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和途径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等类型教育特征,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应该秉持就业导向、知行合一、注重素养、终身发展等基本理念,亟需探索以下路径:评价改革,推行“职教高考”制度;书证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融合培养,并重提升技能素养;健全体系,贯通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关键词:类型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培养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职教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开宗明义且简洁有力地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类型”“同等重要”,再次从国家政策层面确认与宣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和属性,既凸显了职教发展的重大意义,也为深化职教改革指明了方向。文件以类型教育定位为逻辑起点,从目标方向、性质功能、体系结构、实施路径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改革作出全新的顶层设计和重大的制度安排,必将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里程碑意义。文件明确了“职教高考”“1+X证书”试点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和要求,而这些举措和要求的核心指向无非就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问题。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对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但文献检索发现,迄今尚缺乏从类型教育视角开展职业能力研究的相关成果,很显然与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进行看待与治理的定位不相符合。为此,我们试图立足类型教育视野,诠释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审视其基本特征,探索其培养理念与策略,以期对高职生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同时持续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内涵界定

开发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是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达成的共识。但是,对于“职业能力是什么”,专家学者们却有着多种方式和角度的理解。笼统地说,可以把职业能力看作某个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力”的下位概念,具有高度专业化[1],但在理论研究中,迄今尚未形成公认一致的准确定义。分析专家学者关于职业能力的多种理解,可以归结出性质、过程、结构、条件等四种定义方式:一是性质定义方式,将之定义为对职业活动是否能够进行并且效率如何产生直接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二是过程定义方式,将之定义为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在持续内化整合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三是结构定义方式,将之定义为由品德、知识、技能等多个能力单元组成的复杂结构;四是条件定义方式,将之定义为个体完成专门工作岗位任务时所需要的态度、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其他相关条件[2]。总之,虽然国内外学者不断丰富和挖掘职业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颇多定义,但基本都没有脱离这四种定义方式。

在对“职业能力”做一般性定义理解基础上,我们将高职生职业能力概念界定为高职生将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自身对待职业工作的情感、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情境或活动中类化迁移与整合,能够胜任毕业后所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

当然,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仅仅从学理意义上界定“是什么”还不够,往往还需要解析“有什么”。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职业能力包含(有)什么”。不过,关于这一问题,同样有多种回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要素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和“三层次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4]。依据这两种观点,可以把高职生职业能力划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一般能力,主要指表达、信息提取、信息运用、自觉学习、创新、沟通交往、团结协作、环境适应、心理承受等能力,第二部分为专业特殊能力,主要指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分析、专业应用等能力。

从对职业能力“是什么”和“有什么”的解析中可见,职业能力整合了各种能力。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具有一定职业能力是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高职生,比没有接受过高职教育的从业者能够更加专业地完成工作;高职生就业上岗后能够满足行业企业一线专业岗位工作需要,有效胜任与履行岗位职责;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背景下,行业企业一线专业岗位工作对人才需求规格不断发展变化,高职生职业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也随之发展变化。

根据高职生职业能力的这些特点,我们认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具有基础性、专业性、胜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高职生职业能力开发的重要性。可以说,职业能力的开发、培养与提升,既关系到高职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与发展过程中,职业能力始终是一个核心概念,其开发与培养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原国家教委《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1998年)首次使用“职业能力”一词之后,国家历次重大职业教育政策及重大项目建设都强调了深化高职生职业能力开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加强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

二、类型教育视野下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一)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

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和定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非首次。这一定位最早出现在1996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政策层面又多次确认与宣示。在政策推动的同时,教育理论界也将“类型学”应用于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类型学也称形态学或标型学,是把研究对象分成类型的学科。它最初是考古学研究方法之一,称为考古类型学,强调根据形态特征,对遗存形态分类排比,并研究各遗存形态的发展序列及相互关系。”[5]之后,相继出现建筑类型学、心理类型学、语言类型学等等。引入类型学研究高职教育,既有助于构架多元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也有助于更加清晰地通过类型特征识别高职教育本质。

