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企业管理研究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弓惊,够优机构总干事。《中国传媒产业报告2005》(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传媒产业报告2006》(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课题组成员。中国第一本《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2003-2007)》(中国社会出版社)副主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独家原创:企业管理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家原创:企业管理研究论文 篇1:

《河北企业》期刊的市场环境分析

[摘 要]财经类期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河北企业》进行了市场环境分析,找出其市场环境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和威胁。认为《河北企业》市场环境的优势在于办刊资源和广告;劣势为缺乏宣传意识、销售定位狭小、特色不明显、缺少原创;威胁是信息交流渠道增加、竞争加剧、信任度危机。目前《河北企业》发展机遇是面临巨大的市场潜力、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先进的出版技术。

[关键词]财经;期刊;市场环境;SWOT分析法

1 引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日臻完善,期刊业走市场化道路,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十几年来,从不断有许多期刊从依靠政府或组织拨款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行为来看,期刊业市场化势不可当,同时也是期刊业一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国的财经管理期刊,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它是增长最快的期刊之一,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里就发展成为大刊种,特别是自2000年起,从面向企业家、经理人的管理杂志到百姓的证券、财经类报刊,从理论特色浓厚的专业媒体到股票、彩票等投资理财的大众传媒,一时间财经杂志纷纷涌现,可谓异军突起。激烈的市场环境使大多数财经管理期刊处于亏损状态,失败停刊的财经管理类期刊屡见不鲜。研究当前期刊面临竞争环境,找出其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对财经管理类期刊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期刊市場化营销的文献研究已有一些,总体数量不是很大,且多集中在最近几年。文章研究趋势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①关注整个或各类期刊业市场化可行性及其未来前景;②关注期刊市场运作引进现代营销观念;③现代营销观念及方法与期刊经营的结合研究。其中学术期刊是否可进行市场化运作仍存在争议,所以并不与上述阶段相吻合。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参阅,决定从个案入手,采用SWOT分析法,对《河北企业》市场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以便该杂志更好地定位,提高营销策略。

2 《河北企业》的优势

2.1 办刊资源优势

办一个高质量的期刊,对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北企业》是河北省企业联合会主办的唯一有影响力的地方财经管理类期刊,在本地区营利性财经类期刊中地位显著,目前,该地区需要有反映地方经济和管理水平,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提供参考的经济管理期刊。该刊成立了《河北企业》杂志理事会,理事会设有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位,理事会是《河北企业》杂志的决策机构,决定着期刊的前景理念和战略定位,理事会成员基本是河北省大中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说理事会组织的成立和人员的配备为《河北企业》杂志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河北企业》杂志是由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联办,主编成员多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使得期刊在河北区域拥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力。

2.2 广告优势

营利性期刊收入由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版面费三大部分组成。广告费是《河北企业》杂志收入的重要部分,该期刊特殊背景使得其从来就不缺广告客户,但该期刊并没有被广告收入牵着鼻子走,而是有自己合理的广告策划。期刊的广告每期只有一个,版面是前后封面,内容是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正文中附有一篇专题文章,不仅为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还顺应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增加了期刊的内涵。不同于一些期刊缺乏合理的广告策划,为赢利一味大量刊登广告,内容五花八门,最后不仅没有为广告主起到很好宣传作用,反而影响客源,还严重影响期刊的质量,得不偿失。

3 《河北企业》的劣势

3.1 缺乏宣传意识

由于特殊的主办单位和固定的受众,使得《河北企业》杂志很少进行自我宣传,甚至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该期刊还没有自己的网站,从搜索引擎中查询有关《河北企业》杂志的信息也寥寥无几,投稿者和读者由于不能轻易查询到或查不到有关期刊和杂志社的有关信息,如办刊宗旨、期刊水平、经营状况等基本信息,无疑会降低投稿者和读者对期刊的信任度,影响期刊的信誉度,不利于期刊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是缺乏市场意识的表现。

