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

2022-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教学

在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中,需要学生从教材中不断积累、丰富修辞知识,形成修辞的运用习惯;并且学生要拥有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修辞的能力,最终达到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目标。

一、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特征

散文是最接近真实生活的表达形式,无论写人记事,疑惑写景状物,出发点都在作家的真情实感。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1],修辞具有修饰的特点。

(一)和谐美、错综美

现代散文的修辞具有和谐美与错综美是指,在一定程度上,散文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对节奏感的要求,以及语言上所追求的和谐美。除此之外,为了契合文本的格式,散文的语言也注重自由灵活,讲究错综美。正确的使用格式整齐或交错的长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等句式,能更好地体现出散文的和谐美与错综美。

如,教材中常有文本形式看似特殊,但语言却呈现出显著的和谐之美。选文《邓稼先》[2]中开篇有这样四句话“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选文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并且这样特殊的语言形势下,更加表达了情感的增强与递进,也让读者更能体悟到作者的不满与愤慨。

(二)豐赡美

现代散文修辞的丰赡美是指散文的语言在稳密、平实的基础上,为了艺术化地表现文章的语言美,传递作者的所思所感,往往用陌生化的、灵动的形式去呈现美。灵活、丰富地运用修辞格是散文丰赡美的具体表现。

如,选文《紫藤萝瀑布》中,宗璞展开丰富联想,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格,对紫藤萝瀑布般的花进行出神入化地描摹。描写花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用“瀑布”比喻花的丰茂繁盛,整体上给人一种庞大的感官体验,甚至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紫藤萝花不断生长的强大生命力;用“欢笑”“挑逗”将花瀑比作充满朝气、生命力的人,突出花的情趣及灵动之美;用“浅紫色”来形容花的味道,将嗅觉转化为视觉,感官之间的巧妙转化,使得花香仿佛具体可感。巧妙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格,使得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由内而外的散发丰赡之韵。

二、七年级现代散文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需要行之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明确其病症之所在。本部分将从修辞内容、修辞分析角度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修辞教学内容有所缺失

就修辞教学而言,大部分师生把对修辞格的辨析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将其视为修辞教学中的常规学习活动。部分教师缺乏完备的修辞理论知识,甚至根本无意识地将修辞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而就学生学习修辞的态度而言,学习修辞知识的用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修辞在语文的学习中可有可无。再就课堂教学的重点而言,往往集中在“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修辞的学习并不是散文教学重点,文本中的修辞仅仅是作为理解文本的辅助工具,并无实际意义。以上,这都体现出了师生对修辞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的不明确。

(二)修辞教学分析角度单一

在修辞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修辞知识,对于修辞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的教师,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可见,分析修辞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一线,大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很少创新修辞分析方法。长此以往,师生都会缺乏多样化地转化修辞知识的能力。而课堂的修辞分析大多数情况下以课本中的例句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辨认修辞格。如果是从未接触过的修辞格,教师则给出其概念,再大量分析例句,整个修辞教学过程形式单一、呆板,毫无趣味性可言。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修辞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进行知识的二次转化,即运用一些方法,转换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修辞教学,将自身掌握的修辞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

三、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策略

改进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现状,首先需明确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概念,掌握修辞理论知识以及认识到学生学习修辞的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修辞教学。

(一)明确修辞教学内容

首先是词语的选择与锤炼。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中认为,为改变表达中的平淡无奇,提升使用词语的技巧,需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去选择和锤炼词语,[3]这为修辞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因而教师在教授现代散文时,要注重修辞分析时对词语的反复推敲与体悟,这样才能更加明确修辞教学的内容。关注意蕴深厚的词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本义,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深层次体悟文本中词语的具体语境意义。但是,词语的选择与锤炼绝不仅仅是修辞教学的全部落脚点。卓有成效的修辞教学,应是在学生对写作背景和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再联系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明确这一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是否与它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相同或扩大,从而让学生深入体悟感知作者寄托在这一课文中的情感。

