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专家(精选8篇)
严实
一个画家从青年到老年,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不同时期年代的书画,有着不同的风格水平和书法特征。一个画家在高兴与不高兴、心情好与不好、认真与不认真、应酬与不应酬、快写与慢写等时候,其书画作品和书法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书画家的作品,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不可能见见都是一个风格水平、要对一个画家的书画作品进行鉴赏,必须对这个画家的成长历程和不同时期年代的书画作品特征及书法特点非常熟悉,并有相应的书画作品样本做依证,才能对一个画家的书画作品进行正确鉴定,得出正确结论。
任何一个书画鉴定专家,都不可能对成千上万的所以书画家的成长历程和不同时期年代的书画作品特征及书法特点非常熟悉,不可能都有其书画作品样本做依证。一个书画鉴定专家能够对几个、十几个、最多几十个书画家的成长历程和不同时期年代的书画作品特征及书法特点非常熟悉,并有相应的书画作品样本做依证,那就很好了。一个书画鉴定专家,若能说是几个、十几个、最多几十个书画家的鉴定专家,不能说是成千上万的所有书画家的鉴定专家。
对一个画家的成长历程和不同时期年代的书画作品特征及书法特点非常不熟悉,也没有相应的书画作品样本做依证,仅凭个人的喜好和猜测,根本不可能对书画进行正确鉴定。那种认为书画鉴定专家现场一看,就知道成千上万的所有书画家的作品的真假,那绝对是骗人的,可笑的。
如此可见书画鉴定要靠着广泛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只有对美术史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博闻强记, 浏览大量的真作, 才有资格谈鉴定。必须对画家的艺术风格、时代背景、生活习性、个人嗜好、思想观念、美学倾向、技法特征等做深入的了解。从作品中深入研究笔墨的力度、线条质量、细节变化、设色高雅、人物神采等。一句话就是要有清晰的学识和实践的经验, 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 否则即会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鉴定家们面对一件书画作品的时候, 他会迅速地把自己脑中储存的那些关于这个书画家的资料, 飞快地把它调出来跟面前的这件东西进行对比,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鉴”1。这进一步说明了平日里积累大量知识的重要性, 没有比较是无法鉴定真伪的。试想在从没有见过真品的情况下依靠什么来辨别真伪呢?
除了目鉴之外, 还有就是以考证为辅助。如果目鉴基本认定了是某张作品, 那么就需要对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份, 题款, 画家的年表等信息做一个调查, 进一步认证出处。那么就要熟悉年、月、纪。对时代的文房用具也要有充分的认识, 掌握每一时代文房用具所施用的颜料特征、毛笔性能、纸张、墨色、题跋习惯和相应的制造工艺等。
鉴定字画, 首先要从多方面观察笔墨技法, 其中最主要的是笔墨。写字和画画都是由熟能生巧而来, 有的人画了一辈子的画, 熟到了极点, 但笔墨无力, 浅浅的浮在纸上, 缺乏力透纸背的力量。看画不要看行笔的快慢, 而要看笔墨中是否有东西, 从每一笔中研究入笔、行笔、出笔、收笔。一般说来北宋多用的方笔, 南宋多用圆笔。方笔要有立体感, 如果画成扁片就是败笔了。如宋的刮铁皴, 笔到末尾时, 水分不够了就出现了飞白, 其飞白处仍有一种用刀刮铁的感觉, 仍有力量和厚度。
鉴定字画要多看真迹, 虽然在博物馆里, 即使是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的看, 绢或者纸张的纹路、年份感、用笔、用墨有细微变化, 不如拿在手里的感觉, 但是也比看图片好的多。缩小了的印刷的, 或者拍照都可能导致与原来的发生色彩上的差异。
鉴定书画还可以从它的材料来看。书画作品一般采用三大种材料, 即纸、绢、绫子。纸有手工纸和机工纸之分, 手工纸一般来讲是晚清之前的, 机工纸肯定是晚清之后的了。皮宣纸、棉纸、纤维纸一直延用至明代。绢从隋唐时期就用, 延续至今。唐、宋时期用绢比较多, 从经纬间隙上来分析明代以前是粗绢、稀绢, 清代宫廷用麻绢, 再后来就用细绢了。明代和清代的板绫比较多, 清中期基本没有, 晚清则多了起来, 但比明代和清初的质量差了很多。
对印章与款式的认识也很重要, 每个画家都有很多印章, 大都是传了后辈, 到后来科技的发展, 照相制版、电脑刻章等可以分毫不差的复制了, 所以单靠印章是无法鉴定准确的。
其它方面印泥也是鉴别的手段之一。三十年以前的印泥——用白纸放在书画作品的印迹上用手指甲擦一般是擦不到颜色的, 有作伪时擦过数次所以也擦不到红, 最关键的是要看上面的氧化层是不是用香灰洒过, 一方面能吸去油和色的成分, 另一方面看上去有旧气, 这也是辨别真伪的一个方法。
