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整改工作是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整改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DCA理论构建了整改框架,将整改工作分为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部门后续审计、审计部门对整改工作发表意见四个阶段,并以BG公司为例,将该理论框架运用到实践中。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论文 篇1:

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近年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已成为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笔者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十余年,深感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项目审计业务时,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审计方法较为单一。具体就执行项目审计业务而言,其审计方法运用较为偏重于审中这一环节的过程控制,对审前、审后环节缺乏应有的控制。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必须采取一些专门的科学方法来实现。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从审前、审中、审后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在具体的内部审计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制度控制方法、质量复核方法、区域控制方法、自查互查质量方法、内部审计公示方法等五种方法,加强审计质量的过程控制,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笔者结合多年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对在审计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制度控制方法,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质量控制制度,以监督、约束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实施制度控制,可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使内部审计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PDCA工作循环法的原理,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我们可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计划(Plan)”。针对某一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分析,制定具体审计质量控制计划和措施;第二步骤是“实施(Do)”。认真执行计划并严格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第三步骤是“检查(Check)”。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第四步骤是“处理(Action)”。总结审计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推行。如果检查的结果与审计之前预定的计划不一致的话,则一定要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只要我们认真执行以上四个步骤,周而复始,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循环机制和制度,就一定能够切实保障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在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审计署令第6号)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该办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作出了详尽和严密地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制订本单位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时,可以参照国家审计署所制订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为运用制度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二、运用质量复核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质量复核方法,是指在项目审计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复核十分必要。

怎样进行审计质量复核?首先,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应明文规定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质量复核包括审中复核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作出规定。其次,要结合项目审计的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所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履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的职责。内部审计小组侧重于审中的详细复核,应指定专人或复核小组对审计过程中已完成的业务跟踪进行质量复核。在审计完成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进行审后复核,在作出正式的审计结论前,对审计组已经完成的全部审计业务进行审计质量把关。

三、运用区域控制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区域控制方法,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将整个审计对象划分为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然后对两个区域分别实施详尽程度、繁简程度不同的审计和审计质量控制,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如何运用区域控制方法进行审计?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关键工作是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和非重点审计区域,在审计方案中应明确将重点审计区域列入工作重点;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分别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按照不同的审计方法和策略进行审计。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审计和详细审计,尽可能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审计质量。

四、运用自查互查质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自查互查质量法主要适用于内部审计小组,它是质量复核方法在内部审计小组中的具体运用。自查法,就是审计人员分别根据自己所担负的审计任务,对自己所进行的审计工作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互查法,是指由审计组中担负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对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的方法。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努力避免使自查互查审计质量的行为流于形式。特别需注意的是,在自查中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受习惯性思维和惯性的影响可能使自查流于形式。互查法虽有助于克服上述局限,但也可能存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或因审计人员不熟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等弊端。因而,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中应严格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查责任和互查责任,对违规审计人员要进行处理。

五、运用内部审计公示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公示方法,就是内部审计机构对重要内部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举报方式等,采用适当方式向内部被审单位进行公开的制度。内部审计公示的范围包括:一是对内部被审计单位公开,主要是对审计目的、内容、处理结果、审计举报及监督电话进行公开。二是对有关内部主管部门公开,公开的目的是一方面取得有关内部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和监督,另一方面让有关内部主管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情况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建议,从而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改进自身的工作。

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公示?首先,在审前阶段,在审计项目正式实施以前,内部审计机构要就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组成人员、审计地点及联系电话、审计实施期间审计工作纪律、审计人员廉政纪律及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举报电话,在被审计单位进行公示。审计公示采取书面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一份亦可以多份,张贴于被审计单位显要位置,欢迎被审计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反映情况和问题,监督审计人员执行工作纪律、廉政纪律情况。其次,在审中和审后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单位职工大会或被审计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及职工代表中公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审计报告。

进行内部审计公示,让内部审计行为接受被审计内部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是对监督者(内部审计机构)工作质量的再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公示的过程也是督促内部审计人员更加关注审计责任,在认真、尽职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是审计人员打造更加自警、自重境界的过程。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作者单位:萍乡矿业集团)

作者:廖 丹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论文 篇2:

基于PDCA理论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成果应用研究

[摘要]整改工作是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整改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DCA理论构建了整改框架,将整改工作分为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部门后续审计、审计部门对整改工作发表意见四个阶段,并以BG公司为例,将该理论框架运用到实践中。

[关键词] PDCA理论 内部审计 整改 闭环管理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基金资助项目(TAPP)

一、基于PDCA理论建立审计整改工作框架的意义

PDCA循环理论最早由“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休哈特提出,之后美国学者戴明将其用于改善产品质量,使其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一步,也是加强被审计单位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克服传统整改工作不足,促进国家政策落实

国家高度重视审计整改,2014年起陆续发布文件,强调对内部审计整改的关注,但实践中,内部审计整改效果并不明显。相较于传统的整改工作,PDCA循环将内部审计整改置于一个闭环管理体系,能够在识别问题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内部审计整改遇到的问题。

(二)促进落实审计整改,提高被审计单位工作质量

基于闭环管理理论,“无死角”地了解内部审计整改情况。一旦内部审计整改情况不尽如人意,通过检查PDCA四个环节,能够很快发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将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从而促进审计整改的实现,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工作质量。此外,PDCA循环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审计部门能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的鉴证和评价,确定下一次审计的重点,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提升内部审计成果应用。

(三)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部门权威性

审计整改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做好审计整改工作有利于将前期各项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确认和咨询功能。从PDCA理论角度研究内部审计整改工作,能够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有效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持续改进,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二、基于PDCA理论的审计整改工作框架

PDCA理论把各项工作分成四个部分(见图1),其中P(Plan)是计划,D(Do)是实施,C(Check)是检查,A(Act)是处理。具体到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中,P可以具体为审计部门提出整改建议,D可以具体为被审计单位整改,C可以具体为审计部门开展后续审计,A可以具体为审计部门评价整改情况。

本文基于PDCA理论提出内部审计整改路径,见图2。

(一)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阶段

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是内部审计整改的第一步。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内部审计转型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大多内部审计部门难以从增值性内部审计的视角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并且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过于宽泛,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这不仅导致审计成果难以有效利用,浪费审计资源,也会使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企业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成果,审计部门应当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署11号令也指出,单位应当严格内部审计人员录用标准,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此外,审计部门还应将发现问题按照被审计单位进行分类汇总,根据问题提出相应审计建议,使其具有操作性,促进审计建议的落实,并以此作为后续审计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阶段

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是单位运用内部审计成果的关键一步。但在实践中,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甚至很多人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养闲人”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审计建议被看作是“管闲事”;此外,由于内部审计问责机制比较薄弱,个别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整改意识淡薄,对整改工作并不重视,导致整改效果较差。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很多现任干部认为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前任干部的问题,抱着“新官不理旧事”的态度,对审计整改工作不重视,导致内部审计成果很难真正得到运用,部分公司审計整改情况见表1。相对于政府审计而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因此,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增强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意识和加强问责机制,是改善审计整改工作的必要措施。审计署11号令明确指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审计部门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是在审计报告发送一定时间后,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纠正措施并取得预期效果而进行的跟踪审计,是检查审计成果是否被有效运用的重要手段。但实践中,大多被审计单位上报整改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后续审计开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可能是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审计人员后续审计意识淡薄,认为内部审计报告的提交即为审计工作的终结。后续审计的缺位不仅导致被审计单位整改工作未完成而不易被发现,还可能加剧被审计单位忽视审计整改工作的现状,浪费审计资源。

将博弈论运用于内部审计整改,审计部门可以选择是否进行后续审计;被审计单位可以选择是否进行整改。审计部门实施后续审计时,其成本为A(A>0),不实施后续审计时,其成本为0;被审计单位不进行整改时,其成本为0,但是一旦被审计单位未整改而被审计部门后续审计发现时,其将支付罚金B(B>0),内部审计部门将获得收益C;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时,其成本为D(见表2)。

由表2的博弈矩阵可知,如果审计部门不实施后续审计,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整改;如果审计部门进行后续审计,当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成本D小于被审计单位不整改被发现的成本B时,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还是不进行整改;只有当被审计单位不整改被发现的成本B大于进行整改的成本D时,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才是选择整改。因此,审计部门的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整改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加强审计问责机制,提高被审计单位不整改的成本。

