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辅助人制度民事诉讼法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我国医疗纠纷诉讼的特点,从分析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医疗纠纷中适用存在的问题,从明确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资格认定、权利义务、功能拓展等几个方面对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制度提出立法建议。关键词:专家辅助人;制度;医疗医患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上的严重失衡,缺乏相互信赖的沟通平台,使得医疗纠纷难以轻松消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家辅助人制度民事诉讼法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专家辅助人制度民事诉讼法论文 篇1:

民事诉讼法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

摘要: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但是我国法律就专家辅助人的资格、定位、性质及其证据属性等问题仍然缺乏具体的规定。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外立法及我国司法的研究,对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解读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专家辅助人;性质;资格

作者简介:牛惠智(1990-),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我国设立民事诉讼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至今已经十多年,[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于2012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将专家辅助人的司法实践上升为法律,在第79条进行了规定。2015年最高院发布了《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进一步完善了专家辅助人制度。我国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巨大的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进行总结和改进。

一、专家辅助人的资格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专家辅助人应当是具备专门知识的人,但怎样判断其是否具备专门知识仍然存在疑问。以下通过介绍鉴定人、专家证人以及诉讼辅助人的资格和选任,以期对专家辅助人的资格提供借鉴。

(一)我国鉴定人的资格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并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我国鉴定人的资格实行“诉前确认”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司法鉴定人是指由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人员。同时,司法鉴定机构也应当持有省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的《司法鉴定许可证》。[2]可见,我国对鉴定人与鉴定机构有严格的资质要求。

(二)美国专家证人的资格

美国实行专家证人制度,根据《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702条的规定,具备专门知识的人才能作为专家证人,但美国对专家证人没有任何硬性的资质要求,专家证人的专门知识可以来源于知识、技能、训练或教育等多种途径。有学者认为美国适用的是“诉中确认”的专家证人的选聘方式,实践中当事人可以选择对己有利的专家证人,但法官享有判断其是否具有专家证人的条件的自由裁量权,一般会在预审环节或审前会议对专家证人出庭的必要性及资格进行审查,且法官更注重就专家证人专业技能的核查。[3]

(三)日本诉讼辅佐人的资格

日本建立了典型的诉讼辅佐人制度。日本的司法实践中辅佐人多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他们随当事人一同参加诉讼,以弥补原被告双方专门知识的欠缺。因为同样注重专门知识人在庭审中对当事人的帮助与辅佐功能,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专家辅助人与日本的诉讼辅佐人制度非常相似。

日本法律对辅佐人的资格要求非常低,诉讼辅佐人并不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但是学者认为辅佐人只有是专业人员才能对专门性的问题提出意见,起到辅助当事人的作用,故在司法实践中日本的辅助人通常是专门领域的专业人员。[4]

(四)专家辅助人的资格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美国的专家证人制度和日本的诉讼辅佐人制度都不要求专家证人或辅佐人具备硬性的资质,而更加注重专家证人或辅助人本身的能力以及对当事人及案件审理的帮助作用。而我国鉴定人制度要求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必须具备一定资质,这种“以证书评资格”的做法未免过于死板,社会中有很多通过实践经验或训练等其他途径具备专门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以证书确认资格的方法,势必要给每一个专业的人才都设计并颁发证书或其他资质,在现实中这很难实现。所以笔者认为我国专家辅助人的资格不应以硬性资质来确定,而应该学习美国的“诉中确认”方法,将裁量权交给法官。

二、专家辅助人的定位和性质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具体的规定专家辅助人的地位和性质,实践中也存在专家辅助人的“中立性”和“倾向性”的讨论。笔者认为,确认专家辅助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限和地位对于理解和认识专家辅助人制度尤为重要,以下将试图对专家辅助人进行“角色”定位,并通过与其他相近似制度的比较明确专家辅助人的性质。

