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视角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户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应用者,其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需求模式,直接影响着科技服务的成效。该研究从农户视角出发,剖析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户需求的因果关系,调查农户的需求意愿,探索农户的需求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户视角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户视角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科技需求研究

摘要:厘清农业科技需求是开展科技创新、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315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梳理了农户农业技术成果采用现状,分析了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程度、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总体的科技需求结构、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心理顾虑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意愿方式等,探讨了农户农业科技需求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对分散化的个体需求进行甄别和筛选,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和经营性农技服务部门的作用,促进成果转化要素与农业生产要素结合,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需求;农户视角;对策建议;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江苏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水平逐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农业生产。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1],全国粮食平均单产达到5 377.5 kg/hm2,粮食总产量达6.02亿t,实现连续10年增产[2]。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引导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3]。在取得重要进步的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4]。“农业科技最后一千米”仍是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难题,从源头梳理和对接农业科技需求,成为研究和解决科技成果入户难的重要选题。本研究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前列的江苏省作为代表性区域,以农户作为代表性群体,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农户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现状,研究了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意愿、特点、影响因素,以期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统计样本描述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对江苏省种植业、养殖业农户的问卷调查。问卷刊载于《江苏农业科技报》,通过该报征订系统随机寄送至江苏省农户,采取有奖填制问卷的方式回收。共回收问卷359份,获得有效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为88%。其中,苏北地区(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农户样本量共211个,占总样本的67%;苏中地区(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的农户样本量共80个,占样本总数的25%;还有少量样本来自苏南地区。这与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农业主产区的区位特点相吻合;而苏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特点,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强度相对较低。

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样本农户的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有289人,占样本总数的92%;在年龄分布上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其中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的样本分别为112、100、37个,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6%、32%、12%,合计占样本总量的79%(表1),验证了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判断;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受访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及以上水平(表2),这与其他调查结果有较大不同,原因可能是选择征订报刊以获取相关信息的农户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职业分布上,普通农户、农技人员、种养大户、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22%、10%、8%、8%、7%(表3),这表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已催生出一批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以职业农民、农技人员等为代表的农业服务群体。

在家庭经营与收入特征上,样本农户家庭平均耕地经营规模达1.87 hm2;经营用地来源中,家庭承包、租地、转包、代他人耕种、土地入股等样本的比例分别为55%、34%、3%、7%、1%,可见以租地为代表的土地流转形式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程度;在经营主业中,以粮油种植、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农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占样本总数的95%以上;在生产方式上,以露天种植、传统养殖和工厂化相结合等为主,而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发酵床养殖等方式的样本数量较少,原因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成本高、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普通农户的承受能力有限;在收入分布上,样本农户年均总收入的中位数为6.25万元,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的中位数为3.02万元,非农务工收入的中位数为3.23万元(表4),可见外出務工收入已成为农户家庭第一收入来源。

2 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现状

2.1 农业技术与信息获取渠道

调查显示,农户种子、种苗的购买渠道以农贸门市、农技站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7%、31%;在传统自留种基础上,通过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示范获得品种也成为农户种子种苗购买的重要渠道,占样本总量的17%(表5)。在种植、养殖技术方面,农技部门建议、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指导和农资商指导等外部渠道已成为获取种植、养殖技术的重要来源,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0%、26%、24%(表6)。

2.2 种植业品种使用情况

对种植业品种使用情况的统计显示,样本农户水稻种植品种以连粳系列、武运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两优系列为主,小麦种植品种以扬麦系列、淮麦系列、宁麦系列、郑麦系列、烟农系列为主,玉米种植品种以苏玉系列为主。这些品种都是近年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创造、中试熟化的优良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综合性能。