3.2 销售定位狭小

从目前该杂志订阅对象来看,基本上是河北省企业联合会成员,会外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也有订阅,但数量较少,仅从销售对象来说,《河北企业》杂志几乎成为联合会的内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恰当定位订阅受众,扩大销售量,增加期刊的赢利,是期刊进行市场营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3 特色不明显

目前,《河北企业》的内容涵盖比较杂,包括高层论坛、管理荟萃、运营指南、经济纵横、企业风采、人力资源、法律平台、应用技术等板块,每期文章约50篇,可谓无所不包,加上字体过小,给读者以内容过于零碎、视觉美感差、期刊毫无特色的感觉,犯了营销禁忌。编辑社可以通过调查读者对期刊满意度,找出哪些板块认可度最高,哪些最差,然后对板块进行重新安排,也可通过设立副刊形式发行来满足内容的多样性,靠一本杂志解决一切,负荷也太大了些,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突出,只能流于平庸。

3.4 缺少原创

《河北企业》作为省级地方期刊,但不能因此就把刊物定位于省级水平,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省级期刊的内容倾向地方性,水平完全可以是一流的,与《商界》、《新财经》、《经理人》等财经界知名期刊相比,《河北企业》的可读性仍显逊色,个别板块有一些名人的东西,其中高层论坛属于大家之作,但都是摘录和引用过来的,自然不比直接投稿人。总之杂志社没有突出的、价值高的栏目。有自己原创的东西是必要的,例如一些期刊拥有对经济界、企业界名人独家专访的记录,或专用于本刊的名人特写稿件,其独有性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读者,增加了期刊发行量。

4 《河北企业》的外部环境威胁

4.1 信息交流渠道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急剧变革,通信信息设备越发先进,个人化海量信息储存设备的日益廉价和普及,正在为人们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通道,由此形成新的沟通与传播方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愿将大量信息存储于自己的个人电脑、MP4、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中,不再愿意购买厚重的期刊,而且发达的网络使信息传播之快、时效性之强,是传统期刊不能比拟的,此外,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也日益得到认可与重视。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传统刊物的吸引力,《河北企业》也不例外。

4.2 竞争加剧

由于中国经济强劲发展,期刊市场不断扩大,嗅觉灵敏的海外强势期刊集团已开始进入,加之跨国期刊在本国早已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其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丰富的营销经验是国内期刊业所不能比拟的。海外原版财经期刊无论是从印刷装订上还是写作与编排上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规范,而且服务意识与针对性都很强,能够得到理想目标群的认同。从长远角度看,它们对国内同类财经期刊构成严重威胁,任何一种国内财经期刊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认真考虑国际对手的竞争与挑战。与此同时,国内财经期刊彼此之间犬牙交错、竞争激烈,不要说国际对手,就是与国内同行相比,《河北企业》也有不小的差距,远的不说,河北的社科院主办的《经济论坛》已经对《河北企业》在本地区形成有力竞争。

4.3 信任度危机

刊物的信誉是其在长期运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刊物从内容到形式的综合评价。没有公众的信任,期刊就无法生存,更难以发展。有些期刊为在短时间内提高显示度,大肆模仿、抄袭优秀期刊的栏目、版式等,使财经期刊市场鱼目混珠,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嫌;为争夺市场,发行中不计成本,赠品大战愈演愈烈;为吸引稿源,放弃对期刊质量的控制,来稿者只要交钱就可刊发,大大降低了读者对期刊的信任度。长此以往,扰乱了期刊发行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期刊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影响了期刊产业的健康发展。刊物发行量是决定广告价格的首要的、根本的因素,但目前在我国,发行量数据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来实现,造成广告客户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降低了对广告效果的预期。《河北企业》如何减少不良竞争环境对本刊影响,保持和增强自身信誉度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

