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教学案例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的教学案例(精选15篇)

《桂林山水》的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 河山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篇)话。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欣赏过奇丽的五彩池,领略过神奇的黄山奇石,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桂林山水。

2、出示课件:桂林山水7张组图,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说说。

3、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猜想一下课文会写什么?(板书:山、水)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B、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你觉得你还可以看见什么?(鱼儿在水草边吐泡泡,螺蛳在江底蠕动„„)

C、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D、随机习作: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随机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C、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a、公园里的花香()

b、校园里干净()

c、树林里的空气清新()d、(说)写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讨论。

(1)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作业:

1、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水 清„„

西

香 湖

(美)山

山 山

《桂林山水》的教学案例 篇2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 堪称天下第一, 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 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 起承转合, 自然流畅,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能力, 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 喜欢在玩中学, 喜欢在做中学, 喜欢在想中学, 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上也更加多样化, 因此, 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全部生活在农村, 广阔的乡村山水, 给了这些学生对大自然最朴素、最丰富的情感, 因此, 对自然景色, 他们有着更敏锐的触角。因此, 笔者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因此, 教学中适合从创境激趣入手, 反复阅读领悟, 方法分析跟进、练笔升华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2)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优美的写作语言,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 通过分析课文, 了解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以“观察、对比、领悟、模仿”为指导,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让学生在欣赏桂林风光图片、观察景色变化、反复阅读课文, 进行图片与文字对比后,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语言美, 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去描写所见景物。

六、课时设计

为了不打破课文的整体意境, 笔者将两课时安排在一起上。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会生字, 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分析课文, 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七、教具及课前准备

有关桂林山水的风景视频和图片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 创创设设情景, 感知桂林的美

师:同学们, 在上节课,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穿越时光隧道, 与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共同体会了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美景。今天,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将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现代, 与陈淼一起饱览桂林山水。咱们现在就出发…… (播放桂林风光诵读资料片)

[板书: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导游式的语言, 让学生有亲切感。旅行式的视频资料再现, 给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 也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师:现在咱们就进行“一比高低”这个小游戏,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畅谈一下你去桂林旅行的感受?

生:桂林的山美、水美。水特别清, 山特别奇。在桂林旅行, 就像在画里行走。所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美不胜收, 大饱眼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游戏的形式学习, 活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思路。)

(二) 阅阅读读课课文文, 领悟桂林山水的美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视角, 用了哪些语言去描写他去桂林旅行的所见所闻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 老师要提几点要求。

(1) 读通课文, 圈画自学生字、词。

(2) 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 课文可分几个部分?

(4) 组内课文朗读交流, 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提要求, 让学生可以带着兴趣和悬念学习, 带着问题和思考阅读, 既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也有利于增进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

(三)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 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11.品味桂林的水美

师:哪个小组能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 给同学们读一下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师:通过阅读课文, 同学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现在谁能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

[板书:水——静、清、绿]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下描写水静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下面再找出描写水清和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作者在描写水的静、清、绿的时候,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举例子说明一下。

生:写水静时, 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说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水绿的时候, 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 说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说得很好。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 仿照“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真绿啊, 绿得……”的句式造句。

学生造句练习。

师:谁能把描写漓江美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下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既然写漓江的水, 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要写大海和西湖呢?为什么不直接写漓江的水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 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通过对比, 更突出漓江的美。

师:通过作者对水的描写,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描写水的成语。

生: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等。

(设计意图:通过步步设疑,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22.品味桂林的山美

师:现在谁能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板书:山——奇、秀、险]

师:请同学们找出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词语。

生: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下面同学们查找一下这些词语的词义。

学生解释词语。

师:现在咱们看一下, 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图片。再深刻理解一下这些词语的准确词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文字对比,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作者的语言美。)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 尝试着用这些词语造句, 3分钟后, 老师找同学与大家分享。

