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把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带入到古典山水画理论中进行解析,即以功能、方法、材料为线索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整理。笔者先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山水画理论中整理出山水画的创作意图,进而总结出山水画的功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 篇1:

基于图像学的传统园林表意研究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之园林生活,浓缩着文人思想中人生观与宇宙观,更与山水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文人们大胆放纵于山水间,又醒于世般的自我惕厉,他们在仕与隐的入世与出世情怀之间徘徊,把对生活的感怀体验,寄情于文人雅性生活与文艺创作上面。本文选取文徽明所绘《拙政园图》作为文人寄托精神生活空间园林图示的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和文献分析法对园林图示进行研习,依据画面内容分析其文人活动与空间美感之间的联系所透出传统文人的园林意境及其内涵。

关键词:图像学;文人活动空间;《拙政园图》;园林意境

中国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097-02

明代绘画是中国文人画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明代的科举制度限制了文人发展的空间,但是反而促进了在私家园林上的大量兴造,文人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相互渗透融合,对生活环境有了更强烈的追求。通过对园林图示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明代苏州文人的生活状况,了解苏州园林的景观特征,还可以了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意象,了解这一审美意象背后的深层动因,有助于加深对园林、绘画与行为相互作用的认识,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

1 《拙政园图>图示特点

1.1 拙政园三十一景的空间分析

此册分图拙政园诸景,每图系以题咏画法,既各具面目;题咏书体,亦复不同;大体而言,《拙政园图》册三十一景的内容分别为:其一若墅堂、其二梦隐楼、其三繁香坞、其四倚玉轩、其五小飞虹、其六芙蓉隈、其七小沧浪亭、其八志清处、其九柳噢、其十意远台、其十一钓、其十二水华池、其十三净深亭、其十四待霜亭、其十五听松风处、其十六怡颜处、其十七来禽囿、其十八玫瑰柴、其十九珍李、其二十得真亭、其二十一蔷薇径、其二十二桃花泔、其二十三湘筠坞、其二十四槐幄、其二十五槐雨亭、其二十六尔耳轩、其二十七芭蕉槛、其二十八竹涧、其二十九瑶圃、其三十嘉实亭、其三十一玉泉[1]。下面以其中几例为阐述: 《若墅堂》是在一个旷若郊野的地方,这里经营的有一花圃,四周用简单的篱笆围绕,小桥流水,郁郁葱葱。选址在拙政园中央的地方,建立基址定立厅堂,方向上朝着南方,所以名为若墅堂,这将作为用来会心与寄情高隐的地方。此外槿篱一般可供观赏,因易于栽植,或种植作为篱笆之用,在空间上有了内外的分别。

《梦隐楼》,高高的梦隐楼等房舍若隐若现筑造在树林角落里面,楼高可望郭外诸山及一片烟波江上的氛围,让拙政园的空旷的原始气氛有更进一步的描述。梦隐楼高出于林稍之上,与远山渺茫、平阔的江湖空间形成高低对比之外,集中于右边的树林与房舍,这是一个有步步升高的构图暗示手法。

《繁香坞》在若墅堂之前的空间,僮仆双手正端茶穿过小径,来到堂前杂植繁花的低地中。屋旁栏杆环绕,若墅堂之前植有一遮阴的大树,而主人与客人还没有来到,这是一个近景角落的描述。

《倚玉轩》也是以近景构图方式呈现,画中主人站在轩廊侧边,手抚栏杆欣赏着,轩旁的一片丛竹与石头;这是有三四个阶梯高的轩室,栏杆圈围的竹林与石头紧依着,轩廊边摆置一方形盆景上有“透、瘦、漏”的雅石。空间的层次是由左而右平远的视觉。

《小飞虹》桥横跨在混漾缥缈的沧浪池上,梦隐楼隐藏在树林草木之中,梦隐楼前有一平台衔接羞虹桥通往若墅堂,这通往若墅堂的小桥上有一拄杖者正跨桥而过,楼与堂隔着水池遥遥相对。

在《芙蓉隈》一幅中,呈边角构图方式,观赏者视角被溪流所引导,在构图上一湾溪流从右上方缓缓流入左下方,如同一种气脉流动给人顿时豁然开朗。视觉上直接由画外转入画内,十分自然和谐。并且采用看似简单的没骨画法点出芙蓉,细笔勾画水纹,这种对画面整体布局的把握无不体现了作者的苦心经营[2]。

