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调研报告

2023-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驻村干部调研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驻村干部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视角下县域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研究

[摘 要]为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选派出大量驻村扶贫干部进驻贫困村、户进行帮扶。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存在差异,实际精准帮扶效果也明显不同。驻村扶贫干部在认知结构、素质结构、行为结构方面存在着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驻村干部认知不清,角色混乱;素质不够,能力不足;行动不善,扎根不稳。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驻村干部角色转变、完善培训体系设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驻村扶贫干部具备较强的胜任力,助力精准脱贫事业。

[关键词]精准扶贫;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驻村帮扶

一、引 言

2015年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就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1]。其中,“因村派人精准”是指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组为精准扶贫的“滴灌管道”,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精准滴灌。习近平特别提到“驻村扶贫干部”,指出要选派好驻村扶贫干部,保持基层干部的相对稳定性,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2]。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相继围绕精准扶贫和驻村扶贫干部的选派、待遇和要求等,出台了具体意见和措施。

精准扶贫事业不仅需要有热情和有干劲的干部,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市场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具有充分胜任力的人员,才能真正助推贫困地区脱贫、贫困户致富。有学者基于四川省23个县1320名驻村扶贫干部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式,测算了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与贫困村贫困程度的精准匹配度,认为在高精准匹配度下,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对贫困村脱贫成效有显著正向影响[3]。但是,基于扶贫干部胜任力理论研究的匮乏,以及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情况,各个地区和部门在选派驻村扶贫干部方面,基本上采取自愿报名、综合比较、选优择优方式,至于是否符合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是否具备驻村扶贫的胜任力,则是需要在“干中学”,慢慢摸索积累经验。固然,胜任力作为从事某项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竞争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和培养,但精准扶贫事业已经时不我待,只爭朝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应及时总结既往经验,充分考虑未来之需,着力选派具备驻村扶贫胜任力的干部,着力高效率培养既有驻村扶贫干部的胜任力,抓好选人以及培训工作,确保驻村扶贫干部高质量完成使命。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建构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模型,并依据实证分析,探讨提升胜任力的举措。

二、 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研究脉络与模型构建

(一)国外学界关于胜任力及其模型的探讨

国外学界对胜任力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胜任力的概念辨析与特征界定、胜任力模型构建及不同管理领域和背景下管理者胜任力状况的探究。首先,在概念辨析与特征界定方面,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正式提出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4]。还有学者分别从知识、技能、能力、行为、个人特质以及完成工作任务、发挥特定作用或担当被赋予的角色或职位等方面进行阐释[5][6][7]。其次,在胜任力模型构建方面,

有学者提出了“冰山岗位胜任力模型”,具体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知识、技能、动机和个性六种主要素质[8]。A.R.博亚特兹提出了“胜任力洋葱模型”,指出胜任力包含的要素由内到外依次为动机特质、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9],类似层层包裹的洋葱。

此外,有学者提出“大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授课能力、情感控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形象、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论著发表能力[10]。最后,一些学者针对不同管理领域和背景下管理者胜任力状况进行了多视角研究,丰富了不同群体胜任力的特质阐释以及能力提升策略[11][12]。

(二)国内学界针对胜任力应用领域的拓展研究

近几年,国内学界针对胜任力的研究取得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消化和吸收国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的成果,探索性研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职业胜任能力。有学者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法,构建了中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并通过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建模,验证了胜任力的结构[13](P34)。二是深度剖析胜任力在不同管理领域内的应用和要求,并开始关注贫困地区党政公务人员的胜任力。有学者构建了乡镇一般公务员胜任力模型,发现干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是贫困地区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14]。三是在脱贫攻坚背景下,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国家或省级贫困地区驻村扶贫干部(也称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胜任力,特别重视提升胜任力策略方面的研究。有学者基于四川甘孜、阿坝、凉山自治州辖内县、乡、村三级基层领导胜任力的研究,从选拔机制、考评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及挂职锻炼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胜任力的对策[15]。有学者对西部农村4县155位村干部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围绕样本的总体特征、年龄段特征、教育背景和人格特质等,探究村干部胜任力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16]。有学者在深入若干精准扶贫重点地区调研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应构建五种机制,建议建立健全扶贫干部引导培训机制,以不断提升扶贫干部的胜任力,使其更好地带领贫困户脱贫[17]。还有学者指出民族、行政职级、工作年限及属地等对民族干部胜任力的重要性评判存在差异性影响,进而明确将价值取向、情感态度、能力素质和理论知识作为民族干部核心胜任力[18]。

综上,西方学者率先研究了胜任力相关理论及其应用问题,基本厘清了胜任力的概念、特征,构建出符合胜任力特征的不同模型。国内学界对胜任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起步尽管稍晚,却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应用需求,不断拓展胜任力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空间。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面对大量党政干部进入基层的实际需求,一些学者开始将胜任力理论引入驻村扶贫干部的能力和绩效评估关系上来,认为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及其匹配模型无论对扶贫绩效和目标的完成,还是从锻炼驻村扶贫干部能力的视角,都显得意义特别重大。

(三)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的内涵

通常情況下,“干部”被理解为在国家机关以及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驻村扶贫干部并非是称呼一致的概念,有的称之为包村干部、下派指导员、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尽管称呼不同,但内涵基本有共同指向,即指党政机关干部到村指导村级运行事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各级“驻村扶贫干部”的任务就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来。因此,驻村扶贫干部就是指依据国家及省政府相关政策文件规定,经过志愿报名或者一定程序选拔,具有行政编制或者事业编制的人员,驻扎在贫困村(点)帮助贫困村民脱离贫困的统称。

之所以要经过一定选拔,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要求派驻人员必须是具备一般公认或者派驻地点有特定需求的能够完成任务、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员,即要有履行约定任务应该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从各地区选派驻村扶贫干部选拔标准的综合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过硬的政治素养、专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以及这些能力之间的相互整合协同能力,是选拔的重点考核胜任力标准。

(四)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模型

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既定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因此,在当前精准脱贫形势下,驻村扶贫干部的胜任力直接影响着脱贫帮扶工作的效果。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方面要在一定的胜任力模型指导下选拔具备胜任力的驻村扶贫干部到贫困地区去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应针对已经选派人员暴露出来的工作胜任力问题,对标科学的胜任力模型积极开展培训,帮助这批干部迅速提升胜任力,确保完成脱贫任务之需。

基于此,构建我国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模型既需要充分借鉴学界有关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成果,更需要结合《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关于驻村扶贫干部选派能力标准。政治素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是被普遍提及和列为考核重点的能力指标(当然,每个能力指标下面还有多项二级能力指标)。其中,政治素养能力是基础,是选拔驻村扶贫干部的第一关,用于考量驻村扶贫干部能否驻得下。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与知识能力是核心,是衡量驻村扶贫干部驻村是否有成效。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支撑,是对驻村扶贫干部更高层次的要求。

从研究的接受度和科学性角度,我们把上述五项指标作为辽宁省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模型的考核指标,为进一步衡量和确定五项能力的重要性,采取专家打分赋予权重法。专家包括辽宁省内普通高等院校教授、驻村扶贫干部选拔工作领导及扶贫开发办负责部门各5人,分发编写好的《辽宁驻村扶贫干部五项能力重要性》意见征询表,专家根据个人经验及理解,对五项能力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并赋予不同的分值(分值和为1),经过4轮意见征询和反馈,最终得出驻村扶贫干部五项能力的权重值(见图1)。

三、辽宁HR县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样本分析与态势映射

本次研究选取了辽宁HR县作为调查地点,该县是省级贫困县,致贫原因复杂,省市地方向其派驻的驻村扶贫干部数量较多,情况多样,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基本能够反映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数据的获取源于对HR县域内的甲乡、乙乡、丙镇的驻村扶贫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5份,有效问卷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5%。驻村扶贫干部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49岁之间,占55.3%;18岁~29岁、30岁~39岁和50岁~59岁年龄段的驻村扶贫干部分别为6.6%、22.4%和15.8%。从性别看,驻村扶贫干部以男性为主,占80%;从受教育情况看,大学及以上学历占95%左右,学历层次较高。从驻村时间上看,多数未满1年,占56.6%,三年以上的仅占5.3%。问卷的分析主要考察他们的认知结构、素质结构、行为结构三方面,因篇幅过长,故在此选取代表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驻村扶贫干部认知结构

认知是涵盖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要素的心理过程,是行为活动的起点。驻村扶贫干部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重要任务的基层领导群体,其认知结构如何直接影响扶贫方向与扶贫效果。认知结构具体表现在“是否心甘情愿接受扶贫任务”“村子的脱贫可能性大小”“是否注意到了村子存在的特殊之处”,以及“是否能够描绘村子发展的未来前景”等方面。

从对驻村扶贫干部是否愿意接受扶贫任务的调查看,94%的驻村扶贫干部表示愿意接受扶贫任务,与之极端对应,也有5%的人表示完全不愿意,对被调任至驻村扶贫岗位存在本能抗拒(见图2)。

从对驻村扶贫干部是否相信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调查来看,92%的驻村扶贫干部持肯定态度,认可中央下达的政策并有转为行动的倾向,而8%的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对政策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表现出顾虑(见图3)。

在对驻村扶贫干部结合贫困村情况开展积极落实扶贫政策的调查发现,96%的驻村扶贫干部表示愿意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工作积极性较高,认知结构良好,但仍有4%的驻村扶贫干部怀有懒政、怠政的想法,工作态度消极(见图4)。

在对驻村扶贫干部认为哪些能力在扶贫任务中更重要的调查中,43%的人认为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最重要,其次是管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占26%,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扶贫任务委派“懂行”领导的必要性,相对于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程度而言,对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要求并不高,约占11%(见图5)。

(二)驻村扶贫干部素质结构

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是人们日常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具体体现,按照结构划分可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19]。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健康水平、文化程度、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专业技能、思辨力和洞察力等方面。

从驻村扶贫干部的学历结构以及其对学历与脱贫能力的關系的调查来看,驻村扶贫干部学历层次较高,本科生约占67%,研究生学历也占有一定比重,为12%,高质量人才理应成为脱贫工作的新鲜血液,在脱贫任务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他们普遍认为高学历及所学专业与脱贫能力之间关系不大,即便是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驻村扶贫干部,很多人也表示既有知识无法适应或者满足带领贫困户脱贫的需要(见图6)。

在为贫困村脱贫建言献策的调查方面,90%的扶贫干部表示能够因地制宜地针对各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10%的干部在建言献策方面呈现出“无力感”,具体表现为“弱思想”“弱行动”的双弱取向(见图7)。

在对驻村贫困干部的沟通能力的调查中发现,70%以上驻村扶贫干部与本级干部及上级部门领导的沟通频次较多、较为频繁,而疏于与贫困户之间进行直接交流,基层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直接沟通频率比例只有32%,沟通的天平均朝向资源提供者倾斜,而最应该与之沟通的贫困户处于沟通闭塞的弱势地位(见图8)。

毋庸讳言,贫困村各有各的贫困理由,贫困户也各有特殊的致贫原因,由此决定了脱贫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招制胜。能否顺利实现脱贫目标,驻村扶贫干部创新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在驻村扶贫干部创新能力调查中显示,思想开阔有创新意识且能够创新性地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不足5%,绝大多数持固守方圆或小步前进的态度(见图9)。

(三)驻村扶贫干部行为结构

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行为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20]。认知是行为的起点,行为是认知活动的最终价值实现。在精准扶贫视角下,驻村扶贫干部的行为结构具体体现在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所作出的有形和无形的行为动作的总和。

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核心,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所在。在对学习脱贫技术最有效的方式的调查中发现,驻村扶贫干部更倾向于邀请专家培训和示范区考察学习,愿意吸取外部先进经验和指导,比例分别为33%和31%,具有开放性的行为取向。同时,存在着过度依赖于专家指导从而降低了驻村干部自我效能感的可能性(见图10)。

精准扶贫的“精准”前提是来自实地实际的调查分析。没有调查就无法“精确”找到病灶,从而内部化解矛盾,指导解决问题。在驻村干部对当地贫困户的熟悉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驻村扶贫干部对所在村和每一贫困户的了解都停留在“一般”及以下水平,走马观花的走访调查与精准扶贫的精神背道而驰,了解广度和深度亟待深化(见图11)。

驻村扶贫干部区别于其他干部的显著一点就是长期驻扎在贫困第一线,扶贫成效如何取决于干部能否“驻得下”“驻得稳”,在对驻村扶贫干部平均周走访次数与驻村天数的调查中显示,驻村扶贫干部驻村时间多数为2天~3天,其中每周用于走访困难户的次数为1次~2次,在全工作周期内驻村和密切走访的干部几乎没有。显然,驻村之根未能扎深(见图12)。

四、辽宁HR县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三座冷峻高山抑或深陷洼地

基于辽宁省驻村干部胜任力模型及对驻村扶贫干部的调查,将驻村干部五项核心能力归类为认知结构、素质结构、行为结构。其中,政治素养能力属认知结构;组织协调能力及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属素质结构;创新实践能力及调查研究能力属行为结构,并据此展开分析。

