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推荐12篇)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

摒弃名利,金钱,权利等身外之物,这些世俗的符号会变成我们享受生活的桎梏。我们需要一种豁然的心态来看清未来与真谛。

片中憨厚善良的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固然拮据,然而他却收获了人性的褒奖——孩子们的尊敬与爱戴。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法国的1949,他无奈因命运退避到一间男子寄宿学校,成为一名助理教师。生活像是干枯的木叶,毫无生机。我不得不承认,克莱门特的出现是一束暖黄的光,投射在人们所谓的“水池底部”——一所充满问题少年的学校。我们的马修老师没有放任孩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捧给这里的少年一份光明。不同于校长的残暴高压,他试图用音乐感化孩子,耐心将他们分成不同声部,教他们音调,歌唱,驱赶走所有人内心的灰暗,他洞开了自己的心灵之门,他指给孩子们看,其实世界真的很美好。

剧照上的放牛班俨然是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照片上每一个人的脸孔都笑容甜美,马修老师是矮小的法国男人,微微谢顶,他站在孩子们旁边,微微勾起嘴角。我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我惊异于人性的美好,一个人的拯救显得如此重要。我们得以听见放牛班仿若天籁的童声,是因为马修所绽放的光芒,黑暗之光,毫不吝啬自己的热度与光亮。

影片中的标志性声音是童声合唱,有着圣歌般细腻与洗礼过后的光华,爱音乐的话,相信你不会错过这童声。

放牛班的春天在片子结尾姗姗来迟,但我们在影片中途就已经呼吸到了暖意,顽劣的学生开始唱歌,古板校长不再可怕,童心开始绽放光芒,少年开始直视这个世界。生活将会很美好,孩子们将来会变成工程师,音乐家,老师。他们将会散布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活得精彩。生活将是一盒甜美的巧克力豆。我们也已感受到了,永远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因为,一个生命的存在便是最大的希望。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2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却仍然沉醉在那些孩子天籁般的歌声之中。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影片则是以皮埃尔与皮佩诺两位老人的回忆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那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休。他在一个寒风凛凛,没有太阳的早晨来到了一个监牢似的寄宿学校。这种背景也将他内心的低落与失意很好的烘托出来了。相比之下,故事结尾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这时虽然马休再次失业,但他内心却充满着快乐。

在一首首优美、柔和、惆怅的歌曲推动与渲染下,描绘了马休对校长休罚的教育方式的不满,并以自己擅长的音乐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安慰着这些问题学生伤痛的心情,让那个有着天使般面孔与嗓音的皮埃尔看到了希望,彻底地改变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音乐家。

细细回味整部影片,最能令人感动的是当马休将被学校辞退离开的时候,他是多么地希望他的学生们会蜂拥而至地在门口为他送行。但是竟一个人也没有,当他失望到低谷时,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纸飞机,一抬头,窗口满是一双双小手与纷纷飞出的纸飞机,纸飞机上满载着孩子信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祝福。虽然孩子们被校长禁止与马休道别,但孩子们再一次唱起动听的歌曲,那优美的歌声一直会飘荡在空中。我想孩子们的道别,一定让马休感到欣慰与自豪。另外,在马休发现偷十万法郎的不是蒙丹,而是郭邦后,问清原因没有告发只是交还 了钱,因为那孩子告诉他是想买一个热气球。马休明白这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和对理想与自由的渴望,他理解郭邦梦想着乘坐热气球飞出这“地狱”学校,正是因为那样,我才对这短短一段记忆犹新。

在结尾,恰好在星期六,马休失业了,并带走了那个第一每个星期六等待父亲接走的孩子。这部温馨的电影拍出了马休对孩子们的理解,而它的回味无穷却也引来人们的反思。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3

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代课教师用他对孩子们的爱感化了这一班问题少年冰冷、残酷的心……

电影中孩子们忧郁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父母的佩皮诺,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时刻显露出忧郁与期盼,他每天都会靠在大门的铁栅栏上,目光眺望着远方,他是多么希望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啊!可是事实已是无法改变的了。孩子们的心灵被铁血校长严重扭曲,他们没有四季。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冬季。

可是从这一天开始,一切都变了,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学校代课。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很顽劣,院长一见到孩子犯错就会把他拉去关禁闭,可马修老师不喜欢院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他尽自己所能去保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皮埃尔,他经常捉弄别人,还 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然而,马修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他,终于,他发现皮埃尔在独唱方面有着极大的天赋,他的歌声简直是来自天堂的声音。于是,马修老师耐心辅导皮埃尔,最终老师的爱还 是感化了他顽固的心灵,他感受到了温暖,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看完电影很长时间后,孩子们那纯洁的天籁之音还 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这就是法国影片的那种淡淡的,而又回味悠长的味道,使人的心灵受到震动,也受到了洗涤。这部影片形象地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心理,最后在马修老师走的那极为平淡的环境中,纷纷扬扬落下的纸片和从窗户伸出的许多只能看到半个胳膊的小手却让我极为震撼,这就是被感化的心灵。忧郁的小佩皮诺最终也跟着马修老师离开了学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让人喜悦和感伤。

