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现苏轼人生的诗词

2022-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能体现苏轼人生的诗词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庞丽

内容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

苏轼词风

超然态度

一、苏轼的魅力人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当初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杭州,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他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1)

二、苏轼的多样词风,突显其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第一,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第二,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 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2)

1、苏轼词豪迈的风格。苏词中流露出人生挫折时达观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因直言不讳,得罪了掌权的“革新派”,而在朝廷中累遭诽谤,倍受排挤,处境颇为艰难。不得已只好自请出朝,放了个杭州通判,当他得知多年未曾谋面的胞弟苏辙(子由)在山东济南任职的消息后,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他向朝廷请求调任山东,与胞弟团聚。朝廷中毕竟还有同情他的人,他的请求得到恩准,宋神宗熙宁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调任为山东密州知州。

他在密州所作的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却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

2、《定风波》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3、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 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三、苏轼的人品和词风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北宋时期璀璨的明星。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苏轼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让人信服。他一生磊落豪放,对人从不设防,具涵养、沉稳等特点,并且高风亮节、善良有爱心。

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于是,苏轼写了很多批评变法的文章。面对苏轼犀利的批评,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时,捕快押着苏轼将要起行还京,苏轼的妻子王氏送他出门。临行前,两人一时千头万绪,不知说什么好,唯有相对大哭。苏轼很快就镇定下来,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首诗送我?”妻子一听,顿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苏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苏轼说的是一个典故。杨朴是宋真宗时人,有才学,颇得宋真宗的欣赏,但杨朴性格怪异,不愿为官。一次,宋真宗出宫祭祀,经过杨朴所在的地方,派人把杨朴召来,想要封他一个官职。宋真宗问杨朴:“卿来,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杨朴知道宋真宗想要他入朝为官,就随口编道:“唯拙荆(妻子)写有一首。”宋真宗让杨朴念来听听,杨朴当即以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了杨朴一些财物,让他回家。

在生离死别之际,苏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化解悲伤,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不计较个人恩怨,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苏轼的宽广胸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用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话来说,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3)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他以肺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远离政治。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离开江宁四个月后,苏东坡又作《次荆公韵四绝》,其三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是苏东坡历经仕途坎坷之后对王安石所说的由衷之言。这次钟山相会,正值王安石大病方愈,所以,四十八岁的苏东坡,在诗中真诚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和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苏轼的潇洒飘逸而不羁脱的风格更加真实与自然,和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一个好游之人, 苏轼虽然反对过王安石变法,被降过职,也因为作诗诽谤朝廷被贬过官,但毕竟在死后被赐太师,谥文忠。也算是个政治家了。苏轼在诽谤朝廷之后就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兴,农历三月初七这天,他就去了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这个地方游玩,结果回来的时候遇上了大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淋雨都能淋出这种境界,估计是职业玩家了,这种洒脱在理学兴盛的宋朝,估计也算前卫了。

熙宁九年的中秋,远离家乡的苏轼玩了个通宵,还喝的大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苏轼看着天上的月亮,开始想自己的弟弟子由,朦胧的月色,醉意朦胧的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一直认为这句是苏轼洒脱到及至的表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淋漓尽致的洒脱,东坡之后无人再有。

绍圣三年,苏轼被贬到了惠州,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子.,这位玩家又开始出游,这次,在一个高墙大院的外面,听到了佳人荡秋千的笑声: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唯一一首被认为有红杏出墙之嫌的词作,不过才子佳人,自古就是绝配,此时的苏轼,应该说是老才子了,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近五旬,年过半百还有如此兴致,真是相当的厉害。

苏东坡最可贵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

最后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为本文作结:“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品质,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为韩文公所作碑文何尝不也是为自己所作的碑文!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陈景云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N].安徽文学,2007,01. (3)《人品风流》 罗强烈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30日

第2篇: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 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 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 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坎坷人生

苏轼少年时期,一直受到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的熏陶,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从不对封建势力谄媚从就,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式的胸怀,对那些看不顺眼的,扰民害民的举动,他能直言不讳地痛斥当朝权贵,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才导致他屡遭贬谪。 例如:熙宁元年,神宗即位不久,为了挽救面临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当时,苏轼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改革也应逐步进行,而非王安石的变法般急于求利。因此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不但未被神宗接受,反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也不愿陷入新旧两派斗争的漩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虽有些难过和挫败感,但当看到杭州的湖山之秀丽,街道之繁华,庙宇之闳壮,他甚至感到了一种归宿感,他刚到杭州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魂牵梦萦的故乡竟比不上仕途驿站之一的杭州,就是这不经意的一瞥,杭州俊秀的湖山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以至于要在这里安家落户。

