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影评:放牛娃的春天(精选14篇)
这样一部影片,看起来很不象是20的作品。最起码,那股清新,一眼就可以把它与好莱坞区别开来。好莱坞相同题材的是《摇滚教室》,但顽劣的对象不同,前者是一群被放逐的问题寄宿生(所以叫“放牛班”?),后者是叛逆的摇滚老师;而且影片的音乐也明显不同,前者古典,后者现代。也许这就决定了前者高雅,后者粗俗?
在看的时候倒没抱着比较之心,只任由流畅的音乐带着我自由观影。影片的叙事风格行云流水,没有爱情,没有暴力,没有凶杀,也没有悬疑,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元素,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教育的类型片。但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唤醒了许多人心里的春天。
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小学监,却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有时候音乐就如宗教一样,对现实无用,却能净化人类的心灵...
影片最打动我的一幕是莫杭治,那个有着天使脸蛋魔鬼行径的俊美少年,在做错事后得到老师的谅解,那饱含泪花的感激的眼神……
也许教会人感激,才是向善的关键。
看完这部影片,想起了我遇到过的许多老师,有启蒙老师李惠芳,小学时就跟我互借小说看的李国老师,经常害我被妈妈揍的钟信发老师;初中时最持才傲物的三洲老师,高中时最赏识我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诵的谭帝水老师……当然也遇过许多敷衍的、自私贪婪的老师。但总的来说,还是对教过我的恩师们心怀感激。
曾经我的志愿是成为一名普通无私的人民教师(这却是个让我妈妈大惊失色的志愿)。长大后这个愿望淡了,也终于如妈妈所愿做了她最希望我从事的职业,可心底还是隐隐有遗憾。
但无论从事的职业为何,还是希望自己能如影片中那个失败的音乐家一样,不管人生境遇的好坏,始终能满怀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
一部影片,能让人看到心里去,并有所感悟和唤醒心底某处的回忆,应该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吧?
每天,都会有颗傻乎乎的脑袋爬在铁门上向外张望,等待星期六、等待他已经战死的父亲、等待那个能带他离开的人。
机缘巧合,看过好几次《放牛班的春天》,每每为它感动。和朋友探讨,很多人喜欢马修,喜欢他把春天带给了这个被美好遗忘的角落,喜欢他用音乐还原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很多人喜欢皮埃尔,喜欢他的天使面孔,喜欢他如天籁般的声音。然而让我心久久不能平静的永远是那个等待星期六的孩子,皮比诺。
影片开头,暮年的皮比诺冒着大雨去找已成音乐家的皮埃尔。给疑惑的皮埃尔介绍自己“我爸星期六来接我。”然后才说“我是皮比诺。”是的,在池塘之底,“星期六”的知名度绝对远远大于他的真名,皮比诺。因为他是星期六的孩子。
池塘之底,对于马修而言应该是一个美丽而遗憾的梦。这个矮胖秃顶的男人,用他的善良和责任,拯救了一帮石沉池底的小小青蛙,发现了一副美妙传神的好嗓音,邂逅了一场微妙而略带遗憾的爱情。甚至于他还和黑暗相对抗,用他并不很坚硬但却挺立的傲岸,击败了冷漠而粗暴的校长,看他最终颓然败下。一个老师能做到此,已经足以让我们起敬了。然他依然不甘心,他期望着那个“魔鬼”的心肠能如同他的歌声、他的面容一样美丽。
敏感的皮埃尔,是皮比诺之辈可望不可及的。他用特有的冷漠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然像蒙丹那种连老师都敢叫嚣的自然例外。他有天生的艺术细胞,给秃头老师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画的乱糟糟的头像,而他的声音,打动的又岂止那扇铁门里的人,更多的电影虫子为他痴迷、落泪。甚至于他的敏感都有迹可循,他可以为美丽的妈妈而把墨水砸向发现自己的伯乐……
可皮比诺有什么?他没有强悍的身材保护自己,也当然不会有人为这个笨到连理想都要想半天的家伙“出头”。吃饭,得用珠子去换盘子,睡觉还要付钱。他的智商很低,无法明白马修冒险提醒的手势,以为被枪决的元帅是打猎死的。故作聪明,套近乎得来“5+3=53”的答案让他喜笑颜开。他连一句儿歌都不会唱,沸腾了所有人的合唱团里他也只能默不作声,隐匿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期待自己的星期六。但他有爱。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要等待,因为他的爱没有死,他需要一个盛放自己稚嫩的爱的爸爸存在,所以他依然爬在铁门上等待春天的来临。春天真的来了。秃头的马修会问他“怎么了?”会在他睡觉的时候帮他掖好被角,会警告蒙丹之辈远离他,会从他这个助手手里接过触手可及的东西。于是,他的爱有了着落。所以他才会带着傻笑当着众人的面向马修告皮埃尔的密,是爱给了他勇气。所以他才会带着自己的小小行囊和布熊,可怜兮兮的向马修提要求,要他带自己走,是爱给了他离开的动力。依然是爱,让他在星期六的下午,跟着一位秃头的天使坐上了通往幸福的班车。
“支教”变“资教”, 一字之变, 让湖北省的乡村孩子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近日有关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报道, 给人启示, 令人鼓舞。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各个地方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推出, 创新之势方兴未艾。然而一些难题持续多年, 各种因素相互缠绕制约, 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中最受关注、也最令人心情沉重者, 莫过于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城乡教育落差进一步扩大, 薄弱的中西部农村教育更令人揪心。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 其重要意义人人皆知, 可是, 让人眼前一亮的破解办法却并不多见。当很多省份为“教育投入不足”而叹息的时候, 湖北省在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之内, 动足脑筋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激励来改变窘况, 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资教”, 任期3年——已实行八年之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是一种宝贵的探索和创新。
大学生西部支教计划已开展多年, 在高校中反响热烈, 报名者踊跃。很多年轻学子因此收获了对国情的深入了解, 农村孩子也因为大学生的到来开阔了眼界。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 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设计, 将“志愿行动”变成经常性、普遍性的力量, 不能将“匆匆过客”转化为“固定师资”, 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昙花一现, 很难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的改变。湖北的实践, 恰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做了拓展, 他们因势利导, 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 迎来了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农村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多赢局面。
从当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查文红等模范典型的支教事迹中, 我们看到了具有道德示范意义的“高尚情操”, 更能感悟到, 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 我们完全可以将少数个人的“好人好事”, 变为改变教育困局的新行动。正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 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 我们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 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主演: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雅克·贝汉
上映日期:2004-03-17
豆瓣评分:9.1分
剧情简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体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老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老师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莫安琦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老师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也与莫安琦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的感情。
《放牛班的春天》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2005年法国金球奖最佳电影奖等二十多项荣誉。2004年,该片在法国是票房冠军,在7000多万人口的法国,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850多万人进入影院观看了此片。
影评
我用黑色之睛寻求光明
幽晦的“池塘之底”
“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
在这里,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
哈桑校长,暴戾、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在他眼里,惟有绝对的权威,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抑或惩罚消极行为。学校的老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
正因为如此,学生敌视老师,与老师形成敌对壁垒。孩子们随时准备阴谋袭击老师,叛逆心理极其严重……
马修,一个落魄的艺术行侠,一个仓皇的生活男人,一个另类的学监教师,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漫,年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阴雨霏霏的冬末,马修将孤独的身影写进另一方“池塘之底”。
爱,在理解的尽头
第一次走进教室,马修便遭到重重戏谑,直到校长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双双惊愕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
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莫安琦监管课堂秩序,然而莫安琦却在黑板上给他画了一个丑陋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场景,马修还是选择了宽容,他因势利导地还了莫安琦一个滑稽的漫画式肖像素描。
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教室里出人意料地安静。这群早已听从野性呼唤的孩子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这次,大家都很用心,惟有贝比诺,仍在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孩子们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可爱滑稽:消防员、牛仔、驯虎员、亡命徒、间谍、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
