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幼儿园发言稿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言稿是一个人在发言前对自己需要讲话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你懂得如何撰写一份合格的发言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节幼儿园发言稿》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儿童节幼儿园发言稿

幼儿园儿童节庆祝活动中“演”与“玩”的抗争

[摘 要] 在以儿童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儿童节庆祝活动中“演”与“玩”的抗争一直存在,这种抗争背后隐藏着教师“因要同时考虑成人利益而无法很好兼顾儿童利益”和“尽力考虑儿童利益但实施过程中不自觉偏离”的双重困惑。运用文本分析、非参与式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教师准备、实施、反思幼儿园儿童节庆祝活动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困惑是教师所持有的现代儿童观与传统儿童观发生冲突,教师尽力调和两者的结果,其本质是一种原有底色“再画像”的文化心理现象。儿童在教师观念中经历了从闪现、若隐若现到再次凸显的过程,这表明教师已经初步具有现代儿童观,只是传统儿童观还隐藏在教师意识深处,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调和是教师再构其儿童观的重要契机。可见,教师的儿童观是逐步建构的,需要极长的时间周期。我们应充分理解和尊重传统与现代儿童观之间的张力,强化教师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自觉反省意识,促使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主动再构其儿童观,同时借助概念框架与具体化策略,将抽象的现代儿童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路线,以深化教师对现代儿童观的认识。

[关键词] 儿童观;传统儿童观;现代儿童观;教育实践困惑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多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后提及组织活动的苦恼。“自己累,孩子累,六一儿童节可否让儿童开开心心地玩一天,但好像没有这些演出,又觉得缺少些什么;各种服装准备、编舞排练,孩子练到后来都很排斥,真不知道幼儿园该怎样庆祝六一儿童节……”园长与教师诉说的困惑使研究者头脑中浮现出庆祝的场景,舞台表演、浓妆儿童、幼儿观众、游园游戏、灿烂的微笑与僵硬的表情等等。六一儿童节是谁的节日?儿童。但六一儿童节回归儿童了吗?答案是不确定的。长期以来,将六一儿童节还给儿童、减少表演项目、增加游戏活动的呼声不断,但成人视角下的幼儿园庆祝活动依然盛行。六一儿童节演变为带有游戏元素的“表演节”“劳动节”或“展示节”,儿童在庆祝活动中似乎既是“主人”也沦为“工具”,原本归属儿童的节日中的快乐成分被压缩。

现象与行为背后隐藏着主体的价值判断,种种不正确的观点是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的原因 ,[1]教师的信念会影响其实践决策,[2]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开展方式受到教师观念的影响。基于文化学角度,文化由物质底层、社会组织和语言(精神)三个因子组成,[3]文化的表层结构指向人的一般行为习惯及物化物,中层结构指向行为的价值判断,而深层结构是存在层,是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与理解。[4]对某种现象的分析可以经由表层行为与物化物揭示其背后主体的价值判断并最终指向该现象的本质。幼儿园“表演式”庆祝活动现象背后隐藏着教师对六一儿童节价值判断上的偏差,对儿童理解的矛盾与困惑,这种困惑本质是传统儿童观与现代儿童观的冲突与调和。从现有研究看,已有儿童观研究大多指向对静态、应然状态儿童观“是什么”的探寻,[5][6][7]抑或对儿童观异化与建构的宏观分析,[8][9]对具体场域中幼儿园教师儿童观生成过程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素描其中教师的行为与困惑,厘清教师儿童观在这一具体场域中的建构与生成过程,由里及外递进剖析“演”与“玩”抗争现象中的问题,为实现六一儿童节真正回归儿童提供一些启发。

二、研究方法

对教育研究而言,建立在科学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其价值和解释力有限,教育研究不应仅体现为不同变量之间单一、线性的相关或因果关系。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与作为整体的人有关,从最终意义上说,教育研究也应该指向人。[10]教育研究是现象解释与意义再构的过程,是研究者在对已有世界解释基础上新意义的生成过程,应关注情境中、生活中人的行为的深层解释,考察不同人具体而独特的生活世界。因此,深入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准备、实施及反思各具体环节,努力贴近被观察对象,才能把握其中发生的关键事件,理解隐藏在教师言行背后的困惑。此过程对分析教师传统儿童观和现代儿童观的冲突与调和,理解其现有儿童观的生成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方法论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即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进行考察,透视教师在活动中的行为世界及其自身的意义解释,并在研究者的行为素描、推理解释、意义建构中挖掘现象背后的事实真相。具体研究设计如图1。

(一)文本分析

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产生的文本是教师观念和价值判断的重要内容载体,是提供证据的一大来源,[11]通过对语言文字和图片的分析,可以推断文本主体的意图和目的。本研究文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方案。研究显示,城市公办示范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高。[12]此类幼儿园更有机会接纳和吸收新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走向。如果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演”与“玩”的抗争在这些幼儿园存在,那么未来其他普通幼儿园发展可能会经历同样的历程。因此,本研究在尽量考虑分类代表性基础上通过方便取样获取S省省会城市10所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方案,其中一级幼儿园4份,二级幼儿园6份。二是上述10所幼儿园部分教师六一儿童节前后三天微信朋友圈中所发布与幼儿园庆祝活动相关的照片与文字内容。本研究从每所幼儿园随机选取小、中、大班教师各1名,因其中有8名教师未发布相关信息,共收集22名教师朋友圈截图,共计32張。三是庆祝活动当天幼儿园拍摄的活动视频和照片。为保持研究素材的连续性,本研究所用视频和照片来自上述10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的2所幼儿园A和B,由分工负责摄影的教师所拍摄。视频时长共计156分钟,其中A幼儿园87分钟,B幼儿园69分钟;照片217张,A幼儿园96张,B幼儿园121张。

(二)非参与式观察

为了解A、B两所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的关键事件,同时保持研究现场的原始状态,笔者对上述2所幼儿园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为消除“观察反应性”现象,[13]研究者预先来到现场参与2所幼儿园4次常规教研及游戏现场活动,让观察对象习惯研究者的存在。正式观察从2019年4月5日开始至2019年6月1日,分别对2所幼儿园共进行7次非参与式观察。观察A幼儿园4次,其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方案制定与研讨3次(园级研讨2次、执行组研讨1次),六一儿童节现场庆祝活动1次;观察B幼儿园3次,其中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制定与研讨2次(园级研讨1次、大班组研讨1次),六一儿童节现场庆祝活动1次。上述观察中研究者自身不参与任何讨论和现场活动。观察中采用事件速记方式重点记录园长和教师研讨中的观点,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各种争论、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并在取得教师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录音以获得补充循证。对现场庆祝活动相关场景和事件的观察通过追踪拍摄进行,研究者分别对2所幼儿园六一儿童节现场庆祝活动每一个流程前、中、后进行时间取样分段拍摄,同时对各阶段发生的关键事件进行追踪拍摄。非参与式观察时长共计778分钟,获取录音资料418分钟,拍摄视频118分钟,拍摄照片327张。

(三)访谈法

随机选取A、B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教师各1名,共6名,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后第二天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为打消被访谈教师疑虑,访谈前签订访谈内容保密协议。访谈采用一对一方式在幼儿园会议室展开,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访谈提纲内容主要包括:所在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开展效果如何?值得肯定和改进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建议?对所在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如果自己有一所幼儿园,你想如何开展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访谈除以上核心问题外,研究者还会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及时追问与调整,如当被访者答非所问时,会打断或引导其回到所问问题上;当访谈对象回答并不清晰或有新观点出现时会进一步追问。访谈共获取音频资料84分钟。

(四)资料分析与处理

对以上方法所获取的资料采用三级编码,进行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形成概念和类属、主范畴,并在逐渐明晰各概念和类属之间的关系后,最终产生核心范畴。其研究过程不是对研究者事先的设定进行演绎和推理,而是对资料的归纳和分析,产生的所有理论都能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且有相应经验和事实作为依据。[14]编码中尽量悬置个人偏见和已有研究观点,将文本资料按其自身所呈现的原始状态进行编码。

所有资料的编码过程由2名学前教育博士带领2名硕士研究生分为两组独立完成,编码前四人共同对所有资料进行整体阅读。阅读完成后两组进行研讨并初步确定资料编码的基本思路与大概分析框架。

首先,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准备、实施及反思三个阶段反映出教师从既有观念到实践行动再到行动回溯的整个过程,对理解教师观念的现实样态及可能的变化具有积极价值。为此,编码中将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方案文本、非参与式观察以及访谈法所获取的研究资料“打散”,把相关内容按照庆祝活动进程进行编码。一是关于庆祝活动准备过程,如非参与观察中关于策划、研讨的过程性资料,幼儿园庆祝活动正式方案;二是有关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实施过程,主要是研究者、幼儿园教师在庆祝活动当天拍摄的照片与视频;三是对六一儿童庆祝活动所做的反思,主要涉及教师访谈资料以及部分教师活动后所发布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其次,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全过程中观念、行动体现出的抗争及隐藏的儿童观。已有研究认为,儿童观可能涉及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的自然天性、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学习方式以及儿童的未成熟性等多维度。[15][16]因此编码将重点围绕活动各阶段幼儿园教师的抗争,以及儿童观不同维度的具体体现展开,先进行开放编码,对原始资料进行贴标签,此后对记录的开放编码进行二次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编码共进行2轮次,待第一轮编码完成后两组商议和讨论编码中出现的不一致情况及原因,对此进行协商并展开第二轮编码,第二轮编码一致率为81%,基本达到编码一致性要求。[17]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活动准备中的“争论”与儿童的闪现

对非参与式观察所获取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策划过程性资料及最终活动方案进行阅读、分析,提取出在活动准备过程中的13个关键点,并在二级编码中形成4个类属,最终纳入2个范畴,编码共涉及原始资料摘要89条。(见表1)

从上述编码资料可以看出,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策划、准备过程中,教师将维护儿童利益作为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并通过“儿童应享受六一儿童节快乐的过程、儿童是六一儿童节的主人、活动应聆听儿童声音、尊重儿童特点以及实现儿童参与”等具体言行体现出来。但教师也力图在活动中尽量迎合家长与幼儿园需求,实现“让家长看到孩子才艺展示、促进家园共育、展现幼儿园形象以及获得领导支持”等目的。由此,关照不同主体利益的抗争凸显出来。这种抗争反映了教师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准备过程中的“纠结”,表现为“儿童利益与成人利益”“演与玩”之间的来回摇摆。一方面教师希望儿童在庆祝活动中应享受快乐,以游戏的方式度过,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节目表演”“组织排练”的“依依不舍”和“不敢放弃”,不断说服自己应保留这些要素。在对2所幼儿园六一节庆祝活动策划、准备活动的5次观察中,教师每一次讨论均涉及到“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演出”与“游戏”关系的争论。如当有部分老师提出“儿童节应该还给孩子、可否多增加游戏环节”“让孩子就耍一天嘛,我们也轻松点儿”“让孩子轻松吃一顿大餐也可以”后,马上有其他教师回应“不是不赞成玩,我们必须要考虑家长想法”“六一儿童节有点表演感觉正式一点”“演出能够展示幼儿风采,有利于宣传幼儿园”。这种争论既体现在不同教师之间,也反映了教师的自我矛盾。几乎所有幼儿园教师以及管理层在研讨中都显示出对儿童利益的“先扬后抑”,从最初积极倡导“六一儿童节以儿童为中心”“耍得开心”不自觉地转向“还是要考虑家长感受”“表演只要不是太多还是可以接受”。最终解决这种“对抗”所采用的基本策略指向“平衡”,通过“时间调整、游戏化取向”实现对儿童利益的“尽量关照”。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的策划过程与最终方案反映出,关照不同主体利益的抗争一直存在,但已经显示出教师为解决这种对抗而努力,并使儿童的核心利益在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中呈现出来。具有主体地位的儿童、应被尊重的儿童以及具有参与权的儿童闪现出来。