(一)专家辅助人的倾向性与中立性

就我国专家辅助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中立性与倾向性,学者持有不同态度。通过查阅不同的观点,笔者更加认同专家辅助人更具有倾向性,但其不能违背客观、科学的基本要求,主要理由如下:

专家辅助人制度设计的目的决定其会具有倾向性。从司法实践来看,当事人往往为了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询或对专业问题提出意见,以使自己获得有利的诉讼结果而聘请专家辅助人。笔者以“专家辅助人”为关键字在北大法宝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共有民事和知识产权案件123件。笔者查阅了最新的30件,当事人聘请的专家辅助人发表的意见无一例外的对其有利,由此可见专家辅助人能增强当事人的对抗性,特别是可以为因鉴定意见而处于弱势的当事人增强对抗性,故专家辅助人必然表现为有倾向性。

职业特性决定专家辅助人具有倾向性。专家辅助人和当事人之间是一种委托的关系,这不同于鉴定人。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专家辅助人的聘请费用。[5]专家辅助人的职责是,帮助其当事人进行举证,为其当事人的事实主张提供专业根据。

尽管专家辅助人制度设计的初衷和其职业属性决定专家辅助人不可能保持中立,但其发表专业意见时仍然应当遵守其职业道德,不能违背客观、科学的底线。

(二)专家辅助人的权限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专家辅助人的权限包括代表当事人就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或者就案件事实所涉及的专业问题提出意见。[6]

专家辅助人与美国的专家证人及我国的鉴定人性质不同。从专家辅助人的权限可以看出,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当事人对相关专业性问题的发表意见或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而专家证人或鉴定人的作用表现为两方面,即协助法庭发现事实和帮助当事人参加诉讼,而前者是其主要和优先的作用。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鉴定人的首要功能是帮助法庭发现和理解案件事实。

专家辅助人与诉讼辅佐人性质不同。为了完善代理人制度,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配套设置了辅佐人制度。而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补充的是鉴定人制度,与诉讼代理人制度相互独立,其职能仅限于在涉及专业问题的案件中辅助当事人。

三、专家辅助人意见的证据属性

我国学术界和实践中对专家辅助人的意见是否具有证据效力看法不一。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对该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应当视作当事人陈述,具有证据效力。

专家辅助人意见满足证据的关联性、客观性及合法性三个条件。专家辅助人意见与案件中涉及的事实问题有关联性,其意见能够证明案件中所涉事实性问题的存在与否;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具有客观性,专家辅助人的意见与当事人陈述一样,属于言辞证据,具有证据法学意义上的客观性;专家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客观、科学地发表意见,故专家辅助人意见具有合法性。

另外,认定专家辅助人的意见有证据的效力具有必要性。首先,证据效力使得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具有就足够的对抗性;其次,诉讼中可能存在无法进行鉴定也无法提供分析报告的专业性问题,如果不承认专家辅助人意见的证据效力,一些关键性的事实争议将失去证据支持,法官可能无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因此,不管从法理上还是实践上,我国赋予专家辅助人意见以证据属性是非常明智的。

四、专家辅助人的功能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置旨在解决案件中涉及到的专业性问题,但我国已经有鉴定人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与鉴定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具有什么价值,本部分将进行讨论。

(一)补充我国鉴定制度的不足,帮助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

我国的鉴定制度存在当事人启动较难和可能无法鉴定的问题。然而在现行举证责任制度下,当事人有义务对自己提出的事实加以证明,鉴定制度的弊端可能导致当事人对于案件中的专业问题无法证明而陷入败诉的危险境地。《民事诉讼法》新引入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为无法通过鉴定制度得到专业帮助的诉讼当事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渠道,当事人可以聘请专家辅助人对自己的事实主张提出意见,证明己方观点。

(二)避免质证虚化,保障质证的实际功能

在我国的鉴定制度下,很难发挥质证的实质功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鉴定报告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我国却长期存在将鉴定意见当鉴定结论的问题;第二,当事人难以对不利于己的鉴定结论进行有效的质疑。申请鉴定的繁琐和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当事人一般没有能力对鉴定结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7]