来自天堂的声音,从这群少年口中传出,这无疑显示出了放牛班的春天——天真纯洁、可爱善良,每一个音符中都带有春天的气息,让我们感受这春天的气息,这来自天堂的美妙声音……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4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没有著名的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一群“问题”孩子,一个光头老师,他用优美的音乐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成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当学监,这里的学生大多是性格乖戾,从事过盗窃,父母管教不了的孩子。马修发现校长以“紧闭、殴打、打扫学校”等手段管治这群学生,还制定了“行动——反应”的校规。马修想用音乐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这当中,拥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的莫杭治最让他头疼。马修的谆谆善诱渐渐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了出来,帮助他改邪归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修凭借着宽广的胸怀,去面对孩子们接二连三的恶作剧,当发现是郭邦偷的钱,并知道他用钱买热气球时,他没有告诉校长,而是被他这毫无恶意的心灵震惊了,马修的善良与爱,犹如一道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里,照亮了他们晦涩的童年。当他让他们敞开心扉去写长大后的理想时,他看到的大多是“亡命奴、间谍、牛仔”之类的梦想,而他没有告诉别人,只是悄悄的收下,并启发他们发现自己心底的渴望,体现了他对他们的尊重;当马修发现了莫杭治独特的嗓音后,便给他单独训练,让他进行独唱,成为合唱团最空灵、纯洁的声音。体现了他善于发掘天赋,对孩子们抱有希望。

“世事不能绝对,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这部电影中让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给予他阳光、土壤和水分,他就能迸发力量破土而出,成长为一颗树、一颗草、抑或一颗花。而这些阳关、土壤、水分则是爱,是鼓励、是尊重,是宽容……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5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伤感的电影,是一部能治愈人心的电影呢!

原来这个少年学校就如同一座监狱般死气沉沉,这里的每位学生一旦犯了错就会受到院长的制裁,还有个最没有人性的制度就是当一个人犯了错,并且不承认错误,则会使所有的人都轮流被关到黑屋子里。这样充满残酷的制度但使他们变得乖巧,相反使得他们的性格扭曲,使他们变成一群真的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

可是在这时一位如同天使般的老师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使得这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在这位老师的宽广的心胸下变得不再那么无药可救,反而从丑陋无比的虫子变成了茧,随之蜕变成能在宽广大地上自由飞翔的花蝴蝶,而这个伟大的老师就叫马修。这位马修老师的前职业是一位音乐家,当马修老师慢慢的熟悉了这些学生时,他发现每位学生都喜爱唱歌,他就燃起了为她和学生们的音乐梦。我们会想到这可都是些问题少年呀!这是不可能的。没错,其他人都不可能成功,但是在这位伟大的老师身上没有不可能。他用包容有趣又有力的声音一次次的唤醒这些孩子。让他们变得一个个发光天使;让他们再次拥有了梦想;让他们的道路发起了一次强烈的光。往时的问题少年不再是问题少年了而是一群可爱的正常少年。是马修老师用“医术”治好了他们,让他们体验体会到了如同父爱一般的爱,这种爱温暖了冰冷的心和身体。

这部电影能让我们看到顽童们可爱天真的一面,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怀。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主题音乐,叙事节奏

一、音乐在整部影片中的表现力量

音乐在电影中是很关键的,因为音乐不仅可以把故事的情节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且对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影片中的音乐情感体现

在影片的开头,被贴上“问题少年”、“坏孩子”等标签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自己黑暗压抑的童年,而马修的心理也是茫然失落甚至沮丧的,整个学校都是阴森黑暗的。影片在表达这一画面的同时,除了使用光线的明暗处理以外,还对影片的配乐进行了精心的处理。背景音乐是断断续续的并且有一点微弱,但是这并不代表音乐是悲伤的,微弱的背景音乐也暗示了观众们,马修的内心是柔软的、善良的。这样的表现方式更适合这个影片的开头,带给观众的是复杂的情绪,并且也给了观众继续品味的好奇心。

当马修准备把孩子送到校长室时,他看到了孩子恐惧的眼神,听到了校长室传来的打骂声,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做法。除此之外,在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理想的那个片段中,背景音乐也是比较婉转舒缓的,这暗示着马修的内心正如一块柔软的缎子、一股缓缓流淌的水,正在慢慢地感化孩子们,这样的音乐给大家传递的是一种温馨感,让观众随着音乐进入故事当中。

这些片段都利用了音乐对影片进行修饰,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直到马修听到孩子们唱的并不十分正确的音符的时候,激昂振奋的音乐才响起来,表现了马修发现了孩子们的希望,他们的光芒终于得到了显现,而这道光芒正是音乐。影片的背景音乐和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以及马修的兴奋一同出现,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效果。

(二)影片中主题音乐的阶段性体现及内容的连接

在影片中,主题音乐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同时也是三首不同的完整插曲,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季节。

首先,孩子们是天真可爱的,画面在表现他们这些特质的时候使用的是做游戏、唱歌、奔跑嬉闹的画面,他们没有杂念,没有太多的顾虑,单纯开心地玩着。这时候的背景配乐是比较愉快轻松的,而相对应的画面在这段音乐中不停地变换,给人以轻松感,同时也告诉观众,这些孩子们的心情就像是跳跃的音符,开心活泼,也带领观众走入这样一个欢快的环境中。

当影片的情节发生转折的时候,配乐也会随之改变。比如,在接下来的情节中,马修因为一个孩子而受到牵连,这时候影片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为他们感到可惜和遗憾,当然,还有沮丧和失望。音乐也由欢快轻松变得沉重缓慢。当马修提着行李箱离开的时候,画面的音乐的配合极其到位,缓慢并且带有一点忧伤的音乐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独自一人的伤感和失落通过音乐的传达也抵达了观众们的心底。

