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游戏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父亲的游戏

我的父亲罗家伦

北大的罗家伦

父亲是浙江绍兴人,189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上海出版的新书报,并在传教士开设的夜校补习英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15年,父亲考进复旦公学中学部,因国学功底很深,同学们戏称他“孔夫子”。1917年夏天,20岁的父亲投考北京大学,主修外文。父亲到北大读书那一年,正好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上任。父亲曾回忆,当时北大有两个地方是他们经常聚会的场所,一是汉花园北大一院二层楼上国文教员休息室,钱玄同等时常在那里;另一个是一层楼的图书馆主任室,也就是李大钊的办公室。“在这两个地方,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大家到来大家就辩,大家提出问题来互相问难。大约每天到了下午3时以后,这两个房间人都是满的。”

父亲与胡适先生持续一生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是从北大开始的。胡适从美国回北大后,一开始并没有教授哲学,可能先兼了一段父亲所在的外文系的课。1918年,父亲与胡适一起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A Doll′sHouse”(《玩偶之家》),“五四”之前在《新青年》上发表,从后来很多人的回忆可以看出,这部戏对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冲击非常之大。

“五四”那天散发的唯一一份印刷品《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传单是父亲起草的。1919年5月4日那天上午,父亲从外面赶回北大时,一位同学说:“今天的运动,不可没有宣言。”北京八校公推北大起草,北大同学又推举父亲来写。当时时间紧迫,不容推辞,父亲就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宣言。宣言虽然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特别是最后那几句:“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现在读起来还让人心潮澎湃。

1919年5月26日,父亲以“毅”为笔名,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从此,“五四事件”被定格为“五四运动”。

31岁的清华校长

1920年秋,父亲从北大外文系毕业,正好赶上企业家穆藕初捐出5万银元给北大设立奖学基金,父亲与康白情、段锡朋等5位同学,被校长蔡元培选中,推荐出国留学。这5位优秀的北大学生出国留学在当时也较为引人注目,一家报纸将此比做晚清朝廷派出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出洋”。历届得到穆氏奖学金资助的北大学生,后来在不同的领域都各有建树。父亲去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不久又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与哲学,实现了拜在杜威教授门下的心愿。1923年,穆氏企业破产,父亲的奖学金被迫中止。这年秋季,在结束了三年的留美生涯后,父亲带着《思想自由史》的译文和《科学与玄学》的书稿,前往刚刚结束了“一战”、物价较低的德国。

穆氏企业破产后,父亲一度以译稿补贴生活,但仍然陷于拮据。又是在蔡元培先生引荐下,商务印书馆监理张元济先生借给父亲1500元,让父亲完成了在英、法最后一年的学习研究。父亲对张元济先生一直心存感激,回国后多次要还这笔钱均被张先生拒绝,直到有一次以祝寿的名义还了张先生1000元钱,张先生才勉强接受。

1926年,游学欧美多年的父亲终于回国。他曾在东南大学任过教,后来出任战地政务委员会教育处长。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中国,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父亲迅速北上,任清华大学校长,那一年父亲只有31岁。父亲到任时正赶上暑假招生,他便在招生启事上写上“男女兼收”。于是,清华迎来了清华史上第一批女学生。

父亲到清华,便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重新聘任教师。当时,清华大学教授水平参差不齐,50名教授中,父亲只续聘了18人,另行增聘的近30名教师中,毕业于清华的仅占三分之一,来自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的一批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助教进入清华担任讲师,由此奠定了清华实验科学的雄厚根基。同时,一些有北大背景的文科教授也相继应聘,父亲的同学杨振声、冯友兰等还担任了教务长、学院院长等职务。此举在当时曾招来“清华要与北大合并”的恶意谣言,但父亲对此毫不在意,他说:“我只抱发扬学术的目的,不知有所谓学校派别。”

父亲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1932年,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父亲被迫辞职。尽管如此,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亲对清华所做的成绩,依旧被肯定。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谈到这点时说:“志希(父亲的字)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建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而研究清华校史多年的苏云峰教授曾说:“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与经验,实为梅氏的成就,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10年中大校长

1932年8月,父亲就任中央大学校长。其实父亲当时并不十分情愿接下这一棘手的职务。当初中央大学因“九一八”事变后学潮澎湃,面临解散危机。父亲深知其中种种困难,对教育行政工作也已有厌弃之感,所以当他得知行政院会议决定派他出任校长时,坚决力辞不就。但他的北大老师、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亲自到家,一再责以国家及民族学术文化前途的大义,终于说服父亲。

父亲以他年轻时游学欧美的经历,希望他掌管下的中央大学无论在课程、设备及学术环境方面都显现出一个新式学校的风范。父亲性格耿直,处理问题不愿妥协让步,即便有政党要人向他推荐教授,只要他认为不合适的,也一概不收。父亲在中央大学时,经常邀请中外名流、学者,包括抗战时期的周恩来、马寅初等来校演讲,按他设想,中央大学的目标应该是柏林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这些国立大学里一流的大学。

1937年,父亲在中央大学进入第五个年头,正准备大发展,他后来形容自己曾有一个“玫瑰色的大学梦”——抗战前,中央大学校址原在南京城内,车马喧嚣,不适于修养学问,而且地址狭小,只能容纳一二千人。他计划在南京郊外建一座能容纳5000至1万学生的大学,按照他的设想,学校里面还有近代式的实习工厂和农场。

父亲的设想也得到了政府支持,已经批准了240万元的第一批建筑费。父亲又派人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在南京周边选合适的校址。最后选定了南门外约7公里处的石子冈一片地方。按原定计划,一年以后工学院和农学院就可以先期迁入。就在新校区动工兴建的几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父亲的“玫瑰色的大学梦”就此破灭。