专家辅助人制度可以使当事人聘请到具备专门知识的人,补充自己的短板,针对鉴定意见提出质疑,增强当事人的对抗力。在笔者查阅的30个案件中,有21件是专家辅助人专门针对鉴定意见提出质疑意见,占70%,其他9件均为直接对专业问题提出意见,其中有3件为双方均聘请了专家辅助人进行相互质询。由此可见,专家辅助人已经成为当事人质疑鉴定意见的重要武器,极大的发挥了质证的功能。

(三)补充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平衡当事人的诉讼力量

诉讼权利是诉讼主体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科学发展的迅捷,当代社会的个人越来越难以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这无疑会妨碍其在诉讼中行使其权利。如果我国仅有鉴定制度,当事人就无法通过专家对鉴定意见进行挑战和质疑,将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维护自身的权益。[8]

(四)减少当事人的疑虑,形成个案监督

赋予当事人权利聘请专家辅助人,对鉴定意见进行质疑并在法庭上进行充分的质证,可以让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更加信服,也更容易接受判决结果,能够更加彻底的解决争议。此外,专家辅助人在法庭上的质证也非常有利于发现鉴定意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案件事实,形成对个案的监督。

五、结语

我国将专家辅助人制度纳入到诉讼法律体系之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之前适用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案件共42件,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而根据笔者最新检索的资料,截止2015年6月23日,适用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民事案件共123件,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法律规定的过于原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操作不一。如专家辅助人的资格问题,一些律师在刑事案件中会聘请教授学者或最高检的检察官作为专家辅助人,但这些专家辅助人仅提供书面意见不会出庭。笔者对于由最高检的检察官作为专家辅助人感到困惑,在我国司法机关还未完全脱离行政色彩的情况下,由最高检的检察官发表意见是否会因为其行政隶属原因给下级检察院或法院造成不当影响,笔者认为值得思考。笔者建议我国法律进一步健全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使该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

[2]<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3条、第4.1.1条.

[3]李学军,朱梦妮.专家辅助人制度研析[J].法学家,2015(1):159.

[4]段明霞.试论民事诉讼法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5(3):46-47.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22条第3款.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22条第1款.

[7]邵劭.论专家证人制度的构建_以专家证人制度与鉴定制度的交叉共存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1(4):90.

[8]李学军,朱梦妮.专家辅助人制度研析[J].法学家,2015(1):153.

作者:牛惠智

专家辅助人制度民事诉讼法论文 篇2:

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医疗纠纷中的完善

摘 要:针对我国医疗纠纷诉讼的特点,从分析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医疗纠纷中适用存在的问题,从明确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资格认定、权利义务、功能拓展等几个方面对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制度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专家辅助人;制度;医疗

医患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上的严重失衡,缺乏相互信赖的沟通平台,使得医疗纠纷难以轻松消解。引入專家辅助人制度是医疗诉讼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也是对医疗鉴定的重要监督和补充。对于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患者、法官、诉讼代理人而言,专家辅助人可以对医疗纠纷案件涉及的医学专业知识进行解释、阐述医学原理、发表专业意见,帮助法官更好地理解专业问题并认定事实,在双方当事人充分质证的基础上对鉴定结论进行有效审查,帮助审判人员查明案件事实,提高审判质效,摆脱对鉴定意见的过分依赖。

一、我国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定位不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这一法律规定是关于专家辅助人意见法律效力的原则性规制,实践中专家辅助人的身份往往受到质疑,地位尴尬。

(2)专家辅助人任职资格未进行明确界定。立法上并没有明确出庭的专家辅助人应当具备怎样的资质,是否需要像鉴定人那样具备专业职称或者最低的从业年限等严格准入标准。

(3)权利义务规定过于原则、抽象。根据现有立法和司法解释,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规定仅限于出庭可以进行的几项行为,对于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均无明文规定。