(二)活动过程中的“偏离”与儿童的若隐若现

理想的活動方案与实践之间总隔着具体的行动者。研究者对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现场的非参与式观察记录资料及幼儿园教师拍摄的视频和照片进行分析,提取出庆祝活动现场的18个关键点,在二级编码中形成5个类属,最终纳入2个范畴,编码共涉及原始资料摘要109条。(见表2)

从编码结果看,尽量关照不同主体利益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儿童利益在“多重行为的尊重、回归游戏”中得到体现,成人的利益在“观看孩子活动、参与亲子游戏、被热情迎接、幼儿园展示与宣传以及发言机会”中呈现出来。但儿童利益在“无处不在的成人”影响下因“更改的流程、固化的游戏、随时的催促、习惯性的拖拽以及结果评价倾向”而被压缩。这种压缩导致儿童在活动中呈现出“有限度的自主”与“被限制的自由”,并体现出“快乐、无奈与哭泣”等交织的多元情绪状态。活动过程中,“呆坐台下、心不在焉观看演出的儿童”“化妆室内被要求安静等待化妆的儿童”“因表演中出现失误而伤心的儿童”“因不能完成游戏项目哭泣的儿童”与“投入游戏后忘乎所以、开心的儿童”呈现出鲜明对照。教师和家长拽着儿童在幼儿园内来回奔走、随时指挥和安排儿童应怎样完成游戏的场景反复出现;儿童在游戏项目中因排队过多而焦急不安时,成人从开始“轻言细语”的安抚到“不耐烦”解释,最终演变为对儿童的呵斥。可以看出,虽然活动整体上反映了儿童参与过程中的快乐,但快乐中交织着些许无奈与伤心。活动准备中所凸显的儿童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因外在条件变化而导致成人言行的不自觉偏离,儿童在活动中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独立自主、自由参与。在此隐性博弈过程中儿童若隐若现。

(三)活动反思中困惑的“浮现”与儿童的再显

反思能够让教师以旁观者身份重新审视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个人习惯性的观点与行为。为此,研究者结合庆祝活动后6名教师的访谈资料,围绕活动的成功与不足、可能的原因以及未来的改进建议进行分析。提取出教师活动反思中的16个关键点,在二级编码中形成5个类属,最终纳入2个范畴,编码共涉及原始资料摘要87条。(见如表3)

教师反思中,对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成功的评价指向“与主题或幼儿园特色契合、节日氛围浓厚、幼儿园宣传、家长满意度高、幼儿展示能力、活动形式丰富、玩得开心”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成人视角。但教师对活动不足的反思却显示出对儿童的极大关注,主要体现在“幼儿太累、自主性不够、缺少对幼儿想法的关注以及参与机会的限制”方面。当提及背后原因时,“演”与“玩”的抗争再次显现,两者之间的张力在“利益难以权衡”以及“从观念到行动”的实践困境中體现得淋漓尽致。访谈中,教师表现出对是否应寻求儿童与成人利益的平衡、如何才能实现平衡而感到困惑和焦虑。这种张力反映出教师的两种困惑:一是因兼顾幼儿园、家长利益而无法很好照顾(或者说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儿童利益而产生的困惑;二是虽一直尽力考虑儿童利益,但在正式实施过程中不自觉偏离的困惑。反思中困惑的再现引发教师对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调整的思考,对未来活动提出了基于儿童视角的改进策略,并在如何“实现儿童成为主角、满足儿童需求以及体现教育价值”等语言中反映出来。现场庆祝活动中若隐若现的儿童在反思中再次显现。

四、讨论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总是以某种儿童观为前提。儿童观是对儿童所持有的理解,主要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及促进方法等问题。[18]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演”与“玩”抗争中产生的困惑体现了教师在对儿童地位、权利、特性理解上的深层次博弈。困惑背后教师的现代儿童观已经显现,但个体在庆祝活动中不会原封不动、全盘地接受理论上呼吁的现代儿童观,而是在传统儿童观深刻影响下、个体主动建构中形成个人理解。其本质体现为教师原有底色“再画像”过程中传统儿童观与现代儿童观的冲突、调和与再建构。伴随教师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的争论、博弈和反思,困惑的隐藏与浮现,最终实现“儿童闪现—儿童若隐若现—儿童再显”过程教师科学儿童观建构的螺旋上升。(见图2)

(一)困惑之中教师现代儿童观的初步显现

现代儿童观不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一种性质上的界定,它以尊重儿童的天性为核心。[19]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教师对儿童利益的尽力维护,如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自由天性的释放、参与权的实现以及对儿童身心特点的遵循等,反映出教师已经具有初步的现代儿童观。

首先,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庆祝活动准备过程及反思中,教师已具有“儿童是六一儿童节的主人”的意识,并围绕“如何实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如何将活动还给孩子”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儿童是主人”“聆听儿童声音”“孩子成为主角”“孩子自己设计六一”等话语在研讨过程中被教师多次提及并呈现在活动方案中,这些言行反映了教师对“童年有它自己的地位”[20]的基本态度。在庆祝活动现场,成人虽然在很多行为上缺少对儿童应有的尊重,但从整个活动过程看,儿童依然被视为六一儿童节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个体,是所有环节的绝对主角,教师和家长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和指导者。

其次,对儿童自由天性释放的追求。庆祝活动中,自由天性的释放指向教师给予儿童实现个人想法的可能性,给予儿童时间、空间的自由以及更多选择的机会与权利。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意识到“真正关心他人的利益就是要为他人充分发挥天赋创造条件……满足他人自由行动的意愿,否则都意味着奴役”。[21]他们提出“应让儿童在自由中享受节日的快乐”“汇集孩子的心声”“尽量参考儿童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展开班级讨论以支持儿童的想法实现。活动现场“丰富的游戏项目类型”“游戏中了解儿童想法”“多样游戏中的自由选择”充分反映了儿童游戏中的自由状态。活动反思中,教师认为“满足自由天性的需要是幼儿享受幸福童年的基本诉求”,并且意识到活动整体“给予儿童的自由度不够”“教师干预和控制还比较多”等问题。教师同时提及“自由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放纵,不加任何的干预”,但在如何实现满足儿童自由行动意愿与成人干预之间的平衡上表现出难处。

第三,儿童参与权利的保护与实现。参与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体现,指通过儿童观点表达、决策或实施行动等实现自身及(或)其他儿童利益的满足和保护。庆祝活动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儿童参与的内外环境,如何让儿童基于安全和支持性前提,真正参与到与其密切联系的相关事务中”被教师在各环节不断谈及。教师尝试以“让儿童真正参与到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全过程”“孩子们设计六一”“班级评选六一活动节目”“参与班级六一环境布置”等形式来实现儿童的参与权。教师对幼儿参与权的足够重视,体现了其儿童中心主义的基本态度。

最后,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遵循。每一个生命个体由于其与环境互动的节奏、张力各不相同,其发展有其内在的普遍秩序[22]和节奏。充分考虑庆祝活动与儿童发展特点之间的匹配度,实现以游戏化为核心的庆祝方式是教师心中一直追寻的方向。这种态度在“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选择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题材”等言行中体现出来。在教师看来,儿童拥有并知晓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发展节奏,教师要做的仅仅是给予机会、情境,或许在不确定性的游戏中,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与发展的机会。

(二)困惑背后教师传统儿童观的内在隐匿

教师现代儿童观的初显确保儿童利益得以部分实现,但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儿童的时隐时现反映了教师内隐的传统儿童观对个人言行的深刻影响。首先,在非参与式观察的2所幼儿园中,教师心中似乎有两个“人物”在博弈,一个在“明处”积极主张以儿童为本,站在儿童立场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个在“暗处”不断提及成人意志,儿童应接受控制和安排。整个庆祝活动现场,儿童很多时间处于被安排、被限制状态中,“排练”“化妆”“安排的流程”以及“随时的拖拽”等体现了成人心中儿童的附属与卑微地位。口头上回归儿童的庆祝活动中,成人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望。其次,虽然儿童参与权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参与庆祝活动各项事宜仍持有不同疑虑,他们担心儿童没有能力参与活动流程设计与环境创设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款是整个公约的关键,但它却是“在儿童生活的几乎每个领域被违反和忽视最严重的一项权利”。[23]庆祝活动中儿童被“导演”“安排”的状况一直存在,活动的提出者是成人,决策的过程是成人,儿童基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难理解活动背后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表现出对活动的厌倦与排斥。特别是表演性节目中儿童的参与权几乎处于“非参与”甚至“操纵”的状态。[24]最后,作为幼儿生活方式之一的游戏让步于“演出”。虽然活动中教师极力主张让幼儿“玩得开心”,但“被设计的游戏”“尽力完成游戏以获取奖励”“游戏难度不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等让游戏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游戏时间被“成人的讲话”、“节目的延时”而不断压缩。综上可以看出,活动中幼儿园教师观念中始终蕴藏着成人本位的价值观,并体现在成人中心、长者为上的言行中。儿童的主体性受到持续的社会干预。[25]对儿童理解的原有底色延续所形成的价值意识定向,使得时至今日在教师行动中依然存在着对儿童理解的无意识歪曲。

(三)底色“再画像”中两种儿童观的渐进调和

本尼迪克特认为,“虽然文化是如此多的乖戾迥异之元素经由传播意外地从各方向集合在一起随机的积累,但这些构成元素却被修正成一种多多少少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模式”。[26]本尼迪克特的“多多少少”类似于上文研究者提及的对儿童理解的“底色”。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并非简单的“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而是在原有底色上的“再画像”。“底色”类似于“情绪的、无意识的”,“再画像”过程能够增加其底色的“多元性”,但两者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调和与再建构,每一次“再画像”使得已有观念得以进一步更新。

