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通用11篇)

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篇1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6、《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7、《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8、《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9、《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扩展阅读:王维的诗歌风格

王维在绘画上的造诣,和他在诗歌上的造诣同样高。他曾经在《偶然作》“老来”首中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自己即以诗画并称,他的画现存不多,但就别人对他的评价(如《封氏闻见记》说他”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纯天集》说他“画绝古今。”)与开南宗画派这一事实而论,足见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设非凡的。

他也很擅长音乐。《集异记》说他年少时,为了得到某公主的帮助,暗定他为该科解头,曾化装伶工赴公主宴,后竟因演奏琵琶新曲《郁轮袍》,得到公主的赏识,夺得了解头。这些当然都是传说,不很可信,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信的:如果他不懂音乐,就很难产生这样的传说,可见他是懂音乐的。

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到当时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熏陶,有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因此,当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并将之表现出来,更会用辞设色,更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作者独特的“诗中有画”的诗歌艺术风格,王维诗歌风格的形成,也和他所受前代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响分不开。他的一些诗蕴籍、素朴,深受《国风》艺术风格的影响。他累用《史记》中的题材为诗,不失原作慷慨悲壮之情。而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我认为又莫如《楚辞》和陶渊明。

王维不仅采用了《楚辞》形式,发展了它的意境,创作了《登楼歌》、《送友人归山歌》、等许多骚体诗,就是他的近体诗,象《椒园》、《送别》“山中”首诸体,境界精美,且一往情深,颇有哀怨之思,所受《楚辞》(尤其是《九歌》)的影响,也莫不隐约可辨。

王维诗中常以陶渊明自况。《后山诗话》也说:“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足见他对陶渊明的仰慕和陶渊明对他的影响,王维是陶渊明之后成功的田园山水诗人。他们都热爱自然,都具有平和恬静的心情。他们的风格都是浑成的,格调也都是高雅的,但他们的诗歌,也有多不同。其中最显著的是:陶诗着重白描,王诗长于彩绘;陶诗虽善于写景,而表现生活感受居多,王诗虽情景交融,却仍以景物描写为重。同代人中和王维的诗歌风格相近的有孟浩然、祖咏、卢象、邱为等。这些人都是王维的好友,由于他们意趣相同,且都是描写自然景物见长,就无形中形成了盛唐诗歌中的一个流派。他们之中,当然以王维、孟浩然的文学成就最大,因此素以王孟并称。但王孟诗歌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显著的风格上的差异,且就给人的印象而论,王诗显得丰润而富有生趣一些,孟诗显得清秀而意趣淡远一些。如问总的成就,则孟诗不如王诗。

王维在诗歌领域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古、七古、五律。甚至六绝诗中都有佳作,他所采用的题材也很广泛。他在唐代诗中是有一定地位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他的诗歌近来却得不到重视呢?在我看来,这主要由于他的诗歌没有深刻地反映出当代重大的社会矛盾,思想性较差的缘故。究其实,王维的诗歌也并非一般没有思想性或思想性不强。相反他却有不少思想性较强、倾向性较鲜明的作品,如《偶然》中的“赵女”首、《寓言》、《夷门歌》、《陇头吟》、《老将行》、《洛阳女儿行》、《不遇咏》等都是。而且其中不少作品的思想性,早已被前代学者所指出加以评论过了。

当然,王维集中最多的还是那些隐逸心情和生活、写田园山水的.诗篇。这类诗歌大都渗透了消极的思想和没落颓唐的感情,但也并非毫无积极因素,《偶然作》中的“日夕”首,描写作者见太行山而思归隐的心情。陈沆就在《诗比兴笺》中评论说:“见朝政之日非,思归因而未能也。”这种对现实、对政治的不满情绪,也明显地表露在《登楼歌》、《秋山中作》诸诗中,此外,就是写啸傲园林、寄情山水的逸兴,也莫不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隐士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们的不愿与当时的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但又不免感到空虚的苦闷心情,也莫不或多或少地具有认识价值。

这类诗歌还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诗人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对大自然美景具有极深极细致的感受,然后以他特有的诗情画意将这些感受有声有色地表达出来,创造出一个远较现实为高的、优美的艺术境界,能给人以美感,能清新人的头脑,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能激发人爱好美好事物的纯正感情,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风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维诗歌中也严重地存在着应该批判的、应该否定的一面,那就是他作品中所表露的佛家寂灭思想和消极出世的人生观。

