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者简介:庄翠霞(1981-),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助教,文学学士,在读教育硕士,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和应用写作。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改编后的话剧,结合地方特色更直观地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田小娥是《白鹿原》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1: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转型中的基本原则与常法活用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转型应该遵循如下三个基本原则:超越文本窠臼的人文视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的互动教学。同时,对于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环节要多管齐下,灵活运用,精讲、热议、表演、亲察、助学各个环节精心安排,推陈出新。

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终身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大学教育的重任。人文素质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大学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模式转型势在必行。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授课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就是要改变教师为“传声筒”、学生为“接收器”的传统模式,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多重并重的目的。在这种转型中,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人文视野超越文本窠臼、学生主体统摄教学过程、全程互动活跃学习氛围这三个基本原则,同时,精心设计精讲、热议、表演、亲察、助学几个基本环节。

一、人文视野超越文本窠臼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目的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走中学时代重“应试”轻“审美”、重“传授”轻“实践”、重“文字”轻“思想”的教学路子,更不能把精彩的优秀作品变成毫无趣味的文字的注疏、解读和分析,也不能单纯地强调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我们的大学语文应该超越文本的高度,给学生以人文知识的广度和人性思考的深度,从“阅读理解”教育跃升为“启蒙创新”教育。为此,我们的教学应遵循以下三点:首先,导向文化感悟。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正是一个民族心灵的结晶体,也是民族智慧的重要反映。我们学习文学,学习的应该是文化。其次,导向人生体验。青年学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体会命运的艰辛与世事的沧桑,体会人性的崇高与卑微。一个人的思想是深刻还是浅陋,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是丰富还是平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青年学生学会深刻的思考、具有健康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生活准则等,是极为重要的。再次,导向品格修养。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作为滋补学生道德成长的养料,使他们在读书的同时也读人,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学习做人。

二、学生主体统摄教学过程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传递,学生接受”,是“教师刺激,学生反应”,总之,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我们今天的改革目标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导学习为前提,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支撑的“导学—自学—助学”模式。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其次,学生渴望的是一种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信息饱满、学生参与良多、学习兴趣高涨的教学环境。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把教学和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利用网络等各种交流媒体随时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自学。再次,以学生为主体,还体现在教学中的民主与平等上。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把学生放回到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他们自由地遨游、探索、发现。教师只需做一名舵手,或是一个伙伴,给学生一个方向、一个场景、一种气氛。教师可以作为一个聆听者、交流者,甚至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兴趣、一种方法、一种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质疑、释疑、交流、探讨的兴趣和激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全程互动活跃学习氛围

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是最为失败的课堂,一个垄断话语权的课堂也是一个无趣的课堂。生动的、有趣的、活跃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课前互动。教师备课时就要思考就哪些内容进行互动以及如何互动,对于教学中要互动的环节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例如,布置学生去图书馆、网络等可利用的资源中去搜集相关资料做课前准备,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上再由学生和老师轮流讲授。其次,课堂互动。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课堂互动中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质疑答问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分组等形式进行横向互动。另外,文章批改、课题研究、情景模拟等也可以交给学习小组。再次,课后互动。课后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允。师生要多增设课后互动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交流方式,这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既利于课堂中良好互动氛围的创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述三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常法活用以增强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由下面五个主要环节来完成。

一是精讲。教师讲授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但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用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教师应该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精炼、精深、精彩的讲授。精炼,指教师对学生最应该了解却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地方进行精炼的描述。比如,讲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对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风度,学生可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精炼的描述。精深,指教师应该在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体悟的基础上给他们更深邃、更透彻的解读,突出人文的内涵。比如讲陶渊明的《饮酒》诗,就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自然中感悟到的超越天人的妙道,领会道家的精髓。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虚静”和“空灵”的审美境界被赋予了最大限度的意义。精彩,就是要让学生领略到教师专业内外博大精深的知识,感受到教师激情与诗性充溢的心灵,体味到教师博爱与真诚构筑的情怀,与教师进行开放而自由的思想碰撞,教师应该用浪漫诗意又惟妙惟肖的语言传递文学的人伦和情思之美。