5 《河北企业》的机会分析

5.1 巨大的市場机遇

经济的发展为期刊业发展创造了机遇。目前,中国居民平均每年每人拥有2.32册期刊,日本人口不足中国的1/10,很早时间内人均拥有期刊量已达15~20册,日本人均期刊消费量是中国的10倍左右,跟日本人年均15~20册期刊的拥有量还存在较大差距,由此也可见中国期刊市场还存在广阔的发展天地。最近几年,打造渤海湾经济区,促进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且力度越来越大,地区经济状况将得到很大改善,《河北企业》作为河北地区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期刊,应紧跟地区经济的态势,抓住机遇,搞好市场定位和营销,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提供价值参考。

5.2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拥有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GDP增长速度持续10余年超过7%,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国际数据表明,当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社会的中产阶层会成规模地出现。他们文化层次较高,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趋向于多元化、差异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意识、管理理念成为他们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关注经济和管理也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中产阶层发展壮大会导致传播市场上以同质化的共性需求为主导的模式转型为以分众的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和文化选择为主导的供给模式。他们的多元需求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将为期刊业带来市场空间。而期刊本质上不仅是信息产品,也是精神产品,这种固有属性最适合于分众化的消费品,最适合进入人们的私人空间。在将来,《河北企业》争取到市场消费群是其机会所在。

5.3 期刊出版相关技术越发先进

通信设备技术的进步将加快期刊的采编速度,采编流程管理系统将把报社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诸如采编、组版、发排、广告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可同互联网及时交换信息。电子出版系统的改进,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期刊生产的电子化将提高期刊的印发速度与能力,尤其对财经类期刊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其信息的时效性。

总之,《河北企业》只有明白其优势、劣势,才能更好地去抓取机会,发展自己,避开威胁。

参考文献:

[1]禹兰.市场竞争中期刊的生存与发展[J].云梦学刊,2002,23(4):124-125.

[2]刘巍石.期刊市场多元化营销及品牌经营[J].当代经理人,2006(21).

[3]黄璐. 浅论期刊的市场定位及其策划[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2):95-101.

[4]李刚.期刊市场之争是品牌之争[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03-105.

[5]韩梅. 中国各类财经期刊的对比分析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6]莫京.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环境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2007,19(1):53-54.

[7]张众.学术期刊的市场在哪里[J].编辑之友,2005(4):88-90.

[8]韩嫄.学术期刊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6(5):33-36.

[9]刘学军.《南方周末》品牌营销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收稿日期] 2009-03-26

[作者简介] 胡斌(1985—),男,福建三明市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 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李红涛(1983—),男,河北省武安市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 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作者:胡 斌 李红涛

独家原创:企业管理研究论文 篇2:

张弓惊:我们正经做生意就一定会垮台吗?

张弓惊,够优机构总干事。《中国传媒产业报告2005》(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传媒产业报告2006》(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课题组成员。中国第一本《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2003-2007)》(中国社会出版社)副主编。曾任中国唯一公益主题报纸《公益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总编辑;该报是中国慈善排行榜、中国明星慈善榜独家编制单位。

就《晋商之死》引发的种种争议,张弓惊先生接受了《中国商人》书面采访,以下是此次访谈实录:

竞争是因为利益,合作也是因为利益

中国商人:战时拼武力,和平年代拼经济。商业时代,全球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商帮(商会组织)热”。在《晋商之死》一书中,作者对以晋商为首的中国十大商帮的沉浮,对今天新兴的商帮热多有批评,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

张弓惊:都已经地球村了,哪里还有什么商帮啊?商业从来都是理智的游戏,不管是同乡还是同土,竞争是因为利益,合作也是因为利益,这样才可能长久。否则,因为乡情或者其他什么因素或分或合,可以是一时的,很少能够一世。这种类似“计划经济”的产物,迟早要垮台。聪明人可以一时用民族感情来“宣传”,但是自己信以为真并且倚靠这种东西,那是掩耳盗铃。

我不否认从前或者现在,把出于同一地域的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等等导致处事性格有些类似的商人说成“晋商”、“浙商”等等帮派;但是,这只是外人对他们笼统的观感。当然,在他们内部,因为有唇亡齿寒的考虑,互相帮扶、互相激励,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绝对不会构成帮派那样的联盟。事实也证明了,仅仅因为同乡同土考虑而联盟起来,不是商业,而是政治或者其他。