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篇2

“世界”一词, 来源于佛教, 《楞严经》卷四云:“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佛教的世界观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观, 并不把人的思维局限于眼前所见到的山川万物和今生所拥有的短短几十年时间。佛教中的空间广袤无垠, 无始无极;佛教中的时间无限轮回, 无穷无尽。这样的世界观可以让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为之感叹唏嘘, 自愧弗如。说到底, 这种世界观并非目前科学所能证实的世界观, 而是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世界观, 存在于想象之中, 是一个来自心灵的美妙世界。

王维信仰佛教最初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 其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 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 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对于佛禅的修习, 王维自己在诗文中也经常谈到。在时文及史传中也都有清楚地记载, 苑咸《酬王维》诗序说:“王兄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旧唐书·王维传》说:“维弟兄俱奉佛, 居常蔬食, 不茹荤血。”因此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笃志奉佛后, 王维在禅诵中寻找寄托, 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 排遣内心的郁闷, 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 从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画作品。这其中佛教禅宗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佛教的人生哲学是悲观主义, 它举目所见, 无非是人间的万般苦难, 看到众生在生与死的轮回之间苦苦挣扎而无由解脱, 触目惊心, 于是所有的佛教经论都发愿要破除烦恼、解脱众生。

王维的人生正应验了佛教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王维“九岁知属辞”, 但少年丧父, 15岁离开家人, 因而较早地感受到人世的艰辛, 其母的潜心事佛应该也与此有关。21岁一人仕途即遭贬谪, 青年丧妻, 宦海沉浮, 尤其是拔擢他的张九龄罢相, 李林甫揽权。这一切无疑使王维感到了人生的悲苦与无奈。王维也试图求仙学道做隐者, 但一来其父早亡, 母亲及弟妹需要照顾:“小妹日成长, 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 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 踟蹰复相顾。” (《偶然作》之三) 二来, 儒家济世思想在其生命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其《始献兴公》云:“所不卖公器, 动为苍生谋”。他的仕进思想和“苍生谋”的观念至老不变, 即使是他自己饱受挫折之后, 在政治上已无所求而遁入“禅境”之时, 还始终以献身社会而建功立业的儒家信条激励其它的人, 并始终为别人在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而高兴。

但王维从小就受虔心事佛的母亲及佞佛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学佛, 以后辗转仕隐, 求佛思想日益牢固。如开元十五年左右《偶然作》其三云:“爱染日已薄, 禅寂日已固。”开元二十五年, 王维37岁, 张九龄遭贬, 王维很失望, 《寄荆州张丞相》说:“方将与农圃, 艺植老丘园”, 透露了黯然思退的情绪。此时, 王维感到理想破灭, 无心仕进, 然而, 他又没有下决心退出污浊的官场, 结果不能不走上一条随俗浮沉、同现实妥协的道路。但是这样做, 他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正是这一切, 使他接受佛教的“空”理, 企图用看“空”一切来消除内心的痛苦, 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他是借佛教的“空”理来排遣忧闷。从此以后, 他更潜心佛教。后李林甫为相, 王维宦海沉浮, 更加消沉, 这是必然结果。李林甫在位19年, 实行的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的路线, 对依从于他的人大力提拔, 任以要职, 如果有谁胆敢与他作对或妨碍他, 则不顾一切的排斥之、陷害之, 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培养了像吉温等一批酷吏为他剪除异己, 形成了一手遮天, 独断专行的局面。在这种局势下, 像王维这样的正人君子自然痛苦不堪。然而, 既要生存又不愿同流合污, 这必然造成身心的煎熬、灵肉的分离。在这种痛苦与煎熬中, 佛教禅宗救赎了王维。

2 禅定对王维思想的影响

禅定是佛教中最常见的修炼方式之一, 不执着于一切境界相谓之禅, 内不动心谓之定。又名“三昧”、“止观”。《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这里的“行深”即为禅定。

王维早年多接触北宗禅法, 北宗禅法讲究通过坐禅等渐修方式获得解脱。王维曾入北宗之门, 开元十七年, 还不到30岁的诗人就正式拜在北宗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 俯伏受教”。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旧唐书》卷一九〇《王维传》中记载, 他“在京师, 日饭十数名僧, 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 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 焚香独坐, 以禅诵为事”, 他的诗歌中也多次提到自己坐禅的情景, 《登辨觉寺》:“软草承趺坐, 长松响梵声。”《春日上方即事》:“北窗桃李下, 闲坐但焚香。”《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由此可见, 王维从理论到实践, 深受禅定思想的影响。入定之后人的各个器官不是完全停止, 而是变得更加灵敏, 此时的主体会抛却一切尘世烦扰, 可以敏锐入微地体察外物, 透彻无碍地阐明人生道理。

王维的诗歌往往能够在最细微的地方表现独到的诗意。在他的诗歌中, 有最细致入微的观察。如:“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嫩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 (《山居即事》)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渭川田家》)