二是热议。讨论和辩论是热议的两种有效形式。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其中讨论或辩论最能激活脑细胞,促进大家动脑筋,是教学相长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于富有争议的教学要点,富有实用性的探讨话题,富有创新思维的研究命题,都可以拿来进行讨论,讨论要突出学生团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实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发言集中性与限时性相结合。教师要在课前布置预习必读的文本,预置必须思考的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必要时还必须写成发言稿。课堂上可先分学习小组讨论,推举本组代表发言,接着全班分小组交流。最后师生点评,共同进步。比如,学习《采薇》一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诗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采薇》是一首厌战诗吗?”“诗中的主人公回家途中为何心情如此复杂?”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总之,通过讨论、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表达的习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善于沟通、协调、表达、鉴别的能力。

三是表演。大学生们都喜欢表现,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情景模拟和表演对于理解学习的内容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在讲《茶馆》(第一幕)之前,给学生布置表演作业,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茶馆》(第一幕)的剧情,力求声情并茂,栩栩如生。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就会细细品位人物的台词,琢磨各个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及他们的身份、品质和情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利用课上或课下时间,开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人文知识抢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爱表演、爱思考、爱表达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培养来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善于沟通、协调、表演、赏识的能力。

四是亲察。要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并学以致用,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外去参观见习或调查实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建立教学基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教学,比如,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大观园、鲁迅故居、曹雪芹纪念馆等人文景点,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基地。另外,结合鲁迅《伤逝》的学习,可以要求大学生深入到同学朋友中间,调查他们的爱情体验及爱情观,调查亲朋好友中恩爱夫妻的家庭生活及其婚姻、家庭观,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报告,表达出自己比较全面而独特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五是助学。我们的大学语文也许只有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连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后助学仍然是教师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学习小结,因为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对于经典的文学名篇、名著,对于富有争议的文章主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列出拓展学习和延伸阅读的篇目,并利用网络等各种交流工具随时跟学生交流,跟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给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并积极地学习语文,掌握阅读欣赏、搜集资料、研究讨论的方法,并把语文学习贯穿整个大学,甚至是一生,使自身的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为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康昀.试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常用的“八法”[J].才智,2010,(08).

[2]兰香红.大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05).

[3]汪瑞椒.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3).

(于卉芹,张哲,曹雪立 北京 装甲兵工程学院文史教研室 100072)

作者:于卉芹 张哲 曹雪立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2:

从“飞娥扑火”到“嫦娥奔月”

作者简介:庄翠霞(1981-),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助教,文学学士,在读教育硕士,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和应用写作。

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改编后的话剧,结合地方特色更直观地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田小娥是《白鹿原》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在旧社会黑暗礼教制度的摧残下,依然为幸福、为爱情、为生存不断地抗争着,虽然这抗争在当时男权强权下仍然无力回天,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从历史长河来看,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女性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落后礼教制度的反抗。

关键词:《白鹿原》;田小娥;话剧;自由

《白鹿原》是陈忠实为中国文学树立的一座丰碑,获得了1992年的矛盾文学奖。《白鹿原》讲述了清末民初农村白鹿原上一群农民的生存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乱世的时代,一个老虎不在家猴子当霸王的时代。在这样群龙无首动荡的年代,人们的命运注定了被蹂躏。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白稼轩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有的甚至只有三言两语,形象却跃然纸上。她们或吃苦耐劳,一辈子相夫教子,平平淡淡过完一生;或单纯善良,接受过新式教育,思想先进,敢于反抗包办婚姻,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或是处于新与旧的夹缝间,无意间突破了传统的枷锁,起初战战兢兢,终于对封建礼教不屑一顾。田小娥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一个耐人寻味的女性。她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30年代关中平原上年轻美貌的农村妇女。她的性格中有着善良、多情、柔弱的一面,也有着叛逆、勇敢、大胆的一面,她生活在社会环境的桎梏中,却有着对女性欲望本能的追求。田小娥是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最为鲜活的女性形象[1]。