2.3 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情况

调查显示,60%的农户在近2年中经常更新种植或养殖品种,49%的农户经常尝试新颖和高效的生产技术,15%的农户经常更新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12%的农户经常使用新的种植和养殖装备、设备,有10%的农户较少采用新科技(表7)。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样本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经营特征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从农户的技术采用现状来看,农户的技术与信息获取渠道较为正规,对农业科技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乐于接受农业科研单位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在品种和技术的采用上比较理性,倾向于选择高产、稳产、省工省时的品种和技术。同时,为减少农业技术使用的创新型风险,仍有部分农户选择依靠传统经验而非现代科技从事农业生产。

从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来看,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强度普遍较高。在需求内容上,农户科技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上与其从事的生产经营领域和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相对应。其中,农户对品种、技术的性状需求主要集中在高产、抗病、缩短生长周期上,对种养设备、农药、兽药的性状需求主要集中在价格便宜、实用性强、见效快上,这说明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多样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决实际问题、减少投资成本、快速获得收益上,也体现了农户技术需求的短期性、时效性。在需求结构上,农户科技需求呈现出层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产前、产中环节,而对加工、保鲜、储运等产后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此外,随着农业环境管控的加強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等公益性较强的技术表现出一定诉求,体现出科技和政策环境的协同效应。在需求风险规避上,农户主要规避不成熟、不适应、投资大、难度高的品种和技术,这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知识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对接方式上,农户更倾向于免费、低成本、直观、简单易学的科技推广方式。

4.2 相关建议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上,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创新价值导向,围绕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和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开展科技创新。

在农业科技创新内容上,对分散化的个体需求进行甄别和筛选。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从“单维”目标向“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调结构、稳生态”多维目标体系转变[5]的新形势,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遴选科研课题,避免农业科技创新的短期效应和时滞效应。对于商业性较强的新品种、新产品研究,加强与相关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接联合,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对于农业废弃物处理等公益性、正外部性较强的技术问题,在进行基础性、应用性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加强配套政策的决策咨询研究。

在农业科技供给渠道上,要整合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和经营性农技服务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多元化模式[6],对于种子、种苗等一般性农用物质,可依托基层农业推广主体和市场主体组织提供,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种植、养殖技术,除依靠农技人员、专业人员指导外还可依靠社会服务力量组织提供。

在农业科技供给方式上,要促进成果转化要素与农业生产要素有效配置[7],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作用[8],将种植、养殖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技术、产后处理技术等集成打包,实施全程服务。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点,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加强农民培训,面对面开展技术服务。重视和加强创新成果的熟化、示范、展示,缩小成果转化半径,降低生产经营主体采用科技成果的心理顾虑。

在农业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上,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科技创新工作来源生产、服务生产、引领生产。

参考文献:

[1]科技部.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EB/OL].[2014-01-0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09/c_118905129.htm.

[2]佟登青. 粮食产量十年增,农业发展仍面临挑战[N]. 中国产经新闻报,2013-12-11.

[3]岳福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4]余靖静,王 政.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四成左右[EB/OL][2015-01-28].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08/c_111153743.htm.

[5]马 丽,贾 利. 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维度分析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399-402.

[6]时允昌,何 津,王德海. 世界农业推广体制模式的类型、发展趋势及启示[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14-18.

[7]辛翔飞,王济民.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74-76,80.

[8]罗兵前,刘 钦,张 锋,等. 建设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对策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412-414.

作者:罗兵前 周明月 张锋等

农户视角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基于农户视角的科技服务需求模式研究

摘 要:农户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应用者,其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需求模式,直接影响着科技服务的成效。该研究从农户视角出发,剖析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户需求的因果关系,调查农户的需求意愿,探索农户的需求模式。结果表明,种植规模在6.67hm2以上的农户对科技的需求意愿达到95%以上,对技术的需求类型集中在病虫害防治,需求区间在50%~72%;需求方式集中在面对面指导方式,达到60.89%;影响科技服务的因素重点是农户缺乏相应技能,达到55.1%。为满足农户的多元化需求,从创新服务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培育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变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农业科技与农户的无缝对接,为农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户;科技服务;影响因素;需求模式;服务方式

