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5例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肱骨外上髁炎(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又称网球肘或桡侧伸腕肌肌腱损伤,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处的慢性肌膜炎,该病与职业有关,多见于需反复用力伸腕活动的成年人,尤其是频繁地用力旋转前臂者易患,如网球、高尔夫球运动员,小提琴手,瓦木工人等。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共70例,均为2012至2014年内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按收治顺序编号,按病情、病程分层,每2个随机,将各层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1例,女24例;年龄29~76岁,平均(49.48±8.9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为5~8分,平均为6.7分。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30~74岁,平均(48.43±8.78)岁;病程最长2.4年,最短3周;治疗前VAS值为5~8,平均6.6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值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专业教材《中医筋伤学》拟定[1]:

1)肘外侧疼痛症状往往逐渐出现,初始为做某一动作是肘外侧疼痛,休息后缓解,以后疼痛转为持续性,轻者不敢拧毛巾,重者提物时有突然“失力”现象;

2)查体一般在肱骨外上髁部有局限性压痛点,压痛可向桡侧伸肌腱总腱方向扩散;局部无红肿现象,肘关节屈伸活动一般不受影响;Mills试验阳性,即患肢肘、腕、指屈曲,前臂被动旋前并逐渐伸直各关节时,肱骨外上髁部出现疼痛症状

3)X线片显示肘部一般无异常表现,病程长者可见骨膜反应,在肱骨外上髁附近有钙化沉积;

4)排除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肱桡滑膜囊炎、骨结核、骨感染、骨肿瘤引起的肘关节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组

1)穴位注药。药物组成:曲安奈德注射液(规格为40mg/1ml)1ml+2%利多卡因注射液(规格为100mg/5m L)2ml+维生素B12注射液(规格为0.5mg/1ml)1ml+0.9%氯化钠注射液1ml,配成溶液5ml;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备用。取穴:阿是穴,患肘屈曲90o于治疗桌上,局部反复按压并找准确切的压痛点,标记。用2%碘酊和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用准备好的装有药物的一次性注射器由标记点垂直进针直达骨膜,针刺至有坚硬骨骼感并回抽无血后,注药约1ml后将针头稍后退3~4mm,将针尖到达伸肌腱浅、深部,缓慢注药2ml再稍退,向四周局部肌肉作小扇形浸润注射,出针。

2)针刀松解术。体位同上。从注药针孔进针,刀口线与腕背伸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于皮肤,刺达骨面,退针刀至病变组织(病灶处),行纵向切割、摆动各3~5刀。行纵向推切2~3刀。如遇有变性软组织硬结者,可稍提针刀,根据损伤范围大小散切几刀,将腱膜和深筋膜切开,然后于骨面施用旋针法,松解数点即可。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出针。压迫针孔片刻,待不出血为止[2],用创可贴覆盖伤口,如有渗血及时更换。

2.2 对照组

不使用穴位注药治疗,直接给予小针刀治疗。

2.3 疗程

治疗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减少患肢用力及活动;穴位注药治疗2周1次,共2次,小针刀治疗1次,1月后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及工作。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后1、2、6、12、18月随访患者肘部疼痛缓解和活动情况,以患肘疼痛症状缓解及活动功能为评价指标,并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有关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判断。1)痊愈:肘关节疼痛体征全部消失,活动正常。2)显效:肘关节疼痛体征全部消失,活动正常,但握紧拳头时肘关节肌肉起点部尚有酸胀感。3)有效:肘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前臂活动灵活,劳动时感乏力酸痛。4)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及随访结果

所有治疗患者均获得随访,以治疗结束后1月开始计算,分别在治疗后1、2、6、12、18月统计优良率,见表1。

通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2、6、12、18月优良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病例较少。

4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肘部伤筋”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反复局部劳损引发的经脉瘀阻,络脉失和,血不养筋,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或外感风寒湿邪,流注肘部经络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脉失养所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治疗上建议“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肱骨外上髁为桡侧腕屈肌和伸肌总腱的起点,由于肘腕关节长期反复的不正确活动。外伤及风寒等因素,导致附着点处肌腱轻度撕裂和局部轻微出血、充血、渗出、水肿、机化,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产生疤痕,粘连挤压该处的血管神经束,使分布于肱骨外上髁部的神经感受器产生刺激性反应,以局部血液循环与供氧障碍为其主要病理变化,从而引起疼痛,久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肘关节外侧疼病,肱骨外上髁及肱桡关节间隙处压痛,Mills征阳性及肘关节功能障碍[4]。

运用小针刀直接刺激患处,可以破坏局部病变组织,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使粘连板滞的组织得以疏通松解,加快局部循环,旺盛代谢,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受损组织得以修复[5];更能提升软组织痛阈,增强肘关节附近的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收缩和舒展功能,松解滑膜、韧带、关节囊、肌腱的紧张程度,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肘关节的活动范围。

穴位注药对于小针刀治疗是一种协同作用。穴位中所注射的药物,利多卡因起局麻作用,以减轻病人针刀治疗的痛苦,通过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损伤神经纤维的异位放电产生镇痛,然而利多卡因是一个短效局部麻醉药,低剂量时却可以产生较长时间的抗疼痛作用[6]。醋酸曲安奈德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抗过敏作用,通过其抗炎作用,能增加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局部充血减轻,水肿消退,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增生;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防止或抑制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延迟过敏反应,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组织炎性介质如缓激肽、组胺,慢反应物质发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减少白细胞渗出和浸润,从而缓解肿痛症状,能抵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减少胶原沉积抑制肉芽组织形成,减少炎症引起瘢痕和粘连,能有效降低局部组织对损伤后反应性及防治组织在粘连[7]。维生素B12则能营养肌腱、神经,促进切口愈合。三种药物共同为机体修复陈旧病灶的更新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起到关键的辅助功效。

综上所述,采用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通过小针刀的局部组织松解和多种药物的消炎、镇痛、营养神经,极大的改善了患处的血管壁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使局部炎症、水肿吸收,使局部粘连、肥厚、瘢痕组织等得到松解,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从根本上治愈本病目的,并且治疗效果满意,不易复发。

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中医外治技术与西医治疗方法有效结合,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起效快、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好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对照组35例,只给予小针刀治疗,穴位注药治疗2周1次,共2次,小针刀治疗1次。结果:通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2、6、12、18月优良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病例较少。结果:小针刀联合穴位注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起效快、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针刀,穴位注药,肱骨外上髁炎

参考文献

[1] 韦贵康.中医筋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82.

[2]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民卫生出版社,2002:63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张德清,壬刚,段晓文,等.小针刀加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8例体会[J].现代康复,2000,4(7):109.

[5] 刘春山.新铍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6例[J].中国针灸,2002,22(11):725.

[6] 熊源长,毛艳.利多卡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C].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2006.

[7] 景晓华,黄涛.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2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7.

上一篇:知识产权拒绝许可的反垄断法规制下一篇:数学建模在工程类专业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