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首每一天的周而复始,你是否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验?工作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工作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标志,为自己写一份独有的工作报告吧。让我们在回首自己忙碌岁月的同时,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寻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1篇: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浅议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时会计处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这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审计如何在信息化大时代中顺利进行转型,审计信息化的现阶段又出现了哪些问题,审计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就这些矛盾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审计工作;影响;对策;发展方向

1信息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1.1信息化环境扩大了审计业务的范围和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数据不仅是纸质信息还包括电子信息。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而且还要对产生这些信息的系统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审查。审查的业务范围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和其管理方面的“有形”数据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数据领域。

1.2舞弊的隐蔽性加大,审计风险加大。

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开放性,内部管理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的机会及隐蔽性加大。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原来不相容职责界限被模糊,舞弊机会增加,审计难度增大。一个具有高级权限的财务人员可能操作着很多不相容的职责,甚至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还可以直接在数据库后台更改财务数据,这种情况,为舞弊提供了机会。这种舞弊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很难发现,即便有所察觉也很难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

1.3财务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审计重要内容

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处理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工操作,为财务工作者提高了效率。但财务信息系统是否在按照正常的程序工作,审计人员很难发现。特别是所使用的财务处理系统,程序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就更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1.4企业审计信息化增加了审计的风险系数

审计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显著加大了企业审计的风险系数。互联网和计算机本身固有的风险比如木马病毒等入侵,这些都是会给企业审计系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其具体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各种各样软件和系统带来的风险。现在国内用于审计信息化的软件参差不齐,很多软件技术都不成熟,自身就有很多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再加上电脑系统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这些都无疑会给审计带来风险隐患。第二,程序控制引起的风险。计算机运行的依据是事先编好的程序,程序控制的弊端就是肉眼没办法察觉失误,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计算机系统,因此这样的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安全漏洞。

2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面临的问题的对策

2.1审计信息的标准化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包括法律规范、业务规范、技术规范和数据信息规范等。审计信息化不仅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还要开发多种审计软件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审计信息的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审计信息的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包括数据采集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即建立审计数据的标准形式、数据库存储的标准格式以及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审计信息的标准化是审计信息化推广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建立了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保存与交换平台,才能保证信息化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共享化、开放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2.2知识要适应

进入信息时代,各种知识的更新很快,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最初,只要会打算盘,懂一点财会知识,掌握一点查账方法就可以搞审计了;后来,只要会用计算器,会在电脑上打字,再掌握一定的财会知识和查账技巧,还可以搞审计;现在,被审计单位的财会和业务全部电算化、数字化,仅凭以前的知识,审计人员已基本打不开账,更别说查账了。在信息化环境下,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还要掌握各种数据库知识,不仅要掌握各种数据的转换技巧,还要熟练掌握审计软件分析查询等更多功能的使用。

2.3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要适应

信息化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整合,業务流程的自动化,使一些环节被省略或合并,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做审计项目时不能再照搬以前的经验,需要确立新的工作思路,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根据信息化的特点重新确定审计工作的切入点,以期实现审计目的。

2.4建立并完善审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运用信息化审计系统之前,做好风险评估,提前防范,可以减轻审计的工作量。另外,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审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重要业务及重要的风险点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增强审计的能动性。还有,可成立风险管理组定期核查监督,按照有关的标准核查报告,分析各个风险点的风险系数,检验是否符合标准。

3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发展方向

3.1向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手工审计条件下,由于审计方法与手段的限制,对于信息系统的审计往往以财务审计与事后审计为主,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等技术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实时的、动态的对企业进行审查,加强对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审查和监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向远程联网审计方向发展。远程联网审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新的审计模式,也是计算机审计的高级形式。远程联网审计是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网络连接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后,运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的检查和监督,并通过该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连接实现网络化的审计管理。

审计人员不用到被审计单位的现场,就可以对其数据实现实时跟踪、分析和审查,从而改变了必须将时间安排为集中审计的局面,而且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积累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历史的、横向的分析比较,发现手工方式下难以查出的问题。

3.3向专家系统方向发展。目前,计算机审计软件大多只具有查账功能,即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电子财务数据进行查询、抽样、复核、核对等。但是,仅具有查账功能的审计软件远不能完成信息化审计的目标。因此,未来信息化审计软件将由查账型向分析型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发展到审计专家系统。

分析型审计软件是在查账功能的基础上,基于历史数据,通过建立适当的审计模型,对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与评价。审计专家系统是模拟审计专家在审计工作中的思维和推理,辅助进行分析决策,协助审计人员完成全部或部分审计任务的计算机审计软件。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审计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弊端,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来对审计工作进行强化,将计算机技术给充分利用起来,对审计手段进行丰富,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促使办公自动化水平得到提高。另外,还需要大力培养人才,采用一系列的方式来促使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得到加快,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董博.浅议财务信息化的审计对策[J].现代商业,2013,27(18):192-193.

[2] 常建昕.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实现审计项目管理[J].甘肃科技纵横,2012,25(12):171-172.

[3] 马树美,张丽丽.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2(18):100-101.

[4] 彭湘茹.关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思考[J].会计师,2011,29(17):105-106.

作者:赵凤姝

第2篇:浅议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摘 要] 利用计算机有效建立审计项目质量电子化控制制度,对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以及明确审计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审计能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把关。

[关键词] 审计 审计信息化 计算机审计

近年来,砀山县审计局审计信息化工作在省审计厅和市审计局的正确指导下,紧跟“金审工程”计划,全面实行了审计质量电子化控制,及时应对审计对象信息化对传统审计方法产生的冲击和挑战,经过不断努力、探索、实践,砀山县审计局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砀山县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果展述

经过近几年的有效推广,审计质量电子化控制在砀山县审计局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抓好落实,全面实现AO、OA应用“双百”目标

