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工作程序与方法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机关工作程序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方法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信息时代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提升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重点针对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机关档案管理;结合

机关档案不仅是国家信息的组成部分之一,还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纸质档案管理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而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机关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结合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结合方法,才能够从根源上提高机关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 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意义

1.1 有利于机关档案资源范围的拓展

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提高了机关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还使得机关档案管理资源的范围得到了拓展。在以往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获取档案资源,且能够获得的档案资源量十分有限,不能无法档案资料的准确度与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机关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整体偏低。而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则可以从技术层面突破这一限制,直接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档案资源的快速获取,且资源获取范围更加广泛,资源获取速度更快,资源准确率更高。

1.2 有利于机关档案的系统化管理

在信息时代下,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在提高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方面有着积极的通。例如,信息技术可以直接将机关档案管理中的不同分工进行串联,并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即标准化的档案管理体系。这种全新的档案管理体系,代表着我国已经全面步入了信息时代。

1.3 有利于档案留存风险的降低

在以往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主要以纸质的方式进行档案资料的存储。这种档案存储方式,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实体空间,还会影响档案信息的调阅效率。而且,这样的档案存储方式,还有可能出现档案信息受损或者遗失等问题,影响机关单位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就可以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彻底规避这一风险。因为信息化的运行模式使得所有的机关档案信息以数据信息的方式存储在软件或者云空间当中[1]。只要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并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档案目录的录入,就可以在后期的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输入关键信息进行相关档案信息的搜索与获取。而且,这种档案管理方式,因为存储方式比较特殊,只要做好网络安全防护,就很难出现档案信息丢失或者破损等问题。

2 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资源面临着失实的风险

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可以通过程序化的管理来完成档案资料的自主整理。在这样的档案管理工作形式下,管理系统会彻底删除一些资源信息,使一些档案信息失去原本的依据和签发的标准。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部分材料的真实性就会遭到质疑,其应用价值也会明显降低。

2.2 档案信息面临着被泄露的风险

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必然会将一部分绝密信息录入到网络系统当中。但是,信息时代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终端设备,借助网络信息渠道进入到网络信息平台中,进行相关文件信息的获取。另外,即便是同一个终端的信息资源,也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個网络终端所接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对这些绝密信息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那么这些绝密信息将面临被泄露的风险。

2.3 档案管理系统面临着被黑客攻击的风险

在信息时代下,我国很多机关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水平。虽然这种信息化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提高了机关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只需要敲击键盘,就可以进行相关档案信息的搜索与获取,但是一旦遭到网络攻击,那么档案管理系统也将面临着瘫痪的可能,档案资料被丢失。

3 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方法

3.1 对档案管理理念进行转变

受到传统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的限制,我国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排斥新型管理方式的引进。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将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但是地方级的机关单位却没有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加快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就必须要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进行转变,在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机关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 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

要想加强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就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首先,严格按照相关信息资源管理规定,做好档案资源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归档工作,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妥善的处理。其次,对档案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加强档案资源的保护力度。最后,借助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更新与升级,丰富现有的档案资源收集整理方法,提高这些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在信息化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档案管理人员才是各种信息技术的操作主体[2]。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程度。所以,必须要重点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首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使其在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合法合规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机关单位还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各种专业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来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专业性,确保他们可以将信息技术灵活、高效的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档案管理经验交流活动的组织开展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最后,在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中,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并借此提升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应急处理能力,借此保证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4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可以从制度层面保证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的顺利结合[3]。首先,要对当前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细则与规范标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其次,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借此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完整性与真实性提供保障。最后,机关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机制,结合档案信息的收集工作、整理工作以及归档工作,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標和完成奖励细则。通过对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与激励来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激情。

3.5 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

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相比,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数字形式进行档案资料的存储。但是,这种档案资料的存储形式却容易遭受到网络病毒或黑客的攻击[4]。所以,为了提升机关档案资源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档案资源信息被泄露、被丢失、被篡改等问题,需要做好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工作。首先,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这很多网络风险。对此,机关单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网络安全建设,借助强大的杀毒软件做好机关档案管理系统的查杀工作,及时发现机关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漏洞,并采取针对性的消除措施。其次,机关单位要加强防火墙技术、隔离网闸技术的应用,将机关单位的内网与外网进行有效的隔离,组织一切非法访问行为。最后,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不要随意访问一些非法网站,网页中弹出的窗口和广告要及时关闭。通过各种安全措施的落实来降低病毒植入的风险。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是机关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化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却存在着档案资源失实、档案信息被泄露、档案管理系统被黑客攻击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加强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就必须要转变档案管理理念、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邢丽丽.机关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9(7):52+65.

[2]陈铭.现代信息技术语境下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研究[J].科学与财富,2020(8):29.

[3]袁泳涛.浅谈信息技术在机关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种养,2016(5):242.

[4]刘莹.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融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8):8-9.

(责编:陈静姝)

作者:周丽梅

第2篇:研究增强机关车辆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摘要:在新形势下,机关车辆的责任、任务以及影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更体现了机关单位的形象。因此,机关车辆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机关车辆及机关车辆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才能有效的增强机关车辆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机关车辆;管理工作;管理制度

一、引言

机关车辆的定位和职能就是为行政公务提供安全、高效、及时的用车,让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扩大服务范围,更好的完成自身工作。而在新形势下,机关车辆的责任、任务以及影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更体现了机关单位的形象。因此,做好机关车辆的管理工作对于机关来说非常的重要。

二、机关车辆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行政机关的工作量和任务也日渐增多,从而增加了机关车辆的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车辆配备不合理,使用量激增。②机关车辆并没有根据任务的轻重来安排,造成车辆利用率低下。③季节性变化较大,缺乏足够的沟通,调度难度较大。④司机聘用标准与待遇等不一致。机关车辆的问题除了“硬件”方面之外,“软件”方面同样也存在着问题,“软件”指的就是对机关车辆的管理工作。由于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好,造成了车辆的使用和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三、机关车辆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车辆管理制度。随着行政机关的任务和工作量越来越多,公务用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在对车辆的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仍然是使用旧的管理制度,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正是因为没有健全的车辆管理制度,导致车辆管理方式陈旧且单一。同时,在车辆运转方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车辆管理非常的混乱,对车辆的综合利用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车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在目前,机关车辆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机关车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在机关车辆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要登记好使用的车辆,包括地点、出行任务以及行程等等,手续相对比较繁琐,但在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当中,很多人的工作积极程度并不高,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疏漏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一些机关车辆管理人员并没有及时核对驾驶员提供的加油记录与加油站提供的记录,浪费现象严重。

3.车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车辆管理属于机关单位的后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数属于编制人员,但待遇跟其他编制人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对车辆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影响,随意性非常强。同时,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机关车辆管理人员的思想态度并不端正,缺乏应有的服务意识。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在安排车辆的时候并没有对任务的轻重进行考虑,而是只是根据谁的权力大谁优先的原则,对车辆的综合利用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驾驶员管理存在问题。在机关车辆的管理工作当中,驾驶员对于维修和包养车辆方面的积极性不强,很少及时地对车辆进行检查和包养,增加了车辆出现故障的几率,严重的话还会发生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正常使用。另外,在维修车辆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健全的审批和查验程序,导致车辆维修成本偏高,让车辆管理的成本增加。

四、如何增强机关车辆管理工作

1.提高机关车辆管理的认识。机关车辆管理工作是为机关中心工作服务和保障的重要方面;机关车辆的管理水平也能够有效地让机关自身的管理水平得到体现;机关单位的车辆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机关单位的管理水平,提高机关的形象。机关车辆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机关单位的形象和日常工作,必须要记录好机关车辆的洗车费、油费以及维修费等等,然后机关车辆管理中心在财务部分做好成本预算的工作,并登记好每辆车的洗车费、油费以及维修费。车辆管理中心也应该对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核对工作,确定无误后再反馈给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制度,如车辆保养维修制度和车辆管理相关责任分配制度等等。在制定好制度之后,必须要严格的执行,让机关车辆管理的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做好机关车辆的管理工作。

