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伴随着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职中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修改完善,对于口径过宽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进行了删除,而城市轨道交通配供电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成为了新兴专业来代替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篇1:

工程教育背景下《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工程教育背景下,《供配电技术》作为电气工程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等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模式单一,方法不灵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影响教学质量。本文就工程教育背景下《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与实践,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改革,创造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适应了学生学习的教育规律,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模式方法

引言:

《供配电技术》是高校电气自动化工程的主要课程,涉及电能供应、电能分配、电气系统设备运行、设备装置维护、变电所、输配线路工程施工设计等诸多教学内容,集理论知识与工程知识于一体,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理论知识、工程技能全靠教师设计课件,利用教学屏幕进行演示、阐释和指导,课堂互动也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质量的考评一般是定期课堂考试,以学生书面试卷的考试得分,作为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结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兴趣不强。

工程教育背景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软件技术在《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教学方法、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从“理论模式”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破了课堂教學时间、空间的局限,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专门教学软件,学生在线上实现了供配电工程施工设计、施工实践的线上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化,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能力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增强,从业素质能力相应得到较好的培养。

一、工程教育背景下,《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为了克服理论知识教学的枯燥性、抽象性的学习困难,结合学生教学规律,利用相应的教学软件,力求师生互动性充分,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性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

2、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教育的内涵就是电气工程施工建设需要的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随着供电企业与管理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工业物联网专业等要为企业培养更多专业化实用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工程教育进行课程、教材、方法、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标准的需要。

3、扩大实训课程比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从业素质

结合与课程相配套的工程设计案例,创新教材内容,最大化接近供电企业工程岗位急需的人才标准,打造真正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保障供应基地。

二、基于工程教育的《供配电技术》课程教改策略与实践

1、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相互补充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虽属于工程教学范畴,但也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要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求知要求,合理地设计科学教学方案。比如“电力系统的组成”“发电厂的类型”“变电所的类型”“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用户对供电质量的基本要求”等课程教学,需要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基本的电力知识理论水平,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利用职教云等教学软件,借助网络社交平台QQ群、微信群、钉钉、抖音、快手等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常态化,建立线上线下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新模式,学生通过留言、视频直播等就供配电技术理论知识要点、难点及其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无障碍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有了足够的保证,知识延伸实现了各取所需,最大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能,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实体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室共同发力

供配电技术是应用于供配电工程的具体工程设计与施工规划的质量标准规范,变电站的构造、系统功能,电气接线,电气设备装置,自动化监控系统装置设备的配备等故障识别、排除方法,需要在虚拟实验室操作熟悉的基础上,进入实体实验室检验相应的学习能力,这样,两种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发挥技术合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供配电一次设备”教学为例,在“电力变压器的结构组成”“电力变压器的连接”实验教学中,先利用教学软件,引导学生创建虚拟供配电工程实验室,用3D动画演示变配电站的工作原理、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自动控制、安全技术、维护巡查等工程设计注意的要点及施工操作注意的问题,学会识别现场实物、原理图和接线图,从虚拟实验室的操作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具备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到实体实验室或者施工场地进行实验或者实训,把供配电技术的应用技能和从业素质进行考核验收,作为课程教学的评价。

三、结束语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的“工程教育”特点比较明显,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毕业后能够直接投入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电气化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因素,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去短板,扬优势,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巧娜.实例教学在“供配电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1,52(13):142-143+157.

[2]李皓.基于BIM技术的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3]李庆辉,崔智高,王新军,汪波.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分析[J].高教学刊,2021,7(18):88-91.

[4]张科强,池雄飞,石艳玲.基于VR技术的实践课程案例开发研究——以“供配电技术”课程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05):160-161.

作者:骆海燕

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篇2:

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伴随着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高职中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修改完善,对于口径过宽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进行了删除,而城市轨道交通配供电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成为了新兴专业来代替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进行了综合分析,谈论该专业的优缺点,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职业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人员主要由管理人员、变电运行值班员、维修人员组成。从技术水平来说,又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从各地地铁线的人员配备进行统计,我们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说都较少,管理人员相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多一些,最多的就是技术工人。而在地铁线周围的变电站几乎每两公里就设置一座,每个变电站最少需要三人才能保证基本运行。所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类的岗位来说,用工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人员基数占据总要地位。所以,为了能够满足供配电系统较大的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然而,供配电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人才培养和解决岗位需求方面仍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一、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相关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愈发完善,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对于人才知识技能的多样性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对于是城市轨道能够完美运行的基本保障,如果出现一丝一毫的失误,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危害,所以,由于职业需求问题,很难在社会上直接进行人员招聘。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从各个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招收。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初期就对于擅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建设结束后,对于规划、建设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不减反增,同时,对于运营专业人才,包括管理层、技术层、维修层人员等多种岗位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新技术领域,采用的高新技术是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各种计算机、网络通信、微机保护装置、电子设备等进行了广泛应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就导致了企业对于这些能够熟练使用高新技术的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这些人才需要能够掌握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技能,还能对于计算机、网络等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专业来提供相应的人才。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教学应该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人才培养。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较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要求为能够对自身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熟练的掌握,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任职时,对于变电维修、低压配电维修、接触网检修等工作能够进行完善处理。

(二)精准对接专业服务核心岗位群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教学人群在今后的发展路线中主要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等进行任职,而城市交通轨道供配电技术专业的需求要对于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的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完善的处理,并且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一系列高新技术能够进行熟练操作,而这些人才的主要岗位就是维修电工、电力线检修工、接触网检修工等,这就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教学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人才培养。

(三)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企业对于人才有着特定技术的需求,所以,针对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综合分析出了六门课程可以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分别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运行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继电保护运行与检修、配电线路运行维护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综合自动化技术、高电压技术。同时,还要让学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相关知识也要进行了解和培训。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力量

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两个大方向,分别为地鐵牵引变电所值班员以及接触网巡检工。既然有两个大方向,那么,对于教师的选择就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筛选,教师要应该分别对两个方向的学生进行牵引变电所或接触网的所有设备装置等能够按照标准作业流程进行操作、维护和故障排查的教导,以此来让学生达到能够面向企业进行应聘的高度。另外,作为城市交通轨道配电技术专业,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还需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现场向学生传授时间知识。另外,学校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因为企业中,技术手段和工具都在不断进行更新,如果学校不能进行知识更近,就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与行业发展脱节。

(五)实训课程基础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

学生只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达不到公司的需求,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训课程。所谓的实训课程,就是学生在实践中,以现场的实际案例作为依据让学生进行设计分析。划分出难易程度,又分为基础型、专业型、提高型。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工作知识和节能,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工作需要进行合作完成,比如牵引变电所值班员和接触网巡检工之间的部分工作需要相互配合完成。所以,在进行实训课程时,对于实训内容要进行整体设计,在教学进度上协调进行,这样才能对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就业服务和保障

学生的就业服务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直接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否达到企业所需水平,学校可以在学生学习时,邀请城市轨道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讲座和专业知识教导,另外,还可以将学生提前安排到公司进行实习,这样就能让学生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专业所需工作能够提前了解和准备,方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生活中。另外,还应该完善学生在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和医疗,对于学生在实习期居无定所的尴尬处境,企业公司还需要对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而在实习期间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也要进行在推荐就业。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又因为岗位的特殊性,对于专业需求性较强。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能够对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贺文锦; 黎新华; 李俊辉.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

[2]李红莲; 朱晓晨.新增高职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的解析与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5)

作者简介:

易鸣,男,汉,1982年1月,籍贯湖南株洲,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轨道交通供配电,电气工程,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所在地株洲。邮编412006。

基金项目: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SMART”目标体系和应用策略研究,2020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20BZY035;国家职业教育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过程阶段性研究成果。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412006)

作者:易鸣

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篇3:

与时俱进的“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河南工业大学“供配电技术”课程为适应这一培养任务,近些年来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实践环节加强以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作了改革。文章对所做的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指出课程改革要做到以发展求创新和与时俱进。

关键词:与时俱进;供配电技术;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李攀峰(1976-),男,河南渑池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高云婷(1977-),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河南 郑州 450007)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转移。[1]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员,河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各专业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计划。而各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数在不断的增加,这就造成各课程课时数相对减少。

我校开设“供配电技术”历史悠久,它是我校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传统“供配电技术”课程占用课时较多,多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结合我校专业培养目标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调整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教学大纲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多次集体研讨,把教学大纲调整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培养掌握供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工程设计方法和运行维护等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供配电技术专业人才,并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压缩了课时。课程本身内容多与实际联系紧密、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用为目的,侧重基础理论和实用计算,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方针。