二、叙事节奏对于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作为一条很重要的主线,控制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在影片的讲述过程中,它的叙事节奏把握的也非常到位。音乐和叙事的结合使得影片呈现出了完美的影像。

《放牛班的春天》把音乐和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叙事节奏和主题音乐同步进行,相互影响。当影片情节发展到较为紧张的时候,背景音乐的节奏也会随之相对较快,并且在乐器使用上会选择声音较低、音响较重的乐器。除此之外,在对弦乐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如此便给观众呈现出一场从画面到故事情节再到主题音乐三位一体的完整的视觉、听觉盛宴。《放牛班的春天》在表现力上是很强烈的,影片的开头也是将这一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孩子们愉快的玩耍嬉笑中,背景搭配的是轻松、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这和整个片段的情节节奏非常吻合。

三、结语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3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海报

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安徽省怀宁县人,他是清代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本世纪初曾赴日本和美国学习哲学,重点进行艺术哲学和美学的学习与研究。邓以蜇艺术学思想有很重要一部分涉及到艺术教育的问题,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功能。他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得一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全赖人生的同情,鼓动和鞭策人生的情感。而音乐艺术能激发人生命内在的情感,洗涤人的性情。音乐是距离人的生命最近的艺术形式。邓以蜇的音乐教育思想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呈现。正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以及它对塑造人性的意义与价值。

一、邓以蜇的音乐教育思想

邓以蛰很早就注意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借由音乐教育改良国民性,使得国民因音乐的熏染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麻木,冷漠,涣散,思想枯竭,精神狭隘,贪欲算计,而音乐艺术在此可以担起重任,在当时,中国需要的音乐应该是浓厚的,团聚的,丰润的,疏旷的、隽永的、豁达的,而这样一种精神境界的回归与重建,音乐教育是首当其冲的。

关于音乐教育,邓以蛰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认为从小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是极其有益的。他说:“孩童们一团天机,好像蚕蛾下子,正待一粒一粒的吐下来。当此时,若不将这团天机,使之音乐化,他的模形,就要向世故言词方面去收集标本了,终久又不免结成一个个的赘瘤。我也并不可惜他们走到这一途,因为这是迟早免不了的一回事。但只求孩童心境里,世故之外,还有一个性海;实质的宇宙之外,还另有永远在可能中的一个宇宙,不像这目前可见,口中可称道的宇宙,执着得一时翻不过身来的样子罢了。而那可能中的宇宙,唯有音乐能使之对孩童显露。如有能领会它得的孩童,它也是个真实的宇宙,而且有抑扬顿挫,比我们眼前的宇宙,却活动得多了。”(《邓以蛰全集》,邓以蜇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7页)

邓以蛰认为孩子们是一团天机包裹着的生命的种子,一派天真气象,而音乐可以为之塑形,为之定性。否则他会向世俗里去寻求标本与榜样,终究会结出一个个人性的赘瘤。但是即便是如此,孩子们在世俗的世界里被蒙尘,一旦遇到艺术,遇到音乐,孩子会因此开启他自性中另一扇门,会回到他的心源性海的一个可能中的宇宙里,因为是“可能”,因此是变动不居的,孩子一旦窥见这样的一个世界,他们会感得一分真切与生动,那里抑扬顿挫,生意盎然。瞥见此真境的孩子会在其以后的人生路上保留一分人性的美好与真诚,这就是邓以蛰先生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主要观点。

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集中体现在邓以蜇《对于北京音乐界的请求》一文中。他认为音乐与人的生活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为它和人类进化的共同目标是息息相关的。音乐可以净化与洗涤人类习性上的顽疾与污垢。使人的心性变得纯净无染。音乐为何能够平下心性中的赘瘤呢?因为音乐艺术的特点与人性进化发展的特点相一致。

邓以蜇认为:“人类进化的共同目标,更不想从理想中吐出光彩来,射入历史。至于这些名利,计划,条件,交易,利害关节,权势计较种种的念头,或竟现于实践,都就是我的所谓性情上的赘瘤,川底上面的砂砾了。我以为平下这些恼人的赘瘤,与淹没这般刺目的砂砾,只有音乐担得起这个责任。”(《邓以蛰全集》,前揭,35页)

邓以蜇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诠释音乐的教育功能:“我们从什么地方,找出一个棕叶般宽大的手——又平和,又疏散,又能摇曳生姿,伸出有法度的一双手,把这些赘瘤连抚带擦,连擦带揉的弄平它们呢?”(《邓以蛰全集》,前揭,34页)

“我们充实灿烂的性情,无端受了外界的排挤,挤成了好像漏了气的皮球一般。又被满世灰尘,掩没了他的光彩。这灰尘又掠地飞扬,遮断了这条性情之河的渗透流动的机会。我们又从什么地方,寻出一竿彗星似的光芒锐利的帚子来,把这般灰尘,打亮清楚?”(《邓以蛰全集》,前揭,34页)

在此处邓先生将音乐比作了“帚子”,特点是如彗星似的光芒锐利。它能打扫性情中的灰尘,让它明亮净洁。即它能完善良好的性情品质。除此之外,音乐还能造就成熟的人格:“我们更从何处,求得这一双柔如绵,温如玉的手来,动定得宜,将这番已揉透的白粉,捏造成形呢?”(《邓以蛰全集》,前揭,35页)