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提升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砀山县审计局党组在全市率先推广AO与OA两大系统的应用,并通过结对帮学、互学、实践、演示、检查、考核等内容的结合,实现了“双百”目标:即100%的審计项目运用AO进行审计、100%的审计项目与OA进行交互。近两年来,该局开展的全部审计项目均使用了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审计,并与OA审计管理系统进行了交互,并且所有公文实现了网上传输,为加速审计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注重四小软件开发及AO案例撰写,计算机审计成果总结提炼得到强化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砀山县审计局一方面积极推行AO系统、AO系统与OA系统交互在审计工作中的全面应用,另一方面也重点关注了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总结提炼,积极组织人员编写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并抽出专门人员负责四小模块开发。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这两年来,砀山县审计局的研究成果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共上报AO应用实例四篇,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一篇,四小模块一个。其中:一篇AO应用实例获审计署应用奖,三篇AO应用实例获审计署鼓励奖,一篇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入选审计署专家经验库,四小模块《砀山县审计法规制度库》被省审计厅评为鼓励奖。

3.计算机审计能力明显增强,审计质量进一步提高。

当前,砀山县审计局所安排的审计项目中,除工程审计,其它审计项目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审计。每个科室的计算机兴趣小组成员已经能够独立转换电子数据、编制 SQL语句进行数据分析。实际工作经验证明,计算机审计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审计工作业务处理能力,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审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尽管砀山县审计局在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具体的审计工作中仍应清醒的认识到,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砀山县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砀山县审计局人员所学专业大部分为会计专业,复合型的计算机审计人才还比较匮乏,利用计算机分析查找问题的能力还很薄弱,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审计的强大威慑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审计业务与信息化发展不一致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难题

目前,审计局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信息化水平不匹配,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在审计过程中,由于要求不到位,软件开发滞后等原因,没有真正做到应用信息化;还有部分人员不愿在审计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另一方面由于审计业务量逐渐加大,而计算机可利用的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不高,如审计法规检索利用率低,缺乏可靠的执法和决策支持。

3.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少数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仍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时过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管理员,使得计算机管理员一直处于“消防员”的角色。

三、继续推进审计电子化控制的有效运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步伐

针对审计电子化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砀山县审计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学习借鉴其它优秀单位的先进经验,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审计转型为目标,以AO、OA系统应用为重点,以“审计提升年”为契机,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提升认识,提振信心,力促审计信息化建设再创新高

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计算机审计空间大、潜力大、威慑力更大,审计也只有借助信息化建设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要以实际应用为核心,加大推进力度。应用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重中之重。只有应用才能出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出人才,只有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应用才能判断是非,只有应用才能检验审计信息化的效率。

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事业与时俱进、开创信息社会条件下审计工作新局面的客观要求;是审计工作求真务实、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指导方针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审计创新、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有力保证。

2.进一步明晰思路,强化措施,努力谱写审计信息化发展新篇章。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重视力度。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是搞好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砀山县审计局将继续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把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审计转型的一件大事来抓。

二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砀山县审计局将在数据的采集和利用计算机分析查找问题上加强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审计人员对AO、OA两大系统应用的实战能力,力争全体审计人员都能够熟练使用审计软件和办公软件开展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佩予 陈映如:《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信息化建设》,消费导刊,2010.03

[2]王雪峰:《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3

作者:王金夯

第3篇:论档案工作与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摘 要: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大多数工作都实施了信息化建设,档案工作自然也不例外。现本文就探讨了档案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网络;资源

为了更好的迎接新时代对档案工作的挑战,档案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档案的数量正呈现几何式的增长,若依然按照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势必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为此,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十分有必要。

1 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首先,信息化建设是今后档案工作发展的主线。这是因为当前的经济形态为知识经济,而信息正是这一经济形态下的主导和支柱。最终的社会形态都将会成为知识和信息技术下的社会形态。在这一形势下,档案工作势必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改革的动力。随着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社会庞大的信息消费需求以及将来信息化程度加大时的潜在信息消费需求,都是档案工作改革的直接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档案本身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而不断扩大,不仅停留在查找和借阅上,而且可以和文化教育、社会休闲等方面结合,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此外,档案学科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与档案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们,当他们在工作中感觉到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急剧增加时,工作热情就会不断增加,责任感日益增强。而当他们作为信息的消费者,感觉到信息消费的不可替代性时,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从而促使档案工作改革加速前进。

再者,档案工作改革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消费将成为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源动力。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信息部门担负着掌握、存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职责,有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信息消费的需求作出反应,提供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是时代赋予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社会信息部门的使命,是经济发展途径变革的要求,是生产力进步方式转变的要求。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信息将成为失去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档案部门作为重要文献信息源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使得经济发展途径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各部门工作的发展方式和运作模式。

2 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

2.1 增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投入

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设备,引进信息管理人才,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这一切的改革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因此要想尽快实现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就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增大信息化建设的财力投入,配置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增大库房面积,购置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等等。

2.2 确保档案服务方式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一般是以紙质档案保存为主,并且对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力度不足。而在信息化建设中,这些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已经不适合发展需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尽快掌握更多高新技术和更多先进的档案信息管理理论,创新信息化建设下的档案工作方式,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微缩技术服务。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节约人力,减少档案库存量,而且还能够对比较珍贵的档案进行有效保护,是一种信息化建设下较为实用的档案服务方式。其保存和利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设备,这正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二是计算机管理服务,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应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也是一项重要服务方式,利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避免档案的重复开发,并且可以实现大数据保存、检索和利用,极大的提高了档案的服务效率。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光盘和硬盘的存贮服务。光盘和硬盘具有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等特点,可以保存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也可以在利用档案时做到快速检索和查询。三是通讯服务。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档案的广泛应用,即使不是同一个地区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通过通讯服务或公共网络服务来实现档案的利用,更好的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2.3 培养人才,提高档案队伍素质

信息化时代,一切竞争,最终都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工作需要大量“专”与“博”相结合的“通才”。这种专是跨学科的“多专”,而不是过去的“专一”;这种博是随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动态广博”,而不是过去传统不变的“知识广博”。这样的人才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稳定性,才能适应解决复杂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档案工作问题的需要。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提高档案人员工作素质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档案部门在进行培训前,应做好需求调研,按需设计内容,将培训课程内容与工作相结合,也就是说,培训应该是因需产生的。二是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注重提高教学者层次,注重教学、自学、研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增加档案工作者之间、相关专业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其拓宽知识面,借鉴优秀经验,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方法,更新知识储备。四是应加大培训内容中计算机知识的比例,强化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联系,重视网络知识的运用,注重信息能力、技术应用的培养,适当增加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课程。

结束语

总之,档案是记录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凭证,在信息时代下,档案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必须要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改进服务方式,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促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志文,方凤英.浅谈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2).

