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账款审计方法探究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因此,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都需要完整、正确、高质量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往来账款审计方法探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往来账款审计方法探究论文 篇1:

电力企业往来账款内部控制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企业往来账款管理的重要性,然后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几点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 往来账款 重要性 内部控制 优化措施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往来账款是构成企业资产的一个部分,和资金使用、财务结构、财务指标关联密切。加强往来账款的内部控制力度,才能推动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电力企业往来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一) 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在应收账款上,具有真实性、适度性特点,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才能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具体表现为: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按照会计准则确认货币性资产的取得情况,应收账款及時变现,才能保证充足的现金流入量。在应付账款上,反映的是企业的债务和信用,加强应付账款管理,可以实现资产负债的均衡性。具体表现为:通过应付账款管理,电力企业的债务规模大小、资金支付能力相协调,能提高资金支付的保障能力。

(二) 提升会计信息水平

电力企业做好往来账款管理工作,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结合实践,往来账款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容易变动,保证往来账款的精确性、可靠性,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内部核算体系,促进会计信息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 有利于开展财务核算

财务核算的内容,包括资产类项目、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往来账款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以会计报表为例,是清查往来账款的常用方式,如果对实物资产的清查不够深入,容易造成资产管理漏洞。

二.电力企业往来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程度不足

近几年,企业才认识到往来账款管理的重要性。在基层电力企业中,资金拨付是由上级省市公司拨款,企业只需申报现金流量预算,就能满足资金的供应需求,因此不会出现融资压力,不用考虑资金利用率、周转率等指标。在此理念下,财务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业务手续、资金支付等方面,忽视了长期挂账款项,对往来账款的管理不够重视。

(二) 风险评估不全

在电力企业中,已经完成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例如风险管理内控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组等,且明确了职责权限。但是,实际运行中,其一风险评估管理并没有纳入常态工作,对于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了解不全面,机构形同虚设。其二风险评估具有随意性,评估流程不够规范,主要是出现风险后采取补救措施,缺少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三) 信息沟通不畅

一方面,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体现在:①业务部门的台账管理不到位,缺乏主动管理意识和考核机制;②信息传递的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系统不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③不能及时获得人员变动信息,导致人员管理、业务管理相脱节。另一方面,外部信息沟通不畅,电力企业和供应商、客户进行信息核对时,询证函的发送由财务部门执行,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少,当核对工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业务部门才会协同管理。

(四) 缺乏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监督预警不到位。内部审计以工程审计为主,在往来账款的监督上重视程度不足;且内控监督的电算化水平低,存在人工手动工作的现象,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考核激励不到位。电力企业的绩效考核、激励措施,并没有融合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相关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奖惩措施得不到员工认同,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内部控制效果。

三.电力企业往来账款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一) 改善企业内控环境

第一,开展业财融合理念宣传工作。采用讲座交流、内部培训等手段,宣传债权债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控制要点贯穿在具体工作中,保证往来账款的管理顺利推进。第二,建立往来账款组织保障体系。以企业总经理作为组长,总会计师作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建成业财协同管理小组,负责往来账款的组织、领导工作,主要是审定工作方案,检查管理进度和成效。第三,将往来账款管理、业财管理相结合,基于内部控制理念下,细分内控目标,涉及合规、报告、经营、战略、资产安全五个方面,明确往来账款的风险控制节点,实现风险预警、过程控制、结果监督的全面管控机制。

(二)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第一,建立风险识别框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风险点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剔除得到有效风险点,完成风险识别工作。第二,优化风险评估流程。以有效风险点为核心,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风险点进行排序,对其中的重大风险制定处理方案。第三,设置风险预警指数。利用ALARP风险定级法,评价风险事件的等级,设置相应的预警标准,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设置为黄色、橙色、红色。根据往来账款业务的性质,设置预警基线,并反馈给管理人员。