首先,六一儿童节“演”与“玩”抗争中困惑的浮现与澄清是教师儿童观建构的必经阶段。儿童观并不是一種一成不变的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27]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是不同观念被不断选择吸收并逐渐强化为个体心理特征的过程,是一种原有底色的“再画像”,即传统与现代儿童观不断调和与交融的过程。但人们在触及新观念时,时常根据自己熟识的一切语境来解读和选择,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自身传统思维方式。[28]因此,真实教育情境中教师会出现一些背离儿童本位的语言与不适宜的教育教学行为,诸如教师面对儿童时的“责备”与“控制”、教师的“发指令”现象、[29]对幼儿游戏的干预[30]等。但随着卢梭“发现”儿童,以及不同研究者提出“把儿童当儿童看待”[31]“儿童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32]“儿童是最完善的存在”[33]等,这些观念冲击着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固有认识与理解。虽然在庆祝活动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各种言行值得反思,比如,不断尝试在活动中加入“表演”与“展示”、压缩游戏时间、对部分儿童的“规训”与“教化”等,但不可否认教师心中已经持有儿童为本、儿童主体的基本认知,并努力在活动各环节中贴近儿童需求、符合儿童特点,寻求儿童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让儿童度过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虽然最终呈现结果并不完美,但已经显示出现代儿童观影响下教师言行的积极变化。

其次,底色“再画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其实质是传统儿童观与现代儿童观的调和与再建构。这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接受某一种儿童观时通常不是通过 “替代的革命方式”,而是以“调和的渐进方式”实现的。换言之,这种方式在显示传统观念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显示了个体内在的主动建构。但个体通常对此内在心理过程没有自觉意识和反思,因此表现出困惑和迷茫。人在对象化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异化”是无法避免的,然而恰恰是这种“异化”使得人类不断扬弃并超越自己。庆祝活动过程中,隐藏在教师“演”与“玩”抗争背后的困惑被逐渐显现与澄清,活动中的儿童“从闪现到若隐若现到再次凸显”,反映出教师儿童观“失觉”到“自觉”过程中儿童观的积极建构与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底色“再画像”中的困惑意味着改变的可能,是其个人科学儿童观建构的起点与契机。当然,儿童观建构之路尚远未至,教师仍将面对自我建构过程中的诸多困惑与迷茫,需要在多元儿童观的调和之中不断实现对困惑的超越。

五、反思与建议

(一)尊重与理解底色“再画像”中传统与现代儿童观之间的张力

理解与尊重儿童观建构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儿童观的演变是冲突的历史、相互竞争的历史。不同的理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根据争夺权威的不同群体或个人需要,成为主导逐渐消失然后重新出现。对儿童的认识过程不是一个封闭的逼近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建构的过程。[34]原有底色与现代儿童观之间的张力在教师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凸显,教师现代儿童观已经隐约可见,但传统儿童观还隐藏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与意识中,表现出强大的延续性。因此,我们不能拟定一个完美与科学的儿童观供我们去认识、去接近,而应认识到教师儿童观是由教师认识与行动参与而逐步建构的,是不断变化的存在状态。秉持基本的理解与尊重,将避免实践中因只关注科学儿童观“是什么”而忽视其建构的过程性、长期性与反复性。其次,底色“再画像”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需要极长的时间周期。[35]现代儿童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很难迅速成为大众的普遍共识,因此需要全民将之作为国民的文化品性去不断培育,需要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抛弃既有的传统劣势标签,重新建构出一套基于现代儿童观的优势语言,这是一个漫长甚至是曲折的过程。或许只有在“远方有诗,但不忘脚踏实地”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才能在儿童观建构之路上不断前行。

(二)借助“概念框架”与具体化策略深化教师对现代儿童观的认识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36]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观念,包含人们对儿童的地位与权利、情感与态度、意义与价值等的综合理解。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对“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应给予儿童游戏权利以及自主和自由的空间”等理念有一定理解,但他们所持有的儿童观仍然是不完整和片面的,亟待从整体上深化与加强对现代儿童观的认识与理解。首先,帮助教师建立认识现代儿童观的概念框架,将原本抽象的现代儿童观进一步聚焦到教师可能的最近发展区,转化儿童观术语(“儿童为本”“儿童为中心”“儿童优先”等)为内容要素加以理解,比如“承认儿童的独特地位、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肯定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重视儿童的能动活动等等”。其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厘清现代儿童观,并具体化为教育实践中的行动建议。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应帮助教师解决现代儿童观“如何落地”的问题,打通教师从“知”到“行”的关键节点。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自觉的偏离”正是这种“知”而“不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应具化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动策略,换言之,就是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范例和转化策略。教师通过学习不同案例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现代儿童观,能够把知识同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结合起来。比如,“如何实现儿童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具体化为“鼓励儿童在教师支持下参与六一庆祝活动环境布置”“引导儿童参与设计自己喜欢的六一节活动”等行为,同时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指导教师形成具体活动方案、协助教师解决活动开展中可能面临的困难等等。总之,应将原本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行动路线,实现教师基于现代儿童观的知行合一。

(三)提升教师底色“再画像”过程中的反思性实践能力

困惑是认识主体在其生长过程中,因与自然界和他人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认识结构中已有阐释系统紊乱而新的阐释系统尚未建立的一种过渡状态的心理活动现象。[37]传统与现代儿童观在遇见与调和过程中所引发的困惑在幼儿园教师自我审视与分析中逐渐澄清,在反思与总结中逐步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认识。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产生的困惑是教师儿童观建构的新起点,从实践反思这一角度看待困惑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提升教师基于困惑的反思性能力,辅助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不断提高。首先,应强化教师对教育实践中各类困惑的“自觉”。教师的教育观念会经由其行为结果得到的回馈而不断进行自我修订。[38]对个体的行为反思有助于“再画像”的深刻性,使个体从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感觉判断转向对自身行为的理性思考,避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脱口而出”,逐渐形成对个人教育行为进行“为什么”的价值追问。在追问中深度刻画个人对儿童应持有的正确理解。因此,应充分提供教师与自我和他人对话的机会,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显性化,运用出声思维、刺激回忆等方式,通过回播六一儿童节筹备会、现场过程视频等方式,引发教师对其中的争论、选择进行进一步阐释,在阐释中实现对困惑的自觉与澄清。其次,加强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对现代儿童观的主动建构。一方面,帮助教师建构“现象—本质”分析框架,将现象与行为作为个人反思的基本切入点,寻找“演”与“玩”抗争背后个体的价值判断,进而从对表层现象的关注转向对深层次儿童理解的剖析,从本质出发理解与反思个人行动。另一方面,培养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自我调节意识。教师应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关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中的行动偏差,在过程中实现个人现代儿童观的“纠偏”,真正实现“初入此境意朦胧,晦暗幽深步难行,熬得云开见日出,便知何去又何从”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KLUGMAN S A, SMILANSKY S. Children’s play and learning: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114.

[2]FANG Z.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J].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38(1):47-65.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7:4-7.

[4]巴登尼玛,卢德生.文化视野下的藏区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6):37-39.

[5]涂元玲.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及启示[J].湖南師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9):27-31.

[6]王海英.复杂性思维视野下的儿童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4(03):5-7.

[7]韩雪军.教师儿童观的革新:基于儿童人类学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5):32-35.

[8]刘怡.从“儿童中心”到“国家立场”:20世纪50年代儿童观的重塑[J].史林,2020(04):158-168.

[9]臧玲玲.儿童观的异化与重构: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教育探索,2016(10):6-9.

[10]米亚拉雷.教育科学导论[M].思穗,马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2.

[11]游美惠.内容分析、文本分析与论述分析在社会研究的运用[J].调查研究,2000(08):5-42.

[12]李晓敏,张建忠.示范性幼儿园示范作用发挥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及其完善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6(08):15-24.

[13]张燕,邢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

[1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28.

[15]虞永平.论儿童观[J].学前教育研究,1995(03):5.

[16]蒋雅俊,刘晓东.儿童观简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3-9.

[17]郭玉霞,刘世闵,王为国,等.质性研究资料分析:Nvivo8活用宝典[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232.

[18]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3-4.

[19]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03):91-97.

[20][31]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

[21]DEWEY J. 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 Volume 4, 1882-1898: early essays and the study of ethics, a syllabus, 1893-1894[M].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1:35.

[2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5.

[23]SHIER H. Pathways to participation: openings, opportunities and obligations[J]. Children&Society,2010,15(2):107-117.

[24]HART J.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tending to the political[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Rights,2008,16(3):407-418.

[25]詹姆斯,简克斯,普劳特,等.童年论[M].何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

[26]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张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63.

[27]杨伟东.从儿童观的三次转型看儿童观的合理建构[J].现代教育论丛,2020(01):20-28.

[28]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0.

[29]赵南.教师理解儿童的内在阻碍:基于一项田野考察的发现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20(02):3-15.

[30]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3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8.

[33]金生鈜.向儿童学习[J].辽宁教育,2002(03):1.

[34]姚伟.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儿童观的方法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05):5-7.

[35]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16-24.

[36]梁志燊.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14.

[37]张诗亚.惑论:教学过程中认知发展突变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2-84.

[38]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本质与结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9(03):250-253.

Struggle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Play in the Celebration of Children’s Day in Kindergarten: The Conflict and Reconciliation of Teachers’ View on Children

Yulu Wang,1,2 Chaoyun Yan2

(1Normal School, Chengdu College, Chengdu 610106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Key words: view on children, traditional view on children, modern view on children, confusion in education practice

稿件編号:202010180002;作者第一次修改返回日期:2021-01-24;作者第二次修改返回日期:2021-03-2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师形象变迁研究”(编号:19YJC880100)

通讯作者:王雨露,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psywyl@sina.com

作者:王雨露 鄢超云

第2篇:新闻发言人,为谁发言?