2.建立规章制度。要想提高机关车辆的综合利用率,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车辆管理制度。机关车辆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统一管理,区别开个人用车和部门用车,遵循先领导、后科室,先急后缓的原则。在正常工作期间,由办公室安排车辆的调配工作,要想使用车辆就需要提前一天向办公室申请。在经过配车局的签字之后,再由办公室统一调配车辆。不仅要对车辆的使用管理制度进行加强,还要对道路安全行驶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贯彻和落实,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都统一由办公室来对各个部门的车辆进行调配。必须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才能够让机关车辆的管理变得科学。在健全车辆管理制度之后,要对机关车辆编制审批的管理强度进行加强,严格规定好机关车辆的调配和编制,严格按照人员的安排来配车,服从办公室的调配。对于机关车辆的购置、加油、维修以及保险等方面也要积极的引进好的管理机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使用机关车辆,使相关规章制度的有效实行得到保证。

3.科学且合理的调配机关车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关单位对于车辆的需求量也日渐增长,因此,必须要科学且合理地对车辆的行程进行安排。要做好合理调配车辆,就必须要把握好细节。机关单位的相关部门在安排每天的日常车辆时,必须要具有细节性和远見性。对于提前一天提出出车要求的,要对出车的任务和目的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对车辆进行统一的安排。在出车的地点和方向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增加车辆的综合利用率,可以让单位工作人员乘坐同一辆车。在对车辆进行安排时,也要对任务的轻重程度进行考虑,对于一些较为紧要的事情,要优先安排车辆;根据出车时间要求的不同合理调配不同性能的车辆。为了让出车任务能够及时完成,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调配车辆,提高车辆的灵活性。对于一些突发的紧急事件,要制定要相关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对车辆进行调配,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紧急事件处理不当的不良后果。必须要让车辆的状态得到保持,才能够在紧急的时候做到随传随到。除了让每天值班的车辆得到保证之外,必须要对空闲车辆的信息和特点进行随时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做到快速、及时、安全出车,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4.提高驾驶员素养。素质高且具有责任意识的驾驶员队伍是机关车辆管理工作的核心,驾驶员在机关车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非常高。驾驶工作看上去并不是很难,但在事业机关单位当中,由于经常会有紧急突发事件,常常会在道路崎岖、天气恶劣等环境下驾驶,因此驾驶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了能够顺利完成驾驶任务,驾驶员必须要在驾驶的过程当中集中精力,克服种种困难,这对驾驶员的自身身体素质还是事业心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驾驶员必须要在车辆行驶的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尽量节约驾驶的时间,让相关部门人员的任务能够及时完成。驾驶员除了驾驶技术要过关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技术素质。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協助工作人员。驾驶员必须要有很高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让机关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证。

5.对机关车辆进行保养。在当前,不仅使用机关车辆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多,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于机关车辆的维修保养工作非常有必要,这样在面对突发紧急时间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必须要制定好机关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制度,定期检查车辆状况,如果存在问题的话要及时进行维修,对车辆的情况进行准确的掌握。只有准确无误的掌握好车辆的基础情况,对车型、使用性能以及定期保养等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够让车辆的调配工作正常进行,具体表现在办公室对车的调度以及驾驶员对车辆的全局把握等等。要保证机关车辆调配的准确性以及车辆运行的流畅性,就必须要让车辆的不利因素全部消除。对于车辆出行的天气变化以及出行的实时路线等等,都要积极与机关单位的相应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要对用车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让车辆的程序性问题和使用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遇到突发状况时要及时做好补救措施,让用车任务的顺利进行得到有效保证。对于机关车辆的保养制度和维修制度,必须要严格贯彻落实,对车辆的运行质量和安全性进行进一步加强,全面维护保养机关车辆的车身和零部件,对车辆各个部分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让车辆突发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为了能够对机关车辆的管理工作进行有序的安排和调配,要对车辆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改善,将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以及不同需求的车辆调配,对现有的方案进行创新。驾驶员也要定期的检查自己驾驶的车辆,及时保养和维修车辆,让车辆的安全性得到保证。驾驶员也需要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汽车维修知识,在遇到一些小故障时能够自己及时动手解决,让部门的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五、结言

做好机关部门的车辆管理工作是做好机关各项工作以及保证机关各项任务完成的前提。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并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机关车辆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范;通过科学安排,对机关车辆进行合理调配,让车辆的综合利用效率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让车辆的运行成本最大程度的降低;通过提高驾驶人员的素质,让行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证,从而提升机关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罗东群.试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车安全生产管理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27).

[2]王海林.关于机关车辆管理的一些浅思[J].才智,2013,(15).

作者:周益峰 李云涛

第3篇: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方法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从文化、制度、法律三个方面论述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主要途径,启在创新工作方法,使预防工作走向专业化、法制化。同时,明确检察机关在社会大预防体系中如何与党委、人大、相关部门搞好协作,使预防工作从平面预防向立体预防转变,从专门机关预防向与社会预防相结合转变,推动预职务犯罪预防的社会化。

关键词:职务犯罪; 预防; 工作方法

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经多年,虽然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但是预防工作方法缺乏理论支撑,对预防效果缺乏实证研究,不利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水平的提升、预防效果的增强和预防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

1 文化预防

1.1 文化预防的功能。

中国自古就将德治作为主要的治国手段。追求社会道德的协调,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统治者将道德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许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又是政治信条,主要通过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等形式,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1如“明德慎罚”、“刑者德之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等治国思想,主旨即是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来唤醒官员的良知和责任感。

文化预防指的是通过传导道德理念、提升法律素养,把预防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贯穿到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犯罪产生的思想根源,建立由内而外的自我预防,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发自觉的防范意识,将预防职务犯罪成为人们认同的社会风尚。

党中央提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基本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2笔者认为“标本兼治”中的“本”指意识形态。预防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作用和约束功能。其一,预防文化具有社会属性和导向功能,通过扩大其包含的理念、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利用各种形式弘扬主旋律,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预防文化作为社会规范的手段,不同于法律,是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手段,具有凝聚作用和约束功能。文化的软控制力发生作用是通过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和树立相同的价值观将全体国家工作人员聚集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再通过这种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各自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2 文化预防的形式。

当前,警示宣传教育是检察机关开展文化预防的基本途径,利用将法制课、举办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观、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组织庭审旁听等多种方式方法,借助新闻媒体、文化载体和网络媒体等形式,达到宣传检察职能、普及职务犯罪知识、宣扬职务犯罪危害、提高思想认识等目的。一方面,借助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述成语、典故、诗歌、短文中美和善的情义,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触动权力行使者的内心,促使其巩固守法的意识,放弃萌生的犯罪恶念;另一方面,通过反面的案例,揭示职务犯罪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危害,宣讲党的反腐倡廉政策,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促使职务犯罪人警醒,从善拒恶。

文化预防最大的优势是简便易行,成本小、收效大。打出一条涵义隽永的标语,播放一段虔诚忏悔的录像,宣讲一则防范犯罪的哲理,看似简单的细小片段,却能重重得敲响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产生心灵深处的震撼。其次,警示宣传教育形式灵活,针对性强。针对在职业特点、文化程度、级别职务、行业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预防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才能切实发挥预防实效。同时,警示宣传教育还可以结合各地特色、各单位理念进行,构建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文化预防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文化预防毕竟是一种柔性的说教,缺乏刚性的制约,在现实巨大的利益面前,常常显得苍白。特别是对于掌握一定权力,心智均已成熟之国家工作人员,要通过外在的说教真正改造其世界观、道德观,很多时候难度极大。其次,文化预防的效果不好衡量。文化预防是否产生作用,什么情况下产生多大的作用,都是不好衡量的。第三,文化预防效果的显现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如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没有形成人人抵制腐败的文化氛围,偶尔的警示教育仅在当时对受教育者起作用,事后在遇到物质诱惑时,之前的感触则很容易被遗忘。

在今后的预防工作中,文化预防仍将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但鉴于文化预防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检察机关开展文化预防,应当注重创新形式、完善内容,强化针对性、实效性。从人性善、宗法伦理、义利观念等方面论述道德教化的作用。