来自地狱的天籁
孩子们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跳跃的音符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希望之光。
莫安琦,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幽闭而敏感的心灵,只是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放飞。可是,孤傲而又自卑的他从来不肯在公众面前展示惊人的歌喉,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知道,惟有音乐,才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安琦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马修灵感澎湃,渐趋佳境。上善若水,我们看到这些可爱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
一切都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古板的校长加入了足球队;刻板的数学老师朗古卢瓦加入合唱团,弹起了风琴;莫安琦的母亲感受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那一转身的苍凉
野百合的确迎来了春天,可它并非亘古不变;我们也幸运地聆听到夜莺美丽的歌喉,可音乐毕竟不是万能。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却转瞬即逝。
当马修再次拎起皮箱远去,而叹惋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只只纸飞机从窗口飞降下来,上面写满充满个性而深情款款的语句;也看到一只只尚且幼小的小手在空中飞舞,似是告别,又似是追索未来。这是我见过的最感人的告白,你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们是什么表情,他们躲在窗后面,甚至不敢趴到窗口张望。只有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阳光里闪耀……
——来自蒋保华的博客(有删减)
经典台词
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每寸皮肤都透出了愉悦和乐观,我想向全世界呐喊,可谁又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莱门特·马修,失败的音乐家,失败的学监。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世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在他的眼神里,我读到了被谅解的快乐,第一次读到了感激。
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写论文之前,为全面自己的视角,上网搜了一下影评,发现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在赞美马修的师德,深度者则是分析教育的问题,这可让我十分诧异,因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和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题记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看过这么多电影以来让我觉得十分深刻的一部。如果这只是一部歌颂师德,赞美人性的电影,电影的前90%已经做到了,每个观众都会有感于马修正确的教育观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都被这个天籁般的合唱团深深的感动着。按常规的电影套路,电影的结局应该是马修带着他的合唱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孩子们的教育学习环境也因此有了质的变化。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最多就只是一部平凡的弘扬真善美的电影,仅此而已。
可是结局却没有按常规走:马修被校长无理的辞退了,而他也就真的走了,放弃了他一手组建的合唱团,离别了他的孩子们。马修的离去就好像学院里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一样,前面90%的内容抬高了观众的期望,却又瞬间化为了零。恰恰是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这部电影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就是这10%的大逆转让我回味良久,感触颇深。
马修离开的时候,竟然是那么的平静,没有老师的联合抵抗,也没有孩子们的抗议和挽留,连他自己都说,这帮孩子的谨慎就像是冷漠。但是当他走到高墙外,惊喜地发现从窗口飞出来的纸飞机,上面
写着简单的祝福,此刻,背景音乐响起,镜头划过高墙窗口里露出孩子们挥舞告别的小手,定格在马修,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满的欣慰,这一刻,所有的付出似乎都得到了慰藉,就像他说的那样:“在那一刻,我浑身都充满了幸福与乐观,我想向世界大喊,可是有谁又能听到呢?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他在“池塘之底”特殊教育学院所作的一切足以让人惊叹,可是还没等到外人看到,就默默地离开了,好像没有结局的电影一样,给观众、给故事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影片的最后,他独自拎着皮箱,乘上班车离去了,就像他来的时候那样。不同的是它带走了佩皮诺,更带走了对他的所有回报——孩子们懂得了感恩——无关地位与荣耀。
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家,他没有丝毫名气;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学监,他被校长开除;甚至连自己暗慕的女人,也只能看着她奔向别人而不能有丝毫表露。戏中的他貌似从未在社会中占有应有的位置。
可能现在长大了,开始思考功名的问题,而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们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似乎得到了慰藉,那颗追逐功名的心也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人们总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追逐自己的付出能换回实质性的回报,小到GPA,大到你的学历,你的职位,好像你的才能有多大,就要被多少人认可,要在社会中有一定地位。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标准单一的数字?虚无飘渺的名利?还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满足?
想必只有我们真正拥有内心满足感时,一切名利浮华都是身外之物,再也不能左右你了,这种满足感让你真正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外界价值观的束缚。而这样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周围的环境如何,都不能改变你。片中的马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成功还有另外一种定义——让自己问心无愧,而对外界的认可与否不多苛求。
而现实中却多的是自命不凡却又感叹命运不济的人他们往往斥责环境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你付出的还不够,可能还差很远,也可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想到韩愈的《马说》中的一句话:“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现实中感叹怀才不遇的多是自命不凡的人,自认为有出众的才能,却常常不得意,转而抱怨环境,却不会反省自己有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殊不知,食不饱,力不足,没有喂够足够的粮食,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千里马是奔驰不起来的。
好比来到科大以后,很多人都对各种社团学生组织十分失望,指指点点说这不好说那不好,开始抱怨学校的各种不好。可是我们做的就只能是一个洁身自好的旁观者吗?既然你说不好,那你去做出个你认为对的来。不然有意见就提出来,上报院里行不通,就到团委,团委混乱直接到校长那,校长不行大可继续上报。只要你想去改变,就没有什么机会给你哀叹。貌似逻辑是这样的,但是真正去做的人有吗?经常在网上看到许多人在挖掘社会丑陋面,讽刺中国体制中的种
种阴暗面,可是真正行动起来去改变的人有多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眼高手低的批判者。诚然,社会需要理智的批判者,但更需要精明的实干家,这两者缺一,都是鸡肋。
而对于电影的这个结局,有人会有另外的看法,他们会觉得马修懦弱,因为如若是个有担当,正义感强的人,应该继续为孩子们的幸福争取,更应该努力的去实现自己,而不是因为上级的偏见就放弃妥协。这样的结局我起初也觉得几分别扭,毕竟他有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并且也发掘出了他们的天赋,为何仅仅因为校长明显带有偏见的辞退,就这样轻易的放弃了。他离开时,电影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却处理得很是细致,校长说:“你走吧。”他却说:“恰恰相反,我要离开了。”这么一看,确实,马修走得洒脱,就像是不屑于再对这所学校投入自己的精力,带着一种功成身退的意味。可是他看不到的是,孩子们需要他,这样一走了之,虽对他不公平,但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他们没有权利选择被教育的方式,却也得不到像马修这样真正意义上老师的选择。
马修的离去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无论是校长被撤职,还是孩子们命运的改变,都只能是浅浅的慰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自己选择了放弃。
这就是引人深思的地方了,一个有所思想、能有所作为的人,一定要给社会带来什么很大的改变吗?面对这个世界,有人选择把影响力最大化,而有人选择明哲保身。
这或许无关好与坏,只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形成的价值观罢了。这
两种人是社会中的典型,成为怎么样的人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思考与选择问题了。明哲保身的人一样可以优秀,但达到的是自身的优秀,而真正的卓越是要与影响力挂钩的,因为它意味着担当,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你做有影响力的事,就会不知不觉背上外界对你的期望,肩负着社会责任。自己的放弃更像是不想再承担这份责任,就像马修的离开一样。他为什么选择离开?或许是现实让他感到无力。这样做有错吗?当然是没有的,落空的只是外界对他的期望罢了。
马修是伟大的,电影前90%证明了这点;他也是平凡的,最终没能扛起社会对他的期望。
——《小孩不笨》观后感
刚开学,全校老师一起收看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其间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为孩子们精彩幽默的话语;其间又有阵阵感动涌上心头,甚至不少老师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电影讲述的是三个成绩不理想但个性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故事,紧紧地吸引着老师们的心。观看此影片的感叹是很多的,最大的感受便是“孩子的成长要靠自己”!