正常来看,如今的商帮热是政府机构为了拉近与商业从业者的关系,而推动起来的一个名词。在北京创业的山西人,你说属于晋商还是京商?在上海创业的浙江人,你说属于浙商还是沪商?……什么时候,商人互相攀老乡抱团取暖,那一定是经济危机了,或者环境恶劣实在不得已。

商人就是商人,新旧都一样

中国商人:新晋商、新浙商、新鲁商等等,全国以“新XX”命名的地域性商帮有很多,而且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晋商之死》中对这些命名提出质疑,您认为新兴商帮是否有必要从命名上跟传统的商帮作出区分?

张弓惊:单纯为了做宣传,怎么叫都可以。这些名字你不能多想,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约定俗成。当年叫新中国,因为有个旧中国在那里,万恶的旧社会啊。现在叫新晋商、新浙商、新鲁商之类,你不要多想,叫了就叫了啊。商人就是商人,新旧都一样,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中国的商业思想起步很早,在明清时候实际上已经非常发达,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望尘莫及。

我去山西常家大院,当年他们的生意从武夷山做到恰克图,员工数万人。看见人家的管理,没有电话,没有电报,没有ERP,有条不紊。院子里立的孔子论语“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是典型的企业文化,有力、实用。对比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瞎编滥造,还干巴巴,一点没有号召力。甚至还有“顶身股”,类似今天的“期权”……这样的弄法,如果没有历史强行阻断,你难说不会产生中国的洛克菲勒。

现在我们总拿什么新晋商、新浙商、新鲁商说事,说说就说说吧。关键是我认为要真正研究老的晋商、浙商、鲁商的成就。商业不是政治,讲究实效。金融危机了,发现美国也不是什么都行。台湾人在研究“中国式管理”,大陆的政府机构,与其搞一些新名词急功近利,不如好好花点民脂民膏研究研究中国的商业思想。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还能够真正帮助这些“新X商”们解决他们现实的管理难题,给彼得•德鲁克找点中国证据也好啊。

“这样的人叫商人,是对古今中外全体商人的侮辱。”

中国商人:煤老板究竟算不算“新晋商”在山西引发过争议。你认为这种争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张弓惊:煤老板是不是商人都成问题,还需要讨论他们是否算“新晋商”吗?按理,这样说他们肯定是有委屈的,就像现在他们全体“被国有”他们有委屈一样。错不在他们。我不太了解煤炭行业。关键是,这个行业,这些人,之所以有资格从事这个行业,之所以能够玩转这个行业,有多少是纯生意的成分?有多少是非生意的成分?到现在,从我这个局外人掌握的材料看,看不清。

去年汶川地震,有种行为被骂成“猪”;结果有网友说,“不能这样,说这种行为是猪,猪还不同意呢”。现在中国,很多事情都被异化。最近荆州的那个骇人听闻的打捞公司,一没船只,二没员工,就是一空壳公司,还从来没有交税和年检。可是人家就是有本事垄断当地的捞尸权。有人落水,才临时找来船工;要1万5,给船工4000,剩下大部分归自己。如果这样的人叫商人,是对古今中外全体商人的侮辱。

当年出问题我们习惯于说由于中国一穷二白。后来出问题习惯于说是由于十年动乱。现在出问题我们习惯于说由于体制原因。煤老板之所以名声不好是因为体制原因。甚至,那个打捞公司的老板也会说因为体制原因。我看都不是,我们是不是正正经经做生意就一定会垮台?我们是不是不干伤天害理的事情就活不下去了? 活着,哪怕穷些,没有噩梦的生活,应该多么美好。

等价交换得来的金钱比什么都干净

中国商人:《晋商之死》作者说,像“仁义道德之类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价值不再需要被强调了”,这个观点引起了一些晋商网友的质疑。你认为企业和一些商业组织,应不应该把“仁义道德”之类的东西作为企业精神或者商帮精神的一部分?