(三) 强化账款信息沟通

第一,开发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需求调研、功能设计,开发往来账款管理中心,实现各个业务管理系统的相互关联。在平台功能上,包括台账查询、发送预警短信、生成账款报表等。相比于人工手动操作,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实现业务、财务信息的准确对接。第二,对账询证时,首先查询规章明细,然后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开发出询证函自动打印功能,能自动生成询证函,方便业务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沟通。

(四) 落实内部监督工作

第一,对往来账款进行实时监测。整合往来账款的信息,从超龄天数、数量、金额、处理成效四个方面,建立监测体系。针对超龄1年以上的项目进行通报、提醒、督促,提示财务人员及时处理。在管理过程中,相关数据来源于数据中心,考核点、管理报表、监测内容,来源于省市电力企业的运营监测系统。第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业务部门、财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和薪酬待遇相挂钩,不断细化绩效考核方法,实行往来账款管理责任制,实现业务闭环管理的目标。第三,制定合适的激励措施。针对日常表现良好,达到往来账款管理目标的人员,给予物资奖励和精神鼓励,激发出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往来账款管理不佳的人员,进行批评、罚款,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电力企业在往来账款的内部控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改善企业内控环境,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强化账款信息沟通,落实内部监督工作,才能实现内控目标,推动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毅,孙秀兰,芦絮飞.往来账款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7,(12):56-58.

[2] 郑雪.强化企业往来账款内部控制的策略探究[J].经营者,2015,(9):181-181.

作者:朱彬

往来账款审计方法探究论文 篇2:

浅论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问题研究

[摘 要]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因此,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都需要完整、正确、高质量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基于上述原因,文章结合审计业务的实践经验,详细了解了会计师事务所编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通过深入剖析发现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从人员培训、市场监管、编制及时性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财务报表审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23. 009

1 引 言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当中编制的审计工作记录和搜集的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应精确真实地记录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摘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说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包括电子邮件),还包含审计业务约定书、管理建议书、项目组内部或项目组与被审计单位举行的会议记录、与其他人士(注册会计师、律师、专家等)的沟通文件及错报汇总表等。一份优秀的审计工作底稿应该具备五个方面:完整的内容、规范的格式、统一的标识、清楚的记录、明确的结论。此外,审计工作底稿也如实记录了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实施的程序,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注册会计师保驾护航。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性,他们编制或形成的底稿并不能发挥有效且具有支持性的作用,这就导致底稿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现有的理论基础,笔者希望能够为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提供现实意义。

2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从承接审计业务开始,历经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完成阶段,到完成全部约定事项签发审计报告为止,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会构成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地讲包括:在审计计划阶段获得有关被审计单位基本状况的资料、营业执照、政府批文、合同章程和协议、董事会会议纪要等,由注册会计师自行获得编制的调查表、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评价初步评估资料、审计计划、审计程序表、分析性测试表以及由双方共同签订审计工作底稿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等;在审计实施阶段针对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的程序和结果资料,針对交易和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询证函、项目明细表、实物资产盘点表或调节表、分析性测试表、项目差异调整表、调整分录汇总表、试算平衡表、重分类分录汇总表、项目审定表等,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形成或获取的后期事项审核表、管理当局声明书、律师声明书、审计报告、已审会计报表等。

3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问题分析

通过在事务所的实践,笔者发现事务所对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审计底稿编制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发现相应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3.1 编制底稿人员专业知识与经验不足

由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比较烦琐,在事务所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笔者发现项目审计人员更倾向于把烦琐的审计工作底稿交给实习生编制,但是,在实习生入职初期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更有大部分的实习生对审计工作甚至是审计底稿的重要性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以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去进行工作,这样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错,导致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完整、所附的资料不能相互印证、勾稽关系不明、法律法规引用不规范等一系列状况发生。

