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分析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分析

浅谈《中考时政重热点专题分析》的编撰

摘 要: 在开卷考试的形式下,编撰《中考时政重热点专题分析》给学生作为备考材料,对于学生快速准确高效地查找到考题所需的对应材料,更加从容应对考试,考出理想成绩能起到重要作用。编撰科学精炼、深受学生认可期待、富有成效的《中考时政重热点专题分析》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专题遴选关注时事政治的时代性和长效性;问题准备关注全面性和综合性;答案组织关注规范性和简洁性。

关键词: 中考时政重热点 专题分析 编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方式实现了突破性变革。近年来,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初中思想品德毕业、升学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这一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卷考试,顾名思义,就是在考场上开卷,允许考生答卷时翻阅书本、查阅资料,并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准确地答完试卷。在实践中,由于部分家长、非思品学科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对开卷考试认识存在偏差,对学生错误引导,学生普遍对思想品德学科不重视,因此,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比以往闭卷考试成绩还要差。

毫无疑问,在具有选拔意义的毕业、升学考试中考出高分数、拿到好成绩对于考生来说是硬道理,为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夯实知识基础,学会关注时事政治,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是思品课老师尤其毕业班老师们的必修课。在毕业班教学实践中,我校历年独立编撰《中考时政重热点专题分析》(以下称《专题分析》)给学生作为备考材料,对于学生快速准确高效地查找到考题所需的对应材料,更加从容应对考试,考出理想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专题分析》以时事政治重点和热点为背景,按照中考可能的命题角度给学生设计基本问题,组织整理答案,跨越教材年级、章节界限,重新组合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考试中参考《专题分析》正确解答绝大部分试题,因此《专题分析》深受历届毕业班学生的认可和期待。下面结合我校毕业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实践,就如何编撰科学精炼、富有成效的《专题分析》谈谈体会。

一、专题遴选关注时事政治的时代性和长效性

时事政治是一段时期国内国际发生的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时事政治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时代的脉搏。近几年来的《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思想品德)》和《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思想品德)》中的命题原则都要求:中考命题要体现思想性,“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人文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注意应用性、时代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教育性,引导学校加强教学、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近年来的思想品德学科考试十分注重对时政重热点的考查,试题以近一年来的时事重点或热点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试题从形式上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规律和特点。“题在书外”即思想品德试题与时事政治重热点的结合相当紧密,不涉及时事政治材料的试卷几乎没有。因此,思想品德课的中考复习和备考务必特别关注并着力解决时政重热点与课本知识的整合,编撰《专题分析》是着力解决时政重点、热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

编撰《专题分析》,首先要在专题遴选上下工夫,每一年度国际国内的时事政治事件种类繁多、纷繁复杂。我们给学生编撰《专题分析》不能漫无目的,到处撒网,怎样在琳琅满目的时事政治材料中遴选确定最有针对性的重点热点问题,需要思想品德学科老师下一番工夫。在专题遴选上要尤其关注时事政治的时代性和长效性。

首先,尤其关注时事政治的时代性。近几年来的泉州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相当一部分都会选择一年来与我国国家利益相关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反响强烈、最具鲜明时代特征的时事政治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设计,如2008年试题中的“抗震救灾”,2009年试题中的“改革开放30年”、“金融危机、海西建设”,2010年试题中的“上海世博会”,2011年试题中的“十二五规划”,2012年试题中的“雷锋逝世50周年”、“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2013年试题中的“钓鱼岛争端”、“中国梦”,2014年试题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上述试题无一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其次,关注时事政治的长效性。所谓“长效性”,指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影响上的深远性,是具有长效性的时事政治事件,反映的往往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中考年年浓墨重彩大做文章的高频区域。如思想道德建设及诚信和责任、青少年健康成长、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等都是近年来持续引起强烈反响、社会持续关注、国家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对于不具有长效性的时事热点,可做冷处理。

当然,在时政重热点专题的选题中,还应注意“以我为主”和“贴近学生”。“以我为主”,就是专题遴选要重点关注国内热点,重点关注国际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的热点;对于与我国没有直接关系的热点,则做冷处理。“贴近学生”则在专题遴选上不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范围,必须是初中学生普遍关注或者应该给予关注的热点,必须是初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的热点,必须与学科的主干知识有较为合理的结合点。最后,时政重热点的遴选还应关注专题的确定性。中考试题必须保证科学性,特别政治学科的试题。中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是已有明确结论的问题,政治上比较敏感,中央尚未明确表态的问题;观点比较前沿,学术界尚有广泛争论的问题;发展不够充分,尚处在试验观察阶段的问题是不太可能进入中考试卷的。