因此,苏轼在办完公务后,换上便服,或在湖滨小亭里坐坐;或在荒山幽涧中走走,累了,在虎跑寺沏茶品茗。倘若兴致犹盛,就会邀几位同僚泛舟湖上,吟诗作画,尽情挥洒在青山绿水之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从而也形成了忧乐两忘,放荡不羁的性格。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显现了他潇洒的生活,如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

又如:神宗元丰2年3月,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初到黄州时,苏轼陷入了不能维持家人生活的困境。他在给秦少游的信里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一个堂堂的文化名人,携妻带子地来到黄州,生活状况却到了“日用不得百五十”的地步。

此时的苏轼,不得不脱去文人的长袍,摘去文人的衣巾,改穿农人的小褂子,在耕作之暇,偶尔喝得微微醉意,躺在草地上便悄然熟睡,直到暮色降临,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生活虽淡泊名利,但他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农田式的耕作生活使他的诗情勃发,半公半作的闲暇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思古通今,在这一时期,中国词史上豪放词的奠基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还有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 „„

像这样的经历可以列举很多,如果再列举下去似乎有点繁琐,读者再看下去,心情也越发的沉重。在苏轼流放的历程中,他的路途一次比一次难走,以至于在他年逾花甲的时候,还被远谪到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苏轼在海南岛居留三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吟出了这样的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两句诗可作为他坎坷仕途的总结,在此,我们也不难想像苏轼的悲壮而又诗情澎湃的一生。如果说儒道两家的思想播洒了他诗情的种子,正是由于“种子”的萌芽,让苏轼在坎坷的人生中打造了留传千古的诗篇。

第3篇:体现苏轼爱情的诗句

诗句,读作:shī jù 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现苏轼爱情的诗句,欢迎阅读!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 ——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 苏轼《贺新郎·夏景》

最美的十首古典爱情诗词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八、《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十、《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扩展阅读:很美的爱情句子

1、爱上一个人,我们其实是爱上一种感觉,只有他才能给的感觉,不爱一个人,就是因为感觉没了。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再勉强也没有用。

2、爱情的最初都是盲目的,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是否爱对方,对方究竟哪里吸引了自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你喜欢和某人在一起,每天都想见到他,一日不见有如隔三秋的感觉,至少可以证明你是喜欢他的。

3、不要为了一个人而活,一个人去承担两个人的爱情是很痛苦的。只有两颗心去真心经营爱情,那才是真正的爱情。

4、在拥有爱情的相濡以沫的平淡日子里,我们感染上对方的气息,被渐渐同化,当日复一日的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上烙印,当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在我们脚下走过,当两个人在不经意中去体贴对方,去关爱对方。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笑靥,都会给对方带来心灵的共鸣,都会使爱情得到升华!

5、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也不要相信完美的爱情。其实,你只要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一种纯朴的可爱就足够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就可以了。

6、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总是最好的,失去的恋情总是让人难忘的,失去的人永远是刻骨铭心的,珍惜或放弃,都是我们生命中必经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一种经历,做好自己,不要为了讨好别人改变自己,当然,也不要为了某些因素,固执不通。

7、许多在恋爱中的人会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有的人聪明地把自己藏在爱情背后,可是却是收获满怀的温馨与幸福。有的人为了爱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她可以不要全世界,还是有他陪伴着的日子天天永恒?如果说杰克死后,露丝也跟着沉到海底,那么就没有了那感人至深、赚了我无数的泪水的泰坦尼克号,爱情的意义不是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而是两个人共同付出,彼此幸福。

8、爱情不是冲动,也不是迷恋,爱情包含激情,但又不等同于激情,爱情包含快乐,但又不仅仅是快乐,真正的爱情是包容,是牺牲,是患难与共,是不离不弃。

9、爱一个人就要付出你的全部真心和爱恋,爱一个人就要给他(她)温柔的依靠。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她)因为有你而快乐,爱一个人就要给他(她)你热烈而真挚的心跳!爱一个人就不会去计较他(她)能给你带来多少好处,爱一个人就会在他(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他(她)你最温暖的拥抱!