此外装裱也是鉴别的手段之一, 原装裱可以确定该画的创作最晚的年代, 一般来说全绫裱也可说明作品的质量高。但是也要防止“套棺材”。套过的画一般比较硬, 没有原画柔软, 也容易起泡, 但也有的画是因为受潮引起的。所以鉴定起来要慎之又慎。
因此说来对造旧手法及造假手法也要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其一, 作伪者常用的伎俩, 染纸规律, 做旧手法等。纸、绢作伪的方法主要包括:做旧色、做旧污、做旧残。做旧色的方法一般情况分为以下三种:1.直染法。即将被染的对象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排笔直接依次从右至左上色。这种方法适用于吸水性强, 薄质纸类。2.拉染法。即用一个与被染对象相当的长方形水槽盛上色液。然后用两手拎着被染对象的两角或上端缓缓从色液中拉出即可。这种方法适用于纸质结实, 拉力较强的纸, 如皮纸、裱件等。3.浸染法。是针对绢帛而言的。因为绢帛属丝织物, 纺织出来的新绢有油。如在台面上用排笔上色难以挂住, 也易皱, 所以, 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 待数日后取出, 可得旧绢色。如经过胶矾的便是旧色熟绢。4.托染法。也是针对绢帛而言的, 由于绫绢不易挂色, 事先托上一层宣纸, 后再染色。染色方法同“直染法”2。
其二, 对当时书画家代笔的认识, 了解代笔者的时代风格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找人代作书画, 落上自己的名款, 加盖印记, 叫做“代笔”。宋元时期的绘画, 一般不落款, 而且也不盖章。有的作伪者为了增加其价值, 往往为其题款。
其三是了解纸张的自然风化和做旧之间的规律特征等。通过日晒、风吹使其泛黄, 俗称“风化纸”、“风化绢”。了解了这些做旧方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别真假。
1.一般来讲, 古代的纸、绢的旧色, 应该是自然、平和、洁净的、纹理比较清晰, 相反做旧的纸看上去火气、颜色不够均匀, 纹理不够清气而且起毛。真品纸多为褐色、黄褐色、淡灰色, 而做旧的纸粗看差别不大, 细看则带有黄绿色。
2.闻真品的旧纸绢有灰气、烟气等气味。新做旧的则有刺鼻的颜料和胶的气味。
3.古旧纸透光度好, 纸帘清晰可见, 因纸有厚薄的差别, 透光度也有所差别, 但纸帘是自然的。做旧的纸则不然, 透光度明显的减低, 纸帘也模糊不清楚。旧绢则不同, 旧绢由于时间风化, 不能拉扯, 极易破裂。做旧绢可随意拉扯, 只是纹理发生扭曲, 而不易破裂。
其四是关于名人题跋的字画不一定是真迹, 由于字画鉴定是一门很强的独立学科, 名人、艺术家、学者不一定就是鉴定家, 因此不要以为有名人题字就一定是真画, 要通过自己掌握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判断真伪。
字画造假始于唐代左右, 滥觞于清代至今。分别为苏州片、河南造、北京仿等区域而著名, 各有地域特点。了解了这些知识更有利于书画鉴定之辨别真伪。
参考文献
[1].齐勇义.《书画的鉴定与收藏》.
如用科学测试法只能测试纸、绢的年份。假如纸绢是宋元的书画经研究却是明清书画家的真迹,说明后人用前人留的纸绢作画。也就是说科学测试法对古代书画真伪鉴定只能起到辅助、参考作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书画鉴定专家的目测鉴定法。
宋元以前流传在文博界、收藏界的书画作品,几乎都是传世藏品。新世纪前后,通过葬墓考古挖掘,新发现新出土的宋元名画在拍卖市场流通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在自然干燥环境中,绢只能保存800年,纸只能保存1000年。再说,如在潮湿的宋元以前的墓葬里,原陪葬的书画早已腐烂成泥、成灰了。
所以,新世纪后的收藏人假如想收藏新出土的书画已少有可能,而传世的超一流名家书画,因大多已编入《石渠宝笈》等历代收藏专著,并被当代书画鉴定专家过眼且大多已入藏各级博物馆,在民间突然惊现一张传世的超一流名家书画的机会几乎没有可能,除非是海外回流品出现在当代大拍会上,但同样充满争议。例如,2010年6月,中国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3亿元人民币成交的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砥柱铭》,中国有不少民间书画鉴定家亦认为其是明代仿品。
而如想收藏历代一流二流名家的书画,由于书画收藏者本身没有同类藏品可用“标形学”来做比较,所以,最终鉴定意见仍要听文博专家的。而历代三四流书画家的作品,缺乏真正的收藏价值。相对最保险的是收藏当代在世名家的书画,在携款去书画名家府上求字求画时,再拍摄一张“书画家与作品与收藏人”三和一之合影,会提高藏品的附加值,并加倍证实藏品的真实性。但又有几个人能随意出入书画名流的府第呢?