如选文《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语句,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此时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是难以拿捏的。从分析修辞角度而言,该问题意在让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通过理解词语含义的过程,达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味母亲对子女平凡且厚重的爱,触动感恩之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即就是修辞也是作者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因此修辞教学离不开反复的体悟。

其次是句式间的组织和调配。傅惠钧在《修辞与语文教学》中也提及,当作者“有了明确的修辞旨意,就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同义类聚系统中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进行话语组合与话语呈现”,[4]以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运用句式的角度出发,进入文学作品,探究作者如何调配和组织句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如选文《散步》中,“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该句子中字数相同,形式对称,读起来和谐畅达。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却也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不仅是格式上的和谐,即在意义上,上一代的母子关系与下一代的父子关系也形成了对比,同样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是“高大的”。运用这样一个整句,鲜明、显著地呈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所承载的深厚情感。

其实在选取修辞教学内容时,除以上词语、句式两个方面,还需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具体分析,以取得更好地修辞学习效果。

(二)转换修辞分析视角

在明确修辞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选取恰当的修辞教学角度,提高修辞教学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5]因此,在修辞教学分析中,也需采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修辞分析。首先是按现代散文类型的不同分析修辞。将七年级现代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狭义的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落脚点在于精准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在进行这一类课文的修辞教学时,教师关注多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但需要注意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如在課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中,可适当了解作者端木蕻良的写作背景——战争使他被迫流亡关内。在让学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再将课文诗一般的语言与修辞相结合,品味修辞效果的同时,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挚情感,达到修辞教学的目的。

议论散文,既能用理说服人,又能用情感动人,结合议论散文情理并茂的特征,把握课文中的修辞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修辞教学。如在选文《纪念白求恩》的修辞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本作为议论散文夹叙夹议的思路,即开始叙述白求恩支援医疗队伍的背景,进一步引出共产主义精神的论述,接着从一些叙述中论述白求恩所特有的高尚精神,结尾再以掷地有声,整齐而又灵活的排比句式——“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文本教学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强有力的修辞语言,即句式特点。修辞的学习使得学生增加对文本说理性这一特点的理解,让学生在行文中受到修辞效果潜移默化的影响与陶冶。

叙事散文,通过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爱憎情感。在的修辞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散文叙事特点的基础上,再依据各自的单元提示,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要求,或是需要把握文章情感基调,或是需要关注行文结构,或是需要掌握文章发展脉络,或是通过具体描写的分析人物特征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因叙事散文篇目在七年级教材所文章,所占篇幅较多,且与修辞相结合的教学需要具体课文具体组织,在此不多作赘述。

其次是按语言风格的异同比较修辞。叶圣陶先生认为修辞教学要随时选取课文中的内容,作“彼此的比较研究”。要引导学生“随时留意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要比较、要归纳,”,以求更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的完美境界。[6]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表达是相对合理的,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现代散文课文实例的比较研究对于修辞的学习有很大益处。

一方面,散文的语言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散文家语言风格有所把握,明确著名散文家的语言风格。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显著特征就是好用叠字,好打比方;而老舍的语言风格,在于文本语言透露出的北京方言等。[7]另一方面,即便是同一作者,为了达到具体文本中的某一表达效果,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语言风格也有细微差异。总之,作者或用朴实平淡的语言,或用陌生化处理的语言,都是以服务行文整体主旨情感为基,最终使得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得以呈现。

如选文《雨的四季》中“春天的树”“冬日的雪”所用修辞与《春》《济南的冬天》中相应事物所用修辞进行比较;可将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与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等进行比较;郑振铎的《猫》与靳以、夏丐尊对“猫”的描写进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方向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不同作者对同一人、事、物的描写有何异同,感受作者语言风格间的差异,体悟所带来的修辞效果,以及感知作者所传递情感。在比较中得出,不同作品中,即便用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同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但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具体形象也不尽相同。可见,文本的表达主旨不同,修辞所达到的效果也灵活多变。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赏析语句或篇章的修辞时,必须要贯通全文,推敲作者用意,达到修辞的多角度分析。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寻找使学生高效、快速掌握修辞知识的角度,以此来促进学生修辞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傅惠钧 修辞与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叶圣陶.卷首[J].语文建设,2015(5)

[7]褚连波.老舍文学创作的语言特征解读[J].语文建设,2016(6).