抗战开始后,中央大学先后四次被炸。在第一次被炸后,父亲就开始准备迁校。那时,日军刚侵入华北,很多人认为中日会有“和”的可能,他们认为父亲的迁校之举是“动摇社会人心”,是逃兵之举,指责之辞不绝于耳。父亲也不解释。关于新校址,大家也意见不一:有的主张迁到南京郊外,有的主张迁到上海租界,有的主张迁到武昌珞珈山。父亲认为中日战争会持续很久,如果迁校就到重庆最好,因为从南京到重庆有水路可以直达,四川山陵起伏,容易防空。父亲对迁校之事,早有准备,在“七七事变”一年前,父亲就叮嘱总务处,造500多只木箱,箱里钉上铅皮,准备将重要的图书仪器装箱,以备迁移之用。到了真正迁校时,这些箱子对于很多书籍和仪器的顺利搬迁起了很大作用。

中央大学的迁移比较顺利。学生们都坐船离开了南京,全校的图书仪器都搬出来了,不仅如此,还有航空工程系为教学用的三架飞机,医学院供解剖之用的24具尸体,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转移。

在南京沦陷前一天,父亲最后一次巡视了学校本部和农学院所在的丁家桥,看到那儿畜牧场中有许多良种的鸡、鸭、猪、牛、羊等,当时已没船、没车,没办法带走了,他不得不召集员工宣布:放弃禽畜,员工转移。

这些禽畜都是学校花钱从外国进口的良种,场长舍不得放弃,连夜发动员工用船把它们运到长江北岸,取道河南、湖北数省,辗转千里,历时两年。当他们带着这些一只不少的禽畜奇迹般地出现在重庆沙坪坝时,一个个衣衫褴褛,父亲见到忍不住落泪,竟孩子一样与那些“远道归来”的牲畜相拥亲吻。闻知此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感慨道:两个大学有两个鸡犬不留——南开大学鸡犬不留,是被日本人的飞机投弹全炸死了;而中央大学鸡犬不留,却全部都搬到重庆了。

父亲在压力之下做出的迁校决定,实际上为中国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大学。1937年11月初,中央大学就在重庆开学复课,抗战8年中,教学从未间断,损失最小、秩序最稳定,这在当时全国高校中,确实绝无仅有。

在抗战期间,父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可见父亲的气魄和民族责任感。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开始实行全国“联考”的几年中,当时全部考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将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中央大学在当时也是全国高校中院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

在那个充满政治纷争的年代,“中大校长”一职绝不是一个美差。父亲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争斗与牵制中,承担了很多压力。1941年夏,筋疲力尽的父亲辞去了中央大学校长的职务。

(荐自《北方人》2007年第8期插图:姚腊远)

■责编:戴利朝 (本文编号:500)

作者:罗久芳 李 菁

第2篇:永恒的父亲

2015年6月26日,父亲(姬子)住进朝阳医院,检查出已经是癌症的晚期的晚期,一周后,7月2日转到燕达医院,每天一个变化,速度快得惊人,一周后,7月8日上午,父亲走了。父亲在7月2日刚刚转到燕达医院时,还能含含糊糊地讲话,说他不甘心,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他也反复嘱咐我和母亲,要“延续”“延续”“延续”,连说了好几遍。父亲那个时候,心里是完全明白的,但嘴里说不出来,手也无法写,这是走前最痛苦的事情。父亲在走前生命的最后一秒,他的眼角流下了眼泪,此刹那他的生命意识在说话。对父亲生命这一秒流下的泪,我心里能体会到是何种的意味、何等的悲壮。

父亲1998年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艺术志向,包含风云际会的隐喻:

盘枒错节数尺高,

狂风骤雨仍出梢。

碧影丛中有世界,

天外之天独逍遥。

父亲住院后,我在画案上看到父亲随手写下的两首诗句,写于今年的五、六月间:

一生求艺是探索,

到老方知要淡泊。

名利虽无寻不得,

艺品却震人心多。

七五老来是三无,

年复一年探艺求。

到老方明名利淡,

过眼烟云何所有?

父亲对自己的一生多有感喟,令人悲戚不已。父亲一直对自己的绘画要求很高,总觉得不满意,总是要努力去探索。他对诸多事物深有思考,他借画以开悟,他渴求着广博弘辉的世界洞察。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深深感知到父亲的艺术及其精神将延续着,它将飘过苍苍的原野,像天际的星光划过浩渺的穹隆,在遥远的那边闪耀着、生生息息地存在着,愈加在时间的流淌中闪烁。

我在父亲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艺术交织点和审视当代社会与艺术诸多现象的观察点。我对父亲的爱和情感超越了亲情,超越了他一生的风范对我的影响;我越来越把父亲当作了一种普适的精神象征和力量——他一生的纯粹性,堪称典范,其敦厚仁爱,是那么受到敬仰和敬佩;他含辛茹苦,是那么甘愿自己受苦受累;他善良如赤子,他的仁爱超过了他的艺术。

父亲,既称我的父亲,又是普适意义的人类父亲,让我在这个盛夏彻悟了他的内涵和价值:他是人类伦理之善的一道标高,是衡量人性价值的一把尺子。当他成为普适的价值概念后,一切人性的辉光才能闪亮,作为艺术的人性价值才能显现;而艺术作为人的存在的伦理象征,它绝不能堕落,而堕落了的艺术必然是人性堕落的同步症候。看呢,现今的中国场域的虚假的艺术还少吗?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固然是不可以一语道尽,但虚假的艺术难道不是昭然若揭吗?如果我们连起码的人性的判断都没有,那艺术则只有虚假与堕落的份,我们作为严肃的批评者与研究者将愧对于我们的职业操守和价值。人们可以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在熙熙攘攘的现实里混世,但人性的最后一抹辉光能让它熄灭吗?