《净深亭》采用守住四角,用竹林围绕,中间留白,利用溪水把空间隔绝,营造出幽暗深远的环境感受,所以显得非常幽深寂静,中间的荷花如同欢快的音符,零星墨点点出,使之画面生趣灵动,当夏天时候来深净亭,可以看到整片绿色的万炳荷叶与绿竹干头的景象。

《柳噢》构图方式与《芙蓉隈》如出一辙,以柳树为单一景物的主题,与王维的辋川园中《柳浪》一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空间的视觉上,当风吹过时,整片的柳树制造出柳浪的波动,而且可以引来小鸟,这个环境相当幽雅适合隐居,在树荫下过着闲适的生活,早上的清脆莺啼声是如此的美妙。声音与视觉的交融,让这片柳噢形成一种轻柔流动的意像。

《蔷薇径》的由来源于得真亭的四周种了玫瑰花,那么通往这亭子的弯曲小路就用蔷薇花来作路径的指引,这里要营构的是自由自在的空间,一个幽深的环境空间,让人可以放松心情去享受与大自然交融的美感。

《湘筠坞》是种竹接连着平台般的山岭,竹林沿着山脊,成为一个旋转环绕,四周高而中央低的地方。已经过了盛夏,到了立秋时节,在此幽回的环境里面,竹林的清荫,可以忘记夏日的炎热。这时可以对酒谈情,或者触景生情因事寄兴,过着从容不迫的生活。

《玉泉》这是一片空旷平坦的地方角落,图中左下二童子正为等待泡茶的主人准备,松树下有一僮仆正在煮茶水,另一僮仆在石磴上准备茶具,主人与友人在泉井边的空地上对谈,客人倾身回头望着远处,似乎在看某种东西,有着疑是故人来的神秘暗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这一回头,因人物的视觉暗示,让空间无限的往画面之外远去。

1.2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构图的位置经营,让空间显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而有了浓淡疏密、聚散远近、大小轻重、繁简偏正等对比方式,而产生“虚与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方法,意谓艺术境界之美,在于注意虚实的结合,尤其要注重画之空白,是画境全局之所在[3]。也就是说意境的创造,表现为具体可视的客观景色,与借以抒情达意的景色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地。

拙政园图中“局部构图”与“特写构图”中则特别显现出这种“空白”带虚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承续着马远、夏圭的艺术风格,构图上所谓“马一角”、“夏半边”,即画山水“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4],他们常使是点集中于大自然的一边或一角,并让其他部分裸露或祗以淡墨染出,暗示空间的无限推远。因此在畫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文徽明明在构图上,为了暗示无限的空间,所以使用“一角、半边”的手法来表现,我们进一步可以发现其构图中,亦有着明显路径的描述与暗示,好让游者能顺此空间的方向前去,而形成一个形的构图特色,让片段的绘画描述,形成连贯的时空游历,并且增添了“曲折有致”或“曲径通幽”的园林意境[5]。

2 《拙政园图>审美特点

2.1 审美的复古

明代园林图示从艺术特色的分析上以及绘画意境的探析上充分展示了文人复古的审美倾向[6]。明代画家依据文学作品中对生活环境的描述、自身主观情感的融入及贤士行为特点的结合,以《拙政园图》为实景园林的蓝本,用图像的方式再现了园林的自然风貌与怡人景姿,并寄托了作者对贤士的推崇与自身理想表达的真实胸臆。

窗体顶端。文征明创作《拙政园图》册的初衷应该与魏晋以来的文人情怀密切联系。《拙政园图》册是文征明为挚友王献臣所绘制的,一方面,王献臣回乡丁父忧,期满后因出仕不达,故留在苏州弃官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筑建园林。甘愿过一种“拙者…‘为政”的生活,即是浇花种菜、牧羊售奶来作为自己谋生经营的“政事”。所以将园林取名为拙政园开始了隐居生活,文徵明与王氏声气相投,年龄相近便为其绘制了园图[7];另一方面,文徽明用个人境遇来与之相比较,表示羡慕之情,为王献臣写园绘图时,便已存将心比心的想法,他欲藉图来倾述个人对隐居园林的心得。

