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诗画论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轼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文人书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开辟了一条特殊的道路。苏轼把诗与画的关系理论全面地阐发出来, 从而推动了文人的自觉性, 开创了新时代, 影响北宋及其以后的中国诗歌绘画创作的发展方向。

一、天工之美

苏轼在诗歌和绘画上, 都强调要达到天工之美。苏轼认为, 诗歌和绘画的创作要达到传神, 必须要有自然天工的美。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 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神态, 是天工造物使然。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诗中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天工”, 即自然入妙, 浑然天成。所谓天工, 也就是化工, 即作诗与绘画要像化工造物那样, 各有神态, 独具个性, 造妙自然。苏轼认为, 只有在艺术上达到了天工自然, 才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个性特征, 传达出作者的神情意趣。而又在《白水山佛迹岩》一诗中说道:“何人守蓬莱, 夜半失左股。浮山若鹏蹲, 忽展垂天羽。根株互连络, 崖峤争吞吐。神工自炉鞲, 融液相缀补。至今余隙罅, 流出千斛乳。方其欲合时, 天匠麾月斧。帝觞分余沥, 山骨醉后土。峰峦尚开阖, 涧谷犹呼舞。海风吹未凝, 古佛来布武。当时汪罔氏, 投足不尽拇。青莲虽不见, 千古落花雨。双溪汇九折, 万马腾一鼓。奔雷溅玉雪, 潭洞开水府。潜鳞有饥蛟, 掉尾取渴虎。我来方醉后, 濯足聊戏侮。回风卷飞雹, 掠面过强弩。山灵莫恶剧, 微命安足赌。此山吾欲老, 慎勿厌求取。溪流变春酒, 与我相宾主。当连青竹竿, 下灌黄精圃。”[1]苏轼在这首诗中, 表明了巫山的奇伟景色, 佛迹岩奇幻的山水, 是“天工运神巧”, “神工自炉鞲”的结果, 是自然天成的。因此, 它们各具面目, 自由神态, 这也是苏轼对万物的看法。他的这种认识, 反应在诗画创作中, 就是要求描绘事物, 抒发情感, 要像天工造物那样, 做到浑然天成, 妙造自然, 自然地表现出不同事物的个性特征。总而言之, 苏轼在诗歌还是绘画上, 都提倡天工自然的作品, 反对刻意、反对过分雕饰、更反对生硬的诗歌与绘画。这也是苏轼诗画论中的核心内涵。

二、清新之态

苏轼“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的主张, 说明他要求诗画做到自然天工的同时, 还应该达到清新的风格。扎实的书法功底, 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使得苏轼在人格境界上常体现为超然放达的精神, 视绘画为文人的一种高雅修养。同时, 凭借着悟道的高深和对绘画的深刻认识使他的绘画打破了形似的樊篱, 强调以诗入画, 追求诗意的灵魂, 以书入画, 追求书骨的表现力和笔情墨趣, 融有限的画面以无限的意绪, 表达了丰富的诗意, 增加了作品的气势和韵度, 使画面更加含蓄, 生动, 富有感染力。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 苏轼所说的“清”, 是指诗的气韵要清美, 品格要清绝。他要求的“清”, 就是要使诗像美玉那样明洁, 像溪流一样明镜。而要达到“清”, 就又要和“新”连在一起。苏轼所要求的“新”, 就是在诗歌创作中, 写出别人未写过的意思和境界, 从而达到在清句之中要有新意。而且, 要求在清厚静深的诗中要引发出新的诗意和奇语。如他赞晁端友的诗中说道:“君之诗, 清厚静深, 如其为人, 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 宜为人所共爱。”[2]

在绘画的创作上, 苏轼也要求清新的艺术风格。“清新”是我国古代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要求。在绘画创作中, “清”即指画格很高, 气韵清美, 脱落俗套。所谓“新”, 指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和作品意境的创造上, 要有创新。苏轼认为只有达到清新的作品, 才能算得上传神。他所赞扬的文与可画竹“无穷出清新”, 即指在清新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的韵味[3]。以上这些都说明, 苏轼对于绘画创作, 既要画格高觉, 气韵清美, 又要求做到艺术上的创新[4]。

诗和画本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 它们之间有不容置疑的差异。绘画是视觉艺术, 注重的是视觉形象。而诗歌是语言艺术, 注重的是言语中所蕴含的诗意。但在中国, 诗与画的这些差异并没有成为影响它们关系的鸿沟。中国诗画融为一体是基于审美本质的一致性和对美的一致追求, 因此成功的中国画总是具有‘隐秀’的内质, 或借物抒情, 或借物表意, 故而许多杰出的绘画作品是可以当作诗文来感受体悟的。他从诗歌的角度抬高绘画的地位, 最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绘画做出了统一的解释, 苏轼可以说是在绘画史上把这种手法引入到绘画领域的开拓者, 是对绘画艺术的一个新突破。苏轼所倡导的“诗画一律”, 经宋代以后文人、画家的不断丰富发展, 最终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追求综合美, 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5]。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 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苏轼擅长于诗歌与绘画, 而对于二者的关系, 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苏轼认为, 诗歌与绘画在艺术体裁上虽然不同, 但它们在艺术精神上是互通的。而且在“天工与清新”的艺术追求上, 诗与画也有着相似的美学追求。本文力图分析苏轼在诗画创作上所提出的“天工与清新”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天工,清新,诗画一律

参考文献

[1] 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 1985.

[2] 集注 (卷十一) [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3] 袁行霈.中国诗学通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4] 苏轼.东坡集 (卷二十四) [M].万卷出版公司, 2017.

[5] 刘国珺.苏轼文艺理论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上一篇:河北省非体育类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就业取向研究下一篇:操作方法对正畸托槽脱落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