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地区皮肤癣病的真菌学调查及其药敏研究

2022-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皮肤癣病是由于真菌感染引发的皮肤真菌病变, 又名浅部真菌病, 是临床最常见真菌病[1]。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及宠物饲养量不断增多, 皮肤真菌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且病原菌感染类型、致病病菌等, 均具有明显地区差异[2]。为探讨桂西地区皮肤癣病真菌病学特点及药敏情况, 该院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皮肤癣病患者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门诊及住院部共收治皮肤癣病患者462例, 均为该辖区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真菌培养确诊。男258例, 女204例, 年龄最小1岁, 最大71岁, 平均 (38.12±10.56) 。病种为体癣、股癣、手癣、头癣、足癣、及皮肤念珠菌病等。

1.2 方法

1.2.1 真菌培养及检查方法

取患者患处皮屑、甲屑和分泌物。首先进行常规图片镜检, 如显微镜下见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为真菌感染。对阳性患者进行真菌培养, 接种于含氯霉素沙堡氏培养基斜面上, 置入恒温箱内, 温度设置为25~27℃。观察时间为4周, 如未见菌落生长则定为阴性。对阳性标本分别进行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尿素琼脂培养基、玉米琼脂培养基培养分离, 培养期间观察菌落形态、大小、生长速度等, 以隔2 d观察1次, 并详细记录。

1.2.2 药敏试验

选择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及布替萘芬7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药物均由厂家提供。其中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联苯苄唑纯度为100%, 特比萘芬与布替萘芬含量为0.000 313~0.08μg/mL。

1.3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培养及检查结果

共取样本462份, 经直接镜检确定真菌病314 (67.97%) 份。经培养分离出真菌307 (65.80%) 株。

2.2 病原菌分布

该组病例中病种以头癣为主, 其次为体癣和足癣, 跃患病率前3位, 分别占总菌株31.27%、28.99%、14.01%。307株菌种分布情况, 见表1。

2.3 性别、年龄及居住地分布

该组皮肤癣病各病种中性别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分布中, ≤12患者为88例, >13岁患者374例, 其中≤12头癣发病率明显增高, >12患者体癣、股癣、足癣及念珠菌病明显增高, 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手癣、甲癣、花斑癣发病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以居住地划分, 城镇患者为209例, 乡村患者为253例, 乡村患者中以头癣、甲癣发病率明显高于城镇发病率, 股癣发病率城镇高于乡村, 不同居住地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居住地其它病种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药敏试验

该组通过药敏试验发现, 特比萘芬对各种致病菌敏感度最高, 其次为布替萘芬和酮康唑。单纯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故推荐以联合用药为主, 推荐选择酮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或布替萘芬。

3 讨论

皮肤癣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真菌病, 有名浅部真菌病, 是依据真菌侵犯部位不同划分命名[3]。皮肤癣病因名思意, 为皮肤真菌感染, 侵袭部位为皮肤、趾甲及毛发等。随着病原学的不断发展, 对各种真菌了解逐渐清晰, 且分类及命名也更细致, 其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 (又名犬小孢子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及念珠菌等, 主要皮肤癣病类型以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及念珠菌病为主[4]。随着各地区气候条件、用药习惯及接触动物不同, 致病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了解不同地区皮肤癣病分布特点及药敏, 可为皮肤癣病防治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临床意义重大。

该组462例患者, 经取样后直接镜检确诊真菌病314 (67.97%) 份, 培养分离出真菌307 (65.80%) 株。病种以头癣为主, 检出致病菌96株, 占总致病菌31.27%。头癣主要为传染引发, 可通过人与人、人与患病动物相互接触而引发[5]。据发病类型可分为黄癣、黑点癣、白癣和脓癣[6]。该组中以黄癣为主, 未见脓癣患者。通过培养发现, 头癣致病菌主要为羊毛状小孢子菌、紫色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为主。经年龄对比发现, 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 P<0.05。与相关报道相符[7,8]。究其原因, 可能为儿童皮肤功能不健全, 皮脂腺发育不成熟、分泌较少, 从而对致病菌抵抗能力低下有关。其次为儿童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和卫生意识不足等相关, 特别是对动物的偏爱, 喜欢与小动物玩耍, 从而增加与患病动物接触几率。玩耍后又不注意清洁、消毒, 使发病率明显增高[9]。经城乡对比发现, 乡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镇, P<0.05。可能与乡村患者与动物接触率高、卫生条件差有关。乡村家庭, 多有饲养小动物或宠物习惯, 使儿童接触率明显增高。卫生条件不足、对疾病认识不足, 当亲属或周围人群患病后, 出于好奇心、关心等, 进行接触, 从而增加传染几率。