在他的诗歌中往往也有最神奇的听觉, 如:“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食随鸣磬巢乌下, 行踏空林落叶声。”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也有最微妙的感觉, 如:“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 (《蓝天山石门精舍》)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山中》)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书事》) 这几句中运用的手法基本相同, 都表现了诗人最微妙的感觉, 似乎自然中的色泽蔓延浸润到了人的身上。

佛教在王维亦官亦隐的生涯中确实起到了救赎的作用, 佛教为其提供了这种生活范式的依据, 使其身心于相离中得到统一, 心灵于山水、佛理中得以回归。而安史乱后的四五年, 王维虽尽力逃向空门, 但其心灵并未真正逃离煎熬。

摘要: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 到了唐代以后, 已经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自成一体。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即为唐朝。在这个时代佛教创立了很多宗派, 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 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 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被誉为“诗佛”的王维, 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关键词:王维,佛教,影响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七[M].中华书局, 1975.

[2]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M].中华书局.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 篇3

一、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因素

王维的思想兼容儒、佛、道,尤笃信佛教,特别是作为禅宗的虔诚信徒,他以禅的眼光观照空灵境界,使其山水诗之禅境臻于极致;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其山水诗的意境美构成的又一个因素。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王维少年时就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九岁知属词,工书隶,闲音律”,后世尊其为水墨山水画的鼻祖。他在音乐、绘画方面的造诣,使其诗歌意境创作融诗、画、乐之美,共同表现出空灵轻盈,和谐静谧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极富诗情画意,能营造意与景的空灵秀美之境,正是缘于他的个人气质修养、艺术才华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

二、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1.诗画美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15岁时作诗所写的:“自有山泉入,非因色彩画”(《题友人云母障子》),就反映出诗人少年时胸中便有自然丘壑。诗画相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写《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也是王维以画入诗的一篇力作,短短四十个字,竟是偌大一座终南山的传神写照。仿佛与天相接、与海相连的终南山中,云雾茫茫,青蔼蒙蒙,阳光照耀之下,千岩万壑之间,光色变幻,阴晴不定。“分野中峰变,阴晴终壑殊”,完全是一幅明暗相间的青山绿水画。尾联中,诗人侧首遥望,“隔水”问宿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也入画意。诗中景观的远近,明暗、动静如在目前。诗人循终南之美景,走到山之深处,不觉日暮,欲寻宿处,完全适意而为,和终南山之自然美景融合一体。对终南山景所作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正是作者澄心观照自然山水的结果。

2.禅意美

诗人王维向佛倾禅,栖心禅学,所以,在许多诗中,佛道无限、禅意盎然。“禅”即“禅定”,意为“静虑”,即息虑凝神,排除杂念,达到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禅僧居士多隐于山水之间,去领悟宁静、悠远、恬美、心灵与自然宇宙合而为一的禅境。

王维的后半生潜心修禅,正如《饭覆釜山僧》中所言“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诗人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这样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秋日,寒山山色越来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终如一的守恒。柴门之外,倚仗临风,听晚树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空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无拘无束的沉醉狂歌,不正是禅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吗?

3.音响美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使其能够在其山水诗创作中凭借自己对声音的敏锐感受,捕捉到大自然的天籁,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自然山水之清音,“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传达出自己体验到的理趣,透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游感化寺》中言“……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珠峰当户拆,金涧透林鸣……”;《青溪》中言“……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李处士山居》中言:“……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松里,长啸高山头”(《自大散关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在这些诗中,诗人捕捉到的自然天籁,或欲衬托环境之幽,“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或描绘出自然界中万物的无限生机,“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或传达出诗人的闲适情致,“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到,王维凭借他精乐善画的艺术才华和精通佛理禅机的个人修养,在继承前人追求情、理、景相融的基础上,以画禅乐入诗,达到了“入神”的境界。

描写山水的诗句 篇4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社日》

4、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F弹琴》

5、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6、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7、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8、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9、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描写山水的诗句摘抄 篇5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2、《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3、《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4、《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5、《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1、《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3、《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14、《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 篇6

2、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3、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4、人家都在画图中,风景尽在西街中。

5、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将乘触物舟,暂驻飞空锡。蜀乡异青眼,蓬户高朱戟。风度杳难寻,云飘讵留迹。旧户闲花草,驯鸽傍檐隙。挥手共忘怀,日堕千山夕。

6、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

7、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寤寐想风采,于今已三年。不意流窜路,旬日同食眠。所闻昔已多,所得今过前。如何又须别,使我抱悁悁。

8、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

9、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10、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