二、问题准备关注全面性和综合性

思想品德学科试题一般围绕某个中心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综合型”、“实践题”五个角度设问。“是什么”角度的题目包括: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体现(符合)什么观点?列举等;“为什么”角度的题目包括:为什么?说明原因(理由)、重要性(意义)、必要性、对某个问题加以分析等;“怎样做”角度的题目包括:包含国家或个人怎样做?提建议(对策)、出谋划策(献计献策)、采取什么举措应对等;“综合型”角度的题目包括:谈理解、认识、看法、感受(感想)、体会,谈启示、警示,评析、辨析,时事点评等;实践题包括:主题(标题、报名),标语(口号),活动方案(活动形式设计、主题班会活动步骤设计,黑板报(手抄报)栏目设计,倡议书,建议书,承诺书,发言提纲等。在五个角度的试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角度问题指向单一,答案往往可以根据教材单一的知识点做出明确的回答,实践题学生一般可以根据现有生活经验言之有物,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而综合型题目则需要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多个角度做出回答,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多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实现教材知识与时事政治事件的联系与知识迁移,对学生来说则相对较难。为此,老师在编撰《专题分析》时,要围绕某一话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综合型”、“实践题”五个角度思考试题可能的命题方向,并按五个角度全面而有规律地给学生做出问题准备。尤其要重视“综合型”的挖掘和设计,尽量避免因《专题分析》的疏漏造成严重失分。

例如,在《2014届毕业班中考时政重热点专题分析》中,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题下给学生准备了以下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十八大报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3.列举一年来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

4.列举教材中哪些观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5.为什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或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6.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7.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的理解。(认识、评析、点评)

9.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10.我国(国家、社会)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在国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促使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请你就青少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倡议(从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角度)

13.请你就青少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出倡议。

三、答案组织关注规范性和简洁性

思想品德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规律和特点,要求我们在中考复习备考和《专题分析》编撰中,一方面要特别重视“题在书外”,即特别关注时事政治重热点的遴选,关注课本知识与时政重热点的联系与整合,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理在书中”,即在答案组织整理上特别注意回归教材,运用教材知识、学科语言分析解决时事政治重热点和现实生活问题。答案组织要特别关注规范性和简洁性。

答案组织的规范性首先应该体现为语言表述的科学和规范。通过对学生考试过程中的失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少同学的失分在于答案口语化,缺乏学科语言和规范的表述方式。例如,在围绕“诚信”谈理解的试题中,学生答案如“一个人不讲诚信,就会被人鄙视、数落”,“人不讲诚信就要倒霉”,“国家要无信则就会败”等;在回答“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意义”的试题中,不少同学没能使用“有利于……”,“是……的需要(要求)”,“对……有重要意义”等规范化的表述,存在缺乏学科语言和规范表述方式的问题。

答案组织的规范性,还应该体现为逻辑思路的完整和清晰。学生在回答综合型试题时,往往不能根据不同类型试题的解题步骤依次从多个层次展开作答,如“评析题”,按要求学生应依次从三个层次作答:①评价判断——对背景材料提供的行为或现象进行定性,从心理、道德或法律角度做出评价判断;②分析原因,说明理由——运用教材知识,对背景材料提供的现象或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③指出正确做法——从背景材料的行为或现象引申出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启示。但是,相当部分的同学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大篇幅包抄,要么没有评价,要么没有分析,要么没有做法,导致失分。为此,我们在编撰《专题分析》时,在答案组织上要特别关注答题步骤的全面完整和答题逻辑的清晰规范。

除此之外,我们在答案组织上还应加强语言推敲,力求答案语言精确简洁、简单明了。从近年来福建省尤其是泉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命题及评分要求来看,对阅读量、答题量都做出了控制,参考答案的题量不大,答案要点简洁明确。考试中相当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答案拖泥带水、杂乱无章,没有分段或标出序号,没有做到要点式答题,容易造成失分。为此,我们在编撰《专题分析》时,组织答案时应在语言推敲上下一番工夫。

参考文献:

[1]201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思想品德).福建省普教室,2013.

[2]2013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思想品德).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3.

