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为主的疾病, 是围产期常见而又严重的疾病之一, 可引起幼儿脑瘫、智力低下、发育滞后、癫痫等疾病, 严重者还可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 甚至死亡[1], 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后遗症的关键。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 该研究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128例进行研究, 现将诊断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男性84例, 女性44例, 胎龄37~40周;出生时体质量>2 500 g者102例, 1 500~2 499 g者19例, <1 500 g者7例;发病日龄<24 h者92例, 24~72 h者34例, >72 h者2例;出生Apgar评分0~3分18例, 4~6分99例, 7~9分11例。

1.2 临床表现及分度

按照中华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2], 128例中轻度18例, 中度99例, 重度11例。临床表现: (1) 意识障碍 (过度兴奋81例, 嗜睡14例, 昏迷33例) (2) 肌张力增高74例, 下降54例; (3) 伴有惊厥2l例, 瞳孔改变7例;中枢性呼吸衰竭5例。

1.3 头颅C T检查

轻度18例, 表现为在1~2个脑叶脑实质中散在或局灶性低密度影, 有3例合并少量蛛网膜下隙出血;中度99例, 表现为低密度区超过2个脑叶, 灰白质界限模糊, 部分脑沟消失, 其中4例伴有头颅血肿;重度19例, 表现为脑实质星弥漫性低密度改变, 灰白质界限消失, 5例伴有蛛网膜下隙出血, 5例伴有脑室出血, 2例伴有脑实质内出血。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临床综合处理, 包括用甘露醇、速尿降低颅内压, 给予安定、鲁米那抗惊厥, 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细胞代谢, 颅内出血者予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K等止血治疗, 治疗组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纳洛酮0.1 mg/kg, 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0 d/疗程。

1.5 疗效评定

显效:经过系统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在5 d内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5~10 d内消失。无效:治疗10 d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未消失[3]。

1.6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率, 以χ2检验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显效29例, 有效32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对照组显效21例, 有效28例, 无效15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76.56%,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预后及转归

对照组平均住院18.2 d, 随访中发现后遗症8例, 后遗症发生率为12.5%;治疗组平均住院14.2 d, 随访中发现后遗症4例, 后遗症发生率为6.25%;两组预后不良率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为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之一, 该病病死率高, 并可以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 中国每年约有30万新生儿因缺血缺氧性脑病致残[4], 因此, 该病不仅严重地危害了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也给患儿家庭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3.1 诊断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诊断需要严格按照重新修订的临床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 主要依靠新生儿窒息史, 患儿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如过度兴奋、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肌张力减弱或松软;原始反射异常, 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惊厥等。CT对该病比较敏感, 为严密观察其症状发展, 应尽早做头颅CT确诊, 头颅CT能提高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率, 还可监测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及其部位、范围, 从而指导治疗, 评估预后, 所以CT已成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依据[5]。

通过对该组病例的分析显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与窒息、羊水污染等所导致的宫内窘迫有密切关系, 其中窒息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本资料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严重程度与窒息程度相平衡, 轻度窒息一般发展为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 且轻度患儿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较低, 窒息越严重, 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 中、重度HIE发生颅内出血明显增多, 所以, 对窒息患儿如果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 可减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和程度。

3.2 治疗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应在严密监护下采用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 并给予高压氧治疗。对于颅内压增高的处理, 可适量使用20%甘露醇, 但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因为糖皮质激素不仅对降低颅内压无效, 还会增加高血糖及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对于惊厥的处理, 给予鲁米那维持治疗, 如无效也可应用10%水合氯醛及安定交替使用。国内有报道指出, 胞二磷胆碱对改善新生儿期神经症状和减少神经后遗症效果显著[6], 该研究亦采用其改善患儿神经症状。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药, 与脑内口内啡肽竞争性结合中枢和外周的阿片受体, 至少可在中枢、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膈肌运动三个水平上影响呼吸。动物实验表明, 对缺氧型心跳呼吸骤停的小猪给予纳洛酮能有效保护其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临床实验亦证明, 纳洛酮可促进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 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 使HIE患儿提前苏醒, 明显缓解HIE病情[7]。该研究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56%;随访中后遗症发生率为6.2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平均住院时间14.2 d, 少于对照组的18.2 d, 说明纳洛酮配合临床对症治疗即减少患儿后遗症, 又提高患儿存活质量。

总之,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对患儿危害极大, 应结合患儿临床症状尽快预测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和严重程度, 并及早进行头颅CT检查, 以及早进行诊断;治疗方面, 在临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治疗, 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可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予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将2007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 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滴, 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 对照组总有效率76.56%,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平均住院18.2d, 随访中后遗症发生率为12.5%;治疗组平均住院14.2d, 随访中后遗症发生率为6.25%;两组预后不良率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CT扫描, 及早治疗和采用联合纳洛酮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豆筱敏, 郭素群.对17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0) :117-118.

[2] 虞人杰.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 (12) :940.

[3] 李秀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3) :75-76.

[4] 杜龙, 张淑霞.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干预治疗与预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7) :107.

[5] 刘鹏, 刘建滨.螺旋CT临床评价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2) :213-215.

[6] 杨维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1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21) :73-76.

[7] 谭芳芝.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09, 15 (33) :89-90.

上一篇:浅析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下一篇:糖尿病动态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600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