通过以上逐条分析,笔者实际上是把书画收藏最大的疑惑揭示清楚了:因书画收藏不像陶瓷收藏可以先收藏一批标准器碎片、残片,或标准器中的典型器,然后再通过陶瓷收藏者个人的研究、感悟,最终运用“标形学”方法,用标准器来对比鉴定,最终得出自己是否该收藏某件陶瓷器的鉴定结论。普通的书画收藏爱好者,如靠自学学书画鉴定,几乎不可能学好、学深、学透书画鉴定这门功课。
所以,经济实力再雄厚的书画藏品投资者,如想在拍坛上竞拍历代大名家书画藏品,纵然个人有一定的鉴定修养、鉴定经验,但只能凭耳朵“听”文博专家的鉴定意见后才能最终决定是“搏”还是不“搏”?这里又隐匿着两个深层次的文化问题:
第一,收藏历代大名家书画永远只能靠耳朵“听”文博专家的鉴定意见,少了自己定夺权的同时也少了个人收藏赏玩的最大乐趣。第二,收藏历代大名家书画永远只能靠耳朵“听”文博专家的鉴定意见,那么你是听南方谢稚柳式的意见呢?还是听北方徐邦达式的意见呢?因为同为当代书画鉴定权威,南方的谢稚柳与北方的徐邦达曾经因为鉴定一幅张大千的名画,意见不一,闹得沸沸扬扬。此处又从收藏学引发出一个社会学问题:当书画收藏鉴定自己无法做到“信物”,只能“信人”时,“信人”比“信物”就更重要了。
作者:云厚长书画艺术馆
建国后,中国书画鉴定逐步走上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道路。书画鉴定以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主要依据。这期间,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
谢稚柳艺术鉴定
艺术鉴定即从书画艺术的本体,包括意境、格调、笔法、墨法、造型、布局等特征入手进行鉴定,是书画鉴定最直接的路径,是鉴定的筑基功夫。鉴定学中艺术鉴定最难,也最切实。艺术鉴定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便无需舍近求远地依靠其它的鉴定方法进行佐证。因此,优秀的书画家,加上厚实的书画史论功底,一般便是当然的鉴定家。古代鉴定家都是书画的行家里手,原因也基于此。正是从这一角度上,传统鉴定的“望气”方法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谢稚柳最大的长处和贡献正在于此。
在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中,谢稚柳名列首席。他一生的书画鉴定是和他的书画创作互为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从历代大量书画名作中得到创作养料,滋养了自己的创作。反过来,丰富的创作经验又直接对鉴定产生影响。从书画本体出发对书画进行鉴定成为谢氏的主导风格。可以说,谢稚柳的鉴定是艺术鉴定,同时也是鉴定艺术。
谢稚柳的鉴定艺术是在创作中一步一步深化的。他的过人之处是着眼直达书画本身,绝对不会敲边鼓。早在1966年,他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发表了《论书画鉴别》一文。这是一篇系统的鉴定学论文。从传统的鉴别方法,到鉴别方法的论证、辩伪,特别是讲到对书画本身认识时,精论迭出,显示出艺术家对鉴定的敏锐观察力。他从笔墨、个性、流派诸方面来认识作品的体貌和风格。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条件,也是书画风格的重要内容,更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
谢稚柳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即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总是不被迷惑,一锤定音,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徐邦达技术鉴定
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从他的论著中,我们注意到,他在目鉴之外特别注重考订,诸如题款、题跋、印章、纸绢绫、装潢形制、著录等等,他无不精心审察分析,他用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书画作品进行客观的研究如果说谢稚柳的“望气”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色,那么,徐邦达的鉴定手法则具有系统性、可传授性,故而我们将他定位在技术鉴定。
运用著录是徐邦达鉴定古代书画的切入点,也是他鉴定的特色之一。著录虽属辅助依据,但徐邦达已将它运用到极致。他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引用著录之量可观,并将其排比、对照、演绎、甄别,显示了他对历代著录的博览程度和驾御能力。他在鉴定一幅古书画作品时,如果是流传有绪,总是先一一引出著录所载,然后将著录中的记载和评价加以细致周密的考辨,去伪存真,断定其是否真实可靠,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前代鉴定家的失误,重新对作品作出结论,这是徐氏依靠著录又不迷信著录的可贵之处。
徐邦达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一书中,有一章为“古书画应注重各点”,“书画本身”只占一节,款跋、印章、纸绢绫、幅式和装潢形制占四节,足见他的侧重点在技术的鉴定方面,而“书画本身”一节又分三点:
一、书画写作中的基本组织;
二、书法中的文字考订;
三、绘画中建筑物和服饰用品形制的考订。显而易见,后两点仍属技术鉴定范畴。这与谢稚柳谈“书画本身”相比便明显表现出徐邦达的鉴定倾向。他的鉴定较多依靠理智,依靠细致的考证和分析。正因此,徐邦达的书画鉴定中运用可以运用的一切材料,并拒绝“模糊性”。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看问题,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运用到书画鉴定中来,是徐邦达对书画鉴定学的贡献。
启功学术鉴定
启功的书画鉴定具有另一特色,为其他鉴定家难以取代,即他以学问支撑鉴定。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考据学、历史学、音韵、训诂、书法等有很深的造诣,故而他在历代书法碑帖的鉴定和文献考据方面,具有过人之处,对书画鉴定学有着特殊的贡献。