(4)专家辅助人的中立性无制度保证。专家辅助人的意见要被法庭采纳,必须符合客观中立性,这是诉讼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的要求。专家辅助人接受一方当事人的委托出庭,又要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专业意见,这两个方面的同时要求产生了利益冲突,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杜绝此种利益冲突。

(5)专家辅助人制度的适用范围过窄,目前专家辅助人制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诉讼内解决纠纷的方式,不适应非诉讼、多元化解决医疗纠纷的现实需要。

二、完善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想

(1)明确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和意见效力。关于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目前理论界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专家辅助人类似于美国的专家证人制度,专家辅助人发表的意见可以称之为专家证言,专家辅助人应当如证人一般到庭并接受法官和对方当事人的讯问;第二种意见认为专家辅助人的地位类似于诉讼代理人。专家辅助人受一方当事人的委托,代表一方当事人出庭发表意见,在法庭询问阶段,专家辅助人可以询问鉴定人,也可以在不违背科学原理的前提下从有利于委托人的角度对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第三种观点认为,专家辅助人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尽管专家辅助人是受一方当事人委托参与到案件中的,但不是诉讼主体,不承担诉讼结果,其作为诉讼辅助人参与诉讼,一方面为当事人澄清解释专业问题,弥补当事人质证的不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协助法官正确判断证据,实现裁判的公正性,因此专家辅助人在诉讼活动中不能因迁就一方当事人而违背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行业道德,还有部分学者将专家辅助人定位为技术顾问、鉴定人。

笔者认为,从专家辅助人出庭接受询问、发表意见的庭审行为来看,专家辅助人相当于证人,因其对医学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又类似于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因受一方当事人的委托方而参与诉讼,故其身份又近似诉讼代理人。但与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证人因了解与案件有关的真实情况而参与诉讼,与案件事实具有牵连无法取代,具有特定性,而专家辅助人可以由当事人根据案件情况纠纷特点进行自由选择,具有可选择性。专家辅助人必须具备与案件专门性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发表专业意见,证人则不需要专业知识。其二,专家辅助人不同于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大多数是法律工作者,其专业知识大多限于法律领域,不一定具备案涉专业知识。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发表意见必须在当事人的授权范围内以当事人的名义进行,专家辅助人可以以自身名义,依据自身的经验和医疗水平发表意见,不同与诉讼代理人的诉讼地位。笔者认为,从平衡医患双方的知识差距出发,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宜界定为诉讼中的辅助人员,其诉讼地位界定为辅助医方或患方当事人阐明医学专业问题,弥补医学专业能力的不足。专家辅助人不能替代当事人出庭,申请专家辅助人出庭发表意见的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撤回专家辅助人在庭审中的陈述。

对于专家辅助人意见效力的考察,应当注意几个问题:①根据现有法律规定,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并非法定的证据形式,必须在个案中进行认证;②审判人员在采信专家意见之前,必须审慎判断专家辅助人的资格、意见的权威性,对于医学专门问题的解读是否真实可靠,并综合当事各方的质证意见综合认定其法律效力。

(2)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的资格审查。所谓专家强调是对某一学科有专门知识、擅长某项专业技术的人。同时对于专家,社会往往还通过专门的评价和资格授予体系对其予以评价。从各国立法看,普遍认为如果对专家辅助人的资格限定过于严苛,可能导致许多案件专家辅助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并非所有的医疗纠纷案件都涉及高深的医疗专业知识,而且专业资格或技术的等级标准不必定对应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许多不具备专业高级资格的人员往往确实具有某种无可替代的专业性。从英美国家的立法趋势看,许多国家正在改变以往强调专家辅助人获得专门资格要求的做法,转而日趋注重其实际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笔者认为,考虑到医疗纠纷的专业性较强,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应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要求专家辅助人在医疗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及工作经验,或者具有同等医疗技术及工作经验的人,可以对医疗领域专家辅助人建立专家辅助人名册,设立医疗纠纷专家库,规范管理专家辅助人。专家辅助人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身体健康、能够胜任专家辅助工作、未受过刑事处罚。

