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内容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狂人日记内容

从《狂人日记》到《思凡》

从1994年的《狂人日记》到2015年的《思凡》,郭文景已经创作了六部经典歌剧,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阶段性的历史梳理后,对郭文景歌剧的研究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其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述评。本文写作的目的一是希望能为中国歌剧音乐的整体历史研究添砖加瓦,二是为当下及未来我国歌剧创作和研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六部歌剧基本情况及研究现状

歌剧,本质是用音乐来完成动作的一种综合性的外来戏剧体裁,这种体裁由于擅长用音乐来塑造人物、描绘场景、烘托气氛、加强矛盾冲突、作为全剧结构力等等,从而区别于别的戏剧体裁而深受大众喜爱。作为舶来品,中国作曲家从早期的儿童歌舞剧到近代民族歌剧再到现当代歌剧,已经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尤其“近几年,中国原创歌剧年产量均维持在十四五部,这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相当可观甚至绝无仅有的”[1]在歌剧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时,歌剧理论研究也在同步跟进。从2016开始,北京大学依托深厚的人文学术资源,多次举办歌剧论坛就中国当代歌剧的民族性、现代性、歌剧思维与技术等等议题进行讨论。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承办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邀请国内专家就歌剧评论进行专题授课。2021年,浙江音乐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分别举办全国“歌剧学”学术论坛暨杭州现代音乐节室内歌剧创作研讨会和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歌剧评论推优活动。

由于音乐界对歌剧创作及相关理论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使得中国歌剧(指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歌剧)整体的创作和研究逐步呈现出高产、高质的结果。在我国的当代歌剧创作中,活跃在当今国内外一线舞台上的作曲家郭文景的歌剧作品应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从1994年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狂人日记》开始,郭文景就一直耕耘于歌剧创作的沃土中,到2021年,已经创作了六部经典歌剧(见表一)。
 

这些歌剧以写作思维新颖、技术严谨、风格多变、题材丰富等特点包揽了海内外众多大奖并赢得了观众的认可。除获奖之外,《狂人日记》还有荷兰、德国、英国、法国、中国五个演出版本,《夜宴》有英国、法国两个版本,《凤仪亭》有荷兰音乐会版、美国剧场版两个版本,而《骆驼祥子》已经在中国、意大利进行了三轮演出。这种多国创作版本及海内外巡演机会在文化快餐式消费的今天是极其难得的,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歌剧作品本身以高质量的创作水准不断得到新的听众认可,并且以新的生命力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经受着时间的再考验,最终成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对经典之作的理论研究本身就是对作品致敬的方式之一,而对经典之作理论研究的阶段性回顾一是了解郭文景歌剧写作的特点,为中国歌剧音乐创作历史的研究添砖加瓦,二是对当下的现实创作意义及把握未来歌剧创作的新方向都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以国内知网、独秀等主流文献搜索网站为检索平台,截至到2021年10月,搜索到与郭文景六部歌剧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分为著作类和期刊类,目前著作类只有娄文力教授的《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一书[2]。而期刊因研究视角的不同又主要分为三大类:演唱技术类、写作技术类、乐评类。由于演唱技术类文献内容与后两类有较大差异,限于篇幅,故笔者搜集的文献主要针对写作技术类和乐评类,总计58篇(见表二)。 通过对58篇文献逐篇的阅读,选取了其中具有原创性学术价值观点的文献进行述评。需说明一点,《凤仪亭》《思凡》两部歌剧虽然有4篇文献,但多为新闻报道性质类,所以本文对六部歌剧的研究文献述评以《狂人日记》《夜宴》《诗人李白》《骆驼祥子》四部歌剧为主。
表二 

《狂人日记》是世界歌剧史上首部欧洲约稿并由欧洲演员首演的中文歌剧。这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居其宏、王安国两位教授的《找回“状态”:当代歌剧的戏剧支点——评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3]一文以主人公“狂人”在剧中不同戏剧状态中的语言特征为研究对象,来说明作曲家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及全剧音乐基调的。具体的实现手法:1.以人物身份、性格和在戏剧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为人物造型的立足点,用汉语语言的纯声音元素——声、色、调为基本素材,在说、唱、念、吟、喊、哭、笑等声音中极度夸张地抽取音乐线条用于人物唱段,甚至还沿用到乐队中,使歌剧整体语言口语化、生活化、民族化;2.不使用联曲体结构,改用瓦格纳创立的吟诵体,音乐之间无明显段落感,全剧一气呵成。由于突出了语音因素对音乐的主导作用,所以歌剧整体较散漫,缺少一定的逻辑性。

刘康华教授《郭文景室内歌剧〈狂人日记〉的和声研究》[4]一文以和声为视角对其研究,作者认为:1.这部歌剧是一种新的调性创作思维,即每一场都有一个中心音的主导和结构作用;2.全剧的基本和声語汇为三种音高体系,半音、自然音、微分音体系,其中半音体系基于四音半音组,自然音体系基于五声调式中的四种音程的结合。另外,这三种音高体系间还具有融合功能,半音体系自然音化,即 “自然音”往往在结构地位、节拍部位、时值等方面占据较明显的地位,而 “变化半音”则类似于“和弦外音”的表现形态,并且在结构地位、节拍部位、时值等方面均处于弱势。自然音体系半音化,即在保持自然音体系基本调式的基础上,以具有全剧统一结构意义的半音语汇来丰富它。语调化的微分音体系,即采用戏曲韵白形式,用微分音来表示不确定音高的旋律走向。

郭文景 《歌剧文本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文歌剧的语言问题——以歌剧〈狂人日记〉为例》[5]是一篇作曲家本人讲座的整理稿,作曲家根据《狂人日记》的写作经验,提出了歌剧创作的几个观点:1.音乐的结构必须有更高的力量占据主导力,相比较于剧本结构而言,音乐不是剧本的装饰品。这个主导力可以作为局部或者整体;2.作曲家必须进入戏剧的表演状态,跳出写歌思维,要进入写人写戏的境界,关键是要塑造人物;3.中文歌剧的语言问题,作曲家可以通过标注拼音来控制演员的嘴部动作,进行极度夸张的处理,还可以达到特定方言或古音的目的。

作为第二部国外委约的歌剧,《夜宴》则表现出了与无调性歌剧《狂人日记》较明显差异的风格特征。《化腐朽为神奇——歌剧〈夜宴〉观摩随笔》[6]一文是李吉提教授首次观看此剧国内首演后的感想,就音乐技术层面上她谈到,1.《夜宴》相当明确地继承、借鉴了中国戏曲程式的有效手段,如人物出场先自报家门,古代文人式的长吟慢唱,戏曲唱腔如旁白、帮腔。2.乐队为中西混合室内乐编制,让琵琶作为领奏后贯穿全剧的重点乐器,尤其是琵琶武套技术和戏曲锣鼓的结合在塑造音乐戏剧张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任教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的娄文力教授在跟随李吉提教授攻读作品分析的博士学位时,以《夜宴》[7]为学位论文研究对象,就这部歌剧核心主题形成的结构力与单声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技术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后来又从其博论中提炼出《单身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郭文景歌剧〈夜宴〉音响结构技术特点》[8]一文发表。在此文中娄文力教授提出以线性思维来看全剧的音乐结构逻辑,这种思维在写作技术上表現为三个方面:1.线性逻辑的织体形态,人声或器乐多横向单线条呈示。器乐借鉴戏曲对唱腔进行的“包、随、补、垫”等技术,从而围绕人声的装饰性支声织体。以人声旋律为主,其他声部通过持续音,固定背景或固定音型等方式,对主旋律进行陪衬、烘托和充实形成的主调式织体;2.单声表现的时值控制,具体体现为不规则变换节拍,避免重音周期性起伏,板式或速度对位;3.单声思维下的多声技法,和声以色彩和线条为目的,弱化纵向的多身音响,复调则以主题对置为主。