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基本概念、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供电系统一次和二次接线、工厂电力线路、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供电系统变电所的自动装置、电气安全、接地与防雷等基本知识。课时少,内容多,给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选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作为课堂教学教材,以其他教材为参考书。规划教材在国内高校使用很频繁,其在互联网上的课件、试卷等相关资源也比较丰富,这样能够为学生们在课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创造条件。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即教学内容上理论推导、公式计算较多的章节如对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无功补偿等内容采用板书教学的模式。通过板书在黑板上做公式推导和计算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布置课后作业的练习,强化知识的掌握。对认知性信息量大的内容如变压器、高低压电气设备、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防雷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与敷设、变电所结构与布置等则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介绍,然后再到实验实践现场进行现场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整合板书、多媒体和实验实践三位一体。并以某地中型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按照设计的步骤由浅入深、从一次电路到二次电路分别介绍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穿插补充有关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的规程,以及电气设备的型号、结构和工作原理等知识。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供电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同时还能使学生建立供配电系统的整体概念。结合倒闸操作、继电保护、二次信号回路、自动化装置以及实验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另外,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启发式教育方式的应用,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课后主动自学。“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内容庞杂,涉及到电力负荷、短路电流、变电所电气、电力线路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过电压以及电气安全、电气照明等多子课题。在研究某子个课题时,首先通过传统的讲授法,教授学生该课题的基础知识,待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采用引导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课题中的复杂问题。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可节约课时,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2][3]

问题意识就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多问为什么。初学时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多是对课程的了解程度不够,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刻强调中型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课程主线,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异想,敢于挑战课本知识。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单片机、PLC等课程。在学习电力线路继电保护时,引导学生思考采用PLC和单片系统来实现继电控制逻辑,并鼓励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设计相关电路。同时,让学生自己的设计同课本案例相互比较,总结各自的优缺点。这样既实现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加强了对所学知识和问题的理解。通过比较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让他们在创新思维过程做了一次尝试。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践性环节

“供配电技术”这门课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必须要用实践来验证。我校实践性训练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变配电所参观学习两部分。

我校实验室原有的“供配电技术”课程实验设备属自制设备。设备整体采用开放式结构,原理简单实用,基本上覆盖了“供配电技术”实验要求的全部内容,比较适合实验的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设备制造时间较长,设备较长时间处于故障状态,仅能实现实验装置的部分功能。实验时学生仅能现场参观,学校欲做报废处理。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任务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教研室多次积极申请资金,购置了许继集团生产的工业级继电保护控制柜,满足了课程实验的要求。另外,组织学生利用毕业设计的机会,以旧的实验装置为毕业设计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旧实验装置修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让旧设备恢复了生机,还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实验内容上将原来的实验内容调整为三个综合性实验,分别为:多级过电流保护装置实验、低压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实验和高压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实验。虽然从学时对实验进行了压缩,但是实验都开设为综合性试验,性质发生了变化,实验要求提高了,内容上覆盖了整个课程。

学生做实验时主要从预习、实验和总结三个环节认真把好关。要求学生认真填写预习报告,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器具、实验原理和实验的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不得参加实验;实验过程需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守则及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完成全部实验步骤并经教师检查后离开实验室;实验完成后,要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作业,在此基础上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由试验教师给综合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纪律、操作部分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分别给出实验成绩。

在课程学习期间,还组织学生到变配电所、发电厂等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并联系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做现场讲解。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生动的生产场面,对用电设备的外观、类型和作用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同时又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提升了课堂的理论,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

三、课程考核评价多样化

“供配电技术”课程的特点是面宽、点多、公式复杂、计算量大,很难从一张考卷来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课程结束时,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主要由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组成。其中,课程结束考试往往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进行。试卷卷面试题量大,考试内容能够覆盖全部考核要点,试题源于课本但不同于课本,考试时允许学生参考课本的内容进行解答。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的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实际掌握程度。过程考核主要由实验(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组成,综合考虑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表现以及实践环节表现等方面。使得课程的最终评分能够科学公正的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并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下良好的经验。

四、结论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当前多数普通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综观我校“供配电技术”课程的调整和实践过程,都始终紧紧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紧紧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及时地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以发展求创新和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10).

[2]徐新华.试论工科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J].江苏高教,2008,(1):92-96.

[3]郝容.创新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S2):248-250.

[4]刘咏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01-102

(责任编辑:苏宇嵬)

作者:李攀峰 高云婷

上一篇:家政服务员演讲稿下一篇:班级管理演讲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