(3)科学界定专家辅助人的权利和义务。由于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是审判辅助主体,需要对专门性问题作出说明、发表意见、协助审判人员对案件事实、专业问题作出判断和认定,建议立法对专家辅助人下列权利予以明确:①充分了解鉴定或专业性问题所需的基本案件材料和证据的权利。因专家辅助人的意见不是孤立无依据的,其对专门性问题和鉴定意见的判断,不仅需要依赖专业知识,还需要查阅案件材料和证据得出结论。②要求鉴定人对鉴定意见作出具体说明的权利。③有权依据自身知识经验发表意见。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专家辅助人的义务主要包括:①向当事人和法庭如实陈述个人专业背景和专业资质。②以专业知识为基准,依据鉴定或专业性问题的客观分析,向当事人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遵守法庭秩序,科学地向法庭发表忠于事实的意见并接受询问。③保密义务,不得对外界透露受委托事项、讨论内容或争议问题以及结论意见等有关情况。④不得发表违背客观性的误导性言论。

(4)专家辅助人的中立性保障。因专家辅助人由医疗纠纷中的一方当事人申请提出,一方面当事人为了胜诉会聘请对自己一方有利的专家证人帮助自己发表有利意见;另一方面,专家证人可能为了获得报酬而放弃职业操守和个人诚信,向法庭提供不实言论,给法官心证造成不当影响,制度设计应考虑到如何保障专家证人的中立性以强调专家证人对法庭的义务。对此,美国的证据开示和交叉询问制度可以参考。在证据开示和交叉询问过程中,专家证人的资格、专家意见出具的依据以及合法性都是询问的重点,双方当事人都需要最大程度证明自己提供证据的可信度,设法挑出对方证人和证据的疏漏,排除非法证据和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值得我国借鉴的是:①科学界定专家辅助人的资格;②以医疗行业协会约束专家辅助人的行为;③严格规范报酬机制,严禁以风险代理方式收取报酬。

(5)医疗纠纷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功能拓展。随着医疗纠纷解决途径的多样化,医疗纠纷不限于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在医疗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之前或通过医患协商、第三方调解、行政处理等非诉讼渠道解决也日益受到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认可。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在诉讼制度之外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特别是调解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已经成为普遍性的趋势,在我国医疗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已经有诸多成功实践。在医疗纠纷调解程序之前设置独立、科学的事实真相查明制度是调解解决纠纷的前提与基础,是医患双方真正认同并接受医疗纠纷调解结果的必要条件。为此,有必要扩展专家辅助人在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组织医学专家辅助人对案件中涉及的医学知识和医方是否遵守诊疗规范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帮助当事人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与患方受到的损害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有清楚的认识。通过发挥医学专家辅助人的专家资源,提高其在调处医疗纠纷中的作用,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提高实质解纷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华.《论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73-74页.

[2]邓虹.《析专家辅助人在医疗损害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載《医学与法学》,2015年第7卷第4 期,第29页.

[3]张立平,杨丹.《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完善——以法条与司法解释的逻辑解读为基点》,载《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 月第38卷第1期,第50页.