《启功丛稿》是启功惟一收录书画鉴定的集子。他在前言中以谦虚的口吻透出无比自信。由于启功对书法的偏爱和研究的深入,加上文字学、文学、历史知识的渗透,他的鉴定以书法碑帖的考据为主,绘画鉴定为辅。他在历代书法碑帖的考据上功力过人,多不从用笔、风格等本题语言出发,而重在考据,形成了他的鉴定特色。他对各种版本的刻帖和各种碑帖的拓本均有深入的研究。他的《急就篇传本考》、《半亭帖考》《孙过庭书谱考》《唐摹万岁通天帖考》、《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等都不囿陈说,自出新意。他在各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在碑帖鉴定中显得尤为突出,其中古典文学知识占有很大比重。启功不仅从碑帖中来校勘古代文学资料,而且反过来用古代文学资料来考证真伪。
文献考据是启功的长项,他的考据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与徐邦达不同,徐氏所据是比较专业的文献--书画著录,而启功所据范围广泛,除书画著录外,还广取各种文献史料,孙机的舆服研究以及傅熹年的建筑研究同样在书画鉴定中起到很大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这样的人才奇缺,而在学术界精通书画的人又极少,启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故而他在运用学术研究的功底,进行书画鉴定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伴随着2011年上海世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上海 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古玩艺术行业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古董鉴定专家。为了迎接来自内地、港澳台,世界各国的成功人士以及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到来,满足成功人士对艺术真品、精品、极品的极度收藏和投资需求;公司以持续的创新力和优质的服务率先推出专业化的服务项目,打造一流的古玩交易平台,为国际和国内的古玩行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公司服务:鉴定、物理检测、拍卖、展览展销、文化沙龙 征集范围:
<1>、瓷器:民-国之前的精品瓷器,元、明、清为主,宋瓷为佳;
<2>、玉器:翡翠玉器,玉器“润、透、白、”为佳;
<3>、书画:古代或近代字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为主等书画作品;
<4>、杂项:各类精品杂项,如佛像、石章、各类雕刻、金银器等;
服务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9:30~12:00;下午2:00~5:30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2020号中星经贸大厦15楼AB座
艺术品评鉴人:张先生(经理)联系电话:1530195306
1个人网店:
上海古玩鉴定评估检测拍卖中心
实物鉴定,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来沪
上海古玩鉴定、古董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玉器鉴定、杂项鉴定、拍卖平台;鉴于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鉴定领域的现状,我们联合了国内权威、强大的专家团队,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全国藏家的藏品进行鉴定服务,为国内古玩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平台,古董鉴定《古董鉴定专家》。
藏品鉴定:
1、图片鉴定:藏品名称、藏品的断代、藏品的描述与解说;
2、实物鉴定:藏品名称、藏品的断代、藏品的描述与解说、藏品市场参考价;
书面鉴定:
内容:对藏品出具书面鉴定证书,鉴定证书须对藏品的名称、年代、规格、描述做出详细阐述。证书必须附有该藏品图片,由鉴定家签字并盖有委托鉴定机构公章;
物理检测:
内容:根据藏品所采集的样本,送到北京中博文物鉴定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做科学化验、分析,断定年代,并出具附有照片及盖有鉴定机构公章的书面检测报告。
(注:* 北京中博文物检测鉴定中心华东区检测报告采集取样点)
鉴定范围:陶瓷、字画、玉器、铜器、印章、钱币、木器等;
鉴定时间:每周二到周日;上午9:30-12:00 下午14:00-17:30
鉴定内容:国家级专家鉴宝,(可开具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
贾玉文:用显微镜进行检验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签名没有足以说明是一个抖动或者弯曲迟疑的这种现象。比如说,这四个签名里头都有辉字然而这四个辉字呢在细节上都有一些区别,这就是一种自然变化的表现。而这样几种式样的签名在它的样本当中你看一一对应相符自然变化匹配相符的这种特征还有很多。
解说:为什么龚如心会找到贾玉文?贾玉文又是谁?贾玉文,中国文件检验专家,从事文件检验工作50年,几十年来,由他经手办理的3000多起案件中没有一件是看走了眼的,所以龚如心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经过几轮的仔细鉴定、分析研究,贾玉文等三位专家一致认为龚如心所持遗嘱上王德辉的签名是他本人真实的签名。但是仅仅出具一份鉴定结论是不够的,按照香港的法律体系要求,出具鉴定结果的专家必须出庭作证。
贾玉文: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经历,出庭作证对我来说我是既没有实践的体会也可以说也没有理性的一些准备。
