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时政热点教学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时政热点教学(共6篇)

加强时政热点教学 篇1

一、发挥时政热点材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 夯实知识基础, 促进历史学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由此看出,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而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热点相整合, 是其中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因为它既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 对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具有促进作用。

2.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思维能力

时政材料具有新、鲜、活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 或多或少会了解一些时政热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材料, 加以分析、讨论,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时, 通过介绍“神九”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来导入新课,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 培养爱国情感,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上述《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青年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关心时政、社会的良好习惯, 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 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并逐渐化作自己的日常行动。如结合古代史相关教学内容, 让学生理解设立三沙市将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 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培养学生祖国领海疆域、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

二、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时政热点材料,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 教师要注重对时政热点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之余, 历史教师不仅要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去丰富自己, 而且要养成关心时政热点的好习惯, 通过整理将其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信手拈来、无缝对接。如从2012年香港新特首梁振英的选举产生和就职, 涉及香港回归、“一国两制”、首任特首等内容。材料种类可以五花八门, 除文字外还可以是视频、漫画、照片等。只要教师做有心之人, 不断积累更新时政素材, 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2. 利用时政热点材料, 创设情境, 培养能力

在复习历史时, 教师要关注热点问题。因为热点问题往往是中考历史命题的背景或切入点。将时政材料与历史史料相结合, 创设新的情境, 让学生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如下列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942年12月, 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12月23日, 确定成立中国战区, 由蒋介石担任总司令, 成立三国代表组成的联合作战参谋部, 由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

材料二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十四大后中美关系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迅猛发展。

——《当代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

材料三历史表明, 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 中美关系就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则会麻烦不断。

——2012年2月15日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

本材料题围绕今年的时政热点, 以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为线索, 从1942年到2012年, 时间跨度长达70年, 可以考查的知识点有:中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共同抗日;1972年尼克松访华 (今年是40周年) 等。同时涉及时政热点, 即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为相互尊重、支持、合作及互不干涉内政。

3. 整合时政热点材料的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选择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时政热点问题。

二是应符合历史教学特点。历史教学应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展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不可花太长时间来介绍时政热点, 否则将出现暄宾夺主、偏离历史教学目标的现象。

三是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选用恰当方式引入时政热点材料。

加强时政热点教学 篇2

【背景材料】

2014年5月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开幕。习近平指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同各国一道,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今天的亚洲,虽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地区形势主流,通过协商谈判处理分歧争端,也是地区国家主要政策取向。

【命题角度】

1.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有关知识, 感悟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习近平强调我国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可以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2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要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亚洲地区的形势主流。 4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亚洲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2.说明中国与各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有利于提升我国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4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创新试题】

1.习近平指出,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加强国家和地区合作,加大打击力度,使本地区人民都能在安宁祥和的土地上幸福生活。这表明

1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大障碍是恐怖主义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4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A.12 B.34

C.23 D.14

2.国际社会应该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互利合作和多元发展,进一步促进和加强能源安全,共同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源需求。上述材料体现了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2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123B.134

C.234D.1234

参考答案:1.B 2.A

热点2想否定侵略历史中国绝不答应———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背景材料】

2014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举行。习近平指出,少数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

习近平指出,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目的是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命题角度】

1.运用《哲学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应对日本右翼的倒行逆施,从而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全面、具体、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和平方式和政治手段来化解中日矛盾,促进两国和平健康的发展。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要教育中日两国以史为鉴,总结教训,正确认识战争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战争因素的影响, 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面对日本右翼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和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揭露战争罪行,挖掘史料,还原战争历史真相。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紧紧依靠两国人民群众来抑制战争,发展两国关系。

2.分析我国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活动的文化意义。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的活动,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全民族抗战历史的熏陶,使全体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保持高度警惕。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 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自觉投身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3伟大抗战精神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有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新试题】

1.78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点燃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怒火,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端。中国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主权国家的

1独立权2平等权3自卫权4管辖权

A.12 B.23

C.13 D.24

2.纪念仪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走进展厅,参观“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主题展览以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这表明

1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3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123 B.234

C.124 D.134

参考答案:1.C 2.D

热点3历史悠久的南京迎来了年轻人的盛会 ———南京青奥会

【背景材料】

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南京青奥会,于2014年8月16日20时在中国南京市开幕。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将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积极发展能够体现南京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的旅游、金融、信息、体育等行业。同时用3年时间投资60.49亿元,改善市民“呼吸质量”,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2014年青奥会结束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将持续下去。世界青年关于奥林匹克梦想的编织也将永不停息。各民族间的文化、教育、体育交流将会一直延续、青年将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超越自我。奥林匹克精神也将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南京和世界留下永恒而丰富的遗产。