张洁,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

作者:张洁

第2篇:部编版(2017--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一

2017年秋季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这是用来描述哪个历史传说的(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精卫填海

D.大禹治水 2.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3.我国一早期遗址,提到了“长江流域”、 “水稻”、“干栏式”。此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以下四幅头像中,哪一幅是北京人?(

)

A. B. C. D.

5.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马陵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李冰主持建造 ②修建于西周时期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②都导致乌孙与汉联姻 ③都达到预期的目的 ④都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9、为加强统治,秦朝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治者在地方设立的政府职位是(

)

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10.《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统一度量衡、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 B.结束长期的分裂割据,完成国家的统一

C.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确定的中央集权管理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11.下列秦朝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B.统一六国的货币、度量衡 C.修筑长城,徭役繁重 D.秦的暴政使人民不堪忍受 12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是

(

)

初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A. B. C. D.

13.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 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的是哪一种(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14.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主要是(

)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学习汉族的礼法 C.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5.有一段评书“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那东风这么一鼓啊,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它讲的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16.北魏孝文帝纳汉女为妃,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黜官职”。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采用汉族官制 ⑤提倡与汉族通婚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17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

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如图反映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19.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江南社C.北方人

A. B. C. D.

20.你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这次考试没考好,发现了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运用了以下哪家的思想主张(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21.“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22.党的十八大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23《淮南子•人间训》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初中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24.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

A. 刻画符号 B. 楔形文字 C. 甲骨文 D. 纸草文字

25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②加快了统一步伐 ③.加剧了分裂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附加题.: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

)

①历史的倒退

②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③历史的进步

.④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的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

二、非选择题

26.【6分】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为此,记者采访汉武帝,以下是相关的采访记录:

(1)记者问:“陛下,为加强中央集权。你接受谁的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诸侯势力膨胀?”(2分)

汉武帝答:

(2)记者问:“陛下,你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思想上的统治?” (2分)

汉武帝答: ____ (3)记者问:“陛下,你通过哪些措施加强中央对货币的管理和增加国家的赋税?” (2分)

汉武帝答: _____

27【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回答: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1)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2)“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2)

(3)“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

28【5分】.如图是一个水利工程示意图,它依自然水势而建,属世界遗产,历经2000多年 ,依然经受住8.0级的地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初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6页 。

问题:这个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谁主持修建的?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什么美称? 它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域以考武(汉武帝)时始通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 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材料三:如图

问题一:材料一记载的是西汉与西域关系的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4分)

问题二:依据材料三“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是在哪一时期开通的?起点及终点分别是什么?(4分)

问题三: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5分) 30【7分】.读表,请回答:

初中历史试卷第4页,共6页

(1)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开创者是谁?该朝代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3分)

(2)上面制度的开创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巩固统一?(4分)

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6分)

【8分】) 32【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他)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的“他”是谁?请你用两句话评价下一他的成就(4分)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2分)

初中历史试卷第5页,共6页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2分)

(4)请写出“他”关于教育方面的言论(至少两句)(2分)

初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6页

第3篇:2017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基础解读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灭西汉;后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推翻。

2、西汉建立:25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3、光武中兴释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影响: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三、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 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创立组织:太平道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知识小结 习题处理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火眼金睛找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4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知识点一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的之一。

2.元谋人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县。

(3)生活状况

① 依据: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遗迹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碳屑和烧骨。

② 结论: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二 北京人的发现

1.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命名:“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3.发现:经过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4.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知识点三 北京人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采用不同的打制石器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靴器,石锤和石砧等猎取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3)北京人学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1: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本课顺口溜总结: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会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知识拓展 山顶洞人