张弓惊:我看不出有什么道德比得上商业道德科学、合理和先进。很多年前在广州,去商场买颗水果糖,售货员给我说声“谢谢”,才几毛钱的事情,让刚从内地来的我受宠若惊。广东人讲广东话,可是如果你说普通话,他马上给你说普通话,即使满是粤味的普通话,却也表示他的真诚。我曾经和一些土著广东人聊过,他们说“来的都是客嘛”。对于生意人,所有的人都可能是潜在客户。

等价交换让人真正看到了平等。放弃了等价交换的基础,空讲“仁义礼智信”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教化,是聪明人对傻子的欺骗。《圣经》说,人盖房子,不要盖在沙滩上,要盖在磐石上。在一个充满特权的社会里,大力提倡雷锋精神是一种愚民政策,等价交换得来的金钱比什么都干净。需要说明的是,我不反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反对的是抛弃平等基础空讲温良恭俭让。

在法治环境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商业的逐利本性,让一些商人总是抵制不住寻求特权的诱惑。利用各种手段主动或被动与政治狼狈为奸,利用手中的资金优势或某种其它优势恶意消灭竞争,从而操纵市场形成垄断利润……凡此种种,都是在人为制造非等价交换,都是对商业精神的背叛,在我看来,都是在玩火。这绝对不是道德说教,这是商业生存法则。失去安全生产,利润终将归零。

你说“打到XX”,就只能代表你自己。

中国商人:《晋商之死》作者提出“打倒晋商”这样的主张,有人说作者有文革情结。你如何评价这种争议?

张弓惊:“打到晋商”是个片语,主语缺位,没法评论。“打到XX”是典型的文革语言,当时“打到XX”的主语很清楚,就是“我们”打到xx;这个“我们”就是指被煽动或被裹挟起来的人民群众。某个国家的总统,在被美国人抓住处决的前几年,还很高调的在全国普选“全票”当选总统。这个“我们”相当于这个“全票”。现在我们应该没有这个环境了,你说“打到XX”,就只能代表你自己。

既然代表你自己,而且只是嘴里说说“打到”,过过嘴瘾,无所谓。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进步了,进步到除过几个有限的特殊名词你不能在公众场合喊叫、在网上发帖、写文章发表、出书论述“打到”之外,你尽管说,没有人管你。所以,说说就说说吧。至于谁有争议,也可以反过来说“打到这个喊打到的人”。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正视、珍视这种进步。哪怕有点慢。

说作者有文革情结,除非作者以为自己在“为民请命”。说真的,中国的文人很多都有这种习惯性想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曾经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想。但是,我要说的是,文人首先是个人,应该首先在人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别扩大化。别想着代表谁,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已经和圣人差不多了。打到谁?你配吗!

官商勾结是对商业精神的反动

中国商人:《晋商之死》指出“晋商是黑社会”,我仔细读过,发现作者说的现象其实在过去的“十大商帮”中都存在。一些网友也不理解,为什么单单指出“晋商是黑社会”?你如何评价在商业活动中,其实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都会出现的“官商合作”以及商帮内外的其它潜规则?

张弓惊:我讲个故事。大学时候,我同宿舍的一个好朋友,有一天不知道从哪个旮旯弄来本医书(我们是英语系的)。天天看,看到肾炎这一章,讲肾炎的这个特征那个特征,就吃惊地说:啊,弓惊啊,我好像是得了肾炎,怪不得最近老不舒服。看到了肺炎又觉得自己得了肺炎,不得了。最后看到了帕金森,又说自己是帕金森……结果,一本医书上的病症,几乎都得完了。

我们先给黑社会弄一个特征,然后拿着这个特征给商帮套,结果发现,特别像,就说这个商帮是黑社会。我说,如果你拿着这个特征给其他组织套,甚至给世界上一些合法的政党、合法的政府套,你会发现,他们也很像黑社会。我认为,是不是黑社会关键看他是不是有组织的不干人事尽干坏事,比如贩毒、收保护费等等。偶尔为了生存出点歪招,当然不对,但是不能算是黑社会。