虽说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但毕竟不能代替孩子的一切。影片中总想以自己的想法来替孩子做决定的莫过于邱妈妈了,她总喜欢说什么:“我是你妈妈,你以后会感激我的!”孩子不听话时,便使出杀手锏说:“这是我的房子,不是你的!”因此也造就了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女儿叛逆;儿子懦弱!
大师南怀瑾也说,孩子要学会自己站起来,教育是对孩子禀赋的合理开发,而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塑造孩子„„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影片中那个因成绩不好总挨打的孩子,本该有令人羡慕的绘画特长,可是家长和大多数老师都没有给予肯定和鼓励。幸亏后来的李老师拿他的画参赛,让他能有机会出国深造,谁说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况且有了兴趣,这个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只是,在现实的教育面前,以上的说法和想法未免有些苍白——教育总以分数的形式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似乎学习就是为了分数,而不是学习本身,我们的孩子也过早地承受着来自成绩的压力。但是从长远看,成绩并不是唯一。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要知道: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
10级1班朱兵
摘要:我们在心理电影课上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触很深。因为电影特性把故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赞。这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1949年法国“池塘之底”学校的一些往事,该影片演绎了音乐对人的美好心灵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过程中的作用。导演在影片中开出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药方,这不是金钱,而是音乐艺术,呼吁音乐才是拯救心灵,重塑心灵,引领我们回家的归途。
关键词:音乐,爱情,行为主义,因材施教
1.音乐的魅力
教师马修来到“池塘之底”——一所充满敌视、仇恨以及问题学生的寄宿学校,在见识了哈桑校长“行动-反应”的冷酷教育方式后,马修决定用音乐来改造这群放牛班的孩子们。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值得欣赏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你仔细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音乐是一个突破口,它打破了池塘之底沉闷的空气,孩子们宛若天籁的歌声就是他们渴望自由的心灵的翅膀,飞跃过学校高高的围墙,飞向广阔的山林,飞向辽阔的海洋,飞向繁荣的大都市„„
整个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不再调皮捣蛋了,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歌声去倾诉去歌颂。即便是一贯阴沉可怕的哈桑校长也加入了孩子们的足球队,甚至童心未泯地站在校长室的椅子上放飞纸飞机。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还有什么比孩子们的欢笑更能打动人的?《放牛班的春天》正是展现了这一切,用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给予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2.无声的爱情
这部电影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丝毫未言及爱情的话题,马修对莫杭治母亲的爱慕正是一种无声的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说马修对莫杭治的母亲是一见钟情的,那样一位美丽、温婉、坚强的女性的确是会让任何人都被她周身散发的魅力所吸引。然而爱情,不过是马修的一厢情愿,当他终于鼓足勇气与莫杭治的母亲相约在街边的咖啡店,准备好了花束想要表白的时候,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发现倾心的女子早以选择了自己的归宿。
这份淡淡的无声的爱情就这样被马修一直埋藏在了自己心底,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被尘封在记忆的深处。不会再有人知道这个中年的教师也曾有过那一刻的心动,也不会有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份感情在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永远结束。而从这里面也能看出马修性格中被动性,马修对莫杭治妈妈的追求,他一直没有明白的把自己的心意做足够的透露,当后来莫杭治妈妈另结新欢,他应该更
主动的表达和竞争,他缩回去了,最后莫翰奇妈妈为了坚持莫杭治能不住宿减低沾染不良习性的可能导致工程师离开了他们,这说明马修的建议莫杭治妈妈是如此高度重视的,客观条件上他们两个并不是没有可能性,只是马修的被动让这种情谊的发展给人为的忽略了。从这可推断,马修无为的一生,最大的因素应该是这个“被动的无为”特点导致了无为的因果关系。
3.行动——反应
用餐的片段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行动—反应”,且在这个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学校,我们看到了残酷的规则——“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犯了错误,全校师生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孩子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而孩子们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才能接受探访。而马修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爱护。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他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是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抗着“行动——反应”原则。
而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世界。他们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不许依恋。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处理。这使得孩子们尘封的心灵开始扭曲。
4.教育
4.1教育是在相互接受中感染灵魂
所有的教育形式都可以因为内容和目的的改变而高雅,而高尚。没有真正的包容,就无法施加有力的影响;没有共同的志趣,就无法达到相互的亲近;没有长久的坚守,就无法实现根本的改变。教育的真正智慧便是采用孩童最喜欢的方式和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教育是一种相互接受,要远离敌意。教育,起始于相互放下警惕防卫的武器,尤其是心理戒备,共同走进同一美妙而富有兴趣的活动。马修从孩子恶意的侮辱中只看到了教育的契机而未加指责,对皮埃尔的恶作剧根本就没有计较。一开始马修就对所有的孩子打开了宽容之门、信任之门,没有落入敌意的陷阱。如果一开始就相互拒绝,或学生拒绝你,那么教育就无从谈起。马修老师就曾经多次努力,试图让孟丹走进自己的教育世界和音乐世界。但孟丹选择了拒绝,他对一切影响都选择拒绝。因此,马修无法对他展开教育。这是马修的遗憾,还是孟丹的遗憾?我实在说不清楚。学生的自尊、信任、羞耻感,这些关涉灵魂的东西,只能保护而不能破坏。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年的马修对那些被遗弃的孩子怀着真切的爱与怜惜,于是在他手中,最好的教育成为最好的疗法,问题儿童奇迹般地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用音乐治疗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在合唱团中他为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发现了新的自我,在音乐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实现”。马修的“真诚、信任和理解”,他的温暖的艺术之爱如一束阳光直射“池塘之底”。那如春风化雨的爱,改写了问题儿童原本灰色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马修的故事让我们确信爱是音乐,音乐是爱。爱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的纯真天性,能还原他们的快乐童年;爱的音乐是黑暗中的温暖天籁。因为心灵从来就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爱的艺术来走近并温
暖的。4.2教育需要用心去不断尝试