3.2 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制度未落实

在编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时,需要实施三级复核制度:项目经理必须切实履行第一复核人的复核职责,部门经理必须切实履行审计底稿第二复核人的复核职责,事务所质检部门对审计底稿应当及时予以三级质量复核。但是,在实际审计底稿复核中并未落实三级复核制度,一方面可能只有项目经理的复核,部门经理或事务所质监部门并未进行终结复核;另一方面复核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作用。在实务中发现,复核的内容常常仅限于审计底稿编制是否规范,而很少注意审计底稿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审计底稿与审计计划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审计底稿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如底稿中记录的作为支持性证据的审计证据并没有经过详细核实。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之间并未构成完整的因果关系,而实务中的复核仅仅满足于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形式上的“匹配”。形式性复核也会误导下层的审计人员,使其在潜意识上认为审计工作只需满足规格形式条件下的填表便可。

3.3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及时

在审计实务中,我国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事项集中在本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这就造成时间紧迫且业务量庞大,而注册会计师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进场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只填制一些主要的工作底稿,其余的都在外勤工作结束后编写,且项目经理也在外勤作业后实施复核程序。审计工作底稿作为收集和获取审计证据的载体,目的是用于支持审计结论的,如果工作底稿不是在实施审计程序过程中形成,而是依靠审计人员离开被审计单位后自行想象、闭门造车形成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其为一份低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如果在发现问题后要求审计人员重新回到被审计单位取证,那么有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都将值得怀疑,并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很容易造成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4 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质量的建议

针对上述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存在的问题,联系自身在事务所的审计实践经验提出三条建议:加强对较低级别审计人员专业经验的培训、加强市场监督机制、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4.1 加强对较低级别审计人员专业经验的培训

提高基层审计人员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的认识,在正式接触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经验的培訓,例如:首先,要了解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其次,要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要素;再次,清楚地知道需要执行哪些程序来获取审计证据,哪些是必要执行的审计程序,哪些是可以替代的审计程序等,如应收账款函证、银行存款函证、存货盘点等是必要审计程序;最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需要知道审计工作底稿的目录,按照目录的顺序整理底稿资料,再把需要签字盖章的统一整理,之后装订归档。通过对上述程序的了解后,再来编制和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就会减少出错的频率。

4.2 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审计底稿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书面记录材料,从审计底稿中可以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是否完善,执行审计程序是否完整,有无重大失误,甚至是否存在合谋的可能等。如果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制度未落实,审计底稿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在法治社会,最有效的监督应该以信息充分公开为前提,并将其纳入法律之中。笔者认为应由财政部和司法部共同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即审计文书网。但是,目前各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底稿不予公开,这是现在无法进行良好监督的重要因素,也是近些年审计舞弊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审计文书网,将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底稿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性质等进行划分,整理归类后全部呈现于审计文书网上,中注协、财政部、被审计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广大人民等只要有需要均可查看审计底稿。

设立审计文书网主要有四个优点:第一,审计底稿的全面公开可以集中全社会力量予以监督,更容易发现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合谋的情况,确保高质量的审计;第二,审计文书网可以帮助等级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从等级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底稿中获取经验,帮助自身发展;第三,审计底稿全公开会给各个会计师事务所一定的压力,因为审计底稿反映整个审计程序的计划和执行情况,专业人士能从审计底稿中看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如何,这就迫使各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第四,大规模的审计底稿公开给社会提供了一个超级数据库,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外部审计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4.3 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从时间上提高底稿编制的效率。在现场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依照资料清单及时收集各种证据,如各种必要的资料、证书、章程、报表、报告、合同、纪要等原件或复印件,及时就有关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并记录在审计底稿上。第二,从内容上提高底稿的编制质量。从现场审计开始到出具正式审计报告之日,审计人员一直在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在这一过程当中有关业务及其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动,这就需要对已编制过的审计底稿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否则,审计底稿内容及其数据就会与正式审计报告的内容及其数据不一致。

5 小 结

文章旨在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出发,研究审计工作底稿在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通过对这些不足进行研究分析,找到提升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从而针对提高审计底稿质量提出相关建议:加强对基层审计人员专业经验的培训、增强市场监督机制、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霞.会计师事务所扩张过程中的审计质量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20(9):135-138.