(四)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发表意见

对审计整改工作发表意见是评价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步骤。内部审计部门经过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发表审计意见,编制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計报告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肯定了整改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门,对整改不到位的部门提出审计建议,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进一步整改,并作为下次审计的重点内容。这样从闭环管理的视角对内部审计整改情况进行管理,提高内部审计整改的效果和效率,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真正运用。但在实践中,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后续审计工作不重视,导致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评价情况不理想。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未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待内部审计整改问题,仅将视野局限于某一具体部门,不能将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企业共享,导致同类问题在企业不同部门频频发生,增加了审计工作量。

三、审计整改工作例证分析——以BG公司为例

(一)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阶段

1.BG公司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提高审计人员职业化水平,确保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审计工作,使审计成果质量得到制度保障。同时,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提高公司内部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增强内部审计在公司的权威性,促进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有效开展。

2.BG公司按照审计署11号令的规定,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审计人员执业能力,BG公司建立了审计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建立了特约审计专员制度,在公司范围内聘请具有专业管理和业务特长的专家,兼职为审计业务提供专业咨询、培训或参与具体审计项目。

3.BG公司审计部门积极开展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关注公司当前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大审计力度,加强综合分析,优化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使审计成果有价值,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支撑。

4.BG公司审计部从2011年起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所有问题进行分层分类,按照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报告名称、审计报告页码、审计问题种类、审计问题描述、原因分析和审计意见等维度进行结构化数据建模和信息录入,并根据审计部门开展的工作进行定期更新。通过公司的内部审计系统,实现对审计问题的集中管理、筛选查询和统计分析。

5.BG公司审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建档保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原始审计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将被审计单位反映在不同审计报告中但属于同类事项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归并,每类问题形成唯一的管理档案,并汇总形成审计问题档案库,作为后续审计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整改阶段

1.BG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构筑了审计整改三级督办机制。其中,涉及被审计单位自行整改的主要是前两级机制。第一级为被审计单位部门负责人。按照审计管理体系的要求,每个单位都成立了审计问题整改小组,并由该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对照本单位审计问题管理档案库,明确整改完成时间节点,并将问题逐项落实到责任人,将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的效率和效果纳入部门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第二级为子公司负责人。公司建立了专业分管领导约谈督办机制,对于逾期未能整改或者整改情况不理想的,整改发起部门可启动约谈机制,由公司专业分管领导约谈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了解整改未能落实的原因,积极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第一负责人督办执行。

2.BG公司在股东大会下设监事会,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同时取消二级和三级子公司的审计部门,仅在集团和一级子公司设立审计部门,极大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BG公司通过审计资源的上移和集中,使审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被审计单位积极主动执行整改建议提供了机制保障。BG公司还设置了监察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如果涉及相关人员,会将相关人员移送监察部门处理。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形成上下游关系,健全了BG公司的问责机制。

(三)审计部门后续审计阶段

1.BG公司审计部门建立了后续审计的标准化程序。按照整改牵头部门、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证据资料等关键要素建立后续审计检查标准化程序和评分标准,作为对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量化评价的依据。

2.为保证审计问题整改的效果和效率,BG公司审计部每年开展两次后续审计。此外,为保证整改目标的一致性,在每项审计问题管理档案中都明确问题整改完成的认定标准。各单位按照后续审计检查标准化程序和具体每项问题的整改完成标准,进行后续审计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反馈至审计部。审计部在后续审计中,对各单位整改自评的准确性和审计问题整改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价,重点关注未整改完成问题的落实,同时关注已整改完成问题效果的持续性,并更新审计问题数据库。

3.BG公司每年召开审计问题整改专题会。根据整改自评和审计部出具的后续审计评价报告,由各单位整改小组组长向公司总经理汇报本单位审计问题管理情况。同时,对于未完成整改的问题,明确下一阶段整改目标和责任落实,并更新审计问题数据库。

(四)审计部门发表整改工作意见

1.BG公司开展专题研究,支撑相关业务优化改进。按照业务专题分类,从大量原始审计结果中提炼整合,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从体系性、结构性、利益导向性、合规性等方面研究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并通过审计专题会或绩效沟通会等形式,对重要专题进行研究讨论,明确优化改进措施,帮助改善专业管理。