2 制度预防

2.1 制度预防的概念和分类。

所谓职务犯罪的制度预防,就是从机制体制制度方面查找职务犯罪的发生原因,并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堵塞诱发职务犯罪的制度缺漏,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按照制度涵涉层面的不同,制度预防可分为宏观制度预防、中观制度预防、微观制度预防。宏观制度预防,主要是从一些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方面加以改革,消除职务犯罪发生的深层根源。例如,民主制度的推进,法治秩序的建立,宪政政治的形成。诸如这些宏大的、深层次的问题,虽然与职务犯罪的发生未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既有的研究大都显示,民主、法治、宪政与腐败之间存在一定的必要关联。因此,职务犯罪的制度预防,必须从深层次解决这些宏观制度运行的体制性障碍。中观层面的制度预防,则是要推进国家具体廉政制度的建立。在这方面,对当今廉政制度发达国家的研究借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一些特定的制度,已经被证明在预防腐败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效果。职务犯罪的制度预防,必须抓紧建立健全这些具体可行的制度。例如,信息公开制度、财产申报制度、防治利益冲突制度,等等,都应一个个切实加以研究,寻找适当的时机,实现与中国社会的对接,在中国整个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中加以建构。微观层面的制度预防,则是要深入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系统,每一个行业,查找诱发职务犯罪的具体原因,提出建章立制,完善具体管理制度的建议,以求堵塞犯罪漏洞,减少职务犯罪的发案数量。例如,完善单位财务制度,严密单位物资采购制度等。

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当前大有可为的,应当是微观层面的制度预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检察机关预防部门仍应当以细致、艰苦的工作,帮助、督促、劝诫一个个单位、系统、行业,完善制度管理,尽最大可能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和权力运行秩序,进而适时推动中观、宏观层面制度预防的进程。

2.2 制度预防的形式

2.2.1 预防调查。

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是指为了准确把握职务犯罪的原因、条件、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治理对策,针对一定的领域、系统、单位和权力运行的危险环节而实施的实证研究、综合分析等有关工作方法和活动。通过积极开展预防调查,目的是及时发现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监督方面的原因,把握职务犯罪的变化趋势和发案规律,加强对策研究,向有关领导机关和管理部门、单位提出改进建议和预防对策。

预防调查是开展预防工作的前置阶段,是提出预防对策和检察建议的基础。只有通过对某一领域调查研究的职务犯罪基础数据的采集,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和综合分析方法,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预防对策。预防调查是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并行,严密制度、健全机制的建设性工作。

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围绕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隐患、非规范职务行为,以及职务犯罪衍化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开展预防调查。宏观上针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和类案等宏观因素开展预防调查,如“对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发生发展趋势及预防对策的调查分析”。微观上对某一领域、某一类主体、某一种现象开展调查,如“对医药卫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分析”。

当前在开展调查中遇到一些困难,如仅仅依靠检察人员难以完成最前沿的信息采集工作。同时,检察人员一般仅能掌握和运用较为简单的调查方法,缺乏实证分析和量化分析的能力。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检察人员的研究能力,促进预防调查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

2.2.2 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为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服务,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3

通过发放检察建议,一是向受建议单位通报职务犯罪发案情况,帮助其认清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薄弱环节,查找制度漏洞,提供预防对策,并督促受建议单位整改落实;二是引起上级单位或政府职能部门从较大的层面、较高的层次关注引发职务犯罪的制度问题,从而调整政策,从根源上预防职务犯罪。

提出检察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案件分析提出检察建议,包括个案分析、类案分析和案件查办状况分析。如选择典型个案,通过走访发案单位,查阅案件材料,询问犯罪嫌疑人,研究致罪的主客观因素,针对引发职务犯罪的制度漏洞,向发案单位提出防范建议。又如开展类案分析,经过类案研究,从中查找发案单位和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建议并向行业主管部门通报。二是结合预防调查提出检察建议。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形成检察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如对北京市近十年间金融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情况进行预防调查,发现问题,向金融主管部门提出行业预防对策,使之在金融系统内进行整改。三是结合专项治理提出检察建议。如在工程质量安全治理专项工作中开展专项预防工作,查找风险点、就发现的问题向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

3 法律预防

3.1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自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专业化、规范化之路。但有关立法却一直滞后,虽然宪法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者的地位,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其法律监督职能的本质要求,但这些都只是原则、抽象的赋予了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的职能。直到今天,宪法、法律也没有专门的规定来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依据,我们所能依据的只是《建立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及党和国家的有关职务犯罪的政策性规定。法律授权不明确,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只能是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都明确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机关进行事前防范和事后纠正是法律监督的本质要求,是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所必须。但是这些都只是原则、抽象地赋予了检察机关预防犯罪的法律职责,对于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范围、职权、方式、程序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根据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指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定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格局的重要方面,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惩治职务犯罪工作的必然延伸,是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会议提出的一些原则性精神,没有成为法律文件中的内容。

所以说,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无论从职能权限、工作力度、深度和影响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实践中,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常常处于尴尬地位。高检院、省检察院关于预防工作的规定,对检察机关以外的单位缺乏约束力,对执行预防措施不力者无权纠正,对敷衍塞责者无权督办,对故意抗拒者无权责罚。

在开展具体工作中,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只能通过沟通协调来联系相关部门,通过联合发文的形式来开展工作,受到相关部门意志的影响,如果与相关部门协调不好,则工作无法开展。在通过检察建议进行个案预防,通过预防建议进行专项预防等工作中,检察建议和预防建议的法律强制性没有得到确立,往往都是通过协商沟通,请求相关单位重视,进行整改和回复,如果相关单位不配合,也没有相关措施。

3.2 完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律依据。

要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权威,就必须加快推进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立法。当前,《职务犯罪预防法》的出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预防职务犯罪机构的相关权力和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如预防调查权,检察建议权,预防教育权。预防调查权,即结合执法办案,围绕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隐患、非规范职务行为,以及职务犯罪衍化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开展预防调查,针对可能发生犯罪的症结,分析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检察建议权是检察机关对于办案过程中发现的涉案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向有关单位、部门提出意见或建议。预防教育权是指应当运用预防调查和犯罪分析的成果,适时在一定区域、行业、单位开展警示教育和预防宣传。

4 社会预防

在职务犯罪预防过程中,包括检察院在内的各个机构,如党委、人大、政府共同构成了国家预防职务犯罪的主体,检察机关只是这个主体中的一员,预防职务犯罪只有在党委的领导下,各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够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但是目前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检察机关自身,都过分强调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在社会化大预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凡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必定由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牵头,由检察机关召集,过于依赖检察机关。社会化大预防范畴内的市国资委网络预防组、区委办局预防网络的成立也似乎理所当然的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职责,各个网络组成员缺乏对自己在社会化预防工作中的定位。孤立的依赖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对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道路不利。

目前,社会化大预防机制只是搭起了一个预防职务犯罪的架子,属于松散性的机构,每年仅召开一到两次工作会议,操作性不强,同时预防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影响了预防工作的实效性。要想发挥社会化预防的作用,就要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案件移送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等。目前这些制度均已建立,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不到位的情况。需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使检察机关在社会化大预防格局中发挥专业预防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梁文平主编:《预防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3] 《北京市检察机关检察建议工作实施细则》第二条。

作者:周媛媛,魏文博

第4篇:浅谈机关党员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思考

我们各级党政机关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机关,是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在社会运行中处于中枢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机关党员也需要具备特殊的素质,不仅要忠于职守、讲求效率、遵纪守法、清政廉洁,而且还要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联系群众、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与时俱进、处处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带头人。上述要求无论从机关的特殊作用看,还是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讲,都必须不断加强机关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那么机关党员的学习教育该如何抓?怎样做才能取得更佳效果?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机关做人事组织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及领导面前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也作了些调查研究,现就目前我们机关党员

一、 机关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我们一些机关单位在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中存在一种无的放矢现象,他们是拿到什么念什么,泛泛而谈,教育目的性不明确;还有的是布置什么学什么,照本宣科,教育内容与本单位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教育往往处于应付状态。