(一)认知不清:角色混乱衍生意识偏差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21]。内部信息来源、可靠性、真实性及对信息的加工整合方向直接影响认知结构的形成。

驻村扶贫干部所存有的双重身份造成了角色认知模糊,限制了其专业技术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的有效发挥。一方面,驻村扶贫干部多数来自于上级委派,他们习惯于将原本工作岗位上形成的接人待物的方式沿袭到新岗位中来,老好人、少说话的职位认知与精准扶贫一线的基层领导岗位要求相去甚远,委任干部难以及时适应角色,特别是面对“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党建指导员、民生服务员、矛盾调解员”等新角色,绝大多数驻村扶贫干部在这方面是零基础,以前的工作经验作用发挥有限。另一方面,许多驻村扶贫干部对于扶贫任务的承接并非主观自愿,只是将基层工作履历当作晋升的踏板,

在工作上表现出一定的抵触和消极怠工情绪。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政绩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一旦面对复杂的脱贫攻坚任务及缺少配套的制度和机制引领,立刻陷入工作悲观失望、难出政绩的情绪中,对各项具体工作漠不关心,甚至在群众中传播消极情绪,对主动走上门来的贫困户显露出一定的官僚作风,不是努力干工作,而是希望“镀金”尽快结束,捞取到荣升资本。

(二)素质不够:能力不足抑制脱贫可能

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智力选拔外交官的标准在实践中并没有表现出理想的效果,许多在测试中呈现高智商、高知识的人才在实际行动中却令人失望。麦克里兰论证了滥用智力来推测能力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胜任素质的概念。所谓胜任素质即促使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为个人的知识、技能、控制力、内驱力等。胜任素质提出了两个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是能否显著地区分工作业绩,是判断一项胜任素质的唯一标准;二是判断一项胜任素质能否区分工作业绩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主张在第一手资料中依据客观数据发掘能显著区分业绩的胜任素质[22]。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将政治素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列为考核的重点指标。其中,经过专家论证给予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较高的权重。在县域驻村扶贫干部素质结构的调查中发现,驻村干部在沟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在沟通方面,表现为对上不对下,驻村干部在对胜任力进行排序时将人际沟通能力置于中下等地位,与之相反,村民认为与扶贫干部之间的沟通十分必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表现为权能不对等,驻村扶贫干部确实具备相当高的学历基础,但绝大部分只能在村里面打下手,帮助村支书或村主任处理一些文件,拟定宣传口号等,权力受限,也就无法发挥实效;在调查分析能力方面,许多驻村扶贫干部并不真实了解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困难户的致贫原因、存在的问题只是停留在一般观察或者纸面汇报上,没有开展挨家挨户的持续性调查走访,

“下不来”“蹲不住”“扎不牢”成为一些驻村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在创新能力方面,大部分扶贫干部依赖于既有经验采取小步迈出策略,

缺乏“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决心,脱贫历程任重而道远。

(三)行动不善:扎根不稳制约多种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学的视角将社会行动分为价值合理型、目的合理型、传统型和情感型,在分析社会—经济体系时给予目的合理型社会行动额外的关注,认为这种行动适应于个体目标彼此分散的体系。行动的目的不仅在于表层意义上的收集资料和达到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改善既有环境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级部门针对驻村扶贫干部的培训总量严重不足,培训同质现象、流于形式等问题依旧突出。一些培训工作仍以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形式为主,缺乏实践实训环节,由于培训经费有限,基本聘请不到优秀的培训导师。驻村扶贫干部接受新事物的学习交流机会减少,客观造成了贫困村与外界的信息鸿沟。HR县结合省市及其他地区驻村扶贫干部的考核指标也制订了相应的考评机制和执行细则,但在实际运行中困难重重,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过细、考核方式主观性过强、缺少群众参与等问题使扶贫工作的稳定性和流畅度频频受阻,为“劣币驱逐良币”种下祸根。驻村扶贫干部作为扶贫攻坚前线的第一人,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挥积极带动作用,但在全工作周期内驻扎在村里的人极少,在村里走访贫困户的干部少之又少,对于村情民意的掌握主要基于初始的几次调查,未能深入及时了解后续发展,剖析深层根源,纸上谈兵大于实际,扶贫工作收效甚微。

五、辽宁HR县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行动逻辑与策略选择

驻村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呈现的诸多问题不能简单以“能力不足”而一语概之。驻村扶贫干部承载着党的重托、人民的信任和时代的使命,因此,必须在尊重基本精准扶贫规律前提下,多方主体按照必要的行动逻辑综合施策,稳步提升驻村扶贫干部的胜任力,以更好地助力他们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一)转变驻村扶贫干部职能与角色,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第一,要切实转变和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认真履行相应职责。驻村扶贫干部在进入贫困村新的环境后,要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各项工作,推进村级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统筹各方力量搞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切实推进脱贫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要树立“扎根贫困村、倾力为百姓”的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和磨炼干部服务贫困群众的本领,千方百计助推贫困群众脱贫。

驻村扶贫干部要牢记驻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自觉提升服务群众的意识,要发挥实干精神,摒弃“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观念,心系百姓,俯下身子,坚持艰苦朴素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注重实效,以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

不做“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23]。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给予驻村扶贫干部人文关怀

第一,凸显驻村扶贫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要在日常扶贫工作中大力凸显驻村扶贫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选派政治素质好、思想理念先进的驻村扶贫干部进入贫困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愿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驻村扶贫干部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杠杆,撬动驻村扶贫干部“服务贫苦户,走向富裕路”的精神能量。

第二,创新驻村扶贫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途径。确保驻村扶贫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途径贴近驻村扶贫干部工作和生活实际情况,要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解决思想认知问题和技术方法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学习借鉴诸如引导法、讨论法、實践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等先进的教育方式,开创驻村扶贫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有效落实驻村扶贫干部生活、交通、办公、通讯等保障。派出单位要指导驻村扶贫干部制定好帮扶计划,保证各方面政策、项目、资金能切实成为驻村扶贫干部的后盾,鼓励他们在前面创新开拓;关心驻村扶贫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给予规定上限的补贴;

地方政府要确保驻村扶贫干部工作生活有保障,激励他们从“驻得住”向“干得好”转变。

第四,关注驻村扶贫干部的人身安全,丰富驻村扶贫干部的精神生活。派出单位和贫困村要对驻村扶贫干部的人身财产安全予以保障,统一为驻村扶贫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且持续关注和提示贫困区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和突发险情等;此外,要大力宣传驻村工作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宣传驻村扶贫干部先进典型事迹的舆论环境[24]。

(三)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工作常态化

第一,建立健全岗前、岗中培训机制。县级扶贫主管部门要统筹各种培训资源,全力抓好对驻村扶贫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实现驻村扶贫干部培训常态化、制度化。要立足于驻村扶贫干部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实施时间和步骤,形成培训计划;要建立和完善驻村扶贫干部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驻村扶贫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驻村扶贫干部在培训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活力;对驻村扶贫干部的培训结果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考察培训实绩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第二,做好岗前培训和全员轮训工作。人员派出单位要根据驻村工作的目标,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培训,努力做到“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要围绕集中开展岗前培训,围绕如何统筹工作组帮扶资源、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指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要常态抓好普遍轮训,在驻村过程中,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以会代训”等方式,围绕各阶段驻村工作要点,对全体驻村扶贫干部实施轮训[25]。

第三,搭建驻村扶贫干部培训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现代科技手段,搭建起能够实现即时性、便捷性、灵活性学习与交流的驻村扶贫干部培训交流平台,为广大驻村扶贫干部提供一个能够共享学习资料、交流培训心得、解决工作难题的平台,成为加强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情感记录本”。

(四)建立驻村扶贫干部工作成效考核机制,精准管理驻村扶贫干部

首先,科学设定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要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设定严格全面的驻村扶贫干部工作成效考核内容,最大限度消除或者减少由于岗位差异、村居差异和其他人文因素带来的不公平现象;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提升驻村扶贫干部工作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驻村扶贫干部监督手段和考核方式,建立相应的驻村干部工作成效反馈机制,推动驻村扶贫干部“驻得住、扎得下、干得实”,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整体绩效。

其次,定期开展驻村扶贫干部纪律督察工作。要定期开展交叉督察,成立驻村扶贫干部督察小组,全部深入村组一线,提升工作执行力;不定期开展暗访督查,采取事先不发通知、现场查看签到本、电话询问等方法,重点督查驻村扶贫干部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要将督查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并进行通报,表彰先进,通报后进,推动驻村扶贫干部“真蹲实驻”,廉洁奉公。

再次,实行驻村工作例会制度。要做到不同层级政府周有周会、月有月会,会议要切实有内容,讲实话,推进实际问题解决。例会制度要务实而不是务虚,要积极传达上级精准扶贫和驻村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积极听取驻村和开展脱贫工作的汇报并分析新问题,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加大推广成功经验等。

最后,建立“贫困户-村两委-派出单位”一体化监督体系。要建立健全贫困户、村两委和派出单位及时联动的驻村扶贫干部工作监督体系。要始终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根据驻村扶贫干部日常到岗在位、履行“五员”职责、遵守纪律规定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做好工作报告、民主评议和帮扶意见等记录,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年度考核依据。

(五)健全驻村扶贫干部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驻村扶贫干部的积极性

第一,择优提拔,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激励驻村扶贫干部“真驻实干”[26]。要充分利用驻村扶贫干部考核体系,坚持将年度考核结果向派出单位进行及时通报,并将其作为驻村扶贫干部个人年度考核结果纳入驻村扶贫干部奖惩激励机制;完善驻村扶贫干部择优提拔机制,优先提拔任用在扶贫工作中工作实绩突出、综合表现优异且群众公认的优秀驻村扶贫干部;提拔后的驻村扶贫干部仍需坚守原岗原职,兼任现职,并继续将主要精力放在脱贫工作中,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第二,加大问责力度,严厉惩处“走读镀金”干部。强化驻村扶贫干部召回问责机制,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极少数驻村扶贫干部“走读镀金”模式,要狠刹歪风,对那些“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干部,坚决按照召回问责机制,实施问责并公开处理结果;加强对不合格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通过培训、教育和撤换更新驻村扶贫干部队伍,形成一支有战斗力、风清气正的专业化驻村扶贫干部队伍。

六、结 语

鉴于精准扶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党和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大力实施派驻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一个关键前提是派驻的广大驻村扶贫干部必须具备足够的胜任力,才能“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国内外学者和实务界在胜任力研究和指导工作方面颇有成果,但在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方面,无论是理论储备还是案例分析都不够充分。我国在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方面尽管理论储备尚不丰富,但取得的实际成效可以为理论分析提供样本数据,也能切实地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实施类似工作实践指明方向和事实依据。辽宁HR县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的调查尽管是小样版、

微数据,但可以基本诠释出若干相似地区状况下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的基本状况,可以为未来更有针对性派驻驻村扶贫干部提供选派指引和选派標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即便在2020年顺利完成精准脱贫的工作任务,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和派驻的干部工作实践确实还需要继续跟进和持续开展的,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促进脱贫地区和脱贫户从脱贫向富裕迈进。可见,驻村扶贫干部的职责和使命随着任务重点的转型,也要发生持续的改进和提升。因此,无论对派驻驻村扶贫干部的相关部门,还是干部个人,必须在认知能力、素质能力和行为能力方面不断提升和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具备足够的胜任力,才能在广阔的工作任务天地施展才华,与任务对象一道实现既定工作目标,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贯彻六个精准提高脱贫成效[DB/OL].[2016-10-11].http://news.youth.cn/gn/201610/t20161011_8736291.htm.

[2]习近平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强调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DB/OL].[2017-03-08].http://china.cnr.cn/NewsFeeds/20170308/t20170308_523645441.shtml.

[3]卢 冲,耿宝江,庄天慧,等.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J].旅游学刊,2017,(1).

[4]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5]Jorgen Sandberg. 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

[6]Robert L.Cardy,T.T.Selvarajan.Competencies:Alternative Framework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 Business Horizons,2005,(49).

[7]Karoline Koeppen,Johannes Hartig,Eckhard Klieme,Detlev Leutner. Current Issues in Competence Modeling and Assessment[J]. 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2008,(216).

[8]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John Wiley & Sons,Inc,1993.

[9]Martina Blasková,Rudolf Blasko,Alzbeta Kucharíková.Competences and Competence Mod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59).

[10]Abdullah A.H.,Musa R,Ali J.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tioner Competency Model Perceived by Malaysian Human Resource Practitioners and Consultants:A SEM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1,(6).

[11]Robert Dibie.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Servants Performance and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in Nige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26).

[12]Johanim Johari,Khulida Kirana Yahya.Job Characteristics,Work Involvement,and Job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rva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16,(40).

[13]王 慧.中国公务员胜任力结构及提升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张晓燕,陈 虹,冯江平,等.新农村建设中民族贫困乡镇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15]叶樊妮,蔡伟民,吕怀珍.四川民族地区基层领导胜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16]郑 烨,王明杰,李金龙.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证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17]陈德权.精准扶贫应构建五种机制[N].辽宁日报,2016-12-08.