2.2 追求“闲雅”的生活

中国文人思想中的触景生情,吟诵怀旧的文化传统,文人们常常会引经据典。他们在园林中漫游时,会饶有兴趣地发掘自己的灵感,然后“寻”景,向同行指出风景,命名落款,最后以文字或题字的方式记起。“景”不仅是风景本身,也是心灵接触自然所产生的视界。当人们的智慧介入风景时,风景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情境——景。换而言之,“景”是文人美学理想与田园自然天成的结合。山水画中的自然是文人赋予品格的自然。文人不断追求个性的完善,具有修身养性的行为需求,园林成为修身养性场所的唯一选择[8]。

绘画历来为文人和官场所垄断,明代社会文学和戏剧经历了世俗化的过程。受世俗化趋势和王学思潮的影响,以仇英、吴门画派文人画为代表的绘画题材也趋于世俗化。沈周、文徵明、唐寅等文人具有野士大夫、文学士的角色,性情刚健,狂放不羁。与宋元绘画相比,明代绘画更注重描写文人的生活,更注重“我”的表达。

对闲雅生活的追求是明中后期园林绘画表现出的一种重要的审美倾向。明代中后期文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文人的交往行为是明代文人获得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认同的途径。但与前代相比,这种价值有别于传统价值。它既没有魏晋的洒脱风格,也没有元代文人的野性风格,显示了明代文人的独特性。

3 结语

明代中后期的雅集活動表现出明代风雅的特点。与历代相比,明代的雅俗活动更注重物质享受,古代审美活动的兴起也体现了这一点。从图像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体性的追求。世俗的享受和风韵也是文微明晚年精神世界和内在精神的真实表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隐居山水文人的生活情趣。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明代造园风气盛行,明代造园理论趋于成熟,所以若能从文征明所留下之诗画册中,研究明代拙政园之美感意境与设计理念,定有裨益于造园艺术思想探讨与设计之提供,而具有传统审美下的园林观。

参考文献

[1]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景图》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 (05):21-26.

[2]王恒,论《东庄图册》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及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20-21.

[3]杜燕,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24.

[4]谌思妍.浅析马远“一角”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D],浙江师范大学,2016.

[5]李强,浅谈马远、夏圭山水“边角之景”的艺术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 (21):20-21.

[6]李莉,《东庄囤》对江南园林的艺术重构及绘画意境探析[J],大舞台,2013 (09):67-68.

[7]高居翰,黄晓,刘珊珊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170-182.

[8]镇淑娟.明代苏州园林图示中文人活动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作者:禹智恒

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 篇2:

从古典山水画功能出发研究当代园林设计方法

摘 要:把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带入到古典山水画理论中进行解析,即以功能、方法、材料为线索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整理。笔者先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山水画理论中整理出山水画的创作意图,进而总结出山水画的功能。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悟道而乐”、“借景抒情”为特点;隋唐时期风格多样,文化气息浓厚;两宋时期尤为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将山水画视为个人文化修养水平的体现;元代山水画成为文人抒发情思的特殊语言;明代山水画理论和技法都得到了系统整理;清代注重绘画技巧的总结与发展,还结合西洋绘画方法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和总结。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山水画理论总结发现,古典山水画创作中有四项基本功能值得当代园林艺术创作借鉴,它们分别是引导人们观察自然、从中学习自然规律和提高认知水平的功能;表达生活理念和情感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倡导理想人居环境的功能。这些功能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把这些功能带入到当代园林设计过程中,会产生带有鲜明传统特色的设计方法和成果。以实现这些功能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点,将这些关键点转化为园林艺术可操作的要素,再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去组织这些要素,这样得到的艺术成果将具有典型的东方传统文化特征,而形式不会受限于任何时代或风格。这就是由古典山水画艺术指导下的属于当代的园林艺术创作。

关键词:山水画理论;创作目的;功能;设计要素

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古代人崇拜自然,喜欢观察自然,从自然中感悟规律,以自然中的现象为标尺去比对社会生活。中国古代人还重视直观的图像化的表达,因此,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发展出一种以山水为载体来满足“澄怀观道”、“抒怀畅志”等要求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艺术作品中,“山水”不仅是自然景物,而且包含着理想、真理、情怀等内容,传达了艺术家的社会理想与人生境界。