《中国室内歌剧的诗意呈现——从〈夜宴〉和〈画皮〉谈起》[9]一文是李吉提教授时隔12年后再次对歌剧《夜宴》的研究,在经历了早期观摩及指导学生研究后,李吉提教授对此歌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以郝维亚教授的歌剧《画皮》为比较对象,就中国室内歌剧创作中对中国戏曲多方位的继承和跨域进行讨论。经过对两剧的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1.从剧本上来说,《夜宴》基于历史事件,采用戏曲表演中虚实自由转换的思维来结构,颇似串珠式。其唱词运用了古代诗词,具有古典诗意情调。而《画皮》的编剧对原《聊斋志异》的版本改动较大,把原悬疑恐怖的情节转化成了一位女鬼向往美好人间最终却看到了人间人性复杂自私的故事,成了当下探究人性的新话题;2.从音乐上来说,《夜宴》美声唱法和京剧的混搭以及美声唱法对戏曲唱法的借鉴都较有新意。《画皮》人物的唱法是比较纯粹的美声唱法,但其中两位主角是反串,即男性角色的王生和女鬼角色分别由女中音、男旦扮演,用音色来塑造人物;3.两剧都较重视线性音乐的陈述,重视民族器乐音色的表现意义,如《夜宴》中的琵琶和《画皮》中的管子都作为特定音色对全剧贯穿,这扩大了传统乐器音色音响表现范围。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作品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王艺播的《郭文景室内歌剧〈夜宴〉音乐结构及风格研究》[10]一文同样以此剧为研究对象,但与娄文力教授论文不同之处在于运用跨学科研究视角解读出这部歌剧的文学之美、建筑之美、绘画之美。其中文学之美在于唱词的格律和平仄,以及吟诵等。绘画之美在于全剧没有选择刺激的音响而是用有限的乐器进行细腻的搭配调色。建筑之美在于以四场戏和三个间奏为单位的集中对称的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恰好对应我国传统建筑的“七级佛塔”。

第四部国外委约之作《诗人李白》被美国纽约《歌剧新闻》杂志称为“具有东方冥想式的佳作”。南京艺术学院的居其宏教授《于颠覆处重构  在自况中反思》[11]一文从美学上对这部冥想式佳作进行了研究认为:1.全剧音乐语言特征是“对新潮手法的适度运用,传统手法的有限回顾”[12],没有使用无调性、十二音等较先锋的技术,但又让传统调性语言具有游移、模糊等特点;2.结构上打破歌剧常规范式,全剧五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连贯的发展逻辑,具有意识流的特点;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呈现了一个经历坎坷、性格复杂、内心充满矛盾的李白,而非常规的浪漫诗仙形象。最后作者通过剧中人物李白的一生境遇的描述,结合作曲家自身的经历衍展到“第五代”作曲家群体,对当下整体艺术环境中的创作进行了反思。

作为等了20年的首部国内委约之作,《骆驼祥子》可以说是六部歌剧中的集大成者,不论是人物剧情的复杂、写作技术的丰富,筹备及创作时间之长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也获得了理论界较多的关注。

中央音乐学院陈欣若教授的《作为歌剧的骆驼祥子》[13]一文就歌剧结构的范式处理,汉语的处理,中西音乐语音融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  1.全剧选择了西方大歌剧的整体样式,两幕八场,宣叙调、独唱、重唱、合唱穿插其中。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来形成人物主导动机,并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奏展开,用以表达戏剧性或充当结构力;2.唱词的音高关系遵守了汉语四声的规律,语音腔调和旋律线有一致性,根据语音的逻辑重音强调;3.使用中国乐器,如三弦和唢呐置于交响乐队中,尤其是三弦贯穿全剧,担任音色和戏剧双重功能。

李吉提教授《郭文景与大歌剧〈骆驼祥子〉》[14]一文以合唱在歌剧中承担的大布局、大时代、大背景和群体音乐形象的功能性进行了论述。第一场《瞧这车》《打仗啦》中从祥子动机单弦牌子曲提炼出特性音调,用三声部近距离模仿,混声六声部模仿等微复调技术来表现慌乱的场景。第五场《庙会》中使用了相声的“灌口”,通过节奏紧缩推向高潮,《北京城》一场中使用了《京韵大鼓》前四句的曲调。在乐队写作上,《曹家》一场使用三支小号轻声震音形成的二度音块来模拟鸽哨,前奏曲使用京剧曲牌《海清歌》写作了一首赋格。最后就郭文景几部歌剧间的关系谈到“郭文景的歌剧音乐写作在保留西洋歌剧体裁下,将中国音乐中的汉语语音、语气、语态与歌剧的戏剧性、表演性相结合,尽可能多地运用中国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来扩大歌剧的戏剧表现范围”。

武汉音乐学院杨和平教授《词调变奏·层次与色调·戏剧传达——歌剧〈骆驼祥子〉词调手法探析》[15]一文对全剧腔词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词调变奏指的是顺着语音音调来安排旋律,并根据人物语境来设计节奏、音区等,然后做语言的“扬、抑”变形处理。具体实现的手法:1.凸显或弱化字词,高音大跳代表“强”,级进表示“轻”;2.乐句头—腹—尾的拱形安排,头表示开始的字大多在低音区,腹表示中间的字词,一般调值提高,时值延长,力度增强,尾多为下行低音区,由此形成拱形的线性布局。3.和声作为词调变奏的音响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种:全音阶集合、五声性集合、小二增四度的集合。

中央音乐学院和声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瑞以《歌剧〈骆驼祥子〉和声的戏剧塑造与处理技法研究》作为学位论文[16],就和声在对人物形象、心理塑造、场景塑造等方面作了研究。首先作者认为“全剧整体和声风格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五声调式也有结构音列、和音、音组在内的半音体系,有古典浪漫时期的大小调功能体系,也有多元调式交替,还具有20世纪某些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时使用了主题贯穿及主题变形,泛自然音和声,全音和弦,调式交替,复合和声等素材与技法。在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塑造时选择了《虎妞勾引祥子》《骗婚》两场说明,其中使用了声部的线性化与移位技术。对场景氛围的塑造《打仗啦》一场中,全音阶作为音高结构的中心,并用大量半音强化。而在《庙会》一场中,选用地方特殊音调素材,并借鉴民间音乐多声部的“支声”写法。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郭茹心《试论歌剧〈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形象塑造方式》[17]一文以隱性、显性、悲剧性三个角度对剧中女二号“小福子”形象的塑造手法进行解读。通过剧中《虎妞与车夫》《祥子逃走》的唱段,间接、隐性地塑造了一个温柔、美丽的“小福子”,同时对比出了泼辣、市侩的“虎妞”形象。通过《小福子》《虎妞与小福子》的唱段,直接、显性地塑造了弱势、悲惨的“小福子”。另外,“小福子”的主导动机,河北民歌《小白菜》则具备原有语义与现有语义的悲剧复合。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庞宇《郭文景歌剧中的两性形象剖析》[18]一文以社会性别建构为视角,对五部歌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认为:《狂人日记》中的“村妇”呈现了在男性社会中女性被严重压抑乃至化为异己之后的一种冷漠悲凉的状态。 而《夜宴》中的“红珠”、《凤仪亭》中的“貂蝉”以及《诗人李白》中的“月”则都透露出在男性话语体系中带有自我解放气质的无力感。而《骆驼祥子》中看似强势、霸道的“虎妞”和勤劳善良的“小福子”两个性格差异较大但最终都陷入了悲惨境地,因为她们都是在一种病态社会挤压下的产物。作者认为这几部歌剧中不同的女性观念,拓展了歌剧中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思想的话语空间。
二、 研究的整体回顾和对当下及未来歌剧创作、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概述可知:1.作曲家在《狂人日记》中使用韵白、散白等夸张化的演唱方式,在《夜宴》《诗人李白》中使用虚实结合的戏曲表演程式,在《骆驼祥子》中使用的京剧唱段对人物造型、抒情表达起了作用,而在《凤仪亭》《思凡》两剧中直接用川剧原唱段与西洋室内乐结合[19]。这种把中国传统戏曲(京剧、川剧)元素大量应用到其歌剧创作中的思维,应该可以说是作曲家歌剧创作已形成的风格并使其成为歌剧中较显性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研究视角,即戏曲元素在郭文景歌剧中甚至其他类体裁作品中是如何运用的。同时,就创作层面上来说,为传统音乐元素找到了新的土壤,使其与西方歌剧、管弦乐队的结合做出了有意的尝试。另外,由于戏曲元素的加入,也丰富了西方歌剧原有的戏剧表现手段。2.《夜宴》中选用的民族乐器琵琶和《骆驼祥子》中的三弦时而作为音色符号,时而作为结构力贯穿,拓展了乐器的原有意义与功能。3.根据汉语的发音并结合人物所处的不同语境来提炼夸张的旋律线用于演唱,是作曲家对汉语歌剧化演唱的实质性探索,不仅增强了人声的表现力,也是一种体现民族语言风格特征的有效技法。4.音高上,除了使用无调性、调性、半音阶、微分音等素材外,对我国传统音乐线性思维从单旋律横向衍变扩张到对歌剧整体结构逻辑的控制,是作曲家把民族音乐语言应用到歌剧中的又一实质探索。5.《夜宴》《骆驼祥子》的研究逐渐从纯音乐技术角度开阔到与它学科的融合,这应该是当下音乐研究的趋势之一。

