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

以强生公司“泰诺中毒”事件为例研究企业危机公关策略

摘要:1982年美国的“泰诺中毒”事件震惊全美。面对危机,强生公司迅速有效的危机公关及时力挽狂澜,这也开了对危机管理、危机传播研究的先河。本文从此次事件入手,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分析企业危机公关的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对当下的危机传播作出思考。

关键词:危机公关;危机传播;“泰诺中毒”事件;策略

一、事件概述与概念界定

(一)强生公司“泰诺中毒”事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强生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堪称世界保健美容产品魁首。1982年9月,芝加哥地区有3人因食用了带有氰化物的泰诺止痛胶囊而身亡,4人因此生命垂危。据传闻,全美有200多人死于该药物,这些消息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使泰诺从畅销药变成了“毒药”,强生公司岌岌可危。

随后,强生公司迅速开始对市场中800多万片胶囊进行了查验。检验结果表明,受污染的药剂不超过75片,并且仅集中在芝加哥,并未波及美国其他区域,死亡人数最终确定为7人。公司成立了危机公关小组,将消费者安全放在第一位,并不吝惜巨额花销,立刻召回所有的泰诺胶囊,同时向相关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报。此外,强生与媒体、警方合作,及时发布信息、积极排查凶手。最终扭转了危机局面,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二)危机和危机公关

荷兰学者乌里尔·罗森塔尔指出:危机是在高度的时间压力和风险下,给社会系统内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框架带来深重威胁,必须作出紧急决策的事件[1]。

危机管理在西方研究中又被称为紧急事件的风险管理。危机管理、风险传播、危机传播这些概念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在危机中寻找转机。

此前,探究危机管理通常有传播学、管理学、公关关系学3个角度,本文主要从公共关系学视角切入。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领域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即在危机管理时利用公关策略来与公众对话、处理有关信息,以期弥补损失、重建形象[2]。以此观之,危机公关手段和危机传播策略如出一辙,从某种层面上说,危机公关就是危机管理或危机传播。

二、企業危机公关策略

(一)基于危机管理阶段理论的策略分析

斯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信息管理的权威指南》中提出了危机传播的“四段论”(也称“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危机可分为潜在、爆发、蔓延、解决这4个阶段。此观点指明了一个系统全面的危机全过程,根据危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我们得以总结出危机公关管理的策略。

危机潜在期的未雨绸缪对于危机预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机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但良好的危机公关预案可以助力组织预测并了解危机可能爆发的范围、时间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强生公司在泰诺危机到来之前发展势头大好,殊不知危险悄然来临。因此,越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不能对潜在风险放松警惕。

危机突发期是危机传播管理的关键时期。企业必须反应迅速,在危机传播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强生公司在消费者服用胶囊中毒致死的消息传出之后,第一时间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召回市场上的泰诺胶囊,并及时检验现有药物是否被污染。在舆论一片哗然之时,强生此举有助于转被动为主动,为危机的缓和争取更大可能。危机一旦爆发,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阵脚,及时调查,安抚公众,才能变危机为机遇。

危机蔓延期是企业危机公关制胜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谣言容易甚嚣尘上。如“泰诺中毒”事件后,美国民众对此产生了巨大的恐慌,甚至形成“泰诺恐惧”,实际中毒死亡人数也在传播过程中被夸大。此时,强生CEO博克否决了停产的建议,而是秉持最高危机方案原则,首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坚持召回药品;其次积极与媒体合作,尽可能回应质疑和批评,公开现有信息。危机蔓延期的危机传播管理一旦处理失当,企业必将严重受挫,而真实客观的信息呈现和积极合作的应对态度则有助于挽回情势。

危机解决期的公关危机传播管理,可以弥补企业在危机爆发期的损失,对于重塑形象、重建信任具有重要作用。在联邦调查局没有查出中毒原因时,强生内部认为漏洞出在产品的包装上,于是研制了防止摆放混乱的药瓶,这很快成为许多药品的标准包装设计。此后,强生公司开展大规模的促销活动,通过电视媒体推广新包装的用途,并承诺一定会找到“元凶”。危机过后,很多消费者会对企业和产品怀有抵触情绪,此时企业需要做的就是传播调整性和内化性信息,安抚、补偿消费者,重新树立正面形象,并积极整改,预防下一次危机的产生。

(二)基于“危机公关5S”原则的策略分析

“危机公关5S”原则是根据危机的成因、过程、本质和后果概括而成的解决危机问题的5条原则,即承担责任(Shoulder)、真诚沟通(Sincerity)、速度第一(Speed)、系统运行(System)、权威证实(Standard)。然而,危机事件发生的情况各不相同,5S原则也非处处适用的“万金油”,公关主体须灵活机变,在贯彻总体原则的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可及时扭转困局,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要勇于面对质疑和困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否则企业的名誉就会受损,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受到质疑,更有甚者,有可能动摇根本、一蹶不振。强生公司在这一点上做得无可指摘,它优先考虑的一直是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即使只有一批药物受到污染,且仅集中在芝加哥地区,还是不惜重金召回所有的泰诺胶囊。作为大型企业,这种勇于承担后果的做法无疑为它赢得了民心。反观很多食品药品企业,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避重就轻,企图通过公关手段推卸责任,这必将于事无补。

在危机事件爆发后,企业与媒体、公众的真诚沟通至关重要。只有“将心比心”地与受众对话交流,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可以平息舆论压力。企业与媒体的沟通同样重要,媒体作为“意见领袖”和舆论引导者,可以对信息起到放大传播的效果,并引导社会舆论发展。强生公司在中毒事件发酵时及时回应新闻媒体质疑,真诚对话消费者,随后其CEO还通过电视媒体来解释药品包装的问题。企业和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对化解公关危机起着重要作用,一味回避甚至与公众站在对立面则会使情况急转直下。

危机事件的偶发性和传染力要求企业主体必须坚持速度第一原则,以最快的速度调查事实、公开信息、解决问题。强生公司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从召回药品、对话媒体、查明真实死亡人数,都称得上是反应迅速。此外,2017年海底捞火锅店后厨窜鼠事件也与此情况类似,海底捞于事发3小时内即发布道歉信,承认问题属实并承诺整改。可见速度对化解突发性危机的重要作用。

在处理整个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企业须内部团结,及时制定对策并有序执行。当企业面对危机事件时,对内要将其视为一个组织化的团体,并组建危机公关机构或小组,对外要综合考量市场环境、媒介舆论等外在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全公司的力量,共同对抗危机[3]。强生公司在既有公关部门的基础上成立公关危机小组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面对外患,公司群策群力是化解危机的保障。

企业能否获得消费者和公众的支持,不在于自吹自擂,而需要权威证实。危机公关也不能颠倒黑白,肆意涂抹真相。强生公司的有毒胶囊经联邦政府查验,仅有一批药物受到污染,且存在他人恶意投毒的可能,这能为此次危机的程度定性,也为后期扭转败局奠定了基础。因而企业无论有怎样高明的公关手段,最主要的还是应把好产品的质量关。

三、思考和启迪

强生公司的“泰诺危机”虽然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其企業迅速有效的危机公关手段放在当下依然没有过时,仍旧可作为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为国内外企业所借鉴。并且,强生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对危机公关作出思考。