[18]戴 玲.民族干部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19]刘 辉,梁义成.西部农村村干部胜任力的实证分析——基于4县155位村干部的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2,(2).

[20]王 超,蒋 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1]叶浩生,曾 红,杨文登.生成认知:理论基础与实践走向[J].心理学报,2019,(11).

[22]Albetkova Adilya,Chaignat Evelyne,Gasquet Philippe,Heilmann Martin,Isadore Jocelyn,Jasir Aftab,Martin Barbara,Wilcke Burton. A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Global Laboratory Leaders[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19,(2).

[23]譚仕伦.驻村干部沉下去 精准扶贫抓起来——贵阳市以“六化”措施推进驻村干部发挥“五员”职责[J].当代贵州,2015,(29).

[24]王秋菊.我国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中的误区及其矫正[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5]吕维霞,徐晓明,王超杰.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感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26]谢忠平.关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6).

责任编辑:陈文杰

Research on the Competence of County Cadres Stationed in Villag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ake HR County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Dequan,Peng Xu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esidency cadres, competency, live in the village to help

收稿日期:2019-10-16

作者簡介:陈德权(1975-),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辽宁沈阳 110819;

彭 旭(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辽宁沈阳 110819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意识形态视域下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研究”(批准号15ZDA039)和辽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辽宁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策略研究”(批准号L16AZZ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陈德权 彭旭

第2篇: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干部需求及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驻村干部制度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机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是关键性力量,因此,仍要继续发挥以驻村干部为代表的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剖析驻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困境,立足于驻村干部自身诉求,探讨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驻村干部“内部驱动力”,使其成为国家帮扶政策的传递者和执行者。

关键词:乡村振兴;驻村干部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激励机制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驻村干部制度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机制,在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驻村干部制度是党和国家机构向农村派驻干部,以协助和督促村级组织完成各级党政部门下达到村庄的工作、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一项工作制度[1]。驻村干部以行政介入的方式“外嵌”到乡村社会,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对农村产业、文化发展以及基层组织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是落实国家扶贫政策、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性力量。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提出“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期,一些驻村干部存在不主动开拓、畏首畏尾、不愿动心思考虑乡村振兴路径的现状[2]。同时一些驻村干部在工作中也面临能力不足、工作适应慢和权责不清等困境[3]。工作环境差、家人不支持和工作成就感得不到满足等造成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4]。此外,对驻村干部工作考核不合理、补贴福利较少和社会尊重感缺乏等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驻村干部留任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5]。

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驻村干部的需要与激励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如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满足驻村干部合理需要,充分激发其“内部驱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驻村干部需要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驻村干部激励之间的关系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可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6]。马斯洛提出的这五个层次需要同样也适用于驻村干部,五个层次的需要在驻村干部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满足驻村干部的诉求,有利于改善驻村干部的工作条件,提升驻村干部的工作动力,进而提升精准扶贫效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揭示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当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这一层次的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将会降低,需要满足更高层次需要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构建与驻村干部各项需要相关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驻村干部的工作动力。

(二)驻村干部各项需要的构成要素

笔者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结合驻村干部的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驻村干部的各层级需要及其构成要素,见表1。

二、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驻村干部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驻村干部在生理需要方面面临的困境

1.工作繁杂、压力大

驻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复杂琐碎,需要填报的表格以及收集的资料往往数量惊人。据报道,中部某县的一位驻村干部在半个月之内要填写的各类表格多达近百个,这些表格大部分需要手工填写还不能涂改。除此之外,还要整理各类材料、参加各种推进会、深入贫困户进行调查等等,这些繁杂的工作导致驻村干部的工作量严重超出负荷,睡眠和休息时间难以保证,某省报道称,短短1个月就有多名驻村干部累倒在扶贫工作岗位上,这无疑给驻村干部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

驻村干部的“驻村”地点基本都是一些条件落后的贫困村,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经常出现用水、用电、交通以及住宿问题。某驻村干部曾这样描述:“住所,一张小床、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张画像。屋子密封也不好,冬天寒风呼啸,只好整个人缩进被窝。除了冷风拍打玻璃,四下寂静无声,整个人像是掉进了无边黑暗的隧洞,时间变得无比漫长,仿佛一切失去了意义。”[7]还有些驻村干部住在农民的自建房内,下雨的时候出现漏水和停电的情况,上网、洗漱等都存在问题。艰苦的工作环境使驻村干部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在工作中出现负面情绪。

(二)驻村干部在安全需要方面面临的困境

1.驻村干部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人身安全一般包括人的生命、健康、人格以及名誉等方面的安全。由于驻村干部工作负荷重,休息不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河南省项城市财政局袁文臻书记由于超负荷工作突发高血压,再如江西省某县驻村干部何东华在所驻村庄圆满通过国家精准扶贫验收工作后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从生命安全的角度来说,在驻村帮扶过程中,由于安全难以保障,驻村干部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2019年6月,广西驻村干部黄文秀在回村救灾抢险路上不幸遇难。这些事例表明,保障驻村干部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

2.驻村干部的职业安全难以保障

驻村干部是各级政府选派的能力和素质较高的优秀干部,但他们同样面临职业方面的威胁。驻村干部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有些单位因为工作需要,会安排其他人员从事驻村干部在原单位的工作,使驻村干部面临职业威胁。还有部分驻村干部回到原岗位工作时,由于长期远离工作岗位从而显得生疏和不熟练,其工作成果难以得到认可,从而影响评奖评优和升职晋升。事业编制的驻村干部晋升空间小,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也是他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驻村干部在社交需要方面面临的困境

1.家庭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驻村干部要常年驻扎在乡村,长期和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对家庭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驻村干部夫妻之间缺乏沟通使双方关系紧张;二是驻村干部长期和孩子分离,不能照顾老人,导致代际矛盾突出。有驻村干部表示,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再加上工作需要,两年内大部分时间要奋斗在扶贫一线,严重影响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和谐会严重影响驻村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

2.社会关系难以维护

驻村干部常年驻扎在基层农村,与原來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逐渐脱钩,他们的精力也大多投入帮扶工作中,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除此之外,驻村干部工作的贫困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给驻村干部带来交流障碍,因此很难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例如西藏、青海、云南及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普通话普及率不高,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独特,沟通问题成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的重大障碍,给驻村干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四)驻村干部在尊重需要方面面临的困境

1自我尊重不足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扶贫对象的脱贫信心,通过扶智扶志等措施使贫困人口摒弃“要我脱贫”“等靠要”等错误倾向,有效提升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其实,满足驻村干部的自我尊重需要同样重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对驻村干部开展工作的“内生动力”给予更多关注。在帮扶工作中,由于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驻村干部很难做到信心十足,甚至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同时,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不少驻村干部也存在本领恐慌。由于上级部门没有明确出台操作层面的相关文件,部分驻村干部不敢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怕“多做多错”。因此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帮助驻村干部树立信心,提高对自我的认同感,促进驻村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2.社会尊重缺失

驻村干部是各级单位选派的优秀干部,但对于驻村而言,却是外来人员,在工作中,他们的地位和威望远远比不上村里的干部。一方面,缺乏村干部的尊重,由于驻村干部的某些职责与村干部的职责重叠,容易引起冲突,甚至出现村干部绕过驻村干部自行决策的现象。例如豫中某村的驻村干部发现,一些小型的项目申请和建设都是村干部私下决定的,自己毫不知情;另一方面,一些村干部会故意为难驻村干部,意在将其赶走。例如某驻村干部到达驻村地点后,村委会给其安排了一间没有任何家具的房间,并且趁其周末回家的机会,以接受计生委检查为由将其行李物品搬出。以上都是典型的不尊重驻村干部的现象。社会尊重的缺失使驻村干部面临工作责任很重但身份地位较低的困境,使驻村干部的作用和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五)驻村干部自我实现需求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觉悟不高

一些驻村干部往往以外来人员的心态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事别惹事”的工作态度,甚至产生消极应付的工作情绪,再加上驻村帮扶工作条件艰苦,这类驻村干部很容易出现“厌战”“畏难”“懈怠”等不良情绪,这都是政治素质较差、思想觉悟不高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基层帮扶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明确党员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使命。消极态度不仅影响驻村工作的开展,更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2.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大多数驻村干部都希望在驻村工作中有所作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也即在工作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由于上述困境,理想和抱负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一些驻村干部因此会动摇甚至放弃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工作中一味追求“短平快”的帮扶项目,对一些长效性的项目置之不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重构驻村干部激励机制

(一)满足生理需要的举措

1.精简工作内容,保障休息时间

解决驻村干部工作繁杂、压力大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精简驻村干部的工作内容,在帮扶过程当中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简化一些不必要的表格登记以及无效工作,让驻村干部将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困难上,提高帮扶工作效率。2017年7月24日,《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发布,通知明确指出,要从减少填报表格的数量、减少检查考评的次数、减少会议活动的次数、减少发文的数量、调查研究规范化以及加强监督问责力度六个方面来释放扶贫干部的工作精力;另一方面,要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加班加点的上限作出硬性规定,保障驻村干部的休息时间。只有工作量在正常承受范围内,作息有保障,才能有效激励驻村干部,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

2.改善生活环境,缓解心理落差

对于驻村干部生活环境较差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措施来解决。首先,保障驻村干部用电、用水以及交通和住房等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可以考虑为其提供生活补贴。例如陕西某县整合各项资金,保证驻村帮扶干部“有饭桌、有洗浴间、有水厕、有卧室、有取暖设施”,还给驻村干部配备了一些家用电器,提高了驻村干部的生活条件;其次,为驻村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陕西某县为了让驻村干部安心工作,积极展开“暖心工程”,对其办公、通讯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工作条件加以改善。这些举措可以有效解决驻村干部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要,从而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

(二)满足安全需要的举措

1.提供医疗保障和人身安全保险

为解除驻村干部在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要向其提供医疗保障,定期安排体检。例如,江西某县为130多名驻村干部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活动,给奋斗在一线的驻村干部送去关爱。海南某县也为全县4651名驻村干部免费提供价值600元的健康体检套餐。这些举措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还可以给驻村干部购买人身安全保险。例如江西泰和县筹集资金50多万元,为该县所有驻村干部购买了人生意外险。这些举措有效保障了驻村干部的健康安全。

2.做好职业安全保障工作

一方面,要有公平合理的岗位晋升机制,让优秀的人才有机会从事更重要的工作,以此来激励驻村干部的工作动力。例如,河南某县曾在扶贫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每次提拔任用干部时,脱贫攻坚干部任用比例不低于60%;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对驻村干部管理、考核、培训、晋升作出明确规定,积极拓宽驻村干部的晋升渠道,扩大他们的晋升空间,有效保障他们的职业安全,避免在基层努力工作的干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且,对长期奋战在帮扶一线、能力突出、表现优异的驻村干部可以不受年龄、学历、级别等因素影响,破格录用。除此之外,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待遇保障机制,特别是对那些事业编制的驻村干部给予政策倾斜,从而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激勵他们在帮扶工作中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

(三)满足社交需要的举措

1.想方设法,融洽家庭关系

驻村干部因工作原因导致家庭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必须解决这一后顾之忧。一方面可以通过物质补贴以及政策倾斜的方式帮助驻村干部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和当地的养老机构和幼教机构进行协调,让驻村干部的父母和子女有专人照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驻村干部的家人对他们进行探望,并且大力宣传、隆重表彰优秀驻村干部,让其家人理解、支持驻村干部的工作,并以此为荣,从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安徽某县即开展了驻村工作联谊会,邀请表现突出的驻村干部的家属参加活动,在联谊会上对20多名驻村干部进行表彰。一方面拉近了驻村干部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更加支持驻村干部的工作。

2.鼓励维系老关系,帮助建立新关系

满足驻村干部的人际关系需要,一方面要提供支持,鼓励他们积极维护驻村帮扶之前的关系网。例如对表现优异的驻村干部,可在原单位进行宣传和表彰,树立他们在原单位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在驻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例如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入乡随俗,学好土话方言,在工作过程中和帮扶对象多交流沟通,更好更快地融入群众,以减少驻村工作的压力和阻力,获取更多支持,满足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

(四)满足尊重需要的举措

1.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信心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驻村干部经常会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帮助他们增强自信、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非常重要。一方面,对于出现本领恐慌的干部,可以通过短期业务培训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提升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考核方式,建立更为宽容的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怕“多做多错”的驻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物质及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励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河南省淮阳县为了让驻村干部更加有干劲,按照“能力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选拔”的原则,优先提拔重用优秀驻村干部。通过优先选拔任用、给予物质奖励以及大力宣扬和褒奖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驻村干部让他们沉下身、扎得深、有盼头、有干劲。

2.树立权威,保障权利和地位

由于是外来人员,驻村干部往往难以得到村民的尊重,由于和村干部权利重叠,其权利也很难得到充分行使。帮助驻村干部树立权威,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对驻村干部的权利进行规定,禁止村干部越权。如可以用签订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书的方式,明确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责任,避免帮扶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还可以制定驻村干部权责清单,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对工作突出、表现优异的驻村干部进行公开褒奖和宣传,通过评选优秀驻村干部、拍摄优秀驻村干部宣传片等举措,让他们获得村民的认可和尊重。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举措

1.提高思想觉悟,破除消极情绪

思想觉悟的提升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人进步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面对繁杂的基层工作,驻村干部往往产生畏缩情绪,只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对驻村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如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帮扶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不履职尽责的驻村干部要进行严厉处罚,通过“反向激励”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2.帮助驻村干部牢记初心,坚持理想信念

让驻村干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首先要帮助他们牢记参加驻村工作时的初心,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解读,让驻村干部清楚驻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对那些出现懈怠、畏缩情绪的驻村干部,要通过谈话等方式消解其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还要在制度层面保障驻村干部有机会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具体可通过薪酬、考核、人事任用、晋升制度的不断完善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激励驻村干部努力提升自我,做好驻村帮扶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兴佐.完善驻村干部制度助推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

[2]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渡期,干部如何放开手脚[J].廉政瞭望,2021(5).