学生造句分享。

师: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 又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生:有对比, 先写泰山、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 进行对比, 突出桂林的山。有比喻, 比喻桂林的山像什么像什么, 用了五个像, 还用了一个好像。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再回顾一下桂林的山, 看一下作者的描写是否准确, 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作者的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文与图片的对比, 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观察能力, 也学习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习惯。)

师:谁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描写桂林山美的段落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泰山和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的写作手法, 与第二自然段中开头写大海和西湖, 后写漓江的写作手法相同,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来了。希望大家记住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 尝试着在今后的写作中进行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练习、朗读, 让学生再次体验作者的语言美和桂林的山美。)

33.品味桂林的整体美

师:通过前面的分析, 现在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应该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分三部分。开头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中间分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同学把课文分析得很透, 那么, 现在老师想问一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下第一的意思, 作者认为桂林的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师: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种描写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引人联想, 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师:那么, 同学们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去描写一下你学习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有所感悟, 受到情感的熏陶, 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字之美。)

(四) 品品味味朗朗读读, 升华情感

师:桂林山水是一幅奇丽的画卷, 是一首抒情的歌曲, 是一段旖旎的诗篇, 是一处温柔的仙境, 让我们一起再次诵读课文 (老师朗诵, 并配以画面展示) 。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 升华情感。)

(五) 自自主主质质疑疑, 拓展延伸

(1) 学了课文, 你还有什么问题?

(2) 离我们学校最近的向阳山森林公园, 学校带领同学们都去了, 现在同学们就回忆一下看过的景色,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3) 小组交流,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 并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九、板书设计

摘要:《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佳作, 课文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对桂林的风景进行细致地描写, 文思流畅, 意境优美。针对《桂林山水》这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和文意的理解, 并学习课文中对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桂林山水》语言教学片段赏析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50-0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展示文本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特点,提高语用水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目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快速启动语用思维,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大屏幕,再读读书上的相关内容。看看漓江水怎样美,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抓住文本的主要意思。这一篇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集中表现出来?请找出来并画上着重号。(生自主阅读学习,师巡堂)

师:找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

生1: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起来,也就是把描写漓江水的字词连成一个句子。

生3: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4:漓江的水很静,而且又清又绿。

生5:漓江的水很静,很清,还很绿。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成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课文这一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受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6: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7: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8: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用感叹的语气怎么说?

生9: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10: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11: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大家说得很有感情。如果进一步拓展,将这三句话进行细化描写,可以怎么操作呢?

生12:漓江的水真静啊!水面纹丝不动,可以当成镜子照。

生1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澈见底,里面的游鱼清晰可见。

生14:漓江的水真绿啊!像透明的翡翠,令人神往。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棒,用上多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语言丰满了,情感丰富了。我们看看课文吧,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绘的,能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启迪呢?

……

上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将学生的学习思维一步步引入佳境。学生从中学习到了语言运用的奥妙,由单字词到叠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逐渐拓展,结合描写对象展开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操作中使语用学习能力实现了三次升华。首先,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关键字词,这是语用学习思维的发起点。学生顺利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三个词连接成为一句话,由词到句,再到多种句子组合,用不同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以丰富语言应用形式。这是学生语用学习的第一次升华。其次,教师给出具体语用标准和要求:将这三个词用重叠的方式进行展示,学生很快给出组合结果: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由单字词到叠词,再到叠词句式,学生的认知感悟不断加深,实现了语用学习思维的第二次升华。

最后,学生对叠词的应用已经取得不错的表达效果,教师继续深入引导,让学生利用感叹句来抒情,学生自主感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在学生掌握感叹句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漓江的水进行细致描绘,学生通过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漓江水的特点展开深入细致的描绘,实现语用学习思维的第三次升华。

总之,李吉林老师从单字词入手,让学生连句、选句、制作叠词句、感叹句,最后展开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教学语言运用技巧,让学生从中收获感悟和启迪,提高了语言运用水平。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学设计 篇4

(过了一会儿)

生1:老师,我画一幅桂林山水的画给你看看,看我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没有,你就知道我学懂了没有。

师:好注意!可你一个人不能代表全班啊。

生2:老师,你提问吧!不就知道我们学懂了没有?