没有万能钥匙,也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最好、最有效的教育便是实时匹配的教育。当时的法国传统教育势力强大。在“池塘之底”,贯彻的是“行动——反应”原则,教育的手段就是几近恶毒地执行规训和惩罚。为了学生的自由,为了解救蒙尘的天使们的灵魂,马修老师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尝试。从接触孩子的第一刻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他的主持下已然拉开了序幕。马修老师尝试着采用“1+1”的教育方式。发现学生犯错误后,他不动声色地秘密解决,保护了问题儿童强烈的自尊心和脆弱的羞耻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他尝试着解除学校惯用的集体惩罚,保护那些无辜的儿童,让他们远离伤害。他发现孩子们有歌唱的潜能,顺应他们热爱歌唱的心理,尝试着用音乐敲开他们的心门。为了以音乐不可思议的力量,激发更多的儿童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他选择了建立合唱团。因为这种形式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可以让更多的灵魂得到高贵的熏染。为了让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顽童们在生命中第一次为自己放声歌唱,他尝试着演奏哈默的《黑夜》。为了让皮埃尔懂得感恩,第一次感受世界上真诚的爱,马修老师选择了“不计前嫌”,为皮埃尔准备了独唱表演,皮埃尔将天籁般的声音送给了这个世界也送给了自己。甚至于他还尝试着用音乐拯救冷酷的孟丹,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他的不断尝试还是令人感动。教育需要永不言弃,“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常常职业性地认定某些行为习惯难以改变,某些问题学生、学生问题无法改变,在这些方面,在这些学生身上花功夫纯属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而且随着经验的丰富,更自信也就更固执,变得更吝啬自己的精力、时间和智慧。其实,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做出一定改变的。因此,教育的最佳方式方法或许就是下一个,就是你永远的下一个美丽尝试。
5.马修的特点
5.1随意随和、原则性不强
院长指责他“对,你迟到了。”马修的回应是“别人给了我错误的汽车时间表”。
5.2被动认同
当院长指责应该守时,他回答“是”,院长强调“院长”,马修反应“是,院长”,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性的呈现,莫杭治在院长的历史课上在笔记本来画哈善吃十袋狗屎,院长要马修看,马修表达的是“哈善院长吃10袋狗屎”就是主动的加长了“院长”两字。在多次和院长的交锋中马修都被动认同了院长做了院长的附和者,事实上他并没有彻底的行为反抗(其实他可以做得更多一些,如波尼的无辜禁闭、贝比诺回答不了提问罚抄100次、莫杭治关禁闭还要服役1个月、孟丹落到他的班上做试验、最后发现偷掉20万法郎的不是孟丹是否要平反马修没有坚持。
5.3马修的狭隘和专注
这都是音乐野的祸。曾经发誓不做曲,后来要办合唱团要为孩子们写曲子,再后来给撤退了索性做家庭教师只教孩子们音乐。这些能让我们看到马修狭隘性的一面,甚至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个人喜好投入进去,并不是在科学教育:因材施教(重点放在对象的特点)的框架上来履行教育的。马修并没有因为这60个学生的不同而进行差别性的教育。他连差异化的感觉都没有,郭
和顺五音不存只能一直做乐普架,佩皮诺一直只能坐在旁边看唱歌,孟丹给逮走了他也只是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这个角度来考虑。
5.4没有关注事物的发展性
马修在音乐之外没有关注过其他事情,可是他眼下的人生和社会局限又是如此的鲜明和局限,让他不能获得更好的机会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其实不是他的人生没有得到过机会,只是一只是他自己忽视机会,比如说如果公爵夫人临校的时候,如果他敢与院长抗争,他就可能得到自身的发展机会;或者给辞退后他敢告发,或者院长给隔离后他要求重回学校等等。一个连自身都 没有发展计划性的人,在总体行事上是不可能有这个意识的,所以他在为学生的服务上也是随意非发展性的计划的。
参考文献:赞恩面面的博客
另类烟火的博客
爱梦想的博客
freecat的博客
灵魂持有者的博客
1. 辅育院的“犯错、处罚、关禁闭”。
池塘畔底辅育院是一所被称为行为偏差青少年的辅育院, 是由公爵夫人资助的福利性的寄宿制学校。这里的学生, 都是些被认为顽劣不堪、令人伤透脑筋、屡被公立学校开除、令父母失望的问题儿童或者孤儿。他们年龄大小不一, 身高参差不齐, 但成绩却都是一样的差。哈善是严厉、自私、专制的院长, 他讨厌教育, 是被迫无奈到这个学院任职的。他认为这些孩子天生邪恶, 无药可救。“犯错、处罚、关禁闭”是他管教孩子的口头禅。起初学院的教师也奉行着这样的原则, 并因孩子们的害怕洋洋得意。然而, “犯错、处罚、关禁闭”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管用, 但孩子们在私下里照旧我行我素、变本加厉, 并把教师当成仇敌, 伺机报复, 恶行层出不穷。
2. 新教师马修的教育感化。
1949年1月的一天, 克莱蒙·马修, 一位过气的音乐家, 初到辅育院, 便领教了孩子们给他的下马威。但马修不认为这些孩子天生如此, 不可改变, 他相信他们是可以变好的, 也不认为惩罚、禁闭是管教他们的好方法。面对孩子们的讽刺、嬉闹他没有严厉指责, 而是用自然幽默的方式一一化解。面对葛贺克砸伤麦神父一事, 马修不惩罚他关禁闭, 而是让他去照顾麦神父, 使他在照顾麦神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修不断尝试改善他和学生紧张的关系, 并向院长申请给予他管理的自主权。在一次查宿时, 马修听到了孩子们自编的嘲讽他的歌谣, 他并未生气, 而是开始了他的合唱团计划。他对孩子们进行了高、中、低音的区分, 并为每个孩子安排了适合的位置。不会唱歌的贝比诺成为了团长助理, 郭和须则成为了乐谱架。莫翰奇被马修发现并把他纳入合唱团, 他渐渐融入合唱团并展现了过人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教育感化下, 孩子们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不再在课间吵闹, 而是参与到有益的课余活动中。他们踢球、学习折纸飞机、玩小的降落伞;他们变得秩序良好、充满活力、尊重教师。整个校园的气氛似乎都变得和谐、温暖起来。
3. 儿童等级划分。
那时人们用比西量表智力测验和杜氏和罗氏墨迹测试二法对儿童进行测试, 把儿童分成七个等级, 分别为:正常、尚称足够、危险边缘、轻微智障、中等智障、严重智障、白痴。孟丹被测定属于危险边缘。孟丹被德贺医生描述成天生孤僻心理, 变态心理, 有残暴、依赖、破坏倾向, 是特别爱说谎的孩子。马修也默认了孟丹处于危险边缘的分析, 但也试图接纳感化他。他让孟丹试唱并认为他是极好的中音人选。但马修对莫翰奇说:“你总是做违背你本性的事,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孟”这句话激怒了孟丹, 孟丹甩门而出。孟丹的突然消失, 使院长深信就是他偷窃了20万。院长毒打孟丹, 孟丹奋起反抗, 被遣送回了警察署。
4. 马修的离去。
合唱团的事情被麦神父告知了公爵夫人, 合唱团大放异彩, 莫翰奇极其完美地展现了个人才华。马修建议莫翰奇的母亲把他送入里昂音乐学院, 他将帮写介绍信并申请奖学金。麦神父从厕所中发现丢失的钱物, 得知是郭和须所为。马修向院长替孟丹求情, 但院长不为所动。院长拿着寻回的钱物巴结上层, 想向上加封, 离开辅育院。然而, 就在此时, 辅育院着火, 火是孟丹为了报复所为。一切成为泡影, 院长气急败坏, 把罪责怪罪到马修身上, 辞退了他。马修在离去的道路上看到孩子们从窗户上扔下的写着道别话语的纸飞机, 倍感欣慰。此后, 莫翰奇进入里昂音乐学院, 终成一名卓越的音乐指挥家。麦神父、萧老师、郎老师等揭发了院长的暴行, 院长被辞退。马修此后一生从事音乐教育, 并不刻意追求名利。
二、影片关于在教育中应如何对待儿童的启示
1. 在教育中, 应当尊重儿童。
在教育中, 应当尊重儿童, 包括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等。相信他们可以变好, 不给他们贴上天生就是坏孩子的标签, 伤其自尊, 导致其破罐子破摔。哈院长不尊重儿童, 把他们看成是天生的坏孩子, 认为他们不可能改好, 这些看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导致孩子们对他的反感和报复。而马修则坚信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如此, 可以变好。马修让孩子们写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设想, 教他们唱歌, 尊重他们的爱好, 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在组合唱团的时候, 为每一位孩子都安排了相应的位置, 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受到了重视。马修在发现了莫翰奇的音乐才能后, 鼓励帮助他, 终使他进入里昂音乐学院学习。马修在歌词中这样写到:“我们是池塘畔底辅育学院的精英, 正因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 这些帮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尊重儿童, 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后来孩子们表现出的对马修老师的喜爱, 以及用歌声、纸飞机给他送行, 还有贝比诺追随他一生, 都足以表明这一点。
2. 在教育中, 应当爱护儿童, 协调师生关系。
每个儿童都是不成熟的个体, 他们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 也容易犯错。这时候, 作为教师和家长不应当对他们实行打骂、禁闭等伤害身心的惩罚, 而应当首先注意爱护他们, 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劝其改正。就像对待葛贺克伤害麦神父事件一样, 不是去告密, 而是用另一种更为人性的惩罚代替禁闭, 并使葛贺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如马修向莫翰奇的母亲隐瞒他被关禁闭的事情, 维护其自尊心;还有, 郭和须的偷钱事件;等等。这些都表现出马修老师对儿童的爱护之情, 并通过这些事情和孩子们建立起感情, 使孩子们信任他, 融洽了师生关系, 最终引起孩子们的良好转变。而院长只会用一些简单粗暴的体罚去伤害孩子们的身体, 令孩子们感到恐惧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他的仇恨。现代教育认为“爱护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2]。因此, 特别倡导以情感激励教育代替简单粗暴的体罚,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 讲究教育方法, 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体罚对待儿童。