首先,企业危机公关必须守住伦理底线,不得违背法律与道德换取自身利益。作为一家药品企业,强生公司的药物致人死亡,这本就是一种严重的质量问题。公司在做公关回应时,并未回避问题,而是正视自己的纰漏,尽力将伤害降到最低,积极补救消费者。反观一些企业为了危机公关不择手段,如“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给爆料的消费者“封口费”企图掩藏事实。本质上讲,“封口”的做法不是危机传播,而是一种权术的玩弄和政治的手腕。以批判的眼光看,动不动就要“封人之口”,透露出这一危机公关技巧的使用者潜藏的专制、暴力和野蛮的文化心理特征[4]。这种做法突破了伦理道德底线,对社会贻害无穷。

其次,危机公关必须坚持真相至上和信息公开原则,坦诚地面对社会公众。尤其在网络时代,如果企业主体不能及时公开信息,网络谣言将会迅速席卷公众,混淆视听。“泰诺中毒”事件发生时,美国处于大众媒介传播时代,而谣言却已经造成了全国性的恐慌。在现代社会,流言的传播远比当时更为可怕。所以,危机公关主体必须及时发布真实的信息,尽可能引导公众在事态中保持理性。

四、结语

良好有效的危机公关手段会使企业在滑入深渊前“起死回生”,美国强生公司的“泰诺中毒”事件值得作为一个经典范例被更多人熟知。危机传播管理应针对危机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真相至上、速度第一等原则,同时守住伦理底线,才可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25.

[2] 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18-23+39-93.

[3] 胡坤华.危机传播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8.

[4] 廖卫民.论危机公关的传播本质和伦理底线——基于“奶粉事件”危机传播的案例分析[J].新闻记者,2008(11):13-17.

作者简介:梁雪婷(199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传播学。

作者:梁雪婷

第2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食物供给及农业发展的冲击及其应对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食物供给及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通过对不同农业产业链环节的冲击作用进行评估发现,消费和种植环节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养殖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其形势不容乐观;区域间的食物流通风险整体可控,加工环节“断链”现象明显;农机服务和休闲农业短期内受到冲击较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中国食物供给和农业发展的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提出科学评估农业产业链风险、分阶段实施政策干预、分区分级推进农业生产、完善物资储备体系与管理机制、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稳定作用、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关照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粮食安全;农业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19YJC79008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电子商务精准脱贫模式构建对策研究”(2018-ZZJH-103);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物流研究中心项目“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应急物流决策”(2017-JD-04)。

[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5.003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大规模爆发,本次疫情的传染速度和发病人数均远远超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于食物供给和农业发展的影响亟须全面审视。我国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食物获取权与饥荒[1]等宏观问题,还有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机制[2]、粮食应急储备系统管理机制[3]、粮食紧急调运决策[4-5]、智能化技术应用[6]等中观问题,以及汶川地震、非典等突发事件下的政府应急能力[7]、供应链应急模式[8]、粮食抢购行为[9]、预警系统构建[10]、市场供应保障[11]、农民生产秩序构建[12]等微观实践问题。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以往应急情景存在较大区别,中国的食物供给和农业产业链能否维持平稳运行?疫情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我们应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議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食物安全及农业发展的冲击评估

现代社会的食物供给活动主要由农业产业链主体承担,不同产业链节点受到的冲击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从下游消费逐步向中游流通、上游生产环节进行剖析。

(一)疫情对食物终端消费影响较小

依据国际经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由于对未来的担忧,通常会出现抢购粮油米面的现象,导致食物消费价格大幅上涨。埃博拉疫情国家以及遭受冲突、洪水和干旱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尼日利亚东北部、马拉维、津巴布韦等均出现粮价上涨的现象。由于我国政策的强力支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未出现大幅波动,但不同消费品类的价格涨跌幅度不一。

以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为例,据该市发改委监测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2020年2月4日至10日)全市民生商品价格运行总体平稳,粮油、豆制品价格保持稳定,肉禽、蔬菜、鸡蛋、水产品等产品价格有一定幅度上涨。其中,蔬菜批发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综合均价为4.51元/500克,环比上涨38.77%。蔬菜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全国运输道路阻滞、批发市场营业时间延后、劳动用工人数短缺、市区内流通销售网点减少。与蔬菜不同,粮食价格未出现明显上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采取了粮源应急协调措施保障疫区的消费需求。疫情期间,武汉市从江苏、安徽、江西、黑龙江等地区协调粮源,截至2月10日从外省调入大豆1.1万吨、大米2100吨、食用油3340吨,从省内调运大米2000吨,大米库存可保证武汉市约30天的消费量。二是粮食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供应量。疫情期间武汉有7家本地粮食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占该市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的53.8%,每天可向市场提供粮食600吨左右。三是消费需求大幅减少。疫情期间受餐馆关门、聚餐减少、外卖开工有限、销售门店减少、春节返乡等因素影响,城市食物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供给压力。四是粮食消费有一定的周期,抢购过后需求量短期内不会再次大幅增加。

总体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粮食终端供应充足,消费价格较为稳定;畜牧产品小幅上涨,与往年春节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蔬菜上涨幅度较大,需要引起关注。

(二)区域间食物流通风险可控

从收储环节看,2019年粮食收购时间较晚,且春节提前,挤压了粮食收购时间。年后气温回升,基层储存条件有限,尤其是东北的地趴粮长时间储存存在一定隐患。以往在春耕开始前,农户便有售出粮食的习惯,但疫情影响了正常的粮食出售,秋粮仍然多数滞留于农户手中。虽然一些储存企业开出较高的收购价格,但由于疫情影响,乡村道路封闭,粮食收购呈现“有价无量”的局面。不过收购风险并不需要过于担忧,我国粮食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未改变。

从流通环节看,食物流通环节虽然存在局部阻滞,运输时效有所降低,但区域间的组织、调运有序,网络通达性并未受到影响。为了保障正常供应,大型批发市场在春节期间提前营业,各大商超和小型零售商店也正常经营。在此基础上,政府严厉打击各类哄抬物价行为,市场供给总量充足,各地未出现大范围的商户囤积行为。为了降低流通费用、加快流转效率,交通运输部及时出台政策,免收公路通行费,极大提振了运输物流业恢复生产的积极性和信心。但由于地方政府普遍采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出)”的疫情防控原则,凡是跨区运输的从业者,返回居住地后必须强制隔离14天,因此长途司机从业数量严重不足。

总体来说,只要未来疫情不再加剧,区域间不出现运输壁垒,流通环节的风险相对较小。

(三)农业加工企业的上下游衔接受阻

受疫情影响,主要疫区城市客运场站几乎全部封闭,工人返工难度较大。为了防止返工带来的疫情扩散,政府制定了阶梯式复工计划,优先保障应急加工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大型加工企业复工复产。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初期复工复产的多数企业是以生产面粉、稻米等成品粮为主的应急加工企业,其生产的成品粮一般仅能满足口粮需求。由于食品加工企业开工滞后,公众多样化的食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复工复产的中小粮食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盈利能力较差,且产能利用率偏低。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企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库存成本增加,中小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堪忧。

饲料加工企业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原料供给困难。原本我国玉米供给供大于求,但在疫情初期由于区域运输不畅,饲料加工企业补充库存受到影响,少数库容有限的饲料加工企业急于争抢粮源,玉米价格短时间被拉高。为了缓解饲料行业的原料供求矛盾,国家组织网上集中竞价销售粮食,为一些饲料企业解决了部分困难。但是,网上竞价销售普遍采用会员制,仅有少数大型饲料企业才有会员资格,中小企业并未从中直接受益。