美术史是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挣扎史和奋进史,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又是在察看人性、复原人性上诉诸努力的人类精神史,它的超越性岂止是艺术本身?!艺术是超越性的概念,是人类不断守护与背叛的一种考验。如果我们在堕落而虚假的世界上,只看惯了虚假的“艺术”,对于人性的艺术和真实的艺术,必然心生恐惧和拒斥;作为精神象征的那个大写的“艺术”,必然遭到玷污和曲解。在人性的艺术面前,我们没有获得感悟,必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和悲痛。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生命的时间维度里,艺术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生命才是所有维度中的唯一最高维度。我们为艺术付出生命,但实质是艺术的精神代表了生命,我们在这样的象征体验与合一中感知与获得生命。我们只有在这样的艺术里看到了生命,那才是我们感知到了我们有生命,我们有人性;若非如此,看看吧,虚假的艺术不正像污染的空气一样,在侵害着我们的健康吗?在人性与生命的维度里,我们看到了艺术的最后可能的栖居之在;在人性的爱里面,我们去领受与感知我们的真神吧。

永存的不是艺术,是艺术的精神;真实的不再是我们,是我们的人性。父亲,是永恒的称谓,是至高的敬语,是我们延续生命的生命理由。父亲姬子,因艺术而获得永生,因永生而在天国里不再谈论人世的艺术,只回归到永恒的人性里。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作者:王春辰

第3篇:回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葛叔平,去世12年了,他为国防科研奋力拼搏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父亲1921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小学毕业后因生活困难,先当学徒,后到 天马电影公司管道具。工作中他对电影录音设备发生了兴趣,为了彻底了解录音机的原理,他不仅自学中学课程,而且到大学旁听机电系课程,掌握了电子设备的性能。抗日战争时期帮助新四军修理电台,在送往指定地点时被日本宪兵抓捕,他坚持说,自己只是收了钱送东西。日本鬼子把他关了一周,抓不到把柄就释放了。抗战胜利后,他按照地下党的指示考入了中国航空公司,担任了电气工程师,负责飞机通信设备的检修。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有些东西需要从香港购买,地下党给他的任务是将金条放置在民航机上的检修孔里,到香港后由专人取走。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企图不给新中国留下任何技术干部,逼迫父亲离开大陆,甚至派特务上门,把手枪掏出来进行威胁。父亲根据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安排,用種种借口进行拖延,坚持不离开大陆,迎接了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5月27日,上海刚解放,党组织立即根据父亲的专长将他安排到第23兵工厂工作,后又到华东军区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被调到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兵部研究所。国防科委一成立,父亲先被调到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后又调到第十研究院,从事国防尖端科研工作,一直到离休。

1949年8月到1950年5月,为了解决部队的海上通讯问题,父亲克服了解放初期器材缺、加工设备少的种种困难,和其他同志一起研制出了第一代我军海上通信设备,为解放舟山群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抗美援朝战争中,随着我军大规模战役的展开,为了解决各部队间的通信联络,在父亲的主持参与下,研制出了我军自己的新一代短波步话机和坦克通信电台。那时我上小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看到父亲课题组的叔叔、阿姨分成两组,开着吉普车在公路上朝相反的方向行驶,并且在车内不停地呼叫,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测试电台的通信距离和性能。抗美援朝结束后,他们中间不少人到家里看望父亲,说起自己研制的电台在朝鲜战场的使用情况时,都是眉飞色舞,一脸的兴奋。由于父亲领导的课题组研制的电台,保证了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通讯,父亲立了三等功。

父亲曾跟我说,在50年代中期,国民党凭借空军优势,经常派飞机对大陆进行侦查和骚扰。由于我们的侦查、监听设备落后,往往是敌机临空了才能发现,非常被动,为此我国请求苏联帮助。可是苏联的设备运来后,他们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只让我们的技术人员干体力活,根本不让我们操作。鉴于这种情况,总参下决心自己研制,当时在通信兵部研究所工作的父亲作为课题组长接受了这个任务。父亲主持并参与了为沿海边防空军研制的高频及超高频多路通信和侦察电台设备。他们研制的设备技术性能明显优于苏联同类设备,使我国自己有了第一代军事监听设备。父亲为此立了二等功,进而创建了我军第一个侦察干扰研究室,他被任命为我军第一个负责电子对抗、信息战的“通信侦察干扰”研究室主任。

父亲去世后,我看到了他过去的助手樊子麟在《峥嵘岁月稠》一书中发表的回忆第一次核试验的文章。从中知道了父亲在第一次核试验的遥控遥测中起的关键作用。

中央决定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核试验的遥控遥测任务在1963年夏,下达给了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院长孙俊人将军亲自点名,由父亲作为专门组建的第十二研究室主任,负责以原子弹铁塔为中心,半径几十公里内,不同角度、距离的八个被控制站和主控站及地下装甲防护室,实施可调整、变更程序的自动或手动遥控,并且能够遥测重要参数的整个系统工程。当时世界上美、苏等有核国家对我国进行严密技术封锁,没有任何核试验遥控遥测资料可资参考借鉴。上级要求父亲带领研究室在一年内完成任务。正在北京休假的父亲接到命令,立即返回位于石家庄的研究所。因北京至石家庄的铁路被大水冲垮,军委派直升机将父亲和其他几个同志送回石家庄。研制开始后,父亲亲自组织研讨总体方案。经过反复思考、论证,父亲提出了我国独特的分频制遥控方案,并带领研究室的全体同志日以继夜地在7个月时间内研制出来。该套遥控遥测系统,保证了核试验的成功。 文章说,“现在从电影上看到主控站一排排彩灯闪亮的控制屏,被控站一个个像礼帽似的接收终端,正是葛主任的构思和他们的设计相结合的杰作。”