我是反对官商勾结的,前面已经讲过,因为官商勾结是对商业精神的反动。但是,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商人在自己的生存空间随时都会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做小了不怕,做大了,投靠官僚几乎成为必然的选择。潜规则的存在是因为显规则的失效。完全不投靠,眼下受伤的就是商人;完全投靠,最终受伤的还是商人。如此轮回,直到商业真正成长壮大为一种精神。

说九毛九是表扬山西商人呢

中国商人:包括节约成本的意识,我接触的温商,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作者在书中说“晋商都是九毛九”。有人认为是在妖魔化晋商,你认为作者是否公正,我们应如何看企业家的成本节约意识?

张弓惊:应该是九毛九就是九毛九,这是山西商人成熟的体现,我认为是表扬晋商呢。明明是九毛九,却佯装大度,说让出去就让出去,多半不是商人,而且多半都是穷人。为什么呢?生意,不管是现代生意还是古代生意,都是从一分一厘精打细算中得来的。穷人为什么穷?就是因为不在乎啊。不在乎一分的人,肯定成千上万的时候也无法在乎,因为已经晚了。商业就是商业。

看过很多挥金如土的所谓“商人”,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商人——他的利润可能不是从纯粹的商业交易中得来的。来得容易,去的就快。这样的人什么年代、什么社会都有,但是千万不要把他们叫做商人。实际上,我们应该鼓励这些人大手大脚,让这些人去胡吃海塞吧,让这些人去疯狂赌博吧:吐故纳新,越快越好;他们一茬茬倒下去,才能显出勤劳创业者的价值。

真正创业起家的商人,他知道财富的来之不易,他会比穷人更精打细算。有人告诉我,三天两头换新潮手机的白领,多半是打工族;公司一开业就在自己办公室放上高档茶具的创业者,多半会失败。我看过许多勤俭节约的千万富翁,简单务实的亿万富翁,他们很让我敬佩。中国人穷怕了,以为富人就应该大手大脚。现在问题是:很多富二代,我怕他们也这样想。

对晋商挑衅式的调侃,削弱了这本书的思想性

中国商人:总体而论,你认为《晋商之死》是一本怎样的书?

张弓惊:《晋商之死》应该是一本探讨中国商业精神的书,从书名看应该是这样,从目录看也应该是这样。实际上,这本书也用了大量篇幅探讨商业精神。但是,我认为不够。太多对于晋商挑衅式的调侃,削弱了这本书的思想性。本来可以成为一本对于中国原创商业精神研究的经典,结果走到半路就打住了。没有办法,太聪明的人都这样。

说实在的,对于中国原创商业精神和实践的挖掘,中国太欠缺了。余世维教授讲“中国式管理”,太表面化,近乎一种表演——他是在做演讲,演讲可不是要演嘛。需要有人真的沉下心来做研究,告诉读者中国式的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兴盛,又是怎么衰落的。还原历史原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原那些企业自身的成败得失的原因,站在真正企业管理的角度。

这方面,电视连续剧走在前面。每当我看这些文人们讲的商业故事的时候,总是想起来小时候在陕西老家听到的故事:两个老农议论,毛主席在北京天天吃什么呢?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毛主席肯定天天顿顿吃哨子面(关中的一种肉丁卤的面条)。我并没有偏激到认为我们老祖宗那点商业经验有多高明;但是我认为:骨子里的传承无法改变。历史有断层,人性没有。

独家原创:企业管理研究论文 篇3:

传统出版社如何应对实体书店式微

[摘要]从实体书店到网络书店,销售渠道的优胜劣汰预示图书市场的发行、零售价格体系的混乱,传统出版社的营销模式、发行体系被网络书店架空。这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意味着内容资源传播渠道的堵塞。对于实体书店的式微,传统出版社应将其作为现代图书出版市场体系、传播手段和渠道变革的先兆,认真思考。

[关键词]实体书店 网络书店 传统出版社发行变革 应对策略

阅读成本高不高?