影片中, 儿童的改变似乎是通过音乐的作用, 其实不尽然, 起作用的实际上是教育方法。马修老师以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为契机, 引导孩子们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体会高雅艺术的同时, 也陶冶了情操。此外, 马修老师还把孩子们带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 如踢球、折纸飞机、投降落伞等, 使他们专注于良性的活动, 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 无事生非, 从而使得纪律无为而治。他用让葛贺克去照顾麦神父的惩罚方式代替禁闭, 不仅使得葛贺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使得葛贺克得到了麦神父的承认。他用给莫翰奇画像的方式为莫翰奇给自己画像的捣乱行为解嘲, 以及在查宿时听到嘲笑自己的歌曲时也并没有发火, 而是以此为契机, 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这些事件都体现了马修活用多种教育方法的高超的教育艺术技巧。而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方式, 只使得孩子们的行为更加恶劣, 变本加厉, 并不断引起报复教师的恶性事件。
4. 应当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引起全社会对儿童主体地位的重视。
马修教育儿童的方式, 引起了孩子们的改变, 也影响了其他代课教师教育方式的良好改变, 但是孟丹事件以及马修被逼辞职的结果都表明, 个人所能做的毕竟有限,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时, 好的教育效应才能发挥得更广泛。我们可以从七个等级的儿童划分理论中和对孟丹的描述中体会到那个时代, 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和对于儿童在教育中地位的看法。他们认为儿童天生便有优劣之分, 且认为智力不好等于一切不好。孟丹便是因为智力低下, 从小便遭受歧视和非人般的对待, 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危险分子。孟丹的危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因其智力低下, 遭受了父母及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逐渐造成的。在辅育院中, 孟丹或许也是可以被教化好的, 但由于人们对他的畏惧和偏见, 造成了他的悲剧。此外, 马修被逼辞职, 是因为哈院长根本就不热爱教育, 他只是推崇管教而不是教化。而如果建立具有保障性的制度, 使热爱教育的人从事教育行业, 使全社会都意识到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智力不等于一切, 或许孟丹这样的悲剧会减少, 马修老师也不会委屈被辞。
三、现代儿童教育的反思
现代教育理念早已认识到教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 也早已认识到智力并不等于一切, 各个国家也都围绕以儿童为中心来改革教育。在我国,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3]早被纳入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 为尊重儿童保驾护航。但是体罚儿童、歧视儿童、给儿童划分等级、贴标签等恶性教育事件的新闻报道仍会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网站上, 可以说“犯错、处罚、关禁闭”的传统教育方式仍存在, 这些现象都说明现代教育理念还未深入人心, 还未内化成教师的职业信仰。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各种诱惑的增多,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瘾、视瘾、漫画瘾等现代问题儿童, 对这些儿童, 很多教师感到十分头疼的同时, 往往并不作为的把孩子遣回家去, 并把他们当成坏榜样在班级中警示其他学生, 而不是去寻找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自身存在的不足, 也不使用教育方面的知识寻求对策, 解决问题。这些现象跟影片中对待问题儿童的方式极其相似, 因此现代教师应向马修学习, 吸取影片中的教育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 本影片的特殊教育经历所隐含的启示具有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放牛班的春天》影片[Z].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37.
2004年初,由于岗位的变动,我接手了当时初二年级226班,这是一个当时全校闻名的人见人烦、成绩纪律双差的班级。当时8科成绩有7科为年级(共6个班)倒数第一。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根本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到班上去的情景。那天,当我走进教室时,教室里乱七八糟:有的学生在大声说笑,有的学生在追追打打,有的学生在听音乐,有的学生在看小说,有的学生在打扑克……我站在讲台上,学生全然不理睬,似乎我是一个局外人。我知道考验我的时候到了,于是我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一分钟、两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依然热火朝天,五十分钟过去了,教室里的声音渐渐小了,七十二分钟时,教室里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变得鸦雀无声。也就在这时,一个男生走上了讲台,甩手扔给我一包槟榔并大声地说:“老大,以后多多关照。”学生们都表情复杂地看着我。我听到他这句话,我知道我发言的时机成熟了。
我面带微笑但语气非常坚定地说:“我不是你们的老大,我是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不是来吃你们的槟榔的,而是要教你们读书做人的。我今天有勇气站在你们的面前,我就有能力把你们带好。我不看你们的过去,我只看你们的现在和将来……”我一口气说了许多,讲了我自己的教育观、自己的是非观,自己对他们的要求和希望,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学生们个个都非常认真地聆听着。我的耐心为我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把办公桌搬进了教室,我随时找学生谈心、我带他们打球,我教他们下棋……学生与我靠得越来越近了,许多同学都主动给我写信,找我交心。226班的班纪班风也渐渐地好转了起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班级转变这一段路程注定是艰难的、遥远的。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令我一生都刻骨铭心。那是一次考试,本组老师在我班监考,当他看到我班学生把黑板报上的“谈勤劳”的“勤”字改成了“谈情说爱”的“情”字时,下课后他就给学生指了出来并要求他们改正。班上的同学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大肆嘲讽该老师“老朽”,不配跟他们谈情。把该老师气得从教室里跑了出来。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就走进了教室,我首先还是想平和地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我轻言细语地说:“有错便改,就是进步。是谁干的?只要你自己站出来勇敢地承认并改正,我就当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我等你5分钟。”当时我很自信,我相信会有一个学生站出来承认错误的。因为也就在前不久,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骂人,历史老师查了半节课也没有查出来。我走进教室也只是说了同样的一句话,就有学生马上站了起来,不但承认了错误,还主动向历史老师赔礼道歉了。可这次5分钟过后,不但没有学生站出来,而且全班同学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委屈与失望使我不禁急躁了起来,说话也渐渐失去了理智。我在班上大肆发了一通脾气之后,丢下一句硬梆梆的话语:“我如果再当你们的班主任,就誓不为人。”摔门而去。我难过地回到了办公室,躺在睡椅上,暗暗地思忖该怎样收场。这时走廊里传来阵阵的哭声,班长周琴带着班委会全体干部正从校长室找到我的办公室来了。我担心班上出了什么事情,赶忙站了起来,班干部趁势把我推进了教室,进教室的瞬間,我被彻底地感动了:全班65位同学都在号啕大哭,黑板上写着七个大字:———许老师您不要走,7个大字的周围密密麻麻的是全班同学的签名。此情此景,我的泪再也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真正的教育存在于老师与学生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师生间无言的感动之中。几年过去了,226班的学生早已毕业,这群放牛娃们都迎来了各自的春天,但这一件事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它让我这平凡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让我对教育几近失望的心每天充满了希望。