[2]蔡杜娟.现阶段档案管理条件及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13).

[3]马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作者:刘美麟

第4篇: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监狱信息化建设

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监狱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我监按照省局的统一要求,成立信息化管理科室,针对××监狱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设备应用、人才配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监狱信息化建设。

一、找准现阶段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本身来说,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所用产品和设备更新换代快,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条件要求高,并且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在制约着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度。监狱的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整合和利用监狱现有的各种信息化设备以及人才资源,建立起监狱的信息化工作系统,为监狱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监狱近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扩建后各项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我们已经拥有了监控、门禁、视频、网络等信息化设备,但存在的问题是设备的应用过于分散以及对这些设备利用率普遍都很低。现阶段的主要工作一是将这些设备整合连接起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监狱信息化系统,产生集合效用;二是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设备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二、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1、 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我监的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处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因此,实施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更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实际效果,逐步改善监狱工作信息化水平低下的状况。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要根据监狱自身实际,制定好监狱工作信息化的远景规划,并要在监狱工作信息化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尽量使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为将来实现各信息系统的集成打好基础。其次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

法,分清各个项目的轻重缓急,逐项稳步推进,一旦条件成熟,再完成系统的集成。切不可不顾条件的限制,急躁冒进,贪多求快。

2、以人为本、注重人才的吸收和培养

一方面我们根据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要适时在全监范围内开展一定的技术培训,使得干警们能够合理运用其身边的各种信息化设备开展工作,提高动作效率。同时,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力度。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质很强、更新很快的应用学科。要通过监狱的人才招录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引进一些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将信息技术骨干送出去培训,充实提升监狱的信息技术力量。

3、加强系统开发——自主研发和面向市场

司法部2007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平台、一个标准体系、三个信息资源库、七个应用系统。“一个平台”,即网络和硬件平台。“一个标准体系”,即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三个信息资源库”,即监狱管理信息库、罪犯信息库、警察信息库。“七个应用系统”,即通讯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监狱管教信息系统、数字化安防监控系统、电化教育及有线广播系统、电子公告系统和狱务公开系统、监狱生产管理系统。监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用系统建立的不完备。目前市场上这方面的软件和产品很多,但考虑到我监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将缺少的应用系统全部购置于市场。按照我监现阶段信息技术人才的配置,完全有能力自己建立和研发如电子公告和狱务公开系统、管教信息系统等。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监狱自有的人力、物力,开发相应的系统。对于我们能力难及的领域,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面向市场配置相应系统和设备。通过自主研发和面向市场结合的方式,可以较好的解决我们现阶段系统建立不完备的问题。

三、监狱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

1、确保监管安全

监狱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因此监狱一切工作必须以提高改造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在传统改造手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育改造手段和内容,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因此,在我们建设监狱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通讯网络系统、监狱管教信息系统和电化教育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造上,建立起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教育、考核等管理的网络平台,打好监管安全、公正文明执法的基础,为提高监狱的监管安全防范系数和教育改造质量发挥信息化的强大功能和应有的作用。

2、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的建设的本源就是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监狱开展信息化建设,也是为了给广大的干警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工作环境和方式。我们可以对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信息,如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信息、改造信息、生活卫生管理信息、家属会见信息、活体采集信息以及对罪犯的考核奖惩信息等进行采集、处理和管理,实现对罪犯改造状况管理的信息化,减少差错几率,更加有效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改造质量。监狱上下的文件批转、公示公告全部网上流传,各项管理报表的审批,分管领导在网上就可完成电子签名。监狱信息化对优化监狱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监狱信息化建设相关措施

1、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

我们监狱目前使用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基本能能满足办公的要求,但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现有的狱内办公系统协同软件可以进行文件的收发、工作安排和复命、请示和报告,同时还可以完成通知下达、报表批示、电子签名等任务。但在日常应用上,该软件功能局限于文件的传达和简单的传送,建议充分利用该系统功能,从而实现监狱日常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网络化,节约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监狱管教信息系统

监狱管教信息系统是对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信息,如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教育改造信息、生活卫生管理信息、家属的探视信息、心理生理健康信息以及对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信息等进行采集、处理和管理,实现对服刑人员改造状况管理的计算机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差错,更加有效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改造质量。该系统涵盖监狱对服刑人员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实时、高效、方便、快捷的特点。同时该系统是其他相关应用子系统的存取数据的数据平台和集成平台。监狱管教信息系统把民警日常管理行为规范到计算机上来,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及时的被记录到系统中,所有常用的表、簿、册都不复存在,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调出来打印。这将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3、建立数字化定位监控安防系统

目前,国外很多监狱都建立了数字化定位监控安防系统,我国一些高戒备度的监狱也已经采用或开始采用数字化定位监控安防系统。随着监狱的进一步发展,建立数字化定位监控安防系统也将是我监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定位监控系统利用定位技术实现对罪犯流动分区域管理的自动化。在监狱未来信息化的构建上是重要的一环。定位监控系统主要由定位信息发射装备(防拆卸定位电子腕带)、接收装备和信息分析装备(定位信息交换机、三维仿真平台)组成。干警可通过图形界面方便、实时、精确地掌握各区域人员数量和相关信息,可疑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定位报警前后各区域的人员分布情况,同时做出相应处理。定位监控系统具有强大的报警防脱逃功能,例如越界报警、警戒区报警、出入门禁报警和消失报警等。另外,定位系统还有一定的的衍生功能,如通过罪犯身上定位电子腕带的电子标签完成自动点名等。