陈忠实在访谈《我相信文学依然神圣》中,当访问者问到朱白氏与田小娥的区别时,他难得地激动了:“我只想告诉你写作这两个人物时的不同感受,写到朱白氏时几乎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几乎不太费多少思索就把握着这个人的心理气象和言语举止,因为太熟悉了。而投入到小娥身上的思索,不仅在这本书的女性中最多,也不少于笔墨更多的另几位男性人物。我写到小娥被公公鹿三捅死,回过头来叫出一声‘大呀’的时候,我自己手抖眼黑难以继续,便坐下来抽烟许久,随手在一张白纸上写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然后才继续写下去。活着的小娥反叛失败,死的小娥以鬼魂附体再行倾诉和反抗,直到被象征封建道德的六棱塔镇压到地下,我仍然让她在冰封的冬天化蛾化蝶,向白鹿原上的宗法道德示威……你竟然不体察我的良苦用心[1]。”

田小娥作为书中笔墨最多的女性,田小娥可谓是一个处于新旧冲突之间的充满矛盾的女性。她的一再出轨,具有偶然和必然的双重性。一个在旧社会里受压迫的女人,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对旧制度进行反抗,追求解放,渴望被尊重,她要奔向自由,本应可以得到社会的原谅的,可以旧社会却抛弃了她,所以她对那个旧社会是有报复心理的。

田小娥一出场便是悲剧性的。出生于秀才之家的她,模样娇好,“那黑油油的头发从肩头拢到胸前,像一条闪光的黑缎……宽宽的衣袖就倒捋到肩胛骨,露出粉白雪亮的胳膊”。却被迫沦落为身体强健但已年近暮色的郭姓武举人的小妾,这一角色纯粹是郭举人性和“养生”的工具,虽无一般穷苦人家饥困之苦,却饱受了“泡枣”这一残忍的肉体的精神的折磨和摧残[3]。而郭举人在正妻的严加管束下,只能给予她物质上的满足,田小娥在精神上是十分孤独的,肉欲也得不到满足,这就造成了她第一次出轨的必然性,即使不是黑娃,也会是别人。恰好她碰到了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黑娃,两个年轻男女便在相处中不知不觉对对方产生了倾慕以致发生了“违背伦常”的关系,这是她第一次出轨的偶然性。

田小娥跟着黑娃回到白鹿村后,得不到公公鹿三和村里人的认可,也没有资格进祠堂拜祭先祖,只好和黑娃搬到破窑里安家落户。他们度过了一段虽然贫苦但是充满幸福的日子,黑娃虽穷,但是待她并无二心,精神上的富足弥补了物质上的贫乏。田小娥为不能进祠堂而羞愤,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遵从人的本能,改嫁给黑娃已经无意间冲破了封建男权对她的桎梏,初步具有了女性意识。

黑娃参加农协,并发动了白鹿原上的“风搅雪”,砸掉了他们一直不被允许进的祠堂,此时的田小娥作为妇女主任也带头砸了祠堂,这不仅代表她受到的屈辱得到洗刷,还令她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为什么非要得到宗族的承认呢?就算不进祠堂,他们还是照样活得不比谁差。

后来黑娃丢下她逃走,田小娥无依无靠,又担心黑娃被捕,在鹿子霖的逼迫之下无奈屈从于他。这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威压逼迫,而是男权宗族观念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对一个弱女子的无情碾压。她被狗蛋骚扰,作为受害者,却要和狗蛋一起被施以酷刑,而从始至终,鹿子霖没有为她说过一句话。不仅如此,为了扳倒白嘉轩,鹿子霖甚至诱导她勾引白家长子白孝文[4]。

田小娥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怀着恶毒的目的在庙会上勾引白孝文,但在发现白孝文的“怪病”之后又心生同情。再后来,白嘉轩到窑洞捉奸,发现孝文果然和田小娥在一起后急火攻心,栽倒在雪地上,此时的田小娥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她十分担忧,怕白嘉轩出事,鹿子霖却是“站在倒地的白嘉轩身旁久久不语,像欣赏被自己射中落地的一只猎物”,怂恿小娥去告知冷先生,将自己则置身事外。