实体书店批量死亡,多归结于城市商铺租金高速上涨和网络书店的夹击,却反映出国民纸质阅读量下降的不争现实。依照市场分析来看,其多归结于图书定价太高。据调查,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希望其定价在20元以内的国民占70.5%,普遍接受的图书价格为11.7元。[1]在纸张价格和人力资本上涨等因素下,这与出版社定价差距进一步增大。以一本书的成本组成为例,其中,印刷费、纸张成本、版税、稿酬及营业税等,约占书价的三到四成;出版社批给一级批发商,批发商逐层向下批时再提留,书到零售商手里一般是6折左右,卖给读者时,除了促销活动期外一般为全额书价。此外,图书价格缺乏监督,部分图书随意定价甚至每印张单价达到近10元,导致书价虚高。

编印发是否应该一体?

传统出版社实行编印发一体的经营管理机制。其发行部门对于书店业务流程、流程之间的连接、接口的确定以及各流程对读者、服务等信息的使用情况并非完全掌握。“以前,出版商得到的读者反馈信息,仅仅是诸如巴诺书店这种大型图书零售商的销售报告,或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的独家资料,这种报告只能告诉出版商图书销售量的大小,至于图书达到或未达到某个销售量的原因,及读者喜欢或不喜欢的部分,对此,出版商没有任何信息来源。” [2]由此可见,出版社的编印发仅为管理流程的具体载体,而缺少管理的内涵与实质意义。

出版社发行的优势何在?

传统出版社与网络书店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知己”,即对于本社的特色与发展方向具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目标读者具有沟通的先天优势,比发行集团以及书店更能洞悉本社出版物投放市场的风险和机遇。传统出版社凭借其对于种类和阅读受众的了解,对于目标读者的定位会更准确,此外,较之大型发行集团对于市场的信息更具有灵活机动的处理能力。但传统出版社的发行有其自身弱点,其僵化的发行机制无法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潮流,随着实体书店的接连倒闭,传统出版社获得订单越来越难。

如图1所示,在产品(出版物)到达客户(读者)之前,离不开企业管理(出版社管理)在编印发方面的努力,以及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等的大力运营。以往,这一般是一个单向环形结构:出版社—出版物—运营商—客户,但出版物未能成功到达客户时,这些退书会无条件退回出版社。在新形势下,出版社应将其作为一个双向互动的模式,积极思考这四者的关系,追求低退货、高回款、高读者关注度的良性运作循环,并从以下对策入手:

一、参与竞争,树立读者至上理念

读者至上理念要求出版社必须完整认识读者的阅读行为,提供与读者有效沟通的统一平台,提高读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其经营成本,最终提高其收入和利润。兰登书屋CEO马库斯·杜尔(Marcus Dohle)提出:“这要通过一种市场营销的、创新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直接向消费者售卖的方式。” [3] 所谓市场营销的、创新的方式是指区别于传统出版社流程单向、手段陈旧的销售方式。

传统出版社可以借鉴已在国外期刊出版系统广泛采用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商业模式,将作者自费出版的学术研究出版物以免费模式投放市场,供公众取阅。免费的开放模式,将缓解国民希望的图书价格和出版社定价之间的差距,保证学术研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这也将推动学术资源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出版物的产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此外,可运用一系列与读者面对面的社会活动,如读者见面会、签名售书、微博互动……获得读者的信息反馈,充分了解读者需求,变通满足读者的潜在需求。

二、立足内容,树立文化品牌

传统出版社应将树立文化品牌作为发展的目标,致力于传播文化、提升民族的文化艺术品位,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出贡献。阿瓦隆旅游出版社(Avalon Travel)的比尔·纽林曾说:“读者仍愿意为了目的信息出钱,但他们希望内容是独一无二的,有针对性的,并且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选择。”[4]由此可见,高品质的内容仍是读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传统出版社可成立专业部门,致力于组织出版更多学术、文学与历史著作,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多出缜密、系统、原创的出版物,引导深度阅读和精品阅读,致力于凭借实力亲自参与数字时代内容平台的竞争,向以网络化传播的数字内容服务商转型。