记得我中学时的班主任老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已故的岳阳市一中老校长刘昆壁先生曾经对我说过:“为人师者,想要你的学生爱你,首先你得学会如何去爱你的学生,要给学生一片爱的天空。”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是按照恩师的教导去做的。我相信因为有我们的爱,学生才有信任的目光;有我们的爱,学生才有前进的希望。当然爱是严格的,它不是迁就、不是偏袒、不是放任自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只有这样,班主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决定,才会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才能教育感化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我们通过包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心灵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让我们年青的学生在我们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被关怀的人生。今天,我担任了班主任这个工作,我就会勇敢地挑战各种挑战,我将快乐着我学生的快乐,忧愁着我学生的忧愁,用学生的喜怒哀乐充实着我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在莫昂奇的音乐指挥中开幕,他的情绪随着音乐起伏,甚至短暂地忘记了母亲逝去的伤痛,音乐的力量让人想起对“池塘之地”的孩子们充满爱的克莱门特马修。
厚重的教学日志将莫昂奇的记忆拉回五十年前。记得克莱门特马修来到“池塘之地”的第一天,在门口等周六的派比诺,热情地介绍工作的马克森斯大叔,阴沉着脸的哈森,不会微笑的代数老师,还有被惩罚的孩子,甚至连学校都像监狱一般,这里看起来很是糟糕。包括第一次走进教室都像是一种折磨,传得老远的嘈杂声,叼着烟的骷髅,不小心滑倒时掉出的皮包被孩子们争抢,场面极度混乱。等到秩序控制下来,马修立马处理马克森斯大叔被恶作剧伤到的事情。或许原本是要好好惩罚勒盖莱克的,可是耳闻目睹了校长对孩子们的惩罚,他开始理解孩子眼里的恐惧,继而改变了惩罚的措施,让勒盖莱克照料大叔直到痊愈为止。这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身教重于言传,同样是对犯了错的孩子,同样是宽容对待,希望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然后改正,而不是靠老师的严厉批评或者一长串苦口婆心的枯燥说教。陶先生一直在赞美鼓励学生,马修也是如此,他隐瞒了孩子的恶作剧,而说是孩子主动要求照顾大叔,他离开教室时请莫昂奇管理班级秩序时同样也是给予了不断的赞美与鼓励。
恶作剧**平息之后,乱七八糟的事情接踵而至,学监累地焦头烂额,也是在这期间,他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歌,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当派比诺怯懦地上台说自己什么都不会时,马修指派他做副指挥;当听见科宾总是唱不出需要的音时,马修指派他做乐谱架子,适时作出的小改变既没有破坏这个合唱团的水平,更让每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渐渐打消自卑心理。在“池塘之底”的学生被打上了问题少年的标签,撕毁这张标签,使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是马修的首要任务。他把生活中的事编进了歌曲,每一句话都是身边的琐事,真实有趣,孩子们自然乐意去唱,并且是热情高涨。在一切开始步入正轨的此时,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因为一个人不会而不断地重复而牺牲了其他人的时间,也不能因为其他人都会了而放弃这一个学生。
屡屡逃课偷窃而进“池塘之底”的莫昂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课时画图戏弄校长,因此被关禁闭继而错过了加入合唱团的机会。在被惩罚期间他总会停下手中的劳作,静静地聆听同学们的歌声,即使充满了渴望也被他的自卑与自傲悄悄掩盖。他不怕触犯校规屡屡独自前往教室放声歌唱,可是仍旧不屑加入其中。他从来不肯在公众下展示独特的歌喉,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而是敦促他回到合唱团,了解他的孤傲后,假意凶狠地强制地要求他加入合唱团,这也算是给他的骄傲小小的台阶下。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当然在皮埃尔犯了错时,马修也是毫不犹豫的惩罚了他——去掉他的独唱部分。皮埃尔的愤然离去,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对音乐的在乎,还带有对老师的不满。在给伯爵夫人表演的那天,他靠在柱子上,一言不发。马修切合时机地将手指向他,他愣神了然后马上将手从口袋里掏出来,在完美的配合中,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真正的教育家会依据时代与社会背景,会从学生本身出发,在点点滴滴中在为人处世中教会学生学习,领着他们感受什么
是真正的生活。与其说是“教”,倒不如说是习惯的渐染,心灵的感化。正如陶行知先生不走精英路线,而是提倡平民教育,从农村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教会孩子们看书写字,更重视生活技能的训练,生活即教育,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才是站得住脚跟的真教育,面对大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晓庄入学考试考的是刷马桶,放在今天听起来颇为可笑,而在当时的社会是对书呆子教育的有力抨击,倘若人人争做人上人,那教育便是吃人的教育,十几年的书读下来,面黄肌瘦,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病人,而且这个巨人还一直在思考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蒙东是教育失败的典例,他在哈森校长的严刑拷问没有承认那不属于自己的罪行,然而换来的是连往警察局的一通电话,谎称他已经招认一切。离开“池塘之底”时,他笑得意味深长,不免让人心寒,还记得初到这里时,他对马修老师凶恶的眼神,似乎放着狠话:我一定会让你好看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一把火毁了整个学校,庆幸的是马修趁校长外出办公而带着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捉迷藏了。多亏了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更庆幸马修对孩子们的理解与支持。但是终究没有躲过哈森校长的惩罚,他看似平静的表情下已是怒不可遏,这场火灾可以说是毁了他自认为的前程,开除马修在意料之中。他嘲笑马修只是学监,不断重复的学监两字,是讽刺也是自嘲。或许校长曾经也是怀揣着梦想的人,只是在压抑的这里,一切都没被埋葬了。对比中想想,为什么马修没有困死在起初绝望的处境中?因为他从学生角度看待这里,他对音乐充满激情,看到的是学生们的优点,是对生活的希望,怀揣着的是对孩子们的爱,而不是对成为音乐家这样光明未来的不择手段的追求。
离开时,窗口的纸飞机盘旋飘落,耳边歌声“一个男孩正把你仰望”萦绕着,马修感慨“在那一刻,我浑身都充满了幸福与乐观”。他从没试过要成名,只是凭着自己的心在教学生音乐,也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音乐。
影片中的那些孩子们大多是让老师a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的惩罚和奖赏,善意的提醒,坚持不懈的劝导等等。于我而言,这些都是必须学习的,引导的技巧能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还可以改正学生的习惯和思维模式,进而令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好像莫翰奇在剧中主动学习自己的独唱部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改变,从老师教给我,到我要提前学,我要学更多更好的转变。也许我没有像马修老师一般的引导能力,但我急切的希望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这种能力的锻炼,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关爱,是师者作为高一辈者应当存有的品性。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否提高,不仅决定于你对他的引导,更在于你对他的鼓励,对他的肯定,还有与他的心灵进行对话,我知道,师者与学生的对话其实都是一番关爱,因为我可以肯定没有老师是对学生的一切不闻不问的。马修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的计划,对犯错误者保留处罚权力,同时保有他的`名字,不让校长进行暴力教育,对自以为是者予以痛击,令其思考自己的过错,给予改正机会,而莫翰奇很幸运地得到了这位老师处处的关爱,也因如此改变了他,让他展露了他唱歌的才华。那么我,假如作为一名老师有能力让学生懂得我的关爱,而不是厌烦,这其中的适度而为之,适度适时的处罚和鼓励应该就是我应该摸索的,毕竟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
平等,是建立师生友好关系的必要因素。并没有绝对的老师和学生之分,老师同样要在学生帮助下学会处理的方法,而学生就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短板,努力改正,而马修老师的执教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学生就没有令学生依依不舍的马修,没有马修就没有改变如此巨大的“问题”学生。毫无疑问,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还要去聆听学生的想法,双方平等互敬的前提下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
关键词:春天 教育 残暴 宽容 美好