田小娥与白孝文的关系暴露,白孝文受到严厉的处罚,声名俱损,她又产生了自责和内疚,充分展现了善良的一面,她对白孝文,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关怀与悲悯,这是她女性意识中母性的觉醒。

她向鹿子霖询问白孝文的伤势,并在识破鹿子霖的诡计之后报复性的朝他脸上撒尿,同时,也对自己和鹿子霖的关系进行了冷静的审视:二人名义上是叔伯与侄媳妇,暗地里却是见不得光的情人关系,他们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鹿子霖人前风光,俨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而她自己却是人人唾弃,忍受辱骂与嘲笑的“烂货”。

至此,她终于愤怒地发出了内心的呐喊:“你在佛爷殿里供着,我在土地堂地蜷着;你在天上飞着,我在涝池青泥里头钻着;你在保障所人五人六我在烂窑里开婊子店窑子院!你是佛爷你是天神你是人五人六的乡约,你钻到我婊子窑里来做啥!你逛窑子还想成神成佛?你厉害咱俩现在就这么光溜溜到白鹿镇街道山走一回,看看人家唾我还是唾你?”此时的田小娥,女性意识已完全觉醒,她冲破了内心最后一道束缚,不再将其他人的看法放在眼里,由最初的战战兢兢,终于到了对传统礼教和男权社会的不屑一顾和唾弃[5]。

2006年,这部伟大的作品被搬上了话剧舞台,由孟冰改编,林兆华导演,将五十年的历史片段融入两个多小时之中。由知名演员:濮存晰,郭达,宋丹丹等主演。《白鹿原》从小说到话剧充分体现了话剧编者的再创造。话剧中出现了很多原著中没有的台词,这些正是作品的点睛之处,把中国现实深刻、厚重地呈现出来。

话剧由一群秦腔一人吹拉弹唱开场,他们近乎疯狂似的表演,加上这精雕细琢的环境,一下把观众拉进了陕北农村白鹿原。话剧自始至终时时响起让人撕心裂肺的秦腔,听似突兀,实则与剧情相契相合。剧情每发展一步,若少了一段秦腔,剧情似乎无法演绎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话剧的结尾如开场一样,一群秦腔一人歇斯底里的吼唱,老腔的如泣如诉似告诉观众这生命的轮回并未结束。他们正是这黄土地上的生命,他们用自己悲壮的唱腔黄土地上有一群坚强的人,他们需要一个生命的喷薄口。

整部话剧可能会给我们一个闹哄哄的感觉,但这并不是场面的杂乱,这种带有一种蒙昧式的野蛮,就是话剧《白鹿原》所要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更为直接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在这种原生态的话面里,细品清末民初时期白鹿原的最原始状态。朴实厚道的濮存昕、幽默挥洒的郭达、喜剧明星宋丹丹,分别饰演厚朴强直的白嘉轩、狡黠伪诈的鹿子霖、屈辱风骚的小娥,角色与他们的演艺本色都大相径庭,然而他们都以各自的才分出色地将人物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舞台上。是他们的精彩演出,铸造了本剧的戏剧性。《白鹿原》高度浓缩的社会画卷,无场次时空的快捷转换,众多的情节头绪与人物命运迁延。农民投身革命,女性所受的屈辱,白鹿两家的发展,这些都交结一起,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田小娥这一形象,更是被喜剧演员宋丹丹塑造得更加别具一格。宋丹丹自带的喜剧效果融合了一口流利的陕北方言,将这个从一出场就是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悲凉。话剧中的田小娥用这种高亢、悲怆、透人心扉的腔强再现黄土地那一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哀婉叹息和对男权社会的控诉。以此来呼唤社会的解放,而不只只是田小娥一个人的解放,在族群、族规时刻约束着人们,这时出现了一个田小娥,被视为一个“烂货”,不能进祠堂,得到外面吃饭,按又按着各种规矩照打田小娥,旧社会的不讲理也被这一话剧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田小娥的死是必然,因为那样的社会是不会允许她这样的女子存在的。阐释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以及在田小娥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國的反抗精神。因此上海师范大学曾经的言文学院院长说过,田小娥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就像梁祝的化蝶,已经升华了。在生命的激荡中,田小娥这一生命体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将她雕塑成美丽诱人的罂粟花,以一种飞蛾扑火的激情,演绎了美丽而悲怅的复仇女神般的生命史。飞蛾扑火般的爱情观破坏着传统的“生孩子,过日子”的婚姻观。生命的悲剧并不阻碍她个性的舒展,让人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们对她强盛的生命欲望的本能的感动、对她能主动的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赞赏、对她悲惨的一生的同情与理解,还有对女性在不适宜的社会生存环境下总难以避免的畸形的生存状态的深沉的感喟。对于自由的追求她更是嫦娥奔月般的义无反顾。田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也不是常见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田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也不是常见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反思当今的小三、小四们为了物质出卖灵魂,田小娥的形象显得特别的单纯。