(四)种植业受到影响较小,但养殖业状况堪忧

春节是农闲时间,且我国政府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因而不会出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疫情对普通小农户的影响有限,但对大棚经营户等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冲击较大。一方面,由于农村道路运输封闭,外地收购商户无法进入,这会对农产品销售造成不良影响,使得蔬菜等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另一方面,春耕时,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受疫情影响,招工难度加大。进一步地,春耕期间,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加工和流通企业迫切需要复工复产。2019年化肥行情下滑,各地农资经营企业普遍存货较少,春耕的农资供应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农资流通也是生产环节的主要难题,年后除草剂需求较大,但物流运输梗阻供应困难。各地区之间的干线运输没有问题,但县乡、村镇层面的末端物流没有跟上,农资下乡较难,供不应求。此外,春节过后是蔬菜育苗的黄金时期,但为了减少人员流动,科普宣传、集中培训、实地指导、新品种推广等传统农业技术服务无法开展,唯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但目前线上农业服务方式尚未全面推广应用。总体来说,这次疫情会对农业种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并不太大。

相比种植业,养殖业遭受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疫情给养殖业带来的长期风险较大。“卖一波成鸡—进一批饲料和小鸡—还贷款”,这是中国中小养殖户的运作模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发布活禽禁售通知,农贸市场禁止活禽交易,亟待出栏的活禽数量不断增加,不少养殖户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由于养殖户对未来预期较差,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养殖损失,他们急于在市场上抛售,此时还有一些屠宰场、经纪人借机压价收购。春节过后,正是出栏、补栏的关键时间节点,如果农户不能及时补栏,这将对本年度二、三季度的肉、禽蛋供给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此外,饲料运输滞后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影响。各类农产品通常被认为是保障民生的应急物资,属于优先运输类别,拥有地方政府发放的运输通行证,然而饲料一般都不在应急运输清单之中。储存饲料要占用流动资金,养殖厂一般只储量半个月以内日常使用量,如果不能按时补料,后果可想可知。可以看出,传统养殖模式使得养殖户资金链面临巨大挑战,养殖业或将遭受严酷打击。

(五)农机服务面臨多重现实阻碍

农机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接触人员较多,但又缺乏必要的防护装备,无法连续作业。一些村庄各自隔离,对外村人员健康状况审查较严,跨区农机作业条件不具备,降低了农机使用效率。此外,从事农机操作人员年龄较大,接触互联网较少,网络预约服务难以开展。农机使用前需要进行常规保养和零件更换,相关零配件、易损件配送存在一定困难,使用过程出现故障无法及时维修。部分农机需要从国外进口,但受疫情影响手续办理和运输时间大大延长,有可能无法按时参与春耕。

以往农机购买时,能够获得相应的政策性资金补贴和金融贷款,但疫情期间审批速度放慢,购买者无法及时获得补贴或贷款。此外,相当比例的农机采用贷款方式购买,疫情影响了农机的正常服务收入,农机服务企业需要银行、信贷公司等通过适当降低利率、延迟用户还款等方式给予支持。

(六)休闲农业短期负面影响严重,但长期影响较小

近年来,各地结合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地方农业特色,城郊的农业休闲观光逐渐成为春节消费的热点。春节前为了吸引客流,各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对休闲农业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升级改造观光体验设施、设备。疫情发生后,几乎所有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被关闭,大棚作物采摘体验活动被叫停,当季投资成本无法收回。以湖南省为例,2019年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73万家,年经营总收入突破480亿元,此次疫情造成的产业经营收入损失预计在80亿元以上。但疫情对于休闲农业的影响主要以短期为主,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反弹式增长,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加重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休闲农业发展前景预期较好。从长期来看,农业休闲观光全年受到的影响较小。

二、中国保障食物供给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应对行动

(一)食物供应主渠道稳定运行

一是政策性应急供应网点保障主要粮食品种供给。按照我国现行的粮食应急供应政策,对于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成品粮储备规模需要满足城镇常住居民10~15天消费需求量,每个乡镇、街道应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配套相应的应急加工企业、储备设施和配送中心。依据各地区实践,一般由政府与承储企业(网点)签订代储合同,并随时投放市场,以稳定当地主粮的消费价格。

二是大型商超在食物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恰逢春节,各地区均有足量的商业储备,以应对短期内的市场需求波动,所以疫情对消费价格的冲击有限。商超企业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力量,各商超利用供应链优势,积极协调货源,最大限度保障了食物的多样化供给。以武汉市为例,疫情期间武商、中百、中商、沃尔玛、盒马等商超蔬菜库存充足,并承诺不断货、不涨价。

三是新型消费模式加速应用。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了若干全国性电商企业,此次新冠疫情更是造就了一大批社区团购和生鲜电商企业,外卖、自提、跑腿业务成倍增加,生鲜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新型的消费渠道已成为减少人员外出和人员接触的重要手段,消费者购物习惯逐渐转变,这可能影响未来食物流通渠道的整体格局。武汉市在新冠疫情期间,线上平台成为食物供应的主要渠道之一,长江严选、美菜商城等15家电商平台开展“非接触送菜”服务,与各社区便利店合作建立团购自提点,日均销售量超过16万单。

四是加强食物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督管理。消费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疫情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一些供应终端商户可能借机大量囤积食品,或者有意哄抬物价。为了严防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行为,一方面,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动态监测批发、零售环节的价格情况,加大查处扰乱市场秩序、恶意哄抬物价、阻碍流通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及时向社会公布价格情况,以减少人们因恐慌而产生过度囤积食物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优先保障跨区食物流通

受新冠疫情影响,春节过后至2月底全国物流企业复工率不足50%,“北粮南运”“南菜北运”等中远途运输受到一定影响。据河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0年2月2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作为农产品流通大省,省内物流车辆复工指数为44.84,比往年同期低50.59个百分点。为保障食物及农产品运输,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普遍设置了物资协调机构,为物流配送车辆开辟全天绿色通道,对农产品运输车辆严格落实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等便捷通行措施。为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2月17日起至全国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车辆通行费约占中远途等物流企业运输成本的40%,此项政策对维持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营起到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参与应急保障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批发市场是食物流通的关键节点,也是协调区域供求关系的主要载体。疫情期间全国主要农产品交易市场正常或提前营业,各地政府采取减免进场费、管理费、租金等方式鼓励商户经营。据商务部监测,截至2月21日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市场恢复经营,50个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交易量比2月1日增长26.4%。同时,结合不同区域的食物需求特征,实行差异化供应措施,重点保证湖北省等疫情较重地区的食物供应。据商务部2月10日举行的网上新闻发布会,为确保食物供应我国建立9省联保联供机制,疫情期间重庆、广西等8省(区、市)累计向湖北运送蔬菜6800多吨、食用油20多吨、速冻和方便食品200多吨。

(三)粮食仓储、加工企业应对迅速

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体系,主要由中央事权粮食、地方事权粮食和企业库存粮食三部分构成。其中,中央事权粮食主要由中储粮承担,储备规模较大;地方事权粮食产销地区不同,主产区储备粮规模保持在3个月销量以上,主销区储备粮规模保持在6个月销量以上,产销平衡区储备粮规模参照主销区;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需要保证10~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参照常住人口15天的消费量,地方粮食储备主管机构与当地粮食加工企业签订应急加工合同,日常由加工企业代储成品粮,应急时优先保供。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性粮食收储机构和加工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及时保障了公众的消费需求,粮食市场价格未出现明显上涨。据湖北省粮食局统计,其省内的中央事权粮食可供全省6000万人消费半年以上,再加上其他两类储备量,可供粮食消费一年以上。同时,全省共有省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59家,截至2月底已有48家企业复工复产,占比81.4%。