[3]张画.驻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8).

[4]王蕾,杨柳,潘颖,敖忠智,高婷.贵州省脱贫攻坚驻村干部职业倦怠研究[J].营销界,2021(8).

[5]李作学,张传旺,马婧婧.驻村干部留任工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2).

[6]胡家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J].哲学研究,2015(8).

[7]一位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驻村感受[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905658318 399328.

责任编辑:赵春燕

作者:汪静

第3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驻村制度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摘 要:干部驻村既是党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治理的制度安排。干部驻村制度及其运行具有客观的政策逻辑、自洽的行政逻辑以及迫切的社会逻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场域转变过程中,不同程度面临角色冲突、权责不匹配,名实脱节、逻辑知行分离,激励强度失范、考评监督失衡等现实困境。本文认为,在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背景下,应推动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运行程序法治化、考评监督协同化以及执行环境耦合化,以实现干部驻村制度的优化升级。

关 键 词:乡村振兴;干部驻村;制度优势;治理效能

收稿日期:2022-01-18

作者简介:钟海,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与“三农”问题;李晗民,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E001;西安市2021年度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S2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的场域转变,干部驻村帮扶这一工作机制逐渐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动员科层组织中的行政人员深入乡村完成特定任务和办理具体事务,既是各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普遍做法,也是学界关注政策执行的焦点议题。对干部驻村或下派驻村工作队的认识亦是如此。在我国,干部驻村具体是指上级政府下派专职干部到村庄,负责推动中央政策在基层的执行与落实的一种工作机制。[1]从深层次来说,干部驻村或下派驻村工作队实质上是现代国家向乡村社会渗透的一种行政机制。[2]其具有行政渗透的重要意义,在国家与农民精准对接方面具有直接和独特效能。[3]从工作队的含义来看,作为当代中国农村工作的特殊组织或组织集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体现为“党—党、政”模式、“党—党、政、事”模式等。其中,脱贫攻坚背景下,党和国家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及扶贫工作队,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精准帮扶贫困村及贫困户脱贫摘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从运行实效来看,奋战在脱贫攻坚战最前线的广大驻村干部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增强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场”之中,驻村干部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亟须予以回应的重大课题。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進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这表明干部驻村制度既是党走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一种守正,更是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坚守初心使命的一种创新。可以说,干部驻村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需要思考的是:面对场域的转换和情境的变化,在乡村振兴场域如何坚持和完善干部驻村制度?现实困境有哪些?优化升级路径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应需要从学理上厘清干部驻村制度设计的逻辑机理,明晰乡村振兴场域中干部驻村制度运行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场域转换分析视角构建干部驻村制度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二、既有文献梳理

目前,关于干部驻村制度的研究主要基于脱贫攻坚场域和精准扶贫政策情境。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研究的理论视角是组织行为学。这类研究主要是从角色定位、组织结构、制度环境等对驻村干部或驻村工作队行为的影响及其结果加以论述。就角色定位而言,已有成果普遍认为驻村干部或驻村工作队是嵌入乡村社会结构并代表国家(政府)意志的一种外生力量或外部力量。从组织结构来看,有学者认为,干部驻村制度属于强调等级有序、规则为本的科层制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即“超常规化运作”。[4]也有学者认为,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是一种“反科层化”“拟科层化运作”的政策供给[5]或“反官僚化”的干部交流机制。[6]基于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学者们研究发现,干部驻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呈现为一种“制度化运行”、[7]“非制度化运作”、[8]“非科层化运作”、[9]“反官僚化运作”、[10]“双轨运作”[11]等运行(作)实态。

第二类研究的理论视角是社会治理学。这类研究主要从干部驻村作为实体嵌入乡村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治理模式入手。基于对广西圆村等地的实地调研,谢小芹先后提出了“接点治理”、[12]“双轨治理”、[13]“嵌入式治理”[14]等有关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运行样态及逻辑的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刘建生等通过对全国3省(市)14县(区)的实地调研认为,第一书记在基层贫困治理中形成的是“双轨双层”治理模式。[15]张国磊通过对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行考察发现,干部驻村和部门帮扶的行动策略表现为“跨层级治理”。[16]郭小聪等基于广东实践案例研究认为,第一书记嵌入农村基层治理后形成了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粘合治理”结构。[17]钟海通过对陕南L村干部驻村帮扶实践的体验式观察,认为驻村工作队在参与扶贫开发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运作行为表现为一种“超常规治理”样态。[18]王雨磊基于行动者与村庄场域情境互动逻辑出发,认为国家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开展扶贫开发与乡村治理,不仅依赖于多元主体基于工具理性方面的合作协同,也要构建基于情感秩序的“缘情治理”,才能实现“将心比心”的治理效果。[19]

已有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干部驻村帮扶制度设计、运行逻辑及其治理效能均有所裨益和启迪。但亦存在以下亟待探讨的空间:一是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成果主要集中于脱贫攻坚场域,而少有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场域转换的分析视角展开探讨。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既有成果主要侧重对干部驻村制度运行实态及其机理作解释性分析,而对制度设计的基本逻辑及制度优势阐释偏少,尤其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驻村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内在关联及实践转化的研究更少。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研究多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对脱贫攻坚场域干部驻村制度运行实态尤其是呈现出的异化现象作描述及解释性分析,而少有采用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交叉研究方法对干部驻村制度优化升级展开学理性阐释。鉴于此,本文基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场域转变的分析视角阐释干部驻村制度及其运行的逻辑理路,梳理乡村振兴场域中干部驻村制度运行凸显的现实困境,进而阐发这一制度及其运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三、干部驻村制度设计的逻辑机理

干部驻村是中国共产党“走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运作机制。党政机关选派干部下乡扶貧是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在1986年提出的。同年,贵州率先组建扶贫工作队开展了党建扶贫工作。2001年,安徽省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开展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帮扶成效,随后这一经验做法在全国各地逐步得到推广。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随之大规模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2015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由此干部驻村帮扶逐步成为国家层面贫困治理的重要制度设计。在脱贫攻坚场域,干部驻村制度设计及其运行具有客观的政策逻辑、自洽的行政逻辑以及迫切的社会逻辑。

(一)政策逻辑: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

我国自古即为农业大国,农民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广泛参与。党正是依靠政策将广大农民组织到政党和国家体系中来,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进程并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在我国的政策语境中,“任务”通常指上级交派的工作和层层压实的责任。在如何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发动和组织起来并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下派党政干部的经验做法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制度化。这一制度化的特殊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政策逻辑,因为干部驻村或下派驻村工作队的首要职能和第一任务是政策性的,直接反映和直观体现国家意志。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意志贯彻并落实到农村,将各项支农政策下沉并惠及农村。对于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而言,前者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而后者则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举措。实践证明,干部驻村和驻村工作队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推动农民增收脱贫、实现农村减贫防贫以及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截止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与发展,但将这些经济成就高效且又不失公平地转化为脱贫成就,有赖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干部驻村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国家治理体制及相关运行机制。

(二)行政逻辑:全面增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干部驻村或下派驻村工作队对于行政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效参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具有自洽的行政逻辑。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运用行政体系和行政机制(动员、任务和责任)通过实体组织嵌入乡村社会,将国家意志输入到乡村社会,既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也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行政,简言之即执行政令、推行政务。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属于官治和自治的“双轨双层政治”模式,即正式的行政机能未能延伸到乡村特别是全面渗透于乡村日常生活。换言之,在传统中国,与“皇权不下县”对应的是“行政不下乡”。20世纪初期,行政力量开始向乡村社会渗透,但能力和影响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后,集中统一的行政机制开始向广阔的乡村社会全面渗透,逐步形成了动员性的乡村行政治理体系。干部驻村和驻村工作队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作为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实体嵌入,驻村干部为优化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作为外来和下派的政治力量,驻村干部的介入在重塑和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其次,驻村干部凭借行政机制解决了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以及基层自治虚化弱化问题,激发了乡村治理主体活力。再次,通过将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和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与村庄发展、村民利益等进行有效粘合,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和效能。总之,驻村干部的行政嵌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社会逻辑:全面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基础,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高水平供给,这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和发展观。对于农村社会而言,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扶贫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公共服务供给“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2004年,我国从制度层面开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但总体来看,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供不应求”“供需失衡”“城乡供给不均衡”的情况,尤其是高质量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这其中主要包括供给主体、供给渠道以及供给内容等。首先,从供给主体来看,驻村干部作为政府主导的“外力”型乡村建设主体,在角色定位和行动策略上摒弃“统揽一切”村级事务的传统做法,以政治责任的担当者和行动者的角色可以有效回应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有效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其次,从供给渠道来看,驻村干部运用国家赋权、行政授权、单位确权等方式,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常规”财政渠道之外嵌入一种“运动”经费筹集机制,有效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样化。再次,从供给内容来看,驻村干部借助派出单位资源优势、自身专长以及社会资本等,在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的同时,充分改善特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做好因村精准供给,有效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精细化。如对于“科技薄弱村”,聚焦加大农技推广服务力度;对于“基础教育薄弱村”,通过文化下乡、支教下乡活动进行精准帮扶。总之,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驻村干部既可以借助常规科层体制优势实现对行政资源的快速整合,也可充分发挥非常规动员机制优势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吸纳,全面提升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四、乡村振兴场域干部驻村制度运行面临的现实困境

干部驻村制度设计具有上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但亦应看到,在具体运行中还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角色冲突、权责不匹配

首先,角色层面。行动者的角色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动逻辑。对于驻村干部而言,从应然角色来看,其是国家与村民精准互动的接点,扮演着国家权力“代理人”、政策落实“执行人”以及乡村社会“当家人”等多重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乡村治理结构中自然而然地成为权威治理主体。当国家政策目标与农民现实需求出现不一致情况时,驻村干部就会面临政策执行不畅的困境。[20]从实然角色来看,不论是政策宣传还是政策执行抑或是建强基层组织还是提供公共服务,驻村干部由于工作环境沉浸于一个非程式化的乡村社会场域,其实然角色有时会演化为完成乡村振兴主体责任的“经纪人”、乡村治理的“合伙人”等。一方面,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冲突会导致驻村干部实际行动偏离制度初衷和角色期望而使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容易造成驻村干部的自利性行动偏好进而捞取晋升资本。

其次,权责层面。权责匹配是指行动者所拥有的权力与所承担的责任应该对等匹配,或者说公共权力行使者履行职责和义务应与其所拥有的权力对等或一致。[21]对于驻村干部而言,其拥有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相比有时会呈现出“小权力—大责任”的非均衡状态,即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决策方面拥有“有限权力”却承担“无限责任”。一方面,从职责任务来看,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明确规定,驻村干部主要职责包括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以及为民办事服务等四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当前乡村振兴乃至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从权力权限来看,当前驻村干部实行“越级跨层”的选配方式和“虚职实责”的管理方式,这意味着驻村干部的权力权限与承担农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职责任务不完全匹配。

(二)名实脱节、逻辑知行分离

首先,名实脱节。干部驻村的目的是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基层社会治理,但实际上的行动却发生了偏离甚至异化现象。具体而言,有的驻村干部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呈現出“倾向于重过程干预,轻弥补指导;重争资跑项,轻运营管理;重走读下沉,轻服务下移;重晋升条件,轻村庄发展”的名实脱节现象。[22]究其缘由,行动者在实践中遇到的是项目制、目标责任管理制以及技术治理方式等制度环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干部驻村异化为以加强组织建设之名干预基层自治之实、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之名完成基层“镀金”之实、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之名获取晋升条件之实的运行实态。

其次,逻辑知行分离。行动逻辑是支配行动者的内在驱动力。干部驻村的职责目标是借助国家-村庄双重“代理人”角色定位实现国家与村庄的双向有效互动和精准对接,最终实现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落地生效,这是干部驻村的行动逻辑。但实际上,由于权力拥有的有限性、资源支配的差异性、关系网络的乡土性、干部利益的共谋性等“结构性排斥”在行动上不愿落实或难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理论逻辑层面的驻村干部作为国家权力运作“代理人”、地方治理过程“执行人”以及群众诉求回应“发言人”的角色在实践运作逻辑层面逐渐成为国家政策传达“转承人”、乡村治理“共谋人”以及群众利益诉求“协调人”的角色。可见,干部驻村的行动逻辑与实践逻辑呈现出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相互分离的态势。