音乐的特点是柔和,温暖,动静得宜,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美好的人格。因此,先生认为改善人的心性,净化人的性情,塑造人格,唯有音乐才能担此重任。

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以音乐的名义诠释邓以蜇的音乐教育思想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导演是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主演为拉尔·朱诺、雅克·贝汉等,此片于2004年3月在法国上映,一个月时间已经有近600多万人进入影院,并创造了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影片大获成功之后在2004、2005年举办过音乐会。

《放牛班的春天》内容简单,影片采用了一本日记和两个老人(老年的莫杭治以及皮佩诺)倒叙的方法带我们进入一名老师与一群孩子的故事。电影讲述了:1948年,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中年男子马修来到池塘之底,那是一所收容问题孩子的寄宿学校,他成了这所学校的学监兼教师,在这里他看到:一群孩子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独裁校长以处罚犯人的方式来处罚孩子,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让他震惊,面对这群无法无天又可怜无助的孩子,他产生用音乐改变孩子们的冲动。他在乐谱上专门为孩子们谱写了歌曲,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他组织了合唱团,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更让小主人公(莫杭治)找到了希望,启蒙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家。整部电影的音乐柔和带有一点的惆怅,旋律优美动听,每一首歌曲都配合着整部电影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部影片告诉人们,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片中的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成了遥远的回声,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制片人雅克·贝汉和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选择用音乐作为感化人心的主线,成为该片最大的亮点。主唱与和音互为有无的缠绕、低音与高音丝丝入扣的衔接,合唱团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不但让观众体会到了音乐纯化人心的伟大力量,还似乎从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缩影。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让音乐融入了宗教的力量。他选择的小演员正是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的成员,而由法国音乐名家布鲁诺·库莱斯担纲创作的电影音乐又极为巧妙地融入了教堂唱诗班的合唱特点。如果说“池塘之底”象征我们丑陋、麻木、阴郁、病态、悲凉、残酷、无望的社会,那么这些撼人心魂的乐曲,就是拯救我们的美丽之源,快乐之本,健康之根,温暖之色,希望之种。

布鲁诺·库莱斯是法国电影著名的配乐家,曾为《微观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暗流》、《卢浮魅影》、《维多克》等影片作曲,以《放牛班的春天》插曲获奥斯卡提名。Cerf-volant(风筝)是片中的重要歌曲,以和声,优美到无以复加,而领唱和合唱形成的复调式音乐,也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歌词则是关于自由的。Caresse Sur Locean(海洋上的风)也许是最能体现本片音乐风格的作品,此曲节奏舒缓,旋律流畅,当尚·巴堤·莫里耶天使般的嗓音响起,真如一缕清风拂过人们的心头。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一半连山一半靠海,独特的地理位置突显出其鲜明的区域特征,反映当地居民生活面貌与民族风情特点成为画家的新风尚,于是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以表现当地秀美山水为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的画家群体,他们被统称为漓江画派,同历史上著名的浙派、新安画派、金陵画派一样,成为地域美术流派的典型代表。漓江画派有着现代南方新田园诗画风的审美,强调写生化与生活化,以山水画为主导,亦在人物画上有突出贡献,代表人物有郑军里、魏恕、邓军等,这些画家奠定了漓江画派人物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倾向,并逐步形成了以南方水墨为基调,清雅脱俗而充满韵致的人物画创作格调。

这部电影体现了邓以蜇先生所诠释的音乐的教育功能在于音乐在人的性情当中能够起到莫大的教化功能,能够平下赘瘤、淹没刺目的沙砾。能够净化人的灵魂。因为,我们的心性如同一条白练,但是因为后天习性的沾染,生了许多赘瘤。我们也想要抚平这些疤结,但是苦于无法。音乐能够起到这样的功能。音乐的功能之一就是它的旋律平和、疏散,又能摇曳生姿,如同“棕叶般宽大的手”,这双手是有法度的一双手。最终能够将“赘瘤连抚带擦,连擦带揉的弄平它们”。即能帮助我们改变不良的习性。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与习惯。

这部电影中,每一个孩子在性情与习性上都有些问题,但只要统筹调度得好,就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看似一盘散沙的群体,完全可以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乐章。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净化功能。

学监马修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其实扮演的也是一个“导演”的角色,乱成一团的班级像一架断弦之琴,由他稍微调整,就能发出天籁之音。莫杭治,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心灵幽闭而敏感,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穿过身体、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肯在公众下展示其美丽的歌喉,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批评责罚,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杭治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这个“导演”之所以能被孩子们接受,主要原因是他即便作为学监,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人格上他始终与孩子们保持水平。并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马修借助音乐的力量散播自己内心涌动不已的爱意。更重要的是,马修在引导孩子们的同时,也被孩子们的青春、活力、浪漫和幻想所引导,从而成就他汹涌的诗情和纯净的乐章。在“池塘之底”的日子里,是他把埋在心底很久的才华诠释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候。在这里,教育者与受教者借助音乐的桥梁达成了沟通与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因为音乐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定位。成为互相给予、彼此受惠的关系,就是一种互为上帝、彼此拯救的关系。