解说:贾玉文他们在开庭前一个月前往香港做准备。然而,当他们一踏上香港,就被当地的舆-论称之为“来着不善的铁三角”。与此同时,龚如心的公公王廷歆花巨资请来了国际权威笔迹鉴定专家雷斯涅维奇进行鉴定。/雷斯涅维奇,从事笔迹鉴定工作30多年(国际笔迹鉴定泰斗人物),曾参与多宗大型案件。其中包括
拳王阿里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被恐吓案、紐約市隧道爆炸案等。他认为王德辉自1967年起,书写技能已衰退,字体也有所改变,而且遗嘱上的签名有十多处不同,决不可能是王德辉本人所写。双方意见针锋相对。到底谁的鉴定结果才是真的?
贾玉文: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所以我们这口气是一定要争,一定把那个根本不懂得中国字怎么写的人所做的鉴定结论,这个错误的鉴定结论一定给它打败,鉴定材料《一锤定音鉴定专家》。
解说:与此同时,龚如心与她的律师也在做着积极的准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纰漏,龚如心决定在三位专家中选择一位作为专家代表出庭作证。让贾玉文没有想到的是,龚如心选择了他出庭作证。2001年11月29日,贾玉文作为内地文件检验专家第一次出现在香港法庭上。法庭辩论一直持续了173天,创下了香港法院审理期限的纪录。虽然在开庭前,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贾玉文:对方拿出了一张照片,是蓝的。我看他可能是
数码相机拍下来后呢放大经过处理把这色调变了,这个蓝色的浓淡层次的差别比较明显,它这个竖划呢,显得很浓。而往上的这一笔划呢,显得很淡,那么一个浓的笔划和一个淡的笔划相交叉你就很容易感觉到这个浓的笔划好像在这个交叉的上面它覆盖了轻的,那个笔划就会产生一个错觉,就觉得好像这个浓的笔划是后描过。我也看到了这个现象但是我为什么不同意他的那种说法呢,你写的时候,这个粗的笔划墨水本身就会下来的比较多,所以这个笔划自然会形成很浓。而往上走的这个笔划呢它是比较细的,又是比较轻的比较快的一个笔划,它流下的墨水就很少,所以它很自然就很淡。当时我在法庭上我也给他讲了,但是我没有用光学错觉这个概念,我也没敢大胆地说法官你小心别让你的眼睛骗了你。
解说:如此的答辩在当时看来非常完美,完全能够解释对方的质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三个月后,世纪遗产案龚如心败诉。原审法官不仅全盘否定了贾玉文他们的鉴定结果,还在判决辞中说三位专家是“被人雇佣的枪手”,而贾玉文是火力最强的一个。
贾玉文:我绝对没想到输得这么惨,所以脑子轰的一下当时真的很难形容当时一个什么滋味。我专家不能强制法庭一定要听我的意见,但是你不能在你的判词里对我们和我个人进行人身攻击。
解说:如此巨大的打击对于贾玉文这位从事文件检验工作50年,经手3000多起案件从来就没有出过错的老人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虽然他坚信自己的鉴定结果没有错,但是在法律面前,贾玉文无力改变结果。在香港,龚如心立即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上诉。当身在沈阳的贾玉文得知龚如心要求上诉的消息时,他高兴得睡不着觉。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香港高等法院上诉庭以2:1裁定龚如心再次败诉。对于二审的败诉,贾玉文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贾玉文:我在乎那一,因为这个一给了我一个新的希望让我看到了曙光也增添了我的信心。
解说:正因为如此,龚如心决定向香港终审法院上诉,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机会。如果这次败诉,那将意味着六十八岁的龚如心不仅要失去华懋集团的控制权,拿不到四百亿的遗产,还要面临十四年监禁的可能。而对于贾玉文来说,他将永远背负上做虚假伪证的罪名。2005年7月,香港终审法院开庭。此时的贾玉文无法预知判决结果,他所能做的只有等待。在那些等待的日子里,贾玉文偶尔会翻开终审聆讯笔录的摘录本,重温那些辩辞。
贾玉文:判决的结果谁也没办法,我将来可以用这些记录告诉我的学生,告诉我的同事们这个事情的真-相怎么样,我把这个事情的真-相摆出来究竟相信谁,究竟我们对还是错。
解说:2005年9月16日,这一天是世纪遗产大案终审宣判的日子,同时也是贾玉文70岁的生日。
贾玉文:我并没有再准备迎接再一次失败。我没有那个心情,好像我在等着来之不易的一个一场胜利。
解说:下午3点,焦急等待中的贾玉文接到了来自香港的电话。香港终审法院以5:0的绝对优势裁定龚如心胜诉,长达八年,耗费两亿港币巨额律师费的世纪争产案终于尘埃落定。王德辉400亿港币的巨额遗产归龚如心所有,而贾玉文也终于等到了迟到8年的法庭肯定。在那天晚上的生日宴会上,从不喝酒的贾玉文提议和老伴喝交杯酒,周围的同事轻声说,贾老喝多了,看来是真高兴。
仙妃不可即,洛水遥相望。手持青芙蓉,游戏水中央。金翠耀陶饰,木难缀明增。飘飘白雪据,荡濠青霓裳。人神本珠道,条忽登北堂。鸠然故玉齿,气若幽兰香。冯夷与海若,左右更举觞。洛水讵可测,人寿安能量。云轩期再来,少隔轼千霜。成化庚寅春三月长洲吴宽。(引)
此五言诗将画面内容表述详尽,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过度自然,条理清晰,读诗即可浮现出画面感。再如题元代高克恭的《林峦烟雨图》:
村居隐隐欲通舟,中有山人旧姓仇。二百余年遗墨在,令人欲作武林游。成化庚寅修禊日长洲吴宽。(引)
诗中前两句表现画面内容,后两句从侧面赞颂了高克恭的绘画,观其遗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游走在画中。
此二跋均作于成化六年(1470年)宽三十六岁时,此时的吴宽已具备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从同年题李唐画《晋文公复国图》中可证:
宋高宗万几之暇,喜书经文,尝曰:‘写字当写经书,不为学字,又得经书不忘。’曾写有十三经,刻石禁中。迨元初杨琏真珈发宋诸陵造塔,取故经石为塔址,遂散落如云烟矣。予所见真迹,惟毛诗颇多,每十篇作一卷,虚其左令马和之补图,大抵乃德寿宫事。此卷则李画在前,人物类伯时,树石宫宇肖黄荃较胜晚年之作,而书在后者,益证为思陵早年笔,有虞永兴风规,足称二绝。成化六年四月望日吴宽题。(引)