最后用陈忠实自已的话说,“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时候浮上我的心里。在彰显封建道德的无以数计的女性榜样的名册里,我首先感到的是最基本的作为女人本性所受到的摧残,便产生了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6]。”这一形象的出现是时代的呼唤,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单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无名氏.我相信文学依然神圣[J].延安文学,2006,5(3):65-66.

[3]赵乐.无力的抗争,无奈的选择——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塑造[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1):87-89.

[4]刘骥鹏.论文化原塑与《白鹿原》的对话性——以田小蛾为中心[J].齐鲁学刊,2006.(2).

[5]李松.论《白鹿原》中田小蛾的形象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J].小说评论,2007,4(6):301-305.

作者:庄翠霞 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3: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中的途径

【摘要】在课程思政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堂结合起来,在发挥其各自学科特长的同时,共同构建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武威职业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作用。在这样的培养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中就迫在眉睫。

一、将思想政治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中

1.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课程的设置,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在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还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气质内涵,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这一作用也被称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钱江飞曾在《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中介绍到隐形教育功能,其作用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教思想政治从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隐形功能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独特的语言情景并在其影响作用下,通过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个体和认识上的变化。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并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下,更好的走向人生和未来。

2.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材的选取和编订都相对于中学课本更倾向于选取人文性和思想性更强的文章。以王显槐主编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例,全书涵盖了国学经典、爱国诗歌、理想信念等十个单元45篇文章。如《诗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了解西周时期的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场景;陆游《关山月》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讨论现代战争的利弊,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张爱玲《封锁》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文本内容陶冶情操,增强民族包容感、文化自信力,发挥语文的第二重功能。

3.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

大学语文和思政课都属于人文性课程,但是较思政课而言大学语文具有更强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大学语文课程中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如屈原的《湘夫人》在表达最淳朴爱情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高尚爱国情操,让当代大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爱国情怀;通过《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让学生在作品中不仅感受到陶渊明伟大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气节和为人类的生存状态树立的恬然安适的榜样,而且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营造的神奇与瑰丽的山水风光。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1.提高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因为大学教育受众的年龄特点,所以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更要时时刻刻清除国内、国际形势,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营造积極的教学情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唯有此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大学语文“传道,受业,解惑”的功能。

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进行综合的考量和选取,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以此,可以将同一类型的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譬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时,不仅要学习陆游的相关作品,还可以适度加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这些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打破以往体裁划分的限制,这样有利于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具体教学时可以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性爱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爱国”,通过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3.通过模块化教学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尝试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自学为主体,贯穿在课堂教学全过程。

(1)发布任务,收集材料。将模块中涉及到思政问题进行发布,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比如讲到《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可以让学生讨论“何为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仁爱思想在当下的体现?”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2)集中问题,明确答案。课中分小组将讨论结果汇总,教师可以点评、总结。在此过程中明确思政与大学语文课堂的融入点,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3)课后反思,内涵延伸。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在下课后就结束,最主要的是还要对学生以后的认知和人生规划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思想内涵的延伸。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高职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5):99-100

[3]聂森.《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语文建 设》,2014(32):17-18

作者:柴玉蓉 张虎

上一篇:就业服务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音乐教师工作总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