“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我们公司在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并欢迎各位记者踊跃提问。”

一切都在有板有眼地进行着。台上的新闻发言人镇定自若,从眼神到手势,都一丝不苟;台下的“记者”更是群情踊跃,一个比一个刁钻的问题扔过去,希望能在台上发言人防不胜防的刹那,抢得自己想要的独家信息。

这是7月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企(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模拟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按照现场指导徐泓教授的话说,就是“通过现场演练,实打实地检查一下学员们在过去两天半中的学习情况”。当然,这种检验方法也可以让大家更清醒的意识到: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不仅仅是听课就可以解决的。

“新闻发言人”的概念属于公共关系学,今天人们对这一角色常见的定义是:帮助政府、企业等机构与各自的目标公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

据了解,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始于1983年,当时的外交部率先任命了新闻发言人,而这第一位发言人就是当时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在其后至今的20余年中,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矛盾冲突的加剧,国际化传播技术的提升和手段的丰富,再加上日益敏锐的传媒报道的触角,都令中国与外界沟通的需求不断增长,有效的新闻和信息披露成为包括政府和企业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国内省级政府部门开始相继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1月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北京市局级以上的单位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北京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的地区。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进驻中国,如何与国际新闻服务接轨,让世界更了解真实的发展中的中国,也成为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动力之一。不过,真正启动2003年中国“新闻发言人之年”的最直接的动力还是来自200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危机”。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政府的声誉遭遇质疑的时候,人们终于对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真正产生了敬意。从2003年开始,国内各级政府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的浪潮接连不断。直到今天,不仅全国各地主要省市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培训了一批新闻发言人,就连某些服务机关,比如北京市消防部门,也宣布将在火灾现场设立发言人,满足新闻媒体的采访要求。

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上岗浪潮汹涌澎湃,企业在这方面的热情也当仁不让。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国内市场,相反,它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令人瞩目的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过去我们身边的企业因为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不再符合今天的国际化竞争规则,而开始重视经营品牌声誉的话,同样,今天这些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点头、不摇头、不开口”或者是经典的“无可奉告”而造成的“信息真空”,对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加可怕。

正如凤凰卫视首席记者曹景行先生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所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沟通方式的转变,但更重要的是心态的改变——从背对媒体,到转过身来面对媒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至少要找得到人,能知道谁来回应,能了解到这个部门的态度。政府部门从以前的回避媒体,转变为必须面对媒体以及媒体背后的公众,这个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披露机制进步的体现,而对信息披露机制本身最大的考验更多来自危机出现的那一刻。有人说,中国人自古就有危机意识,像中国成语中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等等,都是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但奇怪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中国企业和机构却更倾向于摒弃这些优良传统,转而采取“掩而盗铃”的发展策略,不断企图用谎言掩盖自己的错误。

我们生活中太多的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违背了诚实的根本原则,有意制造虚假宣传并误导舆论,这种行为对当事人来说是十恶不赦,而对企业来讲,更是在劫难逃。就像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企业发言人许国祯先生所言:一开始你编造的一句谎话,可能会需要后面成百上千的谎言来圆,直到最后完全败露。

曹景行先生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是否见效,就是看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敏感问题和危机的处理,不是要求发言人必须披露很多东西,而是要使新闻发言人所属的部门可以控制好危机,不因信息混乱而造成更大的危机,让敏感混乱的事情变得清晰起来。但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新闻发言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审计风暴中,有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就不能及时代表自己的部门面对媒体,这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部门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新闻发言人的机制,因此,北京才有媒体发出了“新闻发言人哪去了”的追问。

此外,与公关顾问一样,新闻发言人也应该有机会参与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讨论。只有真正参与信息制定过程,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将有关信息消化掉。这样,新闻发言人才能够逐步摆脱中国发言人 “照着稿子念”的呆板、生涩形象。甚至有记者开玩笑式的说:扔掉稿子,可以让发言人的大脑有精力释放出一些幽默细胞,有助于改善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气氛。

曾有人将新闻发言人制度比做是“危机中的那一根救命稻草”,认为它可以弥补因没有发言人而造成的“信息真空”。但是,在通过新闻发言人机制解决了“信息真空”问题的同时,如何在关键时刻正确发挥这个机制的效用,如何让公众透过这个看似通畅无阻的渠道获得可靠的信息,将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藏在知情权后面的信息陷阱!

“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官员,不要把记者当成政府的手下,也不能当成敌人;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新闻发言人不能拒绝记者的采访要求,拒绝记者采访就是违法。”

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杨扬在深圳市政府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的讲话。

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在重申深圳市推出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目的是“协助实现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告诫学员:“你可以不说,可以说不知道,但千万不能说谎。”

这些格言警句在信息披露和新闻报道观念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早就不是新鲜事,但在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

就连国外的公关界同行都知道,现在中国国内最火的公关培训主题之一就是“新闻发言人”。这是笔者在与伦敦公关学院负责人Chris McDowall和ICCO(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cy Organization)负责人John Dalton在北京见面的时候知道的。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发言人”热潮是多么的汹涌澎湃,想必这些海外同仁也已经透过多种渠道感受到了中国人追风的热情。

当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追风潮从本质上讲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因为“新闻发言人”角色的出现代表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和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看到很多本意是好的、结果实施起来却完全走了味的政策或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否会重蹈覆辙,是否会成为被地方政府巧名利用的又一个“形象工程”,沦落为“瞒报、谎报的窗口和造成舆论动荡的源头”,很多人为此忧心忡忡。

质疑是有理由的。尤其是在与信息披露与传播有关的法律缺席的中国,“新闻发言人”失控的风险更大。

首先,已经有地方部门表示,设立新闻发言人可以更好地统一树立地方政府的形象。同样,也有很多企业表示,企业设立新闻发言人是企业规范化经营的重要体现,可以在业界赢得更好的声望。

这样的出发点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当事人关注的不是有效的信息披露、不是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不是对广泛监督的欢迎,那么他们所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就值得怀疑,“报喜不报忧”的悲剧就难以杜绝,以牺牲广大公众的利益去换取一个地方政府、或者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个人的“优秀形象”的事情仍然会时有发生。

其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否会造成“信息限制”,甚至是“信息垄断”?

随着中央有关机构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视,尤其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后于2003年9月、11月和今年5月主持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推出,很多地方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宣布,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将明确指定新闻发言人为包括媒体在内的公众提供相关信息,解疑答问。

于是,立刻有人,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提出质疑:如果指定了新闻发言人,这是否会影响新闻从业人员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否会成为某些地方官员逃避记者采访和发表意见的借口?此外,这是否会造成更多粉饰太平、虚伪的新闻通稿的出现?

没有人可以站出来轻松地说“不会”。

有记者表示:“媒体不同,记者看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新闻发言人统一口径,最后记者拿到的总是一样的东西,这就等于剥夺了记者独立判断事物的权利。”不可否认,正如有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有些地方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限制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从而对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梳理与控制。

曾在佛山市培训班上给新闻发言人上过课的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林如鹏教授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政府信息的公布有一个具体的归口部门,避免信息的不准确,但同时也许会造成信息来源单一,成为一些人搪塞记者、拒绝接受采访的借口。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则认为:“一方面,它可能会防止记者把新闻事实‘挖’出来,也有可能会在记者把真相‘挖’出来后,以新闻发布的强有力的方式把其影响消除。”

毛寿龙教授的担心并非多余。过去几年,我们身边出现很多地方官员蒙蔽公众、限制信息传播、甚至封杀记者的现象,最典型的事件当属2003年兰州市公安局对当地几家媒体实施封杀的事实。虽然有很多媒体公开表示“自己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但据一些记者反映,2003年5月22日晚,兰州民警王建国酒后驾车撞死两人,公安局曾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事。“当时封杀事件的影响还在,所以并没有记者如往常一样对此事进行独立调查的稿件见报。”

而一向以追求利润为终极目标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在这方面也不乏惊人表现。仅以广西南丹特大煤矿事故为例。据《人民日报》报道,2001年7月17日凌晨3点30分,广西南丹县龙泉矿冶总厂拉甲坡矿、龙山矿海拔负150米的巷道里,几十名矿工瞬间在一场并非偶然的透水事故中丧生。事故发生后,漠视安全生产的个体矿主,迅速开始了一场黑暗的交易,用金钱炮制出一个弥天大谎,企图逃过法律的惩罚。

但是,南丹“7·17”事故的消息很快在互联网上发布并流传开来。随后,南宁地方的媒体也相继接到举报,使得事件进一步暴露。但是当媒体记者赶赴南丹现场调查采访时,却受到阻截、驱赶、甚至追杀,而事故有关责任人仍试图继续隐瞒真相。

事情暴露后,一些相关的地方政府部门曾四次派出调查组;其中河池地区也曾专门召开紧急会议,两次派遣调查组,火速奔赴南丹。可惜四次调查均称此次事故为“传闻”。直到事件发生后的第14天,也就是7月31日,当地区经贸委报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文件中,仍称:没有发现……伤亡事故,矿区局势平稳。

人命关天。当事人最终虽然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仍然有企业拒绝认识到以诚实为基础的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包括山西繁峙金矿爆炸事故以及辽宁海城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在内,很多与百姓存亡相关的事件信息的披露依然十分有限,很多事件的真相甚至是由一些仗义执言、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的记者,克服了重重人为阻碍之后,才终于得见天日。

中国像这样的地方官僚机构还有很多。于是有一些人开始担心,如果这样的地方机构设置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了这样的一个专为记者设置的提供事先设计好的、经过策划的统一口径传声筒,新闻记者的报道权从何体现?公众的知情权又从何体现?

因此,如何避免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某些腐败官僚机构和个人掩盖事实真相的工具,是所有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所有传播从业人员必须谨慎思考的新话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能引发的另外一个陷阱就是信息披露的法律界限问题。

什么样的事情可以披露?披露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事情必须披露?如果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不诚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问责制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今天,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在公务员中引入并实施了官员问责制,核心要旨就是“任何事情发生都将归责到人”。这一制度的实施,终于使中国的官员有了一种责任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中国,做官也是一个有风险的职业。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在2003年12月谈到这个问题时,就曾公开表示: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国长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责任不对称”的情况。他认为,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在当前的中国,作为某一级主管的官员,如果不披露某类信息,他就不会承担任何相应的责任;反过来,如果他披露了,却可能要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全部后果。在这种情况下,遵从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官员们当然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向媒体披露。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要想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应该首先从立法上下功夫,应该明确规定,有关机构如果对某类信息披露的程度不够或不及时,将面临什么样的惩罚。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人们对新闻发言和披露机制的监察职能落实到实处,明确信息发布的合法程序,并将失职责任落实到人,才可以真正保护公众的知情权,消除目前广泛存在的“责任不对称”的现象。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很好的案例供我们参考。美国有关机构对9·11恐怖袭击和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等事件展开的独立调查、以及最近发布的一系列调查报告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信息披露制度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行”那一天的时候,前面王京生所说的“你可以不说,可以说不知道,但千万不能说谎”的训诫也许就要重新改过,因为那时候,什么事情可以说,什么事情可以说不知道,已经不是发言人和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决定的,法律才是最终的准绳。

新闻发言人培训:应对媒体的艰难旅程

从去年到现在,国内很多营利性公关培训机构都组织了面向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综观整个培训市场在塑造新闻发言人方面的表现,由于很多培训的主调和受训者的目标是以“应付媒体”为主,因此有些人,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觉得,这样的培训课程难免有误导之嫌。

在今年春天由某个媒体组织的关于新闻发言人的讨论中,一位国内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认为,新闻发言人只不过是事件发生时企业用来暂时抵挡媒体报道的一种手段而已。这一观点提醒我们:一个机构设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否有效,关键还要看其设立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一个企业设立新闻发言人的初衷是为了应付媒体,为了在关键时候能够“挡”一下,那它的功能当然会止于此;如果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媒体让公众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那它的功能也就会朝这个方面倾斜。