10、爱情是飘着的云,总是飘浮不定,来去自由,变幻莫测,一会将天空装扮得绚丽多姿、晴空万里,一会又乌云压城、风雨满楼,天晴的时候,云很少,人们看到的是云的爽朗;天阴的时候,云却很多,人们看到的是云的暗淡。

第4篇: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豪情奔放。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

内容广泛。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其

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

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梅花的形貌。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主张神似而不满“形似”,他的咏物词《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正是他这种艺术见解的实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笔下之杨花,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把咏物、写人、抒情结合起来。在咏花的同时,亦勾勒了一个少妇的形象。上片,劈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入手擒题,首先捕捉住了杨花的特点。杨花与桃李等一般的花相同,因春风吹拂而开放,亦随春谢而零落;但又不同于桃李花,无芬芳气息,无艳丽色彩,无诱人姿态,只有在离树飘坠之后方被人注意。这里,词人遗貌取神,跳出物象之外。“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写杨花坠落时的情态,更进一步跳出物象,把杨花写成一个刻骨相思而娇慵厌厌的思妇。“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紧承“困眼”,再以杨花之神魂,进一步写其因思成梦,梦中历尽苦辛,万里寻夫,竟被无情的黄莺惊醒,使她连梦幻中的希望也被毁灭。作者既没脱离物象,亦没为物所物,似物似人,似人似物。杨花有思,思妇有情,其实都倾注了作者飘泊异乡思归之情,其妙处是物——人——我三者结合。下片结尾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近承“流水”,遥应“寻郎”,把思妇伤春之情推到了顶点。杨花与“离人泪”合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这“离人泪”字面上写思妇伤春,而仔细寻味,却既反映了章质夫及其家人离别、思念之意,也包含了作者自己飘泊、沉沦的感慨以及作为被弃置之人的“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怨。

(二)言情词具有凄美、委婉的美感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主题大多是写一些闺阁、相思、离愁、春花秋月等。而苏轼描写的言情词,改变了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如: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初次相见,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写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眉头不说话,不是无情,是娇羞,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爱情词,但格调健康。 苏轼写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还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等。前者写了他悼念原配妻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后者写了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冲破 “艳科”的藩篱,提高了词品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创造美的意境,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苏轼婉约词摆脱了传统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的特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如:

《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写了槐、柳、蝉,描绘了初夏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以碧纱和白烟相衬托,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给人一种动态优雅的美的感受。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以雅为美”的其它名篇如《点绛唇》(红杏飘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三、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首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作者陡然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明月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永恒的魅力,把关于月的这一永恒而又神秘的话题重提出来;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疑问,在那个理性之光还未点燃的朦味时代,这理性的疑问勾起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对俗世的不满,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 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的意思。苏轼认为,既然人类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两心沟通在一起。“但愿”句就时间而言,“千里”句就空间说。要打破时空限域,让明月这一原型使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另外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襟怀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

这类词无不寄寓着苏轼超尘拔俗的旷达襟怀。如:

《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是客观存在,而“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啸”表示意态安闲,“轻”字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字意同。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返回到眼前景,“相迎”二字见性情。“回首”三句说心中事,含蕴深邃,是对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是苏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往独来的“缥缈孤鸿影”,《定风坡·红梅》写红梅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的“风流标格”,《定风坡》(常羡人间琢玉郎)写歌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精神等。

(三)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

这类词体现了苏轼清高、淡泊、放任、达观的思想情操,具有闲逸旷远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如:

《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明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的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来超脱现实,自寻乐趣。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前人所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刘熙载《艺概》)。他以其灵气仙才创作的这些清旷之词,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词还有《满庭芳》(窝角虚名)、《哨遍》(为米折腰)等。反映苏轼的文人气质和思想个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总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作家,他不仅开创了豪放派词风,而且在婉约、清旷等风格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词的创作上的创新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苏轼词创作的风格。