文章这样描述父亲:“葛叔平主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一代专家,每天和我们一样加班到深夜。他平易近人,坦诚热情,又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十二室的小伙子们既亲近、尊重他,又有点‘怕’他。他能一眼看出你工作中的疏漏,能拿起镊子把你虚焊的元件拔出来批评得你哭鼻子,又会请你原谅他心急言重,说他年轻时还不如你有出息!引得你发笑。常听到:‘这样子,能过了葛主任那一关吗?’这使大家自觉把好质量关,也培养出了严谨、认真的战斗作风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确实,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在父亲的带领和培养下,后来都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骨干、专家,完成了大量国防尖端科研工程。

在研制开始时,周总理亲自批准并授权父亲,可以直接申请和使用当时极其紧缺的国家外汇,购买国外的先进仪器和设备,用于研制工作。但是,父亲精打细算,凡是能够用国内产品替代的,一律不用外汇购买外国产品。在60年代国家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国家节约了几十万美元。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说他傻,认为应该借此装备一下研究所。很多年后,我问他当时怎么想的,他说: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国家用外汇的地方很多,而且国内有些产品完全能用,何必非要买国外产品呢?

从1963年夏到1964年5月,连过春节我们都没有见到父亲。1964年5月底,父亲突然回到了北京家里。接下来的几天,天天由专车和警卫接送,早出晚归。父亲离休后告诉我们,那是向中央汇报核试验遥控遥测系统的研制情况,并奉命准备带队去“靶场”(父亲习惯把试验基地叫靶场),出发前他向毛主席和周总理立了军令状。

1964年6月4日,父親带队出发了。走之前只告诉母亲是到新疆去执行任务,什么时间回来不一定,同时告诉了母亲一个新疆乌鲁木齐的信箱。父亲走后我们问母亲,父亲执行什么任务,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到了新疆后,只来过一封报平安的信。

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试验成功,《人民日报》的号外一刊登,举国沸腾,我和全国人民一样激动不已。此时上高二的我觉得,父亲去新疆执行的任务一定与此事有关。几天后到国防科委二分院(我们家当时住在二分院)的一个同学家玩,他父亲见了我就说:“你们家有喜事了。”现在从樊子麟的文章中才知道: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后,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上将曾和基地的“国家核武器试验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们商讨,试验后立即要给两家记功,别的回去总结后再说。他建议:一个给飞过蘑菇云的飞行员;另一个他只提条件:“关系全局,成绩突出”。在由朱光亚、王淦昌、李觉、邓稼先、吴际霖、陈能宽、程开甲等人组成的委员会上,委员们异口同声地说“给遥控!”提议以国防部的名义给父亲记个人一等功,他所领导的第十二研究室记集体一等功。经父亲提名,给他的助手樊子麟记了个人二等功,给彭光华、叶良发、蒋文修记了个人三等功。父亲自己也是该委员会的委员,并且是控制委员会的主任。事后回忆时父亲说,当时他没有想到委员们会那么一致地要求给他记一等功。他说,自己只是觉得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打破了核大国对我们的封锁,为中国人争了气,兑现了自己向毛主席,周总理立的军令状。90年代我回家看望父亲,看到了1987年全国科技大会给父亲颁发的由国防科工委评定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核武器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证明材料。

1964年底,父亲从试验基地回到北京。春节期间,和他一起去基地参加核试验的助手们集体到我们家里来拜年。从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中,我了解到了一些父亲在核试验基地的工作、生活的片断。他们说:葛主任身体真好,在戈壁那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到各被控站检查工作,吉普车在大沙漠上一跑大半天,我们年轻人都被颠得受不了,下车都头晕,可葛主任没事,下车就开始工作。现在我才知道,当时在基地中一共设置了1个总控站,9个被控站,而这9个被控站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无人区内。父亲作为遥控系统技术总指导,在总控站负责全面工作。父亲多次说:“周总理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所以我必须要到所有被控站检查,了解设备安装和调试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时整个系统万无一失。”这也完全符合父亲一贯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父亲晚年时告诉我们说,总控站是整个核试验的心脏,你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在试验开始插入总控制台的钥匙,平时一直由他亲自保管,怕别人乱动,造成设备损坏。当时,周总理出于对他们主要研制人员的保护,曾经指示:“主要研制人员,不能在电影和任何媒体上露面,以免遭遇不测。”所以直到试验开始,他才根据命令将钥匙上交,由上级交给专门的操作员。他还告诉我们,当时参加的单位很多,有国防科委的几个研究院、所;有国家科委、中科院的研究所;有解放军三总部和各军兵种的研究所,他们都有自己对遥控遥测数据的要求。所以,从进场开始联调直到试验开始前,一直在对整个系统进行增加和改动,每改一次就要对系统进行一次全面联调。在系统联调到100多次的时候,突然总站发出的信号分站收不到了。经过分析,是总站的设备出问题了,试验时间越来越近了,而毛主席指示“早试为宜”,指挥部特别着急。很多同志检查后都没有能够发现哪里出了问题。在大家觉得束手无策的时候,父亲亲自对设备进行了检查。他从下午3点一直到凌晨2点多,一条一条线路地捡查。终于发现由于不断开机、停机的震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金属毛刺扎穿了导线的外皮,造成了短路,使得信号发不出去。在这次故障的排除过程中,最使他感动的是,国防科委的秘书长张震寰将军亲自端着面条,一次次地催父亲吃饭。虽然父亲顾不上吃,但张震寰将军始终陪伴着他,直到故障排除。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专家的关心和爱护。