该组研究中, 体癣和足癣发病率仅次于头癣, 分别占总菌株28.99%、14.01%。发病以成年为主, 明显高于儿童发病率, P<0.05;城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头癣传染形式相同, 均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间传播, 还可存在于土壤中, 形成土壤与人间传播渠道。发病原因未完全明了, 与机体免疫力、致病菌接触史密切相关。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直接接触致病菌, 如混合浴池、共用洗浴用品、共用鞋等, 均可引发传播而致病[10]。股癣、甲癣、花斑癣等和体癣、足癣致病及传染途径相同, 然年龄、居住地及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未进一步研究。

该组对所有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发现, 特比萘芬对各种致病菌敏感度最高, 其次为布替萘芬和酮康唑。然单纯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降低治疗疗效, 故主张联合用药, 推荐选择酮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或布替萘芬治疗, 以提高治疗疗效。治疗只是对策, 应以预防为重点。该院通过研究制定相应策略以降低发病率, 应做到注重个人卫生, 特别是有动物接触史和土壤接触史者, 接触后积极清洗暴露区域, 更换衣物;避免洗浴物品、鞋等物品共用;避免饲养宠物;儿童应于加重帮助下, 注重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小动物, 避免接触皮肤癣病患者。

综上所述, 桂西地区皮肤癣病以头癣、体癣及足癣为主。应加强预防策略, 降低患病率。患病后, 推荐选择酮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或布替萘芬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桂西地区皮肤癣病的真菌学调查及其药敏。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皮肤癣病患者462例进行研究, 提取皮屑、甲屑和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和培养, 对培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观察致病菌分布情况及药敏情况。结果 该组研究共取样本462份, 经直接镜检确定真菌病314 (67.97%) 份。经培养分离出真菌307 (65.80%) 株。病种以头癣为主, 其次为体癣和足癣, 跃患病率前3位, 分别占总菌株31.27%、28.99%、14.01%。皮肤癣病各病种中性别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分布中, ≤12患者为88例, >13岁患者374例, 其中≤12头癣发病率明显增高, >12患者体癣、股癣、足癣及念珠菌病明显增高, 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手癣、甲癣、花斑癣发病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居住地划分, 城镇患者为209例, 乡村患者为253例, 乡村患者中以头癣、甲癣发病率明显高于城镇发病率, 股癣发病率城镇高于乡村, 不同居住地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居住地其它病种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药敏试验发现, 特比萘芬对各种致病菌敏感度最高, 其次为布替萘芬和酮康唑。结论 桂西地区皮肤癣病以头癣、体癣及足癣为主。应加强预防策略, 降低患病率。患病后, 推荐选择酮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或布替萘芬治疗。

关键词:桂西地区,皮肤癣病,真菌分布,药敏

参考文献

[1] 吴玲剑, 陈彬, 李超, 等.温州地区8591例浅部真菌病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22 (1) :116-118.

[2] 王迎林, 陆祖萍, 项彤, 等.宁波地区浅部真菌病3637例致病菌的菌种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10) :900-901.

[3] 黄云丽, 张道军, 李红宾, 等.昆明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1646例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8) :698-699.

[4] 聂振华, 孔祥君, 李振化.224株临床分离浅部真菌病致病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10 (3) :171-173.

[5] Ali, Rezaei-Matehkolaei Koichi, Makimura G Sybren, de Hoog Mohammad Reza, et al.Multilocus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elated dermatophytes Microsporum canis, Microsporum ferrugineum and Microsporum audouinii[J].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12, 61 (Pt1) :57-63.

[6] 孙晓红, 洪霞, 帅丽华, 等.九江及周边地区183例头癣病原菌监测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 7 (6) :348-351.

[7] Luis Pineiro, Julian LarruskainPedro Idigoras.Trichophyton rubrum syndrome:the tip of the iceberg and a preventable outcome[J].Mycoses, 2010, 53 (2) :186-186.

[8] 张道军, 黄云丽, 张卫卫, 等.浅部真菌病2600例病原菌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6) :501-503.

[9] 陈春燕, 王鹏.宜昌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8) :1702-1703.

[10] 陈敬, 高晖, 马立娟, 等.天津市区交警足部浅部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10 (1) :26-27.

上一篇:延边州旅游业客户体验和客户黏度相关性探究下一篇:谈信息化教在无人机专业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