新增水果面积20万亩, 扩大天麻、金银花等药材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加快油茶、核桃、竹子等基地建设, 以木浆、竹浆加工为重点, 争取开工建设一批大的林业产业项目。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要结合资源禀赋, 围绕重点产业, 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农产品流通。
第四, 着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今年, 中央1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进行专题部署, 目的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关系“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这为我省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推动水利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意见稿已印发本次会议讨论, 请大家认真提出修改意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贵州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断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改革取得新突破,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结合我省水资源分布和地形地貌特点, 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适应能力, 围绕民生需求和产业发展, 合理规划和布局水源工程, 全力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加快“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按克强副总理的要求, 一边争取《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尽早报经国务院审批, 一边要按照《三位一体规划》确定的项目, 抓紧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今年要确保20个、力争32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抓好夹岩水利枢纽、黄家湾水库、五噶冲水库、马岭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二是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75座病险水库治理。实施烟水配套工程110万亩,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坡耕地整治工作, 力争早日建成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三是积极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行水务一体化改革,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搭建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四是强化科学管水和依法治水。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 认真落实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利法制建设, 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健全完善水政监察执法体系, 推进水利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坚持建管结合, 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第五, 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增强“三农”发展活力。农村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探索山区发展集体经济特别是村级经济的有效途径。二是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当地资源开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推进林权、水权交易等试点工作。三是搞好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村金融资本结构, 拓宽农业资金渠道, 建立健全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 大力培育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抵押贷款试点。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森林保险等工作。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大幅度增加奖补资金规模。
三、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今年, 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全方位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万人, 培训转移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 完成50个乡、500个村的整乡、整村推进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 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为我省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第一,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开发式扶贫是指导我省新阶段扶贫攻坚的工作方针, 必须长期坚持。一是启动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试点。省里将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和大娄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各选择1至2个试点县, 按照规划, 集中实施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努力实现黔中经济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同步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集团化帮扶, 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实现集团化帮扶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继续支持毕节、威宁等试验区先行先试。二是完善扶贫开发激励机制。采取“摘帽不摘政策”的办法措施, 鼓励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非重点县的各类贫困乡加快脱贫步伐。三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资金规模, 培育壮大草地畜牧业等优势产业, 加快形成扶贫产业格局。对符合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经营机制好、生产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 加大支持力度, 确保项目建设成功、长久发挥效益。加快山地农业扶贫开发, 大力实施“三个一细胞工程”, 继续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四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 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引导农民运用农业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增强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 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第二, 抓好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改变全省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0个乡镇通油路、555个建制村通公路, 行政村电网完全改造率超过90%, 新建农村通信光缆2.6万公里、移动通信基站3200个。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编制和实施乡 (镇) 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 建设乡 (镇) 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完成100个村庄整治和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任务, 建成农村沼气池15万户。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启动新一轮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 完成营造林面积350万亩。抓好城镇绿化、公路绿化和重点村寨绿化,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新建或改扩建300所乡镇幼儿园, 提高农村学前入园率。四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333个农民文化家园、3654个农家书屋、500个数字农家书屋。建成40个乡 (镇) 、1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第三, 进一步做好贫困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主题, 探索贫困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科学发展路子。一是进一步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积极应对第四次生育高峰人口结构性回升压力, 确保今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o以内。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公共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有机兼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二是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全面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努力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确保常住人口计划怀孕妇女预防出生缺陷覆盖率达80%以上。三是积极改善人口结构。强化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综合治理, 依法严肃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着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第四,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加大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 着力把保基本的安全网打牢, 确保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一是认真解决农村低保对象季节性缺粮问题。解决部分农村低保人口季节性缺粮问题, 是对已建立的农村低保制度的完善和补充。省民政厅正在认真调查研究, 完善制度设计, 拟定实施方案, 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后,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确保定期供应到户。二是建立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生活保障制度, 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生活。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调查研究, 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实际, 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办法措施。三是扎实抓好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继续积极向国家反映, 争取年内将更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试点范围。将临时救助资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资金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同比有所提高。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180所。四是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政府筹资标准达到200元。实施14所县级医院和1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 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新建或改扩建5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对7600名乡村医生进行三年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教育。加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 提高人均标准。五是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增改造40万户农村危房, 加上正在改造的7万户, 总量达到47万户。抓好30个农村危房改造示范村建设。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和农房搬迁工作。六是抓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省民政厅与省扶贫办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认真搞好配合, 确保工作不留“死角”。
一、总结成绩,把握方向,增强做好健身气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成立10周年时,刘鹏局长在为纪念中心成立10周年制作的画册题写的序言中对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10年来所做工作和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总结健身气功这些年来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在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指导和支持,始终得到各级政府以及体育部门、行业体协、体育院校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各级健身气功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已经举行两届,很多高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明年还要进行中小学健身气功课程试点。民政部、外交部等部门对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成立和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给予了有力支持。