四部歌剧多视角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为再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的同时也还留下了其他视角的论述空间。在此,笔者仅就后续歌剧可研究视角中的两点加以说明:1.戏剧性是一部戏剧类作品必备的因素之一,往往是全剧较为精彩的地方,也是作曲家用笔墨较多的地方,歌剧的本质定义也提到“全剧中所有的戏剧元素都应该由音乐来完成”[20],所以歌剧中戏剧性问题理应被重点关注。但从目前研究来看,几部歌剧都没有详细地论述剧中的戏剧性,部分文章曾提到过戏剧性一词,但其结论来自对剧本的文学性研读而非来自乐谱,没有具体说明是如何用音乐来完成戏剧性的。即使有音乐上的论述也是仅以孤证式的几小节谱面为例来解释。笔者认为,戏剧性是一个过程,包含有事物发展的开始——高潮——结束等一般规律,其存在于一个具有前后关系相对较完整的语境中,应以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叙述;2.现有的研究视角大多都基于作曲家已告知的信息。如作曲家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夜宴》完全是按照中国单声部音乐写的”,再如《〈骆驼祥子〉创排纪实》DVD[21]及“国家大剧院音乐中聊天室”[22]及相关新闻采访中,也已说明剧中主要人物音乐材料的来源等基本信息。本来遵循作曲家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当然不失为一种能较准确解读其写作思维的路径,但如果仅以此视角入手研究,就会限于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会得出类似的研究结论,这也是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发现的显著问题。所以期望后续研究者能通过独立阅读乐谱,发现、分析、总结出较有新意的结论。

通过对郭文景歌剧作品研究的述评,使我们了解了作曲家如何使其歌剧在保证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特征上所做出的成功探索,由此也管窥了中国当代歌剧创作史中的部分技法特征,这对当下的歌剧创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未来歌剧的创作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为西洋形式下叙述中国故事内容的中国当代歌剧,目前总体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阶段,期待后续更多作曲家创造出更经典的作品,更多的理论家研究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

注释:

[1]张萌:《2019歌剧:多元风貌下的时代底色》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第2期 。

[2]娄文力:《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3]居其宏、王安国:《找回“状态”:当代歌剧的戏剧支点——评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40页。

[4]刘康华:《郭文景室内歌剧〈狂人日记〉的和声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郭文景:《歌剧文本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文歌剧的语言问题——以歌剧〈狂人日记〉为例》,《歌剧》2016年第1期。

[6]李吉提:《化腐朽为神奇——歌剧〈夜宴〉观摩随笔》,《人民音乐》2004年第1期。

[7]娄文力:《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8]娄文力:《单身思维控制下的音响结构——郭文景歌剧〈夜宴〉音响结构技术特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9]李吉提:《中国室内歌剧的诗意呈现——从〈夜宴〉和〈画皮〉谈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10]王艺播:《郭文景室内歌剧〈夜宴〉音乐结构及风格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1][12]居其宏:《于颠覆处重构  在自况中反思》,《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

[13]陈欣若:《作为歌剧的骆驼祥子》,《人民音乐》2016年第1期。

[14]李吉提:《郭文景與大歌剧〈骆驼祥子〉》,《人民音乐》2018年第2期。

[15]杨和平:《词调变奏·层次与色调·戏剧传达——歌剧〈骆驼祥子〉词调手法探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16]王瑞:《歌剧〈骆驼祥子〉和声的戏剧塑造与处理技法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现存于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17]郭茹心:《试论歌剧〈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形象塑造方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18]庞宇:《郭文景歌剧中的两性形象剖析》,《人民音乐》2017年第7期。

[19]此结论来源于记录歌剧《思凡》创作及首演过程的影片《内心的风景》中作曲家的自述。

[20][美] 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译,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14页。

乔文熙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读博士

作者:乔文熙

第2篇:重读《狂人日记》,从怀疑中见出热爱

摘要:《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小说,被称为“鲁迅创作的总纲”。本文意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在解读鲁迅对白话文、中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怀疑态度中,体会鲁迅怀疑态度中所饱含的诚挚热爱,希求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鲁迅先生。

关键词:《狂人日记》;怀疑;热爱

一、对白话文的怀疑

《狂人日记》经常被看成第一篇现代白话文著作,而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序言中的文言文,突然转到日记体的白话文。就像狂人从史书中找到历史文本所包含的潜在意义一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中寻找作品潜在的文化和历史含义。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包含着鲁迅先生对不同语言空间的思考。许多学者认为作者有意以文言为序是要将“狂人”白话文的“胡言乱语”与回归到常人的“之乎者也”形成对比,以说明传统文化对先觉者的钳制和镇压。但笔者大胆猜测,学贯古今中西鲁迅先生在当时语言变革前路不明的情况下,或许也有对“白话文”的保留态度。

序文以文言的形式娓娓道來,交代人物、远道而视的原因,日记的形式、撮录的意义等等,即便是在文言文已经远去,倡导白话文运动已过百年的今天,我们阅读理解它依然没有妨碍,可见文言文也可以做到易懂。然而正文却截然相反。就第一则而言,“月光”与见不见“他”有何关系?“他”是谁?为何见了便觉“爽快”?既然爽快,为何又要“小心”?须得“小心”与赵家的狗“看我两眼”又有什么关系?最后那句“我怕得有理”更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日记正文跳跃性的逻辑和思维,造成解读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给标举白话“通俗”、厌弃文言晦涩的时人以警醒。

《狂人日记》序言的文言比正文的白话易懂,是显而易见的。鲁迅创作白话小说,却着意以文言为序,当然是有其深意的。在现代白话文运动中,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启蒙的姿态带领人们,希求通过改造语言,用白话代替文言的方式,进行现代化。先进知识分子的动机是毋庸置疑的,但能否确定白话文就比文言文更好呢?最初在追求现代化的路上,我们拼命扔掉传统,近年来才知回头反思:当时的文言文与现代化,二者只能择其一的态度是否正确?换句话来说,传承以文言文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和进行现代化也许能够兼顾,甚至以革新传统而非西化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或许也是可行的。在吹捧白话文成风的时代,沉静的怀疑正是鲁迅可贵、伟大的地方。

二、对中西方文化的怀疑

江南地区,把年长的男性尊为“翁”,文中的“赵贵翁”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年长乡绅。“我”乃一介穷酸书生,与赵贵翁阶级不同,他见了“我”眼色便怪、脸色铁青,倒也无可厚非。然而那些给知县打过枷、掌过嘴,被衙役占了妻子,逼死老子娘的“他们”,也示我以凶相,就连小孩子也偷偷议论“我”。“我”不禁纳闷、伤心地质问:我同你们有什么仇?陈老五硬把我拖回家,家里人装作不认识“我”,谈论着把“大恶人”的心肝挖出来,用油煎吃以壮胆。“我看到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原来“这就是吃人的家伙”(1)。“我”不清楚,便去查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字缝里却全是“吃人”二字。以赵贵翁、古水先生和知县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的残酷欺压,是看得见的。然而,同在一条船上的人对我也是恶狠狠的,甚至没有阅历的孩子也视我为异类,就连“赵家的狗”也是。这正说明了,标举所谓“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的对于个人的“规训”已经网络密布,生活在其中的人已自觉承担监视职责,或者说自带“吃人”冲动。“吃人”罪恶,人人有份,谁都不能把自己摘干净。