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以山水为载体表达创作者思想的艺术,两种艺术的发展过程基本同步,创作者、精神功能、审美标准、创作手法都有许多重叠,因此完全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关于中国古典山水画和园林艺术已有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主要涉及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山水艺术发展史、山水画哲学、山水画表现技法等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讨论较多的理念包括意境、顿悟、卧游、视线引导、画面比例等内容,但对于运用这些理念去指导现代园林设计的方法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充实完善。

现代设计的特点主要是根据特定功能对设计元素、材料进行整合、重组,有明确的审美标准和具体的设计方法、步骤。笔者尝试用现代设计理论去整理分析山水画理论,在理论发展中寻找规律,整理出明确的创作目的、元素、方法、评判标准等信息,最后将归纳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园林设计过程中。

一、研究山水画理论的原因

山水画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重要画科,是古代文人陶冶情操、抒怀畅志、顿悟人生智慧的一种途径。从中既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喜爱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又可以体会到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养意识,以及中国艺术家普遍追求的咫尺天涯、小中见大的视觉错觉艺术。山水画反映出中华民族对意境、格调、气韵、色调等艺术风格的喜爱和追求,凝聚了中国人最为厚重的情思,因此留给国人更多的情感因素。可以说,古典山水画饱含了中国古典艺术精华,研究古典山水画理论对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园林艺术与山水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关于园林创作的理论著述却远远没有山水画的理论著述丰富。明代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指出:“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由此可见造园论著的缺乏。那么,既然山水画和造园艺术之间有那么深厚的联系,山水画理论就可以成为造园艺术的重要参考。今天想要创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可以在古典山水画中寻找线索。

二、研究山水画理论的方法

有人认为,人文艺术科学无法获得自然科学那样严格的可检测、可重复、可控的精确实验方法。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同的文化、种族、民族、生理心理条件要素是不可穷尽的。其实,这恰恰体现出设计艺术作为符号的语法规则。其科学性表现在其内部的逻辑性和方法结构的精确严格特性。设计语言遵循严格意义上的视觉语法规则。1如果按照常规的逻辑演算等思维方式,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量化然后进行推演,难免使动态整体遭到僵化与割裂。因此对中国古典艺术理念进行研究,一定要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中国古典艺术理念本身并不是毫无逻辑可循的。如果中国古典艺术理念毫无逻辑可言,就不存在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结论,因此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和西方经典的逻辑思维模式并不是彻底相对的,相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在不损坏、不割裂系统整体性、连续性的前提下,引入西方逻辑演算思维下产生的一些理论成果,对中国古典艺术进行研究是行得通的。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设计师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性的创作活动。经济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将设计定义为“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的过程,将方法视为有目的解决问题的一部分。1现代工业设计也把产品设计的功能放在了第一位。因此,虽然一类设计工作包括了很多步骤,但首先要明确的是目的,演化到艺术创作工作中就是创作目的。只有明确了创作目的,才可以进一步明确创作手法、标准、素材、步骤等内容。

虽然古人在园林艺术或山水画创作的时候还没有产生“设计目的”、“产品功能”这样的概念,但实际创作过程中肯定是存在一个目标的,只是不同的文明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达到这个目的而已。从创作目的入手去寻找古典艺术的创作规律没有破坏事物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可以说是符合古代东方人的思维特征,同时也可以融入到现代设计学的一般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在今天创作出具有东方古典美学思想内容的作品,而不单停留于形态上的模仿与再造。