当一些同志说起在试验基地的艰苦生活条件,喝的水是用水罐车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的含黄泥的苦水;早上的洗脸水要留到晚上洗脚,洗脚水还要留下来洗衣服;白天温度四五十度,晚上又冻得穿棉衣时,父亲说,比起防化兵来说我们好多了。因为他在总控制站亲眼看到防化兵每次演练回来,从防化靴中倒出汗水来。当时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能从靴子里倒出那么多汗水,后来在电影中看到这个画面,才知道当时父亲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多么艰苦。即便如此,也从来没有听到过父亲抱怨基地的生活有多艰苦。父亲总是以非常乐观的态度,讲述他利用到分站检查工作的途中在戈壁滩上发现化石时候的心情;告诉我们,炊事班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在博斯腾湖中用手榴弹炸鱼,把鱼震昏了,一片一片地浮在水面,战士们兴高采烈地下湖捞鱼的场面;晚上吉普车在戈壁滩上遇到黄羊,大灯一开,黄羊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的情景。

每当别人说起他们在第一次核试验中的功劳时,父亲总是说:你们注意了吗,电影一开始演的是农业丰收,工业生产的成就,人民生活欣欣向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核试验。核试验的成功,可以说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次核试验要花多少钱啊!以爆心为圆心,每公里都修建了各种工事,摆放了各类武器、装备,还有动物,用来测试核爆炸的威力。国家没有一定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当时国家的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大,如果不成功,那将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啊!我们是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信念投入工作的,相信外国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事实证明我们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

第一次核试验后,父亲就收到了国防科委以“机密”件发来的蘑菇云照片,并且附有专门说明,要求在新华社没有公开发表前,不要传播。我当时问父亲,一张照片为什么还要保密?父亲告诉我:从照片上,可以测量出蘑菇云的直径和高度,就能推测出原子弹的当量。我这才明白要保密的原因。

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后,周总理在人大会堂设宴庆贺,父亲也接到了请柬,但是他没有去。事后我们特别奇怪,也不理解,因为那是多大的荣誉啊!很多年后我问他为什么没去?他说,当时高空、地下核试验即将开始,作为遥控遥测系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必须要着手准备新的测控工作,所以没去。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把党交给的工作看得比荣誉更重要的人。这张请柬我们至今保存着。不久父亲就由国防部长直接任命为研究所总工程师,并当选为石家庄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父亲又两次到青藏高原。第一次,是为空中核武器爆炸试验的遥测遥控工作做准备,按照他的说法是“选场”,选择测控设备的安放地点。第二次,他去了不久,报纸就报道了我国进行了空中核试验。很快总参就又以机密文件给父亲寄来了现场爆炸的蘑菇云照片。后来父亲告诉我,这次他又是实地参加了空中核试验的测控,而且是准氢弹爆炸试验。

20世纪90年代父亲离休后,我回家看到了1987年全国科技大会给父亲颁发的,由国防科工委1987年3月评定的“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使我想起了上世纪的1976年春节,我刚被从农村插队抽调到太原铁路工作后,第一次回家看望父母时,看到父亲的书架上放着300、400毫米高的胶卷。当时自己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要用多大的照相机才能装下那么大的胶卷啊!我问父亲,他什么也不说。倒是我的小弟弟悄悄告诉我,那是侦查卫星上用的,是从回收回来的卫星上拿下来的。父亲听到了小弟弟对我说的话,立即大声喝斥、制止他,并且警告他,今后不许偷听大人的谈话,不许乱说。平时我父亲是最宠爱小弟弟的,从来没有见他这么严厉地批评小弟弟。

这次,我又问起此事。他告诉我,那些胶卷确实是侦查卫星上用的,而且已经能够将苏联军队布置在我边境上的坦克拍得像火柴盒那么大了,分辨率很好。当时给卫星起的名字叫“尖兵一号”,用“长征”火箭发射升空的,目的是回收照相舱。并且说,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卫星回收,如果成功,我国将是世界上第三个能够掌握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那时他最担心的是怕被别的国家破译我们的控制信号,也就是控制密码。卫星上天后不久,我们已经监测到,我国的卫星受到了其他国家地面信号的不断干扰,明显是在探测我们的控制密码。控制密码一旦被别的国家破译,卫星就可能被他们控制了。而这部分控制密码是他和同志们反复研究后,由他拍板确定的,所以在卫星回收前,他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什么意外。弟弟在一旁说,卫星回收那天,父亲和他的助手们,在我们家客厅里彻夜守在电话机旁,一直到卫星平安回收的电话打来,他们才离开回去睡觉。

父亲还告诉我,第一次卫星回收时,由于回收的照相舱晚打开了万分之几秒,使得回收舱没有在预定的四川的降落场地降落,偏移了幾百公里,飘落到了中越边境。我想起一个在广西中越边境当兵的同学曾经告诉过我,1975年初冬,他们曾接到必须将我国降落下来的回收卫星找到的任务。部队和当地民兵一起,对边境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搜索。边境另一侧的越南部队和民兵在苏联人的带领下也在寻找。白天边境线两边人声相闻,晚上两边是火把相映,最后在我方一侧找到了。虽然第一颗卫星回收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基本是成功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照相舱是根据遥控指令打开的,打开的时机不对,是遥控遥测没有可参考的数据和经验造成的。在总结第一次卫星回收中测控工作的基础上,父亲实事求是地对卫星遥控系统进行了改进,使得第二次卫星回收的精度得到极大提高。回收时,落地点距理论计算中心只有不到100米。对于6400公里半径的地球来说,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七点八,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他离休后一谈起这件事就特别自豪。