11、天下风光数桂林,岂知阳朔更怡情。

12、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愁君路远销年月,莫滞三湘五岭中。

13、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水岸衔阶转,风条出柳斜。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

14、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5、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

16、英英桂林伯,实惟文武特。远劳从事贤,来吊逐臣色。南裔多山海,道里屡纡直。**无程期,所忧动不测。子行诚艰难,我去未穷极。临别且何言,有泪不可拭。

17、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子兮何为者,冠佩立宪宪。何氏之从学,兰蕙已满畹。于何玩其光,以至岁向晚。治惟尚和同,无俟于謇謇。或师绝学贤,不以艺自挽。子兮独如何,能自媚婉娩。金石出声音,宫室发关楗。何人识章甫,而知骏蹄踠。惜乎吾无居,不得留息偃。临当背面时,裁诗示缱绻。

18、水如罗带山如屏,奇秀莲峰古有名。

19、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20、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21、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22、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23、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昊天结伴游。

24、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25、辰象森罗正,句陈翊卫宽。鱼龙排百戏,剑佩俨千官。城禁将开晚,宫深欲曙难。月轮移枍诣,仙路下栏干。共贺高禖应,将陈寿酒欢。金星压芒角,银汉转波澜。王母来空阔,羲和上屈盘。凤凰传

26、寄书龙城守,君骥何时秣。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捽。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两岩虽云牢,水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余罪不足惜,子生未宜忽。胡为不忍别,感活力至骨。

27、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28、争道桂林好,岂知阳朔奇。

29、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30、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31、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32、阳朔风景甲天下,天下风景数兴坪。

3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禅意的审美意蕴 篇7

一、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与禅学的关系

王维的人生历程, 可以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王维系官僚贵族子弟, 年少才高, 加之当时李唐王朝如日中天, 处于极盛时期, 这一表面上的繁华、祥和, 更坚定了王维幻想报国的信念。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 四月, 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 盛世的李唐王朝暗中的诸多矛盾在不断激化, 诗人政治上失去靠山而孤立无援, 言行上又不愿同李林甫同流合污, 但又无决心退出官场, 这使诗人不得不生活在苦闷之中。为排遣内心的苦闷, 诗人只好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找安慰和寄托, 在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 朝廷纲纪紊乱, 群臣昏庸, 他更加摒弃世事, 专心奉佛, 以求精神的安慰与解脱。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 自是天仙口语, 右丞却入禅宗。”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 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 达到永恒的涅槃。”禅宗这一神学观念同王维本身的世界观是非常契合的, 并把它们融于自己的山水创作中, 创作出《辋川集》等意境深远, 在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山水之作, 成为盛唐山水田园派的杰出代表。

(一)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静态美。

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的出世思想, 在王维山水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人世间, 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 便寄兴于空山寂林。《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都是表现空寂境界的典型之作。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 芙蓉花自开自落, 自生自灭, 不知已几许寒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 它也不晓人世的变迁。

我国古代论诗论画, 以虚静寂寞为最高境界。司空图《诗品》中的“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太华夜碧, 人闻清钟”等等, 都形容了意境的静态美。王维的山水诗意境之空寂美的形成, 跟王维对自然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和谐统一形式的整体把握是分不开的, 也是与王维自身和谐宁静的心境是密切关联的。同时, 王维的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符合时代审美意识。诗人王维习惯于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的生活节律, 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自然的审美之中去, 时代的审美共性与主体的审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诗人在他的辋川诸作中充分表达了好静的审美情趣, 故而其山水诗意呈现出静态美的形式。

诸如“超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夜坐空林寂, 松风直似秋”, “寂寞柴门人不到, 空林独与白云期”, “食随鸣磬巢鸟下, 行踏空林落叶声”之类, 都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禅境。宗白华先生论道:“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 照不常寂, 动静不二, 直探生命的本原。”诗佛王维将禅旨化入诗中, 呈现给读者或静或动, 动中得静的禅境或禅趣。其诗作不仅蕴含着诗人探究宇宙人生奥理的冷睿智慧, 而且在任意描画山水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闪现出妙理禅机, 使读者在美感愉悦中获得对宇宙、人生、自我奥义的认识。这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也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 在我国诗史上, 甚至形成了一种对哲理的特殊审美情趣。