作者:王悦

专家辅助人制度民事诉讼法论文 篇3:

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

摘 要: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民事专家辅助人制度。在社会专业分工细致化、多元化的趋势下,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引入有利于裁判者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同时推动诉讼双方的诉讼对抗。遗憾的是此次立法的规定过于笼统,为了使专家辅助人制度发挥实质的作用,有必要对其法律功能进行分析,并从其诉讼地位、意见性质以及资格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关键词: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完善

一、专家辅助人制度

(一)专家辅助人的概念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涉及专业问题的民事诉讼中引入了一种新的主体——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民事诉讼法》新增第7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做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新增法条中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就是学理上的专家辅助人。此次修改是对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文简称《证据规定》)第61条的法律提升,也标志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体系中的正式确立。专家辅助人是指诉讼双方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帮助解释和理解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或者经法官允许出庭参加质证的专家[1]。从专家辅助人的名称上来看,主要突显了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专业性,二是其在诉讼中的辅助作用。此次立法精神与专家辅助人相契合,但是规定较为简略。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设立的意义

与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相类似,英美法系实行的是专家证人制度,大陆法系实行的司法鉴定人制度。

在英美法系的对抗机制下,专家证人由当事人聘请和提出,属于一种特殊的证人。专家证人在法庭上通过接受交叉询问,协助当事人提供事实真相,有助于法庭正确认定案件事实。但是在经济利益上,专家证人依赖于当事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倾向性。

大陆法系实行司法鉴定制度,鉴定权被认为是司法权的一部分,通常由法官决定。鉴定人相对独立于任何一方当事人,一般居于中立的地位。由于大陆法系诉讼职权主义色彩浓厚,也存在当事人在证明活动中难以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而法官与部分鉴定人之间关系容易固化的弊端。为了克服这种弊端,部分国家通过修改法律确定了不同的制度。比如:德国与证人相近的鉴定证人制度;日本的与代理人身份类似的辅佐人制度;意大利的技术顾问制度等。

相比较而言,我国实行的是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并存的制度,与意大利刑事诉讼中采用的鉴定与技术顾问并行的专家制度有较大的相似性。制度设计以鉴定人制度为主,凸显鉴定人在专业问题上中立的立场,以此消除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中的倾向性问题;同时新增加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能够对鉴定人的鉴定意见形成有效的质证,辅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置,是长期民事审判在实践中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制度的批判吸收的结果。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法律功能分析

此次《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主要是对鉴定人做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

(一)对鉴定人做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鉴定意见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知识对民事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分析和判断后做出的书面意见。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多样化,在民事案件中涉及科学技术等专门性知识的问题日益增多,为了查清案件事实,需要进行鉴定的专门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使得鉴定成为证明事实主张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证明方法和手段。但作为一种法定证据种类,鉴定意见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针对错综复杂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鉴定意见本身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鉴定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难以避免。另一方面,鉴定所针对的问题专业性极强,仅凭诉讼参与人自身的知识难以发现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对鉴定意见进行有效的质证更是困难,面对当事人的异议,法官由于知识结构所限,往往无从做出正确的判断,要么对鉴定意见产生高度依赖最终损害司法权威,要么通过重新鉴定来解决,使得诉讼周期增长,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此次《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通知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做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一方面,根据其专门的知识对鉴定意见以及鉴定中可能存在的鉴定方法、材料和程序等问题提出专业的意见,可以辅助当事人对专业性问题进行理解,也将有利于法官对鉴定意见做出正确的甄别。另一方面,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质证,也对鉴定人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鉴定意见的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鉴定的几率,促进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对专业性问题提出意见

在民事诉讼中,有些问题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却无法或没有必要通过鉴定解决。比如专利领域的相似方法的判断或是专业术语的理解等问题[2]。对这些问题的认定一般都超过了法官的能力范围。有专门性知识的人出庭,能够帮助法官和当事人理解专门性的问题,消除法官因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障碍。

此次《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专业问题提出意见,相比原先《证据规定》第61条规定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有一定的提升。此次规定表明专家辅助人在法庭中的任务已不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解说层面,而是可以提出独立的专家意见,对法官进行事实认定产生更为正式的法律影响,以强化或动摇法官对于鉴定意见或涉及其他专业知识的案件事实的现有判断[3]。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议