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曾依据研究目的和方式将学问“两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运用类型学进行高等教育分类时,往往借鉴布鲁贝克的“两分法”,以学术性或应用性作为类型依据,把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毋庸置疑,高职教育属于应用型,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参照模仿学术型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应用性。高职教育的知识来源、传播和应用皆为实践,知识形成与积累遵循“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理论支撑”的路线逻辑,与企业知识生产高度融合。二是职业性。就职业宽度,应用型不如学术型;但应用型高等教育更具有职业深度,也就是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更强。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并不彻底否认学术型高等教育职业性,也就是说两者都有职业性,但区别在于程度强弱及表现形式不同[6]。三是高等性。与中职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职业深度和职业宽度上,都体现出高等性特征,不仅因为人才培养的高规格,而且高职教育还要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等教育职能。

总之,分析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最根本的可以归结为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三者相互支撑、相伴而生、不可或缺,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灵魂,共同形塑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

(二)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教育类型不同决定了与其教育功能相适应的内在结构和活动特征的独特性,也进一步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独特性。如果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同质化,则无法独立成为教育类型。类型教育属性与定位要求和决定着高职教育机构深层次思考自身的教育定位和职能,引领着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高职生职业能力主要在学校文化系统中得以培养并形成,受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等类型特征主导,职业能力培养应该秉持就业导向、知行合一、注重素质、终身发展等基本理念。

1.就业导向理念

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内在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性,高职教育承担着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能够满足职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职业者,培养为社会直接生产和创造价值的高素质劳动者,彰显社会功能。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就业导向理念,培养学生掌握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关键技能,形成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当然,就业导向不能窄化为以具体的某个工作岗位为导向,也不等同于就业目标,而是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尊重人的社会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相结合,根据就业综合需求构建职业教育模式,形成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知行合一理念

“知行合一”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意义非凡,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更具有指导意义,这缘于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征。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和直接,需要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学习,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注重素养理念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比学术型高等教育更强,因此开发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两种教育类型各有侧重,学术型高等教育更加重视通识教育,更强调以发现科学规律为目的,而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涵育学生职业素养,综合提升学生就业体现的精神状态、职业道德和能力水平。“高职教育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涵育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素养提升贯穿人才培养实践全程。”[7]

4.终身发展理念

当今社会,职业教育是终身化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仅靠一次性职业教育就能终身就业的想法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亟待摒弃。高职生职业能力本身具有发展性特征,应遵循人的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两个规律”开发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终身发展理念来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可迁移能力,以帮助高职生具有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持续更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坚实基础与可持续能力,持续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三、类型教育视野下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类型教育视野下形成的基本理念为探索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指明了方向。当然,诚如上述,关于职业教育是教育类型的论断由来已久,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的努力和探索从未停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是,通过笔者对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问卷与访谈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不够问题,难以耦合和适应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产生这些问题,虽然可以归结为多种原因,但主要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并没有真正得到尊重,甚至存在类型身份认同迷失,高职教育仍然陷入“低层次”尴尬之中,离真正探索出凸显自身类型特色与属性定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和路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自成体系是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8]。类型教育视野下,高职生职业能力开发需要有自成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展望新时代,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需以类型教育属性定位为起点和指引,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化改革,构架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融通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推进高职生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

(一)评价改革,推行“职教高考”制度

评价是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想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开发打下基础,必须树立适宜的评价导向,从根子抓起,推进职业能力评价改革,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相契合、有助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而其中最关键举措就是实施“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制度着眼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类型差异,不再仅仅以文化素质评价高职教育生源,通过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模式,明确考试内容和生源对象的差异,充分体现与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

目前已经有不少省市针对普通高中生源和中职生源在春季开设了高职“单考单招”等方式,但由于招生学校有限、招生专业较少,无论是规模还是开放程度,都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职教高考”。

从类型教育视野出发,必须加快推行“职教高考”制度。当然,这一制度的探索与实施,并非易事,主要是无法组织统一性的专业技能考试,而且不同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可比性,无法给考生赋予可普遍流通的分值。但是,从国际经验看,实施“职教高考”制度并非不可能,比如瑞士早就建立比较完善的职教高考制度。当然,由于两国的教育基础性制度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别国的具体做法,可是我们不能放弃这方面的追求和探索,而是必须坚定信心,加大探索力度,寻求合适途径,逐步推进高考制度体系的类型分化,将之作为建立和完善符合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突破口,以教育评价导向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