三、以山水画理论史为脉络总结山水画创作目的

在中国,山水最初只是以画面背景或点缀图案的形式存在于绘画中。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大致成于魏晋南北朝这一社会动荡时期。东晋顾恺之提出绘画以是否“传神”为审美标准,是山水画理论的一个开端,对之后的中国古典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演绎为一个美学体系,奠定了东方绘画美学思想理论基础。南朝宗炳也是古典山水画的主要开端人物,他的理念大致可归结为两点:第一,山水画的意义与目的在于它所隐含和体现的“道”,山水用形体承载“道”,因此悟“道”就需要考察山水、亲临山水或把感人的山水场景凝练于画面当中,反复观察感悟,悟道而乐;第二,主张以丰富修养为基础,对自然山水的形与色进行描绘,才能传达山水之“神”,巧妙的作品应当让欣赏者和创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山水画成为了提升文化人思想境界的一种工具。王微主张把人的情绪融入山水中,人心情愉悦,那么景色也随之飞扬,山水被人格化、情感化,不同的心情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景致,山水成为一种表达心情的载体,这也是后世文人借山水画表达思想的一个根源。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主要具有“悟道而乐”、“借景抒情”的作用,可以用来记录自然并从中体会自然规律、提高人生境界,或者借助不同景致去记录、体现不同的心情和思想状态。

隋唐时期,山水画已成为一种表达文人志趣爱好的工具。王维开始用山水画去描绘心中理想的居住环境,这也成为文人构建自己居所的一种范本。此外,王维还提出水墨是创作山水画的最佳选择。因为水能在纸张等材料上不受控制地流动、晕染,墨能够将水的这种流动性显现出来,说明文人不但欣赏山水风景,还欣赏充满变化感的自然现象,这是中国古代审美方式中的一大特色。吴道子主张绘画应结合个人气质和时代精神,画风豪放,对过往煞费功夫刻画细节、表现力却不足的绘画方式作出革新。毕宏、张璪等画家发展了独具个性的画风,使得画纸上的自然风景带有强烈的个人趣味。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山水画风格多样、个性突出、文化气息浓郁,山水画以画代文表达思想、描绘理想生活环境的功能开始显现。

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出更为丰富的流派与风格。荆浩以“真”为审美标准提出了“六要”,强调的是绘画除了华丽表现技法以外,还应当具有思想内涵,主张作品应表现真实山水带来的感动。以郭熙、郭思父子所著《临泉高致》为代表,指出人之所以喜欢山水,是因为人在其中能够摆脱世俗尘嚣的烦扰,并获得梦寐以求的林泉之志和烟霞之侣。1这种快乐不一定是“悟道”了才能得到,单纯欣赏山水就可以感受到。董源、巨然作品受到后世反复临摹研习,强调的也是一种源自真山水的真实感动。苏轼强调山水画应表现“常理”,体现人的思想与境界,说明山水画不仅要具备视觉观赏的功能,还应启迪思想。这与南北朝追求“悟道”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体来看,两宋山水画更强调从真山水中寻找感动与快乐,表现真情实感,从而陶冶内心或者表达个人修养层次。

元代文人山水画以陶冶性情、抒发胸怀为主要目的,通过画品映射作画者人品的高雅,文人之间相互为彼此画作题词题字交流情思,蔚然成风。黄公望是元代绘画思想领军人物,他提出画者应行万里路,深刻体会自然山水本身,读万卷书,从文字中汲取广博的思想、领略渊博的道理,这样作出来的画才富有精神价值。黄公望还强调绘画的写意特点,不求形似但求畅怀,指明了山水画的创作重点。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思想表达、交流作用十分突出,几乎成为一种文人间通行的高雅语言。为了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文人不断向大自然和书本学习以提高自身修养,他们的山水画具有陶冶性情、提高认知水平的作用。另外,描绘理想居住环境的绘画也广受推崇。

明代科技、经济、国际交往发达,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文化碰撞激烈,绘画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门派林立、名家辈出,山水画理论与实践技术得到了系统整理。绘画思想方面必须提到唐志契的《绘事微言》,他强调创作山水画应当赋予真山水以人的性情,然后去观察真山水的变化规律,这样就能洞察到真山水所蕴含的“性情”。文征明提倡宅前屋后种植擎天长松,这样既体现了吴门地区自然风貌又体现了人文特色,对理想居所的描绘又是对王维、王蒙等画家思想的延续。总体而言,明代表现技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朝绘画理论也在明代得到较为系统的整理。