监控系统的广覆盖率可以辅助定位系统更好的运行。目前,我监的监控对监狱的公共区域和生产区域覆盖率较高,但对服刑人员生活区的覆盖率偏低,对干警日常对服刑人员的管理也造成了一些不便。建议今后加大对服刑人员生活区的监控覆盖率,从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监狱技防水平。

4、完善电化教育及有线广播系统

电化教育及有线广播系统是采用数字和模拟信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网络和闭路电视系统传送教学音像信号,从而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及对服刑人员进行的各种教育的电化教育系统。近几年我监已经建设一套包括多媒体会议室、各监区活动室、号舍以及生产车间在内的闭路电视线路和音频输出设备,并配置了相应的数字编辑设备、信号输送设备等相对完备的电化教育和有线广播系统。这套设备已经能够满足电化教育和有线广播的需要。目前我们存在的是但对这套系统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未来应充分发挥这一系统的潜在价值。将电化教育引入到监狱中来,甚至还可以和互联网连接,充分利用网上的社会教育资源,实现远程教育,或将我国优秀文化、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和贴近罪犯改造生活的改造故事以直播手段直观地呈现在罪犯的面前,实现教育改造模式由“单向式”向“互动式”转变。

5、完善电子公告系统和狱务公开系统

电子公告系统和狱务公开系统是指在服刑人员集中劳作、生活、学习场所和监内一部分公共场所(如侯见厅、会见大厅、亲情餐厅等),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以电子公告牌或触摸屏等方式, 面向罪犯或罪犯亲属,用于监狱法律法规的宣传,减刑、假释的公布以及罪犯日常改造情况的公布等。狱务公开系统是体现监狱“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窗口;是监狱坚持严格、公开、文明执法的展现;是监狱现代化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是监狱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手段之一。 一般该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有:监狱简介、监狱动态、法律法规、减刑假释公示、亲属查询等。

第5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模版)

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信息产业局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工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加快政务网站平台建设,加强政务信息发布,初步建成了以《****网》为中心,各单位子站点为基础的网站群,并立足这一体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推进了政务公开,提升了政务网站社会公众服务水平。近期,在全市首届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活动中,****网被评为优秀政务网站。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信息化工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建设政务网站是扩大宣传、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建设工作的重要窗口。对此,系统党委高度重视政务网站建设,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把政务网站建设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局里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网站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及时协调解决网站建设中的问题,确保了政府网站建设的顺利开展。继续加强信息化工作力量,配备了3名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强的信息化工作人员,负责政务网站信息资料的采集、审核、发布和网站的管理维护等,并专门安排3名工作人员负责****网、党 1

政办公网、**信息、政务信息等信息媒体的信息更新、维护和报送。系统各单位也都明确了一名分管领导和专职信息网络员,形成了系统上下联动、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信息化工作网络。信息中心已配置电脑7台,激光打印1台,彩喷打印机1台,数码摄像机1部,数码照相机1部,投影仪1部,安排2名固定人员专门负责各项设备的维护,信息化硬件设施日益完备。我们紧密围绕建设工作实际,科学编制了政务网站建设规划,明确了长远建设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强了信息化制度建设,从工作制度、操作规程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将其及时下发系统各单位、机关各科室执行,并建立了详细的工作日志、记录及IP地址统计表,推动我局信息化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建设特色网站,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应用

城乡建设工作点多面广,与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更好的服务市民,《****网》自建成开通以来,采取信息报送、网站链接、网上抓取、栏目共建等方式,及时发布各类信息,打开了建设系统对外服务的信息窗口。同时,为适应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方便公众和企业获取更多信息,我们先后3次对《****网》进行改版,特别是2009年改版后的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图文并茂,特色鲜明。目前,《****网》共开设政务公开、公用事业、产地产业、环境整治、工程执法、招商引资、党建工作等12个导航栏目,53个子栏目,并开设了咨询反馈、聚焦城建、重点工程建设、

专题报道等4个特色栏目,全年共登录的各类信息条,形成了集领导决策、信息发布、成就展示、服务市民于一体的综合性政务网站。此外,我们还根据建设工作实际,在《****网》上开设了“便民服务”、“咨询反馈”等互通交流平台,并与我市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市长信箱”实现资源共享,将“市长信箱”的办理结果,通过《****网》中的“咨询反馈”栏目向广大市民公布,市民可随时随地了解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由于网站栏目多、信息全、互动性好,《****网》已成为政府与公众进行网上交流互动的门户,架起了政府与企业、公众沟通的电子桥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做好网站工作的同时,我们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应用,专门明确一名网管员随时携带来文短信提醒手机,严格按照规定及时接收市委、市政府下发的电子公文,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收发各类公文,及时上报各类信息,公开政务,服务社会,基本实现了网络无纸化办公。去年,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共办理各类公文2600余件,上报各类信息500余条。为适应建设领域的市长来信多、办理任务重的特点,我们在局域网内专门开设了领导信箱办理流转平台,在全市开创设立市长信箱办理二级平台之先河,大大提高市长信箱的办理效率,市长信箱及时办理率100%、反馈率100%、满意率90%以上。局属各单位紧跟全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都开发应用电子政务二级平台,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各类公文,实现单位内部公文流转。

三、强化安全意识,全面加强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 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对所有使用账号进行了登记,健全了操作权限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等规章制度,制定了网络安全预案,并进行了实战应急演练。将我系统的网络规划建设方案及时上报市信息产业局备案,坚决杜绝了私自建设或私自接入党政办公网行为发生。所用的保密设备和接入党政办公网办公设备一律到指定单位维修,没有私自增改党政办公系统网络设备行为发生。严格按规定使用由市信息产业局分配的IP地址和指定的网关、掩码,严禁私自更改网络设置。为确保系统内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切实加强了网络安全管理,专门购买了正版杀毒软件,严格落实防病毒、防攻击等技术措施,及时下载升级杀毒软件升级包和系统补丁,定期定时清查计算机,确保了计算机不受病毒感染。严格遵循“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的包密制度,并建立健全了信息内容发布审核、安全责任追究、违法案件报告和协查制度。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无散布影响安全稳定言论、诽谤诋毁他人信息的现象发生。