父亲还指着由国家科委1985年10月评定的“卫星运载工具无线电测控系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奖状,对我们说,这个系统是从1966年初开始研制的,前期方案论证就是由他负责的,并担任第一完成人,还拿出了研制时记载有技术数据的笔记本。

在一次闲谈中,他告诉我,1966年初在科学会堂开会,就是讨论、确定对运载卫星的导弹和卫星的无线电测控系统方案。这套系统保证了对1970年4月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测控,后来的“尖兵一号”回收式卫星也用了这套系统。而西安测控中心和远洋测量船上用的这套系统,都是他亲自带人去安装,调试的。后来随着科技进步,这个测控系统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了改进。

1999年神舟一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上天后,每次航天飞船上天,他都特别关注。特别是神舟五号、六号上天时,他已经因为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并经过了几次抢救,即便如此,他也要让护工推着轮椅去看飞船上天的电视新闻。

“文革”初期,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准许开展“四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转移斗争大方向,居然把矛头对准了承担着国防科研工作的专家。父亲在所难免地受到了冲击。

1966年夏,我父亲应钱学森同志要求去北京商量成立“宇宙航行院”(空间技术研究院)之事,“造反派”趁机强行拆除我家的电话。上级知道后,立即让他们重新将电话装上。

1967年秋,在研究所大院里,给父亲贴了不少“大字报”,说他是“日本汉奸”,“国民党特务”,“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看后,我第一次郑重其事地问父亲:“外面贴了你不少大字报,是怎么回事?你有历史问题吗?”

他说:“你们放心,我没有任何历史问题,‘总政’早就调查清楚了。如果有问题,能让我负责那么多国防尖端的绝密科研工作,进入核试验基地和导弹基地吗?”

“任何技术问题最后总要有人拍板吧,国防部,国防科委对我的任命,就是要我在技术上拍板、负责的,没有权威,工作就没法进行。”

“总不能说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完成科研任务就‘反动’吧?”

他们实在找不到“打倒”我父亲的“反革命证据”,就冲进我家,开始抄家,并且将父亲带走“隔离审查”。

在收拾被抄家后的房间时,我第一次看到国防部长签署,任命父亲担任研究所总工程师的任命书和国防科委任命他担任我军首个“侦察干扰”(电子对抗)室主任的任命书。当晚我们全家被要求到部队俱乐部大礼堂参加批斗会。我们看到父亲和研究所所长、政委等所领导被揪到礼堂的舞台上,挂着牌子被批斗。后来几天,我们看见父亲在扫马路,想和他说话时,他摆手,不让我们接近他。

“文革”后期,我问父亲那时的情况,他说:“他们想从我这里了解我每次完成的科研课题情况,我怎么能对他们说?那些都是保密的。”当周总理知道一批对国家有贡献的科学家受到冲击和迫害时,便以学习的名义点名要他们到北京“社会主义学院”进行保护,父亲也列其中,后来他就去了国防科委设在河南驻马店的“五·七干校”。

我问他在干校的情况怎么样?父亲说“挺好的”。他们到干校后,那里的领导依然称他们是“首长”,除了政治学习外,让他们自己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父亲先是主动要求去磨豆腐,每天晚上把黄豆泡上,第二天早上放到机器磨上磨豆浆。磨完豆浆,就没事了,于是他又要求用豆渣去喂鸡。

他还说:“过去每年都有科研任务,压力很大,而干校的两年多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休息’”。他从不认为干校是对自己的“迫害”。

1971年“九一三”林彪自我爆炸后,聂荣臻元帅复出,主抓国防科研工作,父亲也从干校回到了研究所。1972年初,父亲刚一“解放”,就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高弹道导弹”试验和“尖兵一号”卫星回收的测控工作中。

“文革”结束后,上级党委派专人来了解父亲在“文革”中受迫害的情况,问是否有人打他,具体是谁。父亲推托说“记不清谁打的了”。还说:“如果按照‘十六条’搞‘文革’,就不会出现这些不正常的现象。”

父亲1991年70岁时才正式告别工作崗位,离休后他仍然挂念我国的国防科研工作。

1996年夏天我回上海看望父母,看到父亲的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一沓像高考试卷一样很长的计算机打印稿,上面全都是各种类型的导弹型号。

我问父亲:“怎么这么多导弹型号?”

父亲告诉我说:“那是全世界各国的各类导弹,是总装备部给我发来的,让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军使用,而且能够自行研发,生产的型号。”

我说:“你都离休了,怎么还管这些事情?”

他说:“世界各国的导弹技术发展很快,‘总装’认为我对我国的国防科研和生产实力比较了解,所以来征求我的意见。上级这么信任我,我有责任提出自己的意见啊!”

父亲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用了好几天时间,工工整整地写出了自己的意见,让研究所按照“机要”件给“总装”发了出去。父亲写的什么意见,我当然不知道,他也不让我知道。

父亲一生主持参与多项国防军事通信重点攻关项目的课题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工作,并且进行了多项常规武器遥控系统设备的研制。原电子部五十四研究所的所史上称他是我军遥控遥测、电子通信工程的学术带头人。父亲作为工程实践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在军事通信和遥控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名望。

研究所的悼词中说,据不完全统计,父亲一生先后参加了一百多项重大尖端军事工程的研制工作,获得了26项科研成果,填补了不少军事科研的空白。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有:由国防科工委1987年评定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核武器化”和“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由国家科委1985年评定的“卫星运载工具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全国科学大会奖3个;个人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1次,总部通令嘉奖一次;享有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父亲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他是值得我自豪的父亲!