“现在有些培训过分关注博弈技巧,就像以前人们常讲的‘防火防盗防记者',个别培训的重点甚至在传授发言人如何隐瞒信息,如何让媒体问不出东西。媒体与记者的天职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获取信息与新闻。‘你越不想让我知道我就越偏要知道',这正是新闻发言人、官员和媒体、记者之间的一个角逐点。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考验的是双方对度的把握。所以在培训中一定要清楚这一点,避免将培训过程游戏化。”

这是做了一辈子记者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对时下的发言人培训提出的建议。

确实,在听过几次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和讨论之后,笔者发现,很多时候,人们谈论的焦点并不是“公众的知情权”和“媒体的监督权”,更多的讨论则集中在作为新闻发言人如何化解媒体调查的技巧上。显然,在很多人看来,新闻发言人培训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对付媒体提问的培训。而这正是包括徐泓在内的资深记者所不能接受的。

这种情景,不由得让人回想起教科书上讲到的十九世纪末美国新闻媒体盛行的“揭丑运动”。当时美国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大企业对社会和政策资源的掌控引发许多普通百姓的不满。于是,一些记者揭竿而起,不断在报纸杂志上揭露那些自命不凡的大企业老板的阴暗行径,从而形成美国新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揭丑运动”。正是在这股汹涌的媒体和公众的抗议浪潮中,美国的企业意识到,只有与媒体进行很好的沟通,才能够树立自身在公众中的正面形象,才能令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公关顾问行业应运而生。

而在这其中,国际公关史上最优秀的公关顾问出现了,他就是Ivy Lee,他的至理名言更是有效指导企业和媒体之间既独立又合作关系的准则,即“The Public Be Informed”,也就是说,一切传播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可见,企业和媒体之间绝对不应该是应付和反应付的关系。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企业发言人许国祯先生认为:“中国传媒的发展与西方虽然不完全一样,但还是有一些殊途同归的地方。以前企业还可以通过一些关系来安排哪些新闻应该见报哪些不应该见报。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传媒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企业处于一种相对的、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企业必须重视它的存在,反过来,媒体也在影响着企业的存在。”

关注媒体也确实是发言人工作的关键。因为“媒体是在代表公众实现其知情权”。奥美公关上海办公室业务总监褚文先生认为,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设置中对媒体的关注是正常的。“有很多企业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会心存疑虑,他们担心记者的职业道德,担心他们会随意炒作,会做失实报道,也担心自己不够了解对方,担心自己的话被错误引用,同时也担心自己说话不得体,甚至被迫回答一些尖锐的问题。”但同时,他也希望企业认识到,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任何一次与媒体的沟通,都是机会,而不是威胁”。

褚文认为,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守望者,他们时刻都在与时间赛跑。“记者只是代表自己所服务的媒体在寻找一个好故事,仅此而已。这是他们的工作。但他们决不是企业公关部门的延伸。”“企业希望能够借助对媒体的有效利用,制造知名度以支持市场成就,借用媒体的可信性获得第三方认可,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美誉度,同时还可以介绍自己在行业方面的专业观点,以此来正确引导受众。”

由此看来,媒体和企业之间不断进行的智慧角逐是在所难免。作为企业,他们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媒体和公众需要的是事实,而且事实终究都会大白天下;作为媒体,他们唯一需要记住的就是,他们肩负公众知情权的重任,不要浪费公众赋予的独立监管和报道职能。

记者为什么会提“傻问题”

■ 文/胡兆燕

有好几次,一些看完国内新闻发布会实况转播的朋友私下里跟我说:“你们记者怎么会提这么傻的问题?”

记者本来就是以提问为生的,因此提问的事儿被人说到智商上去,够让人惭愧的。

好的提问,记者是替观众在问,并与发言人迅速沟通,不失时机地步步推进,并且将精彩留给回答问题的人。记者自己的功力,在于激发对方精彩的回答,从而能捕捉到的信息新闻性、典型性、针对性更强,提问本身也更具有价值。

有些提问,确实显得很“傻”。要么问题提得大而无当——记者动辄就问,“您的感想如何?”“估计前景怎样?”“作用效果怎样评价?”……显然成了新闻记者提问的八股和套话;要么记者自身专业水准欠佳,提问内容拉拉杂杂,一箩筐的的话全不在点儿上,让回答问题的人不得要领;要么有些问题本身很敏感,而记者提问的角度又太刁钻,使发言人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拉开距离,无法正面回答。

以上种种“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闻信息正常有效地披露,追根究底,大概应算是记者缺乏采访提问的技巧,不是记者存心要犯的。此外,还有一些“傻”问题被提出,却是因为许多记者成为熟手后掌握的另外一种“技巧”所致。

这种情形的提问,记者的角色只能算是个“托”。许多记者深谙现实,把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腾、挪、回、转”手法,移植到捕捉新闻事实上来。提问通常不愿意“得罪人”,因为记者心中早已有数,更多的时候,提问实际是在诱导。这样的问题只能让发言人按照既定新闻稿的思路再重申一遍。许多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不痛不痒,问得很“傻”,实际是在着力降低提问的“风险”。

对于记者和新闻发言人的关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说过这样的话:记者和新闻发言人显然是两个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职业。记者是新闻人,追求的是新闻。记者不是新闻发言人的学生、部下、朋友,也不是敌人。他是新闻发言人的挑战者。

成功的提问,不能人云亦云,应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核心问题就是要提问,为新闻而问,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事情。

(本文作者为《中国财经报》记者)

许国祯: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懂得倾听

许国祯: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效果。曾担任惠普科技公司传播事务经理,负责全面营销与媒体宣传,并曾在大学担任传播学教职。

《传播》:许总,您好。您本身就是福特中国公司的企业发言人,您能否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向我们介绍一下,您认为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企业应该注意什么?

(许国祯,以下简称“许”)

以我了解,大部分在中国的跨国企业都没有一个成文的关于发言人的制度或规章,供人遵循。我们福特公司全球被指定担任发言人任务的人大概有1100多人,也就是说全球38万员工中,有1100人被指定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事件做发言人,但是我们并没有一张白纸黑字的东西说发言人要怎么样怎么样做。

我个人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指定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件对外发言。一个企业最终的发言人不一定就是唯一的发言人,关于销售、服务、市场等不同的话题应该有不同的发言人,应该专业合理地进行分工。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24/7的工作,没有假期,发言人应该让人可以顺畅地联系到。比如说我是一个消费者,因为产品问题我已经气坏了,如果这时我可以联系到这个公司可以说上话的人,很可能在第一时间我的气就消了80%;反过来,如果找不到人,没有正确的渠道得到正确的信息,企业不能在最短时间找到答案,往往很多重大的问题就这样发生了。消费者情绪的爆发,事情愈演愈烈,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找不到发言人。

《传播》:现在有一个概念叫“全员公关”,也就是说,企业里不管你是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工作,只要有需要,经过适当的准备,都可以代表企业对外主动介绍、说明、表明企业的立场和观点。您对此怎么看?

许:在美国2003年有一个关于企业沟通可信度方面的调查,调查企业内部从CEO、CFO、销售经理到前台接待人员、维修人员、或者生产线上的工人,什么人让你觉得最可信?答案是越低层的员工越可信。最不可信的是公关人员和新闻发言人。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让内部管实务的人代表企业发言。

但是,“全员公关”作为一个理想的境地非常好,可是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受到过相应的训练,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镇静地面对传媒、面对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的同时侃侃而谈。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有专业的新闻发言人,正确理解媒体的需要,然后把我们要传达的信息适当地表达出来。

《传播》:不同岗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在您看来,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素质?

许: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很多。我觉得首先他应该懂得倾听,要了解新闻界和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因为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要说的东西不一定是包括新闻界在内的利益相关方要问的。第二点就是要有很专业的知识,要对企业内外的信息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不管你在职时间长短,不管你的经验如何,记者打电话进来找到你的时候,你就是他们眼中的专家。所以新闻发言人真正要做到“与时俱进”。第三点就是要诚实、诚恳。诚实与发布信息的内容有关,诚恳则与发布信息时的态度有关。第四就是要临危不乱,个性平和。不要因为别人故意挑衅就发脾气,失去控制。其实我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不很满意,我的脾气有时会很大。第五点是要对不同类别的传媒有深刻的了解。不同媒体的报道形式不同,从内容上讲,他们各自对“新闻差异性”的追求也不同。第六点是,新闻发言人要有同理心,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其中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你说的话要让所有人都能听明白,不要用只有行家才能听懂的专业词汇。在美国,有关机构对公关写作的要求是“要能够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都能够看懂”,也是一样的道理。第七点是要幽默。幽默可以化解很多问题。第八点是要知所止。知道话应该说到什么地方就不要再说了。同时应该清楚自己是在代表企业在发言,要分清为自己发言和为企业发言之间的界限。当然,很好的记忆力对于新闻发言人也很重要。

《传播》:很多企业让自己的CEO或老板担任新闻发言人,您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许:在美国2003年的调查中,CEO被认为是比较可信的发言人之一,是股东和投资者最信任的人。但是作为CEO,他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说新闻发言人非我莫属。短期来看,CEO或老板做企业的发言人,或者是唯一的发言人是没有问题的,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不明智的。历史上有很多事件证明:往往CEO担任发言人的后果是,要么葬送了CEO自己的前程,要么是葬送了企业的前程。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有不同层面的人可以分别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那么在公众心中,这个企业呈现出来的形象也更完整。

徐泓:避免“制度到位意识缺位”

■ 徐泓教授现场指导学员如何更好地向媒体发布信息。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从事对外报道为主的新闻工作20多年来,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约20万字,多次获得全国性新闻奖。著有《大人物 小人物》和《新闻写作教程》(与人合作)。

《传播》:徐老师,您好。自去年以来,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纷纷建立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徐泓,以下简称“徐”)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现公民知情权、建立健全民主政治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作为一个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政府,它应该做到政务公开;而企业也是为公众提供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特别是当它进入股市,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也应该做到信息透明、披露制度化。我们能够在SARS以后,把原来只在个别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的做法,在政府各部门制度化,这是政务公开一个很大的进步,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举措。而知情权是一个公民在履行所有权利,如选举权、参政权、监督权等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知情权,其他权利的行使将无从谈起。

此外,长期以来,我们的官员不善于面对公众。在一个民主政治的社会中,能够直接面对公众、直接与公众沟通并解决问题,应该是官员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所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也为政府官员与公众面对面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在面对问题、面对危机的时刻,如何与公众迅速实现沟通,提供了一个便捷而最具有传播力的平台。

《传播》:不久前您在北大组织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曾讲到现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您能否具体讲一下,您讲到的问题是指什么?