(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还表现为无我之境。

对于“无我之境”, 叶维廉认为诗人“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作自然, 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无我之境, 实质就是主现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 一句话, 即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中的辩证统一。王维极其善于描写自然, 他不把自我注入自然, 不以主观情思侵扰自然物象, 而是使自我与自然成为一个和谐圆融的统一体。如《戏赠张五弟》其三:“我家南山下, 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 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 虚白侍衣巾。”王维说“动息自遗身”, 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无我, 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无我的思想和中国庄子哲学颇有一致的地方, “入鸟不相乱, 见兽皆相亲”便用了《庄子》的典故。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在王维的诗里也有所表现, 如《田园乐》之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这即是王维的生活情趣。胡居士卧病, 王维赠诗曰:“即病即实相”, 称赞他“随宜善抖擞”。“随宜”, 即禅家所谓随缘任运, 这正好概括了王维的人生哲学。

有些诗作属有我之境, 但在有我之境中, “我”作为一位一切随缘任运的自然之士, “我”的心不流连一地一景一事一物, 视线所及与“我”圆融无碍, “我”不生悲喜, 虽有“我”, 却更似无“我”。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此诗后两联禅味浓厚, “我”兴之所至, 信步出游, 与翁谈笑, 不思归期。“我”于一切法相不取不舍, 言外透出一派自然恬淡、无所索求的禅境。“无我之境, 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 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 由于佛家要求在主体观照客体时断绝一切情欲, 不染外境, 着重于对对象理性内涵的把握, 故而王维在审美中自觉与之产生一定心理距离并将情感对象化、客观化, 纯乎写景而情在其中, 形成其山水诗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世尊拈花, 迦叶破颜。要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 禅学要求以妙悟去实现。妙悟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即通过感知到的有限形象直接领悟其内涵, 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悦心悦意的领悟美感, 如羚羊挂角般无迹可寻。

王维凭着他对山水的卓绝感觉和高妙的艺术造诣, 将想象、情感等融于知觉中, 重视对对象形式及其意味的把握, 同时又将感知、情感等因素交织在理解中, 重视对审美对象意蕴的领悟, 给后人留下了“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山水佳篇, 虽以平常语抒写平常境, 但其诗使读者由忘我、无我达到心无滞碍的禅境, 在空寂清静的心态中获得精神的安宁和自由。对中国古代山水诗向心灵的历史跃进, 在山水先觉谢灵运与山水故人陆游之间, 架起了一座桥梁。

摘要:唐代大诗人王维, 以其空灵澄淡、自然悠远的说禅理、写禅境、蕴禅趣的山水诗篇屹立文坛, 独树一帜。本文在探究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与佛学关系的基础上, 从空寂之美和无我之境两方面来分析了王维山水诗中禅意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山水诗,禅意,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新1版.

[2]、《旧唐书.王维传》.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篇8

关键字 王维 山水田园诗 禅意 禅趣 意境

唐代诗人王维享有“诗佛”之美誉,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三种诗歌风格,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诗具有浓厚的佛家风格,意境高远。这是由于他长时间浸淫于禅宗思想的熏陶,因而对其艺术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维将艰深的禅意融入自己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以情抒感,以景寓情,通过山水美景的意境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意与禅意的融合升华到了美学的高度。故而,王维的诗歌艺术风格对其身后的禅意诗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力之强大,物产之丰富,令人赞叹。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佛、儒、道空前繁盛的年代,对于佛教的推崇,更是前朝所不能比拟的。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唐代的开明政策的支持下,佛教的各宗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益壮大,特别是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最大的宗派。禅宗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以老庄学说思想为基础,并解释佛教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避世的家园。禅宗的要义是通过内省以明性,使人摆脱现世的束缚。禅宗的“觉悟”、“静心”与当时士大夫追求自由精神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因而,身陷于封建礼教的士大夫们为了追求自由精神解脱而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禅宗的思想。

家庭对于王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出身于一个信佛之家,其字摩诘,取自佛教维摩诘,本身就带有禅机的意味。王维的母亲一生都持戒守佛,愿意住在山林田野之中,以求寂静。这对王维的成长历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其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兄弟都信奉佛教,他自己也保持常年食素,并且愈到晚年对自己的愈加严格,如《旧唐书》中记载他晚年房间中什么东西都没有,却只有茶具、药勺、桌案和用绳子做的床而已,可见其对自己生活的戒守。另一方面,王维又洗好广交佛友,与他们谈佛论道,共研佛理,这些都丰富了王维的佛家思想。

王维的官宦生涯坎坷,也从另一方面促使他皈依佛门。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四十岁之前。王维早在22岁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进士及第的功名,这对于当时的科举来说,可谓非常罕见。因此,王维意气风发,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政治,支持张九龄的政治主张,以求进步,希望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然而,随着李林甫的拜相和杨国忠的专权,使得唐朝官场日益黑暗,朝政腐败现象的加剧,促使其萌生退意。因而,在他四十岁之后,就过上了事事都不关心,只追求安静的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这段期间他对佛教更为推崇。尤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元气大伤,使他更是看破尘世,绝对皈依佛门,而专心理佛。这正如他的诗中所描述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从他的诗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维的政治生活严重打击了他人生志向,精神无所寄托,只能在佛门中寻求精神的依托。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看待人世间的种种社会现象,使自己沉静下来,将自己的心境融入进自己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之中,因而,使他的诗歌处处闪耀出韵味深远的禅意。