(三)激励强度失范、考评监督失衡

首先,激励强度失范。组织行为由动机决定,而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的内在性与主观性和实现途径的外在性与客观性的比较关系所决定的。用激励理论解释,就是对人和组织行动的激励强度要与资源约束相匹配,否则就会导致行为走向异化。组织能力的大小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运行资源是否充足且稳定以及使用是否便利而有效。[23]“小权力—大责任”的驻村干部面对自上而下不断加大的激励强度与运行权力和依托资源的有限而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干部驻村帮扶效率低、形式化甚或悬浮。

其次,考评监督失衡。精准的考评与均衡的监督是上级政府约束和问责下级政府的一种工作机制。就干部驻村而言,部分考评的监督作用并不明显。一方面,多重管理体制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或是“派出单位管不上,驻地组织管不了”的局面;另一方面,受制于人财物、责权利,上级政府对干部驻村制度执行的非正式化运行(变通、折扣、权宜、选择等)现象“鞭长莫及”,有时只能听之任之。

五、干部驻村制度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24]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场”之中,二者的有机衔接需要政策的有效接续和制度的梯度升级。干部驻村制度作为一项在脱贫攻坚场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乡村振兴场域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的长效制度设计,面对场域的转变,只有在实践推进中不断优化升级才能更好地将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推动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历史逻辑上具有前后相继性、在实践逻辑上具有协同耦合性。[25]这就要求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是一个梯度的连贯与延续,相对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覆盖主体、聚焦空间、完成目标、任务时限等都有新的变化和差异,这就需要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首先,坚持动态调整与优化升级相统一,实现坚持和完善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化。要依据场域转换与情境转变的分析视角,对驻村干部的角色定位、权责配置、运行机制等制度设计进行优化升级和动态调整。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场域转换是一种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的过程。一是推动干部驻村制度完善的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梯度推进主要是着眼于脱贫攻坚政策的延续,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化升级则是指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坚实基础,积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质性”转化和发展,实现城乡协调与工农融合发展。[26]为此,一方面,推动干部驻村的工作理念从“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建立干部驻村与村民有效沟通机制以及与村级组织“互补”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长效机制。从健全制度机制层面看,要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推进选派党政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赓续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传统的时代意蕴和现实价值。二是推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重心的动态调整与差异推进。“十四五”时期也是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过渡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中部及发达地区而言,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势和任务决定了干部驻村制度完善和优化的目标路向,因此,不同地区要针对不同形势和任务要求,明确和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内容和职责动态调整机制。

其次,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实现坚持和完善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更加系统化。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发展。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意味着覆盖面从个体向全体扩展、聚焦域从区域向全域延伸、任务链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跨越、时限场从短期到长期的贯通等全方位的变化和超越。优化和完善干部驻村制度,一方面,必须针对两大场域中的“恒量”元素敢于守正,也就是要把脱贫攻坚中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经验继续推广,如干部驻村在建强村党组织、强村富民、为民办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优势要继续强化和巩固;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变量”元素勇于创新,以应对治理场域的转变,如干部驻村的职责任务要更好地体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二)推动干部驻村制度运行程序法治化

法治不仅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场域,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必须抓住驻村干部这个深度嵌入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少数”。为此,既要有序推动干部驻村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也要推动干部驻村制度运行程序法治化。

首先,加快推动干部驻村制度法治化。如果说脱贫攻坚的精髓在于“精准”,那么乡村振兴的精髓则在于“战略”,即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为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征,也具有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特征。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文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这些制度和政策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包括干部驻村制度。2021年6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标志着乡村振兴开始驶入法治化轨道,这也为干部驻村制度法治化指明了方向。为此,建议尽快制定出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组织法,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驻村干部的权力与义务、职权与责任,明确选派范围、原则、程序以及主要职责任务、考核评价、监督檢查、激励与组织保障机制,实现驻村干部依法选派、依法帮扶、依法考评和依法监督。

其次,加快推动干部驻村管理法治化。当前,干部驻村管理基本延续了脱贫攻坚机制。从管理主体来看,有些地方归口组织部,有些地方归口乡村振兴局,有些地方归口牵头单位。从运行经费来看,主要来源于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派出单位工作运行经费等。一方面,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在部分地区落实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不同派出单位拨付的干部驻村工作经费、生活补贴差别较大,这对驻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会产生较大影响。为此,一是建立统一领导管理机制。成立和动态调整领导机构,避免多重领导,明晰职权,夯实责任。二是优化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强化实效与业绩管理导向,激发驻村干部调动、吸纳和配置资源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一些难以胜任驻村工作或者在考评过程中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驻村干部及时启动召回和重新选派程序,以防止出现因驻村干部变更而导致任务衔接失灵的困境。四是不断完善常态化业务培训机制。通过常态化召开政策宣讲、开展业务培训、交流典型经验等方式,不断提高驻村干部工作水平和能力,力避驻村工作的碎片化、低效化。

(三)推动干部驻村制度考评监督协同化

考评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监督是检验干部实绩成效、提升工作能力、激发工作干劲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场域,应通过考评与监督的动态化、均衡化及协同化释放更为有效的治理效能。

首先,适时优化动态考评机制。一是优化工作实绩与基层民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目前,对驻村干部考核侧重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等行政工作,而较少关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等基层实际需要。在乡村振兴场域,对驻村干部的考核评价要实现“考得其实”“考得其人”,就必须更加注重工作实绩,以“实物量”看付出、以成果成效评工作;更加注重基层民意,多听驻地干部群众的评价意见。因此,在考核指标设计上,不能过渡强调“工作台账”“驻村时间”等指标,而是要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中提炼和形成既重视落实中央政策目标任务又充分回应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的双向考核指标。二是压实考核主体责任和优化运行程序。考核评价的关键在于程序科学规范,结果真实公允。一方面,要压实乡镇考核主体责任。乡镇是离驻村干部最近也是最了解驻村干部工作实绩的行动主体,是驻村干部的“理想考官”。在实际操作中,应成立以乡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考评小组,以驻村干部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和解决了多少难题、争取并落实了多少发展资金和项目等工作实绩“精准画像”,以事评人,公允考核,不能一味地把“优秀”倾斜给驻村工作队长,而让驻村工作队员“靠边站”。另一方面,优化运行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关键项、合并同类项以达到优化考评流程、节约行政资源的目标。如可以将驻村干部考核与派驻单位帮扶考核同步开展,实现相关台账资料共享共用。

其次,健全监督体系。在乡村振兴场域,要建立健全政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四维一体”的干部驻村帮扶监督体系。一方面,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加强对驻村干部吸纳或引入的项目和资金进行后期评估,以防止重申报立项、轻建设管理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轮换离任审计机制,对干部驻村期间出现的腐败问题严纠、严查、严问责,加大其履职失职成本。

(四)推动干部驻村制度执行环境耦合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与环境密切关联。可以说,提高制度执行力重在优化制度执行环境,干部驻村制度执行亦是如此。伴随着 “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移,要充分发挥和释放干部驻村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就必须优化与改善干部驻村制度执行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干部驻村制度运行与制度环境的相互耦合和良性互动。

首先,不断优化干部驻村制度运行的组织环境。具体而言,在认识上,必须达成一种共识,制度弹性不能成为驻村干部偏离公共利益和变通执行的“法理依据”。在决策上,省级政府要在中央统一决策部署下制定适合本省的干部驻村帮扶实施方案,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工作与非重点工作的关系,建立省域干部驻村帮扶统一领导机制和资源全局调配机制。在执行上,驻村干部要因时(乡村振兴)而进、因事(建强组织)而举和因需(场域转型)而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其次,改善干部驻村制度运行的社会环境。任何一项制度的执行最终必须由特定的行动者完成,而支配行动者落实制度与执行政策的因素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量集。对于干部驻村制度运行来说,包括驻村干部的个性、所拥有的治理资源及所驻村庄的社会环境等。[27]为此,一是规范精准选人、派人标准和程序,严把选人“五关”标准(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和“双向”程序(个人报名和组织考察相结合),切实把能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二是构建充满活力与严谨规范的平台机制。让基层治理既有秩序又有活力,仅仅依靠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难以做到,必须广泛建立和利用平台机制,[28]实现干部驻村帮扶从“由点引线”到“由线及面”再到“点线面结合”的有机连接,才能促进基层社会良性互动。三是完善“村干部—驻村干部”有序融合与有效合作机制。通过关系植入、资源输入、情感投入等不断解构驻村干部由于缺少社会关系、村庄权威等必须依赖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服从—支配”关系,进而建构二者之间相互耦合与相互协调的良性互动关系,营造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J县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82-89.

[2]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9.

[3]余练.制度设置、权责分配与运行逻辑:对当前两类驻村干部制度的比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2-53.

[4][18]钟海.超常规化运行:驻村工作队的角色塑造与运作逻辑——基于陕南L村的田野调查[J].求实,2020,(3):95-108.

[5]欧阳静.乡镇驻村制与基层治理方式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115.

[6]王雨磊,苏杨.中国的脱贫奇迹何以造就?——中国扶贫的精准行政模式及其国家治理体制基础[J].管理世界,2020,(4):195-209.

[7]罗兴佐.完善驻村干部制度助推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71.

[8]严国方,肖唐镖.运动式的乡村建设:理解与反思——以“部门包村”工作为案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4,(5):69-78.

[9]袁立超,王三秀.非科层化运作:“干部驻村”制度的实践逻辑——基于闽东南C村的案例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1-137.

[10]张国磊,张新文.制度嵌入、精英下沉与基层社会治理——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的个案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17,(4):44-53.

[11]李壮,李亚雄.论精准扶贫中驻村工作队的双重联结与双轨治理——鄂西L镇的个案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20,(2):90-97.

[12]谢小芹.“接点治理”:贫困研究中的一个新视野——基于广西圆村“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基层实践[J].公共管理学报,2016,(3).

[13]谢小芹.“双轨治理”:“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一种分析框架——基于广西圆村的田野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3-62.

[14]谢小芹.“嵌入式治理”:理解精准扶贫的一种新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0-44.

[15]刘建生,涂琦瑶,施晨.“双轨双层”治理: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基层贫困治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138-144.

[16]张国磊.干部驻村、部门帮扶与跨层级治理——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38.

[17]郭小聪,曾庆辉.“第一书记”嵌入与乡村基层粘合治理——基于广东实践案例的研究[J].学术研究,2020,(2):69-75.

[19]王雨磊.缘情治理:扶贫送温暖中的情感秩序[J].中国行政管理,2018,(5):96-101.

[20][22]张国磊,詹国辉.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名实分离与治理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5-32.

[21]何阳,娄成武.精准扶贫中驻村“第一书记”的权责匹配冲突及耦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200-207.

[23]钟海.权宜性执行:村级组织政策执行与权力运作策略的逻辑分析——以陕南L贫困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8,(2):97-112.

[24]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25]姜正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07-113.

[26]左婷,刘文婧,李博.梯度跟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1-28.

[27]钟海.干部驻村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基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分析视角[J].求實,2022,(1):93-108.

[28]祝灵君.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4):37-45.

