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2023-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摘 要】开设课外活动小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让同学们亲自体验细铁丝燃烧的光芒、氢气吹肥皂泡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等实验带来的乐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基础知识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上好演示实验,激发实验兴趣

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节课中,学生用白磷和红磷既危险又污染空气。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两团棉花对比,一团蘸水,另一团棉花蘸酒精,分别点燃,对比燃烧的条件之一的可燃物,既简单又有趣,不用讲解,学生自然就明白了。除了演示实验外还要诱导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八单元常见的金属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知识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应及时调整策略,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不在于实验而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我做了一个改进实验:先配制一定浓度的石蕊试液(酒精与水的比例要合适),将滤液浸满滤纸,然后晒干,实验时每个学生发一张,把NaOH溶液滴到滤纸上,与石蕊作用变蓝现象非常明显。教学中还让学生同时验证了在同一张滤纸分别滴四样液体:NaCl溶液、水、稀盐酸、NaOH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证明可用石蕊试液区分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作者:王娟

第2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摘要】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基础知识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上好演示实验,激发实验兴趣

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节课中,学生用白磷和红磷既危险又污染空气。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两团棉花对比,一团蘸水,另一团棉花蘸酒精,分别点燃,对比燃烧的条件之一的可燃物,既简单又有趣,不用讲解,学生自然就明白了。除了演示实验外还要诱导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八单元常见的金属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知识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应及时调整策略,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不在于实验而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我做了一个改进实验:先配制一定浓度的石蕊试液(酒精与水的比例要合适),将滤液浸满滤纸,然后晒干,实验时每个学生发一张,把NaOH溶液滴到滤纸上,与石蕊作用变蓝现象非常明显。教学中还让学生同时验证了在同一张滤纸分别滴四样液体:NaCl溶液、水、稀盐酸、NaOH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证明可用石蕊试液区分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开设课外活动小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让同学们亲自体验细铁丝燃烧的光芒、氢气吹肥皂泡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等实验带来的乐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作者:贺建红

第3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领会大纲精神,多形式开展校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上好演示实验,激发实验兴趣

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节课中,学生用白磷和红磷既危险又污染空气。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两团棉花对比,一团蘸水,另一团棉花蘸酒精,分别点燃,对比燃烧的条件之一的可燃物,既简单又有趣,不用讲解,学生自然就明白了。除了演示实验外还要诱导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八单元常见的金属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知识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应及时调整策略,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不在于实验而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我做了一个改进实验:先配制一定浓度的石蕊试液(酒精与水的比例要合适),将滤液浸满滤纸,然后晒干,实验时每个学生发一张,把NaOH溶液滴到滤纸上,与石蕊作用变蓝现象非常明显。教学中还让学生同时验证了在同一张滤纸分别滴四样液体:NaCl溶液、水、稀盐酸、NaOH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证明可用石蕊试液区分酸性、碱性、中性溶液。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开设课外活动小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平时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让同学们亲自体验细铁丝燃烧的光芒、氢气吹肥皂泡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等实验带来的乐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若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或并进性实验,效果将会更好。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由考题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首先回忆制取氧气的典型装置。然后介绍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药品,最后由学生分析找出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总结出中学化学的第二套制气装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学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启发思维、分析装置的基础上,又将个别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及时检查结果,做好实验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作者:蒋碧华

第4篇: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化学方程式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下册化学方程式小结

【化合反应】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纯氢在空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铝缓慢氧化

一氧化碳燃烧

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碳层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生石灰和水反应

【分解反应】电解水

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加热氧化汞

碳酸分解

高温煅烧石灰石

【置换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

镁与稀盐酸反应

铁与稀盐酸反应

锌与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镁与稀硫酸反应

铁与稀硫酸反应

氢气还原氧化铜

木炭还原氧化铜

木炭还原氧化铁

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复分解反应】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盐酸除水垢)

纯碱和稀盐酸反应(灭火原理)

纯碱和稀硫酸反应

烧碱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火碱和稀盐酸反应

苛性钠和稀硫酸反应

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熟石灰除去硫酸厂废酸

盐酸除水垢(成分之一氢氧化镁)

