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融入时政热点教学的必要性及创新策略存在问题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初中政治作为初中生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三观”,还能培养其良好品质,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时政热点是中考的考点,也是政治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内容,时政热点可弥补政治教材滞后存在的不足,活跃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深入思考热点新闻内涵,提高政治素养。文章基于此,先概述初中政治融入时政热点教学的重要性,再分析时政热点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面对的问题,最后提出初中政治融入时政热点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热点;教学创新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将时政热点资源融入教学中,切入新课或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学习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由此可见,时政热点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也会出现诸多问题,比如时政热点材料选择不合理、时政热点材料应用较单一、时政热点内容受考试教学目标制约等。对此,有必要探索不同的教学路径,让初中政治结合时政热点教学变得生动起来。由此,文章主要研究初中政治融入时政热点教学的策略。

一、初中政治融入时政热点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至今,各学校都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为教师主导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受到约束,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导致许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学以致用。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理念,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的重要性,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要迎合新课改需要,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当积极引入时政热点,让学生针对具体社会事件来理解分析知识,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1]

(二)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

一方面,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学生容易感到乏味。而时政热点和生活相关,将其引入课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政治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近期社会真实案例,让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产生认同感,从而明辨是非,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强化自身修养。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各种信息,其中有负面的信息,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信息可能使学生走上歧路。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列举反面例子,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辩证思考。这有助于学生直观认识负面思想的危害,从而时时反思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三)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需要

初中政治课是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目标是培养“三观”端正、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养人才。传统政治教学将学生拘束于课堂上,流于理论形式。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只有和社会充分接触,深入感受生活,才能够真正领悟教材上的一些政治理论知识,实现德育的最优效果。当然,现行思政教育无法让学生完全跳出课堂这一局限,因而,把时事热点资源融入政治教学中,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的弊端,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热点事件,贴近社会,深入生活。

二、时政热点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面对的问题

(一)时政热点材料选择不合理

时政热点材料并非随意选择的,其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初中政治教学的效果。时政热点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充分联系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易懂且能接纳的时政热点资源。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在筛选时政资源的时候难免会带上个人主观因素,加上时政资源本就繁复多样,教师需要有一定筛选能力,才能选出最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在选择时政热点材料时教师经常遇到以下问题:其一,时政材料偏离教学内容,不够契合,只能佐证某个观点,注重时政材料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其二,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够新颖,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时政材料和教学的契合,选择的案例过于陈旧,那么也无法实现有效应用。其三,教师选择的材料不符合学生兴趣,有的时政热点过于深奥,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点,就算教师讲得热火朝天,也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2]

(二)时政热点材料应用较单一

时政热点材料作为政治教学的补充,在运用上要求灵活多样,教师能引导学生科学探索时事政治问题,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但是,当下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时政热点材料的应用上过于单一。一些教师在政治课上,虽然重视内容的丰富,但却忽略了形式的多样,就容易陷入“一言堂”的困境,造成学生课堂参与不足的问题。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熟练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小组互动方式来带动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三)受升学考试教学目标制约

当下,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政策予以指导。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并非短时间内能够消除,教师在教学时多以闭卷考试为考核方式,普遍重视必考科目,必考的多讲,不考的少讲或不讲。而在追求效率的教学氛围下,时政热点的融入难免会流于表面,师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教师大多匆匆将知识点简单讲完以后,将其余时间让学生用来记忆知识考点和完成各种习题,以求考试获得高分。显然,受升学考试教学目标的制约,时政热点融入初中政治开展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初中政治融入时政热点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选择合理适宜的时政热点材料

时政热点材料的选择要合理适宜,既要契合教材内容又要新颖,且符合学生兴趣点。教师在筛选时政热点材料的时候,要注重材料高质量、政治教育价值和典型性特质。首先,收集时新的时政热点材料,保证其思想内涵和教材内容相符;其次,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数量多,教师要细致筛选分析后,选择最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事件,保证材料质量;最后,时政热点材料中一般都不止一个内容,教师要选择足够典型的材料,才能完整覆盖多个知识点。如此,学生才能在分析时政热点材料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3]