“池塘之底”孩子们和他们的马修老师一起被音乐感染了,点亮了,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音乐那种浸润人心的伟大力量。它纯正、空明、慈悲、无边,对心灵彻底的洗涤与净化,当伯爵夫人来听合唱时,那段《黑夜》的歌声从孩子们的嗓间流出,如天簌之声。尤其是小男主角的独唱传来的时候,沁入心田的美妙,无法言传。如果马修老师是一位心灵天使,那么莫杭治便是音乐天使,尤其是他的独唱,在其他孩子美妙和声的衬托下,他那纯净清亮的声音好象湛蓝天空下的飞鸟,自由轻灵,穿透人心,让人感觉自己的心好象也被插上了翅膀,跟着他的歌声一起飞翔。

这部影片中也展示了音乐净化人心,教化社会的一般形式,同时也揭示了在音乐的陶冶中,人性复归于良善、纯真与明亮的真实不虚的价值与意义。正如邓以蜇先生所言:“领会了解音乐的内容,正如了解言词观念的一般,不会了无所得的;因为声音所表现的范围,正与人类感情一般样浓淡深浅幽隐荡漾。只不像世故人情那样明晰执着,如立在空间的物什一样,一时推移不动的罢了。况且生命本身根本就是流动的。不像言词观念有时冻合在空间,好像化石的形态。假使生命不随着言词观念以俱行,言词自言词,观念自观念耳;若一听到音乐,血液情调俱为之动,哀乐不能自主,艺术的能同生命打成一片的无过于音乐的了。它的力量并不在吸引与诱惑,它乃是生命本体的副本;生命对于音乐如对镜看自家的颜色,怜惜有之,疾恶有之,颠狂有之。唯当此才识得生命变幻的急促,成份的复杂了。”(《邓以蛰全集》,前揭,36页)

邓以蜇先生指出,音乐是以时间的流动性范围人类情感流动的节奏:浓淡深浅,幽隐荡漾,从而打破人对世间万物的执着与攀附,打破空间的固着与沉寂,使人的灵性在时间与空间上获得自由与生命。它能印合人的知觉,反映人情感最本质的律动,原原本本,不增不减。因为人一听到音乐,“血液情调俱为之动,哀乐不能自主,”能同生命打成一片。这样,人的情感不再潜伏在心的潭底,不见天日,而是向上升腾,自然的随着音乐的流动翻腾奔涌,那部分重未见过天日的心底暗流得以洗涤与净化,那些生命能量重回心底时,已经不是旧时的摸样,已经成为心湖里最和谐安宁的一部分,不再是“性情上的赘瘤,川底上的沙粒。”这就是音乐的教化功能,也是音乐存在的意义。

学监马修离开的那天是一个太阳当空明媚的午后,而学监第一天来到学校是一个没有太阳的冬天早晨,当时他的心情就像是这个早晨,非常的低落和失意。电影前后的画面形成了对比。现在马修要离开了,虽然音乐的抱负还是没有实现,但他是愉悦的。其中最令人感动的一段是:当马修被学校辞退离开的时候,学监希望他的学生们会蜂拥而至的到门口为他送行,但是一个人影也没有,学监走到高楼下时,发现地上有很多纸飞机,他抬头往上看,窗口中纷纷飞出了纸飞机,是他的学生们对他的祝福,并且他们唱起了他教他们的歌,他的学生们被校长禁止和学监道别,但学生以音乐的方式与他告别。电影再一次诠释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的力量不是高大的围墙能够阻拦的,真正的音乐在人的内心深处。音乐的力量无处不在。

正如邓以蛰指出的,音乐的力量“并不在吸引与诱惑,它乃是生命本体的副本;生命对于音乐如对镜看自家的颜色。”(《邓以蛰全集》,前揭,36页)可知艺术对生命而言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要明净无染,才能照见生命根底里最自然最真实的变化与律动。因此真正的艺术于人精神的安慰如同久别后初投入母亲的怀抱,是能够反本归原的感入到人性的根和底里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温馨的电影,它揭示了我们的社会需要音乐,需要艺术,音乐是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音乐会幻化出奇迹,春暖花开;音乐是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音乐是一对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正如邓以蜇所言:“我们社会中,必有一般人觉到那些赘瘤沙砾足够恼人,但又寻不出一条路来避开,以至于随波逐流,意志消沉。这种黯淡无精彩的气象,我信音乐又有洗刷排泄与激扬砒砺的能力。”“那可能中的宇宙,唯有音乐能使之对孩童显露。”(《邓以蛰全集》,前揭,36页)

邓以蜇的音乐思想以及《放牛班的春天》一为思想理论,一为艺术实践,同时揭示了一个音乐欣赏的奥秘。如何欣赏音乐,就是借由欣赏得到真实的认识。那就是做一个孩童吧。你只有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复归于婴儿,你才可能有一个明亮干净的躯壳容纳那个来自终极真相的信息。只有认识到我们的周遭还有一个可能中的宇宙,人才能放得下我们的世俗般束缚在牢笼中的捆绑,才能看的真,思的深,才能与人,与自然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对话。

《放牛班的春天》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它没有刻意的要教导传达多么伟大的道理,却以柔和美妙的音乐带给人带来对现今教育制度的反思。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4