(一)山水田园诗的禅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读者的感觉,首先是呈现一种空灵的禅境意象,这种境界正是禅宗所希望达到的一种意境。只有归寂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才能帮助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扰。因而,他通过诗歌来描述宁静悠远的山林,来忘却人世间的纷繁复杂,进而能够进入佛家的禅境。如王维的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诗中都透入出了一股浓浓的禅意。《鹿柴》中的“不见人”是给读者一种空灵的感觉,它具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描述自然环境的空灵与寂静;第二层含义是描述了人们心灵的空寂。因而,王维的诗中所描写的“空”,其实就是禅宗所追寻的“心静无物”的表现,更确切的说,是作者希冀置身于人世间一切的喜怒哀乐之外,没有现实的烦恼与忧愁。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山水田园诗的禅趣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创作的多首诗都与坐禅相关。他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也喜欢独自一人坐着时的那种感悟。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一种寂静与山水美的统一,在对山水美的描写中,透入出幽幽的禅趣。如王维的诗《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可见在诗中,作者与鸟兽为群,与云霞相伴,享受着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而忘记了自己在大自然的存在感,超凡脱俗。这又与佛教中坐禅相似,以求万物合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因而,王维在创作诗歌时,以无我、忘我、超物、寂静之感入手,是一种洒脱、超精神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了其想避世的情感色彩。又如王维的《酬张少府》:万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在诗中,表现出作者喜欢寂静的环境,沉浸于大好山水之间,逍遥快活,悠然自得,好不自在。晚年的王维随着其阅历的丰富和悟性的升华,对于禅宗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禅意的抒发在诗歌中更是随心所欲,真情流露,体现了他对于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漠不关心的心态,以及表现了他避世,进而投身于自然,与自然交互而悟得的禅机。再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晚年隐居在山林之中,与自然混为一体,享受着自然带给他的无限乐趣,悠然自得。因此,他的情感也是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在其作品之中,没有抱负,没有失落,没有喜怒哀乐,甚至连对自然的情感也隐没其中,充分的显示出其“忘我”的精神境界,真正达到了禅宗所追寻的“无我”境界。

(三)山水田园诗的禅悟

禅悟是禅宗修行的一种方式。禅宗认为,修行之人只要一念佛法,就可以立地成佛。禅是无法言明的,是个体的自身体验。在王维众多的山水田园诗作品中,有些作品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参禅。使读者在品读诗中的妙语时,也能获得思想上的洗礼。如王维的诗《竹里馆》中:“独坐幽晃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通过描写自己的独坐、弹琴、长啸等外显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悠闲的生活,通过明月又反衬出他孤寂的心。王维在无意之中通过诗歌表达除了自己对于禅悟的体验,这是作者真实的情感体现,是他对禅悟体验的境界。因而,禅宗的思维方式使王维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言外有意的感觉。

王维以空寂之心看待自然,以禅意融入诗意之中,其意境悠远。正如美学界所认为的要达到意境的最高峰,就必须进入“无”的禅境。禅宗讲究悟,这需要忘却自我,忘却物我,心境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王维诗的意境不仅在于其创造了自然的意境,更升华到了禅境的高度。也正是王维由于深受禅宗的影响,能将诗的意境发挥到禅境的高度,才无愧于“诗佛”的称号,在我国的诗歌艺术领域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 曹颂今.禅意与诗兴——唐代山水诗创作与禅宗佛理之联系[J].中州大学学报,2000(4).

[3] 刘洁.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2009(3).

[4] 杨建生.论“诗情画意”之生成——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5] 袁志正.论王维诗歌中的“画意”与“禅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 田俊萍.浅谈王维的隐逸及山水田园诗[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 王祥.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作者简介:

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 篇9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关于歌颂母爱的诗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王维山水诗禅境初探 篇10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空灵境界 隐逸情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34-01

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伦理、审美趣味、宗教、文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因此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诗歌是唐朝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在古典诗词中可谓登峰造极。而佛教对唐文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全唐书》收僧人诗作2783首,反映士人与僧人交往的诗作2273首,二者占了《全唐书》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在佛教影响下的作品中,以王维为代表的表现禅宗和禅趣的禅宗诗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其作品中多佛家理趣,故其有“诗佛”之称。