(責任编辑:高 静)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adre Stationed in the Villag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ong Hai,Li Hanmi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cadres stationed in villages;institutional advantages;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作者:钟海 李晗民

第4篇: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工作调研报告

干部驻村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同时同步小康成了贫困地区的一个重要主题。对贫困村派驻干部驻村帮扶,开展“走访帮促”,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及要求。2013年3月7日,受县委组织部和院党委的安排和指示,我被派往**县**乡**村驻村,与单位全脱钩,落实开展驻村工作。时至今日将近5个月,5个月以来的工作如实开展,紧密进行,现将工作调研汇总如下;

一、驻村地点基本情况

**村有3个村民小组,面积5.8平方公里,可耕地1468.68亩,有村民325 户,现有人口1119人,少数民族1010人,外出人口727人,低保94户共计232人,村干部2人,党员17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45元。该村地理陡峭多山,生态环境较差,缺水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素质较低,但民风纯朴,无较大矛盾纠纷。以农业种植为基本生活来源,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以家庭散养猪为辅,年轻人大多数出门打工。

二、到村后所做的工作

在驻村工作中,我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宣传党的十八精神,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政策真正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知、为广大群众所用、为广大群众谋利;加强实地走访,充分了解目前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对一些村民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积极配合当地村委班子,加强学习与交流,把理论融于现实当中。具体涵盖一下几个方面:

(一)、召开群众大会,宣讲一系列党的会议精神和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共计11次有余。

第一次为交流座谈会议,主要向群众介绍自己,讲述自己的工作性质,目的和意义,旨在与群众有一个面对面的认识。接下来4次主要向群众宣讲了党十八大会议精神、同步小康及省市县的各项会议指要、各项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及其一些普遍的法律知识。后来的群众大会主要是为了现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和“两个硬化”工程,两个硬化工程的补助为每硬化户补助20个平方米,共计2吨水泥,9方石沙。召开这一会议一是为这项工程做铺垫,而是将这项工程的相关政策实打实地进行宣传,三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商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同时由于当地村民居住的分散性,有几次会议开到了农户家里。

(二)、实地走访民情,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现目前的具体状况。

走访的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村民的客观情况,二是为了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形成调研,为后来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走访过程中认真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汇总,并尽最大努力地给群众出谋划策。足迹遍及135户人家,800多人次。其中包括党员同志17人,孤残老人14人(孤寡老人为3人,残疾人士为11人),空巢老人13人,孤儿1人,留守儿童10人,低保户91户228人,离任村干部6人,大学生1人,种植大户1户,其余为普通农户。

(三)、进行矛盾排查,解决群众纠纷,为邻里和睦、乡村和谐尽自身努力。

驻村工作当中,由于所派单位的性质,矛盾排查被安排在工作的前端,当然也是干部驻村的重要工作之一。后经过走访和调查,本村尚无巨大矛盾纠纷,邻里之间相处和睦。这与**村的民风淳朴有直接性的关系,也和当地的民族比列,历史延习及风俗礼仪有重要的联系。源于325户当中,只有5户汉族,故相处之中不易发生族别歧视等问题,同时当地苗族同胞重礼讲仪,团结和谐,不会主动招惹他人。甚至在经过走访和调查后了解到,**村近5年来尚无偷牛盗马等刑事案件发生。连一两起治安案件也没有出现过。

(四)、组织村民兴修水利,解决一组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

**村的基本情况当中,缺水问题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在走访当中了解到,**村上沙坝组的村民吃水问题尤为突出。后经与当地村委班子商讨,组织当地村民寻找水源,发现距上沙坝组4000米位置处,有一水源地,位于山腰之上,海拔近800米左右,其流量较大,流速较快,且水源常年不干不断,周边只有两户村民在饮用,大多水流处于浪费状态。若经规划和构建,完全可供上沙组23户人口饮用。通过与上沙组村民的探讨,决定以构建小水窖的方式来解决当前吃水困难这一问题。当初拟定工程建设计划如下:

1,协调水源周边的两户居民,组织当地群众,以熊志发,罗朝亮为首,借鉴其他组和村的建水工程经验,整理水源,搭接水管(水管采用4分管,总计长度4000米左右),引水入户。

2,在距该组村民居住地500米位置构建以蓄水水池,长6--7米,宽3.5--4米左右,高4.5--5.5米,可溶120--150挑水。

3,村民集资,在条件范围内,尽最大力量每户投资150元左右。

4,村民出工,每户平均派出2个劳工人员,共计40人左右。

5,申请政府帮扶,衷心希望当地政府能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助。

6,完善和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工程建成后以户为单位,每户对水利工程管理一月,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追究和解决。

现目前该水利工程已基本竣工,与计划无异,上沙坝组村民饮用水问题已基本解决。

(五)、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政策和内容,组织推动“两个硬化”工程的起步、实施。

与村委班子分工合作,下到需硬化农户家丈量院坝面积和联户路长度,经统计所需硬化农户为187户,院坝面积为2400个平方,联户路总长7891米即7891个平方。

采取就近原则,结合农闲时间,在村委办公室或下到**村各个组召开村民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与群众商讨“两个硬化”工程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石沙的供给;

2、投工投劳的分配;

3、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的配合和分点;

4、建设当中的安全问题;

经过研究,**村的石沙由干部组织,村民自行制造供给。选取好采石点后,村民分大组进行造沙,并同时进行,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成员到岗到点,适时组织和监督。平分下来,每个干部负责两个小点,同时相互帮助与配合,劳动力适时流转,确保建设劳力的充足。造沙过程中严格监督,遇危险迹象和紧急情况及时通知,及时处理,确保安全。

现目前就**村而言,高炉组,**组,上沙坝组3个组村民的石沙已制造完成,其中高炉和**两组的石沙已运到具体农户家中,待到水泥供给到位,便可开始具体操作。

(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各次工作培训。

驻村工作不单单是“同步小康”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它更关系着我们当合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唯物主义理念。为此,县委各部门及领导尤为重视。2013年3月20日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权限94名“驻村干部培训大会”,4月16日县委政府又组织了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两个硬化工程的“**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讲大会”。同时院领导多次下到驻村点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并对驻村工作提出要求和指导。

三、现实困难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诚然,在实地驻村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地发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就对**村而言,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形势及生态较差,降雨少,降水量小,大多土地为砂质土壤,可耕作的面积少。

(二)、经济基础薄弱,种植和养殖结构单一。

该村基本以种植玉米为主,油菜小麦为辅,养殖为家庭散养猪和耕牛。种植规模小,收成低,一年算下来,出去成本和投资,所得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村民甚至是收入不够于支出,更加剧了生活的困难。

(三)、交通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

这是该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整个**村的人口居住并不聚集,在本就闭塞的交通环境下,使得运输和进出等更为困难。对于这样一个交通相对滞后的村,致富的瓶颈可见很大。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村民们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能早点通公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通路是农村致富的必要条件。

(四)、严重缺水,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成效。

这也是该村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平时当地居民在散居各处的格局下,只能以小水池的形式解决一两户人口的日常普通用水,牲口和家禽的用水则更为紧张。而对于生产用水,变只能是“望天吃饭”,无计可施。

(五)、大多青壮年均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使得**村部分农户存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有一59岁的中老年人杨朝风,因子女全部外出打工,其原本做的大多数土地借丢荒不顾,原因在于劳动力有限,实无法耕种较宽土地。同时随着老龄化加剧,**村劳动力不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生儿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325户1119人的村里,劳动力占总人口40%,独居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从这些数据中显示出,全小组还有50%的老弱病残,这些没什么经济来源都要靠40%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因此就造成贫困不断加剧,而个别户头条件富裕的两极分化局面。

(六)、**村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认知程度相对靠后。

大多数村民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皆外出务工。经过统计和调查,**村一千多口人中,拥有大专文化的只有两人,且是最高文凭。这种的情况和局面,直接造成了知识的缺乏和获得与引进新知识的困难,同时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和宣传。最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七),政府投入不够,特别是资金、项目和指导性技术投入不够;缺乏企业的带动。

(八)、干部驻村能带给村民的大多是些政策和指导性思路,无实际速效的路子和实物。

这点在走访中尤为尴尬,老乡总爱问些问题,譬如:“这次你们下来带来了多少钱啊”?“我们村已经搞过很多次种植了,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成功,你们看有什么好的路子,关键是政府能给多少钱支助我们”?再有就是“路何时修通”?“吃水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些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为切身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原由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这些问题,不是我们个人能够解决的,也不好给予一定肯定的答复。

四、原因分析之浅见

上诉困难不单单只限于**村,甚至对于中国西部而言,大部分农村情况的缩影也都会有这些情况。这些问题的造成,与地域分布,经济水平,政治历史都有一定的关系。要解决起来,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只能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按步而行。就对我所驻的村来说,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域条件和地理形势的造成,**村地处偏僻,海拔较高,道路坎坷,土地贫瘠;修路存在困难,且投资和成本高;

二是气候条件和水流分布的影响,该处降雨稀少,无直接河流经过,过了雨季变常缝干旱,经常缺水;

三是村民文化程度的低下,思想陈旧封闭,致使该村的村民接受新事物,新政策的速度慢,往往按部就班,不懂灵活处理,更不说放开胆子去高些发展。从而产业思想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很困难;

四是大多农村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被动性,某些地方很少积极思变,主动图谋发展;

五是对于农村而言,存在着投入的不够和一定层面政策的滞后性;

六是驻村工作的局限性,单一考政府的插入坏人帮扶远远不够。在除了切实联系群众,走访调查以外,大多工作完成往往限于政府政策带动。干部驻村做起事情来人微言轻,效率不高。一部分起步实施者尚处于开头阶段,经验少,困难重重(以**乡安卓村种植折耳根为列)。

七是缺乏企业的带动,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需要钱,需要技术和多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予的政策和扶持在没有企业的配合下显得势单力薄。

五、几点建议和想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如鼓励发展种植业,组织兴修水利等。但政策到位,往往资金不到位、落实滞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加上当地村民的素质较低。导致**村的面貌一时间难以改变。要彻底改变该村的面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调研,反复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结合该村实际理出几点发展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对土地进行整合与规划

将产量低,不易出成效的贫瘠砂质土地规划为退耕还林基地,并组织当地村民进行管理。一方面对退耕的村民给予补助,让其获得一定的收益,这样既不使土地因丢荒而荒废,同时有助于生态的恢复和保持。或鼓励当地村民用这一部分土地来种干果林木,同时加大扶持和帮组,做到一举两得。

(二)、转移剩余劳动力,鼓励部分青年外出学艺,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

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办夜校、利用周末时间在当地开展一些基本技能培训、技术知识的讲解,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技能,这样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很快的适应新工作岗位、能尽快上岗。一方面减少了家庭生活紧张的压力,又能为在家农民腾出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能让外出的人增加一部分收入;另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缺乏问题,加快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还使务工者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信息,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回村后帮助发展村的经济,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

(三)、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加大目前“保控辍学”的工作力度,提高全村受教育水平。

**村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贫困村,观念落后,整体文化水平低。近年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在国家政策下,各级政府想尽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如给上学的孩子纳入农村低保等措施,免收学费,供给营养餐等。但少部分家庭仍对子女上学持放任态度,从不引起重视,导致全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要知道,多一个辍学儿童,将来就可能多一户贫困家庭。所以教育要强抓,狠抓,实抓,加大宣传,加强力度。

(四)、积极鼓励部分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带动全小组致富。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一部分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如杨朝亮杨朝康两人课鼓励发展其二户发展药材种植和畜牧养殖,他们有较好的种植经验与养殖理念。在驻村走访期间,发现部分家庭的旱地面积比较多,但由于坡陡、险峻难以种植粮食,针对这样的情况,下一步应该积极动员这些家庭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

(五)、多方协调,整合资金,及时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和吃水用水困难问题。

交通是联通信息与物资的重要渠道,交通蔽塞直接影响当地的生产生活。从村委会到**乡中心步行至少要两个半钟头的时间,由于道路崎岖,坡陡险峻,进出村一直是一个难题。面对道路不通的问题,村民们也很苦恼,如今物价飞涨,各种生活用品在道路坎坷的情况下成本就很高,迫切的希望能够给予解决通村公路的问题。

吃水用水困难也关系这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在驻村走访过程中,经常看见大多村民以人背马驼的方式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加上较为恶劣的地理条件,增加了取水的困难性和危险性。对于吃水用水问题,仍希望各级政府引起重视,应再接再厉,加大力度地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六)、政府主导,下派干部驻村,联系相关企业到农村去搞发展,对农村进行帮扶。

政府可给予企业一些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农村去搞发展,以来结合农村大量的土地,而来可利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三来可处理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四来带给农村技术和资金,带动农村的发展。

(七)、政府加强宣传和监督,加大投入,给驻村干部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提升干部驻村的积极性。

宣传以提升干部驻村的社会知晓度,让跟多人了解,支持,多一份目光投到农村上来,同时加强监督,要严肃驻村干部的纪律性。加大投入一是能直接给农村带来惠利,二是给驻村工作多一些后盾和助推力量。多一些鼓励和支持,使干部驻村多一份兴趣,多一份积极,更好地全身心投入都驻村工作去。

总之,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能够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契机、全市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创建任务的工作实施,结合客观实际,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团结全村及其一切力量,发展相关民生工作,切实改变落后村庄的面貌,提高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努力!