Key words: Farmer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Demand pattern

农业科技服务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涉农科研高校、院所、企业等机构,依托科技服务资源平台,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咨询服务等手段,以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应用载体,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环节,从而提高区域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服务过程。它是农业科技直接惠及农户的关键环节,其运行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1]。作为农业科技服务最终应用者的农户,其對科技服务需求的意愿、模式,直接影响着科技服务的实施成效[2]。目前,许多学者针对农户科技服务方面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例如,邬震坤[3]从农户知识需求特点方面,构建面向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熊鹰、张永升等[4-5]从农户支付意愿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甄若宏等[6]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意愿方面探讨了科技服务的对策;孙美美[7]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供需差异方面,以浙江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陈东萍[8]从服务需求方面分析了上饶市的科技推广需求差异。综合来看,各位学者均是侧重于科技服务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而针对不同规模农户在需求意愿、需求类型、影响因素以及科技服务模式的综合性研究报道还较鲜见。为此,本研究从农户视角出发,剖析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户需求的差异,调查农户的需求意愿,探索农户的需求模式,并提出了建设性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农业科技与农户的无缝对接,为农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基于“涉农科研院所+农户”联合申报、共同实施的科研院校重大农业技术服务试点项目,抽取2016年和2017年获得立项的有需求、有积极性、有基础、有示范带动意愿的98个农户(本文农户是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总称),通过文案剖析、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项目实施中期汇报会、项目结题验收会等形式,收集汇总相关数据,采取统计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剖析农户的科技服务需求,以改变科技成果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成果转化率低、农户满意度低的现状,解决新时期“缺”(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成果区域性供给不足,缺会指导的推广力量,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技服务需求意愿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规模农户对科技服务的需求程度差异显著(图1),经营规模越大的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越强烈。种植规模在6.67hm2以上的农户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达到95%,而种植规模在0.67hm2以下农户的需求意愿仅为23%。主要原因是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对产业效益的追求越高,经受市场的风险考验就越高,尤其是在缺乏农业专门人才的农户,就更加急需经得住市场检验且具有区域特点而真有用的科技成果、有真本事的農业科技服务人员在关键环节进行农业科技服务和指导,以降低风险;而规模越小的部分农户对产业的经营效益持无所谓态度,部分认为已具备能够抵抗风险的能力。

2.2 科技服务需求类型 从种植业需求类型情况来看(图2),无论是经营0.67hm2以下还是经营6.67hm2以上的大户、合作社,甚至是企业,对技术的需求类型集中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需求区间在50%~72%;其次是良种,需求区间在30%~46%,再次是肥料使用,而对市场销售和加工技术的需求微乎其微。技术需求类型的差异原因主要是农户在种植初期就基本选择了适宜的良种,而地域性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产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因自然条件或未科学防治引起的病虫害大暴发阶段,如果防治措施采取不当,将给经营产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肥料使用方面,认为如果不进行有机生产,正常用肥即可,需求不是很大。市场销售的需求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农户,规模较小的农户认为村已有经纪人队伍,产品不愁销路。加工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大,需要精深加工技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3 科技服务需求方式 通过农户对科技服务需求方式的调查(图3)发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农户,需求方式集中在面对面指导方式,达到60.89%,其次是电话指导为20.95%,再次为课堂培训9.62%,最后为当地大户带动8.54%。主要原因是农户认为只有与专家面对面指导才最有效果,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是电话指导,通过某一途径知晓专家的手机号码后,有问题不用跑长途直接打电话,也能解决部分问题;而部分农户认为他们课堂培训不切实际,与实际需求不符,同时也由于培训老师口音问题而影响上课效果;在当地大户指导方面,部分农户认为他们相互之间有竞争力,保密性强,不会传授核心技术。