(一)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定位

从专家辅助人的设立的作用而言,其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保证当事人双方的诉讼均衡,加强当事人的诉讼对抗,二是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当事人的对抗性,协助法官查清案件事实,做出公正的裁决。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虽然证人、鉴定人和诉讼代理人的作用与其都有相近之处,但仍有不能覆盖的方面。(1)专家辅助人与证人。证人基于亲身感知的事实做证,出庭是其法定的义务,具有可不替代性。但是专家辅助人首先应该具备专门的知识,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同意的前提下对专门问题做出说明,具有可替代性。双方在诉讼权利上也有明显的区别,证人具有如实回答询问的义务,但无须向其他诉讼参与人发问;但专家辅助人对专门问题做出说明的过程中,难免需要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或与其展开辩论。(2)专家辅助人与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制度和鉴定制度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诉讼中的专业问题。专家辅助人通过对专业问题的说明,增强当事人对专业问题的质证能力,对鉴定人起到制约的作用。在资格方面,专家辅助人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但是无须从属于某一机构。鉴定人是对有关专业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主体,其必须从属于某一机构。(3)专家辅助人与律师。专家辅助人与律师都是依当事人的聘请参与到诉讼活动中。但两者的范围与权利有所不同。律师可以调查收集证据,查阅与本案有关材料,经当事人的授权享有上诉等权利;但是专家辅助人仅限于对有争议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

综上所述,专家辅助人其诉讼地位不同于证人、鉴定人和律师,是一类独立的民事诉讼参与人,类似于意大利的“技术顾问”。

(二)专家辅助人意见的性质分析

在我国现有民事诉讼体系内,代表专家意见的有:鉴定意见和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其中鉴定意见属于民事诉讼法的法定证据种类.“专家意见”是否应被列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呢?从专家辅助人的作用来分析,其主要是对鉴定意见或是专业问题进行说明,旨在消除当事人在质证以及法官在认定事实过程中,面对专业性的问题的障碍。所以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并不明显具有独立于鉴定意见的性质,更多意义上是对其客观性或是专门性问题进行认定的参考工具。因此,“专家意见”并非是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不应具有证据的效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在民事诉讼案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专家辅助人意见对于法官的心证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让专家辅助人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意义。

(三)专家辅助人的资格确定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能够进入司法程序中对鉴定意见或专业的问题进行说明,其必须在某一特定方面具有突出的知识或经验技能。如何识别和筛选具有资格的专家辅助人呢?《现代汉语词典》对专家的解释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4]。不同的专家制度做法也有较大的区别。英美法系对于专家证人的资格没有过于严格的限制。只要能够以自身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帮助裁判者理解专业性问题的都能成为专家证人。比如英国的“H.Maudslyv.the Proprietors of Strata Plan”一案中,原告与被告分别聘请了大学物理教授和从事多年地砖铺设工作的工人作为专家证人,针对地砖是否具有符合标准的防滑性发表专家意见。法官最终采纳了来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的意见。与英美法系国家更注重从实质意义上判断专家不同的是,大陆法系更倾向于形式意义上的专家,即从“专家名册”中进行选择。

我国现阶段对于“专家辅助人”的资格未明确具体的标准。笔者认为,专家辅助人的确定标准上未来可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质标准,只要具备知识或经验帮助法官分析专业性问题的都可以作为专家辅助人出庭。但是在现阶段,鉴于鉴定制度中采用的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以及由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各行业尚未成熟化,不妨同时吸取大陆法系形式化的专家制度,建立专家名册,便于当事人与法官进行识别,同时增强与鉴定制度的对抗性。但应当明确的是,形式化标准低于实质化标准,专家辅助人名册的建立,是为当事人提供选择上的方便而非范围的限定[2]。

参考文献:

[1]常林.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89.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2012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条文释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张立平,杨丹.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完善——以法条与司法解释的逻辑解读为基点[J].湘潭大学学报,2014(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张倩

上一篇:强化房屋安检方案下一篇:评选年级之星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