四、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对信息化技术知识的培训 为提高全系统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先后组织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工作人员、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以上干部,积极参加了计算机基础应用和党政办公系统操作培

训,大大增强了各级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了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特别是加大了网络管理员教育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市信息产业管理局举办的各种轮训活动。目前我局已有18名受训人员获得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信息化管理中心联合颁发的《信息技术培训合格书》,达到了能独立操作运用计算机与网络办公的水平。积极参与市信息产业局组织的各类网站建设活动,及时报送所需各类业务资料,不断充实了综合资料库。高度重视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全年在各类新闻媒体发布稿件600余篇,录制电视专题宣传片6部。积极进行信息化宣传,及时总结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一些经验,并在全市政务网站建设工作会议作了典型发言。

第6篇: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

1.1 数字化档案的特点

2.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3.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然性及其意义:3.1 1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适应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整体发展的需要。3.1.2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3.1.3 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3.1.4 档案数字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4.1怎样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4.1.1 权衡费用与价值, 4.1.2 加大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力度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4.1.3 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建设,4.1.4 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4.1.5 建立档案数字化建设试点,

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 而档案数字化建设对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场深刻的革命。关于档案数字化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于美国,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飞速发展,并且逐步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目前,国内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与论证阶段, 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也刚刚兴起, 且主要集中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研究领域, 以及一些专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领域。为了应对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指导档案部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 需要分三部分对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档案数字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技术,OCR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等把传统载体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的档案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网络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以实现资源共享,便于档案利用的过程。

1.1 数字化档案的特点

数字化档案是利用现代技术, 将过去和现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 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 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 并可 供社会共享的, 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数字化历史记录。数字化档案能否满足充分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是否具有原始凭证价值,是其能否作为机构业务凭证用于机构法律、审计、管理等方面业务需求的判断标准;最终对源档案和数字化档案的保管策略和处置规则产生决定性影响,这就需要在不同情境下,根据数字化目的和法律权限管理要求,完善源文件和数字化档案的保管策略,尤其是建立数字化档案的处置范围及其策略。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档案分类——档案鉴选——技术方案选择——权限管理——档案长久保存,档案数字化活动应该与整个档案管理流程(尤其是档案数字化完成

之后的管理环节)紧密衔接。与传统载体档案相比, 数字化档案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 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

第二, 系统依赖性。

第三, 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第四, 信息的易变性。

第五, 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

第六, 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正是由于数字化档案的特性, 其利用与传统介质档案相比, 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具体来说, 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使档案载体形式向着多样化发展,必然彻底改进现有 的管理方式,发挥现有管理方式不能实现的作用。

2.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通道,向社会提供数字 化 档 案 信 息利用服务。因此,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采 用 统 一 的 数字化标准。标准化按照级别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 程中,应首先考虑采用高级别的标准,即使在档案数字化的初级阶段,也应优先采用适用范围尽可能广泛的标准,尽量做到一步到位。而档案数字化的结果是形成便于社会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因此,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末端服务原则,以服现代化管理务为导向、以利用为目标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发展。.要体现服务的特色。应把社会的利用需求作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分析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档案用户的信息利用需要,依据馆藏特点确定数据库主题和类型,建立富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提供个性化的数字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因为“特色即优势”,特色档案信息资源和特色利用服务往往是赢得社会认同、充分实现档案信息价值的关键所在。要注重查阅利用的便捷性。馆藏档案数字化以后,利用的途径从传统的复印、提供原件的方式转变成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查阅的利用方式。数字信息查阅的高速、快捷、简便等优势得以凸显,利用者可以打破时间、地域上的限制,不必亲临档案馆便可以利用进入网络的数字化档案。为保证数字化档案查利用的便捷性,档案馆应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和网络系统的更新维护,确保信息传输、检索、查阅、下载方便快捷。

3.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3.1 1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是适应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整体发展的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档案管理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档案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档案数字化建设,国家档案局于1996年把电子文件研究项目列入科技计划,1999年完成了5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6,同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都积极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在教育部办公厅向全国高校档案部门转发5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0计划6中明确要求高校档案部门应积极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积极开展档案工作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工作。

3.1.2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数字校园的成功运转,为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崭新的网络环境。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出于自身管理需要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使传统以纸质为载体形式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它以光盘、磁盘作为信息存储的载体,向数字格式转变,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另一方面,计算机大量应用于高校教学、科

研及管理,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进而形成数字化形态的档案信息。面对数量众多的新型形态和载体的数字文件材料,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规范其管理,更好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成为高校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

3.1.3 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

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建设,当高校档案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后,必将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打破了档案利用上的时间概念,可以利用网络的传输便利,提供快速有效的利用服务,使异地档案信息资源传输和利用成为可能,使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时效性、广泛性更加突出,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数字化档案信息还便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检索,促进各种高新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应用,更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1.4 档案数字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档案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档案的产生,使档案载体形式向着多样化发展,必然彻底改进现有 的管理方式,发挥现有管理方式不能实现的作用。首先,在数字化环境下,进一步改变馆藏档案结构,节省存储空间,馆藏档案信息量得以极限增长。其次,有利于进一步延长档案原件寿命,降低档案原件丢失与损坏的风险,受到损伤的原始档案,其数字拷贝可有补偿原件的作用。数字化可以用某种方法增强原始档案信息,或通过消除档案上外来的污迹、斑痕等改善、恢复原始档案的信息,还可以解决纸张脆化的档案利用问题。

4.1怎样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档案的特点和利用特点要求我们更新思维, 采用科学的方法, 促进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 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做好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工作, 主要 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4.1.1 权衡费用与价值, 做好数字化档案的鉴定工作在进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档案数字化处理的度, 通过对数字化处理的成本、所需费用与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效益进行权衡,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日后的管理成本, 如果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档案数字化建设所产生的价值等于或小于建设所需费用, 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没有任何意义, 甚至是一种浪费。因此,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 要讲究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