体育总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工作,各有关司局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以总局名义对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批准健身气功列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批准申请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批准健身气功申报国际奥委会群众体育奖等,可以说对健身气功的每一步发展都给予了特别关爱。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参与健身气功活动的越来越多,各地健身气功的管理机构、社团组织、经费逐年增加。总之,健身气功的发展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基础建设扎实。为了加强阵地建设,体育总局从2005年起启动了健身气功“和谐站点”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引领下,各地站点不仅数量逐年有新突破,而且通过树立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使站点建设从城市到农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目前,排在前3位的山东、河南、江西,站点数量均已超过1000个,有24个省区市站点达到了300个以上。除站点建设外,健身气功推广工作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路子,比如江苏南京开展的广场教学,北京和浙江杭州建立的健身气功俱乐部,武汉体育学院正在筹建的健身气功培训基地,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各地重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骨干培训工作,既有对管理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常规培训,也有新开辟的行业体协骨干培训,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巡回教学活动,将健身气功志愿教学、骨干培训、展示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年来,健身气功科研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完成了90多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先后编创的9套新功法,深受社会好评和广大习练者喜爱。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编撰的一系列科普读物、成果汇编、知识荟萃等,为广大群众习练健身气功提供了实用性强、易懂易学的理论指导。
三是大型活动活跃。近年来健身气功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各种类型的活动遍布城乡,丰富多彩,并且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按照“活动与建设并举”的原则,各级体育部门、行业体协积极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表演展示和交流比赛活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还使健身气功登上了全国农运会、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的表演展示舞台,安徽亳州创办了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各地展示交流、赛事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可谓是遍地开花,今年广东、江苏、上海等许多省市举办活动都在10场以上。除表演、展示、交流等活动外,多层次的全国比赛、邀请赛、联赛等赛事也已逐步形成体系。以活动和竞赛搭建平台,实现了促进建设、营造氛围、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海外推广深入。健身气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既是健身气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走过5年历程,每年推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展,每年健身气功社团组织都在增加,每年表演展示、教学培训、科普讲座都在改进,每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规模和水平都在提高。特别是今年,首次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和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四地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均获巨大成功。可以说,健身气功对外推广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随着“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深入开展,这项工作赢得了海外合作伙伴的欢迎,得到了我有关使领馆、当地华人华侨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肯定。健身气功国际比赛的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水平较高,是对外推广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的文化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发展繁荣的任务,同样肩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健身气功工作同样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文明有着紧密联系。深刻认识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气功文化的内容精髓,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对于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健身气功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理论建设,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加强健身气功基础理论建设,这几年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和科研汇编,去年启动的“四种健身气功辅导教材”和“健身气功学”两项重要课题正在进展中,在各种骨干培训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理论内容,这是很好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争取更多领域、更多学科、更有建树的专家,整合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健身气功文化理论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打造活动品牌,进一步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随着新功法的深入推广,健身气功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也形成了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在国内开展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表彰。再比如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品牌。健身气功开展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很不易,需要巩固完善,需要创新发展。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要突破这些瓶颈,就要从增强文化内涵入手,想办法在活动中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使我们的品牌活动更加精彩,更有吸引力。
三是开展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健身气功的文化氛围。健身气功的媒体宣传曾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健身气功》杂志、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站、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栏等自有媒体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电视媒体也逐步开展了一些宣传报道,节目的收视率也比较高,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健身气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媒体和人群的关注。宣传报道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什么时机宣传、在哪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是很有学问的。健身气功的宣传报道既要把握好政策尺度,确保适时适度,积极稳妥,又要根据形势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突出文化特色。
nlc202309011240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做好健身气功的文化传播。这些年“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成功开展,让世人了解健身气功,走进健身气功,更多的海外人士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健身气功的各项工作中,最能体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就是海外推广。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开创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新局面。我们就是要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把更加引人入胜的内容展现给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以更加卓有成效的组织和人员动员海外人士。我们看到,今年的健身气功通过进入欧盟总部、进入孔子学院、进入国外高校,正在逐步向国外主流社会发展,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已经批准成立并正在筹备之中,这些都是当前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重头戏。希望今后继续加强研究,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努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做贡献,为造福人类健康做贡献。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健身气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工作千头万绪,我想大家还要继续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继续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坚持正面宣传推广,树立健身气功科学文明的形象。健身气功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群众健康,关乎文化发展。健身气功工作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局面,既来自于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各级领导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健身气功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今年总局领导对健身气功工作的一些批示,也反复强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二)进一步加强站点管理。建站设点,是管理健身气功的重要抓手,也是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这些年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夯实了站点这个基础,通过组建站点形成了基层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构建了群众练功和交流的平台。因此,站点建设在健身气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在今后工作中还必须继续坚持。加强站点建设一定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多少是衡量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但数量要服从质量,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的要求进行管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既要做好年检工作,又要在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进一步探索推广模式。随着健身气功越来越为群众所接受,以站点为主的健身气功推广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拓展。今年气功中心初步制定了健身气功俱乐部和健身气功培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并启动了试点工作,从策划到实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一定要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运作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真正做好试点工作,从而上升为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的样板。气功中心已经连续两年与群体司合作举办行业体协健身气功培训班,这是推广工作一个新的领域,能够使更多群众受益。我们以前有过在厂矿企业推广健身气功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结合行业体协的特点运用好,推广好。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参与了健身气功比赛。健身气功进学校、进课程对于健身气功发展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下一步要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争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了统一国内外练功人员等级,便于管理,在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之外,国内也要开展健身气功段位制试点工作。希望尽快制定出试点工作方案,做好相关评定和套改工作。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广的新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然,工作中还必须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市委书记在政协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市委书记在市政协第十四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06-28
市委书记在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9-25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18
市委书记在开班讲话10-03
王福宏书记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07-04
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大主任)07-23
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法院院长)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