师:可我想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呀,干脆你们相互检查提问,相互检查检查,我再抽查一下。要是能有更好的主意就好了,谁有?

生3:老师,我能背给你听吗?

师:嗯,用背诵的方法来证明你已学懂了,好!

生4: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桂林的其他知识呢?

师:这个老师能满足你们,呆会儿你们说说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吧!若老师不能解答的知识下课了,老师和你们就去查资料,好不好?

生5:老师,我可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编个故事给大家听听呢?

师:嗯,好主意!我们不是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吗?真不错!

生6:老师,我们说了这么多,时间都过去了,你得拿个主意呀!

师:这个同学倒是提醒了我。这样吧:你们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先作作准备吧,到时我们再在班上一汇报,问题不就全解决了?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再学习。)

二十分钟后。

师:谁先来汇报?

生1:我来。他飞快走上讲台,举起了他的画。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些什么好吗?

(生1介绍略)

师:我们来评评他的画,好不好?

(学生评析)

生2:我来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吧!

(师提议愿意一起背的学生齐背。学生背诵课文)

……

师:老师还发觉了有一个学生在写导游词呢?是谁呢?我们让他来为大家做个导游,带领我们去游玩一下桂林山水,好吗?大家掌声欢迎!

生3:老师,我很乐意做导游,可你们都坐着没动呀。我想找几个伙伴演游客,演给大家看看行吗?

师:你的想法真好。就依你吧!

(学生组织表演并表演)

师:有谁来给他们的表演提提建议?

(学生述说意见)

师:老师还发觉一个少数民族作曲家在写歌词,我问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呀?他告诉我他要为大家唱山歌。你们想听吗?

(下课铃响了)

生:老师,我们上一节长课吧!

师:老师也想上一节长课呢!大家同意吗?

(课堂教学继续进行,唱山歌开始。)

师:听了他的山歌,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学生谈看法)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到了一首词,我能念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背诵《忆江南》)

师:听了这个同学的词呀,老师突然有了一个主意:想请大家仿造《忆江南》,为桂林山水填个词,好不好?

当学生们交上来他们填的词时,我露出了微笑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老师笑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老师一定对我们的自学感到满意了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5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木棉树、桃李芬芳的春景,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崇左市龙州县山山水水是多么美丽啊!不管春夏秋冬景色都别样美,物产也是如此的丰富。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书面语言的学习重在积累。作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学习书本中积累优美词句,结合自己的亲身观察,用上从书本上学到的好词好句,把向别人学到的语言通过使用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学以致用很重要。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6

一、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开课我便播放了介绍桂林风光的录像,这样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欣赏后有了直观的感受,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桂林山水。这样既使学生有直观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情趣.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看看漓江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对于漓江水的特点学生不难体会,可要是让他们把体会到的内容读出来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相机展示画面来加深学生的感受,同时适当的进行范读,当学生感悟得很不错,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他感受到的美时,就追问学生: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他读出水的特点了吗?经过学生的讨论,谈自己的感悟后,学生逐渐入情入境,接着在品读、评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

对于“桂林山”这一段的学习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结合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展示相应画面来加深学生的体会,让学生通过想像画面很自然的理解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去感悟,相信他们会读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独特的感悟。

《桂林山水》的教学案例 篇7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这么一个排比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艳,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针对此段的语言特点,我设计了“四读”朗读教学指导:

一读,初步感知,理解句意

将这个排比句的三个分句拆开,打乱顺序后让学生读,读后准确对读。这时候的读,学生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分散句子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让学生的读有了明确的任务。而以往我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每个分句的意思,尽管要求明确,可学生的思考也可能在每个分句的前半句上一带而过,轻而易举地得出三个分句分别写了“奇”“秀”“险”的特点,但对后半句具体写出这三个特点的语言文字却不会多作关注,思维的含量轻了,自然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也轻了,这样读句子结果当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读则是在学生自由轻声读的平静表面下的精神的积极活动和紧张运作,是有效的读。