4.1.2 加大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力度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包括数字文件管理系统、数字目录中心管理系统、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等。首先, 要加大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力度。其次,要加大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建设的力度。

4.1.3 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促进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利用a.加快档案网站建设。b.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不同的档案部门应搞好馆际协作, 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上做好分工合作、组织协调, 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 避免重复建设, 并且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 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1.4 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加强档案用户教育培训。a.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b.要加强档案用户教育培训。

4.1.5 建立档案数字化建设试点, 建设数字档案馆a.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试点, 探索、总结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理论。b.建设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系统, 它

将分散于不同载体, 不同地理位置的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 以网络化的方式互

相连接, 提供及时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它具有虚拟性、馆藏数字性 ( 其信息的记录是采用 数字“0”、“1”两个比特, 其介质是磁性材料或光学材料) 、资源共享性和传输网络化的 特点。

一方面通过网络直接归档。电子文件档案可以在文件办理结案后随时归档,或在某一时间周期定时统一归档,由文件形成部门通过登录系统登录,登录系统调用身份鉴别技术核对身份,确认正确后同意接收。经采集系统接收文件目录和全文,再经检查系统检查确认正确后发送消息给归档单位,将目录与全文分别导入至目录数据库和文件存储系统保存。由档案工作人员接收登记,按事由原则给出档案分类号,设定访问限制级别,以便将来用户查找利用。这样随时归档,一方面可以避免文件漏归,保证归档率和完整率,另一方面也符合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快速便捷,还可以避免档案的流失和病毒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移交电子文件载体的形式归档。这种归档方式必须有移交凭证,每份电子文件均应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登记,用于确认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和原始性,电子文件登记表应与电子文件同时保存。 如果对其内容进行更改,还需要有更改通知单。更改通知单上生产单位、计算机系统、软件名称、盘带规格、更换原因、更换内容、更换人及批准人的详细项目,都需要受到严格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的制约。此外,在管理中建立必要的备份,防止信息的丢失和失真,维护电子档案的可靠性。电子文件由于采用电子编码技术,可以编辑修改而不留痕迹,载体无法固定某些鉴定文件原始凭证性的关键信息也可以更改,这些都使电子文件的原始凭证性辨别变得复杂而困难。因此,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数字签名、信息认证、身份验证和加密保护,保证文件在传输、处理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以确保档案部门收到的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地位。对电子文件的著录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获取、核对、分析、组织和记录关于文件内容、结构、背景以及文件系统的信息,才能准确描述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和成果。就著录内容而言,涉及文件形成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文件形成背景、内容和结构,而且著录的重点也从文件内容转移到文件的形成背景上。

总而言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长远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 对于档案数字化建设理论的研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值得长期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仅仅一篇文章的论述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虽然此前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但由于各地的档案数字化建设一直处在不同层次的发展变化中, 论文当中难免有些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加之水平有限, 故论文有些问题探讨的不够深入不够彻底。本人诚恳希望能和国内外同仁共同进一步研究档案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以此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档案工作发展,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使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更快的与世界接轨!

第7篇: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内容摘要

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学科优势和学校信息网络平台,我们开创性地完成了“网上双全会”和“网上团员注册”这两个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立足这些实践,进一步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共青团 信息化 电子团务 影响力 渗透力 网络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最新课题,也是共青团工作适应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共青团工作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管理和有效整合各种共青团工作的资源,高起点、大范围地提高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新视点、多角度地塑造信息社会共青团工作的组织形象,适应性地定位和构建“信息社会氛围”内共青团组织面向广大青年团员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从而最终形成共青团组织适应信息时代的一整套运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实现战略性发展。

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引发共青团工作格局、方式、观念的重大转变,将为共青团工作最终发展成为类似与“电子商务”的、与“电子政务”等新兴组织模式相适应的“电子团务”形式铺垫最扎实、最根本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上海大学信息学科团委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大学“建设绿色信息化校园”方针的指引下,借助“网上双全会”刚刚闭幕的契机,紧紧围绕着实施“电子团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必要性等一系列问题,在上海大学内开展了广泛的调研。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开展“电子团务”是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必然选择

对本校27%的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团员青年认为现行的团组织活动缺乏新意、缺乏内容,反映不出团工作的综合优势,与现有团员青年的实际需求有距离,急需进行深层次、高起点、适应时代特征的改革。同时,99.5%的调研对象认为高校必须优先开展信息化建设,使网络的运用与高校的正常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综合优势。

目前,共青团传统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青年发展的实际要求。如,团组织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者角色,与青年追求合理性平等的价值取向存在着矛盾;团组织活动方式的过于单一和活动信息量的匮乏,与青年认知客观世界的迫切需求以及对各种有效信息的重视程度存在着矛盾,与青年选择的多样性追求也存在着矛盾;团组织运作的工作状态与实施机制过于固化,与青年希望发挥能力优势得到社会认同并在组织内部获得价值的体现存在着矛盾。

开展“电子团务”,是我们迎接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共青团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绝不仅仅意味着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充分利用,不是简单地添置几台上网的电脑,不是做几个网站一挂了事,也绝非是仅仅构建几个青年网站供青年人浏览,而是应当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与共青团组织教育、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以及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地联系起来,提出适应时代、适应青年的共青团工作的新定位与新方法。

(二)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1、设计基本流程

2001年5月,信息学科团委率先提出“建设绿色信息化校园,让党团精神在网络中传播”系列活动的构想,并设计了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具体的系列活动流程图(图一)。同时,团委又提出了要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团的自身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团的组织建设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的有序性,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团的各项工作,实现工作的连续性、开放性;团的活动建设要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要把活动的重心放在寻求工作有效性上,要开展有丰富内涵、有时代特征、有同学需求的团活动,一厢情愿的活动不搞,场面上的文章不做。

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流程图(图一)

2、开展网上“双全会”