三、科学规划,树立创新理念

目前传统出版社组织机构有以下弊端:信息不畅通,市场需求和信息很难反馈到各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和合作,造成出版社编辑和发行“两张皮”的矛盾,尤其是“在集团发行整合的大环境下,如果信息沟通不畅,出版归出版,发行归发行,出版社就可能陷入对市场‘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的迟钝状态,很难在内容上及时调整,精益求精”[5]。传统出版社应致力于以全社以及行业的发展规划作为发展的准绳,理清内部各环节的关系,以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状等形式科学规划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与任务划分,树立创新理念,而非闻风而动,凡事步人后尘,亦步亦趋。比如,世界第二大连锁巨头美国Borders最大失误是在10年前把网络书店业务卖给了亚马逊,后来试图重建网络书店业务,但为时已晚;近年,又跟风亚马逊和巴逊合作发展电子书业务,也是一败涂地,反而忽视主营业务实体书店的发展。传统出版社应以此为鉴,对于定位具有清晰认识,并结合专业特色与优势确定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加强服务,树立合作理念

“出版业必将长期处于一个多媒体的时代,纸本书仍有着长久的生命力,阅读依然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未来的城市化中,书店将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场所,服务于人们的文化生活。”[6]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网民中有63.8%的人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7]纸介质图书仍然是大多数人采用的阅读方式。同时,书店也因城市文化名片的身份有延续的必要性。

传统出版社应改变作为内容提供商和“高高在上”的市场旁观者角色,加强与兄弟出版社、民营出版机构合作,将实体书店作为其发展的渠道之一,并积极与发行集团之间扩大营销渠道,搭建好出版社与发行集团的良性沟通平台。可使用以下数字化服务营销创新手段:贯穿售前、售中、售后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方便快捷的图书产品消费信贷服务;针对大宗交易订单的数字化处理服务;试读数字化产品服务;图书产品的物流配送情况查询服务;针对零售店的智能比价服务;图书定价查询服务;渠道信息检索服务。[8]

五、培养人才,树立全局理念

要开展竞争和拓展业务就必须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传统出版社对于发行人员的培养应从全局高度出发,以提高出版效率为旨,切实加强对发行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发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起发行人员学习和适应新形势的积极性。

实体书店式微即销售渠道的优胜劣汰昭示:传统出版社在营销模式、发行体系需要适时改革和创新。传统出版社应高度重视读者,从内容、规划、服务和人才角度,为读者提供积累深厚的内容资源,理顺并构建出版物与读者之间的渠道,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读者,并积极向以网络化传播的数字内容服务商转型。唯有适时改革与创新,传统出版社才有可能不会遭遇与实体书店相同的事业窘境。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王谦,赵书蕾,皮雪花等.“给力”的2010:年度出版新闻关键词解析[J].出版广角,2011(2):8-16.

[2][3] 苏珊·丹齐格.实现数字社区:在图书消费者的聚集地寻找商机[J].刘静.出版科学,2011,19(2):7-13.

[4] 汤邀玮.旅游指南的数字化时代[N].出版商务周报,2011-4-24(4).

[5] 王蕾.步步为营,搭好集团发行资源整合高架桥[J].出版营销,2010(6):68-70.

[6] 孙庆国.互联网时代传统书业的坚守与创新[J].出版广角,2011(2):1.

[7] 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去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1%[EB/OL]. [2011-4-22] http://www.gov.cn/jrzg/2011-04/21/content_1849849.htm.

[8] 王丹丹.书业企业的数字化服务营销创新手段研究[J].编辑之友,2011(3):28-30.

作者:周丽 王德福 吴学兵

上一篇:公司竞职演讲稿范例下一篇:人事处长续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