徐: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它可以促使一些部门将原本应该公开的信息定期公开。同时这个制度的实施,给新闻媒体增加了一个主流的、权威的、重要的信息源。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掌握着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重要信息。现在的问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不能成为记者采访唯一的、单一的信息源,从而形成信息垄断。我所指的垄断是指新闻发言人用一种统一口径的方式答复问题。在过去没有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时候,记者还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渠道去获取信息。而现在媒体需要的许多信息要去找新闻发言人,而新闻发言人提供的都是统一的程式化的东西。这反倒会成为阻挡新闻采访的一个新的门槛儿,出现“我发布你就有消息,我不发布你就没有消息”的情况。

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对形式与内容的认识上。现在大家从形式上对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了认识,但对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容本质,也就是对政务公开、对于向公众和媒体公开信息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还不够。或者说“制度到位了,但意识不到位”,以至于出现在需要发言的时候,新闻发言人用一种官话、空话、套话或者是宣传味很浓的方式说话,而不是发布新闻,发布老百姓真正想要知道和需要知道的信息,这样反倒变成了信息阻断的一个环节,这就与建立这种制度的初衷和媒体的期望相悖了。

企业的新闻发言人也一样。如果企业发布的新闻都变成广告式的东西,发布会不过是整合营销的一种手段,我想这也不是媒体所期望的企业新闻发言人应该做的工作。

《传播》:您认为在保障新闻发言人制度正确实施方面,我们是否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信息披露行为?

徐:我记得在SARS之后,政府在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发布了一些条例或规章,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完整的法律文本,但是从中央文件到政府各部门职责的要求,都清楚地描述了执政过程中各个岗位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所以,有关人员不能说因为没有把握就不披露。我觉得真正束缚他们的还是一种意识,即认为“这些没有必要让公众知道”,这还是全能大政府的心理在作祟。现代公民社会所呼唤的有限责任政府,从来都把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执政与管理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手段。眼下明显的例子就是 “审计风暴”。审计报告公布之后,被审计署点名的几个重要部门没有反应。从新闻发言人制度上看,现在正是他们应该说话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有态度,而且媒体和老百姓也需要他们有态度。

《传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杨扬在深圳市政府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曾这样讲:“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新闻发言人不能拒绝记者的采访要求,拒绝记者采访就是违法。”有人认为,这意味着新闻发言人在日后的工作中将面临来自媒体的巨大压力,失去主动权?

徐:其实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把主动权掌握在发布者的手中。你不发布,你沉默,主动权反而旁落。作为主流和权威信息的发布者,当你没有声音的时候,媒体就会从其他渠道去获取信息,这时候如果再来责备媒体的报道失实就不应该了,是因为你的缺位、失语和沉默,才造成这种信息的不平衡。“流言止于智者”,为什么你不说话?你应该先发制人呀。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媒体是良莠不齐的,特别是今天媒体市场化运作程度很高的情况下,确实有炒作新闻和报道虚假新闻的情况。但这是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先从发言人的理念、态度、行为方式上找原因。我很赞成杨扬局长的意见,对媒体的态度就是对公众的态度,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媒体是在代表公众实现其知情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以后,媒体和记者也面临着压力。新闻发布会越多,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信息的披露,媒体获得新闻的机会就越多,很多记者都在共享同样的信息,新闻同质化竞争的态势也就越严重。这时考验媒体和记者的就不仅是利用新闻发布会平台获取足够多信息的能力,进一步要求的是如何解读信息、综合梳理与分析信息。

《传播》:现在很多社会机构都在推出不同的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不过有很多人反映说,现在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更多的是在告诉发言人如何对付记者。您从事记者行业多年,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徐: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博弈。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应该加强他们对新闻媒体的功能与运作的认识与了解,要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媒体沟通与合作,特别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检验,从根本上就是看民心所向,民心实际上就是舆论的向背,而现在舆论的载体就是媒体。所以了解媒体并与其进行很好的沟通与合作至关重要。

至于培训的内容,由于我直接参加的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不多,不好点评。但我觉得这个培训更应该关注理念上的培训,要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那些信息应该披露,怎么披露传播效果更好。现在有些培训过分关注博弈技巧,就像以前人们常讲的“防火防盗防记者”,个别培训的重点甚至在传授发言人如何隐瞒信息,如何让媒体问不出东西。

媒体与记者的天职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获取信息与新闻。“你越不想让我知道我就越偏要知道”,这正是新闻发言人、官员和媒体、记者之间的一个角逐点。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考验的是双方对度的把握。所以在培训中一定要清楚这一点,避免将培训过程游戏化。

《传播》: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政府部门开始,现在这股热潮已经延伸到企业。您认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在培训方面有哪些不同?

徐:我觉得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市场很大,在规模上可能不亚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市场。但这个市场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不同。政府自身的职能就是要建构与管理公共社会与公共事务,而媒体的功能也体现在积极介入这些公共事务发挥舆论的作用,所以政府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更自然一些。而企业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因为企业本身是要盈利的,因此,媒体在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就要慎重,以免自己的报道最终成为企业的软广告。由于政府和企业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我认为,企业新闻发言人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有所区别。而且上市公司应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至于其他企业不一定采取这种形式。

媒体培训:从容应对采访

■ 编译/朱燕芳 荔枝

记者对那些说起话来像是企业机器人似的采访对象越来越反感。在当前人们大力反对炒作以及媒体迅猛发展的绝好时刻,全面自如应对媒体采访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在理想世界中,企业发言人也许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预算,去分别接受针对电视、广播和平面媒体在内的三类媒体设计的不同的培训课程,学习如何应对这些媒体的采访。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媒体之间有很多共同的特质;他们之间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差异性。因此,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一天的培训已经足够让企业的新闻发言人拥有一定的能力恰当地应对上述三类媒体。

大多数媒体培训课程都是从早晨的平面印刷媒体开始,很多关于媒体的一般性的话题都在这段时间内处理,下午的培训以电视和广告为主,这时的注意力以非语言沟通模式为主。

美国全国储蓄与投资机构的媒介与公关经理Wendy Franklin在主持了一个培训项目后表示:“关于三类媒体培训的本质是一样的:你要清楚你的话题,要使你的介绍更富有人情味,要表述清楚,并事先做好准备。”

做好准备

你可以通过观看政治人物在媒体采访中的表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乔治·布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新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要求布什介绍一下他从9·11事件的后果中得到的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Media Training Masterclasses首席执行官Warwick Partington认为,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布什却吞吞吐吐并停顿了很长时间才回答,这表明他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些与其个人有关的简单问题。

最终布什的回答还是落在伊拉克问题上。Partington解释说:“很显然他已经惊慌失措,伴随这个问题一起出现在他脑子里的是他所经历过的最大的负面事件。这说明,就算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一再告诫学员要记住‘我绝对不能提及负面事件',在采访现场的压力之下,他们第一个想到的答案可能仍然是他们记忆中的负面信息。”

信心能有效地帮助被采访者应对难关。然而,媒体培训课程不应该把新闻采访描述成滋生谣言或令人恐惧的场所,那只能让那些参加培训的人变得战战兢兢。

其实,专业人士和他们的客户所面对的采访并不是那么难以处理。因为媒体编辑队伍缩编,现在最常见的采访模式是电话采访。同时,由于媒体发展迅猛并不断细分,有更多的人要面对新闻采访机会。此外,很多记者都希望得到独家分析素材,因此市面上的采访机会就更多。

对独家新闻的激烈争夺意味着记者会竭尽所能从制造轰动效应的角度进行报道,以吸引受众注意。Quadrant媒体培训机构主管Mike Slater的建议是:“被采访者现在经常被要求对某事作推测,面对这种要求被采访者必须慎重。记者还可能要求被采访者做一些情感性的表达,如果不同意记者提出的某些观点,被采访者就应该明确指出并做出修正。否则,那些错误的观点就会成为第二天的新闻头条。”

理解媒介

当然,有一些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又太过简洁。如果被采访者在回答中只讲自己的观点,而不谈任何其他的内容,记者很有可能会从心底里对此感到厌烦,以后也不会再对他进行采访。

拒绝发表评论同样也会使媒体感到失望。当James Gryce在两年前加盟惠普担任耗材产品销售总监时,他对所有媒体的提问一律以“无可奉告”作答,结果导致了一些失实报道。

Gryce和其团队随后接受了一次为期一天的媒体培训,培训涵盖了电视、广播以及印刷媒介。他表示:“这次培训让我知道,我必须了解不同的媒介,不过总体来说,不管是面对哪些媒体,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分析你的受众,二是不要使用行业术语。那一天的培训很辛苦,但绝对物有所值。我感觉更自信,效果立竿见影。”

虽然只接受这样一天培训并不意味着学员将有能力顺利通过著名主持人Jeremy Paxman的“严刑拷问”,但这确实是个很好的开始。只要被采访者具备一些采访诀窍,他们就可以建立自信心,而这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从容地应对各种新闻采访,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印刷媒体。

广播采访提示

- 采访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节目有关的信息。如果是新闻节目,重点是“吐字清晰”而不要重复,如果是专题节目,关键则是重复要点;

- 不要忽视采访者的存在,不要用与第三方谈话的方式接受采访;

- 回答采访者的提问,因为他们是通向听众的通道;

- 在一个真正的演播室环境中练习很有帮助,这可以让学员了解现场各种设备的运用情况。很多媒体培训专业机构都会有或租用一些专用设备,用于培训课程;

- 不要离开话筒,这会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显得沉闷或距离遥远;

-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尽量在演播室接受采访,而不是接受电话采访。这可以让你更容易进入话题,更容易被理解;

- 如果你是通过电话接受广播采访,尽量站着说话;这样可以使你感觉更有掌控力,感觉更自信;

- 不要照着稿子念。如果这能使你更有信心,可以在卡片上记下要点;

- 不要指望采访者会一直注视你,因为他们在现场通常会非常忙;

- 要透过你的声音传达活力、热情与激情。你的声音必须要吸引听众注意;

- 为了强调重点,你可以适当停顿,但停顿时间不要太长。

电视采访提示

- 认真检查你的仪容;将头发梳理整齐,不要有头屑;

- 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太过华丽,受众希望与自己相关的人对话;

- 注意你的肢体语言和个人习惯,例如不要在座位上来回扭动,将手放在口袋里、或者是做一些手势;

- 注视采访者的眼睛;

- 检查你身后的物体,不要让你在节目中看起来像是脑袋上长出了一棵树或者是一根灯柱;

- 在采访到结尾的时候,不要擅自移动或讲话;

- 只要不会让别人感觉你对谈论的话题不在乎,你就应该尽可能微笑,即使你正谈论的话题很严肃;

- 如果是录播,一则电视新闻一般只有20秒,所以不要担心反复重复自己的观点,也不必迫于压力发表一些并非你所想的观点;

- 熟悉采访设备,和广播采访培训一样,多数培训师都备有相关的采访设备;

- 不要担心自己采访过程中会紧张,尤其是现场采访。如果不紧张,你的表现或许也不会很好;

- 在采访现场,如果采访者的态度从之前的热情友好一下子变得挑衅和质疑,你也不要感到沮丧。就算你觉得采访者的提问不公平,也决不能生气,否则采访的效果不会让你满意。

印刷媒体采访提示

- 尽可能利用时间优势阐述并解释自己的观点。在采访过程中核实记者的采访记录,以确保你的表述清楚无误;

- 不要立即答复。你可以问记者他们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方面的信息,然后告诉他们你将很快给予答复;

- 印刷媒体受发行量下降的商业现实影响,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以促进其在报摊上的销量;

- 就算你感觉交谈得非常顺利,并与记者建立了友善关系,也只能讲你希望在印刷媒体上印出来的内容;

- 与其他媒体相比,印刷媒体记者在内容上的议程倾向性更强。尽量在采访中找到记者的话题议程,然后围绕这个议程来组织自己的观点,确定记者需要的是什么:数据、意见还是声明?