2.4 科技服务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制约农户接受科技成果的因素(图4),主要是缺乏使用技能,占到55.1%,尤其是较复杂、不易掌握的技术。其次是使用效果,为43.9%,担心应用新成果后达不到科技人员宣传的预期效益,或者应用成效不如传统成果的应用效益,从而导致收益下降。再次是应用成本,为38.9%,如果新成果的应用成本提高,而周边也无成功使用案例,效益不明确的情况下也是拒绝使用,推广者无偿为农户提供有关新品种、种苗的情况除外。第四是获得渠道,很多农户意识到品种老化、技术不配套,急需更新换代,但由于信息的不畅通,不知道从哪里可以获得最新成果及其使用技术,这也是制约农户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些毕业于农业院校或者已从事农业生产多年的农户,认为自身已具备一定的农业技能,可以选择合适的成果,规避相应的风险,不迫切需要专家指导。

3 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农户多元化、实效性科技服务需求的特点,科研院所应围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重点从创新服务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培育实用型成果、转变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实现与农户的面对面、人对人、地对地的一体化服务,为农户提供可行性、经济性、先进性三性统一的一体化、简化的技术方案,以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扩大影响力。

3.1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农户多元化需求 虽然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达到95%,但总体来看均是以公益型服务需求为主,该类型也是目前政府、公益类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部门重要的服务方式,然而公益型服务受到人员、经费、基地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已不能满足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发展需求。“即研即推、即推即用”全产业链科技服务模式的平台型科技服务[9],是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寻求新型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式,该类型采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的”共建模式,针对合作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企业+科研团队”的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模式,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构建科技合作联盟、共同研发体、利益共同体,实现技术转移节点前置,不仅借助商品市场效应从而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转化,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也是对目前公益性服务的有益补充。

3.2 培养农技人才,提升服务农户效能 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竞争力[10],是提高服务农户效能的有力抓手。因此,建议今后:一是培养一支有真本事的科技服务团队,科技服务人员直接面对农户,其服务技能直接关系服务农户的效能。科研院所应通过驻点锻炼、考察观摩、课堂培训、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培育一批愿意下到基层、拥有服务地方的真本事、了解服务政策、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科技服务人才团队,打造一支有知名度、有影响力、可持续、带不走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培养能带头的实用型基层农技人才,以基层专家工作站、博士服务工作站等科技服务平台为抓手,充分吸取社会科技服务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将大学生村官、本土专家、农技能手等土专家纳入本单位科技服务团队,通过手把手示范、针对性培训等方式让土专家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使用要点,使土专家完全掌握示范应用的新科技成果。掌握新科技的当地土专家具有天天在地方,在田头的距离效应,能对周边农户进行时时示范带动,从而保证成果的有效应用,保证成效拷贝不走样,不仅扭转过去的单一物化补贴式服务模式,也通过人才培养由输血向造血模式转变。

3.3 强化市场运作,推进农户成果应用率 市场是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推手,也是检验农户对科技成果使用好坏的试金石,质量不过硬、技术不过关、服务不到位,必然遭到淘汰[11]。之所以出现新时期“缺”(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问题,农户对科技成果不接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推广的科技成果不接地气,使用程序繁琐、成本高、效用低,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也不符合农业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难以被农户所接受。因此,为使农业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推进,与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对接企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调整科研创新思路,培育一批农户需要、市场发展潜力大、产业发展急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益的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技术配套出熟化、以熟化出简化、以简化出转化,为农户构建一体化、经济可行化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方案。

3.4 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农户满意度 针对上文所述的农户对科技服务的影响因素来看,科技人员应根据服务区域、服务对象、服务产业采取科学、合理、易行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今后應重点从区域产业发展,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小规模、面对面、问题解答式的培训。在项目考核时,由培训人数向培训效果转变,向提高农户的使用技能转变。为提高科技服务农户的效能,针对科技服务的特质性,重点考核科技服务人员的驻点天数、解决的实际问题、服务成效、服务影响力等方面。同时,加强对科技服务成效的考核,比如农户对科技人员所示范应用的科技成果的满意度和接受度,农户对科技服务人员指导次数、指导方式、指导时间、指导成效的满意度等。

参考文献

[1]古秋霞,陈碧韶,赵程,等.新时期创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5.