二读,咬文嚼字,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看谁能读出山峰的特点”,学生在练读时就要努力通过声音去诠释山峰的特点。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读,第一个分句边读边评,引导学生读出山峰的不同形态,并通过听读去感受山峰的不同形态;第二个分句让学生边听边在心中与同学“比较”着读,比较读法,实质是比较各自不同的理解;第三个分句选学生代表各自读出自己的个性,再针对性地评评议议, “险”的感觉就被大家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出来、表现出来了。对于各种读法的教学,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中的每个词语,咬文嚼字,精细地感受词语的内涵,让每个词乃至标点都与学生的精神相连。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读中感悟形象,读中产生美感。

三读,以声入情,换词赏析

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某个特点的喜爱之情去读语句,且放开声音尽情读,还可以根据情感需要改换课文中的个别字词,如文中出现三次“桂林的山真……”的句式,学生总是将三个“真”读成一个腔调,这时让学生尝试换词:“‘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脱口而出:“桂林的山多秀啊……桂林的山好险啊……”这时再顺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真”字来贯穿始终呢?学生自然也就品读出了三个“真”字不同的味道,这时再读就读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不同特点。这种换词改读的方式在朗读悟情、以读传情的过程中是较常见、有效的,因为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语言,就能很快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文中的语言也就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然入情入境。

四读,熟读成诵,享受语言

经过前几个反复读书的环节,学生已经自然熟读成诵了。教师要求与学生合作诵读,就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灵的升华。这时候的读,是一种脱离了文本束缚的无拘无束的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情感的读,是真正入情入境的读!

纵观这一片段的教学,效果比以往要好,比备课时多了对学生的真正关注,根据文本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通过朗读来突破教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能平心静气逐步分层指导,让读贯穿始终,同时不断变化读的功能。反复诵读,由浅入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促进尚未沟通关联的语言和精神因素不断勾联,书读到一定程度,课文语言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组成部分了,朗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以《桂林山水》为例总结出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应进行“四读”教学,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新桂林山水 篇8

在桂林工作生活了二十几年,这片土地已如故乡。看着熟悉的风景日益被改变,总是想表达点什么。2011年,我开始为桂林山水留影。选择Tmax400胶片,因为黑白是我心中的色彩,哈苏500C让我低下头庄重地观看,方方正正的画幅里面装下的就是往日山清水秀之中的人造景致。一边看,一个疑问一直在心里 “我们可不可以让大自然多一些本真,少一些人为的“浓妆淡抹”呢?”

不知观者是否能与我感同身受,桂林山水中人为的增加的元素不但没有让山水更加“有文化”,反而让人心生感慨甚至不忍目睹。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摄影人,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思考,用影像批判性地记录下来,传播出去,用真实发生的事实告诉人们,唤醒人们。

火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纪实摄影协会会长、广西摄影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站长。1994年开始从事纪实摄影创作。参与了“回归前的澳门”、“非典时期的香港”、“5.12 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8北京奥运”、“4.14玉树地震”、“2010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9

一、读中具体感受祖国山川之美,作者爱大自然之情。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作文,学生从挂图当中已能初步感知桂林山水之美。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各自知道了什。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他们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了水的特点,水静、清、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作者在写这山和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地加深了我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学生精彩的回答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问:“你们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吗?”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

二、紧扣情感,由读到写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

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桂林山的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中,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

三、拓展训练,加深情感认识。

教学完本课后,我让学生写写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其中有很多让我深有感触的语句,比如,有学生写道:“桂林人间仙境,漓江水好奇迹,我还未曾长大,长大必到桂林。”从这稚嫩的诗句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对美丽风景的热烈向往,还有诸如:“人说桂林甲天下,我说桂林是仙境;人说漓江是第一,我说漓江是奇迹。”“漓江的水清见底,桂林的山形各异,只要到了桂林来,定忘时间不知归。”等等。学生的语言丰富让我欣慰。对此,我深有体会,教学写景文章时,要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心态去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吃透文章,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进入文境,让学生真实地体会文章之趣味,领悟文章之精髓,学生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深刻的感受、体会。另外,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写写读后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桂林山水教学免费课件 篇10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