时政材料的来源通常有以下途径:其一,国家最近的政策方案、重要领导人讲话和战略性时政新闻;其二,国家每年召开的“两会”、党代会、科技奖励大会等通过审批的文件;其三,与青少年相关的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其四,对我国影响重大的国际事件等。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享受学习生活”这一课的时候,主要讲授的内容是教会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激发学习热情,直面学习压力,养成好习惯以受用一生。对此,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时政热点材料:湖北襄阳14岁女中学生阳阳确诊患上中度抑郁症,阳阳母亲表示女儿以前很活泼,但在上初中后,每天写作业到12点,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心理咨询师表示阳阳学习缺乏方法,存在厌倦情绪,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来改善情绪,提升学习效率。以这个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学习中面对挫折的时候,应当怎样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采用好习惯和好方法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深入剖析了材料,也对“享受学习生活”章节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丰富时政热点材料应用形式

为更灵活地应用时政热点材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教师应当应用丰富多元化的形式例举时政热点材料,避免单一性和一言堂现象出现。具体来讲,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教师可以将时事热点来作为新课导入路径,通过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本课的思考讨论中。[4]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珍惜特殊保护”这一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用PPT展示一些具体数据、事件案例。如2018—2019年,检察机关对成年人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形式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诉分别为758例、2045人。还有许多成年人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加黑恶组织犯罪的案例,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充当了生力军、骨干分子。通过这些案例的直观数据、图片展示,学生议论纷纷,深感自己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保护好自己。

其二,教师可以依托时政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政治往往涉及的范围广,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初中生理解和分析案例能力不足,在思考时政热点问题时往往比较片面,缺乏深度。对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设置辩论话题,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更全面深入地思考时政热点内涵,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例如,教师给学生讲“分清是非”这一章节的时候,其中“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这一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时政热点事件。如疫情募捐从众集结大家的力量,还有结伴从众闯红灯的行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进行辩论,比如积极的从众心理和好奇心,以及消极的从众心理和好奇心,从众心理、好奇心是否错误等。学生可以一方站在募捐、探索新知识的角度来阐述从众心理、好奇心是对的,另一方则站在结伴闯红灯、因为好奇心上当受骗的角度来阐述从众心理、好奇心是错的。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并规范自己从众心理、好奇心的行为和端正自己的思想意识。

(三)转变观念,师生对时政热点的认识要端正

一方面,教师需要正视时政热点应用的重要性,端正认识,有的放矢地将时政热点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眼界,主动从学校走向社会、世界,知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学生也需亲身体验来获得直观经验,将两者结合,从而提高自身时政热点应用素养。其次,教师要减少课堂形式主义,积极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时政座谈、时政热点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来准确把握时政热点,端正教学,获得突破。另外,学生还可与时俱进地利用信息手段,如微博、微信、新闻资讯以及各种时政热点学习App随时随地学习了解各种时政热点信息,使学习更加轻松简单、有趣味。另一方面,教师要端正学生对时政热点的认知,引导学生重视时政热点,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发自内心地去关注和思考时政热点。平时在家的时候,学生可以多看看新闻联播、国际形势分析节目,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最新的时政热点资源。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此类时政热点进行分析思考,就能逐步强化政治事件分析素养能力,养成良好时政热点积累习惯,学习起政治知识也能事半功倍。

(四)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后作业,巩固教学成果

政治学习也需要课后作业的巩固,帮助学生更灵活地应用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后作业中,强化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时政敏锐性。课后作业分为选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多种形式,都可以适当嵌入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开设的价值和目的,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掌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光红.情境创设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22):28-29.

[2]王微,李佳颖.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

政热点。[6]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后,课后作业可以出一道联系时政热点的题:“2017年到2020年4月15日,丽水某建材公司为发展其经营的卫浴品牌产品业务,长期非法获取丽水市莲都区、开发区新交付小区业主信息,包括小区业主姓名、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等内容,收集到信息后就通过打电话来推销发展业务。请问,这违法了哪项法律,消费者应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思考得出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通过协商和解、行政部门申诉、仲裁机构仲裁以及法律诉讼等途径来解决维护自己的权益。诸如此类时政热点融合的题目相比于简单的政治题目,更能激发学生练习课后习题的兴趣,学生动力十足,课后练习效果好。

总的来说,时政热点资源是初中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引入时政热点事件,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需要。通过上述举措教师可以让政治课堂更加灵活化,让学生爱上学习政治,养成时政热点分析习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梁洁.人文精神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灌输[J].中学教学参考,2016(13):84.

[3]张森林.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0(9):86-87.

[4]李伟文.引入时政材料解决初中政治教学困境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50.

[5]陶积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究[J].教育观察,2019(15):40-41.

[6]陈业静.在新课改指导下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效率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6(8):104,112.动问题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

[3]张静.幼儿园语言与艺术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7):

[4]石敏.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如何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2.

上一篇:开发和利用新时期学校传统德育资源下一篇:对高职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