大哥引来的老头,若不是刽子手而是医生,也是吃人之人。因为“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事实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发了一篇痛斥以人肉为药的“檄文”,认为做此事者乃“天戮之民,必有其报”。如此看来,狂人所看到的“本草纲目”可能是已被人修正过的,那么,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传统的可信性,就是有待商榷的了。《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场景。刘备被吕布打败,欲投曹操,途中在猎户刘安家借宿,刘安崇拜刘备却因需奉养老母而不得跟随,便“杀其妻以食之”,博得后世“忠孝两全”的美誉。杀妻食人,哪里还有人性的?后世还赞以“忠孝两全”,真觉讽刺。想来盛赞这种行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推波助澜的力量,也是“吃人”的人。“狂人”看到,“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以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细细看来,这种“人吃人”是如此源远流长的传统,但“从来如此”的行为,就一定对吗?不过,这种质疑声是不被允许的,说了便是错,可叹人们已经麻木到何种程度了!难怪鲁迅认为青年“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2),所以建议他们少看甚至不看中国书,多读外国书。那样教人僵死麻木的书,不看也罢。

鲁迅对封建礼教有深刻的揭露,并不意味着他对现代西方文明是全盘肯定的,他早在《文化偏执论》中就指出“众数”是其文化偏伪的要素之一,将其缺陷概括为:众治烈于暴君。“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崇。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鲁迅指出现代西方文化打着民主众治的幌子,实际上扼杀了个人的平等自由。外托众治,实则权术操纵,借新文明的口号大行私欲,以所谓民主凌寡欺弱。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随时有亡国灭种的危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提出了许多政治主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洋务派倡导的富国强兵,二是改良派和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而鲁迅选择第三条道路“立人”,并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概括其旨。实际上,不论是富国强兵,还是革新政治制度,着眼点都在国家物质整体形式的变化,且依靠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力量。但是,在四亿五千万人的大国,政府官僚和精英知识分子最多几十万,难道剩下的那四亿四千多万的民众就与中国的兴亡无关?再者,这些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有谁能保证一定能够将他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更何况这个队伍里不乏想要把国家的权力和财富据为己有的人。

鲁迅曾在《破恶声论》中谈到“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洞瞩幽隐,评骘文明,弗与妄惑者同其是非,惟向所信是诣,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有从者则任其来,假其投以笑傌,使之孤立于世,亦无慑也。则庶几烛幽暗以天光,发国人之内曜,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以立。”(3)不附和众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以深远细致的洞察力评定世界文明,朝着自己坚信的方向远行而不与胡乱猜疑者同是同非。这样的人,不因世人称赞他或责难而悲喜,有追随者任其来,若这些人笑骂或孤立他,他也并不恐惧。他不仅是精神界担当启蒙重任的战士,更是鲁迅所欲树立的新的国人。当所有中国人都从麻木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就真正实现了鲁迅先生“立人”的目标,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才有真正解除。这就是鲁迅较时人深刻的地方。

三、孤独的勇者

狂人劝告大哥:“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會自吃。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而大哥非但不肯改,还与其他人伙同一气,冠我以“疯子”的标签。当众者给先锋扣上“疯子”的帽子,把对方宣布为非正常人范畴时,其他所谓的正常人便可以因了这个由头,联合起来。“不断地划分正常人和非正常人,使所有的人都纳入这种划分,是把对付麻疯病人的非此即彼、打上标记、予以放逐的方法应用到完全不同的对象”“由于有了一系列度量、监视和矫正非正常人的技术和制度,就使因恐惧瘟疫而产生的规训机制得以施展。”(4)鲁迅认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他承认自己“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5)这话中多少有点悲哀的成分。先觉者承担重担,且要始终走在前面,他们注定是孤独的勇者。

变革旧时代的鲁迅,是真的猛士。然而,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对于传统的有意识继承或无意识积淀,造成了鲁迅反抗的艰难。所以,作为反抗传统弊病的英雄,鲁迅忍不住时时回瞥传统。这回瞥不仅有对传统顽固而自身无法完全摆脱的无奈,也有对现代能否承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担忧。同时,鲁迅从未将现代西方文化奉为重构中国文化的完美样板。正是这种既非中国传统,也不属于现代西方的立场,使他深刻体会到传统的种种痼疾、国民的劣根性;也清楚地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弊端、虚设的民主楼阁。他在狂热追求西方现代文明的浪潮中伫立着,思考着,怀疑着。

与大哥理论,是“狂人”对于“吃人”社会的第一次主动出击!他天真地劝告“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做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但结果是“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我的劝说、出击是失败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场主动出击是一场梦,这一方面表征着,启蒙者是天真的,软弱的,而这种软弱来自怀疑。“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狮子、兔子、狐狸都是人格的象征,人性是复杂的,所以,妄图用一种方法、一种主义引导大家向前,是很难的。另一方面也暗示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们所宣扬的启蒙思想的怀疑态度。他们传统的批判时,都很深刻,却无力展望未来。这种对未来的认知的贫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的方向,并不明确。

在那个一窝蜂的热潮中,鲁迅的冷静是超常的,更是伟大的。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说:“越是在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6)

四、“创作总归根于爱”

傅东华曾激愤地表示:“谁要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成分里只有’恨’而没有’爱’,我就和他拼命!谁要把鲁迅先生的哲学解释做唯恨哲学,我就永远痛恨那个人,我就断定他自己才是唯恨哲学者!”(7)巴金更是一语中的,指出的鲁迅先生“全部文章所表现的就是……伟大的爱和由此生出来的伟大的恨。”(8)

鲁迅哀怒中国传统的偏枯,又警惕着传来的西方新疾,将二者合称“二患”。时代环境导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得不以与传统决裂的方式,谋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现代价值的选择与强大传统力量的对抗,使知识分子对传统产生怨恨心理。当然,这种心理在与西方文化相比,自己显得落后时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清醒的知识分子已觉察到现代化弊端,其可能带来的灾难,使知识分子在拥护现代化的浪潮中,表现出反现代化怀疑的态度。这种似乎是截然对立的情感,正说明了一种热爱的存在。其实,“任何恨的行为,皆以一种爱的行为为基础。”(9)恨都建筑在爱的基础上,因为“爱优先于恨这条定理,和否定这两种情感的基本行为具有同等本源性,过去常常被错误地解释,更常常被错误地论证,这是事实。”(10)巴金《雾》里周如水说:“从小孩时代起我就有爱,就有恨了……我的恨和我的爱同样深。而且我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我的爱和我的恨都变得更大了……我已经把我的爱和恨放在工作里面、文章里面、撒布在人间了。”(11)鲁迅何尝不是如此,在他的强烈而偏执的爱恨背后,不正是对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深厚情感吗?

鲁迅说:“创作总归根于爱”(12),他用创作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是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是寄几个曾见和未见的改革者,是写给对现实黑暗人生有些不满,有着必须是为人生而改良这人生的愿望者。他们乐于表现人生飞扬的一面,高举飞向远方的旗帜,所以,鲁迅自觉承担起书写人生的常态——陷入生活的挣扎和苦斗。“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我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狂人”的反抗是坚决的,即便已到绝望的边缘。鲁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是绝望的,但他不限于绝望,且拼命反抗自己的绝望。这就是鲁迅痛苦的原因,也正是他深刻、伟大的地方。

总之,鲁迅对于很多东西都是持的怀疑态度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怀疑均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深刻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怀疑。他小心翼翼审视着人间所有,为找不出确定的出路的担忧,一切的承担重任的心理和行为造就了这位文化巨人无以言说的旷世孤独与绝世痛苦。正如有位学者所感叹的:“鲁迅的灵魂是最丰富、最艰难、最苦痛、最复杂、最难以言说的灵魂。”(13)

注释:

鲁迅.《鲁迅全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308.本文以下对《狂人日记》的引用均出自该版本,不再一一注释。

鲁迅.《鲁迅全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73.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7.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224.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9.

王富仁.中国需要鲁迅[N].文艺报,2011-09-16(005).

转引自《巴金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396.

《巴金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395.

[德]舍勒.《舍勒選集》(下)[M].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765.

同上

《巴金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64.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2.

王明科.《新怨恨理论视界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9.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王富仁.中国需要鲁迅[N].文艺报,2011-09-16 (005).

[3]巴金.《巴金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罗鹏.“从字缝里看出字来”——重读《狂人日记》[J].鲁迅研究月刊,2018 (09):6-11.

[5]赵焕亭.《狂人日记》: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首次文学表达[J].鲁迅研究月刊,2018 (09):67-74.