氢氧化铝中和胃酸过多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纯碱制烧碱

盐酸除铁锈

硫酸除铁锈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

【其他类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高炉炼铁主要反应原理

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检验CO2)

烧碱久置变质(吸收或除去CO2)

甲烷燃烧

酒精燃烧

葡萄糖酶解

第5篇:初中化学全册易错知识点

一、化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基本化学概念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空气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四、原子的组成、元素、化学式

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电荷数(注意正负)。

12.氧一般为-2价,但过氧化氢中氧是-1价(注意氢不是+2价),氟氧化物中氧为正价。

13.氢一般为+1价,但活泼金属的氢化物(如NaH)中氢为-1价。

14.注意语言的规范: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几个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15.多数气体单质是双原子的,而稀有气体都不是;多数液体和固体单质是单原子的。

五、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种类不变,但物质和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无论得到什么数据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也不能说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守恒。

3.根据一个物质参加反应的条件可以推断该物质的某些性质和贮存方法。

4.可以利用化学变化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和H+所中和的OH-数量守恒来巧妙地解决化学计算。

六、碳及其氧化物

1.金刚石没有导电性但极其坚硬,石墨能导电但较软,二者属于不同物质,二者之间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常温下碳不活泼,但高温下碳可以与许多物质反应。

3.初中阶段,可以认为碳不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4.C02无毒,可溶但不是易溶于水。

5.活泼金属如钾钙钠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碳单质,属于置换反应,这些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一氧化碳中毒是化学变化。

7.二氧化碳使得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生成了碳酸,这是一个可逆过程,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七、燃烧与热量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不是因为空气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是因为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2.降温灭火时,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而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下。

3.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4.甲烷不是最清洁的能源。

5.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证明其中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不能证明其中有氧元素。

八、金属

1.合金是混合物,形成合金是物理变化,合金中可能有非金属,合金中个元素都以单质存在,合金一定有金属性。

2.紫铜是纯铜,青铜和黄铜都是铜的合金。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在常况下的,高温下金属的活动性不一定服从此顺序,比如高温下钠可以置换钾。

4.钾不是最活泼的金属,金不是最不活泼的金属。

5.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溶液反应越剧烈(钾钙钠除外)。

6.钾钙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金属的氢氧化物和氢气,将这些金属与酸溶液混合,金属先与水反应。

7.铜不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8.所谓的“置换酸中的氢”是指非氧化性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九、溶液

1.不溶是相对的,溶解是绝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2.溶液都是混合物。

3.汽油可以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可溶于汽油,洗洁精可以除去油污是因为它可以乳化油污。

4.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以作为溶质,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可以溶解于其它液体,比如碘可以溶解于酒精。

5.说溶解度的时候要注意三点:温度,单位,饱和。

6.溶质在溶剂中可以以原子、分子、离子的形式存在。

8.同一溶剂中可以溶解多种溶质:比如饱和的食盐水中仍然可以溶解蔗糖。

十、酸和碱

1.水是弱电离的,水可以电离出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碳酸钠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盐,只是在水中显碱性。

3.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蓝,不可搞错,另: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4.将石蕊加入酸中,是石蕊变红而不是酸变红。

5.酸和碱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酸碱的腐蚀是化学变化。

6.稀释浓硫酸不可以将水倒入硫酸中,应将酸入水,沿容器壁缓缓倒下,同时不断搅拌,不可以用量筒稀释浓硫酸。

7.浓盐酸在空气中生成白雾是因为浓盐酸有极强的挥发性(初中常见的酸除了硫酸都有挥发性),是物理变化。

8.氨水是一种碱,在水中能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9.在初中阶段,所有的酸和碱之间都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10.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不仅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而且要求反应物中“有酸酸可溶,无酸盐碱溶”,但碳酸镁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那是因为生成了比碳酸镁更难溶的氢氧化镁。

12.在初中阶段,所有生成碳酸的反应一律写为二氧化碳+水,不考虑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阶段,大部分碱是不可溶的,只有氢氧化钠、钾、钡、钙(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部分酸是可溶的。