“放牛”在辞海中意为:1.把牛散放掉,住其所往。2.牧牛。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影片中,依据电影的故事情节暂时取第一种含义,即牛散放掉,住其所往。班级是学校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放牛班指一种采用“放牛”式教学方式进行管理的班级模式。
一.电影中校长专制、残暴的教育缩影
1.残暴的惩罚手段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位辅育院的校长哈珊对于犯错的学生永远只采取体罚,将犯错的学生关入禁闭室内,这种处理事情的残暴手段导致的后果是只能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疼痛,却永远不知道让其接受体罚的本质和内因是什么?所以这种皮球效应让学生变得愈加叛逆、愈加反抗,表现出随意辱骂教师、偷拿钱、吸烟等一些恶劣行为。还表现在莫翰治表面遵守管教方式而暗自在笔记本上写下咒骂哈珊的语句,麦神父写信举报哈珊“暴力”管教的信件,连他看似最忠心的心腹萧老师也把哈珊毕生收藏的木头全部用尽为几个星期没有热水洗澡的孩子带来热水,最明显的是处于“危险边缘”的孟单用一把火将辅育院整个烧毁报复哈珊的恶劣行为。
2.专制的教育思想理念
哈珊校长错误的教学理念和为我独尊的思想,导致在整个辅育院中萦绕着毫无平等的师师、师生、生生的浓厚阴郁气氛。当马修第一次与哈珊见面时,哈珊表现的傲慢、粗鲁和无礼,要求马修尊称他为“院长”,一种把权力政治仕途看的很重的专制心思表现的凌厉尽致。在面对整个校园大集合为了查找出向牧师投扔利器的犯错学生时,校长要马修随机挑选一位同学作为“替罪羊”。这种毫无理论科学依据的教学方式,把辅育院管理成采取一种近乎畸形的教学模式“犯错、处罚”,毫无商量口吻、毫无语言交流、毫无动摇的专横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完全不像一个学校,没有发挥一点教育的意蕴,近乎军事看管犯人的“监狱”,让人不禁寒毛屹立。更可恨的是采取近乎完全不人性的方式说:“冰水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种不人性就是完全没有把这些问题学生当成“人类”看待。同时影片中总是重复回放辅育院大门一直用铁锁紧扣的一幕,将辅育院中所有的人和物与院外一切美好事物隔绝,这就是哈珊校长使用暴力体罚专制教育思想的形象体现。
3.哈珊校长教育失败的收场
首先,哈珊教育的失败表现在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担任辅育院院长一职的准教育者身份面前,他完全没有起到教化孩子们的行为、心灵的作用,也没有引领孩子们走向积极乐观美好的生活。而是让孩子在暴力专制管教下变得叛逆,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他的失败还表现在当面对孩子们犯错误时,直接采取暴力手段把孩子们关进禁闭室内,这个黑暗的禁闭室关住的不是犯了错的孩子们,而是道出了哈珊教育的失败,一种采取遇到教育问题、困难就逃避,根本没有担当一名教师教育者的职责,在哈珊带领下的教育完全没有看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何在,这是哈珊最大的教育失败。
其次,哈珊教育的另一失败表现在人心所失,他以为采取“犯错,受罚”的暴力专制让他在整个校园所有事物面前都有足够的震慑威力,其实在温顺服从背后隐藏的是所有人对他的叛离。学生们背后辱骂他、偷拿他的钱,辅育院里所有老师联名写举报信告发他,连马修一个对所有事物都看待优点美好一面,并且常怀宽容之心的人,对于哈珊最后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憎恨,并且认为哈珊的失败教育是愚蠢、无能的表现。
最后,认为自己是一所辅育院院长,是最大的权威体现,感觉自己把辅育院里所有的一切都掌控了,觉得也是教育权威的标志。但是他最后还是必须为自己造下的恶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孟丹一把大火烧掉了整个辅育院,让哈珊暴力专政的教育失去了实施的场所。而整个辅育院教师联名举报信直至哈珊被解职是对他暴力专制教育的彻底摧毁。
二.马修用充满爱的感化教育唤回孩子们的纯真
1.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采用取消体罚来将公补错
马修一位不平凡的音乐教师,最开始面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采取委婉“包庇”,但这是一种源于人类最本能善量的表现。他采用一种取消体罚进行补救弥补错误作为交换方式让学生来将功抵过,当硬生生直面这些孩子的恶劣行为,马修的内心是恐惧、害怕,担心这些调皮的孩子随时都会取走他的性命。影片中马修那句“永远也别说永远”令人深思,更是他日后遇到学生把他公文包里的“乐谱”偷走时,表现出的宽容与理解,没有责怪和谩骂。更多的心思和惊奇是发现所有学生对这些乐谱和乐器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且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字和词编成曲子去骂马修,他没有为此大动干戈,而是激发出灵感决定为这群孩子创作专属于他们的乐曲。
2.和蔼耐心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马修耐心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资质判别,依次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领唱以及乐谱打拍等不同的角色,为每个人都安排好适合的位子,最后组建创立了合唱团。通过唱歌的方式逐渐转移了这群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以音乐合唱团的方式进入正常轨道开始学习。通过音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团队相互合作增进了感情,同时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脱离满是暴力专横的辅育院,激起了孩子们最纯真的心灵,把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归还给他们。在合唱团中有一位天资较高的莫治奇,有着一副天籁之音的好嗓子,马修对他进行点播和指导,让莫治奇担任主唱,出外表演,大大增加了莫治奇的自信心。合唱团办得越来越好,迫使马修意识到这些孩子不是不可教,而是没有人采用正确科学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教他们,这让他更加坚定组建合唱团的决心,决定拯救这些孩子。
3.马修教育成功的回报
首先,马修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他是成功的典范。第一次走进乱哄哄的课堂,被同学抢走文件夹的场景与后来课堂上同学们一排排整齐的站着,井然有序的唱着马修创作的歌曲。当马修知道了向麦神父扔利器的学生葛贺克命他去照顾麦神父,看到自己犯下错误给别人带来伤害的痛苦,会利于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犯错的本质。当孟丹向贝比诺讨要10元入寝费时,马修再也没有对孟丹忍让,而是发出严厉的警告,才让这件事情平息。当莫治奇向他无礼丢掷墨水时,他剥夺了莫治奇合唱团独唱的权利,并且说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这是在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人。当面对任何教育问题,马修都是采取直面的方式,并且用公平、尊重和富有智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行为。
其次,马修的教育方式得到辅育院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可与信任。麦神父写信给赞助董事希望合唱团可以得到资金补助继续办下去;萧老师擅自挪用哈珊毕生私藏的木材帮组马修让孩子们洗上热水澡;当莫治奇向马修投掷墨水时,所有学生都打和骂莫治奇维护马修;当马修被辞退,贝比诺跟着公车,希望马修可以带他走;还有莫治奇的母亲最后听取马修的建议把莫治奇接出辅育院到里昂音乐学院去学习,最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是马修人心所向,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与喜爱。
最后,马修对教育负责和充满宽容、耐心的态度使得他的教育变得成功,让辅育院结束了专制暴力管教,还给孩子们快乐与美好,并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与支持。
三.马修为辅育院带来的春天启示
1.校长后来行为的转变
马修用爱心、耐心为辅育院带来了春天,最后连哈珊校长也被感化,从前面对犯错的学生直接暴打,以至后来当学生把球扔向自己时,他俯下身拾起球就毫不犹豫的跟孩子们玩了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当校长得知辅育院失火时,面对自己升迁和获得勋章的最后一刻,他一如反顾的开车回到辅育院,最后得知所有学生被马修带出游玩时,一气之下把马修开除了辅育院。
2.辅育院的教学从冷酷到充满爱——组建合唱团
随着合唱团办的越来越好,名声很快传到了外界,观看表演的人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鼓励孩子们继续唱歌,增强了马修继续创办合唱团的决心。即使后来由于资金匮乏时,合唱团仍然保持着以一种地下化的形式开展。
3.孩子们美好纯真的快乐失而复得
最后马修离开辅育院时,所有孩子把教室的门反锁叠纸飞机唱歌为马修送行,这是一种以善还善的表现。这就是孩子们迎来的春天,对马修美好感化转向善的标志,这满园腾空飞出的纸飞机飞向外面,一是对马修的送别和祝福;二是学生们心灵美化的转变,已经逃出了暴力和枷锁的掌管。所以纸飞机承载的是一切美好,合唱团孩子们口中唱出的是美好和善良,这美好的一幕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善于发现学生的资历和兴趣将孩子们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让放牛班获得了美好和真善,马修为这些孩子带来了通往外界美好世界的窗口,为孩子们搭建接触外界美好世界的平台和支柱,促使孩子们慢慢走向美好走向善。
参考文献
[1]徐岩,李天义.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电影评介[J].2011-03-08.