(四)着力纾解农业生产堵点

农资供应方面:为保障农资生产供应,我国农业农村部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纳入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名单。根据课题组对农业企业的网络调查,当前我国农药储备充分,足以满足春耕需求;杂交玉米、杂交稻、大豆、棉花供种均超过需求量,种子供应充足;化肥供应目前能基本满足需求,4~5月的用肥高峰时,大部分企业已经复工,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农机投入充足。总体来看,农资供应领域面临的问题不在生产环节,而在流通环节。为了畅通农资购买渠道,各地提倡通过电话、微信等网络渠道订购,由生产企业或地区代理商直接运送到田间地头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客户手中,减少中转环节和人员接触次数。

农机作业方面:疫情期间的农业生产要尽可能地以机械替代人工,减少劳动力投入量,降低人员聚集的可能性。提升农机利用效率和保障农机操作人员安全上岗,是保证疫情期间农机服务正常开展的关键。为了减少人员接触,各地依托信息平台,推行“不见面”作业服务,合理组织农机网上调度。农业农村部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等媒体开通“春耕农机线上服务站”,促进农机供需信息对接,解决供需矛盾;在线推送农机维修保养操作指引,应用技术、作业要点等实用信息;发布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等七类适用农机产品信息,指导农机服务正常开展;利用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补贴申请手机APP等手段,加快疫情期间的政策执行速度,满足购机需要。

农民务工方面:对于农民下地劳作,基层政府按照“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两手抓”的部署,提倡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如,疫情严重的武汉市,根据疫情差异各地实行不同的春耕政策。对于无疫情的村庄,在经过体温检测和出具健康證明后,劳动者允许在本乡镇内跨村劳作;对于有疫情的村庄,在确保疫情风险不扩散的前提下,劳动者必须在集体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有保护措施的农业生产。为解决农业企业的用工需求,湖北省编制个人健康码,实行“点对点”的劳动力输送,由以县为单位的居住地向用工单位直接运送。

三、中国食物供给及农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农业产业链风险存在传导效应

实施全产业链的农业企业较少,由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进度不同,制约了加工企业产能释放。尽管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开工率较高,但下游企业未充分复工,饲料厂、糖厂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开工率有限,粮食加工产生的麸皮、碎米、稻壳等大量副产品无法销售,长时间可能造成大量库存占用和资金回笼困难。一些粮食加工企业承担了应急保供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同样地,对于饲料加工企业,上游的豆粕等大宗原料供应企业未开工,饲料企业原料缺口扩大。饲料加工企業开工率不足,又将影响畜牧业的饲料供给,进而影响动物产品生产,最终积累的风险向消费端转移。由于生产周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风险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产业链的长期冲击不容忽视。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饲料原料总缺口接近50万吨,9市州49家饲料企业申请协调供应玉米11.8万吨、豆粕6.3万吨、其他原料4.7万吨。疫情较为严重的武汉、襄阳、黄冈等地是湖北省饲料加工企业的主要集聚地,这些地区的饲料原料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二)农业用工难问题比其他行业更为突出

受疫情影响,农村劳动者处于观望状态,短期内外出务工意愿不强。除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外,大部分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盈利能力偏低,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偏低。农业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动需求量大,但其多位于乡镇,特殊时期的工资报酬和一次性返工奖励明显低于城市,因此,很难招募到员工,用工缺口非常大。以室内工作为主的农产品包装、分拣和仓储流通等企业,由于工作环境较为封闭不利于疫情防控,复工进度可能还要延后。

(三)农产品进出口通行效率下降明显

农产品国际贸易是缓解食物供应紧张、调剂品种需求的重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正常的商务活动和农产品交易受阻。受疫情冲击,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农产品国际交易风险陡增,市场成交量明显萎缩。我国作为农产品进出口大国,受疫情影响经济损失数额庞大。

从农产品出口看,我国农业出口企业复工延后,已签订的国际订单无法按时交付,需要按天支付规约金,且影响企业的国际信誉。以往春节过后,欧洲、中美洲国家在种植季大量进口中国的种子和特色农产品,而现在商品检验标准大幅提高,加强了对中国船只停靠的管制,一些地区甚至明确禁止中国货物入境。由于国际农产品交易量减少,大宗农产品价格普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从农产品进口看,疫情期间一些农产品交易市场暂时关闭,国内对进口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下跌。由于银行复工时间较晚,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无法按时支付贷款,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同时,国内行政审批速度放慢,物流中转效率降低,很难满足生鲜农产品快速中转的要求。

(四)现有应急储备供应和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为了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18年我国组建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目的在于构建统一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中央实行机构改革的思路较为清晰,但地方跟进步伐并却不一致。有的地区单独组建地方性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的将其并入发改委等部门,业务归口不统一,日常业务对接存在一定困难。机构改革后,管理权限由粮食储备向大物资转变,储备范围更广、品种更多,也更加突出了应急物资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地方机构改革时,往往伴随着人员精简、部门撤并,一线工作人员大幅减少。可见,国家与地方机构改革步伐并不同步,地方物资储备管理中存在基层工作任务增加、人员减少、上下级对接不顺畅等主要问题。

与食物应急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等,这些政策法规主要涉及粮食应急储备。其中,《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4年发布后经历了2013年和2016年两次修订,但关于应急供应内容以指导性为主。尽管各地依据2005年《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制定了省市一级的粮食应急预案,但执行效果参差不齐,这主要与地方财政实力及重视程度有关。有的地区财政紧张,或者处于粮食主产区缺乏应急观念,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几经反复。还有的地区疏于管理,应急体系丧失了保供功能,应急情形下只能依靠周边地市协调解决。

一些地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消费终端网点存在“只用不养”的现象。当有应急保供任务时,主管部门要求企业参与应急保障,但事后却不给予正常的资金补贴。原因在于,个别地方政府对于在粮食应急管理存在一定的短视倾向和侥幸心理,一些地区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流于形式。此外,根据退城进郊的要求,一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位于市区的厂址和储备库被拆,不得不搬迁到离城区越来越远的地方建厂。而新建设用地迟迟得不到审批,粮食储备库不能及时建立。

四、保障中国食物供给及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评估产业链风险

农业产业链较长、涉及领域众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不同环节的影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由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优先保障了公众的食物需求,农业产业链逐步恢复运行。短期来看,疫情对消费终端影响不大,流通风险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对种植环节影响有限,但需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两类问题;对农产品加工环节影响较大,加工环节“断链”现象较为明显,制约加工企业产能扩大,其中饲料加工企业受到冲击尤为严重;农机服务面临重重困难,休闲农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总体判断,两端风险相对较小,而中间的流通和加工环节面临持续累积的风险,且风险有可能会传导和放大,需要政策制定者密切关注。

(二)分阶段实施政策干预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般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在应对时需区别对待。

第一,在预防阶段,强化粮食及物资储备体系的应急服务能力,注重成品粮储备、应急加工、应急网点供应三个环节建设,扩大应急物资储备品类,由追求储备总量增加向储备结构优化转变,并将应急管理和企业补贴支出纳入地方政府预算。同时,需要实时动态监测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情况,严格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以市场和行政双重力量保障农产品供给。

第二,在准备阶段,需要提升应急管理意识,构建高效运行的组织机构,建立系统化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现有应急预案,推行常态化的培训演练,这也是应急管理最容易疏忽的环节。