2、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这主要表现在我们一些机关单位对党员学习教育的方法较为呆板,往往只强调学文件、听报告、开大会、一人念大家听或是轮流发言、泛泛议论式等,这样就显得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方法不活、使教育效果往往只能达到事倍功半。

3、教育工作缺乏经常性。教育工作经常性指的是按照教育工作的规律,连续不断、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现在我们有一些机关部门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缺乏经常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缺乏计划性,党员学习教育工作随意性很强,往往是想到什么学习什么,学习教育没有形成计划;二是缺乏制度化,遇到上面要检查就组织学习一下,检查一过,学习即止,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化。

4、教育知识缺乏系统性。教育系统性指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人进行传播授教知识时按照规律,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系统地开展教育活动过程。现在我们一些机关部门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零打碎敲的现象,使党员对其掌握的知识往往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上,对知识的实质、要素、深度掌握不够,造成党员用所学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受到一定影响,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和目的。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原因主要是思想上对党员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具体表现:一是认为机关党员政治思想好、文化水平高、理论素质功底深,研究和探讨问题能力强。所以,对机关党员教育工作存在无关紧要的思想;二是认为机关党员总体素质好、自律能力强,平时看报多、听广播多、看文件多。所以,对党员教育工作存在不必要抓的思想;三是认为机关部门业务工作是硬任务,学习教育是软指标。所以,对党员教育工作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客观方面原因主要是由于机关部门在社会运转中处于“特殊”地位和中枢作用,它一方面既要起到各级党政领导进行决策、实施指挥和调控过程中的枢纽作用和保持领导与群众之间密切联系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还要体现群众观察、认识党和国家现状的“窗口”,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示范、导向、带动功能。所以,机关部门中的工作可以讲是千头万绪,十分复杂,尤其是机构改革后,人员更为精简、职能更加细化、工作更加繁忙,从而对党员的教育工作往往就存在难以顾及的现象。

二、 机关党员教育的解决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是告诉人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当讲究方式方法,方法对头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开展机关党员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党员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新方法。对此,本人认为,加强机关党员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做到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原则。

我们各级党政机关门类繁多,各自的地位、作用也不同,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机关作为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令的执行部门,在社会运转中都具有中枢作用和导向作用,这些都说明机关中不不同点也有共同点。所以,对党员教育的内容也要抓住要领,紧密联系本机关单位工作实际。一是机关应当不断组织党员认真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理论、时事等,这是由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机关不仅肩负着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而且还担负着贯彻落实好的职责,这就

要求机关党组织和党政领导都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教育,使机关党员能及时通晓基本内容,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增长工作才干和工作能力;二是机关党员教育内容应当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比如机关开展学法活动,就应贯彻“干什么工作、学什么法律”的精神。通过学法活动,使机关党员能够精通各自的部门法以及同本部门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学会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本领,以提高党员的执法水平,实现“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三是机关党员教育要始终将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主要内容来抓,党政机关是党员集中的地方,有些单位基本上都是党员,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就缺少了群众监督的外部压力和与非党干部比较的客观环境,往往容易使一些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变得比较淡薄,出现平时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常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不能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实践证明,在机关党员多的情况下,抓好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将会对整个机关建设乃至当地全局工作都会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2、教育方法做到灵活多样,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党政机关党员文化高、素质好,研究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强,这为搞好党员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对机关党员的教育方法也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机关党员最不喜欢的是“一人念,大家听,轮流发言,泛泛议论”等方法呆板、抽象枯燥的教育形式,而欢迎生动、活泼、新颖、实在,具有较高层次、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针对上述特点,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教育方法上的灵活多样性:

一是要做到教育内容具有新颖实在性,使受教育党员爱听、感兴趣。机关党员看报多、看文件多、信息来源渠道多。所以,对其教育的内容要避免重复已经了解或懂得的东西,而应当采集一些具有新颖、实在的内容,如可以针对社会上和基层反映较强烈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项研讨,也可以搞些政策分析,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辅导,为机关党员释疑解难,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党员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改革和建设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做到寓教于乐。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把机关党员教育内容融入到多种文化形态之中,使受教育者在富有乐趣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教育。其特点是情理交融,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开展寓教于乐可以采用广大党员喜闻乐见而又被证实效果不错的各种形式,如通过参观革命圣地、革命事迹展览、观看教育影视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请优秀、先进人物作报告进行典型形象教育;剖析犯错误甚至犯罪党员案例,进行防腐倡廉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实践“三个代表”专题讨论、演讲会等。真正把教育寓于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中,使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当然,寓教于乐应当注意几点:一要因时制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党员教育工作,选定一些思想主题明确、教育内容突出、教育效果明显的活动项目;二要因地制宜,活动要根据单位情况,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三要勤俭节约,要坚持少化钱办好事的原则;四要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活动做到情调高雅、丰富多彩。

3、教育内容做到系统性,不断提升教育层次。

提升机关党员教育层次,就是对党员教育不是简单地告诉党员怎样去做,也不仅只是就事论事,被眼前的事物所左右,而是教育党员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党员的着眼点放在统一思想上、明确今后前进的方向上和增强党性观念上。现在我们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讲“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学得不够系统、了解得不够深刻”等之内的话,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它从根本上解决了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了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想让党员真正了解掌握“三个代表”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现实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地组织党员进行系统地学习教育。通过系统性的学教活动,不断提高机关党员素质层次,使我们广大机关党员都能自觉地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更硬”的方针,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都能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去,在开展工作、观察和处理问题,都要随时随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都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坚定的信心、高昂的热情、勤奋的工作、旺盛的斗志、科学的态度,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以达到党员教育的最终目的。

4、教育工作做到经常性,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所谓教育工作经常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工作在时间上的持续性、要求做到常流水、不断线;二是教育工作在实践上的递进性,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做好机关党员教育工作经常性,首先要切实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实现经常性的根本保证。机关党员教育工作是机关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关各级党组织和领导都应将其列入工

第5篇:司法机关创新工作方法

探索检察机关服务企业新方法创造良好司法环境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逐步激烈,各种涉及企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侵害企业发展的犯罪行为、企业自身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检察机关如何调整和拓展工作思路,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以“服务企业年”为契机,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履行检察职能、服务大局的重要途径,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笔者就检察机关如何服务地方企业发展作粗浅探讨。

一、转变执法观念,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企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检察机关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服务实效。综合运用“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的手段,联系实际开展检察工作,充分发挥检察工作职能和作用,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主动联系、征求企业家们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出台新措施,探索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是细化检察院各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措施,制订对涉及企业的案件“优先受理”、“优先查处”、“优先监督”的三优先原则,努力做到履行职能与服务发展、依法打击与保护、公正执法与文明执法的统一。

二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思路,从单纯办案的观念转变到讲究办案的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效果的观念上来;从被动服务的观念转变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延伸服务的观念上来;从重打击轻预防的观念转变到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观念上来。

三是从调整和拓展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入手,紧密联系检察业务,自觉增强服务和促进企业发展的观念,把服务经济作为履行职能、服务大局的重要突破口,牢固树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干警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自觉履行检察职能,保护企业的有序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司法环境

(一)重点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刑事犯罪

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严重刑事和职务犯罪,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检察机关依法保护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与公安、法院和司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作用,重点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刑事犯罪。

一是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合同诈骗、假冒商标、非法经营、强迫交易、侵犯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秘密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活动,维护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对于盗窃、哄抢民营企业财产,侵占、挪用民营企业资金,绑架、敲诈勒索、伤害企业经营者等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刑事犯罪案件,依法及时批捕,提起公诉。通过依法从重从快的严厉制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是积极办理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犯罪案件,维护企业内部管理秩序,为保护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撑好“保护伞”。

(二)依法惩治侵害企业权益的职务犯罪

把深入查办阻碍和危害经济发展的职务犯罪案件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查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之便,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索贿受贿、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犯罪案件,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针对企业经营者的非法拘禁、非法搜查、报复陷害、刑讯逼供等侵权犯罪案件,切实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和企业经营者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为进一步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繁荣树立良好的司法环境。