作者:葛元仁

第4篇:父亲的游戏阅读答案

1、文章以“父亲的游戏”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父亲”的游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暗含了父亲对儿子充满智慧的爱。(与本题类似,也答三点的还另有两例,请点击:

2、文中

2、

4、7段加点的“游戏”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这些游戏?

答:第2段,拆卸手表;第4段蒙眼拆组装手表;第7段,蒙着眼找东西,过马路。不同时期,父亲引导孩子做不同的游戏。因时利导

3、怎样理解文中第4段画线句?

答:父亲轻轻一笑是为儿子在轻松快乐中学会拆卸、组装手表,看到超过自己而感动,由衷的高兴。

4、文章结尾才提示父亲玩“蒙眼睛”游戏的原因,你深得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的结尾使故事悬念迭生,因而使整个故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5篇:父亲的游戏阅读答案

父亲的游戏(15分)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他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 (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纺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地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他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b)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的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你看看,我早说过你也能当大夫嘛。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c)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

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d)他轻轻地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4分) 13.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15.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a 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B.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文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

C.画线c句中“钩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

D.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参考答案:

12.父亲有意把安检仪当作X光机检查身体。(2分) 以此向家人证明自己是健康的。(2分)

13.他如愿地对家人瞒住了自己的病情,免除了家人的牵挂;既节省了看病的钱,自己也能继续打工了。(4分)

14.无私、善良、勤劳、坚韧等。(每点1分,共4分) 15.B (3分)

第6篇:《父亲的游戏》阅读附答案

读下面文章父亲的游戏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它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

) (3分) A.画线a 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B.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C.画线c句中“拉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D.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文中父亲做这样的游戏,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2:父亲有意把安检仪当作X光机检查身体,以此向家人证明自己是健康的。小题3:他如愿地对家人瞒住了自己的病情,免除了家人对他的牵挂;既节省了看病的钱,自己又能继续打工。小题4:无私奉献、勤劳善良、生活节俭、有家庭责任心、有担当等。小题5:开放性试题小题1:试题分析:男人是怕儿子看到自己身体内有黑影,怕儿子回去说真话,想隐瞒自己的病情。小题2:试题分析:抓住“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这一句话来理解概括。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男子是怕妻子为自己担心,他施展了小技法,可以让妻子不为自己担心,目的达到,所以满足,妻子不担心,就是他的幸福。小题4:试题分析:从“有病坚持打工”“不让妻子为自己担心”“以亲人的快乐为幸福”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小题5:试题分析:从“父亲”做游戏的“良苦用心”分析,可以赞成,从遵守社会秩序角度来说,可以不赞成,说清理由即可。

第7篇:[PK赛]关于我的父亲的作文:父亲,父亲!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父亲啊,最疼爱我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我爱你,我的父亲……

父亲,你已经睡了吗?此刻我突然想起你,太多话,却无从说起……那些伤害你的话和年少轻狂的想法,你是否会原谅我……

我躺在宿舍,想起我的父亲,回校前我与他闹了个变扭,因为在上周我听母亲说,父亲下周末会带我去庙会,庙会啊,从前都是父亲独自一人去的,这次是庙会举办方给了父亲一桌位置,我为此深感自豪与兴奋,可,因我叔叔的独自做主而多请了客人,父亲他竟然委屈我,将我的位置让出来!我一气之下拒绝了父亲让我坐添座的建议,我认为,那是我向奶奶哭诉得来的,我不稀罕!我越想越不舒服,就好像心中有一团期望的火,可,一盆冷水下来,就只剩下难过的青烟,熏得我双眼发红……

但我又想到我回校时对父亲的怒骂与吃里扒外,愚蠢白痴,不配为人父等伤害父亲的话,就好生矛盾……

到了周三,我照列去门卫那取饭,这是我上初三每周三,母亲特意想给我补充营养的,不过每次都是父亲亲自送过来,我因老师留堂晚了半小时,我来到门卫处,抬头,毒花花的太阳光舔着地面,每一个角度都像是火镜的焦点,父亲站在栅栏外,满头大汗,他来到我面前,熟练的将食盒递给我,他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我泪湿眼底……

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我的父亲,他是男人,情感自然不如母亲细腻,但,他像屋,遮挡了一切风雨;他像坑,掩埋了一切委屈;他像山,宽容了一切不应该……

我的父亲为人大方,我不应该啊,不应该斤斤计较,不应该自私自利,不应该出言不敬,更不应该质疑父亲的爱……

总是向父亲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父亲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父亲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父亲,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我的父亲啊!