第三,在响应阶段,确保各层级物流网络高效运行,打通地区之间的干线物流绿色通道,着力恢复县乡层面的末端物流运输能力。建议将化肥、农资、农机纳入应急运输清单,相关生产企业纳入复工复产重点对象名单,提供“点对点”的用工支持。鼓励协会、商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挥衔接作用,协调农业产业链资源,整合市场生产能力和物流能力。此外,在消费环节,为减少接触风险,支持电子商务、社区团购等新型业态发展,鼓励非接触式送货,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第四,在恢复阶段,依据不同产业链节点的风险评估结果,对于受到冲击明显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财政、信贷、税收等支持,减少生存压力,帮助其尽快恢复“自造血”能力。对于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包括减免农业企业税费、租金及社会保障金,对于到期债务延缓偿还时间,提供用工、融资、投资、销售服务;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中小农业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可以通过农业保险、财政专项等途径给予适当补贴。此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普遍较长,如果广泛执行损失补偿政策,会给地方财政带来较重负担。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农业风险应对基金,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统筹使用,确保应急时有充足的准备资金。

(三)分区分级推进农业生产

一是分区组织春耕。我国地域辽阔,春耕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就为农业生产留下了准备时间。春节过后,南方春耕时间相对较早,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等有所滞后,而北方仍然处于准备阶段。但是,“农时不等人”,需要在复工有限的条件下,按照自然时节排出耕作时间点,突出每个时期支持的重点区域,如华南的广东、广西等地区从2月下旬便开始早稻浸种育秧,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区3月下旬开始育秧,东北地区在五一节前后开始播种玉米、大豆。

二是分级推进春耕。根据疫情轻重程度,建议以村(社区)为单元,实行分级防控措施。对于管制难度较大、疫情较为严重的高风险地区,以农户耕种自家农地为主,活动范围限制在居住点到自家耕地,农资农产品由村委会或集体组织统一运输;对于中风险地区,在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下允许村庄内的生产主体实施有限的复工复产;对于低风险地区,取消各村之间的物理隔离,全面恢复农业生产。

(四)完善物资储备体系与管理机制

食物及农产品储备过多,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又给各级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需要创新现有的合同储备模式,利用社会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对于社会化的合同储备:一是建立应急储备、加工及供应网点信息库,对应急主体严格考评,确保应急时“调得动、供得上”;二是强化政府责任,若企业履行了应急保障职责,政府就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全额给予企业财政补贴,破除“只用不养”的不良现象;三是对于应急储备难度较大的生鲜农产品供给建议由专业的第三方仓储物流公司、区域型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加工企业招标承担;四是根据居民的消费特点以及国内外供求格局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食物及农产品储备目录,尤其要增加小包装、方便食用的应急物资储备;五是在粮食及物资储备机构改革的窗口期,树立“大物资”观念,理顺各地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发改委、物资及储备管理机构、商务委等行政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权责关系;六是将物资储备工作逐步下沉,定期开展物资调度、使用和应急演练,增强物资储备基层管理人员的风险发现、识别和处置能力。

(五)有效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调剂和稳定作用

一是对国内紧缺的农业生产物资、农机产品以及生鲜农产品等实施快速放行政策,增强供给能力;二是利用保险工具分散市场风险,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政府对于保费适当予以补贴;三是尽快恢复农业企业产能,积极稳定在手订单,减少违约概率;四是积极开拓国外农业市场,确保种子、畜禽、农产品加工等国外农业投资项目正常进行;五是发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供给优势,依托中欧班列等国际通道扩大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六是提高农业引进来水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及商业模式,帮助国内农业企业度过难关;七是疫情结束后,组织国内农产品贸易企业出国参展,推介我国农业领域的疫情应对措施,恢复中国农业企业的市场口碑;八是海关等行政部门需要加快进出口审批进度,减少货物滞留时间,降低企业损失。

(六)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政策关照

为了尽量降低疫情对的冲击,政府与社会要给与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照:一是筑牢基层社区的安全屏障,逐戶摸排家庭生活困难,采用定量食物供给和上门配送的方式,解决弱势群体家庭食物储备不足、购买力有限的问题。二是呼吁社会公众、亲朋好友给与弱势群体更多关爱,共同度过短期困难。三是疫情可能影响中小企业生存,一些企业无法按时支付工资,使得部分人转变为贫困人群。对此,要发挥政府临时救助的“兜底”作用,解决需救助家庭的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范围。

参考文献

[1] 范子英,孟令杰.经济作物、食物获取权与饥荒:对森的理论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7(2):487-512.

[2] 陈小桃,徐艳晴.农业突发事件公关管理机制构建:从概念到设想——以海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2(14):192-193.

[3] 胡会琴,侯云先.成品粮应急代储系统运作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5):5-11.

[4] 李凤廷,侯云先,等.突发事件下的粮食物流——基于情景应对的储备粮紧急调运决策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16(12):60-75.

[5] 王琳.面向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案例库本体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20(2):1-6.

[6] 陈升,孟庆国,胡鞍钢.政府应急能力及应急管理绩效实证研究——以汶川特大地震地方县市政府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169-178.

[7] 徐娟,黄慧,章德宾.防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2(8):102-105.

[8] 罗叶,鲜文铎,孙丽颖.突发事件下粮食抢购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21个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5):45-56.

[9] 徐婷,王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8(3):218-219.

[10] 汪磊,崔炎,陈秋燕.城市居民蔬菜市场供应保障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7(6):81-91.

Impact and Countmeasure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on Food Suppl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Liu Wei1 Ma Hengyu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6)

(責任编辑:文丰安)

作者简介:刘威(1984—),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马恒运(1960—),男,汉族,山东蓬莱人,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作者:刘威 马恒运

第3篇:一起有机溶剂中毒案件的调查处理

2006年6月2日,金山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接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报告,某电子厂几位员工出现腿酸、下肢无力、手脚发麻等不适症状在医院就诊,发病可能与职业有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接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

1案情介绍

1.1现场调查

调查表明,该厂建于2003年,系台商独资企业。现有职工400名,其中女工占2/3,均为外来务工人员。该厂主要生产精密模具,用于电脑配件。生产工艺简介:钢板→冲压→粗清洗(自动流水线)→清洗擦拭(手工)→检验→入库包装→出厂。中毒职工从事手工清洗工作,生产制度为二班制,平均每天劳动12 h。

该厂厂房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生产区域分为冲压车间、机械清洗车间、人工清洗车间以及成品包装车间。人工清洗车间80m2,高度3m,操作区域为南北走向,只有南侧墙壁设置一排窗户,在屋顶上安装有9台抽风装置,但操作台前没有安装局部机械通风设施。操作工人未佩戴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1.2询问调查

该厂共有职工人数400名,在清洗包装车间的工人为104名,有中毒症状人员都是人工清洗包装操作岗位的工人。2006年6月2日,5名患病员工经金山医院的初步治疗后,被送上海市职业病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其中2名员工分别在6月29日和7月10日被诊断为慢性轻度和中度有机溶剂中毒——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1. 3其他证据收集

人工清洗使用由苏州市某化工厂制造的清洗剂,清洗剂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环己烷等低级烷烃以及微量烯烃、芳香烃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该化工厂提供的安全资料要求使用场所具有良好的通风,使用时盖上容器盖,个人操作使用防护用品避免接触皮肤、眼睛、衣服,使用完毕彻底清洗手和脸等。

2中毒原因分析

2.1职业病防治措施

该厂指定行政部负责职业卫生管理,管理人员为兼职,职业卫生知识匮乏。该厂未制定职业卫生管理方针,未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策划,未明确组织结构与职责,未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未建立应急准备和响应系统。该公司操作规程仅从安全生产角度制定,未考虑对劳动者职业健康的保护。该厂未以任何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未组织劳动者学习职业病防治法和正确的操作规范。