此跋文是从画作笔法及书体墨法分析,并结合史料及吴宽自身经验。首先引史料,宋高宗在闲暇之余喜欢书写经文,其实高宗是一位酷爱书法的皇帝。吴宽曾见高宗真迹,这对于鉴别高宗笔墨有一定影响。在鉴赏书画中,是否见过真迹是影响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吴宽见高宗所书毛诗居多,一卷十篇,大多是在德寿宫所作。李唐初学李公麟,故其人物似李公麟画法,而树石等则有黄荃笔意,应是其晚年之作。至于宋高宗书迹,因吴宽多见其真迹,故轻易断为早年之笔,并赞其笔迹有虞世南风貌。此段跋文没有介绍画面内容,这与之前的《洛神图》绝然不同,但跋文从画者和书者的分析认定确实出自二人之手,并称之为“二绝”。
作品的流传对于考证影响很大,吴宽对于作品流传的记载,注重结合历史史实分析。《家藏集》卷四十九《题东坡遗张平阳诗真迹》:
东坡遗张平阳村醪诗真迹,旧藏光福徐良夫家。据东阳黄晋卿题识:诗凡六首,今耕学翁得之,已亡其半,可惜也。然吾闻良夫所藏高编大册甚富,今则一字不存矣,则此卷虽脱落,为幸已甚,且徐皆出偃王。春秋时,徐子章羽被执,子孙散处扬徐间,今耕学与良夫同姓同里,此卷之在耕学犹在良夫也,为幸益甚。呜呼!楚人得失,孔子鄙之。吾恐故家子孙得以藉口也,故拘拘于徐云。若夫坡老声画之妙,前辈论之详矣,区区末学,何足以知此。(引)
此篇题跋收录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坡翁村醪帖》以及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四,内容仅个别字词有别,大体一致,并在最后增有“成化戊戌岁春二月癸卯延陵吴宽题”。由此可知此跋书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宽四十四岁之时。吴宽鉴此作品从递藏着手,此作旧藏于徐良夫家。吴宽此番解释意表该卷书迹弥足珍贵。“坡老”即苏轼,对于苏轼作品本身的妙处,吴宽并未赘述,他认为前辈评论很多,自己才学疏浅,就不妄加品评了。是其谦虚的表现,也是吴宽区别与其它鉴藏家作跋之处,述独到之处,避免重复。
再一例为《跋朱氏所復睢阳五老图》:
朱氏自子荣得此卷,后二百余年,偶入崑山夏太卿家。其裔孙曰南使,其子乡贡进士,文赎于太卿子德威,德威诺焉,而却其金,俄而病,卒后家人竟归于朱一则,求其所当,有一则与,其所不必有,其孝其义,皆可书也。惟五老之会,杜祁公首倡以诗,王侍郎而下和之,至欧阳文忠,讫范忠宣十八人,亦和之。今皆不在卷中,乡贡君方益求先世遗物,必能录而补亡也。(引)
吴宽此跋作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四十五岁时,记述了此图递藏过程的一个阶段,朱子荣得到此卷后,一直保存在朱氏后人手中,到明初后偶然入夏昶之手。后朱氏子孙立字据从夏昶之子德威处赎回,德威同意,但未付钱。后因病卒此卷又到了朱一则(此人不详)处,朱氏后人去求,朱一则便给了,一则的孝义精神值得赞美。之后吴宽简单介绍了五老聚会之事,杜衍首先倡导写实,王涣之下的四个人相和,后来到了欧阳修及范纯仁以下的十八人也有和诗。现在这些人的和诗都不在卷中。朱乡贡求取先辈的遗物,定是要把这件作品补录其中。吴宽此跋将这段递藏关系表述详尽,可考为递藏有序的作品,是鉴赏作品的重要依据。
吴宽除从作者技法表现和作品流传关系考证外,还注重辨析作品印文及题签。尤其对于古代书画,他题王羲之书法,虽篇幅较短,但鉴别缘由已交代清楚:
右王右军此事帖,凡二十字盖尝为金源氏物,章宗数印犹烂,然楮墨见签题,亦其手书信可宝也。成化戊戌岁五月壬午宽观于徐太守维亨为题。(引)
此跋同作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是吴宽从徐维亨处观得。《此事帖》仅二十字,为金章宗完颜璟之物,大定十八年(1178年)完颜璟被封为金源郡王,故此处成金源氏物。吴宽有考金章宗之印,但印文有损不可辨识。然吴宽从题签的用纸和墨判断,是为章宗手笔。
另外,吴宽也善于运用前辈鉴藏家的鉴赏成果,比如“右赵松雪书纨扇赋,当暑诵之,涼思飒然。此卷观杨文贞公题识,初为莘君所藏,今归吾乡陈湖陆氏。”此处吴宽引用杨士奇的题识,交代作品递藏关系。
总的来说,吴宽的鉴定方法和依据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作者为主,结合作者的作画或书写的风格特点,来分析该作品是否为亲笔。
第二、以作品为主,分析作品创作的背景、时间、及相关事件,或是品评作品表现内容,分析绘画描绘之处、书法诗文记述的事件。
第三、以递藏为主,考证作品的递藏关系,是否递藏有序。
第四、从史料着手,史料的运用往往和递藏有一定的联系,一般引用史料或是支撑作品内容,或是证实递藏关系,总之,是为其鉴定作品提供有力依据。
第五、结合自身鉴藏经验,这一点的运用一般出现在吴宽中晚年之后,在过眼一定真迹的基础上,有这样的积累才能相对容易判断出何为真迹、何为临本、何为赝品。再加上吴宽广涉群书、博学多识,理论和实践的组合对提升其鉴赏能力卓有成效。
最后,当确定此件作品为真迹时,吴宽作跋文有时会随心随性,他不会刻意记述是如何判断,而是会以诗文或者叙事的方式作跋,并且有时会引用前人的鉴藏结果作为自己所跋内容。
判别真伪。就是我们对有作者款题和印章的作品的真假作出判断。因为有款、有印才涉及到真和伪的问题。
辨别是非,就是对一件作品,尤其是古代的作品的流传经历进行判别。古代作品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流传过程,我们要针对作品上的题跋、鉴藏印等等对作品的传承进行辨别。
书画鉴定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这两项。当然,如果碰到一个没有作者款印的作品,那就只需要根据风格给它定一个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断代就可以了。
鉴定。说白了,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没有比较,就谈不上鉴定。为什么呢?我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接触到像徐邦达、启功和谢稚柳这些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老先生们鉴定故宫的书画作品,每天都要看一二百件。在打开一件作品时,他们几个人,有时连眼色都不用对一下,就异口同声的说:“嗯,这东西对的,精品,应该出彩图”。或者说“这不对,伪而劣”。大多数情况下几个人意见都一样,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他们这个结论是从哪儿来的呢?