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

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

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点评]

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你们再来看——(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

生:(叫起来)骆驼山。

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

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

《桂林山水》说课稿万么 篇11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桂林的山和水,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整个内容都洋溢着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通过课堂学习,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文本中的图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逐步培养我们民族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掌握课本中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及课文中的观察和表达的写作手法。

4.教学准备:收集图片、音乐、文字等,制作有关桂林山水的课件。

5.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解全文生字、新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充满激情,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在我们国家,有名的游览景点非常多,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欣赏它的美景。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板书)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引领学生走入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旅程。)

(二)初步感知课文

我利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同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我说:同学们,欣赏完优美的风景,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完后,我引读文本的第一小节,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接着,我问学生: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对学生回答出色的,我给予了表扬。)

(设计意图:在听朗读和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桂林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片,可以使他们初步领略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诵读课文,同时,利用字典、成语字典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查找出课本中不懂的字、词、语。

2.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将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点名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一个教学小环节中,我锁定重难点,采用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课文,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学习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我说:课文的题目突出了“山和水”。那么,在课文中哪一节是描写山的呢?哪一节是描写水的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我范读了描写桂林“水”的部分,并提问:桂林的水如此美丽,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色,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停顿3分钟)

我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并板书水的三个特色(水:静、清、绿),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提示:美)

然后,我说:桂林的水真美啊!现在,我们再一起听听音频朗读吧,再一次感受漓江水的美。

2.进一步学习桂林“山”的部分。

我说:漓江的水太美了,但我们说到水时自然会想起山。在这篇课文中,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说的是桂林的山和水,因此,我们应该去看看桂林的山又有哪些美?它的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话,让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桂林的山上,起着过渡作用。)

我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桂林“水”的部分,现在同学们可否自学描写桂林“山”的部分呢?(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交流:奇、秀、险。)

课件演示桂林的“山”,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同时,我引导提示: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再让我们听读这段,感受一下“奇、秀、险”的特点。

我说:同学们,原来桂林的山也是如此之美,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呀!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读“我攀登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一句,然后提问:难道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壮美吗?难道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出示课件,对比桂林、泰山、香山等,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桂林的山和水,桂林的山水兼有山与水之美,当然是甲天下的。)我总结说:所以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熟练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收集你所知道的有关我们格尔木市的旅游景点,给同学说说我们昆仑山的美景。(设计意图:格尔木市位于昆仑山主体中。昆仑山,是我国境内众山之祖,现在国内外专家正积极對昆仑文化进行研讨、探究,并提出了其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因此,在我们的教育课堂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关注身边的生活、文化、经济,这样等他们长大后,就能为西部大开发做出更多的贡献。)

《桂林山水》的教学案例 篇12

一、“检察文化”的内涵界定

(一)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 其定义极其丰富。如怀特概括指出,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三个方面的要素或曰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 即:1、文化的心理要素;2、文化的行为要素;3、文化的物质要素, 即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 一般称为“物质文化”, 其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以及其它物质产品。①目前世界各国各学科的学者关于“文化”的广义解释, 几乎涵盖了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 “检察文化”的内涵探索

在“文化”的大范畴下, 细化之中则包含有“检察文化”。现有的关于“检察文化”的阐释则主要来自于一些检察实务部门, 主要观点有:1、认为“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权的过程中, 所体现出的意志、行为、方法和成果, 是检察机关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其他生存方式的集合, 法律文化的一种, 是一个在社会中存在的, 且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规范制度、程序规则和行为方式的总和。2、认为“检察文化”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 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目的, 以创新管理体制为途径, 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行使的, 具有鲜明检察特色的精神财富;3、认为“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检察实践中创造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的综合。②