[6]王明科.《新怨恨理论视界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史小寒

第3篇:从《狂人日记》看现代医学论理的教育意义

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本文从医学论理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论级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狂人日记 医学伦理学 教育

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以为人人都要吃人而疯掉的事,文中的“我”用自己疯了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麻木的国民思想,和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文中的“我”是作者借的痛斥社会黑暗的重要工具。由此,我想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医学界伴随出现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医疗矛盾也渐渐由“技术型”向“服务型”发展变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新问题和新的矛盾也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在近年来倍受人们的观注与热议。

随着医疗矛盾与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如何应对医疗事故已经成为困扰医院发展的大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市场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发生变化,患者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医疗投诉增加。这些主要问题说明当前医学伦理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医院的层面来说,主要突出在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缺乏人道关怀。病人希望得到医者热情的体贴、关爱和亲人般的温暖,而医生却往往以职业性的冷静不苟言笑、以命令式的口吻谈话、以不容怀疑的权威姿态出现。因此,病人及家属无法感受到医生的温暖和爱心,即使醫生诊断明确、抢救及时,病人依旧会对医生冰冷的面容和生硬的言语望而生畏。二是个别医务人员以利益为主要目标对病人造成经济损害。个别医务人员迷恋于金钱,注意的焦点是从病人身上“捞钱”。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既有利于推动医疗价格改革,也出现了以金钱占有数量等条件决定医疗服务的分档次服务,使医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违反以人为本的道德原则。三是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时有出现。近年来,国内医疗事故增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别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不高。而在医疗事故的发生中,大多数是由于医生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所造成的。这些都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矛盾激化。另外,医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如辅助生殖、克隆技术、器官移植、基因诊断、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以及新科技领域服务中的知情同意、无伤等医德原则,向某些传统的医学道德观提出挑战。

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当前的医学伦理教育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也是不太适应医学的发展的,对发展人文医疗是不利的。那么我们的医学论理学教育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基本安排在医学生的基础课学习阶段,而且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伦理学教学内容和医学发展及临床课内容脱节,使得伦理学教学成为一般的道德说教,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教材的修订周期很慢,很难满足伦理学发展的需要,医院对医务人员缺乏进行必要的医学伦理学继续教育,对医德医风的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医疗行为中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医务人员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才造成了医学伦理的扭曲,也加深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一、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熟悉到,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新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新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新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探究和探索,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新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探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二)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熟悉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目前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摘要: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喜好,更不用说把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和规范了。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定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新问题及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新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四)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

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新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非凡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和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轻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摘要: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喜好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二、医学伦理学应对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

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探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新问题。

(二)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探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探究起了很大的推动功能。21世纪是生命和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論、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和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新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三)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目前状况,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非凡重视选择和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碰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实,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目前状况,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摘要:一是建立专门教学探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和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五)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布置。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和探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探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探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

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新的要求,都要求我们更好地改进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和医学素质,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我们要努力探索和实践,才能使医学伦理学研究与时代同步。

参考文献 :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摘要: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和评价[J].医学教育1995,(2)

[5].张金忠.有关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3)

[6].翁宗奕.医学院校必须把医学伦理学列为“两课”教学的重点来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5).

[7].伍天章.新版医学伦理学. [M],广州摘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8

作者:

陈静 河南大学护理学院

作者:陈 静

第4篇: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

我是极其推崇鲁迅的,很大程度上,我的个人性格形成其实和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我的启蒙时期读的书全然都是鲁迅的,当然,环境的因数还是很大的一份。

但是我当初都是拿鲁迅的书来下饭的,吃饭的时候,还是不要看书的好。我现如今终究是没有了那一份快乐。陡然而生的,是一种惆怅,一种自我难以排解的,无法忘却的惆怅。难道要我转身斥责鲁迅写出了这等东西吗?定然不是,我终究还是我,鲁迅终究还是鲁迅。

《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同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看过多次,多次看过。此时的我,当真是难以真切的交谈出自己的那种感触。

狂人真的是狂了吗?自然不是的,但是他不狂吗?不狂又何以说这些胡话。其实,很大程度上鲁迅就是扮演了这种狂人的角色。狂人清醒地很,鲁迅也清醒的很。但他们都是极其孤独着,从一开始的那个黑屋子理论,到后来难以遏制的呐喊。

鲁迅走过了一段比较长的路程,不单单是自己的心路,其实也是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当然,我们还是需要不断的从抽象中具象出来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核。

狂人的形象产生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一种文化的内在升华,同时在其中被大家所理解的还是极其深刻的种种压制。

我们不用再深究在那种情况下狂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认知,或许是可以用到现实之中,映照。一个人的思维如果是落后于或者超前于这个时代,其实都是会觉察到痛苦的。

当然,痛苦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其实就是会被这个时代当做是狂人。但,时间往往会证明一切。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2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收录于《呐喊》。

这篇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狂人他满口胡言、神经过敏、多疑焦虑、错乱偏执等表现了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狂”由此而来。可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也不狂,他能对封建社会清醒地认识和批判。他的狂与不狂,造就了他能在这“风雨如磐”的黑暗社会中,敢于向传统和世俗挑战,坚决地反抗旧社会。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狂人,也是鲁迅对封建社会本质的发现。它教人“吃人”,却又写满了“仁义道德”,狂人看透了他们的猥琐和虚伪:“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吃人时则是“话中全是毒,笔中全是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然而这却代代相传:“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叫我怕,叫我纳罕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老子娘教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想吃人,却又怕被人吃。他们不但不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而一有机会还要跟着吃人的人一起吃人,荟荟众生的愚昧麻木、浑浑噩噩和良知的泯灭,令人惊讶,令人痛心,令人扼腕。

狂人的不满和不解让他坚定地反抗着封建,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于是在最后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不只是狂人的,也不只是鲁迅的,是全社会的!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3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其实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其中一个“吃人”一词。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这本书让我震撼不已,如果,我们的时代也发生这样的事,那我们要怎么办?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4

无意中,翻看开了那本尘封已久的鲁迅的《呐喊》,其中的《阿Q正传》让我再次回味到儿时读它的那份惊喜,品味着此时的感悟与感动。

阿Q是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曾经问自己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动的形象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封建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统治的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庄,阿Q是一个弱者,他受到这些地主恶霸的欺压,阿Q的“假洋鬼子”与“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绝对不是阿Q所独有,这是时代产物。再如阿Q带给我们那几场让我们苦笑难言的戏:看杀革命党人、调戏静修庵的小尼姑、闹恋爱以及投身革命军队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质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个人愿意就能改变的。

但凡看过《阿Q正传》的人都认为他是悲哀至极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赵大爷、赵白眼、小D和静修庵里那条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击折磨不必多说,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取胜法宝,即他所采取的“精神胜利法”。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我们总是会带着笑来读《阿Q正传》的,仿佛可怜的阿Q从被创造出来就一直被大家笑着。然而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带着讽刺、带着轻蔑或许是带着同情与怜悯的笑。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价值观,他的幸灾乐祸往往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赏。

可以说阿Q是一个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小角色、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一个为他着想的人,是一个封建乱世时的代言人。而任何时代都会有弱者,作为一个新社会的现代人,我们从阿Q的遭遇中更加应该去反思、去行动、真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责任。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5

“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使我被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今天,我又品味着这令人深思的话语。

此文通篇读来,总觉些许怪,是除语言外说不出的怪。若非语文老师言:“狂人,即疯子”,现今我仍予狂人以诸多奇怪可笑之解释。全文从一个疯子的角度下笔,自是不同寻常,其实文中之我并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话,更具虚幻之感。所述之世,若到处充满假、恶、丑,无丝毫真、善、美。“我”兄欲“吃我”,见当世亲人间之残忍无情。然“我”劝兄之言语,竟非出于狂人之口,确是一有先见、良知、正义感之人言之。“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借此文以告世人。

看终句,“没吃过人的孩子们,或有,救救孩子。”孩子之心灵纯洁美好,没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于孩子,此乃对未来之美好向往。,少不同那时之失望痛心。今非非人间,先生定竭力善之。先生之精神,乃国之精神,若不被后世继承发扬,奈何?先生虽已去,但诸多事吾辈亦可做,虽不及先生,实可做。先生为国献之甚多,吾辈竭力还先生一“风清气正国貌新”又如何?此举更为国矣!