(二)书证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国家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育训并举,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与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在获得“1”(学历证书)的同时,可以取得“X”(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种证书相互衔接、相互融通。“1”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是基础和主体,“X”遵循技能形成规律,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发挥拓展作用。

当然,“1+X”证书制度并非仅仅面向高职生,同时面向的还有中职生、本科生和社会人员等等。就高职院校而言,实施这一制度,有利于推进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相契合、专业标准与产业标准相对接、知识学习与技能获得相融合,深化“三教”改革,更好培育和生成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提高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可以在专业教学标准及学历教育教学实践中吸纳和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更为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促进专业课程考试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统筹安排,有机整合认知发展规律与技能形成规律,补齐学历教育在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上的“短板”,更好开发与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目前,教育部已经正式公布三批共92个职业技

能等级证书和91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名单,并且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及学习资源、培训与考核站点、信息化平台等方面开发与建设做出了有力举措,但总体而言这项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推进书证融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融合培养,全面提升技能素养

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保证职业活动完成的两种紧密相关的事物,是高职生职业能力的两大构成要素,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职业活动对象,决定着职业活动成效[9]。理想状况下,两者应该同等重视、融合培养、并重提升。但审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实实践,存在着职业技能片面重视、职业素养培养效果欠佳的不良倾向,将两者处于“分离”培养状态。因此,高职院校亟需树立融合培养理念,加快构建融合培养体系。

在融合培养体系构建中,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同等考虑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材、师资和环境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融合培养条件,将职业素养提升全面融入职业技能培养,让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各就各位、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同步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最终推动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有研究者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无论在学校层面,还是教师个人,都没有十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培养问题,更谈不上已经构建科学合理的融合培养体系[9],因此对学校来说,亟需出台一些“硬性要求”,或者加快制度建设,以保障融合培养活动全面铺开,而教师则应谋求“主动行动”,自觉探索与不断实践融合培养规律,共同驱动融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形成。

(四)健全体系,贯通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高职生职业能力提升应该秉持的终身发展理念要求职业教育领域必须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培养体系,为职业能力不断发展铺设顺畅通道,创造和提供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必备条件。德国职业教育学家F.Rauner曾专门研究了职业活动中从业者技能、技术、技艺等持续发展的逻辑规律,并构建了“新手-初学者-熟手-专业人员-专家”的由低到高的职业能力螺旋发展模型[10]。实现职业能力螺旋上升,前提要有顺畅的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学生要想接受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必须通过“专升本”的方式转换到普通教育体系。虽然已有省市“3+2”(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分别培养3年和2年,毕业时发本科院校文凭)“4+0”(高职院校培养4年,毕业时发本科院校文凭)等多种方式的探索,致力搭建互相衔接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探索还是局限于两种教育间的融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但成效并不显著。总之,我国职业教育仍未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体系,仍然依附于普通教育,这不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终身发展理念。

职业教育要成为一种教育类型,首先是要在内部理顺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建立自成体系的内部升学通道。自身内部断层的职业教育是无法真正确立起类型属性的,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终身性职业教育体系。要架构从初等、到中专、到专科、到本科、到专业硕士、直到专业博士的层次健全的学制结构,通畅各学制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进路。同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体系中各学制层次之间,还要能方便转轨和沟通。通过上下贯通、横向融通的培养体系构建与完善,既能满足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拓展高职生就业创业本领的需要,也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加快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12):1.

[2]游晓琳.广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l):5-10.

[4]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11):26-27.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466.

[6]叶华光.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差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7):5-8.

[7]柴勤芳.对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融合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5):95-97.

[8]徐国庆.实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蓝图[N].光明日报,2019-05-14.

[9]何应林,眭依凡.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7):104-108.

[10]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8.

上一篇:行政机关加强预算管理研究下一篇:基于环境识别的电动工程机械无人行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