佛教中尤以禅宗的发展最为迅速,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它以自身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而发展开的处事方式、人生追求、直觉关照、审美情趣,凸显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而受到文人的推崇。唐诗尤其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薄而又深刻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

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滤的对象,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逐渐锲入禅境,以诗境来表现禅境,使山水诗的创造慧眼独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悟滤的直观印象,那无心淡薄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在用色彩和声音构织出的幽深境界中,诗人宁静安禅,观潭悟理,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由自然的幽僻渐入内心的彻悟澄明之境,制毒龙,克心欲的禅境油然而生,神会于物,表现了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态。

二、“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

空灵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的最高境界。花事问花、菊事问菊,也没有站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化成流水、行云、青苔,物我合一。王维创造的明秀诗境中,能于空境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高洁的心志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寓于幽静山林,在静观寂寞时感受到自然的悠观情韵,显示出心境的空照与寂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笛”、“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音响与寂静相照,光影与明暗相衬,置身此间,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意兴清幽,心灵澄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林中,复照青苔上”,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更显王维境界之空灵。

三、静默关照的禅趣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

与坐禅相关联,王维多喜欢独坐时的感悟。“雨中山里路,灯下草虫鸣”,“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鸣。夜花空灵寂,松风自似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果落、虫鸣反映山林的静谧,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寓静于动,寓有声于无声,通过对大自然声响和动静的捕捉及描绘,寄寓诗人的独幽情怀。这种动静结合的二元观照,直接体现了诗人回归本心的真实本性。

四、融摄空有的隐逸情结

禅机作为一种不可言传的心灵感悟,必定要以自然物象为载体。作者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刹那间的心灵顿悟。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他的思想受当时流行的北禅宗的影响较大,后来又接近南禅宗。而唐朝隐逸之风盛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当然,纵观中国历代文人,隐逸的直接原因缘起于仕途的败落,是一种孤独惆怅捆绕下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但王维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意蕴,他闲适逍遥的隐逸情结,承老庄之道,循五柳之法,有一种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如他在《酬张少府》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识返旧林。松风吹解衣,山月登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 深”。诗人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月下弹琴。在友人仕途坎坷而求法于诗人时,诗人却未正面回答,而是以赞赏“松风吹解衣,山月照弹琴”的隐逸情趣,来暗示回归本性以求精神解脱的人生理想。

王维一生的佛缘,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无限的禅机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境统摄下的诗情画意中,洋溢着摩诘幽静闲适、忘情山水的高洁心志和洒脱的生活姿态。他以隐居为切入点,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至于他是消极避世还是忘情山水,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仅就从这种生存状态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上看,他极大的延伸了文人的触角,扩展了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总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纷繁的工作之余,我们何不忙里偷闲,感受自然赐予我们的清净。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文学青年,培养对自然山水的诗性灵感,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2]雷依群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3]吴言生主编.《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版.

王维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篇11

一、静观无为, 融入自然

静观无为, 远离尘世, 不为外物所羁绊是王维的内心追求, 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他以超然的态度审视万物, 顺应万物之变化, 从而实现了与自然的浑然相融。王维善于营造清幽的意境, 表现内心的安静, 进而达到与自然的相融, 如,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心静所以山静, 月洒空山、桂花飘落、鸟鸣春涧, 诗人以平静之心感受夜晚春山的空寂;“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辛夷花在人迹罕至的空山之中自开自落, 诗人既没有流露出花开时的欣喜之情, 也没有花落时的惋惜之情, 而是身心俱忘, 与辛夷花融为一体;“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 垂钓将已矣。 (《青溪》) ”青溪的素淡景致印证了诗人的内心, 在诗人的眼中, 我如青溪, 青溪如我, 诗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彼此相照, 实现了互融。王维追求“无我”的境界, 突破了日常的感觉方式, 实现了对自然万物的超越性把握, 他在诗歌中营造的宁静恬然的氛围表现了自身心灵的空寂, 传达出了生命的禅意。王维静心观照万物, 无穷的生命在此得到自由涌现, 这种“静”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安静, 也包含着诗人内心的平静, 这种“静”不是死寂的、缺乏生气的静, 而是一种安然的、与世无争的恬静。

王维以超然的态度融于自然, 顺自然之本性, 扫除了平日的喧嚣与烦扰, 获得了真正的体验、自由和快乐, 进而达到了“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的与自然相融相化的生存境界。