作者:梁世强

第2篇: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第一讲 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

第二讲 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第四讲 “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话题

(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农民收入、土地流转) 第五讲 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一、全面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应当成为政府社会政策的重点。

二、弱势群体的概念与范围:

三、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中的必然产物

四、充分重视弱势群体问题:制度与措施

第六讲 当代中国收入差距和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第七讲 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困局

第八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第九讲 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第十讲 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的关系

第3篇:一、2009年高考时政重点、热点问题分析

【热点材料】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

【命题预测】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在一年内经历了三次“变脸”(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再到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为改革开放30以来所罕见。高考将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考查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科学性,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党和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考点链接】

1.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危机必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了财政、税收和银行的作用。

3.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表明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4.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审时度势,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国家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6.党和政府制订和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现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等。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合作的基础,应对金融危机必须通力合作,共度时艰。

(二)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热点材料】

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

【命题预测】

中央1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等将成为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

【考点链接】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3.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

4.“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5.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帮助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6.党和政府制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党的性质、领导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国家性质和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三)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举世瞩目

【热点材料】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此,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以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进一步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命题预测】

由于改革开放这一热点时间延续长、空间跨度大、内涵极其丰富,为高考命题创设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最能考查

考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依据,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经济学和哲学依据,从多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考点链接】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就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变化发展、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集中主要精力抓主要矛盾。

5.改革使我国当代的面貌发生举世瞩目的巨变,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促进能社会发展。

6.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7.党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体现了党的领导、党的宗旨和党的建设等道理。

8.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热点材料】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命题预测】

在2008年的高考中,北京卷和天津卷分别以抗震救灾方面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了综合国力、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抗震救灾精神、灾后重建将是2009年高考应关注的话题。如: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哲学依据;灾后重建的指导方针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所体现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道理;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党和政府要求以人为本的原因。

【考点链接】

1.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抗震救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制订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和政策;运用法律手段建立防灾救灾的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受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化解自然灾害风险的作用。

4.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

5.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国人民充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阶段性胜利,这表明了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出现的先进人物,以他们的典型事迹和崇高精神表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的作用,充分地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领导作用和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五)百年奥运,“神七”问天

【热点材料】

承载着中华儿女百年梦想的第29届奥运会以及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广泛弘扬了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响彻寰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2008年9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神七”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命题预测】

高考以奥运会为载体的命题,将会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平安奥运”等角度,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其依据或意义;关于载人航天方面的命题,则主要是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考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或要求方面的问题。

【考点链接】

1.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就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发和利用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

2.“神七”问天,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的成果。

3.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民族,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4.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5.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问天,彰显了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六)两岸关系步入新阶段,民族团结届硕果

【热点材料】

2008年11月4日,“两会”领导人在台北举行会谈,是“两会”制度化协商的重大突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一步。12月15日,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两岸“三通”正式启动,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愈发光明。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宁夏、广西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

【命题预测】

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两岸“三通”的正式实现,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必将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则有可能从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角度进行考查。

【考点链接】

1.两岸“三通”的实现,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两岸之间人流物流成本,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发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发展,都体现了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也表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的正确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保障;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七)海军舰队海外护航,彰显大国形象

【热点材料】

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频繁发生海盗袭击、劫持过往船舶事件。海盗问题已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对国际航运、海上贸易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多项决议,授权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在索马里领海打击海盗;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也呼吁各国进入其领海打击海盗。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并参照有关国家做法,中国政府决定派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主要任务是保护航经该海域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

【命题预测】

中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中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和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中国参加维和行动的突破。对此,高考将有可能从当今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我国的对外政策、联合国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考查。

【考点链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海盗的行径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符合时代潮流。

2.联合国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对解决国际问题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所以联合国安理会能够授权各国在索马里领海打击海盗。

3.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索马里海域频繁发生海盗袭击、劫持过往船舶事件,事关各国的利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海盗行为,维护海上安全。

4.中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行使的是对外职能,体现了中国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

关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意义的题例

经济意义:

在历经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后,两岸“三通”(两岸间通邮、逆航、通商)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启动,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这极大降低了两岸物资、人员来往的成本,而且大陆的科研方向以制造业为主,台湾在行销及研发上的比重较高,两岸可以进行拾遗补缺。

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两岸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两岸实现“三通”的意义、闽台合作的经济意义。) ①大陆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台湾资金雄厚,技术相对发达。两岸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能够实现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②两岸市场的开放(“三通”),有利于两岸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两岸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闽台经济竞争力,实现两岸经济共同繁荣。

③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两岸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共享全球化成果,共同抵御经济风险,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变换训练题:

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宣告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直接通航、通邮变成现实,这对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两岸共同市场有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运用经济常识中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说明在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岸共同市场的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形成两岸大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两岸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两岸经济的交流和经济联系的加强,实现互利共赢。市场经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两岸共同市场有利于两岸经济的优势互补。大陆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形成两岸共同市场,有利于增强整个国家经济实力。 政治意义:

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文化意义: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两岸能实现和平统一?