[2]潘红英.全方位编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的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9(11).

[3]邵仲岩,刘祖瑜.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探析[J].财会月刊,2017(7):124-128.

[4]余冰冰.审计工作底稿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关系探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5.

[5]严少斌.审计底稿三个环节的注意事项[J].财务与会计,2011(11):59-60.

作者:罗瑞雪 罗静

往来账款审计方法探究论文 篇3:

国有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摘要:现金流是否“健康”是决定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市场中大多数企业破产的原因不是经营不善,而是现金流管理不当导致破产。国有企业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主体,但是近几年来受到经济增速减缓,国内经济进入换挡阶段,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存在融资短缺、成本费用急剧增长以及偿债风险加剧的问题。少数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收支不平衡问题,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现金流匮乏,深究原因发现部分国有企业对现金流管理的优化不到位,现行的现金流管理体系难以有效保证企业资金、资产安全。本文主要围绕国有企业现金流管理展开研究,重点讨论分析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国有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现金流管理;优化对策

企业的现金流状态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现金流一般是企业的库存资金,用于日常结算,动态现金流则是指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运行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换言之,是企业某个经营阶段资金流入流出的总量。企业亏损还有可能持续经营,但是现金流“不健康”则将会立刻陷入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危险中,对企业而言资金循环往复是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是规模大、业务板块多的国有企业,更需要加强现金流管理,加大对资金的管控力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一、现金流管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推进现金流管理的重要作用有:第一,加快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现金流管理能够清楚掌握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基于战略规划对业务经营进行纠偏,监督现金流入和流出,提高资金利用率。第二,保障企业经营业务资金需求得到满足,控制资金风险,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最大程度地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1]。第三,保障企业正常生存和发展,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现金流特点和管理办法不同,通过现金流管理可根据企业发展变化调整现金流管理措施,适应当前的内外经营环境。第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国有企业必须加快创新,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通过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现金使用效率,将企业的资金转换为生产力,进而逐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二、国有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金流管理重视不足

企业经营业务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因而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重视财务报表表现的经营利润,忽视现金流情况,未能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工作。在利润目标导向下,国有企业的管理重心放在生产经营、效率提升方面,对短期利润的重视远远超过现金流规划工作。尽管现阶段国有企业积极开展现金流管理,但是部分企业仍停留在现金流量表编制层面,流于形式,无法从内部现金循环往复角度指导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新经济常态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有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未能放开手脚,在企业现金流管理方面缺少严密规划,现金流管理体系更新不及时。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人员缺乏足够强的风险意识,比如企业出现现金流短缺问题,则会开展筹资活动,企业通常采用债权融资,而债权融资手段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财务部门不重视风险控制,将会出现融资规模过大问题,债权融资形成的财务杠杆在资本放大的影响下,导致企业面临更严重的资金风险[2]。

(二)预算管理不到位

现金流预算是协助企业平衡资金收支的重要手段,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国有企业的现金流预算管理不到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预算组织结构、岗位责任划分等方面,导致现金流预算管理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现金流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现金流进行预测、控制和反馈,保障企业的资金可以在企业价值循环活动中被合理分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国有企业的现金流预算编制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考虑不足,各个业务部门容易忽略企业整体利益,在编制期间未能与现金流预算管理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现金流缺乏统筹管理,从预算绩效方面来看,个别部门的预算绩效优秀,但是对企业整体价值提升作用不明显。

(三)成本管控有待优化

成本管控力度不足对现金流管理的影响较大,目前影响企业成本管控的问题有:第一,部门职能不清晰,存在职责重叠、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必要成本增加。第二,企业围绕各项业务开展的成本管控工作流于表面,未能对经济业务中的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容易忽略业务活动中影响成本的因素,可能出现资源浪费情况,导致企业成本负担增加。第三,企业基层人员成本管控意识薄弱,员工是真正使用企业资源的人,员工对成本管控不重视将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企业经营成本有所增加。