清代官方推崇仿古派绘画,主张从前人绘画中汲取知识和技巧,意图集所有前人之大成,使得绘画的独创性、思想内涵渐渐不如绘画技法那么受重视。当然也不能说清代山水画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事实上清代山水画的理论研究与争论是十分广泛的,政治理想破灭的部分文人仍然借用山水画表达强烈的个人理想,同时,在西方文化继续渗入中国的背景下,清代山水画技法、思想、理论都得到进一步发展。王原祁用“龙脉”以及一些音乐中的理念试图寻找作画的“秩序”,已和西方讲求的构图秩序具有一定相似性了。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对作画的技法和美学思想都作了阐述,内容深奥广博。这是一个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本土绘画特点与西方绘画特点在对比下更为分明,产生了大批精辟独到的总结归纳东西方绘画要点的论著。

古典山水画理论发展跨越了约一千五百年,顾恺之、宗炳、王微等画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的一些美学思想一直没有被推翻过,无论是水墨表现,还是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或者是追求平淡天真的真山水真情感,或者是描绘淡雅隐居生活,等等,总的来说,还是对东晋思想家们的理念的一种不断深化与完善。从创作目的来讲,有四点值得现代的园林设计加以学习、运用。第一类是向自然学习以提高个人认知水平和精神层次;第二类是传达文化精神、交流思想;第三类是借山水陶冶性情、获得愉悦的心情;第四类是树立理想的人居环境典范。

四、山水画的功能及其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园林设计基本要素可以大致归结为地形、水体、植物、人工构筑物(包括建筑)等类别,这些要素可以构成点、线、面、空间,还可以传达思想。西方建筑学发展出来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在研究几何关系,而东方艺术更注重艺术品是否能够承载思想、表达情感,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人而言,任何艺术形式只是一种载体,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才是重点。

基于山水画理论提取出的要点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造园,结合园林设计与建造的特点进行转化后才能得出适用于园林创作的结论。因此笔者在对山水画理论进行总结以后,还结合了基本的园林设计要点进行探讨,以推导出能够指导园林设计的结论。

(一)引导人们从观察自然中学习自然规律、提高认知的功能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意思是:“圣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发现了‘道’,贤者则由道所显现的形象(或理解为现象)去了解道。山水又以它的形质美去体现‘道’,使仁者游山水领悟‘道’而快乐,事实不就是这样吗?”说明山水在宗炳看来是“道”的载体,游山水能够使人领悟先圣的智慧而感到快乐。再看“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意思是宗炳老了不能亲自游历山水了,所以才把山水画下来放在家里反复体会。所以宗炳其实是为了观察大自然并从中感悟真理获得快乐才作画的,不是为了作画而作画。宋代苏轼仍然主张山水画要表现思想和“常理”,而非仅限形态的描绘。元代黄公望也在《写山水诀》中提到两点:(1)绘画应了解山水本身与绘画表现技法的变化规律,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变化规律并巧妙地组合这些规律,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2)行万里路体会自然山水本身,读万卷书是从文字中汲取广博的思想,从而领略渊博的道理,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更有思想价值。也就是说,山水画需要体现自然规律以及作画者的修为、志趣和认知水平,这样的作品才有价值。因此,山水画具有引导人向自然山水学习、观察自然、思考自然规律、提升认知水平的作用。

从设计方法上来说,可以从设计要素出发去体现自然规律,如水体、地形、山石、植物等都具有自己天然特性。以“水”这一造园要素为例,水具有流动性,有张力,有毛细现象,有三态间的转化现象,有水的地方动植物生长旺盛,有瀑流的地方空气清新……这些现象都可以在设计中加以体现;再如地形,地形的形态、质地都可以体现出大自然的力量与丰富变化。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设计重点不是去考虑水体、植物、山石等元素能构成什么形式,而是考虑这些元素能体现哪些自然规律,并应提供相应的场所去体会这些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从而让人与之互动、进行思考、修养身心,从这种欣赏、思考行为中实现提高素养、获得快乐的目的。

总的来说,以此为目的的园林设计首先应当呈现出能够打动人的自然景象,其次应提供相应的场地去观察、欣赏、思考这些自然现象、景象,再以此为基础,对构园要素、形式、空间、氛围等内容作出合理安排,最后再进行细节方面的完善工作。

(二)表达生活理念和情感的功能

隋唐时期,山水画已初具表达文人志趣、抒发胸怀的功能;元代山水画更是成为一种流行于文人之间的语言,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与友人交流思想;明代沈周提倡山水画应有象征的意向表现,以画代文,借用绘画内容表达内心意愿。所以,山水画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可以传达思想。