参考答案: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第四课)

②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六课)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等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祖国面临危难关头,都迸发出强大力量,使任何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第七课)

④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文化持久深藏于两岸人民心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联系两岸的最牢固纽带。(第一课)

④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两岸文化交流能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壮大两岸的文化产业,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其它角度:有利于维护本民族文化,促进两岸文化繁荣;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创新。 如果问得很具体,还可以是文化对两岸个人的作用。 转换练习:

海峡两岸发展教育合作的意义?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的地位。

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如果是具体到某一类文化形式,则我们应该将它的地位写出来,如传统思想等等。但最后都要过渡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上来。

综合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气象。调查显示,全国约有500万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此回答1~2题。

1.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 ( )

A.是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B.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C.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D.有利于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2.要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除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外,还应 (

)

①利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②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③把农民工纳入职业培训范围,在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广泛开展创业培训 ④通过评选、表彰和宣传返乡创业典型,使更多劳动者树立自强自立、敢于创新的理念,营造创业氛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我们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是 ( ) ①降低存贷款利率 ②增加财政支出 ③增发国债 ④扩大信贷规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4.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和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预计,2009年这项改革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专家表示,增值税转型可通过避免企业设备购置的重复征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主要表明

( )

A.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B.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D.减轻税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5.安徽省是财政部、商务部确定的家电下乡实施省,家电下乡工作将从2008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到2012年11月底止,为期4年。家电下乡是指农民在指定的销售网点购买指定规格和型号的家电产品,国家财政对农民消费者给予销售价格13%的直接资金补贴。实施家电下乡工作有利于 ①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②改善民生 ③促进行业发展 ④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问起“危机”一词在汉语里怎么解释。有人告诉他说:“在汉语里,危机就是由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组成,即危险意味着机会。”肯尼迪听后拍案叫绝:“中华文化能把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融化成一个东西,太伟大了!”这里所说中华文化的伟大,主要是指中华文化蕴涵着丰富的( ) A.哲学思想 B.唯物论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7.在下列选项中,与漫画《抱团取暖》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相同的是 (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8.古人云:“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灾难使党经受考验,更加伟大坚强;灾难使人民经受考验,更加团结爱国;灾难使民族性格得到磨砺,更加坚忍不拔。“多难兴邦”主要表明 ( )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B.因果联系是事物普遍的、客观的 C.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9.随着互联网普及,信息公开和流通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一些局限于一时一地某几个人的私人事件,一旦触网,会很快受到网民的注意和讨论,进入公共领域。在互联网时代,公职人员和公共机构的言行举止,往往会被放大到众目睽睽的聚光灯下。下面对公职人员陷于“网络门”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互联网的出现为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提供了条件 ②在法治社会,公民的隐私受法律保护,“网络门”现象的出现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③政府官员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包括私生活,都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应该受到监督 ④对陷于“网络门”的公职人员一律给予法律制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10.2008年12月15日,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三通”由此迈开历史性步伐,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梦想终于成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大陆采取了更加务实、灵活的对台政策 B.大陆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有利于台湾的繁荣与稳定

D.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1.50年团结拼搏,50年艰苦奋斗,八桂大地的面目、各族人民的面目、民族关系的面目,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西50年的发展变化充分证明 ( )

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各民族、拯救各民族、团结各民族 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振兴各民族 ③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资源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独特,是广西发生历史性巨变的社会条件 ④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是广西实现巨变的关键 A. ①④ B. ①③ C.②③ D. ①②

12.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三艘舰艇从海南省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表明

(

)

A.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B.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二、非选择题

1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质是什么?它对发展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地方政府在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负有哪些职责?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全球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08年和2009年为预测值

材料二:近年世界贸易增长率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08年和2009年为预测值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材料三:2008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贯彻落实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道理,分析说明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什么必须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6.C 7.B 8.C 9.C 10.D 11.D 12.B 13.(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质是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实现我国农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真正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②行使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14.(1)材料一反映了全球GDP增长率在2003至2007年间有升有降, 2007年后持续下降;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贸易增长率在2003至2007年间有升有降,2007年后持续下降,尤其是2009年出现负增