鲁迅之前,无一鲁迅,希望鲁迅之后,无数鲁迅!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6

鲁迅的话题讲地话,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鲁迅是如此的独特、如此的博大。

单单就以他的文学作品而论,也要说上老半天。我看过他的狂人日记。鲁迅他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想所表达的资料发挥地淋漓尽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鲁迅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他抛弃了学医的梦想,抛弃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义,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学殿堂为他展开的大门前进,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让人们明白祖国的荣辱兴衰。鲁迅他是一个作家,也同时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笔描绘着属于他自我的蓝天,他就在这片蓝天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写作则是最适合他的“翅膀”。

而他为了能够飞的更高更远,就拼命地让自我的翅膀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无懈可摧。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世人能够大饱眼福,欣赏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片短短的小说在今日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我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终,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找到了一片更加宽广的天空。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7

《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首先来简要介绍一下这篇小说吧:“我”一旧同学昆仲在生病时写了日记,刚好我又回乡探亲,得到这一旧同学的日记,由此引出下文。昆仲因为在多年前踹了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于是被乡里人视为异端,都觉得他是一个疯狂的人,整天把他当成鸡鸭一样关在房间里,并且他怀疑他哥哥们密谋要杀他吃他肉。害怕的昆仲去劝说他哥哥不要吃他,说在一群吃人的人中迟早也会互相吃尽,让他不要吃人了。但是他哥哥让他不要胡思乱想,安心养病,还请来了一个郎中为他看病,但是这个医生他认为是刽手,和外面吃人的乡是一伙的。在他的日记中他还怀疑自己死去的妹妹是被他哥哥煮了吃掉的,最后他也吃到了人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本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反映,实际上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就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是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届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艺术手法上放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实主义手法描绘狂人的多疑症、妄想症,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且象征手法写了狂人一语双关的表态。《狂人日记》使用现代文,语言杂乱而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8

我高度赞扬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启蒙时期读的书都是鲁迅的,当然环境因素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当时都是带着鲁迅的书去吃饭的,吃饭的时候,还是不看书好。我现在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那一份快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惆怅,一种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怅。我该不该转过身来责备鲁迅写的作品?当然不,我终究还是我,鲁迅终究还是鲁迅。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过很多很多次了。在这个时候的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的感受。

狂人真的狂吗?当然没有,但他不狂吗?不狂的话又怎么说这些话?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鲁迅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鲁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们却极度孤独,从一开始的暗室理论,到后来难以抑制的呐喊。

鲁迅走了很长的路,不仅在他自己的思想中,还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炼出一些深层次的文化核心。

其实,狂人形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一种文化的内在升华,同时,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种极其深刻的压抑。

我们不需要详细讨论在那种情况下,一个狂人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落后于或超前于这个时代,其实都是痛苦的。

当然,痛苦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会被时代当成狂人,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9

假期快结束了,对于漫长而艰苦的实习,我是一个字也不想提了。

然而今年暑假我与县医院似乎特别有缘,从7月4号开始实习,到8月20号实习结束,然后因为姥爷20号发烧住院,至今还没出院,我整整一个暑假不隔天地往县医院跑。然后,暑假就这么结束了。

我开始思考这个暑假,然后发现,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我发现我缺少一种平衡,在我与书之间哪怕暂时的平衡。

暑假伊始,我心血来潮,想要一星期读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从上了大学后读书太少,甚至连读者青年文摘都甚少看。觉得自己再不读书就会枯萎,干涸。以前读书,最爱是小说,其次是传记之类,其次是一些科普读物。读了四五本书之后,我又开始思考,读这么些个书,有什么意义呢?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我是很爱思考的人类。不论是读书还是做事,都需要思考。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读书这件事。

我爱读书,勿庸质疑,但却从未思考过读书对我的意义。袁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提醒了我,书是读不完的!我干嘛要执着于读书?或许袁翁旨在是提醒人们要赶紧读书,多读书。好吧,好吧,我曲解了袁翁的本意,并且我不打算正解。

因为读书,我过早的认识了现实,因为读书,我过早的认清了现实。因为读书,我过早地走入现实,因为读书,我过早地脱离了现实。书就是这种东西,来自于现实,书就是这种东西,高于现实。

我开始觉得自己不能过多的读书了,因为我离现实越来越远,又或者说我分不清现实中的世界跟书中的世界。在书中,我觉得这个世界太现实,在现实中,我觉得这个世界太不现实。

读太多书让我觉得混沌,不读书让我觉得空虚。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者什么人,才能让我找到平衡。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

前几天,我阅读了《狂人日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掀开了白话小说运动的序幕。

《狂人日记》这篇文章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话,序是文言形式。在当时确实掀起惊涛骇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

《狂人日记》的一、二部分归结起来就一个“怕”字。“狂人”“怕”的缘由,无非是赵家的狗“看我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街头的人在议论、小孩子在议论——“狂人”就多情地将这些活动都解释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条在脑海中不断暗示自己。别人最平常不过的动作在他看来便是针对自己的。

这篇文章好是好,但我相信,这是通过作者(鲁迅)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成的。所以,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积累,勤奋。古人有云:“十年寒窗,九盏熬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一步登天”是办不到的!!!所以,自主的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须知,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尽是整块面包,而要我们“一粒一粒米”慢慢积累。成果,不时地皮上的积水,它是藏于厚土和岩石之下的清泉。它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

积累是一件由少到多的,从无到有的渐进工作,得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办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光积累还不行,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对一个勤奋者来说,成果是成正比例的他洒下的汗水多大,便会有多大的成果。大家熟知的明代大文学家张博小时勤学苦练,每篇文章他都要手抄七遍读懂背熟,所以他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叫做《七录斋》,因抄文章,受伤磨起了老茧。

所以,我希望大家照我说的尽量去做,成为一个优等生!!

谢谢!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1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单单就以他的文学作品而论,也要说上老半天。我看过他的狂人日记。鲁迅他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想所表达的内容发挥地淋漓尽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鲁迅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他抛弃了学医的梦想,抛弃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义,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学殿堂为他展开的大门前进,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让人们知道祖国的荣辱兴衰。鲁迅他是一个作家,也同时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笔描绘着属于他自己的蓝天,他就在这片蓝天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写作则是最适合他的“翅膀”。

《狂人日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大胆采用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方法。象征和理想的紧密交融,象征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也是的突出特点。小说充满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画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词。对鲁迅自身的灵魂袒露和潜意识的表白,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品味的一个特点。采用日记体,各个章节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而言,树立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楷模。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2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鲁迅专集》,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学集《故事新编》等组成。

我对《呐喊》中一篇《狂人日记》影响非常深刻,它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地位。鲁迅先生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强欺弱。书中描绘狂人是一位疯人他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时时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担心他吃了别人的肉,过着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生活。

从疯人的跳跃的思维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永远受上层社会的人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想到我们现在过着多么幸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多么幸运,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并且要学习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崇高理想努力奋斗精神。

《狂人日记读后感300字》(四)

《狂人日记》是鲁迅所作,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现代白话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鲁迅用这部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3

鲁迅先生的话题讲地话,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鲁迅先生是如此的独特、如此的博大。

单单就以他的文学作品而论,也要说上老半天。我看过他的狂人日记。鲁迅先生他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想所表达的内容发挥地淋漓尽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鲁迅先生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他抛弃了学医的梦想,抛弃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义,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学殿堂为他展开的大门前进,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让人们知道祖国的荣辱兴衰。鲁迅先生他是一个作家,也同时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笔描绘着属于他自己的蓝天,他就在这片蓝天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写作则是最适合他的“翅膀”。

而他为了可以飞的更高更远,就拼命地让自己的翅膀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无懈可摧。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世人可以大饱眼福,欣赏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先生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找到了一片更加宽广的天空。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4

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负担,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灵魂的荆棘?是刺破心灵的的暗礁,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还是时代的诡异?