第5篇: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归隐意蕴

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群初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黄大伟 电话15289549516 电子邮箱huangdawei8899@163.com [摘要]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感悟其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倍受后人崇仰的文学巨匠。对故乡执着的眷恋,对乡愁的旷达化解构成了苏轼诗文和人生两道并行不悖的风景。在对苏轼怀归诗词的诵读与涵咏中,我们无时不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安定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而他通脱豁达的处世之道则激励着一代代后辈学子不断超越逆境中的自我,实现主体精神上的回归。所以表现思乡归隐心愿的作品虽然只占苏轼诗词的部分篇幅,但它们却足以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苏轼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和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令后代读者们深刻感受到来自苏东坡的独特人格魅力。

总之,苏轼的思想和精神仍将激励着一代代后辈学子不断超越逆境中的自我,去实现自己对国对民有益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 苏轼诗词 思乡 归隐 意蕴

苏轼(1037 —1101)是北宋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无论是在诗、词、文的创作上,或是在人格魅力上,都倍受后人崇仰。在其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如“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满江红·江汉西来》)、“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法惠寺横翠阁》)、“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望湖亭》)等等大量的诗词都融

(1) 铸进了苏轼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渴望能“收拾耦耕身”的归隐之情。这些不朽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另一面透析苏轼的镜子。因此剖析这些作品中的思乡、归隐意蕴,使我们能从一个侧面透析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踏寻其充满矛盾而又统一的坎坷人生历程。本文即拟以苏轼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展开这方面的论析。

一、“望断故乡心眼”:浓浓的思乡、归隐之情

苏轼22岁中进士开始踏入政途,直到64岁去世这42年间,除两次短暂的奔丧、扶丧为父母守孝外,就再也未能回到故乡眉山了。但对故乡的思念,对归隐的向往却成了诗人一生苦苦追寻的梦想。故乡给他的亲切感、熟悉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意识之中,并且成了他不朽的文学原型意象。

首先,从时间上看,浓烈的思乡归隐之情贯穿苏轼的整个宦游人生。苏轼从第一次出任地方官开始,就流露了这种怀土思归的情绪:

题宝鸡县斯飞阁

- 1

(2) 既富文韬又有武略的苏东坡自小便“奋厉有当世志”,,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

(3)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俊尧舜,此事何难?”为何在后来的诗词作品中有如此强烈的归乡意念?包裹在归乡外衣下的实质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要从词人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生的仕途遭遇及当时的社会风气等方面寻找原因。

首先,如诗如画的蜀中山水,童年、少年时温馨美满的家庭生活是苏轼思乡归隐的原始动因。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眉山正是古嘉州所辖之地。在他的故乡眉山,北有铁山剑阁之塞,东有瞿塘滟滪之险,南通六诏,西拒土蕃,山水拱卫,自为藩篱。内中有岷江奔流,沃野千里,茂林修竹,山清水碧。湿润的气候,肥沃的田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果腹暖身之物,增加了人们对自然山水亲切的认同感。面对如此美景,感情细腻,生性好游山水的苏轼怎能不喜爱?更何况这里有他童年时对母亲程氏立下的人生奋斗目标:有他与弟弟、父亲的吟诗唱对;有他与爱妻王弗甜蜜的爱情生活。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载,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读《后汉书》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辙在《墓志铭》这段故事后加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可见苏轼的人生信念是在童年时就建立的。而随着仕途道路上的愈加坎坷,自己儿时立下的雄心壮志总是难以实现,在内心深处自然会涌起对儿时立志兼济天下美好往事的怀念,求得心灵上的慰藉。苏洵父子三人被后人并称为“三苏”,三人都才华横溢,造诣极高。在父亲苏洵的谆谆教导下,兄弟二人快乐地成长着。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深厚手足情就是在读书共勉中培养起来的。兄弟俩曾有过“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清颍东流》)的盟约。而从仕后的苏轼兄弟因各自奔忙于仕途,再也无法实现夜雨对床的兄弟之约。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求能像少年一样与子由对床共听风雨啊!眺望远方,前途迷茫,当年与胞弟在劳务对床而语、听雨共眠的一幕,只能是靠故乡的这一定格了的镜头来回忆了。除此以外,与妻子王弗在家乡成亲时的闺房之乐也是引发苏轼怀归的一个原因。王弗是苏轼的原配妻子,两人恩爱情深。只可惜红颜命薄,年纪轻轻就病逝他乡,后被归葬眉