(三)强化诉讼监督效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是检察机关依法保护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要在确保自身公正执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监督意识,延伸监督触角,强化监督措施,积极开展立案、侦查、审判等专项监督。对涉及企业的案件,该立案而未立,或者处理不公的,坚决依法提出纠正意见,并跟踪到位。对企业法人代表或管理人员受到无端举报或诬告陷害的,要及时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查处,澄清事实,消除影响,切实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改革热情。要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职能,依法受理侵犯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坚决纠正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维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坚决摒弃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依法平等地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平等地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拓宽服务渠道,发挥检察职能工作实效,维护和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一)规范执法行为,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用好法律政策,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在办理涉及企业案件时,注意选择办案时机和方法,正确把握刑事法律和政策,积极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相互统一。

办案时,严格做到不轻易传唤企业负责人,不轻易冻结企业账户,不轻易查封企业账册,不轻易扣押企业财产,不轻易开警车进企业办案,并严禁越权办案,插手经济纠纷,严禁利用办案到企业吃拿卡要,严禁借办案之机拉赞助,严禁占用企业的通讯、交通工具等财产,严禁在企业报销各种费用,严禁借口办案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五个不轻易和六个严禁”。在了解调查企业案件情况时,应避免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注意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特别对涉及投资者的复杂案件,要保持高度敏感性和责任心,依法妥善处理,避免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对查明属被错告或诬告的,要及时澄清是非,维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声誉。

(二)探索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秩序

检察机关应围绕检察职能,及时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秩序。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带队走访辖区内重点企业,召集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参加召开座谈,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就企业经常遇到的签订合同被骗、侵害商业秘密、非法经营致使企业倒闭等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案释法。着手将涉及企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案例等辑录成册,向企业发放;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向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讲授法律知识,引导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合法竞争。

二是开展专项监督,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把辖区内规模较大、发生过劳资纠纷或有群众经常上访的企业作为服务重点,努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做好企业中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的调查研究工作。

再次,要加大对企业周边环境的治安整治力度。针对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及时向党委和有关单位提出专项打击和综合治理的建议,以减少治安隐患,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

(三)延伸检察职能,扩大服务范围

一是建立企业专门信访机制。注意发现不安定的苗头和隐患,对事关企业或社区稳定和发展的“两访一户”问题慎重处理,并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强化稳定意识和服务意识,对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企业经营者、投资者的行为,特别是针对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的暴力犯罪行为及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犯罪行为,从重从快,优先审理,切实维护企业经营者的人身安全及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二是在检察环节上采取措施尽力服务企业发展。优化案件审理资源,对现有的办案人员进行整合,挑选出办案经验丰富经济知识扎实的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办案组,专门审理涉企案件;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重拳打击侵财型犯罪,快捕快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为企业正常发展提供健康环境;加大民事维权力度,将为私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列入审查办案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追回涉案赃款赃物;加大行政督察力度,在办案中加大对私营企业财产行政管理行为的监督力度,发现违法征收征用,依法及时发出纠正意见。

三是优化企业发展综治环境。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为地方企业发展营造健康清明的政务环境;对在经济大建设中出现的职务犯罪活动,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建设出现的职务犯罪,及时报告党委领导,认真依法查处,经常性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有效预防职务犯罪,为党委政府大项目带动战略提供坚实法制保障。在履行好检察职能的同时要主动积极深入企业,通过办案,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发案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活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企业内部经济犯罪案件的产生;送法上门,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企业解决法律方面的难题,增强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员工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发展。

第6篇:公安机关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

[摘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体现,走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最显著特点和最明显的优势。做好群众工作,对理顺警民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根本保证。为此,笔者结合秀洲区的一些实际情况,对做好群众工作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 公安机关 群众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公安工作的光荣传统。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安机关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群众路线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刻认识新行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新形势做

1 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成为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评价与意见

前期,笔者对秀洲区一些机关单位、个体业主及普通群众进行了走访,以期更多地掌握社会各界对公安的看法。通过对走访了解的信息进行梳理,大致有三种声音:

一是褒奖支持型。此类声音为正面评价,大多来自党政机关、企业和部分群众,他们认为近年来,公安机关在自身队伍建设上成绩显著,在各项业务工作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警务工作能够跟上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警力前移大大提高了街面见警率,社区警务的开展延伸了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触角,“警民恳谈”、“大走访”等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渠道。另外,公安机关帮助实际解决了问题的群众,大都对公安机关比较赞许。

二是批评指责型。部分受访群众认为,现在社会治安总体平稳,但街面案件、盗窃案件、吸贩毒、群体性打架等事件较多,社会阴暗面太多,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与公安机关有关。加上公安部门破案效率低,使他们不信任民警,从而不愿意与民警进行交流。笔者注意到,这部分群众大多为刑事案件受害人及其亲属。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关心时事和热衷于上网的个体业主反映,目前公安机关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正面的宣传报道过于形式化和完美化,反而让人觉得可信度低,各类警务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防范工作的机制不健全,让一些对公安工作有浓厚兴趣、有心参与到防范工作中去的治安积极分子望而却步,加之报纸上、网络上经常性出现的涉警的负面新闻极大破坏了他们心目中人民警察的良好形

2 象,让他们对民警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是事不关己型。对公安工作不了解,从未与公安机关或民警有过接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人知道110是报警求助电话,但从来没有拨打过,他们的观念是:跟警察打交道没好事情,不是被偷,就是被骗、被抢,只要自己不犯法,家里不遭窃,警察跟自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至于参加群防群治等活动,他们的声音也是比较统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总结以上三种声音,让那些对公安机关不了解的、对公安机关不满意的群众,逐步关注、了解公安机关,在进一步宣传公安工作的同时,需要公安民警面对面地跟群众交流接触,正确妥善地做好群众工作。

二、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的难点

通过归纳被访群众的意见,笔者认为造成当前群众工作难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公安机关职能限制与面临的社会复杂局面之间矛盾明显。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正处在刑事案件的高发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虽然公安机关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群众把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归责于公安机关。同时,由于公安机关做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承诺,导致工作中难以兑现,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满意,也降低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度。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因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并呈蔓延趋势,使本来就不易做好的群众工作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就秀洲区来讲,因拆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企业破产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

3 穷。而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就被直接推到了“第一线”,推到了风口浪尖,稍有不慎警民关系就会引起严重冲突,成为矛盾的焦点,造成了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二)警民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载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节奏加快,使民警与群众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不断减少,特别是城市居民大多“闭关自守”,对其他居民的问题漠不关心,基层民警深入群众工作经常遇到“敲不开门、进不去屋”的问题,给开展群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农村,外出务工增多,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到群防群治工作的群众越来越少,而且许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客观上造成公安机关在一些案件的处理当中调查难、取证难,时常将公安机关推向不处理群众不满意,处理时证据又不足的两难境地。警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还体现在公安宣传工作上,过于完美化的宣传使部分群众将民警偶像化,结果与现实中民警职能的限制形成巨大反差,群众因此会产生对民警消极的看法,此类宣传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而网络上涉警的负面报道夸张化,又使部分群众将对个别警察的作风、行为的不满延伸到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从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扩大到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造成了警民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三)少数民警缺乏在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能力水平。走访中笔者发现,群众普遍反映目前基层派出所会做群众工作的民警越来越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打击任务日益繁重,各种专项打击不断,基层民警长期承受着高强

4 度的压力,始终在超负荷运转,加班加点、节假日坚守岗位更是家常便饭,使一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民警在面对群众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公安部门增加的警力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民警,其中大多数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民警在工作实践中过于注重培养执法办案的能力,却忽视了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在面对群众之间纠纷时只会单纯凭借法律语言责令,而不懂运用群众语言去疏导。另外,还有少数民警缺乏做好群众工作必需具备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社会知识和处事经验,做群众工作时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或做群众工作的措施办法简单,群众不满意情绪滋长,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制约了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的对策