《狂人日记》中记叙了“人吃人”的灾难,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貌,谁会明白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人的阴谋。麻木的肢体,被俘虏的意志,被摧毁的精神,一个个眼神呆滞,时代的黑暗使他们蜕变了,蜕变的狠毒、无知,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的藤蔓所缠绕,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肉体,被驾驭的思维,被溶解的顽强,俨然一副野兽的样貌。而时代的里程碑终以血腥,愚蠢,残暴,无奈结束。

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终酿造一幕幕杯具!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5

最近细读了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深有感触,特记于此。当时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我认为说的是当时到处都有陷害他人的人。还记得有一段说大家布下罗网,逼“我”自杀。我在想,现在的生活中不也有那么一些人,联络各方人员为自己陷害他人服务吗?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一个地陷害别人,最终反倒相互之间产生内斗。“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一段不难看出即使是兄弟、亲属也会彼此迫害的对方。现在的社会实在太混乱,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还存在,但更多的已经是为了利益而产生的勾心斗角。上到世界首富排行榜,下到普通老百姓,争斗在所难免。还有一处也很令人揪心,作者在文章末尾发出感慨:“救救孩子!”孩子确实是天真无邪的,教育会影响他们。社会上太多的不良因素导致了许多孩子变坏,变成了“吃人的人”。这样的变化令人痛心。我也相信“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一定还有不少,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好人,希望教育他们的人能够让他们远离“吃人”。纵观全文,可以看到不少人的虚伪。“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虚伪的人表面看上去是心地善良,不求回报,乐于助人的,实际上则在背后作祟,害人匪浅。这种人是最应遭到唾弃与漫骂的,他们对社会没有任何责任心。感受到这里也差不多了,做一个小结,整篇小说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险恶。通过小说反思现在的社会,其实又有什么改善呢?甚至是更加恶劣。只能说孩子的确得救了,但是不敢保证大人是否都改正了。

但愿《狂人日记》所描绘的那一天不会真的到来。

第5篇: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A:朋友们,大家好啊! B:大家好!

A:鹏鹏啊,你看今年咱们都不错,啊,还都在 B:什么叫还都在啊

A:你看啊,这眼看过年了,抵制日货活动也结束了,看样子你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B:和我有什么关系

A:嘿嘿,玩笑,你看这2012世界末日也抗过去了,不会是挪到明年了吧? B:你,你这谁说的?说点好的行不行? A:我就特别比较很郁闷 B:郁闷什么呀 A:你说什么是生活

B:生活吗,就是吃饭、睡觉、工作,吃饭、睡觉A:你就是一个粗人 B:我很胖,但我不粗

A:一个胖子竟敢说自己不是粗人 B:你这个问题太严肃了 A:是

B:这个问题孔子都解决不了

A:孔子解决不了,老子,老子可以解决 B:说明白了 A:哎呀

B:你说生活是什么 A:生下来,活下去

B:您这说的也太复杂了,我的生活就很简单呀 A:是吗

B:我的生活就只有两样事不会的 A:哪两样

B: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A:那证明什么呀,证明你傻 B:谁傻 A:你

B:我不傻

A:怎么不傻,傻不傻测试一下就知道了 B:好,你来! A,你问我是企鹅吗? B:这? A问! B你是企鹅吗?

A是,再问,你是长颈鹿吗 B你是长颈鹿吗?

A你傻啊,我不说我是企鹅了吗?傻

B:切,我不傻,我现在天天都晒太阳,我把自己晒黑了,就没有人管我叫白痴了。 A: 太聪明了 B:不傻

A:我羡慕你这样简单的生活 B:是不是

A:你看我多痛苦呀,生下来父母没钱没地位,又赶上下岗 B:输在起跑线上了

A:后来我发现,最害怕的是赢就赢在起跑线上 B:也对,富二代 A:你看人家,都有背景 B:你 A:有背影

B:有背影不害怕呀,那说明太阳就在你身后呀 A:带着这种阳光我上了小学 B:哎

A:上小学老师都问一个问题 B:什么问题呀

A:同学们,你的愿望是什么呢 B:老师都问过这个

A:老师老师我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 B:很圣神

A:老师我的愿望是当一名科学家

2 B:不错呀

A:老师我的愿望是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B:哎,都特好 A:最后轮到我了 B:你的愿望是

A:拿沙特工资,住英国房子,喝法国红酒,吃澳洲海鲜。洗土耳其桑拿, B:等等,老师怎么说呀 A:当贪官就都有了 B:嗨,也不能这么直白的说

A:我还是努力学习吧,最后经过我努力的学习,终于 B:考上了大学 A:没考上 B那你骄傲什么呀 A:老师还安慰我呢 B:怎么安慰呀

A:小轩轩,你考不上大学,对你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件好事。B:这老师鼓舞的是人的灵魂 A:干脆找份工作吧 B:去吧

A: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事经理 B什么样的呀 A:找工作来了

B:经理,受累别让你那腿一直得瑟, A:找工作来了 B:你这腿也别得瑟呀 A:找工作来了

B: 嗨、你要跳远是怎么的 A:经理,其实我这个人诚信 B:怎么的

A:说不还钱就不还钱 B:你那叫无耻 A:最终我有重大发现 B发现什么呀

A:曹操墓是真大啊 B:哦,何以见得呀

A:曹操墓挖出两具尸体,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B:这大的是 A:曹操的 B:那这小的是 A:曹操小时候的 B:哦

A:我还发现呀。。。。

B:哎呀。。。。就刚才那一瞬间我世界观有点崩溃,曹操小时候。哎呀 A:重大发现 B:还重大发现呢

A:当时,经理跟我说了,小戚同学怀才就像怀孕,日子久了都能看出来,就算你是一坨屎,也能遇见屎壳郎的 B:哎,这是经理不要你了 A:我觉得我特悲惨 B:特悲惨

A:就在我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他出现了 B:谁呀

A: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晚上,不知是谁把他带来了,她就像肯德基里的麦当劳,麦当劳里的巨无霸,巨无霸里的肉夹馍,我喜欢上他了,他要是做不成我的老公,我就不认他这个公公” B:

“我再次崩溃”(捂住脸的同时说话)

A:但是我们俩开始相识了,我向她发出来邀请!“帅哥,你明天有时间吗? B:明儿约会 A:我后天想约你! B:那明天干嘛去啊?

A:“明天啊,我送完孩子就没什么事了! B: “有孩子了你?”

A:哎呀,别误会那孩子不是我的 B:

是谁的呀 A:是我妹妹的 B:有个妹妹真好

A: “我和我妹妹就这么一个孩子!”

4 B: 哎呀!(捂住脸。。)你会聊天吗你

A:“what are you doing?你在说什么啊?但是我们两个人恋爱了 她总爱问我问题! B: 问你什么啊

A:“我没钱,没车,没房,没地位,为什么要来跟我谈恋爱呢 B:你怎么回答得呀 A:“献爱心来了呗 B:有这么献爱心的吗

A:如果世界末日还剩7秒你会干嘛 B:你怎么回答的呀 A:“收菜

B:那你死的挺值了

A:他还问我你对最新颁布的婚姻法有什么看法吗 B:你怎么说的啊 A:我说一夫一妻制挺好 B:怎么好呢

A:一个夫人一个妻子,仨人过日子可不挺好吗 B:没这么说的啊

A:回答完问题我又补充了一句,再好也没有过去好 B:怎么地呢

A:可以三妻四妾,二十五个人一起过日子呢 B:不是,你等会儿,怎么二十五个?

A:说你傻你不信,三七二十一加上四妾,这不二十五吗? B:(做愣住状) A:啊呀,没上过学

B:嗯,我那吉林铁道毕业证都白拿了,最后怎么样啊 A: 最后,最后他提出和我分手 B:就因为这事儿就提出分手了?

A:不是,还有一事儿,我没和你说,一次他领我去参加他朋友的婚礼,婚礼上非要我致辞,我不会说话啊,我就说,祝二位新人的婚礼越办越好 B:什么祝愿这是,这有越办越好的吗?

A:不会说话嘛,但是我老想着等他朋友再结婚我再改,可没给我机会 B:这事儿你就别盼着了

B:你怎么不想约人家看个电影啥的挽回一下

5 A:对呀,于是乎,我就约他去看电影,那天看的是阿凡达, B:好片呀

A:阿凡达里面有个人物特别的吸引我 B:谁呀 A:巴依老爷

B:对,这巴依老爷,你看的是阿凡提吧 A:差不多

B:哎,这可差多了啊,骑驴的是阿凡提,骑鸟的是阿凡达 A:反正都是这个意思

B:不是,分了就分了,分手就快乐点儿 A:你说他怎么就不念及那点回忆呢 B:那怎么办呀

A:“你说她要和我分手呢?我该怎么办呢?” B:“都说流星特别灵,许愿去!”

A:对, “我就等流星雨,我终于等来了流星雨,我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我希望我的男朋友,回到我的身边,睁眼一看!” B:“怎么样?”