其实这个电影名字我好像很早就听说过,只是一直没有看过。乍一听还以为是一部中国电影呢,“放牛班”一词很有些特色。

放牛班是一种俚语称呼。在台湾,所谓”放牛班”就是初中的不升学班,专给那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差生开设,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很多人家里很穷。放牛班制度一直是台湾教育制度的一个为人所诟病的污点。

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因为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因此该片的台湾译名为“放牛班的春天”,其中的“放牛班”在台湾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差班。

一个人看完的电影,看的过程中几次抑制了想哭的冲动。马休老师的循循善诱,以及音乐强大的力量,拉回了孩子们那一颗颗“顽虐”而叛逆的心。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篇5

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克莱蒙马修在事业屡屡碰壁后,内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专门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学校当学监。细心的克莱蒙马修体会到了每一位孩子内心的善良与天真,他发现了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潜质。他希望通过音乐感化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团,渐渐地,孩子们通过音乐变得更加随和,更加能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与克莱蒙马修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电影以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的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音乐会前莫朗杰得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但他忍着内心的剧痛,坚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母亲的葬礼似乎与电影主要表达的故事相脱节,但是仔细琢磨会发现,母亲的葬礼为回忆中莫朗杰与母亲的关系,学监克莱蒙马修与母亲的关系做了铺垫,在莫朗杰与克莱蒙马修的故事里母亲是一个重要线索。这一噩耗使莫朗杰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时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儿童寄宿学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学监克莱蒙马修给予了处于人生低潮时期的莫朗杰温暖,就像佩皮诺现在来到处于人生谷底的莫朗杰身边讲述童年的回忆,童年中与克莱蒙马修相处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莫朗杰眼前,这对现在的他也起到了抚慰作用。

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6

今天学校召开校务工作会议,有一个特别的环节,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从小就对外国电影不感冒,好像是欣赏水平有问题,看不懂,记不住人物的名子,所以不咋爱看。但这部电影我看懂了,并真的打动了我、震撼了我。拍的太好了,教师的爱展示的非常精准。

影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学生(后来成了著名音乐家)回忆马修老师曾经教育他们的故事。整部影片的基调很平静,颜色很灰暗,但道理和寓意却极为深刻。荒凉的郊外,破旧的校舍、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校规、顽劣的学生...让人悲哀已极。这些偏执、叛逆的少年,被校方的缺乏人性的高压政策激化得越发逆反,简直不可理喻,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事件。

失意的音乐家马修顶替不堪忍受的前任来学校作代课教师,他在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后,采用正面、积极、激励的教育方法逐渐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并组建了合唱队,用优美的音乐滋润那些空虚的心灵。孩子们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渐激发出来,音乐方面的天赋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少年成年后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当影片中响起孩子们圣洁、纯净的和声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一个天使般心灵的老师,他们才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代课教师用他对孩子们的爱感化了这一班问题少年冰冷、残酷的心……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而马修最后却被可恶的校长解聘了,残忍地把他和他爱(孩子们爱得他)的孩子们生硬剥离。

电影中孩子们忧郁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佩皮诺,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时刻显露出忧郁与期盼,他每周六都会靠在大门的铁栅栏上,等待、盼望他的父母来接他,他是多么希望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啊!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本 篇7

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淡化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唤起了昔日我对它的期待,也让我在心底暗暗庆幸,自我几乎错过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很平淡,两个老人的相遇,对以往年代的怀念,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有点像《泰坦尼克号》。情节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教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

当麦神父在电影刚刚开始就因学生的调皮而受伤时,让我们没有见到那一群学生便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被管教,所以当马修教师首次进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教室乱作一团,院长进来维持秩序并大声质问时,马修教师对孩子们袒护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他试着走入孩子们之间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交流与宽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缺少倾诉的对象,但并非不可救药。尤其像孩子与大人们之间这样的情景更容易出现代沟和隔膜,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可能只会引起同学们更强烈的叛逆,也只会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一片阴影。而马修教师则试着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在第一堂课上,他就让每个人写下他们的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尽管结果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方式却让孩子们认真的思考了自我的未来。同学们也由此感到了新教师的与众不一样之处。

马修教师与院长不一样,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相反他往往在不一样场合维护着孩子们。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理解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我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教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应对一群桀骜不驯的学生,马修教师也明白简单的体罚并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所以在他与孩子们的较量中,他也针锋相对,让孩子们心服口服。就好像他给莫杭治画画像一样。马修教师的做法让他感到无奈,同样增加的还有心中对教师的服气。

电影的经典部分自然是马修教师将孩子们组建成一只合唱团,充分的给与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建立自信,赢得尊重。也让他们对自我的未来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之后进入到音乐学院学习,使他的将来也逐渐清晰。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教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忙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个人最难办到的就是没有私心。”但在马修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与之相比较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仅有自我的升迁与仕途。尤其是最终院长在回答是自我创立的合唱团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教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两种不一样的人:一个是热衷官职,一个淡泊名利,关心的只是孩子们得学习与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修教师因得罪院长最终得到的是被解雇的命运,这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电影开始时马修教师的自叙:当自我在一系列领域受挫之后才来到的这所学校--。也许以前也正因为马修教师的正直行为才不断被人排挤。这也无疑是对社会某种现象的的讽刺!虽然马修教师走了,但他却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于是在最终的电影画面中,在马修教师站在楼下头,头顶不断有纸飞机飘落,在身边慢慢盘旋。马修教师的脸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带有的是会心的笑容。