2.2职业病防护设施

人工清洗车间80m2,高度3m,操作区域为南北走向,只有南侧墙壁设置一排窗户,在屋顶上安装有9台抽风装置,但操作台前没有安装局部机械通风设施。该厂使用的有机清洗剂盛放在敞开式容器内,没有局部通风设施。操作台擦洗过程中和盛放器中挥发出有机溶剂,工人直接呼吸挥发出的有机溶剂,屋顶上安装的9台抽风装置能降低车间空气中的有机溶剂浓度,但未控制从源头排出的有毒物质,因此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2.3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及使用

该厂发放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棉纱口罩、棉纱手套、工作服。棉纱口罩不能起到阻挡有毒物质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作用。棉纱手套吸收有机溶剂后直接接触皮肤,不能阻止皮肤对有毒物质的吸收。

3处理

3.1行政处罚

接到报告后,金山区卫生局成立调查小组,责令该企业人工清洗车间立即停产整顿,依法封存人工清洗剂。要求厂方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合理改进通风排毒系统,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为中毒劳动者提供诊治费用。8月16日,我局根据前述各项违法事实对该厂作出卫生行政处罚。认定该厂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款之规定,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对该厂作出卫生行政处罚: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案:罚款人民币15万元。

3.2职业卫生专业指导3.3行政处罚后复查

行政处罚并整改完毕后,我局对该厂进行复查,发现该厂履行告知义务,对有毒作业场所进行检测评价,采用封闭式溶剂清洗剂,操作台安装局部通排风设施,劳动者操作过程中佩戴防毒口罩和橡胶手套。

4启示

4.1用人单位建立和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现代安全科学理论认为,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需要总结心理学、行为科学、安全技术等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从事生产作业才能有效预防伤亡事故的发生。

4.2劳动者树立防护意识和遵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使全体员工都能了解风险、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特别是基层单位员工是直接操作者,这就需要强化对员工的管理制度、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2]。管理制度、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包括,①识别危害:组织员工学习危害识别方法,如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利用这些方法对本岗位进行工作危害分析,并不定期召开危害分析会,对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查找重大危险源;结合《事故汇编》,利用危害识别方法对以往的事故进行复盘,查找事故原因,吸取教训。②操作规程:组织员工学习涉及到本单位的管理制度程序文件及运行控制文件,组织学习涉及到本岗位的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方案等。③事故演练:加强对事故预防措施的学习和演练,开展预防中毒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以及生产异常情况紧急处理和事故演练,掌握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方法。④实地操作:针对特殊工种和危险作业,进行职业卫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地操作训练。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与劳动者的严格遵守密不可分。只有帮助劳动者树立防护意识,才能使其主动遵守管理制度。因此,对劳动者的培训中应重点介绍各岗位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防护的作用等。

4.3为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指导的重要性

行政处罚绝不是为了罚款而处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纠正违法行为,提高违法者的法制观念,从而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因此,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是卫生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之一[3]。本次卫生监督部门对造成劳动者严重损害的企业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给予处罚,并督促企业赔偿劳动者损失,起到保护劳动者的目的。同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指导教育,帮助企业完善各项防治措施,达到从根本上纠正违法行为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陈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实施指南[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2.

[2]于瑾. 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重点[J]. 化工安全与环境,2003,16(46):12-13.

[3]邓公平.医药卫生法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07-07-12)

作者:杨 光 朱素蓉 汪小平 缪丽红 苗明民 朱勇峰 陈 红 黄 缪

第4篇: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总结报告(案例)

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 报 文 件

××××[×××]×号 签发人:× × ×

关于X县X村X屯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X X X X X X:

X年X月X日下午X点X分,我中心接到X县卫生防疫站报告,该县X乡突发中毒事件,中毒10人,已死亡3人,7例重症病人正在县医院抢救治疗。接到报告后,我中心派出两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与X医院和X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一行6人,赶赴现场协助开展调查处理及抢救病人。至X月X日止,死亡4人,6名现症病人正在X医院抢救。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县X乡X村X屯位于X县城西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全屯共有30户,120人,均为苗族。该屯为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很差,属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村有一名乡村医生。

二、中毒发生经过: X月X日上午X 时左右,村民X(男,39岁)将今年三月三(农历,苗族的传统节日)做好的糯米与玉米混合在一起的面粉(酵米面)做成水圆独自食用,于当天下午4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头痛、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次日病情加重,下午3时30分在家死亡。死者生前,其亲属赶来探望,其家人为了感谢亲友,又用酵米面招待前来探望病人的亲属,进食9人,吃后均发生中毒,其中有2人相继在家中死亡(均为女性),剩余7人送X医院抢救,1人(女性)因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于X月X日X分死亡。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一)流行病学调查

1、病人分布情况:中毒发生时间X日~X日,病人集中在X屯,为4家不同的住户,曾先后在X家进食。进食10人,发病10人(男性7人、女性3人),住院7人,死亡4人(1男、3女)。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56岁。

2、进食情况:中毒者均进食了X家制作的水圆,进食量为两个至10个不等。

2、潜伏期 最短6小时,最长24小时,平均15小时。

3、临床表现 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痛、腹胀。重者意识模糊、抽搐、发绀、呼吸困难、休克、昏迷。 (二)卫生学调查

中毒者进食的水圆是X用自制的酵米面做成的。X按苗族传统方法于三月三(农历)制作酵米面,即将玉米和糯米用水浸泡10天左右,经水淘洗后湿磨成糊状水面子,用布兜起,再用柴草灰吸去过多的水分而成,带有不同程度的酸臭味。当时,制做的酵米面未吃完,剩余的经凉晒后,用塑料编织袋盛装、存放在屋内,约有X斤。据进食者反映,酵玉米面水圆有酸臭味。

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在制作酵米面过程中卫生条件很差,而且,当时气候阴天、多雨,湿度大,不容易将面晒干;加工用具、盛装的物品卫生状况也很差,容易使加工的食品原料受到污染。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对剩余的酵米面进行病原菌分离和毒素的检测。

四、中毒原因分析与初步结论

根据现场调查,中毒的病人均进食过用同种酵米面制作的水圆,不食者不发病,因此,认为中毒食品是酵米面。中毒病人发病的潜伏期短,但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无传染性。周围群众和进食者均不知道食用经长期存放的酵米面会导致中毒。据此,结合现有的资料综合判断,初步认定本次事件是一起在加工、贮存酵米面过程中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五、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

中毒事件发生后,自治区、地区、县各级党政领导、卫生行政部十分重视。X作了做好中毒者的救护工作、全力抢救中毒者的指示:X派出X中~、X医院、XX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和业务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抢救小组赶赴现场指导调查抢救工作。

XX在事故发生后,指示有关方面要尽快查明原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中毒者。X县委、县政府在接到中毒报告后,立即组织卫生、公安部门赶往中毒发生地进行调查,并立即将中毒病人送县医院救治。X派出卫生防疫站、X医院有关业务人员共10人组成的调查抢救小组连夜赶往X参与调查和抢救工作。因X县医疗条件有限,连夜将6名中毒者转X医院救治。对中毒者的治疗除采用常规的催吐、洗胃排除除毒物和护肝、护肾、防止脑水肿、抗感染等措施外还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血浆置换术抢救治疗中毒者。目前存活的6例病人中仍有3例危重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调查小组在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封存了剩余的酵米面,向村民讲明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要求还存有酵米面的家庭不能再食用,防止再次发生中毒事故。至X日为止该乡无类似病例出现,社会安定。