园林艺术和山水画艺术只是表现材料不同,但是不同的材料可以完成相同的任务,这就涉及设计语言的表达问题。有人主张“把设计学看做一门形式语言学,设计就具有了可解读性、可传递性、可归纳性和可演绎性”1。那么,用于解读、传递、归纳、演绎的载体就成为了设计重点。这些载体是一些具体表现形式,比如色彩、图像、气温、声音、气息、质感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等内容,这些内容调动了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了“语言”的解读、传递、归纳、演绎等功能。如果园林作品需要传达某种情感或者思想理念,那么就应当掌握相应的色彩、图像、气温、声音、气息等内容对人的影响的规律,从而在创作中加以运用。值得一提的是,语言表达也有卓越和粗浅的区别,因此借用园林要素来传达思想感情要注意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尽量避免缺乏美感的表达方式。

(三)陶冶情操的功能

北宋郭熙、郭思父子著的《林泉高致》,指出人之所以喜欢山水,是因为人在其中能够摆脱世俗尘嚣的烦扰,并获得梦寐以求的林泉之志和烟霞之侣。1这是一种对人的本性的总结,不是只有古人才能在山水中摆脱世俗尘嚣,当代人处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也会发自本能地获得一种与日常生活体验全然不同的清新感受,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捕捉到的信息又会有所不同。按照郭熙的思想,山水画的绘画者应该融入个人的精神人格,那么打动人的山水景色也就蕴含着一种打动人的精神人格,好的山水画要能启发观画者去完善自我人格,也就是陶冶性情。

目前关于具有心理治疗作用的园林设计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改善精神状态和陶冶情操这两种作用还是有所不同的。改善精神状态多针对精神状况不佳甚至有精神疾病的人而言,调动的是人的本能,并不一定要受过很高的教育的人才能受用;陶冶情操是针对精神状况健康的人而言,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获得更优的人格品质。概括来讲,陶冶情操就是对人的思想、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设计方法角度来看,还应该从造园基本要素入手去进行创作,先通过触动感官从而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即通过植物、地形、建筑、水体等要素的不同组合来给人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影响,再细化下去,即对色彩、形态、文化背景、尺度等要素进行有目的、有方法地调用,从而产生内心平静、头脑清醒、身体放松等感受。在此基础上,赋予设计作品一定的精神内涵,让人通过反复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认识上的提升。

(四)倡导理想人居环境的功能

唐代王维在他的《山水诀》中对山水形态塑造、村舍房屋设置、水陆组织、植物置放等要点都作了详细交代,为山水文人园林居所提供了典范。宋代山水画有了“可居、可行、可游”的概念,至元代,文人画更是强调一种人与地、环境和心境、艺术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画家王蒙是以描绘文人理想居住环境著称,其早期绘画主题以“草堂”为主,描绘“草堂”的外围大环境与建筑周边景色,中年独创“书斋山水”风格,以表现山林隐逸、草堂雅集等情趣为主,以“隐居”为主题,表现了隐居地的选址、氛围、建筑等内容,居所依山傍水、松荫笼罩,画境幽深恬静,是高人逸士专心致志读书作画的理想环境。

改善人居条件、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是风景园林这门学科最基本的任务。古代山水画为当时的文人们描绘了理想生活环境,现在的园林设计工作更应该结合当下的场地条件、业主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去追求现代人的理想人居环境,倡导优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起理想生活的模版。

由于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古代不尽相同,因此没必要去照搬古人的理想人居环境,而要与时俱进体现新的价值观与追求,比如关注有利于身心的活动空间、清新的空气、适宜的采光与遮阴、舒适的气温、悦目的景致、便捷舒适的生活条件、好的邻里关系等。在此前提下,再去选择相应的道路形式、铺装形式、地形处理方式、构筑物的布置、植物配置等内容。

五、结语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典山水画艺术中汲取的经验完全可以延伸到古典园林领域中,还可以进一步推演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古代人的科技条件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古代理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并且绘画和造园艺术本身还存在一些差异,时代和领域的差异使得许多古典山水画理论成果不能直接使用,需要针对当代园林特点进行转化。当代园林设计者可以运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对古典艺术创作要领进行剖析,以探索到具有传统特色又适合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路。