(4) 山故里。因此当苏轼梦回故里时,梦境中就会“不思量,自难忘”的浮现当年与她恩爱的画面,在《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就让我们看到了他俩在闺房里耳鬓厮磨的亲密情景。虽然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画面,但在那故乡的老宅里却留下了词人对婚姻生活的无数温馨回忆。

其次,屡遭贬谪的郁闷,对宦海风波的厌倦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是苏轼思乡归隐的

(5) 政治层面上的原因。苏轼一生经历三朝,虽“奋厉有当世志”,有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夹于新旧党争之中,他为人坦荡,讲究气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政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被频繁调任官职,一生出任风翔府签判、杭州通判等大大小小十五个官职,几乎是平均三年就被调任一次。他满怀“至(6)君尧舜”的雄心壮志,却饱尝宦海浮沉,历尽人生风波。这种起起伏伏,漂泊无依的无奈在他的诗词中屡见不鲜。如“分携如昨,人生到处如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樽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醉落魄·分携如昨》)、“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淮上早法》)、“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种对仕途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特别向往家乡那静谧温馨的生活。尤其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生活变得愈加困顿,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使他愈来愈厌倦官场的生活,渴望能够“约他年,东海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八声甘州·有情风》)。这种不自由的生活更加重了对故乡就只能出现在想象和梦幻中,对“归”的向往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再次,幼年所受的西蜀士人不愿出仕的文化影响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对苏轼思乡归隐

- 3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当时诗人虽是被责罚在身,内心满怀哀怨,但我们从诗中却看到诗人以诙谐自嘲的笔调直抒内心对贬所的感受,随缘自适的洒脱溢于诗外。经历了第一次被贬的痛苦后,苏轼在第二次遭贬惠州显得更为自适与顽强: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游人客寓公。

诗人对自己的贬所没有丝毫抱怨,相反似曾相识“仿佛曾游岂梦中”。而惠州人的“父老相携”欢迎更是让诗人有了如归旧地的亲切感。这满眼的盎然春色,这淳朴善良的人们让诗人情不自禁把惠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为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而“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面对残酷的现实苏轼总是主动融于当地社会,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通过反客为主的方式顽强的面对仕途上的一再打击。即使被贬到了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海南,虽“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侄孙元老四首》)。将遭贬南游的经历称作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渡海》)。高唱出“天起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游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

(10)(11)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苏轼以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感受着“千里”(12)的“快哉”之风,构建永远打不垮的苏轼,真正达到了苦中作乐、处处为家的宏达情怀与超脱境界。

苏轼的哲学观是在打通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归家愿望苦苦萦绕心头无法实现时,他便将老庄轻视有限时间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排解、超越思乡的哀愁。而这也是为何常人难以达到他如此洒脱的境界的原因。苏轼通过否定外在的存在来肯定自身的存在,他力图在如梦的人生中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意思也就是说:人们只要把握自“心”就能超越造物的千变万化;保持自我意念,就能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苏轼没有因为人生虚幻而否定人生,对人生的痛苦忧患力求超越。因而将其身心交于清风皓月的大自然,在淡薄清缓的日常生活中体会人生的趣味,在对人生世事的洞察中超脱苦闷,获得精神的“自由解放”。另一方面,禅悟又使他深于情而不为情所累,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始终保持一种超乎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之上的妙赏能力。在儋州《桄榔庵铭·并叙》中他写道:“九州一区,帝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东坡居士,强安四隅。以动寓止,以实托虚。放此四大,还於一如。东坡非名,岷峨非庐。须发不改,示现毗户。无作无止,无欠无馀。生谓之宅,死谓之墟。„„”。这段文字站在哲学的高度,从空间的角度思考,把天下九州当成一个大屋子,只要形神俱往,游到哪里就是我的居处,自己的名字,故土都已不知为何物了;生活在哪里那儿就是自己的宅居,死在哪里那儿也就是自己的坟墓。正是在天地一体物我不分的基础上,苏轼将不能回归故土的苦闷,化解成与天地共存的任性、

(13)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以“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豁达与洒脱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与诗意。

对故乡执着的眷恋,对乡愁的旷达化解构成了苏轼诗文和人生两道并行不悖的风景。在对苏轼怀归诗词的诵读与涵咏中,我们无时不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安定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而他通脱豁达的处世之道则激励着一代代后辈学子不断超越逆境中的自我,实现主体精神上的回归。所以表现思乡归隐心愿的作品虽然只占苏轼诗词的部分篇幅,但它们却足以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苏轼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和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令后代读者们深刻感受到来自苏东坡的独特人格魅力!