在最终马修教师蹬车离去时,佩皮诺主动要求与他一齐走,当我们听到电影中的一个声音告诉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时,我们也豁然想到在电影开始时的哪一个小小的伏笔,告诉我们佩皮诺每周六就会到校门口等待父亲来接他。同时我们心中也涌起了一阵感动,马修教师被解雇这个看似不完美的结局也在这时变得圆满。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8

毕业之后我来到了求实中学的东校区,这里的工作条件比当时马修老师所在的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好上千万倍,这里的学生的素质也好很多,所以我的工作就容易的多了。当时的马修老师进入的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而设立的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里的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缺少父母的关爱,叛逆、冲动、没有责任心和爱心,对老师更是不放在眼里,和老师处于对立的状态。面对学生的戏弄和刁难,马修则以包容之心去对待,去感化学生的仇视。在求实中学几乎没有学生会故意的去刁难和攻击老师,只是有时会遇到一些相对较尴尬的事情,上次我们讲到连通器这节课时,我前一天就准备好了一个连通器准备给学生拿去演示,而我们实验室里能用的连通器只有两个,我们六个老师根本不够用,所以便错开时间用,我把连通器事先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便回去休息。第二天早上来到办公室发现连通器不见了,回头来找才发现在我身后的垃圾篓里躺着被打碎的连通器,问前面的同事,她说好像是昨天晚上来交作业的学生打碎的,我听了以后立马火冒三丈,上完课后一定要找出并严惩这个孩子,然后就自己坐在那想惩罚措施。我最后一节上十一班的课,刚进入教师,就看到张书银一脸怯懦的走到我面前,说:“老师对不起,昨天晚上我不小心打碎了你桌子上的连通器,我该赔多少钱,或者我下次来的时候再买个带来”。一腔的怒火瞬间被全部浇灭,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去责备和批评,毕竟学生是不小心,而且认错态度非常好。此时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立马跑到教室将“凶手”捉拿归案,那样岂不是太打击学生了,所以我们要用理智和宽容对待学生,最终也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马修的故事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合唱团了,合唱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宿感,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从自己在合唱团中的位置和角色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树立了自己的信心,间接地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样的管理教育理念在我们学校做的就非常到位。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是班级管理者中的一员,有自己的管理范围,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不会将自己置身班级之外。同时,这也可以让学生不同的方面都有发展,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是,责任心很强,管理班级很认真,这样的学生即使踏入社会也会取得一番成就。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9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那就是这话太绝对了。说这话的人要么没有教过学,思想太趋于理想化;要么教过学,所遇到的可能就是理想的学生。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我们,总是劳心于各种纷杂的事务,总是让这些纷杂的事务搅得身心俱疲;身心俱疲的人,情绪总是有种冲动或易发泄的倾向。于是乎,工作中遭遇了学生的违纪,更多的不是想着去分析孩子的为什么犯错?可不可以不犯错?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孩子犯错的办法……而是想着,不要受学校的批评,更不要被扣发奖金。当人们工作的出发点变得功利以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快。

今天,难得宁静了心情,坐在电脑边,搜出来《放牛班的春天》,凝神屏气地看了一遍,顿觉有很大收获与震撼。

独断专行、残忍冷酷的院长——哈善

哈善,池塘畔底辅育院的院长。先说其独断专行,马修老师初到辅育院,就撞上了一个孩子在用硕大的刷子,跪在地上刷地板。用麻神父的话来讲,那是院长在罚他。一个院长事必躬亲的这种地步,尚未出场,已经在我心里奠定了一个基础,那就是,这个辅育管理孩子的方式肯定是高压政策,简单粗暴。而这个院长在这院里边肯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老师与学生的面前,让人感到他就是制度,他就是这个院里的一切。

不错,当他的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马修在与麻神父正在开教室的门却又开不开的时候,他悄然地出现了,并且摄影师也给了他一个能够表现其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形象的镜头:他站在楼梯的拐角处,俯视着初来乍到的马修,并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用马修的迟到作为见面礼送了过去。这种作法,使他的不近人情、冷酷无情初显端倪。接下来,麻神父因中了葛贺克的圈套被击中了眼部的情节,再次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看他的作法:1.立刻命令马修去拉铃,集合学生,他要“违纪,处罚”。违纪了接受处罚,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处罚到了这位院长的手中,却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按照本院的规定,一犯规就处罚。”“三秒时间主动站出来,否则就学生就轮流关禁闭”“只要有一天找不到凶手,取消课外活动,禁止亲友探视”……这样的规定出自一个主宰学生将来命运的院长之口,真是不可思议。而马修老师在背后的一句疑问“这不是在鼓励相互告密吗”,竟遭到了院长的呵斥。

我们不防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些孩子都是些问题孩子,但他们是不是生下来就是有问题的呢?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问题学生呢?对待问题学生,不用说是问题学生,当一个正常人遭遇院长这种处事方法的时候,你又该作何想法呢?我想起来了张校长的一句话“一个人有病,大家吃药”,当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曾经用“杀鸡骇猴”、“杀一儆百”这样的言词为自己注解理由,现在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待这种作法,真是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啊。

所以,独断专行,只会滋生漫长出学生的抵触情绪;残忍冷酷只会让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中国的一句俗话道出了真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对于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能满怀爱心去在孩子心中播种“希望”。