[作者简介:徐思婧,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凡,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古东)

A Study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Functions of Classical Landscape Paintings

Xu Sijing ,Chen Fan

Key words: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creation intention; function; design element

作者:徐思婧 陈凡

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 篇3: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摘要:本文以美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了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为了更好的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园林艺术传承下去,并通过园林艺术中美学思想的研究为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自然;意境

园林艺术是园林中的实物来体现自然与生活的美,其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因此需要充分的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展开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

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开始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我国的园林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形成了各种形态和领域的美。审美意识和能力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中国的美学思想来先秦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到西周末年产生了和谐美的思想,中国美学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中国美学起源于儒家和道家的美学,在不断的发展中趋于成熟形成了禅宗美学。孔子作为儒家最优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思想较为博大,美为美,以无为胜有为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发展到两汉时期,开始重视善而轻美。到魏晉南北朝,中国美学思想并没有收到佛教的影响,美学在不同的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开始于玄学、佛学相结合,转变为重美轻善的特点。禅宗美学产生于隋唐时期,重视内心感悟和境界的超脱,从此中国美学更加讲究空灵。

在到明朝后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逐步进入中国,美学思想也受到较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重视人文主义,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注重自然美,对美的追求已不在功利和实用。近代的中国美学思想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进而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

(一)追求意境美

文化和精神对中国园林艺术风格有较大的影响,园林艺术中充分的融合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中国美学来自于禅宗美学,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就是在山水中体会禅味,从花树中感悟禅意,达到个人精神自由与生命的超越。

中国园林强调情景交融,美不仅体现在空间实物上,而是强调山水草木或桥体现出的情趣及激发人的情感,园林艺术注重的是淡然、宁静的意境。古代文人常会将园林当做心灵归宿,尤其在失意之时更喜欢安静的园林,与大自然的融合可以感悟人生。

园林艺术重视人内心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样。园林的景观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中国园林艺术在设计时注重园林的空灵氛围营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是心灵体验无所羁绊的情绪。

(二)讲究虚实、含蓄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也对中国园林艺术有着一定的影响,山水画通常会留白,给欣赏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园林艺术是空间艺术,园林的空间随人心境发生改变,是靠心灵感悟的。园林通过室内外各种景观的配合,相互映衬,形成了园林的整体。讲究虚实和动静结合,营造中国园林“虚实相济”的意蕴。

中国园林艺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和虚幻,园林中藏有无限的意境,使人在景色中产生无尽的幻想。中国园林在空间上体现含蓄的境界,并通过对绘画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借鉴,达到虚实远近的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园景。

(三)倾心自然美

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点讲求“尚用”,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讲求“贵真”。这也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对于自然是无限崇拜的,认为艺术的最高造诣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因此这种观念对庄子的文艺观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庄子提出以朴素为美的美学观点,纯天然未修饰为大美之物。

这种美学思想的形成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其也讲究“崇尚自然”的设计原则。中国的园林不仅是对自然进行模仿,而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经过思考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使园林中所有景观和植物与建筑融合,展现其自然美。通过人工的设计和提炼,但不破坏自然美,其是强调自然之美与人工美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例如:园林假山是真山的浓缩,通过园林的构图和堆叠艺术对真实山体面貌进行概括。注重园林的艺术情调和人文情怀。中国园林的水体在设计时也需符合园内的水源和地形,对自然的河流、湖泊进行艺术提炼。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通常会保持自然的原貌,并种植常绿的植物。

三、结语

园林艺术不仅属于艺术还是们哲学,反应人的思想和对待自然的想法。总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自然、含蓄、淡泊,重点在于使景色与人内心情感的契合。中国园林是东方园林之首,具有藏而不露、婉约灵巧的特点,极具特色。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应在充分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的内容,建设出更符合时代审美需要并具有意境的园林,推动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清.现代景观设计的美学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2]任君.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J].城乡建设,2009(11).

[3]任君.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

[4]曹耀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设计的重要影响[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01).

[5]张健健.浅谈中国园林艺术思想中的道家哲学[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9).

作者:肖祎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计划3篇下一篇:小学教导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