苏轼的思想和精神“火炬光辉”仍将激励着一代代后辈学子不断超越逆境中的自我,去实现自己对国对民有益的人生价值。

- 5

第6篇:苏轼人生态度的诗句

从苏轼的诗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苏轼对人生的态度,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苏轼人生态度的诗句的更多详细内容!

苏轼人生态度的诗句

读一首词就是在品味历史文化的厚重,读一首词就是在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一首词就是在享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忙于复习准备考试的我们,在闲暇时候更应该读一些诗词歌赋以作消遣。或许大多数人喜欢带着耳塞,听听流行歌曲,迷恋在听着情歌流眼泪中。而我却喜欢在轩窗下、书桌旁,陶醉于青灯黄卷的陪伴。而且我认为越忙于复习,压力越大,就越需要这些课外读物来放松自己。翻开《宋词三百首》,苏轼的词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由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亦或是他的高尚的道德操守,无不吸引我为之驻足咏唱。通过对苏轼诗词的简单思考,自己还是有些对人生态度的感悟的。

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那种正确认识自然,正确把握客观规律的思想。把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高度的契合在一起,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平平坦坦的,波折可谓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勇于面对挫折,便会度过难关踏上坦途,去享受那丰富多彩的生活。

宋词者,专门附乐、以便歌唱者也;类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作词。古代的歌曲无法向现代这样广泛传播,它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不是青楼妓院、便是家中养有歌舞姬妾的官宦。这就给宋词造成了一种很大的氛围局限,大家翻开任意一本宋词的精选集,都会看到很多诗词的创作地点是在类似场合,而且有很多都是赠给姬妾的。这样所做诗篇很多都千篇一律——赠妓、思乡、柔情、灰色的醉酒景象与环境。但苏轼的词构思巧妙、刻画精致、咏物和拟人浑成一体。苏轼的词格调高远,遣词用字精炼,意境清丽优美,怀古而不拘泥于古,借古伤今,探索人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耸入云端,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可以看出作者面对着奔腾浩荡的大江东流去,面对如画的大好河山,在感叹古往英雄豪杰的时候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在作者的大笔之下。字里行间昭示着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词中虽然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作者对人生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虽然千古风流人物身名俱灭,但江山长在,江月长留!

宋词的写作风格有婉约和豪放之分。其实可以知道其实宋词大多是婉约的,豪放派词曲少。那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苏轼所写的诗词都属于豪放的吗?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翻看苏轼的词,可以看出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写作风格转变的历程:年轻时代的东坡先生也是写婉约词的,不论是写景、思妻还是欢场作乐,都写得相当不错。苏轼成年入仕后在经历着几遭贬遣的艰辛历程中,那种面对现实很无奈的豁达,而并非真的豁达,写词风格随之转变成以写豪放的为主。看来豪放是需要现实磨练的,不论是政治斗争的胜败,还是忧国忧民的抗争,都可以给宋词带来豪放的风格,从而改变一贯的婉约。从词的婉约到豪放,可以了解苏轼的人生历程,更能体会到他对人生每个阶段的态度与思考。

苏轼还首开以悼亡题材填词的先河,这首词就是《江城子》夜记梦,其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描白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生与死阴阳相隔的十年,苏轼心中充满的思念和凄凉终究忘不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到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十年的岁月流转,作者自己体态与内心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爱妻见了面也不会认出自己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到了夫妻生活的幸福,而现在见了面却一句话也没有,只有脸庞滑落的千行泪水。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苏轼对妻子的这种真挚情感,如此的高尚品格在妻为夫纲的封建社会甚为少见。

读着一首词,能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能读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宋词大多少都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对人生世故的感慨。读苏轼的词心灵得到了净化,素养得到了提高。这因为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词、文、赋、书、画等各方面的创作,均取得辉煌的成就。苏轼的词格调高雅、挥洒自如,充分反映出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他遭受到了很多仕途上的不幸,但心中依然充满忠君报国的那种热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是值得处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我们去学习的。

上一篇:学生安全管理责任制下一篇:驾校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