以上表述均有正确和可取之处, 也有可以进一步丰富的空间。综上所述, 笔者试图对“检察文化”的内涵进行浅显的勾勒:“检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检察人员和检察机关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价值观念的集合, 是检察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与升华。

二、对当今“检察文化”构建现状的审视

目前各地都开展了并高度重视“检察文化”的建设工作, 在构建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在检察系统中营造出了积极向上的工作与学习氛围, 激发了检察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这都凸显出了“检察文化”对检察业务开展及提升工作效能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一分为二的辩证看问题, 在检察文化的构建中, 还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一) 对“检察文化”及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仍不够全面

这具体表现在:首先对“检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仍局限于表层化的理解, 简单的认为“检察文化”仅着力于加强政治和业务方面, 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即可;也有人不能理解“检察文化”活动的实质追求, 片面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构建活动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干扰, 这也从另一方面彰显出了“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仍需深入推广。

(二) 过多注重“检察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忽略其内在本质

这具体表现在:把“检察文化”建设单纯等同于检察机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把其简单的物化了。而实际上在“检察文化”中, 物质层面的文化, 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之一, 物质文化的建设目的是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 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检察文化”的内在本质要求。

(三) 存在照搬照用的模仿, 缺乏地域特色, 重点不突出

“检察文化”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建设背景的文化, 是有其鲜明个性特征的, 这正是“检察文化”无限的生命力、号召力、感染力的根源所在。但在实际操作中, 个别部门却忽视了体现自身特点、地域传统、历史传承和发展趋势的文化建设, 一味照搬照抄, 使文化建设容易流于形式化、功利化的境地, 未能将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独特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三、“桂林山水检察文化”体系的概念及内涵探析

(一) “桂林山水检察文化”概念的提出

现代检察文化的构建, 一定要体现时代性, 突出地域性, 富于创新性, 笔者意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可突出桂林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且符合桂林检察实际的“山水检察文化”体系。

而要理清构建“桂林山水检察文化”的思路, 我们可先从“山水文化”的内容入手。“山水文化” (注:这里的“山水”泛指自然界) 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中, 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 及所积累的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的综合, 是人们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 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的关系而形成的文化积淀。③

我们桂林人的祖先, 世世代代生活这块美丽的土地上, 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理想架构等都与桂林美丽的山水休戚与共、互相影响和彼此内化;人们的物资生存资料大都与自然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先辈在探究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思维架构和文化底蕴则构成了“桂林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桂林山水检察文化”概念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而提炼出来的符合桂林地域特征、契合桂林检察系统实际与特征的文化体系。

(二) “桂林山水检察文化”体系的内涵

1.历史溯源

圣人孔子所提出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山水观, 这一方面就很好地反映了儒家学派的道德感悟;另一方面, 实则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和感悟, 将山水比作一种精神, 是对“智”、“仁”优秀品质的再思考。而桂林作为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期作为广西的文教中心, 其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是深厚的, 具备了建设“山水检察文化”的历史土壤与条件。

2.地域特色

“桂林山水甲天下”, 风景优美的桂林蕴含着钟灵之气, 把天、地、人三者的文化、思想、精神都隐于这一片山水之中。我们可扎根于桂林本土, 开阔思维, 将桂林检察系统和桂林山水的交融起来, 立足于桂林地域特色和本土化特征。而“桂林山水检察文化”正是要利用桂林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 通过抽象、提炼、意化, 来概括出桂林山水和桂林检察系统所要构建的检察文化两者之间的必然、密切的联系。我们都知道,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的, 环境对人及人的精神影响不可忽略。桂林峻拔的奇山可培植博大的胸怀, 优美的秀水则孕育高深的智慧。我们可把桂林山水内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将桂林山水中内在所包含着的检察文化精神之核提炼出来, 加以完备, 可培养出我们独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检察文化”。