[2]刘石磊.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新课程研究[J].2009年6月(下旬).
[3]徐春玲.电影与音乐同行——由《放牛班的春天》解析电影音乐.科技信息[J].2008-11-15.
[4]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学报[J].2008(8).
影片中的那所学校被称作“池塘之底”,因为学校里都是些问题学生,马修代替了以前被学生打伤的学监。当他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故意作弄他,他却在校长到来时袒护学生们,这也许就是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步。
马修渐渐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并组建了一个音乐团,想用音乐来影响孩子们。后来,转校生蒙丹来到了学校,他的性格非常恶劣,最后还一把火烧了学校,那一天马修正好带孩子们在山上玩,可是说是马修救了孩子们,可是校长却认为是马修的失职导致学校被烧,于是辞退了马修。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感动:小男孩佩皮诺的父母都去世了,可是他依然在每个星期六在校门口等待他的父亲来接他。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佩皮诺也拿着行李要和他一起走,原来他已经把马修当作父亲了。
影片中的校长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残酷的,两面派的人,他制定了残酷的“行动——反应”原则,他把学生都当作囚犯来处罚,他体罚学生,当马修的合唱团受到大家的赞赏时,他也同意合唱团继续下去。但是当他的钱被偷了的时候,他立刻要求解散合唱团,可以说,“池塘之底”就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些“问题学生”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堕落。
周五下午业务学习观看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反复感慨着一个字:爱。只有发自内心地足够爱学生,才会有更多教育的可能。
主人公是一位代课老师,面对着那些顽劣异常的孩子,他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管教态度,也没有破罐子破摔的放弃与绝望。他有的是信任,有的是耐心,有的是关注。他渴望的,是孩子们能够拥有成长道路所必须的快乐。在孩子们面对着经常性的集体惩罚和关禁闭的时候,他带给孩子的,是歌声。那,不仅仅是歌声,更有笑声和希望。
最感慨他对那个打人的孩子的处理方式。没有喋喋不休的批评也没有说教,而是让那个孩子去照顾被他打伤的人,近距离地去接触那个被打伤的人的善良和温厚。让那个孩子真正地知道,什么是伤害。虽然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堆砌大道理,但是我相信,孩子在这件事中所受的触动,将让他受益无穷。而从中也让观众感慨,到底什么样的教导,才是最成功的教导。那,就是走入心底,净化心灵。
还有对那个有着优美嗓音的男孩的在意,这位老师,能够在孩子的淘气背后,看到本应该开花的优秀,并着力培养。要知道,另起一段,每个人都会是第一行。没有孩子愿意被放弃,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愿意被忽视。可惜,很多人看不到别人的亮点,总是用自己武断的目光,妄下“一无所成”的预言。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不够好,而是教者不会发现。
记得,这位代课老师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孩子们依次叫他“秃头”,从他身边大模大样地走过。那种明显的不敬,是对他的耐心和修养的极大挑战。他却能够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开始了宽厚和谅解。也终于,在离开的时候,得到了孩子们真诚的依恋。
这是教育的魅力和幸福之一。不计较,懂原谅,才能接近孩子。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不要过早地怀疑一个人的能力。往往,一句话,可以振奋一个孩子,或者,毁掉一个孩子的前程。
音乐可以说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以一个驰骋和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有了很多想法,在此也想和各位教育同仁共同分享這份感受。
如果一般人单纯地观看此片,会觉得一般。但影片中始终弥漫的淡淡的、但又是浓浓的人文情怀以及老师及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深深令人感动。因为里面没有什么突出的故事情节及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深刻的人生意义。
故事描写了一位旅居美国的著名法国指挥家皮耶?莫翰奇,他深具音乐天赋,却又是一位孤傲不驯的小男孩。 一个被气走的老师称他为有“天使的脸孔,魔鬼的心肠”。他从小失去父亲,在餐馆当服务员的母亲为工作的缘故,将他寄宿在辅育院。他对自己的身世自卑,但个性又孤傲。每天总是望着窗外,一副少来烦我的样子。但是,一位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看了这部影片后,使我想到了老师用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深远影响,音乐确实是一种疗法,对身心都是有益的。该片始终贯穿美妙的童声歌唱,纯洁的歌声真的会使人圣洁。艺术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伟大的力量,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总说亲其师,信其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说的正是教师的行为对人一生的影响。影片中从始至终老师用循循善诱的方式一步步引导着孩子们在战乱的环境中用歌声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用歌声去感化战争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用歌声去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说是音乐的纯净与圣洁所带给人们的慰藉,也让我们通过音乐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也足见音乐对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至今天,高度重视音乐对素质的熏陶,在《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快、丰富的情绪体验,能够大胆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富有个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充分说明了,在幼儿园阶段非常重视“能力”、“性情”的培养,并将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在设计音乐教育活动时,能够自觉地把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问题放在心上,把设计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幼儿学习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上,而不是放在为幼儿传授某个具体教材上。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唤起幼儿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我的思路从音乐材料入手,重点考虑引导幼儿做什么,怎么做,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的快乐。在一次《音乐舞动》活动中,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的演唱《春天》这首歌曲了,这首歌曲是说四三拍田园风格,非常的优美,我和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舞,看似是一节非常简单的普通的活动,甚至于有点“乱”,但是,细细观察幼儿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姿态,都融入到音乐当中,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丑美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孩子们在歌声中体验到的是身躯舞动与歌声融合的美。
其次,是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注重音乐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说到指导,我认为教师应在幼儿的表现形式和技能上给鱼适时、适当的指导。这个心理需要就是幼儿面对音乐活动材料是那种喜悦、兴奋、跃跃欲试的反应。在《森林狂想曲》欣赏活动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乐曲名称及主题,而是放乐曲然个幼儿闭目倾听,然后让孩子们把听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总会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想象是对乐曲的音响感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再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
还有就是参与的需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给每位幼儿提供支持,让有不同艺术天赋的幼儿都能获得发展,这就表现为幼儿在获得机会加入活动后的那种欣喜的反映。在音乐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主动接受学习的,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身心是愉悦的。
再有是被接纳的需要,接纳并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每位幼儿的想法和创作。肯定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当幼儿在活动中受到邀请、接纳、回应、支持时快乐满足的反应,以及在完成任务后,受到认可时的那种愉快,安宁的反应。
鼓励和帮助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注意平等地给每个幼儿以鼓励,特别那些自卑、胆怯、孤独、教师容易忽略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有的幼儿有独立尝试的愿望,可是当请他们站在小朋友面前时,却又手足无措。这时,如果教师以一个支持者或者朋友的姿态,即时地同他一起唱歌,或拉着他的手一同表演,帮助幼儿完成任务,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帮助的教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现代教育把艺术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优秀的个性品质,有品位的艺术审美观,更能促进人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能塑造人的心灵,艺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跟随音乐或喜或悲,或激动或平静,希望在艺术教育的这方碧海中,我们幼教老师作为一朵小小的浪花,能够使之更加宽阔、深远、湛蓝、绵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影评:放牛娃的春天】推荐阅读: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5-2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00字10-0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左右07-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影心得07-06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论文10-06
《放牛歌》课堂教学反思09-07
调班的通知07-04
我班的帅哥作文09-27
★我们班的同学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