人人都可以学鉴定
通过这么多年跟老先生们请教,并在工作当中留心学习,我发现,鉴定从表面上看就是用眼睛看一会儿,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判别的过程。当鉴定家们面对一件书画作品的时候,他会把自己脑子里面存储的有关这个书画家的资料迅速地调集出来,跟面前的这件东西进行比对。从书画的材质、造型、构图、用笔、墨色、题款、印章、印色,还有其他人在这个作品上的题跋、藏印等等综合的进行判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目鉴”。
目鉴,靠的就是平日的积累,也就是说,书画鉴定这门学问是人人都可以学的。只要你用心,长时间的研究某一个书画家、某一个流派或者某一个时代的书画,你能够获得许多印象和心得,逐渐积累、整理、校正,你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所以说,书画鉴定和其他文物鉴定的学问一样,首先是心得和经验的积累,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它的基本要素是: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悟性的高低。
很难想象你找到一个鉴定家,让他看宋徽宗的花鸟,他却从来也没上手看过一件北宋画;让他看明代唐伯虎的山水或者清代刘罗锅的书法,但他只上手见过三五件这两个人的作品,那他根据什么鉴定呢?以前老先生们总教导我们说: “不知真,焉知假?”意思就是学习鉴定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树立真迹的标竿,只有掌握了判断真伪的尺度,才能谈得到鉴定。
鉴定不是在大学里或者在电脑演示文稿上可以学会的,必须要有学习的条件。除了大量看东西之外,还要眼、心、手相互对应。我主张对书画鉴定感兴趣的朋友多看展览。虽然在博物馆是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距离看,绢或者纸张的纹路、年份感,用笔、墨色的细微变化,印章的篆刻和印色,还有这些东西拿在手里的感觉等等,都无法感受到,就像雾里看花,只能看个大概,但即使是个大概,也比看图录强百倍。印刷出来的书画,往往和原件的差距很大,越是假的、不好的书画,从图录上看越会觉得比原件好很多,因为图录把一张很大的书画缩小了,印制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修版、调色来美化,所以,仅仅靠翻看拍卖图录买东西是很不靠谱的。
除了有足够的量的积累,还要有质的变化。所谓质变,就是在看了很多东西以后,还要善于总结。比如像近现代的张大千,他寿命长,作品多,风格变化有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上手看了大量作品之后还要善于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自己的脑子变成电脑,除了大量的存盘以外,还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拢,进而总结出他早、中、晚甚至暮年期的风格特点,牢记心中,这就是真迹的标竿了。
有了真迹标尺以后还不能一劳永逸。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存储了一定的标尺之后,还要继续看作品,学习,你会发现,你以往所定义的标尺也许有一些偏差。也许是以前定错了,或者是定得不准确,这时就需要通过新看到的,新了解的、新认识的,把以前脑子里存储的那个标尺不断地进行修正。
所以,一个鉴定家,他的鉴定经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眼界的拓展而不断的积累和提升。长期的积累,善于学习和总结,不断的修正以及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才能造就出杰出的鉴定家。
除了“目鉴”之外,还需要以考证作为辅助。在通过目鉴基本肯定了作品的风格的基础上,还需要案头功夫,对这个作品上的信息进行查证。比如作品的创作年份,题款说在哪里画的,你要查查画家的年表,看这时画家是不是在这个地方,题款说送给什么人的,你要查查这个人和画家是否真的认识。有时候一幅画看着年份也够,画的也有几分像,可是一算署款的年份,画家已经死了多年了。以往老年间的作假的人知道干的是缺德事,所以为了取得一些心理安慰,免得遭受天遣,总会留出一些破绽。你要是看不出来,那不算他坑你,是你学艺不精,活该倒霉。现在人心不古,造假的根本不考虑这个,利用高科技制版印刷或者翻刻印章,别说是经验不足的人,就是有些老行家也都上过当。所以说,考证是“目鉴”的补充,有的时候光靠眼睛、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避免买假的三项基本原则
也许有人会说,鉴定就那么重要吗?现在都亿元时代了,我可以“只选贵的”,用不着管什么真假好坏,反正我的投资回报有保证不就行了?