1.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缝纫技术。

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距今约三万年前。

由上可知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人会创造和使用工具。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 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时间时间: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黄河流域陕西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1)居住: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居住区有房屋,窑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穴和烧制窑厂。

(2)饮食: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等。

(3)农业

① 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用石器和骨器,角器,从事农业生产。

② 种植水稻。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5)手工业:制作陶器,最具有特色的为彩陶(代表:鱼纹彩陶盆)。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时间: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长江中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3.生产生活

(1)农业工具以骨耜(si)最为典型。

(2)人工栽培水稻,说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3)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4)手工业:制作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黑陶,(代表:猪纹陶钵),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有中国最早的织布机,会养蚕缫丝。

(5)居住: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木构建筑干栏式房屋,有木结构的水井(最早)。

知识点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最早栽培粟:黄河流域,公元前900至公元前7000年。

3.原始农业

① 时间:距今9000-7000年。

② 范围: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③ 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 用耒(lei)耜(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④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知识点一 炎黄联盟

1.早期社会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3.概况

(1)黄河流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结成联盟。

(2)炎黄部落在逐鹿打败蚩尤部落。

4.影响:

(1)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2)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知识点二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相传黄帝时期的发明

衣食住行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文化艺术

仓颉(jie):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 ,隶首发明算盘

3.这些远古传说,反应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距今8000至5000年的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形陶壶等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知识点三 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首领先后顺序:尧-舜-禹

①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②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止水,解除水患。

③ 禹: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失败,禹总结经验教训,不辞辛苦,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第5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 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6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7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册教材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目前采用的是人教版新版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进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加之初中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学起来较吃力,而且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任务艰巨,需花费大量心血。所以,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人文素质目标 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 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学习本册书上课文,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食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途径与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给予必要的入学教育,明确学习要求,进行方法指导,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学语文,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开始美丽语文的快乐之旅。

3、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6、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可能多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7、早自习安排学生背诵必背内容,或预习课文。

8、每天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写字作业。

六、优生辅导计划: 学校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在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优生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这里所讲的优生,既指各方面或多方面优秀的学生,又可以是仅某一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具体实际,特提出我的几点思考: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明确“人才”的真正含义,明确优生对一个学校所产生的各种效应,重视优生,主动自觉地培养优生。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还需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通才”。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想成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才。努力实践“三让一树”,即“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树文明校风”。

2、抓好课堂教学,发展优生优势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理所当然,优生培养的主渠道也是在课堂。因此,要重视课

第7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质疑讨论 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领略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并思考问题:

朗读要求:① 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② 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 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① 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rùn)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宛转(zhuǎn) 嘹(liáo)亮水涨(zhang)

抖擞(dǒusǒu)精神 应和(hâ )

薄(bó)烟

黄晕(yùn)捉迷藏(cáng )

宛转(wǎnzhuan)

散(sàn)在草丛里

嘹(liáo)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② 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③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 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春》 【板书设计】

盼春(1):急切

总写(2)春草图(3)

绘春(2-7)

春花图(4)

细腻描绘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

新、美、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美的感受力;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学习; 【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形象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如诗如歌的初春:春草争绿,花木争荣,轻风拂面,春雨稀疏,这美妙的春景中的人们也容光焕发,精神抖擞,高兴地迎接春的到来。无论在概述春山,春水等诸多图景,还是具体描绘草、花、风、雨等景致,作者可感可触的描摹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均为文章增色不少!

本节课让我们来分析这文字的魅力。

二、赏析课文,合作探究。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①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②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③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④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①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②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4、 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

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5、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6、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7、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8、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9、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 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 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 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 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 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 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 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 青年健壮。

① 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 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 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作业布置】

请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角度地描写事物。 【板书设计】 春

春草图(3)

绘春(2-7)

春花图(4)

细腻描绘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娃娃新(新) 春姑娘美(美) 青年健壮(力) 赞美春天 奋发向上

上一篇:教学触摸一体机下一篇:看榜样3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