2001年6月,信息学科团委召集部分同学完成了学科团委主页及学生会主页,首次把团学工作和网络联系起来。网页内容涉及党团工作、教育、学习、生活、求职、娱乐等各方面信息,在丰富同学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外宣传党团知识,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2001年7月,信息学科团委在学校校园网的网络平台上召开了全国高校系统中首次网上团、学大会——上海大学信息学科第一次(网上)团员大会和第一次(网上)学生大会。积极探索“以铸造网上学生的团、学生活空间为目标、让团学建设工作在网络中开花结果、让团学精神在网络上有效传播”。

3、试行网上团员注册

在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学科团委新一轮信息化团学活动建设和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又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成功举行网上双全会后,2002年7月,信息学科团委正式推出了网上团员注册活动,在全国高校系统中首次把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工作放到网络平台上完成。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团务”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网上团组织生活” 将是我们下一个建设目标。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体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网络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在网上选课、网上教育、网上查分等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传统的共青团工作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迟迟与网络擦肩而过,仍旧延续传统的运作方式,而且有些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团员青年通过网络的途径开展共青团工作,轻松浏览团内学习资料,通过键盘发表感想,通过BBS观看留言,这比起千方百计将人员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种轻松、舒适、惬意、高效的网上方式决定了开展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实现“电子团务”的群众基础。

网上双全会的组织形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概念上的会议模式,尝试在网络平台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出网络的便捷性与直观性,让广大的党员、团员、普通同学克服限制,跨时间、跨空间地行使他们的权利,履行他们的义务,通过网上身份验证,进行投票表决,议案讨论,浏览党团建设成果,参与社团活动,参加党团知识在线问答等,真正做到互动与全局参与性。

网上团员注册比之以往以手工完成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免去了烦琐的团员证收缴、审核、登记、盖章、校对等步骤,既缩短了工作周期又减少了人力消耗,大大加强了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性。其次,网上注册所留下的是电子数据,比起以往纸张的注册大表,在资料保管和资料再利用方面又方便了很多。再次,以往手工注册,仅仅是几个团干部的事情,现在网上团员注册把注册权交给每一个团员,他可以把自己一年来的功过都注册上来,把所谓的例行公事的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变成内容丰富的团组织活动!

“网上双全会”和“网上注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传统意义上的会场和工作场所搬上了INTERNET。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各类团、学活动并可发表意见、建议或言论,省却了烦琐的召集、联络、会务筹备等各项工作,减轻了场地、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等,提高了组织工作的时效性、学生工作的自主性,并且通过创建普通团员群众与学生干部和团委教师的bbs,让团的领导与团的基层群众真正互动起来,让上级领导更准地了解广大基层团员的需求。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电子团务”建设

近两年来,“电子政务”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被政府部门摆到一个迫在眉睫的位置上,各行各界都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相比之下,人们对于“电子团务”的关注就实在太少了。虽然,陆续有各级团委或团组织提出了“电子团务”的概念,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指导,真正实施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加强“电子团务”理论研究

初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的建设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尽管已经有关于“电子团务”等方面的理论出台,但这大多数是参照“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而产生的。其实,团务和商务之间、团务和政务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适用。这就使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在操作和实施时,明显感觉缺乏理论的指引。

(三)完善技术维护和配套管理

由于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在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环节上无须象“电子政务”那样高要求,因此以高校学生的专业实力,完成网络平台的构建之类软件问题是比较简单和迅捷的。但在相关硬件配套和维护配套等问题上,明显感觉到对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基层。

第8篇:建设政务信息场所的工作汇报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务信息查询工作的通知》和《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在不断强化网络和专线电话方式查询政务信息的同时,临沧市、以及8县加大了对所管辖区域内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政务信息查询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当地的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务信息查询场所的建设和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该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精神,深入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工作,做好县级以上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的政务信息查询工作场所建设工作,临沧市,及8县将政务信息查询工作纳入政府重要的工作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别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县公共场所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的推进工作。其中,档案馆及主管部门档案局、公共图书馆及主管部门文化局,都将政务信息查询服务纳入工作职责,明确分管领导,指定本单位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政务信息查询场所建设日常工作,并指定专人按照要求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对主动公开的信息进行督办,从而保障了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务信息查询场所建设工作有组织领导、有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承办,各科室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了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全面加强政务信息查询场所设施建设工作

搞好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是确保档案馆、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查询服务的基础。临沧市高度重视,在地方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安排资金支持推进此项工作,切实加大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力度。

市级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建立了市图书馆网站和档案馆档案管理查询中心局域网;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全市到县、乡的信息数据资源库,并建立电子阅览室,开设政府信息查阅查询窗口、提供触摸屏,以便于为公众开展查询服务。所辖8县也陆续建立了档案信息网、图书馆网之类的信息查询网;为了便于咨询,设立了多个政务信息查询和资料检索点的电子阅览室;设置了多个信息公告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信息查询工作。目前,全市正在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运用好全省统一的可实现共享的档案管理软件,完善电子公文录入和接收工作,建立并完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数据库,方便公众查询。

对原有档案馆、图书馆内部档案目录查询局域网软件、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进行了升级和更新,创建了功能较齐全的服务平台。新购置了电子触摸屏和专用政务信息查询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新增多个可提供政务公开查询的阅览室,并配齐一定数量的桌椅板凳、存放公开信息的柜架等基础设施。全市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共有电脑46台可用于政务信息查询。目前,正在着手改造或新建多个政务信息查询阅览室,其中临翔区正在计划新建综合档案馆4015平方米,项目规划总投资万元。

充分利用借阅窗口,让公众自选自查所需文献信息。临沧市档案馆、图书馆除电子阅览室外,还有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地方文献、特殊人员、书库、报刊库等借阅窗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推行365天开放服务,档案馆实行工作日上班时间对外公开开放,积极为广大公众开展网站查阅、下载、复印、翻拍资料等服务,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编发《决策参考》等多种刊物,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广泛收集特色鲜明,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料、实物,并明确专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强化参观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干部思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其中,临翔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年初正式对外开放,截止目前共接待参观7批共1359人次。

多种形式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宣传活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科普宣传日等节日为契机,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举办书展向读者推荐好的书目,利用橱窗公告栏设置信息公告,开展新购政务书刊推介宣传,利用图书馆网站宣传各类政策法规等。