第5篇:农村村官、选派大学生、驻村干部、驻村人员、五职干部万能调研报告

XXX村调研报告

我是XX县XX镇选派的第四批大学生村干部,现任XXX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于2011年8月入村工作,入村后通过走访群众,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村情,现将本村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一、XXX村的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XX镇西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7.9亩,总人口3612人。为了保护库区水资源洁净,该村以发展林业为主,辖区内种植有台湾香梨竹200余亩,麻竹200余亩、巨桉1200亩,发展巨桉林下蘑菇60余亩。

二、关于XXX村村干部工作的一些想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能否管理得好,发展的快慢全靠村干部。村干部是村里的领导者、带路人,肩负着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在当前新形势下,村干部也面临着新的形势:

(一)是村干部的领导方式有了新要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两委工作规则》等的颁布实行,意味着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引导、履行义务的关系。

(二)是身份不变,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与过去集权方式相比较,现在的村干部更加难当。

所以如何当好村干部,成为了新形势下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严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事

不能乱来,既要做好工作,又要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不违纪,不违法 。

真正成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

1、是要依法决策。决定问题,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涉及

村民利益的事项,如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建道路等村公益

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

业的建设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必

须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2、是要依法管理。关键是要搞好村务公开,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制

度。应当及时公布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救灾救济款物的发

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

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自觉接受村民的

监督,并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接受村民的查询。

3、是要诚信正派。村干部要做到无私心,为人正直,切实维护群

众的利益,对待家人、族人、亲人一个样,说到做到,取信与民。

第二,要讲大局,维护班子团结和社会稳定。

团结和稳定是各村的首要问题,它是能否搞好村的工作、能否加

快村经济发展、能否搞好村的建设、能否奔康致富的关键和根本。班

子不团结,社会不稳定,全村意见难统一,必然导致什么事都办不了。

第三,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好“十员”

要有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

福利事业,造福村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心和对党委、镇政府负责,

对政府下属部门负责的责任感,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落实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政府部门通过的决议决定及制定的措施和办法,

每做一件事要首先考虑村民的利益,考虑后果,要做到有计划、有目

标。要当好村干部,除了要做好“十员”外,重中之重是要做好以下

“三员”。

(1)是当好宣传员。村干部既要自觉主动地向一般群众宣传党纪国

法、产业政策、市场行情和各类农科知识。又要利用长期与群众在一

起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掌握情况多的优势,倾听群众呼声,归集群

众意愿,积极做好宣传 ,同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情况, 帮助上级组织

因地制宜决策工作 。

(2)是当好带队员。作为村里的领路人,要有服务村民的意识,戴上

“望远镜”,立足村情,着眼长远,制订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排

出阶段性实施目标,组织全村群众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打胜,切忌患

上“多动症”,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切忌患上“近视病”,哪里黑了那

里歇。切忌患上“红眼病”,百姓富了不服气 ,百姓穷了看不起。切

忌患上“健忘症”,只埋头自己致富,忘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见到

利益朝前跑,听到问题躲着走。

(3)是当好趟路员。在农村市场经济尚不发育,农民种养潜在风险较

大的今天,农业生产怎样对接市场?种啥养啥?怎样种养?作为村经

济发展的带头人,要有敢为人先的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带头示范

推广,真正把教训留给自己,把经验传给群众。

三、对于XXX村今后发展的几点设想:

(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XXX村的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是影响村级经济、农民收入、各项社会事

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摆在村两班子

面前的首要问题。

打库区牌,唱城郊戏,走生态路。目前,由于库区水源需要保护,

XX镇取缔了包括肥水养鱼等诸多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取

而代之,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对此,我有以下三点意见:

一、绿色工业带动。依托生态科技集团的工业产业链优势,村集体引

资金、建生态农业企业、上绿色农村项目,生产相关配套产品,不仅

可以壮大集体经济,而且也能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二、商贸带动。

由于XX临近XX县城,地利条件极其优厚,如能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

进可建设成为改革的前沿乡镇,退亦可以成为县城的阳光后花园。可

以建设各类服务实体和相配套的专业市场,通过出租商铺收取租金。

三、土地租赁。XXX村有水有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直接出租地皮

也能获得不错的租金收益。村集体土地的租赁还能为村内中小生态企

业、家庭作坊式工业解决土地空间上的瓶颈,为他们发展带来良机,

这也将促进村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

(三)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村民中深入地开展计划生育

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村民对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的国策有了深刻的

认识, 绝大部分群众都能够自觉遵守。为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

(五)加强自身建设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落实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虚心学习,加强自身

建设。我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工作经验相对不足,需要在工作中

一步一步的积累。在工作中一定要听从组织安排,努力工作,积极向

其他同志学习,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弥补不足。

定不能放松对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同时,在这样大好形势的感召下,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

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村民中,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团结、向上的

新风尚。但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不健康、庸

俗等低级不良思想在群众中逐渐形成,并有发展壮大的势头,如不得

到及时的遏止,并将对良好的社会风气构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抓好

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我们要结合实际,对

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要高度重视。

这是我到村任职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

自己日常工作时的所闻所见,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可能不全面,还有

更深层次的情况有待探索。

根深叶茂花方红,我想只要有恒心,农村广阔天地一定会大有作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会有我们年轻人的舞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

扎根于中国西部的农村,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

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

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XXX村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让我们肆意挥洒青春的汗水,铸就我们美好的明天。

第6篇:农村村官、选派大学生、驻村干部、驻村人员、五职干部万能调研报告

XXX村调研报告

我是XX县XX镇选派的第四批大学生村干部,现任XXX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于2011年8月入村工作,入村后通过走访群众,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村情,现将本村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一、XXX村的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XX镇西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7.9亩,总人口3612人。为了保护库区水资源洁净,该村以发展林业为主,辖区内种植有台湾香梨竹200余亩,麻竹200余亩、巨桉1200亩,发展巨桉林下蘑菇60余亩。

二、关于XXX村村干部工作的一些想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能否管理得好,发展的快慢全靠村干部。村干部是村里的领导者、带路人,肩负着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在当前新形势下,村干部也面临着新的形势:

(一)是村干部的领导方式有了新要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两委工作规则》等的颁布实行,意味着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引导、履行义务的关系。

(二)是身份不变,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与过去集权方式相比较,现在的村干部更加难当。

所以如何当好村干部,成为了新形势下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严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事不能乱来,既要做好工作,又要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不违纪,不违法 。真正成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

1、是要依法决策。决定问题,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如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必须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2、是要依法管理。关键是要搞好村务公开,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应当及时公布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并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接受村民的查询。

3、是要诚信正派。村干部要做到无私心,为人正直,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对待家人、族人、亲人一个样,说到做到,取信与民。 第二,要讲大局,维护班子团结和社会稳定。

团结和稳定是各村的首要问题,它是能否搞好村的工作、能否加快村经济发展、能否搞好村的建设、能否奔康致富的关键和根本。班子不团结,社会不稳定,全村意见难统一,必然导致什么事都办不了。 第三,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好“十员”

要有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

福利事业,造福村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心和对党委、镇政府负责,对政府下属部门负责的责任感,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政府部门通过的决议决定及制定的措施和办法,每做一件事要首先考虑村民的利益,考虑后果,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要当好村干部,除了要做好“十员”外,重中之重是要做好以下“三员”。

(1)是当好宣传员。村干部既要自觉主动地向一般群众宣传党纪国法、产业政策、市场行情和各类农科知识。又要利用长期与群众在一起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掌握情况多的优势,倾听群众呼声,归集群众意愿,积极做好宣传 ,同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情况, 帮助上级组织因地制宜决策工作 。

(2)是当好带队员。作为村里的领路人,要有服务村民的意识,戴上“望远镜”,立足村情,着眼长远,制订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排出阶段性实施目标,组织全村群众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打胜,切忌患上“多动症”,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切忌患上“近视病”,哪里黑了那里歇。切忌患上“红眼病”,百姓富了不服气 ,百姓穷了看不起。切忌患上“健忘症”,只埋头自己致富,忘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见到利益朝前跑,听到问题躲着走。

(3)是当好趟路员。在农村市场经济尚不发育,农民种养潜在风险较大的今天,农业生产怎样对接市场?种啥养啥?怎样种养?作为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要有敢为人先的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带头示范推广,真正把教训留给自己,把经验传给群众。

三、对于XXX村今后发展的几点设想:

(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XXX村的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是影响村级经济、农民收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摆在村两班子面前的首要问题。

打库区牌,唱城郊戏,走生态路。目前,由于库区水源需要保护,XX镇取缔了包括肥水养鱼等诸多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对此,我有以下三点意见:

一、绿色工业带动。依托生态科技集团的工业产业链优势,村集体引资金、建生态农业企业、上绿色农村项目,生产相关配套产品,不仅可以壮大集体经济,而且也能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二、商贸带动。由于XX临近XX县城,地利条件极其优厚,如能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进可建设成为改革的前沿乡镇,退亦可以成为县城的阳光后花园。可以建设各类服务实体和相配套的专业市场,通过出租商铺收取租金。

三、土地租赁。XXX村有水有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直接出租地皮也能获得不错的租金收益。村集体土地的租赁还能为村内中小生态企业、家庭作坊式工业解决土地空间上的瓶颈,为他们发展带来良机,这也将促进村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

(三)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村民中深入地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村民对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的国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绝大部分群众都能够自觉遵守。为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

(五)加强自身建设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虚心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我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工作经验相对不足,需要在工作中一步一步的积累。在工作中一定要听从组织安排,努力工作,积极向其他同志学习,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弥补不足。 定不能放松对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同时,在这样大好形势的感召下,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村民中,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团结、向上的新风尚。但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一些不健康、庸俗等低级不良思想在群众中逐渐形成,并有发展壮大的势头,如不得到及时的遏止,并将对良好的社会风气构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我们要结合实际,对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要高度重视。

这是我到村任职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自己日常工作时的所闻所见,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可能不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情况有待探索。

根深叶茂花方红,我想只要有恒心,农村广阔天地一定会大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会有我们年轻人的舞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扎根于中国西部的农村,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

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XXX村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让我们肆意挥洒青春的汗水,铸就我们美好的明天。

第7篇:驻村干部述职报告

坚定服务思想,狠抓指导落实

——***村驻村干部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从2009年分配到**镇工作,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工作安排和需要。我到***村做驻队干部,转眼已经两年。在党和政府及各位领导的关怀下逐渐走向成熟,完成了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到服务农村的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受益匪浅,在工作中,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能力。不断学习和改进工作方法,树立了真抓实干的服务精神。团结村班子,深入群众,为***村发展想点子,贡献力量。较好的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日常工作,现就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吃透政策,学习理论,做一个合格的科学发展指导员。 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要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和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抓好落实的关键就是要吃透政策,把握不好政策就容易走错方向,增加工作难度,驻村工作首先要领会文件精神和领导指导意见并指导村上完成,这就要求必修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为了学习理论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坚持天天读报,阅览党报和刊物,了解大政方针,借鉴工作方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近期的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精神。在自己学好的同时,指导村上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学习活动中一起做笔记,一起写心得体会。一起研究制定学习方案,规章制度。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宣传学习农村政策和农村实用技术。将制度化的学习落实好引导好,各项资料齐备,不但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思想觉悟,更使我和村上干部坚定了信心,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打下了基础。在科学发展观学习中,我们提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适合本村发展的科学思路,大力发展农家乐,现已有规模农家乐七户,总投资50万以上,旅游经济初具规模。通过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争创学习,

极大的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支部堡垒作用明显增强。掀起了争创高潮,在“

7、12”、“

8、14”特大暴雨灾害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李得德书记与我一起在***七组道路发生泥石流中断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在高速公路上淋雨徒步逆行10里路到白杨林查看灾情,疏散群众,安排救灾。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这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是分不开的,班子认识上去了,工作劲头就足了。

手勤脚勤,狠抓落实,做一个落实工作的督导员。

驻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落实事务多而杂,在搞好传达和指导工作的同时,还要见成效,保进度,不能遥控指挥。我在驻村期间,对每项工作都亲自参与,对各项工作,理清针线,分轻重缓急,逐一落实。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为顺利争创国优,跟随镇检查组、和片工作组多次整村入户,耐心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知识,收集第一手资料。协助专干整理软件资料,上墙图表。处理问题户,把计生工作掌在手中,做到心中有数。

在林改工作中,多次参与各个环节群众大会,听取意见,整理汇报,对有历史问题七组林改工作,协助片领导多次与群众见面解决。和村干部一起完成了量大面宽林改工作表册,使***林改工作做到误差小、无矛盾,无上访的喜人结果。

为解决村民出行不便,配合通达工程,我与村干部到现场多次处理矛盾,清理占路现象,为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将一到九组10公里路面主干道平均拓宽到5米,共投资10万元。方便了群众出行,更优化了投资环境,为发展旅游和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后半年,在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村引进了2000万的巴马香猪养殖项目,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起到带动作用,前期以投入100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群众事,无小事。作为一个参加工作的新同志,我深知只有手勤脚勤,多记多跑,才能尽快掌握情况,才能在工作中贴近群众,才能督促村干部完成任务。

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亲身参与,不仅是锻炼和需要,更是学习。

多听多看,严格把关,做一个关心群众的服务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治胜法宝就是群众路线,驻村干部做为一个与群众直接接触的职位,就是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积极反馈群众呼声,我利用收新合款、计划生育等各种入户机会,与群众拉家常,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跟他们讨教解决的办法。把好的意见和建议向领导汇报。同时,在执行政策中,严格把关,监督村班子在执行中的不正之风,把村民自治运行好,在评低保户,五保户两项制度等扶助户政策中,监督村班子严格按照程序,公平公开,应保尽保。不安插关系户,不存私心,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强指导村级党风廉政建设,让群众放心。

六组白石沟地处深沟,饮水不便,我和村干部里经过商量,已经买回材料,开春动工。

在平安法制建设中,经常调解邻里矛盾,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在稳定和谐中谋发展。

这一件件为民服务小事,却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驻村就是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看到这两年的工作成果,即使鼓励也是鞭策,要把工作提上新台阶,要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许多地方需要学习。首先,在经验方面还有许多欠缺,今后要多问多学,请领导和同事们帮助,第二,克服浮躁心里,把工作细节做好做实,第三,严格要求自己,改掉散漫习惯,严肃纪律,时刻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新年新气象,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帮助关心我,不足之处多多批评指正。

第8篇:驻村干部述职报告

本人xx,男,汉族,1985年4月17日出生于贵州xx,现年27岁。履历: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在xx民族师范学院学习;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xx县xx一小见习;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xx乡统计办公室任职,2013年3月至今在xx村驻村。