【命题角度】

1.请你结合材料,说明主办青奥会对南京产生哪些积极的经济影响。

1有利于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退出及消费服务部门的积极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南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3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南京的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2.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知识,请你就如何继承奥运文化遗产,弘扬奥运精神提几点建议。

1要充分重视奥运文化的作用,把奥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发挥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作用。2促进奥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自觉成为奥运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3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奥运精神的践行者。

【创新试题】

1.361°企业作为此次南京青奥会的合作伙伴,整合国内外优秀设计研发团队,为赛事打造高性能、高品位的全系列专属官方制服,以热爱共襄青春盛事,用热爱为年青喝彩。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361°企业这样的做法

1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2主要是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3能够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4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A.124 B.134

C.234 D.123

2.青奥会期间,天气预报至关重要。南京市气象部门搜集海量气象数据,做到气象状况每分钟更新,每10分钟滚动预报一次。上海、 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省(市)气象部门的15部天气雷达、6620个自动气象站的信息实现共享。这表明

1实践具有能动性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立足整体,统筹全局4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A.124 B.123

C.134 D.234

3.取自希腊奥林匹亚的青奥圣火经过实体和网络虚拟传递,先后在20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传递,历经太空、深海和南极,最终抵达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火炬传递”活动的开展

1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4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124 B.123

C.134 D.234

参考答案 : 1.B 2.A 3.B

热点4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背景材料】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 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命题角度】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会议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会议提出要引领新常态,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2.企业应怎样适应 “新常态”,谋求更好发展?

1调整经营战略,避免盲目扩张,注重提质增效。2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3调整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4调整企业内部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利益关系,保障劳动者利益。5承担社会责任,注重节能减排。

【创新试题】

1.会议指出,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这表明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3中国共产党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A.12 B.24

C.34 D.13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这表明

1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认识具有反复性

A.12 B.23

C.13 D.14

加强时政热点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时政热点;渗透高中阶段是学生判断力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政治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思想道德发展与自我素养形成的有效指导,对高中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度与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政热点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政治课堂时政热点渗透与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时政热点渗透与教学时间不足

高中阶段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学校与教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会压缩时政热点教学的时间,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时政热点教育可有可无,只是在高年级学生升学考试中设置考点的部分才会利用时间进行相应的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时政热点教学时间不足,渗透机会较少,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教学活动开展受阻。

2.时政热点渗透与教学方法不当

就高中时政热点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多在理论知识教授过程中顺便提及当下发生的事件情况,对事件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果实践允许或者学生热情度较高则会进行一定的拓展,并与学生进行相应的探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仅单纯地讲解热点,并未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也未将其引入实际生活之中,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时政热点渗透与教学素材选择不合理

就现有时政热点教学活动而言,在素材选取方面存在诸多弊病。素材的内容没有针对性,偏离实际教学情况,从而导致与学生的认知实际脱节,造成学生理解偏失或者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建立良好的联系,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并且,教师选择素材时只注重数量,并未考虑其实际价值,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相反会扰乱学生的知识框架,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二、高中政治课堂时政热点渗透与教学的有效措施

1.设置专题研讨会

专题训练对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知识掌握与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利用专题形式开展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掌握知识的机会,增强知识的纵向把握程度,为知识系统化奠定基础。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时政热点教学中可选取专题训练的模式,帮助学生明确时政热点的价值与理论依据。例如教师可在高年级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每一期活动时间定为一节课,指定3~5名学生进行专题报告,报告内容由学生自己设定,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及关注点选取当时的时事热点,并要求学生分析该热点的理论依据,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分析其实际价值。在本期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学生就报告内容随意发言,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度与政治热情。

2.设立时政资讯发布会

时政热点的关键在于其实效性与热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的畅通,第一时间把握热点,才能提高热点的利用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同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获取相关时政热点内容,并对其进行跟进,直至获取完整信息。例如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时政资讯发布会,由学生主要负责时政热点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班级共享平台,安排3~4名学生作为后台管理员,负责资讯的分类与上传工作,其中要保证实时更新与进度跟进,并针对时政热点的价值采取不容的发布手段。比如在G20峰会期间,由于其延续一定的时间段且价值较高,可将其作为专版进行发布,同时以峰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为依据,进行各类信息的发布,并开设讨论栏目,供老师和学生发表自己观点。

3.时政热点素材选择具有针对性

时政热点教学中素材的选择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素材作为学生了解时政,消化理论知识的重要材料,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并紧靠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合理掌握。因此,教师在素材选择方面要形成一定的标准,并善于对素材分类,在此基础上充分把握素材价值,提高素材选择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例如教师在讲述“三农”问题时,时政热点的选择要聚焦在农业发展层面,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在于贫富差距及新形势下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了,同样在同村发展中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这一部分可归纳为改善民生中来,同时国家在这一部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见政府职能的有效性。关于农村网络技术发展,国家制定的“宽带中国”战略目标中及做出了明确规定, “到2020年实现98%的行政村通宽带”。这样一来,学生对“三农”、政府职能具有了一定的认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堂中时政热点的渗透是学生政治觉悟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务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在时政热点材料的选择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并综合考虑知识点切合度与学生掌握能力,在此基础上渗透相关素材。并定期组织资讯发布会,以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热情,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主题讨论会,帮助其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谢先华.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选择和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6,(19):17-17.