14.并非所有的盐都是中性的,碳酸钠是碱性的,硫酸铵是酸性的,碳酸氢钠有较弱的碱性,硫酸氢钠有一定的酸性。不可溶的物质自身没有酸碱性,但是可以与相应的酸或碱反应。

15.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强碱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含有铵根离子的强酸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离子(不考虑水自身的电离)。

1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

17.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

18.酸碱度和酸碱性是不同的,酸碱度指的是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酸碱性指的是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pH试纸测量的是酸碱度,指示剂显示的是酸碱性。

19.若不慎将盐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可以用氢氧化钠等强碱中和,被强碱烧伤同理。

20.酸碱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十一、盐和化肥

1.铵根离子在初中可以认为是金属离子,但氨不能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2.盐和盐之间也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3.氯化钠在农业上的主要作用是选种。

4.生理盐水是0.9%的食盐溶液。

5.碳酸氢钠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如其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碳酸钠和水。

十二、化学与生活

1.淀粉没有甜味,但是经过酶催化水解后可生成有甜味的糖类,因此米饭馒头长时间咀嚼后有甜味。

2.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中,糖类不等于糖,不等于淀粉,不等于葡萄糖,蛋白质不等于氨基酸,油脂不等于脂肪,油脂分两种,液体的叫做油,固体叫做脂。

3.重金属中毒时,要立即服用含有大量蛋白质的物质来解毒,因为重金属离子能够与蛋白质作用,使得蛋白质变性而丧失其生理功能而危及生命。

4.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肠胃用硫酸钡不用碳酸钡的原因是碳酸钡可溶于酸产生使人中毒的Ba2+,而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胃酸(胃酸即盐酸,注意不是硫酸)。

5.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它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6.钠、钾、钙不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

7.菠菜不能与豆腐同时食用的原因是菠菜里的草酸和草酸盐能和豆腐中的钙离子生成难以吸收的沉淀物。

8.加碘盐中加入的不是单质碘(碘单质有毒),而是碘酸钾,碘酸钾在加热时会分解为碘化钾和氧气。

9.缺碘会导致甲状腺症,但是碘过量会导致人体不适,因此,即使是必需元素也有摄入量的问题,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10.聚氯乙烯有毒,不可以作为食品包装袋,食品包装袋中常用的是聚乙烯,它是由乙烯在高温催化剂下断开双键形成的,由于聚乙烯的碳链长度和形状不同,因此聚乙烯是混合物。

十三、实验专题

1.一般原则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配仪器,再检查装置气密性,检查无误后装药品。

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再点燃。

称量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稀释浓硫酸时,先将水倒入烧杯中,再将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

进行化学反应时,一般先装固体**,再加液体**。

气体净化时,先除杂,再干燥。

在实验桌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要分开放置,特别是要远离火源。

实验完毕后的废液和废弃物要倒入指定容器,不得随意丢弃或放入原瓶。

2.各类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试管:反应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加热时不超过三分之一,加热前要先将试管外壁擦干,用试管夹从下方套入试管从上至下的三分之一位置。

烧杯:反应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杯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时下方垫石棉网。

烧瓶、锥形瓶:使用规则基本同烧杯。

滴瓶:滴管专用,用后不得冲洗,不得混用。

细口瓶、广口瓶:不得直接加热,细口瓶盛放碱液要用橡胶塞,因为碱可以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

量筒:不可加热,不可以作为实验容器,不可以量取热的溶液或液体,这样会使得刻度受热膨胀而不准确。

漏斗:过滤时漏斗颈尖端应紧贴承接滤液的容器内壁。

蒸发皿:能耐高温,但不宜骤冷。

冷凝管:冷凝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另外,易见光分解的物质要装在棕色瓶中贮存。

3.实验室制取气体

判断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判断气体收集装置的依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和是否能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

长颈漏斗+锥形瓶的装置气密性检查:用弹簧夹夹住另一端的导管口,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液面不下落而是在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优点是较为纯净,缺点是不够干燥。