虽然当前公安群众工作上面临着很多新困难和新挑战,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公安机关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巨大优势,第一,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与群众的治安需求是一致的,这是我们能够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罗伯特·皮尔曾经这样定义过,警察是平民武装,它不同于军队远离与人民,也不同于法院高高在上,它是属于公众的,警察的行为融于公众的生活之中。在我国,人民警察的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好社会治安,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第二,广大群众对警察的信任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在群众无可依赖的时候,他们最先想到的是人民警察,而公众对民警的信任,正是公安机关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三,公安机关积极开展的警务改革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保障,特别是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密切了警民之间的关系,使人民警察“亲民、

5 为民、护民”的印象深入人心。简言之,只要我们采取针对性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能力,群众工作难做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一)立足本职工作,严格公正执法,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夯实警民合作的坚实基础。

一是取得群众信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重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要抓好本职工作,即打击违法犯罪,抓好安全防范,严格公正执法,提供高效服务。只有必须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群众才会真正拥护和支持公安工作,为民警做好群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做大做强社区警务。近年来,秀洲区公安分局实施的社区警务6+1制度,实施社区(驻村)民警民生服务制度,确保民警“沉”在社区,让民警有充分时间去接触群众、联系群众;通过社区警务议事,让更多的治安积极分子能参与到警务工作中来,进一步增强了警务工作的透明度;开展社区治安预警预告,提高辖区群众治安防范能力;实施派出所所长社区接待制度、 社区(驻村)民警入户调查制度、刑事被侵害人回访告知制度,有效地密切警民之间的联系;以社区警务警种协作提高了民警为民办事的效率。这些创新举措和工作制度,为做好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下,需要公安机关进一步完善这些体制机制,尤其需要做大做强社区警务工作,通过把警务站设在群众的家门口,使民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6 让群众在有困难、有危难的时候第一时间能想到民警,这样的社区警务工作才能算是成功的。

三是满足群众治安需求。要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举措,有效满足群众的治安需求,如加强夜间巡逻力量提高街面见警率、优化警力打击两抢等暴力犯罪、集中精力查处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侵财型“小案”等等,让群众能深切地体会到公安工作做得到位。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执法民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公正的执法态度取信于民。

(二)拓宽沟通渠道,创新交流模式,努力营造警民合作的良好气氛。 一是发扬传统经验做好群众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公安机关已经拥有了多种与群众沟通的方式:如上门接触式、下村走访式等,如“大走访”活动;也有开会座谈式,即将群众请到公安机关来,以面对面的交谈进行群众工作,如近几年开展得轰轰烈烈的“警民恳谈”活动。但笔者认为这些沟通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在新时间需要不断完善改进,改善民警能接触的人数有限,而且与会人员身份大多为村干部或企业业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大范围、深层次的交流等不足,要立足社区,做好基层警务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原先不热于参加治安工作群众的宣传沟通力度,挖掘治安防范的新潜力。

二是创新沟通平台做好群众工作。随着通讯手段的变化,特别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除了上述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地通过网络开展线上沟通、通过固定电话接触、手机短信提醒问候实现交流,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笔者所在的秀洲区公安分局利用网络开通了嘉兴市第一个警务博客,由民警在博客上为辖区内的网民提供防范指导和法律咨

7 询,吸引了辖区内大量喜欢上网的群众,用较小的投入打造了一个成功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警民之间实现了无障碍交流,群众可以及时从警务博客内解到社区内最近的治安情况,民警也可以从群众的留言中获取案件线索和对公安工作的建议。

三是积极正面引导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在公安宣传工作上,公安机关日益关注警民互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来发布各种警情信息,及时、主动、客观地把治安情况发布出来,做好积极的引导。但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新闻媒体方面,作为公安机关习惯报喜不报忧,或者说是公众真正关心的、可以消除公众的误解的消息并不多。笔者认为,自我表扬在化解矛盾、重建互信的过程中,莫不如自我批评。在宣传过程中,切忌通篇套话、官话,或将千篇一律地将民警描述成个个都是“高、大、全”的形象,这样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在这个方面,需要客观公正地把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展现出来,让广大群众真实地了解公安,接受公安,才能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为做好公安群众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民警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主体,群众是否信任、配合民警开展工作?民警有没有能力做好群众工作?这是能不能有效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只有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更好地发动、组织和依靠群众。

一要提升素质,树立形象。在执法办案上,采取办案经验交流、业务讲授等多种形式开展执法办案业务培训,增加办案民警依法执法意识,强化证据意识和时效意识,保证办案质量;进一步发挥兼职法制员的作用,

8 确定执法办案重点帮教民警,使基层派出所的执法办案质量上新的台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受理群众报警,进一步落实首问责任制、规范110接处警制度,尽量做到在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查明案件情况,争取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同时要树立民警文明执法的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文明忌语。

二要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从环境卫生、警容警纪、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对民警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民警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进得了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细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只有民警在着装上、仪表上符合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规定,精神饱满,给群众第一眼的印象就是:“确实像个人民警察。”群众才会从打心底敬重民警,从而方便民警开展工作。在正规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推广民主监督制度,由派出所聘请群众代表对民警日常执法、行为规范进行监督,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分析队伍建设存在不足,与派出所内部监督结合起来,促进民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三要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艺术。要在培养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民警,要落实专门民警负责“传、帮、带”,秀洲区公安分局开展的警师制教育,由有着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老民警负责教导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民警如何有效开展群众工作,学习群众语言,了解当地居民风俗习性,让青年民警在走进群众中间时能“说得来话,办得了事”。可以尝试在青年民警中开展竞赛,以季度为单位,以主持调解群众纠纷次数、入户走访居民数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依据,评比“群众工作能手”,形成了你追有赶的良好局面,迅速提高了青年民警群众工作能力。

9 事实证明,做好公安群众工作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在群众工作的时候保持细心、耐心、恒心,广大公安民警能自觉地将群众当成朋友、当成亲人,用真情对待群众、感染群众,公安机关就会有强大的后盾,开展公安群众工作也就会如鱼得水。

第7篇:机关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机关党建是党基层组织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建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推动机关行使领导职能、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本文从机关党建工作的必要性,机关党建方式方法的现状以及机关党建工作方法创新几个方面做一简述。

一、机关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1,党政机关的特殊地位决定必须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党政机关具有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党员密集、领导干部密集的特点,具体制定、实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肩负着为党委和政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大责任。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状况影响着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政机关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2,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加快机关当党建工作;

党政机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政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加快小康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仍然要依靠广大党员尤其是机关党员埋头苦干,勤奋敬业,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共同奋斗。

3,增强党执政能力需要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我们必须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实践党的宗旨、着眼于提高党执政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只有全面发挥机关党组织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我们党才能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改进执政方式,改善执政环境,提高执政能力。

二、县直机关党建工作现状

就2009年情况来看,县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县直机关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

1, 党建工作创新不够突出;

机关党建工作多年来一成不变,缺乏新颖灵活的机制和载体创新机关建工作,使得机关党建工作缺乏特色和亮点,机关党组织没有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推动党建工作的新措施、新办法,因而机关党建工作显得格调单

一、缺乏活力。

2,领导职能行使不够全面;

机关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绝大多数是兼职,在履行机关单位岗位工作职责之后,由于支部内部分工不明确,有的党支部负责人的职责履行不够到位,导致支部整体工作的推进效果不明显,造成工作重心上的缺失现象。

3, 组织生活开展不够经常;

机关单位由于业务工作性质的限定,支部党员的组织生活开展不够经常,没有按时研究确定支部党建工作中的具体事务,党支部职能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致使党支部生活不能正常化,影响了党支部工作的规范有效运行。

4,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不够活力。

党员先进性不强,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个别党支部软弱涣散、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有的工作漂浮,作风不实,对抓机关党建不感兴趣;有的部门对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

三、机关党建工作方法创新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创新机关党建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建立科学的机关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增强机关党建工作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建立多维激励机制。突破单一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的模式,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近期激励与长远激励、直接激励与间接激励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调动各部门抓机关党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创党建理论学习方式;