A:“流星,原路返回了!” B:哎,慢走呀,这是彗星

A:我太痛苦了,当时我就立志找一男朋友,就算是5万一平的房子也想买几套我就买几套, B:有志气

A:送你一套,还得买辆公共汽车 B:买它干嘛呀

A:到站一停,人往那一窜,立刻就喊,STOP, 这是私家车 B:嘿,好

A:我从来没有吹牛吹的这么清新脱俗过 B:哎呀,这就别显摆了

A:我就觉得我们80后特痛苦,现在的孩子都快有mp8了,而我们那会儿连半个p都没有但是我一直都很奇怪 B:奇怪什么呀

A:这个WMA是什么组合,现在我MP3里面都是他们的歌 B:WMA是什么组合 A:啊

6 B:WMA那是格式 A:反正我一直就很奇怪 B:那不是

A:还记得我们上了高中,压力是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叛逆了,也敢跟老爸老妈吵架了

B:带着压力我们上大学了

A:上大学了,手机泛滥了,短信泛滥了,QQ泛滥了,每天都要玩通宵,每天想找一份兼职,可不知道干点什么好,眼看着就要毕业了,也就想不起来玩了

B:我们忘了玩,可生活没忘了玩我们呀 A:眼看着就要奔3了,也开始心疼老爸老妈了 B:这才长大呀

A:也坚持理想,还得坚持现实了 B:理想说的起,玩不起

A:后来,我把理想交给了自己,我开始自己炒自己的菜,自己掌自己的舵,我不在盲目的听从别人的指挥,我知道别人嚼过的膜不香,而且营养价值及其不高,就算我按照别人的路去出发,虽然很保险,但是也到达不了我要去的目的地,我于是走出了角落,去经历风雨,哪怕一路泥,哪怕一脸灰尘,我相信每一个角落都开一朵花,每一滴汗就会发一处芽,我于是从自己的生命中成长起来,从自己的生命中鲜活起来,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80后,一切皆有可能。

B:好,小轩轩呀,你倒出了我的心声,为了理想我愿意去死 A:鹏鹏,我怎么眼睁睁看你去死 B:那你 A:闭上眼睛 B:哎,别说

第6篇:狂人日记

“狂人”幸福吗?

摘要: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里记录了一个认为狗会说话,会写信的狂人。一天工作之余,他大部分的都躺在床上。就是这样,他后来还当上了西班牙的皇帝。最后,他却叫道“坐在窗前的是不是我的老娘?妈呀,求求你可怜的孩子吧!”那么,他究竟幸福嘛吗?

关键词:狂人幸福

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Никола? 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 1809.4.1.~1852.3.4)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狂人日记》是他在1835年辞去教职后,埋头于文学创作,并于当年完成的作品之一。 狂人并不是他的真实名字,在小说里,他叫做波普里希钦。他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公务员,他的最大快乐就是部长对他大有好感:让我坐在部长办公室给大人削铅笔。他有些自不量力的深深的暗恋着他的上司部长的女儿,然而无奈的是“梦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梦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心中充满了怨恨。在爱情失意后,他就开始幻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时而想象自己当上了上校,时而又把自己当做是将军,到最后,竟然以为自己成为了西班牙的国王,因为国王可以在“万人之下”受到其他人的敬仰和膜拜。在当时俄国的金钱至上、阶级分明的年代里,他终于走火入魔的疯掉了,最终被关进了牢房里。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狂人也不例外。他每天就这样转悠在一个灰色压抑的世界里,有时自得其乐,飘飘然。有时又自食其苦,只能无奈地叫道“坐在窗前的是不是我的老娘?妈呀,求求你可怜的孩子吧!”他是一个“小人物”,孤独地生活在俄国农奴制摇摇欲坠的末期,深受着生活的煎熬。他可能是不幸福的。且他的不幸福恐怕还不止于此。

马斯洛说人的需要大致分为五个层级: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就《狂人日记》以“我”为中心的限知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全篇几乎都是狂人的心理诉说,和动作表达,以及部分言语。而这一切传达出来的是,狂人的精神病现象的好笑滑稽。这里面有着“含泪的笑”,不管是对部长好感的反映,还是对部长女儿的暗恋,还是对关于上校、将军、国王的幻想。作为他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他不想去部里,“要不是想见到财务员,向这犹太人预支一点官俸的话”。我们不妨揣测,他之所以不想去工作,并不仅仅因为人都有惰性,或许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在这里到处遭人白眼和侮辱。除了最基本的官俸,也就是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外,这份工作再也无法赋予他什么。

或许他是狂人,是神经病,写个日记,连日期都搞不清楚。,“10月3日”、“10月4日”,之后突然跳到“11月6日”、“11月8日”、“11月9日”„„“2000年4月43日”、“3月86日,昼与夜之间”、“某日。没有日期到一天”、“日期不记得了。也没有月份。鬼才知道是什么日子。”„„如果说之前的“10月3日”、“10月4日”还有逻辑和符合常识的话,之后的“马德里。月2日30”、“同年2月之后的一月。”、“349,月2,年月34日”就不只是不符合一般常识和逻辑的问题了,它甚至有些令人费解。当然,也能搏人一笑。

但是,他的生活却窘迫到连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都要遭遇各种刁难,这是否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悲哀。那么我们在后头看那个日期“2000年4月43日”,作者的创作年份是1875年,在2000年的时候,波普里希钦终于当上了皇帝,然而这直接将他带向了灭亡。这里是否暗含着一种无能为力的命运感。

有人说过,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一张网里,这张网就是你的社交关系。你在里面的定位,就是你一生的轨迹。波普里希钦生活在农奴制末期,被钱和权压抑着,犹如石缝里的花,谁知道,这花究竟会不会开?假设开了,又是不是畸形,会不会,刚开就败?他很无助,只能回到恋母的情结里,希望妈妈给以就自己一命。而谁又能告诉42岁的他,妈妈在哪里呢? 果戈理,没能替他找到出路,或许我们也不能。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钱和权的世界。

第7篇:《狂人日记》赏析

我读鲁迅

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

1 命分子的代表。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古怪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来确实先锋。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他在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 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

(1)虚实结合。鲁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象征黑暗社会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4)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第8篇:狂人日记赏析

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巧妙地运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的社会里,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概括。

独特的心理描写。运用日记体形式,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个性鲜明,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

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

对白话的运用,比如 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第9篇:狂人日记问题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1.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什么本质? 答: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2. 作者为什么说“救救孩子”? 答: 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3. 《狂人日记》的影响

答: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论述《狂人日记》的写作手法

答: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 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5. 开篇小序的作用

在写作上

(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 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

(2)有了小序,小说开头就可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的许多交代, 可以直入正题。

在内容上,对整篇小说具有提示作用:

(1) 交代了“狂人”所患病症系“迫害狂”。 (2) 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道路。

因而,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 《狂人日记》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核心问题是什么?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核心问题:吃人 7. “吃人”的涵义是什么?

吃人是一个中心隐喻,它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礼教、文化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权势者利用孔孟礼教欺骗宣传,从精神与文化上吃人,使弱小者被被吞噬。

8. 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1) 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

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

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 的心理轨道。

(2) 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

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

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

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3) 虚幻的感觉。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

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狂人是精神病患者,他有着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幻的感觉;但他的所作

所为又表现出他是一个封建文化的反抗者,是一个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是一个

孤独的叛逆者,勇敢的战士。

狂人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 、制度、统治的启蒙者。

9. “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

寄希望于小孩、未来,反映了进化论的思想,富于理想主义色彩。

10.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及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歌颂了狂人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

11. 《狂》为什么在日记前加一则文言小序?

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候补官员,团圆结局,暗含主题“失败”——狂人加入了吃人行列。狂人成为常人,便失去了反抗性。 这种双重结构,增强反讽的意味。

反抗悖论:疯子的反抗不被大众接受,要有效果必须成为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 正常人,反抗就消失了,就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12. 《狂》的写作技巧

(1)没有情节链,狂人心理意识的流动。 (2)第一人称主人公自述方式(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日记形式。 (4)文言小序。

13. 《狂》如何让故事情节发展的?

开端:吃人问题的提出 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

人现象

发展:吃人问题的深化 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

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

高潮:吃人问题的反思 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

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 结局:对未来寄托希望 结论。急迫痛切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14. 判断正误

狂人是具有抗争意识的无产阶级战士 狂人是反封建战士

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

上一篇:做数学教学的有心人下一篇:安全保卫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