(四)往来账款管理力度较小

国有企业的往来账款管理力度较小,缺少严格管控,在此情况下企业容易陷入现金流风险中。比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客户中存在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则存在坏账风险隐患,合作方无法及时支付款项,国有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增加,后续经营期间可能发生难以偿还债务问题。

(五)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空间较大

目前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意识越来越强烈,企业的业务价值链逐步向上下游扩张,国有企业经营业务呈现多元化特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多样化特点,需要多个类型的人才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3]。国有企业现阶段的现金流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的现金流管理工作成效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个别资金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管理方法落后等都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且部分资金管理人员并不是专职负责现金流管理工作,还兼职企业其他的岗位工作,投入资金管理工作的精力減弱,从而出现企业现金流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国有企业现金流管理优化对策

(一)从战略层面加强现金流管理

国有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需要与战略管理加强联系,从战略层面指导推进现金流管理,管控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将财务目标作为管理导向,将现金流管理目标和财务目标融合,不断细化各个经营环节的现金流管理目标。财务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现金流目标则主要是将企业的资金作用全面发挥,国有企业的静态现金流和动态现金流作用不一致,企业资金管理人员则需要做好分析工作,各部门依据自身特点,细化现金流目标,落实现金流管理计划。在现金流管理过程中,国有企业财务部门需深入各个业务活动前端,全方位掌握各经营业务活动中的现金流情况,跟踪现金流管理目标落实进度。同时,国有企业管理层应当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现金流管理阶段性目标进行调整,满足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

其次,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内,经营业务对资金的需求和流转时间各不相同,国有企业在现金流管理过程中,必须精准定位当前的发展时期,精准控制现金流入流出,比如在业务快速扩张阶段,企业现金流应该足够多,在此阶段对现金流入流出严格控制,注意现金流动性、

收益性[4]。

最后,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质量的重要前提,国有企业内部现行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细化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指导和约束现金流管理工作。一是针对现金流使用前期控制工作完善制度内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有经济业务都涉及现金流,企业需要对各个经济业务进行细致分析,全面掌握企业的资金链明细情况、上下游收支方式并分析经营流程中的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事前控制分析措施。二是优化现金流循环过程中的管控机制,保障现金流循环的安全性。三是更新完善资金收支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要求相关部门人员对客户、供应商的信用等级、财务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记录,持续更新应收管理、采购支付管理、岗位分工、备用金管控等制度内容,确保资金管理制度覆盖所有经营业务,各部员工可按照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参与和配合现金流管理工作。四是完善監督控制制度,对现金流管理过程实施严密的监督控制,比如定期对现金进行清查、检查内部控制体系、审计监督等,通过全过程的监管及时定位现金流流入流出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快速控制现金流风险。

(二)创新现金流预算管理体系

现金流预算管理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进行预测、控制和反馈,国有企业内部自有资金难以全面满足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资金需求,因而需要筹集资金,将筹集的资金和自有资金结合,满足经营需要和进行对内对外投资。随着企业的经营业务多元化发展,筹资规模逐步扩大,筹资成本不断累积,企业的现金流压力骤增,在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应当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加快现金流周转速度[5]。首先,国有企业应当要求项目部门以业务为单位编制年度、季度、月度现金流量预算表,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可以分别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入手,动态平衡现金流入流出。实际编制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要求各个业务部门积极参与,财务部门需与业务部门实时沟通,各部门共同编制合理且有助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表编制完成后应当及时反馈至管理层,便于管理层人员详细了解各部门现金流变化情况,进而提出准确的指导意见,从现金流管理角度约束经营活动,防范财务风险。其次,加强现金流预算执行效率,预算人员将现金流预算指标下达至各个部门后,需采取严厉的监督手段,对各个预算指标进行跟踪监督。执行过程中不允许出现随意调整预算指标和预算金额的现象,不断强调现金流预算的严肃性,同时通过监督手段发现现金流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反馈,由现金流预算管理人员制定应对措施。最后,细化现金流预算考评体系,对预算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分析现金流预算指标执行情况以及具体的结果,将预算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估各部门现金流管理工作绩效的依据,以此鼓励各个部门提高现金流预算执行效率。