长。全球GDP增长率的变化与世界贸易增长率的变化基本同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贸易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适度合理的消费水平与结构能拉动生产的发展。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②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在当前出口受阻,投资信心不足,经济发展下滑的条件下,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拉动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改善民生,降低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3)①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通过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促进动经济发展,这体现了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二、对策方案

1.通过分析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结合本省、本校实际,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课本的基础知识千万不能丢,无论试题的难易程度如何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最后一个月时间除了加强热点专题的复习外,一定要要求学生对照《考试说明》的考点,回归课本,加强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夯实基础。

2.加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比较而言,学生在政治科中选择题的失分率较低,而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失分率较高,因而在主观性试题的训练中,我们特别重视利用材料题和图表题等的讲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审题能力,及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最后阶段复习中要把近年的高考试题给学生做一下,让学生从中寻找感觉,体会答案的规范性,严谨性,这样也可能有利于增强学生解题的规范性,提高得分率。

3.最后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要特别对待基础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树立起进取的信心,尽量提高分数。

第4篇: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与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三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经济意外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将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得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与此同时,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5篇:巧用当前时政热点 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7-07-24 02:35:18 基础教育参考2017年13期

王谦峰

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初中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国内外信息。在寄宿环境、学校硬件等因素的影响下,初中阶段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欠缺、理论知识贫乏,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常常流于片面,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而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就会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普及的大背景下,教师巧用时政热点,能有效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开展“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的作用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探索,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点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教师要注意收集重大时事热点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既能印证教材核心知识,充实教材案例数据,又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代性。因此,开展“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对于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非常必要。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优秀品质,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最大化。

根据笔者长期的教学经验,开展“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有五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引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能让学生养成自觉关注时政热点,思考身边重大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第二,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辨别信息真伪、正确解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媒介素养,发展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第三,能培养学生逐步提高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的能力。第四,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即把时政热点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五,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危机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与实施“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

首先,要确定适合的时政热点话题。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时政热点,收集资料,确定符合当前基本需求的热点专题。比如,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专题;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等等。

其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多途径收集时政热点材料。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热点专题材料,小组合作制作“聚焦时政·热点播报”PPT,记录热点专题相关的时政新闻,并对种类繁多的图文材料进行归类和整理。尤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中学生时政报》《中学生政史地》,以及网络等媒介,了解当前国内外的时政热点、时政动向,对相关新闻信息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如收集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事件、里约运动会、中国女排精神、中国杭州G20峰会、校园欺凌事件等材料。

最后,给学生创设探索的环境。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取三个班级作为活动对象,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大环境。教師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协作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特别要注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要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找出时政热点与课本教材的结合点,尝试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的总结

对“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的总结,要走好以下几步。

第一步,编制“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备忘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热点速递”“课标链接”“问题预测”三个部分制作“聚焦时政·热点播报”PPT,多角度地运用教材里的相关知识对热点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编制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杭州G20峰会”引发的“中国关注”,让学生尝试寻找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的原因,分析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的角色等。 第二步,交流展示、资源共享。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进行交流和展示,以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并针对发言内容,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专业性、思维方式的发散性,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控课堂进程。例如,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贪腐被依法惩处的事例,学生的理解相对比较浅显,故应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干部落马”说明我国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四个基本要求等知识。

第三步,及时反馈点评。教师要对展示内容翔实、编制题目新颖、分析角度多元的学生,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于有待提高的学生,要及时指出问题并指导其改进。在将重大社会热点与教材相结合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主体、多方位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总结和反思,促进学生深化自我认识。例如,青少年自身实践问题、出谋划策类问题等,应从不同层面、不同高度、不同主体进行探索和尝试。

总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智慧共享,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将时事教育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时政之窗,也激活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巧用当前时政热点,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常青常新,保持课程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作为一线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时政热点背后的理论基础,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达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维目标。

第6篇:2012山东重大时政热点问题

1、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提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5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山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创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区域发展、科技支撑、体制机制、绿色发展新优势,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我省全年粮食生产首次超过900亿斤,率先实现“十连增”