- 由于印刷媒体对采访的内容议程有所设定,所以接受采访前需要更充分的准备。要阅读该记者以前写的文章,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以及他们在采访中可能采取的角度。

- 从视觉角度思考。问自己:有哪些图片资料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问一下记者他目前还在准备哪些方面的报道,以便日后建立联系。

作者:王晓燕

第3篇:浅析陈鹤琴“儿童教儿童”的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摘 要:“儿童教儿童”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原则之一。其意思是以儿童来教育儿童,以儿童来指导儿童。由于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更明显、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等原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包含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园本活动和偶发性事件),如能恰当运用好“儿童教儿童”这一原则,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运用

一、 “儿童教儿童”原则的出处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理论的精髓,为了更好地使“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陈老先生用十七条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来阐述“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儿童教儿童”正是其中的第十六条原则,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 “儿童教儿童”提出的三点理由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教儿童”“成人教儿童”的方式,殊不知还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做“儿童教儿童”。“儿童教儿童”究竟有什么好处?它与其他方式有何不同?陈鹤琴先生总结了如下三条理由:

(一) 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得更为深刻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看教者对于学者的心理是否了解为定。成人与儿童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上的差异,彼此的认识总免不了一条鸿沟横亘其中,除非成人对对儿童心理学具有相当的基础。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情形,就显然不同了。由于他们彼此的年龄相仿,兴趣易于接近,理解思想一致,所以沟通起来很容易,而且儿童尤其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当他们学会一点新的东西,总是很热心地想让别人知道。

(二) 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

有些事情成人可以完成,孩子并不感到稀奇,而如果有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完成,则会令其他的同伴羡慕,以至于要向他们学习。比如,在孩子眼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当有的孩子也向老师那样大方地站到集体面前流利、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得到的一定是同伴的羡慕和赞许,紧接着会有更多的孩子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给大家讲故事。同时,来自孩子与孩子间的鼓励和学习,会使同伴关系更加密切,更能促进幼儿间的社会交往和融洽感情的建立。

(三) 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以上两点,都只是指学者方面来说的,担任教的儿童能否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裨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为了要教,事先就得充分准备,在教过以后,他对于所学的内容,认识必然更加清楚。所以,儿童教儿童,不但是被教者得益,即使教者本身,亦得到很大的益处,甚至是比被教者更大的益处。这种得益,不仅在教材以内的知识范围而已,儿童更获得发展创造才能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教另一个孩子拍球,那么他自己不仅要将球拍得相当好,同时还要动脑筋思考怎样将他的拍球方法和要点讲解、示范给同伴听,这对教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和成长。

三、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如果也能够把握好“儿童教育儿童”这一原则,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哪些环节可以利用这一原则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示范环节和操作环节经常需要利用儿童教育儿童。

在示范环节中,教师经常会请能力強的孩子来示范一些动作或画画等,从而为别的孩子打开思路。以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为例,当我提出“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装饰手帕”时,便请2~3名幼儿来展示自己的想法,还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介绍自己所画的线条,接着我只需要适当的总结便可以了。而操作环节更是经常会用到儿童教育儿童。每次美术或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环节,总会有一部分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或作品,这时我会请这些孩子去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不仅是美术活动,在科学、艺术、健康、社会、语言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儿童教儿童的现象。

当然,为了尊重别人思考的权利,帮助之前先要问一句:“需要我来帮助你吗?”在别人答应之后才可以去帮助。

(二) 生活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时期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最常见的表现为穿脱衣裤、鞋子,扣扣子、拉拉链等。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强,而另一些孩子对这些事情始终有畏难情绪,或对教师心存依赖。这时候,笔者便在集体面前表扬那些自理能力强尤其是愿意自己穿脱衣服的孩子,还利用专门的时间请他们现场示范、讲解,以此调动另外一些孩子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当然,在午睡前后环节,也为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能力强、动作快的孩子,经常会去帮助和指导年龄小的、能力相对弱的、动作慢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乐意自己穿脱衣服了,有的还学会了自己扣扣子,他们的自信心由此增强,而帮助别人的孩子看到同伴的进步也颇有成就感。

(三) 游戏活动的“儿童教儿童”

在游戏中,许多情节的发展都是孩子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且孩子之间也在相互模仿和学习。例如有一次,我在娃娃家游戏中听到“妈妈”吩咐“爸爸”去克里斯汀为宝宝定一个生日蛋糕,并且还请了好多“邻居”来给“宝宝”过生日、唱生日歌等。紧接着,有不少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争相模仿这一情节。当然,我在游戏评价环节也请出了这个有心的“妈妈”,给当天玩其他游戏的孩子也分享了这一好玩的经验。

其实,这样的例子经常会上演,比如克里斯汀的“蛋糕师傅”又做出了新的花样、建筑工地的“工人”又有了新的建筑方法、小舞台的“演员”又跳出更漂亮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从孩子中来,而需要教师及时将孩子的经验通过一些孩子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并适时做好总结和点拨。

(四) 幼儿园园本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我园曾做过一个名为“全纳·共生之——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研究”的课题。混龄,也就是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既然是不同年龄,那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差异。在大幼儿和小幼儿一对一的互动游戏中,大幼儿很自然地充当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游戏中给予弟弟妹妹以帮助。并且大幼儿能够等待小幼儿的发展,愿意给小幼儿重复的机会;能根据小幼儿的表现,调整自己对小幼儿的支持方式,如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等。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但小幼儿愿意接受大幼儿的安排,对大幼儿有敬畏感,能够积极模仿大幼儿的行为,而大幼儿本身的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得到锻炼和发展。总之,大幼儿和小幼儿都能得到身心更好地发展。

(五) 偶发事件中的“儿童教儿童”

在幼儿园,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包括一些偶发的事件,同样是学习的良好契机。有天饭后折纸时,涵涵折了一个“东西南北”,引起了坐在她旁边的希希的关注,在希希的请求下,她很耐心地一步步教希希去折,折完后两个人很开心地用“东西南北”玩“说和猜”的游戏。她们的游戏吸引了更多孩子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孩子“慕名”来向涵涵学习折“东南西北”,没过多久,全班孩子基本都学会了这种折纸和游戏的方法。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中班的孩子能够学会“东南西北”这种难度偏高的折纸,而这一技能的教授者竟然同样是一个中班的幼儿,可见幼儿作为教育者的潜力,不容小觑。

类似的偶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再比如,有一次一位玩魔方很厉害的男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班级的魔方还原到原始状态,引来了众多对魔方感兴趣的孩子们的围观,于是那个魔方男孩将自己跟爸爸学来的玩魔方秘诀对大家一一讲解、示范……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自然角做了一些活动。开学之初,每个孩子都会从家中带来一盆植物。我们请家长先告诉孩子植物的名称以及它的一些特点和习性,然后由孩子轮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植物,这也不能不说是一次孩子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四、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运用中的两点思考

(一)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说到“儿童教儿童”,我们不由地会想到:“大的教小的”“强的教弱的”这两种情形。其实,强与弱是相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有的做早操动作到位、精神饱满……只要很好地利用和发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每一个孩子都有指导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些孩子由于各方面發展较好,经常被赋予“小老师”的名义,充当各种“教”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总有些孩子由于整体偏弱,而始终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以必要的关注,善于发现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善于将他们身上的亮点进行放大,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教”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 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使是“儿童教儿童”这种看似与教师无关的情形,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

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而这一点,孩子自己常常是看不到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这些闪光点,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抓住“儿童教儿童”的契机。

引导:与教师相比,孩子在“教”的方法和策略上显然是稚嫩的,当儿童“教”的过程出现问题或困难而无法解决时,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引导,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技能,实现“教”的目标。

提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与学,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孩子“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带领孩子进行讨论、反思、小结、改进等,帮助他们对各种学习进行梳理,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魏培培,幼教二级,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作者:魏培培

第4篇:“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家长发言稿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度佳节。

我很荣幸代表孩子家长发言。首先祝在座的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同时也代表家长向幼儿园的各位老师道一声辛苦和感谢,感谢你们为了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每一份爱和努力!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孩子在此茁壮成长,日渐活泼。听着咿呀学语的孩子就会唱儿歌、背古诗,我们骄傲无比。夕阳西下,看着孩子收获快乐的活泼神情,我们心花怒放。能大口吃饭、自己穿衣、独立生活,我们无限欣慰。能与小朋友互助合作,彼此分享快乐。我们无限阳光……这一切进步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与辅导。还记得初入贵园,孩子淘气难治,中午不能休息,您抱之入眠。还曾记得凛冽的寒冬,您不畏寒冷为孩子清洗尿裤、被褥。还曾记得孩子发烧,您一次次为其量体温、煨汤药。还曾记得,我因工作原因放学时顾不上接孩子,当我赶到时,发现孩子和您正在做游戏等等……无微不至的关怀,胜过母亲。孩子的进步。为孩子的进步在代表家长向您们表示感谢。

今天,我们的孩子将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他们的风采,节目中凝聚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劳和汗水,凝聚着家长们的心血和期望。也是孩子们在他们稚嫩的人生舞台上一次真诚的演绎。他们用一幕幕纯真的儿童剧,诠释一个个浅显易懂却又蕴含深远的人生哲理,也为他们正展开的人生留下美丽的脚印。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孩子鼓掌,为我们的孩子加油。我们孩子是最棒的,最最棒的。

最后,祝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留住童年。同时也祝愿文化馆幼儿园越办越红火。让更多孩子收获快乐,让更多家长享受舒心。

第5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发言稿与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发言稿大全(大全)

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发言稿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班李林蕊小朋友的妈妈,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有机会作为家长代表在此发言,我倍感荣幸。

今天,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首先,请允许我以一个普通妈妈的身份,向全校的孩子们表示节日的祝贺,祝你们节日快乐,健康幸福!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很庆幸,为孩子选择了一个好的幼儿园,“旺城幼儿园”,走进这里,这里的教学设施不断地更新,这里的校园环境不断的创新,这里的老师尽职尽责的情景,这里的小朋友们努力学习的场面,无不让我铭记。它给孩子的心灵注入了快乐的源泉,知识的源泉,通往他们未来世界的源泉。在这里孩子得到了全面的启蒙教育及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幼儿园的第二课堂又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从而让我们能更早的认准孩子的喜好,并有目的着力培养。在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了幼儿园悉心的关怀和照料,在学习文化知识及性格发展等方面得到了老师的正确引导,“老师是孩子的半个母亲”。是的,孩子差不多一整天都在幼儿园,老师既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又要教孩子文化课,她们做的应该说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多,这半个母亲并不容易当啊。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配合这半个母亲,并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莲 山课件 ]

借此机会,我要向旺城幼儿园的院长石老师,李老师,侯老师及各位园丁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你们启迪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带他们走上了探索真理、热爱知识的光明道路,这些好习惯,好方法,必将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的孩子将在这炫耀的舞台上展示他们的风采,这里凝聚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快乐,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劳和汗水,凝聚着家长们的心血和期望。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孩子鼓掌,为我们的孩子加油。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最最棒的。

最后,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茁壮成长,祝老师们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全体家长们幸福安康,家庭和睦!