[2]赵磊.浅谈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5,(11):62-63.

加强时政热点教学 篇4

2018云南迪庆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加强乡村人

才队伍建设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古天娇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乎民生民心,关乎国家发展全局。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是关键。要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不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乡村振兴要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6月底,我省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3.13万人,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累计达8.2万人,组织返乡创业培训3222人,培育创业带头人1561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促进力量。

建设“想事、干事、干成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的乡村干部班子。乡村的振兴发展,需要有一个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想事、干事而不整事的领导班子。要从乡村本身出发,选配年轻、有朝气、有干劲,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来任职工作。乡村干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运用多种平台、多个渠道,向农民群众传达生产、生活信息。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有着农村生长背景的知识青年,以及在外致富的“能人”提供创业资金扶持,“点对点”帮助解决困难,让其充分发挥一技之长,力争达到“帮助一户,带动一片”的创业局面。

加大对农村党员、积极分子、返乡农民工和“一村一名大学生”等的培训力度。把有政治头脑、有创业思路、有工作能力、懂科学技术、懂经营管理的返乡农民工、种养能手、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岗位能手、复员军人、回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发展成致富能手,提高他们创业带富的能力。依托高校、培训机构和龙头企业,创建培训基地,把培训班办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由专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农户手把手开展种植管护技术、农旅产业经营专业培训,推动传统农民转型为农业产业工人、农旅产业经营人,打造现代职业农民队伍。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

diqing.offcn.com

结合创业带富工程,建立党员、群众创业基地,培育示范户。充分利用我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党员创业基地,培育党员示范户,引导党员和村民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充分发挥党员创业基地的作用,组织优秀党员或积极分子建立专业合作社。同时,政府在政策信息咨询、项目引进、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无偿服务,使党员和积极分子树立致富的决心和带富的信心。充分利用我省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投资创业等方式入驻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形成农民与农技机构、专家与龙头企业间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打造新型农业众创空间,通过融合科技示范、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有效带动人才与科技要素向农村集聚,弥补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短板,开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广泛开展诸如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劳动技能、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培训,既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素质的有效平台,也是把人口压力转化发展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一是培训方式多样化。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长期和短期结合、务虚和务实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努力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二是培训内容合理化。坚持因村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同时,准确把脉农民群众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三是培训组织项目化。通过增加培训资金的投入,有针对性的设置好农民培训项目,逐步实行项目化管理,重点实施多种“培训工程”,有规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依托其他农业项目的组织,开展好短期培训、技术讲座以及现场指导,通过对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逐步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四是利用省内高校优势,以项目、基地、特聘岗位等为载体“借智”高端人才,积极搭建乡校、村校合作平台,开展联合科技研发、课题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积极发挥好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加快培育扶持“农创客”,探索建立乡村创客服务点和一支由企业、专家、公务员组成的创业服务指导组,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集成式优质服务,支持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胆创业创新,给予优厚待遇,为其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古天娇)更多云南迪庆州银行招聘信息关注迪庆中公教育

把握命题脉搏,选好时政热点 篇5

【试题回放 】

39. (26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 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 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 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 一集一村落, 一村一传奇。 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 有传承诚信为本, 诚实待人村风的, 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 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 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 》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 现成的博物馆”, 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 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活化石”, 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12分)

(2)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 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 》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10分)

(3)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4分)

此题为什么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热点为背景呢? 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和梳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及与高考命题的关系, 透视其中的命题脉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要闻录

【事件一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点评: 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词,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事件二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点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 何其重要。

【事件三 】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 作用进一步被提升。 明确了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四 】2012年11月,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点评: 完成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五 】2013年1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党就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点评:至此, 历经七年时间,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开始落实到实践层面,

【事件六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事件七 】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点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 是紧紧围绕治国理政进行的, 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战略性等特点。 两次集体学习联系在一起就突出了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 真可谓重中之重。

一个《意见》, 两次集体学习都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就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做出了具体部署, 信息很明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工作。

二、高考命题情况梳理

如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时间相对应, 与其有关的高考命题的变化, 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事件一至事件四所对应的2007年—2013年高考, 全国卷并没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材料背景命题。

第二阶段:事件五至事件七所对应的2014年—2015年高考, 每年都进行了命题:

1 . 2014 年政治高考全国卷 Ⅰ 命制了一道选择题 — ——23 题:

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习近平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1)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 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3) 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4) 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 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 (1) (2) % %B. (1) (4) C. (2) (3) D (3) (4)

2.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一道主观题:39题 (内容在该文的【试题回放】部分)

三、高考命题与时政事件关系的探究

自2006年10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明确、定位到践行, 长达近八年 (2006年10月—2014年2月) 的时间, 与之相对应的八年 (2007年 —2014年) 高考, 我们把事件发展轨迹和高考命题轨迹相对照, 不仅仅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2007年 —2013年, 该时政是比较热的, 高考为什么会没有命题?

2.2014 年的高考时段内 (2013 年4 月至2014 年3 月) , 该时政似乎已经到了“赤手可热”的程度, 为什么仅仅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呢?

3.2015 年的高考时段内 (2014 年4 月至2015 年3 月) , 该主题并没有发生大的引人注目的事件, 但是高考为什么出人意料地命制了主观题?

带着这样的疑问, 将两个轨迹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探究, 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2006年—2012年, 事件一至事件四的发生过程, 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逐步深化、 进行理论创建的过程, 在此期间, 很多内容不是很明朗, 这就不难理解2007年—2013年高考全国卷为何没有命题。

第二, 然而, 事件五、六、七这些时政大事的发生, 扭转了这种状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印发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创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两次集体学习, 又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 必然会“出手”。 2014年全国卷Ⅰ命制了第23题便是明证。

第三, 高考, 面对如此重大的时政热点, 仅仅出一道选择题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吗? 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第39题便是有力的回答。 此题完全符合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政策, 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会议精神。 由此体现出了这一时政应有的“ 热度” 。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我认为, 这就决定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必然是高考命题长期的热点, 所以, 2015年在这一时政看似较“冷”的情况下, 高考命题却很“热”。 此题的命制起到了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四、高考备考的启示

高考第二、三轮复习的过程中, “关注热点, 加强应用”的要求贯穿其全过程。 通过以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轨迹”关系的探究, 对于这一过程的备考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 根据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 高考必然以问题为导向, 关注生活, 反映时代主题。 作为引领备考的教师应时刻牢记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备考工作中, 切实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以社会价值为导向, 选择和解析重大热点问题作为训练的载体。 热点问题是否重大, 就要梳理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 弄清来龙去脉, 通过关注重要话题、热点事件、主要会议和舆论导向认清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如前文所述,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事件梳理出来后, 它的重要性便一目了然。

第三, 在选择热点问题时不仅要关注高考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4月至今年3月) , 更要关注那些正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时事, 辨别哪些是暂时性热点, 哪些是持续性热点, 哪些是正逐步成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热点, 将它们归类梳理。 在此过程中, 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时事, 思维就能够与社会生活对接, 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热点的复习工作, 建立复习自信。

第四, 在梳理社会热点发展轨迹的同时, 要梳理与此相对应的高考命题情况, 从两个“轨迹”的联系中寻找命题规律, 这必然有助于增强在时政复习备考中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关注时政热点 知识能力并重 篇6

每年政治高考试题都十分关注当年重要的时政热点,有的试题直接考查时政热点,有的试题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主干知识的考查。由于主观题所设情境的信息含量大,所以这类题型常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笔者以2009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5题为例加以分析。

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1)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评析:该题以当前热点为背景,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给人的感觉简单,但若考生审题能力不强,解题方法不当,基本功不扎实,就很难得高分。

要解答好此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审设问,找方法。一要明确设问所要求运用原理或观点的知识范围,并把它定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中的某一模块,然后再进一步明确是该模块中的哪个部分的哪些原理,即要求考生具有层层锁定的能力。通过审题我们不难看出,第(1)题主要是考查哲学模块中“认识论”部分的内容,第(2)题考查的是政治生活模块中“对人民负责”的具体内容。二要明确设问的类型和不同设问类型的解题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知,第(1)题的设问是归纳型,第(2)题的设问是演绎型。对于第(2)题,考生要想得高分就必须掌握解答演绎型试题的方法:一般采用“原理+材料分析”的方法,即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材料,找出理论与材料的结合点进行分析说明。这样组织的答案才具有条理性、针对性、有效性。

其次要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抓关键词。该题可采用自然分层,即每一个句号为一层,概括出每一层的中心意思。

对该题的解答,要结合以上设问分析和材料分层,找准教材基本原理,规范作答。教材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与解题的基本方法不可偏废,缺一不可。通过分析,我们可得出第(1)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知识,要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内容作答;第(2)题考查的是“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的三个方面内容。

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高度重视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上一篇:酰腙类化合物下一篇:德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