本人驻村工作以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及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同步小康建设的目标,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摸索经验,向全村村民迂回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今年的驻村工作宗旨、传达上级部门有关涉农、惠农政策,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让百姓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用好自己的权利,懂法守发,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带领和团结全体村民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工程——“两个硬化”,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在全村推广多元化种养殖业。为我村下一步发展立体化农业打下坚实基础,为xx村的百姓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小小的工作,取得了小小的一点成绩。现对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半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为xx村的同步小康建设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半年以来,xx村村两委始终把保持共产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员学习培训结合起来。我们坚持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坚持以重在联系实际、重在讲求质量、重在取得实效为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学理论、学党章、学模范、抓住重点环节,查找存在问题,开展民主评议,落实整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学习和活动开展,让党员更新了观念,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教育活动的效果在工作中得到了体现,在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解矛盾等方面,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进一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我村发展预备党员4名,培养后备干部1名,为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为我村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指导

世界级经济专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于扩大农村内需,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综合运用的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农村迫在眉睫,我村村支部积极成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张靠担任组长,我和村主任施辉祥担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村党员活动室,领导小组具体安排部署学习实践活动。为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日程表,确保把科学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让我村家喻户晓,力争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让科学发展之东风深入人心。参加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村两委会全体成员和全村所有党员及村民代表。学习从3月初开始到7月底结束,主要任务是抓好学习讨论和调研走访工作。 根据我村工作实际,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周保证学习两次,其余时间为自学时间,总的要求是每天必须有学习内容。对老、弱、并残和不识字的党员,采取送学帮学的形式,开展一帮一,一对一活动。每名有学习能力的党员负责一名老、弱、病、残和不识字的党员,利用走访时间送学到家。对外出打工的党员采取邮寄资料的形式,让他们边打工边学习,支部通过书写的方式检查、反馈学习情况。同时,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会议、书写标语、观看专题片等形式广泛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完善生活宽裕体系,实行人和组织带村,始终坚持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带动村委会和其他人和组织在同步小康建设中发挥好九个方面的作用。

1、呈现“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

2、着力抓“两个硬化”工程实施,推动我村同步小康健康发展。

3、认真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法律知识等。

4、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5、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6、认真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好民主生活会。

7、认真开展好民主测评党员、干部工作,认真开展好无职党员定岗定位制,充分发挥支部核心作用,以党员队伍为骨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村同步小康建设。

8、开展党员先锋岗评选,无职党员帮扶制,规范民主发展党员制度。

9、完善村委会的工作运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四在农家”的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千方百计地让群众增收

抓好生产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富村龙头企业帮村。以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体,辐射全村,在产业结构上以“一多二品三定位”的方向发展。选择1-2个优良品种,创立自己的产业品牌,选定经济效益好的品种,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认定。创立产业品牌,在原农业种植xx亩的基础上增加到xx亩,为我村今后发展立体农业夯实了基础。发展养殖业,养羊近xx家,家均养羊xx只以上,特别是上营、下营两个村民小组,将近xx家,家均养羊达xx只左右,和平建成大型养鸡场一个,鸡年养殖量1万只以上,为我村发展现代养殖业奠定了基石。发展小型烤烟基地x个,面积xx亩左右,引进外资一家, 主要投资搞党参种植,目前共育苗x亩,育苗成功后可栽种土地xx亩,小型党参基地初具规模,村民看到前景相继以1亩2亩不等进行尝试,有效打开了我村经济作物多元化种植,拓宽了百姓经济收入渠道,富民强村不是以等、靠、要来解决,而是从源头上寻到了突破。

狠抓惠民服务,全心全意为民办好事实事

自我担任村主任助理、驻村工作组组长以来,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针对xx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村民活动阵地建设等,促进农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把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截止2013年8月2日,我村“两个硬化”工程启动xx户,完工xx户,物资发放xx户,有xx户正在建设之中,“两个硬化”在我村推广实施,大大改善了环境。对脏乱环境的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力度。我带领班子一班人以“四在农家”建设为“引擎”,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使我村过去的脏、乱、白色垃圾遍布,猪牛到处乱串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

学在农家,富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在我村得到了展现与沿袭,农村四化同步得到了有序开展,为2020年与全国共同实现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的述职结束,谢谢大家!

第9篇:驻村干部述职报告

1. 真帮实驻受欢迎

2.在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广大农村,由省、市、县1000余名干部组成202个驻村工作组,进驻威宁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今年年初以来,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全面启动后,驻村干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工作重点,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铺筑群众致富路,在威宁这片发展的土地上谱写着同步小康“中国梦”的华彩乐章,深受群众好评。

在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野鸡河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胡雍辉为村民奔走办实事的先进事例沿着弯弯流淌的野鸡河,迅速在全县上下传为佳话,传为美谈。一时间“胡雍辉”这个名字在威宁,成了优秀驻村干部的代名词。胡雍辉本人,成了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群众心中的“活雷锋”,被该县社会各界所深深赞誉。

2. 威宁县“活雷锋”

3月27日,威宁的天空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观风海镇野鸡河村梁山组残疾村民张宗成的心情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快乐无比,威宁报社下派驻村干部胡雍辉不但为他送去了代他办理好的一级残疾证,还为他背去了“爱心轮椅”。

今年42岁的张宗成两条腿都是残废,无法行走,只能靠手慢慢移动,家里有一个年近80岁的老父亲和一个70多岁有一只手残废的老母亲,他们还要照顾残疾的儿子张宗成。张宗成多年来一直想办理一个残疾证,但无法外出,办证的事只能是想,无法实现。驻村干部胡雍辉挨家挨户走访野鸡河村,知道张宗成家的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县残联为张宗成办理一级残疾证。

残疾证办好后,胡雍辉内心矛盾交加,这只能是满足了张宗成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怎样才能让他生活更为方便呢?如何才能减轻张宗成年老的父母亲的负担呢?

胡雍辉思前想后,跑了很多商铺,终于看到了可以自动行走的轮椅,驻村干部胡雍辉手里又没有国家的帮扶资金,于是他想都没有想就自己掏钱为张宗成买了一辆可以自动行走的轮椅。

3月27日一早,轮椅刚运到观风海镇,驻村干部胡雍辉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他不顾野鸡河村梁山组山高路陡骄阳似火,背着轮椅急急忙忙往张宗成家赶路,走了几个小时后,下午两点过终于到了张宗成家,放下轮椅,不顾劳累,便连忙抱着张宗成坐到轮椅上试试,看适合不适合,张宗成坐在轮椅上非常适合,胡雍辉、张宗成和他的老母亲高兴地笑了,笑得非常的开心非常的灿烂。

正当张宗成笑得开心的时候,另一件喜事又来了,驻村干部胡雍辉把为张宗成办理好的一级残疾证交到了他的手里,便弯下腰教他怎样使用自动行走轮椅。

接下来,驻村干部胡雍辉向前来观看的群众发放党和政府政策宣传单,并不断嘱咐群众,驻

村干部是党和政府派来帮助群众的,来了我们大家就是一家人,有什么困难就向驻村干部反应,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向党和政府反应,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解决,我们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围观的群众感动万千,自言自语地说:党和政府真的好,派个“活雷锋”来帮咱们解决困难,带领群众奔小康,驻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真好真好!

3.驻村干部的日记

驻村干部:胡雍辉(威宁日报社职工);

现场: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野鸡河村;

时间:3月28日 星期四 晴;

内容:驱车数十公里送白内障患者就诊。

我们从观风海镇野鸡河村凉山组出发时,大约是早上七点半,从这里到县城大约有七十多公里路,我今天送村民吕小秀和赵毛二两位老人到县人民医院治疗眼睛。

我在进村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吕小秀的丈夫去逝多年,她在20多岁时右眼不知怎么就看不见亮,后来独自一人把儿子张支相抚养长大。

儿子张支相先天性舌头残疾,说话做事反应很慢,又是一个残疾人。今年他们家里的粮食很少,房屋成了危房,所幸村里给了她家一个危房改造的指标。

对比吕小秀,年近六旬的赵毛二老人的家庭就要好得多,但她的眼睛也看不清东西,我了解到县人民医院免费治疗白内障,所以我决定开车送两位老人治疗眼睛。

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担心车速过快会使两位老人晕车。来到县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后,眼科主治医师张梅告诉两位老人,两只眼睛中的其中一只已经失明几十年,眼球已经坏死无法恢复,她俩的情况基本上一样,另一只眼睛正常。不过,可以开一些保护眼睛的药物来治疗,由于两位老人的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于是我就到柜台把药钱付了。

从医院出来,我想到两位老人很少到县城来,决定带她们到草海边的农家乐吃顿便饭,同时也可以观赏草海旖旎的风光,两位老人都说从来没有到过草海,说草海真美真漂亮,吃饭时又责怪我点了那么多菜。

4.指导村民发展产业

驻村干部要干些什么事情,在村里的工作和生活要怎么安排,将来要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发展和变化,要让老百姓们得到哪些实惠,在胡雍辉的心中早有打算,他说:“我是在向农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勤劳务实的精神,学习他们朴实善良的精神,因为农民有实践经验。”

“驻村干部胡雍辉来到我们野鸡河村以后,帮助和指导我们村民种植中药材,有一次下着很

大的雨,他不顾路滑雨大,打着伞察看我种植的中药材,因为在胡雍辉的帮助下,他到工商部门帮我注册,并给我了解了很多创办合作社的信息,在今年三月份还帮助我们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目前我的300多亩党参、魔芋、百合等,长势都比较好。”中药材老板刘永占高兴地说。

村民刘永刚向笔者介绍,感谢驻村干部胡雍辉,自从他来到我们野鸡河,经常指导大家种高产玉米、种马铃薯、种中药材,我们都很感谢驻村干部胡雍辉的到来,我们种植中药材,对工人们来说就多了一份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天还可以收入50多元的工钱,从目前种中药材来看,种党参比种苞谷洋芋好得多,可以为农民提高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收入。

村民张学凉家五口人居住在35平方米的土墙房里,今年政府帮他家改造了危房,并把他家纳入低保户范围。走访中,胡雍辉来到张学凉家的危房建筑工地,鼓励工人加快进度,详细了解张学凉家还有什么困难。“像胡雍辉这样关心我们老百姓的驻村干部,我还是头一回见到。”张学凉激动地说。

在走访过程中,胡雍辉与村民刘松成一起移栽核桃树秧苗,刘松成说,野鸡河村水源很好,可是,这条小河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每到雨水季节河水就上涨,把两岸的庄稼都淹没掉,河边的土地常年无人耕种,如果能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在河两岸种上核桃树,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胡雍辉把刘松成说的话认认真真作了记录,并告诉他希望这个愿望最终能变成现实。

“来到野鸡河村,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群众想办法,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一些难题,作为驻村干部,最重要的是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使农民早日摆脱贫困,靠产业发展来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胡雍辉说。

5.点滴行动汇聚大民生

自己掏钱为残疾村民买轮椅;驱车数十公里送白内障患者就诊;指导刚购买微耕机的村民使用微耕机;指导村民栽种优质核桃树苗;精心印制3000多份10000多张惠民政策宣传单亲自送到每一户农民手中„„

驻村干部胡雍辉平凡但不平庸,作为今年年初威宁自治县统一选派到全县200多个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1000余名驻村干部中的一员,来自威宁日报社的胡雍辉是其中的一名普通干部,驻村伊始,胡雍辉便立足平凡岗位,用真心帮助村民,用行动感动群众。

然而,理想跟现实差距很大,当行走在野鸡河村一条条坑洼的道路上,走访一户户贫困的农户,亲眼目睹村公所简陋的办公场地时,胡雍辉不禁感叹:“要做好驻村工作,远比想象中的困难”。面对困难,胡雍辉反复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实践。最终,他总结出驻村工作的两大“法宝”:感情+行动=成功。即对待群众有感情,面对困难有行动,最终取得成功。

就这样,在野鸡河驻村的每一天,胡雍辉总是带着感情去做事,做一个普通干部力所能及的事。“我自小就生长在偏远农村,最能体会农村人的心情,为村民做点实事,自己高兴村民更开心。”胡雍辉说。如今在野鸡河村,村民对胡雍辉倍感亲切。“这次派来的驻村干部小胡,真的就像亲人一样”,提起驻村干部胡雍辉,村主任刘永兰大大赞赏。

确有困难,就多当“跑腿”,协调解决困难。驻村期间,胡雍辉总是积极联系镇政府,认真了解政策,主动对接县直相关部门。“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还应该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即宣传党的政策,又如实反映真实情况。”胡雍辉说。

胡雍辉说,眼下,他手头有三件要紧的事一定要做:第一件,强化野鸡河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比如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实施党员带富工程;第二件,加快野鸡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通组串户路的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第三件,大力发展野鸡河村的农业产业,比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党参,鼓励村民养殖牛和羊,进一步扩大种养殖规模。

人物档案:

胡雍辉,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79年9月,1999年毕业于毕节地区师范学校,1999~2003年在威宁县兔街、中水中学任教,2006年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专业,2009年在威宁县白马中学任教,2010年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班法学专业在职学习,2011年调威宁县教育局校安办工作,2012年调威宁日报社工作,2013年调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野鸡河村当驻村干部。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全册下一篇:个体工商户登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