二、平等亲和, 善待万物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 万物皆是生命, 诗人视自然万物为平等的存在, 从而构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平等亲和的关系状态。“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 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王人之仁兮, 不网不钓, 得遂性以生成。 (《白鼋涡》) ”王维主张以仁爱之心善待万物, 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其山水田园诗中, 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万物相伴相谐的生存状态。如,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独居林中弹琴吟唱, 明月的相伴驱散了夜晚的孤寂, 带来了一丝暖意, 抚慰着诗人的灵魂。《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诗人乘马车闲适而归, 清川的河水缓缓流淌, 晚归的鸟儿伴诗人前行。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中, 明月、流水、鸟兽等皆富有灵动之美, 诗人与自然景物相谐相伴, 相互亲和。

王维这种与万物相亲和的态度深受儒、释、道的影响, 尤其以佛教为大, “佛教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有独特认识的,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佛教自然观的特点, 它虽立足于宣扬泛神主义的佛性论, 但却凸显了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 因而蕴涵了深刻的天人相亲相和的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2]“可怜盘石临泉水, 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来? (《戏题盘石》) ”王维超越了主客二分对立, 视万物为整体, 春风送花, 似通人情, 万物皆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与自然相互亲和的过程中, 诗人独得乐趣, 尽情地感受生活的欢愉和自由。

三、淳朴坦诚, 人人相爱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有着空灵淡远的意境, 而且表现了纯真质朴的生活情境, 蕴含着人人平等、相互友爱的生态审美思想。如, 《临湖亭》:“轻舸迎上客, 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 四面芙蓉开。”在自然的熏陶之下, 诗人的心灵受到净化, 原本世俗劳累、漂泊无依的心, 在自然山水中得以荡涤和停驻。面对宾客的到来, 诗人与宾客临湖畅饮, 表现出了他们的真性情, 一切既随意又自然。《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虽是偶遇林中老人, 诗人却也能与之谈谈笑笑, 甚至乐而忘归, 他们默契亲切, 而又无所顾忌, 充分表现出了山水田园生活的自由和人们之间的坦诚。这些诗歌都是王维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温馨淳朴、热情亲切。在王维看来,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 不管是宾客、邻里还是路人都能够平等相待。这种相互友善的“爱人”的思想观念和处世方式, 寄寓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最为本真理想的生存状态。

山水田园生活成为王维生存的精神乐土, 在王维的笔下, 人是平等的, 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无分别的,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浓郁的。“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渭川田家》) ”这一情谊深隽、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 正是诗人对淳朴安闲而又充满温情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安顿生命, 诗意栖居

历经众多世事纷争之后的王维, 在山水田园生活中找到了栖居的家园, 与世无争, 洒脱自在, 生命得以安顿。这在其诗歌中突出表现为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王维归于自然, 以山为友, 与水为伴, 诗意栖居。“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风雨交加、石上急流, 水击坚石, 惊到白鹭, 全诗弥漫着淡雅之气, 表现出了在这远离繁华的恬静世界里, 诗人身世两忘, 细品人生, 过着诗意的生活。“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 五柳先生对门。 (《田园乐》) ”人烟稀少, 无城市喧嚣, 天地清静, 悠然自在, 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闲适安逸的隐居之乐。“‘诗意的栖居’即‘拯救大地’, 摆脱对于大地的征服与控制, 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 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这恰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重要旨归。”在这一山水田园中, 王维诗意地栖居, 与自然万物自由相处, 无拘无束, 摆脱了尘世的羁绊和枷锁, 获得了心灵上的超脱。

大自然是人类最终的精神皈依之所, 能让疲惫受伤的心灵得以抚慰, “被现实生活的片面性、纯粹性和间接性弄得身心交瘁, 灵魂无根的人, 只有在自然生态之美的怀抱中才能实现生命及其灵魂的康复。这既是人类的古老经验, 也一定是恒久的法则。”“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书事》) ”王维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之中, 自然万物抚慰着他的灵魂, 因此, 即使是阴雨天气, 诗人也能够怡然自得, 安然的领略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五、结语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一个独美的世界, 其人生态度是淡泊坦然的, 生存境地是自由闲适的, 灵魂是优美高雅的。王维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将自身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态的、整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其山水田园诗中所蕴含的融入自然、善待万物、人人相爱、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思想, 对于人们反思自身当下的生存现实,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多方面的关系, 改善非美状态,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要:在王维众多的诗歌作品中, 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王维以本真之心归于自然, 使自然之美得以完好的呈现, 其山水田园诗中不仅蕴含着“诗中有画”的空间感, 而且体现了融入自然、善待万物、人人相爱、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思想。

关键词:王维,诗歌作品,山水田园诗,生态审美

参考文献

[1] (法) 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2]刘艳芬.试论中国佛教自然观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J].河南大学学报, 2010

[3]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上一篇:打造特色服务酒店下一篇:担保保证金管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