六、今后的工作建议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是严重的食物中毒,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达40~100%。我区部分地区有食用酵米面的习惯,并常发生中毒,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画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使群众知道酵米面的危害性,戒除不良的饮食习惯,自觉做到不吃酵米面,并教会群众一般的中毒自救常识。

(二)一旦发生酵米面中毒,应积极组织有效的抢救工作,尽快把中毒者送医院抢救治疗。同时,按国家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有关规定上报疫情,并做好各项防制工作,防止事故扩大,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发文机关,盖章) ××××××××××(成文日期) 抄报:

××××××××××(印发机关) ××××年×月×日印发

第5篇:思南通报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情况

出售变质饭菜 放倒百余学生

金黔在线讯 9月13日,思南县教育局通报了该县许家坝镇第二小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情况:食堂承包商——湘大龙公司唯利是图,公然销售变质变味的剩菜剩饭给学生。目前仍有4名中毒学生住院治疗。

吃过午饭,165名学生中毒

9月9日上午11点放学后,思南县许家坝镇第二小学学生在学校食堂统一吃午饭。中午12点半,部分学生相继出现呕吐、头晕、腹痛、腹泻等不适现象,学校发现后迅速将学生就近送往许家坝镇卫生院紧急救治。经相关部门调查统计和核实,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应进餐399人,实进餐360人,接受治疗165人,其中男生76人,女生89人,重症5人,轻症160人,无死亡病例。

事件发生后,思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专家赶赴现场调查原因。

当晚10点,已出院127人,继续住院观察38人,重症病人无生命危险,截至目前,学生中毒住院人数减至4人,症状表现为有轻微恶心,腹痛等不适症状,无生命危险。

变质饭菜,次日卖给学生

经相关部门调查后认定:许家坝镇第二小学食堂承包商——湘大龙公司经常不服学校管理,且供应菜的质和量差,事发当天,竟将隔夜的变质剩菜剩饭销售给学生。

另外,校方对学校食堂经营情况监管不力,学校食堂安全监管责任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中毒事件发生后,没按程序和要求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本次事故,食堂经营者由相关部门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另外,针对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思南县教育局日前召开局务会议作出处理意见:对许家坝镇第二小学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取消湘大龙公司在许家坝镇第二小学的食堂承包经营权,终止其经营合同。

自9月14日起,思南县教育局将配合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深入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对食品卫生安全进行为期一周的大排查大整改。

第6篇: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摘要] 目的

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

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可疑病因假设;采用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4.5~19h。电话调查33人,其中病例22人,罹患率67%。队列分析显示:山椒木耳及凉拌耳片RR=2.8,95%CI =1.1~7.2。3例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4份食品等12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名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2份食品中检出变形杆菌阳性。结论

排除变形杆菌致病因素,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2012-06-27凌晨4时许,成都市新都区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某卫生院报告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随后,邻近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疾控中心陆续报告有在新都区同一酒楼就餐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发现,累计报告发病66人,无重症,无死亡病例。为查找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新都区疾控中心组织工作人员,按照现场流行病学处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定义

2012-06-26,在新都区某酒楼参加中午和/或晚餐就餐的人员中,72h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任何两项症状者。

1.2调查方式

设计调查表,根据酒宴主人提供的客人名单及电话,逐个拨打电话,调查基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共同就餐史。

1.3实验室检测

病例及服务员肛拭、手拭样品,砧板刮取物样品及剩余食品进行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培养。

1.4统计分析

Epidata 3.1双录入,一致性检验;Spss 18.0队列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6月26日中午及晚上,新都区某酒楼共计接待5批人员就餐,具体为:LFC婚宴12桌,TL乔迁14桌,LJH朋友宴6桌,WXJ乔迁宴5桌,LXW生日宴5桌,共计42桌,计420人。这5批宴席均设有中餐和晚餐,五批宴席中餐的冷盘(熟食和凉拌菜)以及晚餐的菜品为共用,但菜品的品种有所差异。

气象资料显示:6月25-26日,新都地区气温20℃~26 ℃ ,相对湿度60%~90%。 2.2临床表现

首例患者,ZXH,女,31岁,于26日下午16时40分出现恶心、腹痛等症状,就医。随后,在该酒楼就餐的人员中,陆续出现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累计报告发病66人。临床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于1~4d内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100%)、腹泻(74%)、恶心(68%)、呕吐(53%)、头晕(30%)、头痛(15%),发热(4.5%)。呕吐次数1-10次/24h,中位数2次/24h;腹泻次数1-30次/24h,中位数5次/24h,腹泻物主要为黄色稀水样便(80%),洗肉水样便(7%)。患者多为腹泻后呕吐。腹痛部位主要是上腹部(74%)。

临床检查结果:60%病例白细胞总数升高(10.1×109/L-24.9×109/L),12%病例大便隐血阳性。

2.3流行病学特征

首例发病时间:6月26日16:40,末例发病时间:6月27日7:00。流行曲线见图1。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露。

病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83岁,中位年龄37.5岁。男性病例22人,女性44人。 2.4进餐史分析,建立假设

据调查,5批宴席均有病例发生。病例中有部分人仅吃了宴席午餐并未吃晚餐出现了发病,结合首发时间(26日16:00)及中位发病时间(27日1:45)推断, 6月26日午餐引起本次事件的可能性大。

通过对5批宴席午餐菜谱比较分析可知,热菜中,各宴席之间食物或食物原料相同程度较高的有:蟹、鲍鱼、籽姜美蛙、剁椒老虎斑4种食物。各宴席午餐使用了同样的冷菜。结合卫生知识推断,冷菜是可能危险因素。

2.5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

本次食物中毒涉及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调查期间正值敏感期,为了减少事件影响,选择了配合度较好的WXJ乔迁宴的5桌就餐人员(45人)作为调查目标人群,开展了局部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酒宴主人WXJ提供的客人名单(共17户)及电话,逐个拨打电话,共调查到12户,33人,其中符合病例定义22人,罹患率67%。 2.5.1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进食晚餐无发病风险(RR=1.1,95%CI 0.60-2.0),见表1。所有病例均进食了6月26日午餐,故考虑可疑餐次为6月26日午餐。由此推断本次发病潜伏期最短4.5h,最长19h,平均14h。

对6月26日5批宴席午餐共同的食物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进食过凉拌耳片(RR=2.8 95% CI= 1.1~7.2)和山椒木耳(RR=2.8 95% CI =1.1~7.2)发病风险高于未进食的发病风险(表2)。

但对这两种可疑危险食物进行分层分析,未见统计学意义(表3)。

2.6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现场采集样品93件,其中患者肛试18件,厨师、服务员肛拭样品9件,厨师、服务员手拭样品9件,剩余食物及半成品23件,潲水1件,下水道污水1件,食品公用具涂抹样品29件,生熟砧板刮取物样品3件。检测项目: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 结果:3名病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阳性率16.7%),其中1名病例同时检出变形杆菌(5.56%);1名服务员手拭子副溶血性弧菌阳性;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均阳性;1份绍子海参、1份凉拌耳片和1份炒蟹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份鸡肉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阳性;1份绍子海参变形杆菌阳性;1份下水道污水副溶血性弧菌阳性。