初三:张雨晴

第8篇:感恩父亲的作文:父亲的肩膀

感恩父亲:父亲的肩膀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成了父爱的代言,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父亲的肩膀。

春节回家,发现父亲身体有些虚胖,因为长期睡眠不好,眼袋重了很多,脸上也爬上了一道道皱纹。他的双肩也不再那么结实,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泪光中,浮现出我中考后跟随父亲一起去教育局复查分数的一幕:复查分数的档案室虽然有工作人员在,但中午没有对外开放,只有一扇窗户开着。地势较低,够不到窗口。父亲蹲下身子,满面笑容地看着我说:没事!上来吧,爸扛着你!我怀着不安的心情颤颤巍巍地踩上父亲的肩头,父亲托举着我,仿佛托举着一个家族的希望。他把自己未能实现的读书梦想完全寄托在我身上然而,复查的分数没有错误,我终归还是落榜了。

曾经不止一次听姑姑们提起父亲的旧事。父亲是家里的长子,在那个连麦糊、薯渣都吃不饱的年月,父亲稚嫩的双肩很早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咀嚼了生活的艰辛。他跟随爷爷一起早出晚归,常常是鸡还没叫头遍,他们就开始起床做线面,然后用箩筐挑着挨村挨户叫卖,后来又四处奔走兜售麦芽糖、正方糕,似乎所有能赚钱的小买卖他都不想错过。

我读初中的时候,父亲承包了一片木麻黄。有段时间,父亲经常驻扎在树林里,用肩膀扛起那刚砍下的一根根粗大沉重的木麻黄,不知疲倦。尽管肩衬很厚,但是那些衣服的肩部还总是最先被磨破,父亲的肩膀也经常被粗粝的树皮磨得红肿,父亲却没有丝毫怨言。有时候他会在酸痛的肩膀上敷上风湿膏。仿佛他扛起的不是木头,而是命运,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前些年,父亲还揽了一个小工程砌山坡。我不知道父亲与工友们是如何把一块块笨重的花岗岩在陡峭的山坡上堆砌起来。他们肩挑手扛,终日与铁钎、瓦刀、泥浆为伍,双手磨砺得异常粗糙。那个时候,父亲的身体有些虚弱,稍微一干体力活就会汗如雨下,更何况这烈日下的劳作。几个月荒郊野外的生活,白天头顶烈日,夜晚工棚里蚊子成群来袭父亲想,做这个工程虽然比较辛苦,可是家里欠下的那笔外债到时多少可以偿还一些了。然而,活干完了,验收完毕,包工头却卷钱跑路了。父亲和工友们辛辛苦苦赚的一万多元的工钱也拿不到了,这一万多元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我不知道父亲疲倦的双肩怎样扛起这段难挨的时光

父亲总是默默地用双肩承受着生活的重压,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正如歌里唱的那样: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的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这样温情的画面一定也是你所熟悉的!父亲的肩膀平平常常,却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的肩膀普普通通,却谱写了无声的父爱。

第9篇:关于父亲的高中作文 父亲的背

感动是一杯清茶,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感动是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感动是彩虹,美丽的无与伦比。有人说爱是一种感动,的确父爱,母爱来自社会,都深深的打动着我,我敢说爱是一种美好。

父亲的背宽实,似乎与他瘦小的身体不太搭调,却正是父亲用这宽实的背撑起了一个幸福的家。

远处父亲的背又出现了,那无形的担子压着他的背驱赶着他迈向四十,面部在岁月的砍割下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儿时,父亲的背是那样可望不可即。我从未在父亲的背上躺过,也未在他背上留下过儿时的足迹,但那一次我踏上了他宽实的背。

那一年家里发生了很多事不论是快乐的还是幸福的,或是痛苦的,伤心的都在那一年里体现了,生离死别之痛使我变得麻木了……

六月的天,如蒸笼般闷热,六月向每个角落投放了他的热情。在六月的热情下我终究还是因抵挡不住而生病了,我体质本不太好,从小在家人眼中我就是个“小药罐”感冒对我来说如同家常便饭,而这次在伤痛后的生病去如同洪水般来势汹汹,久久的同我周旋着不愿离开。

躺在病床望着点滴一滴滴的坠落然后又一滴滴送入我的血液中,我的心随着点滴坠下的时候开始祈祷,祈祷自己早日康复,在声声祈祷伴随下点滴终于完成了他的工作,父亲用他粗糙却厚实的手包着我的手,顿时仿佛有一团父爱之火在手与手的交界熊熊燃烧了。在我和父亲之间蔓延开。

回到家中,或许是因多日未进食,刚刚吃下去的东西又因反胃吐了出来,忍受着饥饿昏昏沉沉的回到房间进入梦乡,傍晚时分,父亲停下了忙碌回到家中,而我却始终昏昏沉沉,在家人的叫唤中无力的睁开了双眼,父亲焦急的面容映入我的眼帘,心莫名的痛了。想站立起来让父亲放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父亲将我扶起牵着我的手走向了屋外,双腿无力让我走起来非常吃力,走走停停我从父亲的眼中看到了心痛,但他却不断地想用眨眼来掩饰。我的心再一次被父亲给触动了。这是父亲走在了我前面蹲下身子,开口道:“上来吧,爸爸背你走。“我想拒绝,但父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转瞬露出了一种不容我拒绝的表情,我知道,我不可以再拒绝了

我伏在父亲的背上,父亲瘦弱的身躯慢慢站立起来了。我的心却如针扎般疼痛。父亲背着我吃力的前进,速度很慢,我知道他累了。我却无能为力不由得眼泪濡湿了我的眼角,父亲的背托起了无力的我,为我遮挡了前方来的一切风沙和困难。炎炎的夏日,热闹的街道瞬间成了我和父亲的双人舞台……

父亲的背如山,撑起了家,托起了生病的我;父亲的背如大地,宽大广阔;父亲的背如挡风墙,为我遮挡了前方的风雨。

父亲的背给予了我力量,给了我爱。也许寡言的父爱就是在此刻表达,像春风般温暖的表达了吧!

我是树,父亲的背是山阻挡了风雨给我的伤害;父亲是我精神的支撑,他的爱也许不能惊天动地,但那份平凡的爱让我快乐,让我感动。

我因父亲的爱而幸福,因父亲的背而感动。

上一篇:关于印发通知试行下一篇:我最难忘的一堂课