我个人觉得这种观点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这不是收藏。什么才是真正的书画收藏?唐代的张彦远、北宋的米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按照他们提出来的,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除了要有一定的财力搜罗到藏品,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鉴定、赏玩、装裱和品评分类,近代大家张大千提出要长久的博览、具有公心、气度宏阔、不被前人之说迷惑等等。这些都是历代赫赫有名的大鉴藏家,对照他们的心得和见识,再反观当今,很值得我们思考。
从南北朝至今,中国书画的造假一刻未曾停过。收藏从来都是雅事,虽然毋庸避讳它的回报,但它首先是文人雅士的玩物,玩儿的人是爱它、懂它的人。即使是开始时不懂的,也不会拒绝学习并且最终会通过努力懂得。比如北宋的一个大官刘泾,刚开始就拣名气大的,价钱贵的买,结果请米芾一看。全是假货。后来刘泾接受米芾的指导,经过十年的学习磨练,最终收藏到了唐代韩斡画的马,在书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纵观当今沸沸扬扬的书厕市场,又有几人能够像刘泾那样从善如流,坚持十年呢?不要说真正的收藏,就足真正投资的人又有多少昵?大多数不过是投机罢了。如果大家都抱着这种念头冲到书画市场中来,我可以说,最终会有人后悔的。
古人是怎么玩书画的?在像今天这样风和日丽的好天,窗明几净的书斋里,净手焚香,聚集三五知交,观书品
画,纵论古今。现在有多少人把书画买回家之后会去细细品味、研究呢?如果把原本是学问的研讨、人文的涵养、情操的陶冶,演化成仅仅是金钱的较量,如果花大价钱买回家的东西往保险柜里一放再也不看,就等着在市场的最高点出手,我倒觉得那还不如去做别的投资品种,不存在真伪、好坏的问题,拼谁最有钱就行了。孔子曾经说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以蛮力显示出来的力量,终究不如知识的力量深厚而持久。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文征明的重孙文震亨,他在描述明末书画市场的怪现象时说过一段话,跟我们当今的情况不谋而合。他说当时那些购买书画的人“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事隔400多年,但历史有时真的是惊人的相似。
是不是贵的就是真的,就是好的?实际上,现在好多贵的东西从书画史的角度看并非书画巨匠或者是铭心绝品。比如现在最受买家青睐的《石渠宝笈》著录的东西,这套书里著录的是乾隆、嘉庆两代皇帝的收藏,作品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这不是我说的, 《石渠宝笈》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而且《石渠宝笈》本身也有优劣之分,比如初编不如续编,三编又不如初编。《石渠宝笈》著录过的假书画,故宫的绘画库房里很多,初编、续编、三编的都有。其中有一件倪瓒《狮子林图》,乾隆题了100多首诗,实为清代王犟仿作。此外,一些出版社影印的《石渠宝笈》内容是不全的,《石渠宝笈》也有版本考订的问题,并不是除了真就是假这么简单。不然的话,乾隆皇帝和他那十几位大臣们就不需要用几十年才完成这套书了。所以,即使把书画当成玩意儿,也要了解这种玩意儿也挑人,不是说钱,而是说精神、感情和时间的投入。
另外,最受买家追捧的还有御笔书画,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御笔,动辄几百上千万。但是我从1989年开始整理研究故宫旧藏的御笔书画,发现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以乾隆御笔为例,有亲笔的,有代笔的,有半真半代的。有民国年间琉璃厂、地安门古玩商仿造的,更有当代仿本。有许多人在市场中见了太多的假乾隆,而且假的只是乾隆中晚年的面貌,甚至是代笔的面貌,结果见到真的亲笔的反而不敢认了。
有记者采访问我,收藏家或者投资者怎么才能避免买假?很简单,就是三项基本原则:自己努力学习鉴定知识,和人品好、学问严谨的鉴定家交朋友,别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能干那种“捡漏儿”的事儿,现在没漏儿,行家、专家都捡不着,你一个刚刚入门的人就想拣着?老辈人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现在已经变成了便宜肯定没真货,假货也未必特便宜的时代。
作为一个收藏者来说,既然要投入很大的资金去做这个事情。就一定要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以往买的东西里面有好的东西,也会有有问题的东西。发现了问题就要去请教人,在学习和请教的过程当中,水平就会逐步提高了,买假的概率就小了。
随着他经验的丰富,学习的提高,对形形色色的专家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就会区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家避免自己的钱付诸东流。
总之,通过学习和交朋友,藏家会逐渐形成一个收藏或者是赏玩的圈子,一个人脉关系网。他可以借鉴的意见多了,也知道从哪里去学习鉴定,怎样按照学术的标准去判断一件东西。慢慢的,他买假东西的机率就小了。如果所有的收藏家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那还会有什么争执呢?所以假货成交要说打板子,板子先要打在藏家的屁股上。这个行业自古以来就是有眼买真,没眼买假,玩儿的就是心跳。要做书画收藏这类高端的消费。自己也要够高端才行。如果不学习不长进,也找不到高人帮忙,你不买假的,谁买假的?如果收藏家和投资客都进步了,那假货不就就没法成交了?!
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无论是真喜欢书画的,还是只喜欢书画的交易带来的丰厚利益的,无论是做研究工作的,还是从事拍卖事业的,都应该想想这话的含义,把握好你自己。
提问环节
提问:为什么说上海博物馆的《柳鸦图》是宋微宗的,别的就不是?
杨丹霞:准确的说,应该是上海博物馆的《柳鸦图》是专家公认的国内收藏的所有徽宗作品中徽宗亲笔的真迹。这里强调的是亲笔。各地包括国外的博物馆还有很多宋徽宗款的藏品,但是徐邦达、谢稚柳等等最早的那批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公认的徽宗亲笔就这一件。有些则是被认为是画院画家代笔的,比如说《祥龙石图》《听琴图》《瑞鹤图》等等,也有的专家说《听琴图》就是徽宗自己画的,但是没有取得一致的公认。
宋徽宗的问题比较复杂,一直没有解决,短时期内还没办法有新的突破。大部分专家认为很漂亮的、很工的都是画院画家的代笔,只有《柳鸦图》这一路很拙的,很沉厚的东西才是亲笔。
收藏任何一个皇帝的御笔,是不是亲笔那可差远了。但现在的买家好像不在意这些,这也难怪,一般人上哪儿见着亲笔去呢,找个代笔的就不容易了。不管是亲笔、代笔的或者后代人仿的,买的时候要明白是怎么回事,买了收藏、研究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古代的许多东西不是真、假那么简单。书画、瓷器、玉器都一样,越不精的、越假的,它的图越漂亮,因为图版从技术上把缺点都缩小、淡化了。如果没有亲手看过上百件的宋画就要鉴定宋徽宗,你根据什么谈鉴定呢?做研究主要是三新: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没有你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那叫材料搜集,不是研究。现在许多人心太浮躁,都想尽快出成果,就像买画的人一样,还没买到手,就已经盘算怎么通过它挣大钱,可除!可叹!
提问:请您说一下黄君璧的笔墨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