[2]詹杭京.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分析——以临安市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6:2-4.

[3]邬震坤.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3.

[4]熊鹰.基于农户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97-100.

[5]张永升,杨建肖,陶佩君.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与供给评价实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3(2):133-137,149.

[6]甄若宏,王强盛,李德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需求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4):36-40.

[7]孙美美.农户视角下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需求分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38-49.

[8]陈东萍.上饶市农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需求分析——基于供需均衡视角[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24-38.

[9]顾磊,李德新,马晓杰.即研就转 即研即推 省农科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7-05-10(001版).

[10]靳玉峰,程燕.浅谈培育壮大乡村农技人才队伍的建设[J].山西农经,2018(6):46,50.

[11]杨天桥.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及其分类转化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3):86-90.

(责编:张宏民)

作者:甄若宏 周建涛

农户视角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基于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需求的农业科技供给创新研究

摘要:引导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应用适宜的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科技实现有效转化的关键。通过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户技术采纳应用的对比研究,发现农户在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获得技术指导和农业技术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农业技术采纳目的和种植效益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也发现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农业科技供给精准化、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以及改造农户非理性行为是提高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种植结构;技术采纳应用;农业科技供给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应用者,其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决定着农业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我国各地区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农业发展政策存在明显差别,直接影响农户对种植结构的选择和农业技术的采纳,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采纳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找准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为政府分类引导和精准化农业科技供给提供决策参考。

1不同种植结构典型村农户种植状况

院东头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南,总面积106 km2,耕地2 133 hm2,属于典型的农业镇。为了解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真实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应用“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对比研究”调查问卷对该镇两典型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内容涉及农户基本信息、种植结构和农户技术采纳应用三部分,通过SPSS 17.0软件和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1.1两典型村种植结构情况

院东头镇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调查抽取两类典型作物村进行对照研究,一是种植粮食作物的A村,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二是种植经济作物的B村,主要种植作物为生姜,包括大姜、小姜和面姜。選择这两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两村同属一个镇,自然禀赋,如温湿度、气候,社会条件,如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政府农业政策引导基本类似。另外,两村种植结构较为典型,都属单一型。

1.2两典型村种植结构调整状况

近几年,伴随政府对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和农户对作物增产增收的需要,两地充分遵照地形、土壤特点和种植传统,形成了适宜的种植结构并出现明显差异。A村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B村种植结构调整明显。

之所以两村种植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不同。A村粮食作物属于规模化种植,有用于播种和收割的农业机械,有固定的粮食收购点,施用农药大致相同,农户应用的农业技术亦非常类似。B村粮食作物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分散,规模偏小,无用于作物生产的机械和固定的粮食收购点,农业效益低下。种植结构调整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逐步减小,生姜种植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逐步形成规模。

二是经济效益的差异。A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较大,有便捷的粮食销售渠道,由此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当地农户为改变落后的种植局面,开始种植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较为适合的作物就是生姜。事实证明,生姜种植的确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这也是B村调整种植结构的主因。

三是行政干预程度不同。A村村委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帮助农户拓展粮食销售渠道。B村种植粮食作物时较少得到村委帮助,但调整种植结构后,村委开始注重在生姜种植和营销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2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比较分析

种植结构不同,种植作物类型不同,直接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亦使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呈现出独自特点。

2.1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劳动强度”的Sig.(双侧)均大于0.05,两类种植户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深度访谈发现农户采纳农业技术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作物产量质量的提升则是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小农是理性经济人”[2]的假设。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性认识,为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农民转型的理念基础。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337>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63>0.05,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A村93.8%、B村97.5%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很重要。就此可见,不论种植何种作物,农业技术都是生产中的关键要素。