进一步完善档案移送工作机制。全市、县各行政机关严格按照“安全保密、便于利用”和“谁发文,谁负责”的原则,对移送的材料先由主要领导提出是否公开意见后,及时准确地移送本级档案馆,同时,市、县各部门及时向当地档案馆和公共图书馆移送政府公报等公共刊物,方便公众查阅。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健全信息登记、汇总、分类、整理、管理工作机制,及时对接收的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进一步简化信息查阅手续,编制服务指南,开放政府信息公共文件目录,从而使政务信息查询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XX年,通过以上的开展上述建设工作,市档案馆累计提供了291人次、5991件次的政府信息公开文件查询。市图书馆就为社会公众15669人次提供信息服务,借阅书刊、查询资料等6万余册。

截至目前,8县档案馆已建有135万余条的档案机读目录,优先建立重点部门全宗档案目录数据库,建有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目录数据2万余条,婚姻、林改文书、各类普查等特色专门档案目录7万余条。扫描老照片、历史书籍500余卷。XX年,全年共接待公众7千余人次,提调档案上万卷。比往年高出很多;8县图书馆累计共接待读者高达12万余人次,借阅图书、期刊4万多册次。

三、加大检查指导力度,保障工作措施落实

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县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保密、文化、档案等部门,积极配合,分别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一次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现场指导解决,从而使工该项工作能够有效落实,顺利推进。同时,要求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将政府信息移送工作和公开服务工作列入档案执法检查范围,对工作不重视、不及时、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市、县人民政府年终给予行政问责。

四、存在困难问题及下步工作安排

临沧市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现代办公设备不足;二是业务经费紧缺,技术人员缺乏;三是保密审查、发布、操作等尚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针对困难问题,在下步工作中,一是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和依法行政相结合,依照《条例》要求,做好政务信息查询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二是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配置人员、购置相关设施设备。三是完善工作措施,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将政府信息移送工作和公开服务列入档案执法检查范围。四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方便公众查询政务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查询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9篇:在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在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同志: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XX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XX国土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部署,以金土工程建设为抓手,以管理服务提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机制为动力,力破资金、技术、人才难关,加快推进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落实。一是争取重视。积极主动争取省厅、市委、政府和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省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并作出明确指示,为我们加快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二是强化考核。市国土资源局一直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对各县(区)国土资源局目标考核,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落实。

二、夯实信息化基础,确保项目落实到位。一是加强机房建设。2009年我局按照省国土资源厅金土工程一期规划设计,多方筹集资金35万元建成110平方米标准化机房。机房消防系统、新风系

1统、配电系统、防雷系统、恒温系统等均配备齐全,为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存储设备等硬件设备提供了安全的物理环境。二是推进国土资源网络基础建设。我们以党政内网为依托,组建XX市国土资源专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目前市国土资源局已完成了局域网建设,并现拥有一套外网网络(电信10M光纤接入)、一套国土内网网络(电信10M光纤接入)、一套党政外网(电信4M光纤接入)、一套国土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网络。根据建设用地远程报件系统、OA系统及“一张图”工程等国土资源业务系统的需要,我局抓住在2011年党政网IP更换机遇,积极与保密部门协调,将内网IP增至125个。县区国土资源局也加强了国土内网网络建设,已将网络向重点乡镇国土所延伸。三是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市局机房向数据中心备份存储功能发展,数据中心采用先进的SAN技术,利用高端四核服务器、光纤磁盘阵列、光纤交换机、虚拟带库备份软件、组成虚拟磁带库,使系统运行和数据存储分离,能为“一张图”工程系统和正常运用城镇地籍信息系统、OA系统提供数据安全存储环境。同时利用国土内网环境,给县区国土资源局预留1个备份服务器端口,实现县区国土资源数据异地备份。四是推进视频会议。统一视频终端设备标准,从而保证与省国土资源厅视频设备一致性,在去年7月全市三县一区国土资源局视频终端完成安装调试,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视频会议畅通。五是加强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制定

了《XX市国土资源局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明确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增加政务信息网上公开量,并形成政务公开信息即时更新制度。结合省国土资源厅和市政府对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新要求,3年来,我们对XX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前后进行3次重新改版,全面展示了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政策法规等内容,全面反映了XX市国土资源系统新风貌,同时强化服务理念,突出互动服务、一站式服务、便民服务等互动功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六是实现网上办公,推进网上审批。市国土资源局已全面使用OA办公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国土资源管理;平昌县国土资源局也实现了网上办公;其余县(分)局将在年内推行OA办公系统,逐步实现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网上办公。

三、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一是保障建设资金到位。根据省厅信息化建设工作安排,我局积极将“一张图”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并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到“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一期项目500万元的专项经费落实。二是积极编制建设方案。我局在省厅信息中心技术指导下,完成巴中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总体规划方案,并得到省厅的批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巴中市国土资源“一张图”一期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确保规划科学,方案可行。三是积极建设跨越推进。目前,我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及综

合监管平台一期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平台开发采购完毕,正在按计划有序开展建设。随着系统硬件、第三方软件及安全设备投入,我局将在10月底完成“一张图”工程及综合监管平台一期建设任务。同时根据局领导提出的“一年明显见效、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巩固提高”的“一张图”工程及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目标,我局将在10月启动“一张图”工程及综合监管平台二期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我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省厅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市、州相比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为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研究解决对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厘清信息化建设思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建设方针,扩大建设和应用规模,提升我市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一张图"工程建设。加强核心数据库及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全市管辖范围海量数据的组织管理、快速浏览、数据查询、对比浏览、应用分析、统计汇总等管理及应用功能,真正实现征、供、用、补、查全程管理信息化手段。三是进一步完善数字档案系统。加快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改革创新,建立优质、高效、具有国土资源特点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四是进一步推进信息规范化应用。大力推广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全面提高全市国土资源系统职工信息化水平。

各位领导,与会同志,我们一定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动力,全面落实省国土资源厅的工作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创新发展的工作作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加快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为推进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初中化学全册知识点下一篇:工行短期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