一是个人主讲与讨论相结合,将单一的学习文件,通报工作,与个人轮流主讲、谈认识、谈体会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一人读,其他人说话睡觉的现象;二是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支部生活赋有生机与活力;三是业务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即要学理论、学政治,又要学经济、学管理、学业务、学现代科技知识,使党员干部成为政治坚定、思想清晰、业务精通的一代新人。四是学习教育手段多样化,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工具和设备进行有影、有声教育,寓教于乐;五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走出去主要组织参观、学习、考察,请进来主要是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2,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党建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机关党建工作的立足点要放在围绕经济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人”的思想,针对一个时期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反映的热点、重点以及工作作风等问题,制定思想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制度、定期谈话制度、

谈心提醒制度、表彰激励制度等。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思想统

一、认识到位、力量凝聚。在围绕服务、保证“中心”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中心任务的完成,使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改善和加强。

3,创新党建组织生活方式。

一是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如健全党的集体领导体制,健全党的监督制度,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等等。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做到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记录规范。支部组织生活除了开展一些基本的学习活动、支部会议外,可根据单位的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进行讨论,还可以进行一些演讲活动、竞赛活动、文体活动等等。三是把着力点放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立健全机关党组织,是机关党的一项基本任务。要从有利于工作开展出发,强化机关党组织建设。做到支部建在科(室),努力使党支部工作更贴近业务工作,加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第8篇: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思路及方法

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者,对于保证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保证检察机关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规范执法,廉洁从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检察机关从事纪检监察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检察工作特色的纪检监察工作。

一、工作思路

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工作,作为检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主要探索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检察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的关系。检察工作是人民检察院的基本工作,也是检察院各项工作的重心。做好检察工作离不开纪律的保障。实践证明,如果在抓检察工作的同时,忽视了纪律教育,检察工作就容易出问题。因此,我们在大力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纪检监察工作,花大力气抓好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用严明的纪律、良好的作风、对执法活动加以保障,促进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正确处理教育查处与爱护干部的关系。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决定要对违法违纪干警进行教育查处,教育查处工作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个别干警可能对纪检监察工作认识

1 不到位,认为是“自己人在整自己人”,有意与自己过不去。这种错误的认识,给纪检监察工作造成了障碍,因此,要经常性的开展教育,努力使干警认识到纪检监察部门的教育处理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在实际工作中,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履行职责,大胆管理,严格要求,经常对干警思想上的偏差进行纠正,对行为上的失范进行批评,未雨绸缪,防范未然,确保单位不出问题,确保干部不出问题。

3、正确处理与院内其他部门的关系。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院其他部门的教育工作广泛交叉和重叠,有着十分密切的协作关系。对此,纪检监察部门要协助、会同检察院党组和政工部门经常对干警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使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要配合其他业务部门,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主线,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廉洁奉公,秉公执法等内容进行教育,促使检察干警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廉洁高效。

二、工作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把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到执法办案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在加大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把监督工作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的开展,严格预防和查处司法腐败的同时;加强对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培树廉政勤政观念,构建全面监督约束网络体

2 系,推进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1、抓受理环节,抓好案前预防

我们抓住举报中心这个重要关口,与控申部门定时联系、积极沟通。在院党组的协调和支持下,举报中心在对受理的案件线索进行审查、分流的同时,把相应的材料交纪检监察部门备案,监察人员对举报线索实行跟踪管理监督,确保了举报线索能按性质及时转到相应的侦查部门。

2、抓立案环节,搞好案中监督

对举报中心分流到自侦部门的案件线索,自侦部门在对案件进行初查后,将案件线索初查、立案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纪检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对办案场所、审讯、搜查、扣押款物、采取强制措施等环节重点监督,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3、抓回访环节,确保执法效果

每起案件办结后,院纪检组采取上门回访、电话回访、发放回访卡等形式,广泛听取发案单位和当事人的意见,了解办案人员执法办案的情况,对遵守法律法规和办案纪律情况进行即时有效监督。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加贴紧自侦案件的实际。

4、抓查处力度,严惩违纪行为

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对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就应毫不手软、持之以恒地严肃查处,彻底清除检察院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不能寄希望于问题不暴露,而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按照有关纪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人,处理一人,绝不姑息迁就。同时,坚决支持保护执法活动中的合法行为,对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干警要予以保护,对那些诬告检察官、打击报复办案人员的坚决依法进行处理。

5、抓警示教育,筑牢道德防线

我院始终坚持教育为主,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的方针,健全并完善了教育培训制度,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廉政建设,推广廉政文化,扩大覆盖面,减少空白点。在教育的内容上,我们突出对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廉洁从检、党纪条规等教育;在教育的对象上,突出对领导班子成员、新任职领导干部(包括中层干部)、重点岗位干部、初任检察官等教育;在教育的形式上,通过采取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等方法,突出教育的重点时期和重点环节,硬化教育考核指标。通过教育来筑牢广大检察人员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减少违纪违法现象。

6、抓社会监督,提升机关形象

加强内外结合的监督工作,是做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环节。我院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主动、公开接受

4 社会的监督,树立了良好的检察社会形象。充分发挥特约监督员、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主动请进来,组织他们开展行风评议、明察暗访、检查窗口服务、视察座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主动走出去,纪检组长深入到基层走访人大代表和群众,听取他们对检察工作和检察干警的意见和建议;在干警家属中开展了“家庭助廉”活动,要求每一位家属帮助干警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营造文明向上的家庭环境。引导干警家属争当反腐倡廉的“监督员”,共同筑牢家庭廉洁防线。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院积极探索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围绕全院工作大局和检察工作的特点,构建纪检监察工作与其它各业务部门工作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新模式,促进了办案人员正确执行国家法律和检察院纪律,模范践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预防和减少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树立了人民检察院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良好形象。

第9篇: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工作之体会

2002年大学毕业后即进入检察机关,先后从事公诉、反渎、反贪工作,2009年调至纪委监察局,先后从事案件检查、效能监察、案件审理工作。如今又重回检察机关,个中经历感触颇多,特别是纪检监察机与检察机关在机构性质、工作范围、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此从自己工作中的体会,尝试分析一下这两个机关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检察机关的相关职能作一些探讨。

一、 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

(一)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区别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对党员、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机关;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此看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检察院的特征和性质是有一定区别的。具体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监督对象不同。纪检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党的组织和党员,监察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而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除了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党员干部)以外,还包括广大公民,监督对象要广泛得多。

2、监督范围不同。纪检机关只能对党员违反党纪行为进行检查处理,给予党纪处分;监察机关只能对国家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检查纠正,给予政纪处分;对其中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则必须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而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一方面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违反法律达到犯罪程度的进行追究;另一方面是对侦查、审判、监狱等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它的监督活动所涉及的法律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宪法和刑法、民法、刑诉法、民诉法、行诉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以及各种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

3、监督方法不同。检察机关主要是运用刑事侦查及提起刑事诉讼的方法行使其法律监督职权,即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刑事追究,提起公诉,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这种特殊的监督方法是纪检监察机关所没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对监督对象违纪行为的调查与检察机关对犯罪案件的侦查也是不同的,检察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拘传、拘留、逮捕等;而纪检监察机关的调查只能依照党章党规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党纪监察措施,如责令违纪嫌疑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违纪事项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即“两规”措施,但目前该措施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在此不作探讨),这些措施应该是不能超出党纪、行政法规及法律的规定。

特别是在实践中,对违纪对象查询冻结银行交易存款、通讯记录、技术侦查等方面,由于缺少法律的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只能打擦边球,利用各种办法去达到调查目的,总是不能正大光明地进行。所以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一些大要案过程中,一般都要抽调检察、公安等机关予以协助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借助强力机关的一些合法必要措施来突破案件。前面所提到的“两规”措施,实际上是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案件威力最大的武器,就内部来说,办案人员可以24小时随时了解对象,对其进行政策法律攻心,在这种强大的心理攻势下,违纪对象的防线很容易崩溃,这种优势是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所不具备的,但是这种优势还能存在多久则是个问号,因为随着依法治国的完善,一切组织的活动都必须按有关法律规定来办理。

4、监督效力不同。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力,有权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或提起公诉,使其承担刑事责任。而纪检监察机关是以党和政府的名义进行的,只能给违反党纪政纪者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二)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