2.3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得出,Sig.=0.42>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05,表明A村和B村农户应用农业技术存在显著差异。A村应用高水平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精量播种技术)的农户明显多于B村,占比35.1%,B村应用低水平农业技术的农户多于A村,占47.5%。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村之所以出现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究其原因,第一,A村种植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户已经摸索到适宜的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技术,而B村近些年调整了种植种类,原有种植技术已不适应经济作物的要求,必须重新选择恰适技术,由于农户还处在对技术的摸索中,故而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第二,应用农业技术的水平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有关。生姜种植需要品种、催芽、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要求的精致化与科学性必然决定技术投入成本的提高,占比半数的家庭经济收入中等及以下的B村农户反映难以负担较高的技术投资,致使生姜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2.4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发现在农药、良种选用和作物储存技术方面,Sig.=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05,Sig.=0<0.05,方差不相等,Sig.(双侧)=0.012<0.05,两类种植户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农产品营销技巧上,Sig.=0<0.05,方差不相等,Sig.(双侧)=0.001<0.05,存在显著差异。

选择性能好、适宜本地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姜种以及选择既能有效杀虫又能保证生姜品质的农药是B村农户当下对良种、良药技术的急迫需求,排序居首,紧随其后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位居第三的是储存技术,这显然与生姜贮存要求适宜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

A村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和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的需求位居前三位。调查中获知,病虫害防治是当前粮食作物种植农户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仅靠个体经营户收购,压级压价现象存在,催生了种粮户尤其是大户对粮食营销技术的迫切要求。

2.5农户技术采纳后种植效益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90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841>0.05,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显示,A村81.3%农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提高,B村比例为86.3%,虽然不同种植结构决定了农户对良种、良药、病虫害防治、田间栽培管理和储存等农业技术类型、内容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但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最终结果都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行为发生机制看,应用农业技术目的的实现,会进一步强化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动机,推动农户采纳农业科技行为的纵深发展。

3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農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

3.1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技术需求关系对比分析

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对技术需求结构是否一致,关系到农户农业技术实际采纳应用率。农业技术供给内容、渠道、技术支持是反映供需状况的三个指标。

从供给内容看,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实际获得的技术指导排在前三位的是新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实用技术依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巧、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得的技术指导依次是新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品种,需求技术是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储存技术。

在供给渠道上,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向邻居亲友学习、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询、参加培训班,认为理想渠道是参加培训班、涉农院所科技下乡、涉农企业示范培训。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渠道依次是向邻居亲友学习、涉农企业示范培训、农技推广机构,期望渠道是农技推广机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带动、涉农院所科技下乡。

就技术供给主体支持性看,技术员每年上门指导次数有限,未指导占绝对优势,接受过1次指导的,A村占36.3%,B村为41.3%;农户主动咨询次数,基本停留在1次上,从有限的指导质量看,满意度较高,A村为86.3%,B村为90.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论何种种植结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都存在错位现象,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供给重农业产前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介绍,轻种植过程中良药良种选用、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户作物管理实用技术需求未得到满足;二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渠道更多依赖人际传播,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高校等专业渠道功能未充分发挥,致使农户本应能够获得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缺位;三是农业技术指导员作用有限,农户农业生产中未获得及时有效帮助。