2.BG公司建立各单位审计问题档案库,并将档案库作为审计部和各单位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审计问题档案库是根据被审计单位过去已发生的问题,由审计部门进行分类汇总,将同一类问题对应唯一的管理档案,在档案中记录该类问题历史发生情况、问题整改情况和后续审计情况。此外,审计部门对审计问题档案库进行定期更新,并向被审计单位定向发布。通过这种方式,使审计部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整改完成标准达成共识,同时将其作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管理参考。

3.BG公司审计部编制《审计提示》并向各单位共享发布。《审计提示》以审计问题数据库为基础,以案例剖析形式定期编制。审计部通过向各单位共享《审计提示》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各单位将实际情况与《审计提示》对比,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避免其他单位出现的问题在本单位重复出现。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邮政编码:211815,电子邮箱:nau_sj123@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吕金格.以增值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文科.审计整改三方履责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 2018(2):36-39

宗建岳.PDCA循环法在部门预算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 2018(7):10-14

作者:沈俊 赵珊 朱叶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论文 篇3:

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摘 要:该文将全面质量常用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应用到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内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实施阶段、内部审计检查阶段和内部审计处理阶段,这四个阶段紧密衔接、循环往复,每经过一次循环,就解决了一批审计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使审计工作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促使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并对发生的质量偏差及时纠正,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及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 PDCA循环 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它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水平,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它涉及审计的各项工作,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的好坏,成为衡量全部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1-3]。钱世昌认为加强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无疑是诸多内部审计管理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认为对内部审计进行日常的质量管理,应当通过政策性监督检查、内部审核、外部审核三个环节来进行[4]。

该文介绍了全面质量控制常用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按照PDCA循环的工作流程对企业内部审计实施控制,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将质量目标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及时有效地发现风险漏洞,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并落实跟踪。

1 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它是指在管理工作中,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工作顺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PDCA循环工作的特点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大循环带小循环;关键是A阶段。如图1和图2所示。

PDCA循环分四个阶段,八个工作步骤。

四个阶段分别指P(Plan)指计划,包括方针、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D(Do)是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是指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A(act)是指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并提交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八个工作步骤为搜集资料;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检查措施的执行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没有解决或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 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

利用PDCA循环对内部审计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并对发生的质量偏差及时纠正。

2.1 内部审计计划阶段质量控制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充分调查研究,搜集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相关资料,找出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要求通过认真的调查,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准确的找到所存在的问题。

(2)由企业相关管理者、审计人员召开圆桌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法找出产生审计过程中所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3)找到影响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确定后续实施质量控制的重点区域,只有正确确认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重点审计区域,才能真正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针对出现问题的重点区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所制定的措施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模棱两可,难于执行。

2.2 内部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在这一阶段,认真实施审计质量改进计划并严格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落实计划根据审计计划和工作分工情况,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审计人员,要求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由其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实施计划进行。

2.3 内部审计检查阶段质量控制

这一阶段需要对之前质量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责任人是否真正履行了责任,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问题或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一般分事中复查、事后检查两种,事中复查属于动态质量控制,是对措施执行过程中己完成的工作进行跟踪质量复查,事后检查是措施执行结束后进行的检查,检查集中,能够查到事中复查不易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2.4 内部审计处理阶段质量控制

(1)通过检查,找出前面所采取的措施落实后取得明显效果的控制方案,将该方案总结成文形成标准或规范,健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真正实现审计工作标准化,并且保证今后在审计过程前面所发生的类似错误再不出现。

(2)对于措施计划执行过程中没有取得成效,尚未解决的审计问题,直接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解决。

3 结语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而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同样能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不断改进、提高。PDCA循环法在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每经过一次循环,就解决了一批审计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使审计工作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始终良性循环,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顾学武.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初探[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 张东杰.浅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及建议[J].企业管理,2010(5):68-69.

[3] 吴祥妹.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Jl.东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2011(11):32-36.

[4] 钱世昌.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作者:于琦

上一篇:市人民医院工作总结下一篇:文体部学期工作总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