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院长——哈善

如果哈善是一个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一直从事这样的教化问题学生教育,随着时间的长久,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或者是职业给他的精神带来的很大的精神刺激,以致于让他对待问题学生简单粗暴、息事宁人,我们从人性的角度考虑,抑或可以给予一点同情,因为毕竟年纪那样大了,不容易,因为那些学生也确实是问题学生。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情节的铺展,哈善院长,却暴露出了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行为,让人不禁对他的厌恶更增长几分。

公爵夫人前来视察学校,哈善院长在回答公爵夫人的问话“我们十分注意院长人性化教学……成立合唱团是谁的主意?”时,他非常肯定的抢了过去,将成立合唱团的功劳揽在了自己名下。也许,在当今社会上,下属做了成绩,一般都会感谢领导,那是对领导的一种客套,如果领导真是支持了,表达出对领导的感谢,这都无可厚非,可在这部电影里,自始至终,院长对合唱团都没表现出应有的关心与支持,可在功利面前,我竟然泯灭了羞耻,当着众多学生与老师的面,做出如此令人作呕的回答,真可谓“善体人意”了。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00字 篇10

《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上虽然处处显现着幽默的笔触,但是影片始终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悲情气氛之中,这股淡淡的悲情主要地是透过马修个人在“池塘之底”的坎坷经历流露出来,并与着墨不深的幽默笔触共同构成了影片两大情感基调。如在学校的第一晚,马修在看完孩子们填写的卡片后,一方面为孩子们完美的志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从事跟自我同样职业的学监而黯然神伤;在四月的那个晚上,虽然马修因孩子们的转变而创作灵感澎湃,并兴奋地说到“我确信,属我音乐的光明未来必将到来,我叫克莱蒙马修,一个音乐家”,但随即想到自我的现实,又话锋一转,沉重地叹息到“而每个晚上,我为他们创作!”;而影片尾声部份,被解雇不得不离开的马修虽然看到孩子们用纸飞机向自我表达祝福,用教给他们的歌曲为自我合唱送别,也一度使他兴奋得“想向全世界呐喊”,但他心里却明白,“可有谁会听到呢?没人明白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我。我叫克莱蒙马修,失业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创作者对人物这种轻描淡写而又体察入微的技法,让人哲服。看完之后淡淡的愁思久久萦怀,不觉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影片结尾,天真挚着的孤儿佩皮罗打点好自我的行装如愿地随马修而去,这一幕的好处能够说超越了影片爱与教化的主题。其实创作者这一生花妙笔早有呼应。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最先见到的孩子是佩皮罗,而且是在等待来接自我的爸爸,但实际上是等到的却是马修;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最后见到并随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皮罗,而且恰好时值他就应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其实旁白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皮罗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个星周六”,佩皮罗一向等待的爸爸其实就是马修,是马修用音乐唤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马修的关爱把他从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那里,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艺术家,失业的学监,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伦理、阶级、民簇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西方基督教义的高度凝练和光辉典范。我们将会看到,马修不单是佩皮罗的老师和父亲,他将作为世间千千万万无辜而又不幸儿童的精神庇护所、爱的殿堂,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幅交织着泪水与欢笑的感人画卷,一首爱与理解的真诚赞歌。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1

9月18号,下午我们第五组同学一起欣赏了《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马修――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动,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教方式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马修用音乐给这个如监狱般的学校带来了春天,他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看。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热阳中翱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固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同样也为孩子的调皮捣蛋而烦恼,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委屈。这一切与影片相比,显得多么渺小。我想假如给我这么一群孩子,会像别人一样逃之夭夭。所以,我很幸运,我的孩子们都很健康,很可爱,很聪明。我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孩子。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孩子。既然我不会像马修那样伟大,但我可以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赏,相信我也会有属于我的教育精神。

有关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2

这部片子主要讲了学监马修在来到“池塘之地”之后和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从这部电影中我可以深刻的感觉到马修在来到“池塘之底”之后的那份艰辛和时时刻刻的忐忑不安。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合唱团,让与众不同的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独有的嗓音,并从中获得兴趣。之后他们又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学监马修的带领下,他们突破险阻,继续为音乐奋斗着。最后,他们获得了成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可以感受到生活原来就是这样:哪怕你处在一个不美好、不和谐的地方,但是只要你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希望,并去努力改变他们,相信在不久后,你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被你所感染,从而改变。就像马修,他在“池塘之底”工作,就是为了改变那群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从而从中受益。

一位伟大的教师,不一定要教出多么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要使自己在课堂上无私奉献,但一定是爱护自己学生的教师!

马修就是一位伟大的教师,虽然最后被辞退,但他依然“伟大”!是他,把一个个顽皮的“坏”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唱着歌儿的小天使!马修身上喷发着阳光气息的老师,散发出爱的能量的老师。一次偶然,马修发现这些孩子的“音乐梦”,马修从而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发现了这些孩子的音乐才华。他,就是“伟大”的教师。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位同样伟大的教师。她,就是杨老师!9月30日的合唱比赛,我们六<4>班也参加了,我们是三等奖。但这个名次不能说杨老师指挥的不好,也不能说我们不努力排练。在这之前,杨老师和我们都在很努力地排练。一开始,杨老师说,看着歌词必须要会唱,我看着词还是不会唱,我担心我不能回家了,但是杨老师让我回家练。杨老师还是很呵护我们的。

上一篇:中国自贸区背景下下一篇:自我剖析心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