2.7现场卫生学调查

该酒楼持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餐厅总面积是1100 m2,厨房面积200 m2,有独立20 m2凉菜间,卫生设施齐全。厨师及服务员等直接从事餐饮工作人员均能出示合格的预防性健康体检证明。厨房内基本卫生一般,冰箱内熟食品存放过多、食品库房内较乱,购进的食品索证不全。经现场访谈该酒楼负责人、行政总厨、后厨主管、厨师等相关人员,发现该酒楼6月26日餐饮人员接待量是平常接待量的2~3倍;6月26日共同使用的凉菜中鸡肉和肺片是6月25晚9:00时前做好放冷后直接用容器盛装存放在凉菜间内,26日9:30时开始切配,用蒸柜加热10分钟再制作装盘,其余凉菜和热菜是26日9:30时开始粗加工,11:00时开始炒菜,12:10时供餐。 3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1996)及《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排除变形杆菌为致病危险因素,判断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中毒餐次为6月26日午餐。

中毒的原因是本次宴席中使用的海产品(蟹)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副溶血性弧菌检测阳性),广泛污染了食品的加工制作环节(1份服务员手拭、鸡肉、拌木耳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且凉菜在做熟后长时间(12.50h存放未采取低温存放,导致病菌大量繁殖,同时食用之前未进行充分加热消毒所致。 4讨论

副溶血性弧菌为海洋性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水、鱼贝类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2],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暴发居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位[3-5]。本次宴席使用了蟹、鲍鱼、海参等海产品,且在蟹中检测出了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因。

变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水、土壤、腐败有机物中以及动物肠道中都有存在。为肠道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食品被变形杆菌污染通常无感观形状的变化[1]。变形杆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大量繁殖引起机会性感染才会致病。本次调查中,仅在1例患者肛拭(5.56%)、3份砧板刮取物、鸡肉及绍子海参样中检测出变形杆菌,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不足以作为证据支持变形杆菌的致病作用。

本次调查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及时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分析获得的样本量较少,可能直接导致了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分层分析结论;电话问卷方式与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信息相比,可能失真;没有深入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凉菜用蒸柜加热10min进行评估,食品未充分加热结论有待证实,且由于食品索证不全,直接导致食品污染源的追踪工作无法继续。 发生食物中毒的酒楼是新都区一所较大型酒楼,具有合法的营业资质。在超能力承接大量宴席业务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食物,这使得食品加工人员不得不改变常规操作规程,对前一天加工的熟食品不冷藏,加热不彻底,致使食品产生交叉污染,导致本事件的发生。建议在加强防控意识的基础上,熟食和凉拌菜要配备加工专间,配备专用砧板和刀具,专人操作;提前制作好的凉菜和熟食,要注意低温保存;食前充分加热;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食品用具要分开。

第7篇: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

突发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工作是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对未履行报告人职责,造成疫情扩散和危害进一步加大追究其责任。

二、报告的时限和要求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校设置以班干部或班主任为事件报告人,班干部及校委会成员成立工作小组,负责事件的报告、处理。

当发生学校食物中毒或患病学生异常增加时,相关报告人应该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当地卫生疾控部门;一旦确定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填写相关报告卡。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⑴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2天内有多个学生(两天共4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⑵发现食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⑶个别学校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⑷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报出相关信息。

⑸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提供留样食物,以便检验。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⑴初次报告。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在第一时间(事发后2小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⑵进程报告。在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处置中,学校应当每天将事件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部门。

⑶结案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在一周内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省教育厅。

三、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制定适合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必要时组织学校师生按照学校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保证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4年秋

第8篇:关于某公司部员工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初步调查处理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有限公司部员工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的初步调查处理报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3年7月18日上午11时14分,我局接到**附属三部通知:**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有20多名员工因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在**附属三部就诊。我局立即指派相关执法人员赶赴该食堂进行卫生学调查和监督检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中路125号,是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项目。公司现有员工近2000人,90%以上为男性。该公司于2009年上半年正式投产,主要产品为汽车变速器。

二、事件发生经过

2013年7月18日4点左右,**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陆续有20多名员工因腹痛、腹泻等症状到**附属三部就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为主。除部分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外,其余患者给予口服药。经医生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稳定,无续发病例。

三、卫生学调查资料

1. 食堂检查情况

该食堂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2年2

月14日至2015年2月13日;从业人员72名,均持有有效健康证明。食堂加工场所卫生状况较好,有留样记录及留样食品。现场发现如下问题:

1、现场未见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等肉类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2、在该食堂凉菜加工间内调料架上发现2袋由****区金岛调味品厂生产的白醋,未开封使用,保质期1年,未发现生产日期;

3、在该食堂储物架上发现4袋腐竹,每袋净含量约为2.5千克,包装袋上无产品名称、厂名、厂址、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2. 发病患者饮食史

就诊的20多名患者临床症状自述以腹痛、腹泻为主,患者发病前即2013年7月17日均在该食堂就餐。7月17日午餐为:套餐一:干香五花肉、菠菜炖肉丁;套餐二:豉油鸡块、角瓜木耳溜自制肉丸;素菜:椒油黄豆芽、虾皮冬瓜片;水果:西瓜;绿豆粥;海带汤;主食:米饭、馒头、发糕、炸馒头片。晚餐为:套餐一:红烧狮子头、角瓜肉片;套餐二:孜然羊肉、线豆炒肉;素菜:海带炖黄豆、葱油牛心菜;水果;西瓜;绿豆粥;虾皮冬瓜汤;主食:米饭、馒头、花卷。面食食谱:午餐:鸡块蘑菇面、东北冷面、肉丝炒面;晚餐:鸡丁荷叶饼;夜餐:紫菜鲜汤面。

**新区疾控中心已经对该食堂的留样食品等进行了采样。根据患者的共同饮食史及发病特点,结合患者的临床症

状、体征等,尚不能排除本次事件与患者摄入的食品有一定关联。

四、初步结论及临时控制措施

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分析,虽然本次事件发病人数占就餐人数的比例不大,但尚不能排除本次事件与患者摄入的食品有一定关联,这有待于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对本次事件进行进一步确认。

我局执法人员已当场责令其对疑似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鉴于该食堂采购的肉制品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预包装食品外包装无标识等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并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后期调查处理。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三年七月十八日

第9篇:危机事件处理(食物中毒)

如何防止食物中毒:门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卫生标准进行食品的采购、配送、周转、上架、加工、展销、包装等,员工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工衣和加工工具等。遇到食物中毒的事故时,按照如下程序正确操作:

 如在商场发现有员工或顾客食物中毒,商场员工第一发现人应立即报告内部报警中心和门店店长,同时安排防损员维护现场秩序,疏散围观顾客。

 商场管理人员亲自或安排人员立即将中毒人员送往就近医院或通知“120”到场处理,防损员应保护现场,维护商场的正常营业秩序。

 防损部负责对顾客或员工的呕吐物、食物等进行取样工作。

 如在商场发现员工或顾客食物中毒突然死亡,商场员工第一发现人应立即报告内部报警中心和门店店长,门店管理人员立即打110报警,同时保护好现场。

 对于商场应该承担责任的食物中毒事故,需第一时间打电话到保险公司报险,门店需填写《出险通知书》,然后连同其它所需资料交给门店防损部,由门店防损部交保险公司负责索赔事项。

 对于商场不承担责任的顾客食物中毒事故,我们可以陪同协助处理,但由顾客支付医疗费用。

 对于员工的食物中毒事故,如符合工伤条件,需由门店人事上报社保局,按工伤保险程序索赔。

 对于促销员自身责任的食物中毒事故(如外出就餐等),由促销员或供应商承担医疗费用;如果是商场的责任,商场需要承担医疗费用。

 事后门店防损部视情况填写事故报告上报总部防损部,并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有关机构或本公司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工作。

 门店内部报警中心迅速将相关信息知会门店所有员工、公司或区域安委会,并报告公司或区域公共关系部,尽力控制负面新闻报道。

上一篇:广告策划文案案例下一篇: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