谢谢大家! 第 1 页 共 3 页 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发言稿范文大全

【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园长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家长们,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送走金色的五月,我们即将迎来了"六一"儿童节。在这个童心荡漾的日子里,我很高兴能与小朋友们一起欢度这美好的节日。借此机会,我代表起点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向小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

【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大2班***小朋友的爸爸,我很荣幸地代表**幼儿全体家长,真诚地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幼儿园全体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向辛劳养育孩子的各位跟我一样的家长们说声辛苦了。

【六一国际儿童节幼儿园讲话稿范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在这鲜花烂漫,绿草如茵的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孩子们的盛大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我非常荣幸地与小朋友们一起共度这美好的节日。值此机会,谨让我代表天井初级中学向全体小朋友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并向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们.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幼儿园儿童节嘉宾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日子里,能够参加小葵花幼儿园庆六一联欢会,倍感荣幸,借此机会,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小葵花幼儿园的全体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幼儿发言稿(201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小班张晶珲小朋友的爸爸,我很荣幸地代表幼儿全体家长,真诚地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幼儿园全体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向辛勤养育孩子的各位跟我一样的家长们说声辛苦了。

【幼儿园小朋友六一儿童节发言稿范文】

亲爱的老师小朋友们:大家节日好!我叫xx,是xx班的小朋友。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这是我在幼儿园度过的第二个儿童节,我想代表小朋友们向老师妈妈说上几句心里话!两年前,我刚刚走进幼儿园的大门,拉着老师的衣角不停地哭着说: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妈妈把我搂在怀里,轻声的告诉我:老师喜欢你,老师爱你。

【2017年六一儿童节幼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叔叔阿姨,亲爱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大三班的邓奕潇。在这阳光灿烂,鲜花朵朵,鸟儿歌唱的日子里,我们早培六幼迎来了2017届大班毕业典礼,一转眼,我们已经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了四年,这里是我们快乐和幸福的家!但我们就要毕业了,带着一 第 2 页 共 3 页 份永恒的记忆,即将离开我们的老师,离开关心我们的阿姨,走向小学的大门! 第 3 页 共 3 页

第6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儿童代表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中一班小朋友姜泉美。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

幼儿园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快乐的摇篮!这里有我们的好老师,好伙伴,我们在这里学习成长,变得聪明又能干,我们在这里玩耍嬉戏,留下无数的欢声笑语,我爱我们的家——东风幼儿园。

亲爱的老师,是你们像爸爸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教会了我们唱歌、画画、和舞蹈,也教会了我们献爱心、懂礼貌,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伴随着你们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全体小朋友,对老师真诚的说一声:谢谢,老师!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一步一步教我学走路,是你们一字一句教我学说话,我们生病了,最着急的是爸爸妈妈;我们快乐了,最快乐的也是爸爸妈妈。在这里,我要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六一的花儿是香香的,六一的歌儿是甜甜的,六一的小朋友美美的。我们是早晨的太阳,祖国的希望,伙伴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唱响爱的赞歌,迎接灿烂美好的明天吧。谢谢大家!

第7篇:幼儿园庆六一儿童节发言稿与幼儿园庆六一儿童节园长致辞

幼儿园庆六一儿童节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家长,亲爱的老师们、小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阳光灿烂,彩旗飞扬,我们欢聚在机关幼儿园这个美丽而和谐的校园 里,共庆XX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首先,我荣幸地代表我园的全体教职员工,向前来参加我校庆 “六一”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恭迎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你们长期对幼儿教育的关怀和支持; 向辛勤付出的学校领导表示无上的敬佩 和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竭尽全力地为我们创设舒适的教育环境;向参加今天庆

祝活动的各位家长表达真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一如既往支持老师的工作; 我更要向祖国的花朵——可爱的小朋友们致以节日里最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祝愿你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培育下健康成长!

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满怀。在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机关幼儿园全体

同仁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坚强带领下,始终坚持先进的育人理念,努力把知识留给孩子,把微笑带给孩子,让欢乐陪伴孩子。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校幼儿数量逐年增加,幼儿家长对学校工作给予一致好评,各级各类

活动中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使我园的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地迈向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台阶,为幼儿的快乐健康成长贡献出了全部的力量。

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做为幼儿工作者,我们会时刻认真审视自己,时刻鞭策提醒自己,对得起尊敬我们的幼儿,对得起信任我们的家长,对得起为我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我们还会不断地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取得新的成绩,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幼儿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来宾在百忙中来参加今天的庆祝活动,祝大家身 体健康,祝全体小朋友们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节日。 第 1 页 共 4 页

幼儿园庆六一儿童节园长致辞

让我们与孩子同唱,让我们和孩子共舞,让美丽的梦想从这里起航最后祝小朋友更加活泼可爱!祝各位家长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园长致辞,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幼儿园庆六一儿童节园长致辞篇【一】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小朋友们:

你们好!今天,在这个姹紫嫣红鲜花盛开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怀着喜悦的心情、我们非常高兴地与小朋友们一起共度这个美好的节日。首先,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同时也借此机会,衷心的感谢各位家长对我们xx幼儿园的关心和支持!感谢xx幼儿园辛勤耕耘、培育祖国花朵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各位家长,幼儿时期是美好人生的开端,是最佳的教育时机,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孩子们你们生长在一个繁荣兴旺的社会时代,你们是天子骄子,现在xx幼儿园为你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流的办园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等,帮你们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你们在xx幼儿园愉快的学习和快乐的成长,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广大家长对xx幼儿园的发展多提一些宝贵建议,多和你孩子的老师沟通。共同努力、精心合作,达到家园共育。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快乐却属于我们大家的。今天xx幼儿园的全体小朋友都将登台亮相,展风姿献才艺让歌声与微笑同在,让祝福与快乐同行。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与时俱进,为幼儿园的事业再谱新乐章,给孩子明天的进一步发展和幸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让 第 2 页 共 4 页 我们与孩子同唱,让我们和孩子共舞,让美丽的梦想从这里起航最后祝小朋友更加活泼可爱!祝各位家长合家幸福、万事如意!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谢谢大家! 幼儿园庆六一儿童节园长致辞篇【二】 对幼儿园蓬勃发展的感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家长,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是一年之中最喜庆的日子,小朋友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看,今天的区里领导,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开看望可爱的孩子,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孩子们的关心,对公办幼儿园的关爱,对全区幼教事业的关注,谢谢您们!祝领导们工作愉快、永远年轻、心想事成! 看,今天的孩子们,身着节日的彩妆,载歌载舞,表达心中的喜悦,展示自我的风采。亲爱的小朋友们从刚入园时哭闹不语、咿呀学语的样子,长大成了现在会写字、能唱歌、会算术、懂礼貌,吃饭穿衣学习运动样样会的才子才女! 看,今天的家长们,是多么的高兴呀!我们的宝贝即将登台,我们宝贝一天天长大,我们的宝贝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这是你们的骄傲,是你们平时辛勤付出,收到的回报。亲爱的家长朋友,孩子在您们爱的呵护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多么地幸福啊,请允

许我代表园里的孩子向您们说声谢谢!谢谢您们给孩子无限的爱。代表全体教职工向您们说声谢谢!谢谢您们一直以来对喜洋洋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认可。

看,今天的幼儿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幼儿园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由以前的几十名幼儿发展到现在300多名幼儿,并且已额满停收;由以前的第一家办证幼儿园发展到现在全区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的示范性幼儿园,这些发展,主要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区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 第 3 页 共 4 页 持,得到了各村支两委领导的支持和帮助,饱含着幼儿园领导班子的精心打造和创新管理,凝聚着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辛勤劳动的汗水,在这里,我向大家敬礼了,向大家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在此,我还要对给予此次活动大力支持的****等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载着所有人的祝福,载着所有人的支持,载着所有人的希望!我们***幼儿园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跟着幼教集团的步伐,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实现幼儿园的环境最优化、餐饮档次化、教学规范化、育儿贵族化、校园安全化的管理模式,打造成景区内快乐、健康、安全和充满知识的一块圣地,撑起宝贝们开心生活、健康成长的一片蓝天。

最后,祝我亲爱的宝贝们节日愉快!预祝本次文艺汇演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 4 页 共 4 页

第8篇:幼儿园幼儿六一儿童节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们领导、老师、家长 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大班陈雨轩小朋友的妈妈,我很荣幸地接受幼儿园的委托,代表全体家长,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并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也辛勤劳动的乐开幼儿园全体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我很庆幸为孩子选择了一个好的幼儿园,在这里我的孩子得到了全面的启蒙教育,参与了多项活动,经过了许多历练,让我很快认准了孩子的喜好,进而能有目的的着力培养,同时在生活上也得到了悉心的关心和照顾。在此请让我代表家长们向幼儿园的所有老师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是你们启迪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带他们走上了热爱知识、发展能力、张扬个性的道路,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些好习惯,好方法,必将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的孩子将在这里展示他们的风采,这台节目凝聚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劳和汗水,凝聚着家长们的心血和期望。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孩子鼓掌,这我们的孩子加油吧。 最后,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茁壮成长,祝全体老师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家长幸福安康、家庭各睦,祝乐天幼儿园越办越好,让孩子们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和玩的快乐! 谢谢大家

第9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嘉宾发言稿

六一儿童节嘉宾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日子里,能够参加晒溪村山村幼儿园庆六一联欢会,倍感荣幸,借此机会,我代表石阡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晒溪村山村幼儿园的全体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老师和家长最大的幸福。晒溪村山村幼儿园全体教职工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知不觉中,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从初进幼儿园时的天真无邪、茫然无知,到现在的懂礼貌、能歌善舞,并学会了一定的知识,这其中无不渗透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我为我们的孩子能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生活、学习、锻炼并得到老师们悉心的关怀和照顾感到欣慰。

再次向幼儿园辛勤付出的园丁们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啦!谢谢你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 是你们启迪了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你们让孩子学会了学习,学习了做人做事!是你们给孩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这些必将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和培养!

各位来宾、各位家长,孩子们稚嫩而精彩的表演马上就要开

- 1

上一篇: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下一篇:武松打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