3.2农户主体因素对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对比分析

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行为。调查显示,两村半数以上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都是看效果,适时采用,但选择“了解技术,立马采用”的农户B村比A高7.5%;对政府号召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响应的经济作物种植村占60%,粮食作物村占37.5%,而“不相信”和“徘徊观望”者,A村为43.8%,B村23.8%,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农户重视农业技术的作用,并且经济作物种植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但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却较为谨慎,除非看到技术效果,或是政府大力号召,否则不会盲目采纳,就此可见,农业技术效能与政府推动是影响农户对待农业技术态度和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从农户个体因素看,由于本次调查采取目的分层抽样方法,样本年龄集中于中青年农民,年龄40岁以下约占30%,41~55岁为40%,55岁以上占30%,实际上两村从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基本都在55岁以上;从学历看,A村、B村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占到83.9%和68.8%,中职、高中程度为15%、28.8%;种植规模上,A村、B村5×666.7m2以下占68.9%和60.0%,(6~10)×666.7m2分别为29.0%、40.0%,10×666.7m2以上仅A村为2.1%。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学历农民受思想观念、身体素质、种植经验影响,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受劳动力数量、经济实力、机械化水平影响,在农业技术态度、采纳农业技术积极性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一个基本规律是农民越年轻、学历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对农业技术需要越旺盛,实际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越高。

4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农业技术供给创新

农业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农户从技术采纳到应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农业技术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应用构成的完整过程。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需要从农业技术供需实现平衡,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优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入手。

4.1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满足农户技术需求

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错位是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源头因素,政府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实现与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对农业技术获取途径与方式存在不同要求,政府作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应该按照农户对技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技术。

一是根据自然禀赋条件,科学划分作物种植产业带,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立服务当地种植制度的农业技术库,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政府精准化农业技术供给做好储备。

二是建立农户农业技术需求评估机制[3],地方政府会同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自然禀赋、耕作制度进行摸底调查,就农户种植作物类型、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技术需求、农户年龄、文化素质等情况进行重点调查,评估农户作物种植制度、使用技术措施的效果,明晰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层次的需求,对农业技术获取方式渠道的偏好,为政府农业技术精准化供给提供方向。

4.2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推广培训重要农户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向实际应用技术转化的中介环节[4],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向农户推广有效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的任务。

一方面,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技术需求评估功能建设,推广员深入农村,走近农户,搜集、分析农户的技术需求,明确农户技术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农户技术需求评估报告,据此按需推广关键、重点技术。

另一方面,依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更偏好人际传播途径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合作社技术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发挥其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普通农户科技种田。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员定期下乡,调查农户技术需求满足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时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重要农户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样经过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被赋予了农户技术需求评估的新功能,而纯粹以“技术”为推广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注重提高重点农户的科技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得到扭转[5]。

4.3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提高农户科技素质

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其科技素质高低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效果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素养与科学种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鉴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当下与长远需要,可以将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型分阶段推进,一类是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科技培训,一类是为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入职培训。

针对目前正在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依据不同种植类型,分别通过“一事一训”、“短期培训”等途径,以实践操作、参观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理念、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逐步转变农民对待“三农”落后理念,改善农民职业知识结构,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作物种植实践能力;针对农民后代、返乡农民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潜在新型职业农民[6],虽然目前尚不能充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但也要为其中矢志农业群体,利用其返乡机会开展宣传教育和教育培训,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提升其从业愿望和科技素质。

4.4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教育,改造农户非理性行为

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需要深刻理解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受文化程度、科技素质以及趋利本性等因素影响,农户出现现代农业理念淡薄、农业科技视角狭窄、技术投资行为乏力、作物种植与经营求稳、追求短期效益等非理性行为[7],需要矫正并引导。

为此,开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電视、广播、手机短信、宣传栏等媒体,以新闻、专题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现代种植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观念,普及作物种植经营科学知识,倡导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农户有意识运用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种植过程奠定观念基础;同时,通过表彰奖励科技示范户等先进典型,推荐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方式,强化农户科学种植行为,对在作物优良品种选择、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经营中出现非科学行为的农户给予批评教育、职业农民降级处分等形式,弱化农户非理性种植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水玲.外源推动与内源驱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84-486.

[2]周未,刘涵,王景旭,等.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4):128-132.

[3]张水玲,袁学国.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3):151-156.

[4]张水玲.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实困境与改革创新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11):153-156.

[5]范玉陶.河北太行山区农民技术行为选择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6]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9):6-18.

[7]邢安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作者:张水玲

上一篇:劳动公司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技术员年度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