排空气法:收集可溶于水,又不易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优点是干燥,但不够纯净。

另外,若制取一种气体有多种方法,尽量选择不需加热的,这样既操作简单,又符合节约能源的实验原则。

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均放在瓶口。

检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均为化学变化。

4.验证空气的组成(氧气的体积分数)

不使用硫和碳的原因:反应生成了气体。

不使用铁的原因:铁在空气中不燃烧。

误差分析:偏小:红磷不足、装置气密性较差、没有完全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偏大:点燃红磷后没有及时将胶塞塞住,导致瓶内空气受热逸出或燃烧时没有将弹簧夹夹紧,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5.溶液的配置

1.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2.称量氯化钠时两张盘中均要垫纸(大小相同),称量氢氧化钠则要在烧杯中进行。

3.量筒的使用:如要量取40ml水,先倒水至35ml,再逐滴滴加至40ml,量筒要放在桌子上,不得手拿,要平视凹液面(水银为凸液面)读数。

4.导致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将水从量筒中倒至烧杯中时有溅出,读量筒示数时俯视读数。

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溶质晶体不纯、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置溶液、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称量时左码右物。

另外,搅拌或转移时有液体溅出不影响质量分数。

6.粗盐提纯

1.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计算产率。

2.玻璃棒的作用:溶解时加快溶解、过滤时引流、蒸发时防止液体飞溅、转移氯化钠晶体。

3.计算产率不应为1,若大于等于1或非常接近1则是计算错误或没有提纯完全。

4.导致产率偏小的原因:溶解或过滤不完全,蒸发时没有将固体完全移出蒸发皿,溶解或蒸发时溶液大量飞溅等。

导致产率偏大的原因:穿滤(滤纸破损)。

7.常见离子的检验与除杂

除杂的一般原则:不引入其它杂质。

以下凡是加入XX离子,均视为加入含有该离子的物质,加入的另一种离子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硫酸根:取样品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除杂方法:加入钡离子。

碳酸根:取样品加入氢氧化钙,有白色沉淀,除杂方法:加入钙离子。

氢氧根:取样品加入硫酸铜有蓝色沉淀,再加入硫酸沉淀溶解,没有气泡生成,或将沉淀加热,生成黑色固体 除杂:加入氢离子(酸)。

氯离子:取样品加入硝酸银,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除杂方法:加入银。

离子

钙离子:取样品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而加入稀硫酸则不产生沉淀(或很少) 除杂:加入碳酸根。

钡离子:取样品加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除杂:加入硫酸根或碳酸根。

镁离子:取样品加入氢氧化钠,有白色沉淀,沉淀可以溶于酸 除杂:加入氢氧根。

8.气体的除杂和干燥

水蒸气:取样品冷却后与无水硫酸铜混合,硫酸铜变蓝 除杂:生石灰、浓硫酸、固态的氢氧化钠、无水氯化钙等,需要具体分析。

除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

二氧化碳中除一氧化碳或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若除去氢气则还要进行干燥

除二氧化碳:通过浓氢氧化钠。

干燥剂:

固态氢氧化钠和生石灰: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

浓硫酸: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

9.化肥的检验

看颜色:磷矿粉为红色。

加水溶解:磷酸三钙不溶于水。

与熟石灰混合研磨:若有刺激性气体放出则为铵态氮肥。

10.化纤的鉴别

羊毛是蛋白质的一种,其织物接近火焰时,先卷缩,燃烧时有燃烧毛发的焦臭味,燃烧后灰烬较多,为带有光泽的硬块,用手指一压缩就会成粉末;而化纤织物,如锦纶接近火焰时迅速卷缩,灰烬为灰褐色玻璃球状,结焦,不易破碎。

11.鉴别黄铜和黄金

取样品加入稀盐酸,样品部分溶解且有气体放出的是黄铜,没有明显现象的是黄金。

第6篇:[初中化学]2017-2018年九年级化学全册学案(66份) 粤教版7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

2.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自主探究】

1.旧知回顾:什么叫原子?有何特性?原子和分子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自学导航:阅读教材48—52页,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3.应知应会:

1)原子是 中的最小微粒,是指在 中不可再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一般由 和 两种微粒构成。

2)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 ,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但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是由质子决定的,所以:

核电荷数= =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4)以 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个这个标准相 所得的数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点: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所以单位为“1”。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答疑解惑。 探究一 :原子结构

1.讨论与交流,阅读教材48页“原子内部的奥秘”从中得出原子的结构和相关的规律。

2.分析教材P49“讨论与交流”表格,比较各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组内讨论交流。

探究二: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1.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 。

2. 算一算,根据教材52页的数据,运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相对原子质量≈ + 阅读教材53页“知识视窗”了解张青莲院士的贡献。 【跟踪练习】 1.教材52页检查站

2.教材2.3习题

1、

2、

5、

6、7 【达标检测】

1.在原子里质量数一定等于 ( ) A.核内中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数和中子数之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中质子数和种子数之和。

3.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泄露大量发射性物质。福岛核电站使用的燃料有效成分为铀。这种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则中子数应为 ( ) A. 146 B.92 C.136 D.238 4.已知某原子的质量为3.816×10 kg,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0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结果保留整数值)

-26

-27

【化学用语天天练】画出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氢 ,氦 ,锂 , 铍 ,硼 ,碳 , 氮 , 氧 ,氟 ,氖 ,钠 , 镁 , 铝 ,硅 ,磷 ,硫 ,氯 , 氩 。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7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概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六个层次,以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 最近发展区 科学素养 教育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二、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通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并且交流探究成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

三、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 1

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学生的探究可以分成六个层次:

1、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师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4、学生提问、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5、学生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6、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四、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精神。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探究教学的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就我参与由市教研室曹发根主任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典型课例实验》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

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质变)。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省全面铺开,并且不断深入,相信在所有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8篇:初中化学论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化学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效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提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本人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要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技能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和任务。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要明确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一两项主要的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如何将之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育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要实现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一般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等来驾驭教材。并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实验操作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做到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

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课堂实验操作是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板书,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第三、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比如,在化学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

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学生思考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第四、要加强实验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近几年政府新投入一幢综合楼,建成二个标准的化学实验室,且药品、仪器配备齐全。这有利于开展并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做到加强实验教学。

(一)利用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准备充分。

2、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 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二)让学生多动手以提高兴趣

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2、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3、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实验解题比过去只按书本背几种混和、分离、鉴别、加什么试剂、有什么现象的死背硬记更有意义;他们做这样的实验,不但觉得学得开心,而且知道怎样做,做后记得牢,同时这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个别人动手大家观看的现象。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 问题,并通过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要实现知识教学优化,并且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如葆;;中学德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张宏俊;;谈观察化学演示实验的方法[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二)[C];2004年

3、张金超;;演示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何体现素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4、斯国东;;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12期

第9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学科:化学

课时:40分钟

课题名称 设计人 水分子的变化

实施人

教学对象分析(一般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题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个事实始终没有改变,原因是水没有变为其他物质。如果在水中插入2电极通直流电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二、新授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视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教科书31页的表格(请大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完成教科书31页的表格)

播放视屏(链接好装置并实验)

【师】同学们相互之间可以讨论,时间为两分钟。完成后我请同学与大家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完成实验

【师】请这位同学说说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生】现象

1、通电后两电极都产生了气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泡多;产生气泡多与产生气泡少的气体体积比是2:1

现象

2、纯净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倒罩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用手触摸烧杯感到发烫。

现象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师】思考:水直接通电后得到的两种气体是什么? 【生】氢气、氧气(或者是其他答案) 【师】水电解器的两个电极上都有气体,分别聚集在两侧玻璃管的上部,说明这些气体不是水蒸气。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O2),能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的气体是氢气(H2)。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

【生】记笔记 【师】水通电生成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这一反应可表示为:

通电H2O2

通电 

氢气

氧气

即有:

H2O水像这样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生】书上勾画

教学评价

反思(实施人)

完成时间:2014年

上一篇:做一个有品味的女人下一篇:驻村干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