3.具体内容

笔者认为, “桂林山水检察文化”即在上述山水观的影响下, 以其独特的桂林山水特色作为文化素材, 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汇总, 具有丰富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特征。具体包含有: (1) 以高大挺拔的山来内化为桂林检察人员严格执法、公正严明的做事风格和办案方式, 形成公正高大的检察系统形象; (2) 以清澈秀美的水来内化为桂林检察人员政务透明公开、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理念, 用秀水来比喻工作人员德行高尚, 如有智之人喜水而通达事理, 有德之人喜稳重之山而安于义理; (3) 我们充分立足于桂林地域和本土特色, 立足于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具备的悠久历史、人文沉淀和文化根基, 将桂林独特的山水特色和桂林检察文化的特色两者结合起来, 以桂林山水来比喻和意化为我们桂林检察人的仁德、智慧;并将这一切均透于“桂林山水检察文化”建设当中, 用此来影响和引导桂林全体检察人员以“仁”、“严”、“明”为核心, 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 在认真履行检察权责的同时, 恪守仁爱之美德, 严格执法, 办事公正公开透明, 在日常工作和为人处事中, 均体现出与桂林山水相一致的特征, 构筑“桂林山水检察文化”的理论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通过将桂林山水和“桂林检察文化”进行完美融合, 让“桂林山水检察文化”成为桂林检察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桂林检察系统的形象标识。经过精心提炼、意化, 让“山水检察文化”成为最具有桂林地域特色, 能充分适合桂林检察系统实际, 体现先进的司法理念, 适合社会发展的检察精神和内核。

参考文献

[1]徐苏林.检察文化的界定、结构与功能[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 .

[2]赵志建.检察文化的概念需要科学界定[J].检察风云, 2005, (20)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3

《桂林山水》

一、学习内容

1、课文《桂林山水》。

2、推荐文章《莫高窟》。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美感。2.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3.通过学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1、引出美

(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祖国的山水之美。

2、展示美

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成语和诗词,小组来展示下你们的风采吧!

(1)词语展示(2)诗词展示

从同学们刚才的展示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庐山,看到了泰山,看到了江山如画。老师也带了一组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三.走近美(课件出示图片桂林山水)1.作者简介

2.桂林山水简介 四:品味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要求: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标出文章自然段。3.思考以下问题:

(1).桂林最美的是什么?

(2).课文是怎么评价桂林山水的?

(3).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2.精读课文,探究学习

(1)想一想:桂林的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幅美景?用三个字概括。(2)发挥想象:桂林的山到底是怎能样的一幅美景。请用三个字概括。(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总结全文

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推荐阅读《敦煌莫高窟》

学习要求: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标出文章自然段。

3.找出总写的段落,分写的段落。4.总结写作方法。五:升华美

朗读童谣《祖国千山万水》。六:小练笔

《桂林山水》案例与反思 篇14

《桂林山水》是篇写景的文章,写得非常优美,作者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联想力,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桂林山水的课件,看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同学对桂林山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回忆桂林山水的美景,并结合讲解一些背景知识,如桂林一些名山名水的名称的由来等,让他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习类似的句式,也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自己口头创作一篇新《桂林山水》。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把刚才讲的内容模仿课文《桂林山水》,重新创作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由于学生在讲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所以写起来也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交上来的作文写得也较好,充满了童趣,使我惊讶于学生的联想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联想力,上完《桂林山水》后,我还要求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处景物,学习《桂林山水》的写作,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使读的人能够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结果大部分学生活学活用,把观察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告诉学生,除了描写景物的文章外,其他的文章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从这个案例当中,主要是充分挖掘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作者运用了自己的联想力,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来描写景物,写得很有特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这种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先尝试重新创作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再让学生发挥学生的联想力,运用这种方法介绍一处景物,使读的人能够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整体效果还不错。

学习语文,应该是以点带面,通过学习一篇篇优秀的文章,领悟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的熏陶,学到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懂得最基本的作文的方法。那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结合,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请有实地感受的同学具体谈一谈。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感受。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4.检查自读效果。

(l)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上一篇:姑娘,愿你一切安好随笔下一篇:室内设计专业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