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协作配合问题,中纪委和高检院先后联合出台过几个文件,《中纪委、最高法院、高检院、公安部关于纪律检查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在查处案件中互相提供案件材料的通知》(中纪发﹝1989﹞7号)、《中纪委、高检院、监察部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加强协作的通知》(高检会﹝1993﹞31号)等文件中就协作配合的范围、程序等做了明确的界定,是在现行体制下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开展工作协调配合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1、规范联席会议制度。笔者之前所在的市中区纪委监察局每半年召开一次与检察机关、公安、法院、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案件联席会议,会议由各单位分管领导和会议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参加。会议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反腐败工作情况,各部门提供违纪违法线索,对正在办理的反腐败案件进行协调。

2、加强案件移送制度的协作配合。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纪案件,经审查认为触犯刑律,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按照《刑事诉讼法》有关案件管辖的规定,及时将案件和有关证据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检察机关要积极受理,及时审查,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检察机关决定不予立案的,应说明原因,并将案件材料退回移送的纪检监察机关。

3、加强办案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纪委监察局作为党委政府的一个部门,在案件查处及处理方面会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干预,比如有些案件没有深入调查下去,或有些案件仅进行党纪政纪处分而没有移送检察机关。对于这种情况,检察机关应主动出击,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的案件,要根据查办案件的具体情况及时了解案情,最好是在纪检监察机关在案件突破之时,检察机关能及时启动侦查程序,同步介入案件的侦查调查,同步固定证据,通过法定的侦查手段,整合办案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也能对纪委监察机关起到一地的监督促进作用。依靠纪检监察机关这个资源,可以给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带来诸多便利,据笔者了解,市中区检察院自侦部门每年所办职务犯罪案件有近一半是与市纪委监察局联合办案所得,而且基本上都是大要案。检察机关主要依靠的是纪委监察局作为党和政府纪律检查机关的强势力,在对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时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另外通过借力纪检监察机关的“两规”、“两指”等调查手段,也能为突破案件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4、规范互相提供有关案件材料的配合协调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或结案后,需要互相提供案件的有关材料时,能移送原始资料的尽量移送原始资料,对于复印件应加盖移送机关公章并注明出处,另外还应必须办理正式交接手续,双方在受理案件后,应及时将办理情况通报对方。

二、对检察机关相关职能的探讨

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期间感受到在进行案件调查时,整个机关是一个整体,全员办案,各部门协同作战,包括案件审理部门(类似审判机关)都要提前介入,很多问题都解决在了调查阶段,为以后的案件处理铺平了道路。当然,这种模式不能适用于司法程序,因为按照我国宪法及刑诉法的规定,侦查、公诉、审判是互相制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法律的公平正义,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效率,导致一些应该追诉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检察机关虽然地位崇高,属于法律监督机关,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少法律监督实权,对于审判权,笔者认为应该保持高度独立性,不应对其过多干涉,检察机关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行使审判监督权就已足够。而对于侦查权的法律监督,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该行使的权力还远远不够,完全不能体现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它和批捕权及公诉权虽相对独立,但都属于检察机关的内部职权,容易形成合力。目前侦查权的法律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公安(国安)机关侦查权

的监督不足,故下面主要谈一下检警关系。

1、我国检警关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检察机关在我国是法律监督机关,具有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实行监督的权力,但由于历史及国情原因,公安机关在我国一直是司法机关中最强势的部门,其权力至今仍在不断膨胀。检察机关的这种侦查监督权与现实中的检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是矛盾的。我国目前的这种检警关系是以检警分立与检警制约为特征的,其实质上是检警对等平行关系,实践中则是警主检辅,公诉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依附于侦查职能。在刑事案件审判前都是以公安机关侦查为中心,检察权对警察权的控制力相当薄弱,更没有对侦查活动的司法审查。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也只能从是否决定逮捕这一个方面来制约公安机关,对于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案件,也只能要求其说明不立案的理由,至于公安机关坚持不立案,检察机关也没什么好办法。

宪法赋予检察机关至高的权力,1996年之前检察机关也实实在在拥有一定的侦查监督实权,如1979版刑诉法第十三条规定“告诉才处理和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的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并可以进行调解。贪污罪、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渎职罪以及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的其他案件,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和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第

一、二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案件的侦查,都由公安机关进行。”,对于公安机关懈怠不予立案侦查及不适合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检察机关完全可以自己决定进行侦查,这就体现了检察权高于警察权的,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但1996年之后的刑诉法却完全限制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权,不但剥夺了检察机关自主决定侦查的权力,甚至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都需要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才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由此对法律监督机关的种种限制可见一斑。笔者之前还寄希望于今年3月14日新

修订的刑诉法能够纠正这个严重违宪的规定,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竟然还是维持“原判”,我国的诸多所谓法律专家还是服从于强权,检察机关影响力远逊于公安机关,这是法制的倒退。

2、建立新型检警关系

笔者在公诉部门工作过一年多时间,对基层公安干警的法律知识及办案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一些简单的案件反复退回补充侦查,甚至多次退补后仍不符合要求,对于疑难复杂案件就更不要说了。法检两家进入门槛远高于公安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人员的素质也注定是高素质人才,为何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呢?笔者就纳闷如何能改变这种状况,在了解了我国周边日韩及台湾地区的检察制度后,才发现我国的检察机关实际地位及权力真是太低了,以台湾地区为例:台湾的司法制度来源于大陆法系国家,因此台湾地区检察机关拥有侦查权,其侦查权涵盖警察机关的侦查权,其检警关系模式就是检察指挥侦查的模式,也就是实行检察官主导侦查的检警分工合作模式。根据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官是侦查主体。检察官在侦查犯罪时,有指挥调度警察官和命令警察的权力;警察则被视为检察官的助手,有协助侦查犯罪的职责,但没有独立的侦查权限。检察官是侦查活动的发动者,对刑事案件有起诉、不起诉和缓起诉的决定权;侦查中,检察官有侦讯、勘验权,对传唤、拘传、通缉、责令赔付、交纳保证金、查封、扣押等强制处分有决定权。同时,检察官对警察有要求其主管单位给予奖惩的权力,主管单位必须执行。

我国检察机关对警察部门的法律监督与台湾地区相比差距大矣,我们不苛求像台湾地区一样把警察部门放在完全从属的地位(在我国这也不可能),只要对于疑难重大案件,检察机关有介入指挥的权力,能够要求公安机关按照提起公诉的要求进行侦查,并且恢复1979年刑诉法第13条的规定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到那时提到检察官,警察们也会肃然起敬吧。因此合理的检警关系应该是“侦诉一体化”, 我国现行刑诉法对侦查和公诉

阶段分工明确,受此影响,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破案和结案,而忽略对公诉人法庭上指控犯罪的作用;检察机关公诉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法庭上指控犯罪,而忽略怎样调取收集更多、更全面的证据来指控犯罪。因此,这样的模式没有将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两方面的资源特点有效的结合起来,存在明显的缺陷:侦查作为公诉前的一个独立阶段,侦查人员虽然拥有侦查权,承担调取收集固定证据的责任,但是远离法庭审判活动,对控辩双方质证辨论的审判活动缺乏切身体会和深入了解,致使侦查人员对法庭最终据以定案的证据标准缺乏足够的了解,也不直接承担因证据不合要求而造成败诉的后果。这种权利和责任的分离,必然造成侦查人员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侦破过程中,而对破案后全面及时地收集固定诉讼证据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侦诉分离制度的缺陷问题,必须实行侦诉一体化制度,台湾地区模式在大陆目前是不可行的,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我国的侦诉一体化制度。该制度一方面吸收检警分立模式的优点,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保持一定的距离,两机关分工负责,相互独立,这有利于检察机关及时介入侦查活动,防止证据的灭失,又有利于发挥公安机关的积极性和优势;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检警结合模式的优点,强调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互相配合,减少内耗,注重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介入引导和指挥,尤其是对公安机关的刑事诉讼活动予以实际监督,赋予检察机关指挥权和立案侦查权,防止公安机关侦查权的滥用。所以,侦诉一体化是下一次刑事诉讼体制改革的需要,是世界刑事司法体制的趋势,我们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应该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

陈宝生

2012年10月16日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单元试卷下一篇:教学师徒结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