(三)改进成本管控

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改进加强成本管控,有助于提升现金流流动速率,增加现金流入,减少现金占用,逐步提升现金流管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应当在内部强调成本管控的重要性,要求全体员工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内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各部门员工应当强化成本管控意识,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控制成本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另外,融资成本也是影响现金流管理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员需要注意控制融资成本,及时拓展融资渠道,采取合理的融资方式,适度融资,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控制融资成本[6]。国有企业各个部门员工都应积极参与成本管控工作,配合落实成本管控方案,利用内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价值,全面实现降本增效目标,通过有效的成本管控工作提升现金流周转速率。

(四)加大往来账款管控力度

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提供服务或是销售商品,大多以现金形式完成交易,在不存在资产折旧、费用摊销的情况下,净利润应当与现金流量一致,换言之收入增加等于现金流入、费用增加等于现金流出。但是以上所述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经营期间,净利润和现金流量差异客观存在,其本质差异是确认和计量基础不一致,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可以发现应收和应付账款是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国有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和应付账款的管理,加大管控力度。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客户延迟支付而供应商催促回款,企业可能陷入资金周转难的局面,反之延迟供应商付款期限,若企业的业务量越大,则企业从供应商处获得的“无息贷款”数额越多。国有企业应当严格管理应收应付账款,通过合同管理手段调控收款和支付周期,减少现金占用或是现金断流的情况,并且巧妙利用衍生出的现金支持企业的经营及投资活动。

国有企业应当将应收账款管理作为重点内容,尽快收回款项,增加内部现金流,一方面,企业在提供服务或是销售商品之前,需安排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管理,有针对性地评价客户,从源头减少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另一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国有企业可以将各项应收款的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处,设定催收绩效指标,并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督促其加快催收进度。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法务部门也应参与催收过程,及时提供法律指导意见,保证应收账款足额收回。

(五)促进提升现金流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现金流管理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国有企业应当建立长效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活动。国有企业应该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围绕现金流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财务人员健全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服务于现金流管理工作。同时国有企业需要设置专业的现金流管理岗位,通过对参加培训的财务人员进行考核筛选,安排优秀人员负责现金流管理工作,由专业人员推进现金流管理,按照既定的现金流管理指标落实执行管理计划。国有企业也可从外部引进现金流管理人才,增加财务人员的竞争和忧患意识,通过内部良性竞争,筛选出优质的现金流管理人才,高质量地推进现金流管理工作,提高现金流管理效率,加快实现现金流管理目标。另外,现金流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进入业务活动前端,不断与业务部门加强联系,充分了解业务活动中的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流程,基于业务活动加深对企业现金流特点的了解,从而调整现金流管理措施,加快提升现金流管理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金流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顺利开展经营活动,而且企业的价值创造水平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用资金获取资金的能力决定,保证企业内部现金流稳定和可靠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在经营期间,国有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的发展阶段以及现金流管理现状,关注财务风险,针对现金流情况制定严密的管理措施,解决现金流入流出问题,减少现金占用和浪费,稳定内部现金流周转速度,保护资金链安全。在后续经营发展期间,国有企业仍需重视现金流管理,持续健全现金流管理制度体系,合理规划筹资和投资活动,加强现金流预算管理,平衡现金流入和流出,全面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促進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家才.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运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财会学习,2021 (04): 26-27.

[2]陈龙.基于现金流的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财会学习,2020 (32): 32-33.

[3]罗正人.混改安排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20.

[4]李丽蓉.关于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思考[J].时代经贸,2020 (08): 21-22.

[5]白丽.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 (03): 4.

[6]周大峰.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些思考[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 (19): 131.

作者:黄利华

上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存在问题下一篇:工业区目标执行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