2012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900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国唯一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的省份。2012年,山东克服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在夏粮取得大幅增产的同时,秋粮播种面积为5398万亩,实现丰收增产。据统计,2012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902.3亿斤,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3、我省提前完成保障房开竣工项目任务,符合率和基本符合率列全国第一,省委省政府年初承诺的35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截至9月底,山东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2.6万套,开工率110%,竣工11.9万套,竣工率101%,提前3个月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底前29.5万套全部开工、年内竣工11.8万套”的任务。在住建部5月底对全国30个省份、180个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监督执法检查中,我省的项目符合率和基本符合率为99.8%,位列全国第一。2月27日,山东省卫生工作会议作出部署,自6月1日起在县级及以下医院推广“先医后结”的医疗新模式,既拉近了患者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又给医院带来更大的效益,堪称双赢之举。省委省政府年初承诺要办好的35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4、我省建成全国第一大广电网,传媒、演艺、影视三大集团挂牌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迈出新步伐

8月31日,随着最后一个县(市、区)广电网络资产划转手续办理完毕,山东17市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广电网络整合任务,从根本上实现了全省一张网,成为全国第一大网,

也是“亚洲第

一、世界第二”大网。9月20日,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三大集团在济南揭牌,这是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2012年,山东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办好文化惠民12件实事,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力推动了文化强省建设。

5、山东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政策出现重大突破,创新成果从纸面走向市场,促进科技事业大发展

2012年,山东出台科技16条,允许和鼓励在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职务发明成果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至少70%、最多95%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山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至少50%、最多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科技人员兼职科技创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其收入归个人所有。通过政策创新,将催生一批创业的专家和科技人才,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新兴产业,促进我省科技事业大发展。

6、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0亿吨,位居全国第二,“蓝黄”两大发展战略取得新成就截至12月12日,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正式迈入10亿吨行列,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增量为全国第一。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航运业低迷的严峻形势下,我省沿海各港口企业主动应对,加快港口能力建设,积极开拓腹地市场,保障了港口生产的逆势增长。2013年山东将有望拥有三个3亿吨大港,港口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我省把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作为重大机遇,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安排三批专项资金和合作贷款,扶持了294个重点项目,培植了经济发展新优势。

7、2012山东省科技最高奖。11月23日上午,山东省科技创新与奖励大会在济南举行,工学博士、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林,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振东获得山东省2012科学技术最高奖。

第7篇:科学对待当前热点问题

弄清“怎么看” 明确“怎么办”

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更加复杂。我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有的问题在多年发酵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形成之时自然产生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不仅数量多、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且形态多样、十分复杂。而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乃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

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分析一下人民网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关系和影响大局。同时,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

不同问题相互交织,解决难度明显加大。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形成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既有不同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总体上看,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两难”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加以妥善解决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如果应对和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2010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热点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

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任务。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在“怎么看”上增进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于“看病难”问题,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寻找原因——政府投入不足: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应为“金字塔”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因素:有些人的病在社区诊所和一般医院就能看好,却非得去找大医院的名专家,导致原本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等等。所以,出现类似“看病难”的问题,很难说只有哪一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比如,对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问题,有的人简单地把它们都归结为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结果。其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固然有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具备实行“高福利”的现实条件;收入分配不公固然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把这两个问题的成因等同起来,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展地看。就是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在“怎么办”上凝聚力量

行动是认识的指向,重行动才能出实效。对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要正确认识即弄清“怎么看”,更要有效解决即明确“怎么办”。弄清“怎么看”,最终是为了明确“怎么办”;明确了“怎么办”,又有利于进一步弄清“怎么看”。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怎么办”?总的来说要靠发展、靠统筹、靠实干、靠群众。

加快改革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的。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做大蛋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分好蛋糕”,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重统筹兼顾。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数量多、涉及广,性质、表现、成因复杂多样,解决难度也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局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施步骤、有效措施等,制定路线图,列出进度表,确保稳步、协调推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把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有解决的可能、可以尽快解决,哪些问题尚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

坚持真抓实干。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不能靠拍胸脯、喊口号,也不能“等等看”、“慢慢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面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感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雷厉风行、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急事先办、小事快办,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为此,需要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该哪个部门和岗位管的就归哪个部门和岗位来管,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成效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导向鲜明,切实改变回避矛盾、只说不练的现象。

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几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着力做好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特别要适应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畅通和拓宽渠道,搭建和丰富载体,健全和完善机制,方便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表达诉求;多做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工作,把有关政策、所作努力讲清楚,把实际状况、面临困难讲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与实质,赢得人民群众对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树立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共享的观念,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履行义务,协力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共同谱写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任理轩)

上一篇:初级维修电工考试题下一篇:班级工作计划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